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企业成本分析(合集7篇)

时间:2022-10-04 11:06:47
企业成本分析

企业成本分析第1篇

关键词:工业企业;成本会计;成本核算;节约成本

成本核算是企业管理和财务决策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必须降低生产成本,做好成本核算,着力提高利润水平

一、工业企业成本会计服务的目标

1.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企业经济效益的高低是考核其工作业绩的主要尺度之一,而经济效益的主要制约因素在于成本费用。因此,一方面,企业的行政管理部门要了解各产品的生产耗费金额及其结构,从中检测各项技术改造措施、专有技术与专利权的应用效果,考核各项降低成本措施的落实和执行情况,分析评价成本费用的升降对当期利润的影响,为实施工作奖惩提供客观依据。另一方面,企业行政管理部门还要掌握期间费用的支出情况,尤其是管理费用的支出金额及其结构,了解其发展趋势,为加强人员管理、节约经费开支提供参考依据。此外,财务费用的利息支出、汇兑损失,销售费用中的广告费、包装费等也是行政管理部门关心的 重要内容[1]。

2.企业生产管理部门。包括工厂、车间等组织和管理生产过程的部门。这些部门处于产品生产的具体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的第 一线,对产品生产的耗费内容、耗费方式最为了解并对产品的制造成本具有控制能力,是企业最高层的责任成本中心。因此,企业生产管理部门对本部门的直接材料、 直接人工及制造费用的耗费最为关心。成本会计向企业生产管理部门提供制造成本的详细信息,也是其重要的工作目标之一。

3.企业基层生产单位。工段、班组是产品生产的最基层单位,是直接材料费、直接人工费的发生地,是最基本的责任成本中心。企业的班组核算内容,主要是成本核算,班组是成本考核对象之一,成本会计也要向这些单位提供有关成本会计信息。

4.企业内部员工。在经济责任制的约束下,职工必将关心其生产耗费情况,因为生产耗费直接关系到职工的切身利益。成本会计有义务向职工报告成本会计信息(一般通过职工代表大会报告)。

5.其他有关会计分支。财务会计虽然向成本会计提供资产价值、负债状况等资料,以便于成本核算,但在计量资产和利润过程中,则需要成本会计为其提供在产品成本、半成品成本、产成品成本等资料,以便于编制财务会计报告。此外,在管理会计进行成本预测、决策、控制过程中,也需要成本会计为之提供基础成本会计信息。

二、重要性原则在工业企业成本会计中的运用分析

重要性原则在成本会计中的运用较为普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账户设置

对于制造费用,如果发生在基本生产车 间,必须先通过专门的账户“制造费用”进行核算,月末再根据一定的分配标准分配进入“生产成本”账户,而如果发生在辅助生产车间,则可以不用通过“制造费用”账户核算,可以在发生时直接进入“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账户,原因是相对而言,基本生产是重要的必须详细反映,辅助生产是 次要的可以简化反映[2]。

在给生产成本账户设置成本项目时可根据重要性原则调整,一般按照“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设置专栏,但若企业发生的废品损失、停工损失很多,可增设“废品损失”、“停工损失”成本项目;若企业耗用的燃料和动力较多,可增设“燃料和动力”成本项目等。再如,若企业生产的自动化程度较高,使得直接人工成本所占比重较低,则可不单设“直接人工”成本项目,只设置“直接材料”和“加工成本”两个成本项目。

(二)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

辅助生产费用分配的直接分配法、计划成本分配法和顺序分配法均体现了重要性原则的运用。

1.直接分配法是指在各辅助生产车间发生的费用,直接分配给辅助生产以外的各受益单位,辅助生产车间之间相互提供的产品和劳务,不互相分配费用。这种方法计算简单,但由于不考虑各个辅助生产车间之间互相提供劳务或产品的情况,导致分配结果的准确性差,因此主要适用于各辅助生产车间之间相互提供产品或劳务较少的企业。这是因为当各辅助生产车间之间相互提供产品或劳务较少时,不考虑它们之间相互提供劳务或产品的情况,对成本分配结果的影响较小,这时既不会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又可简化辅助生产费用分配工作,符合重要性原则[3]。

2.计划成本分配法是指根据辅助生产车间提供的产品、劳务数量及其计划单位成本,计算为各车间、部门提供服务的产品和劳务数量应分配的费用。对辅助生产车间发生的实际成本与按计划成本计算的分配额之间的差额,由于对成本计算影响较小,按重要性原则可以简化核算,可不再按受益比例进行分摊,而直接增加或冲减管理费用。

3.顺序分配法,是指一个辅助生产车间的费用是按照受益多少的顺序依次排列,受益少的排在前面,先将费用分配出去,受益多的排在后面,后将费用分配出去。这里的排序就考虑了重要性原则,本质就是辅助生产内部相互提供产品或劳务时只计算影响大的费用,不计算影响小的费用,受益少的(即提供给其他辅助生产车间多的)在前面,向所有受益对象分配费用,包括分配给其他辅助生产车间,受益多的(即提供给其他辅助生产车间少的)在后序分配,不向前序分配费用,因其提供给前序的费用少显得不重要,所以只需将该辅助生产车间原来的费用加上前序分来的费用向后序及外部的受益对象分配费用。这种方法适宜在各辅助生产车间相互提供产品或劳务有明显差距时采用,此时充分体现出了重要性原则的思想。

转贴于

三、在中国工业企业中应大力推行作业成本法

尽管作业成本法在中国的推行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但作业成本法作为现代化生产的产物,随着企业管理当局对成本管理越来越重视,企业现代化程度不断深入及作业成本管理理论与实践的进一步成熟和完善,作业成本法将会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采用。针对中国企业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一些方面开展推行工作。

1.兼顾成本—效益原则,适度实施。任何一个成本系统并不是越准确越好,除了考虑其适用范围外,还须考虑其实施的成本和效益。作业成本法需要对大量的作业进行分析、确认、记录和计量,增加了成本动因的确定、作业成本库的选择和作业成本的分配等额外工作,其实施的成本是比较高的。中国企业在运用作业成本法时首先应通过“成本—效益”分析判断这样做是否能为企业增效,从作业成本法在各国企业运用的经验看出,并不是任何企业都适合运用作业成本法,如果一个企业制造费用只占用一小部分,或者企业只 有单一产品,则作业成本法并不比简单的传统成本法能产生更大的价值。

2.协调管理当局,纳入企业竞争战略。 作业成本法不是仅靠会计人员就能完成的工作,它尤其需要企业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参与。要想作业成本法在企业取得理想效果,必须得到企业高层领导的认可和支持,搞好员工培训,提高全员成本意识,营造良好氛围,为推广作业成本法的应用奠定坚实的基础。做好与管理当局的协调工作,让管理当局从企业竞争战略高度去看待成本问题,解决成本问题,这是成功应用作业成本法的先决条件。作业成本法的具体核算和管理系统必须同企业的总体管理体系相互协调,才能取得管理层的支持,才能发挥足够的效用。

3.树立成本管理思想,科学认识作业成本法。应用作业成本法,而不局限于一种成本计算方法,企业更新管理观念,科学地分析解决问题。“由于任何语言都承载着一定的文化内涵,同一个词、同一句话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所容纳的文化内涵也不同,所以在理解话语时往往需要激活认知语境中的相关信息来帮助理解话语意义。” [4] 在应用作业管理思想解决一些问题时,像建立在作业成本法基础上的全面质量管理中,因质量问题而给企业造成的信誉损失是无法用金额来计算的,只能依靠估计。因此,作业成本法不应局限于一种机械的成本计算手段,而应更多地作为一种管理思维模式运用于企业的产品设计、定价、顾客获利能力分析、质量管理等诸多管理方面,这样才能体现作业成本法的本质意义,也才可能成为中国企业运用作业成本管理思想的一种模式。

4.正确地认识作业成本法的适用范围。针对中国企业中制造费用比重较大,应该强化成本意识,加强管理和控制。中国一些现代高科技生产企业,以及具备高额的制造费用、产品种类繁多、各产品需要的技术服务的程度不同、各生产运行数量相关很大且生产准备成本昂贵、随时间推移作业变化很大但会计系统变化较小,有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的这类企业都非常适合应用作业成本法。实施作业成本法将为符合以上条件的制造费用比重较大的企业提供更为精确的产品成本,为定价策略提供相应的成本信息,加强对成本有效的管理和控制,避免不适用作业成本法的企业盲目上的现象发生。

5.加大人员培训。做好全体员工的培训,提高全员的成本意识,避免和消除无效作业,消除实施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人为因素的阻力,以促进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这是作业成本法的精髓。

总之,虽然目前在中国企业全面推行作业成本法时机还不成熟,但在个别自动化程度高、管理水平较好的企业或企业中的某一部门可以先行实践,待条件成熟后,再全面实施。作业成本法在局部的应用,对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竞争力的增强,有明显的推动作用,从长期来看,会促进企业自动化水平的提高,从而为作业成本法在中国的推广应用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胡奕明.ABC、ABM在中国企业的自发形成与发展[J].会计研究,2001,(3).

[2]陈通,宫立新,任明.作业成本法应用困境分析[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6,(6).

[3]王志敏.作业成本法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J].会计之友,2006,(6).

企业成本分析第2篇

对于会计行业领域的职业判断能力,实际上目前国内外并没有对其公认的权威表述。而会计职业判断这一概念则最早出现在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1985年),当时的概念为“会计人员所作出的基于知识、经验的客观财务报告决策过程。该过程应该具备分析性、决策性和会计人员正直的工作态度,它也能影响到他人之于会计职业判断所承担的责任,该过程就称之为职业判断。”进入90年代以后,我国也开始引入并研究会计职业判断,当时财政部就颁布了“两则两制”,希望以此作为节点来深入研究会计职业判断。我国学者就认为,会计职业判断的主体就应该是会计工作人员;而它的前提应该基于会计相关知识与所从事会计实务工作的相关经验,也包括客观公正的职业心态;它的客体应该是带有不确定性的经济事项与会计事项;它的限度为会计法律法规、会计准则制度以及国家经济制度等等;它的本质应该建立在交易处理事项上,以会计所编制的报告、所制定的方法及程序为基础;它具有一定的权衡性、主观性和目标性,但同时它也存在一定的受制约性;最后它的作用应该基于解决交易事项展开,其中就包括应否确认、何时确认、如何确认等等关键内容。由于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主要以原则为基本导向,所以当前会计工作中职业判断空间也在呈现不断扩大趋势。由于企业当前的交易行为与会计事项存在太多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要素,所以会计职业判断也必须成为企业发展的经常,该行为必须贯穿于会计工作始终[1]。

二、会计职业判断在工业企业成本核算中的技术运用分析

工业企业对于会计职业判断的依赖性较强,企业主要通过它来完成工业企业成本核算中的成本计算方法选择、成本核算账户设置、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划分等过程,本文就将对这3项技术运用过程进行详细分析。

(一)工业企业对成本计算的方法选择

工业企业在开展成本核算前,要利用会计职业判断来选择成本计算方法,在当前新会计制度下所规定的成本计算方法就包括了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分类法以及作业成本法。按照新制度中的第六条规定“企业必须根据产品生产过程特点、生产经营组织类型、产品种类以及成本管理要求来确定产品的具体成本核算内容,如果会计政策与估计确定后,则不能随意改变。”同时,工业企业也遵循成本核算中的“算管结合、算为管用”基本原则,通过为企业管理层提供成本核算资料来强化成本管理过程,同时全面充分考量成本管理要求。由于工业企业实际状况各不相同,所以必须遵循自身生产特点与管理要求来选择成本计算方法,要做到基本产品从细、辅助产品从简,找到适合于本企业发展的成本计算方法。在确定成本计算方法过程中,必须注意成本计算方法应该与定额方法、成本计划方法等等口径相一致。同时还应该注意与同行业其他成本计算方法的相对平衡,所以工业企业必须展开成本考核与成本分析过程,综合全面的提高成本管理水平,做到对成本计算方法的随时调整。

(二)对成本核算账户的有效设置

工业企业在成本核算账户设置方面非常讲求适应性、效益性与针对性,所以企业要设置哪些账户、哪些为总账账户、哪些为明细账户,这些都会体现在成本核算账户设置过程当中。通常情况下,企业成本核算账户会设置“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等账户环节,围绕它们展开企业各项生产产品所发生生产费用的有效核算。具体来讲,工业企业会设置二级账户,它们分别包括了“基本生产成本”与“辅助生产成本”。如果是中小型工业企业,则可以考虑不设置“制造费用”账户,只考虑“生产成本”账户并展开成本核算,这也是为了简化成本核算内容,特别是工业企业所要求的对企业生产损失的核算与控制过程。为此,工业企业本身还可以增设“停工损失”与“废品损失”两项总账账户,实施定额成本或标准成本制度,扩大企业之于会计职业判断的成本核算空间[2]。

(三)对收益性及资本性支出的有效划分

工业企业应该明确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它主要以产生经济效益的时间长短为依据。不过利用传统会计核算方法可能很难操作,因为企业中某项支出所产生的效益时间长短难以预估。再一方面即使支出效益时间长短可以预估,其计量过程也相对困难,所以这就考验到了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看他们能否对成本核算内容中的开发支出、利息费用、固定资产后续支出、职工薪酬等等内容进行有针对性处理,能否有效区分资产成本与当期费用。再一方面,要基于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对企业停止资本化时点进行有机判断,主要围绕“实质重于形式”的基本原则来对该界定划分进行有效判断,帮助工业企业实现成本核算过程的精细化。会计职业判断对工业企业成本核算全过程都具有重要影响作用,例如它对成本信息质量、对技术人员成本核算选择空间的影响等等。为此,工业企业会计人员必须提高自身的职业判断能力,充分认识与预估经济环境中的一切不确定因素,为企业成本核算精细化提供有力技术支持。

作者:黄付英 单位:贵州工商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企业成本分析第3篇

【关键词】企业;成本差异;标准成本;制造费用

一、概述

1.成本差异分析

成本差异分析,是成本管理中标准成本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本质来讲,成本差异分析是反应企业经营过程中实际发生的成本偏离其预先计划标准成本的程度。简单来说,就是指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之间的差额。标准成本包括直接材料标准成本、直接人工标准成本和制造费用标准成本,其中制造费用标准成本可细分为变动制造费用标准成本和固定制造费用标准成本。

企业通过建立综合的、完善的成本差异分析体系,有助于企业系统、科学地制定财务预算及其评价企业经营业绩,保障企业经营效率,降低不必要的成本支付,提升企业资产使用效率。在当前竞争劲烈的市场经济背景下,为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节约资源、压缩成本形成竞争优势,企业成本差异分析已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手段。

2.成本差异分析的一般方式

(1)变动成本差异分析。企业中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制造费用均属于变动成本,对于这些成本的差异分析主要是采用变动成本差异分析。它们的实际成本高低取决于实际用量和实际价格,其标准成本的高低取决于标准用量和标准价格。因此,它们的成本差异可以归结为两类差异:价格脱离标准造成的价格差异和用量脱离标准造成的数量差异。具体而言,有直接材料成本差异分析、直接人工成本差异分析和变动制造费用的差异分析。

(2)固定成本差异分析。固定成本差异分析是针对企业中的固定制造费用而采用的分析方法,因固定制造费用的差异分析与各项变动的成本差异分析不同,其分析方法具体有以下两种:二因素分析法和三因素分析法。

二因素分析法,是将固定制造费用的差异划分为耗费差异和能力差异。耗费差异,是企业实际发生的固定制造费用与预算的金额的差额。能量差异,是企业固定制造费用的预算数与固定制造费用标准成本的差额。

三因素分析法,是将固定制造费用的差异划分为耗费差异、效率差异和闲置能力差异。其中,耗费差异同二因素分析法。效率差异,是实际工时脱离标准工时而形成的效率差异。闲置能力差异,是实际工时未达到生产能力而形成的闲置能量差异。

二、当前企业成本差异分析中存在的问题

1.成本差异分析意识薄弱,管理层观念落后

鉴于,我国财务管理中对于成本差异分析的研究引入较晚,国内多数学者是从21世纪才开始接触成本差异分析的研究,目前仍处于起步摸索、寻求发展阶段。企业中,无论是各级管理层的领导还是生产制造等基础车间人员,都存在成本差异分析意识薄弱现象,企业内部严重缺乏开展成本差异分析的氛围。企业日常经营中,管理层在有关于成本方面的管理和决策时观念落后,依然采用传统的方式,很少主动采用成本差异分析方法。另外,在企业期末结算时,也缺乏成本差异分析意识。大多数企业中的管理层只追求企业的总收入、销售量这些关乎于自身业绩的指标,忽视了成本差异的效益。思想意识上的偏薄,当前正阻碍着我国企业财务方面等工作的顺利开展。长期如此,势必影响企业经营,带来极大的经营风险,甚至使得企业遭受破产。

2.相关的成本数据信息,缺乏真实性和全面性

一方面,企业的财务管理,涉及企业经营活动和财务活动,范围包括企业内组织结构中各部门和车间。正是因为企业是一个系统、总体的范畴,企业活动是各个内部子体运行的综合反映。然而,现实中往往存在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争夺资源、伪造预算和生产成本、费用等的会计造假案例。企业中这一内部矛盾,使得企业进行成本差异分析时,难以收集到真实、合理、可靠的财务数据。

另一方面,企业中会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在会计电算化普及的趋势下,企业中大多数财务人员依然没有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有关的财务数据录入、处理和输出均可能存在主观的不足导致的数据错误的情况。同时,也因为财务人员自身职业素养的不足,在进行企业成本差异分析时,存在错误使用分析模型或者分析结果未能全面反映当前经营问题。也使得当前的成本差异分析相关的成本数据信息,缺乏真实性和全面性。

3.对于分析出的成本差异,难以明确责任归谁

通常而言,企业中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成本是能够归集到具体的相应部门中,可以明确产生成本差异的责任。但是,对于制造企业,尤其是制造费用占成本大部分比例的企业,其中制造费用是企业成本管理的关键部分,实际中很难明确制造费用所分析的差异具体归属哪个部门,尤其是对于固定制造费用的差异分析。这使得企业难以全面反映职能部门和制造费用的关系,在企业中难以开展成本管理互动,无法对成本差异中的控制点进行具体分析,未能细分到专门部门,无法发挥成本差异分析的管控作用。

三、完善企业成本差异分析的相应对策

1.强化成本差异分析意识,提升管理层观念

伴随着当前我国市场上各项经济政策及其企业制定的完善,企业自身对于成本管理的意识也应该得到加强。在越发开放的互联网经济竞争下,企业要保持长期经营下去,要重视成本带来的益处。管理层既要看重销量类指标,也要重视内部成本等相应指标的合理。结合外部市场环境,强化成本差异分析意识,提升企业管理层观念,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建设,以制定合理的成本预算和评价期末生产效率情况,反馈企业经营中财务成本信息,帮助企业在未来能够更好地掌控成本。同时,一定程度上,通过成本差异分析也能够规范企业日常经营行为和监管管理者行为,降低企业中的利己行为和成本,有效降低企业经营风险。

2.提升企业财务人员的职业素养和道德操守

企业内部财务人员的职业素养水平和道德操守,关系着企业顺利开展各种活动,同时也是成本差异分析有效发挥作用的基本前提。通过定期培训、组织财务交流会和树立财务榜样等的方式,以全面提升企业财务人员的职业素养和道德操守。加强与最新会计准则、经济政策和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培养具有成本差异分析的专才,重点研究成本差异分析。正确使用成本差异分析模型,全面反映差异产生的原因,完善企业内部成本管理活动,提升企业资源利用效率,督促企业内各个部门的运营,保障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

3.完善企业组织结构,明确岗位职责

完善企业组织机构,制定严格的工作标准和制度,规范各个岗位的职责,实施一岗一责,责任到人的管理方式,能够营造良好的企业工作气氛,促进各部门的沟通交流,减少部门之间的矛盾,降低企业内耗。这些能够提升了企业中相应的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和全面性。同时也能明确责任归属,对分析出的成本差异具体到具体的部门、具体的部门人员、具体的活动。发挥出企业成本差异分析的作用,而不再是理论上的数字差异,实际具体地到相应部门中,帮助企业改善内部成本管理,提升竞争力。

四、结论

在计算机普及的时代下,传统的成本管理方法已不再适用当前企业。伴随着当前我国市场上各项经济政策及其企业制定的完善,企业自身对于成本管理的意识也应该得到加强。当前,我国企业中成本差异分析存在着一些“通病”:意识、财务人员素养和职责归属划分的问题。从这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应建设性的完善对策。在当前竞争劲烈的市场经济背景下,为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节约资源、压缩成本形成竞争优势,企业成本差异分析已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手段,对企业成本差异分析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帮助后来者的研究以及希望得到学者的斧正。

参考文献:

企业成本分析第4篇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韩家园林业局会计核算中心,黑龙江 呼玛 165126)

摘 要: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现代企业的经济活动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尤其是成本在企业经营中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成本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是企业能够加强自身经营管控,提高其经营绩效的路径之一。成本分析既在企业经济活动分析中发挥着中心环节的作用,又是企业能够做出正确经营决策的重要支撑。由于外部经营环境剧变以及竞争加剧,往往会导致企业经营的实际成本与目标成本差距较大,这为企业进行成本分析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鉴于成本差异分析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本文旨在从成本差异分析的内涵出发,并分析企业在开展成本差异分析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提出一些解决方法,帮助企业适应新市场的要求,提高其竞争能力。

关键词 :企业成本差异;分析;成本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4)16-0171-02

一、引言

企业的持续盈利与合理、健康的成本结构息息相关,成本分析对企业来讲,至关重要。市场经济的发展、竞争的加剧使得企业不得不通过进行成本分析改善其成本结构、降低经营成本,以求获得相应的竞争优势和持续收益。降低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的获利能力,是企业面临的重大任务之一。成本差异反映了实际成本与目标成本之间的偏差,目标成本是企业采用科学、专业的手段和方法对自身经营成本的合理预测,是企业经营的理想成本。企业采用各种手段和方法对成本差异进行一系列研究和分析,即对各种成本管控手段和技术进行综合运用,包括供应链管理、标准成本管理、业务流程重组以及价值工程等,可以找出成本差异产生的来源,并采取措施进行更正。加强企业经营管理、财务管控,一个重要工作就是要进行成本管理,即加强对经营成本差异进行分析,并做出相应的改变,以达到降成本增效益的目的。

二、企业成本差异分析的内涵及意义

成本差异,即标准成本的差异,是企业在实际经营活动中产生的成本与标准成本(目标成本)之间的偏差。目标成本是企业根据以往的经营经验、成本历史数据等资料并辅之相应的调查分析等活动,采用一定的技术而制定的成本,它是用来对企业经营效率、实际成本进行评价分析的企业经营预计成本。目标成本编制复杂、技术要求很强,能够保证其合理性。但企业在实际经营中,由于各种影响因素的变化、经营环境的动态性等,企业实际经营产生的成本必然与目标成本存在偏差,即产生成本差异。

企业开展成本差异分析进一步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这打破了我国以往的企业发展靠行业保护、竞争压力小、经营危机意识弱等现象,实行市场经济,并且逐渐放开管控将企业推向市场,可以使企业积极去研究分析市场,增强自身活力;不断对自身经营成本差异进行研究分析,使企业以健康的成本结构开展竞争。进行成本差异分析同样是劳动用工制度改革的客观要求,在企业薪资管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人工效益成本的差异分析,能够降低工资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再者,成本差异分析还可以对企业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提供一定的借鉴,即企业往往忽略成本差异分析,对其缺乏明确的认识以及解决办法,加强成本差异分析能够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成本的事前分析是指在成本未形成之前所进行的成本预测。进行事前成本分析,可使企业的成本控制有可靠的目标。成本的事中分析是指对正在执行的成本计划的结果所进行的分析。事中分析主要是为了进行成本控制,防止实际成本超过目标成本的范围。成本的事后控制是指对成本实际执行的结果所作的分析。事后分析主要是对成本执行的结果进行评价,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总结成本降低的经验,以利于下一期的成本控制活动的开展。

三、 企业成本差异分析中的问题分析

(一)企业对成本差异分析认识不够

目前企业在成本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企业内部各层级对成本差异分析的认识不够,企业内部没有形成开展成本差异分析的氛围。在企业针对市场经济发展不断深化做出的应对措施时,其缺乏对适应市场经济的重视度,即企业在成本管理、经营决策时仍然是趋向于传统的经营意识和观念;再者,企业会忽略成本差异分析所带来的差异效益,并缺乏在差异分析基础上的实际有效的成本管控;企业在进行实际财务核算时,缺乏一定的规章制度对差异的核算与分摊进行约束,随意性较强,甚至有人通过成本差异的造假达到指标要求,成本真实性缺乏。

(二)无法确定费用差异的责任归属

在制造企业中,其成本大多集中在制造费用方面,因此对制造成本差异分析非常重要,即可以通过确定成本差异产生来源对成本加以改善。但是由于在进行计量时,企业是根据制造费用的实际与预算的差额来计算成本差异,这种计算方法无法直接反映出固定制造费用的类别和职能部门的花费情况,对企业开展成本控制管理造成一定的难度。在企业中开展成本差异分析时,如果只对成本差异总额进行计算,没有做更具体的分类分析,这对企业来讲,找到其控制点以及主要的差异来源,只能是泛泛而谈,无法发挥成本差异分析的作用。

(三)企业成本差异分析收集的实际数据不可靠

企业是一个由各个职能部门或事业部等组成的综合体,内部矛盾是一直存在的,各个部门由于自身的利益驱动往往与其他部门形不成良好的合作关系,供应链管理中的“牛鞭效应”有力的证明了这点。因此,这些障碍的存在使得企业的实际数据往往不可靠,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再者,报送人员缺少经验,忽视对企业直接与间接人工成本的区分导致成本的不合理;最后,记录人员工作的疏忽可能会导致记录数据的错误,以致无法真实反映实际成本脱离标准成本的差异情况。

四、应对企业成本差异分析问题的对策

(一)提高企业对成本差异分析的认知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完善,企业加强成本管理已经逐步提上企业发展的议程。合理降低成本,才能在优胜劣汰中生存。成本差异分析作为加强企业成本管理、完善内部控制的重要途径,必须受到广大企业的密切关注。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企业的经营管理要与大环境相适应,即企业内相关人员要提高成本管理意识,提高对成本差异分析的认知,通过成本差异分析,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具体成本效益情况加以分析把握,以便企业能够有效实施成本控制。为保障企业成本管理活动合法合规,企业应当在现行法规下制定自身的规则制度,确保企业财务活动有法可循、有法可依。

(二)细化费用以及确定责任归属

通过成本差异分析不仅能够保证企业盈亏平衡,还能够使得企业分配责任,可以加快企业的现代化进程。企业在进行成本分析时应当按职能部门类别以及费用类别对企业的实际费用和目标费用加以反映。企业从实际出发,要求各部门把成本细分为各类费用以及预计金额,并将实际发生该类费用与预算进行对比,在此基础上记录对比情况并撰写报告。再者,在绩效考评时,将成本花费与其成绩结合起来,在确保责任的同时,能督促各部门开展成本差异分析,进一步降低成本;最后,各部门的成本要与企业的总体成本相联系,即保证各部门在制定自身的成本目标时考虑总体目标。

(三)加强企业内部工作管理

为保证企业成本数据的真实性,首先企业应当保证内部工作人员的素质和纪律,一岗一责,并完善企业的奖惩机制,确保工作人员能够合法、合规、耐心的工作。再者,要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增强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合作交流,保证信息共享。第三,在使用数据之前,将不同部门提交的相关数据进行核对,对比带有相关性质的两个或以上不同部门提交的数据,寻找双方之间的差异,再对数据原记录情况予以调查,以此来确保成本数据的准确性。通过成本差异分析, 找出实际成本与目标成本相脱离的原因,进而提高企业的决策能力,提高其市场社会效益和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企业成本分析第5篇

【关键词】企业;成本差异;标准成本;制造费用

一、概述

1.成本差异分析

成本差异分析,是成本管理中标准成本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本质来讲,成本差异分析是反应企业经营过程中实际发生的成本偏离其预先计划标准成本的程度。简单来说,就是指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之间的差额。标准成本包括直接材料标准成本、直接人工标准成本和制造费用标准成本,其中制造费用标准成本可细分为变动制造费用标准成本和固定制造费用标准成本。

企业通过建立综合的、完善的成本差异分析体系,有助于企业系统、科学地制定财务预算及其评价企业经营业绩,保障企业经营效率,降低不必要的成本支付,提升企业资产使用效率。在当前竞争劲烈的市场经济背景下,为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节约资源、压缩成本形成竞争优势,企业成本差异分析已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手段。

2.成本差异分析的一般方式

(1)变动成本差异分析。企业中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制造费用均属于变动成本,对于这些成本的差异分析主要是采用变动成本差异分析。它们的实际成本高低取决于实际用量和实际价格,其标准成本的高低取决于标准用量和标准价格。因此,它们的成本差异可以归结为两类差异:价格脱离标准造成的价格差异和用量脱离标准造成的数量差异。具体而言,有直接材料成本差异分析、直接人工成本差异分析和变动制造费用的差异分析。

(2)固定成本差异分析。固定成本差异分析是针对企业中的固定制造费用而采用的分析方法,因固定制造费用的差异分析与各项变动的成本差异分析不同,其分析方法具体有以下两种:二因素分析法和三因素分析法。

二因素分析法,是将固定制造费用的差异划分为耗费差异和能力差异。耗费差异,是企业实际发生的固定制造费用与预算的金额的差额。能量差异,是企业固定制造费用的预算数与固定制造费用标准成本的差额。

三因素分析法,是将固定制造费用的差异划分为耗费差异、效率差异和闲置能力差异。其中,耗费差异同二因素分析法。效率差异,是实际工时脱离标准工时而形成的效率差异。闲置能力差异,是实际工时未达到生产能力而形成的闲置能量差异。

二、当前企业成本差异分析中存在的问题

1.成本差异分析意识薄弱,管理层观念落后

鉴于,我国财务管理中对于成本差异分析的研究引入较晚,国内多数学者是从21世纪才开始接触成本差异分析的研究,目前仍处于起步摸索、寻求发展阶段。企业中,无论是各级管理层的领导还是生产制造等基础车间人员,都存在成本差异分析意识薄弱现象,企业内部严重缺乏开展成本差异分析的氛围。企业日常经营中,管理层在有关于成本方面的管理和决策时观念落后,依然采用传统的方式,很少主动采用成本差异分析方法。另外,在企业期末结算时,也缺乏成本差异分析意识。大多数企业中的管理层只追求企业的总收入、销售量这些关乎于自身业绩的指标,忽视了成本差异的效益。思想意识上的偏薄,当前正阻碍着我国企业财务方面等工作的顺利开展。长期如此,势必影响企业经营,带来极大的经营风险,甚至使得企业遭受破产。

2.相关的成本数据信息,缺乏真实性和全面性

一方面,企业的财务管理,涉及企业经营活动和财务活动,范围包括企业内组织结构中各部门和车间。正是因为企业是一个系统、总体的范畴,企业活动是各个内部子体运行的综合反映。然而,现实中往往存在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争夺资源、伪造预算和生产成本、费用等的会计造假案例。企业中这一内部矛盾,使得企业进行成本差异分析时,难以收集到真实、合理、可靠的财务数据。

另一方面,企业中会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在会计电算化普及的趋势下,企业中大多数财务人员依然没有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有关的财务数据录入、处理和输出均可能存在主观的不足导致的数据错误的情况。同时,也因为财务人员自身职业素养的不足,在进行企业成本差异分析时,存在错误使用分析模型或者分析结果未能全面反映当前经营问题。也使得当前的成本差异分析相关的成本数据信息,缺乏真实性和全面性。

3.对于分析出的成本差异,难以明确责任归谁

通常而言,企业中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成本是能够归集到具体的相应部门中,可以明确产生成本差异的责任。但是,对于制造企业,尤其是制造费用占成本大部分比例的企业,其中制造费用是企业成本管理的关键部分,实际中很难明确制造费用所分析的差异具体归属哪个部门,尤其是对于固定制造费用的差异分析。这使得企业难以全面反映职能部门和制造费用的关系,在企业中难以开展成本管理互动,无法对成本差异中的控制点进行具体分析,未能细分到专门部门,无法发挥成本差异分析的管控作用。

三、完善企业成本差异分析的相应对策

1.强化成本差异分析意识,提升管理层观念

伴随着当前我国市场上各项经济政策及其企业制定的完善,企业自身对于成本管理的意识也应该得到加强。在越发开放的互联网经济竞争下,企业要保持长期经营下去,要重视成本带来的益处。管理层既要看重销量类指标,也要重视内部成本等相应指标的合理。结合外部市场环境,强化成本差异分析意识,提升企业管理层观念,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建设,以制定合理的成本预算和评价期末生产效率情况,反馈企业经营中财务成本信息,帮助企业在未来能够更好地掌控成本。同时,一定程度上,通过成本差异分析也能够规范企业日常经营行为和监管管理者行为,降低企业中的利己行为和成本,有效降低企业经营风险。

2.提升企业财务人员的职业素养和道德操守

企业内部财务人员的职业素养水平和道德操守,关系着企业顺利开展各种活动,同时也是成本差异分析有效发挥作用的基本前提。通过定期培训、组织财务交流会和树立财务榜样等的方式,以全面提升企业财务人员的职业素养和道德操守。加强与最新会计准则、经济政策和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培养具有成本差异分析的专才,重点研究成本差异分析。正确使用成本差异分析模型,全面反映差异产生的原因,完善企业内部成本管理活动,提升企业资源利用效率,督促企业内各个部门的运营,保障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

3.完善企业组织结构,明确岗位职责

完善企业组织机构,制定严格的工作标准和制度,规范各个岗位的职责,实施一岗一责,责任到人的管理方式,能够营造良好的企业工作气氛,促进各部门的沟通交流,减少部门之间的矛盾,降低企业内耗。这些能够提升了企业中相应的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和全面性。同时也能明确责任归属,对分析出的成本差异具体到具体的部门、具体的部门人员、具体的活动。发挥出企业成本差异分析的作用,而不再是理论上的数字差异,实际具体地到相应部门中,帮助企业改善内部成本管理,提升竞争力。

企业成本分析第6篇

关键词:企业会计;成本分析

成本分析是指结合成本核算以及其他相关的资料分析评价成本的构成以及水平变动情况,寻找出影响成本变动的各项因素,寻找降低成本途径的一项重要管理活动。成本分析隶属于成本会计,在管理成本的工作中非常的重要。成本分析主要包括主要产品单位成本分析、技术经济指标变动对产品成本影响的分析等内容,“算管结合、算为管用”是成本分析的主要原则,主要的服务对象是成本核算工作,是为了更好的给企业管理人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帮助企业经营者更有效的进行企业规划和经营。

一、成本分析有什么内容

成本是一个衡量生产消耗的重要指标,也为价格的制定奠定了基础,它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在企业中的地位极其重要。成本指标可以为领导提供决策中需要的决策依据,也可以反映出企业的生产、销售、管理等综合活动成果。成本降低不仅可以提升企业的经济利润,提升企业的可分配收入还可以降低企业经营过程中的人力与物力、财力,降低产品的市场售价,这样的情况对于经营者和消费者来说都是非常有利的形势,所以说利用成本分析可以为企业谋得一个最有效的降低成本途径,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为企业今后的生存竞争提供更好的环境。预测、决策、计划、核算、控制、分析、考核等环节所组成的循环才可以称之为成本管理,在这一循环当中,分析是最重要的环节。成本分析可以帮助企业足额甚至是超额完成成本计划,查出企业完成成本计划以及未完成成本计划的原因,最终给予成本计划和结果正确的评价,分析执行过程中出现错误的原因,总结教训,最终完善企业的成本管理机制。

二、成本分析有什么原则

成本分析主要采取全面分析与重点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利用辨证方法客观的评价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缺点和存在问题、成绩和经验。但是在成本分析中,全面分析并不指要面面俱到的对与成本相关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分析,而是要对重点突出的矛盾进行深入分析,找出关键问题所在。在成本分析中,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模式是经常引用的模式,定性分析是定量分析的基础,定量分析是对定性分析更加深入的研究。现代成本分析要求企业不能只局限与事后分析,事前、事中、事后三者结合分析的方法才是最有效的分析方法,互相之间既相互联系,又互相作用。此外,经济分析与技术分析相结合也是一种分析方法,尤其是现代成本的高低既受经济因素影响,也受专业技术影响的前提下,专业技术人员会在成本分析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最后成本分析要将人民群众作为基础,成本可以影响整个企业员工的工作业绩,所以只有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才能够分析出具有经常性以及有效性的成本。

三、成本分析有什么程序

1.准备工作

成本分析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对成本水平与构成变动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对于影响成本上升与下降的原因进行研究,逐渐挖掘出成本的潜力,帮助企业进一步控制成本,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对成本进行一定的研究之后可以树立明确的成本分析目的以及分析评价标准,对于不同的分析目的也要确立不同的评价标准,例如历史标准、相对标准、绝对标准、可用预算标准等标准。在进行成本分析时,一定要以大量完备的成本资料作为分析基础,这样成本分析的结果才能够更加准确。

2.实施阶段工作

对报表整体进行成本分析之前,首先要对成本指标进行分析。成本指标是成本分析中的主要内容,在整个成本分析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成本指标分为绝对指标分析和相对指标分析两种,这两种指标分析法也称为指标对比分析法和比率分析法。而成本分析中还有一种分析方法叫做基本因素分析,成本分析不仅要分析成本现象,还要分析影响成本的原因,在整个成本分析中,报表整体分析和成本指标分析是因素分析的基础部分,对于一些指标的完成情况以及影响因素方面进行深入的定量分析,这样才能够确定成本受因素影响的方向和程度,为企业今后的发展提供正确的依据。

四、结语

企业会计工作是企业的核心工作,它掌握着企业的命脉,也为企业提供了许多发展的参考数据。成本分析工作在整个企业会计工作中都非常的重要,会影响企业的整体经济收入。成本分析主要从影响成本的众多因素中进行研究,抓住成本的主要特点,最终帮助企业控制成本。成本分析可以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提升企业员工的收入水平,为企业今后的发展奠定更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韩松萍.成本管理中的成本意识[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18):115-116.

[2]王昕妮,贾茜.浅谈我国企业成本控制面临的挑战[J].西部财会,2008(,5):37-38.

企业成本分析第7篇

1.战略定位分析。

战略定位分析的立足点在于三个方面:一是成本领先战略。以战略发展为目标导向,通过有效的方法,让企业在行业中凭借成本优势,获取更多的竞争主动权;二是差异化战略。多元化的市场环境,强调企业在产品性能、销售体系、售后服务等方面,形成具有企业特色、符合行业需求的产品性能,以更好地获取市场,增加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三是重点集中战略。在现代企业经营理念中,市场细分作为重要的战略手段,通过目标定位,让产品针对某一特定消费领域,提供特性的消费需求。这样一来,企业不仅可以夯实竞争优势,而且在重点集中战略的引导之下,做到又好又快发展。

2.价值链分析。

价值链分析作为企业战略成本管理框架中的基本内容,旨在确定企业的价值链,进而明确价值活动之间的联系。因此,价值链分析强化了企业成本管理,并在竞争优势与成本优势的双重条件之下,为企业创造高效率的创造价值。具体而言,价值链分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行业价值链分析。将价值链分析延伸至企业上下游,为企业改善各方关系,进而形成良性的作业连;二是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通过对企业竞争对手成本的测算与比较分析,对自身的优劣进行明确,进而为企业的发展制定相应的战略计划;三是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立足于企业实际情况,强化对如何提高增值作业效率、降低成本消耗与浪费等的分析。

3.成本动因分析。

成本动因分析是战略成本管理的重要一环,通过对成本动因的识别、分析,强化对企业成本的有效控制。具体而言,成本动因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结构性成本动因。该动因对于企业基础经济结构起到决定性影响,其所包括的技术、经验等要素,为企业的成本结构分析构建了基本框架;另一类是执行性成本动因。该动因影响并决定了企业操作程序的成本动因,其包括企业的产品结构、厂房建设等要素。从一定层面而言,执行性成本动因是成本动因分析的延续性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企业战略成本管理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战略成本管理意识淡薄,缺乏良好的主观能动性。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我国企业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但从实际来看,很大部分企业在战略成本管理上,缺乏良好的思想认识,忽视了战略成本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首先,企业缺乏战略成本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战略成本管理流于形式,难以成为企业战略发展的有力支撑;其次,企业战略成本管理落实不到位,未能有效地运用到战略分析、战略评估等工作之中,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力难以充分体现;再次,企业在战略成本管理上,缺乏良好的主观能动性,在人力、资金等方面,缺乏足够的投入与支撑,以至于战略成本管理难以实质性开展。

2.战略成本管理缺乏全面性,企业各部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战略成本管理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作,强调企业各部门主动参与、协调配合。但企业战略成本管理呈现出财务部门“单肩挑”的尴尬局面,各部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且缺乏良好的协调配合,以至于战略成本管理难以全面落实。(1)企业战略成本管理只由财务部门承担,会计人员负责成本预算、对比等工作,而与之联系密切的采购、销售等部门,却鲜有参与,以至于战略成本管理难以全面而有效落实。特备是成本预算编制,缺乏各部门的参与,导致成本预算编制缺乏科学合理性,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与局限性;(2)战略转变存在滞后性,在多元化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更多地是被动应对,而缺乏战略的及时转变,以至于企业在战略成本管理缺乏“战略”的显著特性;(3)企业战略成本管理视角存在局限性,“战略性”不足,且管理的全面性不够,出现战略管理“四不像”的尴尬情形。

3.产品成本控制不到位,忽视售后服务的重要性。

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所在,也是企业战略性发展的有力支撑。产品成本控制是战略成本管理的重要内容,主要在于产品的设计与研发等环节。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之下,企业在产品成本控制仍不到位,缺乏足够的重视。企业在产品设计、研究开发等环节的成本控制不到位,直接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与此同时,企业缺乏对售后服务的重视,以至于售后服务未纳入战略成本管理之中。这样一来,企业虽然在售后服务中节省了一定的成本支出,但售后服务不到位所带来的品牌形象受损、顾客流失等问题,对于企业的战略性发展是极其不利的,这也强调狠抓落实售后服务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三、强化企业战略成本管理应用的策略

1.树立战略成本管理意识,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

面对日益复杂的市场经济环境,企业应正确的认识当前的市场形势,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主动构建核心竞争力,以更好地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很大部分企业仍沿袭传统的成本管理模式,注重以目标利润为导向下的经营管理,以至于成本管理滞后于企业的发展需求。因此,树立战略成本管理意识是突破传统管理理念的束缚,也是契合企业改革发展的必要措施;其次,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战略性,应立足于企业的实际情况,也不能与市场需求向相脱节,而是注重战略成本管理体系的构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基于战略的目标成本管理体系图,从中可以知道,战略成本管理的实施与实现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强调战略目标导向下,成本管理的有效落实。

2.营造良好的战略成本管理环境,强化产品设计、研发阶段的成本控制。

当前,企业对战略成本管理认识不到位,战略成本管理的缺乏良好的内部环境。因此,企业要强化战略成本管理的重要地位,注重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特别是在成本预算编制等环节,应实现各部门积极参与、各司其职,确保成本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做好教育培训等工作,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这也是提高战略成本管理的重要工作。与此同时,产品设计、研发阶段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内容,强化这些环节的成本控制,对于企业战略发展十分重要。

3.强化知识资本管理,落实非生产环节的成本动因分析。

在知识经济时代,强化知识资本管理是企业战略性发展的重要内容。企业要以战略的眼光,强化对知识资本的开发、管理,促使知识资本管理与战略成本管理有机结合,提高核心竞争力。此外,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是成本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涉及面广,对于企业的发展非常重要。对于非生产环节的成本管理,要对非生产环节的成本动因进行全面而有效的分析,并对结构性成本动因有进一步的了解。充分考虑成本动因分析,让非生产环节的成本管理落到实处。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