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外贸岗位工作计划(合集7篇)

时间:2022-11-16 14:43:28
外贸岗位工作计划

外贸岗位工作计划第1篇

在新的一年里,我对自己的工作情况计划如下:

首先,学习外贸知识、产品知识。对一名刚从英语系毕业一年半的外贸新手来说,我的外贸知识还有待于加强,需要在往后的工作中进一步积累。此外,刚刚接触XX这个行业,对产品的认知我几乎是一片空白。因此,学习是我新年计划中的首要环节和重要任务。我会以一种积极的态度虚心向领导及各位同事请教。在我的个人观念里,态度决定成败,希望自己的努力会得到大家的肯定。

其次,学习缮制单据。在熟悉整套外贸流程理论知识之余,锻炼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因为此前一年多的工作经验都只是局限于业务方面,重点在与客户的沟通上。单据的制作以及出口流程中跟银行、商检、海关、贸促会等相关部门的接触,都是我面临的新的工作。由此,我也体会到自己以前掌握的工作环节并不全面、完整。现在能从最基本的出口单证做起,对我来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学习机会。

第三,如有机会接触公司业务,我希望能尽快熟悉自己跟的每一个客户,总结并分析他们的新特点,以一颗热忱的心为客户服务,为公司创利!

第四,积极开拓新业务,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公司寻找目标客户。及时更新我司在阿里巴巴等相关网站上的供求信息,并持之以恒地跟踪,相信长久的付出总会有一定的成效。

第五,协助领导及同事做好两届xx展会及其它国外展会的前期准备工作。在展会结束后,协助参展人员做好后续的客户跟踪服务,以此巩固展会成果。

另有几条小小的建议:

一、因经理在业务洽谈方面会经常与客户进行电话沟通。为此提议是否可在电脑上安装Skype软件,申请一个Skype帐号,并向客户积极推荐这一网上及时沟通工具。其通话质量与手机差不多,还可节省双方的国际长途电话费用。

二、部门内部多开展一些活动,在活动中增强整个团队的凝聚力。

外贸岗位工作计划第2篇

摘 要:技师学院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必须对课程教学进行改革。本文就技师学院国际贸易专业外贸会计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技师 外贸会计 教学改革

一、技师学院国际贸易专业外贸会计课程教学必要性分析

据宁波海关最新统计数据,2014年宁波市外贸进出口总额达6432.2亿元。宁波作为典型的外贸城市,进出口总额再一次攀升。对各类型外贸企业进行分析,发现民营外贸企业进出口总额领跑全市。

宁波作为经济发达的港口城市,每年都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专业人才就业,尤其是国际贸易专业。另外,宁波地区本土的本科、高职、中职院校培养了大量的国际贸易人才。相比之下,笔者所在学校培养的国际贸易高级工与其他本科、高职院校培养的国际贸易毕业生在职业能力和素质上就显得有些劣势。我们培养的学生很多时候达不到大中型外贸企业外贸业务员的工作岗位要求。这是由于学生进校时本身基础比较薄弱、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不强等原因造成的。

那么,如何改善国际贸易高级工的就业情况,笔者认为外贸会计就业岗位将是学校国际贸易专业的一个重大突破口。对宁波地区的部分外贸企业进行走访,发现外贸企业中外贸会计岗位人才需求量很大,很多中小型民营外贸企业招不到合适的外贸会计人员,很多已经招聘进来的会计人员都需要对其进行重新的国际贸易知识的再培训。这样的做法让用人单位感到力不从心。

笔者学校拥有大量教学经验丰富的会计专业教师。为了扩大国际贸易高级工的就业面,学校早在2007年就开始在国际贸易专业教学计划中开设了很多会计课程,部分学生在完成会计课程学习后,考取了会计上岗证。同时,对学校国际贸易高级工专业的毕业生近几年的就业情况进行调研,发现大部分学生就职于宁波地区的中小型民营外贸企业,其中部分学生在这些企业中担任会计工作岗位。对这些学生所在单位进行调研,企业对学校国际贸易毕业生担任外贸会计工作岗位认同度较高,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学校毕业生掌握了大量的国际贸易基础知识,熟悉进出口业务流程和各类单据;二是学校毕业生不仅具备了一定的会计知识,还学习了外贸会计课程,熟悉进出口企业会计工作流程;所以用人单位很愿意到学校招聘国际贸易毕业生从事外贸会计岗位。

上述分析,笔者学校国际贸易专业开设外贸会计课程显得尤为必要,但是会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又遇到一些问题,需要教师进行研究分析,才能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

二、外贸会计课程教学存在问题分析

在外贸会计课程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遇到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1.教材不合适

目前市面上的外贸会计教材大都面向高职,教材内容偏理论,缺乏实务操作,很多知识点又与外贸企业实际情况脱节比较严重。对于技师学院的学生来说,理论学习有难度,由于缺乏操作性,学习积极性自然而然就降低了,学习效果就会打折。加之,近几年会计制度和税收制度不断改革,教材没有及时更新,导致教材不符合技师学院的教学要求。

2.学生思维定势

专业教学计划考虑到学习的有效性,在学习外贸会计课程之前,必须先学习会计基础、会计电算化、财务会计等课程。所以教学计划中高一开设了会计基础课程,在随后的学期中,不断加入其他会计课程。但是,很多学生由于缺乏职业目标,囿于固有思维,认为国际贸易专业将来的就业方向就是去外贸公司当外贸业务员,不用学习会计基础等“无关”课程,这样就直接导致会计类课程的学习效果较差。

3.师资力量不足

外贸会计是一门行业会计,教学中需要既有国际贸易业务知识,又有良好的会计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学校虽拥有教学经验丰富的会计教师团队,但与这种师资要求相比,相差甚远,该课程的授课教师大多数没有外贸会计业务实践操作经验,因此在外贸会计的实践教学过程中难以把握国际贸易业务内容核算的尺度,某些具体的业务核算程序掌握不够好,直接导致外贸会计课程的教学有效性。

三、外贸会计教学改革措施研究

为了培养出符合宁波地区中小型外贸企业的外贸会计岗位要求的毕业生,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对外贸会计课程教学进行改革。

1.加强“双师型”会计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的质量直接决定了外贸会计课程的教学质量。为了培养出符合外贸会计岗位要求的毕业生,目前的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提升会计教师的“双专业”实践能力。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两个途径来提升教师的“双专业”实践能力:一是教师利用寒暑假到外贸企业顶岗锻炼,任课教师可以通过顶岗来增强外贸会计岗位认知,丰富实践经验,提高实践技能水平,从而有效进行课程教学,指导学生;二是教师利用业务时间,通过培训等方式,考取外贸会计知识资格证书,通过考证学习来弥补自身的国贸专业的不足。这两个途径需要学校来制定合理的人事制度来加以管理,形成一种长效机制,才能保证师资队伍的实践能力不断加强。

2.开发技师学院外贸会计校本教材

由于外贸会计教材不适应现实的企业需求,所以要真正促使课程学习有效,就必须对现有的教材进行改革,开发出适合宁波地区的企业需求的校本教材。在进行校本教材开发前,需要结合顶岗调研情况,设计出外贸会计岗位职责要求,根据岗位职责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编写校本教材。外贸会计岗位职责要求见表1,外贸会计课程教学任务见表2。

3.突出实践教学

外贸会计周课时为3,课时有限。对于任课教师来说,只能教授一些基本理论知识,没有充足的时间提供案例讨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方式。学生在整个上课过程中被动学习,也严重影响了课程的学习效果。

要突出实践教学在整个课程教学的比重,强化学生对于自营进出口业务、进出口业务、加工补偿贸易、出口退税等的核算操作。通过实践学习,学生能够根据进出口业务及出口退税依据来核算成本,登记账簿并编制财务报表等,达到外贸会计的岗位职责要求。

四、小结

现代社会对人才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如果技师学院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就不可能培养出符合企业要求的人才。在就业竞争十分激烈的今天,只有改革外贸会计的课程教学,才能提高学生的就业情况,所以改革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杨樱浅.析外贸会计教学[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9).

外贸岗位工作计划第3篇

一、当前服装外贸企业跟单工作的现状

根据广东省纺织服装行业协会的企业用工信息汇总以及广州市劳动力人才市场的招聘信息反馈显示,广东省服装外贸企业跟单工作的现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服装跟单从业员专业对口率低,外语能力素质与服装专业知识素质两者兼优者居少”,“服装外贸企业跟单阶段岗位划分不一”,“服装外贸跟单从业员流动性较大”。

(一)服装跟单从业人员专业对口率低

服装跟单是一门综合性的学问。它要求跟单从业人员不仅要了解服装造型设计和面料、辅料的选择,还要掌握服装样板设计、生产工艺、国际贸易知识、外语及计算机应用等多方面的知识。在珠三角地区,当前纺织服装外贸企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服装跟单从业人员的岗位能力素质不全面,可持续发展受到客观条件的制衡:(1)懂外语、国际贸易知识的,缺少纺织服装专业化知识和技能;(2)懂纺织服装专业知识的,又因外语水平、外贸能力而制约着工作地开展。经企业走访、问卷调查、行业协会信息等渠道获悉,当前服装外贸企业的跟单从业人员的岗位能力素质结构比例如下:服装贸易专业对口从事服装跟单员工作的比例占16%;由纺织服装技术员、服装制作中高级人员转型为服装跟单员工作的比例占34%;由外贸专业人员直接转行从事服装跟单员工作的比例占47%;其他人员因素所占比例为3%。集中凸显了两个极端尖锐的问题:懂外语与国际贸易事务的不懂服装专业知识,而懂服装专业知识的又不懂外语与国际贸易事务。

(二)当前服装外贸企业跟单阶段岗位划分不一

当前企业对跟单阶段岗位的划分不一,但基本可将其工作划分归类为业务员、业务跟单(理单)、生产跟单、质检(QC)四个环节,各企业基本是在这四类中进行删减组合,但大部分企业是将这四个环节完全分开,由四个部门或四个环节协作工作。四个环节(岗位)其主要分工为:业务员侧重于负责与客户沟通、谈判、接单、签订合同;业务跟单(理单)侧重于负责将业务员接来的订单进行翻译和整理及客户的意见反馈;生产跟单侧重于负责订单的生产和质量货期;质检(QC)侧重于负责所有货物的质量检查。当前服装外贸企业跟单岗位缺乏专业型综合人才,把服装外贸跟单岗位设置细分为业务员、业务跟单、生产跟单和质检(QC)四个岗位,从表面上看,让各个部分分工合作,各司其职,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但由于服装企业生产存在着复杂性,在实际中事与愿违。由于多岗位操作一个项目,工作衔接过程中出纰漏、互相推卸责任的情况时有发生。或者由于业务员、业务跟单只懂外贸、不懂服装及生产,不能正确理解客户的要求,只是照客户订单字面意思来生硬地理解,而下一环节的工作人员看不到或看不懂客户的原始资料,从而造成资料在传递的过程中不准确、不及时,最终导致生产错误或生产延期。

(三)服装外贸跟单岗位需求较大、从业员流动性较大,基本处于供不应求状态,企业难以留住优秀人才

具备对外出口经营权的生产企业是我国外贸进出口的主体之一,随着我国参与全球经济的步伐加快,具有外贸经营权的生产企业越来越多。而跟单人员的产出与企业的需要并没有成正比,构成了需方市场的紧缺。各企业之间为了争夺人才,高薪高福利高待遇成为了优秀跟单人员跳槽的利益诱因,部分企业甚至不遵循市场规律,造成就业市场的恶性竞争,跟单从业员流动性较大。

二、当前服装外贸企业跟单工作现状的原因分析

造成当前服装外贸企业跟单工作现状的原因是多样的、复杂的,但焦点原因集中于“优秀的服装外贸企业跟单员资源稀少”这一关键点上。具体分析如下:

(一)“服装跟单从业员专业对口率低”的现状分析

造成“服装跟单从业员专业对口率低”的主要原因是开设服装贸易专业(或方向)的院校不多,在高素质人才培养方面,服装外贸跟单人才的产量、人才输出量远远低于企业需求量。在社会办学的众多培训机构中,因人才供求关系的利益驱动,不乏有开设外贸跟单课程的培训班,同时参加此类课程培训的学员也并不缺乏,但参加培训的学员又因接受教育层次较低,外语基础不扎实,又遇到了外贸英语不过关的学习瓶颈,大浪淘沙之后,培训机构培训出来的服装外贸跟单人才合格率廖廖无几,同样并没有给众多需求的企业留下太多选择的空间。

(二)“当前服装外贸企业跟单阶段岗位划分不一”现状分析

造成“当前服装外贸企业跟单阶段岗位划分不一”的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东莞的众多服装企业属于私营经济,大多数沿袭着家族式的管理模式,管理僵化缺乏规范,没有现代企业管理的制度与理念。第二,岗位整合不具备条件,缺乏专业型综合人才。第三,在服装工业化生产的工序岗位细化过程中,一味追求产量的最大化,忽视了配套条件保障———科学的制度与规程,影响着协调地发展。第四,邯郸学步,东施施颦,不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照搬成功企业的经营模式,短期发展无大碍,但长期不思改进,影响企业的发展后劲。

(三)“服装外贸跟单从业员流动性较大”现状分析

造成“服装外贸跟单从业员流动性较大”的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珠三角地区私营企业管理缺乏人性化管理,私营老板存在着“暴发户”的劣根性,对员工缺少人文关怀。第二,因优秀的服装外贸跟单员一人难求,资源供应短缺的现状造成了企业间对优秀人力资源抢夺的恶性循环竞争。第三,公民素质不高,员工的职业道德有待加强。

三、解决方法与对策

针对以上现状,笔者对学校、企业、人才市场进行了调研,与教师、企业高级管理人员、跟单从业员进行了访谈,经过整理调研数据,得出以下解决方法与对策。

(一)从人才培养的源头来寻找解决“服装跟单从业员专业对口率低”现状的对策

从人才培养的源头提高跟单员从业员的岗位素质要求,具体途径有三:第一,与相关开设纺织服装类专业高等院校(本科、专科层次)合作办学,以“订单式培养”、“委托代培”、“共建企业冠名班设立奖学金(助学金)”等形式,培养适合服装外贸企业的服装外贸管理专业或专业方向人才。课程分校内课程与企业课程,校内课程由院校专任教师承担授课任务,企业课程在企业实践环境中进行,以生产实战的真实环境,由企业技术骨干担任授课主体,对学员进行实战训练,培养学生的外贸跟单能力素质。第二,在高等院校外语类专业中,或国际贸易专业中挑选优秀学生,在服装企业各流水工序轮岗实习半年,初步了解企业的生产流程以及对服装大生产各工序的质量要求,然后再次择优选派优秀实习生到有良好资质的培训机构进修服装专业知识,以达到“外语”与“服装专业知识”均达标的外贸跟单员。第三,注重现在职在岗的外贸跟单员的知识更新,由企业技术部门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共同制订员工外出进修、外出参观交流等一系列计划,提高外贸跟单员的能力素质。

(二)“以制度指导岗位划分,以人才保障岗位整合”解决“当前服装外贸企业跟单阶段岗位划分不一”现状

1.服装企业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所有权与管理权分开,由优秀的管理层根据企业自身实际情况,坚持“科学的制度规程”与“合理的岗位划分”的有效统一,由科学的制度指导细化的岗位划分,让制度规程做好“岗位划分”的保障,杜绝因责任不明的推卸行为的出现,更好地保障工业大生产的有序进行。

2.对岗位设置进行有效整合,根据企业自身情况,可将跟单阶段四职合一。随着服装外贸行业竞争的日益激烈及国际纺织服装发展的新动态、新要求,我们国内的服装外贸企业要想能够生存并得到很好地发展,除了要不断开发新产品,创建新品牌,更要加强对跟单流程的控制与管理,提高跟单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即将业务员、业务跟单、生产跟单、QC四职合于一人之身。一份订单由一人专门负责到底,既避免了中间环节传递造成的误解及责任的推卸,又方便了与客户的沟通与交流,同时还能够节约成本,正确且按时地完成客户的订单。这一作法能得以有效实施的前提条件就是该服装企业必须具备有高素质跟单人才。

(三)“服装外贸跟单从业员流动性较大”的现状对策

1.建立有人文关怀的企业管理制度,“待遇留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从根源上控制服装外贸跟单从业员流动性。

2.政府、行业协会对企业进行普法教育,规范企业招聘行为。

3.企业加强对员工的职业道德教育。

外贸岗位工作计划第4篇

宁波作为典型的外贸城市,进出口总额再一次攀升。对各类型外贸企业进行分析,发现民营外贸企业进出口总额领跑全市。宁波作为经济发达的港口城市,每年都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专业人才就业,尤其是国际贸易专业。另外,宁波地区本土的本科、高职、中职院校培养了大量的国际贸易人才。相比之下,笔者所在学校培养的国际贸易高级工与其他本科、高职院校培养的国际贸易毕业生在职业能力和素质上就显得有些劣势。我们培养的学生很多时候达不到大中型外贸企业外贸业务员的工作岗位要求。这是由于学生进校时本身基础比较薄弱、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不强等原因造成的。那么,如何改善国际贸易高级工的就业情况,笔者认为外贸会计就业岗位将是学校国际贸易专业的一个重大突破口。对宁波地区的部分外贸企业进行走访,发现外贸企业中外贸会计岗位人才需求量很大,很多中小型民营外贸企业招不到合适的外贸会计人员,很多已经招聘进来的会计人员都需要对其进行重新的国际贸易知识的再培训。这样的做法让用人单位感到力不从心。笔者学校拥有大量教学经验丰富的会计专业教师。为了扩大国际贸易高级工的就业面,学校早在2007年就开始在国际贸易专业教学计划中开设了很多会计课程,部分学生在完成会计课程学习后,考取了会计上岗证。同时,对学校国际贸易高级工专业的毕业生近几年的就业情况进行调研,发现大部分学生就职于宁波地区的中小型民营外贸企业,其中部分学生在这些企业中担任会计工作岗位。对这些学生所在单位进行调研,企业对学校国际贸易毕业生担任外贸会计工作岗位认同度较高,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学校毕业生掌握了大量的国际贸易基础知识,熟悉进出口业务流程和各类单据;二是学校毕业生不仅具备了一定的会计知识,还学习了外贸会计课程,熟悉进出口企业会计工作流程;所以用人单位很愿意到学校招聘国际贸易毕业生从事外贸会计岗位。上述分析,笔者学校国际贸易专业开设外贸会计课程显得尤为必要,但是会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又遇到一些问题,需要教师进行研究分析,才能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

二、外贸会计课程教学存在问题分析

在外贸会计课程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遇到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1.教材不合适

目前市面上的外贸会计教材大都面向高职,教材内容偏理论,缺乏实务操作,很多知识点又与外贸企业实际情况脱节比较严重。对于技师学院的学生来说,理论学习有难度,由于缺乏操作性,学习积极性自然而然就降低了,学习效果就会打折。加之,近几年会计制度和税收制度不断改革,教材没有及时更新,导致教材不符合技师学院的教学要求。

2.学生思维定势

专业教学计划考虑到学习的有效性,在学习外贸会计课程之前,必须先学习会计基础、会计电算化、财务会计等课程。所以教学计划中高一开设了会计基础课程,在随后的学期中,不断加入其他会计课程。但是,很多学生由于缺乏职业目标,囿于固有思维,认为国际贸易专业将来的就业方向就是去外贸公司当外贸业务员,不用学习会计基础等“无关”课程,这样就直接导致会计类课程的学习效果较差。

3.师资力量不足

外贸会计是一门行业会计,教学中需要既有国际贸易业务知识,又有良好的会计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学校虽拥有教学经验丰富的会计教师团队,但与这种师资要求相比,相差甚远,该课程的授课教师大多数没有外贸会计业务实践操作经验,因此在外贸会计的实践教学过程中难以把握国际贸易业务内容核算的尺度,某些具体的业务核算程序掌握不够好,直接导致外贸会计课程的教学有效性。

三、外贸会计教学改革措施研究

为了培养出符合宁波地区中小型外贸企业的外贸会计岗位要求的毕业生,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对外贸会计课程教学进行改革。

1.加强“双师型”会计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的质量直接决定了外贸会计课程的教学质量。为了培养出符合外贸会计岗位要求的毕业生,目前的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提升会计教师的“双专业”实践能力。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两个途径来提升教师的“双专业”实践能力:一是教师利用寒暑假到外贸企业顶岗锻炼,任课教师可以通过顶岗来增强外贸会计岗位认知,丰富实践经验,提高实践技能水平,从而有效进行课程教学,指导学生;二是教师利用业务时间,通过培训等方式,考取外贸会计知识资格证书,通过考证学习来弥补自身的国贸专业的不足。这两个途径需要学校来制定合理的人事制度来加以管理,形成一种长效机制,才能保证师资队伍的实践能力不断加强。

2.开发技师学院外贸会计校本教材

由于外贸会计教材不适应现实的企业需求,所以要真正促使课程学习有效,就必须对现有的教材进行改革,开发出适合宁波地区的企业需求的校本教材。在进行校本教材开发前,需要结合顶岗调研情况,设计出外贸会计岗位职责要求,根据岗位职责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编写校本教材。外贸会计岗位职责要求见表1,外贸会计课程教学任务见表2。

3.突出实践教学

外贸会计周课时为3,课时有限。对于任课教师来说,只能教授一些基本理论知识,没有充足的时间提供案例讨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方式。学生在整个上课过程中被动学习,也严重影响了课程的学习效果。要突出实践教学在整个课程教学的比重,强化学生对于自营进出口业务、进出口业务、加工补偿贸易、出口退税等的核算操作。通过实践学习,学生能够根据进出口业务及出口退税依据来核算成本,登记账簿并编制财务报表等,达到外贸会计的岗位职责要求。

四、小结

外贸岗位工作计划第5篇

【关键词】职业岗位;分类;对外贸易专业;教学改革

一、 当前高等职业院校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事物的性质,即事物内在的本质属性, 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原因。高等职业教育的性质即高等职业教育内在的本质属性,是高等职业教育有别于其他教育的根本原因。

教育类型是由社会需要的人才类型所决定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大的方面来看,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发现和探索客观规律,即研究科学原理的人才——学术型、科研型人才;一类是将科学原理应用于实践,从而转化为工程、产品等物质形态的人才——应用型、实用型人才。前者是培养探索未知的人才,后者培养是应用已知的人才。

不同类型的人才要由不同类型的教育来造就。一般来说,学术型、科研型和工程型人才由普通高等教育来培养,而技术型、技能型人才则由职业教育来造就。其中的技术型、高级技能型人才一般由高等职业教育来培养。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在类型上属于技术应用型教育,而不是学科型、工程型教育。但在现实中,高等职业教育刻意向普通高等教育看齐,把技术应用型教育办成学科型、工程型教育的现象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三个偏离”:

1.专业定位和专业设置偏离了社会的实际需要。不是按照职业岗位或职业岗位群的需要设置专业,而是完全套用普通高等教育的专业目录,以学科来设置专业。

2.课程设计和组织教学偏离了人才的培养目标。不是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设计教学体系和培养方案,而是走高等专科学校的老路,办成普通高等教育的压缩版。

3.教师的激励杠杆偏离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方向。特别是在职称评审方面,完全套用普通高校的做法,把教师引导到写理论文章和出专著上去。 普通高等院校应该鼓励教师创造学科理论去探索和预测未知,高等职业院校应该引导教师创设实践过程去应用已知。

改革的总体思路是:设置职业化的专业,开发岗位化的课程,实施过程化的教学,推行成果化的考核。

二、 职业、岗位的关系

职业是具有一定特征的社会工作类别,它是一组相互关联但又不能相互替代的特定工作的统称。一个社会性的职业本身是一个系统,它是由若干个彼此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个岗位组成,即通常所说的岗位群。它具有集合性、关联性、层次性和目标性等特点。在这个系统中,它是由一个核心岗位支撑起来,将众多的岗位有机集合在一起。比如,教育是一个职业,教师就是一个核心岗位,其他的行政管理、实验实训、后勤服务等岗位都是直接服务于这个核心岗位而存在的。

岗位是企业根据生产的实际需要而设置的工作位置。企业根据劳动岗位的特点对上岗人员提出的综合要求形成岗位规范,它构成企业劳动管理的基础。

职业和岗位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对高职院校课程设置要进行分析和研究,首先要对职业进行科学的分类。职业分类客观地反映国家经济、社会和科技等领域的发展和变化,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一个阶段社会管理水平。

既然高等职业教育部门要设置职业化的专业,那么专业所培养的学生就应该是掌握这个专业所对应所有岗位的操作规程和实践技能,因而,对岗位的科学分类就成为高职教学改革的基础性工作。无论是一个岗位开发一门课程还是几个岗位整合成一门课程,但专业岗位的科学分类是前提条件。划分出来的职业岗位必须是全面、科学、切合实际,这样既能突出专业岗位的工作过程和操作规程,又能针对工作过程融合岗位所需的岗位技能,为教学改革的后续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专业岗位分类的依据

高职对外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就业为导向,以专业能力为本位,以岗位要求和职业标准为依据,并能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具体目标应是:

1.以职业资格要求为蓝本划分职业岗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规定:“国家确定职业分类,对规定的职业制定职业标准,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国家职业资格是一种以能力为基础的资格认定,是经专门机构在综合测试和考察实际工作效果后颁发给个人的能在全国得到承认的一种凭证。它标志被授予人所具有的能力和操作水平,是提供就业的主要参考凭据。每一张“国家职业资格”都对应一个具体的岗位及所需的岗位技能,它由主要职能、能力单元,能力要素及操作上的具体要求和范围等所构成。按照这种思路,我们可以将对外贸易专业划分为外销工作、报关工作、报检工作、单证工作、船务工作等职业岗位。

2.以工作过程为主线构架职业岗位。岗位工作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中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和技术方法,按照一定的操作规程和工作程序作用于具体的劳动对象并产生一定工作成果的社会活动。因此,职业岗位都是由技能、过程和劳动对象组成的有机整体。任何岗位都对应了一定的工作过程,能够相对独立的工作过程必然包含一定的岗位。那么在进行岗位分类时,以核心工作过程为主线,着眼于相对独立的的工作过程,逐一进行分解,划分不同类型的岗位工作。以工作过程为标准构架职业岗位,要对整个职业化的专业有一个比较透彻的理解和认识,要冲破学科体系的束缚,重新构建行动导向的岗位体系。例如,对外贸易专业从作业过程上划分主要有:商流、物流、资金流、单据流等四种基本作业运动。

3.以工作任务为引领归纳职业岗位。上述两种划分方法主要是基于职业岗位内部的工作流程和常规的工作内容进行划分的。但每种职业岗位总难免面临着由于外界的冲击而产生非常规的工作任务。外部环境的变化给职业内部系统带来新的工作任务时,要完成这些工作,就应该有常设岗位或临时岗位来承担这部分工作。因此,以工作任务为引领划分职业岗位是对以上两种划分方法的有效补充。例如,对外贸易专业在做好各个岗位的常规工作时,经常遇到反倾销、反补贴、合同危机等非常规事件,而且这些非常规任务对于对外贸易职业而言,发生频率并不少见。那么我们应该划分出仲裁与应诉、的职业岗位,纳入到职业岗位系统当中来。

4.以工作部门为线索划分职业岗位。按涉及的部门进行划分,海关作为代表国家政府而独立行使对国家所有的进出口活动而进行监管调控的部门,它有自己一套独有的工作程序和工作规程,在以上的分类中并没有体现出来,但是考虑到未来学生报考公务员进入海关部门工作,作为一种专业岗位并入到对外贸易的岗位体系中是比较合适的,体现了专业设置中的可拓展性。以上四种划分方法不是独立使用,而是以工作过程为主线,再辅助以其他三种分类标准归纳整合成任务明晰、过程突出,相互衔接的职业岗位系统。结论:以岗位和职业资格要求为依据确定课程标准,以工作过程为主线确定课程体系,以工作任务为引领确定课程设置。那么,对外贸易专业岗位就划分成如下八个方面的内容:外销实务、外贸物流与保险实务、外贸商检实务、报关实务、单证实务、外贸监管与预防、外贸仲裁与应诉实务、海关实务。自然构成了对外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

四、 知识技能的重组——课程开发

通过以上划分,以工作过程为主线构建的课程体系框架已显山露水。让学生可以清晰地看到毕业之后要做哪些事情,怎样做这些事情。就好比学生置身于大河彼岸,清晰地看到对面的风景,可惜的是面前横卧着一条大河,只能远观而不可近赏。要能近赏,技能不可或缺。怎样将知识和技能融合到以工作过程为主线的课程体系中去呢?用一句话概括为:因岗定能,构建职业通用技能、专业核心技能和专业方向技能的课程体系,形成金字塔式的技能和能力体系,职业通用能力是金字塔的最底端,中间则是专业核心技能,而金字塔的塔顶则是专业方向能力。

例如,对外贸易专业的通用技能是外贸英语能力,具体包括外贸领域的口语会话能力、外贸函电的阅读能力、外贸函电的写作能力等。这种能力是以上所有岗位工作共同所需要的技能。专业核心技能是以上七种核心岗位各自所需要的技能。专业方向技能是基于社会变迁产生新岗位后的适应性技能或发展性技能。这种技能可以通过以上两种技能的培养之后着手打造的技能。

外贸英语应该作为一门独立的通用技能的课程先行讲授。但不能按照现有的教材开展教学。而是紧扣专业核心技能,以工作过程为依据,将对外贸易活动中各个环节所使用到的专业词汇、常用句型和固定表达方法有机结合在一起,编写成听、说、读、写于一体的实用教材。我们打破以往按语言学的结构以章节的方式编写教材,要以工作业务流程为线索,开发模块化学习单元,将那些外贸过程中必须用、反复用的词汇和习惯表达方法作为教学的重点,学生记住了常用词汇,能套用有关的句型,能完成日常的外贸沟通工作,学生就算达标了。

以外贸仲裁与应诉实务这个岗位为例,我们在学科体系中开设的《WTO规则》、《国际商法》、《国际经济法》等有关办事规则的课程,要依据仲裁与应诉的岗位需要,精选必须的知识和技能,融合到岗位工作过程中去。在过程中讲授法律知识,在动手中领会办事规则。将那么学术探讨性的漫无边际的理论知识统统删减。

只有过程化或程序化的知识和技能,任何知识只有形成一定的结构,知识才能内化为自身的知识,高职对外贸易专业课程设置必须从岗位需求出发,要以工作任务为引领,通过课程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专业课程内容能满足本行业岗位或多岗位转换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要体现“理论为实践服务”的理念,并能有助于培养学生具有知识内化、迁移和继续学习的基本能力。在注重课程设置现实性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其动态性和前瞻性,要不断适应我国对外贸易业务发展的趋势,这是当今时代赋予职业教育的使命。

参考文献

[1]高等职业教育的性质[OR].教育网.

[2]童宏祥.构建以职业型为特征的高职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初探[J].职教论坛,2006,(12).

[3]杨黎明.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的若干理论问题探索闭[J].职教论坛,2004,(8).

[4]马建富,沙启仁.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理论建构与技术设计[J].职业技术教育,2003,(3).

外贸岗位工作计划第6篇

事物的性质,即事物内在的本质属性,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原因。高等职业教育的性质即高等职业教育内在的本质属性,是高等职业教育有别于其他教育的根本原因。

教育类型是由社会需要的人才类型所决定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大的方面来看,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发现和探索客观规律,即研究科学原理的人才——学术型、科研型人才;一类是将科学原理应用于实践,从而转化为工程、产品等物质形态的人才——应用型、实用型人才。前者是培养探索未知的人才,后者培养是应用已知的人才。

不同类型的人才要由不同类型的教育来造就。一般来说,学术型、科研型和工程型人才由普通高等教育来培养,而技术型、技能型人才则由职业教育来造就。其中的技术型、高级技能型人才一般由高等职业教育来培养。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在类型上属于技术应用型教育,而不是学科型、工程型教育。但在现实中,高等职业教育刻意向普通高等教育看齐,把技术应用型教育办成学科型、工程型教育的现象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三个偏离”:

1.专业定位和专业设置偏离了社会的实际需要。不是按照职业岗位或职业岗位群的需要设置专业,而是完全套用普通高等教育的专业目录,以学科来设置专业。

2.课程设计和组织教学偏离了人才的培养目标。不是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设计教学体系和培养方案,而是走高等专科学校的老路,办成普通高等教育的压缩版。

3.教师的激励杠杆偏离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方向。特别是在职称评审方面,完全套用普通高校的做法,把教师引导到写理论文章和出专著上去。普通高等院校应该鼓励教师创造学科理论去探索和预测未知,高等职业院校应该引导教师创设实践过程去应用已知。

改革的总体思路是:设置职业化的专业,开发岗位化的课程,实施过程化的教学,推行成果化的考核。

二、职业、岗位的关系

职业是具有一定特征的社会工作类别,它是一组相互关联但又不能相互替代的特定工作的统称。一个社会性的职业本身是一个系统,它是由若干个彼此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个岗位组成,即通常所说的岗位群。它具有集合性、关联性、层次性和目标性等特点。在这个系统中,它是由一个核心岗位支撑起来,将众多的岗位有机集合在一起。比如,教育是一个职业,教师就是一个核心岗位,其他的行政管理、实验实训、后勤服务等岗位都是直接服务于这个核心岗位而存在的。

岗位是企业根据生产的实际需要而设置的工作位置。企业根据劳动岗位的特点对上岗人员提出的综合要求形成岗位规范,它构成企业劳动管理的基础。

职业和岗位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对高职院校课程设置要进行分析和研究,首先要对职业进行科学的分类。职业分类客观地反映国家经济、社会和科技等领域的发展和变化,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一个阶段社会管理水平。

既然高等职业教育部门要设置职业化的专业,那么专业所培养的学生就应该是掌握这个专业所对应所有岗位的操作规程和实践技能,因而,对岗位的科学分类就成为高职教学改革的基础性工作。无论是一个岗位开发一门课程还是几个岗位整合成一门课程,但专业岗位的科学分类是前提条件。划分出来的职业岗位必须是全面、科学、切合实际,这样既能突出专业岗位的工作过程和操作规程,又能针对工作过程融合岗位所需的岗位技能,为教学改革的后续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专业岗位分类的依据

高职对外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就业为导向,以专业能力为本位,以岗位要求和职业标准为依据,并能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具体目标应是:

1.以职业资格要求为蓝本划分职业岗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规定:“国家确定职业分类,对规定的职业制定职业标准,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国家职业资格是一种以能力为基础的资格认定,是经专门机构在综合测试和考察实际工作效果后颁发给个人的能在全国得到承认的一种凭证。它标志被授予人所具有的能力和操作水平,是提供就业的主要参考凭据。每一张“国家职业资格”都对应一个具体的岗位及所需的岗位技能,它由主要职能、能力单元,能力要素及操作上的具体要求和范围等所构成。按照这种思路,我们可以将对外贸易专业划分为外销工作、报关工作、报检工作、单证工作、船务工作等职业岗位。

2.以工作过程为主线构架职业岗位。岗位工作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中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和技术方法,按照一定的操作规程和工作程序作用于具体的劳动对象并产生一定工作成果的社会活动。因此,职业岗位都是由技能、过程和劳动对象组成的有机整体。任何岗位都对应了一定的工作过程,能够相对独立的工作过程必然包含一定的岗位。那么在进行岗位分类时,以核心工作过程为主线,着眼于相对独立的的工作过程,逐一进行分解,划分不同类型的岗位工作。以工作过程为标准构架职业岗位,要对整个职业化的专业有一个比较透彻的理解和认识,要冲破学科体系的束缚,重新构建行动导向的岗位体系。例如,对外贸易专业从作业过程上划分主要有:商流、物流、资金流、单据流等四种基本作业运动。

3.以工作任务为引领归纳职业岗位。上述两种划分方法主要是基于职业岗位内部的工作流程和常规的工作内容进行划分的。但每种职业岗位总难免面临着由于外界的冲击而产生非常规的工作任务。外部环境的变化给职业内部系统带来新的工作任务时,要完成这些工作,就应该有常设岗位或临时岗位来承担这部分工作。因此,以工作任务为引领划分职业岗位是对以上两种划分方法的有效补充。例如,对外贸易专业在做好各个岗位的常规工作时,经常遇到反倾销、反补贴、合同危机等非常规事件,而且这些非常规任务对于对外贸易职业而言,发生频率并不少见。那么我们应该划分出仲裁与应诉、的职业岗位,纳入到职业岗位系统当中来。

4.以工作部门为线索划分职业岗位。按涉及的部门进行划分,海关作为代表国家政府而独立行使对国家所有的进出动而进行监管调控的部门,它有自己一套独有的工作程序和工作规程,在以上的分类中并没有体现出来,但是考虑到未来学生报考公务员进入海关部门工作,作为一种专业岗位并入到对外贸易的岗位体系中是比较合适的,体现了专业设置中的可拓展性。以上四种划分方法不是独立使用,而是以工作过程为主线,再辅助以其他三种分类标准归纳整合成任务明晰、过程突出,相互衔接的职业岗位系统。结论:以岗位和职业资格要求为依据确定课程标准,以工作过程为主线确定课程体系,以工作任务为引领确定课程设置。那么,对外贸易专业岗位就划分成如下八个方面的内容:外销实务、外贸物流与保险实务、外贸商检实务、报关实务、单证实务、外贸监管与预防、外贸仲裁与应诉实务、海关实务。自然构成了对外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

四、知识技能的重组——课程开发

通过以上划分,以工作过程为主线构建的课程体系框架已显山露水。让学生可以清晰地看到毕业之后要做哪些事情,怎样做这些事情。就好比学生置身于大河彼岸,清晰地看到对面的风景,可惜的是面前横卧着一条大河,只能远观而不可近赏。要能近赏,技能不可或缺。怎样将知识和技能融合到以工作过程为主线的课程体系中去呢?用一句话概括为:因岗定能,构建职业通用技能、专业核心技能和专业方向技能的课程体系,形成金字塔式的技能和能力体系,职业通用能力是金字塔的最底端,中间则是专业核心技能,而金字塔的塔顶则是专业方向能力。

例如,对外贸易专业的通用技能是外贸英语能力,具体包括外贸领域的口语会话能力、外贸函电的阅读能力、外贸函电的写作能力等。这种能力是以上所有岗位工作共同所需要的技能。专业核心技能是以上七种核心岗位各自所需要的技能。专业方向技能是基于社会变迁产生新岗位后的适应性技能或发展性技能。这种技能可以通过以上两种技能的培养之后着手打造的技能。

外贸英语应该作为一门独立的通用技能的课程先行讲授。但不能按照现有的教材开展教学。而是紧扣专业核心技能,以工作过程为依据,将对外贸易活动中各个环节所使用到的专业词汇、常用句型和固定表达方法有机结合在一起,编写成听、说、读、写于一体的实用教材。我们打破以往按语言学的结构以章节的方式编写教材,要以工作业务流程为线索,开发模块化学习单元,将那些外贸过程中必须用、反复用的词汇和习惯表达方法作为教学的重点,学生记住了常用词汇,能套用有关的句型,能完成日常的外贸沟通工作,学生就算达标了。

以外贸仲裁与应诉实务这个岗位为例,我们在学科体系中开设的《WTO规则》、《国际商法》、《国际经济法》等有关办事规则的课程,要依据仲裁与应诉的岗位需要,精选必须的知识和技能,融合到岗位工作过程中去。在过程中讲授法律知识,在动手中领会办事规则。将那么学术探讨性的漫无边际的理论知识统统删减。

只有过程化或程序化的知识和技能,任何知识只有形成一定的结构,知识才能内化为自身的知识,高职对外贸易专业课程设置必须从岗位需求出发,要以工作任务为引领,通过课程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专业课程内容能满足本行业岗位或多岗位转换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要体现“理论为实践服务”的理念,并能有助于培养学生具有知识内化、迁移和继续学习的基本能力。在注重课程设置现实性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其动态性和前瞻性,要不断适应我国对外贸易业务发展的趋势,这是当今时代赋予职业教育的使命。

【参考文献】

[1]高等职业教育的性质[OR].教育网.

[2]童宏祥.构建以职业型为特征的高职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初探[J].职教论坛,2006,(12).

[3]杨黎明.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的若干理论问题探索闭[J].职教论坛,2004,(8).

[4]马建富,沙启仁.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理论建构与技术设计[J].职业技术教育,2003,(3).

[5]胡蒸熬.浅谈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3).

[6]徐挺.商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改革试点方案选编(上)[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外贸岗位工作计划第7篇

【关键词】职业岗位;分类;对外贸易专业;教学改革

一、当前高等职业院校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事物的性质,即事物内在的本质属性,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原因。高等职业教育的性质即高等职业教育内在的本质属性,是高等职业教育有别于其他教育的根本原因。

教育类型是由社会需要的人才类型所决定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大的方面来看,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发现和探索客观规律,即研究科学原理的人才——学术型、科研型人才;一类是将科学原理应用于实践,从而转化为工程、产品等物质形态的人才——应用型、实用型人才。前者是培养探索未知的人才,后者培养是应用已知的人才。

不同类型的人才要由不同类型的教育来造就。一般来说,学术型、科研型和工程型人才由普通高等教育来培养,而技术型、技能型人才则由职业教育来造就。其中的技术型、高级技能型人才一般由高等职业教育来培养。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在类型上属于技术应用型教育,而不是学科型、工程型教育。但在现实中,高等职业教育刻意向普通高等教育看齐,把技术应用型教育办成学科型、工程型教育的现象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三个偏离”:

1.专业定位和专业设置偏离了社会的实际需要。不是按照职业岗位或职业岗位群的需要设置专业,而是完全套用普通高等教育的专业目录,以学科来设置专业。

2.课程设计和组织教学偏离了人才的培养目标。不是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设计教学体系和培养方案,而是走高等专科学校的老路,办成普通高等教育的压缩版。

3.教师的激励杠杆偏离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方向。特别是在职称评审方面,完全套用普通高校的做法,把教师引导到写理论文章和出专著上去。普通高等院校应该鼓励教师创造学科理论去探索和预测未知,高等职业院校应该引导教师创设实践过程去应用已知。

改革的总体思路是:设置职业化的专业,开发岗位化的课程,实施过程化的教学,推行成果化的考核。

二、职业、岗位的关系

职业是具有一定特征的社会工作类别,它是一组相互关联但又不能相互替代的特定工作的统称。一个社会性的职业本身是一个系统,它是由若干个彼此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个岗位组成,即通常所说的岗位群。它具有集合性、关联性、层次性和目标性等特点。在这个系统中,它是由一个核心岗位支撑起来,将众多的岗位有机集合在一起。比如,教育是一个职业,教师就是一个核心岗位,其他的行政管理、实验实训、后勤服务等岗位都是直接服务于这个核心岗位而存在的。

岗位是企业根据生产的实际需要而设置的工作位置。企业根据劳动岗位的特点对上岗人员提出的综合要求形成岗位规范,它构成企业劳动管理的基础。

职业和岗位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对高职院校课程设置要进行分析和研究,首先要对职业进行科学的分类。职业分类客观地反映国家经济、社会和科技等领域的发展和变化,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一个阶段社会管理水平。

既然高等职业教育部门要设置职业化的专业,那么专业所培养的学生就应该是掌握这个专业所对应所有岗位的操作规程和实践技能,因而,对岗位的科学分类就成为高职教学改革的基础性工作。无论是一个岗位开发一门课程还是几个岗位整合成一门课程,但专业岗位的科学分类是前提条件。划分出来的职业岗位必须是全面、科学、切合实际,这样既能突出专业岗位的工作过程和操作规程,又能针对工作过程融合岗位所需的岗位技能,为教学改革的后续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专业岗位分类的依据

高职对外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就业为导向,以专业能力为本位,以岗位要求和职业标准为依据,并能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具体目标应是:

1.以职业资格要求为蓝本划分职业岗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规定:“国家确定职业分类,对规定的职业制定职业标准,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国家职业资格是一种以能力为基础的资格认定,是经专门机构在综合测试和考察实际工作效果后颁发给个人的能在全国得到承认的一种凭证。它标志被授予人所具有的能力和操作水平,是提供就业的主要参考凭据。每一张“国家职业资格”都对应一个具体的岗位及所需的岗位技能,它由主要职能、能力单元,能力要素及操作上的具体要求和范围等所构成。按照这种思路,我们可以将对外贸易专业划分为外销工作、报关工作、报检工作、单证工作、船务工作等职业岗位。

2.以工作过程为主线构架职业岗位。岗位工作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中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和技术方法,按照一定的操作规程和工作程序作用于具体的劳动对象并产生一定工作成果的社会活动。因此,职业岗位都是由技能、过程和劳动对象组成的有机整体。任何岗位都对应了一定的工作过程,能够相对独立的工作过程必然包含一定的岗位。那么在进行岗位分类时,以核心工作过程为主线,着眼于相对独立的的工作过程,逐一进行分解,划分不同类型的岗位工作。以工作过程为标准构架职业岗位,要对整个职业化的专业有一个比较透彻的理解和认识,要冲破学科体系的束缚,重新构建行动导向的岗位体系。例如,对外贸易专业从作业过程上划分主要有:商流、物流、资金流、单据流等四种基本作业运动。

3.以工作任务为引领归纳职业岗位。上述两种划分方法主要是基于职业岗位内部的工作流程和常规的工作内容进行划分的。但每种职业岗位总难免面临着由于外界的冲击而产生非常规的工作任务。外部环境的变化给职业内部系统带来新的工作任务时,要完成这些工作,就应该有常设岗位或临时岗位来承担这部分工作。因此,以工作任务为引领划分职业岗位是对以上两种划分方法的有效补充。例如,对外贸易专业在做好各个岗位的常规工作时,经常遇到反倾销、反补贴、合同危机等非常规事件,而且这些非常规任务对于对外贸易职业而言,发生频率并不少见。那么我们应该划分出仲裁与应诉、的职业岗位,纳入到职业岗位系统当中来。

4.以工作部门为线索划分职业岗位。按涉及的部门进行划分,海关作为代表国家政府而独立行使对国家所有的进出动而进行监管调控的部门,它有自己一套独有的工作程序和工作规程,在以上的分类中并没有体现出来,但是考虑到未来学生报考公务员进入海关部门工作,作为一种专业岗位并入到对外贸易的岗位体系中是比较合适的,体现了专业设置中的可拓展性。以上四种划分方法不是独立使用,而是以工作过程为主线,再辅助以其他三种分类标准归纳整合成任务明晰、过程突出,相互衔接的职业岗位系统。结论:以岗位和职业资格要求为依据确定课程标准,以工作过程为主线确定课程体系,以工作任务为引领确定课程设置。那么,对外贸易专业岗位就划分成如下八个方面的内容:外销实务、外贸物流与保险实务、外贸商检实务、报关实务、单证实务、外贸监管与预防、外贸仲裁与应诉实务、海关实务。自然构成了对外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

四、知识技能的重组——课程开发

通过以上划分,以工作过程为主线构建的课程体系框架已显山露水。让学生可以清晰地看到毕业之后要做哪些事情,怎样做这些事情。就好比学生置身于大河彼岸,清晰地看到对面的风景,可惜的是面前横卧着一条大河,只能远观而不可近赏。要能近赏,技能不可或缺。怎样将知识和技能融合到以工作过程为主线的课程体系中去呢?用一句话概括为:因岗定能,构建职业通用技能、专业核心技能和专业方向技能的课程体系,形成金字塔式的技能和能力体系,职业通用能力是金字塔的最底端,中间则是专业核心技能,而金字塔的塔顶则是专业方向能力。

例如,对外贸易专业的通用技能是外贸英语能力,具体包括外贸领域的口语会话能力、外贸函电的阅读能力、外贸函电的写作能力等。这种能力是以上所有岗位工作共同所需要的技能。专业核心技能是以上七种核心岗位各自所需要的技能。专业方向技能是基于社会变迁产生新岗位后的适应性技能或发展性技能。这种技能可以通过以上两种技能的培养之后着手打造的技能。

外贸英语应该作为一门独立的通用技能的课程先行讲授。但不能按照现有的教材开展教学。而是紧扣专业核心技能,以工作过程为依据,将对外贸易活动中各个环节所使用到的专业词汇、常用句型和固定表达方法有机结合在一起,编写成听、说、读、写于一体的实用教材。我们打破以往按语言学的结构以章节的方式编写教材,要以工作业务流程为线索,开发模块化学习单元,将那些外贸过程中必须用、反复用的词汇和习惯表达方法作为教学的重点,学生记住了常用词汇,能套用有关的句型,能完成日常的外贸沟通工作,学生就算达标了。

以外贸仲裁与应诉实务这个岗位为例,我们在学科体系中开设的《WTO规则》、《国际商法》、《国际经济法》等有关办事规则的课程,要依据仲裁与应诉的岗位需要,精选必须的知识和技能,融合到岗位工作过程中去。在过程中讲授法律知识,在动手中领会办事规则。将那么学术探讨性的漫无边际的理论知识统统删减。

只有过程化或程序化的知识和技能,任何知识只有形成一定的结构,知识才能内化为自身的知识,高职对外贸易专业课程设置必须从岗位需求出发,要以工作任务为引领,通过课程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专业课程内容能满足本行业岗位或多岗位转换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要体现“理论为实践服务”的理念,并能有助于培养学生具有知识内化、迁移和继续学习的基本能力。在注重课程设置现实性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其动态性和前瞻性,要不断适应我国对外贸易业务发展的趋势,这是当今时代赋予职业教育的使命。

【参考文献】

[1]高等职业教育的性质[OR].教育网.

[2]童宏祥.构建以职业型为特征的高职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初探[J].职教论坛,2006,(12).

[3]杨黎明.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的若干理论问题探索闭[J].职教论坛,2004,(8).

[4]马建富,沙启仁.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理论建构与技术设计[J].职业技术教育,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