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探究

时间:2023-05-12 10:12:08
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探究

摘要: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优化转型,计算机已经应用到各行各业,成为了生产与生活不可缺少的工具,这对各高校计算机知识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高职院校的学生由于知识储备薄弱、学习情况差异大和自主学习能力不强等问题,使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育教学面临挑战。培养实用型的计算机人才一直是高职院校的重要目标,针对当前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面临的困境,可以采用成果导向教学方法,围绕高职学生预期学习成果来制定教学方案,通过设计翻转课堂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开发微课丰富教学资源,搭建软硬件平台实现分层次教学,最后通过多维度的评量来检验教学效果,使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质量得以提升,有效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成果导向;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教学

在计算机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计算机已经与各行业进行了深度的融合,每个行业除了要求从业者具备本专业的知识之外,还要求其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技能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1]。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时刻关注产业的发展需求,在教学过程中强化了计算机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计算机基础课程,它是全校的公共基础课程,是普及计算机基础知识的主要平台,逐渐成为了各高职院校关注的重点。但是现阶段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仍然未发生变化,课程主要分为课堂讲授、学生上机操作和期末考核三个环节,不能够满足当前的教学需求,应融入现代教学手段进行改革优化,以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不合理,课时较少

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虽然讲授的是计算机基础知识点,但是知识点所涉及的内容却包含很多方面,例如信息素养、计算机硬件基础、操作系统设置、办公软件使用、互联网基础、打印机和扫描仪使用等。采用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授课方式,需要大量的课时进行支撑,而现有课时无法满足全面精讲的需求,只能针对重点内容进行详细讲解,非重点内容简略讲解。上课时教师讲解的语速偏快、内容偏多,学生不能够及时融会贯通。

(二)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不能与时俱进

在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中,教师依然是课堂的主体,借助PPT课件进行知识的传授,学生被动学习,参与感不强,学习兴趣不足,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没有融合互动提问、微课、翻转课堂等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在当前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效率偏低,而且学过的知识容易遗忘。教师授课的内容往往是教学大纲和单元设计规定的内容,由于教学大纲和单元设计的修改不能够做到及时更新,部分授课内容与社会实际需求存在脱节的问题。
(三)学生学情差异大,没有实现分层次教学

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情况差异很大,特别是在办公软件教学环节,一部分学生很快就完成了教学案例,一部分学生甚至才刚刚开始。出现这种学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高职学生来源多元化、中学时代是否开设了相关课程、是否曾经接触过计算机等。这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单一的教学内容无法满足教学需求,现有的教学模式无法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个性化地设置教学内容。教师往往采取难度适中的教学案例作为折中方案,需要在教学的速度、知识点的深度、教学的技巧等多方面做好兼顾,显然这不是一个最优解。

(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薄弱,课后时间利用率不高

高职院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缺失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学生普遍缺乏执行能力,互联网的发展虽然为获取知识提供了便利,但学生更熟悉的却是其娱乐功能和社交功能,缺乏对互联网学习资源、学习技巧的了解。二是教师缺少对学生网络学习活动的引导,仅把网络学习资源作为传统教学的补充,忽略了网络学习资源不受空间和时间的制约,可以有效弥补学生课后知识的缺乏,提高课后时间的利用率的优点。三是缺少互动的学习环境,基于评价和反馈的学习活动可以有效地调动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及时发现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并进行正确的调整,教师在互动中也可以督促和辅助学生自主学习[2]。(五)教师职业素养不高,知识储备更新不及时当代社会知识的更新是时刻进行的,尤其是计算机专业知识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这对教师的职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要紧跟时展,多参加交流会和讲座来不断提高知识水平。在教学方法上也要积极拥抱新教法、新技术,教师可以采用翻转课堂的方法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负责引导,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拥有探索精神[3]。在教学素材方面要多元化发展,既有传统的PPT和讲义等静态素材,也要有微课、互动游戏等动态素材,使课堂更生动、不枯燥。(六)教学效果评量手段单一,评量结果不准确教学效果评量是很重要的教学环节,精准的评量会为课程后续的优化调整指明方向。目前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效果的评量采取期中和期末上机考试的方式,这种评量方式只关注考试结果,忽略了学习的过程,评量的结果不够准确,不能够体现出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应把结果评量和过程评量相结合。但是由于过程评量具有内隐性,现有的评量手段不易量化,增加了过程评量的难度,应采用现代的教学手段,增加学习过程数据,制定合理的评量方案,为过程评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基于成果导向的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估领域的标准之一,它是由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颁布的,体现了成果导向的教育理念,即以学生的学习成果目标为导向,构建应用技术型课程教学。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制定要紧紧围绕社会需求和培养目标,从曾经的以教为主、学科导向,转变为以学为主、以培养目标为导向[4]。课程的成果目标是根据就业需求目标设定的,遵循反向的设计标准。成果目标不仅体现出了课程的最终要求,同时也是课程的起点,在每节课上课的最开始需向学生说明本节课的预期完成成果,使学生在学习的全过程中能始终明确教学目标。为了能够实现课程的最终成果目标,需要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技术、教学资源,使教学实施过程完整和高效[5]。最后采用多维度、多过程的评量手段,对学生的完成效果进行评量,判断其是否达到成果目标,同时也为下一阶段成果导向的实施提供改进的方向,具体的课程教学改革策略如下。

(一)制定科学的课程体系,合理分配理论和实践学时

课程体系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的有机结合,良好的课程体系不仅对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也是高职院校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石。根据企业、行业和社会的实际需求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设计时要把学生的能力和期望作为重要的参考,教学目标并不是设计得越大越高越好,而是要符合人才的成长规律和教学实际。教学内容要紧跟时代的发展,对过时的教学内容及时进行更新,每年对单元设计和教案进行修订,从而保障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学生毕业后才能与就业岗位无缝衔接。高职计算机基础课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在总学时满足教学需求的情况下,也要充分考虑理论学时和实践学时的分配,使学生的理论功底和实践能力得到同步提升。

(二)引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课堂教学主体地位

翻转课堂是成果导向教学实施的重要举措之一,其贯彻了从“以教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主”的教育理念,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交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的角色从传授者转变为引导者[6]。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与信息化教学、探究式教学不可分割,全方面地培养学生积极思考能力,使学生不再一味地依赖教师的灌输,而且学生对主动学习所获得的知识印象深刻,不容易遗忘,有效地提升了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锻炼,也从侧面增加了学习的时间,在课前和课后的自由时间也可以利用,有效地解决了课时紧张问题。需要注意的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并不是把课堂全部交给学生,而是要减少教师无关干预,尊重学生的原有思维方式,教师需要加强引导和鼓励,对学生课堂内外遇到的问题要积极参与解决,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开发微课资源,丰富教学资源库

微课的时长较短,一般在10分钟左右,其制作围绕教学中的某个知识点展开,通常这个知识点较难且不易形象化表达。微课需经过巧妙构思,融入知识点讲解、互动提问、实例操作等环节,用最短的时间使学生突破难点,节约宝贵的课堂时间。微课丰富了教学资源库,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浏览共享在学习平台或者学习群中的微课,作为课前预习或者课后巩固使用。设计微课时要把握好内容,要与课堂教学高度融合,不能让学生有突兀感,需要教师拥有一定的微课开发能力,开发出最适合自己教学节奏的微课。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微课的界面要尽可能地精美,语言要精准,字幕的字体和字号设置合理,尽可能地制作互动类型微课,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四)注重教学软硬件平台建设,实现分层次教学

高职院校在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平台建设时,要注重软件平台和硬件平台协同发展。在建设软件平台时,建立各类教学资源,包括课件、案例、微课、习题作业等,教学资源的建立不仅可以引进其他教学平台的优质资源,也要注重依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自主开发,两者相结合。考虑到高职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薄弱,不能有效地在平台上搜索出自己想要的教学资源,平台应引入个性化推荐算法,依据学生的层次和兴趣,主动进行个性化推荐。平台也会记录学生在平台上的操作,包括推荐资源的观看时长、完成率等信息,为后续更精准地推荐打好基础,更好地实现分层次教学。在建设硬件平台时,硬件设备要满足教学要求,包括打开程序的速度、连接网络的快慢、设备所在场所的环境等,以便帮助学生突破时空的局限,随时随地进行学习。

(五)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增强教师和学生的创新意识

高职院校职业能力竞赛经过多年发展已经非常成熟,主要分为教师职业能力竞赛和学生职业能力竞赛两大方向。教师参加职业能力竞赛可对在竞赛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反思,从而反馈在教学工作中,潜移默化地推动了教学改革[7—8]。教师在竞赛过程中不断学习积累,接触新的知识,提升了知识储备和创新能力。学生参加职业能力竞赛可以体现学生的优秀能力,使学生更有获得感和成就感,在竞赛过程中取长补短,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技能和创新意识,未来更能适应工作的需要。教师和学生通过竞赛获得的荣誉不仅是自身的,更是属于学校的成果,优秀的竞赛成绩也为学校打响了知名度,从而得到相关部门、社会、家长的认可,提高高职院校教育的自信心,可以说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实现了三方共赢。

(六)构建多维度、多过程评量体系,强化教学效果闭环管理

评量体系的构建是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优秀的评量体系可以精准地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判断课程改革是否实现了教学目标,同时能够及时地发现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并及时反馈,为后续课程改革的优化提供建议。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是理论与上机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在评量时要同时考虑理论和上机实践两个维度。传统的评量更多的是结果评量,由于过程评量具有内隐性,不便于进行分数量化,忽略了过程评量的重要性。现阶段由于教学平台的引入,平台会记录学生利用平台学习的全过程,产生了大量的学习数据,为过程评量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强化了教学效果闭环管理[9—10]。

三、结束语

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当前的教学需求,在课堂讲授过程中,教师讲授课件内容,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依然是课堂的主体,学生的参与感不强。没有考虑到高职院校学生知识储备薄弱的情况,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生上机操作过程中,众多学生做相同的素材和案例,学生遇到不会的问题时教师只能反复讲解,没有考虑到高职院校学生的学情差异,无法有效实现分层次教学。在期末考核环节,依然采取试卷评量的模式,只关注学生的结果评量,没有关注学生的过程评量。本文综合考虑到了高职院校学生的学情,提出了成果导向的教学方法,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结合了翻转课堂、微课教学,开发个性化的网络教学平台,采用多维度、多过程的评量手段,使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质量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1]李宸劼.新工科背景下的产教融合育人策略研究[J].教师,2022(20):126—128.

[2]史祝云.高职高专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积极性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09,27(17):14—18.

[3]严虹,吕传汉,宋运明.关于核心素养培育的再思考[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21(11):14—16.

[4]惠苗.面向成果导向的计算机应用型教学改革举措[J].榆林学院学报,2017,27(4):99—102.

[5]方凌.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的高职信息化教学研究[J].时代教育,2017(20):81—82.

[6]张美珍.新课程标准下中职数学课堂教学浅析[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1(7):224—225.

[7]吕海燕,周立军,赵媛,张杰.“课堂支撑—主题驱动—竞赛进阶”式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20(3):122—126.

[8]陈涛,刘丽丽,寇山林.高职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职业技能竞赛的应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21(1):150—151.

[9]孙学军.基于大数据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1,17(28):237—238+249.

[10]覃事刚.大数据对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影响与应对[J].大学,2021(47):25—27.

作者:吴枰 单位:黑龙江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