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铁道工程技术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3-03-16 16:29:51
铁道工程技术论文

铁道工程技术论文第1篇

①选择轨道铺设技术,必须严格遵循设计规定,充分考虑铁路运输能力、通过能力及承受能力等,并对设计的最高速度、运行速度等进行确定。②选择钢轨。通常情况下,正线都会选用60km/m的钢轨,选用全长淬火钢轨进行半径较小曲线或较大坡度施工。U71Mn与U74是传统60kg/m钢轨的主要形式,但因其具有较低的硬度、强度及使用年限少等问题,铁路轨道铺设时选用较少。目前最常见的铁路工程轨道铺设钢轨为PD3,这种钢轨具有良好的硬度、强度及较长的使用年限。超长无缝线路应铺设在提速区间段正线上。将III型混凝土枕铺设在提速区间段轨枕上,选用69型枕在其他路段进行铺设。③在整个轨道铺设时,道喳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这也是控制铁路道床的重要因素。一般不选用硬质道喳铺设提速区间段。硬质道喳应在提速道岔上进行铺设,施工道喳应堆高渣肩,道床应具有均匀性与整齐性。④施工机械设备应在施工前期进行全方面的彻底质量检测,确保施工过程中施工机械能够正常运作,在确保各项机械设备配件齐全的前提下,应做好调试与维护作业,避免机械运作中出现任何意外,造成工期延长与工作效率降低。

2铁路工程中轨道铺设技术的应用

2.1道床预铺底喳

在整个轨道铺设过程中底喳具有关键性的作用,是提升铁路道床质量的重要因素。底喳位于道床喳层和路基基床层之间,在铺设底喳的整个过程里,能够将列车荷载进行有效传递与分散,并渗漏底喳与路基颗粒之间的水分,能够对道床病害问题进行有效预防,并起到保温抗冻的作用。在《铁路碎石道床底喳》的相关要求下,应进行道床底喳预铺作业,并检测道喳的质量。

2.2机械架梁

施工调查情况应在铁路轨道铺设前进行,在确保架梁施工质量的同时,复核调查填土质量、桥头地形等。并掌握梁片的技术标准、几何尺寸等,防止桥梁施工中产生材料不合理现象。复测桥跨—墩台支撑垫石—桥梁准备—加固桥头路基—架桥机定位—换装桥梁等都是机械架梁的重要标准。

2.3长钢轨换铺

一般选用铺轨机进行25m线路铺设时,长钢轨焊接好后,应利用双层运输车从轨排场向施工现场进行运输,在轨道换用两边位置卸除。在线路上通过人工的方式进行轨道铺设,原有轨道应向轨排场送回。在长钢轨换铺施工中,应对其中线线误差情况进行严格控制,防止因过大轨道中心线误差,导致施工质量下降。一般应选用拉挂弦线的方式对其中心线误差进行控制。换轨车在换轨过程中,应重视新、旧轨的连接问题,明确各个工作人员的职责,做好人员配置工作。

2.4无缝线路施工

选用铺轨机进行普通线路铺设后,其长度大概为25m,从轨排基地选用双层运输车将焊接完成的长钢轨向现场进行运送,在待换轨道两边卸下,通过人工的方式向线路上进行轨道铺设施工,并将换下的周转轨装车运回基地。长钢轨铺设施工结束好,应及时进行无缝线路施工。按照施工要求,选用合理的焊接方式将已经铺设完成的长轨条焊接成一些较长的单元轨节,在此施工环节,应与工程焊接设计充分结合,并通过气压焊、铝热焊等方式将接头位置进行出来,以此达到最佳焊接效果。锁定焊接应在各个单元轨之间进行,如线路与每个道岔之间、道岔内部等。应重视无缝处理,必须按照相关施工规范,避免各种操作不当行为的产生,同时做好质量监管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整个轨道铺设施工的安全性,才能提升工程的整体质量。应合理安排大型养路机施工,为了加快工程进度,应确保整道工作布置的合理性。在运输面喳时应确保其连续性,当整道作业机械达到施工路段时,每个施工机械之间应重视其距离,如一般情况下距离控制在超过800m,并根据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应适当调整其距离,由电脑自动对整道作业的各项技术指标进行有效控制。

2.5大机整道

铁路轨道铺设中,应合理安排大型养路机工作,通过合理布设整道施工,可以保证施工进度。应及时不间断地进行面喳运输,进而提高大型养路机的连续性。在施工区间,如整道作业机械进入后,应实时观测两个施工机械的之间的距离,确保其间距超过800m,并根据施工具体情况进行适当调整。通过计算机自动化对整道施工的各项技术指标进行有效控制,并做好技术交底工作。合理制定安全措施,做好机械养护作业。

2.6道岔施工

充分的准备工作,是道岔施工的重要前提。将拼装平台设置在道岔铺设的基地上,按照道岔设计要求将每根岔枕的位置与岔枕的编号准确画在道岔拼装平台上,随后进行吊装作业,一般选用龙门吊进行施工,并进行临时固定。在道岔组装施工中,应对道岔所有关键点的位置、结构情况进行准确调整,确保其质量符合施工要求后,将道岔分成若干份。因宽度原因,导曲线与岔心部位,将产生导曲线内轨不能与岔枕结合的情况,这种情况的出现对汽车平板分段运输十分有利,随后进行检测,一般选用手推式轨道检测仪或钢轨检测仪等。

2.7铺喳整道

路基面交接工作应及时完成,在成型较早的路基段,应将底喳提前预铺,在成型较晚的路基段,必须在沿线小型堆放场应先存放底喳。当路基能够进行铺架施工时,即可进行路基面交接办理,随后及时选用汽车将其运送到路基面。在机械摊铺后,应选用压路机进行碾压施工,确保其压实度符合施工要求。铺轨完成后,应通过拨正荒道、找水平等方式对新铺线路进行整道施工,并及时补渣整道。

3结语

铁道工程技术论文第2篇

从“军魂”,到“路魂”镌刻建设丰碑

从1948年第一支铁道部队在炮火纷飞的东北战场诞生,1950年9月在北京圆恩寺火神庙创建铁道兵学校,到现在的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整整57年的办学历史。

第一代铁道兵发出“大军打到哪里,铁路就修到哪里”的铿锵誓言;抗美援朝时期,朝鲜人民和祖国人民赞誉铁道兵为“打不烂,炸不垮的钢铁运输线”;和平建设时期,“汗水溶化千层岩,风枪打通万重山”,是铁道兵战士在不同恶劣的环境中锤炼出来的豪言壮语。一代伟人元帅在庆祝铁道兵成立三十周年时题词:“逢山凿路,遇水架桥,铁道兵前无险阻;风餐露宿,沐雨栉风,铁道兵前无困难”,对铁道兵给予崇高赞誉。1984年,铁道兵告别军旗,脱下军装,并入铁道部,改为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在改革开放时期,不断发展壮大,适应国家经济建设需要,成为国家直属的国有特大型建筑企业,名列中国企业500强,并入选全球225家最大承包商,进入世界企业500强。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也伴随着这支队伍,改革创新,发展壮大。

从1954到1983年,在先后修建的黎湛、鹰厦、包兰、贵昆、成昆、襄渝等52条铁路干线中,战斗在铁路建设一线的技术人才有三分之二来自于铁道兵学校的“军校学员”。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承建和修建了沈大、济青、太旧、宣大、成渝、京珠、京沪、京福、京深、京承、赣粤等上百条高速公路和高等级公路工程,累计18000公里;参加建设的机场26个,水利电力工程132项,地下铁路和轨道交通50项;房屋建筑面积3541万平方米。在火热的施工工地活跃着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的莘莘学子,被中国铁建工程局称为“新时代筑路先锋”。

34年的铁道兵军旅生涯,16年的铁路行业办学,注解着“军魂”塑造的刚毅挺拔,传承着“路魂”堆砌的“中国铁军”作风,延续着铁道兵“逢山凿路,遇水架桥;风餐露宿,沐雨栉风”的战斗精神和“艰苦奋斗、志在四方”的优良传统。3次迁址、6次更名、4次改制,2000年改制为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紧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学院开拓创新,勇于进取,得到长足发展,“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办学精神,一路诠释着从铁道兵到铁路职工,从“军校教育”到高等职业教育这种独特的文化符号。

削“军工”,增“土建”建设需求学科

1999年以前,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只有铁道工程、工业与民用建筑、财务会计、物资管理四个专业。应该说,这些专业适应了由“兵”到“工”的转换,也适应了当时的经济体制,其办学规模、培养模式、教学手段等也适应了当时的经济环境。

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随着由行业经济到区域经济的服务面向转换,这些专业远远不能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也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教育消费的需要。经过调查研究和论证,从2000年开始逐步增加了一些市场急需的专业,比如根据经济发展需要,增加了楼宇智能化技术、隧道与地下工程技术、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增加了机电一体化技术、数控技术,还增加了企业现代物流、企业施工会计、旅游酒店管理等专业。

在整体专业设计上,学院按照专业口径扁平化和专业群建设的思路,根据交通土建大类的专业优势,将每个工科专业都要讲授的测量课,单独划出并整合成“工程测量”专业,且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大量招生,重点建设。到目前为止,学院形成了以测绘工程类为龙头、以交通土建类为主干、以机电信息类为两翼、以人文财经类为支撑的专业格局。

在每个大类下,学院对专业又进行细分,形成专业群。比如土建大类以建筑工程技术为龙头,建设工程测量技术、铁道工程技术、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隧道与地下工程技术、道路桥梁工程技术、城市轨道交通技术、工程造价、建筑装饰工程技术、建筑设备工程技术等10个专业,形成了土建专业群。又如以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为龙头,整合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技术、计算机通信技术、数控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等,形成电子电工自动化专业群。还比如现代物流专业,整合物流管理、商业自动化、市场营销等专业形成现代物流管理专业群。

戒“赵括”,效“廉颇”打造善道师资

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现代工科“教书先生”,只满足于“书斋论道”是不行的,必须“贴近一线”,到火热的施工现场去,把先进的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按照这种思路,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致力打造一支“三技复合、三级火箭”的应用型师资队伍。“三技复合”就是要求教师,在掌握教育教学技术基础上,可以进行科学研究,同时还能够进行社会服务。走上讲台是教师,拿起课题做学问,来到工地又能“开山凿路”,集教师、科技工作者、现场技术服务于一身。在这个基础上,不断冲刺技术服务、科技研究的更高等级,“长江后浪推前浪,为师善道传后人”,形成了一支符合职业技术教育特点的教学、科研、技术服务人才团队。

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利用道路与桥梁、地下工程、机电工程、环境工程、管理科学与计算机软件等研究所的优势,通过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培训等形式,瞄准企业所急,直接服务企业,服务地方经济,与企业合作解决技术难题。在打造既有学术理论造诣、又有工程技术专长的应用型师资专业队伍的同时,为施工一线服务,形成了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和技术培训的“三维一体、服务基层”的科技服务特色。在渝怀、青藏、京沪、洛三等铁路施工现场,在高速铁路、高等级公路、高层建筑等施工项目技术服务中,运用了“大跨度钢筋混凝土箱型拱桥支架技术”、“大跨度隧道支护技术”、“连续梁桥快速施工技术”、“隧道快速掘进技术”、“空间预应力索桥建造技术”、“悬索桥架设与安装技术”、“预应力锚索桩板墙锚固技术”等,加快了施工进度,提高了施工质量,有力地推动了企业的技术进步,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在科技服务中,教师下基层、跑工地,与施工技术人员服务在一线,吃住在工地,研究在现场,经常挑灯夜战,加班加点。回到学院后,整理施工资料,充实教材内容,改进教学方法,赶写论文报告。在现有的300名专任教师中,领军人物有全国詹天佑人才奖2人,教育部教学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5人,全国交通土木工程委员会成员1人,铁道部中青年专家1人,河北省自动化协会成员1人,河北省高职高专评估委员会人员3人,河北省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1人,河北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1人;院长胡振文教授,在教学上从教师到教授,在管理上从处长到院长、党委书记,学术上从“灾变理论”到“智能园区建设”,一直到“智能交通控制理论”,为智能化专业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土木系主任隋修志教授以工程教学擅长,以“大跨度”的桥梁支架、隧道支护为关键技术,成为铁道工程、道路与桥梁、地下工程的学科带头人。学院现有技术服务级教师136名,全部有在研课题,在科研全时率不到40%的情况下,经常牺牲节假日、星期天跑现场、做实验,开展现场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为企业积极解决施工生产中的技术难题。至今,学院有50多人经常活跃在火热的施工工地,把先进的工艺、工法传播到施工现场,也把现场新鲜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回教室,充实教材,丰富课堂。

扶“儒生”,驭“战车”培养实用人才

进入21世纪以来,面临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跨越发展,社会要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数以亿计的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学院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机遇,以睿智的眼光审时度势,及时更新办学理念,明确发展重点,调整工作思路,坚持“高等职业教育不动摇,高技能人才培养不松懈”,坚持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致力建设区域引领、国内知名、特色鲜明的示范性高等职业学院,力争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教研中心、新技艺促进中心、职工教育培训中心和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心。由于定位准确,教学措施得力,人才培养成绩显著,现在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的毕业生已成为中国铁建、河北路桥集团等大型建筑企业的生力军,河北测绘大队、石家庄市政公司等大中型施工企业以及交通、房地产、电机、电器等企业的骨干技术人员大多是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的毕业生。

在前不久毕业生跟踪调查中,部分铁路施工企业对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的评价为“能征善战”,这是对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多年来办学历程、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肯定。近几年来,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为各条战线输送了6000多名毕业生,其中90奔赴铁路施工第一线。他们把知识才华和艰苦创业的作风带到了工地,成为青藏铁路、高速铁路、公路等国家重点工程骨干,做出了贡献,赢得了荣誉,有的被评为国家、省、部劳动模范,“共和国青年建设功臣”。

毕业生能够在铁路施工第一线安家落户,建功立业,主要得益于“军魂”“路魂”的传统教育,得益于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学院在教学管理中注重和坚持了课堂教育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所学专业与国家铁路需要紧密结合,科学灌输与自我教学紧密结合,把艰苦创业、志在四方教育、热爱铁路建设事业教育,贯穿于学生的学习、社会实践、日常生活的全过程,使其在大学阶段牢固树立为祖国铁路建设刻苦学习,立志成材的思想。学院还建立了以铁路各工程局为主体的社会实践基地,结合课程进展、毕业设计、毕业实习,适时地组织学生到火热到铁路建设工地同工人、工程技术人员一道钻隧道、架桥梁。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不但使大学生感情发生变化,并且提高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铁道工程技术论文第3篇

[关键词]课程体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3-0238-01

一、课程体系在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性

一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相互之间的分工与配合,即构成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的总体规划。是教学工作的总体实施方案,也是学校制定教学计划、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管理教学过程及有关工作的重要依据。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即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课程体系也关系到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高低。进而影响到专业的招生和专业的发展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优劣。主要体现在基础课和专业课、理论课和实践课、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设置及其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上。高速铁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传统方法与过去的高速铁道技术和施工技术发展状况是相吻合的。但近年来,施工新技术和施工方法新理论的发展和更新速度很快,普及的速度程度也较高,如CPⅠ、CPⅡ控制网的建立,GPS、RS、GIS、数字测绘技术、高速铁路施工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等各方面都有了非常大的变化。这就要求高职的高速铁道技术专业都有一个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二、基本“项目导向”模式的高速铁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实践

(一)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显著特征,也是高职教育的核心理念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职院校目前已将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改革发展的新突破。在探索与构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我院高速铁道技术专业经过多年的实践,初步形成了知识、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并且基于“项目导向”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其基本内涵是以高职铁道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为主体对象,以应用测量技术能力培养为主线,以人文素质和职业素质培养为基础,坚持走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相结合,培养过程与工作相结合的道路,最大限度培养学生的测绘实践动手能力为目标,实现学生职业技能和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二)“项目导向”是实现工学结合的重要途径之一

高速铁道技术专业“项目导向”模式主要有种实现途径:一是根据生产一线真实施工项目所需要的能力来确定本专业的课程体系;二是在一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按照一个项目完成的过程组织教学;三是学生参与真实的施工生产项目,让他们在完成项目的同时获得最直接的实践动手能力。我们通过以下步骤完成我们高速铁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

1.市场调研,确定培养目标。

广泛开展市场调研,经过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论证,并结合高速铁路岗位职业标准和企业用人需求情况确定高速铁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一体两翼、双轨并行、四段递进”人才培养模式。

2.校企共同进行以高铁项目施工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实施“工学结合、现场教学”教学组织模式。加强实训基地内涵建设,校企共建高速铁路施工职业训练中心1个、合资流动实训基地2个、协议流动实训基地12个;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3.将工作任务归纳为多个典型工程项目,将与高速铁路职业的行动情境相互关联的同一类型工作任务归纳为一个行动领域。即将典型工作任务按类型归纳,最终形成了典型工程项目:路基施工、桥涵施工、轨道施工、隧道施工等。按工程项目要求设置专业课程通过深入分析。对典型项目实施过程中所需要的岗位职业能力进行分解。确定培养这些能力支撑的学习领域课程。以项目为导向。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专业课程体系。

4.形成课程体系。遵循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设计学习领域的专业课程。以完成工程施工项目所需要的能力培养为核心,提炼支撑完成施工工程项目能力的核心课程。并按照从易至难的原则进行划分。对本专业学

习领域课程进行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安排.要求实践教学的总学时数不低于总学时数的50%。同时.根据高速铁道技术专业各学习领域所需要的基础理论知识,课程建设团队的老师与学院基础教学部的老师一起设计了基础理论学习领域教学内容和课程。最终,形成了高速铁道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

铁道工程技术论文第4篇

英文名称:Journal of Railway Engineering Society

主管单位:中国科协

主办单位:中国铁道学会;中国铁道工程总公司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16开

国际刊号:1006-2106

国内刊号:11-3567/U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

创刊时间:1984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铁道工程技术论文第5篇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 重构课程体系 校企结合

中图分类号: U4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哈尔滨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铁路工程类高职院校,铁道工程技术专业是学院传统的骨干专业,也是学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支撑专业。探索新的教育理念、培养模式与教学体系,使之贯穿高职教育的全过程,是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必然选择。

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以就业为导向、基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符合时代特征和社会需求、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内涵发展的根本。

铁路工程建设和运营维护企业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是学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础和动力。自2010年起,铁道工程技术专业根据铁路企业对高职毕业生在专业技能、职业能力和素质提出的新要求,启动新一轮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经过不断实践和完善,形成了符合专业实际、切合行业发展需求、具有铁路特色的“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即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相融合、课程标准与铁路行业标准相融合、课程考核与技能鉴定相融合、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在培养过程中注重知识与技能的融通,强调学生职业行动能力的培养。最终达到将学生培养成为“懂设计、精施工、善维护、会管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目标。

一、重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1.以生涯为目标――确定改革方向。使学生能获得与企业发展需要相一致的能力,并拓展更加宽广的发展空间,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2.以铁路行业标准为依据――确定技能鉴定项目和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涵盖职业标准和企业岗位要求,使学生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能顺利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3.以工作过程为主线――创新教学载体,实施项目化教学。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

4.以工作任务为引领――系统设计、组织和实施课程。增强学生适应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和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

5.以能力为基础――确定课程内容。突出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注重实践智慧的养成,培养学生在复杂的工作关系中做出判断并采取行动的综合能力。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一)解构学科体系,设立课程模块

传统的高速铁路专业的课程设置模式是基于学科体系的,采用的是“三段式”(即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术课)的固定程序,把系统的理论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解构学科体系,就要打破原有学科、课程之间的界限,以技能培养为出发点,专业课和基础课平行设置,理论课和实践课同时展开。为适应“基于高铁项目施工过程”实践课程体系三个阶段的技能训练要求,在理论课程体系设立了相应的三个知识模块:基础知识模块、专业知识模块和专业综合知识模块。三个知识模块和三个技能训练模块齐头并进,互为补充,共同促进。

(二)以能力训练为重点,遴选课程内容

以能力训练为重点,理论教学体现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原则,精简过多的理论,重点突出理论知识对培养学生操作能力的指导作用。如把专业基础课的《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三门课整合为一门课《工程力学》,大大压缩了理论课时;同时,为增强学生对高速铁路测量的技能,在《高速铁路工程测量》基础上增加了《高速铁路工程监测技术》一课,提高了操作技能的实用性。

(三)以项目和任务为中心,优化课程组合

以项目和任务为中心,凡是与工作任务有关的知识都纳入教学内容,无关的知识尽量不讲。按照模块化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对每一个课程模块,按照对应各阶段的能力要求,设计为若干个项目,每个项目又分为若干个任务。通过讲、学、练结合,完成每一个任务、项目、模块,使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技能、提高能力。如在材料、岩土性能测试基本技能项目中,有关材料、岩土的性能很多,与工作任务无关的性能尽量不讲,重点学习和训练它们的力学性能测试。

二、充分重视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注重校企文化融合,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

以校园文化传承铁路铁路文化,培养学生适应铁路“半军事化”管理的职业特质,使毕业生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教学过程贯彻理论实践一体化设计,将企业文化、学生社会实践、第二课堂、心理健康教育等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体系,指导学生在专业学习和技能训练的过程中学会做事、学习,提高学生核心能力素质,使其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和适应能力。

三、建立“三维度”教师考评体系,打造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立教师执教能力、社会服务能力、整合社会资源能力的三维度考评体系,促进教师扎根课堂、深入一线、放眼行业,打造掌握高职教育规律、引领技术前沿、有效整合社会资源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四、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行形式多样化、校企联合一元化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高速铁路检测省级实训基地,校企共建高速铁路实训工区、铁路轨道养护实训室、工程软件训练中心等生产性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任务和工作场景,促进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

随着高职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和更新,高职铁工专业也进行了一系列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不足。从我们走访用人单位,整理收集的反馈意见来看,总体来讲,我院铁工专业毕业生素质较全面,能吃苦耐劳,技术操作能力强,能够成为合格的工程人员。但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所欠缺,到了实际工作中,短时间内很难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的工作分析能力。其根本原因在于现有传统学科型教育的局限性,大多数学生只能被动地去学习书本知识,导致人才培养效果与企业需求之间仍有一定的差距。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根据人的智能结构和类型,采取适合的培养模式来发挥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能。因此,高职铁工专业的课改必须以职业能力发展为主要目标,提高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的结合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铁道工程技术论文第6篇

关键词:铁道工务;轨道检测;教学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4-0076-02

铁路专业化人才的培养一直是铁路院校高等教育的目标[1]。专业教学与人才培养紧密相关[2],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铁路基础理论知识、了解现场工程实际问题,提高专业素质,成为特色创新型人才。我国高速、重载及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3,4],拓宽了铁道工程学科的市场需求,专业教学方法[5-7]成为铁道工程高等教育研究的热点,促使各铁路学校对相关课程进行改革和建设。

“工务管理及检测技术”是北京交通大学铁道工程课程体系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通过改革,将最新研究成果充分纳入课程教学、优化教学内容,采用最高效的授课技巧开展课堂教学、优化教学方式,使土木工程及铁道工程专业学生充分掌握铁路工务管理中的新理念、新技术和新方法,同时促进创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该课程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工作,在授课内容、教学方法、课外实践及考核方式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一、教学目标及对象

1.教学目标。“工务管理及检测技术”是我校土木工程学院开设的一门选修课程,具有鲜明的铁路行业特色。课程着眼于本科生的专业素质培养,立足铁路工务设备的运营维护,使学生系统学习铁路线路养护维修、质量评定、养路机械、工务安全及信息化、测试方法及检测技术等方面的知识。

2.教学对象。本课程在大四上学期开设,主要教学对象为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土木工程方向、铁道工程方向、城市轨道工程方向的学生。除此之外,交通运输工程(铁路相关方向)及其他相关专业的学生,也可以选修本课程。从往年的教学经验来看,很多跨专业考入我校铁道工程专业的研究生也前来听课。

3.教材建设。为满足教学的要求,教研室2009年申请了普通高等教育铁道部特色教材立项项目,编写了《铁路工务管理》一书并已正式出版[8],内容包括工务设备检测与管理标准、修程修制、养护维修、大型养路机械、工务信息管理与辅助决策系统等方面,最大特点是在系统介绍工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融入了最新的方法、设备和技术等介绍。

本课程大部分教学内容以《铁路工务管理》为主,部分轨道测试方面的内容参考《铁路工务检测技术》、《铁路轨道动力测试技术》。此外,还向学生推荐《铁路工务技术手册》、《轨道工程》、《无缝线路研究与应用》等相关书籍和资料。

二、教学改革方式

1.教学内容。以前内容多围绕普通铁路开展,本课程结合当前高速、重载及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拓展了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师平时需查阅大量有关铁路发展和铁路运营的文献,向学生讲授国内外铁路最新技术和问题。针对高速铁路,新增加了无砟轨道、高速道岔等新型结构病害及其维护方法等内容,并讲授在线监测方法、综合检测车等内容;针对重载铁路,新增介绍重载铁路轨道的受力特点、破坏形式及养护维修要求,重点讲授重载铁路道砟磨损的成因、测试方法和处理措施;补充了针对城市轨道交通的相关内容,包括地铁及轻轨线路的主要病害特点、工务设备的养护维修方法、轨道检测及钢轨异常磨耗的整治方法等内容。

2.教学方式。“工务管理及检测技术”课程是学生了解铁路现场作业内容的第一门课,前期所学“铁道概论”、“轨道工程”等仅从结构特征、技术特点等方面进行了介绍,课程在课件制作、课堂教学等方面进行了创新,并增加了学生动手环节的内容。①使课件更有吸引力。本课程信息量大,采用多媒体教学,更为形象和直观,如轨道结构病害形式、大型养路机械等用图片展示;一些结构非常复杂又抽象的关系,如测试系统间数据传输关系、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分析采用流程等表达。课件中所包含的大量的国内外文字资料和图片,每年都会进行更新,使学生对课程教学内容有很好的感性认识。②积极开展课堂讨论。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气氛、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教师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组织学生们积极开展问题讨论。采用的方法是:提前2周布置思考题或讨论题,课堂预留半节课进行讨论,一组选派3~4名同学进行介绍、阐述,其余同学进行补充、提问、质疑,教师鼓励并引导同学们充分参与、发表自己意见。课题讨论会一般开展4~5次,讨论主题多样、内容涉及面也往往较广,对学生的要求是能够了解即可,避免对学生施加过大的学习压力。③注重课堂提问和复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课堂中,教师通过提问,促进学生对前面内容的主动复习;课间休息时,教师与学生们交流讨论,积极解答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课后,教师布置作业,加深学生对本章基本知识点的掌握。教学内容结束后,安排l次考前复习课,对课程的内容和主要知识点作一个全面的回顾。这一反复学习的过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绝大部分学生都能掌握课程内容。④增加学生动手环节。工务管理与检测技术具有较强实践性,参观实习是课程学习的重要一环。工务作业和检测中有很多小型仪器设备,如钢轨探伤仪、钢轨轮廓仪、道尺和钢轨平直尺等。利用课外时间,在实验室室外线路上进行模拟测试,教师先介绍演示,然后同学们分组亲自动手进行轨距测量、钢轨轮廓测量,体验测量工作的不易性。此外,针对轨道动力测试,指导学生在线路上粘贴应变片、安装加速度和位移传感器等,利用IMC动态数据采集仪对结构振动进行测试。增加学生的动手环节,可以提高学生对于现场测试检测的认知。

3.考核方式。参照原有的考核方式和其他选修课的考核方式,考虑本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增加本科生对铁路工务和检测的认识和了解,加大课程平时成绩所占的比例,平时成绩由原来的30%增加到现在的40%,而期末考试成绩所占比重降低,仅占总成绩的60%。考试采用开卷的形式,试卷注重考察学生对基本知识点的理解,围绕教学大纲和课后习题进行出题,主要包含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讨论分析题3种形式。简答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基本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讨论分析题则需要学生结合现状进行多个知识点的综合应用。

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率、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课外实践四个方面,分别占总成绩的10%、15%、10%和5%。课堂表现主要为课堂讨论表现、回答问题表现等;课后作业主要考察学生完成作业的认真程度;课外实践部分主要为课外动手环节成绩。

三、课程教学实践效果

1.教学评估。“工务管理与检测技术”课程开设已近10年,本科生的选课对象主要为保研生、考研生(铁道工程方向)和想进入铁路相关单位的毕业生。老师通过讲授丰富的专业内容、积极开展课堂讨论、注重课堂提问和复习、增加动手实践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每学期结束都会对课程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考评,包括教师态度、授课效果、辅导答疑、实验、作业等方面。近几年来,本课程综合得分较高,这充分说明学生对本课程的教学效果是认可的,本课程的教学改革和实践是成功的。

2.后期评估。由于本课程是一门与现场应用紧密结合的专业课程,学生后期的反映更能说明课程的成败。大四下学期的毕业设计,对本课程中的无缝线路管理、无砟轨道病害及维护、轨道不平顺控制等方面的内容有一定的要求;攻读研究生的同学,增加了对现场问题的认识和理解,提高了自己对铁道工程专业的认识,为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从事科研工作提供了平台;进入社会工作的同学,掌握了现场维护和检测的基本知识,为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良好的手段和理论依据,特别是进入各铁路局工作的同学,熟悉了线路、桥梁、隧道的养护维修方法,工作后可以快速进入角色。

四、结语

“工务管理及检测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中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后期工作特点,结合当前高速、重载及城市轨道交通基础设施结构,介绍了工务管理和检测技术的要点和难点。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加强课堂讨论及实践性教学,取得了非常满意的效果。目前,该课程已经成为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工程、铁路工程等专业的重要选修课程。

经过轨道教研室所有教师的共同努力,该课程教学改革效果十分明显,编写了相关教材并具备了完备的教学体系,能够很好地适应当前铁路特色人才培养。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改实践成果,也为多个铁路局职工技术培训、铁路职业院校学生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参考文献:

[1]马驷,王琳.国内高校交通运输专业培养计划的比较分析[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2):39-43.

[2]李方慧,赵永江,孟凡.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的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改革[J].高等建筑教育,2013,21(6):40-42.

[3]何华武.中国高速铁路创新与发展[J].中国铁路,2011,(12):5-8.

[4]顾岷.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现状与展望[J].中国铁路,2011,(10):53-56.

[5]练松良,李海锋,许玉德,等.《轨道工程》课程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2,(30):97-98.

[6]肖宏,高亮,蔡小培.铁路轨道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1,20(1):96-99.

铁道工程技术论文第7篇

关键词: 地铁; 隧道施工;浅埋暗挖法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urban subway construction of rapid development, the subway tunnel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is also in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Shallow depth of WaFa with its unique characteristics and advantages, and the subway tunnel construction widely applied. In the current urban subway tunnel construction,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guarantee the quality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unnel and construction safety, usually need to combining site conditions, by comparison analysis finally choose this kind of construction methods. Shallow depth WaFa are being used by most subway tunnel construction. Considering the shallow depth of the important role WaFa, it is necessary for us to conducting the research. This paper mainly expounds WaFa shallow depth in the subway tunnel construction application process, the shallow depth WaFa further analysis.

Keywords: subway; Tunnel construction; Shallow depth Excavation method

中图分类号:U4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浅埋暗挖法概述

在地铁施工的过程中,必须要考虑隧道线路的穿越地层情况,并根据土质情况的不同选择合理的施工技术并制定相应的施工方案。在目前的地铁施工中,浅埋暗挖法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浅埋暗挖法能够有效节约地面空间,减少建筑物的拆迁、避免较大的交通导流,可以充分利用地下空间,适用地层范围较广,施工方法成熟,经济效果好。浅埋暗挖法主要通过采取超前加固、优化开挖顺序、改变开挖台阶长度等手段来提高地铁隧道的开挖质量和整体施工安全指标。通过采用浅埋暗挖法,地铁隧道的多种技术难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因此,浅埋暗挖法对于地铁隧道施工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浅埋暗挖法的基本原理分析

浅埋暗挖法是基于新奥法的理论而提出的,其基本原理分为三个方面,即:新奥法理论、浅埋暗挖法理论的提出及实践、浅埋暗挖法同新奥法的具体区别。

1、新奥法理论

新奥法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在隧道开挖的时候,要合理保护周围的岩石及土层,保证周围岩石及土层具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具体到隧道施工时,就是要对周围岩石及土层的变形进行合理控制,有时需要释放,有时需要控制,释放或者控制的选择主要是根据隧道的土层实际情况而定。在地铁隧道施工中,多数情况下需要对隧道周围岩石和土层进行加固加强,主要的目的就是防治沉降和土层失稳现象的发生。所以,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新奥法理论重视的是对隧道周围岩石及土层的控制。

2、浅埋暗挖法理论的提出及实践

浅埋暗挖法主要是针对浅埋隧道施工而提出的,由于在浅埋隧道的施工中,会对地面土层造成明显影响,因此必须控制好隧道开挖进度、土方支护强度、土层沉降等环节,保证隧道具有足够的强度、稳定性和安全性。从理论上讲,浅埋暗挖法理论的提出与新奥法理论中的注重隧道周围岩石及土层的强度有共同点。因此,新奥法理论是浅埋暗挖法理论的基础。在目前的地铁隧道施工中,符合浅埋隧道的特征,所以浅埋暗挖法在地铁隧道施工中应用广泛。

3、浅埋暗挖法同新奥法的具体区别

虽然浅埋暗挖法是基于新奥法提出的,但是二者在细节上还是有许多不同之处,其区别主要在于:浅埋暗挖法主要用在地铁隧道施工中,而地铁隧道属于典型的浅埋隧道,并且对隧道的土层强度要求极高。在施工过程中,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控制对地面沉降措施,并加强对临近建筑物及各种地下管线管道的保护,不允许在隧道的开挖过程中对这些建(构)筑物产生不利影响或破坏作用。因此,这就决定了浅埋暗挖法的隧道支护与土层沉降指标相对于新奥法要更加严格一些。除此之外,浅埋暗挖法可以控制隧道围岩及土层的形在允许的范围内,这也是浅埋暗挖法同新奥法的又一具体区别。

三、浅埋暗挖法在地铁隧道施工中的应用

考虑到地铁隧道都属于浅埋隧道的范畴内,结合浅埋暗挖施工的特点、优点,在地铁施工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浅埋暗挖法在地铁隧道施工中的应用主要用到了四个施工新技术,这些施工新技术相互支撑、互为补充,促进了整个地铁隧道施工的优质高效进行。主要分析如下:

1、地铁隧道施工浅埋暗挖法的真空降水技术

在地铁隧道施工的过程中,第一个步骤是隧道开挖。而通常在隧道开挖施工中遇到的现实问题是在地下水位较高的情况下,需要首先对隧道进行降水。在降水过程中既要保证降水的速度也要保证降水的质量,要保证降水之后隧道内不出现反水现象。在地铁隧道施工的浅埋暗挖法中,应用了真空降水这一新技术,其技术特点是:在地铁隧道抽水的过程中,将抽水管井和真空泵配合在一起使用,使管井前段产生一段真空,将水直接压入到管井内,提高了抽水的效率。浅埋暗挖法的真空降水技术主要是针对黏土层和粉土层以及砂土层而言,所以在应用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土层环境,做到有针对性的选用,保证真空降水技术发挥出最佳效果。

2、地铁隧道施工浅埋暗挖法的辐射井降水技术

地铁隧道施工浅埋暗挖法的辐射井降水技术也是为了最大程度的降低隧道中的水位,为下一步施工服务的。辐射井降水技术与真空降水技术最大的不同在于辐射井降水技术是在隧道中插入一个直径较大的井,然后在井壁上植入若干引水排水管道,使抽水管道的水流进大井中,然后再由大功率的抽水泵将大井中的水集中抽出,这种方法称之为辐射井降水技术。这种技术的优点在于可以使用小管道将小水量汇集在一起,节省了水泵的安装数量,提高了水泵的利用率,实现了小水量抽排的目标。因此,在地铁隧道施工中,浅埋暗挖法的辐射井降水技术的应用范围更广,应用成本更低,效果明显,便于推广和普及。

3、地铁隧道施工浅埋暗挖法的支护技术

由于地铁隧道施工都在浅层地表以下,所以对隧道围岩的强度和稳定性要求极高,因此需要在施工的过程中选择可靠的管棚支护技术,提高管棚支护强度。在地铁隧道施工浅埋暗挖法中,为了提高隧道支护强度,通常采用超长管棚支护技术。超长管棚支护技术主要是在地铁隧道施工过程中,合理选择管棚的数量和间距,做到二者相匹配,以获得最大的支护强度。从目前的地铁隧道施工来看,超长管棚支护技术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效果,不但有效提高了管棚的支护强度,同时提高了地铁隧道施工的安全性。因此,超长管棚支护技术作为浅埋暗挖法的重要技术,在实际的地铁隧道施工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4、地铁隧道施工浅埋暗挖法的远程监测技术

在实际的地铁隧道施工中,由于地铁隧道并不是单一方向的,而是一个环形或多种方向的隧道网络,因此在施工及将来的运行过程中,都要采用远程监测技术对隧道的强度和沉降量进行有效测量,如果发现异常,必须马上采取措施进行修正。同样,在浅埋暗挖法应用的过程中,也需要对隧道进行有效监控测量,通过测量隧道的强度和沉降量偏差,来为后续隧道施工提供可靠的参数,起到很好的技术指导作用。因此,从应用角度出发,地铁隧道施工浅埋暗挖法的远程监测技术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对浅埋暗挖法的推广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四、结论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对浅埋暗挖法有了全面的认识,并且对于该方法在地铁隧道中的施工应用有了较为准确的了解,因此,在今后的地铁隧道施工中,该方法为我们提供一种有益的参考。考虑到地铁隧道施工对于安全性要求较高,因此在采用浅埋暗挖法的过程中,一定要发挥其支护强度高、土层沉降量小这些优点,使地铁隧道施工质量得到提高,施工安全得到保证。从以上的分析来看,浅埋暗挖法特点突出优势明显,作为一种隧道施工方法不但在地铁隧道施工中得到广泛应用,还可以应用在地下车库、地下管线隧道的施工中。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