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科研能力的重要性(合集7篇)

时间:2023-06-05 15:34:28
科研能力的重要性

科研能力的重要性第1篇

教师的生命力来自教育科研,教师的未来和未来的教师,都将与教育科研密切联系。教育科研就是以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为对象,运用科学研究的原则和方法,探寻教育规律及有效教育途径和方法的一种科学实践活动。

那么,如何培养教师的科研能力呢?

一、教师要转变观念,增强从事科学研究的意识和自觉性

多年来,在教育实践中,我们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不是教师能否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问题,而是绝大多数教师缺乏进行教育科研的意识。他们认为搞科研只是教育理论工作者和教育专家的事,是高深莫测、很难做的工作;教师的任务就是教书,无需搞科研;有些人则把教育科研简单化,认为能写出文章、发表文章就是搞科研等,这就进一步削弱了教师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因此我们必须转变观念,充分认识教师是教育科研的主力军,从事教育科研是每一位教师分内的工作,仅仅会教课而不会教育研究的教师,不是新时期的合格教师。

二、使教师掌握教育科学研究的基础知识或基本方法

有人说,搞教育科研很枯燥,其实并不是这样。如果你掌握了教育科研的方法,你就会感到研究过程本身是充满乐趣的。

三、学校领导要创设教育科研的氛围

学校领导要向教师介绍科研和教研信息,传播先进的教育理论,组织教师外出学习考察和参加各种学术研讨会,定期不定期地请专家搞讲座和指导教师创办科研学术刊物等,使学校的学术研究有声有色、持之以恒。同时对于教师的教育科研成果要以制度化的形式给予精神上的表彰和物质上的奖励。对于高质量的教育科研成果,要向上级有关部门申报奖励。同时要把教师的教育科研成果与职务评聘、评优、晋升、获得科研资助联系起来,这样使教师尝到科研成功的喜悦,进而调动其科研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总之,要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我们广大的教师应当不遗余力地探索、研究适合社会发展、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行之有效的创新教育体系。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必须具备教育科研能力,逐渐由教书匠转向教育家。

(作者单位吉林省柳河县教育科学研究所)

浅谈小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张明侠

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不仅承载于一张考卷之中,更重要的在于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方面,在语文试卷当中,字、词、句、段、篇的考核均可列入,而独说话方面无法考查,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也极易忽视对学生进行说话方面的训练。即便是认真的老师,也仅限于教材中那星星点点的内容,对于小学生来说,那是远远不够的。

语文,望文而生义:无外乎语言和文字,这里的语言就包括了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口头语言就是我们平时的说话。

话,人人都会说,但不一定人人都能说得好。凭三寸不烂之舌,成就大事者,古今皆有,苏秦游说六国、诸葛亮舌战群儒均被传为佳话;就是现在的商业谈判桌上、应聘场中,语言的表达也是相当重要的。由此可见,语文课上加强对学生口语表达的训练,对孩子的一生来说,是多么重要啊!

那么,小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呢?

一、练胆儿

有很多人不是不想说,也不一定说不好,但由于他们胆儿小,不敢说,也就成了闷葫芦了。其实一个人说话的胆量对他的成长是很关键的。因此,在小学生刚入学时,教师就要对学生进行练胆儿训练。我们教师除了上课之外,还要经常和孩子们在一起说话、做游戏等,让学生感到老师的亲切,从而增加他们的胆量。到了高年级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到前面来回答问题,或者早自习让学生到讲台上面讲故事、朗诵诗歌、讲一条新闻等,这样,学生的胆量慢慢就会得到锻炼。总之,教师要鼓励学生说,积极创造机会让学生在众人面前说,耐心引导学生说,让其说完整,并经常表扬学生说话中的闪光点,从而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培养学生的胆量。

二、练表达时的语气

语气的培养也不是一朝一夕的,是一个长期的活动过程。可以先从读课文开始,让学生把课文读得有感情,学生语感能力越强,说话能力就越强。通过朗读训练,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表达时的语气感情,从而为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奠定基础。尤其是对话部分,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体会当时的情境,从而把人物对话的语气真实再现,使文本与生活达到统一,用生活体验文本,用文本再现生活,这样对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具有很大的作用。

三、练遣词

这是语文的基础。在语文课上,对文中经典的词语,教师要让学生以替换法感受名家用词之精妙,这对培养学生的遣词造句能力是相当重要的。学生在表达中用词不准确时,教师可以引导其尝试改一下,也可以引导全班同学讨论,努力使学生表达的意思更精准。此时,可能会耽误一点上课的时间,但对于学生的一生来说,可能是异常精彩的回忆。另外,教师要指导学生积累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我们应该指导学生课内学会理解词句的方法,掌握更丰富的遣词造句的方法和技巧,还要培养学生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让学生运用背诵、摘抄等方式,不断积累和丰富语言。

四、练条理

语文教材的说话课中,对练条理要求是很明确的。只要我们教师认真上好这些说话课,就会产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效果。在专门的说话课上,话题的选择是相当关键的,教师不必拘泥于教材内容,要恰当地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话题进行。这样,学生才有话说,愿意说。为了让学生说话有条理,可以培养先想后说的能力,写好说话提纲,言之有序。在学完课文后,可让学生简单复述或创造性地叙述,说给老师、同学、家长听,通过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的复述,来促进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能力,培养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及说话的条理性。

五、练思维

现实说话中,人的反应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思维的敏捷度是说话办事、辩论胜负的关键。这方面主要包括说话人能否快速感受环境的利弊、能否快速察觉听者的心理、表情等,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平时多为学生创设生活中的情境,让其在情境之中去说话,之后要结合自评、互评查找优点和不足,以利提高;教师还可以组织辩论方面的说话训练方式等,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度。对小学生来说,要求不必太高,要让其不断感受到进步与提高即可。我们在教学时,要经常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发展思维的平台,引导他们学会多向思维,使他们的思维敏捷度更灵活。

六、学会倾听

倾听好像与说话没什么关系,但却是说话能力培养中至关重要的内容。首先是听时的礼貌,不论听谁说话,认真倾听是对说话者的尊重;其次是听时的感知,只有认真听,才能知道别人要表达的意思,也才能有针对性地思考或回答;第三,认真倾听,也是向别人学习的过程,听一听别人是怎么说话的,优点自然吸取过来,缺点可以警醒自己。这方面的训练主要在于教师平时的要求、引导和以身作则。

科研能力的重要性第2篇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馆员科研能力 提升与培养

中图分类号:G25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a)-0253-01

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规程(修订)》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高校图书馆既然是学术性机构,馆员就应该具备一定的学术水平。图书馆员提升科研能力,不仅能体现自身的服务价值,还能为图书馆注入更多的新的思想观念、新的工作活力,提高图书馆的工作效率。因此,启迪和培养图书馆员的科研能力,让馆员积极参与科研学术研究,更是提升图书馆在整个学校影响力的一条重要途径。

1 高校图书馆的科研现状

1.1 馆员科研服务意识不够

受传统观念的制约,人们普遍认为高校图书馆是服务性机构,主管部门对图书馆的科研要求也不高,这一些列的问题也导致馆员自身对科研的热情不高,他们普遍认为科研工作是少数人要做的事情,和自己关系不大,除了在晋级评职称的时候又要求,只要自己在日常工作中尽职尽责就行。这种观念致使他们缺乏科研意识,这种现状导致了他们在图书馆管理中的服务于科研出现了不均衡的发展现状。

1.2 馆员整体结构不合理

高校图书馆人员主要存在知识结构单一、学历层次较低、职称结构不够合理、年龄结构不合理等多方面因素。在客观上表现为图书馆人员有的缺乏科研工作的基本理论,有的进行科研工作的基本能力,大部分人员没有掌握进行科研工作的方法,对待科研工作无从下手。同时图书馆内还缺乏行业学术带头人,理论学术研究气氛淡薄,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高校教育与科研的质量。

2 高校图书馆员科研能力提升的重要性

科研能力是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员素质的重要内涵。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图书馆功能现代化、信息化、智能化和社会化都成为了其业务手段的主要特征。作为高校图书馆的馆员,不仅要做好文献信息保障的服务工作,还要通过科研活动提升其学术水平和服务质量。可以看出,对图书馆员科研素质的要求是不应忽视的,尤其是对中、高级图书馆员更是如此。

2.1 它是培养图书馆员能力和提高个人素质的有效途径

高校图书馆肩负着服务与育人的双重任务,在新的任务时代背景下,广大师生对图书馆的要求与需求日益提高和增长,图书馆员只有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合理的知识结构,较强的综合能力,才能适应业务工作中所出现问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2.2 它是向读者提供优质服务的需要

图书馆员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的增强,不但可以扩展知识面,了解其他学科的动态,把握其发展方向,有利于图书馆的日常咨询工作。还能在查找资料、筛选资料和分析资料的过程中不断地积累经验,得心应手、轻松自如地解答读者的问题,并在研究过程中逐步发现自己知识的不足,进而不断学习,不断自我完善,有利于馆员从新的视角来理解和服务读者,促进读者服务质量的提升。

2.3 它是提升图书馆在学校影响力的重要途径

馆员通过参与科研工作,将为图书馆的建设和服务输入新鲜血液,有利于图书馆的理论创新。馆员在服务和科研上的进步,既是个人的进步,也是图书馆事业的进步。图书馆事业和馆员本人都会在服务与科研、集体和个人的良性循环中获得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3 提升图书馆员科研能力的有效途径

3.1 更新观念,树立科研意识

图书馆员要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必须要解放思想,积极投身于科研工作中。勇于探索,积极主动地寻求与实践相联系的课题,着手进行科学研究。馆员只有主动为科研者服务的意识,认识到科研服务的重要性,才会改变停留在表面上的服务,才会全心全意的为科研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3.2 适应时代,接受继续教育

继续教育培训的目的是培养馆员适应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和图书馆工作不断变化的趋势和要求,使其与科技进步和图书馆工作创新保持同步。图书馆员要适应时展的需要,就必须接受继续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使图书馆员树立起对图书馆事业的高度责任感、事业心,才能以自己的良好形象教育影响读者,从而完成图书馆传播知识、交流信息的使命。

3.3 开阔眼界,加强学术交流

(1)学术科研能力是体现馆员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高校图书馆应努力营造一种学术氛围,采取切实有效的工作措施,建立起一套积极可行的科研管理制度,从而增强馆内人员科研管理力度,达到共同提高科研水平。

(2)积极鼓励馆内人员参与学术研究,撰写学术论文,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定期举办馆内学习工作交流会,增加和同行的交流学习机会,开阔馆员的眼界,提高馆员的思想认识和理论水平,启发馆员的科研思路,拓展馆员的科研学术知识。要对有一定水平和质量的科研成果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积极培养本馆的学术带头人。

(3)高校图书馆可以在馆内试行传帮带的活动,帮助年轻同志搞好科研,以老带新,实现新进。同时,可分期分批、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有关人员到其高校图书馆进行参观考察,以此增进同行之间的友谊,提高馆员的社会责任感和工作紧迫感。扩大对外交流合作,积极引进新技术新知识,以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

4 结语

科研工作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为培养现代化人才而进行的具有开创性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高校图书馆员们应树立起“以工作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工作”的科研工作理念,积极主动有参与到教学科研中去,在不断探索中去发展、积累、丰富和加强自己的学术内涵,才能为学校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提供坚实的资源保障。

参考文献

[1] 文丽.如何提高图书馆人员的科研能力[J].现代情报,2004(5):196,206.

[2] 任通顺.论高校图书馆员的科研素质及培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3(1):39.

科研能力的重要性第3篇

关键词 学科教学(思政) 专业学位 微课 微课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05.026

Importance of Training Micro-lesson Ability of Postgraduate of

Pedagogy in Education in Ideology and Politics

ZHANG Yu

(College of Politics,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Anhui 241002)

Abstract Micro-lesson is an effective form of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In the Internet era, Micro-lesson's values and influence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so postgraduate of pedagogy in education in ideology and politics should strengthen micro-lesson ability wha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his paper from the promotion of national education information, respecting individual differences of students and improving postgraduate of pedagogy in education in ideology and politics' professionalism and overall ability to talk about importance of micro-lesson ability.

Key words postgraduate of pedagogy in education in ideology and politics degree; micro-lesson; micro-lesson's ability

学科教学(思政)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在信息、网络和数字化的社会背景下,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对信息化技术的需要与日俱增。微课是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的有效形式,“是根据新课程标准和课堂教学实际,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中所需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结合体。”①为了落实教育部颁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探索微课在思想政治课教与学过程中的有效模式和方法,加强学科教学(思政)专业学位研究生微课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微课能力是指有效完成微型教学视频制作的能力。从微课的定义出发,微课能力包括教学能力和教学技术能力两个方面,教学能力包括对教材重难点的甄别筛选能力、解决教学重难点的分析归纳能力、教学设计的开发创新能力、课堂教学成果展示能力;教学技术能力包括课件制作、视频录制、编辑、上传等在内的现代信息技术运用的能力;二者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笔者认为,学科教学(思政)专业学位研究生微课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学科教学(思政)专业学位研究生微课能力培养,是推进国家教育信息化的需要

20世纪50年代后期,人类进入信息时代。在鲜明的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人类生活各领域都烙下它的足迹和身影,并且时时刻刻地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工作环境和学习方式。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运用,使得教育领域产生了教与学的“双重革命”。微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不仅优化了教师的教学手段,还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以微课为元素的慕课、精品课程、网络公开课等开放教育资源为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终身教育创造了可能。因此,微课在推进国家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占据重要地位。

另外,面对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趋势,世界各国普遍关注教育信息化在提高国民素质和增强国家创新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2010年7月29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为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全国举办了各种课程的微课教学比赛,通过以赛促用的方式激发教师们对信息技术革命的积极性,有的地方将比赛成绩列入在职教师教学技术设计和开发能力的评估体系,成为教师职位晋升和薪资高低的重要依据。面对这样的发展趋势,加强学科教学(思政)专业学位研究生微课能力的培养势在必行。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共享、提高教育质量和建设学习型社会、推动教育理念变革和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②

综上所述,微课是在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是教育形式与时俱进的产物。微课的特点决定了它在教育教学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③所以,学科教学(思政)专业学位研究生微课能力的培养,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战略选择,是大力推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2 学科教学(思政)专业学位研究生微课能力培养,是弥补课堂缺陷,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教学的需要

我国中小学课堂的教学组织形式仍然是以班级授课制为主,教师需要在45分钟的课堂上完成对全班学生的授课任务。由于每个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有高有低,这种“一刀切”的授课方式导致知识传递的针对性差,容易使一部分知识接受能力低的学生陷入学不好、考不好、不想学的恶性循环中。微课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将课堂延伸到课外,打破课堂教学时间、地点的禁锢,因此,微课是辅助学习的有效手段之一。

第一,微课提供了学生自学的便利。微课是以一个知识点为主题的短小教学视频片断。据此,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学生常见的学习障碍问题,以问题为单位制作微课,建立微课资源包。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障碍,选择微课视频,解决问题,促进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既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还有助于缩短班级授课制全体学生起跑线的差距。

第二,微课有益于落实素质教育对课堂教学的要求。课堂是知识传递的主阵地,据《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规定,教师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完成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内的三维体系。微课的作用在于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过程中,缩短教学环节的设置,将课堂三分之二的时间用于对二三维度目标的实现,落实素质教育对课堂的要求。

第三,微课有利于学生在课后对课堂知识的复习、巩固和提高。由于每个学生的兴趣点和注意力集中时间长短不一样,有些学生错过了教师课堂教学。教师掌握微课能力后,可以将自己课堂精髓制作成微课,这些微课有利于学生在课后对课堂知识的复习、巩固和提高;也适用于缺课学生的补课和异地学习,减少了教师教学的重复。

正是由于信息化条件下,微课能够起到弥补课堂缺陷,实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教学的需要,成为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有效手段之一。所以,学科教学(思政)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要加强微课能力的培养。

3 学科教学(思政)专业学位研究生微课能力培养,是提高研究生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的需要

2014年11月5日,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全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上的讲话指出,“推进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是提升研究生质量的重点,也是难点”。目前,研究生毕业遭遇就业难、难就业的困难,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研究生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欠缺;二是高校对社会变化和科技更新反应迟钝,导致高校教学实践与现实生活脱轨。因此,加强对研究生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培养是国家人才建设的长远需要。

另外,自2009年我国积极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来,研究生人数逐年增多,学科教学(思政)专业学位研究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据国家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透露,截至2014年我国在学研究生总数约170万人。④由于受到社会观念、应试教育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学校对思想政治教育老师的需求人数相对较少。而学科教学(思政)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主要就业方向就是从事中小学思想政治教师工作,这样的环境使得学科教学(思政)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就业形势更为严峻。微课能力的培养一方面有利于丰富他们的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另一方面提高学科教学(思政)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素质,增强他们在激烈的竞争中的就业能力,满足他们职业的可持续性发展的需要。

首先,微课能力培养有利于加强学科教学(思政)专业学位研究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观察洞见能力。中小学思想政治教材每一课都包含很多的知识信息量,教师必须精读教材,了解学生认知水平,才能发现哪些知识点具有研制微课的价值。在这一过程中会潜移默化地培养对学生的观察能力,对问题的预见,而这种能力一旦形成,则有利于更好地掌握专业理论知识。

其次,微课能力培养有利于提升学科教学(思政)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分析提炼能力。每一份微教学设计都是从大量资料中提炼概括出来的精华,字字珠玑,没有累赘的空话、套话。让学生分析归纳能力在思考中得到进步。

最后,微课能力培养有助于推动学科教学(思政)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资源整合能力的提高。微课是一种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其中包括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微反思、微点评、微反馈。这一系列过程有助于学科教学(思政)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习中正确处理好部分与整体、宏观与微观的关系,避免顾此失彼。另外,通过微课学习内容的制作,研究生应用信息水平能力尤其是计算机的操作能力大大提高。

因此,学科教学(思政)专业学位研究生微课能力培养是发展教育信息化的基本保障。既有利于构建合理的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师资队伍,又为教育信息化提供了人才支持。在信息化时代条件下,微课能力培养是学科教学(思政)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应有之义。

综上所述,学科教学(思政)专业学位研究生微课能力培养,是推进国家教育信息化的需要,是弥补现实课堂缺陷,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教学的需要,是提高研究生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的需要。为此,在学科教学(思政)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实践中,应重视研究生微课能力的培养,以促使他们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师范大学学科教学(思政)专业学位研究生微课能力培养研究项目(编号:2014yks124)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 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

②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EB/OL]. http:///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342/201203/xxgk_ 133322. html,2012-03-13.

科研能力的重要性第4篇

关键词: 护理本科教育 信息能力 护理信息能力 重要性 培养方案

自21世纪以来,随着有限网络、无线通讯技术的快递发展和普及,各种信息的传递、交互日益增多,可以说我们进入了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医疗护理保健信息系统和技术出现了快速增长,几乎所有大中型医院都开始了信息化整合进程。就护理信息化而言,如护理人员在门诊挂号、住院登记、实验室检查、科室财务管理、医嘱执行等信息录入和维护[1],等等,这些日常信息处理工作都需要护理人员具有一定的信息管理能力。所以,护理信息化作为医疗护理保健信息系统的重要一环,必须加快速度,否则就会落后,拖后腿。这样的理念必须“往前推”,必须在护理教育阶段落实执行,从教育环节入手才能更有效率地培养护理本科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从2015年护理学生就业现状看,护理信息能力对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推动护理现代化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护理信息能力及其重要性

1.1概念

在1974年美国政府的报告中,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Paul Zurkowski首次提出了“信息素质(information literacy)”的概念。它的定义是:利用大量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2];直到1979年,全美信息产业协会给出了信息素质的定义:掌握了利用信息工具的知识与技能,并将其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到了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ALA)发表的信息素质研究报告指出,具备信息素质的人,是能够敏锐地察觉信息需求,并能够进行相应的信息检索、评估和有效利用所需信息的人。同时,我国学者马海群指出,信息素质广义的理解为在信息化社会中个体成员所具有的各种信息品质,包括信息智慧(涉及信息知识与技能)、信息道德、信息意识、信息觉悟、信息观念、信息潜能、信息心理等。

对“信息能力”最广泛性的解释为作为具有信息素质的人,必须具有一种能够充分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有能力有效发现、检索、评价和利用所需信息,解决现存问题的能力。信息素质是当代人才的必备条件之一。具体到护理本科专业,护理信息能力是指在护理专业领域中,护理工作者或护生为了能在护理工作中充分发挥护理信息的知识、技术、态度等方面优势,提供更优质、更安全、更高效的护理服务而进行的各种护理信息活动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整合[3]。

1.2培养护理信息能力的意义

护理信息能力本质上是学生对(护理)信息的获取、评估、处理、利用、创造、评价和反馈等一系列活动。

1.2.1增强学生信息管理能力。对于学习过程而言,加强护理信息能力的培养,实质上是增强学生的信息管理能力。使学生在课堂过程中,更好、更快、更准确地掌握教师想要传达的信息,并且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快速、准确融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在课堂时间后,学生能够利用网络、书籍、杂志等其他信息获取渠道,合理获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从而全方面地提高能力和竞争力。因此,增强学生护理信息能力可以认为是在增强学生的知识信息学习能力,能够大大加速学生正确建立护理知识体系。

1.2.2提高临床护理服务质量。在实际护理工作中,未来的护理人员都将面临信息化技术越来越密集的工作环境,需要获取、处理和管理多种护理信息,如前文提到的门诊挂号、住院登记、医嘱执行及患者信息等,因此优秀的护理信息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优异的护理信息能力能促进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程序中技术的使用、增强护理文件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促进护理标准化语言的发展、改进护理流程、加强护理数据的自动化收集和重复使用,从而提高护理质量、减少工作中的误差。因此,能否提高护理信息能力,关系到能否为患者提供更安全、更高效、以患者为中心的及时、平等的优秀的护理服务。

2.培养学生护理信息能力方案研究

培养学生护理信息能力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同时对目前护理教育和环境进行多方面调整,重点集中在以下方面。

2.1调整课程设置

增加一些具体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较强的课程,例如,《Access2003基本操作》、《Excel应用》,再通过一些专门、专业的选修课作为补充,例如数据库语言的入门学习,《VB程序设计》等[4];删减一些计算机基础课程中与这些专门课程重复的部分。通过基础与针对性应用、必修与选修课程相结合的方式,达到既有使用技能训练,又提高学习新的信息技术的能力,更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2调整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上,建议使用任务驱动式,教师给学生布置探究性的学习任务,学生查阅资料,对知识体系进行整理,再选出代表进行讲解,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使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讲授中,注意区分基本知识点、重点与难点,基本知识点主要靠教师教授;重点及难点的讲解,结合探究式教学的特点,调动学生的自主能力一起完成学习过程,并在最后设置课堂实践的部分用于巩固知识点。

2.3调整教学手段

从教学手段上,注意多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例如PPT显示,Flas演示,音视频演示,等等[4],直观地让学生了解信息获取、信息处理和信息管理的多种先进工具,以及这些工具的强大功能,从而调动学习主动性。

2.4调整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不应当完全以纸面成绩作为标准,护理信息能力是一项与实践联系的非常紧密的课程,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考核方式应该包含平时考核、上机考核和纸面考试三个部分。

2.5外部环境建设

一所学校的信息环境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获取信息渠道是否丰富。图书馆建设、网络架设和机房建设等外部环境因素[5],决定了学生获取信息的多寡、多样性,对学生护理信息能力的培养产生重大影响。

3.结语

护理信息能力是21世纪护理专业本科生必须具备的能力,护理信息能力的培养是国内各大高校当前的主要培养目标之一;护理信息技术能力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长期、持续投入软硬件资源,在做好基础建设的同时,鼓励教师利用新兴科技手段教学,鼓励学生通过不断学习和实验获取更多信息技术,并通过这些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护理本科生的护理信息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毕业后的工作岗位。

参考文献:

[1]徐荣,曹梅娟.护理本科生护理信息能力的重要性及培养对策[J].中华护理教育,2012.9(2):67-69.

[2]徐荣,曹梅娟.护理信息能力内涵研究进展[J].中国护理管理,2012.12(2):92-94.

[3]徐荣,曹梅娟.护理信息能力概念及构成要素分析[J].护理学杂志,2011.26(20):88-90.

科研能力的重要性第5篇

关键词:研究生;科研能力;结构模型;胜任特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也提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增强科学研究能力”。作为培养科研人才主要途径之一的研究生教育,肩负着历史的使命。近十年来,我国研究生培养规模持续扩大,2001年全国在校研究生人数为39万,到了2010年,在校研究生人数已增长到140万。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如何保证并稳步提升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首先要求在研究生入学选拔时把好生源质量关,其次在研究生培养上要注重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研究生入学选拔和科研能力培养,都涉及到研究生科研能力结构的问题,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十分必要。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尝试构建研究生基本科研能力的结构模型,探讨其结构要素之间的内在关系,并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胜任特征状况进行分析。

一、问题调查1:研究生基本科研能力结构的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一)调查目的

了解研究生科研能力结构主要包括哪些基本要素及其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构建研究生基本科研能力的结构模型,为研究生入学选拔和科研能力培养提供依据。

(二)问卷设计

问卷针对科研工作的特点及其规律,通过开放性调查和专家访谈,在对研究生科研活动内容和过程进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编制了研究生基本科研能力结构研究问卷。通过对研究生科研活动的分析,并借鉴胜任力研究的最新成果,我们认为,以往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探讨多局限在认知特征、实践特征方面,并不能全面反映科研工作的素质要求,动力特征、自我监控特征和创造性特征同样影响着研究生的科研活动表现,故我们在编制问卷时将这些因素也考虑在内。

经过开放性调查和专家访谈,并对文、理、工科研究生科研活动进行了分析,力求编制的测验项目能符合研究生科研活动的真实情况,最终编制了反映研究生基本科研能力要求的条目共87条。问卷还包括个人基本情况调查。问卷采用Likert5点计分法,要求被试对这些能力条目的重要度作评价,重要性程度从低到高依次记为1-5分。

(三)调查实施

对广州地区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四所高校12个学科的800名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676份。

(四)调查统计结果

1.能力结构的研究方法主要可以分为以西方为代表的因素分析法及以前苏联为代表的活动分析法。[1]这两种方法均有其合理性,但也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本文关于研究生科研能力结构的探讨主要采用了因素分析法,同时也吸收了活动分析法的合理因素,将活动分析引入因素分析过程,以克服西方传统因素分析法存在的主观随意性,将因素分析建立在现实活动的基础之上。

2.对问卷题项做项目分析(采用了区分度和鉴别指数两项指标)、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删除区分度、鉴别度差和在因子上负荷低的项目共20个,剩下67个项目组成正式问卷。

3.对正式问卷的67个项目做主成分因子分析,正交旋转,最后抽取出8个公共因子,旋转后的各因子负荷量均在0.35以上,67个项目共同度介于3.14-6.79之间。67个项目组成的问卷具有良好的测量学特征:在信度上,整个问卷的Cronbach α系数达到0.95,分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在0.75到0.93之间;在内容效度上,问卷各分量表与总量表的相关系数在0.56-0.77之间,相关均达到显著水平,表明其内容效度比较理想;在结构效度上,通过因子分析抽取的8个因素作为研究生基本科研能力的结构维度,与理论构想基本吻合,这8个因子的方差累积贡献率为54.14%。

4.根据每一个共同因子所包含项目的内容,我们对八个分量表(基本结构要素)分别命名如下:成就欲、自主监控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资料搜集与处理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与人际交往能力。借鉴Spencer的胜任力结构理论[2],我们对因子分析得到的八个科研能力结构要素作进一步分析,确定了四个二级特征维度:动力与监控特征、认知特征、创新特征、实践特征,从而形成了研究生基本科研能力结构的二级多维模型。

5.研究生基本科研能力结构要素的重要度状况分析

对研究生基本科研能力结构要素重要性程度评价的统计结果表明,研究生基本科研能力结构要素按重要性程度排序,由高到低依次为:逻辑思维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资料收集与处理能力>科研创新能力>成就欲>自我监控能力>语言表达与人际交往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对不同学科研究生基本科研能力结构要素重要度评价的差异性检验表明,研究生基本科研能力结构要素的重要度评价存在着学科差异。在科研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与人际交往能力三个结构要素上,文、理、工科的重要性程度差异显著。在科研创新能力要素上,按重要性程度排序,工科>理科>文科;在动手操作能力要素上,按重要性程度排序,工科>理科>文科;在语言表达与人际交往能力要素上,按重要性程度排序,文科>工科>理科。

二、问题调查2:研究生基本科研能力胜任特征状况

(一)调查目的

在构建研究生基本科研能力结构模型的基础上,继续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胜任特征状况进行研究,分析研究生科研能力胜任特征及其学科差异情况,为更好地做好究生培养工作提供实证依据。

(二)问卷设计

研究2采用的调查问卷由研究1问卷修改而成,问卷的主体部分为研究生科研能力胜任特征条目,共67条,内容与研究1正式问卷确定的科研能力条目相同,科研能力结构要素采用了研究1确定的八个能力结构维度。评价方式由重要性评定改为胜任情况评定,采用Likert5点计分法,要求被试对能力条目的胜任情况作评价,胜任程度从低到高依次记为1-5分。问卷还包括了个人基本情况的调查。

(三)调查实施

对广州地区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四所高校10个专业的450名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337份。

(四)调查统计结果

1.研究生基本科研能力胜任特征的总体状况

统计表明,研究生八个基本科研能力结构要素在胜任度评价上总体处于中等水平,其中在科研创新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三个维度上的胜任度评价处于中等水平以下(M

2.研究生基本科研能力胜任特征的学科差异分析

对不同学科研究生基本科研能力胜任特征的差异性检验表明,研究生基本科研能力胜任特征状况存在学科差异。在成就欲、逻辑思维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与人际交往能力五个能力维度上,文、理、工科研究生的胜任度差异显著。在成就欲维度上,工科、文科的胜任度显著高于理科研究生;在逻辑思维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维度上,工科研究生的胜任度显著高于文、理科研究生;在动手操作能力维度上,工科研究生胜任度最高,理科研究生次之,文科研究生最低;在语言表达与人际交往能力维度上,文科、工科研究生的胜任度显著高于理科研究生。

三、分析讨论

(一)研究生基本科研能力结构模型的构建及其意义

研究生科研能力是指研究生运用理论和研究方法去研究和解决本学科领域的历史或现实的理论及实践问题的能力。研究1表明,研究生基本科研能力结构包括八个要素,分别为成就欲、自主监控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资料搜集与处理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与人际交往能力。其中,成就欲、自主监控能力属于动力与监控特征,科研创新能力属于创新特征。与以往研究认为研究生科研能力主要包括认知特征和实践特征能力要素的看法有所不同[3],我们研究发现,体现动力与监控特征的成就欲和自主监控能力,以及体现创新特征的科研创新能力这三个要素在研究生科研能力结构中一样具有重要作用。

成就欲主要涉及研究志向、专业兴趣、科研态度、探索精神等内容。成就欲是研究生科研能力结构中的非认知性心理特征,它对科研活动起始动、维持和强化的作用。浓厚的兴趣、强烈的探索精神是研究生做好学习、研究工作的内部动机,它能给研究生巨大力量,并使其在科研过程中体验愉快和满足。

自主监控能力主要涉及时间管理、过程监控、情绪管理、独立性、意志力等内容。自主监控能力也是研究生科研能力结构中的非认知性心理特征,它在研究生科研活动中起定向、引导和调节的作用。研究生科研活动过程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克服困难的意志行动,同时还需要持之以恒,能驾驭自己的情绪,克服各种干扰,不断对自己的科研过程进行监控和调整。

逻辑思维能力主要涉及对研究内容的归纳、迁移、演绎、推理、关系分析等内容。逻辑思维能力是人们根据一定的先知条件,通过思维的判定和推断,对事物得出自己结论的能力。研究生在科研活动中正是通过逻辑推理过程获得对事物概括性的认识,对已观察到的事实或已认识到的规律予以说明,对将要发生的事实或规律予以预见和发现。

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主要涉及研究问题的提出、问题的界定和问题的解决。发现问题是科学研究的逻辑起点,也是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首先要关注的;解决问题则是综合运用自身知识和能力找到问题的答案进而提高科研能力的过程,也是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逻辑终点之一。

资料搜集与处理能力主要涉及利用各种手段查找资料以及对文献资料的加工处理。文献搜集与处理能力是研究生从已知到未知,有所突破、有所发现的必备条件,在知识大爆炸、电脑和因特网日益普及的今天,这种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科研创新能力主要涉及怀疑精神、课题创新、技术创新等内容,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究能力和发明新事物的能力。研究生科研活动中的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用不同方法研究并解决问题;从不同视角探索解释现象的能力;把常规方法转用在新情况的能力;想象力的丰富性、思路的新颖性及发明才能;善于发现新的用途和新的课题等。这些方面既可作为考察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依据,又可作为设计研究生创新能力训练方案的参考。

动手操作能力主要涉及操作仪器、编制程序、绘制图形图表、数据运算、社会调查、课件制作等内容。其基本特征包括:在实际活动中通过一定的操作实现的;通常与动手相结合或表现在动手上;为保证动手操作能力的有效进行,必须善于把动手与动脑、实际操作与智力操作相结合。

语言表达与人际交往能力主要涉及语言表达和人际交往两方面的内容。在研究生科研过程中,撰写论文、学术报告、评审答辩等都需要较高水平的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在研究生科研活动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在的科研活动普遍注重团队合作,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才能在研究过程中取得别人的支持与配合,保证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研究生基本科研能力结构要素的重要度及其意义

研究1表明,研究生基本科研能力结构要素按重要性程度排序,由高到低依次为:逻辑思维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资料收集与处理能力>科研创新能力>成就欲>自我监控能力>语言表达与人际交往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由此可见,在文、理、工三科研究生所需的科研能力要素中,认知特征的能力要素(包括逻辑思维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资料收集与处理能力)是最重要的,科研创新能力次之,再之是动力与监控特征的能力要素。研究生科研活动首先是作为一种认知过程存在,因此认知特征能力要素是研究生开展科研活动所需的基本能力因素。科研创新能力则是开展高水平科研工作,取得高质量科研成果的关键因素。动力与监控特征能力要素是研究生参与科研活动的激励和维持因素。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要特别重视研究生逻辑思维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资料收集与处理能力等认知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并重视发挥研究生自身动力与监控特征的作用,激发研究生参与科研实践的兴趣和动力。

从学科差异来讲,对工科、理科而言,比较显著的科研能力结构要素是科研创新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对文科而言,语言表达与人际交往能力呈现出相对重要性。之所以产生科类差异,是和各科的学科特点分不开的。因此,在考察和培养文、理、工不同科类研究生时,既要考虑到共性,又要照顾到个性。

(三)研究生基本科研能力胜任特征状况

研究2表明,研究生八个基本科研能力结构要素在胜任度评价上总体处于中等水平,其中科研创新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三个能力要素的胜任度评价相对较低。这启示我们,目前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水平相对落后,在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过程中要给予重点关注并加强培养。

在科研创新能力上,目前我国研究生存在的不足主要体现为“四个简单”:一是简单移植,只是对他人方法的应用和重复;二是揭示表面现象,没有深入研究事物发生、发展的内在联系;三是简单延伸,只是进一步证实他人的工作;四是简单推理,只是采用一定的实验证实已知的结论。动手操作能力不强历来是我国研究生科研能力结构中的薄弱环节,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些研究生不会拟定研究内容和实施方案;拟定的研究内容过多过杂,缺乏针对性;有些研究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低,特别是一些工科研究生面对工程实际问题不知如何动手解决等。在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上,我国研究生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为:问题意识不强,不善于发现问题;不善于明确地表述和界定问题;不善于根据问题和现实条件寻求合适的解决方案;不善于实施解决问题的方案;不善于评估或验证解决方案的正确性等。

从学科差异来讲,在成就欲维度上,工科、文科的胜任特征要显著好于理科研究生;在逻辑思维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维度上,工科研究生的胜任特征要显著好于文、理科研究生;在动手操作能力维度上,工科研究生胜任度最高,理科研究生次之,文科研究生最低;在语言表达与人际交往能力维度上,文科、工科研究生的胜任特征要显著好于理科研究生。

研究生基本科研能力的胜任特征状况存在学科差异,这主要与学科特点、培养要求有关。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以学科专业为单位,受学科的影响较大。工科研究生的科研活动过程多是解决实际问题,提出对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所以他们的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普遍较好。理、工科研究生在科研活动过程中对动手操作能力的要求较高,且基本都是要通过实验过程才能完成研究任务,故其动手操作能力普遍比文科类研究生好。文、工科类专业的研究生在科研过程中往往要深入社会现实或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与人交往、接触社会的机会多,锻炼大,因此其语言表达与人际交往能力相对较好。

四、结论与建议

(一)基本结论

从以上调查结果和分析讨论,可以得出如下基本结论。

1.反映研究生科研活动所需的基本能力要素包括八项:成就欲、自主监控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资料搜集与处理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与人际交往能力。其中,成就欲、自主监控能力属于动力与监控特征,逻辑思维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资料搜集与处理能力属于认知特征,科研创新能力属于创新特征,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与人际交往能力属于实践特征。除以往揭示的认知特征和实践特征外,动力与监控特征、科研创新特征在研究生科研活动过程中一样具有重要作用。

2.研究生基本科研能力结构要素按重要性程度排序,由高到低依次为:逻辑思维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资料收集与处理能力>科研创新能力>成就欲>自我监控能力>语言表达与人际交往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在文、理、工三科研究生所需的科研能力要素中,认知特征能力要素最重要,科研创新能力次之,再之是动力与监控特征能力要素。认知特征能力要素是研究生开展科研活动所需的基本能力因素。科研创新能力则是开展高水平科研工作、取得高质量科研成果的关键因素。动力与监控特征能力要素是研究生参与科研活动的激励和维持因素。

3.研究生基本科研能力结构要素的重要性程度存在学科差异,科研创新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对工科、理科具有相对重要性,语言表达与人际交往能力对文科具有相对重要性。

4.研究生基本科研能力要素的胜任度评价总体上处于中等水平,其中科研创新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三个能力要素的胜任度评价处于中等水平以下,相对较低。

5.本研究编制的研究生科研能力结构研究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整份问卷的Cronbach α系数达到0.95,各分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在0.75到0.93之间;抽取8个因素作为研究生基本科研能力的结构维度,各公共因素解释了问卷方差总变异的54.14%。本研究问卷根据需要修改后可应用于以后研究生科研能力的相关研究中。

(二)建议

根据以上调查结果和分析讨论,提出如下建议。

1.创建研究生选拔与培养的科研能力评估体系,推进研究生入学考试制度改革。[4]目前我国研究生入学考试单凭专业课和公共课的分数录取,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我们可以根据以上研究生基本科研能力结构的研究结果,以研究发现的八个能力要素为重要指标,借鉴美国研究生入学能力倾向测试(GRE)的思想和原理[5],根据心理测量理论[6],研究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生科研活动潜能测试测验及人机测试系统。测验既要包括对认知特征和实践特征的测试,也要包括对研究兴趣、自我监控、创新能力等非认知特征的考查,测试系统既可用于研究生的入学考试选拔,也可用于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科研能力发展的定期评价,从而为研究生的科学选拔和有针对性培养提供科学依据。

2.积极探索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首先,改变以往研究生培养以课程教材教学为主的培养模式,积极探索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将研究生基本科研能力结构要素训练与专业课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其次,对于不同学科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既要考虑到共性,又要照顾到个性。要充分认识到不同学科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差异,在保证综合开发基本科研能力结构要素的基础上,充分体现科类特色。可以通过开设相关选修课程,进一步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培养质量。

3.认知特征能力要素是研究生开展科研活动的基础;科研创新能力是研究生开展高水平科研工作、取得高水平科研成果的关键;动力与监控特征能力要素是激励研究生持续、深入地进行科研实践的保障。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我们要特别重视研究生逻辑思维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资料收集与处理能力等认知特征能力要素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并注重激发研究生的科研兴趣和动力。

4.目前我国研究生在科研创新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科研能力结构要素发展上整体相对滞后,研究生培养单位对这几方面要给予重点关注并加强培养。

参考文献:

[1]莫雷.能力结构研究的基本方法与方法论问题[J].心理学报,1988(3).

[2]Spencer, L.M.(1993).Competence at work, John Wiley & Sons, Inc.

[3]孟万金.研究生科研能力结构要素的调查研究及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01(6).

[4]孟万金.研究生入学考试制度改革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江苏高教,2001(3).

科研能力的重要性第6篇

关键词:实验教学 安全 研究性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a)-0026-02

1 安全本科实验教学现状分析

安全专业的高等教育是培养安全类人才的主要途径,是安全科学发展的基础和重要保证。它对于提高安全管理水平、保证公众的安全与健康、防止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和保证人员财产免受损失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安全学科的实验教学是大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至关重要。目前,在我国不少研究型、创新型大学、综合型大学科研实力较为雄厚,而用于本科教学的实验设施和实验基础相对逊色。针对当前情况,如何将科学研究实质性地融入本科生教学过程,实现优势科研成果、科研资源向教学的转化,达到高等学校教学与科研的完美有机结合,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乃是当前高等理工科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2]。安全工程专业实验是安全工程人才培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实践教学,安全工程专业实验课教学改革也势在必行[3~7]。为了加快学校特色重点学科可持续发展和新型创新研究性人才的培养,必须对本科实验教学进行改革,引入研究性教学理念,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8]。

2 研究性实验教学培养模式

研究性本科实验教学模式是针对西安科技大学国家重点学科安全技术及工程,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程中心等为平台,提出的一种全新本科实验教学模式,教学采用非传统的教学思维,把科学研究和科研项目带入本科实验教学,把本科生实验教学时间转化为双向选择性的一种教学模式,通过科研项目的实施和重点实验室日常实验的进行,来完成本科生的教学任务。

具体实施为:

(1)改变传统学分制教学模式,把科研项目的学时定义为实验教学学时。

(2)实验教学课程指导老师每月公开开放实验室进行实验教学,本科生可选择本科教学区实验和科研性实验两种,从而实现实验教学的公选性。

(3)实验教学内容主要为科学前沿的科研问题分析、研究思路及方法的教学,以及科研实验的研究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等。

(4)实验教学的评价准则以科研思维和科研认识水平为评价准则。

(5)大胆改革,勇于实践,注重教学方法研究与改革。

(6)结合科学研究最新成果,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保证了传授知识的先进性和前沿性。

(7)将科学研究课题及煤矿生产过程的现场问题引入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3 本科实验教学中研究性教学思维的重要性分析

研究性思维是指具备科学研究、科学探索的思维方式,而传统实验教学是按照教学大纲、计算公式和操作步骤按部就班的进行,这就导致本科生在实验教学阶段排斥性思维的产生。因此,捉住本科生兴趣爱好,提出侧重于研究性思维培养的实验教学方式对本科生研究型思维的形成和发展尤为重要,同时能够为建立教学研究型大学提供优秀的研究型人才。

在实验教学阶段,研究性教学思维是指通过实验的方式、方法,引导本科生进行实验过程、实验方法、实验装置以及实验步骤的研究,而非侧重于教案中公式、定义的验证和运用。同时,科研项目的研究思维教学也是本科研究性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本科生开始,可以形成以实验团队为基础的科研项目小组,把传统科研项目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和理性分析,提炼出本科生能够通过实验的方法能够实现科研目标的内容,把这些内容作为研究性实验教学的教学内容;这样在实验教学的同时,不仅能够培养出色的研究型人才,而且能够完成科研项目内容;同时,锻炼了本科生独立思维、团结协作的能力,为本科生的培养提供了有力保障。

通过对近几年来本校研究生招生学生的分析表明,本校本科生一直是本校研究生招生的主题部分,而且比例逐年增加。但是,根据对能源学院研究生的调查显示,研究生中很大部分在研究生初期基本不具备研究性思维,不能独立完成科研项目的实验工作,不具备独立建立实验方案,完善项目研究内容的能力,因此,本科生阶段的研究型思维培养更为主要。而本科教学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因此,研究性思维的教学重点应该在实验教学中体现。

4 研究性教学方法的探讨

研究性本科实验教学方法是基于研究性思维为主,以科研项目、创新性实验设计为载体的一种教学模式,其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

研究性思维培养教学主体上可以分成实验教学部分和科研项目部分两类,实验和科研项目也可以看成研究性教学的实现平台,在此基础上进行非传统的教学模式,具体为:实验教学可以从实验方法研究、实验过程或流程分析、实验结论的正误判断三个方面进行;而科研项目可以从项目开展的过程及思路、项目开展过程中关键技术的实现方法及分析、关键技术的实现过程三个方面进行。

实验方法的研究是针对某一问题而开展的除已知实验方法外的实验方法的研究,重点培养本科生解决为题的能力;实验过程是指改变实验过程后对实验结论进行分析其异同点及原因,锻炼本科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实验结论正误判断是培养博弈能力的主要手段。而科研项目平台中,科研项目开展思路的教学及关键技术的分析主要培养本科生对项目的开题、解题的能力,能够锻炼本科生全面看待并分析问题的能力;实现过程的分析中,可以重点对实现解决方案过程的讲解,重点培养本科生解决问题及缜密性思维的培养。

5 结语

研究性本科教学方法目的是培养科学研究型毕业生,提升本科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激发科研潜力,提高对本校特色专业的认知程度。最终实现“企业有所得,学校有所益,个人有所获”三赢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曲方,寰昌明,郑颗君.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探讨[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4(9):41-43.

[2] 杨承运,张大良.地学教育总体改革研究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01.

[3] 宋守信,杨书宏,傅贵,等.安全工程本科教育专业认证的方法与实践[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8,18(8):49-57.

[4] 刘宏,吕保和21世纪安全工程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5,15(5):42-45.

[5] 窦培谦,胡广霞.安全工程专业实验课程体系设置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8,18(6):5l-54.

[6] 田云丽,廖可兵,易灿南.创新教育在安全工程专业实验课教学中的探讨与实施[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6,16(5):56-60.

科研能力的重要性第7篇

关键词: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131-02

党的十报告提出: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高校作为重要的育人基地,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使命,人才培养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学习,更应重视学生学习能力、动手能力、科研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大学生科研作为提高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如何为大学生参加科研创新提供平台,设置科学合理的大学生科研训练体系,营造良好的科研创新环境,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全面推进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是当前高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综合型人才所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大学生科研的内涵及必要性

大学生科研区别于专业学术研究活动,是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深化、拓展和延伸,是探索性的学习活动和学术认知过程,是通过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在科研过程中的主体性与主动性,培养大学生的科研意识、科研能力与学术品格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大学生科研是本科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培养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体现高校办学水平及综合实力,指导大学生参加科研项目是高校重要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创新人才,强化学习专业知识、掌握科研技能、锻炼个性品质,培养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团队互助的协作精神,营造浓厚科研氛围的需要,对大学生深造就业、综合素质提升和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高校大学生科研工作开展现状

随着长期以来党和国家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视,各高校也逐步认识到培养科研创新型高质量人才的重要性,对大学生科研创新工作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一定成效,为大学生提供了培养科研意识和能力的平台。然而,纵观目前高校大学生科研工作的开展情况,在教学改革和师生自主性的发挥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学校方面:①对大学生科研重视不够。高校往往比较重视教师的学术科研和学生的知识学习,将大学生科研项目视为课外活动,缺乏足够重视。②科研经费不足,设施平台不健全。学生开展科研活动的条件有限,科研资助经费少,开放的实验设备及重大科研平台不能满足学生的科研需求。③科研制度不完善。缺乏系统化、专业化、个性化的培养机制和有效的评价激励机制,导致学生参与科研和教师指导科研的积极性不高。教师方面:①课堂引导性不够。课堂教学缺乏学术性,课程与科研成果脱离,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参与科研的兴趣。②教师对大学生科研指导力度不够。教师教学和科研任务重,缺少时间和精力指导大学生科研,挫伤了学生科研的积极性。学生方面:①科研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学生过于注重学习成绩或参与社团活动,不太关注科研活动,缺乏参与科研的主动性。②覆盖面窄。学生过分关注大型学术科研竞赛项目,忽略了普通科研项目,导致科研覆盖面窄,学生参与率低。③科研创新水平较低。本科生专业理论水平有限,科研活动缺乏广度和深度,有技术含量、可行性高的项目较少。这些因素制约了高校大学生科研活动的开展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切实解决这些问题,加快完善高校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机制,对高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三、培养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高等院校要把大学生科研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人才培育的重要内容,紧跟时代要求和社会发展需要,针对目前现状和问题,结合高校实际和大学生成长特点,进一步思考、探索和创新大学生科研工作方法,创设良好的软硬件环境,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良好的学术创新环境。

1.健全体制机制,构建科研保障体系。高校组织大学生科研活动,培养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需要专门的机构来管理、健全的制度来规范,将大学生科研创新实践纳入日常学校管理工作。①建立经费保障机制。高校应在争取国家本科生科研资助经费的基础上,通过与企业、行业合作,拓宽资金来源,多渠道筹集大学生科研专项资金,为学生科研提供资金保障。②建立专门的组织机构。构建学校、学院和教研室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分别成立校院两级“学生科技创新领导小组”和“学生科研指导委员会”,全面负责大学生科研创新和创业工作;建立以教研室为主、其他部门为辅的大学生科研管理执行机构,为学生科研提供机构保障。③建立制度保障体系。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建立操作性强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完善组织机构、活动基地、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的管理,重大科研平台开放规章,指导教师工作量统计、考核评价,为学生科研提供制度保障,实现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规范、科学、可持续发展。

2.创设支撑平台,完善实践实习条件。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各种平台的支撑,高校一方面要通过校校联合和校企合作等渠道为大学生提供从事科研创新的硬件支持,加强图书馆、实验室、科技创新中心(基地)建设,配备丰富的信息资料、先进的仪器设备,并向参加科研和创新活动的学生开放,发挥硬件平台(特别是高校重大科研平台)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中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建立并完善学生科研团体或组织,积极组建科研兴趣小组、学生科技协会、专业研究协会、科技夏令营、科研与创新团队,定期进行学习研究,用浓厚的科研气氛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锻炼和提高科研能力。最后,高校还应提供包括制度、渠道、信息、指导等软件支撑,构建信息交流平台,畅通信息渠道,推动学生科研创新活动走上常规化、规范化。

3.优化课程设置,实现培养课程体系化。突出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是课程体系改革的原则,要将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纳人高校人才培养计划,形成系统的培养方案。首先高校应在保证传统教学效果的前提下,适当调整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教学的比重,增加实践实验类课程,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个性化成长开辟空间。其次应增设专门的科研课程,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从事科研的理论知识,引导他们从事初级科研尝试。再次要依托自身专业优势和特点,设立特色课程,将课程理论与实践结合、课堂与社会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创新精神,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科研活动,强化课程体系对学生科研的潜在影响力。

4.充实延伸课堂教学,实现教学方式多元化。充实课堂教学内容。首先要按照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思路设计教学计划,及时用本学科内最新科研学术成果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适时把学生引入科研前沿。其次要延伸课程教学范围,强化实践教学和学生科研能力训练,系统规划并科学设计实习教学,构建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实习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将大学生科研纳入教学、考核体系,并给予学生体验和运用重大科研平台和实验设备的机会,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知识运用和创新能力。启发式课堂互动教学。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改进课堂教学方式,采用启发式教育模式,围绕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个性化发展,加强课堂师生间、学生间的双向交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适时地向学生传播科学知识、科研方法和科学思想,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研究能力。

5.建立科研创新导师制,发挥导师引导作用。建立科研导师制是对学生科研能力有效培养的重要途径,选拔学历、职称较高,具有较强科研能力和责任心的教师担任本科生科研导师,负责学生科研的选题、立项、研究开展及成果申报的指导工作,吸引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和学术交流活动,并根据指导学生的学历层次跨度建立学生科研梯队,拓展和延伸指导范围,通过“传、帮、带”的形式调动学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计划、分层次、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引导学生进入科研领域,全过程、全方位地指导大学生科研开展,帮助学生了解学科和专业情况,制定合理的学习和研究计划,实现本科生学习与科研的全面接轨,达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6.丰富培养载体,营造浓厚科研氛围。学生科研工作的开展需要丰富的载体和良好的氛围,高校应定期邀请专家、学者、学术学科带头人等作专题讲座、学术报告和学科论坛,使学生了解各学科的发展动态,掌握学科前沿信息。定期组织和参加各级各类科技竞赛,鼓励学生参加科研观摩,举办科技活动节、科研讨论会、学术沙龙,探讨学科最新研究进展,以此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为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平台。

大学生科研是高校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是衡量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高校必须根据大学教育规律和创新能力培养规律,突破传统教育理念,将科研创新型人才培养融入大学教育实践的各个环节,加大学生科研工作力度,完善各种体制机制,鼓励学生参加科研活动,通过多种模式、多种渠道调动高校师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提高素质教育质量,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顾万荣,孙继,宁海龙,唐鑫华,李晶,魏湜.完善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机制的思考[J].中国农业教育,2011,(5).

[2]邱学青,李正.加强本科生科研?摇培养拔尖创新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10,(6).

[3]李继.高校大学生科研工作初探[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3).

[4]蔡安江,郭师虹,阮晓光.浅谈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