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粮食产业发展方向(合集7篇)

时间:2023-05-25 17:36:18
粮食产业发展方向

粮食产业发展方向第1篇

关键词:粮食经济 产业化 发展 发展方向

当下,大力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不仅是为了应对社会大众对粮食和农业的需要,还是为了适应粮食经济市场主体的多元化形势,实现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长足发展。从这一点来看,我国推行粮食产业化发展模式是具有一定必要性的,而如何发展,发展方向如何确立,发展时可能会存在哪些问题以及采取哪些应对措施来解决问题,便成为了国内粮食企业及相关工作者需要考虑的重点问题。下面就如何实现我国粮食产业化发展问题作详细论述。

一、完善土地条件和社会保证体系

农村作为我国粮食的主产基地,近几年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已不断向市场化和城市化方向转变,这也就意味着农村用于产粮和种粮的土地资源已越来越缺乏,农户如果单纯的依靠现有耕地来获得经济来源,是根本无法保持其基本生活的。提高农业经营的比较利益水平,不仅可以提高农产转入土地、扩大农业经营规模的积极性,有利于实现土地经营的效率目标,还可以提高农村土地的现实保障能力。农业经营效益和比较利益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提高农村土地的流转价格,进而提高农民的土地转让所得;也有利于促进土地真正向经营能手集中。鼓励土地流转制度的创新,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土地资本化,实现土地保障模式由消极向积极的转化。实行反租倒包、转包转让、租赁、拍卖、土地经营权入股、企业或大户托管等形式,有效地盘活了土地资产,实现了土地增值,加快了农村土地流转的进程,促进了农业规模经营和粮食产业化发展。

二、发展非农产业,促进农民增收

过去,农民的收入纯粹来源于农产业,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当前单纯的依靠农产业经济收入已远远无法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甚至连农民的基本生活都无法得到保障。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提倡农村发展非农产业,以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生活问题,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最终达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减少农村人口数量,又快又好实现城市化建设的目的。

结合当前实际情况来看,农村发展非农产业,实现粮食产业化发展的当务之急是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尽管各乡村相关部门或政府机构可通过提高产品收购价格的方式来带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达到提高农民经济收入的目的,但这种方式仅仅只能维持一段时间,并不能成为长久之策。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想要从真正意义上实现我国农村的粮食产业化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增长,最佳途径还是借助非农产业,依靠非农产业的辅助力量来实现农民增收,提高农业的综合效应,实现我国农村粮食产业化。

三、引进信息化技术,促进农业现代化,实现粮食产业化发展

在农业生产中,适当引进现代信息化技术,可有效实现粮食增产,促进我国农业发展。当然,在农业生产中引进信息化技术不仅仅是为了增加粮食产量,还是促进我国农业发展现代化、粮食发展产业化的先决条件。需要注意的是,推进农业信息化的首要前提是将农业经济,或者说农业信息当做一项产业来发展,借助现代化手段来进行农业生产,更快更及时的了解全方位的农业信息,达到农业增产、增量、创收的最终目的。相关调查显示,在西方发达国家,信息业的产值占据了国家总产值的50%,甚至更多。此数据显示,在当前的社会形势下,信息技术普及到了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渗透到了各行各业。如果将信息技术引入到农业和农业生产中,将有助于农业产量的提高,并在一定条件下为社会大众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值得一提的是,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引进仅仅只是为了实现农业现代化、粮食产业化的一种手段。为了获得更好的实施效果,在实施这一手段之前,就必须建立好一套系统、综合的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以保证日后的农业信息化生产工作能顺利进行。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所包括的主要内容有农业信息量、信息装备、信息水平以及信息消费。只有将这4个部分完整的组合到一块,才可建设出健全的农业信息化系统,并通过该系统来对农业信息化生产工作进行控制管理,保障粮食购销市场安全、稳定运行,促进粮食产业化发展。另外,信息化技术引进之后,还可通过信息系统平台来对国外前进的农业信息、农业技术等进行研究,并综合多方面因素来考虑,研发和创造出新的信息产品,以保证粮食运营体制的安全。

四、以农民增收为核心,推进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发展粮食产业化

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顺应国内外市场变化,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培育优势产业。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培育壮大优势产业,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培育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国际市场农产品的竞争,实际上是大型的、跨国的农产品加工和销售企业之间的竞争。一家一户的小生产方式,规模小,经营分散,信息不灵,很难直接参与入世后激烈的市场竞争。只有加快发展龙头企业,通过“公司+农户+订单农业”的方式,走小规模、大群体的路子,通过大型加工、贸易企业,把农产品和农业劳动力带进国内外市场。

加快建立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努力为农民提供优质服务。优质、及时、广泛的社会化服务是农民进入市场的桥梁和纽带,这是涉农部门的重要职责。在政策引导、协调利益关系、维护市场秩序、加强科技服务、提供市场信息等方面,充分发挥引导、服务和宏观调控作用。

五、培育和扶持发展粮食订单收购的龙头企业,促进粮食产业化发展

企业组建农民参股的股份合作制企业,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广泛吸收农民以资金、土地、劳动、技术等形式人股,使企业与农户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农民既是龙头企业的“职工”,又是企业股东,不仅在种植环节获益,还能在加工、销售环节获得部分利润,时时间,则调用数据采集子程序,进行数据采集,并进一步处理和发送数据,然后向上位机发送查询命令。若数据未传输完成,则继续调用发送子程序,重新进行传输。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粮食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处于基础地位,而农村作为粮食主产的主要基地,发展粮食产业化,对于增加种粮农民收入,提高粮食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动国民经济整体转型同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王立根,王贵甫.粮情测控技术及其发展[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0,27(5):152—154

粮食产业发展方向第2篇

创新收储方式坚守“种粮卖得出”底线。去年面对部分地区小麦不完善粒因灾超标的紧急状况,安徽从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的高度,果敢采取放宽新增和轮换地方储备小麦不完善粒标准,首次创新出台省级小麦临储政策,精准对接酒精、饲料等用粮企业入市收购,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及时购置清杂设备等“组合拳”举措,实现全社会收购小麦973.8万吨、托市收购398万吨,省级临储21.6万吨,有效降低农民因灾损失。针对秋粮收购仓容不足、局部地区售粮排长队严峻形势,去年9月4日安徽省长李锦斌亲自主持召开粮食收购工作专题会,强调要时刻把“种粮卖得出”的硬任务扛在肩上,把稳价格、快移库、去库存、抓新建、重服务等硬措施落在实处,把政策落实、资金保障、督促检查硬制度贯彻到位。各地迅速行动,认真落实。截至去年12月28日,新增地方储备提前、超额完成,全省收购中晚稻666万吨,其中托市收购323万吨,同比分别增加53.5万吨、30.4万吨。

建好“危仓老库”项目提升流通硬实力。安徽抢抓“粮安工程”机遇,将原2502个地方国有收储库点整合为1322个,综合投入资金22.62亿元,全面实施“324”工程,重点维修300万吨、改造升级200万吨,恢复重建400万吨仓容,极大缓解仓容不足压力。推进中我们坚持统一技术规范、统一建设内容、统一质量标准、统一维修效果,实行月报通报、第三方跟踪审计监督制度,确保工程质量、进度和安全。同步开展省级中心平台和19个信息化示范库建设,2015年11月份再启动16个市级平台和81个省储库信息化建设,明确用三年时间全面完成全省仓储信息化建设任务。

狠抓“两项工程”引领产业调转促。我们把全面推进“放心粮油”和“主食厨房” 工程作为粮食产业经济转型发展主攻方向,引导支持发展主食产业化,逐步形成主食产业集群和特色鲜明的粮食加工产业带。成功注册“安徽放心粮油”、“安徽主食厨房”商标,电子商务、移动平台等“互联网+”经营模式日益兴起。175家企业荣获全国“放心粮油示范企业”称号,303家企业获得安徽省“放心粮油示范企业”称号。加强与知名院校和科研院所对接合作,大力推进粮油科技创新。燕之坊杂粮、燕庄芝麻油、同福碗粥等一批产业化龙头企业处在全国同行业领先地位,美亚光电成为全球最大的色选设备生产商。粮油加工业逆势上扬,总产值将突破2300亿元大关,稳居全国第4位。

粮食产业发展方向第3篇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研究的粮食物流不包括农资供应物流。毋庸置疑,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不仅为核心区内的粮食生产提供了巨大的增长空间,而且对核心区内的粮食物流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1.对粮食物流要素的影响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势必会对粮食物流要素产生重要影响。根据《规划》,到2015年,全国粮食生产能力达到5300亿公斤以上,比现有能力增加300亿公斤;到2020年,全国粮食生产能力实现5500亿公斤以上,比现有能力增加500亿公斤。由于近几年粮食生产核心区内商品粮的流通率都在增加,势必会导致流量的激增。粮食生产核心区脱胎于原来的粮食主产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人均财政收入低。粮食生产的弱质性强,种粮附加值低,而主产区与主销区的利益补偿机制尚未建立并发挥效用,当前的出路只有不断拉长粮食产业链,加强粮食与食品加工,才能提高粮食附加值,提高粮食生产核心区内经济发展的水平。以河南省为例,该省粮食总产量已经连续十年位居全国首位,不仅解决了近一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而且每年还往外省调运300多亿斤的商品原粮和加工粮,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作为全国粮食生产大省和粮食调出大省,却不折不扣是财政穷省,人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不足1000元,与山东、浙江、江苏、广东省相比差距甚大。基于此,河南省提出了要将“天下粮仓”转变为“国人厨房”的倡导,除了在《意见》中指出“积极探索粮食主产区发展农产品加工的政策措施”之外,还专门制定了《河南省食品工业调整振兴规划》并付诸实施,从而导致了流体的进一步转变。流体的变化同样会引致载体的转型。粮食主产区的粮食以储存为主,兼有一定的流通功能。储存的流体主要是原粮,物流的载体主要是储备仓库、散粮汽车、皮带输送机等设施和设备。这种载体形式主要适用于原粮的物流活动,远远不能满足粮食生产核心区的物流需求。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过程中,商品粮的流通率会进一步提高,流通速度会大大加快;粮食初级加工和精深加工的比例会大幅增加,粮食的流向会更加合理。因此,粮食生产核心区的物流载体功能不应以单一的储存为主,而是形成能够更好体现粮食流通与加工功能的粮食物流园区。事实上,全国正在建设的多处粮食物流园区已经证实了这种载体的转型。2.对粮食物流环节的影响如果说对物流要素的剖析能够归纳粮食物流的表层因素,那么对物流环节的分析则可描述粮食物流的内在功能及其演化过程。在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过程中,粮食物流沿供应链方向会发生较大变化,变化过程如图1所示。由于我国粮食第三方物流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粮食收储企业、粮食初级加工企业、食品加工企业更有可能成为粮食物流运作的主体。粮食物流的多个环节通过粮食物流信息平台整合成一条粮食供应链,整个供应链自下游向上游“功能爬坡”。[23]从粮食生产核心区的实践看,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也不能仅仅关注粮食生产,还必须同时关注粮食产后的储存、流通、加工等一系列问题。《意见》明确提出,要进行仓储物流建设,具体包括仓储建设工程、可开铁路班列的粮食物流中心工程、以散粮汽车为主的物流节点建设工程、水路跨省散粮运输设施建设工程等。不仅如此,该文件还提出“,重点建设一批设施先进、特色突出、功能完善、交易规范的粮食批发市场”“,提高粮食主产区农业产业化水平,着力建设国家农业产业化集聚区、国家食品加工生产基地”,从而印证了粮食核心生产区建设中粮食生产、粮食流通与粮食加工的系统化、一体化关系。

基于供需双重驱动的粮食物流运作模式

本文基于供需双重驱动研究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中的粮食物流运作问题。其中,供需双重驱动思想来源于需求驱动(DemandDriven)与供应驱动(SupplyDriven),是根据粮食商品本身具有的特殊性以及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的实际需求,对粮食供应链进行的一种有效设计,图2给出了这种有效设计的示意图。鉴于粮食供应链链条长,跨度大,直接形成从田间到餐桌的完整链条难度较大,将粮食供应链先拆分、再整合显然更符合实际。根据粮食物流沿着供应链方向变化的特征,以粮食流体的变化为依据,可将粮食供应链拆分为上下游两个较短的链条。在粮食供应链的下游,基于需求驱动的成品粮物流占据主导地位,即粮食初级加工企业向下流向食品加工企业及至最终消费者的过程形成成品粮供应链,其中成品粮包括小麦粉、稻谷、水饺、方便面等。在粮食供应链的上游,基于供应驱动的原粮物流占据主导地位,即粮食产后经过粮食收购、储存、分销等环节进入粮食初级加工企业,这一过程的粮食流体主要为原粮,如小麦、稻谷等。因此,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在提高产区内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同时,也给上游原粮物流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1.基于供应驱动的原粮物流运作模型(1)原粮物流的供应驱动特征。赫尔[24]认为,供应驱动不同于聚焦客户的需求驱动。尽管客户需求非常重要,但在许多情况下客户需求应从属于供应源的决定与需要。供应驱动的范畴包括规模化生产、供应不确定和易腐品、联产品和逆向物料清单(Co-productsorInvertedBillofMa-terial)、委托加工产品(Commitment)、必付协议产品(Take-or-PayContract)等,符合供应驱动特点的产品涉及石油、鲜花、渔业、牛奶、香蕉、水资源等。从某种意义上讲,原粮或多或少具有供应驱动的特点,这主要表现在:第一,粮食具有的战略资源性、供应不确定性(受气候、土壤等影响)和易腐性等特征。第二,为获取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的政策红利,政府会出台诱导性的粮食生产政策。因此,对粮食生产基地而言,无论是否接到客户订单,都会最大限度地增加粮食产量。第三,我国一直以来实施的强制性的粮食储备政策。第四,粮食销售大多需要通过价格谈判来作出决策。第五,政策性粮食(粮食轮换)通过拍卖机制投向市场。(2)供应驱动下原粮物流的运作结构。在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过程中,无论是上游粮食生产基地的新建或扩并,还是中游粮食流通政策的变化,都必须考虑这些改变对粮食物流的影响。除了新建、改扩建粮食仓库、建设粮食物流中心或物流园区以及优化粮食物流通道以外,还需要深入探讨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过程中粮食物流运作的特点。基于供应驱动的原粮物流,在由田间流向粮食收储企业、由粮食收储企业流向粮食加工企业的过程中,其结构呈现出订单方向与物流方向大致趋同的特征,如图2所示。特别是在粮食供应链的中游,政策性粮食通过拍卖机制投向市场,订单方向与物流方向趋同的特征更为明显。(3)供应驱动下原粮物流的协同运作。原粮物流的结构特征一方面凸显了粮食作为战略资源的首要地位,同时也对粮食物流运作产 生了重要影响。根据结构决定行为的观点,供应驱动可能会受到反“牛鞭效应”的影响,其运作重点是“联通多个市场,开发多个线路”,解决供应通道中的瓶颈问题。

因此,基于供应驱动的原粮物流为达到高效运作以支撑和促进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需要在粮食物流发展政策的支持和带动下,关注供方各环节的资源整合,加强纵向(上下游)与横向协调能力,促进粮食供应链上游的二维协同,提高核心区内的粮食物流能力。第一,原粮物流的纵向协同。如图3所示,原粮物流的纵向协同(VerticalCollaboration)主要涉及供应链上下游节点企业在物流资源规划与布局、物流技术衔接能力等方面的协同。首先,纵向协同体现在原粮供应链节点间的协同布局方面,即粮食储备库、粮食加工企业的选址要尽可能地靠近粮食高产基地。选址是物流系统分析的关键决策,是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最为重要的因素。在粮食核心区建设过程中,需要从区域物流的角度对粮食物流进行系统分析,对粮食物流通道建设及物流节点布局进行整体把握。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可能做到产地储存、产地加工,最大可能缩短原粮物流的流程。其次,纵向协同体现为上下游粮食物流技术的衔接能力。我国物流标准化建设起步较晚,物流标准化水平相对滞后,成为我国物流快速发展面临的瓶颈问题。如果能够对粮食物流系统的技术、设施、设备加以引导和规范,不仅可以提高粮食物流系统的标准化水平,而且可以提高原粮物流运输、储存、装卸、搬运等的衔接能力。例如,散粮汽车要能够与粮食物流通道、粮食仓储设施以及相应的装卸工具相适应。在不能标准化的情况下,也应尽可能通过上下游协调采取通用或配套的粮食物流技术与设备。第二,原粮物流的横向协同。原粮物流的横向协同(HorizontalCollaboration)是指粮食企业间通过物流需求信息共享、物流订单合并以及物流资源整合而集中统一进行物流运作的协同形式。横向协同更有可能采取的方式是物流共同化,即企业之间相互结合,共同组建粮食物流体系,以处理单一企业运作中粮食物流的相关业务,解决单一企业对物流系统投资的不经济或低效率等问题。如原粮散运汽车成本很高,单靠一家企业进行投资与运营压力太大,原粮运输企业之间通过联合,既可实现物流订单的集并,也可实现物流线路的优化与整合;既可实现物流资源的共同利用,也可实现物流管理的共同化,从而大大提高业务量,降低散粮运输汽车因闲置、空返等现象造成的物流成本。此外,横向协同也可采取第三方物流的方式。例如,粮食生产基地、粮食收储企业或粮食加工企业将粮食物流业务外包给专业化的粮食第三方物流企业,通过大力发展粮食第三方物流,缩短粮食在途时间,减少粮食流通过程中的费用和损失,降低粮食供应企业、需求企业的物流成本和投资成本。基于需求驱动的成品粮物流协同运作需求驱动是下游粮食供应链运作的本质要求。大力发展粮食产品精深加工,促进初级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有效延长粮食产业链条,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已在我国粮食生产核心区的实践过程中得到了充分论证,也成为助力核心区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有效路径。因此,粮食供应链下游以成品粮为主、需求驱动的特点,一方面是由于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促使产区必须提高粮食加工转化的能力,选择产业化加工的路径;另一方面也在于近几年产区经济发展培育了若干具有一定资金实力和规模的粮食企业,为粮食下游供应链构建与整合提供了条件。与原粮物流不同,成品粮物流在运作结构、目标和策略等方面具有差异性,见表1。

成品粮物流呈现出订单方向与物流方向相反的结构,即粮食企业根据客户订单生产客户需要的产品,再将产品按照“7R”的要求送达客户,寻求客户满意度的最大化。这种结构特点同样决定了粮食供应链上下游在运作层面的本质区别。成品粮供应链的运作以市场驱动为主,侧重挖掘现有客户和潜在客户的需求,设计和开发具有差异化的产品,如优质强筋小麦粉、优质大米及其他粮食深加工产品等。基于需求驱动的成品粮物流,可以借鉴制造业供应链的运作模式和管理方法,如准时制(JIT)模式、按订单生产(MTO)、供应商管理库存(VMI)等。在吸收这些成功管理经验的同时,必须考虑到粮食行业的特殊性,并将这些技术加以灵活应用。同时由于我国的食品加工业与汽车、电子等制造业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粮食加工企业、食品加工企业及其与市场或客户的纽带还没有真正联系起来。此外,成品粮物流设备具有专业化和独特性,如小麦粉的“四散化”运输、速冻食品的全程冷链运输等所需的物流技术和装备,都与普通产品物流大不相同,对协同强度有着更高的要求。综上,根据现阶段成品粮物流的发展需求,成品粮物流的运作应具有一定的柔性与敏捷性,能够快速满足客户的物流需求;在运作策略上,强调粮食物流设施与设备的利用率,以提高成品粮供应链信息共享程度、发展与壮大成品粮第三方物流企业、加强成品粮企业共同配送为主。粮食供应链上下游的对接问题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是一个粮食物流不断调整、逐步优化并有序发展的渐进过程。因此,粮食供应链上下游的对接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当前粮食供应链受政策机制约束、信息共享滞后、企业规模和实力不足等条件的影响,不大可能在短时间内一蹴而就。要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链条,可以学习并吸取发达国家粮食供应链管理的经验。美国在粮食供应链方面已经建立起一个较为完善的一体化经营与管理的社会服务体系,欧盟与日本等也积极发展农业合作社、农产品专门协会等机构,促进了粮食供应链的整合,为粮食生产核心区的粮食供应链上下游对接提供了良好借鉴。但应当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经济发达国家的粮食供应链管理主要是诱导性和自发性的,在我国,粮食供应链管理发展前期需要以政府或核心企业为主强制性推进,后期则以诱导性和自发性为主。[26]另外,北京、常州等经济较为发达的粮食销区在粮食供应链整合方面的经验同样可以借鉴。[27]、[28]粮食供应链上下游的对接有多种途径。首先,粮食加工企业向上游整合,采取订单农业的方式完成一体化供应链的构建;其次,上游粮食生产企业采取合作化的方式进行规模化生产,再整合下游粮食加工企业,开发和生产差异化的产品;最后,利用粮食现代物流中心或物流园区建设的契机,同时整合上下游。然而,如果上游供应驱动的原粮供应链与下游需求驱动的成品粮供应链不是平行运作,而是进行直接对接,就会因协调不充分而在解耦点(DecouplingPoint)产生较大的库存问题。[29]

粮食产业发展方向第4篇

一、在产权制度改革中,保留必要的国有独资或控股粮食购销企业。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是国家实施粮食宏观调控的重要载体,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要承担国家或地方各级粮食储备任务,承担军粮供应任务,承担退耕还林粮食供应,承担救灾救济等政策性业务。因此,在粮食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中,特别是在民族地区必须注意保留必要的国有独资、国有控股或部分国有参股的粮食企业,以确保各级政府对粮食调控的主动权。对于现有企业的重要粮食仓库、粮食加工设施和经营设施等决不能随意变卖处置,这是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有效资产,也是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优势所在。

二、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要更新观念,深化改革,树立市场主渠道意识。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在迈向市场的过程中,要适应新形势,更新观念,积极探索和推进管理方式和经营方式的转变,从计划经济模式下的经营方式转变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主动占领市场,拓宽经营渠道上来,通过公平、公正竞争,体现国有粮企的主渠道地位。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赋予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新的使命和职责。为此,各级粮食购销企业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牢固树立在市场竞争中的主渠道意识,树立“市场第一、服务第一、质量第一、竞争取胜”的理念。把握好企业经营方向和策略。同时,要切实做到政企分开,规范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关系。要不断深化改革,按照《公司法》和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体制的要求,建立健全完善的企业管理机制,要认真分析和把握市场要素,大胆探索适合本地区市场营销的新思路和新方法,积极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建立起与主渠道相适应的新体制。

三、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要切实加强市场化购销体系的建设。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要充分利用自身点多面广、仓储设施完备、人力和信誉等方面优势,切实加强市场化购销体系建设。一方面要加强现有网点建设,通过狠抓粮食购销,占领农村市场、服务于三农建设,全面推进城乡粮食购销网点建设,扩大经营量和市场影响力,形成强有力的购销网络;另一方面要把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整合起来,组建区域性的粮食集团(或粮食购销总公司),以发挥粮食资源优势,获取规模经营效益,为今后粮食购销企业跨行业、跨地区经营和资产重组打下基础,以应对大粮食、大市场、大流通发展的需要。同时,根据宏观调控的需要,粮食仓储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必须力大力度。基础设施建设必须顺应粮食生产和流通规模的发展。目前,部分粮库设施老化的问题比较突出,应引起重视,加大改造力度。对现有粮食仓储设施和粮食加工设施的新建和改造,可以通过多种融资渠道,采取政府专项拨款、贴息贷款和自筹资金等多种形式进行,经常保持设施的完好状态,为发挥主渠道作用,承担宏观调控职能创造条件。

四、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集团化运作、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是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要引导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做大做强,走联合发展、产业化经营之路,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要适应粮食购销市场化需要,从传统的“收原粮、卖原粮”的经营方式,主动向粮食生产和加工销售多领域转化和延伸,创建优质名牌产品,走产、购、加、销一条龙的发展路子。

积极发挥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一是要大力发展“订单粮食”。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要积极发展订单农业、订单收购。在民族地区要把当地的特色粮种收购上来,开发绿色食品和旅游产品,充分调动农民开展粮食订单的积极性,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引导企业与农民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减少粮食生产经营风险,为农民增收开辟新途径,努力开创“富民惠民”的新路子。二是要大力发展粮油加工,创建优质名牌产品。粮油加工是提高粮油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的重要途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要向粮油加工领域延伸,大力开发营养、健康的粮油产品,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打造品牌,创立名牌。三是要大力发展粮食产销衔接。民族地区要在搞好本地特色粮食、豆类收购的基础上扩大销售,积极占领城市和农村两个市场,要积极主动与主产区的粮食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粮食产销合作关系,加强粮食产销多向性发展,搞活粮食流通。同时要利用粮食产销协作洽谈会、粮油精品展示会等平台,加强合作,推动粮食产销衔接,从而不断壮大企业规模和经济实力,以增强发挥市场主渠道作用的竞争力。

五、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要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粮食购销企业要积极推进企业文化建设,要加强企业职工的政治思想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职工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技能。企业在经营中要遵守职业道德,严格执行《粮食流通管

粮食产业发展方向第5篇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研究的粮食物流不包括农资供应物流。毋庸置疑,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不仅为核心区内的粮食生产提供了巨大的增长空间,而且对核心区内的粮食物流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1.对粮食物流要素的影响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势必会对粮食物流要素产生重要影响。根据《规划》,到2015年,全国粮食生产能力达到5300亿公斤以上,比现有能力增加300亿公斤;到2020年,全国粮食生产能力实现5500亿公斤以上,比现有能力增加500亿公斤。由于近几年粮食生产核心区内商品粮的流通率都在增加,势必会导致流量的激增。粮食生产核心区脱胎于原来的粮食主产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人均财政收入低。粮食生产的弱质性强,种粮附加值低,而主产区与主销区的利益补偿机制尚未建立并发挥效用,当前的出路只有不断拉长粮食产业链,加强粮食与食品加工,才能提高粮食附加值,提高粮食生产核心区内经济发展的水平。以河南省为例,该省粮食总产量已经连续十年位居全国首位,不仅解决了近一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而且每年还往外省调运300多亿斤的商品原粮和加工粮,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作为全国粮食生产大省和粮食调出大省,却不折不扣是财政穷省,人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不足1000元,与山东、浙江、江苏、广东省相比差距甚大。基于此,河南省提出了要将“天下粮仓”转变为“国人厨房”的倡导,除了在《意见》中指出“积极探索粮食主产区发展农产品加工的政策措施”之外,还专门制定了《河南省食品工业调整振兴规划》并付诸实施,从而导致了流体的进一步转变。流体的变化同样会引致载体的转型。粮食主产区的粮食以储存为主,兼有一定的流通功能。储存的流体主要是原粮,物流的载体主要是储备仓库、散粮汽车、皮带输送机等设施和设备。这种载体形式主要适用于原粮的物流活动,远远不能满足粮食生产核心区的物流需求。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过程中,商品粮的流通率会进一步提高,流通速度会大大加快;粮食初级加工和精深加工的比例会大幅增加,粮食的流向会更加合理。因此,粮食生产核心区的物流载体功能不应以单一的储存为主,而是形成能够更好体现粮食流通与加工功能的粮食物流园区。事实上,全国正在建设的多处粮食物流园区已经证实了这种载体的转型。2.对粮食物流环节的影响如果说对物流要素的剖析能够归纳粮食物流的表层因素,那么对物流环节的分析则可描述粮食物流的内在功能及其演化过程。在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过程中,粮食物流沿供应链方向会发生较大变化,变化过程如图1所示。由于我国粮食第三方物流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粮食收储企业、粮食初级加工企业、食品加工企业更有可能成为粮食物流运作的主体。粮食物流的多个环节通过粮食物流信息平台整合成一条粮食供应链,整个供应链自下游向上游“功能爬坡”。[23]从粮食生产核心区的实践看,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也不能仅仅关注粮食生产,还必须同时关注粮食产后的储存、流通、加工等一系列问题。《意见》明确提出,要进行仓储物流建设,具体包括仓储建设工程、可开铁路班列的粮食物流中心工程、以散粮汽车为主的物流节点建设工程、水路跨省散粮运输设施建设工程等。不仅如此,该文件还提出“,重点建设一批设施先进、特色突出、功能完善、交易规范的粮食批发市场”“,提高粮食主产区农业产业化水平,着力建设国家农业产业化集聚区、国家食品加工生产基地”,从而印证了粮食核心生产区建设中粮食生产、粮食流通与粮食加工的系统化、一体化关系。

基于供需双重驱动的粮食物流运作模式

本文基于供需双重驱动研究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中的粮食物流运作问题。其中,供需双重驱动思想来源于需求驱动(DemandDriven)与供应驱动(SupplyDriven),是根据粮食商品本身具有的特殊性以及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的实际需求,对粮食供应链进行的一种有效设计,图2给出了这种有效设计的示意图。鉴于粮食供应链链条长,跨度大,直接形成从田间到餐桌的完整链条难度较大,将粮食供应链先拆分、再整合显然更符合实际。根据粮食物流沿着供应链方向变化的特征,以粮食流体的变化为依据,可将粮食供应链拆分为上下游两个较短的链条。在粮食供应链的下游,基于需求驱动的成品粮物流占据主导地位,即粮食初级加工企业向下流向食品加工企业及至最终消费者的过程形成成品粮供应链,其中成品粮包括小麦粉、稻谷、水饺、方便面等。在粮食供应链的上游,基于供应驱动的原粮物流占据主导地位,即粮食产后经过粮食收购、储存、分销等环节进入粮食初级加工企业,这一过程的粮食流体主要为原粮,如小麦、稻谷等。因此,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在提高产区内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同时,也给上游原粮物流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1.基于供应驱动的原粮物流运作模型(1)原粮物流的供应驱动特征。赫尔[24]认为,供应驱动不同于聚焦客户的需求驱动。尽管客户需求非常重要,但在许多情况下客户需求应从属于供应源的决定与需要。供应驱动的范畴包括规模化生产、供应不确定和易腐品、联产品和逆向物料清单(Co-productsorInvertedBillofMa-terial)、委托加工产品(Commitment)、必付协议产品(Take-or-PayContract)等,符合供应驱动特点的产品涉及石油、鲜花、渔业、牛奶、香蕉、水资源等。从某种意义上讲,原粮或多或少具有供应驱动的特点,这主要表现在:第一,粮食具有的战略资源性、供应不确定性(受气候、土壤等影响)和易腐性等特征。第二,为获取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的政策红利,政府会出台诱导性的粮食生产政策。因此,对粮食生产基地而言,无论是否接到客户订单,都会最大限度地增加粮食产量。第三,我国一直以来实施的强制性的粮食储备政策。第四,粮食销售大多需要通过价格谈判来作出决策。第五,政策性粮食(粮食轮换)通过拍卖机制投向市场。(2)供应驱动下原粮物流的运作结构。在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过程中,无论是上游粮食生产基地的新建或扩并,还是中游粮食流通政策的变化,都必须考虑这些改变对粮食物流的影响。除了新建、改扩建粮食仓库、建设粮食物流中心或物流园区以及优化粮食物流通道以外,还需要深入探讨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过程中粮食物流运作的特点。基于供应驱动的原粮物流,在由田间流向粮食收储企业、由粮食收储企业流向粮食加工企业的过程中,其结构呈现出订单方向与物流方向大致趋同的特征,如图2所示。特别是在粮食供应链的中游,政策性粮食通过拍卖机制投向市场,订单方向与物流方向趋同的特征更为明显。(3)供应驱动下原粮物流的协同运作。原粮物流的结构特征一方面凸显了粮食作为战略资源的首要地位,同时也对粮食物流运作产生了重要影响。根据结构决定行为的观点,供应驱动可能会受到反“牛鞭效应”的影响,其运作重点是“联通多个市场,开发多个线路”,解决供应通道中的瓶颈问题。

因此,基于供应驱动的原粮物流为达到高效运作以支撑和促进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需要在粮食物流发展政策的支持和带动下,关注供方各环节的资源整合,加强纵向(上下游)与横向协调能力,促进粮食供应链上游的二维协同,提高核心区内的粮食物流能力。第一,原粮物流的纵向协同。如图3所示,原粮物流的纵向协同(VerticalCollaboration)主要涉及供应链上下游节点企业在物流资源规划与布局、物流技术衔接能力等方面的协同。首先,纵向协同体现在原粮供应链节点间的协同布局方面,即粮食储备库、粮食加工企业的选址要尽可能地靠近粮食高产基地。选址是物流系统分析的关键决策,是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最为重要的因素。在粮食核心区建设过程中,需要从区域物流的角度对粮食物流进行系统分析,对粮食物流通道建设及物流节点布局进行整体把握。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可能做到产地储存、产地加工,最大可能缩短原粮物流的流程。其次,纵向协同体现为上下游粮食物流技术的衔接能力。我国物流标准化建设起步较晚,物流标准化水平相对滞后,成为我国物流快速发展面临的瓶颈问题。如果能够对粮食物流系统的技术、设施、设备加以引导和规范,不仅可以提高粮食物流系统的标准化水平,而且可以提高原粮物流运输、储存、装卸、搬运等的衔接能力。例如,散粮汽车要能够与粮食物流通道、粮食仓储设施以及相应的装卸工具相适应。在不能标准化的情况下,也应尽可能通过上下游协调采取通用或配套的粮食物流技术与设备。第二,原粮物流的横向协同。原粮物流的横向协同(HorizontalCollaboration)是指粮食企业间通过物流需求信息共享、物流订单合并以及物流资源整合而集中统一进行物流运作的协同形式。横向协同更有可能采取的方式是物流共同化,即企业之间相互结合,共同组建粮食物流体系,以处理单一企业运作中粮食物流的相关业务,解决单一企业对物流系统投资的不经济或低效率等问题。如原粮散运汽车成本很高,单靠一家企业进行投资与运营压力太大,原粮运输企业之间通过联合,既可实现物流订单的集并,也可实现物流线路的优化与整合;既可实现物流资源的共同利用,也可实现物流管理的共同化,从而大大提高业务量,降低散粮运输汽车因闲置、空返等现象造成的物流成本。此外,横向协同也可采取第三方物流的方式。例如,粮食生产基地、粮食收储企业或粮食加工企业将粮食物流业务外包给专业化的粮食第三方物流企业,通过大力发展粮食第三方物流,缩短粮食在途时间,减少粮食流通过程中的费用和损失,降低粮食供应企业、需求企业的物流成本和投资成本。基于需求驱动的成品粮物流协同运作需求驱动是下游粮食供应链运作的本质要求。大力发展粮食产品精深加工,促进初级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有效延长粮食产业链条,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已在我国粮食生产核心区的实践过程中得到了充分论证,也成为助力核心区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有效路径。因此,粮食供应链下游以成品粮为主、需求驱动的特点,一方面是由于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促使产区必须提高粮食加工转化的能力,选择产业化加工的路径;另一方面也在于近几年产区经济发展培育了若干具有一定资金实力和规模的粮食企业,为粮食下游供应链构建与整合提供了条件。与原粮物流不同,成品粮物流在运作结构、目标和策略等方面具有差异性,见表1。

成品粮物流呈现出订单方向与物流方向相反的结构,即粮食企业根据客户订单生产客户需要的产品,再将产品按照“7R”的要求送达客户,寻求客户满意度的最大化。这种结构特点同样决定了粮食供应链上下游在运作层面的本质区别。成品粮供应链的运作以市场驱动为主,侧重挖掘现有客户和潜在客户的需求,设计和开发具有差异化的产品,如优质强筋小麦粉、优质大米及其他粮食深加工产品等。基于需求驱动的成品粮物流,可以借鉴制造业供应链的运作模式和管理方法,如准时制(JIT)模式、按订单生产(MTO)、供应商管理库存(VMI)等。在吸收这些成功管理经验的同时,必须考虑到粮食行业的特殊性,并将这些技术加以灵活应用。同时由于我国的食品加工业与汽车、电子等制造业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粮食加工企业、食品加工企业及其与市场或客户的纽带还没有真正联系起来。此外,成品粮物流设备具有专业化和独特性,如小麦粉的“四散化”运输、速冻食品的全程冷链运输等所需的物流技术和装备,都与普通产品物流大不相同,对协同强度有着更高的要求。综上,根据现阶段成品粮物流的发展需求,成品粮物流的运作应具有一定的柔性与敏捷性,能够快速满足客户的物流需求;在运作策略上,强调粮食物流设施与设备的利用率,以提高成品粮供应链信息共享程度、发展与壮大成品粮第三方物流企业、加强成品粮企业共同配送为主。粮食供应链上下游的对接问题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是一个粮食物流不断调整、逐步优化并有序发展的渐进过程。因此,粮食供应链上下游的对接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当前粮食供应链受政策机制约束、信息共享滞后、企业规模和实力不足等条件的影响,不大可能在短时间内一蹴而就。要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链条,可以学习并吸取发达国家粮食供应链管理的经验。美国在粮食供应链方面已经建立起一个较为完善的一体化经营与管理的社会服务体系,欧盟与日本等也积极发展农业合作社、农产品专门协会等机构,促进了粮食供应链的整合,为粮食生产核心区的粮食供应链上下游对接提供了良好借鉴。但应当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经济发达国家的粮食供应链管理主要是诱导性和自发性的,在我国,粮食供应链管理发展前期需要以政府或核心企业为主强制性推进,后期则以诱导性和自发性为主。[26]另外,北京、常州等经济较为发达的粮食销区在粮食供应链整合方面的经验同样可以借鉴。[27]、[28]粮食供应链上下游的对接有多种途径。首先,粮食加工企业向上游整合,采取订单农业的方式完成一体化供应链的构建;其次,上游粮食生产企业采取合作化的方式进行规模化生产,再整合下游粮食加工企业,开发和生产差异化的产品;最后,利用粮食现代物流中心或物流园区建设的契机,同时整合上下游。然而,如果上游供应驱动的原粮供应链与下游需求驱动的成品粮供应链不是平行运作,而是进行直接对接,就会因协调不充分而在解耦点(DecouplingPoint)产生较大的库存问题。[29]

结论

粮食产业发展方向第6篇

关键词:荆州市 粮食产业集群发展 现状与问题 对策建议

荆州市是湖北省以至全国的产粮大市,以种植稻谷为主,常年保持36.69万公顷的稻谷种植面积,总产量300万吨以上,具有发展粮食产业集群的良好资源优势,在省和国家粮食安全中占有重要地位。有关资料表明,价值1元的粮食经过加工处理后,在美国可增值3.7元、日本可增值2.2元,在我国也有明显的增值效果;此外,由粮食产业所带动的运输、饲料、食品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具有更加可观的经济社会效益,所以,通过发展粮食产业集群,拓展粮深加工,延长粮食产业链条,提高粮食附加值,对发展荆州市农业产业经济、粮食产业经济和相关产业经济、保障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多重意义。

在湖北长江经济带中,武汉是龙头,宜昌是龙尾,荆州是龙腰。武汉和宜昌都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荆州工业化还处在初期向中期转化的阶段。由于荆州工业化进程缓慢、滞后,致使粮食产业聚集度不够,科技支撑力不强,经济外向度偏低,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基础不牢。为此,2011年湖北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实施“壮腰工程”的重大决策。“壮腰工程”的核心和关键是“壮工业”、即做大做强荆州工业经济;同时根据荆州市粮食产业在全省以至全国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中的重要地位,强调必须大力发展粮食产业集群,走粮食大产业、大集团、大品牌、大项目、大市场之路,使粮食产业与工业化同步发展。据此,荆州市委、市政府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建设国家粮仓,打造千亿粮食产业”的战略目标,并于2012年明确提出了“着力打造粮食产业集群,加快发展粮食工业园区”的战略措施。

实践经验表明,粮食产业化经营要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必须大力发展粮食产业集群。发展粮食产业集群的优越性一是能够把生产者和消费者紧密联接起来,根据市场需求引导生产适销对路的粮食产品,有利于龙头企业加工优质的粮食食品,创造好的经济效益;二是能够集中资金、集中精力把具有品牌优势、加工优势、市场营销优势的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三是能够促进粮食工业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实现产业结构升级,降低经营成本,建立健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提高竞争实力。建设粮食工业园区是充分发挥投资规模效应、吸引外商集聚效应的有效途,是粮食产业化深度发展,实现质量、效益新跨越的重要载体。

一、荆州市粮食产业集群建设与发展的现时情况

1 荆州市粮食产业链发展现状:建设粮食产业集群是从粮食产业化整体出发,向基地、收购、储运、加工、销售、科研一体化方向进行产业链条连接。

“十一五”期间荆州市按照这一方向,以该市的大型粮食加工龙头企业福娃集团有限公司、洪湖浪米业有限公司、湖北恒泰农业集团有限公司、松滋市云达米业有限公司、荆州市汉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为重点,建设了6个营养强化米生产基地和4个稻谷深加工生产基地,形成了四大粮食转化产业集群。

四大粮食转化产业集群是:1,在荆州市高新技术开发区,以湖北汉科高科技生物有限公司为圆心,链接带动湖北天荣现代农业股份有限公司、荆州市鑫禾米业有限公司、荆谷米业集团等粮食加工企业,形成以果葡糖深加工生产为核心的粮食转化产业集群;2,在荆州市的松滋市区,以湖北白云边酒厂工业园区为圆心,链接带动荆州市公安县等周边粮食加工企业,形成以白云边酒生产为核心的粮食转化产业集群;3,在荆州市的监利县新沟镇,以福娃集团工业园区为圆心,形成以饼干、膨化食品、营养粥等深加工为核心的粮食转化产业集群;4,在荆州市的洪湖市工业开发区,以湖北洪湖浪米业有限公司、中兴(湖北)生物质能有限公司工业园区为圆心,带动周边的所有粮油加工企业,形成以生物柴油加工生产为核心的粮油转化产业集群。

在粮食产业集群的推动下,粮食加工转化能力和粮食食品项目与品牌能力大幅度提高,到2013年底,荆州市将形成系列营养米年生产能力50万吨、稻谷深加工年生产能力30万吨、稻谷深加工产品产量20万吨,大米加工产量达到200万吨,其中精制大米170万吨,系列营养米30万吨;开发出发芽糙米、留胚米、免淘米、米乳、糙米茶等营养产品和方便米饭、方便米线等方便食品。

2 荆州市粮食产业与相关产业链接现状:粮食产业集群建设是以粮食生产产业为基础,链接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相关产业,优化资源整合、配置,进行产业合理布局,促进粮食产业链延伸和粮油资源转化增值,整体提升粮食产业经营水平,实现粮食产业高效、协调、可持续发展。荆州市粮食产业集群建设发展过程中与相关产业的链接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与粮食加工产业的链接。突出的是在优质稻的产、购、销方面,订单购销发展较快。粮食加工龙头企业在对粮农生产的优质稻订单购销中,收购价格比普通稻高出30%以上,粮农每亩可增收100多元,这种粮农与粮食加工企业的产、购、销链接方式受到粮农欢迎,推广普及比较快;第二,与食品加工产业的链接。主要是依托福娃集团有限公司、洪湖市太禾米业公司、荆州市新力大风车食品有限公司、松滋市天怡食品有限公司、荆州大佳机械食品有限公司等粮油食品加工企业,建设了4个粮食生产基地,粮农按照市场导向、适度规模的原则,进一步扩大粮食生产规模,公司收购基地粮农生产的粮食后,开发生产优质俏销的新型营养方便食品,将一部分利润转移给粮农,实现产业共兴,利益共享;第三,与饲料加工产业的链接。主要依托荆州通威、湖北大明、荆州希望等饲料加工企业,大力发展加工水产专用料、畜禽料、动物宠物料等饲料生产。2013年荆州市加工生产量将达到800万吨,年加工产值60亿元,除了增加企业收入、国家税收以外,还可以增加饲料粮钟植农户的收入,达到饲料粮钟植农户与饲料粮加工企业双赢的目标;第四,与酿酒产业的链接。主要是依托湖北白云边股份有限公司、公安(县)黄山头酒业有限公司、石首市劲牌酒业有限公司发展壮大酿酒业,并重点扶持监利县粮酒酒业有限公司,把“监利粮酒”品牌建设成为中国知名品牌,到2013年荆州市酿酒业总产值将达到120亿元。这样通过酿酒产业的发展壮大带动和促进饲料粮钟植产业的发展,延长饲料粮钟植农户的收入链,增加其收入。

3 荆州市粮食产业收益现状:粮食产业集群建设以市场为导向,以粮油加工龙头企业为核心,以带动农民增收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根据规划,“十一五”期间,荆州市选择5家成长性好的骨干企业重点扶持;选择10家中小企业重点培育;选择20家后备企业重点跟踪;到“十一五”期末,全市培植1-2家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龙头企业;3-5家年销售收入过5亿元的龙头企业;5-10家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龙头企业。截至2010年底,荆州市已建成“五大粮油加工园区”,市级以上龙头企业75家,粮油食品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166亿元,实现利税64131万元,既增加了财政收入,又增加了粮农收入。在此基础上计划到2013年底全市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80家左右,其中新增市级以上龙头企业30家左右;全市市级以上企业粮食加工量达到30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300亿元左右、利税8亿元以上;其中典型企业监利县福娃集团有限公司销售收入达到100亿元,实现利税6亿元,洪湖市洪湖浪米业有限公司销售收入达到50亿元,实现利税3亿元,从而使财政收入和粮农收入进一步提高。

二、荆州市粮食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问题

荆州市产业集群发展尽管取得了上述成绩,但同先进地区比都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差距之一是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虽然部分企业已获得了部级、省级龙头企业的称号,但真正能称得上“龙头”的企业并不多,带动效益也不够突出。目前荆州市还没有一个利润过3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即便是福娃集团,2010年主营业务收入也未过100亿元,且全市过5亿元粮食企业仅9家。

差距之二是深加工项目少,产业链条短。荆州市真正称得上粮食深加工的项目只有福娃集团的系列食品和汉科公司的果糖,其他绝大多数企业基本上是对原粮进行初加工和精加工,产业链条短,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企业创利税能力差,发展后劲不足。粮食的生产、购销、加工等环节大多还处于分割状态,产业链条延伸过程中小而全的问题比较突出,上、中、下游产业的关联度不高,难以形成整体的竞争优势。

差距之三是精品名牌产品缺乏。由于高档优质稻发展滞后,稻米品质不高,尽管在稻米品质结构的调整上现在同过去比有很大进步,但与市场对高档优质稻的需求相比,同湖南等省相比,在高档优质稻的研究、开发、引进、推广上都还有很大差距,特别是在高档优质稻的发展整体上还没有形成规模。此外,荆州市还没有一家企业的大米产品获得中国名牌称号,同“北大荒”、“金健”等全国知名企业相比,市场占有率和品牌知名度以及影响力都还远远跟不上。

差距之四是利益联结机制不尽完善。目前荆州市大多数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的联结仍然只限于简单的产品买卖关系和松散的合同关系,紧密型的利益机制没有真正形成,市场一旦变化,合同就难以执行,企业和农户都会受到损失。同时,荆州市区域性、专业化的大基地数量少、建设标准不高,区域间结构雷同、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不同程度存在。此外,部门配合不够,农业、农机、农技、粮食、财政、银行等部门在产业化经营中的配合力度比较弱。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荆州市要真正搞好湖北省提出的“壮腰工程”,确保湖北省和国家的粮食安全,还必须在建设和发展粮食产业集群方面下很大的功夫,采取务实性的措施,解决现实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开拓创新的政策举措,促进荆州市粮食产业集群快速有效发展。

三、荆州粮食产业集群建设与发展应采取的对策建议

1 培育发展粮食工业园区,为粮食产业集群发展夯实载体。要打破所有制和地域界限,制订有利于粮食产业集聚的财政政策和土地政策,适当降低地价标准,支持产业园区建设。要明确粮食工业园区的产业定位,突显区域粮食优势,通过自身培育、外引内联,引导一批能带动产业升级、起主导作用的绿色食品、绿色产业项目和企业集中落户粮食工业园区,使同类产业的企业在粮食工业园区内相对集聚,形成规模化生产基地和空间集聚效应。

2 突破性地培植大品牌。一是从生产源头抓起,大力发展优质、特色粮食品种,大力开展基地建设,实行订单购销,保证企业品牌打造有稳定可靠的优质粮源。二是积极开展绿色食品和ISO14000认证,建立粮食质量标准和安全体系,采用优良操作规程(GMP)、关键危害点控制(HACCP)和卓越绩效模式等国际通行的管理标准,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三是准确把握市场定位,品牌大米应以高、中档精制大米为主。四是实施品牌整合。

3 增加科技投入,建立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对关键技术和科研成果,鼓励通过技术转让、入股等方式进入企业,促进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把粮食产业链向深加工方面延伸,延长产业链,增加粮食附加值,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综合经济效益。重点构建粮食加工产业体系,认真研究粮油加工企业转型升级、跨越发展的思路和对策,做到“中间开花、两头延伸”。“中间开花”就是迅速提升加工企业科技水平,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两头延伸”:一头要向上游即粮食生产领域延伸,通过建基地,从源头上保障企业生产的原料及质量;一头要向下游即消费终端延伸,通过福娃、洪湖浪、宏凯等龙头企业的带动,迅速推动荆州市粮食加工业再上新台阶。

粮食产业发展方向第7篇

关键词:粮食;产业化;产业链

中图分类号:F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1-027-02

1 实行粮食产业化经营,延长粮食加工产业链的必要性

(1)消费需求变化要求。

从1985年到1997年的十二年中,城镇居民动物类食物所占比重由11.1%上升到17.4%,农村居民也由3.83%升到5.81%(《中国统计年鉴》)。可以说中国居民的食物消费结构正在由“素”向“荤”转变,趋向营养、科学。中国居民食物消费的这些变化,对粮食的消费需求将产生深远的影响。首先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民对口粮的品种、质量将会有更高的要求,这也就要求粮食生产的科技化、机械化、管理现代化达到一定的水平;其次,动物类食物在消费结构中的比例逐步增大,对动物类食物需求旺盛,这必然促进饲料业的大发展;最后工业用粮也将扩大,加工精美的食品大受欢迎,这必然促进粮食加工业的飞速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就是通过粮食产业链的延伸,对粮食进行一次产业大调整,大力发展畜牧业和粮食加工业。

(2)规模经济理论要求。

而我国农村实行的是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这种小而全的小农经济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表现出它的明显不足,经营规模过小,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阻碍着农村市场经济的发育和完善。在粮食主产区实行粮食产业化经营,冲破这种小而全的经营,扩大经营规模,从两个方面带来规模效应:一是在组织协同发展过程中,把农民与粮食企业双方在要素,包括知识和信息等方面的优势,进行合理化的分工,企业为农民提供原料购买、技术指导、产后销售等方面的服务,农户则依据企业提供的市场信息,一心一意种植粮食,从而使粮食生产与企业两者规模扩大的能力都得到提高;二是在粮食产业化经营中,科学技术、机械化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必将使一部分农民转移下来,成为某个项目的工人或商人,而一些种粮能手承包租种大量土地,形成种粮大户。因此,粮食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规模都得到扩大,提高了规模效益,实现了规模经济。

(3)发展粮食生产,在江西还有人心和自然条件的优势。

江西农民具有传统种水稻习惯,只要粮价合适,负担减下来,种粮的积极性就会提升,江西是全国最好的生态省份,在食品营养、安全、卫生方面有巨大优势和发展潜力;江西土地后备资源较多,尚待开发利用的宜农、宜林的荒山、荒坡、荒滩面积就多达46.7万公顷,在现有耕地中,中低产田占三分之二以上,若抓好中低产田的改造,通过提高单产增加总产的潜力也很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推广应用,粮食生产蕴藏的潜力将得到进一步发挥;2001年江西稻谷产量1486.7万吨,居全国第五位;谷物及谷物粉出口达55万吨,占全国谷物及谷粉出口的5%(江西农经网)。近几年,随着粮食市场开放程度的变化,加上品种和质量的原因,江西可供大米在数量上有较好的基础。

2 粮食主产区粮食产业化经营的重要意义

(1)增加了主产区对粮食的有效需求。

长期以来,粮食主产区对外销售的基本上都是原粮,粮食的加工、转化往往在非粮产区,这种状况严重抑制着粮产区对粮食的有效需要量。而一旦在粮产区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就可以改变过去主产区一味卖原粮的状况,全方位开发粮食产业链,拓宽粮食转化增值环节和渠道,从广度、长度和深度上进行全方位的多向开发。

(2)引导农民进入粮食市场,保持粮食供给总量的稳定性和平衡性。

从我国粮食流通市场基本格局来看,粮食收购市场上卖方是千千万万个粮农,他们拥有经营自,一般经营规模狭小,管理较松散,组织化程度低,而他们面对的是强大的政府买方,这种格局对粮农很不利。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保护粮农的利益,通过粮食产业化经营,引进竞争机制,把国有粮食部门一分为几家,在国有粮食收购企业中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迫使国有粮食收购企业与粮食加工企业、粮农结成利益共同体,把加工企业所需粮食品种、数量及时传递给粮农,并为粮农提前、产中、产后的技术指导,生产服务,保证和组织粮农按时、按质、按量为加工企业提供原粮。在共同体的牵引下,粮农自觉地进入市场,避免盲目生产,粮价将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内波动,不会出现供给的大起大落现象,粮食的流通将逐渐市场化、规范化。

(3)有利于调动主产区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粮农收入。

长期以来,粮食主产区的增值增收问题没有解决好。《中国农村统计年鉴》数据表明,1995年和1996 年两年,在全国10个粮食产最最高的县(市),分别只有35个和37个进入了全国农业增加值最高的10个县(市)的行列,而有65个和6个被排除在外,这种状况大大降低了粮产区种粮积极性。粮食产业化经营则从根本上解决了比较利益问题,注重粮食的商品化、加工转化和生产规模的扩大,逐步树立大粮食的观点。从粮食的加工、转化入手,把畜禽养殖业和食品加工业作为粮食的延伸产业来抓,既提高粮食生产的专业化水平和技术水平,又将涉及粮食的产业融为一体,延伸了粮食生产链条,实现了粮食的深度开发和多次转化增值,逐步形成了粮食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粮农除了可以获得种植粮食的收入外,还可以分享加工业和服务业的部分利润,极大地调动了粮农的生产积极性。

(4)有利于主产区实现粮食的规模经济和集约经营。

在家庭承包制基础上进行的粮食生产,实行的是分散经营,严重存在着个体经营规模狭小的弊端。粮食产业化经营的出现则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可能。首先粮食产业化经营要求粮食生产向深加工、精加工和系列产品开发方向延伸,带动交通、运输、服务等行业的发展,扩大生产领域和生产能力,吸纳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村的分工分业和劳动力转移,使土地等生产资料适当集中,单位经营规模逐步扩大;其次在不改变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粮食产业化经营要求把农户组织起来,围绕粮食,形成区域性的专业化生产,从总体上提高粮食生产的经营规模:最后粮食产业化经营的目的是追求效益的最大化,这就要求龙头企业必须围绕市场,努力开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商品率的产品,并不断追求技术进步,实行集约经营的生产方式,最终才能获得高经济效益。可见,粮食产业化经营不仅改变了传统生产经营方式,带动和促进了粮食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的发展,而且必将对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产生积极影响。

3 实行粮食产业化经营,延长粮食加工产业链的对策

(1)明确政府贵任,切实加强领导。

在推行粮食产业化经营中,政府应该是发挥行政职能,根据粮食市场、食品市场和饲料市场的需求和各地的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情况,规划粮食产业发展的方向,使各地方形成重点突出、特色鲜明。及时传递市场信息,引导农户调整粮食生产结构,引导龙头企业生产出更多具有一定市场销量的产品,帮助产业化经营的各个环节采用新的科学技术,改进生产和经营管理,提高整个产业链的经济效益。在粮食产业化经营的起步阶段,存在着资金、物资各方面的困难,需要给予一定的扶持推动。

(2)完善粮食市场体系建设。

市场是粮食产业化经营的先导,是粮食优势变成商品优势、经济优势的重要保证,因此必须以各种途径健全市场体系。要健全粮食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市场立法步伐,使粮食市场的发展做到有法可依,对己制定的市场法规和监管体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维护市场的有序运行。

(3)加快科技进步,提高粮食产业化经营的整体水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粮食科学技术现代化是粮食产业化经营整体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江西省农村经济的总体科技含量低,技术基础薄弱,而且随着商品经济、粮食产业化经营的发展,一大批粮农还将从土地上转移出来,其中绝大部分正是缺少文化技术的劳动者,这样的基础和水平很难支撑粮食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因此,加快科技进步,加速科技成果的应用和推广工作。是目前提高粮食产业化经营整体水平的当务之急加速科技成果的应用和推广工作。

(4)发展乡镇企业。

乡镇企业的发展,客观上已经成为粮食化经营的支撑点。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需要向非农产业转移,乡镇企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城市吸纳这些剩余劳动力,使他们离土不离乡。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打破了把所有农民束缚在土地上的传统体制,促进了土地的适当集中和流转,既有利于粮食生产基地建立,又有利于粮食生产的机械化、规模化,为粮食的产业化经营准备了充分条件。乡镇企业与农户有着直接的利益关系,如果能把一些从事粮食加工、饲料、畜禽等方面的乡镇企业,通过一定的利益机制,与粮农联结起来,成为粮食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那么一方面就可以更好地调动乡村和粮农的积极性,利于与粮农建立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另一方面则可发挥乡镇企业的市场灵活性特征,充分筹集社会上的闲散资金,克服目前粮食产业化经营资金乏的弊端,充分挖掘它在农村的有效市场影响力,牵引粮农参与粮食产业化经营。

(5)树立若干品牌。

目前,全省已打出六个公认品牌大米,如奉新“碧云”牌大米,南昌“昌碧”牌大米、“绿叶”牌大米,樟树“玉珠”牌大米,九江“九九香”牌大米,吉安、上饶“丝苗”牌大米,在国内市场已供不应求。此外,在酿酒业江西也有传统优势。如“四特”、“南昌啤酒”、“七宝山”、“临川贡酒”都是老牌酿酒企业,产品畅销全国。在优质品牌的带动下,整个粮食产业才能够发展起来。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保证12亿多人口吃饭问题,始终是我们国的头等大事,在农业面临困境的今天,实行粮食产业化经营,延长粮食加工产业链,是一方面要继续加强粮食生产,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另一方面不断提高粮食生产的有效方法,是粮食主产区实现农民普遍增收新的出路。

参考文献

[1]柯炳生著.中国粮食市场与政策[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