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粮食危机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3-05-23 16:50:14
粮食危机论文

粮食危机论文第1篇

在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2008年春季年会上,“新的粮食和农业危机正在形成”已成为共识。这次全球性的粮食危机,是在农业工业化程度已相当高之时的一次全球性危机。要从根本上解决这场粮食危机,笔者认为必须先从其主要原因入手进行分析。

(一)粮食供需格局失衡引发高价均衡

在目前市场经济环境下,众多发展中国家对粮食供给缺乏激励机制。粮食作为人们的生活必需品,缺乏供给和需求弹性。在短期内,农产品的供给,主要受制于农地规模、气候变化、生产周期等自然条件。农业满足的,又主要是人们的食物需求,而在短时期内,人口数量是既定的,对食物的需求量,自然也是相对稳定的。所以,农业是最不容易扩张的一个部门。但近几年,许多国家的农业现代化和农产品的国际流通,使得人们更加注重非粮食经济作物的生产,从而导致粮食供给数量剧减。由于在粮食需求一定而供给减少的情况下,必然引起粮价的上涨,而这又会引起预期上涨的心理恐慌,导致大量粮食的囤积,需求效应进一步放大,于是引发高价均衡的粮食危机。

具有公共产品属性的粮食,其经济效益逐渐弱化。在追逐利润最大化的资本面前,粮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在各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粮食越来越表现出公共产品的属性,市场失灵不断在农业部门出现,使得农业投资常常不足。这也是发达国家对农业实施高补贴的根本原因—他们的政府在弥补市场失灵。同时,这也是发展中国家农业悲剧的根本原因,他们无力弥补这一市场失灵。一方面,他们的政府或者没有认识到农业的基本规律,或者无力支付高补贴;另一方面,他们在面临本国经济的市场化,和全球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侵袭时,渐渐丧失粮食供给的自主性。

(二)金融市场冲击对高粮价推波助澜

金融市场对粮价的冲击主要表现在美国的金融危机,它导致全球范围内的消费萎缩,各主要发达与新兴国家的CPI指数都在上涨,影响到国家金融的是车市、房市与油市的价格上涨,而影响到老百姓的是食品价格的上涨,一方面是工资没有涨,另一方面是除了工资以外的一切几乎都在涨,短期会导致群众对基础食品的采购量加大,导致粮食的局部产品供不应求。

(三)能源危机使得粮食成为新的能源替代品

生物能源是目前的热门产业,粮食和石油两个原本不相干的东西也因此紧密联系在一起了。生物能源产业的出现,必然导致国际粮食价格呈现长期上涨趋势。特别是美国《能源政策法案》推动下,美国政府财政扶持生物能源成为美国新型产业。美国主导生物能源产业发展,将粮食危机推向了高峰,导致粮价在2008年的4个月内竟然上涨了150%。

全球性粮食危机引发的深层次博弈分析

从上面的原因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到:引起粮食危机的最根本的原因是粮食供需格局的失调,而金融市场的冲击和能源危机是导致粮食危机的间接原因,是其推波助澜者。笔者认为农业现代化高速发展的今天,现代技术和生物技术完全可以满足全球居民生存需要,而目前导致粮食供需失调决不是什么偶然原因。经笔者的研究发现,目前的粮食危机,其深层原因是不同制度安排相互博弈的必然结果。

(一)粮食生产的制度安排

粮价上涨与粮食供应不足密不可分,包括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很多国家的农民都缺乏生产粮食的热情,其根本原因是缺乏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这也正是引起目前粮食供应不足的基本原因。纵观国际各种粮食生产的安排制度,不外乎两种主要制度安排:无粮食补贴和有粮食补贴。无粮食补贴的情形以许多发展中国家为典型,而有粮食补贴以美国和欧洲最为典型,那么这两种制度安排是怎样影响粮食的供给制度,又怎样影响到农民的种粮热情,笔者将以博弈模型作具体的分析。

(二)博弈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本文假定在无粮食补贴或有粮食补贴制度下,所有农民都有两种选择:生产粮食或生产非粮食的经济作物,这里的非粮食作物包括可可、橡胶、甘蔗等系列作物。并且他们的得益因生产作物的不同而相互影响。为了分析方便,笔者首先讨论无粮食补贴的博弈模型,此时,两个不同国家的农民(即A国农民和B国农民)在选择生产粮食或非粮食作物时,其不同得益组合情况如图1所示。

当双方都未获得政府的补贴时,由于粮食需求的非弹性,当所有国家农民都选择生产(粮食,粮食),那么粮食的供给就会增加,但由于粮食需求的非弹性使得农民的收益仍然显得较为劣势,各自收益为(10,10),甚至都低于都选择生产非粮食作物的收益(15,15),这主要是一般非粮食经济作物的需求弹性都比粮食高。进一步分析知,该博弈模型具有两个纳什均衡:一方选择生产粮食,而另一方选择生产非粮食作物,此时双方的得益均为(20,20)。

所以,该无粮食补贴的博弈是一个典型的“斗鸡博弈”,一方选择生产何种农作物:粮食或非粮食,完全取决于双方的策略态势,但决不可能构成可信性威胁,即双方都没有自己的上策,无法使对方相信自己一定总会选择某种具体的策略。因此,不同国家的农民在选择生产粮食或非粮食策略时,可能在一段时间内交替进行,在该制度安排下,任何国家在生产粮食策略上都没有优势可言。

但现实中各个国家的农产品制度并非都是无补贴的,特别是一些经济实力比较雄厚的美国和欧洲国家对粮食的补贴幅度尤为明显,而许多发展中国家因经济原因对农产品补贴还没有纳入政府议事日程,或者部分国家有些补贴也微不足道,我国便是如此。如是这些就造成了现实中一些国家有补贴,一些国家无补贴。那么此时博弈模型的相应得益就会发生改变。

为了阐述的方便,本文假定B国农民有粮食补贴,并且补贴为15个单位,而A国农民没有任何补贴,此时的博弈模型的得益情况如图2所示。经过分析发现该博弈不再有双纳什均衡,而变成了一个纯策略纳什均衡,即A国农民和B国农民分别选择生产(非粮食,粮食),其得益分别为(20,35)。也就是说没有粮食补贴的A国农民会选择生产非粮食作物策略,而有补贴的B国农民会选择生产粮食的策略。同时,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正因为粮食补贴使得B国农民有了上策,即选择生产“粮食”的策略,而没有粮食补贴的A国农民却依然没有上策。此时,B国农民的策略选择对A国农民构成可信性威胁,B国农民完全有理由让A国农民相信,自己选择生产“粮食”的威胁已经变成可置信的一种“承诺行动”。而无粮食补贴的A国农民却不能让对方B国农民构成类似的可信性威胁,而只能被动地选择自己的策略。

(三)粮食危机的博弈分析

从上面粮食制度安排的博弈分析,现在可以非常深刻的理解为什么美国是这场粮食危机的主要推手,自1996年美国推出新一轮农业政策后加大了农业补贴,1998年后一直稳定在每年200亿美元的规模上。这种大幅度的农业补贴,使得美国农民具有明显的生产“粮食”上策,并对其它无补贴的种粮国家形成可信性威胁。同时农产品贸易自由化,使得美国等主要粮食生产国,可以将其经过高额补贴的商品粮,低价在全球范围内倾销,使得其他国家的粮食生产,基本无利可图。这使得许多亚非拉国家农民被动选择“非粮食”作物。原有的农地,多数转作发达国家需要的咖啡、香蕉、香料等作物的生产。由此带来了市场交易条件下的大规模生产结构调整和土地兼并,并导致选择生产非粮食作物的国家越来越多。失去了独立的粮食生产体系的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粮食上,产生了对美国的依赖。其食物体系,同样因美国建立在廉价粮食基础上的工业化食品体系的强大竞争力,也被美国等国家替代。然后,在金融危机和能源危机的冲击下,全球的粮食危机便在美国的主导下一触即发,更有愈演愈烈的态势。

抑制和化解粮食危机的对策

(一)消除国际间不平等的粮食补贴机制

特别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农产品补贴制度,其补贴幅度之高超过许多发展中国家的预期,这是一种扭曲的补贴制度,极大地打击了其他国家农民生产粮食的热情,消除这种不平等补贴机制,只能通过国际间的合作才能完成。这需要发达国家放弃巨额农业补贴政策,同时要向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农业提供从资金到技术的一系列援助。只有消除不平等的粮食补贴制度,才能从根本上消除种粮国家农民在博弈策略上的上策,否则任何国家在生产粮食策略上都没有优势和威胁可言。

(二)发展中国家加强粮食补贴的均衡机制

首先,必须明确本文不是反对所有形式的粮食补贴,而是反对那些不正常的、扭曲的补贴制度。在许多发展中国家,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其生产效率仍然低于其他产业发展,若差距过大,不利于产业间的均衡发展。因此,政府加强粮食补贴有利于激发农民的种粮热情,有利于市场机制发育完善,包括多种参与主体和多渠道的运作方式,变政府宏观调控为市场主导行为。只有完善的市场运作才能真正灵活调节粮食价格、数量和品种。

必须进一步强调的是,对粮食的补贴要达到一定要求,补贴过低,若产业间的差距依然过大,仍然起不到激励的效果,可只能流于形式,起不到长期发展的效果。当然,这还可能涉及到本国的财政状况,实施起来肯定有一定的压力,如何权衡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发展中国家建立独立的粮食生产体系

作为公共产品属性的粮食若完全以私人物品经营对国计民生是不利的,发展中国家之所以在本轮粮食价格上涨中,出现粮食危机甚至社会危机与政治动荡,与他们失去了独立的粮食生产体系直接相关。因此,保障粮食安全的对策,是尽力维系一个自给自足的粮食生产体系,以及促进食品安全本地化的食物体系。

(四)努力提升土地使用效率

一方面要完善与土地使用相关的政策措施并健全服务机构,以帮助农民充分实现土地所有权人和使用权人的权益,激励农民珍惜耕地和保护地力;另一方面,要努力用现代科技技术和生物技术去改造农业、发展农业,在根本上解决土地的整体使用效率。从而提升单位土地的粮食供给效率。

参考文献:

1.刘明国.粮食的公共产品属性:中国当代农民贫困的经济根源[J].农村经济,2008

2.赵丽芬,杜超.粮食价格上涨的原因探析[J].经济研究参考,2008

3.张维迎著.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4.李昌平,张敏.政府政策关乎粮食安全[OL].中国改革论坛,2008

粮食危机论文第2篇

本文作者:袁兴云工作单位:重庆市云阳县外郎乡农业服务中心

人口科技文化水平低云阳县经济发展一直落后的根本原因与农民的文化水平有很大关系。根据调查,云阳县人口中大学毕业(包括大专)3.21万人,仅占2.4%,初中小学文化的人口占据主导地位,达83.4%,其余的基本上是文盲或者是半文盲。农民的文化素质低不仅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还会影响农机化的推广,对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不利,从而制约了云阳县粮食的发展,也阻碍了该县经济的发展。自然灾害频繁,污染严重云阳县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地带,属亚热带山地立体气候,由于该县的植被覆盖率低,造成当地生态环境越来越差,自然灾害的发生几率逐渐增长,特别是随着全球气温的升高,当地旱灾发生的越来越频繁,如2006年夏秋季节连续干旱85d,其中有24d温度达到40℃,导致当地土壤龟裂,池塘干涸,粮食大幅度减产[3]。在农业上云阳县每年施化肥24688t,喷农药493t,用塑料薄膜1175t,加之畜禽大发展,估计每年排猪粪144万t、牛粪90.46万t、羊粪50.04万t。由于农村缺劳力,大量粪便不能施入土中,造成一系列链式污染,使土壤硬结酸化,土壤重金属铜、汞、镉含量超标,据在彭溪河口采样测定,当地水质为三类,硝酸盐含量达30mg/L,加剧了面源污染,造成土地生产力下降,对粮食的产量和品质影响巨大。

稳定播种面积,提高耕地质量保障粮食安全是发展云阳县农业的首要任务。因此,必须通过政治法律经济的手段,严格控制耕地占用,严格执行《国土法》,依法整治非法占用耕地,抛废闲置耕地行为,要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坚持耕地互补平衡,推行冬闲田种粮食和绿肥,作物秸秆过腹还田,增施有机肥料,以保持耕地总体上动态平衡,质量上逐步提高,确保粮食安全。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提高防洪抗旱能力要使农业旱涝保收,必须首先搞好水利基本建设,扩大旱地浇灌。但是目前存在2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部分乡镇领导只注重工业园区和城镇化进程建设,忽视水利工程建设的倾向;二是农村缺乏重劳动力挑塘修堰,笨重体力劳动无人干。为了解决这2个问题,笔者认为要建立县、乡领导责任追问制,大力宣传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产业。要保证粮食安全,首先要搞好农田水利建设,如果农业滞后,将影响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稳定。

因此,国家要增加资金的投入,整治病塘病库,力争旱涝保收,确保粮食安全。推广转基因作物新品种良种良法是粮食增产的载体。解决云阳县134万人口的吃饭问题是发展农业的第一要务。以往该县的粮食生产主要是靠施肥、喷药等措施来保证粮食生产,但是农药、肥料等农业投入品对环境破坏甚大,长期持续破坏会造成恶性循环,最终降低粮食产量。因此,该县可以借鉴外国成功发展粮食生产的经验,大量选育新的优良抗病品种和超级杂交稻,提高粮食产量的经济效益[4]。目前就全国而言,我国农作物转基因专利不足美国的1/10,因此望科研院校尽快培育优质高产新品种,普及推广到农业实践中去,确保粮食安全。推行专业合作,提高科学种田水平目前云阳县农业在一家一户小农经济封闭式格局下运行,先进科学技术和机械化作业很难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去。为了解决目前农村缺劳动力问题,不误农时,要大力推行专业合作组织,因地制宜,发展地方特色经济,土地入股分红,统一经营,尽量实行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生产。县乡要建科技特派员制度,对农民进行实用增产技术的培训,提高农民科学种田水平,使农业粮增产钱增收。控制工业“三废”直接排放,合理施用化肥农药为了改善云阳县脆弱的生态环境,首先种树植草、封山育林、绿化荒山、含蓄水源、防治水土流失、增强农业抗旱防洪能力,对工业园区的企业应采取先进工业设备,控制工业“三废”直接排放,做到谁污染谁治理;加强《环保法》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环保意识;广泛推广沼气净化池,实行节能减排。在农业上还要恢复豆科作物面积,多施有机质肥料,搞测土配方施肥,纠正目前大量单独偏施氮素化肥的习惯,提倡生防,减轻化学物质对农业环境和地下水源的面源污染。扩大薯类作物种植面积,提高粮食总产红苕、马铃薯是高产作物,是云阳县山区农民的重要口粮和饲料粮。一般产量20t/hm2以上,产量比水稻、小麦高1~2倍,增产潜力大。为了保证云阳县粮食总产持续增长,应扩大红苕和脱毒马铃薯种植面积,以增加总产[5],特别要指出的是,薯类作物虽然是粗粮,但是属粮食作物,营养好,能充饥解决饥饿,是保证粮食安全不可忽视的举措[6-9]。

粮食危机论文第3篇

春秋时期,齐国本是一个海边的小国,姜太公初封时地不过方圆百里,而且很多是不适合粮食生长的盐碱地,粮食产量和人口都不多。齐国之所以在较短的时间里发展成为春秋五霸第一霸主,与管仲实行粮食战略有很大关系。 战略一,服帛降鲁梁。鲁和梁的老百姓平常织绨,绨是一种丝线做“经”,棉线做“纬”织成的纺织品,管仲劝齐桓公穿绨料衣服,并下令大臣们都服绨。上行下效,齐国的老百姓一时间全都穿绨料衣服。齐国绨的价格大涨,管仲还特意对鲁、梁二国的商人说:你们给我贩来绨一千匹,我给你们三百斤金;贩来万匹,给金三千斤。吸引得鲁、梁二国的老百姓都把绨运到齐国卖高价,而获取利润。鲁、梁二国财政收入大涨。这两个国家的国君就要求他们的百姓织绨。一年后,鲁、梁的老百姓几乎全部出动,忙着织绨运绨,从而放弃了农业生产。时机成熟以后,管仲又劝齐桓公改穿帛料衣服,也不让百姓再穿绨,并“闭关,毋与鲁、梁通使”,十个月后,“鲁、梁之民饿馁相及”,即使两国国君急令百姓返农,也为时已晚,粮食不可能在短期内产出。于是,鲁、梁谷价腾飞,鲁、梁的百姓从齐国买粮每石要花上千钱,而齐国的粮价每石才十钱。三年后,鲁、梁的国君不得不归顺齐国了。 战略二,买鹿制楚。齐桓公欲伐楚,又害怕楚国强大而不获成功,向管仲请教办法。管仲让桓公以高价收购楚国的活鹿,并且告诉楚国商人,贩鹿到齐国可以发大财。于是楚国的男女几乎全国总动员,全都为捕捉生鹿而奔忙,放弃了粮食生产;而齐国却早已“藏谷十之六”了。当楚国的百姓无粮可食时,管仲又关闭了国界,终止活鹿和粮食交易。结果,楚人降齐者,十分之四。 战略三,买狐皮降代国。代国出产狐皮,管仲劝桓公令人到代国去高价收购之,造成代人放弃农业生产,成天在山林之中去捉狐狸,但狐却少得可怜,“二十四月而不得一”。结果是狐皮没有弄到,农业生产也耽误了,没有粮食吃,导致北方的离枝国乘虚侵扰。在此情况下,代国国王只好投降齐国。齐国一兵未动而征服代国。 以上是两千年前齐国人的智慧。我们看看两千年后斗转星移,历史是不是惊人的相似。 最近一段时间,国际粮价以不可思议的速度上涨:作为全球价格基准的泰国大米2008年3月每吨涨到了760美元,达到了20年来的最高点;原本向国际市场出售粮食的产粮国(例如泰国、埃及和越南)已纷纷停止出口或者征收紧急关税;在很多发展中国家,除了大米之外,小麦、大豆、猪肉和食用油的价格也都水涨船高;受国际粮价上涨影响,我国于3月28日宣布,再次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自去年以来,高粮价已严重影响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并成为推高CPI的直接元凶。联合国粮农组织甚至警告:粮价的继续飙升很可能会产生区域的社会动荡。 那么探究国内外粮食价格上涨,其根源到底在哪里?综合全球经济学家的观点,普遍认为,这次粮食价格上涨与美国使用玉米提炼乙醇,以代替日益增长的石油需求相关性很大。2007年12月18日,美国众议院通过了自1975年以来的首个能源法案,该法案要求减少石油进口,大幅增加乙醇等生物燃料的使用量。美国的玉米产量占世界的40%,出口占世界的70%。去年美国通过玉米提炼出的乙醇量为50亿加仑,为美国节省的汽油不到美国汽油当年存储量的1%。而正是这1%,却让去年全球粮价上涨了近四成。由于玉米在食品中应用广泛,也是重要的饲料,其价格的上涨势必引发食品价格的连锁反应。而近年来,美国向东亚地区大量买入工业品,同时廉价出口粮食,使作为粮食主产区的东南亚国家“中招”,开始推行“轻农伤农残农”的“快速工业化路线”,强行让制造业“上轨”。很多国家的农业受美国廉价农产品的冲击,已经崩塌。尤其是2000年以后,东南亚国家前所未有地加大了对工业的重视度,大力削减了对农业的支持,使农业总的生产率和产出水平一直保持下降状态。2005年,大米主要出口国泰国、马来西亚的农业占GDP总量下降到不足10%,印尼和越南也不到20%,国家的资源和人力集中于第二产业,农业发展不受重视而长期停滞不前。其中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菲律宾,在上世纪70年代,菲律宾的工业制成品出口仅占全部出口额的7%,而到了2002年菲国的工业制成品所占比例达到了90.8%。与此同时,该国也由粮食出口国变为世界第一大米进口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建立在日渐薄弱的农业基础之上。 今年以来,受美国次贷危机延续、美元持续走软的影响,欧佩克国家为保证收益,于2月份宣布减少石油生产量,在人们的一片惊呼中,国际油价相继跳过100美元/桶 和110美元/桶两道大关,一步步突破心理底限。高油价坚定了美国发展生物能源作为石油的替代品的决心,尽管遭到粮食进口大国的反对,美国仍在新能源法案中宣布:在2022年之前,将制造玉米乙醇的总量上升到150亿加仑。这需1.8亿吨玉米,足够5.8 亿人口吃一年。可见美国的策略与管仲时代如出一辙:先大量购入低端工业产品,诱使亚洲忙于生产衣服、鞋子、电视。用低价农产品挤垮亚洲农业,然后在能源自足的借口下把粮食转化为燃料。减少出口,导致农产品价格暴涨,从而打击亚洲经济。 美国的乙醇战略实际上是损人利己的一招。美国是世界上第一农业大国,把多余的粮食转化为燃料有利于减少美国对中东石油的依赖。虽然制造乙醇也会使其农产品价格提高,造成通胀,但却可降低美国的农业补贴,从而降低美国政府的高额赤字。这样做虽不能真正实现能源独立,却有利于维持其超级强国的地位。此项战略对美国总体有利,却伤害到缺粮的国家,那种“可以随意在国际市场购买粮食”的见解在相当长时间里统治了亚洲人的心智,因粮食危机使得一些国家的粮食安全问题面临着严峻挑战。这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粮食安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中国应加大政策扶持,确保95%的粮食自给率,守稳中国粮食安全线。 印度和东南亚等国近日对粮食出口的种种管制行为,从一个侧面解读出这些粮食产区对未来粮食经济的担忧。另一方面,高油价通过化肥等农资产品传递到农业生产过程,提高了农民的种粮成本,这种传递也必然在粮食价格上体现出来。 据悉,2005-2006年度,美国用于制造生物燃料的玉米为4000多万吨,而2007-2008年度已达8000多万吨。总部设在美国华盛顿的国际粮食政策研究所2006年的研究结果表明,在维持现有粮食产量的前提下,如果美国、巴西、欧盟和印度等国按预定目标生产生物燃料乙醇,到2015年,将导致世界农产品价格上升约30%。

粮食危机论文第4篇

春秋时期,齐国本是一个海边的小国,姜太公初封时地不过方圆百里,而且很多是不适合粮食生长的盐碱地,粮食产量和人口都不多。齐国之所以在较短的时间里发展成为春秋五霸第一霸主,与管仲实行粮食战略有很大关系。 战略一,服帛降鲁梁。鲁和梁的老百姓平常织绨,绨是一种丝线做“经”,棉线做“纬”织成的纺织品,管仲劝齐桓公穿绨料衣服,并下令大臣们都服绨。上行下效,齐国的老百姓一时间全都穿绨料衣服。齐国绨的价格大涨,管仲还特意对鲁、梁二国的商人说:你们给我贩来绨一千匹,我给你们三百斤金;贩来万匹,给金三千斤。吸引得鲁、梁二国的老百姓都把绨运到齐国卖高价,而获取利润。鲁、梁二国财政收入大涨。这两个国家的国君就要求他们的百姓织绨。一年后,鲁、梁的老百姓几乎全部出动,忙着织绨运绨,从而放弃了农业生产。时机成熟以后,管仲又劝齐桓公改穿帛料衣服,也不让百姓再穿绨,并“闭关,毋与鲁、梁通使”,十个月后,“鲁、梁之民饿馁相及”,即使两国国君急令百姓返农,也为时已晚,粮食不可能在短期内产出。于是,鲁、梁谷价腾飞,鲁、梁的百姓从齐国买粮每石要花上千钱,而齐国的粮价每石才十钱。三年后,鲁、梁的国君不得不归顺齐国了。 战略二,买鹿制楚。齐桓公欲伐楚,又害怕楚国强大而不获成功,向管仲请教办法。管仲让桓公以高价收购楚国的活鹿,并且告诉楚国商人,贩鹿到齐国可以发大财。于是楚国的男女几乎全国总动员,全都为捕捉生鹿而奔忙,放弃了粮食生产;而齐国却早已“藏谷十之六”了。当楚国的百姓无粮可食时,管仲又关闭了国界,终止活鹿和粮食交易。结果,楚人降齐者,十分之四。 战略三,买狐皮降代国。代国出产狐皮,管仲劝桓公令人到代国去高价收购之,造成代人放弃农业生产,成天在山林之中去捉狐狸,但狐却少得可怜,“二十四月而不得一”。结果是狐皮没有弄到,农业生产也耽误了,没有粮食吃,导致北方的离枝国乘虚侵扰。在此情况下,代国国王只好投降齐国。齐国一兵未动而征服代国。 以上是两千年前齐国人的智慧。我们看看两千年后斗转星移,历史是不是惊人的相似。 最近一段时间,国际粮价以不可思议的速度上涨:作为全球价格基准的泰国大米2008年3月每吨涨到了760美元,达到了20年来的最高点;原本向国际市场出售粮食的产粮国(例如泰国、埃及和越南)已纷纷停止出口或者征收紧急关税;在很多发展中国家,除了大米之外,小麦、大豆、猪肉和食用油的价格也都水涨船高;受国际粮价上涨影响,我国于3月28日宣布,再次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自去年以来,高粮价已严重影响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并成为推高CPI的直接元凶。联合国粮农组织甚至警告:粮价的继续飙升很可能会产生区域的社会动荡。 那么探究国内外粮食价格上涨,其根源到底在哪里?综合全球经济学家的观点,普遍认为,这次粮食价格上涨与美国使用玉米提炼乙醇,以代替日益增长的石油需求相关性很大。2007年12月18日,美国众议院通过了自1975年以来的首个能源法案,该法案要求减少石油进口,大幅增加乙醇等生物燃料的使用量。美国的玉米产量占世界的40%,出口占世界的70%。去年美国通过玉米提炼出的乙醇量为50亿加仑,为美国节省的汽油不到美国汽油当年存储量的1%。而正是这1%,却让去年全球粮价上涨了近四成。由于玉米在食品中应用广泛,也是重要的饲料,其价格的上涨势必引发食品价格的连锁反应。而近年来,美国向东亚地区大量买入工业品,同时廉价出口粮食,使作为粮食主产区的东南亚国家“中招”,开始推行“轻农伤农残农”的“快速工业化路线”,强行让制造业“上轨”。很多国家的农业受美国廉价农产品的冲击,已经崩塌。尤其是2000年以后,东南亚国家前所未有地加大了对工业的重视度,大力削减了对农业的支持,使农业总的生产率和产出水平一直保持下降状态。2005年,大米主要出口国泰国、马来西亚的农业占GDP总量下降到不足10%,印尼和越南也不到20%,国家的资源和人力集中于第二产业,农业发展不受重视而长期停滞不前。其中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菲律宾,在上世纪70年代,菲律宾的工业制成品出口仅占全部出口额的7%,而到了2002年菲国的工业制成品所占比例达到了90.8%。与此同时,该国也由粮食出口国变为世界第一大米进口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建立在日渐薄弱的农业基础之上。 今年以来,受美国次贷危机延续、美元持续走软的影响,欧佩克国家为保证收益,于2月份宣布减少石油生产量,在人们的一片惊呼中,国际油价相继跳过100美元/桶 和110美元/桶两道大关,一步步突破心理底限。高油价坚定了美国发展生物能源作为石油的替代品的决心,尽管遭到粮食进口大国的反对,美国仍在新能源法案中宣布:在2022年之前,将制造玉米乙醇的总量上升到150亿加仑。这需1.8亿吨玉米,足够5.8 亿人口吃一年。可见美国的策略与管仲时代如出一辙:先大量购入低端工业产品,诱使亚洲忙于生产衣服、鞋子、电视。用低价农产品挤垮亚洲农业,然后在能源自足的借口下把粮食转化为燃料。减少出口,导致农产品价格暴涨,从而打击亚洲经济。 美国的乙醇战略实际上是损人利己的一招。美国是世界上第一农业大国,把多余的粮食转化为燃料有利于减少美国对中东石油的依赖。虽然制造乙醇也会使其农产品价格提高,造成通胀,但却可降低美国的农业补贴,从而降低美国政府的高额赤字。这样做虽不能真正实现能源独立,却有利于维持其超级强国的地位。此项战略对美国总体有利,却伤害到缺粮的国家,那种“可以随意在国际市场购买粮食”的见解在相当长时间里统治了亚洲人的心智,因粮食危机使得一些国家的粮食安全问题面临着严峻挑战。这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粮食安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中国应加大政策扶持,确保95%的粮食自给率,守稳中国粮食安全线。 印度和东南亚等国近日对粮食出口的种种管制行为,从一个侧面解读出这些粮食产区对未来粮食经济的担忧。另一方面,高油价通过化肥等农资产品传递到农业生产过程,提高了农民的种粮成本,这种传递也必然在粮食价格上体现出来。 据悉,2005-2006年度,美国用于制造生物燃料的玉米为4000多万吨,而2007-2008年度已达8000多万吨。总部设在美国华盛顿的国际粮食政策研究所2006年的研究结果表明,在维持现有粮食产量的前提下,如果美国、巴西、欧盟和印度等国按预定目标生产生物燃料乙醇,到2015年,将导致世界农产品价格上升约30%。

粮食危机论文第5篇

【关键词】粮食危机 现状 影响 国际社会应对

一、粮食危机的概念及现状

从理论上看,粮食危机应该是与粮食安全相互对立的。联合国粮农组织将粮食安全定义为:“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品。”而当粮食安全这一目标受到严重威胁时,即很多人无法获得赖以生存的粮食时,就出现了粮食危机。

其实,在当今社会,粮食危机无处不在,由于政治动荡、自然灾害、草原荒漠化、农用土壤退化、人口增长、贸易壁垒等等原因,使得世界粮食产量增长速度开始放慢,但同时人们对于粮食的需求却在不断增长,这也进一步导致了全世界处于饥饿状态的人越来越多,据统计,目前全球仍有约10%的人处于饥饿状态。

联合国粮农组织提供的数字显示,自1999年以来,世界粮食产量只增加了2.3%,而人口却增长了10%之多。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一再发生粮食危机,饥荒成为了头号杀手,夺去了数千万人的生命。据粮农组织估计,到2050年时世界粮食产量必须增长75%才能满足人口增长的需要。而农业的发展已经远远落后于世界粮食需求数量与结构的变化。因此,解决粮食危机迫在眉睫。

二、粮食危机带来的影响

(一)粮价上涨、民众饥荒

粮食危机的爆发使得各个国家主要粮食品种的价格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涨,无论是进口粮食的国家还是出口粮食的国家,都受到了粮价上涨的所带来冲击。2008年的粮食危机使得亚洲约有10亿人承受了高粮价的影响。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的人民以街头抗议的方式表达他们对粮价上涨的不满;阿富汗当地面粉价格飙升,迫使阿富汗人民只能购买最劣质的面包皮来果腹;巴基斯坦和泰国甚至派遣军队来镇守粮田和粮仓。

(二)物价飙升、通货膨胀

2008年爆发的世界性粮食危机的一个特点就是,能源、日用消费品等的价格随粮价的上涨而大幅上涨,从而使一些国家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虽然良性的轻微的通货膨胀确实会加快经济的发展,但是恶性的通货膨胀只会使得物价飙升,经济倒退,社会动荡,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种种不利。

(三)社会动荡、政局不稳

2008年粮食危机的爆发使得国际粮价飞涨、通货膨胀,这也进一步导致了一些国家社会动荡、政局不稳。由于非洲大多数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相对比较贫困落后,粮食主要依靠进口,食品消费在日常消费中占比极高,粮价上涨对他们的影响由此可想而知。粮食短缺、粮价上涨使得非洲多地发生骚乱,其中在喀麦隆发生的骚乱使得该国数十人丧生,对经济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三、世界粮食危机发生的原因

(一)自然灾害和极端气候

随着科技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全球环境却在急剧恶化。自然灾害频发、极端气候常现,严重地影响了世界农业的发展。尤其干旱天气和洪涝灾害频发使得世界上一些粮食生产国家的粮食产量骤减,粮食供给不足的情况更为严重。干旱、洪涝等种种自然灾害提前预知与避免,我们也无法减弱它们给粮食生产和供给带来的不利影响,因此可以说自然灾害和极端天气是世界粮食危机发生的不可避免的原因之一。

(二)生物质能源的大量利用

生物质能是直接或者间接地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生物质中,经过转化可作为燃料使用。和煤炭、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相比,生物质能具有可再生的特点。也正是基于生物质能源的这一特点,面对石油煤炭数量骤减、石油价格大幅上升,不少国家开始进行相当大规模的生物质能源的开发。但是生物质能源的开发是以消耗大量的粮食为代价的。粮食最基本的作用应该是满足人的食物消费,并且粮食又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对生物质能的大幅开发利用无疑对粮食供给造成了更大的压力。

(三)农业投入不足

近些年,一些发展中国家为了尽快提高自身综合国力,将工业发展放在首位,而忽视了对农业的发展。在制定国家的财政政策时也明显向工业倾斜,大量减少了对农业的投入。并且随着这些国家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耕地面积不断缩小,农业人口也不断地减少,加上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导致粮食产量大幅下降,粮食价格不断上涨。

四、世界粮食危机的国际应对

(一)提供紧急粮食援助

世界粮食危机的爆发使得不少发展中国家的人民都食不果腹,但以世界粮食计划署为代表的国际组织及时为这些粮食危机严重的国家提供了紧急粮食援助,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饥荒所带来的死亡。国际社会应当为那些遭受重大灾害或由于其他原因而导致粮食短缺、不能自足的国家提供紧急粮食援助,虽然这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粮食危机,但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粮食危机,在短时期内它能帮助这些国家渡过难关,使这些国家的人们得到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不至于因为饥饿而丧生。

(二)提供紧急粮食补贴

一些粮食自给能力不足的国家往往会选择紧急粮食补贴政策来渡过粮食危机。低收入人群,尤其是最贫困的人口在粮食危机中所受的冲击是最大的,因为他们负担不起粮食的价格。所以这些国家的政府通常对这些人群提供紧急粮食补贴,以尽可能减小粮食危机所带来的危害。当然,提供紧急粮食补贴并不是长久之策,长此以往可能会影响政府财政。

(三)限制粮食出口

对于粮食出口国而言,粮食危机引发的粮价飞涨,会促使本国农民为谋取高利润而加大粮食的出口量,导致本国粮食供应不足。而限制粮食出口有利于保障这些国家本国的粮食安全。但是,限制粮食出口在保障国内粮食安全的同时,也会加重其他粮食不能自给的国家的粮食危机。所以,从长远看,限制粮食出口也不是一个合适的解决办法。

粮食危机的彻底解决最终还要依靠大力发展农业,减少对生物质能的开发利用。

参考文献:

[1]王士海,李先德.全球粮食危机与后危机时代的国际粮食市场.后危机时代的粮食安全与农村发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12(5).

粮食危机论文第6篇

再明确地说:中国粮食从根本上看,有传统根基和现代实力,若无战略性失误,一般说不会发生致命危机,中国能自己养活自己。另一方面,中国粮食要从数千年饥荒危机概念中走出来,树立全新的现代粮食安全观,从根本上提高粮食问题的科学认识,与时俱进地吸纳世界粮食安全最新理念,分享人类食物安全文化的精神食粮。现就这两统一观点分而论之。

一、中国粮食不存在根本性危机

最根本认识在中国本是农业大国,又有重粮的历史传统;而现代中国农业更有巨大的生产力,能满足粮食和食品需求;未来中国粮食发展战略也完全立足粮食安全,重粮的国策根深蒂固。在当前国内外高度警觉的粮食安全形势下,很需要论明中国粮食不存在根本危机的观点,以免除国内不必要的惊慌心态和悲观情绪;对外则可消除“谁来养活中国”之类的老调重弹。关于不存在根本性危机的道理本文不作细论,仅列几个显而易见的事实依据。

1、绵延近万年的农业历史证明,中国确为持续性农粮大国。在黄河和长江流域主要农区,农业没有出现过长期中断以致永久弃荒的历史现象。古代灾荒战乱不绝于史,农业却始终能维系和保障本民族生存繁衍。中国没有依靠陆地战争或海上盗夺掠取别国粮食的历史,中原政权对周边地区战争总是以自耗粮食为代价。有位农史学家说得好:中国农业象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砍伤一枝会发出更多的新枝;历次战争虽然破坏了农业,破坏了的农业会饿死战争,农业又从而自我复活复兴。中国粮食的根本,就是立足在这样的农业历史传统基础之上。

2、中国有辉煌的农粮历史,重农重粮的思想更是深入人心,“民以食为天”当为最经典的表达。民间百姓也自有精辟概括:“肚子饿是最大的真理”,可谓无师自通的平民哲学思想。关于粮食与政治重大关系,《汉书・食货志》和《齐民要术・序》中有“食为政首”的政论,把粮食提升到最大的第一位的政治。有这多高明的重粮思想,本民族就不会出现粮食认识上的错误。

3、中国会不会发生粮食危机问题?解放60多年间,不知多少次呼喊粮食要出问题,要闹饥荒了!事实是除了1960年代三年自然灾害外,中国从来没出现过饿死人的危机,老喊“狼来了”大可不必。多年来也常还会听到说国库粮食快空了,国家没有多少存粮的紧张舆论。甚或一些知名人士也常说这样的话,致使总理不得不出来证实,库存率仍接近40%,远高于18%的国际储备标准。

4、中国基本粮情的判断,有两对大数足以说明问题。每年总产量长期稳定在九千亿斤以上,且已基本上进入万亿斤时代,完全可以满足95%的自给。另一对数字:13亿人口占世界总数1/5;而粮食年总产近5亿吨,在世界平常年景所占比例接近1/4。五分之一的人,有四分之一的粮,何言危机不能自养?

5、粮食是安天下的可食之物,历代政权从来不敢在粮食问题上冒任何风险。执政者重粮的心态,主席讲手里有粮,心里不慌。当今粮政的境界更高,更加警觉清醒;抓粮的意识、思路、举措,更加自觉、务实、强力。各级政府总是把米袋子和菜篮子紧紧抓在手中,举国上下共同的心态就是不怕一万,“但怕万一”。正像主席强调的这根弦什么时候都不能松;总理告诫的不能出现任何闪失。

6、如今农业已完全定位在粮食和食物保障的战略目的上了。每年一号文件总是以首言粮食为要政,粮食安全要警钟长鸣,农业基础地位不容动摇。重粮的政策空前优惠,保粮的措施切实有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摆脱几十年的困扰,大步迈进国内外市场,大增粮食生产活力。粮食生产直接相关的土地资源、生态环境、水利设施、科学技术,及整个农业生产体系得到根本改善,从而把粮食生产的综合发展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即使考虑到人口增长因素,未来中国粮食也是不存在根本性的危机问题。

总而言之,有万年持续发展的农业历史,手中有万亿斤粮食,又有“但怕万一”的思想。中国粮食有这“三个万”作保,就可从根本上化除危机。

二、从根本上树立现代粮食安全观念

现代粮食安全概念,形成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内涵非常丰富。其概念有广泛的国际视野,关照整个人类群体。其中包括整个食物概念,且有与时俱新的标准,以及先进的技术手段保障;再加经济社会相关背景因素,构成庞大复杂的结构体系,与我们传统重粮观念和方略是不可同年而语了。近20年间我们虽逐渐步入国际粮食安全大局之中,但在国民层面对其理念、制度、规则还缺乏深入理解,国家在接轨、应对、运作中还未达于得心应手,究其根源还在对现代粮食安全观念缺乏根本认识。这里仅提出解决观念问题的思路,

1、首先要全面更新传统粮食安全观。

我国古代粮食安全观念,主要局限粮食生产的生存保障能力。历史文献虽有灾、荒、饥、馑等程度差别,但共同的史实是都有大量人口死亡的记载。这种古老的粮食灾荒观念,在上世纪60年代最后一次重现后,至今仍有令人心有余悸的影响。在计划经济年代粮食长期短缺的条件下,人们因饥饿对粮食安全又普遍形成温饱观念,只要吃饱就不存在粮食问题了。直到80年代后期以来,在频繁的粮食购销制度改革中,国民才有了粮食流通领域的安全概念。总之我国民众粮食观念,长期停留在最低安全状态。虽然国际粮食安全并不排斥消除死亡饥饿目标,此类现象仍严重存在非洲等不发达地区;但中国粮食安全境界却不能停留在这等水平,主导性的观念当紧随世界粮食安全主流常变常新。

2、把握现代粮食安全的本质

粮食安全毕竟是一个方兴概念,其内涵外延尚处于动态发展之中,建立现代粮食安全观念一定要抓其本质。现代粮食安全表现为一种状态,是物质生产状态,是经济关系状态,是社会活动状态,也是人的生存生活状态。从形式看它是一种动态平衡状态,是相对危机而言的、安全与不安全之间的关系,所追求的是以安全为主的相对稳定平衡状态。从状态分析中认识粮食安全的科学范畴,正在于安与不安之间。由此出发就可认识其本质属性、基本特点、理论方法等,形成现代粮食安全科学体系。在科学理论指导之下,就可以建立粮食安全工程的整体结构和运作系统,最终完善成现代粮食安全学科,列身于现代科学体系,用以指导粮食安全教育、研究和实际工作。

3、明确现代粮食安全的丰富内涵

现代粮食安全观确立的难点,在其丰富的内涵令人难得要领,可以先抓基本方面内容:第一,粮食安全主体是供给方面和需求方面,他们都可划分若干层次认识,但供给主体以国家为中心,需求主体以家庭个人为中心都是确定无疑的。第二,粮食安全核心层次在国家粮食安全,即国家满足粮食需要及抵御粮食不测的能力,决

定因素是粮食生产及消费的能力水平。第三,国家粮食安全体系:包括粮食生产、流通、仓储、管理、价格、外贸状况,以及国家经济综合实力等;同时还关乎土地和水利资源、农业生态环境、人口增长等可持续发展因素。第四,家庭个人粮食安全内涵:包括所有人、任何时候、无论物质或经济的获取手段等前提。同时还要有足够的粮食量、粮食供给渠道安全保障、富有科学而平衡的营养、基本膳食生活和健康食物喜好等等。第五,现代粮食安全状态是在国际社会形成发展的,有全球范围的制度背景和共识共守的规范、规则、规定等,构成现代粮食安全的国际组织的主导体系。

4、树立动态发展的粮食安全观

国际现代粮食安全近40年来,其核心价值和主旨目标,一直处于不断的刷新升级状态。从最初生存和健康的基本宗旨,到家庭个人粮食安全的概念革新,再到《开罗宣言》全面的含义表述,再到营养安全的倡导和承诺,直至全球粮食安全的公平合理原则,以及对经济社会综合因素的新要求等,给人以应接不暇的感觉。国际社会不断营造的这种积极进取的新理念,是现代粮食安全状态的基本特征,我们要从根本上接受和树立动态的发展的粮食安全观。

5、创新符合国情实际的中国特色粮食安全观

然而还必须看到国际粮食安全制度、规则及标准,与我们基本国情、粮情仍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我国不同于欧美发达国家,也不可与发展中国家不得温饱的粮食安全状态相提并论。另外还有占世界人口22%这一极其特殊的人口国情,所以绝不能完全依照世界粮食安全的模式解决中国粮食问题。我们必须立足本民族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当今所处的粮情实际,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粮食安全制度和运作体系。中国特色粮食安全制度最鲜明特点:一是粮食高度自给而绝不依赖外部的原则,因为如此数量的人口大国外粮是养活不起的;二是充分发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挥举国办大事的优势和经验,从制度、方略、措施上建立起万无一失的粮食安全堡垒。

三、两种外论――略议布朗“谁养中国”与恩道尔“粮食危机”

在世界粮食安全理念布道中国的二十多年间,有两个外国学者的论道反响最为普遍、激烈而有趣。1994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布朗题为《谁来养活中国》专论,2008年旅德美籍地缘政治学家恩道尔专著《粮食危机》,在客观上对中国现代粮食安全都有警言意义。本文观点有些就是在对两论褒贬不一的舆论中,反复抽绎折中形成的,附带谈两点认识。

第一点,这两论都是直接或间接地针对中国粮食问题放言高论的,观点非常鲜明,因而其偏颇之处也非常显然。例如布朗关于中国粮食供求矛盾的僵硬分析,极其悲观的推理过程,轻率得出中国将加剧第三世界的贫困动乱、世界生态危机、剥夺人类生存权等等。如此牵强逻辑,充分表明了其立论的脆弱。思道尔论道的西方经济大国和跨国粮食公司的阴谋三步骤,更是基调偏激,漏洞百出;虽说是心向第三世界穷弱之国,亦令人不可尽信了。

但是现在看来,无论是逆耳之言还是顺耳之声,两论也不乏善意的醒世预警之义,对国人树立现代粮食安全观不无促进作用。泱泱大国不必苛求两位外国思想家,要充分理解他们纯科学的立场和学术风格。中国粮食安全是中国问题,也关乎世界粮食安全。中国学者身在其中,有充分的条件获得真知灼见;但是在开放的全球化的当今世界,只有兼听外论才可能取得全面科学认识。

第二点,两论能轰动一时,其学术思想和传道手法值得分析。恩道尔号为地缘大师,地缘政治学是以国家和地区关系出发,分析世界政治、经济和国际秩序等问题;论证注重历史和当代人物或集团的密谋策划,以特别另类地眼光剖析各种国际现象。《粮食危机》公开声明,其旨在揭露某些大国巧妙而隐蔽控制粮食供给的阴谋。布朗虽非阴谋论者,《谁来养活中国》从命题到论证却充满危言惊世语气,副标题就是“来自一个小行星的醒世报告”。显然是对中国粮食安全的挑战,或者说是对国民心理状态的挑战,更是对中国粮食问题研究家们的挑战。现在事过境迁,当我们大度坦然地或把“爱给中国挑刺者”聘为名誉教授,或把“轮椅上宾”簇拥到讲坛使其观点不胫而走;但自己也不妨稍事冷静,反观一下两位警世危言者布道的方法。

粮食危机论文第7篇

关键词:粮食危机原因博弈

引发全球性粮食危机的主要原因

在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2008年春季年会上,“新的粮食和农业危机正在形成”已成为共识。这次全球性的粮食危机,是在农业工业化程度已相当高之时的一次全球性危机。要从根本上解决这场粮食危机,笔者认为必须先从其主要原因入手进行分析。

(一)粮食供需格局失衡引发高价均衡

在目前市场经济环境下,众多发展中国家对粮食供给缺乏激励机制。粮食作为人们的生活必需品,缺乏供给和需求弹性。在短期内,农产品的供给,主要受制于农地规模、气候变化、生产周期等自然条件。农业满足的,又主要是人们的食物需求,而在短时期内,人口数量是既定的,对食物的需求量,自然也是相对稳定的。所以,农业是最不容易扩张的一个部门。但近几年,许多国家的农业现代化和农产品的国际流通,使得人们更加注重非粮食经济作物的生产,从而导致粮食供给数量剧减。由于在粮食需求一定而供给减少的情况下,必然引起粮价的上涨,而这又会引起预期上涨的心理恐慌,导致大量粮食的囤积,需求效应进一步放大,于是引发高价均衡的粮食危机。

具有公共产品属性的粮食,其经济效益逐渐弱化。在追逐利润最大化的资本面前,粮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在各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粮食越来越表现出公共产品的属性,市场失灵不断在农业部门出现,使得农业投资常常不足。这也是发达国家对农业实施高补贴的根本原因—他们的政府在弥补市场失灵。同时,这也是发展中国家农业悲剧的根本原因,他们无力弥补这一市场失灵。一方面,他们的政府或者没有认识到农业的基本规律,或者无力支付高补贴;另一方面,他们在面临本国经济的市场化,和全球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侵袭时,渐渐丧失粮食供给的自主性。

(二)金融市场冲击对高粮价推波助澜

金融市场对粮价的冲击主要表现在美国的金融危机,它导致全球范围内的消费萎缩,各主要发达与新兴国家的CPI指数都在上涨,影响到国家金融的是车市、房市与油市的价格上涨,而影响到老百姓的是食品价格的上涨,一方面是工资没有涨,另一方面是除了工资以外的一切几乎都在涨,短期会导致群众对基础食品的采购量加大,导致粮食的局部产品供不应求。

(三)能源危机使得粮食成为新的能源替代品

生物能源是目前的热门产业,粮食和石油两个原本不相干的东西也因此紧密联系在一起了。生物能源产业的出现,必然导致国际粮食价格呈现长期上涨趋势。特别是美国《能源政策法案》推动下,美国政府财政扶持生物能源成为美国新型产业。美国主导生物能源产业发展,将粮食危机推向了高峰,导致粮价在2008年的4个月内竟然上涨了150%。

全球性粮食危机引发的深层次博弈分析

从上面的原因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到:引起粮食危机的最根本的原因是粮食供需格局的失调,而金融市场的冲击和能源危机是导致粮食危机的间接原因,是其推波助澜者。笔者认为农业现代化高速发展的今天,现代技术和生物技术完全可以满足全球居民生存需要,而目前导致粮食供需失调决不是什么偶然原因。经笔者的研究发现,目前的粮食危机,其深层原因是不同制度安排相互博弈的必然结果。

(一)粮食生产的制度安排

粮价上涨与粮食供应不足密不可分,包括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很多国家的农民都缺乏生产粮食的热情,其根本原因是缺乏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这也正是引起目前粮食供应不足的基本原因。纵观国际各种粮食生产的安排制度,不外乎两种主要制度安排:无粮食补贴和有粮食补贴。无粮食补贴的情形以许多发展中国家为典型,而有粮食补贴以美国和欧洲最为典型,那么这两种制度安排是怎样影响粮食的供给制度,又怎样影响到农民的种粮热情,笔者将以博弈模型作具体的分析。

(二)博弈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本文假定在无粮食补贴或有粮食补贴制度下,所有农民都有两种选择:生产粮食或生产非粮食的经济作物,这里的非粮食作物包括可可、橡胶、甘蔗等系列作物。并且他们的得益因生产作物的不同而相互影响。为了分析方便,笔者首先讨论无粮食补贴的博弈模型,此时,两个不同国家的农民(即A国农民和B国农民)在选择生产粮食或非粮食作物时,其不同得益组合情况如图1所示。

当双方都未获得政府的补贴时,由于粮食需求的非弹性,当所有国家农民都选择生产(粮食,粮食),那么粮食的供给就会增加,但由于粮食需求的非弹性使得农民的收益仍然显得较为劣势,各自收益为(10,10),甚至都低于都选择生产非粮食作物的收益(15,15),这主要是一般非粮食经济作物的需求弹性都比粮食高。进一步分析知,该博弈模型具有两个纳什均衡:一方选择生产粮食,而另一方选择生产非粮食作物,此时双方的得益均为(20,20)。

所以,该无粮食补贴的博弈是一个典型的“斗鸡博弈”,一方选择生产何种农作物:粮食或非粮食,完全取决于双方的策略态势,但决不可能构成可信性威胁,即双方都没有自己的上策,无法使对方相信自己一定总会选择某种具体的策略。因此,不同国家的农民在选择生产粮食或非粮食策略时,可能在一段时间内交替进行,在该制度安排下,任何国家在生产粮食策略上都没有优势可言。

但现实中各个国家的农产品制度并非都是无补贴的,特别是一些经济实力比较雄厚的美国和欧洲国家对粮食的补贴幅度尤为明显,而许多发展中国家因经济原因对农产品补贴还没有纳入政府议事日程,或者部分国家有些补贴也微不足道,我国便是如此。如是这些就造成了现实中一些国家有补贴,一些国家无补贴。那么此时博弈模型的相应得益就会发生改变。

为了阐述的方便,本文假定B国农民有粮食补贴,并且补贴为15个单位,而A国农民没有任何补贴,此时的博弈模型的得益情况如图2所示。经过分析发现该博弈不再有双纳什均衡,而变成了一个纯策略纳什均衡,即A国农民和B国农民分别选择生产(非粮食,粮食),其得益分别为(20,35)。也就是说没有粮食补贴的A国农民会选择生产非粮食作物策略,而有补贴的B国农民会选择生产粮食的策略。同时,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正因为粮食补贴使得B国农民有了上策,即选择生产“粮食”的策略,而没有粮食补贴的A国农民却依然没有上策。此时,B国农民的策略选择对A国农民构成可信性威胁,B国农民完全有理由让A国农民相信,自己选择生产“粮食”的威胁已经变成可置信的一种“承诺行动”。而无粮食补贴的A国农民却不能让对方B国农民构成类似的可信性威胁,而只能被动地选择自己的策略。(三)粮食危机的博弈分析

从上面粮食制度安排的博弈分析,现在可以非常深刻的理解为什么美国是这场粮食危机的主要推手,自1996年美国推出新一轮农业政策后加大了农业补贴,1998年后一直稳定在每年200亿美元的规模上。这种大幅度的农业补贴,使得美国农民具有明显的生产“粮食”上策,并对其它无补贴的种粮国家形成可信性威胁。同时农产品贸易自由化,使得美国等主要粮食生产国,可以将其经过高额补贴的商品粮,低价在全球范围内倾销,使得其他国家的粮食生产,基本无利可图。这使得许多亚非拉国家农民被动选择“非粮食”作物。原有的农地,多数转作发达国家需要的咖啡、香蕉、香料等作物的生产。由此带来了市场交易条件下的大规模生产结构调整和土地兼并,并导致选择生产非粮食作物的国家越来越多。失去了独立的粮食生产体系的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粮食上,产生了对美国的依赖。其食物体系,同样因美国建立在廉价粮食基础上的工业化食品体系的强大竞争力,也被美国等国家替代。然后,在金融危机和能源危机的冲击下,全球的粮食危机便在美国的主导下一触即发,更有愈演愈烈的态势。

抑制和化解粮食危机的对策

(一)消除国际间不平等的粮食补贴机制

特别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农产品补贴制度,其补贴幅度之高超过许多发展中国家的预期,这是一种扭曲的补贴制度,极大地打击了其他国家农民生产粮食的热情,消除这种不平等补贴机制,只能通过国际间的合作才能完成。这需要发达国家放弃巨额农业补贴政策,同时要向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农业提供从资金到技术的一系列援助。只有消除不平等的粮食补贴制度,才能从根本上消除种粮国家农民在博弈策略上的上策,否则任何国家在生产粮食策略上都没有优势和威胁可言。

(二)发展中国家加强粮食补贴的均衡机制

首先,必须明确本文不是反对所有形式的粮食补贴,而是反对那些不正常的、扭曲的补贴制度。在许多发展中国家,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其生产效率仍然低于其他产业发展,若差距过大,不利于产业间的均衡发展。因此,政府加强粮食补贴有利于激发农民的种粮热情,有利于市场机制发育完善,包括多种参与主体和多渠道的运作方式,变政府宏观调控为市场主导行为。只有完善的市场运作才能真正灵活调节粮食价格、数量和品种。

必须进一步强调的是,对粮食的补贴要达到一定要求,补贴过低,若产业间的差距依然过大,仍然起不到激励的效果,可只能流于形式,起不到长期发展的效果。当然,这还可能涉及到本国的财政状况,实施起来肯定有一定的压力,如何权衡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发展中国家建立独立的粮食生产体系

作为公共产品属性的粮食若完全以私人物品经营对国计民生是不利的,发展中国家之所以在本轮粮食价格上涨中,出现粮食危机甚至社会危机与政治动荡,与他们失去了独立的粮食生产体系直接相关。因此,保障粮食安全的对策,是尽力维系一个自给自足的粮食生产体系,以及促进食品安全本地化的食物体系。

(四)努力提升土地使用效率

一方面要完善与土地使用相关的政策措施并健全服务机构,以帮助农民充分实现土地所有权人和使用权人的权益,激励农民珍惜耕地和保护地力;另一方面,要努力用现代科技技术和生物技术去改造农业、发展农业,在根本上解决土地的整体使用效率。从而提升单位土地的粮食供给效率。

参考文献:

1.刘明国.粮食的公共产品属性:中国当代农民贫困的经济根源[J].农村经济,2008

2.赵丽芬,杜超.粮食价格上涨的原因探析[J].经济研究参考,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