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科研保障措施(合集7篇)

时间:2023-07-19 16:57:30
科研保障措施

科研保障措施第1篇

作者简介:杨晓斐,河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河南焦作/454003)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基于‘三重螺旋’理论的高校协同创新联盟建设研究”(2013-GH-182),河南理工大学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研究”的成果之一。

摘 要:为确保大学科研资金的可持续性,提升大学卓越科研能力,欧盟采取了一系列激励政策,鼓励大学科研捐赠。欧洲大学科研捐赠模式包括“主要捐赠模式”、“基金研究模式”、“复合模式”和“校友模式”。在保障措施上,欧洲大学研究捐赠注重设立政府配套资助、创建卓越科研项目、发展各种形式基金会。

关键词:欧洲大学科研;捐赠模式;保障措施 为保障大学科研资金来源的可持续性,“欧洲大学收入多元化”(EUDIS)改革特别强调了利用财务收入多元化促进其他收入,以便平衡大学收入结构,从而确保大学通过拥有充足的科研财政收入实现其学术目标。[1]为提升欧洲大学社会捐赠能力,吸纳更多、更稳定社会捐赠发展大学科研事业,欧盟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政策,并在模式选择和保障措施上积累了丰富经验。反思其成功经验,为我国当前高校科研社会捐赠形成科学认识提供有益借鉴。

一、欧洲大学科研捐赠的政策激励

近年来,为创建知识创新型欧洲研究区,欧盟决定大幅增加研发投入,强化研发财政支持力度,将欧盟研发经费翻一番。2002年,巴塞罗那峰会通过了“到2010年使欧盟研究总经费占其GDP 3%”的战略目标,其中2/3来自私人投资,1/3由公共部门承担。[2]“欧洲研究区”确立了未来欧洲创建世界一流科研基地、实现科研卓越的战略目标。然而,研发资金投入不足已成为欧洲研究区建设的重大障碍,对此,欧盟2003年的《研究投入行动计划》和2005年的《更多研究和创新》等政策报告,都对欧洲大学科研资金投入提出了明确要求,并在加大政府公共投资基础上,把扩大私营部门、社会捐赠作为欧洲大学科研投入的重要来源。

2005年欧洲委员会发表《给予欧洲研究更多投资:基金会与非盈利部门在增加研发投资中的作用》政策报告,强调了欧洲基金会在欧洲研究活动中的独特地位和重要价值。为最大限度地开发科研捐赠的潜能,报告提出了一揽子战略举措:提高研究基金会的信息透明度,不断改善欧盟各国基金会的可利用信息系统,积极创建“欧洲研究基金会论坛”,鼓励通过国家和国际捐赠运动增加研究投资;为基金会营造有益的财政和制度环境,确保捐赠享有充分的税收优惠政策,使基金会活动的税收优惠计划更加广泛、透明和富有吸引力,简化和改善基金会的法律法规环境。[3]在完善研究资助平衡机制方面,该报告建议提出,引入基金会支持的研究项目的 “政府配套资助机制”,并通过鼓励风险资本培育新型研究基金,鼓励公司部门创办“部门或问题导向基金”项目。[4]为提升研究资助机制的有效性,报告还提出,不断提升民间基金会的治理水平、透明度和责任感,加强欧洲不同民间基金会之间的网络联盟,探索创建大学基金会,鼓励大学更加积极主动地吸纳民间科研资金;为欧洲民间基金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和财政环境,为跨国民间基金会活动提供优惠条件。[5]

为提升大学科研捐赠能力,2008年欧盟又发表了旨在力促社会参与大学科研的《大学从慈善财源融资:发展大学与私营捐赠者伙伴关系》工作报告,报告提出了针对大学科研捐赠的政策举措:大学应该将社会融资作为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大学内部融资能力建设;大学应该充分考虑捐赠者在大学治理结构中的应有地位,将社会融资作为大学治理的核心使命;大学应努力解决社会捐赠来源的伦理道德问题,充分认识校友对大学科研资助的重要价值以及学生经验与校友态度之间的互利关系。[6]该报告进一步明确了大学创建基金会的发展战略,要求大学通过自设基金会为学校提供科研项目资金支持,吸纳校友或地方产业可利用资源。[7]报告还强调在欧洲区域营造有利于大学科研社会融资的文化环境,如培训大学融资部门员工,以提升其对大学科研捐赠的科学认识能力,创建相应的融资项目。[8]另外,该报告计划启动新的捐赠计划,如启动国家捐赠运动计划,创建国家和欧洲区域研究彩券(lotteries for research),为捐赠者提供国家奖励计划或公共认可计划,明确国家或欧洲区域大学融资卓越标准,创办大学领导论坛以分析其捐赠绩效。[9]这些政策举措为提升欧洲大学科研捐赠能力提供了重要政策激励环境。

二、欧洲大学科研捐赠模式

从大学与捐助者之间互动关系看,当前欧洲大学科研捐赠模式大致有四种。根据捐赠者类型、大学行为主体在捐赠中的主导地位、捐赠者对捐赠资金的使用情况的规定程度等综合要素,可分为主要捐赠模式(the Major Gift Model)、基金会科研模式(the Foundation Research Model)、复合模式(the Multi-mode Model)和校友模式(Alumni Model)。[10]

(一)主要捐赠模式

主要捐赠模式是欧洲大学采取的大宗捐赠或主要捐赠的科研社会融资形式,其目标群体是富豪个体和商人,主要通过现金、赠物、遗产赠品等形式提供捐赠,大学可以通过创办基金会或校友关系等途径开展。该模式主要运行目标是获取具有长远影响的大规模捐赠,或投资于科研基础设施,从而确保大型科研项目顺利开展。一般来说,潜在捐赠者更多希望其捐赠能够直接导向具体科研事务。[11]

这一模式的主要特征是,强调大学领导与富豪个体或大公司董事之间的网络关系的重要性,其沟通进程由双方最高层领导开展,如大学校长或其高层代表与富豪个体或基金会主席之间。该模式运行的基本规则是:捐助额度越大,参与沟通的级别越高。捐赠合同通常是非正式的面对面操作,整个沟通进程要求每一个捐助者仅与作为唯一代表多的大学校长开展。这种互动模式的频率与大学融资的努力程度密切相关。一旦大学与潜在捐赠者建立起合作关系,就需要大学设立内部运行机制,如公司沟通部门、校友关系与融资部门。这种模式特别强调高层领导参与融资过程,需要在融资之前与潜在捐赠组织和个人保持密切关系,并及时向潜在捐赠者明确学校发展成效和发展战略。理论上讲,这种捐赠模式可能会因为双方利益博弈而导致捐赠者对大学发展战略的自治权有不同程度地干预,但欧洲实施经验显示,并没有充分证据表明捐赠者对大学战略规划滥加影响。

(二)基金会科研模式

基金会科研模式主要是指公司和社会大型基金会向大学研究者或大学官方的科研项目提供资金的捐赠形式。其主要特征是,基金会事先制定捐赠的正规程序、规则和标准,以一定利益领域中的研究项目为资助对象,有的也根据基金会的使命、目标和利益向大学提供奖学金或博士生教育支持项目。

该模式在操作上首先要对大学和不同基金会之间的共同利益达成共识。基金会所支持的相关科研领域和项目等信息事先定期向大学或科研组织。这种捐赠模式的大学行为主体是研究者个体,当这些个体根据其研究利益领域在有可能获得基金会资助的情况下,就要开展捐赠沟通活动。如果大学研究者的科研项目能够预测获得卓越水平,基金会就要与大学领导签订初步合同。如沃尔福森基金会(Wolfson Foundation)等一些捐赠组织在资助大学科研项目时要与大学最高层领导沟通,以确保大学官方的支持;一些基金会则最终要根据研究者的声誉和研究能力而定。初步协议和共同利益领域确定后,基金会要设定申请程序,根据基金会相关规则、目标和同行评审遴选办法设定遴选标准。[12]该模式更多地强调研究者个体与基金会之间的互动关系,大学内部融资部门主要基金会捐赠相关信息,并向研究者提供基金申请指导服务。

(三)复合模式

复合模式是指大学与广泛的潜在捐赠基金会或公司之间的各种形式的互动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大学领导、管理者和学术人员等多类型的大学行为主体与多个小基金会或公司资助源之间存在多元互动关系。[13]一般来说,基金会的规模影响其所要资助的大学研究项目和服务,这些基金会更强调支持具有“立竿见影”效应的短期研究项目。复合模式融合了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正规与非正规的互动关系,沟通方式,申请程序和选拔过程,如一些小型基金会主要基于个人关系和合同实施非正规捐助程序,也有一些小基金会实施正规申请和选拔程序以及同行评审。在捐赠决策上,一些基金会没有设置明确的投资项目领域的优先战略,可以根据其他基金会的惯例灵活决策。其决策通常依基金会领导者的个人或董事会核心代表的愿景而定,可以直接与大学研究者合作。这种模式运行中,同主要捐赠模式一样,个人关系非常重要,但这种模式的互动关系发生在不同层次,如沟通既包括在非正规的、研究者个体与基金会核心人员之间进行,也包括大学领导与基金会领导之间的正规签约。在复合模式中,大学内部的“公司关系组织”起重要作用,这种内部关系组织需要支持大学研究成员,并与其合作,同时也要与公司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可以直接与公司合作以获得捐赠机会。复合模式的关键因素在于大学领导需要支持并创建内部融资机构,并与外界组织建立密切合作关系,向各利益相关者及时提供信息服务。

(四)校友模式

校友模式在欧洲大学科研捐赠中比较常见,其目的主要是从校友捐赠者那里获取小额捐赠。在其他模式中,捐赠主要是根据基金会捐赠者的利益诉求指向特定科研项目,而在校友模式中,可以根据大学科研所需决定捐赠范围,捐赠额较大的校友可以根据校友的特定目标和服务对象,决定捐赠事宜。在该模式运行中,首先要在校方由融资部门人员定期开展沟通会,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或电话联系沟通,而不必面对面进行,如果融资部门不是独立实体,则由“校友关系组织”开展。大学内部融资部门需要与校友协会保持密切合作,校友协会可以是大学内部融资部门,也可以是完全独立的外部机构。融资活动主要依据校友协会开发的相关数据库信息开展。校友模式在各类大学都比较常见,捐助决策具有高度个性化和情感化倾向。

在这种捐赠模式中,校友更新数据库、融资管理办公室等大学内部设施起重要作用,是与校友协会直接沟通和合作的重要平台。如果校友协会是大学之外的独立实体,就需要通过一定策略建立和维持大学与校友协会之间的良好关系。另外,大学领导的作用主要是与潜在校友捐赠者签订合同。早期培养学生校友捐赠意识是该模式有效运作的重要任务之一。欧洲许多大学从学生入学就开始培养其作为未来校友的捐赠态度和品性,重点培养学生的“自愿捐赠主义”(Voluntarism),并注重建立校友成员之间的良好关系。[14]

三、欧洲大学科研捐赠的保障措施

(一)提供配套资金激励捐赠

政府配套资助是欧洲激励捐赠组织资助大学科研活动的一项重要保障措施。大量成功经验表明,政府如果能够就捐赠组织资助项目提供适当的配套资助,将会激发捐赠的积极性和成效性。对此,欧洲许多国家都施行了配套资助计划,其中英国最为典型。2007年2月,布莱尔政府宣布了一项旨在力促增加英国高等教育机构捐赠的配套资助计划,即在2008-2011年3年内提供2亿英镑配套资助计划,支持英国大学捐赠融资活动。该项目的目的是激励私营捐赠组织向高等教育提供约4亿英镑的现金捐赠,通过配套资助为英国高等教育捐赠营造良好的捐赠文化。配套资助计划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配套比例为,捐赠资助与政府资助比例为1 ∶1,主要针对缺乏捐赠融资经验的高校;第二层次配套比例为,捐赠资助与政府资助比例为2 ∶1,主要针对已有捐赠融资项目的大多数高校;第三层次配套比例为,捐赠资助与政府资助比例为3 ∶1,主要针对具有丰富捐赠融资经验的高校。 [15]

(二)创建“卓越科研项目”吸纳捐赠

科研卓越是捐赠组织捐赠的重要目标,也是吸纳社会捐赠的重要策略。为提升大学科研捐赠融资能力,欧洲许多国家通过启动“卓越计划”来激励捐赠组织对大学科研捐赠的积极性。德国政府2005年启动和推行“大学卓越计划”, 该计划分为三个层次:(1)研究生院计划。旨在培养年轻科研人员,提供理想的攻读博士学位条件,具有跨学科特色,并联合社会捐赠机构。(2)卓越集群计划。即基于现有的顶尖科学成就的交叉学科联合体,联合校外科研机构并运用经费杠杆加以强化,资助新的组织结构建设及其必要的基础设施、教授岗位、大型设备等。(3)大学未来战略。该战略旨在促进德国顶级大学拓展强势学科的国际竞争力,最终奠定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16]这为潜在捐赠者的捐赠提供了基本准则。为鼓励大学科研捐赠,提升大学研发能力,法国政府启动了激励高等教育科研捐赠的行动计划,如“法国大学捐赠事业”计划,鼓励基金会资助大学卓越实验室网络;另外,法国政府近年来还启动了 “大学科研捐赠事业财政改革”和“科研基金会特别行动计划”,以激励捐赠组织对大学卓越科研计划的资助;《2006年研究法案》又提出了通过政府提供种子资金和私人捐赠组织捐助的方式,在法国成立了13个“卓越科研网络”。[17]法国政府希望通过部分中央政府的资金投入能起到某种杠杆作用,由此促使社会和企业捐赠组织提供补充配套资金或捐赠。[18]通过捐赠融资以强化其学术卓越特性和国际竞争力。

(三)通过多种形式基金会融资捐赠

在欧洲大学科研捐赠政策和发展模式中,基金会是大学科研捐赠的主要来源。为提升大学科研捐赠融资能力,确保欧洲大学科研资金的可持续性,许多国家都增设了大量基金会组织。欧洲基金会中心(EFC)在欧洲发展了大量基金会,根据基金会的财政资源、决策控制权和资源分配方式,大致有四类基金会组织:独立基金会(如个体或家族创办的基金会、诺贝尔基金会等);公司基金会(即由公司创办的基金会);政府基金会(包括国家、跨国政府资助和管理的基金会);社区基金会或融资基金会,即主要接纳社区个体、公共和私营捐赠者的资助而成立的基金会,负责根据公共利益对这些捐赠资源进行融资、管理和再分配。 [19]为增加大学科研捐赠资助的针对性,欧洲各国还创办了大量科研基金会(Research Foundation),藉此增加大学基础研究资助,特别是跨学科研究项目,如创设研究中心、资助基础设施和实验室建设。

四、结语

欧洲大学自身的财政紧张使欧洲各国纷纷倾注于捐赠融资事业,开拓捐赠融资渠道。欧盟通过一系列政策举措激励捐赠组织对大学科研捐赠,非盈利组织、校友捐赠计划、富豪个体和慈善信托基金会等捐赠组织,已成为欧洲大学知识生产和开展欧洲跨国研究计划的重要财政来源。欧洲大学科研的四种捐赠模式表现出的不同特征以及欧盟大学科研捐赠融资保障措施,为我国当前高等教育社会捐赠体制的完善提供了重要参考价值。为提升大学研究卓越水平,吸纳潜在捐赠资金,大学应该把社会捐赠融资作为大学整体发展战略之一,建立专门的学校内部捐赠融资机构,加强捐赠融资能力建设。从捐赠融资渠道上,欧洲大学科研捐赠模式为我们提供了可供选择的方案,根据所需资助规模、潜在捐赠者类别确定大学参与捐赠过程的行为主体。不论哪种模式,大学各利益相关者都应该明确学校卓越科研领域和项目,展示其科研项目的优势所在,确保对潜在的捐赠者有足够的吸引力。为有效吸纳社会捐赠,政府应该在大学治理体制机制上确保其高度的自治权,应使现代大学更具创业型和开放型态度,克服过分依赖政府资助的压力,鼓励学校从社会捐赠部门自主融资,确保大学科研收入来源多元化和可持续性。对此,大学应积极创建自己的捐赠基金会制度,为潜在捐赠者提供其所需的可见性较强的、透明化的信息资源,确保大学所需捐赠的现金流动的可持续性。大学应注意培养在校生的校友意识,建立良好的校友关系,使学生毕业后具有捐赠母校的意识。另外,从政府角度看,为激励社会组织捐赠大学科研,应实施配套资助机制,对捐赠组织捐赠的科研项目给予一定的配套资助,并在财政税收政策上对捐赠者以足够优惠。

参考文献:

[1]Thomas Estermann & Enora Bennetot Pruvot.Financially sustainable universities II European universities diversifying income streams[R].Brussels: European University Association, 2011:64.

[2]European Commission .More Research for Europe: Towards 3% of GDP[R].Brussels, 2002:36.

[3][4][5]European Commission.Giving More for Research in Europe: The role of foundations and the non-profit sector in boosting R&D investment[R].Brussels: European Commission,September 2005:23,24,26.

[6][7][8][9]European Commission.Fundraising by universities from philanthropic sources: developing partnerships between universities and private donors[R].Brussels:European Communities, 2008:65,67,68,72.

[10]Caboni, T.C.The Normative Structure of College and University Fundraising Behaviors [J].The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2010, 81(3): 339-365.

[11][13]European Universities Association.Giving in evidence Fundraising from philanthropy in European universities[R].Brussels: European Commission, 2011:35, 46, 49.

[12]European Foundation Centre.Foundations’ Legal and Fiscal Environments – Mapping the European Union of 27[R].Brussels: European Foundation Centre.2007:48.

[14]Holmes, J.Prestige, Charitable Deductions and other Determinants of Alumni Giving: Evidence from a highly selective liberal arts college[J].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 2009(28): 18-28.

[15]HEFCE.Matched funding scheme for voluntary giving 2008-2011[EB/OL].http://hefce.ac.uk/finance/fundinghe/vol/.2013-06-20.

[16]孙华.德国“卓越大学计划”评析[J].?教育发展研究, 2009(14):106-109.

[17]French Ministry of Research.2006 Law for Research [EB/OL].http://cordis.europa.eu/erawatch/index.cfm?fuseaction=policy.documentAjax&uuid=7D87A9EA-FFAE-6C5B-4CC956154CFB19C4.2012-12-20.

科研保障措施第2篇

【关键词】高校;科研团队;保障措施体系

高校科研团队的保障措施包括科研团队的组建、团队领导人的选聘、团队绩效考核、激励制度的建立以及团队文化的建设。本文着重探讨绩效考核、激励机制、团队文化等方面。

一、高校科研团队成员的绩效考核方式

绩效是指工作者完成职位任务的程度,它反映了员工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职位要求。绩效考核本质是考核组织成员对组织的贡献大小。

对高校科研团队成员绩效考核的关键在于对成员完成的工作做出正确的评价,只有这样才能调动起团队成员科研的积极性,使考核真正起到作用。在制定团队成员考核表时,首先要明确团队达到高绩效产出都需要成员具备什么样的要求,其次要明确达到这些要求的程度是什么,最后把这些要求和程度作为绩效考核表的考核维度。根据高校科研团队成员的特点,在对成员进行绩效考核时确立任务绩效和周边绩效两个维度。任务绩效包括与员工工作职责、工作任务直接相关联的绩效产出,是员工劳动的直接结果。周边绩效是指员工对组织的责任感,对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首创精神和合作精神等对员工绩效产出具有间接作用的因素。即高校科研团队从专家、团队带头人、团队成员及成员个人等多个角度考核成员对科研团队做出的贡献。

对于高校科研团队成员的考核具体可以参考以下两种方法:

第一,角色考核法,即根据不同成员的角色制定相应的绩效考核表,分别为核心人员考核表和辅助人员考核表,定期对团队成员的工作情况进行考核。第二,科研情况考核法,即对团队所有成员制定统一的绩效考核指标,包括基本情况和创新情况两项指标。基本情况包括个人科研情况和团队合作情况,创新情况包括科研创新情况以及对他人的科研启发和影响。通过个人填写,专家评审、团队带头人和团队其他成员打分的方式,对团队成员进行绩效考核,在对团队成员管理过程中采取动态管理的方式,对不能履行职责或不能按要求完成科研任务的团队成员,团队负责人要对其进行帮助和重点指导。对较长时期不能履行职责或不能按要求完成科研任务,考核多次不合格的团队成员,则取消其成为团队成员的资格。另外,科研团队需要建立有效的信息反馈渠道。科研团队通过一定形式使成员的意见得到反馈,为成员解疑,使绩效考核真正起到作用。

二、高校科研团队成员的激励方式

激励,是指通过激发人的动机,从而促进个体最大程度完成目标的心理过程。高校科研团队可以通过工作激励、机会激励和文化激励同薪酬激励一起构建立体的激励机制。

1.薪酬激励体制。报酬是一种重要的激励因素,因为它是取得安全感、社会地位和自立性的重要工具,为此人们会改变自身行为,做出更多努力来获得更多的报酬。同时为了兼顾公平、公正原则,薪酬体制的设计在保证外部竞争性的基础上也要保证内部的公平性。(1)团队成员的薪酬水平由角色绩效考核结果决定。对同一角色人才进行薪酬的等级划分,级别不同,薪酬水平也不同,借此适当拉开团队同一角色成员之间的薪酬差距。团队成员薪酬水平和比例的设定由团队领导人根据团队具体情况制定。在制定薪酬标准过程中要与团队成员进行充分交流,可以采取集体协议工资制的形式。(2)将薪酬分为基础薪酬和绩效薪酬两类。基础薪酬包括岗位津贴和团队补助,基础薪酬定量,根据个人考核情况,完成任务的百分比决定个人具体补助的多少。绩效薪酬是对科研课题中标,,科研奖励获得,创新思想提出等对有利于团队目标实现的个人奖励。可以根据创新情况将绩效薪酬划分几个级别,不同级别给予不同的薪酬奖励。基础薪酬和风险津贴绩效薪酬的比例以及具体的额度由团队负责人根据团队经费等具体情况划定。

2.工作激励机制。主要指对工作的设计,即工作目标的激励和工作过程的激励和结果激励。工作激励机制的设计主要建立在以下三种关键性心理状态的基础上,即体验到工作的重要性、意义性和责任感以及明确结果具有的价值。因此,工作设计应该具有以下特性:技能范围,即完成工作所需的技能数量;任务的完整性,即工作是否由一人完成,程度多大;任务的重要性,即工作对其他人工作的重要性;工作的自以及工作反馈。

3.机会激励机制。机会激励包括参与科研的机会和个人发展的机会。在高校科研团队管理中,应给予团队成员个人发展重视和鼓励,因材施教,针对不同成员的特点和科研专长为其制定不同的发展规划。在科研中为青年成员的发展提供足够空间,让其独立承担部分科研项目,为青年成员提供一定自主科研创新的平台,使其有充分锻炼和发挥才能的机会。同时,通过以老带新的方式在科研实践中对青年成员进行具体的指导和培训。

4.文化激励机制。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在团队建设中培养民主和谐的学术氛围,建立良好、有效的沟通和和谐的人际氛围。团队带头人的人格魅力也能对团队成员起到激励作用。带头人是团队成员的楷模,在团队科研、生活中对团队成员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高校科研团队的团队文化建设

团队文化从精神上给予团队成员更多的力量,缺少团队文化的科研团队是没有生命力的。高校科研团队文化主要包括团队吸引力、团队维持力和团队持续发展能力三个方面。第一,团队吸引力。团队吸引力主要包括科研团队学术带头人的学术水平即学术号召力,科研团队的学术成果以及团队的科研条件。优秀的团队带头人的学术号召力主要体现在学术能力、学术导向性和学术前瞻性三个方面。第二,团队维持力。团队学术维持力主要包括团队学术氛围、团队凝聚力、团队人际关系以及团队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第三,团队持续发展能力主要指建立有效沟通、反馈的渠道和建立学习型组织以及树立团队精神。团队精神是高效团队的灵魂。团队精神的培养,使所有成员齐心协力,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努力。对单个成员来讲,团队要达到的目标就是自己所努力的方向,团队整体的目标顺势分解成各个小目标,在每个成员身上得到落实。任何组织群体都需要一种凝聚力,传统的管理方法是通过组织系统自上而下的行政指令,淡化了个人感情和社会心理方面的需要,而团队精神则通过对群体意识的培养,通过成员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习惯、信仰、动机、兴趣等文化心理,来沟通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产生共同的使命感、归属感和认同感,反过来组建强化团队精神,产生一种强大的凝聚力。团队精神的实质就是组织与个人在长期的活动中形成的共同的价值观,是组织成员对客观事物意义总的看法和观点。虽然科研团队分为很多类,但优秀的科研团队都具有类似的团队精神,即科学严谨、勇于探索、勤奋刻苦、持之以恒的精神。

【参考文献】

[1]劳埃德・拜厄斯,莱斯利・鲁.人力资源管理[M].李业昆,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2]赵慧军.动力与绩效――知识工作者的资源开发[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3]罗国锋.科研团队激励策略之探讨[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5(7).

[4]阎海峰,王端旭.现代组织理论与组织创新[M].北京: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科研保障措施第3篇

一、高校科研团队成员的绩效考核方式

绩效是指工作者完成职位任务的程度,它反映了员工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职位要求。绩效考核本质是考核组织成员对组织的贡献大小。

对高校科研团队成员绩效考核的关键在于对成员完成的工作做出正确的评价,只有这样才能调动起团队成员科研的积极性,使考核真正起到作用。在制定团队成员考核表时,首先要明确团队达到高绩效产出都需要成员具备什么样的要求,其次要明确达到这些要求的程度是什么,最后把这些要求和程度作为绩效考核表的考核维度。根据高校科研团队成员的特点,在对成员进行绩效考核时确立任务绩效和周边绩效两个维度。任务绩效包括与员工工作职责、工作任务直接相关联的绩效产出,是员工劳动的直接结果。周边绩效是指员工对组织的责任感,对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首创精神和合作精神等对员工绩效产出具有间接作用的因素。即高校科研团队从专家、团队带头人、团队成员及成员个人等多个角度考核成员对科研团队做出的贡献。

对于高校科研团队成员的考核具体可以参考以下两种方法:

第一,角色考核法,即根据不同成员的角色制定相应的绩效考核表,分别为核心人员考核表和辅助人员考核表,定期对团队成员的工作情况进行考核。第二,科研情况考核法,即对团队所有成员制定统一的绩效考核指标,包括基本情况和创新情况两项指标。基本情况包括个人科研情况和团队合作情况,创新情况包括科研创新情况以及对他人的科研启发和影响。通过个人填写,专家评审、团队带头人和团队其他成员打分的方式,对团队成员进行绩效考核,在对团队成员管理过程中采取动态管理的方式,对不能履行职责或不能按要求完成科研任务的团队成员,团队负责人要对其进行帮助和重点指导。对较长时期不能履行职责或不能按要求完成科研任务,考核多次不合格的团队成员,则取消其成为团队成员的资格。另外,科研团队需要建立有效的信息反馈渠道。科研团队通过一定形式使成员的意见得到反馈,为成员解疑,使绩效考核真正起到作用。

二、高校科研团队成员的激励方式

激励,是指通过激发人的动机,从而促进个体最大程度完成目标的心理过程。高校科研团队可以通过工作激励、机会激励和文化激励同薪酬激励一起构建立体的激励机制。

1.薪酬激励体制。报酬是一种重要的激励因素,因为它是取得安全感、社会地位和自立性的重要工具,为此人们会改变自身行为,做出更多努力来获得更多的报酬。同时为了兼顾公平、公正原则,薪酬体制的设计在保证外部竞争性的基础上也要保证内部的公平性。(1)团队成员的薪酬水平由角色绩效考核结果决定。对同一角色人才进行薪酬的等级划分,级别不同,薪酬水平也不同,借此适当拉开团队同一角色成员之间的薪酬差距。团队成员薪酬水平和比例的设定由团队领导人根据团队具体情况制定。在制定薪酬标准过程中要与团队成员进行充分交流,可以采取集体协议工资制的形式。(2)将薪酬分为基础薪酬和绩效薪酬两类。基础薪酬包括岗位津贴和团队补助,基础薪酬定量,根据个人考核情况,完成任务的百分比决定个人具体补助的多少。绩效薪酬是对科研课题中标,,科研奖励获得,创新思想提出等对有利于团队目标实现的个人奖励。可以根据创新情况将绩效薪酬划分几个级别,不同级别给予不同的薪酬奖励。基础薪酬和风险津贴绩效薪酬的比例以及具体的额度由团队负责人根据团队经费等具体情况划定。

2.工作激励机制。主要指对工作的设计,即工作目标的激励和工作过程的激励和结果激励。工作激励机制的设计主要建立在以下三种关键性心理状态的基础上,即体验到工作的重要性、意义性和责任感以及明确结果具有的价值。因此,工作设计应该具有以下特性:技能范围,即完成工作所需的技能数量;任务的完整性,即工作是否由一人完成,程度多大;任务的重要性,即工作对其他人工作的重要性;工作的自主权以及工作反馈。

3.机会激励机制。机会激励包括参与科研的机会和个人发展的机会。在高校科研团队管理中,应给予团队成员个人发展重视和鼓励,因材施教,针对不同成员的特点和科研专长为其制定不同的发展规划。在科研中为青年成员的发展提供足够空间,让其独立承担部分科研项目,为青年成员提供一定自主科研创新的平台,使其有充分锻炼和发挥才能的机会。同时,通过以老带新的方式在科研实践中对青年成员进行具体的指导和培训。

4.文化激励机制。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在团队建设中培养民主和谐的学术氛围,建立良好、有效的沟通和和谐的人际氛围。团队带头人的人格魅力也能对团队成员起到激励作用。带头人是团队成员的楷模,在团队科研、生活中对团队成员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科研保障措施第4篇

关键词:现代职教体系;高职;普通本科;分段培养;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3-0237-02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国家教育事业“十二五”规划》的重要部署。2014年6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可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构建现代职教体系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我国在职业教育领域的重要改革,也是我国教育制度改革的亮点。高职与普通本科分段培养是现代职教体系试点中的一个类型,即“学生在高等职业教育学习3年(五年制高职学习5年),经过资格考核,进入普通本科教育学习2年。学习期间,由对口试点的高职和本科院校,统筹制定对口专业理论知识课程和技能训练课程衔接贯通教学体系,系统化培养本科层次高端技能人才”。以江苏省为例,为积极探索技术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方案,加快推进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增强职业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立足于规划中职、高职、应用本科教育的衔接贯通,于2012年启动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工作,至2014年,共批准了三批试点项目,其中“3+2”高职与普通本科分段培养项目为试点项目中的一个典型。由于“3+2”高职与普通本科分段培养仅在部分省级以上示范、骨干院校开展了试点,尚未形成一系列完整的试点成果,各合作院校在合作项目推进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需要协调的问题。针对一些共性问题,学校之间也会不断的协商、借鉴经验,力求探索出最科学的实践路径,以确保项目实践出实效。以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在省教育厅和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下,该校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深度协商,签订了高职与普通本科分段培养的协议,并经省教育厅批准,于2013年正式实施。在项目申报与实施的过程中,两校就各种问题深入磋商和研究,使各项工作顺利开展。通过总结前期工作经验、开展调研、多方磋商以及对后续工作的深入研究,总结出高职与普通本科分段培养试点项目合作中的几点注意事项。

一、合作院校及合作专业的选择

合作院校最好是省内具有同类专业的学校,最好有同类的行业背景。例如: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和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同属于信息类高等院校,均以电子信息类专业为优势专业,两校有许多类似的学科(专业)。两校所合作的“电子信息工程”(专科专业: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和“软件工程”(专科专业:软件技术)具有很强的共通性,都是学校的优势专业。同样的学科对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实施,以及学生专业学习的延续性提供了很好的前提条件。同时,两所院校还有很多其他相类似的专业,为今后继续扩大合作专业范围提供了保障。通过两校的强强联合,深入合作,有力保障了合作项目高质量的开展,不需要学校花费更多精力联系更多的学校开展合作。

二、制定项目合作的协调机制

既然是两校合作,必然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沟通协调。在项目正式实施前,必须建立起科学可行的协调机制。例如,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建立起项目运行的组织架构,明确各个岗位的工作职责。可成立由两校分管领导、相关职能处室、院系负责人组成的试点项目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试点项目运行中政策的制定与总体协调;成立以合作项目所涉及专业、核心课程、公共基础课、教务工作、学生工作等负责人为主的校际教学工作联络协调小组,具体负责项目对接、教学实施、学生管理等各方面的工作;成立由合作专业分管院领导、院系负责人及专业带头人、专业负责人等组成的专业工作小组或专业指导委员会,负责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制定及教材选用、进度安排、教研教改等教学实施与管理相关工作。

三、制定全面的保障措施,明确各阶段任务及各方面要求

为确保各项工作有条不紊、规范推进,合作双方必须建立项目实施的保障措施,并明确项目实施各阶段的工作任务及推进计划。可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制定出学生在高职和本科两个学习阶段中的学籍、学业管理及两校就该方面工作应该相互支持与配合的相关规定。合作双方应就高职和本科两个学习阶段的学籍、学业管理等工作进行充分沟通和协调,并制定相关规定,配合做好有关工作。一般情况下,项目录取的高职新生信息及学年学籍注册、学籍异动变化信息,项目实施的高职学校需及时报给本科学校。高职学校负责前三年专科段的学籍和学生管理工作,做好学生转入本科的学籍和学生管理工作。学生进入本科段后,其学籍则转由本科学校负责,学生管理工作则参照本科学生管理的相关制度执行。

2.确定合作项目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适应该类岗位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完善相对应的课程体系建设。合作双方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该充分考虑合作项目的人才培养目标,既不能完全按照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目标来开展工作,又要区别于传统的本科培养目标。一定要结合两个阶段的培养特色,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保证高职与本科两个阶段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的关联性,使两个阶段的专业理论知识课程和技能训练课程能够衔接贯通,以满足学生进入本科段继续学习的需要。因此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时要综合考虑试点项目人才培养规格的特点和衔接的要求。要针对人才培养规格、结合学科体系的实际情况以及两阶段人才培养的特点,进行科学的整体设计。在整体设计的基础上,还要保证每个阶段有相对独立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要求,保证学生学完高职阶段的课程后可以毕业、就业。学校在制定专科段人才培养方案时,在两校充分协商的基础上,一方面要强调注重突出职业教育阶段人才培养的特点,注重工学结合,注重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另一方面,还要注重学生后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充分考虑学生进入本科段学习的特点和要求。

3.制订出能够满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所需要的师资选拔与培养、教学资源建设及校企合作等方面的方案及实施计划。学校应选择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参与合作项目的教学。同时,根据培养项目的特点,还需组织任课教师参加学科教学培训,加强与本科学校相关教师的交流,以确保教学效果。在教学资源建设方面,一方面通过与合作院校就教学资源合理利用等方面的沟通,确定两校可提供的教学资源情况,结合人才培养的要求,制定资源建设的计划;另一方面,应结合各课程大纲要求,准备好相关的实验实习设备,提前做好满足核心课程教学的师资及数字化资源建设。

4.组织专业教师加强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课程负责人在设置课程内容时,既要突出高职人才培养的特征,又要考虑学生的后续发展能力。要组织专业团队和各课程组加强专业课程设置与各门课程内容的深入研究,认真分析和制定课程标准,确保与本科段课程学习的有效衔接。就课程内容的选择来说,要充分考虑专科和本科两个阶段课程的相关性。以高等数学和大学英语等公共基础课程为例,合作院校应结合课程体系,召集双方课程负责人和相关专业课教师就如何在课程内容上衔接的问题进行研讨,制定出既不重复,又不脱节,同时还能分别满足两个阶段对专业核心课程支撑的基础课程内容衔接方案。

5.研究确定录取方案,做好项目的招生宣传及录取工作,把好生源质量关。高职学校进行招生宣传的过程中,应该就高职与普通本科分段培养试点班的具体情况向考生详细说明,包括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转段条件等。有条件的可以专门开展针对该试点项目的招生答疑。在招生录取时,不能一味地追求录取率,还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加强对学生成绩的分析,科学设置录取分数线,把好生源质量关,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和合作效果。

6.确定考试与考核的协调方案。就考试与考核来说,通常接口课程的教材、教学大纲及考核基本要求可考虑由本科学校该课程所在学院主导,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的考核、考试试卷由本科学校相关院系统一命题,也可经两校相关院系协商后,由相关课程协作组组长负责具体实施,并经两校课程所在院系教学工作负责人审核通过后方可实施。高职阶段的考试安排、巡考、阅卷等工作需在本科学校相关院系的指导下开展。高职阶段学生每学期各类考核成绩应及时向本科学校教务处备案。

科研保障措施第5篇

关键词:综合性大学;本科实践教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综合性大学本科实践教学研究的现状

综合性大学的使命在于培养教学和研究相互促进的多学科综合性适用性人才,而本科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的开展和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是尤为关键的环节,目前理论界关于这一主题的研究成果较多,其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领域。

1. 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和存在的问题研究

诸多学者认为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如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对提高大学生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对教师而言,能够丰富教学内容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对专业本身则可以改善目前教学中联系实际情况不够、没有形成特色的问题,能够更好地促进专业的本土化[1]。学者还认为目前实践教学中存在对实践教学环节认识不够、实践教学条件不足、缺乏实践教学效果的考核评价体系。因此,要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心理素养,深厚的理论基础,扎实的业务素质,掌握应用性技术,具有实践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实验创新能力,具备较高综合素质的专业人才,就必须转换观念、合理定位,加强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加大教学改革力度,特别要加强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2][3]。

2. 实践教学软件在某个专业领域的具体应用

也有学者对模拟仿真在应用性课程中的适用性加以研究,认为学生大部分时间在软件上实训以提高实践能力,而在操作实习进程中安排几次时间比较短、目标明确、重点突出的参观其学习效果会更好。显然,这种模式无疑能起到更好的效果。随着现代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企业的开放与合作日趋重要,这就需要学生的思维更开阔,将来进入企业后能从供应链的角度更好地适应和管好企业。现代计算机技术突飞猛进,网络软件和硬件技术飞速发展,一般学校的计算机教学实验室都已连接成为局域网。因此,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一条件,在实习软件系统的设计上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成果,通过全社会各高校与企业紧密合作、共同努力,打造我国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教学特色[4]。

3. 实践教学的体系设计和研究

学者们对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后认为应该注意的问题是:由于各高等院校在实践教学条件、教学内容、教学实施过程、教学师资等方面都各有特点,因此在评价本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状况时,不可能统一采用相同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评价,而应根据各校的自身特点,设置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5]。也有学者对实践教学体系加以研究,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参与和自主学习,并在实施中进行“适度指导”,充分发挥好教师的“教练”作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6]。应从“目标、时间、手段、空间”4个维度构建工商管理实践教学体系,体现目标性和层次性,分层次构建起3个层次的实践教学模块:专业基础技能训练模块、专业技能训练模块、综合训练模块。3个模块相互衔接,依次递进,使学生能力不断提高。同时在实施中强调“基础训练扎实,因材施教,分层培养”,充分发挥学科雄厚、学风优良和师资力量雄厚的综合优势,采用强调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培养具有较强解决问题能力的应用型人才[7]。

以上研究主要就专业实践的基本面的问题展开,而我们要实现综合性大学本科实践教学的持续发展,我们有必要从战略、策略、路径和保障措施展开研究。

二、综合性大学本科实践教学水平提高的途径

1. 战略:提升本科实践教学地位

实践教学对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对其适应社会实践工作的帮助作用巨大,而能否培养出具有“厚基础,真本领”的社会所需人才是现代大学教育教学的关键,学生能否实现就业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作出重要贡献也是衡量综合性大学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所以,在操作层面应该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而且关键在于教育教学主管部门、政府部门、教育教学的承担者应该从立校之基的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并且将该理念始终贯彻在教育教学部门存续的全时期内。在目前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背景下研究服务性教育体系的发展和完善,必须从教育的整体性、转型性变革的层面来提升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对人的个体实现现代化的服务[8],这意味着以前所有关于本科实践教学不恰当的认识都应该尽可能澄清,努力实现实践教学始终贯穿于教育教学始终的教育之本理念是现代综合性大学教育教学的关键之所在。

2. 策略:进一步强化“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以及实践教学与学生未来工作实践紧密结合的理念

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思路本身至关重要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有所体现,但关键是如何实现“两个结合”,即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实践教学与学生未来成长的结合。作为综合性大学的一线教师,结合多年的教育教学实际经验,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第一,理论与实践教学时间安排应该在“本科学分制培养方案”中得到体现和诠释;在有限的4~6年本科教育过程中,至少应该有一半的时间留作本科实践教学的时间。第二,本科实践教学应该作为综合性大学本科教育教学一项常规性实务工作、紧迫性任务来抓,并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本着为学生就业服务的宗旨,紧紧围绕“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理念,把该项工作任务做扎实。

科研保障措施第6篇

关键词:新升本科院校;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质量保障

新升本科院校的前身多为专科学校,其在教学管理、师资、教学质量保障各方面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为了保障教学质量,培养学历和能力兼备、知识和素质齐飞的高素质人才,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迫在眉睫。

C语言程序设计是计算机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计算机教学中举足轻重,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被很多学校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入门课程。该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学会程序基本的逻辑表达,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编程习惯,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为了达到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教学目标,落实教学内容,课程组教师长期进行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改革和信息化建设以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努力:

1 教学方法的改进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学生不仅需要掌握编程语言的语法知识、编程技巧和算法,更要掌握程序设计的思想方法,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索创新的精神。在教学方法上主要进行了以下改革:

1.1 强化实践锻炼,注重能力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以实用性、熟练性为基本要求,注重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强调程序设计的实践。学生多加练习,才能真正掌握语法知识,理解和掌握程序设计的思想和方法,进而能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主要采用基本练习和综合练习相结合的方式展开。具体如下:

1)通过大量作业反复地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基本的语法知识,具备编程基础;然后通过完成一些难度较大的作业,将语法知识和程序设计的内容结合起来,加深对内容的全面理解和掌握,培养语言的应用能力,提高编程水平。

2)实施项目教学,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采用综合练习,让学生真正掌握程序设计的思想和方法。整个过程以学生独立完成为主,教师只提供必要的辅导。这种方式不但可以培养学生问题求解能力和综合运用的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创新的精神。

1.2 目标分层次递近

C语言的语法相对容易掌握,但算法难以把握,同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算法,其优劣差别很大。编程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过程。因此,把培养的过程分为五个层次:

第一层次:分析问题,描述算法。先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

第二层次:了解程序整体结构。以一个完整的程序为例,介绍程序的组成结构。学生看到一个程序要能够识别出程序的各个组成部分,比如预编译命令、函数定义部分、变量函数的声明部分、语句块等。

第三层次:认识每条语句。让学生认识程序中的每个符号,比如标识符、关键字和数据结构等。

第四层次:理解语义。讲解每条语句的语法功能。让学生通过阅读分析程序的执行结果。

第五层次:编写程序。让学生自己编写程序,先编写比较简单的,难度逐步增大。

本课程是专业基础课,教学过程中遵循“以入门为主,以多数同学掌握为目标”,从最基本的开始,循序渐进,最终达到教学目标。程序设计能力因人而异,培养时间也较长,需要课后主动再学习,不能单纯依赖课堂。

1.3 实施启发式教学

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学过程中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其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积极思考,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学会解决问题。例如,在讲解程序设计时,首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再写出其算法,最后编写出完整的程序,在这个过程中,每一步都是与学生一起讨论的,让学生在启发下思考问题,在思考中解决问题,逐步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1.4 激励个性化学习

由于学生存在个性化差异,因此,在教学内容的实施上,考虑多样性和灵活性,让学生有选择的余地。例如,在实践教学中,每项实验都包括必作题和选作题两部分,鼓励学生根据自己水平和兴趣,自由选取其中的模块,选择适当的数量和难度,自主安排学习进度,使自己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提高。鼓励学生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和各类计算机大赛,挑战自我,实现自我。

1.5 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

单一的教学方法不能适应教学过程的复杂性,无法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老师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要选择适宜的教法,才能体现教材与教法的结合。例如对程序设计的基础知识,以讲授法为主,自学讨论法为辅;对程序设计的三种基本结构和函数,则选用引导分析、提问、实例演示、实际操作等方法;对数组、指针、结构体、文件类型等难度较大的内容,则选用启发式、归纳法和实验等方法,通过老师的操作演示,学生理解总结出知识点,并在计算机上进行实践验证。

1.5.1 固定框架法

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入门阶段都以“输入,处理,输出”三个顺序步骤分析和实现编程,对任何一个问题,教师都从这三个方面入手,往往从“输出”倒过来分析,在讲解用C语言如何实现这三个步骤。要求学生做习题也如法炮制。在讲解例题时,分析是重点,分别对输入、处理、输出三块分析,并给出如何用语言表达。由分析给出算法,再由算法写出程序。要求学生遇到问题都从这三个方面分析,每一步都落实到“在C语言中如何实现”, 这样做不至于初学者无从下手。如果遇到还没有涉及的语法点,鼓励学生查找资料学习,形成分析问题的框架,这样即使没有完全实现,也能写出基本的算法来,消除了初学者的畏难情绪,这对本课程的入门有很大好处,特别是对少数民族地区基础差的学生更有帮助。

1.5.2 案例驱动法

案例驱动法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强调任务是有应用背景的,学生的学习目的就更明确。通过典型程序,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引入新知识解决问题—总结提高的思路教学,过程中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够主动参与,而且通过问题的不断扩展,能有效开阔学生的思维,使得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地成为主体,变被动为主动。

1.5.3 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法主要运用在实验教学中,对综合设计性实验,给学生一些基本目标,让学生通过讨论、查找资料等手段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这样,不但使大部分学生完成了学习要求,建立起学习的兴趣,又可以使少数程度较高的学生充分发挥潜能,给出个性化的设计,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这种教学方法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发挥空间,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自主学习能力。

1.5.4 探索式学习

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精神。在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中,寻找一些有趣且具有实际应用背景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C语言表达自己求解问题的想法,帮助学生树立“算法”的思想[1]。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程序设计与算法分析所必须的知识,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知识[2-3]。

2 教学手段的改革

2.1 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题组老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和教材内容,制作了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多媒体课件。课堂上,根据内容需要在多媒体教室采用传统板书与课件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使课堂教学形象、生动,取得了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具有可重复再现的特点,有助于适应学生的差异,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适当调整进度,积极、主动地学习,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特别是对加快操作技能的训练速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 建立和利用网络资源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应用网络化辅助教学手段。课题组建立了教学网站,提供了丰富的网络资源,其中主要包括教学进度、教学大纲、电子教案、实验指导、多媒体课件、样卷、习题库、参考资料等,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平台。

利用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丰富的网络资源进行教学,使教学形成了一个信息交流的立体网,同时引导学生参与软件设计等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提高。

2.3 引入评测系统

评测系统的核心是“比赛”机制,事先设计好实验题目和正确的测试数据,然后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实验,每做完一道题学生都可以自行提交,系统进行检查,并可以给出提示,学生能快速知道结果,然后根据结果再修改,系统支持多次提交,并对参加比赛的用户按照提交正确任务的多少及所用时间进行排名,排名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我相信,将评测系统引进到实验教学中,一定能够更好的提高教学效果。

3 作业和考试改革

应试性学习转变为研究性学习,注重考试结果转变为注重学习过程,这样更有利于优秀学生才能的充分施展和发挥。

3.1 作业改革

丰富作业内容,增加作业形式。一般教材中的课后作业题型单一、内容不够丰富。我们提供了大量与教材同步的习题,题型多样,知识点覆盖全面,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消化所学内容。

单纯使用传统的作业形式对于本课程来讲明显存在不足:作业本上的程序代码未经编译系统的语法检查,容易存在着许多简单的语法错误,而这些错误又是较容易发现和避免的。程序最终是要在计算机上得以实现的,对于程序设计语言的作业来讲,编译系统是最严谨的作业批改者。因此,我们设计3种类型的作业形式,即书面作业、实践作业和综合作业。

书面作业由老师根据授课内容和知识点,布置的偏重基本知识作业,规定完成期限,学生提交作业后,教师公布解答,由学生自行批改更正。这类作业的目的在于加深对基本概念、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实践作业是由教师布置的对基本知识的应用类的作业,分为选作和必作两类,对于必作作业,要求学生上机调试正确之后提交电子作业解答,教师批改。这类作业考查的是知识的全面理解和掌握,培养的是编程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综合作业先由教师命题,学生分成小组,自由选题,然后就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查阅资料,确定解决方案;紧接着进行组内分工,分别进行算法设计、编码调试,合作完成后,提交源程序和报告。整个过程学生小组相互协作完成,老师只提供必要的辅导。这类作业,要求学生真正掌握程序设计的思想和方法,能够应用解决实际问题,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实际编程能力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还有利于培养探索、创新和团队协作能力。

3.2 考试改革

在课程考核中,采用多种考核形式。课程成绩由笔试、上机实验和平时作业三部分成绩综合评定,分别从不同的方面考核学生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和程序设计的综合能力,真实反映学生对该门课程的掌握程度。

3.2.1 笔试

主要考核语言基础、基本的阅读和编写程序的能力。题型主要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程序阅读题和编程题。

3.2.2 实验

主要考核程序的编码和调试能力。

实验考核采用平时实验、平时上机测验、期末上机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平时实验: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并提交实验报告来考核;平时上机测验:根据课程教学的需要,由任课教师随堂出题考核,要求学生提交答卷。采用这种考核方式,可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并对学生的学习和实验起到督促的作用。期末上机考核:学期结束时,由教师命题,学生上机完成。考核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正确编写和调试程序的能力。

3.2.3 作业

主要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

4 结束语

要提高教学质量只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还远远不够,好的师资队伍和监督机制也是必不可少的。

师资队伍建设是教育保障的一个重要条件,新建本科院校在引进师资时应掌握学科特点,充分发挥教学委员会的控制筛选作用[5],引进紧缺的专业教师。

学校现有的听评课制度、督导制度、教学检查制度和学生评教制度是对教学的一种监督,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我们还应该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发挥政府的作用,政府作为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表[6],为了确保教育质量,有权利和义务对大学的办学活动进行评估和监督。相信通过学校和政府的共同努力,教学质量将会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 肖潇.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1(5):65-68. (下转第91页)(上接第94页)

[2] 陆蓓.建构主义指导下的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64-67.

[3] 基于建构主义的计算机任务驱动式教学法[J]. 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19(2):178-180.

[4] 汪小林,罗英伟,李文新,等. 北京大学“计算概论”课程的建设与改革[J].计算机教育,2009(20):45-49.

科研保障措施第7篇

一、整改落实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

整改落实工作的指导思想:整改工作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及县委学习实践活动的决策部署,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密结合劳动保障工作实际,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按照“统筹兼顾、先易后难、务求实效”的原则,采取有力措施,全面推进劳动保障系统思想政治建设、业务工作建设、基础能力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真正实现“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要求,进一步促进劳动保障事业科学发学展。

二、整改落实工作的主要内容和措施

按照《xx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党委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的分析检查报告》查找出的四个方面的突出问题,认真进行整改,明确内容,明确措施,明确责任,明确时限,明确目标要求。党委领导成员及各总支、支部要结合实际认真研究,分析梳理,使整改落实增强主动性、前瞻性和科学性,推动思想更加解放,作风更加务实,措施更加得力,制度更加完善,把整改落实工作做好做网实。

(一)解放思想,树立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

1、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的理念谋划工作。坚持与时俱进,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县劳动保障工作,解放思想,振奋精神,破除不合时宜的陈旧观念和固有思维,全面掌握县情,主动将劳动保障工作放到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谋划,加强对劳动保障事业科学发展的战略性问题的探索和研究。尤其是当前要紧密联系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应对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措施,认真研究分析当前经济形势下我县劳动保障工作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理清发展的思路,完善劳动保障事业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跨越式发展的新方法、新途径、新举措,不断开阔工作视野,增强劳动保障工作发展的预见性,拓展工作领域,完善工作机制,把科学发展观切实落实到劳动保障工作的各个方面,使劳动保障工作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为实现我县“一三三四”发展思路,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此项工作由同志牵头负责,责任单位:局党委、所属各总支、支部。

2、统筹城乡发展,加速工作创新。建立加快劳动保障各项事业创新举措、创新发展的机制。解决部分工作环节和服务措施不适应形势发展、群众需求等问题。以发展需要、民生需求为目标,研究、分析、探索新形势下社会保险、城乡就业、扶持创业、技能培训、执法维权等各项工作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有效途径。主要措施:党委(总支、支部)领导班子成员,要进一步加强科学发展观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学习,着力研究和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着力研究我县劳动保障事业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着力在实际工作业务中梳理分析、积极探索,着力提高把握大局、科学谋划、依法行政、服务科学发展的能力。

此项工作由、同志牵头负责,责任单位:、、。

3、拓宽视野、深度调研,促进调研成果的转化。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加强主观世界改造,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依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针对群众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针对劳动保障政策执行过程中的难点问题等,进行调研。在调研中广辟途径,拓宽视野,深下去发现和研究问题。主要措施:局党委每年结合年度工作确定一批重点调研课题,领导干部分题调研,局机关各科室、局属各单位结合各自业务每年不少于2个调研课题。调研报告要全面详实,实用性强。加强调研成果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以及国际国内劳动保障理论和实践新成果研究运用。

此项工作由、同志牵头负责,责任单位:、、。

(二)认真解决影响制约劳动保障事业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

1、全面提高党员干部政治素质和依法行政水平。加强学习,始终以学习贯穿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认真组织党员干部继续深入学习必读书目,学习政策理论、业务知识和劳动保障法律知识,切实把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统一到中央和各级党委政府的部署要求上来,把政策措施落实到顺应民意、维护民权、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具体行动上来。加强作风建设,努力建设服务型机关。大力倡导真抓实干、务求实效的作风,进一步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抓好劳动保障系统的行风建设和专项治理工作,坚决克服“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不良现象。主要措施:一是强化服务至上的工作理念,大力倡导心系群众、服务人民的作风,克服对群众生活漠不关心、做群众工作方法简单生硬的问题,满腔热情地为人民群众服务。二是抓好干部的教育和培养。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加大干部教育培训力度,多岗位的锻炼培养干部。三是加强窗口服务建设。深入开展“三优一满意”文明服务窗口创建工作。抓好服务窗口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设,统一工作规则、办事流程、服务行为和纪律要求。四是加强考核监督。建立健全干部作风建设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一把手负总责、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的工作格局。建立责任追究和奖励处罚机制,奖优罚劣。

此项工作由、同志牵头负责,责任单位:、、。

2、科学推张举措,统筹城乡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做好就业工作不仅关系到企业的稳健发展,也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稳定。为此,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和促进城乡就业。要坚持一手抓就业增长,一手抓控制失业率,切实维护企业用工稳定。2009年全县就业工作要实现城镇新增就业8000人,转移农村劳动力80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的目标。主要措施:一是严格规范裁员行为,建立企业减员报告制度。对企业裁员,实行逐级报批,严格控制职工失业。要积极借鉴外地经验,引导企业通过在岗培训、轮班工作、协商薪酬等形式稳定员工队伍。对企业新出现的减员,要查明原因,逐一登记,跟踪服务,积极帮助再就业。二是完善就业措施,加快就业增长。要不断完善人力资源市场服务功能,健全就业服务网络,开展好招聘洽谈活动和充分就业和谐社区创建等活动,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要认真落实小额担保贷款和各项就业补贴,积极开发社区就业服务岗位,努力帮助“4050”人员和就业困难群体就业。三是创新思路,搭建就业服务载体。进一步规划建设好“下岗职工创业园”,将全县促进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和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创业的就业政策向园区聚集,并认真落实到位。使其成为下岗失业人员创业的“孵化器”,更多地吸纳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劳动力就业。

此项工作由、同志牵头负责,责任单位:、、。

此项工作由、同志牵头负责,责任单位:、、。

4、切实加大劳动保障执法维权力度。切实抓好《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和各项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把劳动合同签订、依法征缴社会保险费和按时足额支付农民工工资作为执法检查的重点。加强对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变“事后监察”为“事前预防”。以巡视监察、专项监察和举报监察相结合的方式,形成以劳动保障监察为执法主体,劳动保障信访、劳动保障仲裁和社会保险稽查相衔接的劳动保障执法体系,进一步规范用人单位的劳动用工秩序,着力构建覆盖城乡的劳动保障维权体系。主要措施:一是建立健全用人单位欠薪预警及应急机制,积极防范,妥善处置企业生产经营风险。进一步构建和谐劳资关系,完善工资集体协商、劳动合同管理等制度,全县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企业的覆盖率达98%以上。二是逐步建立健全“网格化、网络化”监管体制,进一步加快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加大维权力度,2009年全县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建设覆盖率达到100%。三是加强对贯彻实施《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以及《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情况的执法监察,重点开展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农民工维权、整治非法用工打击违法犯罪以及民工工资支付专项检查。

此项工作由、同志牵头负责,责任单位:、、。

(三)认真解决不符合科学发展和民生需求的体制机制问题。

1、改革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缴费机制。积极向上级业务部门提供合理化建议,深入进行调查研究,搞好分析测评,依据县情,根据上级要求,等待上级办法出台后进行合理调整。使缴费额、享受待遇与形势发展、群众意愿、农村经济水平相适应。形成范围明确、缴费基数与养老金待遇相挂钩的参保缴费机制。

此项工作由、同志牵头负责,责任单位:、、。

2、适当提高大额医疗保险缴费标准。面对近年大额医疗保险基金支出一路攀升,收不抵支,而职工工资收入显著提高,大额医保缴费一直较低的现状,已向市局提出请示并上报了我县的建议数额,等待研究批复。一旦批复,立即落实。

此项工作由、同志牵头负责,责任单位:、、。

(四)妥善解决好群众反映的现实问题。

此项工作由、同志牵头负责,责任单位:、、。

2、陆续在基层社区设立社保业务经办机构。目前城区社区已设立了方便群众的办保机构和窗口。下一步,与有关街办和镇协商研究,在离县城较远的镇街设置建设各项保险同时办理的“一站式”规范统一的服务大厅或社区窗口,确保群众办理保险方便快捷。

此项工作由、同志牵头负责,责任单位:、、。

三、整改落实的有关要求

(一)提高认识,明确责任。局党委坚持对整改落实工作负总责,加强对整改落实工作的组织领导。局领导班子成员和局属各单位主要负责人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切实履行责任,带头整改落实,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要主动对整改落实情况进行检查督促,确保整改工作落到实处。

(二)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整改落实既要立足当前、积极推进,又需着眼长远、常抓不懈。要在统筹兼顾的基础上,突出整改落实这个重点,加大整改落实力度。对于当前能解决的问题,要立即采取措施予以解决;能够出台的制度,要抓紧出台。对于暂不具备条件解决的问题和出台的制度,也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措施,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尽快解决或及早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