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外贸会计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3-03-16 16:27:40
外贸会计论文

外贸会计论文第1篇

2008年全国商务财会论文获奖名单

一等奖 (6名)

安宜宽 (河北省冶金矿山管理办公室)

耿明英 (武汉科技学院)

王 芬 (宁波市外经贸局财务处)

崔立中 (中国水利电力对外公司)

李 睿 (中国对外贸易中心(集团))

李 婧 (浙江省粮油食品进出口股份有限公司)

二等奖 (10名)

陆 红 (浙江省粮油食品进出口股份有限公司)

张晓蓓 (山西省商务厅商务研究中心)

张晓东 (扬州中宇进出口有限公司)

张双林 (四川怡和企业(集团)有限公司)

陈艳 (山东省对外贸易集团有限公司)

石天唯 (吉林省国际商务学校)

姜 莹 (北方集团天津文教体育用品进出口公司)

陈嘉雯 (广州轻出集团有限公司)

余孝文 (河南省外贸学校)

叶 欣 (云南冶金集团进出口公司)

三等奖 (14名)

黄东晶 周滨 胡爱荣 (黑龙江科技学院)

阮宏丹 (福建茶叶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

闵 华 (江西省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计财处)

宋海宾 胡爱荣 武晶茹 (黑龙江科技学院)

郑 诤 (中国海外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张翠芬 (中交集团公路一局海外分公司)

小 晓 (广东省对外经贸会计学会)

饶 明 (四川川投国际贸易公司)

刘庆权 (湖南省通用工业品进出口有限公司)

钟哲天 (上海外经(集团)有限公司)

郎慧绘 (西安西电国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周 领 (中国五矿集团公司)

胡爱荣 黄东晶 刘胜 (黑龙江科技学院)

吴 琛 (武汉科技学院)

2008年全国商务财会论文评选工作组织奖名单(排名不分先后)

江苏省对外经贸会计学会

上海市对外经贸会计学会

山东省对外经贸会计学会

宁波市对外经贸会计学会

广东省对外经贸会计学会

广州市对外经贸会计学会

天津市对外经贸会计学会

湖北省商务厅规财处、湖北省对外经贸会计学会

山西省经贸厅财务处、山西省对外经贸会计学会

辽宁省经贸厅财务处、辽宁省对外经贸会计学会

四川省对外经贸会计学会

外经财会专业委员会

外贸会计论文第2篇

摘 要:目前中国的外贸企业会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内部牵制,内部会计控制和全面风险控制三个阶段。我国有关内部控制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与国际研究具有高度的同质性;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二者存在的分歧。内部控制制度在外贸企业会计生存和发展中的起到重要作用,国内外学者对其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目前为止已形成丰富的理论资源。

关键词 :外贸企业 会计 内部控制

本文分析比较内部控制理论和方法的发展特点,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力图为创新和完善我国内部控制的理论和方法,提供一些实效的举措。

一、我国外贸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制度缺乏弹性

现阶段,绝大多外贸企业会计偏向于把内部控制的着力点单纯地放在财务内控上,而忽略了其他影响行政内部控制的因素,从而造成了内部控制制度缺乏普适性,不能灵活变动正对复杂的内控环境。外贸企业会计在内控制度建设过程中没有将自身的实际情况与外贸企业会计的外部环境进行有效的结合,因而使得外贸企业会计内控控制制度缺乏适应性与灵活性。一旦外贸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着力点过分集中于财务资金的管理,而缺乏综合管控其他环节,就使得内部控制制度缺乏弹性,给其他影响内控的领域留有背离内部管控与制度管理相结合的死角区。

(二)外贸企业会计行政内部控制中权责不明,职能交叉

外贸企业会计内部控制虽然属于综合性的管理控制活动,但是如果不强调内部管理中的职能分工,权责明确就容易造成“抢功”“推责”的现象;再者,还存在着没有形成整体框架的问题。也就是说,外贸企业会计对于内控制度应包括的具体内容,其构成要素等诸多方面存在着无法统一的问题,正因为如此才导致外贸企业会计在内部控制制度上存着这较大的差别。外贸企业会计在内控制度设计上存在着各自为政的现象,多头领导不利于提高外贸企业会计行政内部控制的效率。

(三)管理层对内部控制重视力度不够

外贸企业会计的内部控制对于外贸企业会计整体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很少有外贸企业会计的管理层真正意识到行政内部控制对于外贸企业会计财务管理,医疗结构的重要性。因此大多外贸企业会计采取可有可无的态度,在主观上妨碍了外贸企业会计建立健全的行政内部控制制度,使得上级部门要求实施的文件落空起不到政策制定初期预想的作用。

二、内部控制在外贸企业会计应用中的作用

(一)内部控制制度通过该过程不断的促进经营流程的正规化与合理化

从内部控制制度的性质来看,内部控制体现的是一个过程,在该过程中涉及到对外贸企业会计的生产经营、风险、监督、决策、咨询、传递与自我检测等等诸多方面,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的制度来实现对外贸企业会计诸多环节的透视。外贸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通过不断的促进经营流程的正规化与合理化。

(二)内部控制制度能够有效的保护外贸企业会计资产的安全性、完整性

外贸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能够有效的确保外贸企业会计信息及其它管理信息的可靠性及及时性;能够有效确保外贸企业会计所指定的各项规章制度、管理措施的有效贯彻于执行;能够有效的控制外贸企业会计为生产经营所支出的成本,降低外贸企业会计的成本与费用,从而促进外贸企业会计目标的最大化的实现;能够有效的对外贸企业会计在生产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错误与弊端进行预防与控制,从而有效的促进外贸企业会计管理目标的实现。

三、健全外贸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议

(一)完善制度建设,降低内控风险

制度建设是一切管理工作的依据和保障,要真正提高外贸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效率,就要从源头上建设和完善与之配套的制度,制定切合实际的政策措施。一是,外贸企业会计要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保证决策的正确性,降低执行中的政策失误风险,也充分尊重民意,减少推行中的舆论阻力;二是,将经济建设、行政管理相独立,降低相互职能部门的干扰性,影响外贸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严肃性和公正性;三是,创新外贸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方式,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完善外贸企业会计内部部门间的横向纵向的协调机制,保证内部管理信息的传递顺畅,减少信息失真的风险。

(二)加强监督制衡机制的约束作用

只有强化监督制衡机制的约束力,才能将外贸企业会计内部权力装在制度的“笼子里”。首先,要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利用科技手段疏通管理流程,自上而下传达内部控制管理的理念和决策,将制度镶嵌在外贸企业会计文化意识当中;其次,建立岗位分离制约机制,将管理活动中的决策设计者、政策执行者以及监督管理者,既相互独立又能相互制约监督;最后强化内部审计部门的作用,提高审计部门对内部控制的监督和鞭策水平,保证外贸企业会计内部控制行驶在正确的轨道上。只有充分发挥监督机制才能发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对外贸企业会计实际应用中的问题,对运用的效果作客观的评价。对下一步提出内部控制改善的方案和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三)强化审计职能

外贸企业会计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管理最为有效的手段,也是降低外贸企业会计运行风险的最为关键的屏障。一是,外贸企业会计要加强内部控制审计职能,加强对外贸企业会计财务的监管,严格规范财务预算、支出程序;其次,要加强外贸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审计的力度,审计主体要确实承担起监督控制及管理外贸企业会计内部的职责;三是,要提高审计执法力度,提高违法成本。为了更好的达到内部控制的效果,外贸企业会计应当制定规范科学的审计体系和运作程序,加强监管控制。

四、结语

内部控制在外贸企业会计中的应用必然会减低外贸企业会计的风险防范和提高外贸企业会计行政管理能力的重要管理方式。外贸企业会计的内部控制应当采取渐进的完善方式,避免过激的改革举措,在尊重外贸企业会计自身的基础上,完善政策制度设计,我国外贸企业会计要结合自身发展的特点,结合国内外内部控制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不断优化控制环境,明确控制目标,改善控制手段和方法,并不断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增强内部控制的效率,才能打好外贸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攻坚战。

参考文献:

[1]张汝梅.浅析行政单位内部控制建设[J].北方经贸.2012[05].

外贸会计论文第3篇

关键词:外贸会计;课程现状;教学改革

0引言

《外贸会计》是研究外贸企业资金运动的一门专门会计学科,是在外贸企业从事会计工作的必备学习课程。我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已经十几年了,伴随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外贸企业数量剧增,外贸会计必须加快向国际市场经济的会计靠拢。由于外贸会计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与实践性,无论进出口经营活动,均涉及外币债权债务关系,因而外贸企业账簿一般采用复币式设计并登记。同时,由于汇率波动,必然会涉及汇兑损益的核算,这形成了外贸会计的另一特色。外贸企业进出口业务还会涉及货物的出入境管理,这就要求财务人员具备一定的报关知识,以及涉外税收知识。为反映外贸企业进出口综合经济效益,外贸会计除了进行进出口销售成本核算外,还要进行出口每美元成本和进口每美元盈亏额等的核算,使得未经过专业学习培训的财会人员难以胜任外贸企业会计工作岗位。在此形势下,培养既有国际贸易理论基础和实务经验,又有外贸会计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课程教学的现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职业教育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但从全国拥有财经类专业的各高校来看,大多数院校对《外贸会计》课程的重视程度都不高,即使是在对外经贸业务活跃的部分省份高校也是如此。现有的课程从内容上看,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实际工作相比较是滞后的;从形式上看相对比较单一。在教学方法上,主要重理论,而轻实践,绝大部分院校没有设置《外贸会计》实训课程。因此《外贸会计》课程建设的现状不利于学生学习及专业技能的培养与提高。

2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2.1教材缺乏务实性,内容滞后

由于《外贸会计》课程在各高校通常作为专业选修课,其受关注及重视程度不高。适用于本科教学的《外贸会计》教材也较少,且教材的章节内容与财务会计内容相似,教学内容与《财务会计》教学重复,无法体现外贸业务的特点及其核算的特色,同时多数教材仅有理论部分讲解,缺少实践操作部分,使得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节。同时,会计制度、税收制度在不断改革,但是外贸会计教材却未能跟上改革的步伐,内容滞后,造成学生学习部分知识时出现困扰。

2.2教学方法相对落后,重理论轻实践

目前,《外贸会计》课程虽然已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但在教学过程中仍然不乏存在教师“一言堂”的现象,填鸭式教学,学生被动地听课学习,通过做练习写分录熟悉掌握理论知识,无法达到预期的理想的教学效果。单一的教学方法无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阻碍了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及创新能力的提升。同时,许多院校对于本门课程仅限理论教学,未开设相关的实践课程,使得学生在理论知识学习后,无法得到实践能力的有效训练。因此,学生即使在学习了本门课程后仍然不能独立地进行外贸业务核算。

2.3考核方式不合理

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目前考核方式仍然是以期末闭卷考试为主,结合出勤、课堂表现、作业等成绩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这种考核方式使得学生仅为通过期末考试而学习,不能客观的评价学生的理论与实践能力,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也仅限于理论层面,不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4专业师资缺乏

外贸会计教学中更多的需要结合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知识对外贸业务进行讲解,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会计知识,还要熟悉相关的国际贸易实务与理论,这样才能将两个不同的学科相结合进行外贸会计教学。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这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但在高校中精通行业会计的“双师型”专业教师本就不多,其中既有国际贸易实践经验,又有会计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专业教师更是少之又少。

3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3.1教材内容的改革

教材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要实现教材改革创新,须充分考虑外贸企业对专业会计人才的要求,组织理论与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联合外贸企业财务人员共同编写适合学生学习的教材,打破传统会计教材以会计要素为主线的编排方式,根据外贸企业发生的涉外经济活动类型为主线进行章节安排,同时融入国际贸易实务相关内容,以避免按会计要素为主线出现经济业务重复讲述的现象。为有效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编写教材时还应增设实践操作部分,以外贸企业中的特色经济业务为例设置综合案例,全面融合各类经济业务,将零散的理论知识串联起来,实现学生“学中做,做中学”。

3.2教学方式的改革

3.2.1任务驱动式教学

《外贸会计》课程作为《财务会计》、《财务会计综合实验》等课程后续的专业方向课程,学生已经学习并掌握了一般会计核算的基本理论知识,具备了一定的会计核算基础及能力。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因而在《外贸会计》课程教学中可以打破传统的按章节授课方式,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通过选取外贸企业特有的经济业务,以“任务”诱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启发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独立或分组完成“任务”,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完成任务,使其体会到自主学习完成“任务”的成就感,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占主导地位,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克服教师枯燥讲解、学生死记硬背应付期末考试的机械记忆教学法的弊端。

3.2.2注重双语教学

外贸企业经济业务不可避免的会涉及大量的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知识,而且业务涉及的单据较一般内贸企业量大、多样、复杂,这些单据中大部分是全英文的。因而,在《外贸会计》课程教学中,双语教学就显得格外重要,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案例中的原始单据让学生学习掌握常用的专业术语,使学生能够读懂原始单据,在此基础上进行经济业务核算与账务处理。通过双语教学,可以提高学生运用专业英语处理会计业务的能力,实现培养既懂专业又懂外语的复合型人才的目的。

3.2.3基于校企合作加强实训环节教学

通过校企合作,以企业真实案例为素材,将学生带入外贸企业经济业务的真实情境,通过分析、讨论、研究案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如果条件允许,可将校内、外实训基地相结合,安排学生利用专周实训或寒暑假时间,为学生提供企业短期实习机会到企业实习,学习处理真实账务,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课堂上纯理论知识讲解的不足,化抽象为具体。遇到问题时可由校内、校外老师共同指导,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逐步积累实战经验,缩短学生毕业后适应外贸会计岗位工作的时间。

3.3考核方式的改革

打破传统教学方式下以期末考试成绩结合出勤、课堂表现、作业等为依据的考核方式,为了能有效地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对校内、外实训实习的重视程度,突显实训环节的重要性,应将实训成绩纳入课程考核范围。例如,将期末考核标准结构设置为笔试成绩(期末考试)占50%,实训成绩占(校内实训、校外企业实习)占30%,平时成绩(出勤、课堂表现、作业)占20%。

3.4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由于外贸会计实践性、操作性强,这就要求外贸会计课程教师既要有精湛的教学技能,又要具备相应的外贸会计实践经验。因此,一方面,外贸会计教师需要定期参加相关的理论教育培训,并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该领域的前沿理论知识。另一方面,教师也需要在寒暑假期间,甚至是半年或一年时间直接到外贸企业中去顶岗实践锻炼,并进行一系列相关的调研活动,以此提高自身的理论知识,丰富自身的实践经验,通过学习和积累经验,更好地教育、指导学生。

参考文献:

[1]郝敏.任务驱动模式下《外贸会计》课程设计与应用[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7):28-31.

[2]杨樱.浅析外贸会计教学改革[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9):97-98.

[3]叶怡鑫.民办院校“涉外会计理论与实务”课程有效教学探索[J].科技视界,2014(9):190+240.

[4]温莉.关于《外贸会计》课程建设与发展的思考[J].时代金融,2016(1):142.

[5]薛茹.论外贸会计在专业领域的层次和地位[J],中国经贸导刊,2010(24):49.

[6]陈锦明.浅析我国外贸会计的不足与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2(17):63.

外贸会计论文第4篇

【关键词】外贸会计实务;特点;操作规范

随着经济持续发展对外贸会计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尤其是对外贸会计实际操作能力方面,要求操作人员不仅具备基本的外贸会计理论知识,还要掌握具体的操作技能。所以,认清我国外贸会计的特点、明确外贸实务操作规范的保障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一、外贸会计实务的特点

我们在分析外贸会计实务特点的时候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个是外贸会计实务技能的理论知识特点,一个是外贸会计实务技能的实际操作能力特点。这两点也是外贸会计熟练运用的基础。首先是外贸会计实务技能的理论知识特点,主要体现在外贸实务需要运用很多实例去了解会计核算的方式,而对于那些政策性比较强,操作难度比较大的报关的关税、消费品的消费费、增值税免抵退、出口退税等相关税收知识,以及对外管局和银行提供的财务报表、企业间的合并会计报表的编制方式等都有详细的介绍,具备很强的实用性。其次是外贸会计实务技能的实际操作能力特点,主要体现在外贸会计实务的操作流程,外贸会计不仅需要掌握内销会计的操作流程,还要了解用什么时候的汇率来计算外贸收入、退税额按国税局出口退税率中规定的对应税率来计算、收入汇率与实际收汇的汇率差额确认汇兑损益以及每个月向国税局申报出口退税等,加上外贸操作还具备很强的法律性,要掌握国际相关法律法规跟国内会计法律法规的差别之处。此外,还要对外贸会计实务的操作业务有个清晰的了解,不同的外贸会计实务操作人员由于自身业务的熟练程度不同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外贸会计执行力。所以,这些也是影响外贸发展的因素之一,必须给予重视。

二、外贸会计实务操作规范的保障策略

1.加大外贸会计人员自身职能的转变力度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创新与发展,要认真看待外贸会计人员的职能转变训练模式。如何更好的对外贸会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已经成为转变外贸会计人员自身职能的重要途径。积极开展职能转变之后的技能培训工作,有助于会计人员业务能力的全面提升,也能够更好的适应会计人员岗位可能发生的变化,运用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来解决会计人员的业务培养问题,转变外贸会计人员的自身职能,强化外贸会计人员的应变能力。要从根本上提高外贸会计人员的实务操作能力,就要花费很大的精力培养外贸会计人员的岗位技能,还有国际化标准下的会计核算等工作,运用国际化的会计理论知识培养从业人员的岗位适应能力。根据具体的操作能力和岗位使用能力来判断个人的业务能力,对于综合性比较高、有提升空间的人员予以相应的激励。

2.建立健全外贸会计实训平台

对于外贸会计实务的学习人员来说,建立健全平台也就是加强其自身的实际操作能力,能够对外贸实务知识的学习和运用有个清晰的认识,在脑海中有个准确的衡量标准。要积极建立外贸会计人员的健康发展制度,明确其可持续发展规范。而各个高等院校在培养外贸会计人员的时候,可以开展校企合作,强化企业跟学校外贸会计人才的合作,打造外贸会计实务操作的训练平台,为学校外贸会计人才的实用性做好准备。在学校和企业合作共同培养的过程中尊重企业的意愿和实际需求。不影响外贸会计学生实际发展空间的前提下,有所吸收的采纳企业提供的用人建议和培养建议。在对外贸会计人员训练的时候要在每一个时间段开展一次实际训练,从而提高这些学员的积极主动性。事实上,在校企合作建立健全实训平台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在更深的程度上,可以适当考虑定向培养的方式,注重外贸会计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全面涉及,而企业的培养则可以适当的根据自身的用人需求进行调整,对学生的外贸会计实务实践知识进行培养。不断加强就业人员的责任感以及价值观,站在实用性这个出发点来考虑自身应用能力的改善,开展的发展规划也要具备应用价值,从而培养出一批具备规范性与可操作性的外贸会计人才。

3.建立健全外贸会计实务操作规范的监管制度

要想外贸实务得到更加顺利的发展,就要建立健全外贸会计实务操作规范的监管制度,从而更好的为进出口贸易服务,也能为对外贸易提供动力源泉。也可以说,外贸实务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健全的外贸会计实务操作规范的监管制度,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外贸会计实务操作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也能提高外贸会计人员对于资金的责任感。比如,在对外贸资金的监管制度中,就要对外贸会计实务的具体操作规划与责任进行规定,要建立相应的制度考核标准,用这个标准去考核外贸会计人员的工作指标,考评数据主要的来源是资金使用与出口退税的退回,之后从综合考评结果中把有用的信息提取出来,计算到考评体系中。强化外贸会计操作规范的监管,还要设立相应的奖惩制度,遵循激励原则,对于外贸会计实务操作的正确行为进行奖励,错误行为给予处罚,运用奖惩制度来激发外贸会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三、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越来越高,扩大外贸产业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培养新型外贸会计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要加强外贸会计人员的培养力度,提高他们的理论知识和实务操作能力,建立健全外贸会计实务操作规范的监管制度,从而为我国外贸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薛见萍.外贸企业会计内控研究[J].现代商业,2012(29).

外贸会计论文第5篇

关键词:贸易经济专业 学科地位 课程体系

贸易经济专业学科地位的回升

1950年,中国人民大学率先组建贸易经济系,首创贸易经济专业。紧接着我国其他高校,特别是财经类院校相继设立贸易经济系或商业经济系,开设贸易经济专业。

1997年教育部进行专业结构调整。这次专业结构调整取消了贸易经济专业(被列为目录外保留专业),全国各高校进行了相应的专业调整,出现以下四种结果:一是本科教育阶段保留贸易经济专业,继续招收贸易经济专业学生;二是将贸易经济专业并入产业经济专业,原教研室的建置、人员均保留;三是将贸易专业分解为市场营销专业和国际贸易专业,进一步发展出电子商务专业、物流专业;四是将贸易经济专业改为商务专业。

对此,曾经开设过贸易经济专业的高校纷纷表示担忧,都有恢复贸易经济专业的打算。未开设过贸易经济专业的高校也有一些做了开设这一专业的规划。以中国人民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首都经贸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山西财经大学、南京财经大学、河北经贸大学为代表的12所高等院校,相继保留或恢复了贸易经济专业,一些高校也积极培育与引进师资,发展贸易经济专业。

1998年后,全国高校在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1997版)的指导下,进行专业建设,但是为了顺应地区经济发展的需求,各高校根据自身办学条件也自行设立了一些新专业,以专业方向形式招生的现象比较普遍,全国高校专业设置出现了较为混乱的局面。再之,我国经济经过14年的发展,1997版本科专业目录已经不能适应我国培养专业人才的需求。为了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从2010年开始,教育部组织专家着手进行本科专业目录调整,两次公示修改稿。2012年10月,教育部新的本科专业目录(2012版)正式公布,下放专业设置权力,规范专业设置。在2012版本科专业目录中,贸易经济专业被列入“基本专业”目录中,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同属于“经济学”学科门类中的“经济与贸易类”专业类。重归“正式”专业,贸易经济专业必定会焕发新的生机,极大地促进贸易经济专业的学科建设与理论创新。

贸易经济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状况

本文以山西财经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和江苏师范大学四所院校贸易经济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为例,分析目前贸易经济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

(一)公共通识课课程设置

公共教育通识课是基于本科生公民素质和职业道德培养要求,结合专业基础工具培养要求而设置的。表1是四所院校公共通识课的课程设置比较。四所院校贸易经济专业公共通识课课程设置差异比较大的是大学计算机课程:山西财经大学的大学计算机课程包括大学计算机基础、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选修)、计算机程序设计(ACCESS)(选修)、计算机程序设计(ACCESS)实验(选修);北京工商大学的大学计算机课程包括计算机文化基础和数据库应用基础;南京财经大学的大学计算机课程包括计算机基础、经济统计与分析软件应用基础、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用;江苏师范大学的大学计算机课程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A。由于教育部对大学本科公共通识课(公共基础课)课程设置有统一规定,因此各学校公共通识课课程设置基本相似。

(二)学科共同课课程设置

从学科门类上讲,贸易经济专业属于“经济学”学科门类,因此,贸易经济专业的学科共同课程,应当包含“经济学”学科所要求的最基础课程。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1998年7月确定了高等学校经济学门类各专业的共同核心课程,包括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统计学、会计学、国际经济学共8门课程。表2是四所院校贸易经济专业“学科共同课”课程设置比较。由于山西财经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和南京财经大学是相对成熟的财经类大学,三所学校都有相对完整的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因此,三所院校贸易经济专业的学科共同课程除基本包括经济学学科的学科共同课程外,还吸纳了管理学科的学科共同课程,成为经济管理“大学科”的共同核心课程,而且北京工商大学和南京财经大学在学科共同课程设置方面就已经分别通过“流通经济学”体现出了贸易经济专业的学科特色。江苏师范大学贸易经济专业的学科基础课是经济学院的几个经济类专业一起确定的,因此,不包含管理学学科的学科共同课。

(三)专业理论课课程设置

表3是四所院校贸易经济专业“专业必修课”课程设置比较,表4是四所院校贸易经济专业“专业选修课”课程设置比较。要考察专业理论课课程设置,必须将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放在一起分析,因为在制定专业教学计划时,有时因为必修课课时的限定,会把一些专业理论课放在选修课里开设。由表3和表4可知四所学校贸易经济专业专业理论课课程的结构。

山西财经大学:专业理论基础课(产业经济学、流通经济学、消费经济学、商务谈判、商业史、商业伦理学、晋商文化、商务礼仪);对外贸易理论课(国际贸易实务、世界市场行情、中国对外贸易概论、海关通关实务、外贸英文函电、外贸单证与结算);流通业业态理论课(零售学、连锁经营概论、期货交易学、批发学、拍卖与典当学);流通业技术理论课(现代流通技术、电子商务、会展学);物流理论课(物流学、供应链管理)。

北京工商大学:专业理论基础课(商业经营策划、消费经济学、市场价格学、投资项目评估与管理、房地产经营与管理、经济地理、经济预测、购买者行为分析、采购学、服务管理学、商品学、商事与经济法概论、合同法、现代广告学);对外贸易理论课(国际经济学、国际商务函电、国际经贸英语、国际贸易法);流通业业态理论课(期货交易实践、零售学、连锁经营);流通业技术理论课(电子商务盈利模式实践);物流理论课(物流管理)。

南京财经大学:专业理论基础课(产业经济学、区域市场与区际贸易、贸易史);对外贸易理论课(国际贸易实务、商务英语、国际商务函电、国际投资与跨国经营);流通业业态理论课(零售管理学、批发管理学);流通业技术理论课(电子商务、网络支付与结算、POS/MIS、互联网数据库)、物流理论课(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商业规划理论课(商业规划学)。

江苏师范大学:专业理论基础课(商业经济学、消费经济学、管理学、经济法、管理信息系统、市场营销学、商品学、商务谈判、客户关系管理、中国商业史、品牌学、市场价格学、消费者行为学、现代服务学、市场调查与预测);对外贸易理论课(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金融学、商务英语);流通业业态理论课(零售学);流通业技术理论课(电子商务概论);物流理论课(物流经济学、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仓储与配送管理)。

由上面四所院校的贸易经济专业的专业理论课的结构可以看出,目前贸易经济专业课程结构基本上包括专业理论基础课、对外贸易理论课、流通业业态理论课、流通业技术理论课、物流理论课和商业规划理论课6个部分。四所学校对各部分的重视程度有所不同,各学校对贸易经济专业理论基础课的理解存在差异,专业理论基础课各学校开设差别也较大。尤其是目前讲授的商品流通理论对于解释现实商业问题有一定的距离。构建贸易经济专业的基础(核心)理论,丰富贸易经济专业基础理论,形成本学科基础理论与国际贸易学科基础理论的充足与充分的差异化,确立贸易经济专业在经济与贸易专业类的明确地位。流通技术理论课与流通规划理论课是近些年大家都认为要加强的课程,但由于缺乏相应师资和教材,开课都很不理想。

(四)专业实践课课程设置

表5是四所院校贸易经济专业“专业实践课”课程设置比较。由表5可以看出,传统的实践课程是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专业见习(实习)、社会实践和课程实验(实践、模拟)等课程,新兴的实践课程主要包括科研训练(科研项目、学术论文、文献综述)、学科竞赛、学术讲座、团学活动、资格认证、文学艺术欣赏、认知性实践、创新教育等。目前各院校专业实践课开设的还主要是传统实践课程,新兴实践课程的开设有待完善、深化与落实。

贸易经济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创新设想

(一)依据三个层次构建贸易经济专业课程体系

贸易经济专业被确定为“经济学”学科、“经济与贸易类”专业类、“贸易经济”专业,其专业链为“经济学”学科“经济与贸易类”专业类“贸易经济”专业。因此,应根据“学科”“专业类”“专业”三个层次构建贸易经济专业的课程体系。贸易经济专业课程体系中,“学科共同课”应为“经济学”学科的学科共同课,“专业类基础课”应为“经济与贸易类”专业类的专业类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应包括体现贸易经济专业核心理论(思想)的课程。有些学者认为“贸易经济专业”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两个专业的共同理论大约只有20%,因此,“经济与贸易类”专业类的专业类基础课,应包括这共同的20%的理论和一些相似理论,比如分工与贸易理论、贸易史理论等。

(二)构建内外贸一体化课程体系

不仅贸易经济专业要开设对外贸易理论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也应当开设贸易经济理论课。如果内外贸理论两张皮、内外贸活动平行进行,结果导致做内贸的做不了外贸、做外贸的更做不了内贸。因此,内贸企业不能较好地管控国外产品市场,更好地组织全球产品供应链,外贸企业当遇到国际环境恶化、产品出口困难时,也没有利用国内市场的能力。内外贸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离不开内外贸一体化理论研究与创新,目前我国内外贸一体化理论成果近乎空白,内外贸一体化提法还仅仅是一个概念,因此,亟待更多的内外贸专家学者从创新的视角与思维思考内外贸一体化的结合点。“全球供应链”理论、“全球价值链”理论和“全球产业链”理论,是一些好的突破口,但还需要结合外贸与内贸理论,需要相关理论的融合。

(三)突出贸易经济专业的内核理论

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中应突出贸易经济专业的内核理论,使贸易经济学专业成为“有骨、有肉、有血”的专业。1997年教育部专业结构调整,使得1998年以来,贸易经济专业不具备合法的地位,即使保留也仅采取了“目录外专业”的形式,教育部专业目录中仅设置国际经济与贸易一个贸易类专业,许多高校纷纷取消了贸易经济这一专业,用国际贸易取代了这一专业。这一调整使得高校贸易经济学科领域仅剩下外贸专业,许多研究贸易经济的教师纷纷转换研究方向,这对贸易经济专业来讲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专业队伍流失严重,教师队伍出现结构性调整,许多教师转行到其他热门专业进行教学和研究。由于流通体制改革,商业领域对外开放,贸易活动的变化相对较快,而教材建设却相对滞后,内容陈旧,方法传统,不能适应变化的形势,可供教师选择的较好教材不多。因此,应挖掘贸易经济专业的内核理论,追溯流通经济理论的本原,借助现代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创新贸易经济理论。创新能够解释现实流通现象的理论,缩小流通理论与流通现实的背离。

(四)强化贸易经济专业人才的技术能力

强化贸易经济专业人才的技术能力,就是要增加贸易经济专业的技术要素,这需要开设一些技术性课程来完成。一是要加强流通技术理论课开设,主要开设电子商务、网络支付与结算、POS/MIS、互联网数据库等课程。二是加强物流理论课开设,主要开设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仓储管理等课程。三是加强商业规划理论课开设,主要开设商业策划学、商业规划学、商业街和商圈规划学、商业地产管理学等课程。四是要强化教学中的企业实习与社会实践。企业实习要常态化、多次化、多元化,保证足够的时间安排。要脚踏实地组织和进行实习,不流于形式,使学生能真正接触和了解流通企业的在用技术,提升学生的技术能力。

参考文献:

1.邓淑蓉.对于我国高校恢复商业经济专业的几点思考[J].江苏商论,2004(2)

2.吕庆华.贸易经济学科发展动态浅议[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3(4)

3.姜德波.商业经济学:回顾、反思与重构[J].商业经济与管理,1996(6)

4.黄国雄.中国流通业:入世后的挑战与对策[J].财贸经济,2002(2)

外贸会计论文第6篇

 

贸易经济专业学科地位的回升

 

1950年,中国人民大学率先组建贸易经济系,首创贸易经济专业。紧接着我国其他高校,特别是财经类院校相继设立贸易经济系或商业经济系,开设贸易经济专业。

 

1997年教育部进行专业结构调整。这次专业结构调整取消了贸易经济专业(被列为目录外保留专业),全国各高校进行了相应的专业调整,出现以下四种结果:一是本科教育阶段保留贸易经济专业,继续招收贸易经济专业学生;二是将贸易经济专业并入产业经济专业,原教研室的建置、人员均保留;三是将贸易专业分解为市场营销专业和国际贸易专业,进一步发展出电子商务专业、物流专业;四是将贸易经济专业改为商务专业。

 

对此,曾经开设过贸易经济专业的高校纷纷表示担忧,都有恢复贸易经济专业的打算。未开设过贸易经济专业的高校也有一些做了开设这一专业的规划。以中国人民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首都经贸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山西财经大学、南京财经大学、河北经贸大学为代表的12所高等院校,相继保留或恢复了贸易经济专业,一些高校也积极培育与引进师资,发展贸易经济专业。

 

1998年后,全国高校在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1997版)的指导下,进行专业建设,但是为了顺应地区经济发展的需求,各高校根据自身办学条件也自行设立了一些新专业,以专业方向形式招生的现象比较普遍,全国高校专业设置出现了较为混乱的局面。再之,我国经济经过14年的发展,1997版本科专业目录已经不能适应我国培养专业人才的需求。为了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从2010年开始,教育部组织专家着手进行本科专业目录调整,两次公示修改稿。2012年10月,教育部新的本科专业目录(2012版)正式公布,下放专业设置权力,规范专业设置。在2012版本科专业目录中,贸易经济专业被列入“基本专业”目录中,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同属于“经济学”学科门类中的“经济与贸易类”专业类。重归“正式”专业,贸易经济专业必定会焕发新的生机,极大地促进贸易经济专业的学科建设与理论创新。

 

贸易经济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状况

 

本文以山西财经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和江苏师范大学四所院校贸易经济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为例,分析目前贸易经济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

 

(一)公共通识课课程设置

 

公共教育通识课是基于本科生公民素质和职业道德培养要求,结合专业基础工具培养要求而设置的。表1是四所院校公共通识课的课程设置比较。四所院校贸易经济专业公共通识课课程设置差异比较大的是大学计算机课程:山西财经大学的大学计算机课程包括大学计算机基础、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选修)、计算机程序设计(ACCESS)(选修)、计算机程序设计(ACCESS)实验(选修);北京工商大学的大学计算机课程包括计算机文化基础和数据库应用基础;南京财经大学的大学计算机课程包括计算机基础、经济统计与分析软件应用基础、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用;江苏师范大学的大学计算机课程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A。由于教育部对大学本科公共通识课(公共基础课)课程设置有统一规定,因此各学校公共通识课课程设置基本相似。

 

(二)学科共同课课程设置

 

从学科门类上讲,贸易经济专业属于“经济学”学科门类,因此,贸易经济专业的学科共同课程,应当包含“经济学”学科所要求的最基础课程。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1998年7月确定了高等学校经济学门类各专业的共同核心课程,包括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统计学、会计学、国际经济学共8门课程。表2是四所院校贸易经济专业“学科共同课”课程设置比较。由于山西财经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和南京财经大学是相对成熟的财经类大学,三所学校都有相对完整的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因此,三所院校贸易经济专业的学科共同课程除基本包括经济学学科的学科共同课程外,还吸纳了管理学科的学科共同课程,成为经济管理“大学科”的共同核心课程,而且北京工商大学和南京财经大学在学科共同课程设置方面就已经分别通过“流通经济学”体现出了贸易经济专业的学科特色。江苏师范大学贸易经济专业的学科基础课是经济学院的几个经济类专业一起确定的,因此,不包含管理学学科的学科共同课。

 

(三)专业理论课课程设置

 

表3是四所院校贸易经济专业“专业必修课”课程设置比较,表4是四所院校贸易经济专业“专业选修课”课程设置比较。要考察专业理论课课程设置,必须将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放在一起分析,因为在制定专业教学计划时,有时因为必修课课时的限定,会把一些专业理论课放在选修课里开设。由表3和表4可知四所学校贸易经济专业专业理论课课程的结构。

 

山西财经大学:专业理论基础课(产业经济学、流通经济学、消费经济学、商务谈判、商业史、商业伦理学、晋商文化、商务礼仪);对外贸易理论课(国际贸易实务、世界市场行情、中国对外贸易概论、海关通关实务、外贸英文函电、外贸单证与结算);流通业业态理论课(零售学、连锁经营概论、期货交易学、批发学、拍卖与典当学);流通业技术理论课(现代流通技术、电子商务、会展学);物流理论课(物流学、供应链管理)。

 

北京工商大学:专业理论基础课(商业经营策划、消费经济学、市场价格学、投资项目评估与管理、房地产经营与管理、经济地理、经济预测、购买者行为分析、采购学、服务管理学、商品学、商事与经济法概论、合同法、现代广告学);对外贸易理论课(国际经济学、国际商务函电、国际经贸英语、国际贸易法);流通业业态理论课(期货交易实践、零售学、连锁经营);流通业技术理论课(电子商务盈利模式实践);物流理论课(物流管理)。

 

南京财经大学:专业理论基础课(产业经济学、区域市场与区际贸易、贸易史);对外贸易理论课(国际贸易实务、商务英语、国际商务函电、国际投资与跨国经营);流通业业态理论课(零售管理学、批发管理学);流通业技术理论课(电子商务、网络支付与结算、POS/MIS、互联网数据库)、物流理论课(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商业规划理论课(商业规划学)。

 

江苏师范大学:专业理论基础课(商业经济学、消费经济学、管理学、经济法、管理信息系统、市场营销学、商品学、商务谈判、客户关系管理、中国商业史、品牌学、市场价格学、消费者行为学、现代服务学、市场调查与预测);对外贸易理论课(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金融学、商务英语);流通业业态理论课(零售学);流通业技术理论课(电子商务概论);物流理论课(物流经济学、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仓储与配送管理)。

 

由上面四所院校的贸易经济专业的专业理论课的结构可以看出,目前贸易经济专业课程结构基本上包括专业理论基础课、对外贸易理论课、流通业业态理论课、流通业技术理论课、物流理论课和商业规划理论课6个部分。四所学校对各部分的重视程度有所不同,各学校对贸易经济专业理论基础课的理解存在差异,专业理论基础课各学校开设差别也较大。尤其是目前讲授的商品流通理论对于解释现实商业问题有一定的距离。构建贸易经济专业的基础(核心)理论,丰富贸易经济专业基础理论,形成本学科基础理论与国际贸易学科基础理论的充足与充分的差异化,确立贸易经济专业在经济与贸易专业类的明确地位。流通技术理论课与流通规划理论课是近些年大家都认为要加强的课程,但由于缺乏相应师资和教材,开课都很不理想。

 

(四)专业实践课课程设置

 

表 5是四所院校贸易经济专业“专业实践课”课程设置比较。由表5可以看出,传统的实践课程是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专业见习(实习)、社会实践和课程实验(实践、模拟)等课程,新兴的实践课程主要包括科研训练(科研项目、学术论文、文献综述)、学科竞赛、学术讲座、团学活动、资格认证、文学艺术欣赏、认知性实践、创新教育等。目前各院校专业实践课开设的还主要是传统实践课程,新兴实践课程的开设有待完善、深化与落实。

 

贸易经济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创新设想

 

(一)依据三个层次构建贸易经济专业课程体系

 

贸易经济专业被确定为“经济学”学科、“经济与贸易类”专业类、“贸易经济”专业,其专业链为“经济学”学科“经济与贸易类”专业类“贸易经济”专业。因此,应根据“学科”“专业类”“专业”三个层次构建贸易经济专业的课程体系。贸易经济专业课程体系中,“学科共同课”应为“经济学”学科的学科共同课,“专业类基础课”应为“经济与贸易类”专业类的专业类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应包括体现贸易经济专业核心理论(思想)的课程。有些学者认为“贸易经济专业”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两个专业的共同理论大约只有20%,因此,“经济与贸易类”专业类的专业类基础课,应包括这共同的20%的理论和一些相似理论,比如分工与贸易理论、贸易史理论等。

 

(二)构建内外贸一体化课程体系

 

不仅贸易经济专业要开设对外贸易理论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也应当开设贸易经济理论课。如果内外贸理论两张皮、内外贸活动平行进行,结果导致做内贸的做不了外贸、做外贸的更做不了内贸。因此,内贸企业不能较好地管控国外产品市场,更好地组织全球产品供应链,外贸企业当遇到国际环境恶化、产品出口困难时,也没有利用国内市场的能力。内外贸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离不开内外贸一体化理论研究与创新,目前我国内外贸一体化理论成果近乎空白,内外贸一体化提法还仅仅是一个概念,因此,亟待更多的内外贸专家学者从创新的视角与思维思考内外贸一体化的结合点。“全球供应链”理论、“全球价值链”理论和“全球产业链”理论,是一些好的突破口,但还需要结合外贸与内贸理论,需要相关理论的融合。

 

(三)突出贸易经济专业的内核理论

 

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中应突出贸易经济专业的内核理论,使贸易经济学专业成为“有骨、有肉、有血”的专业。1997年教育部专业结构调整,使得1998年以来,贸易经济专业不具备合法的地位,即使保留也仅采取了“目录外专业”的形式,教育部专业目录中仅设置国际经济与贸易一个贸易类专业,许多高校纷纷取消了贸易经济这一专业,用国际贸易取代了这一专业。这一调整使得高校贸易经济学科领域仅剩下外贸专业,许多研究贸易经济的教师纷纷转换研究方向,这对贸易经济专业来讲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专业队伍流失严重,教师队伍出现结构性调整,许多教师转行到其他热门专业进行教学和研究。由于流通体制改革,商业领域对外开放,贸易活动的变化相对较快,而教材建设却相对滞后,内容陈旧,方法传统,不能适应变化的形势,可供教师选择的较好教材不多。因此,应挖掘贸易经济专业的内核理论,追溯流通经济理论的本原,借助现代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创新贸易经济理论。创新能够解释现实流通现象的理论,缩小流通理论与流通现实的背离。

 

(四)强化贸易经济专业人才的技术能力

 

强化贸易经济专业人才的技术能力,就是要增加贸易经济专业的技术要素,这需要开设一些技术性课程来完成。一是要加强流通技术理论课开设,主要开设电子商务、网络支付与结算、POS/MIS、互联网数据库等课程。二是加强物流理论课开设,主要开设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仓储管理等课程。三是加强商业规划理论课开设,主要开设商业策划学、商业规划学、商业街和商圈规划学、商业地产管理学等课程。四是要强化教学中的企业实习与社会实践。企业实习要常态化、多次化、多元化,保证足够的时间安排。要脚踏实地组织和进行实习,不流于形式,使学生能真正接触和了解流通企业的在用技术,提升学生的技术能力。

外贸会计论文第7篇

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从经济规模的发展上载2010年已经超越了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一直以来是以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为主,是粗放型经济的发展模式。自从2008年经济危机之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发展转型时期,我国政府开始意识到了对外贸易中要增强高、精、尖技术性产品的出口数量,要主动学习其他国家品牌的技术,依靠技术去掌握更好的外贸进出口主动权,利用外贸优势提高我国的外汇储备数量。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对外贸会计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对外贸操作者的实际操作能力要求的越来越高,外贸会计的学习人员不能只是掌握外贸会计理论知识,还要掌握相应的实际操作能力。这样才可以适应我国不断扩大的外贸进出口发展现状,从根本上解决实用性和操作性人才短缺的问题。外贸会计理论知识的由来是国际社会总发达国家的理论知识,我国借鉴与翻译学习中掌握了一些技巧,外贸会计理论中的内容有:外贸会计改革与科目设置、银行结算、出口商品采购与加工的核算、出口业务的核算、进口业务的核算、加工补偿与易货贸易等其它国际贸易业务的核算、进出口税收、外汇业务的核算、国内与境外股权投资的核算、所得税会计,年度会讨报表的编制、合并会计报表的编制以及报表分析。

二、 外贸会计操作发展特点分析

外贸会计知识要想娴熟的操作需要掌握很多的知识和技能,这种知识分为两个大的方面,其中就包括对外贸技能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判断,其中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特点,主要体现财政部制定的最新财会、税收政策.具有指导意义,理论知识中主要以外贸业务为主要对象,运用大量实例阐述会计核算方法,并对政策性强、操作难度大的所得税会计和合并会计报表编制方法,作了详尽介绍,具有实用价值。外贸会计中的实际操作特点是表现为外贸操作的流程更加清晰、透明,外贸操作的法律性较强,要掌握国际法和国内会计法不同的区别与差异,另外还要了解外贸会计操作素质,不同的外贸会计人员因为自身素质不同也会导致外贸会计执行力的不同,因此会影响外贸发展的健康与有效运行,也是值得外贸发展关注的有效因素之一。

三、 外贸会计实务操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外贸会计实务知识无法学以致用

外贸会计实务理论知识的学习无法学以致用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外贸会计实务的知识都必须建立在一边学习一边自主研究和模拟的过程中。要开发个人的知识逐渐向着实用性人才转变,从外贸会计人才的自身素质能力转变上就要做足准备。当前的外贸会计人员缺乏相应的理论知识学习后的平台锻炼自我能力,欠缺外贸会计理论知识的现实化转移,不能完整的模拟和练习整个环节的外贸会计理论操作实务,为外贸会计发展带来了障碍。外贸学习者在参与外贸会计的培训中没有一种详细和健全的实务操作机制,没有一种可以实际操作会计能力与知识的平台,造成了外贸会计发展的失误,导致了外贸会计实务操作的障碍,影响了外贸学习人员的自身素质,造成了外贸实务操作不可持续发展的障碍。

(二)外贸会计人员实务操作中的职能转变问题

我国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在经济发展的几十年时间中很多外贸会计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都在不停地转变和发生变化,这些变化中很多都是关于自由贸易和关税的问题,比如绿色贸易壁垒、技术贸易壁垒中的一些特别条款、以及各项内容中对不同贸易要求的会计准则与会计条款的要求。这些贸易要求中的一些特别内容对待会计操作人员的会计操作实务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这些影响中包括对会计人员操作规范的心理变化和正常操作的程序上的影响,这些会计人员的详细要求和发展会要求外贸会计人员产生一定的变化,这些变化会产生一定的会计人员的实际操作规范的差异化变动,导致不同的结果产生,影响外贸正常化发展与运行。比如在外贸中的外汇核销和外汇结算中就因为不同的条款而产生了不同的外贸会计人员约束机制,导致了外贸会计发展的错位。

(三)外贸会计人员实务操作欠缺严格考核制度

在外贸人员的管理工作中不能让外贸会计正常从事工作的原因主要是外卖会计人员不能够合理的、科学的面对实务操作中的缺点和不足,不思进取,不加改进。外贸会计人员实务操作欠缺严格的考核机制是最关键的问题,它导致了外贸会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较差,导致了外贸工作人员的自我能动性的学习能力的下降,对日常外贸工作人员的实务性工作带来了影响,对外贸会计工作人员的日常会计核算和外贸商务活动带来了发展障碍。外贸会计人员没有严格的约束与监管机制所以导致了外贸会计人员对账目核实和使用过程中缺乏责任感和监管的主动性,对资产的监管能力下降造成了资产使用的效率降低,带来了外贸企业的损失和国家核算机构的核算失误,引起了发展障碍,对企业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等会计信息的可靠性造成了影响。

四、 解决外贸会计操作实务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 建立健全外贸会计学习者的实训平台

所谓的建立健全外贸会计学习人员的训练平台其实就是加强学习外贸会计人员的实际操作能力,在内心中对外贸操作的实务知识运用有一个明显的规划,在大脑中拥有一个衡量的标准。在大学高校之中通过建立外贸会计人员的健康化发展制度和可持续发展制度,大学高校要积极开展校企联合,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提高学校与企业的训练平台的打造,为学校培养良好的实用性人才做出努力和准备。在发展外贸会计人员培训的过程中要主动在每一个月或者每一章节的末尾开展一次实训锻炼,提高学员的主动性,加强学员自身的责任感和价值感,要求学生个人从动手和实用性出发考虑如何改善自身的应用能力,开展具有应用性价值的发展规划,将自身培养成为具有规范性可操作化的实用外贸会计人才。

(二)加强会计人员的素质培训,提高会计人员的自身职能转变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不断创新中,需要提出对会计人员的职能转变的训练模式,要如何开展较强的会计人员素质培训,是加强会计人员自身职能转变与提高的必经之路。我国会计人员的素质提高可以通过开展职能的转变后的技能培训开展素质能力的提高,以便于能够适应会计人员岗位的变故造成的发展。对发展中引起的问题要给予积极的解决和快速的反应,利用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式解决会计人员的素质培训难题,提高会计人员的自身职能转变,加强会计人员的应变能力。从根本上转变外贸会计的实务操作能力的提高,利用主要精力培养外贸会计人员的岗位技能与国际标准化理念下的会计核算工作内容,利用全新的会计知识理论培养会计人员较强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

(三)建立健全外贸会计实务操作的监管制度

建立健全外贸实务操作人员的监督管理制度可以帮助外贸实务发展更加顺利,从而实现可持续化发展。外贸实务发展的健康持续需要建立健全外贸会计实务操作的监管制度,从而实现更好的发展动力,提高外贸会计实务操作的主动性,对待资金的责任感。对待资金的监管制度中要严格规定外贸会计实务的操作流程的责任度,药给予一定的考核标准去考核每个月的外贸会计工作指标,从资金的使用和报关的效率中得出指标考评数据,再从综合化的考评结果中提取有用信息,计算到整体的考评体系中,在加强外贸会计人员的实务操作的考核与监管中要设立奖惩制度,从奖励外贸会计操作正确性到惩罚外贸会计操作的失误性中分别给出有效地激励原则,从激励的原则上激发员工的工作能力,从外贸会计的实际能力上判断个人素质,对能够有提升空间的会计人员给予鼓励和晋升机会,对待没有提升空间的外贸会计人员给予负激励。

五、结束语

随着我国加入WTO后的国际化发展渠道拓宽的越来越大,我国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也相应的得到了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也逐渐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因此我国外贸产业的扩大成为了必然的趋势,我国发展外贸会计人才的必要性也就非常明显,我国需要不断的加强外贸会计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加强外贸会计人员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外贸实务能力,在理论上和实际操作能力上都给予相应的提高,善于发现外贸会计实务教学中的不足,开展模拟化教学方式,利用优化的教学方式提高外贸会计人员的实务操作规范,提高操作人员的心理预期能力。从我国不断壮大与持续化发展的市场中来观察,我国的外贸会计实务操作规范的提高还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作者在文中所论述的观点也只代表个人看法,上存在不足,还需要各位学者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徐晓芳.WTO与外贸会计人员的会计从业风险谈创新思维.商业会计.2010(8):10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