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海洋经济学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3-12-28 16:19:12
海洋经济学论文

海洋经济学论文第1篇

[关键词]海洋经济;实证研究;中国全文数据库

[中图分类号]F0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1)03-0041-03

当前海洋对于国家和民族的经济重要性日益凸显,一方面全球人口数量持续增加而承载人口的陆地资源储量日益减少,另一方面科学技术发展使得人类可以深入利用开发海洋资源。我国是海洋大国,海洋国土约占300万平方公里,海洋资源十分丰富。同时我国人口众多,对环境和资源的压力更加的凸显,发展海洋经济是我国保持持续繁荣的重要战略途径。而对海洋经济及其相关理论进行多层次、多领域、多视角的理论探讨就是解决这个问题必不可少的环节和途径。但就笔者所掌握的文献而言,中国学界对过去三十年海洋经济研究方面的既有文献缺乏梳理,尤其是实证、定量的研究还不曾看到。因而,笔者拟以改革开放以来的有关海洋经济的研究文献为研究对象,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对这些文献进行梳理,从而大致展现中国海洋经济的研究现状,并通过剖析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期待为推进中国海洋经济的理论研究作出智性努力。

一、研究方法

(一)资料来源: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过去三十年来,中国研究成果形式日益多元化,如报纸、专著、期刊、网络等。如果将所有形式的研究成果完全汇总梳理,无论从成本上还是现实操作性上都是不太现实的。而且从统计学上讲,大数概率使得这样做也没有必要。以颇具影响力和权威性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文章作为样本,就足以对中国过去三十年对海洋经济的研究状况进行较为全面的描述。

(二)时间段选择:改革开放以来至今

之所以选取这个时间段,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首先,从宏观背景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成为了初步繁荣、富强、开放的社会主义国家,其间所取得的巨大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因为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应该思考如何总结、吸取过去的经验,并用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从而推进中国的社会进步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其次,从历史的角度看,1978年于光远、许涤新等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会议上提出建立“海洋经济学”新学科并且成立针对海洋经济的专门研究所。1980年7月,我国成立了中国海洋经济研究会。以此为标志,我国海洋经济体系逐步建立,相关研究工作开始踏上正轨。

第三,从研究目的看,对过去三十一年的研究状况进行梳理、分析的最终目的是为未来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提供理论支持与制度建议。而过去三十年正是我们“摸着石头过河”式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因此我国社会构建当前与未来理想图景所需理论与制度支持,都与过去三十一年改革开放所形成的理论与经验密不可分。

(三)具体调查方法

在具体调查中,笔者选择检索词为“篇名”,检索项为“海洋经济”,从1979-2010年中每年作为一个独立时间段,范围为“核心期刊”,查询范围为“总目录”,选择匹配为“精确”。之所以选择检索词为“篇名”,检索项为“海洋经济”是因为这种选择能最合适地选择出研究主旨为“海洋经济”的文章。

二、海洋经济研究现状的实证分析

(一)从研究内容来看主要表现为以下特点:

从总体内容构成来看,从1979年以来我国学者对海洋经济的研究更多的停留在对海洋经济的应用研究上,占研究总量的64.37%,而理论研究与其他研究只分别占20.11%和15.52%。(见图1所示)从海洋经济的理论研究来看,主要集中在基础理论上,占理论研究总量的比重为71.03%。基础理论的研究中,对海洋经济简单介绍的所占比重也较大,达到20%;而对海洋经济综述性及反思性的研究比重比较小,只有8.57%。(如图2所示)具体理论包括两类观点,一是产业经济观点,二是海洋资源经济观点。从海洋经济的应用研究来看,相关成果多数集中我国区域及整体如何发展海洋经济的研究上,分别占应用研究总量的54.46%和39.29%,而此方面的内容包括发展的可能性、具体建议、现状评价、可持续性、未来的预测等;对海洋经济国外借鉴及历史总结的研究所占比重比较小,只有6,25%。(如图3所示)

(注:A代表海洋经济简介;B代表海洋经济基本理论;c代表综述性及反思;D代表中国整体海洋经济的发展及建议;E代表中国区域海洋经济的发展厦建议;F代表海洋经济国外的借器及历史总结;G代表公告、采访等。)

(二)从研究方法上看表现为以下特点。

从总体来看,从1979年以来我国学者对海洋经济的研究主要采用了基本经济理论指导之下的理论定性分析,占研究比例的42 53%。(如图4所示)

(注:I代表调查研究基础上的定性分析;Ⅱ代表基本经济理论指导之下的理论定性分析;Ⅲ代表定量分析;Ⅳ代表其他方式。)

(三)从研究历程来看,中国海洋经济的研究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点。

按照研究的数量、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可以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海洋经济研究历程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979-1987年是零星研究阶段,1988-2000年是研究的平稳增长阶段,2001年至今是研究的快速发展阶段。其中各个阶段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的重点是不同的。

在第一阶段(1979-1990年),从研究内容上看主要是对海洋经济进行简单的介绍及中国发展海洋经济的建议,整体上看只是将零散研究成果的简单加合,还没有体系性;此阶段采用的方法以调查研究基础上的定性分析为主。在第二阶段(1991-2000年),从内容上看,理论研究上侧重于海洋经济基础理论的研究,而应用研究则集中在具体区域发展海洋经济的研究上。此阶段基础理论的研究从两个角度丰富了海洋经济的理论。一是从产业经济的视角,利用西方宏观经济、产业经济的相关理论,将涉海各经济部门进行横向综合研究,将海洋经济理论研究扩展到包括关于海洋经济各方面的研究工作。二是从海洋资源经济的视角,将经济科学与海洋科学结合起来,逐渐由海洋资源开发的研究向海洋资源的深加工,资源的产业化发展,再到资源产业化对区域经济、环境经济的影响,最后发展到对国民经济和世界一体化趋势的影响研究。此阶段在研究方法上,开始使用理沦定性分析的研究方法,但是凋查研究摹础

上的定性分析仍然占主导地位。第三个阶段是2000-2010年的繁荣阶段、这个阶段从研究内容来看,岁中国海洋经济的研究数量大幅度增l朋j,从总节j:与区域海洋经济的研究不棚上下,占据r海洋经济研究的主导地位。这个阶段将海洋产业经济观点与海洋资源经济观点融合起来,建立起海洋“大区域经济理论”。使得海洋资源、环境经济、海洋产业经济和海洋区域经济成为一个密切联系的系统。从研究方法上出现了定量分析的方法,但从总体上看舔本经济理沦指导之下的理论定性分析仍然足此阶段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

海洋经济的研究呈现的阶段陆特点与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走势足一敛的。2()世纪5()年代以来,世界海洋经济快速增长,2()世纪70年代初,世界海洋产业总产值约1100亿美元;1980年增至3400亿美元。改革开放以束,面对着这种国际趋势,我国意识到海洋经济的重要性,歼始埘我国海洋经济基本情况进行一系列的调查。先后对巾国海岸带和海洋资源、全国海岛资源进行了综合调奁,获得了大最蜒础性的数据。在1988年出版了《中国海洋年鉴(1986)》,其中就包括了部分海洋经济统计资料。从1989年起,《中国海洋经济统汁年鉴》陆续出版。这些基础性的调研工作为海洋经济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资源,这为进行海洋经济的研究提供了可能。而从实践情况来看,80年代中期以后,沿海省区纷纷把海洋经济列为各省发展战略,加大开发海洋的力度,这种强烈的现实需求使得当时的研究主要注重实效性、政策性的研究,而缺乏对基础理论的研究。

从全国来看,1991年召开全国海洋工作会议,1996年正式《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从区域来看,沿海省区纷纷把海洋经济列为各省发展战略。如海南省提出“以海兴岛,建设海洋大省”;广东省提出了“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奋斗目标;广西壮族自治区提出“蓝色计划”;福建省提出建设“海上田园”;江苏省提出了建设“海上”;河北省提出“立体开发海洋”等等。政府的引导使得90年代以来我国海洋经济开始高速增K,逐步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海洋经济的总最从1990年的438亿元上丹1998年的3269.92亿元;海洋经济以20%以上的年增速在增长,海洋经济总值点GDP的比重从1986年的2.22%上升到1998年的4.12%。在此背景下,我刚学者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我国及各区域发展海洋经济的战略性研究上。

201)1年国家海洋局印发了《海洋工作“十五”汁划纲要》,明确提出了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海洋资源不断增长的需要为基本出发点,推动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题。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实施海洋丌发”的战略,“十七大”提出“开发海洋产业”的新要求。与之相适直的就是,更多的学者将研究的重点转移到从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角度上对海洋经济的町持续发展进行研究。

三、既有海洋经济研究的不足

上述时中国既有海洋经济研究特点的总结更多的是成就方面的表述,下面笔者将要对既有研究中的不足进行反思。从某种意义上讲,后者对于知讽的增进与问题的解决可能更有益处。笔者认为其所具有的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研究比较落后

中国在海洋经济领域的既有研究从数量上看很多,其研究视角及理论依据也颇为多元,但是总体上看,我国对海洋经济的研究还是相对落后的。这种落后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从研究内容上看,目前研究主要从海洋经济的界定、作用以及持续性等方面,海洋经济的理论基础主要集中在经济地理论和资源经济论上;在研究方法上看还是以定性的研究方法为主。

(二)不能满足社会实际发展的需要

与海洋经济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海洋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总体规模仍明显偏小,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仍不够显著。因此,积极探讨研究影响我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对于正确制订我国海洋经济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规划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影响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海洋资源退化、海洋生态环境恶化、海洋权益形势严峻、分散式海洋管理体制制约管理职能、海洋科技成果转化不畅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十分需要理论的指导,需要发挥理论所具有的能动性。然而,中国既有的海洋经济理论在这方面所起的作用还是极其有限的。

(三)缺乏脉络式的系统和反思式的理论探讨

海洋经济学论文第2篇

关键词:海洋经济;学科体系;创新

本文得到海南大学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计划项目(HDZHSL2013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473066、71563008、41361029)、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57260)、海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Hnky2015-11)资助。

F124

一、海洋经济学科基本定位

海洋经济学科是一门新兴学科,既属于海洋基础理论经济学范畴,也属于应用经济学范畴。它是在理论经济学基本原理上应用于海洋经济活动实践,同时在实践基础上进行经验总结、理论抽象,揭示客观规律,并为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海洋环境的保护服务的综合性基础学科。根据海洋经济学的学科性质,以现代经济学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依据,现代海洋经济学研究的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1.海洋经济学科的微观研究。海洋经济微观层面,旨在揭示某区域某海洋产业背景下具有一般性的微观主体经济行为及其交互特征。因此,海洋经济学微观层面主要是运用微观经济学理论研究海洋资源配置的市场机制。包括:微观海洋经济行为主体的行为;海洋产品市场的供给与需求;海洋资源的产权分析与制度设计;海洋资源的有效配置等。

2.海洋经济学科的中观研究。海洋资源开发总是表现为产业形式和空间状态,因此,海洋经济发展状态必须要从海洋产业及其空间布局来描述。海洋经济中观层面作为联系海洋宏观、微观经济的中间形态,从产业角度看主要研究不同海洋产业的总量特征、各产业细类之间的关联和产业经济管理及政策基本模式;从区域角度看主要研究反映一国涉海区域的总量特征、各区域单元之关联和涉海区域经济管理与政策基本模式。

3.海洋济学科的宏观研究。海洋宏观层面旨在从整体角度考察一国海洋经济的聚合特征与政策模式,它侧重从总量(而非结构)角度研讨一国海洋经济总体增长与发展议题,其内在的局部性产业结构与区域结构机制可在中观层次得到解释,其个体行为机理可由微观部分予以说明。因此,海洋经济学宏观层面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首先是海洋宏观经济的总量分析。海洋宏观经济学的海洋经济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研究,主要是对海洋经济活动的总量进行分析,探求海洋经济总量供给与总量需求的均衡。尤其是要研究海洋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构建海洋经济核算体系。其次是海洋经济政策与海洋经济管理。海洋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任务在于通过理论研究提出相应的海洋政策主张,以确保海洋经济稳定增长。其中研究政府在海洋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及作用尤为重要。

4.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把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引入海洋经济学科的理论框架中,是基于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全球范围内的肯定和实施。海洋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经济发展与海洋环境、海洋资源的协调一致,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包括:海洋生态系统与人类社会的交互作用;海洋生态系统的价值理论;海洋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价值的实现及补偿问题;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意义;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和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

二、海洋经济学科的基本特性

海洋经济学科具有如下特性:

1.区域性。海洋经济学科的研究对象不是单一部门经济,而是以海洋这一自然地理单元为基础的一切活动,因此,海洋经济学不单是一门区域经济学、资源经济学或环境经济学。

2.综合性或称边缘性和交叉性。海洋经济学科是在多学科整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涉及经济学、海洋学、政治学、法学、历史学、地理学、管理学、环境学、科学学、技术学、工程学、生物学、数学等多学科知识。

3.社会性。海洋经济学科虽然较多地涉及海洋学、地理学、技术工程学和数学等自然科学,但在主体上仍然属于社会科学,是研究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的科学。

4.应用性。海洋经济学科虽然也有理论层面的内容,但其大多数内容本质上是应用性的,是直接为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海洋而服务的。

总之,海洋经济学科研究离不开海洋自然科学。海洋经济学科与一般经济学不同,她必须以海洋自然科学为基础。近半个世纪来海洋经济学走得不远,研究问题不深厚不系统,与忽视海洋自然科学而注重纯社会科学有很大关系。如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拥有大量液态水的星球,而海洋是连接地球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纽带,是地球上最广阔的自然地理区域,是地球上生命诞生和繁衍的地方,是生命存在和发展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海洋辽阔的空间适合人类发展的空间需要,对人类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如可在海上围造新的陆地,解决建设城镇、机场、工厂和家耕等用地;可在海上进行工程建设,减少陆上用地,建设水下仓库,水下公园和海底隧道以及水上建筑群等。只有从海洋在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出发,才能从总体上把握海洋与人类的相互关系。

三、海洋经济学科的未来发展前景

在世界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新一轮海洋竞争最重要的领域是经济实力的竞争,而推动经济发展的最大动力是科技进步。在新经济条件下,现代海洋勘探、开发技术融合了现代各方面的高技术、新技术,成为知识技术密集、资金密集的综合性社会经济活动。谁能最早、最好地开发利用海洋,谁就能获得最大效用。20世纪80年代来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和德国等发达国家纷纷制定海洋发展规划,提出优先发展海洋高新技术战略。海洋高科技在海洋石油、天然气以及其它矿产开采、海水养殖、海水淡化、海洋交通运输、海水综合利用、海洋能利用、海洋空间利用和海洋工程等领域的发展非常迅速,已经成为推动海洋产业群和海洋经济支柱不断发展和扩大的重要力量。

烟波浩瀚的海洋蕴藏着极为丰富自然资源,海洋能提供60%左右的水产品,20%以上的石油和天然气,约20%的原盐以及足够多的金属矿产资源。在动物中有鱼类2.5万种,是人类利用海洋生物资源的主体。据测算,世界海洋鱼类年生产量估计值为6亿吨(鲜重),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条件下,其每年最大持续渔获量估计为2.5亿吨。海洋中的矿物资源十分丰富。据估计,世界各大洋的锰结核矿总储量可达3万亿吨左右。这种锰结核矿含有多种稀有金属元素,可供人类使用2.5亿年。海洋石油资源的含量约750亿-1350亿吨左右,如将天然气计算在内含量会更大。海滨砂矿和海底煤炭等也极其丰富。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和矿物资源是发展海洋经济的物质基础。

地球上的陆地是相互分离的,海洋是相互连通的,因此海洋是全球的通道,陆地只是大海中的“岛屿”。海洋为人类相互交往和济贸易提供最方便有效的天然通道,为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提供最经济便捷的海上交通运输途径。人类利用舟楫漂洋过海进行交往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时代,各国人民为了促进彼此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克服无数艰难险阻,通过海洋进行交往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如鉴真和尚东渡日本,前后6次渡海,历时11年才取得成功,成为中日交往史上的佳话。马可・波罗来中国也曾利用过海洋。海洋运输具有承载大、运费低的特点。现在省际之间、国家之间的各类物资转运主要靠海洋。海运业繁荣还带动了港口建设、沿海城市发展和陆路交通、工农业生产、商业贸易、财政金融、旅游服务和国际交流等一系列社会经济的发展。

海洋是实施国家政治和军事战略的基本领域。世界战略格局及地区形势的变化,使各国对海洋资源的争夺日益加剧。强大的海上政治和军事力量,是保证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几百年前,海洋就是殖民主义激烈角逐的场所。由于海洋是连续不断的水体,航线众多,回旋余地大,又可通过不受任何国家的公海直接到达各大陆和许多地区,所以历来被视为军事战略的重要区域。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60多年里,地区和局部范围的冲突不断,海洋军事力量的地位和作用日显重要。如朝鲜战争期间,美国主要由海上向朝鲜运送军事物资和人员。1982年英国与阿根廷为争夺阿根廷邻近的马尔维纳斯岛及其海域油气资源而爆发的“马岛之战”,1991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斯拉夫的战争,都充分显示了在现代国际冲突中,海洋军事力量及其战略的突出地位,以及海洋在国家安全及至整个国际政治斗争中所占的重要位置。

海洋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的构成部分和体系。海洋文化特别是海洋意识,是人类认识、把握、开发和利用海洋的关键,也是关于海洋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的理性认识。作为一种社会观念形态,海洋文化的确立,对海洋开发、利用和保护具有决定性影响。地中海人较早走向海洋,创造了海洋文明,使地中海成为人类文明的摇篮之一。英国是一个岛国,海上力量发展较早,英国人的海洋文化历史也较悠久,英语在全球流行成为英国海洋文化的成功范例。世界文明发展趋势是海洋文化的发展伴随海洋意识的增强,认识海洋,开发和利用海洋,可以创造了辉煌的海洋文明,包括航海、海战、海洋哲学、海洋文学艺术、海洋宗教和海洋风俗等方面的丰富内容。

参考文献:

[1]陈万灵,徐质斌,张庆霖.海洋经济研究生教育的兴起与发展[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07,05:110-113.

[2]程娜.可持续发展视阈下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3.

[3]孙智宇.我国海洋经济研究的回顾与展望[D].辽宁师范大学,2007.

海洋经济学论文第3篇

【关键词】海洋经济 经济管理专业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6-0001-03

【Abstract】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arine economy proposes new requirements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train qualified personnel. From this perspective, combining the practice of teaching reform and exploration in recent years, the paper stresses that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program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integrate continuity with development to train talents for marine economy. Apart from laying a solid foundation of the basic theories of for students, we should highlight teaching and learning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arine economy and the new teaching model in which economy and management professionals can be adapted to the economic practice.

【Key words】Marine economy Economy and management Personnel training

为了更好地适应二十一世纪海洋经济快速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需要,海洋类高等院校抢抓我国海洋开发的战略机遇,顺应高等教育的发展形势,积极探索开设面向海洋经济领域的经济管理专业,办出自己的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形成自身的竞争与发展优势,已成为一项责无旁贷的重要事业。作为全国海洋类的高校之一和辽宁省唯一一所海洋水产类本科院校的大连海洋大学,一直是辽宁海洋事业发展的重要科技支撑,近年来在面向海洋经济领域的经济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具有一定创新性的实践与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培养目标与模式的选择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毕业后的职业转换也变得更为普遍和频繁。为适应这种新形势的转变,高校人才的培养必须根据符合市场及社会需要的新人才质量评价标准,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新模式。纵观我国高校经济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长期以来普遍定位于培养比较泛化的“高级专门人才”居多。而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高校目前进行的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不论在培养模式还是教学方式方面都受到了极大的挑战。[1]基于对二十一世纪人才素质特征和经济管理专业定位和发展目标的认识,尤其是近年来我国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形势及对人才的新要求,作为海洋类高校应在符合社会需求和因地制宜的原则上,从学校实际出发,发挥海洋学科优势,办出海洋经济的专业特色,着力培养适应海洋经济发展需要的经济管理专业复合型应用性人才,这有利于发挥海洋类高校的优势和特色,也使得学校自身和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好的社会适应性。基于对海洋经济领域经济活动过程的内涵认识以及海洋类高校人才培养的特色需要,并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应将面向海洋经济领域的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于:系统培养拥有扎实的经济管理基本原理和海洋经济理论基础,熟练掌握海洋经济领域相关业务的基本工作方法与技能,通晓海洋法律与管理政策,擅长海洋渔业或港口物流管理,以及海洋贸易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复合型高层次应用人才。学生毕业后的就业主要面向政府海洋与渔业管理部门、海洋经济研究、海洋相关产业的企业管理与贸易经营等相关工作。

为了与上述培养目标相适应,在面向海洋经济领域的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上,应着力构建并形成使学生总体上掌握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干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强化海洋经济理论和与海洋经济管理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海洋自然科学等有关知识与方法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海洋权益与保护意识,夯实专业基础、拓展知识口径、实施因材施教、分方向培养,从传统的重理论知识传授到以综合素质能力培养为重、从重理论教学到以理论与实践并重,并在教学中充分体现海洋经济管理特色,在教学内容、课程组织、质量保证与控制等方面均能适应海洋经济发展需要的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二、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面向海洋经济领域的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是对传统经济管理专业进行的一项创新探索,应当坚持“研究与实践并行”的动态原则,在研究中改革,以改革促研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和完善,逐步形成科学合理的具有海洋特色的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现结合大连海洋大学经济学(海洋经济方向)与海洋管理两个专业近年来在这方面的建设做一些基本回顾,以期抛砖引玉。

1.全面对接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形势,积极争取开设面向海洋领域的经济管理本科专业,不断修订与完善适应海洋事业需要的人才培养方案。

(1)更新教学观念,明确本专业发展目标,定位于为海洋经济的发展培养有针对性方向需要的专业人才。随着“海上辽宁”战略的提出,社会对于海洋经济、海洋开发、海洋管理类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为适应服务辽宁及国内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大连海洋大学结合市场调查和学校办学条件,成功申报增设了经济学(海洋经济方向)与海洋管理两个本科专业,以进一步发挥“开发海洋,振兴辽宁经济”的职能,提升辽宁海洋经济强省的战略地位。开办后又以专业评估建设为契机,开展转变教育思想的大讨论,树立新世纪教育观念,强化本科教学质量意识;组织教师深入海洋经济第一线考察了解海洋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与政府海洋职能部门、涉海企事业单位进行交流,把握海洋经济管理人才的需求动向等。通过这一系列举措,使得教师对专业发展目标与方向的理解更加明确,在专业教学上充分考虑海洋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及学生对今后就业的自我定位,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精神。

(2)完善课程体系建设,更新教学内容,形成具有海洋经济特色的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模块化整合课程体系。根据美国著名教育家戴尔蒙德的观点,课程体系的设立目标应取决于三个方面:所有学生必须拥有的基础能力;必须具有学科特色的、与核心要求相适应的能力;必须拥有具备学科特色的,与专业、选修课程相关的能力。[2]结合海洋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的需要,提出了既强调学生素质教育,又具有专业应用能力的5大模块组成的模块化整合学分制课程教学体系:①公共基础课;②学科基础课;③专业课;④通识教育选修课;⑤实践教学课。

人才培养计划的编制在确保经济管理核心课程(如宏微观经济学、《资本论》选读、管理学原理、行政管理学等)的同时,紧贴海洋经济发展实践,安排海洋经济导论、海洋区划与规划、海域管理学、海洋行政管理等课程和专题讲座,体现理论教育与实践创新精神培养相结合的指导思想,在经济管理专业中凸显自身鲜明的海洋特色。

2.根据面向海洋领域的经济管理专业分方向培养要求,加强专业师资队伍的内涵建设,增强教学力量对海洋经济人才培养新要求的适应性。

一支高水平、高学历、结构合理和充满活力的、满足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的师资队伍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需要并特别在海洋经济管理领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方面予以加强。学校鼓励专业教师多参加一些全国性或有较大影响力的海洋经济与文化、海洋战略与管理、海洋开发与保护、区域海洋特色产业发展等涉海领域的学术交流、科研活动。同时,鼓励教师到海洋经济第一线的港口物流、船舶修造、远洋渔业、滨海旅游、水产品加工贸易等涉海企业单位或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进行社会调研。

3.加强教学管理,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切实提高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

(1)组织教师学习教育部、省教育厅有关开展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的文件精神,学习国家和地方政府对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的大政方针及由此形成对海洋人才战略的实施,从思想高度上增强对海洋经济管理人才培养重要性与紧迫性的认识,注重自身师德师风教育,集中主要精力投身于海洋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的各项教学环节之中。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鼓励本专业教师积极投身于海洋经济管理领域的实践与科研活动,提高教学、科研与服务地方海洋经济建设的水平。

(2)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采用经济管理案例分析及探究式课堂教学方法,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和经常性的教研活动,围绕宏观经济、海洋经济、海洋管理的发展,重点抓住国内外热点问题及海洋经济管理领域的重要议题,重视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科研与人才培养相互促进,深化社会服务工作,开拓视野,互动交流,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增强教学效果。

(3)以学生为主体,实行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将单一的课堂讲授扩大到学生有目的的自学和问题讨论、海洋经济管理活动第一线的实践及社会服务活动等方面,注重解决所学经济管理理论知识在海洋经济管理领域的分析应用和海洋经济管理知识体系的创新发展问题。在选择教学方式时能考虑到学生不同的学习方式,教学效果会更加有效,大学教育的效果主要取决于学生的努力和他们参与课内外活动的积极程度。[2]在正常的课堂教学之余,经常聘请高水平专家学者或政府相关部门领导给学生举办海洋经济管理发展方面专题讲座,组织学生参加海洋经济管理方面的学术交流活动,开阔学生视野,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型海洋经济管理所需人才的综合素质。通过上述做法,调动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激发对海洋经济管理理论等的学习兴趣,加深理解与掌握相关知识,有效解决经济管理专业一般理论与海洋经济管理专业理论相结合而带来的课程内容多、涉及范围宽、课时紧张的状况。

4.重视学生培养过程中的海洋经济管理领域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建立校内外专业实习基地,提高学生毕业后参与海洋经济管理活动的实践能力和应用创新能力。

为了适应海洋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面向海洋经济管理领域的高校经济管理专业建设中,必须勇于突破传统思维,主动转变观念,以现代教育理念积极探索创新型海洋经济人才的培养路径。为提高学生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充分利用涉海类高校海洋学科特色和地处海洋经济前沿阵地的地域优势,积极组织开展学生的各类校内活动和社会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科学素养、人文素质和应用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能培养综合分析能力和创造性。大连海洋大学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与獐子岛渔业集团、辽渔集团、大连市海洋与渔业局等相关单位合作,建立了海洋经济管理的教学实习调研基地,加强人才培养的产、学、研结合。还结合实验室的建设,进行数字海洋管理等相关的模拟实训,为学生提供较好的校内实习平台,为毕业后尽快适应海洋经济管理工作需要奠定了良好的应用能力基础。

三、面向海洋经济领域的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思考

经济管理专业是高校中设立较多、建设也较为成熟的传统老专业,早已形成了一套较为既定的培养模式。而在新的经济社会发展时期,对传统专业培养模式实施必要的改革,特别是在海洋经济等特定领域的拓展或延伸,是一种有益而必要的尝试。通过对经济学(海洋经济方向)与海洋管理两个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可使我们从取得的成效中得到更多的思考。

1.突破常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创新,形成较为科学完善的海洋经济管理人才培养体系,编制完成了较为规范的专业教学课程大纲,制定了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与规则,确保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有效实施。通过海洋经济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施,主持完成了一批省、市级纵向项目和地方企事业单位横向项目,形成了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并具有鲜明特色的海洋经济、海洋管理研究方向,部分研究成果、建议被政府有关部门采纳作为重要的决策参考依据。

2.打破经济管理专业传统办学格局,办出自身特色。在经济管理专业的建设中始终在思考面临众多院校均开设有经济管理专业的格局,如何能从中脱颖而出,将自己的经济管理专业办出特色,确保在激烈的教育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虽然没有著名高校的品牌及教育资源优势,但凭借着先进的教学理念和不懈的教改努力,紧紧抓住近年来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需要以及学校自身的办学条件,学校将海洋经济管理的近期人才需求和经济管理专业的长远发展结合起来,对当前和未来的海洋经济管理人才需求做出准确判断,确保所设置的专业和与此相配套的师资队伍的相对稳定和不断优化,并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身海洋类高校的优势,使所开设的海洋经济管理专业具有鲜明的海洋特色,在海洋经济领域逐步形成了较突出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优势,所取得的成效得到了各级政府及省内外高校经济管理方面教育专家的充分肯定。

3.兼顾继承与发展、共性与个性、理论与实践的有机协调,既保证经济管理学科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又能较好地彰显海洋领域的鲜明特色,以确保培养模式的科学性与所培养人才的广泛适应性。从就业的角度来看,海洋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因在本科阶段的学习内容涉及的领域很广泛,对学生从宏观上把握经济和管理知识的认识很有好处,经济管理的“广”可以给毕业生带来更多的机会,相对来说专业的适应面比其他涉海专业更为广泛。大连海洋大学经济学(海洋经济方向)、海洋管理专业的学生可以在海洋经济领域公务员的竞聘、涉海企业人才应聘中充分显示专业优势。而扎实的经济管理理论基础也可为进一步深造的考研同学提供专业知识的有力保障。

四、结束语

在海洋类高校进行面向海洋经济领域的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是抢抓海洋开发战略,积极顺应高等教育的发展形势,打造海洋创新人才高地的一项教改探索。以海洋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个性发展需求为导向,改革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体现海洋经济管理学科特点与海洋领域产业特色,培养合格的海洋经济管理领域的高层次人才,更好地为海洋支柱产业和海岸带经济发展重点建设服务,这是高校与社会共同面临的发展机遇和历史责任,需要在今后的教改实践中持续深化与完善。

参考文献

海洋经济学论文第4篇

关键词:海洋经济;劳动力;对外开放

中图分类号:P7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6-000-01

一、引言

海洋经济是指开发利用海洋的各类产业及其相关活动的总和。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海洋经济保持了高速发展,但也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在世界范围内,我国是海洋大国,但远不是海洋强国,由于人口众多,我国的人均海洋资源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海洋经济虽然展现出较强劲的发展势头,但海洋经济的发展是以海洋资源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为代价,粗放型发展方式使得海洋资源和海洋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日益凸显。正确认识海洋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及其影响因素,正确处理海洋经济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成为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重中之重。

二、文献综述

在海洋经济发展影响因素方面,韩增林 、栾维新 等提出生产要素禀赋、产业集聚性、政府政策和外商投资是影响海洋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张耀光 运用洛伦兹曲线,定量分析我国沿海地区海洋产业以及海洋三次产业结构的空间集聚与扩散程度,提出海洋产业结构差异和海洋产业集聚是海洋经济发展区域差异的主要来源。马志荣 等从理论上分析了海洋经济发展影响因素,包括产业结构,科技发展,生态污染和海洋经济资金投入。

三、海洋经济发展影响因素

(一)经济基础

任何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都与其经济基础密切相关。经济基础较好的地区集聚了有利于海洋经济高速发展的资本、技术、人力资源等要素.首先,高经济水平为新兴产业发展奠定经济基础。其次,高经济水平常伴随高技术水平,高新技术广泛应用于海洋经济领域,促进了海洋产业的发展。相反,经济基础较差的地区因为缺乏资金、先进技术、人力资源,从而限制了海洋经济发展。

(二)产业结构

海洋产业结构指各海洋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产业结构演进的内涵是经济资源不断从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转移,生产要素流动带来的资源配置优化推动了经济增长,从现代市场经济的动态发展历程来看,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的转变是有机统一的。产业结构理论认为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是经济快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三)劳动力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劳动力是驱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物质资料生产过程是劳动力作用于生产资料的过程,任何生产活动都离不开劳动力。此外,海洋劳动力数量是地区海洋经济繁荣的重要标志,地区海洋经济越繁荣,它所能吸引和容纳的劳动力数量越多。同时,我国大量廉价的劳动力,为海洋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源动力,我国海洋经济以第一产业为主导产业,传统的渔盐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较大,而我国廉价的劳动力满足了渔盐产业的需求,因此劳动力对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影响较大。但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产业结构升级,使得海洋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依赖性将会大大降低。

(四)科技创新

海洋产业是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的科技产业,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是海洋经济保持和提高竞争力的源泉。在海洋科学技术与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相协调的情况下,海洋科学技术水平越高,对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贡献越大。新经济增长理论指出技术进步是经济长期增长的内生源泉,科技创新作为技术进步的一种表现形式,必定会对海洋经济产生影响。海洋经济发展对科学技术有巨大的依赖性,一方面,科技创新可以推动科学技术进步,提高生产技术效率。另一方面,科技创新促进传统海洋产业改革,促使新的海洋产业和产业部门形成,推动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五)对外开放度

对外开放度表现了地区经济与区外、境外经济联系的紧密程度,是衡量地区从外部汲取要素以及与外部进行交流的能力。在开放型经济中,一国参与国际分工和交换深度较大,要素(资本、人力)、商品与服务可以较自由地跨国界流动,从而实现最优资源配置和最高经济效率。沿海地区作为对外开放最直接的门户,其对外开放程度的高低对海洋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对外开放有利于资金流动,技术和人才的引进,增加了区域合作机会,对海洋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但外商投资主要是由于我国丰富的海洋资源,长期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会导致我国海洋资源逐渐匮乏,阻碍海洋经济的增长。

四、政策建议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具有丰富的资源,充分利用海洋资源可以有效地缓解人类面临的资源短缺问题。因此,为实现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目标,应抓好传统海洋产业建设,大力发展海洋二、三产业,推动新兴产业发展,促进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融合,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海洋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加大海洋高新技术的研发力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重视培养和造就海洋科技人才,优化海洋科研人才结构,以高新技术带动海洋经济发展。统筹海域与陆域的发展,统筹海洋发展的区域合作,实现海陆一体化,以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有效利用,进而促进海洋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使得国际间的合作交流更加频繁,应适当增加海洋经济的开放程度,以促进海洋经济发展;同时应注意海洋对于国家战略的重要地位,在确保国家安全的前提下,适当增加开放程度。

参考文献:

[1]韩增林,王茂军等.中国海洋产业发展的地区差距变动及空间集聚分析[J].地理研究,2003.

[2]韩增林,栾维新.区域海洋经济地理理论与实践[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张耀光,魏东岚等.中国海洋经济省际空间差异与海洋经济强省建设[J].地理研究,2005.

[4]马志荣,何以国.我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及路径选择[J].生产力研究,2008.

[5]许旭.中国区域海洋经济发展分析[J].辽宁师范大学.2008.

[6]刘贞民.我国海洋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2006.

[7]冯晓波.海洋科学技术与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 文,2008.

海洋经济学论文第5篇

(广西财经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3)

摘 要:日本依据国土情势、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国际竞争需求不失时机地积极推进海陆经济一体化,且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对日本推行海陆经济一体化的经验有所认知,有利于我国当下正在如火如荼展开的海陆经济一体化建设。

关键词 :日本海陆经济;一体化;经验

中图分类号:F13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4)16-0269-03

一、一以贯之推行海洋国家战略

日本基于典型海洋国家国情,一以贯之地推行海洋大国、海洋强国甚至海洋霸国战略。2006年4月,日本成立政界、学界参与的海洋基本法研究会。根据 2005年11月日本财团向政府提交的《日本 21 世纪海洋政策建议书》,研究会于2006年向当时安倍晋三首相提交了《海洋政策大纲——寻求新的海洋立国》、《海洋基本法草案》。2007 年4月20日,日本参议院通过《海洋基本法》。《海洋基本法》立足于海洋和人类共存思想,确立了七项具体原则:海洋环境保护、海洋合理利用和安全、海洋可持续发展、海洋科学文化的提升、海洋综合管理、国际海洋合作。《海洋基本法》主要包括十二项措施:确保有效管理国家海域;加强开发、利用和管理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加强海洋环境保护;推动海洋可持续利用;确保海洋运输安全;确保国家海洋安全;确保海域主权;促进海岸带开发和管理、发展海洋产业;加强海洋科技研究,提高全民海洋意识;积极参与国际海洋事务i。

围绕日本《海洋基本法》的出台及其内容,可以发现:

一是日本强调其海洋大国形象和海洋战略思维。日本学术界不遗余力地巩固和强化日本海洋大国思维及形象。日本自明治维新始即强调海洋空间战略意义。1892年佐藤铁太郎撰著《国防私论》,倡导“海主陆从”军事战略;1901年佐藤铁太郎又著《帝国国防论》,主张日本师法英国强化海军。20世纪60年代,受马汉《海权论》影响,高坂正尧著《海洋国家的日本构想》,主张日本走出“岛屿国家”思维,建构“海洋国家”思维和形象,实行海权制胜战略,走“通商国家”发展道路。ii战后,日本学界和政界秉承高坂正尧等日本海洋战略家思想,一方面,强调海洋战略的重要意义,认为“海洋国家”是通往“近代文明”和“现代化”的普遍路径,日本的独特性和本源性在于日本是一个海洋国家,既非东方亦非西方;另一方面,拓展和深化对“海”的认识,认为“海”包括空间、宇宙,从水体延伸到海上、海底、南极大陆和宇宙空间及因特网信息世界。

随着战后日本经济重建和腾飞,日本在海洋战略思维下力图重构其国防战略。日本各界反思战后秉持的“专守防卫”政策,认为该政策等同“国土防卫”,不利于“海洋防卫”和海洋强国构建;主张实行海洋大国、海洋强国战略。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在《海洋国家——日本的大战略》中认为,21世纪国际政治结构是海洋国家与大陆国家两个对立系统。日本海上自卫队参谋长石川亨在题为《海洋国家日本的未来》的访谈中认为,日本国防战略重中之重是守卫海洋国土、维护“海上生命线”及其他海洋权益。当今,“海洋日本论”在日本业已发展成为一种政治思潮。iii2001年日本内阁会议批准的科技基本规划中把海洋开发和宇宙开发共同确立为维系国家生存基础的优先开拓领域。

二是日本集全民之力强化海洋国家、海洋大国、海洋强国战略意识。日本设立海洋开发审议会,作为最高咨询和决策机构,主导海洋问题。文部科学省内设海洋开发分科会建构和推进中长期海洋开发构想和方略。该会2002年制定日本文部科学省《立足长期展望对海洋开发的基本构想和推进方略—— 21世纪初叶的日本海洋政策》,分析日本国内外海洋形势,确立日本海洋政策基本原则、基本思路及推进方案。2004年6月根据自民党《维护海洋权益报告书》,日本设立“海洋权益相关阁僚会议”,负责制定和组织实施保护领土、领海和海洋权益的战略。

日本政府注意政府、学术界、经济界乃至军界的广泛参与以推进海洋战略思想和重大海洋战略问题研究。1987年设立的日本国际论坛设有“海洋国家研讨组”,成员包括大学教授、研究员、评论家、财团和企业首脑或顾问、原海军将领和现职国会议员。该研讨组定期举办讨论会和报告会,向政府提交研究报告并出版各种书刊。

日本政府注重通过媒体强化国民海洋意识。2001年2月,外务省召开“21世纪海洋国家日本的外交政策”研讨会,讨论如何应对海洋秩序新问题,例如海洋法与外交、偷渡、海盗以及渔业等问题,通过NHK电视台播放,吸引上百万国民收视,加深了国民对国家海洋政策的理解。

三是日本力图通过海洋强国战略推进其政治大国战略。日本推行海洋强国不仅缘其国情即对海洋资源、国际经济的高度依赖,且力图以此实现其国际政治“大国化”抱负即政治大国、军事大国抱负。为此在国际海洋政治领域,日本尤其积极参与维护本国权益的国际海洋秩序的构建,积极应对海洋非传统安全(海盗、恐怖袭击、偷渡等)、保障海上生命线及海岸安全,积极强化岛屿和海域争端优势。

日本海洋战略具有摆脱战后所谓“普通国家”地位和形象的政治诉求。有日本学者甚至主张通过由海岛构成所谓“日本联邦”和西太平洋“海洋国家联邦”构想重塑日本形象。日本海洋战略具有明显的“中国威胁论”因素,着眼点在于台湾问题、东海问题,认为中国既是“现状维持势力”,又是“现状变更势力”。iv

四是日本海洋战略内容侧重适应时代而转换。日本以往海洋战略强调海洋开发利用即现实经济利益,当今海洋战略兼重“认识海洋”、“保护海洋”和“利用海洋”即更具全球性、战略性视野和更强调“海洋可持续利用”和海洋综合管理。再者,当今日本海洋战略更强调积极参与国际海洋政治和塑造更有利于维护和拓展日本海洋权益的海洋法秩序。在具体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时,日本以美国为师,通过国内法形式确立海洋权益,以国内法优先原则和行政司法分立原则应对外国异议;日本也借维护自由贸易体制、维护地区和平稳定等口实关注全球性和地域性共同课题,迂回地拓展其海洋权益。

五是日本力图以非法或合法手段强力扩张海洋权益。日本自明治维新始,就强力扩张其海洋权益。近代以来,日本屡次发动侵华战争,无不力图鲸吞中国海洋权益、兼并中国海洋国土。其吞并琉球、殖民台湾、非法窃据中国钓鱼岛,无不显示其一以贯之地强力扩张海洋国土、拓展海洋权益的企图。当今日本假借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罔顾事实,曲解“大陆架自然延伸”原则,顽固地主张采用陆地间等距离中间线划分中日两国间东海大陆架,企图蚕食中国海洋专属经济区权益。

二、大力推行海陆经济一体化战略

日本大力推行海陆经济一体化战略。在此战略大力实施前,日本着力实行陆域经济系统现代化战略。在陆域经济系统现代化程度相对较高,继续向海域延展时,日本不失时机地推进陆域经济系统海域化,通过实施海陆经济一体化战略,为日本海陆经济系统持续发展注入动力、提供各种海域资源。

20世纪60年代始,日本面向海域经济系统调整海陆经济系统结构。其举措有:将大力发展重工业、化工业等陆域产业重心转向大力发展海域经济系统。因此迅速形成以海洋生物资源开采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建筑业等海洋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柱的现代海洋经济结构。随着不断推进海域经济系统发展,日本现今已构筑起包括海洋旅游业、港口及运输业、海洋渔业、海洋建筑业、海洋油气业、船舶修造业、海底通讯电缆制造业、海水淡化业等近20种海洋产业的新型海洋产业体系。v

三、注重海洋经济发展规划

日本注重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注重从政府层面适时、有效地出台指导海洋经济发展、海洋生态环境系统治理和保护的长期性、指导性和战略性纲要。其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不断完善多部合作进行海洋事业规划的体制。日本实行海洋事业多部门管理体制,其涉海部门有国土厅、运输省、农林水产省、通商产业省、建设省、文部科学省、科学技术厅、环境厅等。2001年日本调整海洋事业规划体制,重组涉海机构为国土交通厅、通商产业厅、农业水产厅、文部科技省和环境省,并由国土交通厅负责海洋发展规划制定、海域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海域国土开发。

二是实行高层海洋政策综合协调机制制定相关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其机制主要包括:1969年成立的海洋科技开发推进联络会议、1971年成立的海洋开发审议会、海洋开发关系省厅联络会议及2004年成立的海洋权益相关阁僚会议。这些机构或由各相关省厅官房长官及首相官方审议室长构成(海洋科技开发推进联络会议、海洋开发关系省厅联络会议、海洋权益相关阁僚会议)、或由直接向首相负责的专家、学者组成(海洋开发审议会),负责海洋技术研发、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海洋权益保护和发展规划、海洋政策咨询的多项海洋经济发展规划。

三是日本长期不懈地适时出台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日本持续不断地出台了多项海洋经济发展规划。1968年日本出台《深海钻探计划》(1968-1983)、1979年出台《日本海洋开发远景规划的基本设想及推进措施》、80年代出台《海洋城市计划》vi和《大洋钻探计划》(1985-1994 )。90年代日本接连出台《海洋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海上走廊计划》、《天然气水合物研究计划》、《日本海洋开发基本构想及推进海洋开发方针政策的长期展望》、《日本海洋开发计划》、(海洋研究开发长期规划》(1998-2007 )等。21 世纪以来日本又相继出台《综合大洋钻探计划》(2000年)、《21世纪海洋发展战略》。vii

四是日本海洋发展规划重视科技引领、海洋战略权益维护及海域空间战略意义。日本历来出台的海洋发展规划表明,日本始终重视海洋高科技发展及海洋科技对海洋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和经济效益贡献viii。日本也强调海洋空间战略意义,强调通过围海造地扩展海域陆地面积,并为此出台多项海洋建筑规划(70年代的《海上机场计划》,80 年代的《海洋城市计划》,90 年代的《海上走廊计划》)。ix而且,日本重视海洋战略权益规划,由“拦截对策本部”负责制定海洋权益争夺计划及采取具体行动,并投人大量经费支持与周边国家争夺海洋权益x。

四、持续地实施海洋经济发展促进政策

日本持续地实施各种倾斜性政策,大力扶持海洋经济发展。其举措包括:

一是实行优惠财税信贷政策,促进海洋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日本根据海洋新兴产业投资大、风险大的特点,积极地调整信贷结构、拓宽海洋新兴产业融资渠道。同时,将信贷政策与优惠税收政策挂钩。现今,日本政府通过政策投资银行及通过贴息、担保等方式吸引商业银行,大力向海洋生态环境产业、海洋循环经济贷款xi。日本也通过优惠税收政策鼓励海洋经济发展(对某些海洋产业优惠14-20%的税收)xii。

二是增加海洋科技财政投入,大力推进海域科技发展。日本高度重视海洋科技发展,不断增加海洋科技财政投入。1960年,日本大幅度提高海洋科技研发经费。1978年,日本提出海洋开发设想和科学研究调查报告。20世纪90年代日本在经济增长不景气时期仍持续增加海洋科技研究经费。日本也将海洋科技研发经费与税收政策挂钩,对新增海洋科技研发费实行一定的税收减免。

五、重视海陆产业集群化、海陆空间联动化、利用集约化

日本重视海陆产业集群化、海陆空间联动化、集约化发展。2002年,日本经济产业省出台《产业集群计划》,推进海陆产业集群化。该计划实施取得良好效果,至2004年,日本已有19个地区如火如荼地海陆产业集群化建设,已有18个地区正式实施知识产业群。

日本海陆产业集群化建设与海陆空间联动化、集约化利用同时展开。日本倡导“海洋开发区都市构想”、“知识集群创成事业”等海陆产业集群化与海陆空间利用联动化和集约化相结合的产业-空间一体化发展构想。日本已经形成了空间结构相对优化的海陆产业关联、耦合群,形成了以大型港口城市为核心区、以其区域为腹地区的关东区海陆经济集群、近畿地区海陆集群等9个海陆经济区域集群。

日本注重海洋空间向立体化开发。在《21世纪海洋政策》中,日本提出应立体开发和利用海洋空间资源,大力推进海上港湾、海上机场、海上桥梁、海底隧道、海洋能源基地、海洋牧场等建设。xiii

六、重视海岸带综合管治及海洋资源生态环境保护

2001年日本提出实现“环之国”国家目标。“环之国”理念强调可持续发展、建设循环经济社会。2002年日本制定《立足于长期展望的海洋开发基本构想及推进方策》,提出“认识海洋”、“保护海洋”、“利用海洋”,实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政策。

日本采取一系列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日本《海防法》规定对油污、有害液体及废弃物排放与焚烧等进行规制及对船舶结构、设备等与环境保护相应的技术标准。日本也采取健全油污染防除体制、充实油污损害赔偿保障制度、加强海洋环保的调研与技术开发、对海上环境违法进行查处等政策措施等。xiv

七、大力发展海洋循环经济

日本自20世纪90年代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视为可持续发展重要途径。日本循环经济政策贯彻“事前预防”、“以社会为本位”、制度约束与激励相结合、经济活动全方面(涉及生产、流通与消费等经济活动领域)的理念。

日本通过银行信贷手段支持海洋循环经济发展。积极地调整信贷结构,加大海洋循环经济信贷投入。日本积极引导商业银行组团贷款,降低贷款风险xv。日本银行通过利率利率杠杆促进海洋循环经济发展。xvi①

参考文献:

[1] 姜旭朝,王 静,美日欧最新海洋经济政策动向及其对中国的  启示[J],《中国渔业经济》,2009年02期.

[2] ①修斌.日本海洋战略研究的动向[J].日本学刊,2005(2).

[3] ① 刘中民,“海洋日本论”与日本的海洋扩张,http://dfdaily.com/html/51/2012/9/19/864565.shtml,2014-05-15,13:18.

[4] 修斌.日本海洋战略研究的动向.日本学刊,2005(2).

[5] 孙加韬,“中国海陆一体化发展的产业政策研究——基于海陆产业关联度影响因素的分析”,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11年.

[6] 于盘.日本的海洋城市计划.环境,1997 (10 ).

[7] 苏陆.日本海洋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全球科技经济瞪望,1995(2).

[8] 吴闻.韩国、日本的海洋科技计划.海洋信息,2002(1).

[9] 兆国权.日本海洋开发计划.海洋信息,1998(12).

[10] 李双建、徐丛春,日本海洋规划的发展及我国的借鉴[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6年01期.

[11] 李莉、周广颖、司徒毕然,美国、日本金融支持循环海洋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借鉴[J],生态经济,2009年02期.

[12] 孙加韬,“中国海陆一体化发展的产业政策研究——基于海陆产业关联度影响因素的分析”,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11年.

[13] 王磊,天津滨海新区海陆一体化经济战略研究,天津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

[14] 高艳,海洋综合管理的经济学基础研究—兼论海洋综合管理体制创新,中国海洋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

[15] 李靖宇,任洨燕,论中国海洋经济开发中的金融支持[J],广东社会科学,2011年第5 期,第48-54页.

海洋经济学论文第6篇

关键词: 山东半岛 海洋文化 蓝色经济区

1.引言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也是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空间。从古至今,人类探索海洋的脚步从未停止。自进入21世纪以来,海洋所蕴含的物质资源和政治经济价值愈发受到人们的重视,世界各国都把发展海洋经济、维护海洋权益列为本国的重大发展战略,党的十报告更是明确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海洋强国的建设离不开海洋科技和海洋经济的发展,更离不开海洋文化产业的有力支撑。用海洋文化产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提升沿海城市的文化形象和魅力,已成为社会的普遍共识。山东半岛是中国最大的半岛,有丰富的海洋历史文化资源,蕴含的社会文化价值是推动区域海洋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对其进行梳理和研究,既有利于了解山东半岛海洋文化研究的进展状况,又可以增强全民海洋意识,促进海洋文化融入半岛地区经济发展,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与和谐发展。

鉴于此,笔者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为基础,对近十五年来山东半岛海洋文化研究的相关论文进行梳理,以期对半岛海洋文化研究的发展状况进行概括性呈现,指出其存在的不足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2.近十五年山东半岛海洋文化研究现状

曲金良认为,海洋文化就是人类认识、把握开发利用海洋,调整人与海洋的关系,在开发利用海洋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的总和,具体表现为人类对海洋的认识、观念、思想、意识、心态,以及由此而生成的生活方式包括经济结构、法规制度、衣食住行习俗和语言文学艺术等形态。

笔者在中国知网(CNKI)以“山东海洋文化”和“山东蓝色文化”作为检索关键词,对近十五年来(2001-2015)发表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文化研究相关论文进行整理分类,删除重复文献、新闻报道、会议简讯等无关信息,共得到相关论文223篇,硕博论文87篇,会议论文22篇。这些论文内容广泛,角度新颖,但也存在局限和不足,现总结如下:

2.1海洋文化研究发展迅速,研究成果逐年增多。通过对所得文献进一步梳理,笔者发现,2001-2005年期间发表的山东海洋文化研究论文为16篇,2006-2010期间为59篇;2011-2015期间为257篇。由此可见,进入21世纪以来,山东半岛海洋文化研究发展迅速,特别是近五年来,由于国家和社会对海洋的持续关注和扶持,促进了山东海洋文化研究的繁荣与发展,使研究成果的数量有了快速增长,同时营造出了日益繁荣的海洋文化研究氛围。

2.2研究内容丰富,涉及领域广泛。海洋文化内涵丰富,涉及社会生活的多个领域,涵盖海洋商贸文化、海洋军事文化、海洋宗教文化、海洋民俗文化、海洋旅游文化、海洋语言文学和海洋法律法规等各个方面。学者们对山东半岛海洋文化的研究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特点。邵世英介绍了山东沿海地区的饮食习俗、服饰文化、信仰与禁忌等民俗文化,并以青岛天后宫的妈祖文化、荣成的渔民节和蓬莱的鱼灯节为例描述了山东海洋民俗旅游开发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金月梅对山东沿海乡村聚落中民居单体的外部建筑构造和内部装修进行了研究,指出山东海洋文化对沿海地区的民居风格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张敏梳理了古代山东从先秦到明清时期的海神信仰,勾勒出了山东海神信仰的历史发展脉络,并对其生成基础和地域特征进行了探讨。吴雪凤总结了山东海洋文学创作的发展历程和文本内容,并通过梳理“五四”以来的海洋文学作品,对山东海洋文学中“寻找”这一母题进行了探究。别敬伟介绍了山东半岛海洋体育文化的发展现状,认为山东沿海各地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为发展海洋体育文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同时他指出半岛海洋文化的发展面临规划不足、人才匮乏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赵红从军事角度出发,对明清时期山东半岛海防建设状况进行了论述,并探讨了海防建设与当时经济、社会和文化的互动关系。赵彦彬就半岛蓝色经济区在发展过程中可能引发的海洋环境问题入手,指出了目前山东半岛海洋环境立法管控的不足,并对蓝色经济区海洋环境法律体系的建构提出了建议。

2.3引入了科学的分析方法和预测模型。山东半岛有丰富的海洋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如何全面客观地评价自身发展状况,对于明确未来发展的战略定位,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指导意义。在研究中,学者们注重实地调查,以数据为支撑,同时运用SWOT和灰色系统理论等科学分析方法,使研究结论翔实可靠,具有说服力。

所谓SWOT分析,是指对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外部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通过调查加以列举,并综合分析各种因素得出一系列结论,以全面、准确地对研究对象所处情况进行研究,并确定发展战略和对策。该方法被学者们广泛运用于山东半岛海洋文化产业(韩明杰,2010;王r萱,2014;荆晓燕,2014)、海洋渔业发展(杨涛,2013;李慧茹,2011)、海洋城市建设(任涵,2008;高莲莲,2012)等方面的研究。

灰色系统理论由我国控制论专家邓聚龙教授创立,通过使用不同颜色表示信息的不确定程度,“灰色”是指部分信息明确,部分信息不明确。该理论通过部分已知信息的生成、开发来实现对现实世界的确切描述和预测。江海旭以灰色系统理论为基础,将山东省沿海7城市2000―2009期间入境旅游统计资料作为原始数据,建构旅游指标GM(1,1)灰色预测动态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山东省滨海7城市2011年―2015年入境旅游指标进行预测,进而提出山东省滨海7城市入境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2.4加强了不同区域间海洋文化的比较研究。海洋文化是开放包容的文化,各沿海城市地缘临近,经济往来和文化交流频繁,地区文化彼此融合,互相影响。对不同地区的海洋文化进行比较研究,可以了解本地区海洋文化的内涵和优势,明确自身发展的突破口,打造特色鲜明的城市海洋文化品牌。刘晓彤对比了山东和浙江两个地区海洋文化的历史形成过程、现实发展状况与当前困境,找出了二者共同的文化内涵和各自特色,并提出了走出困境的对策。倪浓水就山东海洋文化和浙江海洋文化的特质进行对比后指出,山东海洋文化是以齐文化为代表的滨海文化,是内陆文化的延伸和折射,具有坚实的根基和务实性;浙江海洋文化的本质是诗意的和神话的,两种不同的海洋文化特质对不同的海洋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引导和支持意义。

2.5关注海洋文化资源到海洋文化产业的转变。海洋文化产业由海洋文化和产业化两部分构成,其本质是海洋文化的产业化。山东半岛具有丰富的海洋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蕴含的文化凝聚力和艺术审美情趣使其本身具有潜在的巨大市场价值。深入挖掘和利用海洋资源,培育发展海洋文化产业,有助于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提升沿海城市的形象和魅力。王颖在博士论文中分析了山东半岛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资源基础,并运用SWOT方法探讨了山东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定位及各行业的发展战略。宋而宁认为要发挥山东半岛海洋文化潜力应充分开发和保护海洋资源,不断完善海洋公共服务体系,同时加强各沿海地区的沟通与合作,吸取优秀经验,鼓励海洋文化产业创新发展。郑贵斌指出山东半岛具有丰富的海洋旅游、海洋历史、海洋民俗和海洋节庆等文化资源,但是在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的过程中存在人才匮乏、资源开发不均衡、创新能力弱和资源保护不足等诸多问题,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将海洋文化资源转化为海洋产业优势。

3.存在的问题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近十五年来山东半岛海洋文化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无论是论文数量还是研究内容均有较大的提高和丰富,但同时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

3.1研究成果数量较其他省份偏少。山东半岛是我国最大的半岛,海洋文化底蕴深厚、特色鲜明。但笔者通过梳理近15年发表的国内海洋文化研究论文发现,在所有论文中,以浙江、广东、福建和山东海洋文化研究论文居多,占到了文献总量的70%以上,但从论文数量上看,山东海洋文化研究远不及浙江和广东,这与山东建设海洋强省的目标不相称。

3.2研究内容扎堆严重,新鲜议题少有涉及。海洋文化内容丰富,涉及社会发展的多个领域。通过对文献分析发现,目前的山东半岛海洋文化研究重点多集中在海洋旅游,海洋渔业等与经济相关的领域上,对海洋民俗、海洋军事、海洋法律法规、海洋考古和海洋语言文学等内容的研究寥寥无几,存在明显的重经济发展,轻人文研究的倾向。

3.3各城市海洋文化研究不均衡,研究重点多集中在发达城市。根据《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主体范围包括山东全部海域和青岛、东营、烟台、潍坊、威海、日照及滨州市部分区域。笔者将以上沿海城市名称作为题名进行检索,发现当地海洋文化研究文献数量在15篇以上的只有青岛(39篇)、烟台(22篇)和威海(17篇),而关于日照、潍坊、东营和滨州地区海洋文化的研究则少之又少。由此可见,半岛海洋文化研究存在较明显的地域局限性,研究重点多集中在经济较发达地区。

4.未来的展望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我们需要用积极向上、繁荣发展的海洋文化诠释海洋世纪的理念,帮助人们认识海洋价值、树立正确的海洋观念,彰显山东半岛圆融开放、海纳百川的精神内涵。展望未来山东半岛海洋文化研究,可以看出:

4.1研究范围进一步扩大,成果数量和质量均不断提高。山东是海洋大省,同时是我国海洋科技的“富集区”,不断扩大海洋文化研究领域,深入挖掘海洋文化资源,有利于营造关注海洋、热爱海洋的浓厚氛围,为海洋强国战略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持。

4.2关注海洋文化和陆地文化互动研究。山东由半岛地区和内陆地区构成,齐鲁文化是陆地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结合。两种文化虽然风格不同,但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有机交融。科学辩证看待二者之间的关系,构建海洋文化和陆地文化协调发展的格局,有助于实现海陆互惠共赢、共同发展。

4.3海洋文化的宣传与传播研究得到重视。海洋文化传播是海洋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由于山东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陆地文化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其海洋文化的宣传和传播长期滞后。随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海洋强国战略的进一步实施,山东海洋文化的宣传策略和传播方式研究将日益受到重视。

参考文献:

[1]曲金良.海洋文化概论[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9.

[2]邵世英.论山东海洋民俗的旅游开发[J].城市旅游规划,2013(12).

[3]金月梅.胶东沿海乡村聚落海洋文化初探[D].青岛:青岛理工大学,2009.

[4]张敏.古代山东的海神信仰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1.

[5]吴雪凤.“寻找”在路上:山东海洋文学母题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3.

[6]别敬伟,杨|.山东半岛海洋体育文化发展困境研究[J].体育世界,2015(11).

[7]赵红.明清时期的山东海防[D].济南:山东大学,2007.

[8]赵彦彬.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环境保护法律问题研究[J].菏泽学院学报,2013(1).

[9]韩明杰,牟艳芳.基于海洋文化产业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研究[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

[10]王r萱.全球化背景下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文化产业发展SWOT分析[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4(5).

[11]荆晓燕.山东省海洋文化发展的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J].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4(2).

[12]杨涛.山东半岛海洋渔业SWOT及规模实力分析[D].烟台:烟台大学,2013.

[13]李慧茹,董志文.山东海洋休闲渔业的SWOT分析与对策[J].中国人口、环境与资源,2011(1).

[14]任涵.基于SWOT分析的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战略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8.

[15]高莲莲,荆晓燕.青岛市建设现代海洋文化名城的SWOT分析[J].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2(2).

[16]江海旭,李悦铮.山东省滨海城市入境旅游发展研究―基于GM(1,1)模型[J].海洋经济,2012(4).

[17]刘晓彤.基于海洋开发背景的鲁浙海洋文化比较研究[D].舟山:浙江海洋学院,2014:9-35.

[18]倪浓水,刘晓彤.“海上浙江”和“海上山东”战略中的文化支持[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13(12).

[19]宋宁而,贺柳笛.从渔民节到赶海节:山东半岛刘家湾海洋民俗文化的变迁[J].中国海洋社学研究,2015(00).

[20]王颖.山东海洋文化产业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0.

海洋经济学论文第7篇

【关键词】海洋经济;管理体制;演化机制;演化博弈论

引言

自2003年全国海洋产业总产值首次突破一万亿元(10077.71亿元)大关以来,我国海洋经济迅猛发展,2003年—2008年海洋生产总值增长率基本稳定在8%-10%的水平上,且每年均高于同年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凸显。海洋经济作为一个复杂的经济体,其管理体制的健全与否直接影响到海洋经济的发展水平与发展速度。建国以来,海洋经济曲折中前进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海洋经济管理体制也几经变迁而日趋完善。由建国初期分散的行业管理体制,逐步走上统一管理的轨道,最终形成现今以“条块”结合为特色的海洋经济综合管理体制。深入分析海洋经济管理体制的变迁历程,不难发现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在其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政策的规划与指导积极推动着海洋经济的体制优化。但究其本质,海洋经济管理体制的演化是受自身发展规律约束的,政策在海洋经济管理体制演化的整个过程中只是起到加速或减缓的作用。

国内外学者在海洋经济管理体制研究方面做了一定的工作。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海洋经济管理体制研究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1)海洋经济管理体制的类型。自然条件、政治制度以及经济水平的差异,导致各国海洋经济管理体制类型的不同。国内外学者基本将海洋经济管理体制分为三种类型:分散型、集中型以及分散与集中结合型。(2)海洋经济管理体制发展历程及现状研究。一类学者从整体出发,将海洋经济管理体制的变迁大致分为三个阶段:行业分散管理阶段——初步统一阶段——以“条块”为特征的综合管理阶段。另一类学者则从具体产业出发,分门别类地研究各海洋产业管理体制的历史沿革与现状。(3)深化改革海洋经济管理体制的路径措施研究。诸多学者从管理学、生态学、政治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多个角度出发提出深化改革海洋经济管理体制的路径与措施,认为我国海洋经济必须走综合管理的道路,行业管理与区域管理二者缺一不可。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在研究海洋经济管理体制时,着力点多集中其历史沿革、现行体制的“好坏”以及改良的路径与措施等方面,尽管也有少数学者试图从历史学的角度探讨海洋经济管理体制的变迁历程,但分析结果多停留理论层面,并未从体制形成的根源出发探讨体制变迁的内在机制。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突破方法上的单一性,从演化博弈论的角度出发,找出影响其变迁的主要因素,深层次剖析海洋经济管理体制变迁的机理,探索其演化的内在规律。

一、海洋经济管理体制演化博弈模型

(一)演化博弈模型

演化博弈论是建立在传统博弈论基础之上,假设参与人是有限理性的条件下,将动态的重复的策略调整融入到传统的博弈理论之中而发展起来的,用来分析生物、社会、经济等一系列活动变迁行为的一套新的理论。演化博弈论的思想最早起源于19世纪30年代,理论渊源来自于两个方面:演化理论与博弈理论。它突破了传统博弈论关于参与者完全理性的假设,认为参与者是有限理性的,参与者通过对历史的分析来决定下一步的策略。演化博弈论虽然是建立在传统博弈的基础上,但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演化”。演化博弈论包含两个基本概念:演化稳定策略(ess)和复制者动态(rd)。这一对基本概念共同构成了演化博弈理论的两大基石。

(二)海洋经济管理体制演化博弈模型

海洋经济管理中有众多的参与者,根据具体实施主体,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中央、地方政府以及各海洋产业。其中,海洋产业是海洋经济的具体表现形式,也是海洋经济管理工作实施的基本单位。海洋产业发展需要合适的海洋经济管理体制作为支撑,海洋产业发展过程中不可协调的矛盾也推动海洋经济管理体制的变迁。本文中将各海洋产业作为演化博弈模型的主要参与者,旨在通过分析各行为主体之间的博弈来透视海洋经济管理体制的变迁机制。

1、模型假设

(1)海洋经济活动中的参与者是有限理性的。

(2)每个参与者都有两个选择策略:“独立”、“联合”。

模型中参数设置如下:a、b分别为海洋经济中任意两个有关联关系的海洋产业;s为可能的策略集,s={“独立”,“联合”};p、q分别为参与者a、b选择“独立”策略的概率;λ为海洋产业选择独立发展导致产业间矛盾产生的损失值;α为海洋产业加入产业组后由于法律法规、活动空间以及其他方面的限制导致自身能力无法尽情施展而导致的损失率;β为该海洋产业与相关产业组的关联度,关联度越高,协同效应越高;这里假定α、β值为既定的。

2、模型构建

下面我们对博弈双方的收益情况进行分析:(1)当a、b都采取“独立”策略时,两部门获得正常收益的同时,承担由于活动交叉导致矛盾产生而造成的损失值λ;(2)当a、b都采取“联合”策略时,两部门在避免了矛盾产生所造成的损失值λ的同时,获取由于协同作用而产生的额外收益,a、b获取的额外收益分别为βl、βl,但同时也会由于自身发展受限而遭受一部分损失,损失值与本产业的发展水平有关;(3)当a、b两个参与者,一个采用“独立”策略,另一个采用“联合”策略时,采用“独立”策略的一方由于对方采用了“联合”策略而免受矛盾产生所带来的损失,同时也不能获得额外收益;采用“联合”策略的一方由于加入关联产业组而获取一定的额外收益,同时也由于自身发展受限而遭受一部分损失。

根据以上分析,a、b的支付矩阵如表1所示。

由表2知,当时,即一个海洋产业加入与其相关的产业组后获得的额外收益高于加入产业组时的成本。随着时间的推移,产业通过观察、学习和模仿会不断调整自己的选择策略,逐步向产业“联合”方式发展。此时,(联合,联合)是演化稳定策略。

(2)若各局部均衡点的稳定性分析如表3:

由表3知,当时,海洋产业在加入产业组时会考虑加入前后收益或成本的大小,由于,即海洋产业加入产业组后总体损失值降低了,但是出于显性利润的驱使,参与者选择“联合”策略的动机并不强烈。此时海洋产业会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加入或不加入相关产业组。此种情况下,演化博弈模型没有演化稳定策略。

(3)若(其中,i=1,2),各局部均衡点的稳定性分析如表4:

由表4知,当时,海洋产业在加入产业组时会考虑加入前后收益或成本的大小,由于,即产业加入产业组后总体损失值升高了。此时明智的海洋产业会选择“独立”策略。此时,(独立,独立)是演化稳定策略。

二、海洋经济管理体制演化机制分析

通过模型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影响海洋经济管理体制变迁的关键是海洋经济中“成本与收益①孰大孰小”,表象上表现为α、β、λ、l等值的大小。

(一)参数变动对海洋经济管理体制变迁的作用

1、α值的大小。α为海洋产业加入产业组后由于法律法规、活动空间以及其他方面的限制导致自身能力无法尽情施展而导致的损失率。若α值偏大,相对于固定的产业规模,海洋产业加入产业组时的损失值则大;反之,则小。α值的大小是与海洋产业的技术水平、海洋资源的多寡紧密相关的,技术水平高、海洋资源匮乏时α值较高。较高的α值促使海洋产业偏向于选择“独立”发展策略。

    2、β值的大小。β为该产业与相关产业组的关联度,β值越大,加入相关产业组获得的额外收益也就越大;反之,越小。较高的β值促使海洋产业偏向于选择“联合”发展策略。

3、λ值的大小。λ为海洋产业选择独立发展导致产业间矛盾产生的损失值。λ值越大,海洋产业越有动力与其他产业联合;反之,则反是。λ的大小与海洋经济的发展水平紧密相关,海洋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各海洋产业各得其所,相安无事,λ值较小;海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时,新增的海洋产业以及技术水平的提高均会导致矛盾的增多。较高的λ值促使海洋产业偏向于选择“联合”发展策略。

4、l为相关产业组的发展水平,相关产业组发展水平越高,海洋产业加入进去获得的额外收益越高;反之,越少。较高的l值促使海洋产业偏向于选择“联合”发展策略。

(二)我国海洋经济管理体制的演化机制

1、建国初期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行业分散管理阶段

建国初期,我国在海洋领域的主要政策是恢复和发展传统海洋产业。在开发利用海洋技术水平有限的前提下,海洋产业进行联合发展的协同效益很小。同时,如海洋产业选择“联合”策略则意味着要出让活动领域、遵守法律法规等,对于具有一定规模经济的海洋产业来说,这些成本将是巨大的。因此,联合发展获得的额外效益远远小于出让活动领域等造成的损失,即。同时,由于海洋开发与利用水平低下,各海洋产业独立发展,矛盾并不突出,这意味着λ值也很小,即—1。此时,海洋产业之间没有联合的动力,各海洋产业独立发展,与此相适应,海洋经济管理体制呈现一种分散管理的特征。

2、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20世纪70年代末——由分散向统一迈进阶段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海洋经济在曲折中求发展。历经十年“文革”,海洋经济遭受一定的损失,但是各个海洋产业的发展并未因此停滞。海洋渔业、盐业、海洋港口与交通运输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随着技术的进步,各主要的海洋产业开始扩展活动区域,产业间的交叉活动领域随之增多(β值变大),矛盾也随之显现出来(λ值变大)。此时,如果海洋产业选择“联合”发展策略,由于协同效应产业获得的额外收益将增加(值变大)。但由于渔业、盐业、港口与交通运输业“三足鼎立”局势未变,并且各海洋产业技术水平有了一定的提升(α变大),各海洋产业出让技术,活动领域、遵守法律法规等成本增加,这一时期,海洋产业联合发展的成本依然大于联合发展的收益,即。随着海洋产业间矛盾的深入,交叉领域的海洋活动逐步受到政府的重视,在政府的协调组织下,海洋产业间的联合崭露头角。

3、20世纪70年代末至20世纪90年代末——综合管理体制初见端倪

20世纪80年代初至20世纪90年代末是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时期。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引进大量国外先进管理方法及科学技术,海洋意识以及海洋开发技术都有了很大提高。一些新兴的海洋产业,如,海洋油气业、海洋化工业、海水综合利用等产业也迅速崛起,海洋资源开发与管理的主体也随之繁杂起来。各行为主体在同一个流动的海洋区域内活动,关联度随之增加(β值变大),致使海洋经济发展在空前高涨的同时,海洋产业之间的矛盾急剧增加(λ值变大)。此时,如果海洋产业选择“联合”发展策略,由于协同效应产业获得的额外收益将增加(值变大)。同时,由于共同的活动领域范围的扩大以及海洋产业作业领域的层次性,海洋产业选择“联合”策略时出让的领域的成本会有所降低。相反,海洋产业之间关联度的提高使产业间协同效应增大。此时,在一定的海域内,在矛盾突出的海洋产业间,建立一种良好的协调机制来协同产业间的发展是可行的。1988年1月27日海南省建省筹备组与国家海洋局商定,成立海南省海洋局,统筹管理行政区划内的所有与海洋经济有关的活动。自此开始,截止到1991年,我国16个沿海省(区、市)海洋管理机构已全部建立,标志着我国海洋经济管理体制从此走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4、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以“条块”为特征的海洋经济综合管理体制

21世纪以来,我国海洋经济综合管理体制逐步完善。随着综合管理机构的建立,产业间联合带来的协同效应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国家海洋局的统管职能进一步强化,1999年中国海监总队的成立为海洋经济综合管理体制的稳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军事保障。

但由于我国海岸线绵长曲折,要想对整个国家实施统一的综合管理是有一定难度的。此时,海洋区域管理应运而生。我国的区域海洋经济管理体制主要体现在省级政府阶层,这与我国固有的行政区划有很大关联。在固守海洋产业“条形”发展的基础上,进行区域海洋经济发展,在国家海洋局统一调控、政策法规总的约束下,各省市彰显各自特色,结合自身条件,建立起适合本省市海洋经济发展的管理体制。截止2008年底,我国已有16个沿海省(区、市)成立了主管海洋和渔业的管理机构,综合管理地方海洋产业活动。从区域的角度看,我国基本上形成了国家——省——市——县自上而下四级海洋经济管理体制。整体上,我国海洋经济管理体制呈现出“条形”的行业管理和“块状”的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混合管理模式。

三、结论

我国海洋条件优越、资源丰富,海洋经济发展迅速,已达到世界中级水平(l较大),传统海洋产业已经形成规模经济,新兴海洋产业尚处于初级阶段(α值较大),海洋产业种类增加。但同时,各产业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时空交叉严重(β值较大),海洋产业总体技术水平较低(技术水平低下,在统一的工作领域势必造成矛盾加剧,即λ值较大),海洋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相对落后等问题严重。随着海洋经济发展水平的日益提高,海洋产业之间的矛盾加剧,我国海洋经济管理体制走综合管理的道路已确定无疑的。当前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建立完善的海洋经济信息管理系统,充分了解海洋经济的发展局势;建立健全的海洋经济综合管理的协调组织机构,从全局的角度解决跨行业问题;建立统一的海上执法队伍。

注释:

①本文将影响海洋经济管理体制的因素简单缩减为“成本”与“收益”是有一定原因的,诺斯认为,“制度变迁的根本原因是潜在利润大于创新成本,即有利可图”,本文实证部分牵涉到了加入产业组后成本高低的比较,这也可以认为是“有利可图”的一种变相。

参考文献:

[1]friedman d. evolutionary game in economics[j].econometrica,1991:637-666.

[2]jongen w.weibull.evolutionary game theory[m].the mit press,1996.

[3]陈艳,赵晓宏.我国海洋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及目标模式探讨[j].中国渔业经济,2006:28-30.

[4]蒋铁民.中国海洋区域经济研究[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0.

[5]宁凌.海洋综合管理与政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6]滕祖文.海洋行政管理专题研究[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3.

[7]徐质斌,牛福增.海洋经济学教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8]张辉.国际海洋法与我国的海洋管理体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5:2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