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高职生态文明教育模式创新

时间:2023-05-12 10:11:47
高职生态文明教育模式创新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发挥大学生的主体力量,是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重要渠道。基于此,分析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功能、价值,探索课程思政引领下高职生态文明教育模式的创新路径。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职院校;生态文明;教育模式;创新

中共十八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提出了“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总体要求,这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性贡献,也充分凸显出我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大学生文化基础扎实、整体素质高、思想活跃,应当成为传播生态文明观念的生力军,在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上,大学生群体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能否掌握足够的生态文明知识,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实效影响深远。因此,在生态文明教育进程中,需将大学生作为重点对象,深入、广泛地宣传生态文明理念,使学生能够切实理解生态文明的内涵,具备良好的生态文明意识。在高职院校中,思政教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在提升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养成生态行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当前实施“课程思政”的背景下,高职院校要抓好这一契机,以此来引领生态文明教育模式的创新。

一、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功能、价值与现状

(一)教育功能

一是认知功能。生态文明教育的认知功能即在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以及生态环境遭遇破坏所引发的其他问题,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关注生态环境。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大学生是具备认知功能的主体,生态文明教育要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人和自然之间存在的矛盾,找准自身位置,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二是调节功能。如果大学生可以认识到环境问题的影响,并找出合理的解决方法,就可发挥出生态文明教育的调节功能。这种调节功能主要表现在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对于大学生而言,需要了解国家实施的各项政策,主动落实到个人,自觉调整不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各种行为[1]。三是激励功能。生态文明教育应当通过一系列的宣传和教育活动,让学生产生保护环境、保护自然的欲望,并且主动为改善环境建言献策,主动组织一些力所能及的环保行动,并让这种行为能够常态化。四是导向功能。生态文明观念的引导也有着重要价值,大学生的知识丰富,处在时展前沿,其行为观念也会对社会潮流走向产生影响,如果大学生能够认识到生态文明的重要作用,身体力行地将其落实到实践中,带动周围人一起来践行生态环保行为,无疑将会产生良性影响。

(二)教育价值

一是个体价值。生态文明教育的个体价值在于精神层面的涵养,人是典型的精神动物,人们追求心灵的宁静和精神的富有,生态文明教育的个体价值就是对大学生精神的重塑,让学生在关注物质追求的基础上寻求精神上的富足,不再局限于对自身生存境遇的关注,而是要着眼于整个社会、自然,甚至于整个宇宙[2]。二是社会价值。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通过生态文明教育,让学生认识到良好自然环境的重要性,从而自觉掌握相关知识,用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参与环保实践,解决生活中的环境问题。这不仅能够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而且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大有裨益。三是自然价值。生态文明教育的自然价值主要是引导学生平等地对待自然,主动将人与自然的需求和主观偏好相整合,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思维理念,通过生态教育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生态思想。

(三)生态文明教育现状

目前,各个高职院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大力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但课程的开展不够深入,教育普及度较低,除了与环境相关的专业外,大多没有开设专门的生态课程,生态文明教育主要是通过思政课堂来开展,思政课堂的主渠道作用也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这与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是不相符的。学校的生态文明教育是学生获取生态文明知识的重要渠道,如果学校教育未发挥作用,学生只能通过网络、电视等渠道获取,对于本身对生态文明教育缺乏主动性的学生而言,很难获取到全面、系统的生态文明知识。另外,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职院校生态文明教育的起步相对较晚,基础薄弱,校园文化形态的内涵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学校组织的生态文明实践活动较少,很多学生从未参加过类似的活动。

二、课程思政引领下高职生态文明教育模式的创新路径

(一)发挥思政课程主阵地作用

思政课是高职院校开展思政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在为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中,思政课程还肩负着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任务,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过程中,思政课程的作用和地位都不可忽视[3]。课程思政引领下高职生态文明教育模式的创新,首先需发挥出思政课的教学作用,潜移默化地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做到全过程融入。

1.明确教学目标

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课程需要达成的效果。如今,生态文明思想在现有的思政课程中有所体现,但是尚无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如果目标不清晰,缺乏融入方向,融入效果就自然不理想。因此,思政课教师在融入过程中,需主动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的生态文明教育内容,在把握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构建生态文明思政教育框架体系,深刻领悟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六项原则”,结合当代大学生的认知行为水平和实际情况,确定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具体目标。

2.丰富教学情境

思政课中生态文明教育的开展需要有明确的情境,如果一味地进行说教,很难使学生产生共鸣,生态文明教育也会流于形式,难以做到学以致用。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农林类高职院校,其专业设置与生态文明教育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在思政课情境的设置上,基于学生的专业学习、日常生活实际来创设真实情境。例如,在讲解“全面发展的小康目标”这一内容时,教师组织学生编演了情景剧,设置了“垃圾分类情景”,让学生自己来实践,分析日常生活中常见垃圾的类型,由教师为学生渗透生态文明教育,让学生认识到节约能源和资源的重要意义。同时,情境的设计要有探究性,在本校思政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常为学生设置一系列的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例如,在关于“坚持新发展理念”的教学中,教师结合我国的当前情况,让学生思考“为何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在问题情境中,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讨论,从而认识到坚持新发展理念能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是一项普惠性的民生福祉。

3.创新教学方法

方法是达成目标的工具和手段,科学的方法选择,可有效提升思政课程的教学实效性,提高学生的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当代生态文明教育思想内涵丰富,一成不变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已经无法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近年来,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坚持思政教育方法的创新,探索出了“课堂、实践、网络”三位一体的思政教学模式,将网络教学穿插在思政教学的各个环节。课前,学生可利用网络平台自主预习关于生态文明方面的理论知识,做好准备活动;在课堂上,通过微信、QQ群、微博、在线开放课程等交流生态文明知识内容;在课后,学生可通过网络与教师讨论前沿热点话题,从而对生态文明相关理论有更深入的理解。同时,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还坚持建设思政课数字化资源,坚守“立德树人”阵地,整合生态文明教育元素,让思政课程变得鲜活起来,拓展教育方法,提升教育技能。在每周,都会组织“周末大讲堂”,邀请全体思政课教师参与集体备课,教师们通过个人翻转课堂、教学群聊空间等,借助数字化教学资源,创新“123”育人系统。在这种模式下,生态文明教育通过多个渠道融入到思政课教学活动中,实现了学校如意、家长满意、学生乐意。

4.完善评价体系

评价是检验生态文明教育成果的重要环节,缺少了评价机制,无法激活学生的学习动力。在评价机制上,本校坚持“融入性评价”,为评价赋予人性化理念,对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影响、生态文明行为习惯养成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量,优化评价内容,通过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诊断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检查学生的知识储备量,全面考察学生接受生态文明教育的实际成果,并精准获取反馈信息,根据学生的诉求进行不断改进。

(二)在专业课中落实生态文明教育

2019年3月18日,在主持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中提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充分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课程思政建设如火如荼,这为思政教学和专业课的精准对接打下了坚实基础,课程思政要求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之间同向同行,形成教育合力,通过丰富课程内涵、创新教育方法、改进教学管理等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生态文明教育上,也要发挥出思政课程的主阵地作用,还要在专业课程中深刻落实生态文明教育,让学生能够主动接收理论知识的传授。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是湖南省内的重点农林类高职院校,先后获得了“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湖南省文明标兵校园”等荣誉。在课程思政理念的指引下,该校高度重视生态文明教育,整合专业课程的各种优质教学资源,合理定位课程性质,设计课程专线,从多—97—渠道为学生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充分发挥出校内外的实训资源作用,让学生能够走进自然、了解自然,深刻体会到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

1.革新课程开发理念

在专业课程的开发中,要求教师融入生态文明理念,挖掘各门课程的生态文明教育资源,在这方面,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多门课程入选全国生态文明信息化教学成果,如“森林康养课程”“中国森林文化基础”“高职安全教育”“儿科护理学”“内科护理”“园林测量”“大学生安全教育”“药理学”“园林工程材料”等。通过生态文明内容的挖掘,使学生对这一知识点有全盘了解,各门课程彼此之间相辅相成,让生态文明观的种子在学生内心深处生根发芽。

2.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相较于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多年来在专业教育领域中深耕,对思政内容的了解相对较少,为了更好地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要求教师在这一方面有足够多的知识储量[4]。对此,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为专业课教师提供了系统化的生态文明教育培训,丰富教师视角,帮助其打开视野,并定期对专业课教学课堂进行抽查督促,在学校内部营造了良好的教研氛围。同时,开展校际合作,形成联盟,与兄弟院校打造优质的共享平台。生态文明教育以环境学、生态学、地理学等学科内容为主,此类学科的知识广博,针对专业课的教学特点,学校的课程定位是通俗易懂,用简明的方式阐述生态文明建设与所学专业的关联,融入相关科学理论和技术方法,加深学生的记忆。

3.抓住产教融合机遇

生态文明能力其本质就是吸收、应用生态文明知识,生态文明教育的目标也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落实在实践中。在生态文明教育上,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不仅关注课程教学,也主动在产教融合中融入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学校立足于衡阳、服务湖南全省、辐射全国,坚持“立德树人”,培育服务生态环境、产业一线的优秀技术型人才。围绕本校的农业、林业、中医药、科教文化、旅游、信息化、森林康养等产业,与合作企业开展了全方位合作,充分彰显了学校的专业设置特色和人才资源优势,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构建多元化办学格局,以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在产教融合的进程中,学校倡导“尊重自然、贴近自然、关爱自然、保护自然”的环保理念,结合学科优势,以专业指导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组织学生通过产教融合开展生态考察、科学调研,了解国家相关的环保政策,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同时,学校突出技术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功能,与合作企业共同构建人才培养基地,将学校以“生态”为核心的办学特色与合作企业紧密融合,进一步将学校的专业优势转化为智力优势。如今,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已经与温氏集团、潇湘和创农业实业有限公司等多个本省龙头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为其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撑和服务,实现了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之间的融合,共助生态文明建设。

(三)丰富生态文明教育实践

1.丰富主题教育活动

根据生态文明的教育诉求,设计一系列的主题活动,尽可能动员更多大学生参与,使之了解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内容,以组织行动来提高学生的生态文明实践能力。主题活动的内容多种多样,可通过比赛的形式开展主题教育,也可组织生态消费小论文竞赛、生态审美书画比赛、生态法律演讲会、生态伦理辩论会等。在“环境日”“地球日”“候鸟日”“节水日”“无烟日”等纪念日,也可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活动,还可利用校内报刊、美术作品展、摄影作品展、书法展览、黑板报等为学生宣传生态文明教育思想。

2.开展活动体验教育

活动体验教育是通过自然观察与调查、自然体验、社会实践等亲身参与的活动来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具体可根据学生的专业性质、专业类别来组织活动,也可与其他兄弟院校建立联系,共同组织,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够在活动中相互取长补短。例如,带领学生参观动物园、植物园、企业、环保工厂、环保科研所、环境监测站、垃圾处理厂,或者到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进行实地考察,使学生对生态问题产生感性认知,增强学生对大自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例如,学校组织了“拒绝违规电器拒绝白色垃圾共建平安生态校园”生态文明展示活动,这一活动旨在提升学生安全意识、防火意识和环保意识。在活动前期,将相关内容推送至学校的“两微一端”平台,让学生了解各类问题的危害、原因和后果。对于妥善保管的违规电器进行分类处理和归还,向学生宣传白色垃圾的危害,以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在活动现场,为学生展示了热水棒、电热水壶、电饭锅、一次性饭盒等违规大功率电器和白色垃圾,利用展板为学生介绍各高校由于使用违规电器而引发的火灾安全类事件,参与活动的学生响应均非常积极。

3.丰富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是学生将所学生态文明教育理论用于实践的最佳场所,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以校园作为主阵地,线上线下齐发力,立足于“绿色湖南”,对接“湖南生态强省”建设,以生态文明志愿者协会作为平台,为学生组织了内容丰富的实践活动。比如,2021年组织了“补绿植绿、心中有绿”的义务植树活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共建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宣讲大赛等。除了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之外,还鼓励学生借助线上渠道来学习生态文明知识,并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创新创业能力挑战赛。在2021年,学校生态文明志愿者协会参与了第三届湖南省大学生社团就业创业能力挑战赛,通过为期三个月的努力,成功晋级“全省百强社团”。另外,还将生态文明教育搬出校园,让其走进小学、走进社区。另外,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还可建立专门的环境教育实训基地,让生态文明教育落实到社会实践中,比之教师的理论讲述,实践更能启迪学生心灵,只有让学生真正地进入自然,体会到自然的存在,才能让学生对自然产生深刻情感。—08—借助环境教育实训基地,为学生建立生态情感、亲近大自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同时,还可让学生参与企业的绿色生产过程,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获取绿色知识、绿色技术,通过长期的实践,使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观,并将这种思想自觉转化为生态文明实践行动。

(四)在校园文化中融入生态文明教育

从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看,“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在三年的学习中,大多数时间学生是在校园中度过的,这一时期,他们的身心尚未成熟,“三观”处于建立时期,因此课程思政引领下的生态文明教育还需充分发挥出校园环境的作用[5]。一方面,美化校园的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包括学校建筑物的整体布局、学校位置、学校自然风貌、建筑物设计风格等,如果让学生处于生态文明浓郁的氛围中,就会产生保护自然的强烈欲望,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在实践中,学校利用学校定位的自然因素,因势利导,教育学生爱护树木、爱护山林,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保护自然、不乱扔垃圾、节约用水、爱护动物等。另一方面,优化学校人文环境。人文环境是渗透人文精神的生活环境,和谐的人文环境不仅体现在人与自然之间,还体现在人与人之间,要让学校得到和谐发展,仅仅依靠刚性的制度约束还不够,更多的还是需要精神力量的主动支持,其中后勤人员、行政人员、学校教师、治安管理人员都是人文环境的重要组成,其生态文明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也会对生态文明教育成果产生影响。因此,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规范自身行为,发挥榜样的作用,从内心深处认识到生态文明教育的紧迫性,在行为和言语上发挥表率作用。最后,强化制度建设。制度是一种规范和约束,能够对师生的言行起到引导作用,是生态文明教育稳定开展的重要依据。基于此,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致力于优化制度环境,用完备的制度来约束学生的日常行为,要求学生将低碳、环保的绿色理念践行到日常生活中,制定了《节约型校园建设条例》《校园生态文明行为规范》等,形成了基本完善的生态文明教育保障机制。

三、结束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是生态恶化、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问题也接踵而至,尽管多数人认识到了生态文明的重要性,但是尚未真正地落实到实践上。在这一背景下,强化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十分必要。大学生是富有社会责任感、引领新风尚的知识群体,在生态文明建设上,需发挥出起引导作用,通过对这一群体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可使之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力量。在这一方面,高职院校需发挥出主阵地作用,坚持以“立德树人”为基础,基于课程思政的理念,从课程设置、师资配备、活动举办、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来落实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生态消费意识、生态伦理意识、生态安全意识和生态法治意识,主动践行生态文明环保行为,发挥出示范作用,自觉投身于生态文明的建设实践中。

参考文献:

[1]马艺滔.“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语文生态文明教育的路径与方法[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33(6):136—140.

[2]安彦彦,姜艳文.论生态文明教育与高职思政课课程体系的有效融合[J].教育与职业,2017(12):82—84.

[3]吴明红.思政课程中融入生态文明教育的实现模式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34(3):97—100.

[4]李雄德,丁国华,程志山.生态文明理念融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路径探讨[J].职教论坛,2019(12):125—128.

[5]蔡美萍.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实践路径探讨[J].江苏高教,2013(4):83—84.

作者:肖明 单位: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