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科研创新案例(合集7篇)

时间:2023-06-15 17:11:09
科研创新案例

科研创新案例第1篇

在城镇初中,特别是县市往下的城镇初中,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普遍薄弱,要寻求城镇初中科技教育的出路,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可利用孩子爱玩的喜好和天性。

开展航模活动是很贴近学生生活的一项活动。航模是“玩”中“学”的活动,是一项在全国范围内深受青少年喜欢的运动,航模的制作和试飞,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细致入微的观察力,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锻炼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一:

上了几节课后,我发现,课堂气氛不活跃,不少同学只是以一种围观者的态度进行学习,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

于是,我找来几个上课基本不动手的学生,跟她们拉家常,我想倾听她们心底的声音。但是我发现直接进行师生交流,想听到她们心底的声音并不容易,问了也不开口。

如何解决这样的困惑呢?另寻途径,根据小组的分工,请组内组长跟这些学生进行交流,有时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比师生间的交流效果更好些。我找来几个上课表现积极的同学,拜托他们帮老师解决我的困惑和烦恼,孩子们好热心,都应允了。我嘱咐他们要悄悄进行,不要让其他同学觉得你是特意打听。孩子们的地下工作做得很成功。

调查后学生们告诉我,一种情况,他们怕弄坏航模;另一种情况,部分同学,特别是部分女同学操作能力不强,不太喜欢动手。而航模活动是在不断的动手尝试中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实践出真知,经验和能力很多时候是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获得的。

针对第一种情况,我鼓励他们,只要知识理解透彻,动作操作要领清晰,航模构件就不容易损坏。我们要有科学探索的精神,如果科学家在做实验的时候,担心这担心那,那他们就成不了科学家。如果操作步骤正确,航模构件损坏,学校会进行报修。学生们吃了定心丸,打消了心头的顾虑,在操作中各小组分工明确,通过正确的操作流程,动手多了,活动能力也增强了。

针对第二种情况,我采取两人一组,组与组之间比赛的模式,两人一组是为了让她们可以合作完成,比赛是激发她们学习的斗志,在同学面前谁都不想输了面子和自信。

通过这个航模的活动,一部分以前喜静的学生像陈小敏、钱嘉欣、吴欣宇开始不那么文静了,也表现出主动探求知识的欲望,不再是袖手旁观,动手能力也有所提高;而另一部分以前喜动的学生像冒马杭、徐璞琪、司雨星等开始学会安静的思考了,不再是像以前那样上课好像没事的人,他们真正变成了活动的主人,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案例二:

一次课上,学生在操场上演示自己所制模型。启动前,每个组的组员都认真检查,确保飞机无零件损坏并且工作正常。启动时按照正确姿势站好,起飞模型飞机。启动后观察飞行效果,发现飞机上天后,掉头朝下急坠,致使飞机严重折损。本来飞机应该在空中划一道漂亮的圆弧后安全降落,但这是什么情况呢?

大家非常着急,开始检查模型各零部件安装是否正确、准确、精确,机翼两边上反角是否对称,水平尾翼是否平衡,垂直尾翼是否垂直等;重心是否适中;机滑翔方向,都没有问题。

左方成同学说,这种状况属于没有飞起来,可能是头太重呢?根据左方成同学的思路,大家改进机头重量,又一次试飞,但飞机还是往下坠,到底是哪边出问题了呢?这时爱思考的才女仇雯雯提醒,会不会是机翼出问题了呢?我们可以改变机翼的形状试试。顺着才女的思路,大家试着改变了机翼的形状,试了矩形翼,试了后掠翼,还试了三角翼和纺锤翼,可结果还是一样让人失望。一向稳重的石凌云同学提出,是不是机翼安装角出问题了呢?但改变之后还是往下掉。最后吴梓涵同学提出,是不是机翼太重了呢,可否将机翼打磨的轻一些呢?于是大家又动手将机翼打磨的更薄了,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后来同学们都认为,今天这节课上的科学探索精神他们将受用一生。

案例三:

一次,我们同学在放飞手制滑翔机试飞的过程中,大家都在努力的按照正确的操作方法进行操作,我脑海中蹦出一个想法,我们何不举行一场比赛呢?我们可以比比看,哪个同学的模型滑行出的直线距离最远!于是,我们立即准备进入比赛状态。我们三人一组,划分好场地,准备开始。几轮比赛后,我们比出了高低,左方成同学赢得了比赛,当大家都在祝贺他赢得比赛的同时,章亦桐同学说:“我们的模型是一样的,为什么他的滑行的距离比我们的远?”问题一抛出,大家进入了沉思环节。司雨星说:“让左方成用我的模型再试一次,判断是人的问题还是模型的问题。”我听了备感欣慰,显然他们很棒,他们会主动分析问题并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再是等着老师来帮他们解决这个问题,他们的能力明显的提高了。

左方成应邀用司雨星的模型再飞一次,大家仔细观察,只见他右手执机身,高过头,模型保持平正,机头向前正对风向下倾10度左右,沿机身以适当的速度将模型直线掷出,模型实现直线小角度平稳滑翔,落地,丈量直线距离,再试两次,取三次的平均值,比较后发现比他的模型飞的近些。于是大家又开启讨论模式,最后总结:滑翔机要滑行出最大直线距离,除了操作员的操作要娴熟准确,还要考虑调整模型本身受力,翼面越平整的,阻力越小,我们一看,确实每个模型的翼面平整度是不一样的;其次,正常滑翔后,还要微调升降调整片,找到一个最佳舵位。调整到有利迎角,不同迎角模型的升阻比不同,有利迎角升阻比最大,同一高度的滑翔距离最远。

通过这个讨论,我相信同学们的科技创新素养会提升,一次次的累积后,我们同学的科技创新能力肯定能提高。

科研创新案例第2篇

在城镇初中,特别是县市往下的城镇初中,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普遍薄弱,要寻求城镇初中科技教育的出路,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可利用孩子爱玩的喜好和天性。

开展航模活动是很贴近学生生活的一项活动。航模是“玩”中“学”的活动,是一项在全国范围内深受青少年喜欢的运动,航模的制作和试飞,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细致入微的观察力,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锻炼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一:

上了几节课后,我发现,课堂气氛不活跃,不少同学只是以一种围观者的态度进行学习,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

于是,我找来几个上课基本不动手的学生,跟她们拉家常,我想倾听她们心底的声音。但是我发现直接进行师生交流,想听到她们心底的声音并不容易,问了也不开口。

如何解决这样的困惑呢?另寻途径,根据小组的分工,请组内组长跟这些学生进行交流,有时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比师生间的交流效果更好些。我找来几个上课表现积极的同学,拜托他们帮老师解决我的困惑和烦恼,孩子们好热心,都应允了。我嘱咐他们要悄悄进行,不要让其他同学觉得你是特意打听。孩子们的地下工作做得很成功。

调查后学生们告诉我,一种情况,他们怕弄坏航模;另一种情况,部分同学,特别是部分女同学操作能力不强,不太喜欢动手。而航模活动是在不断的动手尝试中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实践出真知,经验和能力很多时候是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获得的。

针对第一种情况,我鼓励他们,只要知识理解透彻,动作操作要领清晰,航模构件就不容易损坏。我们要有科学探索的精神,如果科学家在做实验的时候,担心这担心那,那他们就成不了科学家。如果操作步骤正确,航模构件损坏,学校会进行报修。学生们吃了定心丸,打消了心头的顾虑,在操作中各小组分工明确,通过正确的操作流程,动手多了,活动能力也增强了。

针对第二种情况,我采取两人一组,组与组之间比赛的模式,两人一组是为了让她们可以合作完成,比赛是激发她们学习的斗志,在同学面前谁都不想输了面子和自信。

通过这个航模的活动,一部分以前喜静的学生像陈小敏、钱嘉欣、吴欣宇开始不那么文静了,也表现出主动探求知识的欲望,不再是袖手旁观,动手能力也有所提高;而另一部分以前喜动的学生像冒马杭、徐璞琪、司雨星等开始学会安静的思考了,不再是像以前那样上课好像没事的人,他们真正变成了活动的主人,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案例二:

一次课上,学生在操场上演示自己所制模型。启动前,每个组的组员都认真检查,确保飞机无零件损坏并且工作正常。启动时按照正确姿势站好,起飞模型飞机。启动后观察飞行效果,发现飞机上天后,掉头朝下急坠,致使飞机严重折损。本来飞机应该在空中划一道漂亮的圆弧后安全降落,但这是什么情况呢?

大家非常着急,开始检查模型各零部件安装是否正确、准确、精确,机翼两边上反角是否对称,水平尾翼是否平衡,垂直尾翼是否垂直等;重心是否适中;机滑翔方向,都没有问题。

左方成同学说,这种状况属于没有飞起来,可能是头太重呢?根据左方成同学的思路,大家改进机头重量,又一次试飞,但飞机还是往下坠,到底是哪边出问题了呢?这时爱思考的才女仇雯雯提醒,会不会是机翼出问题了呢?我们可以改变机翼的形状试试。顺着才女的思路,大家试着改变了机翼的形状,试了矩形翼,试了后掠翼,还试了三角翼和纺锤翼,可结果还是一样让人失望。一向稳重的石凌云同学提出,是不是机翼安装角出问题了呢?但改变之后还是往下掉。最后吴梓涵同学提出,是不是机翼太重了呢,可否将机翼打磨的轻一些呢?于是大家又动手将机翼打磨的更薄了,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后来同学们都认为,今天这节课上的科学探索精神他们将受用一生。

案例三:

一次,我们同学在放飞手制滑翔机试飞的过程中,大家都在努力的按照正确的操作方法进行操作,我脑海中蹦出一个想法,我们何不举行一场比赛呢?我们可以比比看,哪个同学的模型滑行出的直线距离最远!于是,我们立即准备进入比赛状态。我们三人一组,划分好场地,准备开始。几轮比赛后,我们比出了高低,左方成同学赢得了比赛,当大家都在祝贺他赢得比赛的同时,章亦桐同学说:“我们的模型是一样的,为什么他的滑行的距离比我们的远?”问题一抛出,大家进入了沉思环节。司雨星说:“让左方成用我的模型再试一次,判断是人的问题还是模型的问题。”我听了备感欣慰,显然他们很棒,他们会主动分析问题并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再是等着老师来帮他们解决这个问题,他们的能力明显的提高了。

左方成应邀用司雨星的模型再飞一次,大家仔细观察,只见他右手执机身,高过头,模型保持平正,机头向前正对风向下倾10度左右,沿机身以适当的速度将模型直线掷出,模型实现直线小角度平稳滑翔,落地,丈量直线距离,再试两次,取三次的平均值,比较后发现比他的模型飞的近些。于是大家又开启讨论模式,最后总结:滑翔机要滑行出最大直线距离,除了操作员的操作要娴熟准确,还要考虑调整模型本身受力,翼面越平整的,阻力越小,我们一看,确实每个模型的翼面平整度是不一样的;其次,正常滑翔后,还要微调升降调整片,找到一个最佳舵位。调整到有利迎角,不同迎角模型的升阻比不同,有利迎角升阻比最大,同一高度的滑翔距离最远。

通过这个讨论,我相信同学们的科技创新素养会提升,一次次的累积后,我们同学的科技创新能力肯定能提高。

科研创新案例第3篇

关键词:科研课题;案例法;创新思维;中医科研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12)07-1620-02

收稿日期:2012-02-02

基金项目: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资助项目(JXJG-08-9-23)

作者简介:王萍(1981-),男,江西萍乡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中医对复杂性疾病防治的基础与临床。

通讯作者:杨海燕(1979-),女,江西抚州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中医诊断学的教学与科研。 培养创新型人才日益成为各医学院校追求的目标,尤其是强调对医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人才的创新能力是其知识、能力与素质的集中体现。然而,医学生在其本科甚至研究生阶段所学习到的有关科研方法和技术的内容,大多分散在不同的学科课程中,且既零散又不全面,难以满足需要。从对一些医学毕业生的追踪调查发现,缺乏医学研究的基本知识和能力是其所共有的主要缺陷,以致于毕业后选择继续深造时(如研究生教育)才发现不知如何选择研究方向,以致于毕业后从事临床等工作时竟不知如何从事科研甚或完全没有科研意识。如此现状,无不是医学教育的遗憾。目前,针对本科阶段的实验教学大多还停留在复制一个实验过程,尽管也进行了一些科研实践教学的创新尝试,又大多陷入纯粹的掌握技术操作的层面。

笔者研究团队认为本科阶段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创新能力相比较于掌握某一具体技术而言更为关键,因为这对于学生今后从事科研活动有着终身受益的影响。尤其是中医学,整个理论体系可以说就是由无数个科学命题构成的。如何让本科生在学习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能认识到中医理论体系中的这些科学命题,并在以后的工作中能持续保持一种发掘这些科学内涵的念头,无疑对中医学的发展和创新有积极意义。笔者研究团队主要通过典型科研案例的剖析,让学生于实际科研案例中融汇中医学和现代医学的基本知识并激发其科研创新思维能力。

研究实施两年以来,通过以选修课的形式组织实施获得了一定的经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以科研课题案例分析形式的教学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思维能力,弥补现有教学构架的不足。现在就有关实施过程和结果报道如下。

1 课程教学实施前针对学生有关中医科研素质的现状调查

首先对中医药专业学生当前的基本科研素质进行了一次调查,基本科研素质是创新素质的前提,若缺乏最基本的科研素质,就不用谈及科研创新了。

1.1 对中医科研所包含文献研究、(基础)实验研究、临床研究等领域的理解 本次调查收回的有效问卷中130人次认为实验研究属于中医科研范畴,112人次认为临床研究也属于中医科研范畴,但只有39人次认为文献研究也属于中医科研的内容。

1.2 对临床医师是否进行科研的认同度调查 93%的调查对象同意临床医师也从事科研的观点,只有7%的人认为临床医师只是诊治疾病。进一步的调查显示,有效问卷中143人次认为科研意识能有助于医师的水平提升,71人次认为医师要成为医家就必需具备科研意识与能力,只有少数人认为临床医师可以不用考虑科研的事情。

1.3 对教学实验课中的一般实验是否属于科研的认识情况调查 此调查中,表示不认同的仅仅只有25%的人,大部分75%的人认为教学实验课的一般实验应该属于科研。

1.4 对有关“五行汤”材料的认识调查 本调查项目的目的在于分析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思维方式。3次调查的总体结果与单次调查的结果趋势相同,即认同“五行汤”材料叙述的占大部分(91人),另外的42人对材料的叙述表示了质疑。

在表示认同的学生当中,小部分仅表明态度,大部分认同的学生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如感叹简单中竟能孕育神奇,并运用中医五行理论解释了五行汤的合理性;还有一部分认同者,根据五行汤的这一现象进一步思考,提出了一些延伸的想法,比如可以推广到其他的食品药品方面。

在表示质疑的学生当中,大部分对五行汤的疗效以及背后中医五行理论提出了质疑,其他的质疑观点表示五行汤不符合中医的配伍规律和因人制宜的思想、可能夸大效果、组成不够完善需优化组成或有不良作用等。

2 课程后调查与论文情况

2.1 课程教学实践后有关中医科研素质的调查 本调查项主要反映学生在课程学习前后中医科研(实验)基本素质有无改变。从收回的有效调查问卷可知,几乎所有学生均表示对中医科研的理解与学习前比较有改变。

“有改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获得了一些具体的科研知识;对中医科研所包含的内容有一定的理解。如:中医科研并不是虚无缥缈的,可以有具体的东西;中医科研并不是高深莫测,也可以离生活很近;理清了中医科研的范畴,即中医科研并不是单纯的验证,不仅仅是临床疗效研究,不仅仅是实验研究,不仅仅是药物研究,也不仅仅是文献研究、钻故纸堆。

2.2 课程教学实践对以后的学习或工作中树立科研意识有无影响的调查 收回的114份有效问卷调查中106人认为与开课前比较其科研意识有很大的改变,对以后的学习和工作肯定有积极影响。

科研创新案例第4篇

关键词:烟草 商业企业 科技体系 建设创新 科研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B

《烟草行业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提出要按照科学布局、优化配置、完善机制、提升能力的要求,加快建立和形成布局合理、定位清晰、分工协作、运行高效的行业科技创新体系。规划纲要中对烟草行业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出了总体要求,但对于烟草商业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具体构成,以及体系中的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没有明确阐述。

2011-2012年,安徽省烟草公司科技处成立了烟草商业企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课题组,结合安徽省烟草公司科技创新实践工作进行了研究,从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内容、路径、发展阶段、知识产权战略和重点领域等五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形成了系列研究成果和规章制度。经过三年多的实践,这些成果和规章制度在安徽省烟草公司的科技创新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探索我国烟草商业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提供了很好的案例研究素材。

一、烟草商业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内容

科技创新体系是在特定的结构性基础上,为达到技术的创造、扩散与利用,在每个特定科技领域中的组织或经济个体所形成的网络关系[1]。科技创新体系包括观念创新系统、制度创新系统、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知识传播和应用系统五个子系统[2]。企业科技创新体系包含知识创新、管理创新、战略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技术创新8个要素[3]。

从全国的普遍情况来看,烟草行业工商管理分开后,烟草商业企业科技创新工作集中在开展烟草农业科技开发与推广应用项目的研究上,烟草信息化建设、卷烟流通领域、烟草专卖管理创新等方面的科技创新项目偏少。从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来看,烟草商业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还主要集中在技术创新的项目开发上,管理创新、科技服务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还明显不足[4]。

安徽省烟草公司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内容包括了知识技术创新、以科技为引领的管理创新、科技服务机制创新和创新人才培养等四个方面。以科技为引领的管理创新是以科技创新目标管理为引领,以科技项目带动科技创新工作并规范管理,从而使烟草企业的科技创新有目标地开展。科技服务机制创新包括了成果转化、技术推广、制度建设、环境营造、人才培养等等。

从内容上来说,技术创新、以科技为引领的管理创新和科技服务机制创新三个主要方面又包括了不同的领域。技术创新分为烟草农业科技领域、烟草商业科技领域、专卖技术管理和质量技术监督领域、烟草信息化建设领域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分为烟草营销管理创新,烟草销售供应链管理创新以及管理创新。科技服务机制创新包括科研项目管理机制、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健全和完善,科技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以及科技人才库和专家库建设等。

二、烟草商业企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路径

科技创新体系是一定范围内与科技创新相关的组织与科研机构、科技创新制度、科技创新人才构成的开放网络,通过科技手段促进和进行新的创新、传播与应用。科技创新体系在组成和功能上有部分交叉,通过科技创新的制度设计和科技创新机制的调节,相互作用、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创新体系内的组织与机构、科研力量、科技人员、资源信息、科研经费等要素的配置是否科学合理、定位是否准确、层次是否清晰、功效是否互补以及整体运作是否高效。

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工程。科技创新体系由多个要素的组合,各要素之间的组合不能是杂乱无章的,而必须要形成有序的整体。体系中的各部分必须协调均衡发展、有效运行,整个科技创新体系的能力才能得以发挥。从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内容来说,涉及的相关部门众多,过程复杂,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处理和衔接必须适度。因此体系建设必须要遵循一定的路径和过程。

安徽省烟草公司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按照“建构立制、争取资源、重落实、强管理、创氛围”的步骤逐步完善。注重虚实结合,重点加强了保障机制的建设和管理流程的优化。在路径选择上,安徽省烟草公司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先易后难,先简单后综合。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过程中,对于同一职能部门可以解决和完善的问题先解决,对于需要多个部门配合的问题后解决;对于流程清晰的管理先优化,对于涉及对象的管理后优化。结合科技创新活动中的主要形成,重点以科研项目管理流程的完善和创新平台建设为突破口,逐步形成有显性效应的创新成果。通过创新成果的应用和推广,促进企业的发展,形成创新氛围,推动整体建设的开展。实践表明,通过较为科学的制度构建和路径选择,安徽省烟草公司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三、烟草商业企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的知识产权战略

知识产权是科技创新成果的重要体现,知识产权制度是科技创新和知识成果保护最重要的保障。在一定程度上,知识产权的有无、多少以及质量的高低直接表现了科技创新的程度[5]。烟草行业的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和知识产权战略,从顶层设计上给烟草商业企业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供了指导和参考。

烟草知识产权战略中列举了烟草行业所涉及的知识产权类型,包括专利权、商标权、商业秘密、原产地标志及植物新品种等。安徽烟草商业在经营过程中涉及多种知识产权,如烟叶原产地、烟叶新品种、信息化建设中的计算机程序、客户管理中的商业秘密、营销和品牌建设中的创新方法、销售模式等等。在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各类科研成果,包括研究报告的著作权。安徽省烟草公司在知识产权管理中还规定,资助的科技项目,要求对发表的论文、研究报告和申请的专利等相关科研成果标注由安徽烟草资助标志等。

知识产权工作包括了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和管理四个环节。知识产权创造是源泉,知识产权的管理是保障,知识产权的保护是手段,知识产权的运用是目的。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和运用是知识产权活动的三个核心环节,知识产权管理贯穿于这些环节,保障每个环节良好有序地运行。

在科研项目管理过程中,结合项目的立项,方案的制定与实施,研究创新成果保护形式的选择与具体手段,研究创新成果的市场化运营。在科技创新过程中,对烟叶新品种的开发与保护,烟草流通领域的服务商标设计、注册与管理方案,商标权保护方案的制定与落实,商业秘密的开发、管理与保护,电子烟务中的计算机程序的开发和保护,客户名单和渠道秘密的保护等等都要建立相关的管理制度。在实际工作中,要对企业的知识产权开展定期监管活动,检测侵权行为,在系统内部、项目资助方与承担方、系统与消费者等之间建立知识产权信息交流与反馈机制,制定和完善烟草商业企业的知识产权战略。

四、烟草商业企业科技创新体系构建的重点领域

烟草商业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所涉及的面非常广泛,在建设过程中必须突出重点才能有的放矢,有针对性的逐步开展工作[6]。综合创新体系的自身特点,结合安徽省烟草公司的实证研究,烟草商业企业科技创新体系构建的重点领域应包括科研项目管理建设、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科技创新文化建设等方面。

(一)科研项目管理建设

科研项目管理包括了科研课题从项目申请、立项论证、组织实施、检查评估、验收鉴定、成果申报、科技推广、档案入卷的全程管理。使科研项目实行制度化和科学化的管理,保证科研计划圆满完成,出成果、出人才、出效益,提高竞争力。

加强科研项目管理建设,根据烟草商业企业科研项目管理实际,分析研究当前科研项目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建立创新管理的原则和创新管理的体系结构,可为今后制定科研管理规定及具体的管理措施提供参考,为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各层次的科研管理工作提供借鉴,从而促进科研项目管理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

(二)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在科技创新活动中,通过项目培养、开展群众性创新活动、开展科技成果奖励等形式形成了一定的科技人才培养、激励机制,但要满足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行业、提升竞争实力的要求,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一方面要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优化科技人才配置,构建评价机制,建立培训机制,提高激励机制在人才队伍培养中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要大力加强人才跟踪管理及后备科技人才管理,不断提高系统内部人才的素质,优化人才的成长及发展环境。

(三)科技创新文化建设

科技创新文化建设对于建设良好的科研环境,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激励和培育创新思维、造就创新人才、做出创新成果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是全面提高烟草商业企业整体创新能力的有效保证,是建设创新型烟草商业企业的重要内容,对建设世界一流烟草商业企业至关重要。应该有步骤,有方法,有目标的扎实推进科技创新文化的创新工作,形成烟草商业企业重科研、重创新、人人争创新的文化氛围。

(四)市场营销创新

作为流通组织的烟草商业企业,市场营销创新就是通过经营思想与营销理念、营销战略与策略、营销方式与营销手段等方面的不断变革与重组以使组织创新得以巩固和完善。烟草商业企业市场营销创新是技术创新成果得以推广和市场实现的根本前提,也是管理创新的前导。没有不断的市场营销创新就没有流通组织综合创新能力的提高,也就谈不上在我国对国外烟草企业逐步放开市场限制的情况下充分参与国际竞争,赢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创新是企业不断发展壮大,赢得市场竞争胜利的根本保障和不竭动力,促进科技创新体系的不断完善,进一步提升烟草商业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当前我国烟草商业企业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只有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为我国烟草商业企业的发展提供强劲的核心动力,才能保证我国烟草商业企业在参与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烟草商业企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要以技术创新和科研项目为主要抓手,开展科技开发与成果的推广应用研究,以管理创新和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为支撑,促进科技活动的计划管理和规范管理,逐步推进烟草商业企业科技创新工作的落实。

参考文献:

[1] B.Carlsson,R .Stankiewicz.On the Nature, Function,and Composition of Technological systems[J].Journal of Evolutionary Economics,1991(1):93- 118.

[2] 何树全.试论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框架、问题与思路[J].中国科技论坛,2005(3):64- 68.

[3] 李庆东.技术创新能评价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J].现代情报,2005(9):8- 13.

[4] 陈伟明.烟草商业企业科技创新的定位与路径选择[J].广东农业科学,2009(5):23- 26.

科研创新案例第5篇

[关键词]开放式创新 嵌入性流程 嵌出性流程 知识能力

[分类号]F204.1

通过对开放源软件(OSS)开发成功经历的观察和分析,Chesbrough(2003)开创性地提出了“开放式创新”概念并建立了开放式创新模型。从知识视角看,开放式创新包括嵌入性(inbound)、嵌出性(outbound)和双向复杂3种创新流程类型,而不同的创新流程类型需要不同的知识能力,以确保创新战略实施的有效性。本文在阐述知识视角的开放式创新流程类型与知识能力结构的基础上,通过朗讯与思科的案例分析,对二者的一致性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

1 开放式创新流程类型

开放式创新是关于知识创造和应用方式的创新,它涉及多重内外知识源以及内外知识商业化渠道,根据知识探索和知识应用两个维度,它包括嵌入性和嵌出性两种基本的流程类型,其中,嵌入性流程指的是在开放式探索过程中获取外部知识,反映企业知识创造场所并非必然是创新的场所,描述了企业可以不依赖于自身的研发,通过利用外部创新资源就可以实现创新的实践过程,即通过整合供应商、顾客以及其它外部知识源来丰富企业的知识库,增强企业的创新性。Hermes(1993)认为在以下3种情况下,应考虑运用外部创新资源:当企业缺乏内部资源时;当外部技术水平更好时;当外部技术知识很容易转化,并且市场障碍很低时。嵌出性流程描述知识的外向转移,它指的是积极寻求知识在外部的有效应用,通过向市场提供创意来获得收益,售卖知识产权,通过向外部环境转移创意来实现自身技术的放大效应。实施嵌出式开放式创新的企业大多是基础研究推动型企业,例如IBM、宝洁等公司。在这两种基本模式之外,还有一种就是双向复杂流程模式,这种模式实际上兼具了上述两种基本流程的特性。诚然,每一种流程代表着一种路径或模式,并非对每个企业来讲这些路径或模式都是同等重要的,企业应该依据自身的战略规划、能力特性以及创新需求采取相应的开放式创新流程类型。

2 知识能力体系的结构

知识能力是组织开发和应用知识的一种技能,它是包含创造能力、革新能力、扫描能力、吸收能力、内化能力以及解吸能力等的能力体系,主要涉及3个方面的知识活动:知识形成、知识获取和知识应用,如表1所示:

知识形成环节主要涉及知识创造与革新能力。其中,创造能力指的是一个企业在内部依靠自身的力量或者与创新参与者探索和形成新知识,以及将现有知识整合成新知识的能力,因此,知识创造过程包括新知识的独立探索和原有知识整合成新知识两方面的活动内容。封闭式创新下,行业最优秀的员工聚集在企业内部,新知识的生成完全依靠企业自身的知识创造能力,因而,知识创造能力是封闭式创新下最为重要的一项知识能力。而革新能力是与创造能力相补充的对现有知识在深度上进一步拓展的能力,企业借助它对现有知识进行适当的修正或补充,进一步挖掘其内涵以便充分利用其潜在的应用价值。

知识获取环节主要涉及知识扫描能力和吸收能力。其中,扫描能力就是发现和识别外部有用知识的能力。开放式创新下,外部有用知识散布在各种创新个体或组织之中,企业要首先对广泛散布的知识进行搜寻并判断其可用性。吸收能力是与企业对外部知识的探索相关联的,它是在对外部知识扫描的基础上,连接外部有用知识并将其整合进企业知识库的能力。

知识应用环节主要涉及知识内化能力和解吸能力。其中,内化能力是创造的新知识或获取的新知识进入企业的知识库以便应用的能力,它主要包括转移自己形成的或获取的新知识以形成产品和服务的能力,它对知识在组织内部的商业化应用是至关重要的。知识解吸能力描述的是企业知识的向外转移和外部利用能力,是与吸收能力互逆的一种能力,它包括基于收益与战略的视角来识别知识的外部应用价值以及随后的向接受者转移知识的过程。

3 创新流程类型与知识能力的一致性

开放式创新是知识创造与应用方式的创新,这种知识战略的实施要求企业必须具备相应的知识能力,以便转移和创造新知识,并实现知识的有效商业化应用,即在开放式创新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必须确保组织知识战略与组织知识能力的一致性,从而有助于开放式创新目标的实现。传统的封闭式创新模式要求组织拥有较强的内部创造能力和内化能力,以便在组织内部不断地创造新知识和实施商业化。开放式创新下,不同的创新流程类型,组织所需具备的知识能力不尽相同(见表2):①对于嵌入性流程而言,企业之所以采取这种开放式创新流程类型,重要原因在于其自身知识(能力)的欠缺,希望藉此弥补自身的知识缺陷,然而,由于外部有用知识广泛散布在创新参与者之中,不同组织或个体的知识的“局部性”、“碎片化”与“过程性”形成了它们各自知识的“异质性”,这些异质的知识通常与企业自有知识具有较强的互补性,是创造新知识的重要来源,因此,扫描能力和吸收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没有他们,外部知识就无法被发现和识别,难以顺利地通过可渗透边界进入组织内部,进而被获取、内化乃至应用。②对于嵌出性流程而言,企业必须在知识应用方面就“保留或售出决策”进行优选。尽管知识的外向转移并非大多数公司的核心活动,然而一些先驱型企业已经通过这种方式获得了很好的收益。为了向合作伙伴转移知识,激发知识在创新网络成员中共享、共同创造和外部应用,培育解吸能力和降低知识转移壁垒就显得十分必要。事实上,这也要求组织具有较强的知识创造能力与革新能力,以便在保持核心优势的同时为外部商业化提供源源不断的知识资源。③对于双向复杂流程而言,由于其既包含了嵌入性流程又包括了嵌出性流程,因此,实施这种开放式创新流程类型的企业不仅应该具备较强的扫描和吸收能力以获取外部有用知识,同时,还应拥有较强的解吸能力以向外部创新参与者或商业化应用者有效转移知识,以便提升网络知识资源的配置效率。

研究表明,外部研发的深度和广度与创新绩效呈倒U型关系,因而知识的过度开放同样是不可取的。知识的内部创造与外部获取是互补的而不是完全替代的,它被看成是通向潜在伙伴的“入门门票(ticket of admission)”,拥有较强内部创造能力的企业对伙伴更具有吸引力。所以,实施开放式创新战略的企业仍然需要保持知识的内部创造与革新能力,以及相应的内部商业化应用能力,尤其是那些对企业优势至关重要的核心知识资源。

除了要依据不同的创新流程发展必要的知识能力之外,还有一个应当注意的问题,即知识能力体系的整

合。作为一个能力系统,一方面,由于外部异质知识流人企业的知识库,另一方面,开放式创新的实施对各项知识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从而导致知识能力体系中的不同知识能力的界面之间联结的失败率通常较高。因此,有必要通过知识(能力)的重整,剔除陈旧的知识,引入新的知识,并对各种知识重新进行归类、整合或应用,不断优化知识能力体系。通过对知识能力体系的重整和优化,实现知识能力与开放式创新流程类型相协调,从而有助于企业整合内外知识流程,促进知识的创造、获取与商业化应用等活动,保持各项能力之间界面的协调性,最大化各种异质知识间的互补效应以及知识能力之间的协同效应。

4 基于朗讯与思科的案例研究

4.1 案例选择

本研究所选择的案例对象为朗讯和思科,这两个公司都是信息通信技术领域的代表性企业,前者是老牌的行业领导者,而后者是业内新秀。在创新实践中,两家公司在不断强化内部创新的同时,采用不同的开放式创新和知识战略,由此导致截然不同的两种结局。通过选取朗讯和思科这两家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呈现一个典型行业中的典型企业创新失败和成功轨迹,有助于我们增进对开放式创新这柄“双刃剑”的理解,对于如何有效利用企业内外创新资源,并实现战略与能力的匹配,从而提高开放式创新绩效,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4.2 背景资料

朗讯公司拥有强大的研发机构贝尔实验室,并且着重吸引世界一流的专家,致力于大量的内部研发工作,藉此建立起突出的内部知识创造能力,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这种强大的内部研发能力曾经为公司带来巨大的竞争优势和可观的经济收益。同时,为了从其技术组合中捕获更多的价值,朗讯率先进入技术许可领域,为此,朗讯大力提升自己的知识解吸能力,通过捐赠和许可功能实现知识的外部商业化应用,使它每年获得上亿美元的许可收益。由于朗讯经常开发广阔的技术组合,如此一来,内化能力对于知识的内部储备和利用是至关重要的,但朗讯并未大力开发知识内化能力,因而经常在将知识付诸应用时候出现问题,比如新品进入市场的时机、如何细分市场等。

作为行业后起之秀,思科通过采用与朗讯截然不同的开放式创新战略并发展相应的知识能力,从而迅速成为行业的领先者。当思科处于初创阶段时,公司主要采用自主研发和合作开发的方式来开发新品与开拓新市场。随着实力的增强,思科采用了新的创新战略:①以整个硅谷当作自己的实验室,与领先顾客、业内企业(如微软和惠普等)建立广泛的开放式创新网络。②实施多样性的专利战略。通过并购、引进新技术、获取专利来提升技术能力,通过知识产权转让获取高额利润推动技术再创新,通过交叉许可来获得技术和经济增长的空间。③注重发展相应的知识能力。通过发展知识扫描能力来发现和优选合适的创新伙伴。在实现外部知识共同创造与获取的同时,大力发展自身的内部知识创造能力,并以此增强吸收能力。

4.3 案例分析

4.3.1 朗讯与思科的创新战略演进分析 图1展示了朗讯与思科的创新道路,以知识流人和知识流出分别为横坐标和纵坐标,分成4个象限,由此形成4种创新模式:封闭式创新、嵌入性开放式创新、嵌出性开放式创新和双向复杂流程开放式创新。其中,路径①代表了朗讯公司的创新模式从封闭式创新到嵌出性开放式创新的转变过程,而路径②代表了思科公司创新模式从最初的嵌人性开放式创新到后来的双向复杂流程开放式创新的演变情况。

4.3.2 朗讯与思科的知识能力状况分析最初,朗讯公司致力于知识创造能力的培育,通过知识的内部创造和商业化应用赢得了良好的技术和经济优势,随着朗讯由封闭式创新模式改为开放式创新模式,朗讯开始培育知识解吸能力,通过内部创造的知识的外部商业化应用来获取可观的商业利益。但是,它却忽视了自身的知识内化能力、扫描能力和吸收能力的培育,不仅无法及时获取外部有用的知识资源,而且,由于知识内化能力的瓶颈制约,知识创造的内部商业化流程受到限制,知识的内部创造能力与内化能力的失衡导致公司的市场导向不够明确,因此难以为企业带来稳定的创新收益,知识内部创造的持续性受到削弱。

而思科公司知识能力发展策略主要表现为:①通过培育内部知识创造能力保持自身的核心技术优势,丰富自身的知识库,同步增强其它各项知识能力。②通过培育扫描能力和吸收能力来发现外部有用的知识、专利或技术,并借助吸收能力来获取、消化和利用外部有用知识。③通过培育解吸能力促进内部冗余知识的外部商业化应用。朗讯与思科公司知识能力体系的情况比较如表3所示:

4.3.3 一致性分析 创新战略与知识能力的一致性对开放式创新的成功实施提出了新的挑战,然而,朗汛公司却并未很好地利用开放式创新的有利机会:最初,朗讯采用的是封闭式创新战略,未将外部利益相关者纳入自身的创新体系,完全承担研发成本和风险,一些冗余的知识产权被束之高阁,知识创造速度和商业化的有效性受到影响。随后,朗讯采取了嵌出式创新战略,试图通过知识外部商业化应用获利,但却忽视了知识内部商业化能力的改进和提升,导致朗讯的市场导向不够明确。这也反映了朗讯公司知识管理能力存在问题,局部知识能力存在局限,各种知识能力协同效果受到严重影响,由于技术增长受限和市场困境双重影响,最终导致它被迫于2006年12月与阿尔卡特公司实现合并。

反观思科,在初期阶段,该公司采用自主研发、合作开发和模仿借鉴相结合的技术创新方式,因此,企业十分注重发展知识的扫描和吸收能力,以便发现、获取和消化吸收外部有用知识。在后来的双向复杂流程开放式创新模式阶段,思科在保持核心知识内部创造能力的同时,通过采用联合创造、购买、交叉许可等诸多方式并用,充分利用外部利益相关者的知识创造资源,提升了整体的知识创造能力,同时,通过外向许可方式转让冗余的知识产权,通过外部商业化获利反哺公司内部研发和并购的资金投入。尤其是在思科的实力获得大幅度的提升之后,并购成为公司获得新技术的一种重要途径,藉此给思科带来新的技术能力,并有助于思科开拓新市场。

科研创新案例第6篇

关键词:双导制 导生制 导师制 创新团队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3.022

近年来,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创新团队作为其中一种培养方式,很多高校对其进行了深入的实践与研究,形成了很多模式。目前,由于很多高校都存在“师少生多”的情况,因此教师对学生创新能力培育的指导通常是不足的,因而如何发挥学生自身的力量,成为一个解决办法的突破口。本文正是在此基础上,提出“双导制”创新团队培养模式,即将“导师制”与“导生制”相结合的模式。

从目前的文献研究来看,尚无人明确提出“双导制”创新团队模式。实行“导师制”的创新团队很多,而实行“导生制”的创新团队非常少,目前已有的文献中,只有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将“创新导生制”运用于大学生创新活动中。因此,“双导制”本科生创新团队模式很有研究价值。

1 文献回顾

目前,“双导制”主要研究领域是在学生工作管理和教育管理中。“双导制”是将“导师制”和“导生制”相结合的人才培养制度。在创新团队建设方面,“导师制”的运用还是比较广泛的。现在,很多高校也为新生配备了班导生,用以指导学生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工作,但将“导生制”用于创新团队方面的则非常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融合“导师制”和“导生制”,本文试图填补这一提法上的空白,提出“双导制”大学生创新团队。

很多学者都意识到了导师对于创新团队的重要作用。朱昌平等[1](2010)在对国内外学生团队建设成功经验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国情和校情提出了由教师认真负责地指导并严格过程管理,使得IT专业学生的创新团队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王金波等[2](2009)认为有必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和带动作用,以教师的创新带动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侯映霞等(2007)[3]根据重庆大学创新实践基地构建团队的经验,提出了导师驱动、学术驱动、兴趣驱动、项目驱动等四种团队构建模式,分析了各种模式的特征及其优缺点。

但是,对于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引导作用,即在创新团队中构建导生制,研究却是非常不足的。目前国内提出在创新团队中构建导生制的只有上海财经大学的王雅静等[4](2012),他们提出“创新导生制”,即选拔一定数量学习优秀、能力出众的在读高年级本科生或研究生,在指导教师的领导下,经过专门培训,协助对学生(低年级学生为主)进行大学生创新活动的管理和教育引导工作的制度。钟国辉(2007)[5]、张建林等(2007)[6]深入分析了华中科技大学Dian团队(全称是“基于导师制的人才孵化站”),认为在指导学生创新方面,Dian团队实行了高强度的导师制和导生制。但是针对导师制和导生制二者的关系和相互作用以及运行机制,并没有进行深入研究。

本文提出对于“双导制”大学生创新团队模式的定义:即将导生制和导师制相结合,对导师和导生进行合理的分工,形成合力,用以共同指导大学生科研创新团队进行科创研究的一种模式。

2 “双导制”大学生创新团队模式案例研究

2.1 华中科技大学Dian团队研究

华中科技大学Dian团队全称是“基于导师制的人才孵化站”。华中科技大学Dian团队实现了1:100的师生比配置,Dian团队自从2002年建立以来,项目总数已达50余项,合同经费额度已超过230万元,其中已完成的项目经费已超过186万元,仅2006年校外企业实到科研经费就达108万元,同时,“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已经立项11项[6]。

2.1.1 组织结构

Dian团队模式的一大特点是高强度的导师制和导生制。Dian团队的组织结构由导师组领导团队的发展方向,导师以及一些具有奉献精神的资深队员组成的核心层制定团队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决策。组织结构的顶层是总负责人,由老师担任。导师以及一些具有奉献精神的资深队员组成了核心层。团队按承担的真实项目划分为若干项目组。

2.1.2 导师作用

思想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工作作风,培育学生知难而上、勤学苦练的意志和精神。

智力支持:为学生提供项目所需专业知识、技能,以及论文查阅、撰写等方面的智力支持。

项目指导:提供项目专业技术方面的指导,与学生共同参与完成项目的立项、设计、分析、实现等工作。

2.1.3 导生作用

Dian团队学生按照“预备队员―二线队员―一线队员―项目组长―管理者”的成长路线层层递进,Dian团队根据技术水平和成就,将学生分为不同的级别,由高级别的学生对低级别的学生进行管理和指导。

因此,Dian团队中的导生主要承担“教练”的作用。例如,对于预备队员,Dian团队会选派相应的导生对其进行专业方面的培训,而对于各个不同层级的队员,都有类似的导生对其进行不同层次的培训与管理。

2.2 上海财经大学创新导生制研究

2.2.1 组织结构

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的导生制主要是协助专职辅导员开展工作,他们工作的形式为担任学生创新社团或者科研团队的负责人、督导等,指导、管理、培训团队成员。

2.2.2 导师作用

导师主要负责对项目进行指导,召开讨论会研究项目进展,同时对于碰到的难点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与解决。

2.2.3 导生作用

第一,组织团队协作完成共同目标。有的导生作为团队的召集人或者负责人,他们直接负责团队目标的完成。

第二,为学生提供收集资料等方面的科研技能指导。在选拔创新导生时,选出来的都是一批科研素养较高的学生,他们的科研能力高于团队学生,所以导生可以为团队成员提供科研技能的指导。

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的三类学生创新活动,参与面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达到了500人次,并且取得了突出的成果。

2.3 华中科技大学Dian团队与上海财经大学创新导生制两种模式比较

2.3.1 侧重点有所不同

由于Dian团队所在的学院是电机学院,参与的学生也是理工科类学生,他们在开展创新活动时,很多情况下是以企业的实际项目为牵引;而上海财大金融学院的学生则主要是以参加各类创新比赛为基点。因此,Dian团队较之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的学生更具备实战经验。

2.3.2 Dian团队的导师制和导生制更为成熟

Dian团队成立于2002年,较早开展了规模较大的导师制和导生制,并且形成了比较完备的规章制度;而上海财大金融学院的创新导生制始于2009年,时间较短。

3 建立“双导制”本科生创新团队模式的理论探讨

要构建合理的“双导制”,需要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3.1 明确分工,形成导师与导生相互促进的良好格局

双导制是导师和导生相互配合的制度。在双导制的实行过程中,导师负责团队的整体指导,导师由于事情多、工作忙而无法兼顾所有方面的指导,主要负责研究思路和方法上的指点,这时候需要导生配合填补导师工作中的空白,比如在查找资料、分析问题、解决困难等方面对团队成员进行帮助和指导。

3.2 严格导师与导生的选拔、管理、激励等机制

要保证双导制的顺畅运行,必须严格规范好导师和导生的选拔,管理、激励等机制。首先要选拔出一批负责任、肯用心、专业学术能力较强的导师,这批导师愿意支持和帮助学生开展学术研究,并能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对于导师的管理和激励也要有明确的规定,这样才能保证导师制的长期的进行。对于导生,要着重选拔一批科研能力强、有奉献精神、沟通能力好的学生。主要通过精神奖励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服务意识,更好地服务学生。

3.3 实现导师、导生、被导学生三赢局面

要重视双导制的实施效果,达到导师、导生、被导学生的三者共赢。在创新团队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导师为学生们提供了项目思路和方法上的指导,同时也可以从与学生的交流中获得灵感,更有益于今后的研究。导生为被导学生提供贴心的服务与支持,而且导生本身就是科研方面的佼佼者,同辈之间的交流可以起到导师有时起不到的作用。被导学生受益则更大,导师和导生们的付出和奉献使得被导学生在科研的道路上成长更迅速,在做人、做事、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等方面都会收获良多。

参考文献:

[1]朱昌平,刘昌伟,黄波,张秀.通过团队建设促进IT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5):122-126.

[2]王金波,李凯,黄世俊,肖建中,夏风.加强学生创新团队建设提升创新能力培养水平[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9):169-170.

[3]侯映霞,李华,冯斌,郑小林.研究生创新团队的构建模式及原则[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11):11-14.

[4]王雅静,齐宁,袁海萍.“创新导生制”的探析与实践――导生制在本科生创新活动中的应用[J].高校辅导员,2012,(2):45-49.

[5]钟国辉,刘玉.创新人才培养与Dian团队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6):94-96.

科研创新案例第7篇

杨柳树是我国北方地区的主要绿化树种。北京市园林绿化普查相关资料表明,北京市现有杨树200余万株、柳树120余万株。杨柳树属雌雄异株,造成飞絮的为雌株。八十年代以前,北京地区种植大量杨柳树,由于未进行筛选,其中混有大量雌株。每年春天,持续一个多月的杨柳飞絮严重污染了城市生态环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便的同时,对城市安全也构成了威胁,市民要求尽快治理杨柳飞絮的呼声越来越高,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关注。针对上述问题,科研所承担了北京市科技计划课题“杨柳飞絮控制技术的研究与示范”,研制出了可有效控制杨柳飞絮的药剂“抑花1号”,它是一种生物干扰制剂,通过对杨柳树的激素调节来抑制飞絮的产生,对杨柳树飞絮的控制效果可达90%以上。该制剂从源头治理,成本低,基本不产生对树体和环境的危害。当年3-5月底使用,可控制次年杨柳飞絮。通过3年的示范推广和跟踪研究,该制剂已基本成熟,现已进入大规模推广应用阶段。在公园管理中心,园林绿化局的大力支持下,率先在市属11家公园、重要街道、社区等开展科技示范工作,2007-2010年,在北京累计推广应用规模已达10万余株,在全国推广应用已超过40万株。先后全国多家新闻媒体进行了跟踪报道,包括cctv1“新闻30分”,cctv2“第一时间第一关注”,cctv7“科技苑”;中国环境报、中国花卉报、中国绿色时报、北京日报、科技日报、北京青年报等;北京电视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生态北京栏目”等。杨柳飞絮污染治理示范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通过市属公园的科技示范辐射和带动了北京及全国各地区的杨柳飞絮治理工作,同时引起日本、香港、台湾媒体及外国驻华使馆(朝鲜、蒙古)的关注。目前,科研所在杨柳飞絮污染治理技术研究方面处于全国的领先水平,研制的杨柳飞絮抑制剂科研中试产品有效推动了全国的杨柳飞絮污染治理工作,在我国东北,西北、华北、华中等地影响力日渐增大,引起全国绿化行业的高度关注。该项技术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可以较好地解决困扰我国城市绿化多年的杨柳飞絮问题,科学地保护好杨柳树乡土植物资源,避免因飞絮问题砍伐杨柳树现象发生。对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和人们生活水平、促进市民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具有极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树康”营养液

大规格苗木带冠移植和反季节施工已是目前城市绿化普遍采用的方式。由此带来了树势恢复缓慢、移植成活率偏低等问题,为此,科研所研发了“树康”营养液。该产品含有树木生长所需的大量元素、微量元素及生长调节剂,对新移植树使用,可在根系恢复生理功能前补充树体营养,具有缩短缓苗期,提高成活率的作用。对衰弱树使用,可促进树势恢复。特别是在2008年1月,又开发出了树木营养液输液专用针头,具有对树体创伤小(φ3mm),使用方便的特点,已获国家专利(专利号:ZL 200820109064.5)。并改进了‘树康’营养液的成分,该技术和产品在奥运中心区的树阵建植及北京其他重点绿化工程和沈阳的奥运场馆绿化工程中,发挥了巨大的科技支撑作用,特别是2008年春天,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新移栽的银杏不能正常发芽,紧急关头,科研所为其注射了“树康”树木营养液,很快银杏正常发芽,树势得到恢复,没有影响景观效果,受到了有关领导的高度评价。

土肥和耐根穿刺检测

园林绿化检测中心是我市园林行业中唯一具有检测资质的机构,对未来我市园林绿化工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重点工程建设中,该检测中心可以发挥重要的科技支撑作用。园林绿化检测中心下设土壤和防水卷材耐根穿刺2个检测室。土肥检测室主要开展土壤水解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机质等16项指标的检测。自成立以来,承担了大批城市园林绿化工程种植土质量检测任务,根据检测结果提出了土质改良方案,有力地推动了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监督的量化管理工作,保证了绿化工程质量;同时积极为行业服务,先后完成了市公园管理中心的公园景观水体水质和市园林绿化局的道路绿地土壤融雪剂分析等多项检测任务。科研所根据北京园林绿化的实际需求,针对生长期较长的木本植物,利用常规土壤农化分析方法,对绿地土壤理化性状进行调查分析,找出园林植物营养生长不良的限制因素,在营养诊断的基础上,采取技术措施进行矫正改良,建立一套针对北京地区典型植物的植物营养诊断技术体系,为首都绿化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为实现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园林绿化检测中心下属的防水卷材耐根穿刺检测室,是依照欧洲标准筹建的我国第一个防水卷材耐根穿刺性能实验室,也是世界上除了德国和日本之外,第三个能对防水卷材的耐根穿刺性能进行检测的试验室。作为全国唯一一家的专业检测机构,不断提高检测技术,拓展业务范围,通过科学合理的检测技术,开展检验防水卷材的耐根穿刺性能的相关研究,为全国防水厂家出具高质量的检测报告,从而规范防水材料市场、促进种植屋面技术进步和我国种植屋面工程产业的发展。

古树复壮

市属公园现有古树13804株,为解决古树复壮、衰弱树诊断等重大问题,维护公园生态环境的平衡,为公园古树诊断、复壮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科研所开展了《北京古树(大树)衰亡原因诊断与保健技术研究》,该项目是2007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也是由市公园管理中心直接主持的项目,由科研所承担全部两个子课题的研究工作。先后开展了古树土壤微生物种群、古树衰弱检测、古树树洞检测、古树病虫防治以及古树树体修复等研究工作。协助中心所属各公园制定了衰弱古树和大树的复壮方案,并参与了部分公园的古树修复施工,在施工过程中打破传统的补树皮做法,大胆采用了“补干不补皮”的做法,提出了“修旧如旧”的修复原则,以保存古树的沧桑感和文化内涵。对根际微生物种类、数量,及其对土壤氮、磷养分转化潜力的作用与树体健康状况的关系进行研究,为古树的保健和复壮提供依据。应用树干心材检测仪对市属公园的部分古树的树干中空情况进行检测,其检测古树430株,其中市属公园200株,俄联邦大使馆213株。为多家公园的古树复壮工作提供了技术服务。开展了古树复壮费用标准制定、公园古树数据库更新完善及古树信息网的管理工作,收集、编纂古树信息36期。2011年7月,由市公园管理中心主持的北京市科技计划重大项目“古树(大树)衰亡原因诊断与保健技术研究”通过了市科委组织的专家验收。该项目取得了重要成果,对银杏、侧柏、桧柏、白皮松、油松、国槐等6种古树(大树)的衰弱原因进行了研究分析,制定了这6种古树(大树)的健康水平诊断程序与养护管理技术规程规范。对示范区内1200株古树和2000株大树进行了健康状况评价和复壮。研制出了3种古树(大树)复壮设备,获得3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同时培训了来自全国园林系统的技术人员200余人次,培养了熟练掌握大树保健技术的技工65名,科研业务骨干15名。发表相关论文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