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研究型教学法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2-06-17 18:55:41
研究型教学法论文

研究型教学法论文第1篇

关键词:研究型学习;教学模式;实践能力;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1-0132-03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21世纪教育的主流,然而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授课型教学模式和学生的被动性学习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1]。同时,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的文件要求,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专业人才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然而,研究型学习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一种教学理念和方式,得到普遍认同和广泛关注[2]。近年来,根据我院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方案要求以及该课程的特点,我们有效地将“研究型学习”教学模式应用于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对象与方法

(一)参加对象

我系公共卫生管理专业、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和医学营养专业三个高职专业的学生,每年共计150人左右,安排时间第四学期。

(二)研究型学习教学模式的教学策略

1.教学安排。将该课程划分为:医学科研方法和论文的认知、文献检索与信息提炼、项目内容的选定、项目技术路线的设计、项目可行性分析、项目的实施、项目结果的处理与总结、项目论文的撰写与发表和项目的汇报9个项目工作任务板块。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原则,围绕“汇报――讲解――讨论”展开,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起引导作用。该课程的教学时数均为36学时。

2.项目内容来源和设计。课程要求项目内容选定按人才培养方案和行业岗位工作内容需求的原则,选择有针对性的项目工作任务,灵活运用研究型学习的理念进行组织教学,既达到了基本的教学目标,也有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及创新意识。

3.项目内容的组织实施办法。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方式。首先教师根据对整个班级学生学情进行分析,选出学习态度认真、责任心强、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担任项目组组长。然后组长再根据教师对成员的要求,选择其组内成员。每个项目学习小组由6~8名学生组成,每个学生按照项目内容进行分工,各自承担相应工作任务,然后由组长负责资料整合与专题汇报。每个项目工作任务板块,学生均有2周的准备时间。每组必须根据每个项目任务的评分标准合格后,方可进入下一个环节项目任务的开展。

(三)教学模式的评价

1.考核方式。课程考核主要采取由项目评审小组和项目汇报评委组共同完成项目的考核。科任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项目评审小组,按照制定的课程项目评分标准,对项目选题、项目设计、项目汇报、项目论文进行评分,占总成绩的60%。项目汇报评委组成员由系主任、教研室主任和相关专业教师组成的评委小组,按照《卫生管理系项目教学评分标准》对每组项目进行评分,占总成绩的40%。

2.问卷调查。自制调查表,每班随机抽取30名学生,集中发放问卷,当场收回。调查表的内容包括研究型教学方式对学生的作用、能力的提高、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评价等。用SPSS 11.5统计软件做统计分析,用频数分布来描述和分析这些数据。

二、结果

(一)项目内容完成情况

从表1的项目内容来看,学生选取的内容均结合了各自的专业发展特点和行业岗位工作需求。部分项目小组还设计了实验研究,也有部分小组还走出校园、面向社会人群进行了相关的调查。

(二)项目教学问卷调查结果

1.参加的项目性质。根据研究型项目教学模式的实施,按照教学标准的要求,大部分学生是参照教师根据行(企)业需求设计的模拟项目,占54.42%;有44.58%的学生自己寻找的行业项目;而仅仅只有1%的项目为企业委托的真实项目。

2.教师的教学能力评价。教师在研究型项目教学中扮演着主要的指导作用,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使不同项目得以顺利实施。通过调查发现,有98.24%学生认为带教老师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和高度的责任心。

3.学生的能力反馈情况。从研究型项目教学对学生最大的作用来看,认为可以培养团队精神的占80.67%;可以最大地激发创新思维和潜力占30.09%;也促进了解企业情况,占85.31%。在对学生能力提高的改变情况分析,大部分学生认为在专业应用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有明显提高,分别为77.39%和65.45%;另外还有51%的学生认为明显提高了沟通合作能力。在研究型项目教学同其他教学方法相比,有74.52%的学生认为实践技能提高比较明显,而认为和其他方法效果一样的仅为3.80%。对于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有35.67%的认为自己对项目策划表现最欠缺,但只有8.60%的学生认为是表达最欠缺。在研究型项目教学过程中,38.29%和36%的学生分别表示在老师指导下和小组协作下能独立完成该项目;而只有23.81%的表示能独立完成。学生在参与研究型项目教学中面临的最大困难,主要分别体现在学过的理论知识无法得到有效运用和自身实践的操作能力不够,各占41.67%和45.49%。从学生完成项目后的状态分析可知,找到了自己的不足、学习目标更明确的学生占80.34%;有74.57%的学生发现了自己的潜力,对未来充满希望,以及39.91%的学生后悔平时的学习不够;还有27.74%的学生表示收获了挑战成功的喜悦,有机会还想参加。

三、讨论

(一)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态度与角色转变

研究型学习教学模式必须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和认真负责的态度,而且还要有教学热情和乐于奉献时间的精神。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有98.24%学生认为带教老师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和高度的责任心。他们表示教师在研究型教学模式中起到了指导、促进作用而不是灌输作用,使学习过程变得更加的积极和轻松。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和人们认知能力的增强,传统的教育将不再满足当前的需要。教师是教育改革的实践者和推动者,这就要求教师的角色要不断发生改变。于是当代教育的教师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考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3]。所以研究型学习教学模式实现了教师由教材的讲解者、传授者,转变为学习指导者、活动组织者。

(二)学生的学习方式与地位发生转变

学习方式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而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表现出的基本行为特征和认知取向。在学生接受项目任务实施完成以后,明显提高了相应的能力,其分别是77.39%的学生认为在专业应用能力和65.45%的学生体现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96.20%的学生认为明显提高了实践技能。这是因为研究型学习教学模式采用的是项目任务组织教学,以解决问题和表达、交流观点而结束。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此过程之中学生采取的是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构建知识。学习地位由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成为参与者、探究者和意义建构者。学习方式也从听讲―存储―再现,转向了探索―内化―创造,使得学生在传统学习方式中被忽略和压抑了的主动性、创造性和个性特征得以释放和张扬,享受到了学习带给学生们的快乐。

(三)增加对行(企)业工作岗位的了解与关注

研究型学习教学模式改变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学生通过项目的选取、实施与总结以及论文撰写后,85.31%学生认为促进了其了解企业的情况。对行(企)业岗位的工作内容有了更深的了解,将为学生实习与就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实现高职学生由学校到工作岗位的“零距离”人才需求培养目标。

(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与服务集体的意识

在项目任务实施中,只有1.84%的学生认为小组协作精神太差是研究型项目教学中面临的最大困难,这说明大部分学生意识到组内同学间合作是学生任务完成和获取知识的关键。因为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知识的获得,能增强与他人的合作能力,能改善同学之间的关系。也对学生的同伴关系、交流能力和知识的获得有着积极的影响。同时,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交流有利于帮助他们理解他人、分享彼此的观点和学习成果;有利于帮助他们学到一些与人相处、与人合作做事的技巧。分享和合作也是社会对职业人才在未来工作中的要求。

(五)需要进一步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在近几年的实施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与挑战。其主要体现为:一是需要加强教学过程管理,提高教学质量。从传统教学模式向研究型教学模式转变需要一个过程,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也有部分学生认为无法提前准备,学习盲目性大,加上学习能力要求高,跟不上研究型教学步伐,于是感到教学内容及课堂秩序有些乱。这就要求教师应充分利用教学网络,努力培养学生开发第二网络课堂,建立项目学习网络平台,方便学生学习与交流,并且需要根据高职学生的学情与能力,注意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度,加强课堂教学的组织和引导。二是当前课程设置上安排课时较少,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研究型教学对教师的学术水平、教学能力和工作责任心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要全过程跟踪费时、费力,通常在耐心指导每个项目的实施时,需要教师付出大量的课余休息时间来完成指导工作。为了使研究型教学模式得到更好的发展,培养出更能适应现代社会所需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学校(院)应在制度制定时应注意适当给予倾斜,多鼓励教师开展新型教育教学改革模式。三是需要努力打造优良师资队伍与优良的教学团队。研究型教学模式具有学科知识点开放性、自主性和多元性的特点,于是学生在选择项目内容上就会涉及到专业各学科知识点的有机结合与运用,这就需要建立一支多学科专业背景的教师作为项目指导组,参与到学生项目指导的工作,为学生项目的顺利完成提供充分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喻思红,范湘红,赵小红.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及评价[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5):380-382.

[2]尹伟,范旭,胡德渝,等.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在口腔预防医学课程中的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9):53-54.

[3]王林发.研究型教师培养的“项目学习”教学模式[J].教育研究,2010,367(8):105-109.

[4]范秉琳,杨志军,袁建梅,等.“研究型学习”教学模式在分析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6):62-63.

Application of Teaching Method of "Research-based learning" in the Medical Scientific Research Methods and Thesis Writing Course

YANG Ming-fei,WANG Xu-hui

(Department of Health Management,Guiyang Nursing Vocational College,Guiyang,Guizhou 550081,China)

研究型教学法论文第2篇

(一)案例选择问题

理论侧重于教学内容,案例的选择随意性较大和老调重弹,时效性不足。有许多显著问题,在实践和共同关心的学生的意识,但这个问题一点也不含糊补充教学案例,缺少的类或法律界近年来在国内外的典型案例,以及那些没有这个概念引起广泛关注这个过程中,可能涉及相关的课程,体制、法律、法律规范有机联系,并已讨论的价值,不要让学生从实际案例的感觉。

(二)教学模式问题

案例教学没有明确的规则,案例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的教师的选择,没有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言堂”的类型的本质,缺乏创新的新的数字案例教学方法。

(三)角色定位问题

教师、学生在缺乏教学的准确定位的情况下的作用,学生参与度不高,难以发挥案例教学的效果。案例教学应注重通过案例研究教学生的实际和思想的核心问题,帮助学生解决多义性,树立正确的观点。

二、研究型法学教学模式的界定———问题引导

教学模式是指反映特定教学理论,以保持使用结构相对稳定的教学活动。在这个意义上,教学模式包括四个方面:步骤安排,信息反馈、支持系统和师生互动系统。在“问题引导模式”不是基于严格意义上的上述“教学模式”的概念,而是教育规律的素描理想的画面可以被用来作为法律系学生意识和理想未来的创新演绎出了问题,将提高课堂问题“问题教学模式”,并作为破解“灌输知识模型”的魔力,他们通过歧视需要“问题教学模式”和“问题引导模式”,揭示了后者的真正含义。“知识灌输模式”不是唯一对我们的法制教育,但高等教育的通病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灌输教学”。在“知识灌输模式”法律教育成一个存储行为。“问题引导模式”是传授法律知识,必须通过各种不同的形式积极思考问题的指导可以激发学生的潜力,具备问题意识和法律思维。引导模式有问题,但仍然没有疑问的老师解释,而是用案例分析类型,讨论,甚至模拟法庭的方式,或上述方式的组合,其核心是唯一的老师通过一个接一个的问题启发积极思维,引导学生达到学生的创新问题意识。相反,即使是通过多媒体手段,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但如果它不被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提出的问题,那么可以说改变灌输方法,提高灌输的效率,仍然只能归类作为“知识灌输模式”或者充其量,“知识灌输模式”。也就是说只有一个改进版本,“问题引导模式”就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三、构建研究型法学教学模式的主要途径

第一、要求学生预习教材。

教师本身有意识的问题和创新的精神,是贯彻落实“问题引导模式”的前提。但是一旦进入教学实践,以有效实施“问题引导模式”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必须满足一个前提条件:学生已经有认知的基本知识。如果这个前提没有满足,教师就必须有大量的时间来灌输“问题引导模式”的知识将成为空中。必须事先获得知识,也让“问题的指导模式,”的预留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的实现,最好的办法是教学学生预习的内容。

第二、引导学生关注实际问题。

法学毕竟是应用学科,教学的目的是培养从事法律职业法的法律人,而“问题引导模式”的追求意识和法律创新精神的问题是。为此,教师应引导和鼓励学生的注意,发现与教学相关的实际问题,特别是那些引起社会广泛讨论,以一个有争议的法律问题。出现这些问题,因为无论该行强调法律漏洞,无论是现有的知识和理论的新问题无法解释,它可以成为“称号引导模式”,在问题的根源。

第三、因地制宜选择教学方法。

“问题引导模式”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或者什么样的教学方法相结合,根据教师的教学类的需求,教学内容和教师来衡量自己的情况和选择。换句话说,使用各种教学方法,探讨采取自己的风格,而不是采取直接教学风格的教学方法。当然,教学方法这里所指的是绝对不是教学的灌输,而是教学问题引导,但也必须体现在教师和教授之间的互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第四、消除权威意识。

研究型教学法论文第3篇

生本开放式研究型教学法,即以学生主动探索、发现、获取知识为根本;依托教材内容以及教材以外的资料和社会实际,借助现代教学工具,通过创建“讨论型”、“探究型”、“交流型”、“实践型”课堂,为学生营造一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空间的拓展。生本开放式研究型教学法的特点:突出“学生”、突出“开放”和突出“探究”。一是,突出“学生”,即以学生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价值观念。教师在课堂中善于创设“疑点”,让学生参与思考;教师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要将教材中的知识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实践联系起来,让知识变得丰富而“有用”。二是,突出“开放”,即教学材料、教学手段、教学环境等的开放。教师不仅仅把主要精力局限于教科书内容,还应注意教材之外的专业资料,对社会现象和专业问题的调研;在教学手段方面,除了运用传统的板书、电子课件以外,还可利用视频音像教学、积极开发网络教学平台等;最后营造开放的教学环境,例如将教与学拓展到课外,通过校内实验室、实训室的模拟操作、校外实习基地现场教学等配合完成教学。三是,突出“探究”,即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研究、自主创新、自主实践的能力。教师通过鼓励质疑,使学生敢于质疑、乐于质疑;教学中可设置“课题”或“项目”,鼓励学生小组探究、合作互动。

2在管理学教学中的实施目标

生本开放式研究型教学法应用到管理学教学中,实现了两大基本目标: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这两大目标也分别贯穿每一章节的教学要求中。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从知识、能力、技能方面对课程内容进行掌握,使学生有所思考,使其在以后的工作中,不管做管理者还是被管理者,无论待人还是接物,都能有所教益。一是,知识目标:明确现代管理学的概念及研究对象,管理的基本要素,管理学科体系和研究框架,掌握管理的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中一些理论知识点。传授知识的过程,不再以教师“满堂灌”“一言堂”“填鸭”为主,而主要发挥“教”与“学”的两个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学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主动分析问题、主动解决问题为主。二是,能力目标:学生能够阐明管理学的基本问题、管理学历史发展,熟悉现代管理学学科发展动向和前沿问题,利用管理学原理解决基本问题,并贯穿管理道德和创新思维,对管理的基本原理举一反三,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教学中有一定比例的实践教学学时以及相应能力的训练大纲。

3在管理学教学中的实施方式

管理学教学中实施生本开放式研究型教学法可以采用:实例———理论———实训———创新。这个模式可以描述为:在授课中,先将有关的案例、情景、课前小测试、课前小思考题、管理游戏、管理故事等展现在学生面前,教师预先设计好启发式的问题,以学生为本,引导学生思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参与讨论和解答;教师根据教学目的,通过与学生共同分析研究,钻研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定理、法则等,从感性上升到理性;教师在进行理论教学的同时,进行实践性知识与能力的教学,组织学生再用所学到的知识与理论方法等去分析和研究现实的问题;并进行课堂与课后实训,进一步了解所学理论与方法的优点和不足、理论运用的条件及要求等,在实训中总结实践中的方法、注意事项以及进行成效分析等,提出自己的观点及解决方法,从中有新的发现和新的创造。生本开放式研究型教学活动的过程及方式,实现了教材、教室、教法三突破;实现了教法与学法的融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融合;实现了师、生全部参与教学全过程,即参与“备、讲、练、评”整合教学过程,原来教师主要备、讲,学生主要参与练、考,现在全参与。

4一个教学实例

研究型教学法论文第4篇

建构主义提供了一种与传统的客观主义不同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要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这种建构不可能由他人代替[1]。建构主义学习活动过程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因而学习者就更具有兴趣和动机,能够鼓励学习者进行批判型思维,能够更易于提供个体的学习风格,也容易建构信息的意义。

现在全国各高校都逐步重视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工作。在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中,教学工作是重中之重。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的正确运用会使我们的教学工作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有效地运用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应用于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教学过程中呢?本文基于此探讨了建构主义的基本教学方法,并结合近些年来的切身的教学体会,给出在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去运用这些方法进行教学,希望给计算机应用型教育的教学方法的改革带来帮助。

1 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

1.1 学习环境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获得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当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2]。

(1) 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在教学设计中,必须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境,这一环节最为重要。

(2) 交流是协作过程中最基本的方式或环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交流来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达到意义建构的目标,怎样更多的获得教师或他人的指导和帮助等等。协作学习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想法都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交流对于推进每个学习者的学习进程,是至关重要的手段。

(3) 协作应该贯穿于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进程的自我反馈和学习结果的评价以及意义的最终建构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推荐阅读:高校工商管理本科学生毕业实习毕业论文

(4) 意义建构是教学过程的最终目标。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的内容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1.2 建构主义常用的教学方法在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下,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抛锚式教学(Anchored Instruction)。这种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建构主义认为,学生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例如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由于抛锚式教学要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作为锚),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

研究型教学法论文第5篇

一、研究型教学的内涵

研究型教学借鉴自西方教育界,从德国威廉•洪堡的通过研究进行教学到美国杰罗姆•布鲁纳的发现式学习,经国内教育者本土化探索发展后,有了多种理解。本文的理解主要基于以下两点。首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但教学为本,研究为用。研究型教学是高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采用研究的方法教给学生知识、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其中,研究是一种方式,目的是教学,知识是教学的内容载体,目标是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师要把握主要目的不是为了研究成果的获得去教学,而是为教学去展开研究、为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而自然获得新知识新见解,“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更重要的是考量学生在教师用研究型教学方法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主观能动性、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状况。教师会把自己适合的科研成果转用到教学中去,而学生在研究式教学过程中推陈出新所得到的学术结论也可以转化为公开的科研成果。所以,在这个教学模式中,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科研与教学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对于研究型教学模式,我们应明确其是一种教学模式而不是一种科研模式,即教学为本研究为用。其次,师生之间是独立平等的对话关系,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研究型教学模式,是让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教学过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中讲授与被动接受的关系,师生之间必须是独立、平等的两个主体。教师设计、预设了教学中各个环节并和学生一起执行课程教学方案,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退居一旁,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交给的学习任务,让学生的自主学习占据教学过程的主置,教师观察,以平等的话语方式与学生讨论,提示、引导学生完成学习过程,最终让学生自己得到结论获取知识。研究型教学,从词义结构上分析是一个偏正词组,“研究型”限定“教学”这一中心词。从词组结构高校研究型教学是一个教育教学的系统工程,包括教学理念的确立、教育教学机制的建设、课程体系的设置、教学模式设计、评价体系的构建、教学团队的培养、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等等;各方面需要一个长期的理论与实践间的循环推进发展完善的过程才能使研究型大学最终建立。作为课程任课教师,在研究型大学建设暨人才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培养的过程中,应依据本课程特点,设计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实践能力、激发创新能力的研究型教学方式方法,为研究型教学模式贡献建设性思路。不同的课程或一个课程的不同内容即不同教学类型都应该有不同的教学方案来实践研究型教学理念,这些与教学类型相应的教学方案及相关的教学理论包括研究型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等通而用之即形成一种研究型教学模式。本文立足于《外国文学》课程,从教学形式到教学方法、从教学步骤到教学内容类型到典型教案的设计来探索研究型教学模式,尝试《外国文学》课程的研究型教学改革,此为本课程教学尤其是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抛砖引玉、为创新性人才培养提供基础思路、为研究型大学的建设铺垫基石。

二、《外国文学》研究型教学的形式、方法、步骤

《外国文学》研究型教学的实施可采取的形式多种多样:课程教学,课程论文,学年论文,学位论文,专业采风,参与教师课题研究,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等。这些教学活动或竞赛活动都可以实施研究型教学,而其中课程教学是最主要的,是占本科生学习过程的主要部分。每一种教学形式都可灵活选择、组合多种教学方法。比如,课堂专题讲授式,问题式,讨论式,读书报告式,情景再现式,互动辅导答疑式。课堂专题讲授,教师把某部分教学内容统括在一个论题之下,分解为几个有机的小主题,通过课堂教学逐一讲解,最终完成对这一部分教学内容的深刻系统的了解。这一教学方式的目的是给学生展示一个基本的研究性思路与学习过程,起示范作用,从而启发学生更好地完成研究型学习或自主设计研究型学习内容。问题式,教师提前将教学任务交付给学生,学生广泛查阅相关书籍资料,整理出关于教学题材的重要论题和疑难问题,然后将之提交给教师,师生在提出充分理由及证据的基础上共同商讨确定要集中精力解决的论题和疑难问题,学生课外独立思考及查阅资料获得各自的答案,并以小论文形式上交教师,教师根据学生小论文观点与理论运用的创新性、论述逻辑及语言进行评价。这一方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训练学生学术研究的全面素养,而学生独立思考、创新表达的小论文也有可能是质量可靠的科研成果。整个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参与学生讨论起到一个引导作用。讨论式,学生深入阅读作品及广泛了解各种观点、提出与教学题材相关的主要论题,课前学生就论题深入阅读并准备好发言内容,课堂上学生见智见仁各抒己见,不求见解一致,只需自圆其说、观点明确、思维清晰,教师亦据此进行评价。这一方式,锻炼学生就某一论题提炼论点及论据,锻炼论辩能力与口才。读书报告式,主要是学生在自行阅读作品后,将所感所思提炼并用文字表达出来并在课堂上报告。这个报告不需要长篇深入阐释,也不需要得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结论,只需要真实表达能给人启发即可。这一方式鼓励创新、鼓励学生抓住阅读瞬间的感受与灵感。情景再现式,主要是针对文学作品中有人物动作与对话来设计的,比如小说、戏剧,通过模拟动作与对话来表演从而体验作品人物情感、理解人物形象,还有诗歌通过朗诵,也可以再现作者的情感。这一方式以身临其境的方式让学生领会作品,同时借此培养学生在朗诵或表演方面的兴趣爱好、让学生了解与文学相关的其他艺术形式。互动辅导答疑式,师生在课后面对面或通过网络来讨论问题,或老师解答学生的疑问。这一方式保证学生在日常学习随时能与教师沟通、交流,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时空。不论哪种教学形式、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其步骤都是大同小异的:备课———教学———检验效果———反馈、改进。教师备课,是整个研究性教学的总设计阶段,选择适于研究型教学的课程内容,设计学生自主学习的各个环节,根据不同的内容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教学阶段是学生在教师总设计框架内自主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的过程,教师退隐,在这一过程中充当观察者,适当的时候起一个引导者、纠偏者的作用,但采用的是平等对话的方式。教学过程结束,师生共同检验教学效果,学生谈收获体会,教师总结,将经验运用到下一轮教学改进中去。

三、《外国文学》研究型教学的类型

《外国文学》课程内容丰富复杂,时空跨度大,包含的文化种类多样,批评方法跨学科跨领域;学生学识水平参差不齐、对外国文化文学相对陌生缺乏感性体验;因此,不是所有的课程内容都适于让学生自己来完成,需要选择相对自成体系且适宜操作的课程内容来作为研究型教学模式下学生自主学习的对象。不同的内容根据其自身特点及其被批评研究的状况进行教学设计,即每一种教学类型相对囊括某种类型的知识内容、倾向于训练某种类型研究技能和思维、展现某种研究模式;每一种教学类型具备充分的学术空间,携带多层次的专业信息,而且展现出不同维度的研究视野;每一种研究类型选择相应的一种或多种研究型教学方法。根据课程内容的实际状况和教学的要求,研究型教学模式下的《外国文学》教学内容大致可以分出以下几种类型:原著阅读鉴赏型。这一类型是选取相对接近通俗文学一类的作品来进行研究性教与学,倡导重视文本细读,体会文辞之美且尝试独立提炼作品的内涵与特色。如《伪君子》《巴黎圣母院》《红与黑》《安娜•卡列尼娜》等,也有必要选择文字简洁易懂的英文原著一类比如莎士比亚的戏剧、狄更斯及马克•吐温的小说等。要求学生精读某几部作品原著,然后写作读书报告。读书报告的内容依据学生的喜好可以关注任何一方面,语言表现力、细节、人物特征、作品思想及人文内涵;可以用情景再现方式表演戏剧或小说经典情节以加深体会。这一类型是最基础的教学类型,适合于对作家作品展开精读,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对文字的理解进行判断归纳。作家生平、社会现实与文学创作之间关系探讨型。阅读了解作家所有作品,将它们与作家人生经历殊经验与独特情感倾向或时代思潮放在一起比较,梳理其创作中的规律性的思想或艺术特色,探寻作品与作家个人经验及社会思潮之间的关联。适于作品与作家经验、时代思潮关系明显的文学现象。可以选择问题式或讨论式来完成此项内容。文学现象多元阐释类型。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层出不穷,对文学现象的阐释极其多元化。选择一些蕴涵多面、有争议文学现象,进行多元阐释以及前沿理论的最新解读。采用问题式方法,让学生研读作品及各种评论,提炼出重要议题与难题以供师生在课堂上讨论,关注各种批评理论解读的得与失。此后,要求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该文学现象的某一论题,运用某一文学批评理论对之进行自圆其说的解读并能形成小论文。这一类型,目的是在学生细读作品和研读批评理论的基础上,多角度理解作品,深入了解文学批评理论,学会将文艺批评理论运用到文学阅读的实践中去。相似文学现象横向比较或纵向归纳类型。将跨越时空的文学现象放在一起考察,追问文学现象背后的文化根源,引导学生将文学现象置于文化的广阔视野中来审视;关注某一类型文学现象的纵向发展轨迹,梳理文学现象发展脉络,把握文学演变的内在规律。这一类型针对相似文学现象,意在总体上把握文学与外在文化的关系及归纳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这一类型由于综合性比较强,可以采取课堂专题讲授型方法来完成,也可以问题形式让学生完成局部内容。文学名著与改编影视作品比较类型。外国文学里有较多作品被改编搬上银屏,对同一个作品的两种文本进行比较,找出各自的亮点并挖掘源于文本形式的原因。可以采用讨论式或问题式来完成这种类型内容的教学。

四、《外国文学》研究型教学方案设计

研究型教学法论文第6篇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法 理论探索 实践探究 评述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8-0045-02

【Abstract】This paper had an overall review of Task-Based Teaching research on CNKI, finding that the quality of the relevant paper was unsatisfactory; the theoretical exploration lacked innovation; the empirical study lagged behind theoretical research. Therefore, researchers in China need further efforts to make innovations as well as to conduct empirical study so as to put Task-Based Teaching into real practice and facilitate English teaching.

【Key words】Task-Based Teaching Theoretical exploration Empirical study Review

近年来,外语教学改革引发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对相关学习理论的研究和现行外语课堂教学实践的反思,其中,任务型教学模式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尤其是新世纪的前十年,国内语言类学术期刊上发表了大量探讨任务型教学模式的论文,形成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态势。本文以中国期刊网收录的相关文献为线索,对目前任务型教学的研究状况进行整理、归纳,指出其得失,以为今后研究做好铺垫。

一、理论探索

综观相关,65%左右的文章都是关于任务型教学的理论介绍或者是关于任务型教学模式、实施步骤以及要素等的理论探讨。

在理论介绍方面,研究集中于对任务的概念及任务类型的澄清(袁玲玲,2006)、对任务型教学的产生及其内涵的回顾(袁玲玲,2006;郑红苹,2006)、对任务型教学特点的阐述(郑红苹,2006)等。除此之外,李亚文(2009)在论述任务型教学的理论及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师生关系、教学过程和教学目标三个方面将任务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进行比较。尽管关于任务型教学的综述类论文并不少,但学界对这个新兴概念的了解却仍不全面。就在大多数人将任务型语言学习与交际语言教学混为一谈时,张思武、余海燕(2009)清醒地指出二者的本质区别,即:前者“专注形式”,而后者“忽视形式”,以正视听,振聋发聩。

除了宏观上的理论引进,还有一批学者从Nunan提出的任务型教学六要素出发,对其进行微观解析。李亚文(2009)从师生关系、教学过程和教学目标三个方面探究了任务型教学下高中英语教师的角色,并同语法-翻译法教学、听说法教学和交际法教学中的教师角色进行对比;张晓勤(2006)则阐述了任务型英语教学中学生角色的四大转变;周树江(2007)就任务型教学实施所需的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的创设做了探讨。任务设计作为任务型教学法实施的核心,受到的关注自然最多。袁玲玲(2006)从“真实性”和“做中学”的角度讨论了任务设计策略;袁利平、袁立擎(2006)探讨了设计与实施任务型课堂教学的五个原则;韩美竹(2006)则提出了设计任务评价测试题的五条原则,以评价任务型教学中学生获得的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

任务型教学的实施步骤同样引人关注。郑红苹(2006)在介绍了国外任务型语言教学的三大实施步骤的基础上,将其本土化,提出了我国英语任务型语言教学实施的六大步骤;欧光莲(2007)则以任务型教学法的基本步骤为主要线索,以大型英语班为具体授课环境,设计切实可行的实施步骤;韩春晖(2007)的讨论更加具体,详细探讨了以任务型教学法为指导的任务型专题讨论的操作步骤。

在对国外相关理论进行钻研的基础上,我国研究者还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外语教学环境的任务型教学模式。比如,李绍芳(2009)探讨借助任务教学法把写作课融入到大学英语阅读课或口语课中进行的教学模式。邓杰、邓颖玲(2007)以英语视听说国家精品课程为实例,研究如何在网络环境下实施视听说任务型教学,并从Nunan提出的任务六要素出发,详细阐释了这一充分体现任务型教学特色的新型内容体系和“视”、“听”、“说”三位一体式任务教学模式。丛爱农(2006)则分前任务、任务环和后任务三个阶段探究以任务型教学法为指导的词汇教学策略。此外,徐丽娟(2005)还指出了基础英语任务型教学模式的重点、难点以及应注意的问题。

二、实践探究

正如徐丽娟(2005)指出的那样,任务型教学法“虽然理论模式已比较清晰,但其研究主要涉及课程标准、教材等方面,对于中学英语课堂教学具体如何操作缺乏指导”。正因如此,要想把任务型教学法贯彻到课程中去,仅靠理论上的引进和探讨是不够的,广大英语教师必须在教学中亲身实践,结合真实的案例对其进行探讨。罗路玲(2006)指出了任务型教学在基础英语教学中的四大误区,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了醒。刘忠保(2006)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教材第一册第三单元为例,设计了一个融合研究型学习与任务型教学的案例。高义贤、张国艳(2006)在专业英语的教学中将任务型教学和传统语法翻译法教学进行了一学期的对比研究,发现运用任务型教学不仅必要,而且可行。闫素萍(2006)遵循任务设计的四大原则,设计了一套包括教学目的、操作步骤和设计理据在内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英语课堂教学案例。

除了将国外的理论模式运用到实践中,国内有些学者还从个人实践中归纳出了自己的教学模式。杜秀莲(2006)在多年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实践中归纳出了应用任务型教学法的几种模式:观点交换型任务教学、做比较型任务教学、做决定型任务教学、创造型任务教学等,并援引实例加以阐释。朱晓东、洪家骝(2006)基于自己的教学实践,构建了一套包含6个环节的任务型课堂教学模式,并以SEFC Book 1A Unit 10为例,一一列举自己根据这六个环节设计的任务,并说明理由。郑秋秋(2003)介绍了任务型阅读活动课堂教学模式,还以人教版高中英语第二册(上)第四单元15课为例,具体阐释了此模式的应用,翔实生动,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更令人惊喜的是,个别教师甚至开始尝试教学实验,并发表详尽的实验报告。邵向阳(2005)通过为期十周的实证研究调查在初中语法教学中运用任务型教学是否能收到效果以及任务型语法教学是否优于传统语法教学,结果发现:两种教学法均有利于语法习得,但任务型的语法教学对初中生的影响并没有优于传统的语法教学。因此,邵认为,在初中英语语法教学中完全抛弃传统教学法为时尚早,初中英语语法教学应符合初中生的认知和学习规律。文中对实验过程的描述具体翔实,对指导一线教育工作者的教学实践意义重大。

三、结束语

通过对任务型教学法相关论文的梳理,我们不难发现,国内学者对国外先进理论成果的借鉴吸收是积极的,并且取得了一些成效。与此同时,我们也该看到,不论在理论探索还是实践探究方面,国内关于任务型教学法的研究还存在很大不足。首先,虽然数量可观,但质量不高。从中国期刊网的搜索结果来看,绝大部分相关论文都发表在非外语类核心期刊上,而诸如《外语教学与研究》、《现代外语》、《外国语》等国内外语类核心期刊收录的相关论文却是凤毛麟角。其次,对任务型教学法进行理论探索的文章泛滥,却难以推陈出新。多数学者只是戴着英语课程标准和英语课堂改革的高帽子,拾人牙慧,把一些众所周知的理论、概念翻来倒去,不能提出新的理解,更未见任何思辨性和批判性。还有部分学者一叶障目、以偏概全,缺乏做研究的科学、求实精神。再次,关于任务型教学法的实证研究远远跟不上理论研究的步伐。很多学者提出了很多方案、策略、模式,却大而化之,对具体教学的指导性不强,而且少有人亲身实践检验这些方案、策略、模式的可实施性。譬如,提出任务设计原则的人多,给出具体设计方案的人少;倡导要应用任务型教学法的人多,研究具体如何运用的人少;鼓吹其优点的人多,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指出其局限性的人少。总之,喊口号的人多,做实事的人少;想当然的人多,踏实研究的人少。有个别将理论亲身付诸实践的,也只是大而化之,一笔带过,只泛泛地说任务型教学比传统的语法-翻译法教学好,至于具体好在哪里,也没有第一手的资料来证明(高义贤、张国艳,2006)。由此,研究者们应努力提高自身理论水平,积极实践,写出质量更高的论文,将国内任务型教学法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进一步加强,早日将其贯彻到教学实践中,提高外语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丛爱农.任务型交际活动中的词汇教学策略[J].教学与管理,2006(36):127~128

2 邓 杰、邓颖玲.网络环境下英语视听说任务型教学研究[J].外语教学,2007(5):45~49

3 丁 艳.中学英语教学中任务型教学法的实施[J].上海教育科研,2007(4):85

4 杜秀莲.高中英语课中运用任务型教学的探索[J].当代教育科学,2006(3):61~63

5 高义贤、张国艳.浅议任务型语言教学在专业英语中的应用[J].教育与职业,2006(17):144~145

6 李亚文.任务型教学下的高中英语教师角色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9(10):91~93

7 韩春晖.任务型专题讨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07(3):43~44

8 韩美竹.任务型英语教学评价的试题设计[J].上海教育科研,2006(5):89~91

9 刘忠保.研究型学习背景下的高中英语任务型教学[J].中国教育学刊,2006(9):59~62

10 李绍芳.管窥任务型写作法与大学英语读、说课融合[J].山东外语教学,2009(5):70~74

11 罗路玲.任务型教学在基础英语教学中的误区[J].教育导刊,2006(9):63

12 欧光莲.任务型教学法在大型英语班的应用[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7(3):186~188

13 邵向阳.初中英语语法教学中运用任务型教学的实验报告[J].商场现代化(学术版),2005(5):214~215

14 徐丽娟.基础英语教育“任务型”教学模式研究[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5(9):48~50

15 闫素萍.英语课堂教学中交际性任务的设计[J].教学与管理,2006(18):129~130

16 袁玲玲.论英语任务型教学及其任务设计[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6(11):41~46

17 袁利平、袁立擎.任务型教学中任务的设计与实施[J].教学与管理,2006(28):62~63

18 张思武、余海燕.论任务型语言学习与交际语言教学的本质区别[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9(5):136~144

19 张晓勤.任务型英语教学中学生角色的转变[J].当代教育科学,2006(4):61~62

20 张亚伟.基于网络与研究性学习课程整合的高中英语任务型教学[J].外语电化教学,2005(1):42

21 周树江.任务型教学与语境创设[J].教学与管理,2007(12):125~126

研究型教学法论文第7篇

双语教学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上与研究型教学有着较好的契合性,依托双语教学开展研究型教学是一种较新的尝试。文章以行政管理专业的双语教学课程为例,提出了以双语教学带动研究型教学的实践策略,并指出以双语教学带动研究型教学的对策。

关键字:

研究型教学;双语教学;行政管理

培养高素质研究型人才是现阶段我国综合性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之一。近年来,突破传统讲授型教学模式,开展研究型教学已成为高校教学研究与改革的重要课题。而双语教学模式在引入新思维、新方法、新资料等方面具有优势,天然地具有一定的研究性质,因而对研究型教学模式具有较强的推动作用。本文旨在总结行政管理专业以双语教学推动研究型教学的实践经验,并提出改进建议。

一、研究型教学及其与双语教学的适应性

(一)研究型教学及其双语需求研究型教学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在授课过程中,它融合科研与教学于一体,教师凭借其自身的科学研究经验,在教学中以问题启发、专题研究、实证分析等多种方法,培养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研究型教学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势在于,它更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研究型思维,帮助学生树立自主研究意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成为真正的研究型、创新型人才。我国教育部在2001年《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和2005年《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均强调,要开展研究型教学,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然而,研究必须是面向国际、面向前沿的,这就要求以双语为教学媒介,广泛涉猎外文资料,广泛接触学术前沿。因而,以双语教学作为研究型教学的基础和依托,是现代大学教学的必然趋势,特别是对于需要与国际接轨的管理类专业、自然科学专业来说。

(二)双语教学及其研究本质双语教学以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研究能力培养为目标。在大学开展双语教学的目的在于以两种语言、两种思维方式、两种文化背景之间的交叉、融合,使学生具有更开阔的视野、更具创新的思维、更好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能力。近年来,双语教学已成为我国高校中普遍应用的新型教学模式。由于它采用两种语言开展教学,授课内容也紧贴国际学术研究前沿,因此在教学理念、方式和方法上都对研究型教学有益,表现在:教学内容以国外实践和学术新发展为主,跟踪前沿动态,培养学生前沿意识;外文教学资料丰富,特别是前沿的学术研究成果,有助于更新学生的研究方法;教学方法上,多采用教师辅助、学生主导的开放式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提升研究的主动性。可见,双语教学的本质就在于研究和探索,它与研究型教学模式有着内在联系。

(三)研究型教学与双语教学的结合目前,国内外有关研究型教学模式和方法的研究多应用于自然科学领域的专业培养中,人文学科的研究型教学研究相对较少。一般的研究性教学研究大多讨论研究型教学的内涵、模式分类、研究型教学方法及其应用等。而有关如何在双语课程中开展研究型教学的研究极为稀少,有关如何应用双语课程的优势对学生的研究能力进行培养的研究更为少见。这可能是由于双语教学对教师的语言能力要求较高,而研究型教学对教师的科研能力要求较高,二者相加则难上加难。至今,我国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成果中,或者以研究型教学成果见长,或者以双语教学示范课为优,而专门的研究型双语课程建设的教学改革研究成果尚未出现。行政管理相关专业是我国为适应公共管理的专业化、提高公共管理水平、培养现代化公共管理人才而设。要想在21世纪全球化进程中提高我国政府及公共部门的管理能力,增强国际竞争实力,必须实现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的国际化,也必须专注于培养具有良好的思维能力、认知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新型研究型管理人才。因此,在行政管理相关专业的双语课程建设中,加强研究型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应用意义重大。本文将以行政管理专业双语教学课程为例,总结多年来以双语教学推动研究型教学的实践经验,并提出一些设想。

二、以双语教学带动研究型教学的实践探索———以行政管理专业双语教学课程为例

行政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各级国家机关、人民团体和公共组织培养掌握政治学、行政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理论知识,了解国家重大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能够从事组织规划与决策、人事开发与管理、公共政策分析与制定等活动,具备组织协调、公文写作、电子政务处理等多方面技能的专业人才”。在全球化背景下以及我国高校人才培养国际化需求的推动下,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使学生掌握国际前沿的行政管理理论、实践和方法。为此,课程组所在的行政管理专业已成熟地开设了“管理实务”双语课程,同时在“社会保障学”、“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等课程上也开展了双语教学实践。这些课程已成为研究型教学的良好载体,授课中研究型教学模式已成为教学的主导模式。

(一)以双语教学引导学生的前沿研究意识行政管理专业教学必须与当前世界各国的公共管理实践动态紧密相连。在双语课程中,课程组紧跟各国公共管理发展趋势,介绍各国公共管理改革新问题、新挑战、新动向,并及时引导学生自主选取分析视角进行主题讨论,比如对欧元债务危机与福利制度改革的讨论等,其他问题如环境治理、养老金改革、医疗体制改革、政治选举等。这些实践问题不仅具有时效性,也具有持续性,有力地促使学生跟踪国际公共管理实践发展,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

(二)以双语教学提高学生的前沿研究能力在以上主题研究的基础上,主讲教师还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公共管理规律性知识。比如通过对美国政府债务上限调整的讨论,分析政府债务的合理规模和民主制度运行框架等;通过对欧元债务危机与福利制度改革之间的关联,分析政府与市场关系;通过对各国养老金制度改革实践的分析,讨论养老金模式的经济效应及其背后隐藏的“公平”与“效率”价值取向等。这些讨论都紧紧围绕当前公共管理学术发展前沿,实现了由实践到理论的升华。同时,教学中,主讲教师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外文学术文献,通过对前沿文献的查找、阅读、跟踪、研究,拓展了学生的学术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理论基础,为研究型教学奠定了基础。

(三)以双语教学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双语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均以开放式教学为主。教学中,通过双语的主题讨论或情景模拟等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自发讨论、主动实践。学生可以从任何角度进行分析,主讲教师并不加以约束,也不给出具有倾向性的结论,而是引导学生之间进行观点辩论,形成思想交锋。主要目的在于,形成头脑风暴式的课堂氛围,培养自主学习意识。比如,对养老金改革实践的分析,学生可以从经济学视角比较各养老金模式的优劣、分析人口老龄化与基金平衡的关系,也可以从分配正义、代际正义等伦理学视角进行分析。此外,思维与语言是不可分割的,语言能力的发展对思维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双语教学对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十分有益,实践中也增进了研究型教学的效果。

(四)以双语教学训练学生的研究方法双语教学中所使用的大量外文文献不仅能使学生了解前沿问题领域,也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研究路径和研究方法实例,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研究方法使用技能,比如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经济学与伦理学方法相结合、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的结合等。这些方法的应用与实践问题紧密相连,相比传统的研究方法课程更生动、更具体,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

三、以双语教学带动研究型教学的展望

(一)注重双语教学与科研创新的有机结合以双语教学带动研究型教学,最终取决于科研创新的程度。从本质上说,双语教学仅是研究型教学的一个媒介,其最终目的是促进研究型教学水平提高,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因此,双语教学必须与科研创新有机结合,可以以科研项目为依托,将科研课题贯穿于日常教学,以问题带动教学,从而实现教学与科研相长。

(二)提升双语教师的教学与科研能力一方面,应加强双语教师的研究型教学能力和方法培训,可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培训课程或研讨会,加强研究型教学方法交流。另一方面,应加强教师的科研能力培养,以科研项目、论文和著作的绩效评价与经验交流促进科研创新。

(三)加强学生的外文应用能力学生的外文水平也影响着双语课程中研究型教学效果。因此应通过课程设计、学分制激励等多种方式,强化学生的外文应用能力,为研究型教学的开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卢德馨.关于研究型教学的进一步探讨[J].中国高等教育,20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