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国民经济的命脉(合集7篇)

时间:2023-12-21 10:32:53
国民经济的命脉

国民经济的命脉第1篇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十三亿大陆同胞和两千三百万台湾同胞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凡是对台湾同胞有利的事情,凡是对维护台海和平有利的事情,凡是对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有利的事情,我们都会尽最大努力做好。我们理解、信赖、关心台湾同胞,将继续实施和充实惠及广大台湾同胞的政策措施,依法保护台湾同胞的正当权益,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经济发展。两岸同胞要加强交往,加强经济文化交流,继续拓展领域、提高层次,推动直接‘三通’,使彼此感情更融洽、合作更深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努力。”这些充满民族大义、民族深情的重要论述,对海峡两岸同胞的天然关系作出了符合历史、现实、未来的正确判断,宣示了我们党推动加强两岸交流交往的基本政策,指明了两岸同胞加强交往、沟通、理解、合作的正确方向。

13亿大陆同胞和*万台湾同胞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道出了两岸同胞关系历史和现实的基本事实。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万台湾同胞中98%是汉族,他们大多来自福建的漳州、泉州和广东的梅县、潮州;其余2%是高山族,他们同13亿大陆同胞一样,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部分。台湾同胞同大陆同胞无论从血缘上、文化上、社会关系上、经济来往上都密不可分。尤其是从20世纪80年代末两岸交流逐渐开放以来,两岸经济文化交流规模越来越大,人员往来日益密切,相互依存不断加深。即使那些主张“”的人士,也大多亲自或委托亲人到大陆寻根追宗、祭拜祖先。任何人以任何手段“去中国化”,都不可能切断台湾同大陆的血脉、文脉、人脉,不可能人为否定其自身的民族和文化根源。

13亿大陆同胞和*万台湾同胞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提出了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两岸同胞走向共赢的基本要求。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入,使得任何地区都不可能再孤立发展。实行开放交往以来,两岸经贸联系和人员往来日益密切。截至*年6月,两岸贸易累计达到6589.7亿美元,台商实际投资大陆累计445.8亿美元,其中*年两岸贸易额达1078.4亿美元,台湾顺差663.7亿美元,*年1—6月两岸贸易额为552.8亿美元,台湾顺差332.6亿美元;截至*年上半年,台湾同胞来大陆累计达到4461万人次,大陆居民赴台累计151万人次,其中*年台胞来大陆441万人次,大陆居民赴台近21万人次,*年上半年台胞来大陆221万人次,大陆居民赴台超过10万人次。大陆是台湾外汇储备的主要来源和产业升级换代的重要输出地,台湾同胞的投资也为大陆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台湾与大陆在经济上已经形成互利互补、相互促进的共赢关系。面对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的潮流,两岸同胞完全可以携手建立共同市场,实现两岸共同繁荣。

13亿大陆同胞和*万台湾同胞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表达了对两岸同胞抓住机遇、携手并肩、共同为民族复兴而团结奋斗的衷心期待。100多年来,中华民族历尽磨难,终于迎来民族复兴的难得机遇。两岸同胞都有责任站在新的历史高度,服从民族大义,顺应时代潮流,超越历史恩怨,加强相互交往,拓展交流领域,提高交流层次,推动直接“三通”,使彼此感情更融洽、合作更深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努力。“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两岸同胞命运相连,合则两利、分则俱伤,唯有追求双赢,才能避免双输。要尽一切可能避免重演兄弟阋墙、亲痛仇快的悲剧。

13亿大陆同胞和*万台湾同胞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的基本方向。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我们将遵循“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和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分裂活动决不妥协,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真诚为两岸同胞谋福祉、为台海地区谋和平,维护国家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根本利益。这些对台工作大政方针的庄严宣示,其根本着眼点就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利益和中华民族的光明未来。由于长期的历史隔阂,部分台湾同胞对祖国大陆缺乏了解和心存疑虑,要让所有台湾同胞真正确立“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的正确观念,需要相当的历史过程和付出艰苦的努力。近年来,我们不断出台和实施的惠及台湾同胞的政策措施,比如,开放台湾水果零关税登陆、实行有利于台湾学生在大陆学习就业的政策、积极推动两岸节日包机常态化、依法保护台湾同胞在大陆及世界各地的合法权益等,已经并将继续产生良好效果。党的十七大报告关于“我们理解、信赖、关心台湾同胞”、“凡是对台湾同胞有利的事情,凡是对维护台海和平有利的事情,凡是对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有利的事情,我们都会尽最大努力做好”、“继续实施和充实惠及广大台湾同胞的政策措施,依法保护台湾同胞的正当权益,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经济发展”等政策宣示,突出表明了我们党涉台政策强烈的命运共同体意识。

国民经济的命脉第2篇

关注度:

争议焦点:有专家认为,国有企业靠着国家资源获得的垄断地位是应该受到批判的,“国企垄断”、“垄断获利”、“打破垄断”等论调时常响起。但也有不少专家认为,中国的国有企业并不都是垄断性企业,国有企业与垄断并没有直接联系。

调查提示:在“您最关注哪些国企争议话题”调查中,“国企垄断”得票率为61.3%,列第二位。

问题关键:美国为什么同意波音和麦道合并,明知其将垄断美国航空市场,却不惜以贸易战逼迫欧盟就范?为什么判决微软垄断却并不肢解它?原因在于,它更关注的是美国企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而并非仅仅在国内。与此同时,在关系国计民生的水电、航空、邮政等基础服务领域,国外发达国家也往往通过行政垄断的方式进行控制。

编者点评:我国有些国企确实处于垄断地位,但很多国企也是自食其力的竞争型企业。与此同时,外资企业也垄断了我国的一些重要行业。由此可见,国有企业并不等于垄断,垄断与所有制没有直接联系。

国有经济控制经济命脉不是垄断

作为社会主义制度基础的国有经济必须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国有经济是否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一个国家走什么道路,政治独立和经济发展起决定性作用。掌握经济命脉,才能掌握政权、巩固发展政权;掌握政权和经济命脉,才能为人民服务。如果不掌握经济命脉,不保持经济命脉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服务方向,劳动人民当家作主和执政就会成为空话,走社会主义道路就会成为空话,改变中国落后面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会成为空话。

社会主义国有经济控制经济命脉,与通常所说的“垄断”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和根本不同的含义。垄断也有自然垄断、行政垄断和经济垄断的区别。自然垄断是由产品生产经营技术上、生产力上的特点形成的。有些行业生产必须从整个社会需要出发统筹安排,否则不仅没有效率,而且会造成混乱,是违背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这种垄断实际上是规模经济规律和行业生产规律在起作用,必须遵循。不仅社会主义制度必须遵循,资本主义国家也这样做。

行政垄断是由国家行政部门对稀缺资源或涉及国家安全的部门、行业采取行政手段限制竞争形成的。这种垄断即使西方国家也经常采取。比如法国规定外国个人或法人购买法国国企股份不得超过20%。西方国家对高新技术更是高度垄断,严格保密。不仅不准进入,而且严格控制扩散。如美国最大的243家企业,只有7.8%的企业技术创新放在国外。

经济垄断是指少数企业为了取得高额利润控制市场、限制竞争的行为。这种垄断是我们坚决反对的。西方国家在法律上也反对,但常常是纸上谈兵,说一套做一套。

我国国有经济控制经济命脉,当然会形成一些上面所说的“自然垄断”和“行政垄断”,但这不仅是劳动人民掌握自己命运的需要,也是规模经济发展规律和保障国家安全与人民根本利益的客观要求。这与资本主义垄断的性质根本不同。任何一个国家,没有一批大型骨干企业作支撑,国家是发展不起来的,国家政治经济安全也得不到保障。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原有底子薄,不发展一批国有企业,我国就无从发展。集中优势力量办大事,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不可少的举措。国有经济控制经济命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国有经济控制经济命脉并不排斥竞争,也不排斥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相反,可以更好地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各种经济成分平等竞争创造条件。

我国十届全国人大通过的《反垄断法》指出:“国有经济占控制地位的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行业以及依法实行专营专卖的行业,国家对经营者的合法经营活动予以保护”。同时指出预防和制止的垄断行为,包括防止“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经营者滥用市场支配行为”或“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斥、限制竞争效果的经营者集中”。后者与国有经济正常经营发展并无必然联系。不分青红皂白,不作具体分析,对国有企业一律扣上“垄断”的帽子加以批判反对,毫无根据,混淆视听,无异于不准国有经济控制经济命脉,是完全违背客观实际和我国社会发展客观要求的。

国有企业投资多元化已成为普遍形式

“国企垄断论”指责国有企业“垄断资源”、“排斥竞争”、“侵犯人民利益”,等等。事实表明,这些指责完全违背事实,是根本站不住脚的。

现有国有企业按照与市场的关系分,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为公共服务的公共型企业。这些企业主要分布在石油、石化、电力、天然气、通讯、邮电和铁路航空运输等7个行业中,它们提供了大部分原油、天然气和乙烯的生产,基础电讯服务和大部分增值服务,55%的发电量,82%的民航运输量。另一类是分布于机械、钢铁、化工、粮油等行业的完全竞争性行业。其企业数占全部国有企业的90%以上,产值和营业额占全部国有企业的80%以上,而在整个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不到30%。

这些国有企业尤其是第一类国有企业是否“排斥竞争”、“垄断资源”和“侵犯人民利益”呢?

观察企业是否垄断首先要看资本集中程度,而不能仅看产品市场占有率。而看市场占有率时,应区分是符合生产发展规律的自然垄断、行政垄断还是经济垄断;自然垄断和行政垄断是否是适应市场的要求,存在竞争。

就资本集中情况看,通过改革,我国所有国有企业,不论是中央企业,还是地方企业,都已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绝大部分都实行了公司制股份制改革,投资多元化已成为普遍形式。到2008年,在全国A股1500多家上市公司中,含有国有股份的上市公司有1100多家。中央企业80%的资产已进入上市公司,众多中央企业整体上市,实际上已成为投资多元化的公众公司。许多大型国有企业包括四大国有银行都引进外资。外资并购快速上升。2000年,外资以并购形式对我国投资只占直接投资的5%,2004年上升为11%,2005年上升为20%,现在超过40%。

在我国28个主导行业中,外资控制居垄断地位的达21个

当前,英特尔、微软、IBM等跨国公司在我国计算机处理器、软件、服务器等产业关键领域居垄断地位;平益集团对我国食用油业居垄断地位;博士、博格华纳对我国汽车关键零部件生产居垄断地位;沃尔玛、家乐福等在零售企业居垄断地位;高盛、摩根、花旗对我国企业境外市场保荐承销业务居垄断地位。在我国28个主导行业中,外资控制居垄断地位的达21个,控制了4.1万家重要工业企业。

与此同时,私人资本早已进入电力、热力、电信、铁路运输、邮电、自来水、燃气生产供应以及城市公共交通业。广深公司、大连铁龙、大秦铁路、北京地铁等都已上市,广东三水―茂名铁路、浙江金华―温州铁路、石家庄―太原客运专线等,私营企业早已参股。

当然,在国有企业中,中央企业与地方企业以及分布于不同领域的国有企业,外资和私有资本进入的程度不一,有的高些,高者达70%~80%。为了保障独立自主和国家安全,我国对有些国有企业必须保持控股地位,这是任何国家都必须做的;但即使控股企业,外资、私人资本进入已占相当比重,他们进入董事会,指挥影响企业运营和发展方向,企业信讯状况一览无余;他们赚得腰满钵肥更不在话下。这怎么能说“国企垄断资源”、“排斥竞争”呢?

在为公众服务的公共型国有经济中,国有企业实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国有企业之间以及与其他企业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的关系。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之间是这样;电信成立若干多元化企业,形成联通、移动和中国电信也是这样。

当然,国有企业也必须深化改革,加强管理,加强监督制约。有的企业由少数人说了算,缺乏民主、缺乏管理、缺乏制约。有的搞“霸王条款”,乱收费、乱定价;有的违背竞争原则。还有些企业业务分布面过宽,需要做适当调整。这些都要通过改革加以解决。

(作者为经济学者、研究员)

责编/马静 美编/石玉

观点参考

正方:

支配地位不等于垄断行为

中央企业在垄断行业大多处于支配地位,但这不等于采取了垄断行为。国务院多次强调中央企业要依法经营,这包括处于垄断行业的中央企业不能利用垄断地位限制、排斥市场竞争,去谋取发展和获取利润,即不能有任何垄断行为。

――国务院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 季晓南

不能一提国企就是垄断

如果说国企发展来自于垄断地位,但以前国企情况不好的时候也处于这样的条件,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所以说虽然垄断成分有,但不是主要的。大家对国企垄断责怪多,但是到底在什么地方垄断,什么环节垄断,哪一类的企业垄断,这类真正深入分析并不多。

――国资委研究中心主任 李保民

国有企业经营绩效的改善不是来源于垄断

我国垄断行业由于受到政府规制,“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垄断行为事实上受到了很大限制。这些具有垄断地位的企业并不一定会通过实行垄断价格获取超额利润。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张宇

有些行业由国企控制更可靠

中国现在这个阶段,有些行业暂时由国有企业控制倒还可靠一些,因为国有企业毕竟还有组织控制,行为还有所顾忌。如果在监管不到位的时候就完全放开,民营企业进来,他们逐利的动机比国有企业强,加上监管不到位,可能会对公众带来更大的伤害,由此引起的腐败可能更严重。中国煤炭行业的过度分散造成的恶果就是明证。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杨帆

反方:

国企靠国家资源获得垄断应受批判

国有企业靠着国家资源获得的垄断地位是应该受到批判的,因为国有企业的这种垄断挤压了其他非公经济的发展空间。很多国有企业的利润回报率很高,动辄就是个千亿、万亿元的市场,不要说民营企业进不去,连一些地方国企都插不进去。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 袁钢明

国企的霸道让人看不过眼

国有垄断企业的“霸道”已经让人“实在看不过眼”了。拿自来水公司来说,从安装到供水设施,都是他们独家说了算。设备的价格都是他们单方面定价,没有投标招标,没有竞争。

――全国政协委员、河南中陆物流配送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超斌

国企在垄断性行业里发展过于强势

让国企来发展,但是也要限制,不能造成垄断,因为造成垄断对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也不见得都是好事。当前出现的一些问题,主要还是国企在垄断性行业里发展过于强势。

――全国政协副主席 罗富和

国企对民营企业形成挤压

国民经济的命脉第3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部长余斌日前在北京表示,今年中国第4季度经济增长有望超过10%,全年GDP增速将达到8.5%左右。目前,房地产行业是与国民经济高度关联的产业,占GDP的6.6%和四分之一投资,与房地产直接相关的产业达到60个,可以说房地产业已成中国经济直接“命脉”。(《扬子晚报》11月23日)

房地产业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已经无庸置疑。但是,当房地产业高速膨胀发展,以至成为足以直接影响中国经济走向和发展安全的“命脉”时,却不能不让人产生忧虑。

首先,为经济发展埋下“安全隐患”。今年以来,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未完全消除的背景下,房地产业逆势发展,房价节节升高。虽然房地产业的异常繁荣为我国经济的快速复苏做出了贡献,但房价进一步远离民生,房地产泡沫越吹越大。房地产业的过度繁荣,吸引了大量的社会投资,导致社会财富、资源向房地产过度集聚,这一方面导致商品房大面积空置,楼市价高量跌;另一方面,也直接影响到其它行业的健康发展。同时,虚高房价大大地透支了群众的消费能力,遏制了群众在其它领域的消费欲望,成为影响内需进一步扩大的重要障碍。更重要的是,是泡沫终究会破灭。一旦国内房地产泡沫破裂,国内金融系统必然受到强烈冲击,大量炒房人破产,将会严重危及我国经济的安全。

其次,导致房地产泡沫“越吹越大”。房地产发展的健康与否,并不仅仅是简简单单的经济问题,它同时还关系到全国人民的安居乐业,如果处理不当的话,将会给中国的经济乃至中国的社会带来更大的隐患。虽然是泡沫终究难免破裂的一天,但是,房地产业一旦成为中国经济“命脉”,房地产商就会以国家经济安全相危胁,影响和左右国家宏观调控政策,阻碍房地产泡沫的破裂。不是有房地产商说过,如果楼市崩溃,“要死也是银行先死”吗?在这种情况下,房地产业的泡沫有可能会“越吹越大”,使房价进一步背离市场规律,背离民生。

国民经济的命脉第4篇

关键词:美国 第四产业 中国 静脉产业 前景

中图分类号:F0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3-081-02

中国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讨论尚未尘埃落定之时,美国的第四次产业革命最近却风起云涌。美国的第四次产业革命也称之为智慧产业革命,我们且不管其是第几产业,也不划分是何产业。郎咸平教授在其“财经郎闲评”中提到美国智慧产业创造41亿元的巨大产值和智慧产业使平均电价成本下降每千瓦时7分钱的讨论绝非空穴来风。这无疑是有限能源发挥极致的典范。这对笔者正在进行的山东省煤炭矿区静脉产业发展模式研究以极大的振奋,让笔者更为坚定地认为健全煤炭矿区静脉产业体系,规范资源拆解产业、完善能源再生再造,让静脉产业发展前的废物变为静脉产业后的资源,以保障环境安全为前提,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目的,最终获得广泛的社会效益和较高的经济价值,中国煤炭矿区静脉产业前景远大而美好。因为美国第四产业革命和中国煤炭矿区静脉产业发展模式具有异曲同工之效。

一、何为美国第四产业

1977年,美国经济学家、信息专家马克·波拉特等人撰写的《信息经济》一书,提出了国民经济活动的“四产业划分法”,即农业、工业、服务业和信息业。该书并按产业分化和各类产业发展速度,采用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四产业的提法。显然,第四产业是从庞大的第三产业中分离出来的。其中也包括原来为第一、第二产业提供服务的第三产业中的某些部门。

随着科技进步以及知识、技术对产业的大量投入,产业结构的相互融合和软化趋势日益明显,传统的三次产业分类方法已经不能确切地反映今天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现实情况,有人提出了新的划分方法:在第一产业中,除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外,又加进了工业生产方式和各种服务内容,形成了所谓“1.5产业”;在第二产业中,许多工业部门投入了大量服务特别是信息服务,实现了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信息化,形成了所谓“2.5产业”;在第三产业中因增加许多新的服务项目,应从中分离出来成立“第四产业”。第四产业的概念是指包括教育、文化、广电、卫生、体育、民政、环保、国防、司法、治安、社会保障、计生、宗教及民族事务等具有社会公共性和行政管理职能性的产业。

二、何为煤炭矿区静脉产业

静脉产业是指以保障环境安全为前提,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目的,运用先进的技术,将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物转化为可重新利用的资源和产品,实现各类废物的再利用和资源化的产业,包括废物转化为再生资源及将再生资源加工为产品两个过程。基于对静脉产业理论的研究,笔者认为,煤炭矿区静脉产业是指在煤炭生产、加工、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回收、加工、处理和再利用的产业系统。根据这一定义,煤炭矿区静脉资源主要包括煤炭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废旧物资、废弃基础设施、废旧设备、塌陷的土地资源、矿井水资源和矿区附属资源等部分内容。

三、二者的异曲同工之处

人类产业经济的第四次分类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基本原理以及劳动对象的非物质变化,从理论结合实际进行的一次新探索。可是不管是美国还是中国,无论产业如何划分和命名,二者都是为了发挥我们人类的聪明才智,让世界更环保、让废物再利用,使有限资源发挥更大的效能。

静脉产业就是将多品类能源进行合理优化配置,提高能源效率,实现多种能源的有序循环,达到能源的智能、高效生产与利用的新型产业。

四、煤炭矿区静脉产业发展前景无限

1.优惠政策扶持。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2001年12月1日联合下发的《关于部分资源综合利用及其他产品增值税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1]198号文件)和自2004年1月1日起执行的《关于部分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增值税政策的补充通知》(财税[2004]25号文件),文件指出,利用煤炭开采过程中伴生的舍弃物油母页岩生产加工的页岩油及其他产品,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利用煤矸石、煤泥、油母页岩和风力生产的电力,实行按增值税应纳税额减半征收。也就是在这个阶段,我国一大批煤炭企业在国家优惠政策的扶持下开展了矿山废物的综合利用工作,例如,矿井水处理、煤矸石制砖、煤矸石发电等,这是我国矿区静脉产业的雏形。

2.循环经济推动。2005年,我国开始组织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主要集中在煤矿和有色金属矿山,内容涉及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的完善、资源循环再利用模式的建立等方面。2008年8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四号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尽管该法没有明确指出煤炭矿区静脉产业这一概念,但煤炭矿区静脉产业确实是在不折不扣地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的颁布促使企业发展静脉产业,也促进了我国煤炭矿区静脉产业的发展。

3.节约型社会的方针指引。对于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在生产活动中存在的巨大浪费现象,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2005年6月27日,同志指出,“节约能源资源,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路子,是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关系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此后,国务院颁发了《国务院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重点工作通知》,对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进行了部署。

在这一方针指引下,2006年,河南平顶山煤业集团设计了一条矿山废弃物再利用的静脉产业,建设了以劣质煤、煤矸石等为主要燃料的发电厂,并在电厂建设粉煤灰的配套利用设施,基本实现了煤矸石和粉煤灰的综合利用。利用电厂有利位置,建设矿井水集中处理厂,将处理后的矿井水代替水库优质水作冷却水、锅炉和热网的补充水,节约水资源。新建五座煤矸石砖厂,扩建一座煤矸石砖厂,并开发粉煤灰的建材用途,满足了建筑市场的需求,增加了企业的效益。引进一系列先进技术设备,如高效脱硫循环流化床锅炉,充分利用电厂和建材企业余热,降低了企业的能耗。山东新汶矿业集团下属的华丰煤矿成功构建了一条“煤—电—建”的静脉产业链,实现产煤、发电和用于矿区基础建设的空心砖三级静脉产业链条。第一级产业链上的产品和废物是煤和煤炭开采洗选过程中产生的煤矸石,作为第二和第三级产业链的原料,第二、三级产业链上产生的新产品等回馈到煤炭生产中去,实现整个链条上的资源得到循环利用。

大唐锡林浩特矿业集团利用煤矸石发电、粉煤灰制水泥等技术构建了一条煤—电—灰的循环链条,打造了煤矸石、粉煤灰、矿井水这几种煤炭开采洗选过程中产生的静脉资源。

4.能源再生呼唤。同志在论述中国能源问题的重要性时提到,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当今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关注的焦点。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离不开有力的能源保障。能源本身的稀缺性也在呼唤我们珍惜能源,况且煤炭矿区静脉产业兼顾了环保、节约和创造更大经济价值的多重功效。让静脉产业发展前的废物变为静脉产业后的资源,发挥能源资源的极致效能也是社会责任的呼唤。

五、结束语

美国智慧产业革命的快速发展给了我们加快中国煤炭矿区静脉产业研究的动力。回顾我国对静脉产业的优惠政策扶持、循环经济推动、节约型社会指引和能源再生呼唤,坚定了我们对中国煤炭矿区静脉产业发展的信心。最近几年我国煤炭企业静脉产业取得的成效,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煤炭矿区静脉产业发展的广阔前景。

参考文献:

1.张士强,黄现凤,丁守山.我国煤炭矿区静脉产业的现状与特征分析.经济师,2012(1)

2.张士强,丁守山,黄现凤.煤炭矿区静脉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经济师,2011(10)

国民经济的命脉第5篇

命脉

自古以来土地就是人民的命脉,《汉书》中的“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这句话便是很好的印证。而到了现代社会,土地仍然是农民的命脉。它既是农民的生产资料,更是他们的生存依托。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民集体用地被国家征用,农民利益得不到满足,引发了农民上访,甚至对抗事件。与此同时,大量的农村土地没有得到可持续利用,出现了地荒的假象。

上述问题出现的原因在于:

(1)土地资源不能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土地价值难以有效发挥。

(2)土地征用补偿标准不合理,单纯从短期来考虑农民以后的生活保障问题。

(3)农地征用程序不规范,置农民的利益于不顾。

可见,问题能否妥善解决将直接影响到农民生活、农村发展、农业稳定。

各级政府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规范政府行为,注重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真正开发好、利用好和保护好我们的命脉——土地资源。

1.地方政府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切实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维护好广大农民在土地问题上的切身利益。政府除了在征地时给予农民经济补偿外,更重要的是要解决农民在失地后的“谋生问题”,要“急农民之所急,想农民之所想”,积极探索解决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和长远生计的有效办法,建议设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基金,专门用于失地农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障、医疗保障等等。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机制,通过职业培训,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素质、劳动技能和谋生能力,还可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2.完善相关的土地征用和管理的制度,建立健全土地征用方面的法律法规,用法律手段规范农地征用用途,以市场为导向完善农地征用补偿政策,完善土地征用程序,建立一套完备的农地征用体系是眼前的当务之急。

国民经济的命脉第6篇

[关键词]日伪时期;东北地区;殖民经济;金融政策

一、日本帝国主义在我国东北地区实行的金融经济侵略政策

日本帝国主义长期以来对我国实行侵略扩张政策。1927年日本田中内阁召开东方会议,制定侵略中国的总方针。《对华侵略纲领》的制定,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决定侵占整个中国东北,实施大陆政策。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军侵占我国东北三省,随后在我国东北地区建立洲国傀儡政权,对我国东北地区人民实行长达十四年的奴役和殖民统治,残酷镇压东北人民的爱国抗日斗争。与此同时,日本帝国主义迫不及待的制定了一系列经济侵略方针政策,掠夺我国东北地区丰富的农业、矿产、金融等资源,垄断并操纵我国东北地区经济经济命脉,实行殖民统治。

日本帝国主义早在1933年就在洲国傀儡政权范围内公布了“经济建设纲要”,对我国东北地区金融经济政策制定了其所谓的“四大根本方针”:

第一、凡开拓利源振兴实业之利益,务摒除一部分阶级垄断之弊;

第二、举国内天赋之所有资源开发无滥,而谋经济各部门综合发展,特于必要之部门施以国家之统治;

第三、广求资金于世界,尤应采取先进各国之技术经验,并搜集一切文明精华,利用弗遣,以收实效;

第四、审查中日两国相依相辅的经济关系,而重其谐协,使相互扶助之关系,日加密切。

以上日本帝国主义在洲国范围内公布的“四大根本方针”,其表面上看是为了促进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加强经济交流与合作,其本质是为了把我国东北地区经济变为殖民经济,附庸于日本经济体系之下,加强对我国东北地区的经济侵略和殖民统治,通过统治和利用我国东北地区的金融和经济,实施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侵略政策。

二、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国东北地区金融经济的具体举措

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加强对我国东北地区的殖民统治,在金融经济领域实行了一系列具体措施,操纵东北地区金融经济命脉,掠夺我国东北地区经济资源,以促进其本国经济发展,加强军工建设,为实施全面侵华方针政策做准备。日伪政权在东北统治时期主要采取了以下殖民经济侵略措施:

(一)建立金融机构。1932年,政权在长春成立“中央银行”,建立中央金融统治机构。在当时的银行各部主要负责人员中,日本高级管理人员达到百分之九十比例,中国职员多为低级职员。日伪政权抢夺东三省官银号、边业银行、吉林永衡官银号等我国金融机构,将奉、吉、黑三省的官银号改为中央银行分行,又将在同一地方的各字支行合并,在各大都市分行委派日本驻员,监督银行业务。在当时东北重要地区的银行分行经理,均由日本人担任,从人事任命上控制中日管理人员比例,加强对银行金融机构的操控。

此外,日本帝国主义对地方银行业务实行严格限制。1934年6月,日伪政权施行“银行法”,命令地方银行必须更换营业许可证,通过限制手法,合并地方银行,以实现其殖民经济统治的目的。中央银行建立以来,地方银行在银行业务方面受到极大限制,被强迫进行招揽“存款”和“储蓄”,搜刮民间财富,逐渐成为中央银行加强对地方经济侵略的工具。

(二)从银行业务方面加强经济殖民统治。在当时的中央银行,除了办理日常银行业务,其一项重要功能是协助日伪政权加强对金融领域的殖民统治。如:参与政府有关金融的重要计划;指导并统制金融机构对于资金的吸收与运用;统治国外资金的引进;维持通货的安定;整理金融机构及增进其机能;保持金融事业与生产事业的紧密联系。中央银行通过以上任务垄断东北地区金融市场,配合日伪政权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经济侵略。此外,日伪政权在当时东北地区推行伪币制度,其准备金来源于日本帝国主义掠夺东北金矿过去的产品和低价收买民间的金银首饰。除此之外,日伪政权还严禁伪币流入日本,设置众多兑换机构加以防止,实现操纵东北地区经济命脉的野心和目的。

(三)采取多种方式搜刮民间财富。日伪政权为了进一步掠夺我国东北地区民间财富,采取了多种方式手段,在当时开展“国民储蓄运动”,在东北地区设立众多储蓄会。储蓄内容众多,诸如“国民储蓄”、“房地产储蓄”、“五金储蓄”、“商品附加储蓄票”等。发行名目众多的,如“福民”、“赛马”、“水灾赈济”等并强迫执行。日伪政权对我国东北地区工商业横征暴敛,采用各种苛捐杂税对我国东北地区人民加强剥削掠夺,为其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服务。在当时通货膨胀、物资缺乏、物价飙升,我国东北地区人民生活水平严重下降,日益贫困,东北地区经济发展遭受沉重损失。

(四)设立大兴公司和兴农金库操纵东北地区经济命脉。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东北地区实行经济侵略政策,将东北航运业、钱粮业、烧锅等副业划归于中央实业局统一管理。1934年中央实业局改组为大兴公司。大兴公司隶属于中央银行,在当时主要负责典当事业,此外还经营保险、等相关业务,采取欺诈方式手段来残酷剥削东北地区民间财富,为日本军国主义加强对中国侵略提供了大量经济资源。

兴农金库主要负责当时东北地区的农业贷款业务,但农业贷款资金往往被地主阶级所垄断,农民在农业生产劳作中仍严重缺乏农业资金。为了满足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需要,1934年日伪政权设立兴农金库,表面提供农民长期资金贷款,实质是为了完成日伪政权的农产品征购任务,对东北地区进行经济掠夺。日伪政权在当时对农产品的掠夺造成东北地区民生凋敝,百姓生存艰难,对东北地区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

三、对日伪政权经济侵略政策的总结与分析

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东北地区进行长达十四年的殖民统治,其经济侵略是整个侵华战略的重要环节。日伪政权通过对东北地区进行金融经济侵略,降低战争成本,掠夺财富发展本国军事工业,为其实施全面侵华战争和以战养战策略做准备。日伪政权实施的各项金融经济措施从本质上都是为了掠夺我国经济资源,控制东北地区经济命脉,给我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灾难。

当今时代,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国际形势日益复杂。我国在发展中日外交关系和对外贸易的进程中,必须时刻铭记历史,提高警惕,维护我国经济独立与经济安全,促进我国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努力。

参考文献:

[1]付丽颖.洲国的金融统治[J].外国问题研究,2010,03.

[2]王晓峰.日本对东北民众的金融剥削[J].大连近代史研究,2010,00.

[3]朱绍文.日本帝国主义九・一八事变后对我国东北的经济掠夺[J].中国经济史研究,1999,03.

国民经济的命脉第7篇

此次改革力度与规模可能空前的背景,是中国经济在新世纪十来年间进入了包括改革设计者也未能预料的增长轨迹——不仅农业与城镇人口比例大幅度提前逆转(这意味着工业化将农民从土地提前拔出),此前积重难返的国有企业,也能在短期内摆脱国家负资产的境地,进入国民“待岗就业”的优质位阶。

这种优质位阶的体现,是以国有企业把控国家经济命脉、摆脱银行坏账、同业竞争协调更具优势的业绩呈现在国民面前。自能源行业而言,无论是国有资产大打翻身战的油气煤炭,还是几乎同步发展的风电光伏,十年来的能源产业新闻,都是在“国退民进”的改革设计预期与“国进民退”的诸多波折中渡过。

其间的关键点,在更多来自市场的舆论看来,并非可简化为“国有”“民有”二者此消彼长,更多的涵义在于二者增长幅度不一与政策厚薄不均所致。改革所要求的效率与公平在这段过程中的发展不对称,也大体不外乎“国”、“民”二字所享受的待遇差别中。

事实上,在享受源自九十年代这波二期改革红利的过程中,无论“国”“民”,经济发展的速率并未受到其间争论的较大影响,从历史发展的纵深来看,倍感受压的民营经济也在这十年中迎来了从未有过的黄金时代。

那么,在十八届三中全会来临之前,为何重提国民之争?或者为何强调判断改革深度的层次,赖于国民攻守进退的幅度?其中的深层原因,值得探索。

以当前流传的各种有关能源产业的改革版本来看,事关国家经济命脉的石油、电力和煤炭,都以高频率出现在世人面前。在此之前,石油系统窝案震惊朝野、电力二次拆分呼声不断、涉及环保大局的煤炭消耗增减非议丛生,都让这些命脉能源产业能否维系旧有体系打上重重问号。

而激进市场化的改革方案,是要让这些家大业大的能源产业进入战国争雄、胜者问鼎的纯粹进化论阶段i相对温和的改革版本,也会让这些代表国家的经营单位,让渡出较大利益空间,以满足民间活力蓬勃增长的需要。

然而,以中国当前各类事关能源的各类性质企业与行业发展的趋势来看,国有拆分与私有化收购,要想成为经济改革的主流方式,不仅高估民企切入的逐利决心和低估旧有格局的可能阻挠,也简单化中国能源经济的改革原本规律。这类闻风而起的改革思维,几乎全盘否决并排除了“国”“民”共进的可能。

早在二十年前,市场经济的逐步确定,在给予民企竞争合法地位存在的同时,也划定了国企不可撼动的范围。随着国民经济的深入发展,命脉经济的脆弱性与敏感性逐渐降低,中国经济进入到更广阔的全球竞争之中,国企的让渡范围日渐扩大,民企共存共荣的空间与渴望也随之全面高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