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煤炭产业分析(合集7篇)

时间:2024-03-19 15:00:10
煤炭产业分析

煤炭产业分析第1篇

关键词:煤炭产业;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

中图分类号:F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12-0029-02

1 煤炭产业的市场结构分析

1.1 我国煤炭产业的市场集中度分析

(1)市场集中度的涵义。

市场集中度是指某一特定的市场中少数几个最大厂商(通常市前四位或前八位)所占有的市场份额,是衡量某一市场内厂商之间市场份额的指标,反映着该市场的寡占程度。

(2)煤炭产业市场集中度指标分析。

我国煤炭产业的发展经历了几个时期,我们对这几个时期的集中度指标进行分析,从中可以看出我国煤炭产业的市场集中程度的走势。

①2004-2006年,市场集中度急速上升,CR4由2003年的14.7%上升到2006年的18.1%,CR8也由2003年的12.45%升到2006年的24.80%。表明落后企业被强制性淘汰,竞争个体减少,优势企业迅速壮大。

②2007年行业集中度计算(CRn=∑x/X)选取中国神华集团、河南郑煤集团、同煤集团、贵州盘江精煤股份有限公司、山西安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山西焦化股份有限公司等八家煤炭企业进行分析。2007年整个煤炭产业的年产量:25.23亿吨;前四家行业的年产量:2.08+1.58 +0.665+0.506=4.831,CR4=4.831/25.23=0.19;前八家行业的年产量;2.08+1.58 +0.665+0.506+0.501+0.49+0.481+0.456=6.759;CR8=6.759/25.23=0.268

③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我国将加强对煤炭产业的整治力度,多家相继出台了很多措施,例如国家《煤炭工业十一五规划》提出“以煤炭基地为依托,建设大型煤炭集团”,拉开了煤炭重组并购的序幕。这些煤炭集团与山东兖矿集团、中央所属的神华集团、中煤能源集团一起,将占我国煤炭产量的60%以上。重组的目的是消除二元结构,提高产能、效率、机械化程度,增强竞争力,但目前企业集团多为行政性重组。可以预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煤炭产业将形成高中型的寡占市场结构(根据植草益的分类法)

1.2 煤炭产业产品差异程度分析

(1)差异化的涵义。

产品差异是指企业在所提供的产品上,造成足以引起买者偏好的特殊性,使买者将它与其他企业提供的同类产品向相区别,以达到在市场竞争中占有利地位的目的。

(2)产业的产品差异化指标分析。

一般来讲,煤炭产品的品牌、文化和功能的差异极其微略,其差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不同煤炭企业所生产的煤炭产品本身的差别。而这些性能差异(如煤灰、发热量、含硫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原煤的自然状态及赋存状况和质量,产品的品牌效应弱。

二是购买者在心理上相信一些企业产品存在的差异,这是由于购买者拥有不完全信息、或煤炭企业通过加强顾客的产品忠诚度,从而使顾客在心理上相信一些企业的产品存在差异从而产生不同的偏好这是一种购买者主观概念上的产品差别所形成的人为差异。

1.3 我国煤炭产业市场壁垒分析

我们对煤炭产业的市场壁垒分析主要从进入壁垒和退出壁垒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煤炭产业的进入壁垒。

①进入壁垒定义

进入壁垒,是妨碍潜在竞争对手进入某一产业的因素或障碍,其作用是增加竞争对手的进入成本,使他们与在位企业相比在竞争上处于劣势,从而削弱竞争对手的进入动机,阻止竞争对手的进入行为。

②煤炭产业的进入壁垒原分析

从我国煤炭产业的实际情况看,其进入壁垒表现较为复杂。

第一,不同时期的不同煤炭产业政策形成了不同的进入壁垒。1994年政府又提出了“扶持、整顿、改造、联合、提高”的十字方针以促进乡镇煤矿的发展,中小煤矿的进入壁垒进一步降低。2007年初以来,国家改变了煤炭的产业政策,一是扶大汰小;二是节能减排,抑制煤炭需求;三是提高煤炭资源的各项税费,保证煤炭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第二,不同经济类型的煤炭企业进入煤炭产业的自由程度不同。国有煤炭企业的进入壁垒高于地方、乡镇和个体煤炭企业。

(2)煤炭产业的退出壁垒

①退出壁垒的涵义

退出壁垒是指现有企业在市场前景不好、企业业绩不佳时欲退出该产业但由于各种因素的阻挠,资源不能顺利转移出去的状况。

②煤炭产业的退出壁垒分析

我国煤炭产业的退出壁垒极高,尤其国有煤矿更是如此,主要表现在:

第一,煤炭产业资产的专用性太强。首先,是固定资产的专用性强。在煤矿的固定资产中,井筒占了很大的比重(国有重点煤矿井筒要符合一定要求,造价更高),如退出煤炭生产,几乎毫无用处,矿山的专用设备也很难改作他用,因此煤矿从煤炭生产退出转移到其它产业的话,其转移成本(或称沉没成本)太高。

第二,煤炭产业的无形退出障碍巨大一是来自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的阻力。政府上各种煤矿项目就是为了增加地方收入和解决就业等问题,如果煤炭企业因经营不好或亏损严重要退出,主管部门尤其是地方政府无论是出于自身利益考虑,还是从安顿企业职工、维持社会稳定的角度考虑都会加以劝阻甚至用行政命令施加影响。

2 煤炭产业的市场行为分析

我们将从三个方面(定价行为、非价格行为、自组织行为)对煤炭产业的市场行为进行分析。

2.1 定价行为分析

2.1.1 价格变动趋势分析

从1997年至2003年,我国的煤炭价格的变动幅度都比较小,但是从2004年开始我国煤炭价格的上涨幅度比较大。 进入 2007 年四季度之后,在冬季用煤高峰、节日储备因素以及“12.5”山西洪洞煤矿爆炸事故之后煤矿安全治理措施的共同推动下,山西省、秦皇岛等主要集散地区和重点煤炭消费企业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煤炭资源不足现象,促使市场煤炭价格在短期内出现了急速上涨。

2.1.2 价格变动的原因分析

(1)从2007年开始,中国煤炭定价机制已接近完全市场化。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已有50多年历史的全国煤炭订货会议从2007年开始不再召开,取而代之的是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牵头召开的电视电话会议,而在相关企业领会有关文件精神之后,供需双方将进行自主衔接。

(2)下游行业需求较为旺盛,2007年全社会用电量 32458 亿千瓦时,同比增长 14.42%;全国发电量 32559 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4.44%。其中,火电发电量 26980 亿千瓦时,占全部发电量 82.86%,同比增长13.82%。

(3)生产成本上升。2008 年,煤炭行业将迎来资源税的改革。煤炭行业上缴的资源税将从目前从量计征,变为从价征收。将矿产资源补偿费的平均征收比率由目前的1.18%逐步提至3%。煤炭生产成本提升已成为必然趋势。

根据上述分析并结合有关专家的预测,中国煤炭的市场价格在今后两三年可能呈现出“总体平稳、略有上调”的走势,将可能出现大约20%的上涨幅度,其中发电用煤由于取消了过去实行低于市场的计划合同价,可能涨价幅度较大,其他行业用煤涨幅较小。

2.2 自组织行为

所谓企业自组织行为是指企业在利润冲动和竞争压力的作用下,为适应外部各种条件的变化而自动进行的相应组织结构调整或组织创新,企业自组织行为是企业行为的核心,在产业组织理论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企业自组织是实现产业组织优化的能动力量。

2007年,国家加强了对整顿小煤矿的整治力度,同时各大煤矿集团也利用这个机会兼并和整合小煤矿。例如河南郑煤集团借国家整合煤炭资源的大好机遇,整合了43家小煤矿,这些煤矿投产后,每年新增煤炭产量1300万吨。

3 煤炭产业的市场绩效分析

3.1 我国煤炭产业供给能力分析

2007年,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原煤产量累计完成25.23亿吨,同比增加22.95亿吨,同比增长 9.39%。其中:国有重点煤矿原煤产量完成 12.4 亿吨,同比增加1.21 亿吨,增长 10.8%;国有地方煤矿原煤产量完成 3.24 亿吨,同比增加 400 万吨,增长1.3%,乡镇煤矿原煤产量完成9.59亿吨,同比增加6700万吨,增长7.5%。

但是我国目前的煤炭产业存在着不稳定的因素。在冰雪灾害导致南方多省电力供应红灯频闪的同时,全国电煤告急的紧张现实,无异于“雪上加霜”。值得注意的是,和雨雪冰冻灾害呈现的区域性特征相比,目前电煤短缺的事实和影响已在全国和全行业显现。

3.2 我国煤炭产业的产业资源配置效率

3.2.1 我国现有的设备利用率和新设备的研况

受煤炭价格的推动,我国现有的煤炭企业均充分利用了自有的设备进行生产,据统计我国煤炭产业的设备利用率达到85%。

煤化工的发展带动了煤化工装备行业的发展。煤化工装备行业受市场需求的推动,同时得到了国家主管部门的重视。研制开发大型煤化工成套设备已被列入今后国家大力发展的16项重大技术装备任务之一,大型煤化工成套设备的国产化是重点内容。这样的大背景下,煤化工装备行业在2007年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3.2.2 采用新技术的情况

2007 年我国煤化工行业逐步摆脱了单一引进技术的现状,自主知识产权技术蓬勃发展,有些技术取得全球领先地位。其中以即将实现工业化生产的神华煤直接制油技术、开工建设2000吨/年催化剂工厂的大连化物所DMTO技术、出口国外的兖矿-华东理工大学水煤浆气化技术和12月在云南解化投产的甲醇制汽油技术为代表。2007 年我国的煤化工产业受政府的正确引导下,在相关企业和各级地方政府等力量的共同推动下稳步发展。煤制油和煤制烯烃等高投入、高产出的项目即将投入生产;醇醚燃料得益于产品标准的出台蓬勃发展;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开始取得领先优势并出口。

参考文献

[1]植草益.产业组织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2]范中启,严霄蕙.中国煤炭产业市场结构演化及其成因[J].统计观察,2006,(4):76.

[3]赵海勇,谭劲松.中国煤炭市场结构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4):29-30.

[4]贺继红,姚波.调整煤炭市场结构对策探讨[J].2000,(10):54.

[5]赵海勇,谭劲松. 我国煤炭市场结构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4).

煤炭产业分析第2篇

1.1我国煤炭产业的市场集中度分析

(1)市场集中度的涵义。

市场集中度是指某一特定的市场中少数几个最大厂商(通常市前四位或前八位)所占有的市场份额,是衡量某一市场内厂商之间市场份额的指标,反映着该市场的寡占程度。

(2)煤炭产业市场集中度指标分析。

我国煤炭产业的发展经历了几个时期,我们对这几个时期的集中度指标进行分析,从中可以看出我国煤炭产业的市场集中程度的走势。

①2004-2006年,市场集中度急速上升,CR4由2003年的14.7%上升到2006年的18.1%,CR8也由2003年的12.45%升到2006年的24.80%。表明落后企业被强制性淘汰,竞争个体减少,优势企业迅速壮大。

②2007年行业集中度计算(CRn=∑x/X)选取中国神华集团、河南郑煤集团、同煤集团、贵州盘江精煤股份有限公司、山西安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山西焦化股份有限公司等八家煤炭企业进行分析。2007年整个煤炭产业的年产量:25.23亿吨;前四家行业的年产量:2.08+1.58+0.665+0.506=4.831,CR4=4.831/25.23=0.19;前八家行业的年产量;2.08+1.58+0.665+0.506+0.501+0.49+0.481+0.456=6.759;CR8=6.759/25.23=0.268

③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我国将加强对煤炭产业的整治力度,多家相继出台了很多措施,例如国家《煤炭工业十一五规划》提出“以煤炭基地为依托,建设大型煤炭集团”,拉开了煤炭重组并购的序幕。这些煤炭集团与山东兖矿集团、中央所属的神华集团、中煤能源集团一起,将占我国煤炭产量的60%以上。重组的目的是消除二元结构,提高产能、效率、机械化程度,增强竞争力,但目前企业集团多为行政性重组。可以预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煤炭产业将形成高中型的寡占市场结构(根据植草益的分类法)

1.2煤炭产业产品差异程度分析

(1)差异化的涵义。

产品差异是指企业在所提供的产品上,造成足以引起买者偏好的特殊性,使买者将它与其他企业提供的同类产品向相区别,以达到在市场竞争中占有利地位的目的。

(2)产业的产品差异化指标分析。

一般来讲,煤炭产品的品牌、文化和功能的差异极其微略,其差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不同煤炭企业所生产的煤炭产品本身的差别。而这些性能差异(如煤灰、发热量、含硫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原煤的自然状态及赋存状况和质量,产品的品牌效应弱。

二是购买者在心理上相信一些企业产品存在的差异,这是由于购买者拥有不完全信息、或煤炭企业通过加强顾客的产品忠诚度,从而使顾客在心理上相信一些企业的产品存在差异从而产生不同的偏好这是一种购买者主观概念上的产品差别所形成的人为差异。

1.3我国煤炭产业市场壁垒分析

我们对煤炭产业的市场壁垒分析主要从进入壁垒和退出壁垒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煤炭产业的进入壁垒。

①进入壁垒定义

进入壁垒,是妨碍潜在竞争对手进入某一产业的因素或障碍,其作用是增加竞争对手的进入成本,使他们与在位企业相比在竞争上处于劣势,从而削弱竞争对手的进入动机,阻止竞争对手的进入行为。

②煤炭产业的进入壁垒原分析

从我国煤炭产业的实际情况看,其进入壁垒表现较为复杂。

第一,不同时期的不同煤炭产业政策形成了不同的进入壁垒。1994年政府又提出了“扶持、整顿、改造、联合、提高”的十字方针以促进乡镇煤矿的发展,中小煤矿的进入壁垒进一步降低。2007年初以来,国家改变了煤炭的产业政策,一是扶大汰小;二是节能减排,抑制煤炭需求;三是提高煤炭资源的各项税费,保证煤炭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第二,不同经济类型的煤炭企业进入煤炭产业的自由程度不同。国有煤炭企业的进入壁垒高于地方、乡镇和个体煤炭企业。

(2)煤炭产业的退出壁垒

①退出壁垒的涵义

退出壁垒是指现有企业在市场前景不好、企业业绩不佳时欲退出该产业但由于各种因素的阻挠,资源不能顺利转移出去的状况。

②煤炭产业的退出壁垒分析

我国煤炭产业的退出壁垒极高,尤其国有煤矿更是如此,主要表现在:

第一,煤炭产业资产的专用性太强。首先,是固定资产的专用性强。在煤矿的固定资产中,井筒占了很大的比重(国有重点煤矿井筒要符合一定要求,造价更高),如退出煤炭生产,几乎毫无用处,矿山的专用设备也很难改作他用,因此煤矿从煤炭生产退出转移到其它产业的话,其转移成本(或称沉没成本)太高。第二,煤炭产业的无形退出障碍巨大一是来自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的阻力。政府上各种煤矿项目就是为了增加地方收入和解决就业等问题,如果煤炭企业因经营不好或亏损严重要退出,主管部门尤其是地方政府无论是出于自身利益考虑,还是从安顿企业职工、维持社会稳定的角度考虑都会加以劝阻甚至用行政命令施加影响。

2煤炭产业的市场行为分析

我们将从三个方面(定价行为、非价格行为、自组织行为)对煤炭产业的市场行为进行分析。

2.1定价行为分析

2.1.1价格变动趋势分析

从1997年至2003年,我国的煤炭价格的变动幅度都比较小,但是从2004年开始我国煤炭价格的上涨幅度比较大。进入2007年四季度之后,在冬季用煤高峰、节日储备因素以及“12.5”山西洪洞煤矿爆炸事故之后煤矿安全治理措施的共同推动下,山西省、秦皇岛等主要集散地区和重点煤炭消费企业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煤炭资源不足现象,促使市场煤炭价格在短期内出现了急速上涨。

2.1.2价格变动的原因分析

(1)从2007年开始,中国煤炭定价机制已接近完全市场化。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已有50多年历史的全国煤炭订货会议从2007年开始不再召开,取而代之的是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牵头召开的电视电话会议,而在相关企业领会有关文件精神之后,供需双方将进行自主衔接。(2)下游行业需求较为旺盛,2007年全社会用电量3245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4.42%;全国发电量3255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4.44%。其中,火电发电量26980亿千瓦时,占全部发电量82.86%,同比增长13.82%。

(3)生产成本上升。2008年,煤炭行业将迎来资源税的改革。煤炭行业上缴的资源税将从目前从量计征,变为从价征收。将矿产资源补偿费的平均征收比率由目前的1.18%逐步提至3%。煤炭生产成本提升已成为必然趋势。

根据上述分析并结合有关专家的预测,中国煤炭的市场价格在今后两三年可能呈现出“总体平稳、略有上调”的走势,将可能出现大约20%的上涨幅度,其中发电用煤由于取消了过去实行低于市场的计划合同价,可能涨价幅度较大,其他行业用煤涨幅较小。

2.2自组织行为

所谓企业自组织行为是指企业在利润冲动和竞争压力的作用下,为适应外部各种条件的变化而自动进行的相应组织结构调整或组织创新,企业自组织行为是企业行为的核心,在产业组织理论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企业自组织是实现产业组织优化的能动力量。

2007年,国家加强了对整顿小煤矿的整治力度,同时各大煤矿集团也利用这个机会兼并和整合小煤矿。例如河南郑煤集团借国家整合煤炭资源的大好机遇,整合了43家小煤矿,这些煤矿投产后,每年新增煤炭产量1300万吨。

3煤炭产业的市场绩效分析

3.1我国煤炭产业供给能力分析

2007年,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原煤产量累计完成25.23亿吨,同比增加22.95亿吨,同比增长9.39%。其中:国有重点煤矿原煤产量完成12.4亿吨,同比增加1.21亿吨,增长10.8%;国有地方煤矿原煤产量完成3.24亿吨,同比增加400万吨,增长1.3%,乡镇煤矿原煤产量完成9.59亿吨,同比增加6700万吨,增长7.5%。

但是我国目前的煤炭产业存在着不稳定的因素。在冰雪灾害导致南方多省电力供应红灯频闪的同时,全国电煤告急的紧张现实,无异于“雪上加霜”。值得注意的是,和雨雪冰冻灾害呈现的区域性特征相比,目前电煤短缺的事实和影响已在全国和全行业显现。

3.2我国煤炭产业的产业资源配置效率

3.2.1我国现有的设备利用率和新设备的研况

受煤炭价格的推动,我国现有的煤炭企业均充分利用了自有的设备进行生产,据统计我国煤炭产业的设备利用率达到85%。

煤化工的发展带动了煤化工装备行业的发展。煤化工装备行业受市场需求的推动,同时得到了国家主管部门的重视。研制开发大型煤化工成套设备已被列入今后国家大力发展的16项重大技术装备任务之一,大型煤化工成套设备的国产化是重点内容。这样的大背景下,煤化工装备行业在2007年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3.2.2采用新技术的情况

2007年我国煤化工行业逐步摆脱了单一引进技术的现状,自主知识产权技术蓬勃发展,有些技术取得全球领先地位。其中以即将实现工业化生产的神华煤直接制油技术、开工建设2000吨/年催化剂工厂的大连化物所DMTO技术、出口国外的兖矿-华东理工大学水煤浆气化技术和12月在云南解化投产的甲醇制汽油技术为代表。2007年我国的煤化工产业受政府的正确引导下,在相关企业和各级地方政府等力量的共同推动下稳步发展。煤制油和煤制烯烃等高投入、高产出的项目即将投入生产;醇醚燃料得益于产品标准的出台蓬勃发展;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开始取得领先优势并出口。

参考文献

煤炭产业分析第3篇

关键词:煤炭产业;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

1 煤炭产业的市场结构分析

1.1 我国煤炭产业的市场集中度分析

(1)市场集中度的涵义。

市场集中度是指某一特定的市场中少数几个最大厂商(通常市前四位或前八位)所占有的市场份额,是衡量某一市场内厂商之间市场份额的指标,反映着该市场的寡占程度。

(2)煤炭产业市场集中度指标分析。

我国煤炭产业的发展经历了几个时期,我们对这几个时期的集中度指标进行分析,从中可以看出我国煤炭产业的市场集中程度的走势。

①2004-2006年,市场集中度急速上升,CR4由2003年的14.7%上升到2006年的18.1%,CR8也由2003年的12.45%升到2006年的24.80%。表明落后企业被强制性淘汰,竞争个体减少,优势企业迅速壮大。

②2007年行业集中度计算(CRn=∑x/X)选取中国神华集团、河南郑煤集团、同煤集团、贵州盘江精煤股份有限公司、山西安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山西焦化股份有限公司等八家煤炭企业进行分析。2007年整个煤炭产业的年产量:25.23亿吨;前四家行业的年产量:2.08+1.58 +0.665+0.506=4.831,CR4=4.831/25.23=0.19;前八家行业的年产量;2.08+1.58 +0.665+0.506+0.501+0.49+0.481+0.456=6.759;CR8=6.759/25.23=0.268

③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我国将加强对煤炭产业的整治力度,多家相继出台了很多措施,例如国家《煤炭工业十一五规划》提出“以煤炭基地为依托,建设大型煤炭集团”,拉开了煤炭重组并购的序幕。这些煤炭集团与山东兖矿集团、中央所属的神华集团、中煤能源集团一起,将占我国煤炭产量的60%以上。重组的目的是消除二元结构,提高产能、效率、机械化程度,增强竞争力,但目前企业集团多为行政性重组。可以预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煤炭产业将形成高中型的寡占市场结构(根据植草益的分类法)

1.2 煤炭产业产品差异程度分析

(1)差异化的涵义。

产品差异是指企业在所提供的产品上,造成足以引起买者偏好的特殊性,使买者将它与其他企业提供的同类产品向相区别,以达到在市场竞争中占有利地位的目的。

(2)产业的产品差异化指标分析。

一般来讲,煤炭产品的品牌、文化和功能的差异极其微略,其差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不同煤炭企业所生产的煤炭产品本身的差别。而这些性能差异(如煤灰、发热量、含硫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原煤的自然状态及赋存状况和质量,产品的品牌效应弱。

二是购买者在心理上相信一些企业产品存在的差异,这是由于购买者拥有不完全信息、或煤炭企业通过加强顾客的产品忠诚度,从而使顾客在心理上相信一些企业的产品存在差异从而产生不同的偏好这是一种购买者主观概念上的产品差别所形成的人为差异。

1.3 我国煤炭产业市场壁垒分析

我们对煤炭产业的市场壁垒分析主要从进入壁垒和退出壁垒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煤炭产业的进入壁垒。

①进入壁垒定义

进入壁垒,是妨碍潜在竞争对手进入某一产业的因素或障碍,其作用是增加竞争对手的进入成本,使他们与在位企业相比在竞争上处于劣势,从而削弱竞争对手的进入动机,阻止竞争对手的进入行为。

②煤炭产业的进入壁垒原分析

从我国煤炭产业的实际情况看,其进入壁垒表现较为复杂。

第一,不同时期的不同煤炭产业政策形成了不同的进入壁垒。1994年政府又提出了“扶持、整顿、改造、联合、提高”的十字方针以促进乡镇煤矿的发展,中小煤矿的进入壁垒进一步降低。2007年初以来,国家改变了煤炭的产业政策,一是扶大汰小;二是节能减排,抑制煤炭需求;三是提高煤炭资源的各项税费,保证煤炭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第二,不同经济类型的煤炭企业进入煤炭产业的自由程度不同。国有煤炭企业的进入壁垒高于地方、乡镇和个体煤炭企业。

(2)煤炭产业的退出壁垒

①退出壁垒的涵义

退出壁垒是指现有企业在市场前景不好、企业业绩不佳时欲退出该产业但由于各种因素的阻挠,资源不能顺利转移出去的状况。

②煤炭产业的退出壁垒分析

我国煤炭产业的退出壁垒极高,尤其国有煤矿更是如此,主要表现在:

第一,煤炭产业资产的专用性太强。首先,是固定资产的专用性强。在煤矿的固定资产中,井筒占了很大的比重(国有重点煤矿井筒要符合一定要求,造价更高),如退出煤炭生产,几乎毫无用处,矿山的专用设备也很难改作他用,因此煤矿从煤炭生产退出转移到其它产业的话,其转移成本(或称沉没成本)太高。

第二,煤炭产业的无形退出障碍巨大一是来自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的阻力。政府上各种煤矿项目就是为了增加地方收入和解决就业等问题,如果煤炭企业因经营不好或亏损严重要退出,主管部门尤其是地方政府无论是出于自身利益考虑,还是从安顿企业职工、维持社会稳定的角度考虑都会加以劝阻甚至用行政命令施加影响。

2 煤炭产业的市场行为分析

我们将从三个方面(定价行为、非价格行为、自组织行为)对煤炭产业的市场行为进行分析。

2.1 定价行为分析

2.1.1 价格变动趋势分析

从1997年至2003年,我国的煤炭价格的变动幅度都比较小,但是从2004年开始我国煤炭价格的上涨幅度比较大。 进入 2007 年四季度之后,在冬季用煤高峰、节日储备因素以及“12.5”山西洪洞煤矿爆炸事故之后煤矿安全治理措施的共同推动下,山西省、秦皇岛等主要集散地区和重点煤炭消费企业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煤炭资源不足现象,促使市场煤炭价格在短期内出现了急速上涨。 

2.1.2 价格变动的原因分析

(1)从2007年开始,中国煤炭定价机制已接近完全市场化。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已有50多年历史的全国煤炭订货会议从2007年开始不再召开,取而代之的是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牵头召开的电视电话会议,而在相关企业领会有关文件精神之后,供需双方将进行自主衔接。

(2)下游行业需求较为旺盛,2007年全社会用电量 32458 亿千瓦时,同比增长 14.42%;全国发电量 32559 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4.44%。其中,火电发电量 26980 亿千瓦时,占全部发电量 82.86%,同比增长13.82%。

(3)生产成本上升。2008 年,煤炭行业将迎来资源税的改革。煤炭行业上缴的资源税将从目前从量计征,变为从价征收。将矿产资源补偿费的平均征收比率由目前的1.18%逐步提至3%。煤炭生产成本提升已成为必然趋势。 

根据上述分析并结合有关专家的预测,中国煤炭的市场价格在今后两三年可能呈现出“总体平稳、略有上调”的走势,将可能出现大约20%的上涨幅度,其中发电用煤由于取消了过去实行低于市场的计划合同价,可能涨价幅度较大,其他行业用煤涨幅较小。

2.2 自组织行为

所谓企业自组织行为是指企业在利润冲动和竞争压力的作用下,为适应外部各种条件的变化而自动进行的相应组织结构调整或组织创新,企业自组织行为是企业行为的核心,在产业组织理论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企业自组织是实现产业组织优化的能动力量。

2007年,国家加强了对整顿小煤矿的整治力度,同时各大煤矿集团也利用这个机会兼并和整合小煤矿。例如河南郑煤集团借国家整合煤炭资源的大好机遇,整合了43家小煤矿,这些煤矿投产后,每年新增煤炭产量1300万吨。

3 煤炭产业的市场绩效分析

3.1 我国煤炭产业供给能力分析

2007年,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原煤产量累计完成25.23亿吨,同比增加22.95亿吨,同比增长 9.39%。其中:国有重点煤矿原煤产量完成 12.4 亿吨,同比增加1.21 亿吨,增长 10.8%;国有地方煤矿原煤产量完成 3.24 亿吨,同比增加 400 万吨,增长1.3%,乡镇煤矿原煤产量完成9.59亿吨,同比增加6700万吨,增长7.5%。

但是我国目前的煤炭产业存在着不稳定的因素。在冰雪灾害导致南方多省电力供应红灯频闪的同时,全国电煤告急的紧张现实,无异于“雪上加霜”。值得注意的是,和雨雪冰冻灾害呈现的区域性特征相比,目前电煤短缺的事实和影响已在全国和全行业显现。 

3.2 我国煤炭产业的产业资源配置效率

3.2.1 我国现有的设备利用率和新设备的研发情况

受煤炭价格的推动,我国现有的煤炭企业均充分利用了自有的设备进行生产,据统计我国煤炭产业的设备利用率达到85%。

煤化工的发展带动了煤化工装备行业的发展。煤化工装备行业受市场需求的推动,同时得到了国家主管部门的重视。研制开发大型煤化工成套设备已被列入今后国家大力发展的16项重大技术装备任务之一,大型煤化工成套设备的国产化是重点内容。这样的大背景下,煤化工装备行业在2007年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煤炭产业分析第4篇

关键词:煤炭企业;产权;发展;管理

中图分类号:F407.2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4月17日

一、煤炭行业发展的主要障碍

从行业整体发展水平看,煤炭行业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产业集中度低。我国煤矿点多面广,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缺乏一批对全国煤炭供需平衡和市场稳定具有一定调节能力的特大型煤炭企业;二是行业管理弱化。当前我国能源行业的政府职能过度分散,缺少代表国家意志的,统一的能源行业管理部门。特别是,近几年煤炭行业管理机构变动频繁,管理人员锐减,行业管理更加弱化。目前煤炭工业管理体制无论是与发达国家对比,还是行业管理需要,都是十分不适应的;三是企业发展制约因素多。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还没有真正成为合格的市场竞争主体;能源价格形成机制存在较大缺陷;市场竞争还不充分,垄断力量依然强大,特别是电力行业垄断比较突出;能源法律体系尚不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短期内还难以建立起改革“失败者”的缓冲和消化机制;煤炭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和发展接续还存在很大困难;四是煤炭市场,由于国家长期对重点矿之间,国有矿、地方矿之间,国有矿、地方矿和军办矿之间分别采取不同的倾斜政策,资金的投入、计划量的大小、经营的自、经营的灵活性的大小、价格的高低、成本的摊销方式、税种税率的不同等,均造成煤炭行业不平等竞争,进入市场后,各煤炭企业难以在同一起跑线公平竞争,煤炭产业发展缺乏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煤炭生产企业进入市场难。

二、现行煤炭企业的组织形式与领导机制

国有煤炭企业组织形式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虽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但其基本框架仍然可以说是政府行政机构在企业的延伸,是典型的工厂制。其组织模式大致如下:以矿业集团公司为基本核算单位,下属的生产矿井及辅助厂、处、院、校作为相对独立的核算单位,矿业集团公司对上接受国家任务,对下传达政府的行政指令信息,承担管理职能,并监督各基层单位完成国家计划;基层单位按照矿业集团公司下达的计划(任务)进行生产组织,完成生产任务。

企业内部组织结构从管理组织来看,有集权型、分权型利集权分权结合型。由于煤炭行业的特点,国有煤炭企业生产规模和管辖范围较大,生产技术与自然条件较差,市场比较分散,管理手段的采用不均衡等,现阶段主要采用集权和分权结合型的管理,也可以称为集中领导下的分权型组织结构。我国大部分国有煤矿现行领导体制是矿业集团公司董事长(矿长)负责制。同时,设立党委会、职代会和工会,构成煤炭企业领导体制的基本框架。

现行领导体制是一种典型的横向分权制。其主要内容是:董事长(矿长)对企业的经营决策和日常行政指挥实行全面负责,在企业处于中心地位,是企业的法人代表;党委领导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保证和监督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在企业的贯彻执行,同时对行政的重大决策进行监督,发动广大职工为完成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而努力,并负责企业干部的选拔、培养和任用;工会组织职工以职代会为主要形式参与企业管理。

三、煤炭企业的产权问题

(一)关于产权。国内外关于产权的定义有很多解释,在这里,我们不一一描述,只采用一个较为全面的概念:所谓产权是以所有权为基础,包括所有、使用、处分并获取相应受益的权利,它具有以下三种含义:资产的所有权,包括所有这一发对自己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法人财产权,是指法人企业对资产所有者授予其经营的资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股权和债券,即在实行法人制度后由于企业拥有的对资产的法人所有权,致使原始产权转化为债权和股权,或称为终权所有权。

(二)我国煤炭企业产权问题。我国煤炭企业的产权存在以下问题。

1、委托模式存在问题。我国煤炭企业资源资产的产权形式多为国有产权,产权的转移变化主要是经营权的变更。而国有产权是一个高度抽象的产权形式,产权的二重性决定其所采取的是委托管理模式。即国家委托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再委托投资主管部门,各投资主管部门再委托企业,在这一连串的委托中,各委托或受托主体只是人,与国有资产的增值和保值没有直接联系,也没有建立起相应的联系机制,这使得受托人或委托人对企业的经济效益并不关心,委托人对受托人的监督也不够有效。国有产权委托人目标的多元性以及委托目标与经营者利益冲突的复杂性,无疑给国有产权结构的委托问题的解决设置了很大的障碍。国有煤炭企业委托人与人利益在同一行为主体身上的分离,可能导致每一级中间委托人会尽最大努力去使自己利益最大化。而人分享经营利益可能会采取多种形式,如果初始委托人监督不力,人将会淡化委托人意识,忽视委托人利益,而强化自己的利益。同时,作为委托人,可能选择与企业资产人“合谋”,而牺牲国有资产最终所有者的利益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当剩余索取权不可转让时,国有资产的人缺乏选择企业家以及企业家行为的应有动力。这样的结果导致了国有产权委托关系的授权、受权环节“寻租”现象的产生。经营者从“寻租”交易中,往往会获得比国资代表更多的利益和好处,从而导致国有资产大量的流失和煤炭企业经营者考核选择机制的紊乱和失效。

2、产权不清晰。煤炭作为一种资源,本应属于国家所有,它的产权在理论上非常明确,但是,实际上由于各个方面的原因,煤炭资源的产权得不到很好的实施和贯彻,使有的属于国家所有,有的属于当地政府,还有的属于个人(如小煤窑);正是由于这样,使作为一个社会单位的煤炭企业的生产成本小于国家的生产成本,导致过度开发利用。

另一方面,企业在开发煤炭资源的过程中,由于其产权不属于经营者,经营者往往追求成本最低,只顾及当时的利益进行开采,而不顾及后代人对煤层的开发再利用,这也是造成我国煤炭行业回采率偏低除技术因素以外的另外一个原因,这样的直接后果是煤炭资源的浪费。最后,一些私营矿主非法开采国有矿藏,矿渣到处乱放,毒料废水也不加治理排放,污染了土地和水源,严重损害了人民的利益。

3、产权层层分解,造成所有权和占有权分离。我国宪法明确表明,资源资产归国家或集体所有。在现实生活中,矿山所有权的实现最终是通过各个部门或政府的途径进行的。这样,产权的层层分离,造成了所有权和占有权的分离,形成了没有所有权的“自然”占有,两权分离后的矿山所有者政府,对于投入到企业的国有资源资产只拥有最终的所有权,政府的职责就是通过系列法规明确企业所有者、经营者的权利和责任。这样,企业的负责人成为法人代表,不仅对国有资产享有占有和经营处置权,而且享有受益的分配权,这就导致了收益权的分离,由于国家丧失对企业上缴受益的直接控制,国有煤矿资产收益就变成了企业收益的剩余,难以实现其增值。经营者受短期利益的驱使,并不为国有资产负责,导致其大量流失。而且煤炭企业往往有好几个部门共同管理,相互矛盾的现象时有发生很难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四、对策

(一)实现“两个分离”。一是实现矿产资源所有权和经济管理权的分离,国家有关部门(国土资源部)实行煤炭资源所有权的管理,政府行使宏观经济管理权的职能,不进行煤炭企业的经营;二是在经营层面上,实现煤炭资源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国家不对企业的经营行为进行从上而下的管理,从繁杂的事务中解脱出来,保证煤炭资源资产产权在经济层面上加以实现,防止所有权的虚化,给企业自,国家为其健康发展创造宽松环境。

(二)明确界定产权。产权界定,是指国家有关部门依照有关法律,划分煤炭资源资产所有权、使用权及其他权利的产权主体,明确各类产权主体性使其所属产权范围的一种法律行为。其内容主要包括:一是界定煤炭资源的所有权,即明确煤炭资源所有权的主体;而是界定有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而产生的相关权利的产权主体和形式煤炭资源资产占有、使用、受益、处分权的界线和关系。

五、结语

我们可以看到产权对煤炭行业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针对目前我国煤炭企业产权存在的问题,改革现有的煤炭资源使用制度,提高煤炭资源的利用效率,将煤炭资源资产的收益归国家所有,彻底消除资产流失的现象,是我们产权改革的最终目标。我们要对产权进行改革,早日使煤炭行业沿着高效、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进,从而为实现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贡献力量。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天义.国有企业制度模式比较[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4.

[2]邓伟根.产权改革――中国迈向市场经济的第一步[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1996.

煤炭产业分析第5篇

 

1.1 我国煤炭产业的市场集中度分析 

(1)市场集中度的涵义。 

市场集中度是指某一特定的市场中少数几个最大厂商(通常市前四位或前八位)所占有的市场份额,是衡量某一市场内厂商之间市场份额的指标,反映着该市场的寡占程度。 

(2)煤炭产业市场集中度指标分析。 

我国煤炭产业的发展经历了几个时期,我们对这几个时期的集中度指标进行分析,从中可以看出我国煤炭产业的市场集中程度的走势。 

①2004-2006年,市场集中度急速上升,cr4由2003年的14.7%上升到2006年的18.1%,cr8也由2003年的12.45%升到2006年的24.80%。表明落后企业被强制性淘汰,竞争个体减少,优势企业迅速壮大。 

②2007年行业集中度计算(crn=∑x/x)选取中国神华集团、河南郑煤集团、同煤集团、贵州盘江精煤股份有限公司、山西安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山西焦化股份有限公司等八家煤炭企业进行分析。2007年整个煤炭产业的年产量:25.23亿吨;前四家行业的年产量:2.08+1.58 +0.665+0.506=4.831,cr4=4.831/25.23=0.19;前八家行业的年产量;2.08+1.58 +0.665+0.506+0.501+0.49+0.481+0.456=6.759;cr8=6.759/25.23=0.268 

③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我国将加强对煤炭产业的整治力度,多家相继出台了很多措施,例如国家《煤炭工业十一五规划》提出“以煤炭基地为依托,建设大型煤炭集团”,拉开了煤炭重组并购的序幕。这些煤炭集团与山东兖矿集团、中央所属的神华集团、中煤能源集团一起,将占我国煤炭产量的60%以上。重组的目的是消除二元结构,提高产能、效率、机械化程度,增强竞争力,但目前企业集团多为行政性重组。可以预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煤炭产业将形成高中型的寡占市场结构(根据植草益的分类法) 

1.2 煤炭产业产品差异程度分析 

(1)差异化的涵义。 

产品差异是指企业在所提供的产品上,造成足以引起买者偏好的特殊性,使买者将它与其他企业提供的同类产品向相区别,以达到在市场竞争中占有利地位的目的。 

(2)产业的产品差异化指标分析。 

一般来讲,煤炭产品的品牌、文化和功能的差异极其微略,其差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不同煤炭企业所生产的煤炭产品本身的差别。而这些性能差异(如煤灰、发热量、含硫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原煤的自然状态及赋存状况和质量,产品的品牌效应弱。 

二是购买者在心理上相信一些企业产品存在的差异,这是由于购买者拥有不完全信息、或煤炭企业通过加强顾客的产品忠诚度,从而使顾客在心理上相信一些企业的产品存在差异从而产生不同的偏好这是一种购买者主观概念上的产品差别所形成的人为差异。 

1.3 我国煤炭产业市场壁垒分析 

我们对煤炭产业的市场壁垒分析主要从进入壁垒和退出壁垒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煤炭产业的进入壁垒。 

①进入壁垒定义 

进入壁垒,是妨碍潜在竞争对手进入某一产业的因素或障碍,其作用是增加竞争对手的进入成本,使他们与在位企业相比在竞争上处于劣势,从而削弱竞争对手的进入动机,阻止竞争对手的进入行为。 

②煤炭产业的进入壁垒原分析 

从我国煤炭产业的实际情况看,其进入壁垒表现较为复杂。 

第一,不同时期的不同煤炭产业政策形成了不同的进入壁垒。1994年政府又提出了“扶持、整顿、改造、联合、提高”的十字方针以促进乡镇煤矿的发展,中小煤矿的进入壁垒进一步降低。2007年初以来,国家改变了煤炭的产业政策,一是扶大汰小;二是节能减排,抑制煤炭需求;三是提高煤炭资源的各项税费,保证煤炭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第二,不同经济类型的煤炭企业进入煤炭产业的自由程度不同。国有煤炭企业的进入壁垒高于地方、乡镇和个体煤炭企业。 

(2)煤炭产业的退出壁垒 

①退出壁垒的涵义 

退出壁垒是指现有企业在市场前景不好、企业业绩不佳时欲退出该产业但由于各种因素的阻挠,资源不能顺利转移出去的状况。 

②煤炭产业的退出壁垒分析 

我国煤炭产业的退出壁垒极高,尤其国有煤矿更是如此,主要表现在: 

第一,煤炭产业资产的专用性太强。首先,是固定资产的专用性强。在煤矿的固定资产中,井筒占了很大的比重(国有重点煤矿井筒要符合一定要求,造价更高),如退出煤炭生产,几乎毫无用处,矿山的专用设备也很难改作他用,因此煤矿从煤炭生产退出转移到其它产业的话,其转移成本(或称沉没成本)太高。 

第二,煤炭产业的无形退出障碍巨大一是来自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的阻力。政府上各种煤矿项目就是为了增加地方收入和解决就业等问题,如果煤炭企业因经营不好或亏损严重要退出,主管部门尤其是地方政府无论是出于自身利益考虑,还是从安顿企业职工、维持社会稳定的角度考虑都会加以劝阻甚至用行政命令施加影响。

2 煤炭产业的市场行为分析

我们将从三个方面(定价行为、非价格行为、自组织行为)对煤炭产业的市场行为进行分析。

2.1 定价行为分析

2.1.1 价格变动趋势分析

从1997年至2003年,我国的煤炭价格的变动幅度都比较小,但是从2004年开始我国煤炭价格的上涨幅度比较大。 进入 2007 年四季度之后,在冬季用煤高峰、节日储备因素以及“12.5”山西洪洞煤矿爆炸事故之后煤矿安全治理措施的共同推动下,山西省、秦皇岛等主要集散地区和重点煤炭消费企业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煤炭资源不足现象,促使市场煤炭价格在短期内出现了急速上涨。 

2.1.2 价格变动的原因分析

(1)从2007年开始,中国煤炭定价机制已接近完全市场化。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已有50多年历史的全国煤炭订货会议从2007年开始不再召开,取而代之的是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牵头召开的电视电话会议,而在相关企业领会有关文件精神之后,供需双方将进行自主衔接。(2)下游行业需求较为旺盛,2007年全社会用电量 32458 亿千瓦时,同比增长 14.42%;全国发电量 32559 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4.44%。其中,火电发电量 26980 亿千瓦时,占全部发电量 82.86%,同比增长13.82%。

(3)生产成本上升。2008 年,煤炭行业将迎来资源税的改革。煤炭行业上缴的资源税将从目前从量计征,变为从价征收。将矿产资源补偿费的平均征收比率由目前的1.18%逐步提至3%。煤炭生产成本提升已成为必然趋势。 

根据上述分析并结合有关专家的预测,中国煤炭的市场价格在今后两三年可能呈现出“总体平稳、略有上调”的走势,将可能出现大约20%的上涨幅度,其中发电用煤由于取消了过去实行低于市场的计划合同价,可能涨价幅度较大,其他行业用煤涨幅较小。

2.2 自组织行为

所谓企业自组织行为是指企业在利润冲动和竞争压力的作用下,为适应外部各种条件的变化而自动进行的相应组织结构调整或组织创新,企业自组织行为是企业行为的核心,在产业组织理论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企业自组织是实现产业组织优化的能动力量。

2007年,国家加强了对整顿小煤矿的整治力度,同时各大煤矿集团也利用这个机会兼并和整合小煤矿。例如河南郑煤集团借国家整合煤炭资源的大好机遇,整合了43家小煤矿,这些煤矿投产后,每年新增煤炭产量1300万吨。

3 煤炭产业的市场绩效分析

3.1 我国煤炭产业供给能力分析

2007年,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原煤产量累计完成25.23亿吨,同比增加22.95亿吨,同比增长 9.39%。其中:国有重点煤矿原煤产量完成 12.4 亿吨,同比增加1.21 亿吨,增长 10.8%;国有地方煤矿原煤产量完成 3.24 亿吨,同比增加 400 万吨,增长1.3%,乡镇煤矿原煤产量完成9.59亿吨,同比增加6700万吨,增长7.5%。

但是我国目前的煤炭产业存在着不稳定的因素。在冰雪灾害导致南方多省电力供应红灯频闪的同时,全国电煤告急的紧张现实,无异于“雪上加霜”。值得注意的是,和雨雪冰冻灾害呈现的区域性特征相比,目前电煤短缺的事实和影响已在全国和全行业显现。 

3.2 我国煤炭产业的产业资源配置效率

3.2.1 我国现有的设备利用率和新设备的研发情况

受煤炭价格的推动,我国现有的煤炭企业均充分利用了自有的设备进行生产,据统计我国煤炭产业的设备利用率达到85%。

煤化工的发展带动了煤化工装备行业的发展。煤化工装备行业受市场需求的推动,同时得到了国家主管部门的重视。研制开发大型煤化工成套设备已被列入今后国家大力发展的16项重大技术装备任务之一,大型煤化工成套设备的国产化是重点内容。这样的大背景下,煤化工装备行业在2007年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3.2.2 采用新技术的情况

2007 年我国煤化工行业逐步摆脱了单一引进技术的现状,自主知识产权技术蓬勃发展,有些技术取得全球领先地位。其中以即将实现工业化生产的神华煤直接制油技术、开工建设2000吨/年催化剂工厂的大连化物所dmto技术、出口国外的兖矿-华东理工大学水煤浆气化技术和12月在云南解化投产的甲醇制汽油技术为代表。2007 年我国的煤化工产业受政府的正确引导下,在相关企业和各级地方政府等力量的共同推动下稳步发展。煤制油和煤制烯烃等高投入、高产出的项目即将投入生产;醇醚燃料得益于产品标准的出台蓬勃发展;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开始取得领先优势并出口。

参考文献

煤炭产业分析第6篇

1.1 我国煤炭产业的市场集中度分析?

(1)市场集中度的涵义。?

市场集中度是指某一特定的市场中少数几个最大厂商(通常市前四位或前八位)所占有的市场份额,是衡量某一市场内厂商之间市场份额的指标,反映着该市场的寡占程度。?

(2)煤炭产业市场集中度指标分析。?

我国煤炭产业的发展经历了几个时期,我们对这几个时期的集中度指标进行分析,从中可以看出我国煤炭产业的市场集中程度的走势。?

①2004-2006年,市场集中度急速上升,cr4由2003年的14.7%上升到2006年的18.1%,cr8也由2003年的12.45%升到2006年的24.80%。表明落后企业被强制性淘汰,竞争个体减少,优势企业迅速壮大。?

②2007年行业集中度计算(crn=∑x/x)选取中国神华集团、河南郑煤集团、同煤集团、贵州盘江精煤股份有限公司、山西安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山西焦化股份有限公司等八家煤炭企业进行分析。2007年整个煤炭产业的年产量:25.23亿吨;前四家行业的年产量:2.08+1.58 +0.665+0.506=4.831,cr4=4.831/25.23=0.19;前八家行业的年产量;2.08+1.58 +0.665+0.506+0.501+0.49+0.481+0.456=6.759;cr8=6.759/25.23=0.268?

③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我国将加强对煤炭产业的整治力度,多家相继出台了很多措施,例如国家《煤炭工业十一五规划》提出“以煤炭基地为依托,建设大型煤炭集团”,拉开了煤炭重组并购的序幕。这些煤炭集团与山东兖矿集团、中央所属的神华集团、中煤能源集团一起,将占我国煤炭产量的60%以上。重组的目的是消除二元结构,提高产能、效率、机械化程度,增强竞争力,但目前企业集团多为行政性重组。可以预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煤炭产业将形成高中型的寡占市场结构(根据植草益的分类法)?

1.2 煤炭产业产品差异程度分析?

(1)差异化的涵义。?

产品差异是指企业在所提供的产品上,造成足以引起买者偏好的特殊性,使买者将它与其他企业提供的同类产品向相区别,以达到在市场竞争中占有利地位的目的。?

(2)产业的产品差异化指标分析。?

一般来讲,煤炭产品的品牌、文化和功能的差异极其微略,其差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不同煤炭企业所生产的煤炭产品本身的差别。而这些性能差异(如煤灰、发热量、含硫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原煤的自然状态及赋存状况和质量,产品的品牌效应弱。?

二是购买者在心理上相信一些企业产品存在的差异,这是由于购买者拥有不完全信息、或煤炭企业通过加强顾客的产品忠诚度,从而使顾客在心理上相信一些企业的产品存在差异从而产生不同的偏好这是一种购买者主观概念上的产品差别所形成的人为差异。?

1.3 我国煤炭产业市场壁垒分析?

我们对煤炭产业的市场壁垒分析主要从进入壁垒和退出壁垒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煤炭产业的进入壁垒。?

①进入壁垒定义?

进入壁垒,是妨碍潜在竞争对手进入某一产业的因素或障碍,其作用是增加竞争对手的进入成本,使他们与在位企业相比在竞争上处于劣势,从而削弱竞争对手的进入动机,阻止竞争对手的进入行为。?

②煤炭产业的进入壁垒原分析?

从我国煤炭产业的实际情况看,其进入壁垒表现较为复杂。?

第一,不同时期的不同煤炭产业政策形成了不同的进入壁垒。1994年政府又提出了“扶持、整顿、改造、联合、提高”的十字方针以促进乡镇煤矿的发展,中小煤矿的进入壁垒进一步降低。2007年初以来,国家改变了煤炭的产业政策,一是扶大汰小;二是节能减排,抑制煤炭需求;三是提高煤炭资源的各项税费,保证煤炭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第二,不同经济类型的煤炭企业进入煤炭产业的自由程度不同。国有煤炭企业的进入壁垒高于地方、乡镇和个体煤炭企业。?

(2)煤炭产业的退出壁垒?

①退出壁垒的涵义?

退出壁垒是指现有企业在市场前景不好、企业业绩不佳时欲退出该产业但由于各种因素的阻挠,资源不能顺利转移出去的状况。?

②煤炭产业的退出壁垒分析?

我国煤炭产业的退出壁垒极高,尤其国有煤矿更是如此,主要表现在:?

第一,煤炭产业资产的专用性太强。首先,是固定资产的专用性强。在煤矿的固定资产中,井筒占了很大的比重(国有重点煤矿井筒要符合一定要求,造价更高),如退出煤炭生产,几乎毫无用处,矿山的专用设备也很难改作他用,因此煤矿从煤炭生产退出转移到其它产业的话,其转移成本(或称沉没成本)太高。?

第二,煤炭产业的无形退出障碍巨大一是来自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的阻力。政府上各种煤矿项目就是为了增加地方收入和解决就业等问题,如果煤炭企业因经营不好或亏损严重要退出,主管部门尤其是地方政府无论是出于自身利益考虑,还是从安顿企业职工、维持社会稳定的角度考虑都会加以劝阻甚至用行政命令施加影响。?

2 煤炭产业的市场行为分析?

我们将从三个方面(定价行为、非价格行为、自组织行为)对煤炭产业的市场行为进行分析。?

2.1 定价行为分析?

2.1.1 价格变动趋势分析?

从1997年至2003年,我国的煤炭价格的变动幅度都比较小,但是从2004年开始我国煤炭价格的上涨幅度比较大。 进入 2007 年四季度之后,在冬季用煤高峰、节日储备因素以及“12.5”山西洪洞煤矿爆炸事故之后煤矿安全治理措施的共同推动下,山西省、秦皇岛等主要集散地区和重点煤炭消费企业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煤炭资源不足现象,促使市场煤炭价格在短期内出现了急速上涨。 ?

2.1.2 价格变动的原因分析?

(1)从2007年开始,中国煤炭定价机制已接近完全市场化。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已有50多年历史的全国煤炭订货会议从2007年开始不再召开,取而代之的是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牵头召开的电视电话会议,而在相关企业领会有关文件精神之后,供需双方将进行自主衔接。(2)下游行业需求较为旺盛,2007年全社会用电量 32458 亿千瓦时,同比增长 14.42%;全国发电量 32559 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4.44%。其中,火电发电量 26980 亿千瓦时,占全部发电量 82.86%,同比增长13.82%。?

(3)生产成本上升。2008 年,煤炭行业将迎来资源税的改革。煤炭行业上缴的资源税将从目前从量计征,变为从价征收。将矿产资源补偿费的平均征收比率由目前的1.18%逐步提至3%。煤炭生产成本提升已成为必然趋势。 ?

根据上述分析并结合有关专家的预测,中国煤炭的市场价格在今后两三年可能呈现出“总体平稳、略有上调”的走势,将可能出现大约20%的上涨幅度,其中发电用煤由于取消了过去实行低于市场的计划合同价,可能涨价幅度较大,其他行业用煤涨幅较小。

2.2 自组织行为?

所谓企业自组织行为是指企业在利润冲动和竞争压力的作用下,为适应外部各种条件的变化而自动进行的相应组织结构调整或组织创新,企业自组织行为是企业行为的核心,在产业组织理论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企业自组织是实现产业组织优化的能动力量。?

2007年,国家加强了对整顿小煤矿的整治力度,同时各大煤矿集团也利用这个机会兼并和整合小煤矿。例如河南郑煤集团借国家整合煤炭资源的大好机遇,整合了43家小煤矿,这些煤矿投产后,每年新增煤炭产量1300万吨。?

3 煤炭产业的市场绩效分析?

3.1 我国煤炭产业供给能力分析?

2007年,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原煤产量累计完成25.23亿吨,同比增加22.95亿吨,同比增长 9.39%。其中:国有重点煤矿原煤产量完成 12.4 亿吨,同比增加1.21 亿吨,增长 10.8%;国有地方煤矿原煤产量完成 3.24 亿吨,同比增加 400 万吨,增长1.3%,乡镇煤矿原煤产量完成9.59亿吨,同比增加6700万吨,增长7.5%。?

但是我国目前的煤炭产业存在着不稳定的因素。在冰雪灾害导致南方多省电力供应红灯频闪的同时,全国电煤告急的紧张现实,无异于“雪上加霜”。值得注意的是,和雨雪冰冻灾害呈现的区域性特征相比,目前电煤短缺的事实和影响已在全国和全行业显现。 ?

3.2 我国煤炭产业的产业资源配置效率?

3.2.1 我国现有的设备利用率和新设备的研况?

受煤炭价格的推动,我国现有的煤炭企业均充分利用了自有的设备进行生产,据统计我国煤炭产业的设备利用率达到85%。?

煤化工的发展带动了煤化工装备行业的发展。煤化工装备行业受市场需求的推动,同时得到了国家主管部门的重视。研制开发大型煤化工成套设备已被列入今后国家大力发展的16项重大技术装备任务之一,大型煤化工成套设备的国产化是重点内容。这样的大背景下,煤化工装备行业在2007年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3.2.2 采用新技术的情况?

2007 年我国煤化工行业逐步摆脱了单一引进技术的现状,自主知识产权技术蓬勃发展,有些技术取得全球领先地位。其中以即将实现工业化生产的神华煤直接制油技术、开工建设2000吨/年催化剂工厂的大连化物所dmto技术、出口国外的兖矿-华东理工大学水煤浆气化技术和12月在云南解化投产的甲醇制汽油技术为代表。2007 年我国的煤化工产业受政府的正确引导下,在相关企业和各级地方政府等力量的共同推动下稳步发展。煤制油和煤制烯烃等高投入、高产出的项目即将投入生产;醇醚燃料得益于产品标准的出台蓬勃发展;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开始取得领先优势并出口。?

参考文献?

煤炭产业分析第7篇

1.1 我国煤炭产业的市场集中度分析

(1)市场集中度的涵义。

市场集中度是指某一特定的市场中少数几个最大厂商(通常市前四位或前八位)所占有的市场份额,是衡量某一市场内厂商之间市场份额的指标,反映着该市场的寡占程度。

(2)煤炭产业市场集中度指标分析。

我国煤炭产业的发展经历了几个时期,我们对这几个时期的集中度指标进行分析,从中可以看出我国煤炭产业的市场集中程度的走势。

①2004-2006年,市场集中度急速上升,CR4由2003年的14.7%上升到2006年的18.1%,CR8也由2003年的12.45%升到2006年的24.80%。表明落后企业被强制性淘汰,竞争个体减少,优势企业迅速壮大。

②2007年行业集中度计算(CRn=∑x/X)选取中国神华集团、河南郑煤集团、同煤集团、贵州盘江精煤股份有限公司、山西安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山西焦化股份有限公司等八家煤炭企业进行分析。2007年整个煤炭产业的年产量:25.23亿吨;前四家行业的年产量:2.08+1.58 +0.665+0.506=4.831,CR4=4.831/25.23=0.19;前八家行业的年产量;2.08+1.58 +0.665+0.506+0.501+0.49+0.481+0.456=6.759;CR8=6.759/25.23=0.268

③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我国将加强对煤炭产业的整治力度,多家相继出台了很多措施,例如国家《煤炭工业十一五规划》提出“以煤炭基地为依托,建设大型煤炭集团”,拉开了煤炭重组并购的序幕。这些煤炭集团与山东兖矿集团、中央所属的神华集团、中煤能源集团一起,将占我国煤炭产量的60%以上。重组的目的是消除二元结构,提高产能、效率、机械化程度,增强竞争力,但目前企业集团多为行政性重组。可以预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煤炭产业将形成高中型的寡占市场结构(根据植草益的分类法)

1.2 煤炭产业产品差异程度分析

(1)差异化的涵义。

产品差异是指企业在所提供的产品上,造成足以引起买者偏好的特殊性,使买者将它与其他企业提供的同类产品向相区别,以达到在市场竞争中占有利地位的目的。

(2)产业的产品差异化指标分析。

一般来讲,煤炭产品的品牌、文化和功能的差异极其微略,其差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不同煤炭企业所生产的煤炭产品本身的差别。而这些性能差异(如煤灰、发热量、含硫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原煤的自然状态及赋存状况和质量,产品的品牌效应弱。

二是购买者在心理上相信一些企业产品存在的差异,这是由于购买者拥有不完全信息、或煤炭企业通过加强顾客的产品忠诚度,从而使顾客在心理上相信一些企业的产品存在差异从而产生不同的偏好这是一种购买者主观概念上的产品差别所形成的人为差异。

1.3 我国煤炭产业市场壁垒分析

我们对煤炭产业的市场壁垒分析主要从进入壁垒和退出壁垒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煤炭产业的进入壁垒。

①进入壁垒定义

进入壁垒,是妨碍潜在竞争对手进入某一产业的因素或障碍,其作用是增加竞争对手的进入成本,使他们与在位企业相比在竞争上处于劣势,从而削弱竞争对手的进入动机,阻止竞争对手的进入行为。

②煤炭产业的进入壁垒原分析

从我国煤炭产业的实际情况看,其进入壁垒表现较为复杂。

第一,不同时期的不同煤炭产业政策形成了不同的进入壁垒。1994年政府又提出了“扶持、整顿、改造、联合、提高”的十字方针以促进乡镇煤矿的发展,中小煤矿的进入壁垒进一步降低。2007年初以来,国家改变了煤炭的产业政策,一是扶大汰小;二是节能减排,抑制煤炭需求;三是提高煤炭资源的各项税费,保证煤炭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第二,不同经济类型的煤炭企业进入煤炭产业的自由程度不同。国有煤炭企业的进入壁垒高于地方、乡镇和个体煤炭企业。

(2)煤炭产业的退出壁垒

①退出壁垒的涵义

退出壁垒是指现有企业在市场前景不好、企业业绩不佳时欲退出该产业但由于各种因素的阻挠,资源不能顺利转移出去的状况。

②煤炭产业的退出壁垒分析

我国煤炭产业的退出壁垒极高,尤其国有煤矿更是如此,主要表现在:

第一,煤炭产业资产的专用性太强。首先,是固定资产的专用性强。在煤矿的固定资产中,井筒占了很大的比重(国有重点煤矿井筒要符合一定要求,造价更高),如退出煤炭生产,几乎毫无用处,矿山的专用设备也很难改作他用,因此煤矿从煤炭生产退出转移到其它产业的话,其转移成本(或称沉没成本)太高。 第二,煤炭产业的无形退出障碍巨大一是来自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的阻力。政府上各种煤矿项目就是为了增加地方收入和解决就业等问题,如果煤炭企业因经营不好或亏损严重要退出,主管部门尤其是地方政府无论是出于自身利益考虑,还是从安顿企业职工、维持社会稳定的角度考虑都会加以劝阻甚至用行政命令施加影响。

2 煤炭产业的市场行为分析

我们将从三个方面(定价行为、非价格行为、自组织行为)对煤炭产业的市场行为进行分析。

2.1 定价行为分析

2.1.1 价格变动趋势分析

从1997年至2003年,我国的煤炭价格的变动幅度都比较小,但是从2004年开始我国煤炭价格的上涨幅度比较大。 进入 2007 年四季度之后,在冬季用煤高峰、节日储备因素以及“12.5”山西洪洞煤矿爆炸事故之后煤矿安全治理措施的共同推动下,山西省、秦皇岛等主要集散地区和重点煤炭消费企业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煤炭资源不足现象,促使市场煤炭价格在短期内出现了急速上涨。 

2.1.2 价格变动的原因分析

(1)从2007年开始,中国煤炭定价机制已接近完全市场化。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已有50多年历史的全国煤炭订货会议从2007年开始不再召开,取而代之的是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牵头召开的电视电话会议,而在相关企业领会有关文件精神之后,供需双方将进行自主衔接。(2)下游行业需求较为旺盛,2007年全社会用电量 32458 亿千瓦时,同比增长 14.42%;全国发电量 32559 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4.44%。其中,火电发电量 26980 亿千瓦时,占全部发电量 82.86%,同比增长13.82%。

(3)生产成本上升。2008 年,煤炭行业将迎来资源税的改革。煤炭行业上缴的资源税将从目前从量计征,变为从价征收。将矿产资源补偿费的平均征收比率由目前的1.18%逐步提至3%。煤炭生产成本提升已成为必然趋势。 

根据上述分析并结合有关专家的预测,中国煤炭的市场价格在今后两三年可能呈现出“总体平稳、略有上调”的走势,将可能出现大约20%的上涨幅度,其中发电用煤由于取消了过去实行低于市场的计划合同价,可能涨价幅度较大,其他行业用煤涨幅较小。

2.2 自组织行为

所谓企业自组织行为是指企业在利润冲动和竞争压力的作用下,为适应外部各种条件的变化而自动进行的相应组织结构调整或组织创新,企业自组织行为是企业行为的核心,在产业组织理论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企业自组织是实现产业组织优化的能动力量。

2007年,国家加强了对整顿小煤矿的整治力度,同时各大煤矿集团也利用这个机会兼并和整合小煤矿。例如河南郑煤集团借国家整合煤炭资源的大好机遇,整合了43家小煤矿,这些煤矿投产后,每年新增煤炭产量1300万吨。

3 煤炭产业的市场绩效分析

3.1 我国煤炭产业供给能力分析

2007年,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原煤产量累计完成25.23亿吨,同比增加22.95亿吨,同比增长 9.39%。其中:国有重点煤矿原煤产量完成 12.4 亿吨,同比增加1.21 亿吨,增长 10.8%;国有地方煤矿原煤产量完成 3.24 亿吨,同比增加 400 万吨,增长1.3%,乡镇煤矿原煤产量完成9.59亿吨,同比增加6700万吨,增长7.5%。

但是我国目前的煤炭产业存在着不稳定的因素。在冰雪灾害导致南方多省电力供应红灯频闪的同时,全国电煤告急的紧张现实,无异于“雪上加霜”。值得注意的是,和雨雪冰冻灾害呈现的区域性特征相比,目前电煤短缺的事实和影响已在全国和全行业显现。 

3.2 我国煤炭产业的产业资源配置效率

3.2.1 我国现有的设备利用率和新设备的研发情况

受煤炭价格的推动,我国现有的煤炭企业均充分利用了自有的设备进行生产,据统计我国煤炭产业的设备利用率达到85%。

煤化工的发展带动了煤化工装备行业的发展。煤化工装备行业受市场需求的推动,同时得到了国家主管部门的重视。研制开发大型煤化工成套设备已被列入今后国家大力发展的16项重大技术装备任务之一,大型煤化工成套设备的国产化是重点内容。这样的大背景下,煤化工装备行业在2007年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