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职业指导师工作总结(合集7篇)

时间:2022-08-11 18:00:03
职业指导师工作总结

职业指导师工作总结第1篇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河北 秦皇岛 066004)

摘要:对中职学校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类型结构、学历结构等进行分析,发现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高学历层次教师偏少、专业课教师与实习指导教师数量不足、专兼职教师比例不合理等问题。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健全兼职教师聘任机制,完善实习指导教师管理,开展在职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等中职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建议。

关键词 :中职学校;师资队伍;结构变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9-0011-04

近年来,中职学校招生数量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面对中职学校招生难的趋势,增加中职学校的吸引力,提高中职学校的认可度与中职学校的教育质量迫在眉睫,而教育质量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资队伍的质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注重教师队伍建设,增加“双师型”教师数量,造就综合素质较高的专业化教师队伍。《教育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强调为中职学校教师提供接受继续教育的条件,促进中职学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中职学校师资队伍结构变化总体情况分析

(一)教师年龄结构较为合理,基本呈现梯队结构

年龄结构反映了中职学校教师队伍的活力和发展潜力,其结构的合理性直接关系到中职学校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一般来说,学校老、中、青教师的理想年龄结构比例为2∶5∶3。依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的统计结果,我国中职学校专任教师年龄结构布局较为合理,基本上形成了教师年龄的梯队结构。2005—2012年,青年教师占专任教师比重呈现下降趋势,到2012年达到42.79%。伴随着青年教师比例的下降,具有丰富经验的中年教师所占比例呈现上升的趋势,到2012年达到54.57%,大于当年青年教师的比重。2005年老年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3.55%,之后呈持续下降趋势,到2012年下降到占2.64%。可见,近年来中职学校专任教师基本以中、青年教师为主,老年教师比重较小,以后可能延续这一趋势,如表1所示。

本研究把35~55岁的教师定义为中年教师。

(二)教师的职称结构不尽合理,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偏少

从下页表2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职称统计情况可以得出,2005—2012年,拥有正高级职称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量的比重均在0.80%以下,并呈现下降趋势(2011年除外,2011年拥有正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所占比例为0.71%,小幅度回升)。拥有副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所占比例呈现上升趋势,拥有中级职称的专任教师比例相对稳定,从2005年到2012年,比例均在40%左右。拥有初级职称的教师比例也呈现持续下降趋势,2005年拥有初级职称的教师所占比例为32.56%,到2012年下降到28.05%。未定职称的教师比例相对稳定,从2005年到2012年均在8%左右。拥有正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比例下降是由于国家对于中职教师职称评定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包括毕业学历、毕业年限、发表科研论文的数量等标准。总体来看,我国中职学校专任教师职称结构不尽合理。

(三)教师类型结构相对稳定,专业课教师与实习指导教师数量偏少

一个运行良好的中职学校,必定拥有类型结构稳定的教师队伍,即文化基础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实习指导教师在总数量上达标,相互比例适中,这也是保证中职教育质量的重要条件。专业课教师是保证中职学校教育质量的根本,如果专业课教师数量不足,将严重影响教育质量及其专业的生存与发展。实习指导教师是指导学生实践操作,培养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指导者,实习指导教师的数量和质量将直接影响到毕业生的质量,这要求实习指导教师不仅要掌握本专业的全部内容,更要有娴熟的操作技能。教育部2001年11月印发的《关于“十五”期间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专业课教师在教师总量中的比例达到60%左右,每个专业至少应有3~5名专业课教师。”2005—2012年中职学校教师类型结构情况见图1。

从统计数据得知,2005—2012年,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呈上升趋势,而文化基础课教师所占专任教师比例呈下降趋势。到2012年,专业课教师在教师总数中占53.69%,距离《意见》对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师比例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由于对实习指导教师的要求严格等原因,2005—2012年,实习指导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偏低,稳定在0.3%左右。

(四)专兼职教师队伍稳步发展,但兼职教师队伍发展缓慢

教育部、财政部在《关于实施中职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意见》中就提高教师素质做出了明确的规定,提出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选聘高级技术人员兼职任教,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的素质结构。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比例适中对于真正实现校企合作,充分利用和整合教学资源,达到学校与企业双赢具有重要意义。2005—2012年中职学校专兼教师结构情况见图2。

由图2可知,中职学校教职工总数呈上升趋势,兼职教师所占比例与专任教师所占比例基本呈上升趋势。但由于兼职教师选聘难度以及管理难度较大、工资待遇较低等原因,兼职教师所占比例上升缓慢,2005年仅为8.47%,到2012年占教职工总数的10.37%。专任教师作为中职学校教师队伍的主干部分,在2005年至2012年间,专任教师比例呈上升趋势,2005年占教职工总数的60.60%,到2012年,达到教职工总数的66.55%,上升了6个百分点。

(五)中职学校教师学历水平总体偏低,具有高学历的教师偏少

教师学历达标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职学校教师的总体质量。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中职教育要求不断提高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的比重,这也是评价中职学校师资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由表3得知,无论是兼职教师还是专任教师拥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教师所占比重偏小,但基本呈上升趋势,兼职教师从2004年的4.87%上升到2012年的7.77%,专任教师到2012年达到5.15%;拥有本科学历的教师是中职学校教师的主体部分,到2012年,具有本科学历的兼职教师达到71.51%,具有本科学历的专任教师达到81.80%;具有专科学历的兼职教师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由于兼职教师相比专任教师稳定性较差,2009年、2010年小幅度回落。具有专科学历的专任教师呈直线下降趋势,在2004年至2012年期间,下降了15个百分点;具有高中及以下学历的兼职教师在2004年至2008年期间呈下降趋势。由于近年来对兼职教师聘任要求的变化,重视兼职教师的实践经验,聘任部分拥有工作经验和熟练技术的技术工人,2008年之后小幅度回升,但所占比重较小,到2012年达1.50%。具有高中及以下学历的专任教师呈直线下降趋势,到2012年仅占教职工总数的0.60%。

中职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教师结构不尽合理

一是职称结构失调。通过上述分析发现,到2012年,具有正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占0.59%,具有副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占22.39%,具有中级职称者占40.57%,具有中级以下职称者占36.46%。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比例太小,具有中级以下职称的专任教师比例过高,这说明中职学校普遍缺少专业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不利于中职学校的长远发展。二是具有高学历的教师数量少,学历水平总体偏低。表3显示,虽然在2004年至2012年间,中职学校教师学历不断提高,但无论是兼职教师还是专任教师,拥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教师所占比重偏少,到2012年,拥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兼职教师达到7.77%,拥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专任教师仅占5.15%。可见,我国中职学校中不论是兼职教师还是专任教师,都是以本科学历者为主,缺乏高学历的教师,甚至部分教师学历不达标。

(二)专业课教师数量不够,特别是实习指导教师亟待增加

专业课教师的数量是保证中职学校专业发展和教育质量的必备条件。根据教育部加强中职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文件规定,目前很多学校专业课教师数量不足。但不少学校却盲目招生,无奈之下,有的从社会上聘请一些没有教学经验的人来代课,有的则由文化课教师任教。除此之外,还存在文化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比例不协调、文化课教师比例过大等问题。相对于文化课、专业课教师而言,实习指导教师数量较少,从2005年至2012年,实习指导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偏低,稳定在0.3%左右。这主要是由于对实习指导教师的要求严格,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还要适应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懂得如何开展教学。除此之外,实习指导教师还存在管理困难等问题。这都造成了目前中职学校实习指导教师数量过少、比例偏低的现状。

(三)兼职教师数量不足,学历偏低

中职教育是为社会培养一线技能型人才的教育,应建立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的师资队伍,这样才能真正使职业教育服务于社会,紧密联系企业、产业的需求。《教育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到2015年,专任教师中兼职教师的比例占到30%,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专兼职教师总量达到135万人左右”。建设熟悉生产一线、掌握最新技术的兼职教师队伍能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使兼职教师与专职教师优势互补,弥补部分专任教师实践动手能力不足的缺陷。但是,由于兼职教师聘任制度不健全、管理难度大等原因,我国中职学校兼职教师存在数量不足、学历偏低等问题。

关于中职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建议

(一)健全兼职教师聘任机制,壮大兼职教师队伍

教育部等三部委联合颁布和实施的《职业学校兼职教师管理办法》对职业学校兼职教师任职资格、聘任程序、专业身份、权益保障、经费来源、企事业单位职责等进行了明确规定,把职业学校聘请兼职教师与校企合作有效地统一起来,通过聘请兼职教师促进职业学校和企业建立紧密合作的关系。采取有效措施吸收企业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技术工人,经过教育教学方面的短期培训使其具有从事中职学校教育教学的能力,把企业作为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培养基地之一,打造高素质的职教师资队伍。而如何吸引企业中的高级技术工人从事职业教育呢?首先,可以聘任企业高级技术工人作为兼职教师承担中职学校的教学工作,享受学校教师应有的福利待遇;其次,学校可与企业建立起长期合作的关系,共同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人才,调动企业参与学校教育的积极性,为学校提供高素质的职教师资;再次,可对从企业聘请的兼职教师实行多元化的激励机制,在科学考评的基础上对兼职教师实行效率优先、优劳优酬的激励原则。例如,提高兼职教师的薪金及福利待遇;允许具备条件的兼职教师参加学校教师的职称评定;适时开展一些娱乐活动、交流会,及时给予兼职教师心理上、情感上的认同和接受,调动他们工作积极性等。

(二)加强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实习指导教师管理

实习指导教师是我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职业教育质量有重要影响。实习指导教师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还要适应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更要懂得如何开展教学,实习指导教师培养是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水平决定着职业学校专业建设的水平。为此,必须加强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首先,要建立实习指导教师激励机制,包括思想上的激励和物质上的激励。思想上,可以通过思想教育促进实习指导教师对工作的热爱与激情,鼓励其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物质上,可以提高实习指导教师的待遇水平,增加实习指导教师这一岗位的吸引力。例如,把实习指导工作作为年终评优的硬件之一,把实践教学质量作为教师晋升、评优的依据,并与教师的薪金挂钩。其次,应对实习指导教师实行岗前培训制度,严把实习指导教师入口关,确保实习指导教师具备合格的业务水平和理论素养,胜任实习指导工作,在提高数量的同时保证实习指导教师的质量。再次,要完善实习指导教师定期考核与培训制度,对实习指导教师进行定时考核,对业务水平及理论素养不达标的实习指导教师加强培训,确保实习指导教师能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三)完善教师职称评定标准,优化教师职称结构

中职学校教师职称评定必须具有职业教育特色,体现中职学校教师工作岗位特点及要求。教师职称评定标准应包含教师能力、业绩等众多方面,而每一方面的比重也应有所不同。为了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在完善标准时可以考虑教师的类型:专业课教师要较多考虑其专业实践情况,文化课教师则较多考虑其调研情况,而实习指导教师则要多考虑其实习教学质量。总之,教师职称评定标准应多元化,同时又有所侧重,使教师职称晋升名副其实,优化教师的职称结构。

(四)加强教师培训工作,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针对目前我国中职学校教师的学历层次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的实际,必须保证职教师资队伍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职业教育在对职教师资的培训提高上应从职业教育实际情况和教学工作实际需要出发,采取多种形式和多种渠道,实行脱产培训与在职培训相结合,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相结合,提高学历与提高专业水平相结合,提高专业理论水平与提高实践技能相结合。根据中职学校教师的专业结构、学历结构等情况,开展不同层次的培训。对学历未达标的教师抓紧学历补偿教育,可以通过专接本、自学考试等形式,提高学历达标率。同时,鼓励教师进一步提高学历层次,攻读相关专业的硕士学位,在提高学历层次的同时,完善更新自身的知识储备。

参考文献:

[1]周鸿敏.我国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与措施[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9(4):29-33.

[2]孙雅玲.中职实习指导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J].机械职业教育,2009(8):20-21.

[3]齐福全.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成长途径的探索[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4):35-37.

职业指导师工作总结第2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师资队伍;结构变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9-0011-04

近年来,中职学校招生数量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面对中职学校招生难的趋势,增加中职学校的吸引力,提高中职学校的认可度与中职学校的教育质量迫在眉睫,而教育质量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资队伍的质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注重教师队伍建设,增加“双师型”教师数量,造就综合素质较高的专业化教师队伍。《教育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强调为中职学校教师提供接受继续教育的条件,促进中职学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中职学校师资队伍结构变化总体情况分析

(一)教师年龄结构较为合理,基本呈现梯队结构

年龄结构反映了中职学校教师队伍的活力和发展潜力,其结构的合理性直接关系到中职学校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一般来说,学校老、中、青教师的理想年龄结构比例为2∶5∶3。依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的统计结果,我国中职学校专任教师年龄结构布局较为合理,基本上形成了教师年龄的梯队结构。2005―2012年,青年教师占专任教师比重呈现下降趋势,到2012年达到42.79%。伴随着青年教师比例的下降,具有丰富经验的中年教师所占比例呈现上升的趋势,到2012年达到54.57%,大于当年青年教师的比重。2005年老年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3.55%,之后呈持续下降趋势,到2012年下降到占2.64%。可见,近年来中职学校专任教师基本以中、青年教师为主,老年教师比重较小,以后可能延续这一趋势,如表1所示。

本研究把35~55岁的教师定义为中年教师。

(二)教师的职称结构不尽合理,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偏少

从下页表2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职称统计情况可以得出,2005―2012年,拥有正高级职称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量的比重均在0.80%以下,并呈现下降趋势(2011年除外,2011年拥有正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所占比例为0.71%,小幅度回升)。拥有副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所占比例呈现上升趋势,拥有中级职称的专任教师比例相对稳定,从2005年到2012年,比例均在40%左右。拥有初级职称的教师比例也呈现持续下降趋势,2005年拥有初级职称的教师所占比例为32.56%,到2012年下降到28.05%。未定职称的教师比例相对稳定,从2005年到2012年均在8%左右。拥有正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比例下降是由于国家对于中职教师职称评定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包括毕业学历、毕业年限、发表科研论文的数量等标准。总体来看,我国中职学校专任教师职称结构不尽合理。

(三)教师类型结构相对稳定,专业课教师与实习指导教师数量偏少

一个运行良好的中职学校,必定拥有类型结构稳定的教师队伍,即文化基础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实习指导教师在总数量上达标,相互比例适中,这也是保证中职教育质量的重要条件。专业课教师是保证中职学校教育质量的根本,如果专业课教师数量不足,将严重影响教育质量及其专业的生存与发展。实习指导教师是指导学生实践操作,培养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指导者,实习指导教师的数量和质量将直接影响到毕业生的质量,这要求实习指导教师不仅要掌握本专业的全部内容,更要有娴熟的操作技能。教育部2001年11月印发的《关于“十五”期间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专业课教师在教师总量中的比例达到60%左右,每个专业至少应有3~5名专业课教师。”2005―2012年中职学校教师类型结构情况见图1。

从统计数据得知,2005―2012年,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呈上升趋势,而文化基础课教师所占专任教师比例呈下降趋势。到2012年,专业课教师在教师总数中占53.69%,距离《意见》对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师比例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由于对实习指导教师的要求严格等原因,2005―2012年,实习指导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偏低,稳定在0.3%左右。

(四)专兼职教师队伍稳步发展,但兼职教师队伍发展缓慢

教育部、财政部在《关于实施中职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意见》中就提高教师素质做出了明确的规定,提出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选聘高级技术人员兼职任教,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的素质结构。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比例适中对于真正实现校企合作,充分利用和整合教学资源,达到学校与企业双赢具有重要意义。2005―2012年中职学校专兼教师结构情况见图2。

由图2可知,中职学校教职工总数呈上升趋势,兼职教师所占比例与专任教师所占比例基本呈上升趋势。但由于兼职教师选聘难度以及管理难度较大、工资待遇较低等原因,兼职教师所占比例上升缓慢,2005年仅为8.47%,到2012年占教职工总数的10.37%。专任教师作为中职学校教师队伍的主干部分,在2005年至2012年间,专任教师比例呈上升趋势,2005年占教职工总数的60.60%,到2012年,达到教职工总数的66.55%,上升了6个百分点。

(五)中职学校教师学历水平总体偏低,具有高学历的教师偏少

教师学历达标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职学校教师的总体质量。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中职教育要求不断提高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的比重,这也是评价中职学校师资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由表3得知,无论是兼职教师还是专任教师拥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教师所占比重偏小,但基本呈上升趋势,兼职教师从2004年的4.87%上升到2012年的7.77%,专任教师到2012年达到5.15%;拥有本科学历的教师是中职学校教师的主体部分,到2012年,具有本科学历的兼职教师达到71.51%,具有本科学历的专任教师达到81.80%;具有专科学历的兼职教师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由于兼职教师相比专任教师稳定性较差,2009年、2010年小幅度回落。具有专科学历的专任教师呈直线下降趋势,在2004年至2012年期间,下降了15个百分点;具有高中及以下学历的兼职教师在2004年至2008年期间呈下降趋势。由于近年来对兼职教师聘任要求的变化,重视兼职教师的实践经验,聘任部分拥有工作经验和熟练技术的技术工人,2008年之后小幅度回升,但所占比重较小,到2012年达1.50%。具有高中及以下学历的专任教师呈直线下降趋势,到2012年仅占教职工总数的0.60%。

中职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教师结构不尽合理

一是职称结构失调。通过上述分析发现,到2012年,具有正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占0.59%,具有副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占22.39%,具有中级职称者占40.57%,具有中级以下职称者占36.46%。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比例太小,具有中级以下职称的专任教师比例过高,这说明中职学校普遍缺少专业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不利于中职学校的长远发展。二是具有高学历的教师数量少,学历水平总体偏低。表3显示,虽然在2004年至2012年间,中职学校教师学历不断提高,但无论是兼职教师还是专任教师,拥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教师所占比重偏少,到2012年,拥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兼职教师达到7.77%,拥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专任教师仅占5.15%。可见,我国中职学校中不论是兼职教师还是专任教师,都是以本科学历者为主,缺乏高学历的教师,甚至部分教师学历不达标。

(二)专业课教师数量不够,特别是实习指导教师亟待增加

专业课教师的数量是保证中职学校专业发展和教育质量的必备条件。根据教育部加强中职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文件规定,目前很多学校专业课教师数量不足。但不少学校却盲目招生,无奈之下,有的从社会上聘请一些没有教学经验的人来代课,有的则由文化课教师任教。除此之外,还存在文化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比例不协调、文化课教师比例过大等问题。相对于文化课、专业课教师而言,实习指导教师数量较少,从2005年至2012年,实习指导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偏低,稳定在0.3%左右。这主要是由于对实习指导教师的要求严格,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还要适应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懂得如何开展教学。除此之外,实习指导教师还存在管理困难等问题。这都造成了目前中职学校实习指导教师数量过少、比例偏低的现状。

(三)兼职教师数量不足,学历偏低

中职教育是为社会培养一线技能型人才的教育,应建立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的师资队伍,这样才能真正使职业教育服务于社会,紧密联系企业、产业的需求。《教育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到2015年,专任教师中兼职教师的比例占到30%,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专兼职教师总量达到135万人左右”。建设熟悉生产一线、掌握最新技术的兼职教师队伍能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使兼职教师与专职教师优势互补,弥补部分专任教师实践动手能力不足的缺陷。但是,由于兼职教师聘任制度不健全、管理难度大等原因,我国中职学校兼职教师存在数量不足、学历偏低等问题。

关于中职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建议

(一)健全兼职教师聘任机制,壮大兼职教师队伍

教育部等三部委联合颁布和实施的《职业学校兼职教师管理办法》对职业学校兼职教师任职资格、聘任程序、专业身份、权益保障、经费来源、企事业单位职责等进行了明确规定,把职业学校聘请兼职教师与校企合作有效地统一起来,通过聘请兼职教师促进职业学校和企业建立紧密合作的关系。采取有效措施吸收企业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技术工人,经过教育教学方面的短期培训使其具有从事中职学校教育教学的能力,把企业作为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培养基地之一,打造高素质的职教师资队伍。而如何吸引企业中的高级技术工人从事职业教育呢?首先,可以聘任企业高级技术工人作为兼职教师承担中职学校的教学工作,享受学校教师应有的福利待遇;其次,学校可与企业建立起长期合作的关系,共同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人才,调动企业参与学校教育的积极性,为学校提供高素质的职教师资;再次,可对从企业聘请的兼职教师实行多元化的激励机制,在科学考评的基础上对兼职教师实行效率优先、优劳优酬的激励原则。例如,提高兼职教师的薪金及福利待遇;允许具备条件的兼职教师参加学校教师的职称评定;适时开展一些娱乐活动、交流会,及时给予兼职教师心理上、情感上的认同和接受,调动他们工作积极性等。

(二)加强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实习指导教师管理

实习指导教师是我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职业教育质量有重要影响。实习指导教师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还要适应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更要懂得如何开展教学,实习指导教师培养是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水平决定着职业学校专业建设的水平。为此,必须加强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首先,要建立实习指导教师激励机制,包括思想上的激励和物质上的激励。思想上,可以通过思想教育促进实习指导教师对工作的热爱与激情,鼓励其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物质上,可以提高实习指导教师的待遇水平,增加实习指导教师这一岗位的吸引力。例如,把实习指导工作作为年终评优的硬件之一,把实践教学质量作为教师晋升、评优的依据,并与教师的薪金挂钩。其次,应对实习指导教师实行岗前培训制度,严把实习指导教师入口关,确保实习指导教师具备合格的业务水平和理论素养,胜任实习指导工作,在提高数量的同时保证实习指导教师的质量。再次,要完善实习指导教师定期考核与培训制度,对实习指导教师进行定时考核,对业务水平及理论素养不达标的实习指导教师加强培训,确保实习指导教师能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三)完善教师职称评定标准,优化教师职称结构

中职学校教师职称评定必须具有职业教育特色,体现中职学校教师工作岗位特点及要求。教师职称评定标准应包含教师能力、业绩等众多方面,而每一方面的比重也应有所不同。为了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在完善标准时可以考虑教师的类型:专业课教师要较多考虑其专业实践情况,文化课教师则较多考虑其调研情况,而实习指导教师则要多考虑其实习教学质量。总之,教师职称评定标准应多元化,同时又有所侧重,使教师职称晋升名副其实,优化教师的职称结构。

(四)加强教师培训工作,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针对目前我国中职学校教师的学历层次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的实际,必须保证职教师资队伍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职业教育在对职教师资的培训提高上应从职业教育实际情况和教学工作实际需要出发,采取多种形式和多种渠道,实行脱产培训与在职培训相结合,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相结合,提高学历与提高专业水平相结合,提高专业理论水平与提高实践技能相结合。根据中职学校教师的专业结构、学历结构等情况,开展不同层次的培训。对学历未达标的教师抓紧学历补偿教育,可以通过专接本、自学考试等形式,提高学历达标率。同时,鼓励教师进一步提高学历层次,攻读相关专业的硕士学位,在提高学历层次的同时,完善更新自身的知识储备。

参考文献:

[1]周鸿敏.我国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与措施[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9(4):29-33.

[2]孙雅玲.中职实习指导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J].机械职业教育,2009(8):20-21.

职业指导师工作总结第3篇

在这种机制下,职业导师将根据个人能力素质、业绩成果、专长经验,结合培养对象自身情况及企业自身的实际工作需要,本着组织安排与自主选择相结合的原则,采用“一对一、一对多”两种方式,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逐步完善”的思路推进。

前期工作

建立工作办公室

开展“职业导师制”工作,首先要建立“职业导师制”工作办公室,由公司领导以及各部门负责人为办公室成员的组成。“职业导师制”工作办公室职责为监督职业导师制的实施;负责职业导师的选聘和审批,并建立、维护职业导师资源库;负责职业导师制的组织实施;负责制定职业导师与培养对象的考核评价标准,并进行考核;负责表彰和奖励优秀职业导师;负责职业导师制经验总结、交流与推广工作。

选拔聘任职业导师

以公司具有丰富工作经验和良好工作业绩的资深人员为职业导师的选拔对象。职业导师应认同企业文化熟悉企业各项规章制度,具备一定的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相关理论水平。职业导师选拔方式可以分为直接认定和选聘产生,公司各有意担任职业导师的高级管理人员、各专业专家可以直接认定为职业导师,其他有经验并有做职业导师意愿的员工也可通过自荐的方式,经职业导师制工作办公室审批通过的职业导师,可进入职业导师资源库。

导师职责:为所培养的新员工提供及时的帮助和指导,使其尽快融入企业文化,提高综合素质,养成职业化工作习惯,缩短技术、技能成熟期,迅速提高岗位胜任能力,促进职业发展;签订《职业导师指导协议》;制订并落实《职业导师指导计划》,完成各阶段培养目标,提高培养对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指导培养对象尽快掌握岗位业务和技术知识,达到岗位要求的技术、技能水平。

培训职业导师

电力企业职业导师选定后,并不意味着已能够完全胜任自己的职责,还需要对其进行相关的培训,提高职业导师自身的素质,通过外出聘请高级培训师以及邀请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对职业导师进行培训,主要培训内容为沟通技巧、辅导技能、管理技巧、职业导师胜任素质提升培训等。通过定期对职业导师进行培训,使导师本身经常处于知识充电状态,提高职业导师的胜任能力。

培训机制

新员工提交培训申请

新员工以及有良好发展前途的青年职工,根据自己的实际条件,向“职业导师制”工作办公室提出培训申请,也可以由各部门负责人,根据本部门工作需要,为部门内一些骨干成员提出聘请职业导师的申请,“职业导师制”工作办公室根据工作需要,为新员工选取相应专业的职业导师。在选取职业导师工作中,除了业务技能和管理能力外,还要考虑新员工和职业导师之间能否相处融洽,良好的师徒关系也是“职业导师制”能否发挥作用的重要前提。

确定培养期

职业导师根据培养目标和培养对象的需求确定培养期。职业导师制工作办公室组织签订《职业导师指导协议》,经职业导师、培养对象及职业导师制工作办公室三方签字后生效。

开展职业辅导

职业导师与新员工进行职业辅导,履行《职业导师指导协议》,职业导师一般长期与新员工在一起工作,通过前期沟通、课堂辅导、现场演示等多种培训方式,对新员工进行生产技能的培训。同时通过和新员工进行深入沟通交流,为新员工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发掘新员工的潜力进行相应的培训,为新员工创造展示能力的发展的机会。

考核评价

《职业导师指导协议》履行期满,培养对象向职业导师制工作办公室提交培养期总结、技术总结或论文,职业导师提交培养期总结;职业导师制工作办公室组织对培养对象和职业导师进行考核评价。

考核目的为深入了解和回顾导师制执行情况,及时有效地对职业导师进行业绩考核和指导能力。明确导师制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突出对导师的激励措施,全面提高导师制的运作效率和实施效果。对职业导师的评价要全面、准确、客观,在遵循客观标准的同时还要考虑培养对象个体差异。

职业指导师工作总结第4篇

职业中学应认真贯彻《国家十二五规划》和《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精神,在总结学校以往职业指导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全面落实职业指导的全员化、全程化的指导思想、构建完整的职业指导工作体系,使“3+3”阶段式职业指导工作更加科学、系统和规范,全校上下共同树立全面教育服务意识,以学生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使学生毕业时能顺利而稳定的就业。职业中学开展职业指导工作应重视一下三大问题。

开展职业指导工作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为了高效开展职业指导工作,学校应贯彻责任性原则、方向性原则、服务性原则、全程性原则、全员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六大基本原则。

责任性原则是落实各层级管理干部职业指导工作主要责任的原则,即各层级各部门的一把手是职业指导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从上至下的责任系统为:校长副校长处室主任教研室班主任(教师)。

方向性原则又称导向性原则,要解决的是职业指导工作的导向问题。这一点必须非常明确,即以就业为导向,也就是说我们职业指导的教学与训练的各项工作,必须围绕就业做文章,最终目的是要实现学生顺利而稳定的就业。

服务性原则就是职业指导工作必须树立为客户服务的思想,围绕客户的需求开展。学校的直接客户是学生、间接客户是家长、最终客户是用人单位,我们的职业指导教学与训练工作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必须围绕这三种客户的需求来展开。

全程性原则是指职业指导工作必须贯穿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甚至延长至学生毕业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即从学生入学的第一天开始至学生毕业的最后一天,均要开展系统的职业指导教学与训练工作。对于优秀毕业生和弱势群体的学生,在其毕业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们还必须进行跟踪职业指导工作。

全员性原则有两层含义:一是职业指导教学训练的对象必须是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针对即将下厂实习或即将毕业的学生,或者是难以就业的少数学生;二是职业指导工作必须是学校全体员工参与,并且学校要尽可能动员全体学生家长、社会上的相关部门和人员参与。

系统性原则是指组织管理和具体实施均要系统地进行。学校要把职业指导工作纳入现有的组织管理体系、并成立职业指导工作领导小组,以确保职业指导工作组织管理的系统性;教学处、专教处、实训处、德育处等部门应按照专业的《职业指导》实施方案,结合学校多年积累起来的一些成功做法,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教学训练。

职业指导工作的目标

1.总目标

职业指导工作的总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促进教学改革,使学生完成以下提升:了解就业形势,熟悉就业政策,提高就业竞争意识和依法维权意识;了解社会和职业状况,认识自我个性特点,激发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了解职业素质要求,熟悉职业规范,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就业与创业的基本途径和方法,提高就业竞争能力及创业能力;学会职业生涯设计的方法与技巧,最终100%实现就业。同时,职业指导工作的目标还包括调动创业积极性,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

为达到职业指导工作的总目标,职业指导工作者应从以下六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

第一,开展职业认知指导,帮助学生了解职业分类、职业对个体生活的重要意义,所学专业对应的职业类别,以及相关职业和行业的就业形势。

第二,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指导,帮助学生掌握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原则、意义,科学地规划职业生涯。

第三,开展提高职业素质方面的指导,帮助学生了解职业素质的组成,了解企业用人要求及标准,利用教学、实践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职业素养。

第四,开展择业、应聘技巧指导,以满足学生人职匹配的要求为目的,帮助学生了解用人单位的实际状况、对就业者的要求、工薪待遇以及今后的发展机会;利用各种就业信息通道,为学生提供就业机会和就业信息服务。分析招聘信息,按照用人单位录用毕业生的标准,根据学生的求职意向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同时,指导者还要对学生开展个人礼仪教育,提供有关面试技巧的培训指导等。

第五,开展就业心理指导,调适学生的就业心态,培养其勇于挑战的竞争意识、战胜逆境的意志以及科学正确的就业观念。

第六,开展创业指导,指导有创业潜质和条件的学生尽可能地实现其社会价值和自身价值的最大化,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2.阶段目标

按照“阶段实施”的原则,可将就业指导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职一年级。在此阶段,职业指导者应该将国防教育、入学教育、专业教育结合,侧重专业感知和职业生涯设计,帮助学生确立职业理想、奋斗目标;辅导学生结合社会、行业、专业特点及个人实际情况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书,并组织学生参加学校、区、市级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竞赛活动。

第一阶段即职一年级又可以分为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两个阶段。第一学期的阶段目标有二:其一是帮助学生增强职业认知和自我认知,其二是帮助学生完成职业素质测评。第一个目标的主要内容有:由德育处负责组织开展的新生入学军训,向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礼仪规范教育、法规教育、责任教育等;由心理室组织开展的心理辅导活动,对学生进行集体辅导,是他们得到适应新环境的训练;由德育处负责组织开展的主题班会,培养学生对专业的热爱;由专教处负责组织开展的学生到企业参观活动,通过实地参观和办讲座的形式,让学生深入企业,为后期职业发展奠定基础。第二个目标的开展方式主要是由实训处对学生进行CETTIC职业素质测评,以帮助学生测评、分析自己的职业兴趣。第二学期的阶段目标是增强学生的职业素质认知,主要内容有由德育处组织开展的以“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员工?”为主题的班会;由德育处组织开展文明风采大赛(区赛)活动,对学生进行生涯设计征文活动;由实训处组织开展的优秀毕业生座谈会,让学生通过座谈交流了解职业及职业素质;由专教处组织开展的专业大赛(市赛),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专业。

第二阶段——职二年级。在该阶段,职业指导者要侧重学生职业素质的提高和对社会需求状况的感知,加强就业能力的指导。即职业指导者应指导学生收集与处理就业信息,帮助他们了解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学会用法律维权,全面提高就业能力。同时,指导者应当鼓励学生参加各级专业技能大赛,提高专业技能及实践经验。

职二年级的阶段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增强学生对顶岗实习的认知、对学生开展职业素质测评。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主要内容包括:由实训处组织开展的企业管理人员访谈,由德育处组织开展的“执行能力”主题班会,由专教处、德育处、实训处、教学处共同开展的有关职业和就业的课堂教学和团体辅导,由专教处组织开展的专业大赛(市赛),由实训处组织开展的企业第二次参观、企业见习,由专教处、德育处、实训处、教学处等共同组织开展的教学实习,由德育处组织开展的“我的职业我能行”主题班会,由专教处组织开展的专业大赛(国赛)。针对增强学生对顶岗实习的认知,主要内容是由实训处、专教处共同组织开展的职业指导课教学,团体辅导活动。针对学生开展职业测评,主要活动是由实训处组织开展的CETTIC职业素质测评。

第三阶段——职三年级。此阶段应重点进行学生的就业心理调适、择业技巧训练、择业诚信等方面的教育;根据就业市场和就业形势,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并在毕业生择业过程中为其提供全方位服务,以利于毕业生顺利实现就业目标。另外,指导者还应当指导有创业潜质和条件的学生做好创业准备,鼓励他们大胆走创业之路。

该年级的第一个阶段目标是对学生开展顶岗实习、求职指导方面的培训,主要内容有由实训处开展的个人实习跟踪与指导和求职材料制作、求职规范礼仪等方面的培训;由德育处开展的“模拟求职面试”主题班会。第二个阶段目标是帮助学生做好实习总结、创业指导、就业准备等方面的工作,以讲座和综合实训的形式让学生学会个人创业条件分析 、市场调查和分析、理财、撰写创业计划书等。主要内容是由专教处组织开展的实习情况总结分析会、实训处开展的“全面提高学生个人职业形象设计及应聘技巧、择业观培养”主题班会与讲座。

第四阶段——学生毕业后的1~3年。学生毕业后,职业指导部门要积极做好毕业生就业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存档工作,做好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和用人单位的回访,为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优化课程设置,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提供依据。

该阶段的目标是对毕业生进行毕业跟踪,在学生毕业的第一年和第二年,主要内容是由实训处、专教处组织开展的就业信息收集、毕业生跟踪调查;在学生毕业后的第三年,主要内容是副校级干部组织开展的就业信息收集、毕业生跟踪调查总结汇报工作。

职业指导工作的计划、总结与激励措施

1.计划

担任职业指导工作的各位老师、专业教师及各处室相关教师必须按教学处的规范要求制定授课计划;教学处、专教处、实训处、德育处在制订年度或学期工作计划时,将职业指导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纳入其中。

2.总结

(1)担任职业指导及相关课程教学工作的老师,每学期末拟写一份职业指导教学专题工作总结,内容包括职业指导教学工作的成绩、问题、经验、体会和建议等,交教学处主任。教学处汇总教师的总结后拟写一份学生教学过程中职业指导专题工作总结,交给教学副校长。

(2)校外实习指导老师在学生实习结束后拟写一份学生实习阶段职业指导专题工作总结,内容应包括成绩、问题、经验、体会和建议等,交实训处。

(3)专教处每学年结束时拟写一份职业指导工作专题总结,将职业指导教学、教研和管理等方面的思路、做法、成绩、问题、经验、体会、建议和改进措施进行系统的总结,交给教学副校长。

(4)教学处、德育处、实训处,每学期末分别拟写一份职业指导专题工作总结,根据各自职责分工进行系统、完整的总结,交给副校长。

3.激励机制

(1)逐级考核。实训处对实习指导教师、德育处对班主任、教学处对职业指导课程教师、专教处对专业课程教师的职业指导工作进行学期和年度考核,考核结果与绩效挂钩。

教学副校长对教学处、实训处、专教处的实习指导工作进行考核;德育副校长对德育处的实习指导工作进行考核。

(2)在每学期常规评优中设立职业指导先进个人项目,副校以下干部、行政人员和全体教师,只要在职业指导工作中有突出贡献者,均可参评。每学期评选出20名职业指导先进个人给予精神与物质奖励。

职业指导师工作总结第5篇

摘?要:作者通过调查广东省国家重点以上技工院校生产实习指导教师现状,分析指出广东省技工院校生产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存在专业师资缺乏、部分生产实习指导教师基本素质和专业能力有待提升等问题,建议把生产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同时在制度管理、业务培训、实践基地、保障机制等方面提出对策。

关键词 :生产实习指导教师?调查分析?对策

生产实习指导教师是技工院校教师队伍的特色,也是技工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和内涵发展的重点。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和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需求越来越迫切,对技工院校师资队伍尤其是生产实习指导教师提出新要求。为更好地了解广东省技工院校生产实习指导教师现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技工教育内涵发展,2014年我们开展了国家重点以上(含国家重点,下同)技工院校生产实习指导教师现状调查和分析。

一、调查过程

1.调查对象

以广东省国家重点以上技工院校为调查对象。国家重点以上技工院校现有60所,占全省招生技校(151所)的39.74%,其中技师学院32所、高级技工学校14所、技工学校14所。这60所技工院校分布在广东省21个地级市,是技工院校的龙头和骨干,集中反映了广东省技工院校实习指导教师的状况。

2.调查内容

(1)2013年广东省技工院校毕业生人数最多的20个专业生产实习指导教师的数量、职称、职业资格(技师、高级技师)以及一体化情况。

(2)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修订的《全国技工院校专业目录》15大类生产实习指导教师数量、职称、职业资格(技师、高级技师)以及一体化情况。

(3)生产实习指导教师学历、职称、技能、编制、来源、教师上岗证情况。

(4)技工院校生产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的做法和经验。

3.调查方法

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召开教师和学生座谈会,开展调查研究。

二、结果与分析

1.生产实习指导教师总体情况

调查显示,广东省国家重点以上技工院校实际承担各专业生产实习指导教学工作的实习指导教师有6873人。据综合情况统计,国家重点以上技工院校在职教职工18455人,专任教师12865人,生产实习指导教师占国家重点以上技工院校专任教师的53.42%。根据学校管理人员座谈会和学生问卷调查,总体上看,广东省国家重点以上技工院校生产实习指导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一定的专业技能以及教学技能,能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并取得一定的教学研究成果。

根据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提供的全国技工院校2011—2013年生产实习指导教师情况统计数据,与全国各地区比较,广东省技工院校生产实习指导教师总量一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2.生产实习指导教师分类情况

(1)72%的实习指导教师有本科学历。本科以上学历4965人,占生产实习指导教师总数的72.24%;大专以上学历6437人,占生产实习指导教师总数的93.66%;其他占6.34%。

(2)58%的实习指导教师获得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证书。技师和高级技师共4003人,占生产实习指导教师总数的58.24%;高级工及以上5674人,占生产实习指导教师总数的82.55%;中级工及以下1199人,占生产实习指导教师总数的17.45%。

(3)80%的实习指导教师持有教师上岗资格证。持有教师上岗资格证的5512人,占生产实习指导教师总数的80.2%,还有19.8%无教师上岗资格证。

(4)54%的实习指导教师获得专业技术职称。高级实习指导教师466人,占生产实习指导教师总数的6.78%;一级实习指导教师1597人,占生产实习指导教师总数的23.24%;二、三级实习指导教师占24.12%;无职称的占20.88%,其他职称占25%。

(5)一体化教师约占66%。理论实习教学一体化教师有4527人,占生产实习指导教师总数的65.87%,占国家重点以上技工院校专任教师的35.19%。

(6)61%的实习指导教师是在编人员。在编4234人,占生产实习指导教师总数的61.6%;不在编占38.4%。

(7)24%的实习指导教师来自企业。来自企业的1657人,占总数的24.1%;大专以上院校毕业生4330人,占总数的63%;来自技工院校毕业生615人,占总数的8.95%;其他占3.95%。

3.20个主要专业生产实习指导教师情况

据统计,2013年广东省技工院校培养了11.52万毕业生,共有722个专业。实习指导教师在技校学生培养质量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分析实习指导教师的情况,我们选取毕业生人数最多的20个专业的实习指导教师作为研究对象。20个专业是汽车维修、机电一体化、数控加工、电子商务、会计、模具制造、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汽车检测、计算机应用与维修、电子技术应用、计算机网络应用、现代物流、商务文秘、计算机广告制作、制冷设备安装与维修、烹饪(中式烹调)、幼儿教育、市场营销、服装制作与营销、饭店(酒店)服务等,其毕业生总数占全省毕业生总量的54.95%,占有较大比例,是近年来人力资源市场需求量较大的专业。20个专业实习指导教师是我们调查分析的重点对象,其情况如下。

(1)数量总体适当,职称结构基本合理。20个毕业生人数最多的专业生产实习指导教师共有5412人,占国家重点以上技校实习指导教师总数的78.74%。其中高级实习指导教师348人,占国家重点以上技校高级实习指导教师总数的74.67%,占20个专业生产实习指导教师总数的6.43%。一级实习指导教师1277人,占国家重点以上技校一级实习指导教师总数的79.96%,占20个专业生产实习指导教师总数的23.69%。二、三级实习指导教师1409人,占国家重点以上技校二三级实习指导教师总数的84.98%,占20个专业生产实习指导教师总数的26.03%。未定职级1037人,占国家重点以上技校未定职级总数的72.26%,占20个专业生产实习指导教师总数的19.16%。职称结构两头小,中间大,呈菱形状,结构相对合理。

一体化教师3611人,占20个专业生产实习指导教师总数的66.72%,与国家重点以上技校一体化教师占比(65.87%)相当。

技师和高级技师3059人,占20个专业生产实习指导教师总数的56.52%,与国家重点以上技校技师高级技师占比(58.24%)相当。

(2)从构成看,20个专业的实习指导教师与培养规模总体上相适应。20个毕业生人数最多的专业,其生产实习指导教师数量与培养规模是否匹配?为了研究这个问题,本文应用了在专业设置中“生产实习指导教师占比”和“专业毕业生占比”两个相互对照的指标,进行对比分析,以获取客观的结论。例如:通过调查,国家重点以上技校汽车维修专业生产实习指导教师占国家重点以上技校实习指导教师总数的11.49%,国家重点以上技校汽车维修专业毕业生占国家重点以上技校毕业生总数(85112人)的9.37%,生产实习指导教师占比大于等于专业毕业生占比,师资与培养规模匹配。由此类推20个专业,多数专业的生产实习指导教师数量与培养规模是适应的。

4.15大类生产实习指导教师构成情况

(1)数量及构成。按照2013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修订的《全国技工院校专业目录》15大类专业进行统计,国家重点以上技工院校生产实习指导教师人数及占国家重点以上技校实习指导教师总数的比例:01机械类1507人,占21.93%;02电工电子类1425人,占20.73%;03信息类1103人,占16.05%;04交通类1073人,占15.61%;05类服务类275人,占4%;06财经商贸类703人,占10.23%;07农业类44人,占0.64%;08能源类21人,占0.31%;09化工类83人,占1.21%;10冶金类18人,占0.26%;11建筑类59人,占0.86%;12轻工类165人,占2.40%;13医药类33人,占0.48%;14文化艺术类143人,占2.08%;15其他22人,占3.21%。

(2)分布比例与培养规模基本一致。15大类专业的生产实习指导教师构成与2013年广东省技工院校培养规模相比,多数大类专业的实习指导教师分布比例与培养学生分布比例基本一致。

三、存在问题

1.部分专业生产实习指导教师缺乏

从总量上看,国家重点以上技工院校生产实习指导教师数量并不少,一体化教师占比(35.19%)以及技师、高级技师占比(58.24%)数据符合国家重点技工院校、高级技工学校和技师学院实习指导教师的标准要求,但部分专业实习指导教师是缺乏的。

(1)电子商务、会计、汽车检测、机电一体化、商务文秘、现代物流等专业实习指导教师缺乏。少数专业实习指导教师比例小于这些专业培养的毕业生比例,专业师资与培养规模不匹配。

(2)饭店(酒店)服务、市场营销、幼儿教育、现代物流等专业高级实习指导教师缺乏。根据20个主要专业实习指导教师职称调查统计,个别专业如饭店(酒店)服务、市场营销,没有高级实习指导教师,有的专业如幼儿教育、现代物流,高级实习指导教师只有1~2人,明显偏少。

(3)交通类、财经商贸类、轻工类、建筑类、农业类等大类专业生产实习指导教师不足。从构成看,少数大类专业的实习指导教师与学校培养规模不适应,师资跟不上培养规模发展步伐,需要补充师资力量。

2.部分生产实习指导教师学历、技能、职称等基本素质亟待提高

调查发现,有些实习指导教师学历、技能、教师上岗资格、职称等基本素质较低,与国家重点以上技工院校的教师要求不相称。数据显示,6.34%的实习指导教师是中专及以下学历,学历层次较低;17.45%的实习指导教师仅有中级工及以下技能;19.8%无教师上岗资格,未能持证上岗,实习指导工作难以保证。初级实习指导教师及以下的占生产实习指导教师总数的45%。

3.实习指导教师专业能力有待提升

(1)有些实习指导教师缺乏专业理论知识。据调查,33%来自企业和技工院校的生产实习指导教师具有良好的专业技能和工艺技术以及丰富的实习指导经验,但较多教师专业理论知识、教学技能较薄弱。

(2)有些实习指导教师缺乏熟练的专业技术操作能力。据反映,63%来自大专以上院校的生产实习指导教师,尤其是年轻的研究生和本科生,没有熟练掌握本专业工艺技术和专业技能。

(3)实习指导教师解决实习工厂和生产过程中技术问题的能力较弱。调查得知,只有24%的生产实习指导教师有企业工作经历。实习指导教师到企业生产一线进行专业学习和实践较少达到每年两个月的要求。一些实习指导教师对实习工厂存在的关键性技术问题和工艺难题束手无策,不认识本专业新技术、新设备、新技能。

4.实习指导教师保障制度欠缺

笔者从学校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座谈会中了解到,公办技工院校实习指导教师“逢进必考”,年龄限制在35周岁以下,学历大专或高技以上。技工院校对一些特色专业实习指导教师的引进受到限制。

技工院校编制标准限制了人才发展。数据显示,不在编的实习指导教师占生产实习指导教师总数的38.4%。不在编与在编实习指导教师工资待遇相差较大,严重影响不在编实习指导教师工作积极性。

有的技校实习指导教师课酬标准、职称评聘、晋级提升等奖励机制也不尽合理,面向企业招聘专兼职实习指导教师的制度没建立,将教师送到省外国外培训的机会偏少。

总之,学校对实习指导教师的招聘、录用、激励、待遇等人事保障制度不足,这些问题存在多年,仍未根本解决。

四、对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的建议

技工院校培养熟练的技术技能人才,有一支专门从事实习指导教学和研究工作的教师队伍,具有高、中、初级专业技术资格条件申报评审标准,与教育部门中等职业学校的“实习指导课教师”是不同的。广东省教育厅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课教师约占专任教师的4%,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技工院校生产实习指导教师约占专任教师的39%,技工学校实习指导教师队伍远比中等职业学校强。技工学校突出技能教学,强调系统的职业技能训练,必然需要一支素质过硬的师资队伍。可见,生产实习指导教师是技工院校教师队伍的特色。推动技工教育内涵发展,必须把生产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摆在突出的位置。

1.健全技工院校生产实习指导教师管理制度

技工院校建立健全实习指导教师管理制度,对于技工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和技工教育内涵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技工院校对生产实习指导教师在课酬、研修、晋升、奖励制度等方面相对于文化技术理论课教师要有所倾斜和优惠,以激励生产实习指导教师,调动其积极性,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职称评聘关系到教师的切身利益。职称制度是技工院校教师管理制度的核心,要发挥职称的杠杆作用,推动技工院校教师队伍发展。从广东省职业技术教研室受理的2011—2013年技工院校实习指导教师职称评聘情况看,实习指导教师中高级职称通过人数所占比例都较低(23%左右)。技工院校要大力鼓励专兼职教师参加实习指导教师职称评聘,提升专业素质。

2.开展针对性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实习指导教师的素质

提高实习指导教师素质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技工院校要根据教师实际情况统筹安排教师培训工作,每学期制订生产实习指导教师培养计划,组织实习指导教师参加校本培训、研修培训、出国培训,造就一支业务精湛、技能娴熟的教师队伍。

3.建立企业实践基地,组织年轻教师到企业学习和实践

年轻教师缺少企业生产一线实践经历,专业技能水平较差,已成共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大力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意见》(人社部发[2010]57号)要求:安排专业教师每年不少于两个月的企业生产实践活动。为落实教师企业实践制度,技工院校应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选择一些与技工院校专业对应的企业建立实践基地,组织年轻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

4.改革实习指导教师发展的保障机制

从实习指导教师保障制度看,应改革人事管理制度,落实办学自主权,科学核定实习指导教师编制,合理制定生产实习指导教师准入条件,招聘具有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教师到学校任教,适应技工教育内涵发展的要求。要建立企业专家和能工巧匠聘请制度,在编制管理、职称评定、工资分配上制定相关规定,积极吸纳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高技能型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生产实习指导教师或兼职教师。对专兼职实习指导教师培养要加大支持力度,为实习指导教师发展建立机制保障,激发教师自身的发展活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技工院校专业目录[S].2013.

[2]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部.关于加强技工学校及就业训练中心等职业培训机构教师队伍建设的通知(劳部发[1996]293号)[Z].1996

[3]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广东省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研究报告[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4]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广东省已评估分类技工院校概览[S].

职业指导师工作总结第6篇

[关键词]:工作过程;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3(b)-0000-00

在国家的引领下,各中等职业学校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很多学校开展了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学习领域课程改革,现代的中等职业教育:

坚持 “以学生为中心,能力为本位,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

校企合作为切入点;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重组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

创建真实或仿真的工作环境;

融入企业岗位资格标准;

致力于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

实践证明,学生在良好的工学结合环境中,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越来越贴近企业需要。

1课程改革的内在需要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职业院校逐步构建了与企业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并建设与之相配套的教学场景及设备,逐步带动了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变,现在的师生教学关系逐渐走向师徒关系,一名学生会跟从多位师傅学习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这种情况下,出现如下问题:

一个专业的学习内容会按照工作岗位和工作流程划分为多个科目,分别由不同的教师或企业员工教授,在不同的科目中分别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缺少科目之间的沟通,学生某方面的能力或素质薄弱时,不能及时地在其他学习科目中得到强化训练;

另外学生到企业工学结合和实习过程中,学校很难对学生学习进行监督和评价,企业学习和实习的情况就不能为在校学习提供有效反馈,也不能获得及时有效的纠正,校企合作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如果能设置一位“总管师傅”,由他总体掌握学生的评价信息,总体引导和安排学生的学习与训练,那么,对学生的培养会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2现代职教课改需要的新角色

随着现代职教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过程中需要的这位“总管师傅”该由谁来担当呢?

在中等职业教育体制中,设置了班主任一职,班主任除了上课时间外,班主任都与学生朝夕相伴,班主任掌握学生的自然情况、性格特点、思想活动等,并且大部分班主任都是专业任课教师,所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也有所把握。

班主任要组织和管理班级,选拔学生干部,指派学生完成各种任务,对于学生能力的发挥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

因而,中职班主任作为“总管师傅”可谓是“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班主任承担“总管师傅”角色后,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培养会十分有利。

3“总管师傅”工作的实施

“总管师傅” 具体应该完成哪些工作?应该怎样进行?可以借鉴英国的现代学徒制。

英国现代学徒制的主要实施机构有:学习与技能委员会(LSC)、国家培训组织(NTO)、培训提供者、雇主以及联接服务机构。国家LSC负责制定宏观的现代学徒制培训政策和战略发展目标,向各地LSC划拨培训经费,建立学徒信息数据库,并向公众培训项目实施成果;NTO负责预测行业内部未来的技能发展需求,制定国家行业标准;培训提供者主要有培训公司、继续教育学院、规模较大的企业以及集体培训联合会和商会。

培训提供者引导雇主与学徒签订协议,并配合、协助雇主开展培训。培训提供者为学徒安排一位理论学习的导师,指导学徒完成培训计划中规定的理论知识,帮助学徒在实践学习中积累国家职业资格评估所需的证明材料,最后获得相应级别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之后,学徒与雇主进行双向选择,如果达成用工意向,学徒与雇主再签订正式雇佣协议。

在英国现代学徒制中,培训提供者为每个学徒指派了导师,学徒可以跟随不同的老师或师傅学习专业技能,而为其指派的导师会跟踪他的学习,指导其完成国家职业资格规定的内容。

在我国学校体制下的中职教育过程中,尤其针对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也需要“总管师傅”做全程的学习跟踪和学习指导。“总管师傅”主要实施如下工作:

1)在教授专业课程同时,要掌握职业岗位资格要求的所有标准,包括职业岗位需要的技能、方法和社会能力,并且细化到各个学科的具体要求中。例如室内设计专业学生为了适应室内设计师岗位的需求,应该掌握室内设计师工作中所有的专业技能,从获取客户装修信息、量房,到设计装修方案、与客户沟通、指导施工等,这里包括动手量房、计算机操作、沟通等多方面技能,“总管师傅”要掌握学生需要的多方面专业技能,除此之外,“总管师傅”还要掌握学生在完成工作过程中需要的为人处事素质和方法,这是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是很多学科教学中常备忽略的,“总管师傅”需要关注学生的综合职业标准。

2)了解专业竞赛、讲座、实践机会等学习资源,指导学生充分发挥和发展自我,加强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3)收集各学科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给予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记录在册,创建学生学习情况信息资源库;

4)针对学生学习问题提出发展性意见,与学生沟通,帮助学生找到问题的原因,制定发展计划;与学科老师或企业指导教师沟通,安排学生下一步的学习内容和形式;

5)针对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总结促进学生学习的指导方法,形成方法体系,尤其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培养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自我心理调节等方面,积累适合于中职学生特点的解决方法。

6)学生到企业工学结合和实习时,“总管师傅”应到企业办公,既监督和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又参与企业工作实践,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以便使教学与企业需要密切接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4“总管师傅”工作的有力保障

“总管师傅”的工作需要学校的统一计划和安排,才能有序进行,学校要针对“总管师傅”工作责任,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规定“总管师傅”的工作内容和职责。

学校还要针对“总管师傅”工作的需求,为其提供充分的有力保障,“总管师傅”的工作离不开学校的整体安排和支持,否则是难以开展工作的。

1)学校要给予充分的重视和鼓励。“总管师傅”工作对于学生学习动力的激发和学习效果有着保驾护航的作用,这项工作为本来已很繁重的班主任工作增添了更多的负担,所以,学校要给予鼓励和支持。

2)通常,班主任工作有很多事务性工作,如代缴费用、采集自然信息等,对于此类工作,可以为其配备教学秘书等,减轻班主任的工作,以便班主任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关注学生的专业发展,做好“总管师傅”工作。

3)不断完善符合职业需求的学习评价系统,制定完整、有效的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标准,确定评价实施方法和制度,并总结有效的发展性指导策略。

4)各科目的教学评价要真实严格,做到不合格就重修,提高学生学习的目标,提高学生学习效果,进而减少“总管师傅”的工作障碍,确保培养“精品”学生。

5)组织教师研发针对职业学习问题的指导策略,形成策略体系,助力“总管师傅”的指导工作。

6)对学生发展的指导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总管师傅”的责任心和专业发展情况,“总管师傅”专业技能较强,对学生的指导就能高屋建瓴,学生学习就能事半功倍,所以学校应重视“总管师傅”工作能力的提高。要为“总管师傅”提供更多的培训和企业实践机会;

7)学校要依靠集团办学等力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企业实践机会,也要为“总管师傅”铺平企业实践的道路。

其实,对“总管师傅”工作的支持就是助力学生的学习,现代社会对学生的要求不只是学会专业技能,还要有职业素质和修养,从而提供更专业、更人性化的服务,所以,对学生的教学不只是专业技能,更要重视学生综合职业技能的培养,所有的学校老师都要做好这样的教学准备。

课程改革需要一系列的变革,具体教学环节必须要跟上课程改革的需要,否则课程改革目标就不能落实到实处,如果具体教学能与时俱进,扎实、细致,还能促进课程改革的不断完善,获得真正符合学生学习需要的教学。因而,具体教学的新需求是课程改革不容忽视、必须要解决的,这样,课程改革才能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丁家辉 .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构建新型教学体系[J] .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2):16-17

2. 张砚清 . 英国现代学徒制内涵[J] . 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94

3. 韩维.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评价改革思考[J] . 宜宾中等职业教育

4. 兰先芳. 高职教育“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模式的构建[J] .职大学报,2011,(1):14

职业指导师工作总结第7篇

关键词:高校就业指导教师;工作压力;职业倦怠

中图分类号:G4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3

近几年,随着高校生源的不断扩大等不同因素的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而作为承担着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的教师,所承受的负担越来越重、压力越来越大。长期的工作压力得不到有效地缓解就容易产生倦怠。而教师职业倦怠对教师本人、学生和学校都具有极大的危害。对教师而言,它会导致生理、认知、情绪和行为的极度疲劳,并很容易诱发其他心理问题,工作表现上表现出对工作不积极、对学生不热心;对同事漠不关心、对上级挑剔等等,极端的还有可能导致缺勤、辞职等;对学校而言,它会导致工作质量下降、职业道德缺乏、人员大量流失等不良后果;对学生而言,他们将会被冷漠无情地对待,难以获得高质量的教育。基于这些认识,本文通过对189名高校就业指导教师的问卷调查,运用描述统计、典型相关等统计学方法,探讨了我国高校就业指导教师工作压力和职业倦怠的相互关系,为高校就业指导教师职业心理健康的教育和干预提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一、职业倦怠

(一)职业倦怠的定义

1974年,美国心理学家Freudenberger,最早将“职业倦怠”一词作为一个术语引入到心理学研究领域,随后,许多研究者都在各自的研究中对其进行了定义,在众多的职业倦怠定义中,最具有影响力的是美国心理学家Maslach(1982)所做的定义:“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的一种情绪衰竭、去人性化与个人成就感降低的症状。”其中,情感衰竭(Emotional Exhaustion)是职业倦怠中最具代表性的指标,指个体对压力的评估,表现为个体的情绪和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工作热情完全丧失,有一种情绪资源耗尽的感觉;去人性化(Depersonalization)指个体对他人的评估,表现为个体对待服务对象的以消极否定、过度疏远的态度,其特征是以对待无生命物体的方式来对待自己的工作对象;个人成就感低(Reduce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指个体对自我的评估,表现为个体对自己工作的意义与价值的评价降低,其特征是个体对于所从事工作的胜任感和从工作中获得的成就感降低,对自我效能的信心下降,工作积极性丧失,不再付出努力。[1]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涵义

Maslach等学者认为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在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身体和情感的衰竭状况。而Friedman则把教师职业倦怠定义为教师由于为教育教学所付出的努力和所知觉的结果之间不一致而产生的一种无效感。[2]教师职业倦怠至今没有统一的定义,但所有研究者都认为教师职业倦怠是由于教师不能应对工作压力而产生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伴随着长期高水平的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其典型症状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的丧失及情感的疲倦、疏离和冷漠。

(三)教师工作压力与职业倦怠的相关研究

大量研究证明,工作压力是导致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最直接原因。特定的压力源在短期内会导致压力,而长此以往,就会产生累积效应,导致倦怠。也就是说,慢性的压力会导致倦怠,但不是所有承受压力的人都会成为倦怠的受害者。Cherniss(1980)指出职业倦怠是一种人们在深度工作压力条件下工作理想、精力和目标逐渐丧失的过程。因此,他认为职业倦怠起源于工作压力,但是职业倦怠并不是长期的、持续的,而且工作压力不一定最终一定导致职业倦怠,倦怠只是个体失败应对负性压力环境的最后阶段。[1]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选取的研究对象均为河北省高校就业指导教师,高校选取了10所,其中部级重点院校两所,分别是河北工业大学(211高校)、石家庄铁道大学;省属重点院校两所,分别是河北师范大学、河北联合大学;普通院校两所,分别是石家庄经济学院和唐山师范学院;独立本科院校1所,燕山大学里仁学院;高职高专院校3所,分别是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部级示范高职院校)、河北政法职业学院、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每个学校发放问卷20份,共计发放200份,收回问卷200份,删除作答不完全和规律性作答的无效问卷后,保留有效问卷189份,有效率为94.5%。具体研究有效样本的分布情况见表1:

(二)研究工具

1.工作压力量表

本文采用的工作压力量表是由清华大学李虹(2005)编制的《大学教师工作压力量表》。该量表包括工作保障、教学保障、人际关系、工作负荷、工作乐趣5个维度,共24题。量表内部信度系数为 (Cronbach’α系数)0.75,具有良好的信度,结构效度可靠。问卷采用5点分数计分,1代表没有压力,2代表轻度压力,3代表中度压力,4代表严重压力,量表和各维度分量表的得分越高表明教师感受的压力越大[3]。在本次测验中,用所获得的189个样本数据测得内部一致性系数(Alpha)为0.921,表明该量表信度良好,可以在本研究中使用。

2.职业倦怠量表

职业倦怠量表采用的是Maslach与Schaufeli在1996年编制的职业倦怠量表(MBI-GS),该量表在2002年由中科院李超平、时勘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量表仍属于通用型的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在国内被研究者广泛使用,是国内公认的成熟量表。该量表共有3个维度15个项目,分别是情绪衰竭5个项目,主要评定的是工作压力过大引起的情绪反应;去人性化4个项目,主要测量的是对学生的态度及评估;低成就感6个项目,主要测量对自己工作的看法[4]。量表采用李克特式5级评分法,1代表从不,2代表偶尔,3代表经常,4代表频繁,5代表总是。第三个维度使用反向计分法。在本次测验中,用所获得的470个样本数据测得内部一致性系数(Alpha)为0.863,表明该量表信度良好,可以在本研究中使用。

三、研究结果

(一)高校就业指导教师工作压力和职业倦怠的总体特征

1.高校就业指导教师工作压力的基本情况

《大学教师工作压力量》表采用的是4点记分,中等水平的记分为2.5,从表2可以看出,工作保障因素的平均得分为2.17,教学保障因素的平均得分为2.06,人际关系因素的平均得分为1.76,工作负荷因素平均得分为2.30,工作乐趣因素的平均得分为2.10,从各因素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5个因素的平均值均小于理论中值,说明高校就业指导教师在工作负荷、工作保障、工作乐趣和教学保障四个方面感到的压力都处于中度水平,在人际关系方面感受到的压力相对较小。

2.职业倦怠量表同样采用5点记分,中等水平的记分为3,从表3可以看出,在高校就业指导教师职业倦怠三个维度中,情绪衰竭的实际结果为2.64,去人性化的实际结果为2.24,低成就感的实际结果为2.31,均小于理论中值。

(二)高校就业指导教师职业倦怠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比较

针对高校就业指导教师这一群体的多样本研究表明,在不同性别、不同婚姻状况、不同年龄和不同学历等人口学因素上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存在着不同的特点。本文选择了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学历、职称和月收入作为本研究的主要人口统计学变量,以进一步考察高校就业指导教师的职业倦怠在上述人口统计学变量上是否存在着类似的差异。

1.基于不同性别的差异比较

从表4可知,在职业倦怠的3个维度上,男女高校教师间不存在显著差异。从平均分来看,在情绪衰竭维度、去人性化维度和职业倦怠上,男性教师得分略高于女性教师;在低成就感维度上,女性教师得分略高于男性教师。

2.基于不同年龄的差异比较

表5数据显示,高校就业指导教师的职业倦怠和情绪衰竭、去人性化、低成就感3个维度在各个年龄段上差异均不显著。31岁-40岁的高校就业指导教师在情绪衰竭维度、去人性化维度和职业倦怠总分上,其平均分都高于其他年龄段的教师;41岁-50岁的高校就业指导教师在低成就感维度上平均分最高。50岁以上的高校就业指导教师,在情绪衰竭维度、去人性化维度和职业倦怠上,其平均分均略低于其他年龄段的教师。

3.基于不同婚姻状况的差异比较

表6数据显示,在情绪衰竭维度上,已婚的高校就业指导教师和未婚的就业指导高校教师存在显著差异,从平均分来看,已婚的高校就业指导教师的得分明显高于未婚的高校就业指导教师。而在去人性化维度、低成就感维度和职业倦怠上,已婚的高校就业指导教师和未婚的高校就业指导教师不存在显著差异。

4.基于不同学历的差异比较

表7 高校就业指导教师职业倦怠在不同学历上的差异

注:*表示p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从表7可以看出,不同学历层次的高校就业指导教师在职业倦怠和职业倦怠的去人性化维度得分上没有显著差异,但在情绪衰竭和低成就感这两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p

5.基于不同职称的差异比较

表8 高校就业指导教师职业倦怠在不同职称上的差异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由表8可知,不同职称的高校就业指导教师在职业倦怠和情绪衰竭、去人性化、低成就感3个子维度得分上均没有显著差异。但是从平均分来看,正高级职称的高校就业指导教师在低成就感维度和职业倦怠上,得分均略高于其他职称的教师;初级职称的高校就业指导教师在情绪衰竭维度上,其得分略高于其他职称的教师。

6.基于不同月收入的差异比较

表9 高校就业指导教师职业倦怠在不同月收入上的差异

注:**表示p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从表9可以看出,高校就业指导教师的情绪衰竭维度因教师的月收入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p

(三)高校就业指导教师工作压力和职业倦怠的相关研究

在对高校就业指导教师工作压力和职业倦怠两方面进行人口统计学变量差异检验的基础上,采用积差相关分析法进一步考察了高校就业指导教师职业倦怠与工作压力之间的关系,结果见表10。

从总体上看,高校就业指导教师的工作压力与职业倦怠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从各个维度之间的关系来看,工作压力的工作保障、教学保障、人际关系、工作负荷和工作乐趣5个维度分别与职业倦怠的情绪衰竭和去人性化两个维度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工作压力的工作保障、教学保障、工作负荷和工作乐趣4个维度与职业倦怠的低成就感维度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工作压力的人际关系维度与低成就感维度存在显著的相关。

表10 高校就业指导教师工作压力和职业倦怠的相关分析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四、研究结论

通过系统研究高校就业指导教师职业倦怠状况和影响因素,并探索其与工作压力的关系,得出如下研究结论:

高校就业指导教师总体职业倦怠水平不高,其中,情绪衰竭表现比较突出,低成就感程度相对较高,而去个性化表现得不明显。工作负荷、工作保障与工作乐趣这3个因素是高校就业指导教师感受到的较大的工作压力源。

不同婚姻状况、学历层次和月收入情况的高校就业指导教师在职业倦怠的情绪衰竭维度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学历层次的高校就业指导教师在低成就感纬度也存在显著差异。

高校就业指导教师的工作压力与职业倦怠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工作压力的工作保障、教学保障、人际关系、工作负荷和工作乐趣5个维度分别与总的职业倦怠及其情绪衰竭和去人性化两个维度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工作压力的人际关系维度与总的职业倦怠和低成就感维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五、建议与对策

本研究结果表明,目前高校就业指导教师虽然工作压力和职业倦怠现象并不严重,但如果不能及时有效的采取防范措施,势必会对教师的身心造成不良影响,对教育工作带来一定的危害。因此,本文将分别高校管理着和高校就业指导教师提出如下建议:

1.对高校管理者的建议

本文的研究结论显示,工作负荷、工作保障与工作乐趣是高校就业指导教师感受到的较大的工作压力源。因此,高校管理者应该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为教师安排充满兴趣的工作内容,使教师的个人才能与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挥,获得职业成就感。另外可以开展集体休闲娱乐活动,既能锻炼教师的身体又能放松心情,从而缓解紧张疲劳的情绪。高校管理者应该为就业指导教师建立完善的生活保障制度,为教师提供充分自主、公平、愉悦的工作环境,为教师提供发展能力的学习平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同时,改变教育评价体系,制定奖励措施,创造条件让他们施展才能,帮助他们找到在工作中的乐趣,从而有效地降低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

2.对高校就业指导教师的建议

我们处于一个社会飞速发展与变化的时代,难免会遇到各种挑战。高校就业指导教师也要面对许多的工作压力与挑战。作为教师要正确认识压力和积极面对压力,要分析压力带来哪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并相信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然后着手去解决问题。要在不断否定旧我的过程中,积累真知,增长才干,完善自我,创造新我。同时,积极建立协调的人际关系,教师应该乐于合群,开放自己,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与领导、同事、学生友好交往,建立和保持好关系。此外也要主动争取广泛的社会支持,如多和家人沟通,获得精神支持;和家长沟通,获得理解及尊重;多与同事沟通,分享教学经验。在获得鼓励和帮助后,能增强自信心,更好地应付压力,消除职业倦怠现象。

参考文献:

[1]伍新春,张军.教师职业倦怠预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33-109.

[2]杨秀玉,杨秀梅.教师职业倦怠解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2,29(2):56-60.

[3]李超平,时勘.分配公平与程序公平对工作倦怠的影响[J].心理学报,2003,35(5):677-684

[4]李虹.大学教师工作压力量表的编制及其信效度指标[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4):105-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