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生态课堂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3-01-19 03:59:51
生态课堂论文

生态课堂论文第1篇

1.高中生物动态课堂的概念

动态课堂的解释,往往从两方面依次展开.一方面,从构成课堂的各个要素来看,都是动态的.一般是学生在课堂上动手、脑、口,教师也和学生相互互动.同时在动态课堂中,教具也应该随着教师和学生而动.其共同的目的是发展学生的能力、构建学生知识结构.另一方面,这些课堂要素构成一个动态体系.参与课程活动是维系生物课堂动态结构的主要形式,解决问题是这个动态体系的主要任务.在其动态互动中,需要实现多个要素的最适发展.

2.高中生物动态课堂的基本特征

(1)重视教学的创造性与变化性.

动态课堂重视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变化,将教学作为不断发展的过程.注重教学过程的创造性,不仅仅局限于预期的目标设计.而是要促进资源利用和生成,要求动态和开放的设计,将师生的思路进一步打开.教师要重视资源的生成,提倡生生、师生互动带来的课堂动态发展,反对过度精细的目标设计.同时,生物教师也要结合教材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引领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能力,并在资源积累的基础之上,排除并吸纳相关的信息,进而变换自身预定的设计,将偶然性、复杂性或不确定性的渗透到教学具体过程中.

(2)重视提倡多元化和个性.

重视师生主体之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进一步发展动态教学.教学不仅有教学思维的多元化、教学方式方法的多样性,也有学生在学习意义理解程度上的个性及多元化.高中生物动态课堂的实践研究,从开放的设计开始,对具体的认识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其开端不一定从原则或公理的推理、局限于经验或者相关活动.教师所提供的帮助不一定非以讲解或自学作为主要的模式,教师仅以平等的角度提供相关建议.学习的程序和内容也不应是既定的,甚至教学发展的目标也不需要是既定的和统一的.

二、高中生物动态课堂基本方法

1.解决问题是动态课堂的主要目标

解决问题是动态课堂的主要目标,让课堂中的学生通过仔细观察生物现象,继而提出相关问题,并对问题展开一系列的预测或者假想性解释.同时,积极搜集相关有效的信息从生物知识或者方法这两方面,进行系统的探索性研究,继而获得研究结果,由此证实或者预测或者假想性解释,并再次提出新领域中的问题及科学研究的过程.

2.自主性参与是动态课堂的主要实施途径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学生系统学习.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思维和行为的参与),重视学生生物学习兴趣的引起及保持,并提供学生动口、动脑、动手的空间和时间,合理安排学生的提问、讨论、质疑、反思、交流、总结的活动,促使学生主动发展、有效学习.而动态课堂能充分强调学生的参与性.使生生、师生充分交流,让学生开动大脑,继而能真正体现学生的生命价值,成为学生进步的源泉和动力.这种来自于学生本身的内部驱动力,需要在师生的交流中,尽可能放大学生的能力,把握住学生思维的特性,往文明、科学的方向进一步发展.

3.反思是生物学动态课堂中实施的保障

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深刻反思,是生物学习过程中主要的环节.因此,需要重视生物课堂中的小结及讲评,并引导学生在课后积极进行领悟和反思.强调解题活动的总结和回顾性分析,并要学生重视解题思路的规范表达要求和探索过程,关注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接受和理解,积极鼓励学生提出相应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理论分析.

三、构建高中生物动态课堂的具体实践

现以人教版“植物细胞工程”的教学为例,并穿插高考相关的实验教学内容进行研究,建立动态课堂.

1.生物学动态课程的目标

本次动态课堂的主要目标包括:①简单阐述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及植物组织培养;②分析相关植物细胞工程的应用情况;③尝试进一步培养植物组织.

2.生物学动态课程的过程

(1)植物组织培养.

在研究细胞分化的实质性、细胞的全能性以及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教学过程中,第一阶段,需要利用教材中的图,将其引入本节课的标题,并提出问题“为什么只提取植物的一片花瓣则能培育出完整的植株”,应用教师讲授的方法,提出问题“细胞的全能性及分化”,进行分析与讨论.第二阶段,关于细胞分化和细胞的全能性这部分内容,由于高三学生在必修课中学过,可采用提问的方法让其回顾性分析,再依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系统解析.再把“如何把植物的一片花瓣培育成完整的植株"作为本课的重难点问题(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第三阶段,采用师生互动的方式,将这部分教材内容依据实验“胡萝卜的组织培养”进行相关讨论并总结,创造条件完成这个实验.

(2)简单阐述植物组织培养及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

在研究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及植物繁殖的途径的教学过程中,第一阶段,可引入教材书当中的马铃薯-番茄的实例,让学生积极思考,同时一部分科学家也提出这样的设想:将番茄和马铃薯进行杂交,可能培育出地上结番茄的果实,地部结马铃薯状茎的植物.应用教师讲授的方法,倘若要实现这个设想,可采取哪些方法?由此,将学生吸引例转移到本节课本当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上).第二阶段,让学生逐次分析其杂交技术的具体概念,再依据学生对其的理解,结合学生所了解的原有的植物细胞结构特点、新学习领域中的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和酶的特性等方面的知识来回答上课中的所遇到的问题.利用师生互动的方式,积极讨论.

(3)分析相关植物细胞工程的应用情况.

第一阶段,需要依据生物学教材中的具体思路,介绍实践生产过程中所遇到的一系列问题,以说明目前生产的实际需要,并进一步介绍相关科技人员如何采用这种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来解决遇到的问题.应用教师讲授的方式,以在农作物脱毒过程中的应用为例,应该事先介绍长时间进行中的无性繁殖的农作物,极容易遭受感染的病毒侵害,直接导致品质变差、产量剧减,而且植物的分生区域一般不会感染病毒,并用分生区的细胞进行植物体组织培养,则能大量得到脱毒苗.采用这样的方式进行相关教学,不仅能让高三学生更好地理解技术的应用价值,并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主要能力,加强合作交流.

四、结语

生态课堂论文第2篇

在一定时间、空间条件下,与课堂教学实践存在相互关系的要素之间以及要素与外部环境之间,形成的互相影响的复杂系统称为课堂生态系统。其中,要素间因相互依存、相互作用而产生一种链状结构,这就是课堂生态链;要素与外部环境间因相互影响而产生的关系网络,这就是课堂生态网。课堂生态网的正常运行离不开课堂生态链的完美运作。不同类型的课堂生态系统,拥有不一样的课堂生态链。由于其教学目的的不同,即使是相同的课堂生态系统,其课堂生态链也会发生变化。

二、课堂生态系统的特征

(一)整体性

组成课堂生态系统的主体是学生和老师,他们拥有不一样的生活背景、知识水平以及认知能力,是相互联系的独立个体。组成课堂生态系统的其他要素,具有不一样的时空位置、结构功能、属性,是相互影响的独立存在。他们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课堂生态系统。

(二)动态开放性

学生和老师是有生命活力的动态个体,为了满足其自身的需求而不断向前发展。因而由他们构成的课堂生态系统,与自然界的其他生态系统一样,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具有动态开放性。

(三)平稳性

通常来讲,某一教室内的学生、任课老师、班主任以及外部环境都是相对稳定的。这样的状态有助于班主任管理学生,有利于老师进行课堂授课,有利于学生提高接受知识的能力。若一个班的老师经常变动或学生经常更换,那么就很难形成这个班级的自身班级文化、课堂氛围以及管理规范。所以,通常意义上的课堂生态系统处于相对平稳的状态。

三、课堂生态系统的功能

(一)促进课堂内的“物质”流动

课堂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教学用具、媒体、语言以及文字,包含丰富的知识量。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和学生有着共同的目标,就是怎样可以让学生学得更多、更快。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老师会准备许多教学用具,让学生通过使用教学仪器、借阅资料、观察模型等方式学习。在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学习的时候,会与信息载体之间发生物质流动。与自然界其他生态系统一样,课堂生态系统的物质流动是循环进行的。在循环过程中,教学资源得到最大利用,提高教学效率。

(二)促进课堂内的“信息”交流

物质和信息是相互依存的,物质是传递信息的载体,而信息来源于物质。课堂生态系统中存在物质的流动,也必然存在信息的交流。学校密集着大量的知识信息,而课堂是这些信息交流的主要场所。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老师与老师之间以及他们和环境之间,不断发生着信息交流。老师在授课时,通过借助教学仪器、资料、模型等物质载体,不断向学生传播知识;学生之间通过相互交流、探讨、研究等方式,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量;老师之间通过交流经验,不断完善自己的授课方式。学生接受知识不是机械地接受,而是通过自己的理解、探索,主动去获取知识。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会和课堂生态环境发生信息交流。通过这样的交流,老师可以更加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

(三)利于课堂内情感交流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各个生态因子之间存在相互的情感交流。学生、老师以及课堂环境是情感交流的来源点。老师在课堂上的语气、动作、表情,甚至是一个细微的眼神变化,都会带有一定的情感色彩。如果老师在上课的时候情绪高昂、热情洋溢,通过如此积极情绪的感染,能够促使学生更好地参与教学实践。反之,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若学生上课时兴趣盎然,积极与老师互动,也会对老师的情绪产生积极影响。学生之间通过相互讨论、研究,时刻发生着情感交流。他们之间发生的情感交流,伴随着知识信息的传递,在课堂生态系统内部不断流动,形成一个动态情感网络。

四、课堂生态系统管理与优化措施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注重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

情感因素作为学生和老师之间信息交流的剂和催化剂,对课堂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有效的情感交流可以使学生和老师得到心理满足。交流是以情感为基础,没有交流的课堂教学是毫无意义的,生态化课堂教学的特征之一就是充分的交流。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老师是主导者,学生是接受者。老师的授课方式、情感状态是影响课堂气氛的重要因素,影响着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从而直接影响教学质量。教师必须通过营造愉悦欢快的课堂气氛,加强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情感交流。

(二)构建以学生为本的课堂

1.充分展现学生的主体性,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乔伊斯和韦尔在《教学模式》一书中认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作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式或计划。”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以课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完全没有展现学生的主体性特征。应充分借助现代教学技术,与时俱进的改进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多样化的方式呈现课堂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老师和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合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提高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

2.加强学习理论指导,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习策略、学习态度以及学习能力是自主学习的三个要点。学生是否拥有自主学习的能力,主要表现在是否了解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是否能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学习材料。老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策划者、促进者,应考虑学生接受知识程度的不同,合理有效对学生进行理论指导。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自主学习能力,自主调整学习方法,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以达到顺利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实现学习目标的目的。

(三)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1.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构建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

在生态化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是文化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学生学习的策划者、督促者。教师应站在学生的立场,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实现由注重“传播知识”向“引导学习”的观念转变;由注重“教学结果”向注重“教学过程”的思想转变;由注重“模式化”向注重“个性化”的授课方式转变。

2.教师应充分认识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教师有着怎样的学生观,就会有与之对应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学生作为一个有生命的独立个体,他们有不一样的生活背景、知识储量以及情感体验。老师应充分尊重、理解他们的差异性,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个学生的进步。老师应以一切都是为了学生发展为指导思想,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课堂环境

1.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促进教学模式变革。

课堂教学手段作为教学模式的技术支撑,是为教学模式服务的。实际课堂教学应以实效性为原则,结合现代教学技术,合理选择、及时优化教学手段,促进课程的不断完善。现代教学技术的运用,可以讲教学内容以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促进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

2.借助现代科技教学技术,为学生提供更加好的教学氛围。

生态课堂论文第3篇

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的课堂才精彩纷呈、充满生机。预设与生成是教学中相互矛盾的一个整体,是课堂教学的双翼,两者都不可或缺。没有预设的课堂是自由散漫的课堂,而没有生成的课堂是没有活力的课堂。但是,目前的课堂教学中,两者相互冲突的现象屡见不鲜,课堂中难以实现和谐统一,这样以来,对学生学业质量的提高也有帮助,但是目前的课堂生成还存在以下不足:

1.教学目标虚设,课堂流于形势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有些教师就错误地误认为,应该把课堂完全地给学生支配,由学生做主,这样的课堂预设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所以,我们面前的课堂一改以往的枯燥、沉闷、被动的现象,反而是一派热闹、繁荣的景象,然而,这种只注重了便面形式,却忽视了真正教学内涵和教学目标的课堂,它又具有多少真正的意义和价值呢?这种放任自流、浮于表面形式的课堂浪费了资源和生命。

2.固守预定教案而按部就班

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课程自身的价值,新课改提倡老师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以科学严谨大态度世纪课程目标,精心准备并灵活的运用教学预案。可是有些老师虽有新理念作为理论支撑,但在课堂上死守教学目标,呆板的授课。在教师看来,有效的思路就是他原先设定的思路,是教学顺利进行的枢纽。这种观点导致了,学生机械地随着教师的思路走,学习的创新性和积极性难以展现,学生的创意思维难以体现,师生之间的双向沟通与交流不复存在,师生与文本间的思维碰撞与心灵交流也消失了。忽视生成资源存在的典型代表的课堂“随着教师的指导,学生循序渐进的似乎走进了一个圈套,配合着老师完成了所谓的教学目标”。

二、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动态生成提升学业质量的策略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富有人文关怀的动态课堂,崇尚充满生机与活力,从而从根本上否定了“教材本位”的思想。动态生成要求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之一。教师需要从理念与实际备课中做充分的准备,根据课堂师生及生生互动的情况,顺着学生的思路,有利地组织适合学生参与、自主创新的让学生不但获得知识,又能有自己的学习经验,获得丰富的情感经历。可以从课前预设、思维方式、教学资源、教学氛围还有学生基础等来完善构建动态生成课堂。

1.进行学程的构思

以“学生的学为本位”的教学观为依据,确定“为了学习而构想”的学成构想,以生成为本的教学理念反映到教学构思中去,要尽最大可能的联系学生的需求与可能性, 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第一,了解学生已掌握的知识与新现象的矛盾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所在,从而引进高效率的学习活动,让学生真正的学有所成。因此教学构思不能简单的从课本或从教师遐想的问题和凭借经验出发,而是要从学生的真实具体的情况着手。因此,关键是要把握学生已掌握的知识与新现象之间的矛盾,指引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第二,学生是教学中的主导者,学生也要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构想中去,任何学生都有对教学构想提出自己的意见的权利,这些都不可以用成人的看法去判断和权衡,相反应该在教学构思中要受到尊重。

3.进行动态的课堂教学设计

立足于动态生成,强调系统开放,突出互动影响,重视从整体上构思,动态的课堂意味着他就不只是简单的一个构想,更不是原封不动的进行的精密筹划。为了使整个构想留有更大的包容性质、自由性质,为创造教学资源打下基础,为个体知识的生成提供可能,就应该全面考虑到课堂上的突发事件,给学生与老师更多的空间。

生态课堂论文第4篇

关键词:认知理论;高职语文;生态课堂

在认知理论下,高职语文生态课堂的建设还存在较大难度,需要高职语文教师全面分析认知理论的内涵,逐渐了解生态语文课堂特点,制订完善的教学制度,创建新型语文教学模式,营造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进而发挥认知理论在高职语文生态课堂中的优势。

一、认识理论分析

1.认识概念

认知主要是心理学家所使用的一种术语,但是国内与国外的心理学家在使用认知的过程中,其含义是不同的。一般情况下,人们将认知分为广义与狭义,广义的认知就是个体利用自身感觉或是表象对某种事物进行记忆,认真把握客观性质。狭义的认知是指在搜集信息之后,对信息进行加工、提取与储存。在此过程中,认知是个体的心理活动,是人类集中意识的表现,对情绪以及行为有着良好的调节作用。

研究发现,认知概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认知过程。就是个体对信息进行加工,并且形成一个独立的信息系统。其次,认知风格。就是个体习惯性地对信息进行加工的方式,也被称为认知方式,有一定的心理倾向,通常表现为对某种信息加工方式的偏爱。第三,认知策略。就是在个体认知期间,对其进行计划、方案或是技巧的指导,使其能够更好地对知识进行记忆,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第四,元认知。就是个体在认知过程中对认知活动的理解,是由三个心理成为组成的: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可以有效对心理进行调节。

2.认知理论

认知理论就是相关专家在研究过程中,将认知过程作为研究对象,在研究之后将认知理论分为以下几种形态:第一,发生认识论,也就是结构主义认知心理学,是国外一个心理学家开发的;第二,对个体认知意识现象或者是认知过程的研究,也就是心灵主义方面的认知心理学,是行为主义时期作为关键的一种认知理论;第三,信息加工方面的认知心理学,就是现代化的认知心理学。在一定程度上,认知理论研究人员能够将人类概念、观念以及表征情况看做是物理符号,做出一个系统的假设,促使其更好地对认知理论进行研究,形成良好的心理学概况。

3.生态课堂内涵

目前,人们所说的生态系统就是人体生命有机体与生态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过程,能够将人类与周围的环境有效结合在一起,并且形成一个整体系统,生态系统最为核心的部分就是和谐发展。生态课堂就是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将生态作为教学途径,树立民主价值观,创建出适合生命发展的课堂。语文生态课堂就是教师从生态学出发,利用生态方式全面考虑语文教学情况,充分重视学生的认知、情感以及学习兴趣,挖掘出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语文教师还要创建和谐的教学氛围,将生命活动作为教学核心,在情感的激励之下,引导学生感受生态系统的和谐美。

二、认知理论下高职语文生态课堂的构建

在认知理论下,高职语文教师要想创建生态课堂教学模式,就要全面考虑学生的主动性、互动性与生动性,确保能够建设出良好的教学课堂,同时,在教学期间,高职语文教师要不嘧芙崛现理论在高职语文生态课堂中的应用规律,创建和谐课堂,为师生共同发展奠定基础。

1.引导学生更好地对语文知识进行认知

在高职语文生态课堂教学期间,教师不仅要重视生态课堂的建设,还要注重学生的认知能力,引导其利用良好的方式对语文知识进行认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高职语文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学习情况,制订完善的学习计划与学习方案,并且利用自身的学习技巧记忆语文知识,将大量的语文知识组合在一起,有效形成认知策略。在高职学生形成语文知识认知策略期间,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形成解决问题、记忆知识的习惯,使其在心理方面接受语文生态课堂,进而得出更好的认知成果。例如,高职语文教师在要求学生制订教学计划之后,要在记忆活动中复述语文知识,并且精细加工语文知识,完善高职语文生态课堂。

2.激发学生正确认识语文教学活动

认知理论中的元认知元素对于学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高职语文教师在营造生态课堂之后,必须要重视学生对语文教学活动的认知,激发学生的正确认识,使其能够理解语文知识。首先,高职语文教师要求学生利用真实情感体验教学内容,保证能够形成良好的认知体验。其次,高职语文教师要求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期间,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并且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调节,进而达到良好的认知效果。最后,高职语文教师要求学生制订明确的学习目标,形成正确的认知体验,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3.语文生态课堂的和谐发展

语文是学生最主要的人际交往工具,是学生所有文化知识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尤其是高职语文知识,其具有一定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兼顾工具性和人文性,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4.教师与学生平等关系

在高职语文教学期间,教师要想将认知理论与生态课堂结合在一起,就要重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营造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遵循以人为本中人本主义原则,从而增强语文课堂教学力度。此时,高职语文教师必须要保证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对话处于平等的状态,形成良好的价值观体系。

在平等师生关系建立期间,高职语文教师必须要保证每个学生的权利都能得到维护,促使个体的进步与发展。高职语文生态课堂中师生平等对话关系,可以有效开发学生的思维,使其在智慧碰撞过程中形成和谐的课堂状态。在平等的教学氛围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相互评价与自我评价,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性,使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都能得到充分的沟通与交流,共同学习,共同进步,进而提高高职语文生态课堂教学质量。

5.语文生态课堂预设与生成

高职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就是将外部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内在的认知结构,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能够良好地对生态课堂进行预设,确保其与实际教学之间的和谐发展。首先,教师可以预设动态课堂,精心设置教学内容,使高职学生能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更好地对语文知识进行认知,进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其次,高职语文教师要预设教学中的高潮部分,创新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入良好的知识认知境界,使每个语文课堂预设情节都能与课堂教学相互和谐。最后,高职语文教师要注意预设课堂的细节,节省课堂时间,避免不必要的环节。在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上,增强学生语文知识的学习力度,促使其全面发展。

高职语文教师在生态课堂与认知理论相互结合期间,必须要注重自身的引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优势,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认知习惯。

参考文献:

[1]蹇瑞桥.高职语文“生态课堂”特征与教学案例体验[J].速读(下旬),2015(11):77.

[2]李秀媚.浅谈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高职语文教学[J].职业,2016(12):122-123.

[3]庞玲.TAT测验法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2016(8):114-115.

[4]张琴.刍议如何构建“生态”和谐的高职语文课堂[J].职业,2014(35):145-146.

生态课堂论文第5篇

小课堂,大社会,在如今这个崇尚和谐的社会里,处处都要彰显和谐。作为与学生交流的课堂也是如此。那么,新课程下的高中语文理想课堂该是怎样的呢?毫无疑问,它应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它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能够成为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也就是和谐生态的课堂。

一、和谐生态:现代课堂追求的理想

“和谐”,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就是配合得适当和匀称。

“生态”是指自然环境中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生存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动态平衡关系。从生态学的视角看,课堂构成了一个微观的生态系统,教师、学生、环境三者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多元互动的关系。

(一)高中语文和谐生态课堂教学的理念——教育是农业

叶圣陶说:“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这告诉我们:教育就像栽培植物那样,是让植物自然生长,而不是像工业生产,用模具去铸造机械零件。因此,面对植物的种子,我们要准备好土壤、肥料,充分利用好阳光和水分,顺其内在的生长规律,构建和谐的生态环境,让其快乐自主地发芽、开花、结果。

但是,当我们用新课程的理念重新审视传统的课堂教学时会发现:因为急功近利,我们往往会把教育当成工业,结果,因单纯强调知识、技能而忽视了学生作为生命个体本身的情感需求,因过于强调学习结果而忽视了教育过程的真实价值,因片面追求机械统一的教学目标而忽视了学生丰富的个体差异……因此,必须在教育是农业的理念下构建高中语文和谐生态的课堂,用生命去感动生命,用灵魂来塑造灵魂,用智慧去开启智慧,让置身其中的师生享受到教学所带来的乐趣,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不断焕发生机与活力。

(二)高中语文和谐生态课堂教学的本质——让生命鲜话

近几年来,随着建构主义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以及对人文精神的大讨论,形成了新的课堂教学观——“生命”课堂教学观。“生命”课堂要求关注学生生命成长,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能为学生进行创造性活动提供必要条件,这就必须构建和谐生态的高中语文课堂。

要构建和谐生态的课堂,就是要让生命鲜活。首先是师生关系要呈现和谐之美。教与学的关系应该是平等、协商、和风细雨式的,而不应该是君临天下式的。老师要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乐学生之所乐,忧学生之所忧。课堂上,一切顺乎自然,老师顺学而教,学生顺心而学,师生同处于教与学的快乐之中。其次是生生关系要显现生态之美。学习是学生的个体行为,要在引导每个学生在主动学习和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加强合作,引导学生在讨论、探究、互动中学习,实现共识、共享、共进。要充分发挥出语文的功能,通过阅读、思考、实践和体验,让语文真正进入每个人的生活中去,唤醒他们的生命意识,丰富他们的生命内涵,提升他们的生命质量。“与语文共舞,让生命鲜活!”

二、构建高中语文和谐生态课堂的途径

(一)转变教学理念,构建全新学习方式和师生关系

首先,学习方式上应使学生由以往的接受学习向自主学习转变。传统的课堂,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学生学习的内容,学习的进程,学习的方法,全由教师一人决定,学生学习没有自,学习的过程是教师把“定论”喂给学生,学生没有自己的体验、感悟,更没有创造活动;学生只能服从,不能怀疑;只须接受,无须创造。这些,都恶化着语文教学的环境,哪里还谈得上以人为本,关爱生命?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净化语文教学的环境,就必须重视课堂和谐生态。

其次,师生关系上应构建对话关系,促进主体间的协同生长。语文教学中,对话的主体是多元的,它包括教师、学生、作者、文本,它们的关系是主体交叉式并且是平等的。对话关系,它不同于寻常的问答,不同于简单的表象与形式的交流,它指主体之间在认识活动中彼此走进对方心灵的碰撞、沟通、提升与升华。举世推崇的文化经典《论语》就是孔子和他的学生的对话实录,表面的问答本质上是人生观的碰撞、融合与提升。通过立足于现实生活的真诚对话,完成知识传播与人格养成是对话教学的真谛。

(二)认真解读文本,找到课堂和谐生态大门的钥匙

根据一般经验或传统做法,拿到一本教材,我们不是急着去翻阅手上的教学参考书,就是忙着寻找教案,而往往忽略了对文本进行详尽的解读。其实,新课程下的新教材,课后要求更广泛,认真解读文本就显得尤为重要。认真解读好了文本,一个好的语文教师才能创设情境,指导学生将自己的人生体验、个人情感与文本交融在一起,实现师生情、作者情的和谐共振,在美与智的融合中形成健康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因此,教师对文本解读的深度与宽度直接影响了语文课堂的和谐生态。

(三)改变教学设计,增加学生活动空间和体验空间

和谐生态课堂要求教学设计进行动态设计,这样才能增加学生活动空间和体验空间。因为课堂有了学生的活动,就不可能一成不变,课堂上所发生的一切,便不能在备课时全都预测得到,教师应按课堂的具体行进状态来设计教学,根据课堂随时出现的新情况调整教学安排。在教学实践中有活力的课堂都是按动态的教学设计来进行教学的,而不是按照教师备课时规定的路线亦步亦趋的。教师的创造才能和创造乐趣,在处理这些活动的情境中得到发挥与体现。学生也因为教师顾及了他们的存在以及他们在课堂上生命活动的多样性,也会满怀热情参与课堂学习。当师生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时,课堂也就脱去僵死的外衣,显露出无限的生机来。

(四)提升教师人格,营造和谐生态的课堂文化氛围

教师应该用崇高的教学理想支撑自己的教学行动,让语文课堂弥漫着文化的气息。通过师生共同探讨、共同发展、共同提高,让课堂成为一种动态交流的过程,形成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文化氛围。

(五)借助教育技术,实现教学模式的真正有效转变

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不仅能“彻底改革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教育本质”,而且能“实现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和全新的、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学习方式”,“达到培养大批具有21世纪能力素质的人才的目的”。一些教学改革实验也证明,将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机整合,有利于激发课堂的活力。利用网络,把死的文字转化成形象化的画面,让学生身临其境,耳闻目睹,不仅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也有利于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增强语文学科的趣味性和说服力。

相信在以后的课堂里,我们会有更多的和谐呼声,会有更多的和谐之花盛开在语文这块希望的田野上。

参考文献

生态课堂论文第6篇

关键词:生态课堂;阅读教学;个性化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6.02.184

生态课堂的建立顺应了时代的发展,从根本上填补了传统课堂的漏洞,完善了教学过程,改善了旧的学习模式,让学生乐于接受,全情投入学习,对整个教学体制的革新有着重要的意义。

1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特征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课程中,学生的阅读书籍一般都局限于课本上,由于课本中的文章、诗歌、古诗词过于枯燥,使小学生在学习中缺少积极性,对既定的阅读内容不感兴趣,就不愿意去进行阅读,或者阅读的效果较差,就算是读了,甚至能够背诵,也难以理解其中的意思,这对于小学生的长远发展来讲是十分不利的。阅读是知识的积累,小学生处于汲取知识的启蒙阶段,在这个时候,如果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对阅读产生兴趣,那么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作文写作能力,使他们在写作的过程中,由于脑中的知识过于匮乏,出现空白状态。

2生态课堂应该如何构建

2.1改变传统观念

生态课堂的建立,首先要改变坐而论道的教学模式,规避填鸭式教学,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在教学环节中,为学生加入互动性的游戏环节,用来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在维持教学平衡的基础上,加入更多的个性化因素,让学生将阅读培养成为兴趣,养成爱读书、爱思考的习惯。还可以让同学们通过图片以及情景还原等方式感悟文章中的诗意美好,用角色扮演、分角色朗读等方式帮助学生走入文章内部,体验文章中的情怀。案例:某小学在进行《山行》的阅读赏析,整首诗传递出来的内容就是一幅极美的风景,老师让大家在阅读之后尽情想象诗歌中的意境,将自己投入到整个画卷中去,之后,由学生到黑板上接力作画,从蜿蜒的山路到山间的小屋,从火红的枫叶到停留的马车。学生们在画完板画之后,脑海中的形象也就逐渐立体,同时,在绘画过程中,自身的感受也会与原作者产生共鸣,这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文章印象深刻。

2.2教育教学人文化

老师要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针对阅读的文章创建模拟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生态教学最重要的就是体验,老师要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适当的指导,为学生创造模拟情景,给予完整的信息资料,运用情感交流的手段给学生提供启发。课堂上的情感体验,是生态教学中最为重要的关键点,在这个过程里,学生们在课堂中的身份已经产生了变化,他们成为了课堂的“老师”,将所学到的知识与自己的所思所想充分结合,这种新知识融合记忆的过程培养了学习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来说尤其重要。与此同时,老师还应该用积极的语言评价鼓励学生。在语文阅读的课堂上,学生由于思想的不同,会展现自身独具特色的优点,老师要善于抓住这些优点,给予学生肯定,建立学生的自信心。

2.3学生学习自主化

生态课堂主要是学生学习态度的建立,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自主自学的能力,每个学生都拥有无限的潜能等待开发。在阅读的教学中,主要注重的应该就是学生学的过程,将教育的根本归结到学生自身,同时,在学生学习的过程出现偏差时,老师应该尽快给予技术上的指导。案例:某所小学在学习《北大荒的秋天》这篇课文时,当地正处在秋季,老师便将学生分成小组,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去操场上采摘秋天的红叶,感受秋天的风景。当学生回到教室,再次阅读《北大荒的秋天》时,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课文中所描述的秋天和家乡秋天的区别,加深了对文章阅读的理解。这样的教学正是由学生为主导,通过对真实情境的实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方式,最大程度地让学生参与进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3生态课堂对阅读教育的影响

生态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它的目的是为了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求,它可以把传统的课堂生活化,让学生真正地去了解自己感兴趣以及想知道的知识,学生可以在课堂中畅所欲言,随意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这个过程,对小学生起到了思维养成的作用。与此同时,当学生怀着愉悦的心情学习时,阅读效率也会随之提升。生态课堂给予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当学生面对问题时,会习惯性地进行思考,而不是等待老师的固定答案,在课堂上,学生可以与老师进行平等的互动,这进一步改善了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拉近了师生间距离。

4结语

生态教学的意义在于让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课堂上,老师为学生创造自由、和谐、轻松惬意的学习氛围,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能感受到成功带来的喜悦,感悟到学习的乐趣,让整个课堂洋溢着轻松愉快且充满生机的气息,使老师和学生都能共同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岳伟,刘贵华.走向生态课堂——论课堂的整体性变革[J].教育研究究,2014,(8).

[2]王世军.论生态课堂中的师生角色定位[J].天中学刊,2010,(1).

[3]杜亚丽,陈旭远.多维视域下的生态课堂理论诉求[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

生态课堂论文第7篇

【关键词】 语文教学;和谐运作;生态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09-0170-01

1 语文生态课堂的意蕴

语文生态课堂,是从生态学及系统论的观点出发,用生态的眼光审视语文教学,使语文教学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种课堂其理想状态是构成课堂的诸要素彼此和谐协调,生成最大效能。它强调以人为本,突出人的全面发展,重视学生的认识,情感,兴趣,动机和潜能的发挥,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它能让师生感受到生命的勃发,灵感的闪光,思想的碰撞和情感的激荡。这种课以环境和谐相处为基础,以生命活动为本质,以情感意志为动力,让我们切切实实感到生态的和谐美。

2 语文生态课堂与传统课堂的区别

语文生态课堂与传统课堂的区别主要集中在:

2.1 教学内容上

传授基础知识与训练基本技能,是传统课堂的重要教学内容。生态课堂并不否认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学习的重要性。在新的背景下我们的确有必要对什么才是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进行与时俱进的审视。从理论上讲只有那些对大部分学生今后的发展都有价值的知识和技能才是真正的知识和技能。最重要的是,除知识、技能外生态课堂还关注学生的情感与态度,关注学生的人格养成。个体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当然要求我们的课堂能为其提供整体的内容和时空,然而我们以往的许多举措却忽视或者割裂了学生的这种教育需求。

2.2 课堂结构与学习方式上

长期以来,我们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是“授――受”结构,学生的学习方式基本上是:听讲――记忆――练习――再现――接受,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接受的状态。生态课堂提倡“自主、合作、探究”――“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2.3 课堂主体构成上

以往课堂的主体实际上是教师,另外两个主体――学生主体与文本主体都没有得到尊重。教师在课堂上讲所谓的权威答案,学生只有接受的份,仅此,就伤害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心灵健康,而所谓的权威答案,表面上是对文本主体的尊重,而实际上恰恰是一种削弱,因为文本的意蕴本身是相当丰富而多元的。生态课堂努力促成三个主体之间的平等对话,生成学习内容。

3 语文生态课堂的构建

3.1 回归生活

生态化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回归到生活中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用语文装扮生活,提升生命质量。只有那些来自生活的语文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才富有吸引力,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才能使学生学到具有时代气息的语文。语文就是生活,“生活有多大,语文就有多大”,语文教学应该有一个开放,自由,灵活,宽广无边的空间。小课堂里的知识是有限的,大社会的天地则是无限的。有造诣,有成就的人往往更得益于社会这个大课堂。

高中语文强调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要求语文学习打破课堂教学和学科教学的壁垒,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语文教师要组织好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联系语文,养成在生活中时时,处处吸取语文知识与运用语文知识的习惯,做到家庭生活语文化,学校生活语文化,社会生活语文化。

3.2 立足生命

教育的起点和回归是人的生命,教育的过程就是生命与生命的交流过程,也是生命自主,能力发展的过程。所以,教育应依据人的生命特征,遵循人的生命发展的规律和原则,促进人的生命走向更加完整,和谐和无限的境界。

传统课堂一节课的好坏以给学生灌输的知识的多少为标准。而生命化的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为了知识,更是为了生命,为了生命的质量,为了生命的可持续发展。它体现了对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尊重。

人,毕竟不同于其他生命体,他既需要物质营养,也需要人文营养。如果说科学是教人求真,那么,人文是教人求美、求善。在所有学科中,语文最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一个人的价值观。

3.3 关注转型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其他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目前语文教学正面临从教向学的转型,因此,语文课堂应构建全新的学习方式和师生关系。

首先,学习方式上,我们应使学生由以往的接受学习向自主学习转变。传统课堂是授受型的,这不仅影响教学的质量,而且对学生的心灵都造成极大的伤害。 教学《项链》时几个学生对路瓦栽夫人的评价提出了与教参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不能因此就认定路瓦栽夫人具有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恰恰相反,她为了改变自己的处境,过上美好的生活,是可以理解的,而她后来的十年还债,说明她是一个负责任与顽强的女子。笔者就鼓励他们大胆地阐说自己的观点,课堂上唇枪舌剑,讨论进行得热烈而有趣,结果对教材的理解也达到了一个较高的层次。

其次,师生关系上,我们应构建对话关系,促进主体间的协同生长。语文教学中,对话的主体是多元的,它包括教师,学生,作者,课文,它们的关系是平等的。对话关系,它不同于寻常的问答,不同于简单的表象与形式的交流,它指主体之间在认识活动中彼此走进对方心灵的碰撞,沟通,提升与升华。

3.4 语文课堂指向终身学习

打造生态课堂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自主构建可持续发展的语文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我们语文教师不可能把所有知识都教给学生,培养他们的语文能力,尤其是可持续发展的语文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所在。我们必须站在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使学生在今后得到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