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管理学五大职能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3-03-01 16:29:38
管理学五大职能论文

管理学五大职能论文第1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高职学生; 自主管理

现如今,随着技能型人才在社会中的作用不断加大,高职院校在教育界的地位也在不断升高,从而在高等教育中也占据了重要地位,这就对高职院校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对学生管理工作有着新的要求。那么,五年制高职学生理论课教学中,如何才能提升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成为了高职院校需要深入思索的题。

一、五年制高职学生自主管理的现状

五年制高职学生自主管理管理能力一直以来都存在着执行难的问题,归根到底还是由于高职院校、教师和学生自身诸多原因综合造成的,具体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整个教育环境没有意识到五年制高职学生自主管理管理能力对于学生发展的意义。一直以来,课堂都是由老师主导,学生被动学习为主,更何况是五年制高职学生的理论课学习了,教师在讲台上讲课,学生在台下听讲,没有自主学习的意识,在课后很多学生就将课堂的学习内容抛诸脑后。再者,高职院校学生不比一般本科,很多学生的思想就是为了混学位拿文凭,自主意识不强。

第二,高职院校学生当中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来源于农村,学生从小到大就在父母的管束之下成为了“听话”的人,自然而然这种思维一直带到学校后就变成了在课堂上听老师的话,而没有想过怎样去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如何实现自我管理,更别提到了社会后如何思考自己未来的人生。还有许多学生是独生子女,从小到大任何事情都由父母一手包办,缺乏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更是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在思维上都按照父母意愿来行事,养成了服从管教的性格。

第三,高职院校在五年制高职学生自主管理管理能力的培养上也是漏洞百出。高职院校本身就是职业化的大学,培养的是社会技能型人才,因此在理论课上并不重视,学校的领导和教师都认为,理论学习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实践课程。久而久之,五年制高职学生自主管理管理能力的培养也就成为了一句空谈,甚至理论课的安排也被排斥到了边缘地带。

二、五年制高职学生理论课上自主管理管理能力的提升

五年制高职学生理论课上自主管理管理能力对于高职学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理论是实践的基础,没有打好理论基础就无法开展实践锻炼。因此,只有更加重视五年制高职学生理论课上自主管理管理能力,才能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从而在未来社会中获得更多的机会。

(一)言传身教做学生学习的楷模

五年制高职学生理论课上自主管理管理能力,首要的一点就是教师要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言传身教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

教师在整个课堂中是非常重要的,他是引导学生的主宰者,俗话说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如果教师不加强自身修养,那么学生在课堂中也难以被教师的魅力所吸引,这样就更加谈不上让五年制高职学生理论课上形成自主管理管理能力了。因此,教师只有处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在课堂中的魅力,敬佩教师的为人,才能服从于教师的安排,真正的按照教师的引导去形成自主管理能力。

(二)开展各项有益活动,实现自主发展

要想让五年制高职学生在理论课上实现自主管理管理能力,就必须丰富理论课的内容,让理论课不再时时刻刻只是单纯的知识讲解,否则只会缺少活力,让学生得不到思考,更加无法培养良好的自主管理能力了。因此,教师可以在理论课上,让学生充分的展现自己,例如在教授完一节课程后,让学生自己梳理讲解过的内容,鼓励学生上台来做一个精简的讲解。另外,教师还可以分组,让不同组别的学生进行自我讨论,对课堂中的难点、重点进行剖析,大胆的发表自己的意见。在此过程中,教师必须选择几名责任心较强的学生作为“管理干部”,对小组的内部进行有效管理,不至于出现任何矛盾和突况,让团队变得井然有序,从而自主管理能力也就会逐渐提高了。因此,教师只有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去表达,去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才会在理论课上形成自己的观点,拥有自主管理能力。

(三)合理规划时间,实现自主管理

在五年制高职学生理论课上自主管理管理能力的提升过程中,只有合理的规划好时间,有效的利用时间,才能让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得到加强。实践证明,成功的人都是具有良好的时间规划的,能够自己掌控好自己的时间,就是最终的胜利者。因此,教师在理论课上,引导大学生正确地掌握时间管理的方法,在学校里进行时间管理的能力培养,能够使学生尽快地适应现代企业对人才能力素质的要求。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提升学生在理论课上的自主管理水平是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必然趋势,也是顺应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的自主管理也是高职院校教育学生、进行人才培养的手段之一,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目标。

参考文献:

[1]陈妙仪.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7,(05):255-256.

[2]骆潇.浅论提升高职院校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必要性[J].亚太教育,2016,(36):231.

[3]曹晓杰.浅谈如何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J].中外企业家,2016,(06):192.

[4]吴国庆,曹科岩,陈丽玫.高校学生团队自主管理模式的构建――以高职院校为例[J].职业时空,2014,(11):45-47+50.

管理学五大职能论文第2篇

【关键词】“2+3” 五年制 高职 物流管理 课程衔接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8C-0074-02

根据《广西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的:“完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拓宽毕业生继续学习渠道,积极发展五年一贯制高职,开展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入高等职业学校试点。”广西教育厅已从2011年开始,进行“2+3”形式五年制高职(普通专科)试点。随着“2+3”形式五年制高职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摆在各大中高等职业院校面前的首要问题便是如何构建适合“2+3”形式五年制高职办学特点的课程体系。“2+3”形式五年制高职招收的是应届初中毕业生,其培养目标是5年后要达到高等教育的大专学历层次要求,这就决定了“2+3”形式五年制高职的课程体系不能是简单的“中职+高职”,但是目前国家对五年制高职没有严格的政策性文件,因此在过去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构建一个科学的、适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体现“2+3”形式五年制高职特色的课程体系,对于提高五年制高职的教学质量,推广“2+3”形式五年制高职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2+3”形式五年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

物流管理专业是在全国的中、高等院校中设置较多的专业,纵观目前国内的物流管理专业五年制职业教育,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大纲都是分中高职两个阶段进行设置,特别是专业核心课程,无论是课程名称还是教学内容都出现了大量的重叠。通过调查我们还发现,部分高职院校在专业技能方面“高”得并不明显,甚至在某些方面还不如中职,特别在某些专业实训课中存在中高职倒挂的现象。

广西教育厅《关于下达我区2011年“2+3”形式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普通专科)招生计划的通知》规定:“对于完成2年中等职业教育后的学生,如果其成绩不符合高校对中职升高职的有关规定要求,或者学生不考虑进入对口高职院校继续深造,必须读完中职第三年才准予发中职毕业证。”这就意味着“2+3”形式五年制高职学生在中职学校学习2年后将进行分流,一部分进入高职院校继续学习,另一部分留在中职学校继续完成中职课程学习。所以目前“2+3”形式五年制高职物流专业课程的设置中既要考虑中职生的升学问题,也要考虑另一部分中职生的就业问题。

中职学校在“2”的阶段,如果片面强调以升学为主导,加大语文、数学、外语等文化基础课程的课时,弱化专业技能课程的教学,则对于不升学学生就业的影响是巨大的。但是如果过分强调专业技能的训练,又会使有升学意愿的学生弱化了基础课程的学习,不利于高职“3”阶段的专业学习与技能掌握,从而影响“2+3”形式五年制高职物流毕业生的培养质量。

二、“2+3”形式五年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特点

构建以“2+3”形式五年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准确定位为基点,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体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必须体现以下特点:

(一)灵活度高

考虑到五年制高职教学周期长,学生入学时社会对物流管理岗位职业能力的需求在未来极有可能发生变化,因此,“2+3”形式五年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应是一成不变的,而应不断深入企业进行调研,根据职业能力的变化灵活调整,这样才能培养出满足物流行业、岗位群不断变化需要的毕业生。

(二)创新性强

“2+3”形式五年制高职本身就是创新性和探索性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体现在“2”和“3”的教学分别由不同层次的学校来完成,这不同于以前的“3+2”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如果“2+3”形式五年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只是简单的“中职+高职”,而没有进行创新式的有机整合,就会出现公共基础课程脱节、专业理论课程重复的问题。对此,课程体系的构建,应基于各阶段目标,即在中职“2”阶段,构建以“文化基础知识扎实、专业理论知识够用、以初级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的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体系;在高职的“3”阶段,构建“提升理论知识、以项目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主”的专业课程体系。

(三)双证融通

职业教育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将从业资格标准融入课程体系之中,在构建“2+3”形式五年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时,要将职业标准中的岗位技能及职业素养要求融入课程体系之中,如将物流师(四级、三级)、仓储从业人员资质(仓储管理员、仓储经理)等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内容分别融入中高职专业理论与实践课程中,通过课程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使毕业生在完成学历教育的同时,具备物流师职业资格所要求的技能并获得相应的证书,体现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的同步性。

(四)突出评价

“2+3”形式五年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在经过一到两届学生的教学实践后,应及时进行总结与评价,评价的主要内容应包括课程设置对应岗位的代表性、前后续课程的衔接性、课程内容选取的合理性及课堂教学质量等多个方面。由于“2+3”形式五年制高职教育目前缺乏成熟的理论支撑,决定了在实施的过程中要经过多次的调整,因此建立一个完善的评价机制非常必要。而用人单位作为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主体,参与评价过程显得尤为重要。

三、“2+3”形式五年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衔接策略

(一)专业课程体系衔接设计上应遵循“以高职为主导”的原则

对于“2+3”形式五年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来说,最后拿到的是高职毕业证书,这决定了他们在走出社会的时候应该具备高职生对应的职业素养和能力。因此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应在确定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的基础上,确定其在中职阶段应具备的初级职业能力,而高职阶段的专业课程体系应在中职教育的基础上,体现理论知识的提升、职业能力的强化以及未来的可持续性发展的要求。以仓储配送职业能力的培养为例,在中职阶段要求学生具备货物验收、在库管理以及出库等的初级职业能力,高职阶段则侧重培养储位优化、配送业务流程优化以及储存量控制等职业能力。

(二)构建五年一贯制的职业能力考评体系

在我国职业资格考评体系中,一般分为分初、中、高三个递进的层次,在构建五年一贯制的职业能力考评体系时,可以借鉴国家职业资格考评体系中的评价标准,将相应层次的职业资质要求与中、高职两阶段专业课程体系的培养目标相融合,中职的职业资质标准定位于初级层次,高职的职业资质标准在中级或中级以上层次,形成五年一贯制,同一标准、同一模式,分阶递进的考评体系。这可从根本上避免出现理论教学和专业技能培养上的重复和倒挂现象。

(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中职毕业生升入高职学习,通常会在作为公共必修课的高等数学和大学英语两门课程的学习上出现困难,主要原因是缺少高中三年的文化教育。因此常有高职老师抱怨“中职学生太难教,怎么教都不会”。为了保证“2+3”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中职学校应加强文化基础教育,特别是作为学生今后进入高职学习需要的数学、语文和英语的课程,应确保其必要的课时数,以实现“文化基础知识扎实”的教育目标,同时,可以通过选修课、专题讲座、学生社团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也可尝试在“2”的最后阶段针对即将升入高职学习的学生开办“强化班”,专门进行高中基础知识的强化和考核,缩小中职学生与高中学生的文化差距,以利于中职与高职的无缝衔接。

(四)建设“双师”素质的高职师资队伍

依托高职学院教育教学资源的优势,进一步发挥高职院校的示范引领作用,借助各高职院校中职师资培训平台,构建一支以提高技能水平为导向,符合中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需要的“双师”素质师资队伍。

2013年9月,第一届“2+3”五年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结束了在中职学校“2”的学习,开始了在高职学院“3”阶段的学习和生活,对于课程体系衔接科学性和合理性的考验才刚刚开始。面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参与“2+3”五年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试点的院校和老师,特别是参与一线教学的老师要对课程衔接的效果进行及时分析和总结,为“2+3”五年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进一步调整提供依据,保证“2+3”五年制高职模式的不断完善和推进。

【参考文献】

[1]王宁,于天贵,司毅. 浅谈五年制高职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22)

[2]姜涛,白日东.高职“3+2”办学模式中的“衔接”问题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5)

[3]顾弛斌,肖洪博,董文银. 论五年制高职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厅新世纪教改课题(2012JGA340)

管理学五大职能论文第3篇

关键词:五年一贯制 高职教育 物流管理 课程结构 实践教学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中实践性最强、与社会企业联系最为紧密的部分,是我国现代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内容。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半壁江山,江苏省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模最大和速度最快的省份,是我国高职教育事业的先锋军。据相关资料显示,1996年江苏省五年制高职试点招收人数为960人,到2006年年招生量增加到9万多人,2008年的年招生人量约8万多人。江苏省的高等职业教育形式有三年制和五年制高职两大类,五年制高职又细分为五年一贯制与“3+2”中高职衔接制。其中五年一贯制高职教育模式得到快速发展,截止2011年江苏省五年一贯制高职学校已经高达34所。

徐州经贸高等职业学校作为我省五年一贯制高职教育的典型代表,近年来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它不仅为本省市的教育事业做出突出贡献,还为实现全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推动中职教育发展等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作为江苏省的品牌专业――物流管理专业也取得了一定发展。当然,随着形势的发展,其专业课程体系与结构也需要不断进行调整和优化。

一、我校五年一贯制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现状

物流管理专业是与生产生活实践紧密相连的一个专业。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物理管理方面的人才需求呈现多层次和多元化,我校于2002年开始设置物流管理专业(三年制中专),于2006年开办五年一贯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之后,我校结合五年一贯制模式的特点,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走校企合作之路,积极探索物流行业的人才需求变化,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迄今为止,物流管理专业已发展为在省内外有较大影响的江苏省的品牌专业,并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一些专业特色。

1.初步形成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结构

经过大量的实践调研和专家研讨,我校制定出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性教学思路,构建出一个理论课与实践课相结合的专业课程结构体系。具体而言,我校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分为理论课与实践课,理论课包括基础文化课,如语、数、外、德育、体育、计算机等;还有专业理论课,如条码基础知识、现代物流概论、仓储与配送、物流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物流信息系统、物流设施与设备、第三方物流与管理等。核心专业课程设置最能体现一个学校的教学和专业水平,针对物流管理专业,笔者对比了我校(五年一贯制高职)和徐州经贸高等职业学院(三年制高职)、交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三年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及课时、学分设置。

从以上三个表格中的数据可以明显看出,我校关于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设置明显多于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和交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标准,不仅种类齐全,而且课时和学分也明显多于其它两校。

我校实践课(如图所示)则包括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主要内容有职业资格考证实训、条码模拟实习、仓储运输业务模拟、国际物流与货运实习、物流企业认识实习等等。可见,我校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已经较为完备,课程结构较为合理,已经初步形成了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校内实训与企业实习相结合、单项练习与综合训练相结合的一体化课程结构体系。

图 我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总的来说,无论是基础文化课、专业核心课还是校内外实训课程,我校(五年一贯制)都具有明显的优势。如表4所示,我校的基础文化课和专业核心课教学时数远远高于三年制高职,有利于学生将来的升学和进一步发展;在实训课方面,无论是校内实训还是校外实训,我校开设的训练课程种类多、课时长,实践周期也长,远远超过三年制高职学校。

2.建立特色物流实训中心,丰富校内实践课程

自2007年起,我校在国家相关部门的支援下,在校内建立起了一个占地面积约3400余平方米的实训基地。其中配备了自动化立体库、货架仓库、条码实训室、流通加工室、商品养护室、物流沙盘实战室、电子商务模拟实训室、商务洽谈室、多媒体教室,以及物流模拟实训室等硬件设施;还有运输管理系统、配送管理系统、集装箱码头管理系统、仓储管理系统、国际货代管理系统、以及国际物流系统等丰富的物流软件系统。校内实训中心的建立,为我校五年一贯制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开辟了校内实训的新天地,发展了我校的校内实践课程体系。

3.加强校企合作、扩展校外实践课程

我校不仅重视校内实训,同样注重校外实训。近年来,我校与一些企业加强合作,不仅为企业提供了大批技术型人才,还结合企业需要改进专业实践课程建设。例如我校物流教研室已经与北京中欧管理现代研究院合作开发了物流沙盘实训指导手册,为学生模拟物流企业经营决策,系统化地训练学生的决策能力提供了平台。此外,学校还与企业合作,举办职业培训项目,以丰富校外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实现五年一贯制高职教育在“产、学、研”三维一体化教学。

4.构建基于能力培养的选修课体系

经过几年的建设和发展,我们已初步形成了基于能力培养的选修课体系。既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主要通过专业方向限选课程加以实现),为学生毕业后多渠道择业提供方便,又培养了学生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主要借助于公共选修课开展实施)。

二、我校五年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结构的反思及优化

1.我校五年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结构的反思

我校五年一贯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是严格遵循新形势下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进行安排和设置,有着独特的特色与优势。但是,由于开办时间较短,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第一、课程选择与安排上的缺陷。在课程内容上,追求知识的严谨性、系统性和完整性,而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性和操作性;在课程安排上,沿用学科本位课程形式,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课程内容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第二、师资力量跟不上课程体系改革的步伐。近年来我校一直在追求课程结构的优化、课程体系的改革,课程内容等调整幅度较大。而我们的师资力量却显得有些单薄,教学观念跟不上、教学方式落后等等,这都部分影响学校课程改革工作。第三、个别实训环节还流于形式,效果不够理想。近年来,我校大力挖掘实践课程资源、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但是真正付诸实践时,还存在一定问题,部分学生草草应付导师、马虎对待实践环节,实践教学效果不尽人意。第四、“多元化、多主体”的考评体系虽已初步形成,但是仍有问题存在。比如个别专业教师对学生的情况了解还未做到面面俱到,对于学生的一些弱点抓的不准确;个别实训指导教师和企业对学生的评价过于中庸,碍于情面、未能一针见血地指出学生的问题。这样是不利于真正考察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2.我校五年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结构优化设想

五年一贯制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必须要做到课程设置符合社会人才需求,坚持“以技能实训课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以基础文化课和专业理论课为两个基本点,以校内实训中心、校外实训中心、及其他拓展实习岗位为发散方向”的原则。除了对课程本身的调整,在教学方法、师资培训、评价体制等方面也要进行改革和创新。具体思路如下:

(1)优化课程内容,整合课程体系。五年一贯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内容,首先要与社会物流人才需求相符合。比如我校位于江苏省北部,邻近有京杭大运河,且机械工业较为发达,那么我们就要考虑重点与水路通运、机械重工业相关的物流人才。在课程设置时,侧重于安排与机械产品货运及管理等相关的课程和模拟实训。这样,就能够让课程设置与职业岗位紧密结合起来,有重点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此外,我们还要认真评估、仔细推敲现行课程之中,是否有重复现象,是否满足特长生的需求。并做适当的调整,将重复的课程整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有层次的教学,从而促进各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获。

(2)加强师资力量建设,以适应新课程体系要求。五年一贯制高职教育,学长时间长、课程任务重,对教师的要求自然较高。一方面,教师自身要有危机意识,不断学习,提升自我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专业理论课教师要深入到企业一线,熟悉物流专业的工作环境、现场、作业流程等,将理论与实践融合,得出更新更符合实践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学校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师资培训,栽培出一批观念新、意识强、师德高、水平硬的教师人才。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到其他学校的物流管理专业进行学习和交流,丰富教学经验、拓展思路;也可以组织教师参与校企合作的科研项目,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

(3)落实实践环节,加强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永远是五年一贯制高职院校教学的重点,物流管理专业也是如此。在实践课程体系安排上,要坚持以物流活动为主要线索,以工学结合、产教结合为培养模式,以校内实训中心、校外实训中心、及企业实习岗位为任务驱动,重点发展物流管理职业的实践训练课程体系。另外,针对具体实训中心的软硬件环境、具体岗位中所需的能力、技能等,有针对性地开设相应的训练课程,单项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在实践教学方法上,坚持教师引导、学生主体的学习方式,多采取合作讨论、自主探究、启发体验、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

在训练学生技能方面可分为三个层次进行:第一层次,是进行基础技能练习,即理论课与校内实训、观摩相结合,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感知和认识。第二层次,是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即在校内实训的基础上,参与更多的校外实训、企业实训、现场操作等,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与动手能力。第三层次,是综合职业技能提升,即通过大量的企业实习、岗位实践,促使学生将专业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之中,同时训练了其职业道德、职业素质等综合能力,为就业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4)落实多元评价机制,保证课程质量与目标的实现。新形势下,我校五年一贯制高职教育的评价方式也相应改革,基本形成了“多元化、多主体、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考评模式。与此同时,还必须要将多元化的评价机制落实到位,而非走形式。专业课教师力争做到对每一个学生都“了如指掌”,才能有针对性、差异化地帮助学生;实训导师和企业也要认真观察学生的表现,严格要求学生,发现问题立即提出。只有这样,才能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与不足,有效保证课程体系的有效实施,保证实践教学目标的实现,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真正提升。

参考文献:

[1]薛文静.三年制高职物业管理专业人才需求与专业开发调研报告[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6).

[2]司银霞.中高职3+2模式有效衔接的问题思考[J].教育研究,2011年第12期.

管理学五大职能论文第4篇

    论文摘要:本文针对高职学院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市场需求状况,专业人才的综合能力体系,构建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课程体系,实践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及参加社会考证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

    构建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应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基础,根据企业的要求,设计课程结构体系,确定能力培养目标,使学生获得职业经验,实现“零距离”上岗。为此。我校在进行市场调查和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多年开办管理服务类专业的有利条件,开办了五年制高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现已基本确定了该专业的课程体系。

 

 深入开展课程分析,构建就业导向型课程体系

    (一)开展市场需求分析,确定专业对应的岗位职业群

    市场需求分析包括所设专业对应职业分析,新职业产生的可能性分析及现有职业岗位群对从业者的需求量分析等。在市场需求调研中我们发现,随着机构改革的深化和公共事业的发展,我国必将形成“小政府,大社会”的社会格局,社区建设和发展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社区的地位与功能在今后将日益突出。社区管理是我国公共事业的一部分。全国各大城市的人才需求状况调查资料显示,该系列专业人才被列于12类紧缺人才之中。而现有行业人员多是半路出家,整体素质不高,受过高等教育或专业培训的人员只占少数,有实际工作经验能独立主持小区或物业全面管理的中高级人才特别缺乏。

    五年制高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掌握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能胜任基层管理工作并具有一定处理事务和自我发展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该专业面向城乡社区、物业管理公司、民政、工会、公益团体、中介机构、共青团、妇联或老年活动中心等机构.也可去各种企业从事相关的文职工作。就业前景良好

(二)进行职业分析,形成综合职业能力体系

科学的课程模式强调对特定职业进行系列分析,以明确该职业对从业者必备知识和能力的具体要求,进而再逐级分析所得结果,落实到以能力或技能为中心的模块上。

我校多次组织力量到社区、居委会、街道办事处、物业管理公司等单位进行凋研,从职业岗位的工作分析人手,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的素质和能力要求。以就业岗位对能力的要求为准,构建了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能力体系。

五年制高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学生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及本专业应有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经济管理基本理论、社会学基本理论以及财务、法律基本理论等知识结构。基本技能主要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外语应用能力以及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专业技能主要包括经营管理能力、公关协调能力以及现场处理事务的能力等。

五年制离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

根据以上培养目标定位,五年制高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应以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基础.练就学生扎实的基本技能,拓宽学生视野。增强学生自我发展能力为目标。

(一)以培养学生基本素质和增强学生自我发展能力为方向,设置公共课程

公共课程的主要功能是提高学生的基本思想道德水平、文化和身心素质。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一般能力.以满足学生适应社会、创新发展的需要。同时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

公共理论课程包括三个模块:一是政治理论和思想品德课程模块,二是文化基础课程模块,三是基本技能模块。

政治理论课程开设《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知识》等四门必修课程。并在此基础上开设《就业创业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等选修课,同时与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和专业实训实习相结台,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

文化基础课主要开设《语文》、《数学》、《英语》、《体育》等必修课,为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审美情趣,还开设《普通话》、《公关礼仪》、《美育》、《文秘与应用写作》等选修课。

五年制高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基本技能的知识点主要为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信息采集处理能力。基本技能主要包括汉字录入能力、文字处理能力和网络应用能力。为此。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编程语言》、《管理信息系统》等有关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课程。

(二)以培养学生扎实的岗位职业能力为目标.确定专业课程模块

专业课程的功能主要是提高学生的职业技术索质.使其达到与未来职业岗位相适应的基本要求。重点强化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以满足学生胜任工作岗位和就业创业的需要。五年制高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专业课应由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三大模块构成。

专业基础课杜区管理与服务是社区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起着支柱和基础的作用。从事社区管理和服务工作的人,不仅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爱心,还要具备一定的管理服务的知识技能。因此《社会学概论》、《管理学原理》、《现代社区概论》、《社区规划与发展》、《社会心理学》等应作为五年制高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基础课。

专业必修课五年制高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综合职业能力主要包括:组织管理能力、公关协调能力和现场处理事务的能力等。因此。专业必修课应围绕这三个模块设置相关课程。围绕经营管理能力结构应设置《社区管理与服务》、《物业管理概论》、《企业管理》、《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社会调查与统计》等课程。要具备公关协调能力必须掌握《公共关系学》、《商务谈判》、《消费心理学》等理论知识。从事社区管理与服务工作,有时可能遇到一些复杂的情况。因此,必须熟悉国家有关社区工作的政策与法律法规。具备现场处理事务的能力及应变能力.必须掌握一些法律知识和工作方法。为此应开设《民法》、《刑法》、《经济法》、《民事调节处理》、《社区工作方法》等课程。

专业选修课专业课除开设上述以培养学生扎实的岗位职业能力为目标的专业必修课外。还应开设拓宽学生知识面以提高学生素质的专业选修课。五年制高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应开设《金融与保险基本知识》、《家政服务学》、《服务语言艺术》、《环保与可持续发展》、《市场营销》等专业选修课。

(三)强化综合职业能力训练.加强实践课程建设

以职业能力训练为重点的实验实训是职业院校落实以就业为导向课程体系建设的基础,五年制高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实践课程应由实验技能训练、案例教学、大型作业设计及综合实习等模块构成。

实验技能训练主要采用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实现。如计算机课程的上机实验教学,社区管理及会计类课程的阶段模拟实习等。案例教学则通过分析案例总结规律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如管理类、法律类课程的案例教学等。大型作业设计可集中在几周内进行,它是相关理论课程的综合运用。如计算机程序设计、小区调查、社区规划设计等。综合实习是学生走向社会的前奏,可与实习单位联系让学生到相应的岗位上实习,为将来走向工作岗位积累一定的经验。

五年制离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课程体系的实施

(一)选用适当的教材是实施课程体系的基础

教材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是教师推进教学活动,实施教学目标的依据。五年制高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教材,应采用教育部规划教材或江苏省教育厅规划教材及高职高专教材。这些教材深入浅出,能够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和教育教学的实用性,而且大多数有教学大纲、习题集或参考资料。当然,为了推进高职院校的专业课教材建设工作,也应积极倡导和鼓励本校教师结合实际开展专业课教材或讲义的编写,调动专业课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面推进课程改革工作。我校正在组织教师进行《经济法》、《社区管理实务》、《民事调节处理》等教材的编写。另外.为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及考级考证的需要。教师还应向学生推荐一些能反映学科的前沿知识,具有一定实用价值的参考书

(二)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实施课程体系的保证

五年制高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是按照岗位职业群设置的。因此要求教师既能讲解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应有相当数量的“双师型”教师。我校为了在实践中提高教师的能力,安排教师定期到校外实训基地参加实践锻炼,并且有计划地安排中青年教师到企业或相关单位挂职顶岗工作,提高教师的管理水平和实际操作技能。我校还特意聘请本行业中掌握最新知识的专家学者或该行业中的社会知名人士做兼职教师,他们能给职业教育带来最新的市场信息和成功经验。只有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三)以职业能力训练为重点的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是落实课程体系的物质条件

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是加强职业技能训练和实践性教学环节,课程体系改革应重视和加强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训基地的建设。按照就业需求来配置教学资源。为做到教学与工作岗位之问的“零距离”,应以职业分析乃至工作过程分析为依据。按照“教学工厂”的模式来建设实训场所,同时注重教学功能的实现。为办好五年制高职杜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我校已建立一个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并正在建设一个设备先进、设施一流的模拟实验室。同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物业管理公司、老干部活动中心等单位签订了协议,利用其资源培训我校学生。在平时利用其资源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训练,在他们工作较忙人员不足时.学校可安排学生参与服务。使学生对社区工作有了更深的认识与体验。

(四)参加社会考证是课程体系实施效果的评价标准

职业资格证书和等级证书是对高职毕业生技术应用能力具备程度的客观评价,也是用人单位选用人才的重要依据。我们对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学生实行“多证书”(即毕业证与职业资格证书及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要求他们参加职业认证或通过中级技能等级考核,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核要取得社会认可的中级证书。

管理学五大职能论文第5篇

论文摘要:本文针对高职学院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市场需求状况,专业人才的综合能力体系,构建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课程体系,实践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及参加社会考证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

构建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应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基础,根据企业的要求,设计课程结构体系,确定能力培养目标,使学生获得职业经验,实现“零距离”上岗。为此。我校在进行市场调查和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多年开办管理服务类专业的有利条件,开办了五年制高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现已基本确定了该专业的课程体系。

深入开展课程分析,构建就业导向型课程体系

(一)开展市场需求分析,确定专业对应的岗位职业群

市场需求分析包括所设专业对应职业分析,新职业产生的可能性分析及现有职业岗位群对从业者的需求量分析等。在市场需求调研中我们发现,随着机构改革的深化和公共事业的发展,我国必将形成“小政府,大社会”的社会格局,社区建设和发展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社区的地位与功能在今后将日益突出。社区管理是我国公共事业的一部分。全国各大城市的人才需求状况调查资料显示,该系列专业人才被列于12类紧缺人才之中。而现有行业人员多是半路出家,整体素质不高,受过高等教育或专业培训的人员只占少数,有实际工作经验能独立主持小区或物业全面管理的中高级人才特别缺乏。

五年制高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掌握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能胜任基层管理工作并具有一定处理事务和自我发展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该专业面向城乡社区、物业管理公司、民政、工会、公益团体、中介机构、共青团、妇联或老年活动中心等机构.也可去各种企业从事相关的文职工作。就业前景良好

(二)进行职业分析,形成综合职业能力体系

科学的课程模式强调对特定职业进行系列分析,以明确该职业对从业者必备知识和能力的具体要求,进而再逐级分析所得结果,落实到以能力或技能为中心的模块上。

我校多次组织力量到社区、居委会、街道办事处、物业管理公司等单位进行凋研,从职业岗位的工作分析人手,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的素质和能力要求。以就业岗位对能力的要求为准,构建了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能力体系。

五年制高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学生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及本专业应有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经济管理基本理论、社会学基本理论以及财务、法律基本理论等知识结构。基本技能主要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外语应用能力以及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专业技能主要包括经营管理能力、公关协调能力以及现场处理事务的能力等。

五年制离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

根据以上培养目标定位,五年制高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应以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基础.练就学生扎实的基本技能,拓宽学生视野。增强学生自我发展能力为目标。

(一)以培养学生基本素质和增强学生自我发展能力为方向,设置公共课程

公共课程的主要功能是提高学生的基本思想道德水平、文化和身心素质。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一般能力.以满足学生适应社会、创新发展的需要。同时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

公共理论课程包括三个模块:一是政治理论和思想品德课程模块,二是文化基础课程模块,三是基本技能模块。

政治理论课程开设《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知识》等四门必修课程。并在此基础上开设《就业创业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等选修课,同时与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和专业实训实习相结台,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

文化基础课主要开设《语文》、《数学》、《英语》、《体育》等必修课,为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审美情趣,还开设《普通话》、《公关礼仪》、《美育》、《文秘与应用写作》等选修课。

五年制高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基本技能的知识点主要为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信息采集处理能力。基本技能主要包括汉字录入能力、文字处理能力和网络应用能力。为此。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编程语言》、《管理信息系统》等有关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课程。

(二)以培养学生扎实的岗位职业能力为目标.确定专业课程模块

专业课程的功能主要是提高学生的职业技术索质.使其达到与未来职业岗位相适应的基本要求。重点强化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以满足学生胜任工作岗位和就业创业的需要。五年制高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专业课应由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三大模块构成。

专业基础课杜区管理与服务是社区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起着支柱和基础的作用。从事社区管理和服务工作的人,不仅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爱心,还要具备一定的管理服务的知识技能。因此《社会学概论》、《管理学原理》、《现代社区概论》、《社区规划与发展》、《社会心理学》等应作为五年制高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基础课。

专业必修课五年制高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综合职业能力主要包括:组织管理能力、公关协调能力和现场处理事务的能力等。因此。专业必修课应围绕这三个模块设置相关课程。围绕经营管理能力结构应设置《社区管理与服务》、《物业管理概论》、《企业管理》、《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社会调查与统计》等课程。要具备公关协调能力必须掌握《公共关系学》、《商务谈判》、《消费心理学》等理论知识。从事社区管理与服务工作,有时可能遇到一些复杂的情况。因此,必须熟悉国家有关社区工作的政策与法律法规。具备现场处理事务的能力及应变能力.必须掌握一些法律知识和工作方法。为此应开设《民法》、《刑法》、《经济法》、《民事调节处理》、《社区工作方法》等课程。

专业选修课专业课除开设上述以培养学生扎实的岗位职业能力为目标的专业必修课外。还应开设拓宽学生知识面以提高学生素质的专业选修课。五年制高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应开设《金融与保险基本知识》、《家政服务学》、《服务语言艺术》、《环保与可持续发展》、《市场营销》等专业选修课。

(三)强化综合职业能力训练.加强实践课程建设

以职业能力训练为重点的实验实训是职业院校落实以就业为导向课程体系建设的基础,五年制高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实践课程应由实验技能训练、案例教学、大型作业设计及综合实习等模块构成。

实验技能训练主要采用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实现。如计算机课程的上机实验教学,社区管理及会计类课程的阶段模拟实习等。案例教学则通过分析案例总结规律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如管理类、法律类课程的案例教学等。大型作业设计可集中在几周内进行,它是相关理论课程的综合运用。如计算机程序设计、小区调查、社区规划设计等。综合实习是学生走向社会的前奏,可与实习单位联系让学生到相应的岗位上实习,为将来走向工作岗位积累一定的经验。

五年制离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课程体系的实施

(一)选用适当的教材是实施课程体系的基础

教材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是教师推进教学活动,实施教学目标的依据。五年制高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教材,应采用教育部规划教材或江苏省教育厅规划教材及高职高专教材。这些教材深入浅出,能够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和教育教学的实用性,而且大多数有教学大纲、习题集或参考资料。当然,为了推进高职院校的专业课教材建设工作,也应积极倡导和鼓励本校教师结合实际开展专业课教材或讲义的编写,调动专业课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面推进课程改革工作。我校正在组织教师进行《经济法》、《社区管理实务》、《民事调节处理》等教材的编写。另外.为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及考级考证的需要。教师还应向学生推荐一些能反映学科的前沿知识,具有一定实用价值的参考书

(二)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实施课程体系的保证

五年制高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是按照岗位职业群设置的。因此要求教师既能讲解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应有相当数量的“双师型”教师。我校为了在实践中提高教师的能力,安排教师定期到校外实训基地参加实践锻炼,并且有计划地安排中青年教师到企业或相关单位挂职顶岗工作,提高教师的管理水平和实际操作技能。我校还特意聘请本行业中掌握最新知识的专家学者或该行业中的社会知名人士做兼职教师,他们能给职业教育带来最新的市场信息和成功经验。只有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三)以职业能力训练为重点的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是落实课程体系的物质条件

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是加强职业技能训练和实践性教学环节,课程体系改革应重视和加强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训基地的建设。按照就业需求来配置教学资源。为做到教学与工作岗位之问的“零距离”,应以职业分析乃至工作过程分析为依据。按照“教学工厂”的模式来建设实训场所,同时注重教学功能的实现。为办好五年制高职杜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我校已建立一个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并正在建设一个设备先进、设施一流的模拟实验室。同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物业管理公司、老干部活动中心等单位签订了协议,利用其资源培训我校学生。在平时利用其资源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训练,在他们工作较忙人员不足时.学校可安排学生参与服务。使学生对社区工作有了更深的认识与体验。

(四)参加社会考证是课程体系实施效果的评价标准

职业资格证书和等级证书是对高职毕业生技术应用能力具备程度的客观评价,也是用人单位选用人才的重要依据。我们对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学生实行“多证书”(即毕业证与职业资格证书及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要求他们参加职业认证或通过中级技能等级考核,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核要取得社会认可的中级证书。

管理学五大职能论文第6篇

一、五年制高职学生自主管理的现状

五年制高职学生自主管理管理能力一直以来都存在着执行难的问题,归根到底还是由于高职院校、教师和学生自身诸多原因综合造成的,具体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整个教育环境没有意识到五年制高职学生自主管理管理能力对于学生发展的意义。一直以来,课堂都是由老师主导,学生被动学习为主,更何况是五年制高职学生的理论课学习了,教师在讲台上讲课,学生在台下听讲,没有自主学习的意识,在课后很多学生就将课堂的学习内容抛诸脑后。再者,高职院校学生不比一般本科,很多学生的思想就是为了混学位拿文凭,自主意识不强。

第二,高职院校学生当中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来源于农村,学生从小到大就在父母的管束之下成为了“听话”的人,自然而然这种思维一直带到学校后就变成了在课堂上听老师的话,而没有想过怎样去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如何实现自我管理,更别提到了社会后如何思考自己未来的人生。还有许多学生是独生子女,从小到大任何事情都由父母一手包办,缺乏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更是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在思维上都按照父母意愿来行事,养成了服从管教的性格。

第三,高职院校在五年制高职学生自主管理管理能力的培养上也是漏洞百出。高职院校本身就是职业化的大学,培养的是社会技能型人才,因此在理论课上并不重视,学校的领导和教师都认为,理论学习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实践课程。久而久之,五年制高职学生自主管理管理能力的培养也就成为了一句空谈,甚至理论课的安排也被排斥到了边缘地带。

二、五年制高职学生理论课上自主管理管理能力的提升

五年制高职学生理论课上自主管理管理能力对于高职学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理论是实践的基础,没有打好理论基础就无法开展实践锻炼。因此,只有更加重视五年制高职学生理论课上自主管理管理能力,才能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从而在未来社会中获得更多的机会。

(一)言传身教做学生学习的楷模

五年制高职学生理论课上自主管理管理能力,首要的一点就是教师要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言传身教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

教师在整个课堂中是非常重要的,他是引导学生的主宰者,俗话说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如果教师不加强自身修养,那么学生在课堂中也难以被教师的魅力所吸引,这样就更加谈不上让五年制高职学生理论课上形成自主管理管理能力了。因此,教师只有处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在课堂中的魅力,敬佩教师的为人,才能服从于教师的安排,真正的按照教师的引导去形成自主管理能力。

(二)开展各项有益活动,实现自主发展

要想让五年制高职学生在理论课上实现自主管理管理能力,就必须丰富理论课的内容,让理论课不再时时刻刻只是单纯的知识讲解,否则只会缺少活力,让学生得不到思考,更加无法培养良好的自主管理能力了。因此,教师可以在理论课上,让学生充分的展现自己,例如在教授完一节课程后,让学生自己梳理讲解过的内容,鼓励学生上台来做一个精简的讲解。另外,教师还可以分组,让不同组别的学生进行自我讨论,对课堂中的难点、重点进行剖析,大胆的发表自己的意见。在此过程中,教师必须选择几名责任心较强的学生作为“管理干部”,对小组的内部进行有效管理,不至于出现任何矛盾和突发情况,让团队变得井然有序,从而自主管理能力也就会逐渐提高了。因此,教师只有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去表达,去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才会在理论课上形成自己的观点,拥有自主管理能力。

(三)合理规划时间,实现自主管理

在五年制高职学生理论课上自主管理管理能力的提升过程中,只有合理的规划好时间,有效的利用时间,才能让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得到加强。实践证明,成功的人都是具有良好的时间规划的,能够自己掌控好自己的时间,就是最终的胜利者。因此,教师在理论课上,引导大学生正确地掌握时间管理的方法,在学校里进行时间管理的能力培养,能够使学生尽快地适应现代企业对人才能力素质的要求。

管理学五大职能论文第7篇

关键词 近十年;职业教育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研究内容;研究人员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07-0026-05

在教育研究领域,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是高校人文社会研究的重要资助来源,是国家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不可或缺的补充[1]。因此,此类项目的总体立项研究情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包括职业教育研究)发展的主要特点和趋势。“十一五”“十二五”期间,该项目中与职业教育研究相关的项目共计170项,其中,2006年5项,2007年4项,2008年3项,2009年10项,2010年16项,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均为24项,2015年36项。本文以“十一五”“十二五”期间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包括规划基金项目、青年基金项目、自筹经费项目,不包括2009年以后的专项任务、西部和边疆地区项目)中的职业教育研究项目为对象(所有数据来源于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信息网),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从研究内容与研究人员两个角度分析近十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研究的发展特点与趋势。

一、研究内容分析

根据职业教育研究的性质与特点,笔者将职业教育研究项目大体分为理论研究、应用研究与综合研究,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不同研究领域的研究。根据上述分类办法,对“十一五”“十二五”期间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中的职业教育研究项目作了初步分类分析。

(一)理论研究、应用研究与综合研究

人文社科研究,包括教育研究,通常分为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职业教育是教育研究中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因此,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分析框架可以适用于职业教育研究的分类分析。理论研究有利于促进职业教育的认识与理解,有利于职业教育的学科化;而应用研究有利于促进职业教育的实施与推广,防止职业教育脱离实践,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项目分类过程中,一些研究项目兼有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的特点,笔者将其归为综合研究。

表1的数据表明,“十一五”“十二五”期间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中的职业教育研究项目,属于理论研究的项目约占总数的58%,属于应用研究的项目约占总数的26%,属于综合研究的项目约占总数的16%。尽管依据立项项目的名称予以分类存在一定的归类误差,但是,从上述数字还可以看出,“十一五”“十二五”期间的职业教育理论研究项目占有主要地位,反映了职业教育研究偏重理论研究的特点。职业教育的实践发展迫切需要理论研究的指导,职业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得益于职业教育实践发展的推动。无论是政府政策,还是职业院校改革,都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需要职业教育研究提供理论指导[2]。

(二)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

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是分析教育研究总体特征时常用的分析框架,在分析职业教育研究内容时,可以作为区分研究选题大小的依据。职业教育的宏观研究一般指关于职业教育体制、职业教育结构、职业教育管理等具有全局意义的研究,职业教育的微观研究一般指关于职业院校内部的办学、教育、教学、科研、管理等的研究[3]。

表2的数据表明,“十一五”“十二五”期间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中的职业教育研究项目,属于宏观研究的项目约占总数的70%,属于微观研究的项目约占30%。在所有年度中,宏观研究在职业教育研究项目中占有主要地位,而微观研究始终占有较小比例,二者之间的差距较为明显。在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进程中,职业教育的宏观研究占有重要地位,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职业教育的微观研究也是职业教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专任教师与研究人员始终关注着职业教育的微观研究领域。

(三)分研究领域的研究

伴随着职业教育研究的持续发展,职业教育的研究领域日趋多样化,针对职业教育研究领域的分类研究正在逐步发展。依据关键词对教育研究领域作分类研究,是一种有效的分类方法。国内外知名学者如泰希勒、马尔科姆・泰特、别敦荣等,都曾对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分类作过详细研究[4][5]。笔者借鉴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分类方法,将职业教育研究领域分为20个,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十一五”“十二五”期间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中的职业教育研究项目,总体情况见表3。

表3的数据表明,“十一五”“十二五”期间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中的职业教育研究项目呈现以下特征:第一,从总体上看,部分研究领域的立项项目较多,如“职业教育管理”46项,约占总数的27%;“职业院校人才培养”22项,约占总数的13%;“职业教育制度(体制)”17项,约占总数的10%;“职业院校教师”14项,约占总数的8%;“职业院校管理”12项,约占总数的7%;“职业院校校企合作”11项,约占总数的6%;上述6个研究领域的项目总计122项,约占总数的72%。部分研究领域,如“职业院校科学研究”“民办职业教育”却出现了空缺。第二,从发展的角度看,所有研究领域的项目在数量方面都没有出现明显增长,一方面可能是十年来职业教育领域的热点、焦点问题没有充分聚焦,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样本总数偏小,没有反映出职业教育研究的发展性特征。尽管如此,上述数据表明,“职业教育管理”“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职业教育制度(体制)”“职业院校教师”“职业院校管理”“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等领域是职业教育研究的主要组成部分,在职业教育研究发展中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与此同时,“职业院校科学研究”“民办职业教育”等研究领域受到的关注较少。

二、研究人员分析

在研究学科及其学科领域的历史发展中,往往对研究人员的构成作分类分析,作为学科发展的重要参照指标。由于职业教育研究涉及的范围较广、参与人员比较多样、涉及的学科较为复杂,因此,分析职业教育研究项目的负责人便于把握职业教育研究的发展特点与趋势。由于所获得的项目信息有限,笔者仅从研究人员工作单位的性质、工作单位所在地区及研究人员的年龄结构等三个方面分析。

(一)研究人员工作单位性质

工作单位是反映职业教育研究的重要学术力量来源,工作单位承担职业教育研究项目的多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工作单位在职业教育研究方面的研究能力、学术地位和科研管理水平。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仅面向高等学校开放,据此,根据高校层次与类别的不同,笔者将高校分为重点高校(“211”高校)、普通高校(除重点高校以外的普通本科高校)、高职高专(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与高等专科学校)、民办高校(含独立学院)等4个类别。

表4的数据表明,“十一五”“十二五”期间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中的职业教育研究项目呈现以下特点:第一,从总体上看,高职高专、普通高校获得的研究项目均占总数的42%以上,两者共占总数的88%,是职业教育研究的主力军;重点高校获得的研究项目仅占总数的11%,说明重点高校对职业教育研究的关注度不高;民办高校(含独立学院)获得的研究项目仅占总数的1%,与高职高专和普通高校存在显著差距。第二,从年度发展趋势上看,“十一五”期间,职业教育研究项目主要由重点高校与普通高校承担,高职高专与民办高校(含独立学院)获得的研究项目较少;“十二五”期间,高职高专超越重点高校与普通高校,成为职业教育研究的绝对主力,在五个年度中均获得了半数以上的职业教育研究项目;“十一五”“十二五”期间,民办高校(含独立学院)获得的研究项目在总数中所占比例没有明显变化。笔者以为,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可能是高职院校近几年职业教育研究队伍壮大、水平提高、实力增强所导致的,而且与高职院校大力引进从事职业教育研究的博士人才有关,“来自高职院校的作者新增力量明显,意味着研究力量的类型已开始转换”[6];民办高校(含独立学院)原本在职业教育研究方面的实力较弱,申报教育部的研究项目存在一定难度。

(二)研究人员工作单位的地区分布

职业教育研究人员的地区分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各地区职业教育研究的学术生产力。职业教育研究人员的地区分布不仅能够反映职业教育研究的区域延伸度和普及范围,而且能够反映出我国不同地区的职业教育研究水平及其差异。

表5的数据表明,“十一五”“十二五”期间,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中的职业教育研究项目负责人工作单位的地区分布存在明显的区域不均衡与相对集中的特点。项目负责人工作单位比较集中的省份是:江苏、浙江、广东、江西、河北等,其中江苏、浙江为第一梯队,获得项目远远超过其他省份,这与江浙两省拥有较强的职业教育研究实力是分不开的;广东、江西、河北为第二梯队,获得项目略多于江浙以外的其他省份;其他省份为第三梯队,获得的项目较少,有些地区获得项目甚至为零。由于样本总数偏小,上述数据无法反映出第二梯队与第三梯队之间以及第三梯队内部的显著差异,也就无所谓成因分析。一般来说,获得项目数量与所在地区的职业教育发展程度成正相关关系,职业教育较为发达地区获得的项目平均多于职业教育欠发达地区。

(三)研究人员年龄结构

职业教育研究项目负责人的年龄结构不仅是分析职业教育研究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且是影响职业教育研究队伍建设与学科发展的主要因素。青年学者担负着职业教育研究的未来希望,其研究能力对职业教育研究的发展趋势有着重要影响。因此,笔者将青年项目占总数的比例作为职业教育研究项目的分析指标之一。

表6的数据表明,“十一五”“十二五”期间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中的职业教育研究项目呈现出如下特点:第一,从总体上看,青年项目占总数的比例与非青年项目存在明显差距,表明职业教育研究的青年学者还没有占据主要研究地位,研究竞争力有待提高。第二,从发展的角度看,青年项目的增长势头较为明显,“十一五”期间从无到有,“十二五”期间迅速增加,2015年更是获得了半数研究项目。究其原因,青年项目的增长,一方面,与职业教育研究的青年学者队伍壮大、实力提高有关;另一方面,与项目管理部门支持、鼓励青年学者参与职业教育研究有一定的关系。青年学者代表着职业教育研究的未来发展,青年项目的迅速增长寓意职业教育研究的良好发展趋势。

三、结论与讨论

(一)职业教育研究发展的总体特点

近十年来,职业教育研究的项目数量增长较为明显,“十二五”期间与“十一五”期间相比成倍增加;职业教育研究中的理论研究始终占据主导地位,体现了职业教育发展的理论需求;职业教育研究中的宏观研究在所有年度均占有较大比例,与近些年职业教育体制改革倾向于关注宏观问题有关;职业教育研究内容日趋多样化,但重点集中在“职业教育管理”“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职业教育制度(体制)”“职业院校教师”“职业院校管理”“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等方面。

(二)职业教育研究存在显著的不均衡现象

职业教育研究的不均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职业教育研究的区域不均衡。以江苏、浙江为代表的东部和沿海发达地区,职业教育研究实力较强,获得的研究项目较多;而中西部地区和边疆地区的职业教育研究实力较弱,获得的研究项目较少。二是职业教育研究的高校分布不均衡。“十一五”期间,重点高校与普通高校拥有较好的职业教育研究基础和资源,获得了大部分研究项目;而高职高专与民办高校(含独立学院)由于研究实力较弱,很难获得研究项目。“十二五”期间,高职高专后来居上,成为职业教育研究的主力军,与普通高校一起承担了大部分职业教育研究项目;而重点高校与民办高校(含独立学院)获得职业教育研究项目数始终保持较少的稳定趋势。

(三)职业教育研究与区域职业教育发展程度存在紧密关联性

一般来说,职业教育研究与区域职业教育发展程度呈正相关的关系,区域职业教育发展程度越高,拥有的研究资源(经费、硬件、软件等)越充足,从事职业教育研究的人员越多,研究能力越强,职业教育研究水平也就越高,上述条件都是职业教育研究的必备要素。研究结果表明,以江浙为代表的东部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职业教育研究水平显然高于中西部和边疆地区,这是由东部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较为发达的职业教育所支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