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企业风险控制(合集7篇)

时间:2022-12-31 04:34:52
企业风险控制

企业风险控制第1篇

关键词:创业板市场;创业板企业;风险;控制

十年磨一剑,2009年10月30日中国创业板市场正式拉开帷幕,来自全国16个省市的首批28家创业板企业于万千瞩目中闪亮登场。其中,24家企业是火炬计划高新技术企业或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占比86%;2008年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为5%,充分显示了创业板企业较强的研发投入倾向。12家企业曾获得创业投资的资金支持,占43%,累计获得资金6383万元;从财务指标上看,2008年28家创业板企业平均净资产1.48亿元,平均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是2.5亿和4513万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是31%。2008年营业收入增长超过30%的企业有19家,占68%;净利润增长超过30%的企业有19家,占68%,具有较高成长性。此外,28家创业板企业平均发行股本2189万股,平均发行价格为25.43元,平均市盈率也在50倍以上;最高的鼎汉技术居然达82.22倍。高成长性意味着高风险。股权变动较为频繁,业绩不稳定,大量应收账款挂账,过度依赖单一业务。种种现象都告诉我们应该理性认识创业板企业的风险问题。

一、创业板企业风险的表现形式

(一)法律风险

新推出的创业板市场对上市企业的法律要求相当明确,在一定程度上更加严格。而从一些创业板企业公开披露的信息来看,存在一些股份代持现象,有公司股东曾因股份代持引发纠纷而诉诸公堂。在首批登陆创业板的28家公司中,新松机器人公司某股东在2007年的一场官司也揭示了股份代持现象的冰山一角。此外,华谊兄弟、西安宝德招股书受疑,也曾遭遇股东代持存在争议的问题。当事人也曾出具过承诺函,承诺其所持股份权属清晰,不存在代持、信托持股情形。因此,股东承诺函的可信度究竟有多高受到了质疑。我国企业、企业家及社会公众法律意识比较淡薄,各种在主板市场发生的违规行为同样会在创业板市场上发生,且创业板市场还很不成熟。法律风险贯穿于企业经营的各个领域和阶段,隐秘性极强,不易被发现,一旦爆发,对企业产生的影响十分巨大。

(二)经营风险

刚上市的创业板企业虽属成长型的创业期企业,规模不大,其盈利模式、市场开拓都处于初级阶段,不是那么稳定,在经营上容易大起大落。据报道,拥有“创业板第一家”美称的特锐德对铁路部门2009年1-6月份的销售收入占比达到78.36%,而以58元的网申价令众多投资者望洋兴叹的神州泰岳2009年上半年来自移动飞信业务的营业收入占据了公司营业收入的68.99%。这些企业一旦失去占据主导地位的单一业务收入,也将无法生存。此外,鼎汉技术下游市场基本没有业务,行业单一,构成了企业的最大风险。创业板企业具有高成长性、业绩增长快的特点,而“明星制造厂”华谊兄弟公司2009年上半年的净利润仅为3163万元,还不及2008年同期的水平。这表明华谊兄弟的业绩增长性并不突出。且华谊兄弟太过依赖于冯小刚,可能造成业绩波动较大,存在随时退市的风险。

(三)技术风险

海外创业板市场诸多失败案例揭示了严重的技术风险摧毁企业的残酷事实。我国气体传感行业龙头老大――汉威电子,具有核心技术优势,毛利率水平也高于同类企业。但由于其核心零部件、传感器等能够通过外购获得,其他竞争企业就能够通过外购生产同样的产品。公司产品核心技术理论单一,不排除其他企业能够研发出类似的产品,更多的竞争对手进入,将拉低公司产品毛利率水平。网宿科技CDN新型网络构建方式,虽已荣获国家重点新产品认证,但在国内却处于起步阶段,市场开发风险大;还可能面临因未来市场判断不准确导致前瞻性的技术研发成果偏离用户实际需求的技术革新风险。中元华电、硅宝科技、亿纬锂能同样会因为技术开发滞后,或是主要技术泄密、无法使技术保持持续进步,而导致企业丢失市场份额、降低盈利水平,冲击未来业绩。那么在研发投入倾向较强的创业板市场,技术风险将更为突出。

(四)财务风险

在高发行价的推动下,创业板首批28家企业超额募集资金84亿元。由于证监会严格规定,超募资金只能用于主业投资,不能用于炒股、炒楼。到目前为止,创业板诸多企业还未来得及对募集来的资金进行全面有效的预算管理,以神州泰岳公司为代表,只对其公告书上的3.42亿元做出具体安排,而其余的约8.6亿元仅仅只给出了大概方向,无具体明细;上海佳豪、华谊兄弟、华测检测、莱美药业纷纷将超募资金进行置换以增加流动资金。而流动资金不能直接带来高收益,大笔资金较长时间闲置在银行,创业板的高市盈率失去意义,无形中增加企业的未来收益分配风险。乐普医疗、神州泰岳对税收优惠政策存在依赖,一旦公司税收优惠政策发生变化将会使公司未来经营业绩、现金流水平受到不利的影响。此外,创业板有些企业,如金亚科技,存在大量应收账款挂账现象,成为制约其未来发展的业绩“地雷”,也会构成企业资金回收风险的重要因素。

(五)流动性风险

据统计,在创业板上市的特锐德公司从2006年到2009年6月30日,应收账款净额呈明显上升趋势,且占营业收入比重较大;虽然目前来看账龄结构比较合理,但随着公司应收账款数额的不断增加和客户结构的改变,如账龄超过一年的应收账款过大,使公司资金周转速度与运营速度降低,存在一定坏账风险、流动性风险。创业板上市公司规模小,发行的股数少(平均发行股本2189万股,华星创业发行规模最小为1000万股),市场估值难,估值结果稳定性差,而且较大数量的股票买卖行为就有可能诱发股价出现大幅波动,股价操作也更为容易。创业板企业呈现出惊人的市盈率,倘若不能获得持续的高增长,其破产于倒闭的可能性大大高于主板市场;且一旦达到退市条件,只能直接退市,不存在重组的可能性,严重损害投资者的信心。投资者信心的变动直接影响着投资者买卖股票的积极性和交易的活跃性,进一步影响着股票的流动性。

二、防范创业板企业风险的途径

(一)树立法律风险防范意识

首先,就创业板的法律依据而言,企业要认真研究《公司法》、《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暂行办法》以及《深证证券交易所创业板股票上市规则》等法律、法规和实际规范。其次,创业板企业应充分利用中介机构的资源为其所用。聘请顾问律师,通过讲座、培训等方式,培养企业领导层的法律意识、强化法治化管理与风险防范理念,提高企业员工的法制观念和建立依法经营的企业文化,增强员工识别法律风险的能力,使律师服务的企业形成“法律是一种管理资源”的现代企业理念。并协作建立起企业健全的风险防范机制,使企业对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真正做到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补救,杜绝引发法律风险。

(二)加强公司治理

加强公司治理能够有效地实施风险控制。首先,创业板企业要建立良好的组织结构,要使企业的内部组织及其行为结果始终保持与企业的目标一致,并保证其灵活性以便于应对内外部环境的变化给企业带来的风险。其次,做到股权清晰、控股权稳定;权责分明、各司其职。管理层应不断汲取新的管理理念,更新自己的管理模式和经营方式,设计合理的组织结构。再次,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加强员工的职业道德建设,提升员工胜任能力,营造诚信的企业文化氛围。

(三)加强财务预算管理

创业板市场虽然为这些企业提供了融资渠道,但如果资金筹集来了却没有被有效利用与控制,导致经营业绩不佳,想要再度融资就难了;尤其对于高科技企业来说,资金的缺乏必定会增加其经营风险、技术风险和财务风险。因此企业管理层应当建立预算管理体制层级关系,配备相应职能部门和人员,明确职责和权限,加强企业内部协调与运作;提高财务决策水平,建立短期财务预警系统,编制现金流量预算,严格监控资金支出的流程。企业应通过合理配置资产,加速资产周转等措施,促进企业盈利能力的提升。

(四)加强应收账款管理,巩固主要业务

对于那些存在大量应收账款的创业板企业,当务之急应加强应收账款管理。首先,运用科学方法结合实际经验,建立应收账款管理政策。其次,确定客户的资信等级,评估其偿债能力。再次,确定合理的应收账款比例。最后,建立销售责任制。此外,有些创业板企业行业单一,一旦失去占主导地位的单一业务,便会毫无招架之力。因此,创业板企业应当注重巩固与重要客户的往来关系。分析企业当前资源状况,确定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保证主要业务的同时发展其他业务,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提高企业盈利能力。

(五)加强研发实力,建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导致技术风险的因素复杂多变,究其根本应从企业内部消除尽可能的缺陷。首先,为了减少费用负担,分散技术开发风险,企业可以联合其他企业共同开发,建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寻求技术资源的互补与结合,以达到利益共享、降低风险的双赢目的。但是,在技术联盟过程当中,也会存在利益的冲突。合作会导致技术流失的风险,合作的成果会成为未来竞争的武器。其次,企业应加强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的组织文化氛围,增强组织凝聚力。加大研发投入,提升和优化组织成员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改善技术活动的设备条件,提高企业的技术活力,保持技术持续进步,以求在竞争当中立于不败之地。

(六)加强内部审核监督,强制信息披露

由于创业板市场上市标准较低,而通过舞弊造假以达到上市要求、鱼目混珠的企业也不乏;且上市的企业皆为高成长性企业,投资风险非常大。而我国证券监管机构也相应地对这些企业提出比主板市场更为严格的信息披露要求,以增加创业板市场的透明度,大大提高市场流动性。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会相应的增加信息审核和披露的成本,这就要求上市的高科技企业必须在严格的市场监管制度下加大内部审核监督力度,将强制性信息披露和自愿性信息披露有机结合起来,保证创业板市场的有效运行。

参考文献:

1、韩继坤.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技术风险与控制策略[J].企业活力,2007(1).

2、罗伯特・莫勒尔.布林克现代内部审计学[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8).

3、孙云辉.创业板市场流动性风险与制度创新[J].财会研究,2009(4).

4、李艳辉.发展我国创业板市场的对策思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9(3).

5、陈波,王瑞淑.创业板市场的建立与风险防范体系的构建[J].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8(3).

6、陈霄.中国创业板市场设立背景分析[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5).

7、王星.构建企业内部控制引入风险管理之研究[J].现代商业,2009(6).

企业风险控制第2篇

【关键词】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控制 内部控制

一、企业财务风险与财务风险控制的概念

(一)企业财务风险的概念

由于不同因素对事件的影响不同,所以导致事件的不确定结果,这就导致了风险的产生。不同人对于财务风险的认知层面不同,说法也不同,一般有两个层面:一是由于环境的不确定因素和个人主观的差异,进而给企业带来的财务收益的不确定,引发的微观经济风险。二是它也称为筹资风险,是指到期偿还不了债务的可能性,换言之,它是由于借债引发的,若无借债就不存在财务风险。我在此文中研究的是企业难以预测的外部环境、内部控制环境的不完善、企业经营的不确定给企业带来的财务风险,给企业最终带来可能的财务损失。

(二)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的概念

企业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财务风险,企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靠企业对财务风险控制的态度,控制得当的话能给企业带来新的机遇,使企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若控制不当,会给企业带来毁灭性的灾难。如何控制好财务风险,是企业面临的巨大挑战。财务风险控制,就是在利用相关的信息和手段对企业的财务活动施加作用和影响,使企业达到预期的财务目标。

二、企业财务风险控制与内部控制的相关性

环境的多变性就像一把双刃剑,带来发展机会的同时伴随着风险隐患,企业管理重在风险管理,风险管理中财务风险占很大一部分。财务风险以货币的形式表现,对企业的稳定、资金的安全性及获利有很大的作用。

内部控制是一种为了实现控制目标由企业所有人执行的一系列过程。内部控制能适时反映企业的风险并相应地采取措施控制风险,可以促进企业的有效管理。企业的风险类型很多,财务风险是其中的一种,内部控制最终是为了企业更好的发展。内部控制薄弱会使企业的财务风险大大增加,财务风险控制实质上是内部控制的一部分,财务风险控制不好,意味着企业的内部控制存在一定的薄弱性。全面的财务风险控制体系使企业的经济活动能顺利进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它们的共同点都是为了更好的管理好企业,预防企业的财务风险和规划企业的治理结构,内部控制的评价是以财务风险控制的好坏为依据,同时内部控制是进行财务风险控制的重点。

三、企业财务风险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财务风险控制意识薄弱

如今的经济环境是多变的,包括产品更新的速度、市场的变化、国家政策、利率的变化等,这些因素都会对企业的经营、资金的运转产生很大的影响,现如今很多财务人员还是沿用传统模式来管理企业的财务活动,对企业的风险财务控制没有一个正确全面的认知,只关心资金的投放与收回,对企业风险缺少实质认知和管理,忽略财务风险的有效控制,薄弱的风险意识难以适应因素变化对企业造成的财务风险。

(二)缺乏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

控制财务风险不是当它出现再采取措施,而是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预防或减少财务风险的发生。我国目前在这方面很薄弱,每年虽然有几十万的会计人员,但是大多数专业素养都不高,企业管理者对这方面又不了解,财务风险是潜在的和客观存在的,无法消除但是可以预测,它本身就是财务成果损失的不确定性,往往到来时就是致命一击。所以大多数企业开始都运营很大,突如其来的一场财务危机就导致破产。

(三)内部控制机制的不完善

内部控制是企业采取的一种手段,为了能达到企业的预期目标,可以根据考察内部控制机制来评价企业的管理,主要是对企业人员”权责利”的分配管理。它存在于企业经营的全过程,良好的内部环境有利于企业财务风险的管理,对控制风险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内部机制的不足让人笼统的把企业的规定规章等同于内部控制制度,对企业人员的“权责利”分配不清,缺乏合适、完整、统一的体系,内部人员不恪守自己的职责,缩小了控制的范围,使效果大打折扣,营造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是企业能够更好的控制财务风险。

四、企业财务风险控制中问题的应对措施

(一)加强企业财务风险控制意识

企业是经济环境中的主体,是我们可以看见和感知的,企业对财务风险的正确认知是财务风险控制成功的先决条件。财务风险随时存在,企业必须有一定的风险意识,缺乏风险意识会直接导致企业管理机制出现漏洞,使企业经营出现问题。企业应该培养管理者和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定期让企业人员参加风险探讨会,促进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用实际案例来分析财务风险控制对企业的重要性。培养人员的素质,提高他们对风险的适应和处理能力。

(二)建立有效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事前对财务风险的预防研究是很有必要的,研究与实践表明,企业应当根据自己的信息网和资源建立财务预警机制,它意味着企业风险管理已经成功一半了。财务风险预警机制主要是对企业的财务风险进行预测,即在事前监控,使企业遭受的财务风险的可能性降低到最小。

(三)完善内部控制机制

薄弱的内部机制意味着企业风险管理也是不成功的,但是财务风险控制不完全代表内部控制,好的内控环境对企业的风险管理、企业的持续发展是必要的前提。建立有效的内控制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要循序渐进,包括几方面:第一,要改善企业内部环境。首先要对企业的组织、内部人员的权责体系进行分析,秉互相制约和协调的原则对企业的资源、人员的调整、资本的结构进行优化配置,找到它们的最佳组合。第二,设立内部审计,按照企业实际情况来确立部门所需的人员配备等,同时设立监督部门,不定时地对人员的业绩、资金运用、风险进行评估和检查,提供完善企业内控机制的依据。第三,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它是内部控制的主要成分,我们要提高财务管理水平,进行财务的分权管理。企业面对经济形势是很严峻的,对内部控制的建设应该是企业一直在做的事,对企业进行全面检查,发现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参考文献

[1]吕朝辉.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分析与防范研究[D].天津大学,2008.

[2]黄婉婷.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研究[J].会计之友,2013(08).

[3]柳树梅.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控制与防范措施[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07).

[4]马传果.我国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风险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江西财经大学,2009.

企业风险控制第3篇

【关键词】财务风险;财务风险控制;内部控制

一、企业财务风险与财务风险控制的概念

(一)企业财务风险的概念

由于不同因素对事件的影响不同,所以导致事件的不确定结果,这就导致了风险的产生。不同人对于财务风险的认知层面不同,说法也不同,一般有两个层面:一是由于环境的不确定因素和个人主观的差异,进而给企业带来的财务收益的不确定,引发的微观经济风险。二是它也称为筹资风险,是指到期偿还不了债务的可能性,换言之,它是由于借债引发的,若无借债就不存在财务风险。我在此文中研究的是企业难以预测的外部环境、内部控制环境的不完善、企业经营的不确定给企业带来的财务风险,给企业最终带来可能的财务损失。

(二)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的概念

企业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财务风险,企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靠企业对财务风险控制的态度,控制得当的话能给企业带来新的机遇,使企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若控制不当,会给企业带来毁灭性的灾难。如何控制好财务风险,是企业面临的巨大挑战。财务风险控制,就是在利用相关的信息和手段对企业的财务活动施加作用和影响,使企业达到预期的财务目标。

二、企业财务风险控制与内部控制的相关性

环境的多变性就像一把双刃剑,带来发展机会的同时伴随着风险隐患,企业管理重在风险管理,风险管理中财务风险占很大一部分。财务风险以货币的形式表现,对企业的稳定、资金的安全性及获利有很大的作用。内部控制是一种为了实现控制目标由企业所有人执行的一系列过程。内部控制能适时反映企业的风险并相应地采取措施控制风险,可以促进企业的有效管理。企业的风险类型很多,财务风险是其中的一种,内部控制最终是为了企业更好的发展。内部控制薄弱会使企业的财务风险大大增加,财务风险控制实质上是内部控制的一部分,财务风险控制不好,意味着企业的内部控制存在一定的薄弱性。全面的财务风险控制体系使企业的经济活动能顺利进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它们的共同点都是为了更好的管理好企业,预防企业的财务风险和规划企业的治理结构,内部控制的评价是以财务风险控制的好坏为依据,同时内部控制是进行财务风险控制的重点。

三、企业财务风险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财务风险控制意识薄弱

如今的经济环境是多变的,包括产品更新的速度、市场的变化、国家政策、利率的变化等,这些因素都会对企业的经营、资金的运转产生很大的影响,现如今很多财务人员还是沿用传统模式来管理企业的财务活动,对企业的风险财务控制没有一个正确全面的认知,只关心资金的投放与收回,对企业风险缺少实质认知和管理,忽略财务风险的有效控制,薄弱的风险意识难以适应因素变化对企业造成的财务风险。

(二)缺乏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

控制财务风险不是当它出现再采取措施,而是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预防或减少财务风险的发生。我国目前在这方面很薄弱,每年虽然有几十万的会计人员,但是大多数专业素养都不高,企业管理者对这方面又不了解,财务风险是潜在的和客观存在的,无法消除但是可以预测,它本身就是财务成果损失的不确定性,往往到来时就是致命一击。所以大多数企业开始都运营很大,突如其来的一场财务危机就导致破产。

(三)内部控制机制的不完善

内部控制是企业采取的一种手段,为了能达到企业的预期目标,可以根据考察内部控制机制来评价企业的管理,主要是对企业人员”权责利”的分配管理。它存在于企业经营的全过程,良好的内部环境有利于企业财务风险的管理,对控制风险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内部机制的不足让人笼统的把企业的规定规章等同于内部控制制度,对企业人员的“权责利”分配不清,缺乏合适、完整、统一的体系,内部人员不恪守自己的职责,缩小了控制的范围,使效果大打折扣,营造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是企业能够更好的控制财务风险。

四、企业财务风险控制中问题的应对措施

(一)加强企业财务风险控制意识

企业是经济环境中的主体,是我们可以看见和感知的,企业对财务风险的正确认知是财务风险控制成功的先决条件。财务风险随时存在,企业必须有一定的风险意识,缺乏风险意识会直接导致企业管理机制出现漏洞,使企业经营出现问题。企业应该培养管理者和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定期让企业人员参加风险探讨会,促进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用实际案例来分析财务风险控制对企业的重要性。培养人员的素质,提高他们对风险的适应和处理能力。

(二)建立有效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事前对财务风险的预防研究是很有必要的,研究与实践表明,企业应当根据自己的信息网和资源建立财务预警机制,它意味着企业风险管理已经成功一半了。财务风险预警机制主要是对企业的财务风险进行预测,即在事前监控,使企业遭受的财务风险的可能性降低到最小。

(三)完善内部控制机制

企业风险控制第4篇

(一)企业财务风险的概念

由于不同因素对事件的影响不同,所以导致事件的不确定结果,这就导致了风险的产生。不同人对于财务风险的认知层面不同,说法也不同,一般有两个层面:一是由于环境的不确定因素和个人主观的差异,进而给企业带来的财务收益的不确定,引发的微观经济风险。二是它也称为筹资风险,是指到期偿还不了债务的可能性,换言之,它是由于借债引发的,若无借债就不存在财务风险。我在此文中研究的是企业难以预测的外部环境、内部控制环境的不完善、企业经营的不确定给企业带来的财务风险,给企业最终带来可能的财务损失。

(二)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的概念

企业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财务风险,企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靠企业对财务风险控制的态度,控制得当的话能给企业带来新的机遇,使企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若控制不当,会给企业带来毁灭性的灾难。如何控制好财务风险,是企业面临的巨大挑战。财务风险控制,就是在利用相关的信息和手段对企业的财务活动施加作用和影响,使企业达到预期的财务目标。

二、企业财务风险控制与内部控制的相关性

环境的多变性就像一把双刃剑,带来发展机会的同时伴随着风险隐患,企业管理重在风险管理,风险管理中财务风险占很大一部分。财务风险以货币的形式表现,对企业的稳定、资金的安全性及获利有很大的作用。

内部控制是一种为了实现控制目标由企业所有人执行的一系列过程。内部控制能适时反映企业的风险并相应地采取措施控制风险,可以促进企业的有效管理。企业的风险类型很多,财务风险是其中的一种,内部控制最终是为了企业更好的发展。内部控制薄弱会使企业的财务风险大大增加,财务风险控制实质上是内部控制的一部分,财务风险控制不好,意味着企业的内部控制存在一定的薄弱性。全面的财务风险控制体系使企业的经济活动能顺利进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它们的共同点都是为了更好的管理好企业,预防企业的财务风险和规划企业的治理结构,内部控制的评价是以财务风险控制的好坏为依据,同时内部控制是进行财务风险控制的重点。

三、企业财务风险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财务风险控制意识薄弱

如今的经济环境是多变的,包括产品更新的速度、市场的变化、国家政策、利率的变化等,这些因素都会对企业的经营、资金的运转产生很大的影响,现如今很多财务人员还是沿用传统模式来管理企业的财务活动,对企业的风险财务控制没有一个正确全面的认知,只关心资金的投放与收回,对企业风险缺少实质认知和管理,忽略财务风险的有效控制,薄弱的风险意识难以适应因素变化对企业造成的财务风险。

(二)缺乏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

控制财务风险不是当它出现再采取措施,而是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预防或减少财务风险的发生。我国目前在这方面很薄弱,每年虽然有几十万的会计人员,但是大多数专业素养都不高,企业管理者对这方面又不了解,财务风险是潜在的和客观存在的,无法消除但是可以预测,它本身就是财务成果损失的不确定性,往往到来时就是致命一击。所以大多数企业开始都运营很大,突如其来的一场财务危机就导致破产。

(三)内部控制机制的不完善

内部控制是企业采取的一种手段,为了能达到企业的预期目标,可以根据考察内部控制机制来评价企业的管理,主要是对企业人员”权责利”的分配管理。它存在于企业经营的全过程,良好的内部环境有利于企业财务风险的管理,对控制风险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内部机制的不足让人笼统的把企业的规定规章等同于内部控制制度,对企业人员的“权责利”分配不清,缺乏合适、完整、统一的体系,内部人员不恪守自己的职责,缩小了控制的范围,使效果大打折扣,营造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是企业能够更好的控制财务风险。

四、企业财务风险控制中问题的应对措施

(一)加强企业财务风险控制意识

企业是经济环境中的主体,是我们可以看见和感知的,企业对财务风险的正确认知是财务风险控制成功的先决条件。财务风险随时存在,企业必须有一定的风险意识,缺乏风险意识会直接导致企业管理机制出现漏洞,使企业经营出现问题。企业应该培养管理者和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定期让企业人员参加风险探讨会,促进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用实际案例来分析财务风险控制对企业的重要性。培养人员的素质,提高他们对风险的适应和处理能力。

(二)建立有效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事前对财务风险的预防研究是很有必要的,研究与实践表明,企业应当根据自己的信息网和资源建立财务预警机制,它意味着企业风险管理已经成功一半了。财务风险预警机制主要是对企业的财务风险进行预测,即在事前监控,使企业遭受的财务风险的可能性降低到最小。

企业风险控制第5篇

1.1企业风险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内容。

通常企业的风险管理主要是指发现和了解企业内部隐含的风险,在企业战略规划目标的指导下,科学的研究和评估风险,对于出现的各种风险和苗头给予积极合理的控制,减少风险产生的可能性和风险产生之后对企业造成的损害。企业风险管理中的两个关键点是企业风险与战略目标的实现紧密相连,另一方面是企业风险的管理与控制必须与内部控制机制协作。防范和化解风险的指导原则和具体实施策略都是依据这两个关键点展开的。

1.2.企业风险管理的途径应当是在企业战略目标的指引下,科学的分析和评估风险,针对各种风险采取积极、全面的内部控制措施。

内部控制在风险管理中发挥着强大的作用,甚至在关键时候能够决定企业的生死存亡。内控机制是在内部控制主体具体实施的基础上,对主体的行为规范不断的调整,整合的过程。企业的各种经济活动能够在内控机制的影响下顺利进行,以此不断激励和约束企业内交易中的各种行为。通过上面的分析可见,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之间是存在协作关系的,内部控制制度若科学、严格的设计和执行能有效的预防风险的产生。同时,在风险爆发之后,在危机处理过程中也需要强大的内部控制机制作为支撑。内部控制不仅对企业风险的规避产生作用,同时还对企业风险的治理发挥效能。内部控制制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每个企业有每个企业的内部控制机制,这些机制都是随着企业的发展和完善产生的独具特色的管理文化。企业在设计自己的内控机制时应当能够充分依据自身的特点。针对企业的实际情况,设计对自身管理确实能起到作用的制度体系。

2、基于风险管理的内控机制的构建

2.1强化内控制度执行部门的风险意识。

企业内部控制机制中各执行部门的风险意识对于企业风险管理效果起着巨大作用,执行部门应当严格遵守企业风险管理程序和内部控制机制的具体规章制度,建立严格的监督机制应对那些执行不力、把关不严的现象。这种人为疏忽容易导致经办部门和个人谋取私利,给企业到来资产流失的风险。另外,当今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络、电子商务环境中企业面临的不可控风险进一步增加。这种情况下更需要注意外部经营环境。企业所面临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越来越复杂,在这种复杂多变的动态系统中应当大力加强人员的风险意识,针对网络数据的风险控制应当尽早制定和出台相关的制度,提高人员对于风险防范的能力和自觉性。增强各执行部门的风险意识还可以通过人力资源部门组织相关人员参加短期培训,以现实的案例和专家透彻的分析向大家表明风险意识的重要性。培训中应当适当邀请一些企业风险管理的专家学者和经历过企业风险的工作人员,通过他们经历的讲述,结合专家的理论解析增强企业职员对风险管理的科学认识。

2.2.提升内控机制的执行力。

内控机制设计的再完善,若没有较强的执行力,也不能在风险管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企业作为独立的经济组织,每个部门都有非常重要的的工作内容。尤其是内部控制的各执行部门,首先应当处理好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之间的关系,将二者紧密结合起来。内部控制不能以部门或个人利益作为工作出发点,而是应当站在整个企业的角度考虑问题,打破条块分割,以增强企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为根本目标,加强各执行部门之间的联系和信息共享机制,在各部门之间应当不断的协作、促进,对于工作中出现的异常现象及时的给予关注。发现问题,了解问题,最终做到解决问题。增强内控机制实施的执行力还依赖于企业文化的建设,企业文化对员工行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它能够促使员工自觉的履行企业制定的各种战略决策和规章制度。因此以企业文化的建设增强员工和相关人员对内控机制的执行力是十分重要和关键的环节。

2.3建立科学的工作考核和激励机制。

企业风险控制第6篇

一、前言

所谓企业财务风险指的是在企业的经营生产过程当中,因各类不确定因素的存在,使得企业实际财务收益与期望财务收益之间发生变动,进而导致损失的可能性。财务风险是与企业价值活动密切相关的一种微观经济风险,其主要的表现形式就是风险货币化。按照企业财务风险形成的过程,可以从大体上将财务风险划分成三种形式,即投资风险、筹资风险以及信用风险。财务风险极大的影响着企业的良性运转,所以,研究企业财务风险控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财务风险管理目标及原则

在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理财活动目标和企业发展战略的框架下,明确财务风险管理要素、程序、方法及其相互关系,运用恰当的风险管理策略,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信息真实完整,促进企业发展战略的实现。

财务风险管理是企业风险管理及内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遵循下列原则。全面性原则,财务风险管理应当贯穿经济决策、执行和监督的全过程,覆盖企业及其所属单位的各种经济业务和事项,不存在空白点。重要性原则,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关注重点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制衡性原则,企业在治理结构、机构设置、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同时兼顾运营效率。成本效益原则,财务风险管理应当权衡实施成本和预期效益,以适当的成本实现风险控制。应变性原则,财务风险管理应与企业的经营特点、风险管理水平相适应,并随着情况的变化及时加以调整。

三、财务风险动因分析

治理结构。建立规范的企业治理结构和议事规则,明确各管理层的职责权限,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对企业控制目标的实现具有重大影响,广义上讲,治理结构混乱是企业最大的财务风险动因。许多企业虽然在形式上建立了完善的组织架构和职责权限,但实际中往往不能按规定职权和制度执行,导致企业的治理结构形同虚设、缺乏科学决策、良性运行机制和执行力,内部牵制失效,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

财务决策。财务决策如投资决策和融资决策等缺乏科学论证,存在凭主观和经验决策现象,缺乏各种财务决策与企业价值之间的相关性系统研究和分析,仅仅从生产需要的角度出发决定项目建设,缺乏项目收益分析与测算。投资决策失误,引发盲目扩张,导致资金链断裂或资金使用效益低下,达不到预期收益、甚至无法按期收回投资等。投资规模与企业发展不相适应,投资方式与企业风险管理能力不相协调,未能发挥财务协同效应。融资决策不当,引发资本结构不合理,无法实现融资低成本和风险可控,导致筹资成本过高或债务危机,增大企业的财务风险和生存风险。

专业胜任能力与风险偏好。各人对待财务风险的价值观、反应度、行为方式、采取的措施等具有明显的差异,案例研究发现,企业的风险往往是由于企业文化、企业人的行为,特别是企业高层管理者的知识不足、能力有限、品德欠佳等弱性造成的。财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与其风险偏好,也是构成企业财务风险的重要因素。如企业赊销政策不健全,对客户的信用状况缺乏尽职调查,信用风险评估不足,形成大量呆账坏账等。个别财务人员风险意识淡薄,缺乏职业操守,无视财经法律法规和会计准则,为满足特定目的,截留收入,转移支出,随意调节企业利润,造成会计信息严重失真,误导财务报告使用者。

企业外部环境。国内外宏观政治、法律、经济等企业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因素,对财务风险控制产生重大影响。如汇率、利率等市场风险的变动,投资所在国政策变更引起的资金转移限制等,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企业资本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有效使用。金融工具包括基础工具和衍生工具操作不当,无法消除或有效规避汇率、利率等市场风险。

四、财务风险的防控对策

企业在分析了各种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影响程度后,结合风险承受度,权衡风险与收益,综合运用风险规避、风险承受、风险降低、风险分担策略,制定相应的财务风险防控对策。

授权审批控制。明确各管理层的职责权限,企业的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相互分离,形成制衡。企业在办理各项经济业务时,必须经过规定程序的授权批准,严格控制特别授权。对于重大经济业务和事项,应实行集体决策审批或联签制度,任何个人不得单独进行决策或擅自改变集体决策意见。

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对可能发生错误和舞弊的职务和岗位,严格执行不相容职务分离制度,加强授权与经办、经办与稽核、经办与记录、记录与保管的不相容控制,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与会计系统控制和财产保护控制相辅相成,共同形成有效的制约监督机制,避免出现错弊和欺诈行为。

财务管理活动控制。结合企业战略和经营战略,企业应当对筹资方案进行充分科学论证和可行性研究,全面客观反映风险评估情况,严格履行审批程序,按筹资方案用途使用资金,保证低筹资成本和风险可控。企业应科学确定投资项目,认真做好投资方案研究,重点关注投资项目的风险收益,谨慎从事高风险投资,防止盲目投资,对投资项目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做好投资回收及效益评价, 分析NPV、IRR等预期指标和实际值的差异,落实责任追究,完善投资考核制度。

全面预算控。预算管理是通过预算的编制、执行和考评对企业资源配置进行持续改进的过程,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预算控制的内容涵盖了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贯穿了企业运营分析控制和绩效考评控制,对财务风险形成系统性的控制。严格预算执行,确保预算刚性,财务预算的指标分解要贴合企业生产实际,防止企业内部组织单元的潜盈潜亏,导致企业提供的财务报告信息失真,全面预算控制是企业进行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和环节。

企业风险控制第7篇

从概念上讲,企业审计风险主要指企业审计部门在审计工作中承当的相关责任和潜在的风险隐患,一般分为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等。由于固有风险是因企业在业务开展中,自身会计核算存在的误差和不足所致,控制风险是因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不足而使得财务报表或经济业务出现的误差未能在第一时间得到纠正所致,所以审计人员对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控制难度较大;检查风险则由审计人员的审计行为所致,所以审计人员对其加以防范和控制相对容易。

二、企业审计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企业内部管理机制不够完善我国许多企业中都缺少完整有效的内部管理机制,审计工作难以高效开展;有的企业即使建立了内部管理机制,却没有形成系统的科学体系,也未受到领导的重视,在实际工作中未实施,因而也发挥不了审计工作的作用。在部分企业中,财务管理制度对于会计人员的工作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会计核算工作不规范、舞弊现象及造假行为频繁发生,这些都给审计工作带来了风险。

(二)企业经营风险导致企业审计风险产生在国内外市场环境错综复杂、竞争压力日益加剧的形势下,我国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时刻都面临着经营的风险,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审计风险的可能性。目前多数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为了获得利润的最大化,一般都将重点放在企业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方面,对于经营风险的认识不够深刻,相应在风险的控制管理机制上存在不足,缺乏专项的经费投入和专业部门及人才对风险的研究防范。同时企业在经营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也加重了经营的风险,由此加剧了审计风险。

(三)企业审计方法及手段滞后受企业对审计工作的不重视影响,我国企业审计工作的方法及手段比较滞后,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的审计要求。我国企业的审计工作中主要利用抽样技术,通过对样本特征的分析而推测总体的特征,这种单一的审计方法与模式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审计风险因素。同时,企业的审计方法还缺少对财务数据之外的其他因素的审计和风险评估等。

三、企业审计风险的控制管理对策

(一)建立严格的内部管理机制严格的内部管理机制是企业审计工作高效开展的重要保障,企业领导要重视内部管理机制的构建,尤其要重视审计工作质量机制的构建,对审计项目质量实行三级负责制,对审计质量的控制管理工作制定有效的质量控制程序,明确职责分配,从而规范审计工作,减少风险。控制机制中还要把好审计证据质量关,规范项目主审的工作行为,对助审人员的取证材料、底稿进行审核、确认;审计会议还应对审计事项集体会审,确保证据的有效性。另外,企业还要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加强对会计人员财务核算等工作的监督。

(二)明确企业审计风险的控制管理工作目标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企业的经济效益成为衡量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因素,不断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成为企业经营发展的战略目标,而企业审计风险控制管理工作也成为衡量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标准。因此,企业审计风险的控制管理工作目标与企业经营目标一脉相承,即最大程度的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审计风险控制管理应该明确这一目标,根据企业自身的业务开展和经营管理的实际情况进行对审计风险的评估、控制管理,并从财务上做好风险防范工作。

(三)创新审计方法和手段针对企业自身审计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企业应该在审计方法和手段上进行创新,从而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提高对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企业应对内控管理薄弱、资产流动性较强、经济状况不佳、经营业务复杂等风险高的审计事项进行审计手段的改进,应扩大审计的覆盖面,并采用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及更多的灵活审计手段,对审计风险进行控制测试和风险评估。同时,企业在审计工作时,还应充分考虑对企业财务数据之外的其他因素的审计,降低审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四)加强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建设企业审计风险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受审计人员的素质高低的影响,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是企业控制管理审计风险的重要保证。因此,企业应该加强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建设,不断的对审计人员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使其对财务及审计业务有更深的了解,提高其应对复杂审计环境的能力;其次,企业要积极引入专业水平高、思想素质高的审计人才,提高企业审计工作的整体水平;最后,加强对审计人员工作考核,规范审计人员的工作行为,提高审计质量,从而降低审计风险。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