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智慧交通的发展(合集7篇)

时间:2023-12-20 11:41:43
智慧交通的发展

智慧交通的发展第1篇

关键字:智慧交通系统;镇江市;发展现状;问题;建议

目前,交通拥堵、交通事故、环境污染和能源短缺是全球城市道路交通面临的共同问题。近十年,我国汽车年均增加1100多万辆,增长量是2005年汽车数量的7.7倍,而城市道路每年仅增长3%~5%,车辆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基础设施建设速度,造成运输效率低下、能源消耗不断上升,又带来了中国城市大气质量持续恶化。在我国,交通的发展还无法适应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所以推进智慧交通系统的发展势在必行,这也是国家信息化发展的重点之一。

一、智慧交通系统概述

智慧交通系统的前身是智能交通系统(简称ITS),ITS在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提出。2009年,IBM公司提出智慧交通的理念。智慧交通指将先进的智能监控技术、物联网、空间感知、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技术有效地集成应用于整个交通运输管理体系,综合应用交通科学、系统方法、人工智能、知识挖掘等理论工具,以全面感知、深度融合、主动服务、科学决策为目标建立起一种在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交通运输综合管理和控制系统。

智慧交通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交通发展模式的转变有别于传统的交通理念。智慧交通的发展模式更加着重于利用先进科学技术探知的信息优化资源配置,为交通管理部门提供科学式决策信息和高效精准的管理信息。智慧交通系统的核心理念是“信息”。无处不在的传感设备和智能终端是智慧交通信息获取和传递的基石,构建全方位的智慧交通系统对城市交通进行实时监控、分析,避免因信息传递不及时、信息共享不充分而造成错误决策。智慧交通系统利用高科技技术分析大量的信息数据,提供各种综合通方案,提高交通设施利用率,改善交通状况,使得交通控制更及时、方便、高效和安全。

二、智慧交通的研究现状

中国智慧交通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研究围绕交通流理论、城市路口自动控制数学模型等工作展开;80年代后期,开始研究优化道路交通管理、交通信号采集、车辆动态识别等;到90年代,开始建设交通控制中心或交通指挥中心,并开展城市交通管理的诱导技术等方面研究。

当今社会快速发展,原先的智能交通系统已不能满足目前的交通状况,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出现为智慧交通系统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再加上人们出行理念的变化,使得智慧交通成为城市交通发展的趋势。为进一步建设智慧交通,各方面专家学者积极致力于智慧交通与新兴科技结合的研究中。例如,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所长史其信认为,在“物联网”技术发展和推动下,智慧交通系统将会进入全新快速度发展时代,而新一代智慧交通系统是物联网和智能汽车两大领域的重要交集。车联网的构思可以进一步完善当前的智慧交通系统,通过行驶路线的优化,让交通更加畅捷。

三、镇江市智慧交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镇江市智慧交通发展现状

近几年,镇江市城市人口已达311万,私人汽车保有量接近34万,交通流量以每年9%的幅度逐年增长,城市交通管理难度也随之增大,造成的交通拥堵、运输困难等交通问题亟待解决。

从表1可以看出镇江交通流量年年增长,为缓解交通压力,镇江市政府大力发展智能公交项目。智能公交顾名思义就是将智慧交通系统与公共交通工具相结合,通过公交车及公交车站的智能设备,将交通流量数据输到智能运行中心,再利用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实现车辆位置信息实时化、可视化,出行者也可根据公交车站的站牌信息,准确掌握公交车到站距离。截至目前,市区已完成1000多台公交车GPS设备和车内监控设施安装,完成100多条线路的地理信息采集和车辆、人员基础数据录入,完成200多座智能公交站台的改建任务,智能公交已覆盖主城区主要道路和公交线路。

由于镇江特殊的地理位置,镇江市智慧水运建设工作尤为重要。2013年开始投入使用水上ETL系统(不停航缴费系统)免去船员上岸来回奔波,减少废气排放,提高船舶过闸效率。另外水上应急系统通过智慧海事电子动态监管中心的实时监控,全面提升水上安全应急能力,减少水上交通事故。

虽然镇江智慧交通系统已经初具成效,但根据调查显示镇江市目前建设的智慧交通系统并没有彻底解决交通拥堵、交通事故等问题,必须对现有的智慧交通系统进行优化,增强交通管理智慧化,合理规划公路、铁路、水路建设。

(二)镇江市智慧交通建设存在的问题

1. 各部门相互独立,互联互通程度低。我市交通部门管理职能不明确、机构设置重叠,各个部门之间相互独立,造成相关的交通信息传递不及时,降低了交通运行效率,阻碍了交通信息准确及时的。

2. 基础设施不完善,获取信息不全面。镇江市城市公交基础设施不足,公交专用道缺乏和站点设施未得到有效保护,使得快速增长的社会车辆随意停靠、挤占公交站点,扰乱了公交车的安全运行和有序停靠,造成交通控制中心获得的相关交通信息无法全面准确地反应实时的交通形态,交通网络各个节点的接收能力和质量参差不齐,增加信息分析处理的难度。

3. 技术水平较低,数据分析能力较弱。当前,由于镇江智慧交通系统引进时间限制,信息采集手段单一,数据累积量少,数据加工处理和应用分析能力较弱。镇江在应用物联网技术与信息采集的融合、云计算与信息处理、传感器技术等关键技术方面还有待突破。

4. 数据源质量不高,信息安全隐患严重。由于数据质量不高,导致交通诱导和信号控制等需要实时准确交通流量数据的系统不能发挥预期效果,从而影响了整体智慧交通系统的投资价值。智慧交通具有移动特性和无线通信两方面特点,但当前对于智慧交通的研究只偏重于其功能的实现,忽视了信息泄露、伪造、网络攻击、容忍性等安全问题。

四、对于镇江发展智慧交通系统的建议

(一)加强相关标准和规范的制定

政府需要从上而下强化顶层设计和规范,成立专门的智慧交通管理部门,建立适应镇江城市发展、“一城两翼”市区空间布局的交通管理体制,对影响交通信息资源的各方面力量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明确各自的职责,实现智慧交通系统信息的集成和共享。

(二)大力开发智慧交通的关键技术

保障镇江交通协调发展,需要加大科技投入,加快交通科技进步,提高交通规划、设计、施工和交通管理的科技水平。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出现,成为构建智慧交通的技术支撑推动城市交通治理能力提升的重要契机。比如通过云计算平台数据的融合、挖掘和分析,建立交通动态信息处理和管理控制平台,使海量数据得到高效及时的处理和,帮助交管部门更加宏观调控包括陆路、水路等系统在内的整个交通体系。

1. 公路建设。镇江冬季室外温度较低,高架桥路面易结冰,可以利用智能化自动除冰系统,当桥面温度降到一定程度时,会自动启动加热系统,自动保温,避免结冰,造成交通事故。同时在国、省干线重点路段安装监控,与公路智慧交通指挥中心进行实时数据、语音、视频的互联互通。

2. 公交建设。4G网络的发展让智慧交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将集调度、视频监控、信息于一体的智能化设备安装在公交车内,及时记录车辆信息传回智慧交通指挥中心,同时便于公众出行信息及时变更。利用车内视频监控,可以实时抓拍、调用历史视频,为智能公交调度和公交车内纷争等案件提供有利的图像信息。

3. 水运建设。镇江位于长江之滨,水路发展对于城市的发展至关重要,应当加快构建船舶与航道运行环境的感知平台,在提高水运效率的同时,积极响应生态城市号召,减少环境污染。

(三)建立完善的政府服务平台

政府可以通过智能手机建立公共信息平台的公众参与系统,作为公众参与交通规划、建设、管理、运营等的平台,例如“实时路况”、“公交线路查询”、“出行导向”等信息。另一方面,“掌上公交”、“智慧镇江”等相关系统可以与QQ、微信等网络运营商合作,扩大适用范围,节约大量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

(四)加强信息安全建设

加强信息安全建设需要加强相关信息安全技术的研究和管理,包括数据安全技术、系统安全技术、网络安全技术等;其次需要加强系统的风险评估、及时感知整个系统的安全隐患和风险;最后要加强从业人员和群众的安全意识,加强信息的管理和使用。

五、结语

智慧交通系统的发展是解决交通拥堵的有效途径之一,信息与交通的结合,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型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是推进智慧交通系统进步,城市交通系统日趋完善的必要手段。镇江智慧交通系统的发展,也将促进与之相关的产业升级,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镇江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韩海航,柴琳.浙江省智慧交通建设与发展研究[J].运输经理世界,2013(11).

[2]王维民.我国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J].黑龙江科技,2010(07).

[3]涂晓晖.未来城市交通的智能中枢[DB/OL].义乌新闻网,2014-06-21.

[4]张叶.浅谈我国智能交通及问题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6).

[5]镇江市交通运输局.镇江市交通运输发展“十二五”规划[DB/OL]. 镇江市交通运输局网站,2012-10-31.

[6]蔡翠.我国智慧交通发展的现状分析与建议[J].交通工程,2013(06).

[7]王谦,代佳欣.成都市城市交通信息资源整合的困境与对策――基于物联网管理模式[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6).

智慧交通的发展第2篇

城市发展让交通面临挑战

城市因为其强大的基础设施,活跃的经济活动,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而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 过去几十年里,城市化进程在全球范围内快速扩展。据联合国的一份报告估计,到2050年,大约70%的世界人口将居住在城市中。在中国,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1979年全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还只有17.9%,2009年已经达到46.6%,2011年城镇人口达到51.27%。 与此同时,随着汽车进入家庭,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城市里的汽车越来越多。2000年后,中国大中城市私家车更是呈井喷式增长。

尽管过去30年间中国的公路建设取得了举世睹目的成就,城市内道路建设也从未间断,里程延长的同时,路面也不断加宽,但是在城市化和机动化的双重“夹击”下,越来越多地区出现了严重拥堵。人们发现购买新车的喜悦在很短的时间里被堵车的烦恼所替代。而交通事故带来的生命财产的损失,以及交通对能源和环境污染的压力,随着城市里人和车的激增而不断加大,在大城市里尤其如此。 类似的问题在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同样存在。20世纪后期,“智能”交通的需求和概念伴随着城市化和私人汽车的普及首先出现在发达国家。

“智慧的交通”让城市顺畅“流动”

“智慧的交通”如何优化对现有交通资源的使用,使人和物能够有效的“流动”是城市能否持续发展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我们不仅需要红绿灯来管控交叉路口的车辆通行,保证安全,还需要掌握道路上车流的密度/速度等数据,优化路段或区域的车流量,提升道路的通行能力。这是“智慧的交通”概念产生之初的核心目标之一。“智慧的交通”是对利用传感、通信和信息处理技术提高交通运输效率和安全性的各种应用系统的总称。

随着人们对整合的交通服务需求的增加和认识的深入,“智慧的交通”的范围也从单纯的道路交通监控扩展到其它交通运输领域。通过分析车流、客流的时空规律,城市管理者可以了解城市中出行的总体需求规律,更好地规划城市道路和区域功能,调节城市总体的交通需求;通过协调优化不同交通模式之间的配合,城市可以有效地提升管理公共交通的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整合的交通服务收费系统,让市民的出行更方便, 也提高了系统的管理水平;通过自动识别技术,自动识别记录违章车辆,使交通执法更加严格有效,从而提高交通安全性。先进的不停车收费系统,可以大幅度提高公路的通行量;利用多种途径为人们提供不同形式的实时和短期交通预测的信息服务,不仅可以方便市民出行,而且起到主动化解因盲目出行加剧的拥堵的作用,让城市更好“流动”。

IBM认为,一个完整的“智慧的交通”应用系统需要包含三个部分:各种数据采集设备,可能是安装在路端的线圈或摄像头,微波探测器等,也可能是安装在车船上的卫星定位装置,还可能是移动终端如IC卡或手机,甚至收费系统数据;将数据由采集点传输到管理控制中心的通信网络;对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将其转化为交通业务智能的信息处理和服务系统。其中前两部分属于智能交通的基础设施,第三部分,信息处理分析,则是实现数据向智慧转化的核心,是实现“智慧的交通”的“智慧”关键所在。

“智慧的交通”在中国

如今,IBM为全球多个国家的不同城市提供了从规划咨询到系统集成、分析应用,再到运营管理等各类服务。

镇江作为江苏省的重要城市之一,提出了“智慧镇江,智慧旅游”的发展战略。其中关键的一环就是智能的交通系统,这包括全面升级该市各大交通中心、400多个公交站点以及1,000多辆公交车等。镇江市政府希望依靠先进的信息技术,更好的实现整个系统的升级,提升城市智能化水平,让市民生活更加丰富、便捷、高效。

IBM智能运行中心(IOC)为镇江市提供了城市交通网络的实时全景视图,帮助镇江市政府有效收集交通信息并进行分析。利用IBM i2软件提供的时间和地理分析技术以及IBM研发的First of a Kind(FOAK)平台可以提升交通运输能力,提高公共交通系统的效率,同时提前预测交通堵塞现象。该解决方案的基础是能够模拟整个交通运输网中公交车队和客流情况的服务资产,它利用IBM的相关技术,对公交车和公交线路实行实时监控并对公交车队进行调度管理。

而在浙江舟山,舟山港也通过与IBM及其业务伙伴的合作,推进了智慧港航的建设。“智慧的舟山港”以智慧港航工程为主线,以提升管理水平、打造优质服务为目的,构建面向企业的服务平台、面向行业的监管平台、面向产业链的支撑平台,建立一个全面感知、互通互联、业务融合、协同应用、安全可靠、机制完善的港航信息化体系。

现在舟山港已从总体上推进了智慧港航的建设步伐,实现了四大智慧的转变。首先,从以自我服务为主向公共服务转变,打造服务型政府。其次,从各自为政的业务系统向信息整合转变,目前已通过一期努力基本实现目标。第三,从以信息为主向网上办事转变,如今已完成局部实现,未来还将进一步深入开展此项转型业务。第四,从以硬环境建设为主向系统性应用转变。信息化的核心就是应用,只有更好的应用信息化建设成果,才会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到2015年底,智慧舟山港将在稳固的基础上实现业务联动、协同工作和流程优化,并为下一步面向2020年更高层面上的发展奠定基础。

“车联网”描绘“智慧的交通”美好未来

随着无线宽带互联网的广域覆盖以及智能汽车技术的发展,我们驾驶的汽车在未来几年会大规模开始进入车联网时代,车辆会联入互联网以及城市道路监控物联网。

据权威市场分析公司预测,到2017年全年销售的近一亿辆新车中将有50%的车辆会联网,这个比例会在2020年增加到80%。 这些联网的车辆会以极高的频率(100毫秒级别)产生大量的数据(上百项车内传感器数据项目)。

这些数据会被不断涌现的汽车制造销售商、专业的车联网以及政府车联网服务平台进行实时采集、处理、存储与分析,用于更智能的自主驾驶服务、更及时的车辆故障诊断预测、更实时的交通信息及诱导服务以提高出行效率减少城市交通拥堵。

智慧交通的发展第3篇

【关键词】智能交通 智慧城市 作用

大数据时代下,随着物联网技术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深入应用,城市智慧化成为现代化城市发展的重要趋势。随着“智慧城市”概念的兴起,2011年起,部分主要城市在各省政府的带领下开始试点建设工作,而智慧城市的建设中,城市智能交通的作用不可或缺。

1 智能交通与与智慧城市概述

智能交通,简称ITS,即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是以信息通信技术将人、车、路三者紧密协调、和谐统一而建立起的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运输管理系统。智能交通的子系统主要包括:信号控制系统、交通监视系统、闯红灯违法监测系统、微波车辆检测系统、OD数据记录分析系统等。

智慧城市的实质就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从而为市民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促进城市和谐、可持续发展。它是通过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整合信息资源、统筹业务应用系统,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新模式。

2 城市智能交通对智慧城市的发展发挥作用的可能性

事物之间发生作用需要可能性条件,城市智能交通与智慧城市在诸多方面是相通的,这为智能交通在智慧城市的发展中发挥作用提供前提基础和可能性。

智能交通是智慧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城市由交通、住宅、商业、能源、水资源等诸多系统构成,智慧城市由智能交通、智能建筑、智能医疗、智能银行、智能家居、电子政务等部分组成。可见,交通作为城市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城市发展和社会水平的提高。

两者都基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智慧城市建设要求通过以移动技术为代表的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实现全面感知、泛在互联、普适计算与融合应用。智能交通系统是将先进的信息技术、电子传感技术、控制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等有效地集成运用于整个地面交通系统,需要把各种高新的科学技术结合在一起。高科技使城市和交通充满智慧元素,它们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

都以构建现代化和谐社会为目标。《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暂行管理办法》指出,建设智慧城市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创新驱动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而智能交通作为百姓出行的载体,和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是实现人居环境和谐发展的关键方面,是实现城市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

3 城市智能交通对智慧城市发展的作用表现

城市智能交通对智慧城市既有直接作用,又有间接作用;既能为智慧城市带来经济效益,也能带来社会效益。从自低至高的层面来说,城市智能交通对智慧城市发展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首先,改善城市交通状况。智能交通对现代智慧城市中的交通安全、拥堵状况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它通过对交通事故和拥堵情况快速反应,实行对交通运行情况的快速调整,同时能将交通信息反馈给交通部门,指导道路规划和设计、改造工作。智能交通在改善城市交通状况中的建设可以归纳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侧重基础设施设备建设,主要目的是减少道路交通事故;第二个阶段侧重电子警察、卡口、监控等非现场执法系统建设,主要目的是改善交通出行秩序;第三个阶段侧重智能信号、交通指挥调度等系统建设和整合,主要目的是减少拥堵、实现精细化管理。

其次,提高城市和交通服务效率。智能交通作为智慧城市感测市民生活的神经愈发敏锐,为市民提供安全、高效、便捷、舒适和环保的交通服务,提高城市交通的运营效率,是城市建设与交通管理的目标。目前,部分经济发达的城市已经开始推进交通管理科技深化应用,通过智能交通为市民提供实时、准确、高效的交通信息服务,结合城市功能,综合全面的城市交通信息,合理配置和调控城市中交通载体,例如大数据分析、交通诱导、交通情报显示、手机app等,以方便公众出行,适应市民日益增长的对交通的需求。

再次,优化城市环境。合理的交通,不仅体现在交通的快捷、顺畅、舒适、安全等特征上,还关系到整个城市的环境友好、资源节约。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不断扩大,工业不断发展,人口持续增加,城市资源特别交通资源矛盾越来越多,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逐渐成为市民的关注点,严重影响着城市居民的生活和生产。交通运输业是能源资源消费和温室气体排放的重点领域,城市交通低碳发展是实现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基础,城市智能交通技术在节能减排、绿色环保方面大有可为。例如推广智能交通工具的使用,加快ETC系统的发展,完善智能交通信息化平台,可避免不必要的资源重置和浪费,响应低碳环保的要求。

最后,促进智慧城市可持续发展。智慧城市建设是继大规模实体基础设施投资之后的又一次城市的升级换代、产业结构升级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契机。智能交通对智慧城市未来发展有利影响包括:带动科技创新潮流、提供更美好的城市生活,推动智慧城市的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促进智慧城市的整体性、全面性和系统性。

参考文献:

智慧交通的发展第4篇

绪论

在中国大力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大环境下,如何打破部门壁垒、拆除数据烟囱,有效利用沉寂在各级各类政府部门中的僵尸数据,将其激活、整合,成为当下城市管理者、科研人员和大数据产业从业人员急需思考的问题。交通的拥堵,一方面加剧了环境污染,另一方面,它对社会的时间的资源造成了很大的浪费。我国很多城市中,平均的行车速度已经降到每小时二十千米以下,在有些路段甚至只有每小时七到八千米;车辆速度太慢,排放就会增加,这样就会使空气质量进一步恶化。此外,交通阻塞也会给社会和工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如果想让经济发展,那么就必须减少交通方面的压力,我们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技术资源,并及时推广技术的应用范围,使它成为最佳的性能。

针对本案例,主要采用了调查法进行研究。

案例描述及分析

2008至2018十年间,贵阳市机动车保有量从39万辆增加至140余万辆,机动车保有量增幅达360%,而道路总里程增幅不足48%。为有效缓解日益突出的供需矛盾带来的交通拥堵等一系列问题,贵阳市紧抓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优势契机,在通过大数据思维和手段来统筹设计和建设城市交通信息化体系,运用大数据技术提升运行监测、交通组织、出行服务等各环节效能,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大数据促进精准管理

实施“大数据+交通”战略,提升交通治理能力、创新交通管理方法、引领交通行业转型升级发展、培育交通新业态、打造交通新产品。基于云上贵州·贵阳平台,构建“一张网”(交通数据采集网),采集全市各类交通基础数据;最近三年,贵阳市疏通了全市62家市直部门的数据通道,汇聚和整合了交委、交管、运管、公交、轨道等交通关联部门数据,掌握了核心交通数据4000余项,构建了城市级的人、车、路、管理、服务、共享六大交通数据专题库。形成“一幅图”(仿真分析显示图),不断完善交通数字化基础设施,分析交通需求热点、分布规律、变化特点,不断加深自流程化的预警、预知和预报等交通大数据分析技术的应用。贯彻“一令通”(交通决策一体化),建设交通规划大数据决策辅助系统,为应急调度、运力调配、拥堵治理、安全监管、行业维稳提供一体化决策支持。整合全市的交通基础设施、行业统计、社会经济等数据,建立综合交通数据库,精准掌握全市居民出行时空分布特征;建设交通指数平台,利用全市公交、出租运行数据和手机信令OD数据,及时向群众拥堵信息,动态排查交通堵点;运用大数据技术动态优化公交线网,利用公交APP、公交微基站、手机定位、IC刷卡记录等方式收集公交客流信息,有效支撑行业管理和民生服务。实现“一盘棋”(管理服务一体化)实施“互联网+城市公交”、“互联网+定制巴士”、“互联网+出租车”、“互联网+驾培”、“互联网+汽车维修”、“互联网+停车”等计划,建成投用“大数据精准打击非法营运”、“贵阳掌上公交”、“贵州通”、“车来了”、“车陛下”、“网约校车平台”等一大批交通服务APP,推行综合交通信息APP、城市公交一卡通,用“互联网+便捷交通”的方式解决BRT、轨道交通、网络约车、维修救援、停车引导等的应用接入问题,提高通行效率。建设城市级交通大数据资源池,探索建设城市级行业大数据标准体系,逐步打破部门间、子行业间数据资源壁垒。健全完善交通子行业大数据应用平台、APP间联动机制,初步消除子行业间大数据系统建设“烟囱”现象

二、大数据促进长效管理。

一是抓顶层设计。将城市交通需求、道路规划和土地开发进行三位一体统筹,形成城市交通“1+N”的规划体系,引导城市布局;优化完善新城居住、就业、医疗、教育等综合性功能,加强运力调度和完善路网结构,降低吸引源周边的交通压力;优化城市出行结构,加快绿色交通发展,构建现代综合公共交通系统,确立公共交通在通勤、通学出行中的主体地位。二是建需求模型。组织开展综合交通数据调查,全面掌握全市人口分布、出行时空分布、出行强度、交通基础设施等综合交通数据,开展模型的更新、维护和完善,全面提升模型预测精度,应用科学模型提升交通管理水平。三是谋政策精准。深度研究现行的限购、限行、停车收费、公交路权优先等交通需求管理政策,理清今后交通需求管理政策制定的方向和思路;大数据分析结果表明,贵阳城区小型客车穿越中心城区跨区行驶较多,讨论研究后相关部门制定了贵A牌照小型客车行驶贵阳环城高速免费通行政策,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心城区交通压力;制定行业管理政策,如网约车、定制巴士、出租车、摩托车、电瓶车、货运车等的管理办法。四是建评价体系。以公共交通满意度、交通智慧化建设程度、基础设施完善程度、交通出行环保系数、交通安全指数、交通指数、交通新业态等为评价指标,制定交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科学评判交通发展水平,指导交通政策制定、交通规划编制等工作。

三、大数据建设全民参与。

一是听取民意。通过交通痛客计划、报纸、新媒体平台、官方网站留言板块、“12345”城市公共服务热线等渠道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建议,对相关意见建议、投诉进行及时处理反馈。通过微信、网站、报纸等宣传交通工作,走进省、市交通广播电台直播间与听众朋友交流互动,引导群众参与、监督、评价交通工作。二是服务引导。探索市民出行遵规守纪诚信体系建设,明晰“警戒线”,让群众自觉遵守诚信法则,对失信行为进行刚性处罚,引导市民文明出行;建立“快处快赔”制度,引导车主利用“贵州交警”APP“快处快赔”功能,缩短办结时间,与省、市交广台达成“情报共享,信息互通”的合作机制,加强信息和与驾驶员的沟通,尽早发现事故地点并引导驾驶员绕过事故区域。严格管控行人违章过街,严厉处罚机动车违停乱放、随意变道,摩托车、电瓶车随意行驶,严肃处理商铺商贩占道经营等违规行为,力争在交通供给产品上得到群众的信任点赞。三是整改反馈。建立完善群众意见落实和反馈机制,根据群众意见重点整治交通突出问题。完善系列行业规范,制定《缓解交通拥堵“十要十不准”》、《公交车驾驶员“十要十不准”》、《出租车服务“十要十不准”》,以规则约束行为,提升服务水平;通过3D巡查等电子监控系统,加强对出租车、公交车驾驶员服务行为的巡查和监管力度,综合运用经济、行政等手段提升服务质量。

四、智慧交通,推动交通管理向民生服务迈进

党的明确提出建设“交通强国”的战略目标,强调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提供动力支持。贵州作为交通强国建设的西部试点,贵阳市发展智慧交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和先行先试的使命担当。下一步的工作中,贵阳将在国家和省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下,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下,围绕打造公平共享创新型中心城市,重点推进大数据在交通领域的深度应用和交通产业共建共享,推动从交通管理向民生服务迈进。加快推进贵阳市智慧交通平台、道路运行管控优化、公共交通刷脸支付和智能化停车管理服务平台等一些列核心支撑项目建设和中心工作任务推动。围绕智慧交通让群众出行更美好的目标,贵阳市以全力推进交通体制综合改革为保障,将市规划部门规划研究审查、市住建部门交通基础设施设计审查、市公安交管部门道路交通组织和停车场管理等职能划入市交委,统筹协调全市交通规划、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公共交通、交通大数据应用、交通供给侧改革等工作,将涉及交通职能相近的部门、业务范围趋同的事项相对集中,最大限度地避免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有效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加快实现政府服务转型、服务协同,创造更多社会价值。

全市交通领域大数据“聚”、“通”、“用”三大建设发展目标,目前已基本完成交通大数据“聚”和“通”,将逐渐把建设重点转移至“用”。“十四五”期间,我们将以智慧化技术手段加快推动交通运输产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交通智能成果全民共享,积极探索交通大数据资源在服务民生、产业集群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深度应用。一是以顶层设计为统揽,全面谋划智慧交通发展,采用大数据的理论和方法,从系统性、前瞻性思考智慧交通发展,从“编规划、建体系、立制度、定标准,强产业”五方面谋划智慧交通工作。二是以数据融合为支撑,全力打造交通大数据分析及应用体系,着力构建城市公共交通、公路、内河航运、铁路、民航的智慧交通体系,以此实现“数据管理、运行监测、决策支持、信息、应急协同”五大功能,为贵阳市打造智慧交通体系提供有力支撑。三是以安全应急为核心,构建综合交通运输运行监管调度框架,打造多元化、多样化、可视化的安全监管及应急指挥调度体系,实现综合交通运行监管数字化、摸得着、看得见。四是以便民服务为导向,完善公众交通一体化服务架构,满足面向民生的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实时、便捷、高效获取综合交通信息服务的需求。五是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推动当下已有交通基础设施的联网优化。以商业模式创新为着力点加快示范推广应用,依托“贵阳市大数据交易中心”,建立“交通业态投资数据交易区”,推动交通数据的交易,打造“交通大数据产品应用超市”,全面盘活行业数据,培育交通大数据产业市场。

以我们正在推进的停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改革工作为例。贵阳市共有停车泊位约80万个,停车位有效利用率仅达49%,但停车缺口保守估计在40万以上,停车供需矛盾突出,从而带来了停车难、停车不规范等相关社会问题。贵阳市以停车位为载体,按照“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市民参与”的原则,采取共建共享的方式,将国有、企业及个人拥有的停车资源、资金、技术等进行科学配置,量化为股权股金投入停车场经营主体,共同参与全市停车场运营增值服务。市交委将牵头建设市级智慧停车平台,打通全市停车信息孤岛,将停车数据汇聚后统一管理和运营,借助车位引导,充分利用空闲车位,实现“错时停车”以盘活停车资源,有效提升车位利用率。全市停车场实现规模化运营后,将摆脱单一盈利模式,成为多个商业场景的消费入口和枢纽,通过开放平台链接和赋能其它商业,构建共赢生态,在为用户提供更优质服务的同时,挖掘更多商业价值。结合“互联网+”,推动政府、企业、市民建立停车生态,培育更多的停车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

研究发现或结论

一、进一步加强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智能交通发展的组织建设

政府应当将依托于大数据时展的智能交通系统建设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从政策层面上帮助智能交通发展,利用政府优势展开国际交流项目。另外,必须对数据的占有和控制具备核心能力,在安全保护和政策制定方面要进行高度重视。首先要正视差距,能够清醒认识到西方在大数据的关键技术和高端设备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一定程度上还受制于西方;其次要明确主权,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拥有的数据,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必须纳人到主权范围;最后要拥有治权,互联网无国界,未来社会数据可能存储到国外,云计算跨越国境,遇到不在主权范围内但又确需保护的数据,必须拥有切实有效的管理手段。

当下我国对智能交通发展的管理以及监管机构主要有公安部、交通部、铁道部以及建设部,我国已在这些部门中抽调人员已经成立了基于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智能交通系统协调小组,主要针对智能交通建设的发展方向、技术研究以及系统集成方面进行管理。虽然我国已经成立相关指导小组,但是智能交通建设相关部门之间的沟通以及针对智能交通领域的监督实施方面可有进一步的提升空间。相关政府部门应当做到充分沟通交流,减少摩擦,高层政府机构在对相关部门管理时应注重利益协调,全责分离。另外,我国已设立智能交通管理协会,虽然该协会成立时间尚短,许多运行机制还不完善,但是该协会在推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智能化交通建设方面做了诸多贡献。政府应当进一步完善该机构的建立,为该协会注入新生力量;另外,政府机构可以利用政策优势与发达国家展开技术合作,学习国外优秀技术,研究适合中国体制发展以及国情需要的技术,并且进一步的统一相关标准的制定,维护相关市场秩序;政府机构还应加强相关机构之间的协调,充分沟通相关信息,降低沟通成本。促进我国智能化交通健康有序发展。

二、建立部门间信息共享和协调机制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大数据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今天,更应该出台规范而统一的交通大数据标准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交通数据种类繁杂,接口规范不一致的现状,从制度层面保障大数据生态圈的平稳发展。在技术层面,要全面建立跨越部门、跨越区域的数据共享平台,通过互联网平台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并且通过服务器对相关数据进行整合处理便于统计分析。除过从政府层面和技术层面消除信息共享障碍,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外,还要注重大数据时代下的用户信息安全保护。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用户的隐私受到了网络中来自各方的威胁,如今人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互联网,所有的信息均在互联网中记录。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无疑加重了人们隐私的威胁。因此在保证信息资料存储与传输的同时,还要注重信息的安全保护。只有保障了信息安全,才能给用户带来安全感,大数据时代让人们如同生活在一个无死角的空旷空间中,各个方向涌来的数据信息将人们的生活填满。

三、加强市场培育,扶持国内企业做大做强

交通运营和管理的统筹规划、合理发展,都与交通大数据的使用和应用能力密切相关,与日俱增的大数据需求大大促进了交通大数据的丰富应用前景。新时代智能交通的特点是实时化、全局化和智能化,需要改善和提高交通大数据的综合使用和应用能力,整合交通管理、交通监控部门采集到的零散信息,挖掘出有效可用的数据资源,供有关部门进行统计分析。依托互联互通的交通大数据平台,采用高效、科学的现代科技手段,对交通运营和管理进行有效的规划和科学的管理,全面启动现代化交通管理模式,提高交通运营管理效率,充分考虑市场以及用户需求,完善市场竞争机制,培养良好的市场运营秩序。对国内有潜力的企业进行重点培育,从政策、资金、政府采购等方面对国内企业进行全方位扶持,生产质量更好,价格更优的智能化交通产品,帮助国内企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结语

10余年的发展,我国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也经历着巨大的变化。从没有到有,从最初的发展到如今的系统标准化,且在当今的环境下,各国也研究出更具自主产权的作品,而这些作品成果则通过城市的交通显现出来。

不同的是,由于我国受到一些限制如国家体制、观念等约束,我国的交通大数据采集、挖掘、管理及应用相对于发达国家还处于初级阶段。如:文化观点无法很清晰,顶层设计不够统一,使用的创新性,大数据的开放性,工作人员的结构等。

智慧交通的发展第5篇

绪论

在中国大力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大环境下,如何打破部门壁垒、拆除数据烟囱,有效利用沉寂在各级各类政府部门中的僵尸数据,将其激活、整合,成为当下城市管理者、科研人员和大数据产业从业人员急需思考的问题。交通的拥堵,一方面加剧了环境污染,另一方面,它对社会的时间的资源造成了很大的浪费。我国很多城市中,平均的行车速度已经降到每小时二十千米以下,在有些路段甚至只有每小时七到八千米;车辆速度太慢,排放就会增加,这样就会使空气质量进一步恶化。此外,交通阻塞也会给社会和工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如果想让经济发展,那么就必须减少交通方面的压力,我们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技术资源,并及时推广技术的应用范围,使它成为最佳的性能。

针对本案例,主要采用了调查法进行研究。

案例描述及分析

2008至2018十年间,贵阳市机动车保有量从39万辆增加至140余万辆,机动车保有量增幅达360%,而道路总里程增幅不足48%。为有效缓解日益突出的供需矛盾带来的交通拥堵等一系列问题,贵阳市紧抓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优势契机,在通过大数据思维和手段来统筹设计和建设城市交通信息化体系,运用大数据技术提升运行监测、交通组织、出行服务等各环节效能,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大数据促进精准管理

实施“大数据+交通”战略,提升交通治理能力、创新交通管理方法、引领交通行业转型升级发展、培育交通新业态、打造交通新产品。基于云上贵州·贵阳平台,构建“一张网”(交通数据采集网),采集全市各类交通基础数据;最近三年,贵阳市疏通了全市62家市直部门的数据通道,汇聚和整合了交委、交管、运管、公交、轨道等交通关联部门数据,掌握了核心交通数据4000余项,构建了城市级的人、车、路、管理、服务、共享六大交通数据专题库。形成“一幅图”(仿真分析显示图),不断完善交通数字化基础设施,分析交通需求热点、分布规律、变化特点,不断加深自流程化的预警、预知和预报等交通大数据分析技术的应用。贯彻“一令通”(交通决策一体化),建设交通规划大数据决策辅助系统,为应急调度、运力调配、拥堵治理、安全监管、行业维稳提供一体化决策支持。整合全市的交通基础设施、行业统计、社会经济等数据,建立综合交通数据库,精准掌握全市居民出行时空分布特征;建设交通指数平台,利用全市公交、出租运行数据和手机信令OD数据,及时向群众拥堵信息,动态排查交通堵点;运用大数据技术动态优化公交线网,利用公交APP、公交微基站、手机定位、IC刷卡记录等方式收集公交客流信息,有效支撑行业管理和民生服务。实现“一盘棋”(管理服务一体化)实施“互联网+城市公交”、“互联网+定制巴士”、“互联网+出租车”、“互联网+驾培”、“互联网+汽车维修”、“互联网+停车”等计划,建成投用“大数据精准打击非法营运”、“贵阳掌上公交”、“贵州通”、“车来了”、“车陛下”、“网约校车平台”等一大批交通服务APP,推行综合交通信息APP、城市公交一卡通,用“互联网+便捷交通”的方式解决BRT、轨道交通、网络约车、维修救援、停车引导等的应用接入问题,提高通行效率。建设城市级交通大数据资源池,探索建设城市级行业大数据标准体系,逐步打破部门间、子行业间数据资源壁垒。健全完善交通子行业大数据应用平台、APP间联动机制,初步消除子行业间大数据系统建设“烟囱”现象

二、大数据促进长效管理。

一是抓顶层设计。将城市交通需求、道路规划和土地开发进行三位一体统筹,形成城市交通“1+N”的规划体系,引导城市布局;优化完善新城居住、就业、医疗、教育等综合性功能,加强运力调度和完善路网结构,降低吸引源周边的交通压力;优化城市出行结构,加快绿色交通发展,构建现代综合公共交通系统,确立公共交通在通勤、通学出行中的主体地位。二是建需求模型。组织开展综合交通数据调查,全面掌握全市人口分布、出行时空分布、出行强度、交通基础设施等综合交通数据,开展模型的更新、维护和完善,全面提升模型预测精度,应用科学模型提升交通管理水平。三是谋政策精准。深度研究现行的限购、限行、停车收费、公交路权优先等交通需求管理政策,理清今后交通需求管理政策制定的方向和思路;大数据分析结果表明,贵阳城区小型客车穿越中心城区跨区行驶较多,讨论研究后相关部门制定了贵A牌照小型客车行驶贵阳环城高速免费通行政策,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心城区交通压力;制定行业管理政策,如网约车、定制巴士、出租车、摩托车、电瓶车、货运车等的管理办法。四是建评价体系。以公共交通满意度、交通智慧化建设程度、基础设施完善程度、交通出行环保系数、交通安全指数、交通指数、交通新业态等为评价指标,制定交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科学评判交通发展水平,指导交通政策制定、交通规划编制等工作。

三、大数据建设全民参与。

一是听取民意。通过交通痛客计划、报纸、新媒体平台、官方网站留言板块、“12345”城市公共服务热线等渠道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建议,对相关意见建议、投诉进行及时处理反馈。通过微信、网站、报纸等宣传交通工作,走进省、市交通广播电台直播间与听众朋友交流互动,引导群众参与、监督、评价交通工作。二是服务引导。探索市民出行遵规守纪诚信体系建设,明晰“警戒线”,让群众自觉遵守诚信法则,对失信行为进行刚性处罚,引导市民文明出行;建立“快处快赔”制度,引导车主利用“贵州交警”APP“快处快赔”功能,缩短办结时间,与省、市交广台达成“情报共享,信息互通”的合作机制,加强信息和与驾驶员的沟通,尽早发现事故地点并引导驾驶员绕过事故区域。严格管控行人违章过街,严厉处罚机动车违停乱放、随意变道,摩托车、电瓶车随意行驶,严肃处理商铺商贩占道经营等违规行为,力争在交通供给产品上得到群众的信任点赞。三是整改反馈。建立完善群众意见落实和反馈机制,根据群众意见重点整治交通突出问题。完善系列行业规范,制定《缓解交通拥堵“十要十不准”》、《公交车驾驶员“十要十不准”》、《出租车服务“十要十不准”》,以规则约束行为,提升服务水平;通过3D巡查等电子监控系统,加强对出租车、公交车驾驶员服务行为的巡查和监管力度,综合运用经济、行政等手段提升服务质量。

四、智慧交通,推动交通管理向民生服务迈进

党的明确提出建设“交通强国”的战略目标,强调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提供动力支持。贵州作为交通强国建设的西部试点,贵阳市发展智慧交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和先行先试的使命担当。下一步的工作中,贵阳将在国家和省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下,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下,围绕打造公平共享创新型中心城市,重点推进大数据在交通领域的深度应用和交通产业共建共享,推动从交通管理向民生服务迈进。加快推进贵阳市智慧交通平台、道路运行管控优化、公共交通刷脸支付和智能化停车管理服务平台等一些列核心支撑项目建设和中心工作任务推动。围绕智慧交通让群众出行更美好的目标,贵阳市以全力推进交通体制综合改革为保障,将市规划部门规划研究审查、市住建部门交通基础设施设计审查、市公安交管部门道路交通组织和停车场管理等职能划入市交委,统筹协调全市交通规划、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公共交通、交通大数据应用、交通供给侧改革等工作,将涉及交通职能相近的部门、业务范围趋同的事项相对集中,最大限度地避免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有效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加快实现政府服务转型、服务协同,创造更多社会价值。

全市交通领域大数据“聚”、“通”、“用”三大建设发展目标,目前已基本完成交通大数据“聚”和“通”,将逐渐把建设重点转移至“用”。“十四五”期间,我们将以智慧化技术手段加快推动交通运输产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交通智能成果全民共享,积极探索交通大数据资源在服务民生、产业集群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深度应用。一是以顶层设计为统揽,全面谋划智慧交通发展,采用大数据的理论和方法,从系统性、前瞻性思考智慧交通发展,从“编规划、建体系、立制度、定标准,强产业”五方面谋划智慧交通工作。二是以数据融合为支撑,全力打造交通大数据分析及应用体系,着力构建城市公共交通、公路、内河航运、铁路、民航的智慧交通体系,以此实现“数据管理、运行监测、决策支持、信息、应急协同”五大功能,为贵阳市打造智慧交通体系提供有力支撑。三是以安全应急为核心,构建综合交通运输运行监管调度框架,打造多元化、多样化、可视化的安全监管及应急指挥调度体系,实现综合交通运行监管数字化、摸得着、看得见。四是以便民服务为导向,完善公众交通一体化服务架构,满足面向民生的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实时、便捷、高效获取综合交通信息服务的需求。五是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推动当下已有交通基础设施的联网优化。以商业模式创新为着力点加快示范推广应用,依托“贵阳市大数据交易中心”,建立“交通业态投资数据交易区”,推动交通数据的交易,打造“交通大数据产品应用超市”,全面盘活行业数据,培育交通大数据产业市场。

以我们正在推进的停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改革工作为例。贵阳市共有停车泊位约80万个,停车位有效利用率仅达49%,但停车缺口保守估计在40万以上,停车供需矛盾突出,从而带来了停车难、停车不规范等相关社会问题。贵阳市以停车位为载体,按照“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市民参与”的原则,采取共建共享的方式,将国有、企业及个人拥有的停车资源、资金、技术等进行科学配置,量化为股权股金投入停车场经营主体,共同参与全市停车场运营增值服务。市交委将牵头建设市级智慧停车平台,打通全市停车信息孤岛,将停车数据汇聚后统一管理和运营,借助车位引导,充分利用空闲车位,实现“错时停车”以盘活停车资源,有效提升车位利用率。全市停车场实现规模化运营后,将摆脱单一盈利模式,成为多个商业场景的消费入口和枢纽,通过开放平台链接和赋能其它商业,构建共赢生态,在为用户提供更优质服务的同时,挖掘更多商业价值。结合“互联网+”,推动政府、企业、市民建立停车生态,培育更多的停车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

研究发现或结论

一、进一步加强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智能交通发展的组织建设

政府应当将依托于大数据时展的智能交通系统建设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从政策层面上帮助智能交通发展,利用政府优势展开国际交流项目。另外,必须对数据的占有和控制具备核心能力,在安全保护和政策制定方面要进行高度重视。首先要正视差距,能够清醒认识到西方在大数据的关键技术和高端设备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一定程度上还受制于西方;其次要明确主权,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拥有的数据,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必须纳人到主权范围;最后要拥有治权,互联网无国界,未来社会数据可能存储到国外,云计算跨越国境,遇到不在主权范围内但又确需保护的数据,必须拥有切实有效的管理手段。

当下我国对智能交通发展的管理以及监管机构主要有公安部、交通部、铁道部以及建设部,我国已在这些部门中抽调人员已经成立了基于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智能交通系统协调小组,主要针对智能交通建设的发展方向、技术研究以及系统集成方面进行管理。虽然我国已经成立相关指导小组,但是智能交通建设相关部门之间的沟通以及针对智能交通领域的监督实施方面可有进一步的提升空间。相关政府部门应当做到充分沟通交流,减少摩擦,高层政府机构在对相关部门管理时应注重利益协调,全责分离。另外,我国已设立智能交通管理协会,虽然该协会成立时间尚短,许多运行机制还不完善,但是该协会在推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智能化交通建设方面做了诸多贡献。政府应当进一步完善该机构的建立,为该协会注入新生力量;另外,政府机构可以利用政策优势与发达国家展开技术合作,学习国外优秀技术,研究适合中国体制发展以及国情需要的技术,并且进一步的统一相关标准的制定,维护相关市场秩序;政府机构还应加强相关机构之间的协调,充分沟通相关信息,降低沟通成本。促进我国智能化交通健康有序发展。

二、建立部门间信息共享和协调机制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大数据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今天,更应该出台规范而统一的交通大数据标准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交通数据种类繁杂,接口规范不一致的现状,从制度层面保障大数据生态圈的平稳发展。在技术层面,要全面建立跨越部门、跨越区域的数据共享平台,通过互联网平台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并且通过服务器对相关数据进行整合处理便于统计分析。除过从政府层面和技术层面消除信息共享障碍,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外,还要注重大数据时代下的用户信息安全保护。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用户的隐私受到了网络中来自各方的威胁,如今人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互联网,所有的信息均在互联网中记录。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无疑加重了人们隐私的威胁。因此在保证信息资料存储与传输的同时,还要注重信息的安全保护。只有保障了信息安全,才能给用户带来安全感,大数据时代让人们如同生活在一个无死角的空旷空间中,各个方向涌来的数据信息将人们的生活填满。

三、加强市场培育,扶持国内企业做大做强

交通运营和管理的统筹规划、合理发展,都与交通大数据的使用和应用能力密切相关,与日俱增的大数据需求大大促进了交通大数据的丰富应用前景。新时代智能交通的特点是实时化、全局化和智能化,需要改善和提高交通大数据的综合使用和应用能力,整合交通管理、交通监控部门采集到的零散信息,挖掘出有效可用的数据资源,供有关部门进行统计分析。依托互联互通的交通大数据平台,采用高效、科学的现代科技手段,对交通运营和管理进行有效的规划和科学的管理,全面启动现代化交通管理模式,提高交通运营管理效率,充分考虑市场以及用户需求,完善市场竞争机制,培养良好的市场运营秩序。对国内有潜力的企业进行重点培育,从政策、资金、政府采购等方面对国内企业进行全方位扶持,生产质量更好,价格更优的智能化交通产品,帮助国内企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结语

10余年的发展,我国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也经历着巨大的变化。从没有到有,从最初的发展到如今的系统标准化,且在当今的环境下,各国也研究出更具自主产权的作品,而这些作品成果则通过城市的交通显现出来。

不同的是,由于我国受到一些限制如国家体制、观念等约束,我国的交通大数据采集、挖掘、管理及应用相对于发达国家还处于初级阶段。如:文化观点无法很清晰,顶层设计不够统一,使用的创新性,大数据的开放性,工作人员的结构等。

智慧交通的发展第6篇

绪论

在中国大力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大环境下,如何打破部门壁垒、拆除数据烟囱,有效利用沉寂在各级各类政府部门中的僵尸数据,将其激活、整合,成为当下城市管理者、科研人员和大数据产业从业人员急需思考的问题。交通的拥堵,一方面加剧了环境污染,另一方面,它对社会的时间的资源造成了很大的浪费。我国很多城市中,平均的行车速度已经降到每小时二十千米以下,在有些路段甚至只有每小时七到八千米;车辆速度太慢,排放就会增加,这样就会使空气质量进一步恶化。此外,交通阻塞也会给社会和工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如果想让经济发展,那么就必须减少交通方面的压力,我们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技术资源,并及时推广技术的应用范围,使它成为最佳的性能。

针对本案例,主要采用了调查法进行研究。

案例描述及分析

2008至2018十年间,贵阳市机动车保有量从39万辆增加至140余万辆,机动车保有量增幅达360%,而道路总里程增幅不足48%。为有效缓解日益突出的供需矛盾带来的交通拥堵等一系列问题,贵阳市紧抓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优势契机,在通过大数据思维和手段来统筹设计和建设城市交通信息化体系,运用大数据技术提升运行监测、交通组织、出行服务等各环节效能,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大数据促进精准管理

实施“大数据+交通”战略,提升交通治理能力、创新交通管理方法、引领交通行业转型升级发展、培育交通新业态、打造交通新产品。基于云上贵州·贵阳平台,构建“一张网”(交通数据采集网),采集全市各类交通基础数据;最近三年,贵阳市疏通了全市62家市直部门的数据通道,汇聚和整合了交委、交管、运管、公交、轨道等交通关联部门数据,掌握了核心交通数据4000余项,构建了城市级的人、车、路、管理、服务、共享六大交通数据专题库。形成“一幅图”(仿真分析显示图),不断完善交通数字化基础设施,分析交通需求热点、分布规律、变化特点,不断加深自流程化的预警、预知和预报等交通大数据分析技术的应用。贯彻“一令通”(交通决策一体化),建设交通规划大数据决策辅助系统,为应急调度、运力调配、拥堵治理、安全监管、行业维稳提供一体化决策支持。整合全市的交通基础设施、行业统计、社会经济等数据,建立综合交通数据库,精准掌握全市居民出行时空分布特征;建设交通指数平台,利用全市公交、出租运行数据和手机信令OD数据,及时向群众拥堵信息,动态排查交通堵点;运用大数据技术动态优化公交线网,利用公交APP、公交微基站、手机定位、IC刷卡记录等方式收集公交客流信息,有效支撑行业管理和民生服务。实现“一盘棋”(管理服务一体化)实施“互联网+城市公交”、“互联网+定制巴士”、“互联网+出租车”、“互联网+驾培”、“互联网+汽车维修”、“互联网+停车”等计划,建成投用“大数据精准打击非法营运”、“贵阳掌上公交”、“贵州通”、“车来了”、“车陛下”、“网约校车平台”等一大批交通服务APP,推行综合交通信息APP、城市公交一卡通,用“互联网+便捷交通”的方式解决BRT、轨道交通、网络约车、维修救援、停车引导等的应用接入问题,提高通行效率。建设城市级交通大数据资源池,探索建设城市级行业大数据标准体系,逐步打破部门间、子行业间数据资源壁垒。健全完善交通子行业大数据应用平台、APP间联动机制,初步消除子行业间大数据系统建设“烟囱”现象

二、大数据促进长效管理。

一是抓顶层设计。将城市交通需求、道路规划和土地开发进行三位一体统筹,形成城市交通“1+N”的规划体系,引导城市布局;优化完善新城居住、就业、医疗、教育等综合性功能,加强运力调度和完善路网结构,降低吸引源周边的交通压力;优化城市出行结构,加快绿色交通发展,构建现代综合公共交通系统,确立公共交通在通勤、通学出行中的主体地位。二是建需求模型。组织开展综合交通数据调查,全面掌握全市人口分布、出行时空分布、出行强度、交通基础设施等综合交通数据,开展模型的更新、维护和完善,全面提升模型预测精度,应用科学模型提升交通管理水平。三是谋政策精准。深度研究现行的限购、限行、停车收费、公交路权优先等交通需求管理政策,理清今后交通需求管理政策制定的方向和思路;大数据分析结果表明,贵阳城区小型客车穿越中心城区跨区行驶较多,讨论研究后相关部门制定了贵A牌照小型客车行驶贵阳环城高速免费通行政策,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心城区交通压力;制定行业管理政策,如网约车、定制巴士、出租车、摩托车、电瓶车、货运车等的管理办法。四是建评价体系。以公共交通满意度、交通智慧化建设程度、基础设施完善程度、交通出行环保系数、交通安全指数、交通指数、交通新业态等为评价指标,制定交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科学评判交通发展水平,指导交通政策制定、交通规划编制等工作。

三、大数据建设全民参与。

一是听取民意。通过交通痛客计划、报纸、新媒体平台、官方网站留言板块、“12345”城市公共服务热线等渠道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建议,对相关意见建议、投诉进行及时处理反馈。通过微信、网站、报纸等宣传交通工作,走进省、市交通广播电台直播间与听众朋友交流互动,引导群众参与、监督、评价交通工作。二是服务引导。探索市民出行遵规守纪诚信体系建设,明晰“警戒线”,让群众自觉遵守诚信法则,对失信行为进行刚性处罚,引导市民文明出行;建立“快处快赔”制度,引导车主利用“贵州交警”APP“快处快赔”功能,缩短办结时间,与省、市交广台达成“情报共享,信息互通”的合作机制,加强信息和与驾驶员的沟通,尽早发现事故地点并引导驾驶员绕过事故区域。严格管控行人违章过街,严厉处罚机动车违停乱放、随意变道,摩托车、电瓶车随意行驶,严肃处理商铺商贩占道经营等违规行为,力争在交通供给产品上得到群众的信任点赞。三是整改反馈。建立完善群众意见落实和反馈机制,根据群众意见重点整治交通突出问题。完善系列行业规范,制定《缓解交通拥堵“十要十不准”》、《公交车驾驶员“十要十不准”》、《出租车服务“十要十不准”》,以规则约束行为,提升服务水平;通过3D巡查等电子监控系统,加强对出租车、公交车驾驶员服务行为的巡查和监管力度,综合运用经济、行政等手段提升服务质量。

四、智慧交通,推动交通管理向民生服务迈进

党的明确提出建设“交通强国”的战略目标,强调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提供动力支持。贵州作为交通强国建设的西部试点,贵阳市发展智慧交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和先行先试的使命担当。下一步的工作中,贵阳将在国家和省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下,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下,围绕打造公平共享创新型中心城市,重点推进大数据在交通领域的深度应用和交通产业共建共享,推动从交通管理向民生服务迈进。加快推进贵阳市智慧交通平台、道路运行管控优化、公共交通刷脸支付和智能化停车管理服务平台等一些列核心支撑项目建设和中心工作任务推动。围绕智慧交通让群众出行更美好的目标,贵阳市以全力推进交通体制综合改革为保障,将市规划部门规划研究审查、市住建部门交通基础设施设计审查、市公安交管部门道路交通组织和停车场管理等职能划入市交委,统筹协调全市交通规划、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公共交通、交通大数据应用、交通供给侧改革等工作,将涉及交通职能相近的部门、业务范围趋同的事项相对集中,最大限度地避免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有效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加快实现政府服务转型、服务协同,创造更多社会价值。

全市交通领域大数据“聚”、“通”、“用”三大建设发展目标,目前已基本完成交通大数据“聚”和“通”,将逐渐把建设重点转移至“用”。“十四五”期间,我们将以智慧化技术手段加快推动交通运输产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交通智能成果全民共享,积极探索交通大数据资源在服务民生、产业集群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深度应用。一是以顶层设计为统揽,全面谋划智慧交通发展,采用大数据的理论和方法,从系统性、前瞻性思考智慧交通发展,从“编规划、建体系、立制度、定标准,强产业”五方面谋划智慧交通工作。二是以数据融合为支撑,全力打造交通大数据分析及应用体系,着力构建城市公共交通、公路、内河航运、铁路、民航的智慧交通体系,以此实现“数据管理、运行监测、决策支持、信息、应急协同”五大功能,为贵阳市打造智慧交通体系提供有力支撑。三是以安全应急为核心,构建综合交通运输运行监管调度框架,打造多元化、多样化、可视化的安全监管及应急指挥调度体系,实现综合交通运行监管数字化、摸得着、看得见。四是以便民服务为导向,完善公众交通一体化服务架构,满足面向民生的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实时、便捷、高效获取综合交通信息服务的需求。五是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推动当下已有交通基础设施的联网优化。以商业模式创新为着力点加快示范推广应用,依托“贵阳市大数据交易中心”,建立“交通业态投资数据交易区”,推动交通数据的交易,打造“交通大数据产品应用超市”,全面盘活行业数据,培育交通大数据产业市场。

以我们正在推进的停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改革工作为例。贵阳市共有停车泊位约80万个,停车位有效利用率仅达49%,但停车缺口保守估计在40万以上,停车供需矛盾突出,从而带来了停车难、停车不规范等相关社会问题。贵阳市以停车位为载体,按照“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市民参与”的原则,采取共建共享的方式,将国有、企业及个人拥有的停车资源、资金、技术等进行科学配置,量化为股权股金投入停车场经营主体,共同参与全市停车场运营增值服务。市交委将牵头建设市级智慧停车平台,打通全市停车信息孤岛,将停车数据汇聚后统一管理和运营,借助车位引导,充分利用空闲车位,实现“错时停车”以盘活停车资源,有效提升车位利用率。全市停车场实现规模化运营后,将摆脱单一盈利模式,成为多个商业场景的消费入口和枢纽,通过开放平台链接和赋能其它商业,构建共赢生态,在为用户提供更优质服务的同时,挖掘更多商业价值。结合“互联网+”,推动政府、企业、市民建立停车生态,培育更多的停车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

研究发现或结论

一、进一步加强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智能交通发展的组织建设

政府应当将依托于大数据时展的智能交通系统建设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从政策层面上帮助智能交通发展,利用政府优势展开国际交流项目。另外,必须对数据的占有和控制具备核心能力,在安全保护和政策制定方面要进行高度重视。首先要正视差距,能够清醒认识到西方在大数据的关键技术和高端设备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一定程度上还受制于西方;其次要明确主权,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拥有的数据,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必须纳人到主权范围;最后要拥有治权,互联网无国界,未来社会数据可能存储到国外,云计算跨越国境,遇到不在主权范围内但又确需保护的数据,必须拥有切实有效的管理手段。

当下我国对智能交通发展的管理以及监管机构主要有公安部、交通部、铁道部以及建设部,我国已在这些部门中抽调人员已经成立了基于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智能交通系统协调小组,主要针对智能交通建设的发展方向、技术研究以及系统集成方面进行管理。虽然我国已经成立相关指导小组,但是智能交通建设相关部门之间的沟通以及针对智能交通领域的监督实施方面可有进一步的提升空间。相关政府部门应当做到充分沟通交流,减少摩擦,高层政府机构在对相关部门管理时应注重利益协调,全责分离。另外,我国已设立智能交通管理协会,虽然该协会成立时间尚短,许多运行机制还不完善,但是该协会在推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智能化交通建设方面做了诸多贡献。政府应当进一步完善该机构的建立,为该协会注入新生力量;另外,政府机构可以利用政策优势与发达国家展开技术合作,学习国外优秀技术,研究适合中国体制发展以及国情需要的技术,并且进一步的统一相关标准的制定,维护相关市场秩序;政府机构还应加强相关机构之间的协调,充分沟通相关信息,降低沟通成本。促进我国智能化交通健康有序发展。

二、建立部门间信息共享和协调机制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大数据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今天,更应该出台规范而统一的交通大数据标准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交通数据种类繁杂,接口规范不一致的现状,从制度层面保障大数据生态圈的平稳发展。在技术层面,要全面建立跨越部门、跨越区域的数据共享平台,通过互联网平台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并且通过服务器对相关数据进行整合处理便于统计分析。除过从政府层面和技术层面消除信息共享障碍,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外,还要注重大数据时代下的用户信息安全保护。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用户的隐私受到了网络中来自各方的威胁,如今人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互联网,所有的信息均在互联网中记录。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无疑加重了人们隐私的威胁。因此在保证信息资料存储与传输的同时,还要注重信息的安全保护。只有保障了信息安全,才能给用户带来安全感,大数据时代让人们如同生活在一个无死角的空旷空间中,各个方向涌来的数据信息将人们的生活填满。

三、加强市场培育,扶持国内企业做大做强

交通运营和管理的统筹规划、合理发展,都与交通大数据的使用和应用能力密切相关,与日俱增的大数据需求大大促进了交通大数据的丰富应用前景。新时代智能交通的特点是实时化、全局化和智能化,需要改善和提高交通大数据的综合使用和应用能力,整合交通管理、交通监控部门采集到的零散信息,挖掘出有效可用的数据资源,供有关部门进行统计分析。依托互联互通的交通大数据平台,采用高效、科学的现代科技手段,对交通运营和管理进行有效的规划和科学的管理,全面启动现代化交通管理模式,提高交通运营管理效率,充分考虑市场以及用户需求,完善市场竞争机制,培养良好的市场运营秩序。对国内有潜力的企业进行重点培育,从政策、资金、政府采购等方面对国内企业进行全方位扶持,生产质量更好,价格更优的智能化交通产品,帮助国内企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结语

10余年的发展,我国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也经历着巨大的变化。从没有到有,从最初的发展到如今的系统标准化,且在当今的环境下,各国也研究出更具自主产权的作品,而这些作品成果则通过城市的交通显现出来。

不同的是,由于我国受到一些限制如国家体制、观念等约束,我国的交通大数据采集、挖掘、管理及应用相对于发达国家还处于初级阶段。如:文化观点无法很清晰,顶层设计不够统一,使用的创新性,大数据的开放性,工作人员的结构等。

智慧交通的发展第7篇

根据《湖南湘江新区新型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及《湖南湘江新区2021年城乡规划编制计划》的相关要求,围绕梅溪湖国际新城的定位和规划发展需求,结合“交通强国”、“新基建”国家指导政策,有必要构建交通设施管理精细化、交通治理精准化、出行服务品质化以及具备新城特色的智慧交通体系,全面提升区域交通运行安全和效率、用户出行体验和管理效率,将梅溪湖国际新城打造成为安全便捷、畅通高效、绿色智能的智慧交通示范科技创新城。为更好地开展本项目规划编制工作,特制定设计任务书,具体内容如下:

二、编制依据

(一)《湖南湘江新区新型智慧城市顶层设计》

(二)《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

(三)《住建部工信部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试点通知》

(四)《湖南(长沙)车联网先导区创建要求》

(五)《长沙市新型智慧城市示范城市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

(六)《长沙市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2018-2035)》(在编)

(七)《长沙市2050战略规划》

(八)《长沙市交通管理信息化发展规划》

(九)《长沙市交通运输信息化“十四五”专项规划》

(十)《湘江新区综合交通规划》

(十一)《梅溪湖国际新城(一期)控制性详细规划》

(十二)《梅溪湖国际新城(二期)东南片控制性详细规划》

(十三)《长沙高新区枫林路以南片(含智慧产业城)控制性详性规划》

(十四)规划范围内其他相关已编规划、研究成果以及交通年报数据

(十五)规划范围相关道路施工图及城市交通现状调查数据等资料

(十六)湘江新区核心区智慧交通专项任务书

三、规划范围

研究范围:对湘江新区核心区交通进行统筹分析、研究,重点研究梅溪湖国际新城、枫林路以南片(智慧产业城)区域,面积约为38km2。

规划范围:梅溪湖国际新城一期、二期(东南片),面积约为28 km2。

规划年限:2021 年作为规划基年,规划期限至2025 年,展望到2035年。

四、编制内容和深度

(一)形势研判

结合国内外智慧交通发展态势,分析梅溪湖片区在智慧交通建设方面的发展现状,以及需求、发展思路。

1、国家政策、行业发展、技术发展解读

开展交通强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数字交通、交通信息化等相关的国家政策与行业发展实施方案的解读,开展大数据、智能网联、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先进技术与智慧交通融合应用的技术发展趋势与国内外类似案例分析,总结其优缺点、行业壁垒,以及智慧交通发展战略、建设思路、有关政策支持等内容。

2、梅溪湖片区交通情况分析

开展梅溪湖国际新城交通运行现状调研,梳理分析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公共交通、停车、标示标牌等基础设施内容,总结存在的问题。

梳理梅溪湖国际新城智慧城市、智慧交通软硬件设施、智慧交通发展现状情况,从规划到实施、管控运营模式全方位梳理动态交通运行、静态交通发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矛盾,总结片区智慧交通的控制要素,并提出片区智慧交通系统实施的必要性分析。

3、智慧交通发展思路和目标

在传统“重建设,轻运营”项目规划建设思路下,现有智慧交通系统缺少有效的运营管理机制,难以提供高品质的社会服务和产品应用。本次规划须以保障项目未来运营服务质量为前提,以运营思路引导项目前期规划建设,形成“规划-建设-运营-评估”闭环式智慧交通整体解决方案。

(二)具体方案内容

1、规划分析

梳理相关上位规划,考虑片区交通需运行实际需求,确定片区智慧交通规划定位,研究梅溪湖国际新城智慧城市交通系统的建设需求,确定智慧交通建设的发展目标和总体架构。

2、明确功能定位及对象

研究片区智慧交通在路网及停车中的功能、作用、服务对象。

3、片区智慧交通系统设计

根据智慧交通基础建设的需求以及智慧交通系统的服务领域,将智慧交通系统的设计分解为(1)区域智慧交通需求分析;(2)智慧交通总体框架设计;(3)交通信号控制系统设计;(4)交通视频监视系统设计;(5)交通违法行为监测记录系统设计;(6)交通信息采集系统设计;(7)交通信息及服务系统设计;(8)、交通标识标牌系统设计;(9)智慧公交系统设计;(10)智慧停车及诱导系统设计、(11)数据传输及通信系统设计、(12)交通信息平台设计等相关系统设计。

4、建设标准与规模

研究分析目前国内领先并且成熟的技术路线,最终选定适合梅溪湖国际新城智慧交通的各个子系统选型和技术路线,提出近期、中期、远期建设计划(2021年-2025年按时序详细铺排具体建设内容),提出建设标准,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及建设形式。

5、运营及维护

充分考虑智慧交通系统的多样性、兼容性以及信息互通性,提出各系统运营维护方案、相关政策支持以及体制管理建议。并提供可实施的运营方案,涵盖建设、运营主体,运营模式,资金保障等内容。

6、投资匡算

对片区智慧交通实施方案进行投资匡算,评估对应的交通效益。

7、智慧交通规划管控措施及建议

(1)提出片区智慧交通详细规划实施路径与保障措施,包括强化组织管理机制建设、加强后续资金保障与管理、健全智慧交通培训制度、健全新型技术研发应用保障机制等,有序推动智慧交通建设项目的实施。(2)提出行业指导政策建议,对标全国先进,突出片区特色,推动智慧交通、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等行业发展相关政策法规、规章制度完善,建立、健全本地智慧交通标准规范,推动行业主管部门开放监控、管理、服务等核心关键数据,建立数据互通共享机制。(3)提出智慧交通规划条件核发、方案审批等规划环节管控措施建议,确保先进性和实用性。

(三)规划深度

规划文本的编制深度达到详细规划深度,指导具体项目方案设计。

五、规划编制要求

(一)规划提交成果

规划成果必须符合本任务书的规定,并符合国家相关规范的要求,本次规划研究成果应提交:规划文本、规划说明书、图集、基础资料汇编。

规划文本应当表述规划结论,内容明确简练,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规划说明书应当对规划文本做出详细解释,并需要详细阐述研究过程以及规划结论的推导依据。图集所表达的内容应当清晰、准确,与规划文本内容相符。

本规划提供最终成果为《梅溪湖国际新城智慧交通详细规划》成果,纸质报告各10份,光盘刻录电子文档1份。

(二)编制时间安排

本规划计划实施周期为2021年7月15日-2021年11月14日。

序号

工作阶段

工作内容

时间安排

1

启动阶段

项目启动及实地调研,完成现状调研资料收集、问题与需求分析、规划目标、发展思路与策略研究工作

7月15日—8月5日

2

初稿编制阶段

智慧交通顶层设计与框架体系

8月8日—8月12日

3

规划设计(初稿)编制及汇报

8月16日—9月30日

4

补充调研

10月1日—10月10日

5

征求意见阶段

规划设计(征求意见稿)编制

10月12日—10月20日

6

征求并收集各相关单位意见

10月21日—10月25日

7

专家评审阶段

规划设计(送审稿)编制

10月26日—11月4日

8

项目专家评审会

11月5日—11月11日

9

规划设计(终稿)编制并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