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合集7篇)

时间:2023-08-10 16:52:09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第1篇

今年以来,针对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中央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措施,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发展。半年来,国内生产总值快速增长,工农业生产形势良好,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高,进出口贸易稳定增长。

国民经济增幅高于预期

据初步核算,上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高达106768亿元,同比增长11.5%,增幅高于全年增长8%的预期。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李晓超认为,经济增幅高于预期的主要原因是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与世界经济增长形势向好的共同影响。

从国内来看,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有效地促进了经济快速增长。如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对种养农民的直接补贴和农资综合直补,良种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的规模和范围的扩大,安排专项资金支持生猪的生产等。同时,调整了部分产品出口退税和进出口关税政策,连续五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两次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还进一步严格投资项目的市场准入,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和淘汰落后的产能等,这些措施都保证了今年经济增长保持较高增速。

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中,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进出口总额增幅同比分别回落3.9和0.1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却同比提高2.1个百分点,增幅为1997年以来的新高。说明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因素趋于均衡。

同时,支撑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明显改善。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经过四年多的宏观调控,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得到加强。累计发电装机容量增加2.6亿千瓦,铁路营业里程增加0.5万公里,公路里程增加169万公里,高速公路增加2万公里,综合运输体系的协同效应不断增强,保证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从国际来看,世界经济增长普遍好于年初预期。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美国全年经济增长有望超过2.2%,欧元区将接近2.3%,日本也将增长2.3%左右。三大经济体占世界经济总量的60%左右。同时,亚太、东欧、拉美等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大体接近上年增速,增长仍比较快。世界经济的较快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使我国不仅可以利用国际市场,还可以利用国际资源,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高

消费拉动作用明显增强

长期以来,投资、外贸、内需作为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一直存在投资、外贸高速发展,内需略显不足的态势,影响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不过今年上半年,内需不足的状况开始改观,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

据统计,上半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3.9个百分点,进出口贸易增速回落0.1个百分点,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加快2.1个百分点,增幅高达15.4%,为1997年以来的新高。

之所以上半年消费快速增长,首先是因为居民收入快速增长,促进了消费需求的快速增长。近年来,企业效益好,职工收入普遍增加较快,公务员工资改革,各级政府加大对低收入群体居民收入的补贴力度,提高农民工的最低工资标准,以及出台的一系列调整收入分配的政策措施和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促进了各收入群体城乡居民实际收入的增加。

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52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4.2%,增幅高于上年同期4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111元,同比增加314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3 %,增速高于上年同期1.4个百分点,高于一季度1.2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出现了多年少有的快速增长态势。

同时,各级政府加大了社会保障的投入,重点加强了对低收入群体的扶持力度,部分地区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和城市低保标准,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试点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也在积极向前推进。这些都使居民对未来预期看好,消费信心增强,消费需求不断增长。

工业生产形势良好

夏粮连续四年丰收

今年上半年,工业生产增长加快,企业利润继续大幅增加。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5%,比上年同期加快0.8个百分点。分行业看,在39个大类行业中,有24个行业增速比一季度加快,1个行业增速持平,14个行业增速回落,加快的主要集中在机械和轻工行业,回落的则以高耗能行业为主。

1-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9026亿元,增长42.1%,同比加快16.6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长42.3%,集体企业增长24.0%,股份合作企业增长23.0%,股份制企业增长39.5%,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38.6%,私营企业增长48.6%。

对外贸易较快增长,利用外资增长平稳。上半年,进出口总额9809亿美元,同比增长23.3%,比上年同期回落0.1个百分点,与一季度持平。其中,出口5467亿美元,增长27.6%;进口4342亿美元,增长18.2%。进出口相抵,顺差达1125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511亿美元。上半年,外商直接投资实际使用金额319亿美元,同比增长12.2%。6月末,国家外汇储备达到13326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2663亿美元。

农业方面,今年全国夏粮产量达到11534万吨,增产146万吨,增长1.3%。这是自1985年以来我国首次连续第四年夏粮丰收,也为全年粮食生产开了一个好局。

居民消费价格结构性上涨

国定资产投资反弹存压力

回顾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和发展,当前经济运行中一些体制性、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特别是国际收支不平衡,食品价格涨幅过高,固定资产投资压力仍然很大。

今年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3.2%,明显呈现出结构性上涨的特征,主要原因是食品价格上涨的带动。

在构成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类价格指数中,食品价格同比上涨7.6%,由于其所占权数最高,带动整个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2.5个百分点。而交通及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等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衣着类基本持平,其余只有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上涨大约2.1%,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1.5%。

如果扣除食品因素,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中的其它项目仅上涨0.7%,扣除食品和能源项目后的核心价格指数仅上涨0.9%。而且工业品出厂价格基本稳定,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涨幅还在回落。因此,当前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具有明显的结构性特征。

在食品价格中,粮食价格同比上涨6.4%,肉禽及其制品上涨20.7%,蛋价格上涨27.9%,水产品价格上涨3.7%,鲜菜、鲜果价格都下降2.9%,说明在食品价格上涨中,主要集中在粮食、肉禽及其制品和蛋价格的上涨。

专家指出,粮食、肉禽及其制品、蛋类的价格上涨是国际市场粮食涨价和国内粮食需求增加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

从国际市场来看,粮食价格自去年下半年起持续上涨,并延续到目前,国际市场粮价变动导致我国进口减少、出口大幅度增加,直接推动了国内粮价的上涨。1-5月份,我国谷物及谷物粉进口80万吨,在2006年下降42.7%的基础上又下降了51.5%;同期出口506万吨,增长53.5%。

从国内来看,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粮食直接消费比重减弱,但肉禽蛋消费在增加,导致饲料需求不断增加。同时,近几年投产的生物燃料使工业用粮需求也在不断增多。另外,今年上半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同比上涨5.2%,增幅比上年同期高3.9个百分点。这些因素共同推动了今年上半年我国粮食价格的上涨。

在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涨中,尤以生猪价格上涨较快,生猪价格上涨主要是由于饲料价格上涨、成本增加、收益较低、供给减少等造成了生猪饲养量下降。另外,全国20多个省市生猪蓝耳病疫情的大面积发生,也影响了生猪的供应,使猪肉价格出现上涨,也带动了替代品牛羊等需求的旺盛和价格的上涨。

去年同期基数低,也是今年上涨幅度比较高的重要因素。去年上半年,食品价格上涨1.9%,其中粮食上涨1.3%,肉禽及其制品下降7.7%,蛋价格下降10.9%。

不过目前的趋势来看,上半年农业生产再获丰收,夏粮单产创历史新高,猪牛羊禽肉产量同比增长1.3%,这些都有利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稳定。但在流动性过剩仍较突出、房价还在上涨、股指不断波动的情况下,价格上涨的压力依然存在,对此我们不能掉以轻心。

除居民消费价格的结构性上涨外,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反弹压力增大的现象也值得重视。

今年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虽比去年同期回落3.9个百分点,但与一季度相比加快2.2个百分点,最主要的因素是新开工项目由降转升。受去年下半年国家控制新开工项目政策的影响,导致2006年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一直在低速增长。今年上半年,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增长6.4%,是5月份以来第二次正增长。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第2篇

一、综合国力持续增强,经济结构逐步合理

综合国力持续增强,国际地位明显提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前所未有的高速度发展。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624亿元增加到2001年的9593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率为9.4%,超出世界同期年均增长率6.1个百分点;1989年至2001年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中国经济仍保持快速发展,年平均增长速度仍达到9.3%,比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快6.1个百分点,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经济的快速增长缩小了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算,与1989年相比,2001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由第8位跃居世界第6位,超过了加拿大和意大利,仅次于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与前5位的差距也明显缩小。1989年我国GDP仅分别相当于美国、日本、德国、英国和法国的8.2%、15.1%、37.9%、53.3%和45.6%,到2001年,除与美国、日本差距仍较大外,已分别相当于德国、英国和法国的63%、81%和89%。

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保持世界前列,商品短缺基本结束。改革开放至1989年,生产能力不足,还是卖方市场主导的经济,大部分商品处于短缺状态;1989年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进程的加快,市场供求关系实现了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市场上绝大部分商品供应充裕,主要农产品产量保持快速增长。截止2001年,谷物、棉花、油菜籽、水果、猪牛羊肉等产品产量稳居世界第1位,茶叶居第2位、甘蔗居第3位、大豆居第4位。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奶类生产由1989年的世界第18位提高到第8位反映出十几年来人民生活水平和消费结构的积极变化。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截止2000年,彩色电视机、煤、水泥、化肥、钢产量居世界第1位,发电量、棉布、化学纤维居第2位,其中钢和发电量在1989年分别居世界第4位,这两种产品位次的变化客观上反映了我国经济实力的变化。

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产业升级逐步进行。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89年以来,我国加快了结构调整特别是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在优先发展农业和轻工业、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产业结构逐渐趋于合理。产业结构显现出农业比重趋于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稳步提高、第三产业比重逐渐提升的演进趋势。2001年,一、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5.2%、51.2%和33.6%,与1978年和1989年相比,产业增加值第一产业的比重分别下降了12.9个和9.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分别上升3.1个和8.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分别上升9.9个和1.6个百分点。产业结构的不断改善,一方面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市场状况,产品短缺的状况基本结束,一度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些瓶颈产业,如原材料、燃料动力、交通运输的紧张状况成为历史,另一方面通过第三产业的稳步发展,弥补了传统产业由于缺乏市场需求而对经济持续稳定增长造成的影响,大量吸收了越来越多的过剩劳动力,产业结构逐步趋向合理。

二、三大产业全面发展,买方市场基本形成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农产品供求基本平衡。2001年农业增加值达14610亿元,扣除价格因素,比1978年增长1.85倍,平均每年增长4.7%;比1989年增长60.4%,平均每年增长4.0%,呈现稳定增长的态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主要农产品供求由不足转为基本平衡。1989年以来,中国粮食产量连上4.5亿吨、5亿吨两个台阶,1996年突破5亿吨大关,在1996年~1999年间粮食生产连年丰收,4年间年平均产量超过5亿吨,表明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台阶。粮食供求实现由短缺向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2000年、2001年的粮食产量因受严重旱灾和结构调整等因素的影响减产,但2001年产量仍达到了46218万吨,比1989年增长13.4%。棉花生产在适应纺织工业结构调整的同时,受到出口及库存变化的影响,年际间产量波动较大,但供需仍然达到了总量平衡有余;油料产量稳步增长,2001年产量达到2865万吨,比1989年增长1.21倍,年均增长6.8%;肉类总产量2001年达6334万吨,比1989年增长1.41倍,年均增长7.6%;渔业快速发展,2001年水产品产量已达4381万吨,比1989年增长2.8倍,年均增长11.8%。农产品产量的不断增长,为社会提供了丰富的生产生活资源,大大提高了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改善了生活质量。2001年,肉、蛋、奶、水产品的人均占有量分别达到49.8公斤、18.3公斤、8.1公斤和34.4公斤,分别比1989年增长1.12倍、1.86倍、1.38倍和2.34倍。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生产能力迅速提高。通过20多年不懈改革,特别是1989年以来,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国有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得以确立,加上工业技术改造和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工业生产实现了有质量、有效益的增长。1979年~2001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达11.5%;其中1990年~2001年年均增长速度为12.6%,2001年工业增加值已达到42607亿元。随着工业基础建设的加强,生产能力的不断扩张,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快速增长。1978年至1988年,钢、原煤、水泥、化肥、电量、原油增长了1.32倍~3.22倍,电视机增长了48倍。改革开放前的工业品短缺状况基本解决,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1989年~2001年,工业产品的增长仍保持了较快的势头。2001年末,发电量达到14780亿千瓦小时,比1989年增加9107亿千瓦小时;原油16500万吨,增加2736万吨;化肥3397万吨,增加1594万吨;钢15266万吨,增加9107万吨;汽车233万辆,增加175万辆;半导体集成电路63.6亿块,增加62.3亿块。

第三产业长足发展,保障和支持经济的能力大为增强。生产的增长促进了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的发展。2001年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增加值达到7824亿元,与1978年和1989年相比,平均每年增长速度分别为9.3%和6.4%。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的发展丰富了人民的消费生活,市场上名、优、特、新商品层出不穷,消费者地位逐步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同时在积极吸引外资进入商业领域后,具备世界水平的大型综合商厦在城市不断涌现,一流的设施、丰富的商品、优质的服务相得益彰,商业经营形式发生巨大变革,多种零售业态共同发展,如超级市场、便民店、专卖店、购物中心、仓储式商场、无店铺销售等,大大方便了人民购买。适应经济增长的要求,运输邮电业发展迅速。到2001年,运输邮电业增加值达到5222亿元,与1978年和1989年相比,平均每年增长速度分别为10.0%和10.3%。在交通运输方面,货物周转量由1978年的9829亿吨公里增至2001年的47590亿吨公里,增长3.8倍;旅客周转量由1743亿人公里增至13155亿人公里,增长6.5倍。沿海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由1978年的2亿吨增至2001年的14.3亿吨,增长6.2倍。在邮电通信业方面,经过2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1989年以来,国家加强了对邮电通信业的投资,基础设施完善与人民消费水平提高共同配合,各个领域的信息交流方式由以邮件、电话、电报为主进一步发展为包括移动电话、传真、传呼、电子邮件(E-MAIL)、数据传输在内的先进快捷的交流方式。房地产业、金融业随着经济的发展也迅速壮大,有力地支持了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与此同时,各种新兴服务业应运而生,社区服务网络逐步形成,大大方便了人民群众的生活。

三、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经济发展后劲持续增强

基础设施投资迅猛增加,一大批重大基础建设项目建成投产。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十分重视,从1978年到2001年,共安排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基本建设投资达67793亿元,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投资迅速增长。从1989年到2001年的13年中,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基本建设投资总额为62516亿元,年均增长25.4%,比同期国民经济年均增长速度高出16.5个百分点。13年间,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累计建成投产基建大中型项目1553个,比前11年多1022个,其中,农林牧渔水利业106个;能源工业687个;原材料工业241个;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481个;城市公共服务业38个。我国最大的两项水利工程――长江三峡工程和黄河小浪底工程都实现了截流并进入施工高峰,其中小浪底工程已经发电;世界最大的抽水蓄能电站――广州蓄能水电站竣工;重点建设项目京九铁路、南疆铁路、南昆铁路等全线通过竣工验收;全长1262公里、投资393亿元的我国第一条国道主干线京沪高速公路全线贯通;青藏铁路、“西电东送”等一大批重点建设工程相继开工;对鄱阳湖、洪湖、太湖、淮河、滇池等大江大河的综合治理建设也取得阶段性成果。

交通运输能力日益扩大,运输结构趋向合理。1978年至2001年,累计新建铁路交付运营里程18167公里,沿海港口吞吐能力57661万吨,新建公路160937公里,长途电缆161056皮长公里。现已基本形成以铁路为骨干,公路、水运、民用航空和管道组成的综合运输网。铁路营业里程1978年为5.17万公里,1989年增加到5.69万公里,2001年进一步增加到7.01万公里;公路里程1978年为89万公里,1989年增至101.4万公里,2001年达到170万公里,公路等级明显提高,其中高速公路从无到有,已达到1.94万公里。内河航道经过疏浚,通航条件大大改善,通航里程由1989年的10.9万公里增加到2001年的12.15万公里。民用航空是我国发展最快的运输方式,到2001年底,民用航空开通了1143条国际国内航线,构成了四通八达的蓝天运输网。管道运输伴随石油工业的成长迅速发展,输油(气)管道里程由1978年的8300公里增加到1989年的1.51万公里,2001年达到2.8万公里。

邮电通信设施发展迅速,覆盖面迅速扩大。已建成包括光纤、数字微波、程控交换、移动通信等覆盖全国、通达世界的公用电信网,通电话乡镇的比重达100%。目前,进入长话自动网的县市比重达100%,电话网规模容量迅速扩大。全国电话交换机总容量已由1978年的405.9万门增加到1989年的1034.7万门,2001年已迅速增加到2.06亿门。网路规模在世界上迅速上升,居世界第二位。移动通信、数据通信从无到有,迅猛发展。2001年我国的移动通信用户已达14522万户,位居世界第一位。全国电话普及率由1978年的0.4部/百人上升到2001年的25.9部/百人。中国互联网自1996年正式开通以来,在短短的几年内,得到了迅速发展,截止2001年底,全国国际互联网用户已达到3656万户,与1997年相比,互联网用户增长了200多倍。

四、对外经济联系日趋密切,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

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不断提高。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89年以来,我国的对外开放逐步扩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对外贸易迅速发展。进出口总额由1978年的206亿美元增加到1989年1117亿美元的基础上,2001年进一步增加到5098亿美元,1979年~2001年平均增速达15.0%。在世界上的排位,1978年为第25位,1989年上升到第14位,2001年仅次于美国、德国、日本、法国和英国,列第6位。其中商品进口额1978年为109亿美元,列世界第21位,1989年增长到591亿美元,列世界第13位,到2001年又增加到2436亿美元,列世界第6位。

出口规模持续扩大,出口商品结构迅速改善。出口贸易额1978年为98亿美元,1989年发展到525亿美元,2001年达到2662亿美元,1979年~2001年平均增长15.4%,在世界上的排位,1978年列世界第27位,1989年列世界第11位,2001年列世界第6位。在出口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出口结构也不断改善。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明显提高,价格相对较低的初级产品比重有所下降。初级产品出口所占比重由1978年的50.3%下降到2001年的9.9%;工业制成品比重由49.7%提高到90.1%。

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质量日益提高。2001年,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为497亿美元,1989年~2001年累计达3814亿美元,是1979年~1988年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累计121亿美元的32倍;外商投资的平均项目规模由上个世纪80年代初的120万美元,90年代初期的130多万美元,增加到90年代后期的300多万美元。外商投资领域逐步拓宽,外商直接投资开始从农业、工业、交通、饮食娱乐业等领域向邮电通信、商品零售、金融保险拓展。境外大公司、大财团来华投资增多,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约400家在华投资。

外汇储备达到一个较高水平。1978年,我国外汇储备只有1.6亿美元,1989年增加到56亿美元,2001年迅速增加到2122亿美元,在日本之后居世界第2位。

五、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持续改善,总体上基本实现小康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从农村居民看,197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134元,1989年突破600元,达到602元,1997年超过2000元,2001年达到2366元,1979年~2001年平均每年实际增长7.3%。农民收入水平实现温饱有余,部分地区已实现小康。从城镇居民看,城镇居民收入加速增长,2001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60元,比1989年增加了5484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年均增长率达到7.1%,比1979年~1989年5.6%的年均增长率高出3.5个百分点。城镇居民已经整体上实现小康。与此同时,贫困人口也大量减少。到2001年,农村贫困人口仅余2900多万,比1978年减少2.2亿,比1989年减少7000多万。

居民消费结构持续优化。恩格尔系数(食品消费比重)逐年下降,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持续提高。从农村居民看,1978年恩格尔系数高达67.7%,还处在贫困阶段,1989年降至54.8%,由贫困转向温饱,2001年则进一步降至47.7%,开始步入小康。从城镇居民看,1978年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为57.5%,仅能维持温饱,1989年略降到54.5%,仍在温饱上徘徊,进入90年代,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1994年首次跌破50%大关,开始进入小康,2001年降到37.9%,由小康转向富裕。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第3篇

关键词:环境 问题 制约 国民经济

一、环境保护建设的主要成就

党的十六大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上下围绕实现在中部地区崛起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在经济建设取得突破性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环境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到目前为止,我省的生态环境质量保持了较好的水平,总体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生态破坏加剧的势头得到初步控制,环境质量基本保持稳定,可以说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是每个公民都向往的。

二、环境保护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环境保护建设取得很大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全省经济相对欠发达,存在总量不大,结构不优、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产业竞争不强、经济增长质量不高等问题,环境保护总体还比较脆弱,环境容量有限,存在威胁全省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隐患。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将持续快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也将加快,经济建设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开发强度加大,环境压力也随之增加,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会更加尖锐,环境保护问题更显突出,成为关系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

1、森林植保功能减弱,水土流失严重

由于长期以来不合理的采伐和经营,原生植被遭到严重破坏,虽然经过多年的人工造林,全省森林覆盖率保持较高的水平,但树种组成简单,林分结构单一,森林植保质量不高。

水土流失导致土层变薄,土壤沙化,地力衰退,耕地面积减少,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加剧了群众生活的贫困,使人地矛盾突出。同时,水土流失致使江河库泥沙严重淤积,影响了江河库行洪蓄洪能力。

2、环境保护和治理任务艰巨,农村面源污染比较严重

近年来,城市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但部分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特别是环保设施如生活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处置等等措施,起步晚,欠帐多,大气、水污染比较严重;工业污染治理资金匮乏,治理率低,机动车尾气污染严重;在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乱采滥挖等掠夺式生产方式,加上采、选设备和技术比较落后等原因,造成矿产资源浪费、植被的破坏以及开采中产生的废水、废渣处理不达标。

为了追求高产和防治病虫害,许多农户大量施用化肥、地膜和高毒农药,造成了生态环境污染,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在畜牧业迅速发展的同时,牲畜粪便造成的农村面源污染也呈现出加重的趋势,许多大中型畜禽养殖场缺乏处理能力,将粪便倒入河流或随意堆放,粪便进入水体或渗入浅层地下水后,造成较为严重的污染。大面积的干旱和洪涝灾害、危险废物、电子垃圾、微量持久性有毒有害污染物、外来物种入侵等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3、工业化、城市化带来的生态环境、资源压力增大

随着全省工业化和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全省人口、物质及能量迅速和高度集中,大规模地改变了土地、大气、水体的性质以及资源、能源的供求状况,在不同程度地带来农用地数量减少的同时,还加剧了住房紧张、交通拥挤、公共服务设施不足、电力紧张和城市环境污染等一系列城市生态问题,威胁城镇居民的生存条件和生活质量,导致全省城市生态环境压力增大,同时污染物转移和扩散至城市周边的郊区或农村,影响当地的环境和农业生产。

少数地方存在乱采滥掘现象,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人均耕地减少,土地后备资源数量有限,开发利用难度大、耕地占补平衡任务艰巨,人地矛盾日趋突出。由于天然阔叶林面积减少、林分质量下降,以及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造成各种水体和土壤污染加重,导致野生动植物生存空间日益缩小,同时对野生动植物进行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致使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明显下降,珍稀动植物濒临灭绝。

4、全民生态环境意识和政府环境整治的综合能力有待提高全省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考核、奖惩机制不健全,责任难以落实,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基础性作用的改革相对滞后,引导、鼓励、支持公众参与和舆论监督的机制不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能力建设滞后,环境监理、监测手段和执法能力相对落后,突发性事故的应急救护能力较薄弱。全省环保高新技术研究及其产业化尽管有一定的发展,但与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实际需求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未能充分发挥已有的科技优势,及对环境整治形成有力的技术支撑。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第4篇

关键词:旅游业;国民经济;推动

旅游业在世界范围内, 已发展成为“朝阳产业”之一。 作为国民经济中的一个综合性行业,旅游业能够起到改善国民经济结构的作用,对国民经济有着显著的影响。

一、 旅游业对国民经济影响分析

(一)旅游的产出效应分析

旅游的直接产出效应指的是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进行的旅游活动支付一定数额的费用,所支付的费用转化为旅游目的地的经营收入。在获得旅游收入后,旅游企业出于提供 更多的旅游产品或旅游服务以及继续经营的目的,会将一部分收入用于补充库存、维修设施和设备、购买物资。在扣除了这些费用之后的旅游收入的部分即为旅游的直接产出效应,直接产出效应能够反映出旅游直接GDP。

(二)旅游的综合产出效应分析

旅游的综合产出效应指的是通过旅游目的地产业间的经济技术关联,旅游收入的产出效应向旅游目的地的整个经济系统渐次渗透,从而造成整体经济产出水平的提高 。

与直接效应相比,旅游业的综合经济效应不但涉及到第三产业,而且也广泛涉及到第一产业及第二产业。

(三)旅游的就业效应分析

旅游业影响国民经济的重要方面就是其就业效应,作为一个综合性的服务产业,现代旅游业能够产生明显的就业效应,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一种,服务业生产效率往往难以提高,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提供就业方面,旅游业正在发挥巨大的作用。

二、旅游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对旅游经济发展的认识不足,旅游设施和基础设施落后。对旅游经济发展的认识不足,对旅游经济发展的前景认识不够,缺乏市场观念,使得旅游产品知名度低,缺乏竞争力。很多地区对旅游经济的开发还处于传统旅游时代,缺乏现代营销、管理及创新意识。另一方面旅游基础设施投入不足,使得旅游设施落后,相关的配套设施也不够完善。许多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由于交通落后,资源未能得到有效开发利用;另外在旅游旺季一些热线旅游地人满为患, 交通及相关的生活设施问题凸显,严重阻碍了旅游经济的发展,也给游客带来了诸多不便,留下了不少遗憾。

(二)旅游设施不配套,服务质量差

由于我国对上述旅游经济设施仅有少量直接投资,而利用外资方面,有的项目开放,有的不开放,以致服务设施不配套。从总体上看,外资主要局限于饭店宾馆,其他旅游配套设施项目如交通、商业购物尽管也都涉及,但比重很小, 投资十分有限。对景点建设,除国家指定的度假区外,外资不能插足,因而景点内设施落后,其中突出的是卫生条件差。 此外,服务质量差是旅游景点内的通病。收费往往缺乏统一标准,且中外旅客有别。旅游消费品则品种单调,缺乏高质量的新颖产品,不能引导旅游消费。

(三)旅游业组织结构不合理, 缺乏市场竞争机制

我国国际旅游业在国家高度保护下,国有企业享有经营特权,缺乏引进和激励机制,不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在体制上存在政企不分现象,旅游企业没有真正走入市场, 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实体,制约企业的自我发展,同时,由于我国在财政制度上各地分灶吃饭,地区间在为数不多的旅游投资上各自为政,市场分割,重复建设,并实行地方保护主义。 转贴于

(四)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

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是保持旅游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长期协调发展。我国旅游开发、规划与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对旅游资源的规划与开发及资源数量和承载力了解不足,导致旅游资源的盲目开发、重复开发。旅游经济规模化、效益化程度低,景区景点建设高速度和低质量并存, 资源浪费现象严重。游客认识上的差距和行为上的不当也给旅游资源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损坏和污染。

三、 发展我国旅游经济的建议

(一)加强对旅游经济的认识,完善各项配套设施

发展旅游经济,首先要加强对旅游经济的认识,各地充分认识到自身旅游资源的比较优势,打造精品产业,营造独具特色的旅游概念,加大宣传力度,做好市场运作。同时要刺激相关行业的发展,完善各项配套设施。旅游涉及到住、 行、食、用,而要加快旅游经济的发展就必须加快交通设施建设,完善宾馆饭店、景点设施、娱乐、购物等配套设施的建设。

(二)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全面提高旅游业的服务质量

健全和完善旅游市场的管理体系,加大旅游市场经济的综合整治,引进现代管理加强对旅游产业的管理与引导,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坚决杜绝损害游客权益的行为,有关部门对旅游产业的营销价格要进行宏观调控,防止旅游市场出现价格混乱现象。另外要加快旅游产业人才培养,特别要注重导游的培养,提升导游素质,使游客在旅游消费中放松身心、 陶冶情操、增长见识;同时要加强旅游产业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其业务技能,规范服务程序,提升服务质量。

(三)建立市场竞争机制,加强宏观管理

长期以来,我国的旅游经济业,经营国际旅游业务的因受国家高度保护的影响,经营国内旅游业务的因缺少各种设施和训练有索的专业人员,以致服务质量普遍低下,导游素质差。为全面提高旅游业与相关服务的质量,应加强宏观管理,严肃纪律,提高企业和有关人员的素质。其中,特别对国有旅游企业,首先要转换经营机制,实行政企分开,然后把企业推入市场,取消特权和保护,使企业能在市场机制下真止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者,提高参与同际竞争的能力,并按同际惯例和市场需求来组织生产经营活动以促进旅游企业提高服务质量。

(四)保护旅游生态环境,实现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问题是发展旅游经济必须解决的问题,旅游开发必须将保护环境放在首位。要实现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一是要普及生态知识,提高游客和旅游管理者的生态环境意识,转变游客的消费观念、消费结构、消费行为及消费模式,在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有效避免旅游资源的破坏和浪费,防止旅游资源的“建设性”破坏。二是掌握旅游区的承载,积极发展对环境污染程度低的区域旅游、生态旅游等,扩充旅游空间。三是建立科学的旅游经济管理机制及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经济体系。转变旅游产业的粗放经营模式,构建科学合理的管理和发展模式,优化旅游产业结构、 旅游产品结构及旅游区域空间结构以实现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四是正确把握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的关系,发挥政府职能,建立旅游经济开发持续发展的监督、监测和控制体系。

旅游经济涉及到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领域,随着旅游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势必会引发更多的经济、社会、环境问题,相信通过各方的努力协作我们一定能营造一个更加健康的旅游环境,促进旅游经济的深入发展,推动社会经济的持续增长。

参考文献:

[1]王良健, 邓琼芬. 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区域差异研究. 财 经理论与实践, 2007,(1): 105-110;

[2]何江, 张馨之. 中国省区收入分布演进的空间—时间 分. 南方经济, 2006,(12): 64-77;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第5篇

关键词:旅游业;国民经济;推动

旅游业在世界范围内, 已发展成为“朝阳产业”之一。 作为国民经济中的一个综合性行业,旅游业能够起到改善国民经济结构的作用,对国民经济有着显着的影响。

一、 旅游业对国民经济影响分析

(一)旅游的产出效应分析

旅游的直接产出效应指的是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进行的旅游活动支付一定数额的费用,所支付的费用转化为旅游目的地的经营收入。在获得旅游收入后,旅游企业出于提供 更多的旅游产品或旅游服务以及继续经营的目的,会将一部分收入用于补充库存、维修设施和设备、购买物资。在扣除了这些费用之后的旅游收入的部分即为旅游的直接产出效应,直接产出效应能够反映出旅游直接GDP。

(二)旅游的综合产出效应分析

旅游的综合产出效应指的是通过旅游目的地产业间的经济技术关联,旅游收入的产出效应向旅游目的地的整个经济系统渐次渗透,从而造成整体经济产出水平的提高 。

与直接效应相比,旅游业的综合经济效应不但涉及到第三产业,而且也广泛涉及到第一产业及第二产业。

(三)旅游的就业效应分析

旅游业影响国民经济的重要方面就是其就业效应,作为一个综合性的服务产业,现代旅游业能够产生明显的就业效应,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一种,服务业生产效率往往难以提高,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提供就业方面,旅游业正在发挥巨大的作用。

二、旅游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对旅游经济发展的认识不足,旅游设施和基础设施落后。对旅游经济发展的认识不足,对旅游经济发展的前景认识不够,缺乏市场观念,使得旅游产品知名度低,缺乏竞争力。很多地区对旅游经济的开发还处于传统旅游时代,缺乏现代营销、管理及创新意识。另一方面旅游基础设施投入不足,使得旅游设施落后,相关的配套设施也不够完善。许多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由于交通落后,资源未能得到有效开发利用;另外在旅游旺季一些热线旅游地人满为患, 交通及相关的生活设施问题凸显,严重阻碍了旅游经济的发展,也给游客带来了诸多不便,留下了不少遗憾。

(二)旅游设施不配套,服务质量差

由于我国对上述旅游经济设施仅有少量直接投资,而利用外资方面,有的项目开放,有的不开放,以致服务设施不配套。从总体上看,外资主要局限于饭店宾馆,其他旅游配套设施项目如交通、商业购物尽管也都涉及,但比重很小, 投资十分有限。对景点建设,除国家指定的度假区外,外资不能插足,因而景点内设施落后,其中突出的是卫生条件差。 此外,服务质量差是旅游景点内的通病。收费往往缺乏统一标准,且中外旅客有别。旅游消费品则品种单调,缺乏高质量的新颖产品,不能引导旅游消费。

(三)旅游业组织结构不合理, 缺乏市场竞争机制

我国国际旅游业在国家高度保护下,国有企业享有经营特权,缺乏引进和激励机制,不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在体制上存在政企不分现象,旅游企业没有真正走入市场, 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实体,制约企业的自我发展,同时,由于我国在财政制度上各地分灶吃饭,地区间在为数不多的旅游投资上各自为政,市场分割,重复建设,并实行地方保护主义。

(四)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

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是保持旅游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长期协调发展。我国旅游开发、规划与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对旅游资源的规划与开发及资源数量和承载力了解不足,导致旅游资源的盲目开发、重复开发。旅游经济规模化、效益化程度低,景区景点建设高速度和低质量并存, 资源浪费现象严重。游客认识上的差距和行为上的不当也给旅游资源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损坏和污染。

三、 发展我国旅游经济的建议

(一)加强对旅游经济的认识,完善各项配套设施

发展旅游经济,首先要加强对旅游经济的认识,各地充分认识到自身旅游资源的比较优势,打造精品产业,营造独具特色的旅游概念,加大宣传力度,做好市场运作。同时要刺激相关行业的发展,完善各项配套设施。旅游涉及到住、 行、食、用,而要加快旅游经济的发展就必须加快交通设施建设,完善宾馆饭店、景点设施、娱乐、购物等配套设施的建设。

(二)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全面提高旅游业的服务质量

健全和完善旅游市场的管理体系,加大旅游市场经济的综合整治,引进现代管理加强对旅游产业的管理与引导,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坚决杜绝损害游客权益的行为,有关部门对旅游产业的营销价格要进行宏观调控,防止旅游市场出现价格混乱现象。另外要加快旅游产业人才培养,特别要注重导游的培养,提升导游素质,使游客在旅游消费中放松身心、 陶冶情操、增长见识;同时要加强旅游产业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其业务技能,规范服务程序,提升服务质量。

(三)建立市场竞争机制,加强宏观管理

长期以来,我国的旅游经济业,经营国际旅游业务的因受国家高度保护的影响,经营国内旅游业务的因缺少各种设施和训练有索的专业人员,以致服务质量普遍低下,导游素质差。为全面提高旅游业与相关服务的质量,应加强宏观管理,严肃纪律,提高企业和有关人员的素质。其中,特别对国有旅游企业,首先要转换经营机制,实行政企分开,然后把企业推入市场,取消特权和保护,使企业能在市场机制下真止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者,提高参与同际竞争的能力,并按同际惯例和市场需求来组织生产经营活动以促进旅游企业提高服务质量。

(四)保护旅游生态环境,实现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问题是发展旅游经济必须解决的问题,旅游开发必须将保护环境放在首位。要实现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一是要普及生态知识,提高游客和旅游管理者的生态环境意识,转变游客的消费观念、消费结构、消费行为及消费模式,在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有效避免旅游资源的破坏和浪费,防止旅游资源的“建设性”破坏。二是掌握旅游区的承载,积极发展对环境污染程度低的区域旅游、生态旅游等,扩充旅游空间。三是建立科学的旅游经济管理机制及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经济体系。转变旅游产业的粗放经营模式,构建科学合理的管理和发展模式,优化旅游产业结构、 旅游产品结构及旅游区域空间结构以实现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四是正确把握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的关系,发挥政府职能,建立旅游经济开发持续发展的监督、监测和控制体系。

旅游经济涉及到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领域,随着旅游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势必会引发更多的经济、社会、环境问题,相信通过各方的努力协作我们一定能营造一个更加健康的旅游环境,促进旅游经济的深入发展,推动社会经济的持续增长。

[1]王良健, 邓琼芬. 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区域差异研究. 财 经理论与实践, 2007,(1): 105-110;

何江, 张馨之. 中国省区收入分布演进的空间—时间 分. 南方经济, 2006,(12): 64-77;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第6篇

一季度,我区国民经济总体呈现快速发展的势头,一、二、三产业增长均比上年同期明显加快。经济运行呈现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贷款总额、居民收入四个增速明显加快,产业结构和贷款结构两个方面得到调整,企业经济效益提高和物价总水平继续回升的特点。

(一)经济景气继续上升,增长速度明显加快

一季度,全区生产总值达34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18.7%,增速快于上年同期5.9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15%,增速快于上年同期1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25.9%,增速快于上年同期8.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1.4%,增速快于上年同期1.7个百分点。受全国经济加快增长的带动,我区经济景气继续升温。一季度,全区宏观经济景气综合分值达44,比上年同期提高4分。与此同时,微观景气也明显升温,一季度全区企业景气指数和企业家信心指数分别比上年同期提高6.2点和7.4点。

1.粮食生产形势好于去年,畜牧业保持稳步发展。全区各地深入贯彻中央1号文件和国务院及自治区农业和粮食工作会议精神,积极落实扶持粮食生产增加农牧民收入的政策措施,特别是减免农业税和实行粮食直补,极大地调动起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去冬今春农业和水利建设投资继续加强,开工各类水利工程3.5万处,发展节水灌溉面积90.8万亩,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充足,春耕所需资金比去年增加,同时,全区土壤墒情也好于上年同期。目前全区一、二类墒面积占农作物总播面积的60%,这些都为确保春播生产和提高播种质量打下了良好基础。预计2004年全区粮食播种面积比上年可增长2%以上。种植意向调查显示,小麦、玉米、薯类和油料受市场价格上涨的作用种植面积将有明显增加。畜牧业生产稳步发展,主要畜产品产量明显增加。接羔保育形势看好,截至4月2日不完全统计,全区大牲畜和羊产仔2119.1万头(只),比上年同期多产仔469.6万头(只),牲畜成活率达98%,比上年同期提高0.5个百分点。全区牛饲养量和牛肉、牛奶产量大幅增长,羊存栏和出栏基本均衡增长,生猪生产开始回升。一季度,全区牛肉产量3.8万吨,牛奶产量60.2万吨,羊肉产量3.2万吨,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38.3%、70.5%和35.3%,猪肉产量增长9.3%。

2.工业生产持续快速增长,产销衔接状况好于去年。一季度,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34.2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5.9%,增速快于上年同期10.6个百分点。工业产品销售率达98.1%,比上年同期提高2.2个百分点。工业生产呈现以下新变化:一是新增企业多。3月末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741户,比2003年底增加25户。二是能源、原材料工业继续快速增长的同时,制造业生产增长明显提速。统计的40个工业大类行业中,63%的行业工业增加值增速在20%以上,13个行业工业增加值增速在40%以上。其中在煤炭、石油、天燃气、电力、冶金和非金属矿物制造业(建材)生产保持30%以上增长的同时,食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生产分别增长51、4%、34.5%、61%、38.5%、62.4%和51.4%。三是重工业生产增长明显快于轻工业。全区重工业增加值增长41%,快于轻工业增速15个百分点,也快于上年同期15.9个百分点。四是股份制和股份合作企业工业生产增长明显快于其它经济类型工业。股份制企业工业增加值增长47.8%,股份合作制工业增加值增长37.7%。五是10个盟市工业生产增速快于上年同期。呼市、乌海市、通辽市、鄂尔多斯市、兴安盟、锡盟、乌盟和阿盟8个盟市工业增加值增速快于全区平均增速,除呼市和兴安盟外,有10个盟市工业生产增速均快于上年同期。

3.固定资产投资成倍增长,消费品市场稳定发展。一季度,全区城镇以上单位固定资产投资44.0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1倍,主要是我区重点工业项目设备安装冬季没有停工所致。其中,基本建设投资29.16亿元,增长1.52倍;更新改造投资8.76亿元,增长1.7倍;房地产开发投资1.85亿元,增长1.3倍。投资增幅高的行业主要集中于农林牧渔业、工业、交通运输、电信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上,工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5.83亿元,增长1.56倍,占城镇单位投资总额的81.3%。其中用于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18.12亿元,增长1.26倍;用于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投资2.34亿元,增长2.29倍;用于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投资增长1.42倍,用于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增长6.24倍,用于农林牧渔业投资增长2.47倍。

一季度,全区社会消费晶零售总额202.7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5%,增速快于上年同期0.8个百分点。其主要特点:一是城镇市场消费晶零售额增长快于农村牧区。全区县及县以上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4.3%,县以下零售额增长9%。二是餐饮业零售额增长继续快于批发零售贸易业。全区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增长12.8%,餐饮业零售额增长20.3%。三是汽车、建筑装璜等消费亮点继续保持旺销势头。一季度,全区汽车、建筑及装潢材料销售额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22倍和62.9%。

4.对外贸易明显增长,利用外资进一步扩大。1―2月份,海关统计的全区外贸进出口总额达6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5.3%。其中,出口总额(包括神华煤炭出口)达1.97亿美元,增长40.2%;进口总额达4.03亿美元,增长33.7%。一季度,全区合同外商直接投资36332万美元,实际外商直接投资3272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4.38倍和30%。

(二)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

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1―2月,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07.8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6.8%;实现利润14.93亿元,增长88%;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41.49,比上年同期提高23.46点。

随着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的大幅度提高,以及各地税收征缴力度的加大,企业增值税、营业税、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国有资产经营收益等几大税收收入大幅度提高,全区财政收入明显增加。一季度,全区财政总收入完成74.8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5.6%,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15.8个百分点。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7.49亿元,增长42.4%,地方财政收入中一般预算收入39.18亿元,增长44.9%;上划中央税收收入27.33亿元,增长51.5%。一季度,全区地方财政支出86.5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3.7%,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支出82.96亿元,增长23%。

(三)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保持快速增长,信贷结构调整明显

3月末,全区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2297.28亿元,比年初增加205.97亿元,比上年同月增长23.5%,增幅比上年同月提高2.4个百分点。其中,储蓄存款余额达1495.2亿元,比年初增加139.53亿元,比上年同月增长20.5%。3月末,全区金融机构贷款余额达2100.72亿元,比年初增加168.97亿元,比上年同月增长21.5%,增幅快于上年同月7.5个百分点。特别是今年一季度全区新增贷款额达168.9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6倍。

贷款结构有明显调整。短期贷款和中长期贷款增加幅度较大,3月末全区金融机构短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3.7%,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31.1%,增幅分别快于上年同期4.6个和5.9个百分点;个人消费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3.8%,中期流动资金贷款余额有所减少。

(四)城乡居民收入明显增加,市场物价总水平继续上涨

1.城乡居民收入明显增加。一季度,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04.82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9.7%,增幅高于上年同期9.1个百分点。农牧民人均现金收入709.30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4%,增幅高于上年同期2.7个百分点。

2.市场物价总体水平继续上涨。受农产品市场供需矛盾的影响,一季度全区农产品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7.9%。一季度,全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在上年同期上涨3.3%的基础上比上年同期又涨了1.1%。其中城市、农村牧区消费价格分别上涨0.7%和2%。分类别看,食品类价格涨幅最大,同比上涨3.9%。受能源、原材料价格的明显上涨,一季度,全区工业品出厂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3.8%。

二、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部分地区旱情较重,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明显。

尽管今春全区土壤墒情好于去年,但二、三类土壤墒情所占比重仍高达50%,赤峰、锡盟、兴安盟等地区降水偏少,存在一定的旱情。受去年上游产品价格上涨的影响,目前我区农资价格也开始明显上涨,其中化肥平均价格较上年每吨上涨159元,涨幅达10.6%;农药价格上涨2.9%,农膜上涨6.6%,农用柴油上涨6.9%。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过多,势必增加农牧民生产成本,一定程度上影响农牧民增收。

(二)能源、原材料价格涨幅较高,电力和交通运输“瓶颈”制约比较严重。

一季度全区工业品出厂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3.8%,其中生产资料价格同比上涨4.6%。工业企业原材料、燃料及动力购供进价格同比上涨7.5%。由于能源、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使工业生产成本明显增加,前两个月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成本同比增长34.3%,会制约企业经济效益的进一步提高。尤其是受全国经济增速加快造成我区电力、铁路运力紧张状况非常突出,不少地区经常拉闸限电,好多企业以运定产问题比较明显。

(三)就业和失业成为影响发展和稳定的两大难题。

2003年末全区城镇单位从业人员比上年末减少2.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达4.5%,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0.2个百分点,今年3月末全区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又比上年同期减少1万人。前些年高校扩招大学生从去年开始毕业,国家有关部门预测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仅达60%,毕业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大。再者随着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规模扩大,加入到就业行列之中,以及企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化,全区就业和再就业矛盾将进一步突出。

(四)部分行业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需引起注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面临挑战。

当前我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受固定资产投资需求特别是基建投资需求的拉动,部分行业盲目扩张和重复建设现象也有所加剧。目前一些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不协调的行业增长,同真正意义上的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形成较大反差。

三、下一步经济走势及调控建议

从当前我区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看,新的经济增长点比较多。一是进一步加大固定资产投资特别是工业项目的投资力度,年内还将有一批新建企业建成投产。二是加快交通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使发展环境不断改善。三是随着消费结构升级,特别服务业的加快发展,消费增长将稳中趋升,尤其去年二季度第三产业受“非典”疫情影响较大,增长相对较慢,预计今年上半年消费增长将有较大的空间。四是从全国和世界经济发展形势来看,也明显好于年初预期。从制约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来看,首先,锡盟地震灾区重建任务比较艰巨,工业生产受煤、电、油、运“瓶颈”制约因素影响突出,解决好“三农”问题任务繁重。其次,国家为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减少盲目投资重复建设、减少通货膨胀和金融风险的压力等,已开始采取一系列措施收紧银根,这些政策措施的实施产生减缓经济增长的效应将会在二、三季度陆续显现。最后,从国际形势看,国际石油价格居高不下,贸易壁垒和贸易摩擦频繁出现,世界经济走势存在不确定因素仍较多。综合各方面因素进行分析预测,预计上半年经济仍处于较高的平台上运行,全区生产总值将比上年同期增长15%左右。

我区下一阶段的经济工作,应按照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坚持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的辩证统一,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努力实现全年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此,应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为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创造宽松环境,促进产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调整优化。

近两年来,随着我区对外开放环境的不断改善,区外、国外不少大的非公有制企业来我区投资建厂,不少项目无论是投资总额、建设规模,还是技术水平在国内甚至在国际上也是一流的,为自治区经济建设和地方财政增收做出了积极贡献。因此,各级政府要加快转变职能,增强公共服务意识,不断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监督管理制度,积极鼓励、大力支持和全方位引导我区各类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为其创造公平、公开、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从而促进我区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

(二)进一步做好西部大开发各项工作,按照五统筹要求,做好生态环境治理和基础设施建设。

坚持全面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稳步推进的原则,切实使用好国债资金,继续做好退耕还林还草建设的同时,要加强农村牧区基础教育建设,医疗卫生和疾病控制防疫建设,积极争取国家加大对内蒙古的支持力度。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建设一批统筹区域发展、城乡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区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项目。

(三)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

努力适应人世后的新形势,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统筹规划,择优扶持,开拓国际市场,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扩大招商引资的规模和领域,切实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效益,把引资的工作重点转向生态和基础设施、传统产业升级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等领域,通过不断深化外贸体制改革,特别是要继续完善出口退税管理机制,加大管理力度,优先办理重点出口企业的退税,支持外贸出口。继续巩固和扩大国内外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吸引更多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全面实施以质取胜、市场多元化战略,努力开拓和提高我区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第7篇

[关键词] 人民币汇率 升值 经济发展

一、人民币快速升值的原因

自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人民币升值幅度不超过12%,而今年第一季度升幅就达4%,4月10日一举破7。推动人民币快速升值的原因有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管理当局出于抑制通胀的目的未加干预

根据国际清算银行数据,2007年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升值仅约1%,而实际有效汇率升值幅度达4.5%,二者相差较大显示出国内通货膨胀水平较高,加快升值尤其是加快名义有效汇率升值,有助于抑制通货膨胀,市场近期的表现也显示出管理当局希望用升值来部分替代通胀的用意 。

2.人民币升值预期推波助澜

人民币升值预期升温,加剧了市场供求不平衡的态势。由于去年人民币升值幅度较大,加之美联储频频降息,中美利差进一步倒挂,刺激境外热钱流入中国。统计显示,今年1至3月,全国新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6949家,同比下降25.26%,但实际使用外资金额274.14亿美元,同比增长61.26%;一些小岛国家成为我国利用外资的主要来源地。此外,国内企业和居民结汇意愿也有所增加,今年一季度外币存款下降55亿美元,同比多下降89亿美元。同时,一些香港居民在发薪后,只留少量港币作生活费,其余都换成人民币存入香港的银行。香港金管局的统计显示,今年1月,香港人民币存款同比大增21%,甚至有一些香港居民将人民币存入内地。这样一来,外汇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更为明显。在预期的引导下,形成了自我强化,促进了人民币的加速升值。

3.美元的加速贬值,进一步推动了人民币升值

受次贷危机的影响,美国政府为了避免经济衰退,失业率大幅度上升,采取了持续降息的宽松货币政策,这一方面导致中美利差倒挂,另一方面使得美元持续走软。虽然在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后,人民币汇率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但在一篮子货币中,美元是主要的构成成份。这一点可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月度环比数据获知,从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月度环比数据一直比较稳定,最大幅度不超过2%,而对日元、欧元的环比波动则较大,由此说明,人民币对美元实际存在另一种软盯住。因此,美元持续贬值,人民币就会不断升值。

二、人民币快速升值对中国经济产生的影响

1.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根据贸易收支理论,一国货币升值在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的情况下,会引起本国进出口商品相对价格水平改变,出口商品的外币计价升高,进口商品的本币计价降低,从而抑制了出口,促进了进口。根据我国2006年至2008年2月进出口月度数据的统计,在人民币汇率不断升值的背景下,我国月进出口额、月进出口差额同比都是增加的。由此可以说明,人民币汇率升值对我国进出口的影响是有限的,至少从目前来看是这样的。但人民币升值确实对我国某些产品的出口造成很大的冲击。比如我国的农产品,与国外相比,我国出口增长较快的农产品如水产品、蔬菜和水果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具有价格竞争优势。人民币升值可能会使这个优势丧失。而且,人民币升值会使那些与国际市场价格相差不大的农产品的进口增加。因此,人民币升值将阻止我国农产品贸易出口增长的步伐,进口将明显增加,对我国农业生产将造成冲击,影响农民增收。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可能发生逆转,由顺差变成逆差。

2.对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

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一方面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加大了国内不同地区之间、行业之间、产业之间的差距,凸现国内经济结构失衡。人民币的快速升值将使资源部分转向服务业、国内制造业和农业,使经济结构得到改善。人民币升值,通过相对价格效应,将削弱出口产品的价格竞争力,压缩了出口产品的利润空间。这样“ 两高一资” 产品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将进一步得到抑制;纺织、服装、鞋类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速将有所放缓, 劳动密集型企业要想继续保持竞争力, 将不得不转向开发新产品、提高技术水平、培育自主品牌等来提高产品附加价值, 以寻求新的利润来源;从而促进出口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同时人民币的升值亦会通过相对价格效应,使得资源性产品、关键技术设备进口将继续较快增长, 发挥进口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对于进出口重要载体的外商投资企业而言, 尽管人民币升值使外商投资成本增加, 但技术密集型外资企业受到的影响远小于劳动密集型企业,这有利于鼓励外资在更大程度上参与国际产业结构调整过程, 促使其走高技术、低消耗、高效益之路, 开发更具竞争力的产品, 同时更多地关注国内市场, 从而减少我国经济对外贸的依赖。同时,人民币升值为企业技术进步提供了适宜的环境和土壤。人民币升值降低了国内企业进口国外先进设备、工艺及技术成本,提高企业进口积极性,快速提升了我国企业的技术水平,这也将促进企业的技术进步和结构升级。因此,从中长期看,人民币升值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

3.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

汇率是影响外商直接投资的重要因素,一国货币汇率变化通过财富效应、成本效应、需求效应及风险效应对外商直接投资产生影响,但不同目的、不同形式的外商直接投资受汇率变动的影响不同。对于具有真实投资目的的外商直接投资, 人民币升值, 外币的购买力下降, 资产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化, 以外币计价的本国资产价格上升、注册资本金增加, 外资企业在我国当地购买设备、厂房等前期投资所需要的启动资金也会增加。这样, 外国投资者在我国的投资成本和经营成本都会提高, 大大抑制了其在国内的独资和并购行为。对已在华投资且“两头在外”的外商而言,人民币快速升值一方面通过相对价格效应影响其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通过进口的价格效应降低其产品的成本。因此,对这一部分外商直接投资来说,人民币快速升值的影响较小。对已在华投资且“一头在内,一头在外”的外商,其影响又分两种情况,若原材料依赖于进口,成品在国内销售的,会通过降低成本、扩大利润从而刺激该类生产的扩大;若产品用于出口,原材料在国内采购,国内物价上涨及出口产品价格的上升会对该类外商直接投资起到抑制作用。对已在华投资且“两头都在内”的直接投资,由于要素价格和产品价格都在上升,其影响也较小。人民币快速升值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利润分配及分配利润的汇出也会产生影响。总的来说,人民币快速升值对未来外商直接投资起抑制作用。

4.对物价水平的影响

理论上,人民币升值有利于缓解我国日益加剧的通货膨胀。人民币升值通过影响进出口相对价格,进而降低货币供应、生产成本、海外收入、预期等,从而对国内产生类似于货币政策紧缩的效果,降低国内通胀水平。但在实践上,伴随着人民币持续升值,国内物价水平一直不断地上涨,在我国出现了升值和通胀并存的局面。这说明人民币升值对物价水平的抑制作用目前并未显现出来。当然,引起国内物价上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需求拉动的通胀压力、有供给冲击的通胀压力、还有结构性通胀压力。人民币升值对通胀的抑制作用主要体现在减轻输入性通胀的压力,但由于成品油等资源品价格仍未放开,又加上国际粮食和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幅度远远超过人民币升值幅度,这一效应被大打折扣。

5.对就业的影响

人民币升值使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我国大部分新增就业机会主要集中在沿海一带的出口导向型企业和外资企业,而受人民币升值影响最大的“重灾区”恰恰就是这两类企业。人民币升值对民营企业和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影响,最终将体现在就业上。另外,人民币升值还将影响到多个相关行业,导致其就业机会的减少。由于人民币升值,国外游客来华旅游成本上升,就会减少来华旅游和消费,这会对国内服务业、旅游业等造成冲击,进而影响到这部分的就业人群。人民币升值,也会使进口商品大量涌进国内市场,这会让国内企业的部分市场份额被国外产品占领。这两个方面都会导致国内部分行业重新洗牌,企业缩减业务甚至面临破产,很多人可能因此失业。

6.对金融市场稳定的影响

人民币快速升值给金融市场的稳定带来潜在的风险。人民币升值加速了国际资本的流入,在大幅升值的预期下,人民币升值必然吸引大量国际游资通过各种途径流入国内。国际游资具有规模大、流动快、趋利性强的特点。这将不可避免地导致投机的盛行,为日后金融市场的动荡埋下祸根。另外在我国金融监管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金融市场发展相对滞后,金融机构风险管理能力薄弱的情况下,金融风险可能会进一步加大,引发货币危机和金融危机。在我国现行的汇率制度下,中央银行必须斥巨资回收外汇,使得市场流动性过剩。

三、结论及建议

从上面的分析可知,人民币升值通过影响进出口、投资、消费进而对就业、物价水平、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产生极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有利有弊,在权衡利弊的基础上,采取有利于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应对策略是必要的。首先,改变通过人民币快速升值来抑制通货膨胀的策略措施。实践中人民币升值和通货膨胀并存的局面可以说明寄希望仅依赖人民币快速升值来抑制通货膨胀可能并不现实,相反会对经济造成更大的伤害。从全球的视角,可以发现通胀正在全球蔓延,饱受通胀之苦的不仅仅是中国,因此,要解决我国的通货膨胀问题,不应只在国内的框架之内,也不能过重的依赖人民币汇率政策,而应在更广的视角下,采取多种的政策措施综合治理。其次,采取措施引导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人民币加速升值缩短了升值预期的周期,容易引起外资的集中撤离,引发金融市场的动荡。上世纪80年代日本就曾出现游资集中撤离、金融市场遭受重创的实例,值得我们引以为戒。中国今天所处的时期比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更为敏感,如果市场存在持续的升值预期,将造成人民币资产价格的非正常上涨,利率不断下跌,可能陷入日本式的流动性陷阱。再次,进一步加强对跨境资本流动的监测和管理。虽然我国实行资本项目下的外汇管制,但热钱还是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我国,一方面使得我国国际收支顺差扩大,另一方面给人民币升值带来压力。因此,我国应尽快出台有关的管理办法,细化流动性资本跨境移动的监管,必要时采取跨境资本交易税和无息存款准备金要求,进一步加强对跨境资本流动的监测和管理。最后,鼓励对外投资并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鼓励并引导资金对外投资,既可以减轻国内流动性过剩的压力,又促进国际收支的平衡,降低人民币快速升值的压力和预期。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进一步改革是目前经济条件下的首要选择。适当扩大汇率的浮动区间,增加人民币汇率的弹性。人民币汇率波幅范围扩大,将会增加投机资金的风险,使投机的动力减小,从而减少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参考文献:

[1]韩 燕:人民币升值怎样影响中国外贸[J].世界知识,2008(2):50~51

[2]曾 铮: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与中国出口商品结构调整[J].特区经济,2007(5):1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