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煤矿井下安全预想(合集7篇)

时间:2023-12-15 10:09:34
煤矿井下安全预想

煤矿井下安全预想第1篇

关键词 煤矿;井下通风;灾害预防

中图分类号:TD7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4)17-0165-01

通过保证煤矿井下的通风系统的正常运行,可以有效的预防以及避免安全事故以及灾害的发生,确保煤矿井下工作的安全以及正常运行。井下通风与灾害的发生具有相辅相成且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实际的生活中,做好井下通风工作,就可以有效的避免以及预防灾害的发生,从另一方面确保煤矿井下通风的顺利进行。据相关专家的有效统计表明,煤矿事故的发生主要由于井下通风的不良而造成的,所以,良好的通风措施可以预防矿井事故发生,保证煤矿安全运行的重要手段。

1 煤矿井下通风的重要性

井下通风是指将新鲜的空气引进煤矿中,增加煤矿井下的氧气浓度,降低井下有毒、有害气体的含量。煤矿井下通风的主要作用是:给井下提供足够的新鲜空气,满足井下工作人员对氧气的需求;冲淡井下的有毒、有害气体,确保施工的安全进行;调节井下的气候,为井下的工作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等。经相关实践经验表明,对煤矿矿井进行通风是非常必要,且是安全生产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井下工作人员在没有氧气的支持下,随时可能会丧失生命,同时,煤矿进行在进行生产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多有害气体,如CO、CO2、NO2、HS、CH4等,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以及生命体征,如不及时的排除,不仅会影响正常的生产,而且还危机到人们的生命健康。但煤矿井下受地温等因素的影响,其气候环境非常恶劣,及时的对其进行通风调节,可以进一步确保井下作业人员的工作环境以及生命健康,进而确保煤矿井下作业的安全,如不进行通风就不能保证正常的生产以及生命的安全,所以,煤矿井下进行通风处理是非常必要且重要的环节。

2 煤矿井下通风灾害预防原理分析

有害气体中毒以及瓦斯爆炸是煤矿井下最为常见的生产事故,而有效的矿井通风就可以避免这两种事故的发生,同时,由于井下通风设备以及系统可以通过对井下的风流进行有效的控制,使煤矿井下的风向按照指定的路线流动,有效的将有害气体引进采空区内,随着空气的排除,进而达到预防事故发生的目的。

煤矿井下瓦斯爆炸的三个条件风别是:空气中的氧气浓度大于12%;瓦斯浓度在5%-16%之间;存在可能引发的火源,气温大于650℃。在同时满足三个条件的前提下才能够发生爆炸,所以在实际生产中,只要控制其中的一个影响因素,就能有效的预防并控制瓦斯爆炸事故的发生。但是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由于氧气浓度过低会对井下作业人员的生命健康带来危险,所以在控制以及预防瓦斯爆炸的过程中主要以控制瓦斯浓度以及杜绝火源为主,避免发生瓦斯爆炸事故。在井下作业时,如果通风情况不好,就会造成瓦斯浓度上升,如果通风情况良好,瓦斯浓度就会随着风流而降低浓度,所以,相关工作人员应该时刻做好井下通风工作,最大限度的避免瓦斯浓度升高而发生爆炸。同时,煤矿井下存在有很多的火源,但是对主要的火源加以控制后,就能够有效的避免瓦斯事故的发生。此外,在煤矿井下进行施工作业时,应该尽量避免金属与金属间的摩擦,避免其摩擦产生的火花而引起瓦斯爆炸,除此之外,还应该做好火源的预防以及监测工作,最大限度的减少瓦斯爆炸发生的几率,确保煤矿的正常生产以及正常运营。

3 煤矿井下通风系统的优化措施

近年来,为了能够很好的适应机械化采煤的要求,煤炭企业管理部门在借鉴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颁布关于煤矿发展的相关技术要求的标准,并严格执行,将其作为建设新井、改造矿井技术以及开拓深延为基础依据。为了能够有效的避免煤矿生产集约化、开采深度增加、瓦斯大量涌出等问题,遵循节能减风、综合治疗、对症下药的指导方针,对传统的煤矿通风设备以及系统进行优化设置以及改造,大力配合煤矿进行改进工作,其具体的实施优化方案可以总结概括为以下内容。

3.1 引进新的通风设备

1)为了适应煤矿井下通风系统的优化以及生产集约化的相关要求,1980年末,我国相继引进2K60和GAF系列的轴流式风机、G4-73和K4-73系列的离心式等风机。20世纪90年代初,依据国家的八五关项目,研发出FD型的对旋式风机。该系列的通风机具有低耗能、高效率等优点,被广泛的应用在我国各大煤矿企业中。

2)研制出离心式风机的调速装置,引进可控硅调速、液力、液力偶合器和变频调速装置。

3)加强通风机以及其相关的附属装置的管理工作,减少风硐、风机内部以及扩散塔的阻力损失和漏风,提高通风机运行效率。在对煤矿中老旧机进行优化改造中,应该查明通风机特性与通风网络风阻特性匹配差,使风机长期处于低效区运行等问题,提出一整套风机经济运行的办法,对老、旧风机进行多种方法的技术改造,如采取更换机芯、改造叶轮和叶片等办法提高风机运行效率。

3.2 采区通风系统优化布置

优化采区和工作面的通风布置,有效提高通风能力和排出瓦斯的效果。随着集约化生产和矿井向深部发展,采区和采煤工作面的绝对瓦斯涌出量剧增,要求采区和采煤工作面的通风能力迅速增大。在采区的通风系统布置方面,出现3条上山的布置方式,采区内有了独立的进风和回风上山,利于采区内采煤工作面和掘进工作面的独立通风,提高采区的通风能力和风流的稳定性,也为保证采区的局部反风和作业人员的安全脱险提供有利条件。在采煤工作面的通风布置方面,在常规的U型通风布置的基础上,提出了U+L型方式,改变了采空区的流场分布,有效地防止采煤工作面隅角瓦斯积聚,促进采空区瓦斯的排放。为了防止专用瓦斯排放巷瓦斯超限,又提出和采用了Y型的通风布置方式,单独供应新鲜风流直接稀释采空区涌出的瓦斯。此外,还采用了W型和Z型等布置方式,在适宜条件下均取得较理想的通风效果,改善采煤工作面的通风条件,保证安全回采。

总而言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煤矿通风系统的提升引起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关注,但是其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彰显,给煤矿的正常生产带来严重的影响,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就应该注意文中提到的几点内容,如引进新的通风设备、采区通风系统优化布置等措施,提高煤矿井下通风效率,避免事故的发生,最大限度的保证煤矿企业的安全运作,减少井下安全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何国强.论煤矿井下通风对灾害发生起到的预防作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16(16):255-256.

煤矿井下安全预想第2篇

今天在召开全市煤矿安全示范矿井暨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现场会,主要目的是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继续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年”活动的通知》(〔2010〕15号)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安全监管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煤矿瓦斯防治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等一系列有关文件精神,认真总结我市安全示范矿井及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取得的成果和经验,推动安全示范矿井及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进一步加大力度、加快进度,促进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同时,对下半年煤矿安全生产工作提出要求,确保全年煤矿安全生产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一、认真分析安全示范矿井及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进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安全示范矿井建设是在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基础上的创新和发展,安全示范矿井及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是煤矿企业的基础工程、生命工程和效益工程,是构建煤矿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重要措施,是强化煤矿安全基础管理的有效手段,是小煤矿生存与发展的客观需要。

我市安全示范矿井建设从2009年上半年启动以来,尽管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两年多时间过去了,至今只有5处矿井通过了达标验收,工作进展很不理想。仔细剖析,我认为安全示范矿井及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进展缓慢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认识不到位。一些地方和煤矿对安全示范矿井及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工作认识模糊,停留于口头布置、一般号召,没有落实到实际行动之中,甚至错误地认为这项工作可干可不干,根本没有列入议事日程。煤矿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重经济效益、轻基础建设,重产出、轻投入,重眼前、轻长远。思想观念上的差距是最大的差距,只有认识提高了,才会想方设法去克服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市荣塘四矿就是最好的例证,今年年初我到该矿现场检查时,发现各方面离安全示范矿井还有不小差距,才刚过去短短几个月,如今井下、地面都面貌焕然一新,其主要原因就是企业的认识上去了。

(二)存在畏难情绪。一些地方和煤矿片面强调地质条件差、资源不稳定、技术跟不上等客观因素,一味夸大工作中遇到的困难,迟迟不推行采煤方法和支护方式改革,只为失败找理由,不为成功找方法,以种种客观理由敷衍工作中的不作为。

(三)思想有顾虑。一些煤矿错误地认为安全示范矿井及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是“形象工程”,不过是一项评优活动,担心建好后会带来参观多、检查多、罚款多等负面效应,耽搁生产,增加负担。

虽然上述问题不是普遍存在,但是我们决不能掉以轻心,必须高度重视,采取对策,逐一克服,推动安全示范矿井及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二、多措并举全力推进安全示范矿井及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

安全示范矿井及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的要求,与扩建提能、安全生产许可证延期换证、矿容矿貌整治等有关工作的要求是一致的,下一步,各级煤炭行业管理部门和各煤矿企业要继续把安全示范矿井及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按照“项目化、时间表、责任人”的要求,紧密结合上述工作的开展,通盘考虑,统筹安排,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安全示范矿井及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确保2011年底前所有4万吨/年及以上矿井全部通过达标验收。

(一)与扩建提能有机结合。扩建提能矿井必须严格按照批准的初步设计组织施工,在竣工验收时达到安全示范矿井及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标准,否则不予通过竣工验收。

(二)与安全生产许可证延期换证有机结合。2011年是第二轮煤矿安全生产许可证的延期换证年,要牢牢抓住延期换证的契机,推动安全示范矿井及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切实加快进度,促进矿井安全生产条件持续改善。

(三)与矿容矿貌整治有机结合。为有效改善煤矿企业矿容矿貌,4月下旬,市安监局与煤监局赣中分局联合发文,专门就煤矿地面设施建设提出具体意见,明确当前的重点是抓好“一楼一路一牌”建设。2011年底前,所有4万吨/年及以上的矿井,都要按照有关要求完成办公楼、道路、安全宣传标牌等地面设施的建设工作,验收工作与安全示范矿井或安全质量标准化的达标验收同时进行,并作为安全示范矿井及安全质量标准化达到验收要求的必备条件。生产能力由3万吨/年及以下扩建提升至6万吨/年以上的矿井,办公楼、道路、安全宣传标牌等地面设施要与主体工程统一施工、统一验收。

三、进一步做好下半年煤矿安全生产各项工作

(一)进一步加强瓦斯防治。要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安全监管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煤矿瓦斯防治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2011〕26号)的要求,进一步提高瓦斯防治标准,严格落实“四停产三关闭”。

“四停产三关闭”即:一是经评估不具备瓦斯防治能力的高瓦斯矿井,要立即停产整改,或与具备瓦斯防治能力的企业重组;整改不达标或未能实现重组的,地方政府依法予以关闭。二是凡应建未建瓦斯抽采系统或抽采未达标的矿井,要停产整顿,经验收达到相关标准后方可恢复生产。三是对超能力生产的高瓦斯矿井,要责令停产整顿,并按照《国务院关于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特别规定》(国务院令第446号)等法律法规规定的上限,对煤矿企业及负责人进行处罚。四是因瓦斯防治措施不到位,1个月内发生2次瓦斯超限的矿井必须停产整顿。凡1个月内发生3次以上瓦斯超限未追查处理,或因瓦斯超限被责令停产整顿期间仍组织生产的矿井,煤炭行业管理部门应提请地方政府予以关闭。五是凡发生较大及以上瓦斯事故,且地质条件复杂、安全生产系统存在重大隐患、不能有效防范瓦斯事故的矿井,地方政府应依法予以关闭。

(二)进一步加强防治水。突出汛期为重点时期,突出水害严重的区域和矿井为重点对象,进一步深入宣贯《煤矿防治水规定》,落实防治水各项措施。各级煤炭行业管理部门对暴雨天气信息必须及时发出安全预警,组织煤矿企业实施24小时不间断巡查,妥善做好应急处置各项准备工作,必要时必须果断下达矿井一律停产撤人保安全的指令,确保煤矿安全度汛。水害较重的区域和矿井,凡发现透水预兆,必须立即停止作业、撤出人员,确保万无一失。

(三)进一步加强防灭火。坚持内、外因火灾防治并重,建立完善并正常使用防灭火注浆系统,组织反风演习,完善消防设施;合理布置采掘巷道,采后及时封闭采空区,努力提高回采率;逐步淘汰木支护,彻底消灭背帮护顶易燃材料;空压机安装到地面并采用金属管路,设置专用机房,安排专人值守。

(四)进一步加强扩建提能。生产能力由3万吨/年及以下扩建提升至6万吨/年以上的矿井,要继续加快项目申请报告、初步设计的编制和审批步伐,项目核准力争2011年7月底前基本完成;初步设计审批力争2011年8月底前完成70%,2011年底前基本完成。扩建项目不得以任何理由拖延建设工期,必须按期开工建设,并按照批准的初步设计组织施工,严禁边施工边生产。

必须再次重申,初步设计和安全专篇设计尚未取得批复的扩建提能矿井,立即停止井下一切采掘作业活动,只准通风、排水,停供火工产品并封存剩余火工产品;如需人员下井排水的,每次同时下井人数不得超过3人。

(五)进一步加强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进一步改造完善监测监控系统、压风自救系统、供水施救系统、通信联络系统,并及时组织现场验收。2011年9月底前,所有4万吨/年及以上矿井必须全面完成井下人员定位系统的建设和验收工作。2012年底前,各县(市、区)建成井下紧急避险系统的矿井不得低于本辖区正常生产矿井数的50%。2013年6月底前,所有正常生产矿井必须全面完成井下紧急避险系统的建设和验收工作。生产能力由3万吨/年及以下扩建提升至6万吨/年以上的矿井,“六大系统”必须与主体工程统一设计、统一施工;在竣工验收前,“六大系统”必须建成并验收合格,否则不予矿井竣工验收。对不能按期完成“六大系统”建设的矿井,依法暂扣煤炭生产许可证,一律责令停产整顿。确定市河西煤矿巷口井为“六大系统”建设示范矿井,力争2011年底前全面完成包括紧急避险系统在内“六大系统”的建设和验收工作。

(六)进一步加强安全示范矿井及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2011年底前,所有4万吨/年及以上矿井必须全部通过安全示范矿井的达标验收,并达到省级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三级以上(含三级)标准,否则一律停产整改。

(七)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要高度重视包括应急救援指挥机构、救援队伍和应急预案在内的应急救援体系建设,这是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煤矿安全生产最后一道防线,务必切实抓好。当前,要抓紧做好煤矿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的修订工作,并按照要求进行评审、、备案和演练。应急预案应形成体系,要有时效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各级煤炭行业管理部门要制定部门应急预案,煤矿企业要制定综合应急预案、各类事故专项应急预案(现场处置方案),矿山救护队要制定应急救援预案。

煤矿井下安全预想第3篇

关键词:本安型 供电系统 煤矿

0 引言

作为煤矿的动力之源——供电系统几乎是煤矿的血液,尤其是在第一生产力快速发展的今天,煤矿机械化装备水平越来越高,而这些装备差不多几乎都清一色的直接或间接的以供电系统为其动力之源,一旦煤矿动力之源出现问题,整个正常运转的矿井系统必然会出现紊乱,一旦出现此种现象,对于井下的瓦斯和水等灾害来说可以说是突然“越狱”成功,其后果不堪设想,极容易发生瓦斯事故和淹井等恶性事故,而随着千万吨矿井、百万吨单面的越来越依赖大型的机电设备的列装,供电系统的安全运转就显得越来越突出和重要。据统计数据来看,近几年煤矿井下事故由于供电系统的非本安而引起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因此加强对本安型煤矿供电系统的研究就显得越来越重要、急迫和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根据多年的现场经验和煤矿实际环境特点而作,说明了建设本安型煤矿供电系统所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一些对策。

1 建设本安型煤矿供电系统所面对的问题

1.1 煤矿井下存在着大量的陈旧的老化的需要及时淘汰而没来得及及时淘汰的、或者是存在着重大安全隐患的机电设备,而且随着新设备的上马和煤矿开采年限的增加,这种现象越来越严重,即便在地面也会越来越拥有这些陈旧的效率低下的电气设备。而且对于井下的大型设备(如中央变电所、采区变电所、移动变电站等),由于更换价格过高,往往是能用则用,这就增加了安全的隐患,也不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的要求。

1.2 煤矿井下使用的电缆通常绝大部分还是没有按《煤矿安全规程》要求来使用阻燃型的电缆,从安全评价的角度来看大大增加供电系统出现的概率。一般情况下煤矿井下的供电电缆是供电系统可靠性和稳定性的一个非常薄弱之处,由于采煤作业的粗糙化且采煤工作面是不停的向前推进的,这样一来供电线路极易出现折损、弯曲打结,这样就大大增加了短路、断路的出现频率。而且煤矿基本运作都比较高负荷,这样一来供电系统的线路容易发热,易引起火灾事故,一旦出现后果十分严重。若是非阻燃型的几率大大增加的同时后果更是无法设想。

1.3 煤矿供电系统需要实时监控实时监测。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煤矿的供电系统80%以上都没有实时监测和实时监控系统,没有这样一个系统很不利于工作人员对供电系统的时时掌控和了解,不便于煤矿创建本安型供电系统,不便于及时的了解和解决可能出现和已经出现了的事故和隐患。

1.4 我国七成以上的煤矿井下的供电系统是不完善或是不健全的,在非国有大矿此种现象尤为突出,在这些拥有不完善不健全的供电系统的煤矿,基本就仅有一条供电线路为整个煤矿矿区实施供电,并没有按国家相关规定采取双回路供电。

2 建设本安型煤矿安全供电系统

2.1 及时更新更换陈旧供电设备,建设自动化供电系统。自动化煤矿供电系统的建立,第一,对于煤矿技术及装备发展的快节奏,越来越需要大功率、大容量的供电设备,对此我们在选取供电系统的设备时应充分考虑这一点,特别是在新建和改建煤矿中,我们要放眼长远,考虑逐年递增式的富裕系数,以便造成不必要的投入,加大经济浪费。第二,煤矿供电系统的建立要严格按照《煤矿安全规程》和其它相关的煤矿供电系统的国家的和地方的各方面要求来办,该使用防爆的供电设备一定要严格执行到位,该使用阻燃型的供电线路坚决不使用非阻燃型的。第三,建设自动化煤矿供电系统,及时检测监控供电系统的可能出现的隐患,将事故“掐死”在萌芽前,提高煤矿供电系统的本安。

2.2 加快完善煤矿供电系统供用电电网的规划与建设。作为煤矿企业,应严格按照《煤矿安全规程》和相关规程及法规的要求来建设煤矿供电系统,牢固树立安全就是最大的效益的理念,没有安全一切效益都不可靠不长久。因此,煤矿供电系统应严格按照要求采取双回路供电,一用一备,有条件的甚至可以采取三路,一用两备。同时在建设供电系统时要合理设计线路,可以对线路进行分段设计、分类设计,从根本上创建煤矿本安型供电系统。

2.3 狠抓施工、检修质量,实现矿井供电系统可靠性的最大化。煤矿供电系统可靠性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随着煤矿生产年限的增加,供电设备必然会越来越多,这个时候就更要协调好各供电设备的安全使用和可靠性,因此我们要狠抓煤矿供电系统的施工和检修的质量,不留隐患,施工和检修过程中要严格按照《煤矿机电设备安装规范》和《矿井机电设备检修标准》的同时要采取科学的方法进行验收和复查——事故树法。如此一来必会大大降低供电设备的故障率,创造良好的煤矿安全生产所需要的安全可靠的供电系统。

2.4 提升供电系统各环节运行质量的标准化,实施供电系统实时监测监控。如何做好煤矿供电系统的质量标准化工作,每个煤矿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和《矿井机电质量标准化》及《煤矿安全程度评价办法》来设立相关的只高不低的标准来进行煤矿供电系统的建立和维护,以使其供电系统一直处于一个较佳的可靠的运行状态。与此同时,煤矿企业还要建立专门的煤矿供电系统的时时监测和时时监控系统,并与井下其它监控监测实施联动,从而进行数据的综合分析,提高发现和判断可能出现事故的准确率,各个监控检测之间相互扶持,确保煤矿的安全生产。

2.5 建立科学的煤矿供电系统的应急预案。建立科学的健全的煤矿本安型供电系统,科学的供电系统的应急预案是必不可少的,这对突发事故的处理能力有大大的帮助,科学合理的应急预案在关键时刻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恢复煤矿供电系统的正常运作,从而降低了停电时间,减少由此引起的损失,防止事故的进一步恶化。在制定应急预案时,应根据不同系统、不同区域、不同的线路进行分类预案建立并进行相关的预演,以便在万一出现突况下能够做到不慌乱,保证建立的预案能够得到很好的应用。从本质上全方位的建立本安型煤矿供电系统。

参考文献:

[1]陈国强.提高煤矿供电系统可靠性的措施与对策[J].能源技术与管理,2007,(1).

[2]李继涛,郭林海.煤矿井下供电设备安全现状及对策[J].山东煤炭科技,2008,(4).

[3]白继儒.煤矿井下供电可靠性探讨[J].中州煤炭,2005,(3).

煤矿井下安全预想第4篇

关键词:地方煤矿 防治水

中图分类号:TD7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7(a)-0158-01

我国矿井水害主要分布在华北和华南两大区,其矿井水文地质条件极为复杂,水害十分严重,它已成为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的重大关键问题之一。建国以来,在我国煤矿一次死亡3人以上的重大事故,水害居第三;平均每次事故死亡7.06人,仅次于瓦斯和火灾事故。按水源特征,矿井水害一般分为地表水、老窑水、孔隙水、裂隙水和岩溶水五大类型。其中岩溶水害又按含水层的厚度分为薄层灰岩水害和厚层灰岩水害两类。煤矿井水害可能造成矿井人员伤亡的恶性事故,对矿井的安全生产有着较大危害。针对我国煤矿水害事故频发的情况,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在认真总结各方面教训,提出了煤矿水害防治“防、堵、疏、排、截”五项综合治理措施。

1 地方煤矿防治水面临的新问题

1.1 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未能落到实处,防治水管理不到位

安全生产思想不牢,麻痹大意、存在侥幸心理是导致透水事故的首要原因。一些煤矿企业对水害防治工作认识不足,防范意识差,未将水害防治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一些煤矿企业对职工安全教育不够,作业人员缺乏防透水基本知识,一旦发生透水事故,不能及时逃生。另一方面,一些煤矿企业防治水工作机制弱化,水害防治措施责任不明确,存在着在井下透水征兆明显的情况下仍违规组织生产的现象。一些地方小煤矿只顾眼前利益,不顾安全,乱挖乱采,这是发生采空区积水透水事故的重要原因。一些矿井根本没有水害应急预案,从未进行过应急演练,发生透水后,束手无策。还有一些私人矿井由于追逐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其防治水害的经费投入不到位,实施抗灾能力较弱。

1.2 水文地质资料不清

随着煤矿开采深度的增加,矿井水文地质条件变的更加复杂。一些矿井缺乏必要的基础图纸资料,井下采掘工程平面图与实际误差较大,对井田内或井田边界老空区积水不清楚,没有对井田水害情况开展预测预报工作。采掘工作面有害气体增加,积水区向外散发出瓦斯、二氧化碳和硫化氢等有害气体。一些地方煤矿在开采第一水平时,煤岩柱留设不够,往往是冒裂带直接进入松散层,对开采前水文地质条件不清,没有按含水层下回采条件留设煤柱,回采后水、砂或泥溃入井。

1.3 探放水措施不落实

一些矿井对探放水的组织不够正规,用煤电钻代替探水钻,起不到探放水作用,在发现透水征兆时没有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还有一些矿井根本没有探放水措施,盲目掘进,导致水害事故。

1.4 防范暴雨洪水工作存在薄弱环节

一些矿井对防范暴雨洪水引发事故灾难重视不够,雨季“三防”措施不落实,废弃老窑充填不实,发生暴雨洪水时井下撤人不及时。当通道堵塞时,积水量增大,水压增大到一定程度就可能发生溃水。一些地方小窑开采方法不正规,渗入采空区的积水从上往下迳流的通道容易堵塞,造成大气降水补给在排泄的通道不固定。

2 当前煤矿井水灾防治措施

2.1 加强责任意识,切实做好防治水基础工作

安全责任体系相对完善后,责任落实是关键,而管理人员的责任落实是关键中的关键。抓牢管理人员这个关键点,就抓住了安全管理的重点。加强煤矿水害的防治工作,是关系到各地方煤矿安全生产的头等大事,煤矿企业各级管理人员要尽职尽责,才能保证安全生产这一长久目标实现。煤矿企业要结合典型水害案例,加强对职工水害防治知识的培训和教育。各地方煤矿企业要进一步提升各级管理人员责任意识和履职能力,编制规范的防治水规划,进行规范的水害治理工作。相关人员根据每年的采掘接续计划,结合矿井水文地质资料,全面分析水害隐患,提出水害分析预测表及水害预测图。煤矿企业还要组织开展戒浮躁、守规矩、重落实、促发展活动,采用适合本矿井的物探、钻探、化探等先进适用技术,查明矿井水文地质情况。

2.2 认真做好井下探放水工作

据《煤矿安全规程》的相关规定:矿井必须做好水害分析预报。矿区水文地质条件相对复杂,煤矿生产是地下作业,因此做好井下探放水工作,掌握矿井地下含水条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有效采取相关技术手段,探出地下水源位置、水量、水压以及施工作业的距离,以便采取相应措施,减少事故的发生。目前的煤矿防水物探方法还不能完全解决煤矿防治水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一些地区煤矿使用的煤矿井下探放水防喷装置对钻具易发生较大幅度的摆动使钻孔空迹偏斜,岩石或煤屑杂物易堵塞钻孔,下泄水量控制不是很好易淹没施工地点。理解煤矿防水物探的整体作用是目前防水物探的发展方向。不断完善现有的技术手段,使物探由定性化研究向定量化发展,使煤矿防水治理又向前迈向一大步。我们可以采用井下探放水钻孔防喷装置,该防喷装置很好地解决了固定难题,从而保证在钻进过程中钻具不发生大幅摆动,解决了钻进过程中的岩石或煤屑杂物堵塞钻孔难题,泄水管加接控制闸阀,控制下泄水量的大小,以防止下泄水量大于大泵的排水量而造成淹没施工地点事故。

2.3 制定应急预案,防患于未然

煤矿企业只有提前制定应急处理预案,才能在发生事故时第一时间启动预案,才能防止事故扩大,保证井下作业人员的安全。各地方煤矿企业要从实际出发,握好实事求是这个原则,有计划地开展应急演练工作,每年至少组织一次综合演练或专项演练;各矿井每年组织两次应急演练,其中一次为现场处置方案演练。演练结束后,应对演练效果进行评估,并撰写评估报告。煤矿企业在发生水害后,要立即启动矿井水害应急预案,并积极开展救援工作。

2.4 加强雨季“三防”工作

煤矿企业在雨季要加大与应急救援队伍工作衔接,加强与气象、防汛等部门的联系沟通,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及时掌握汛情水情及预警预报信息,建立健全灾害性天气预警处置机制。煤矿企业还要加强巡视和排查工作,在接到暴雨灾害预警后,要实施24小时不间断巡视,煤矿井口标要高于历史最高洪水水位。煤矿企业必须就防范暴雨洪水进行隐患排查,雨季要安排专人负责对本井田范围的地表水体(河流、容水库塘、沟壑);矿井老窑、采空区、溶洞、地下河流的影响;矿井受承压水、裂隙水、断层水影响情况;相邻矿井和关闭矿井对本矿的水害威胁等重点监控点进行巡视检查。

3 结语

煤矿防治水问题不仅关系到矿井本身利益,而且与矿工的生命安全息息相关,在提倡以人为本的当今生活,我们要通过各种途径探寻矿井水害发生的规律,发挥防治水新技术的优势,做好煤矿防治水工作,从根本上解决煤矿水害问题,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煤矿井下安全预想第5篇

关键词:煤矿开采;地质构造;重要性分析

煤炭作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的不可再生资源,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人类对煤矿开采年限的增加,煤矿资源在日益迅速的减少。同时,煤炭的开采也严重受到地质构造的影响。影响煤矿开采的地质构造主要包括断层,岩浆岩侵入体等。

1 地质构造与煤矿开采之间的关系

1.1 矿井水灾与地质构造之间的关系

随着开采的不断进行,煤矿地质构造的变化是导致矿井水灾事故发生的关键。因此,加强对矿井地质构造分析,并进行科学的预测,提前部署和落实相应的应急措施,是提高煤矿安全开采和回采的关键,对于延长矿井的生产年限也是关键的。同时,这对于日益枯竭的煤矿资源,剩余储备量受水威胁严重的煤矿区来说显得更为重要。煤矿采煤工作地质构造主要包括不良封闭钻孔,岩浆岩侵入体等。目前,我国很多的煤矿地质灾害性水灾都是因为这些地质构造。因此,研究分析导致煤矿矿井发生的原因,尤其是弄清楚由于各种不同地质构造而导致的矿井出水,掌握矿井出水的原因和规律,做到防患于未然。

(1)在矿井水灾发生的位置,发生的位点主要在矿井掘进巷道的迎头,发生的原因主要是在掘进过程中对于掘进前方地质构造的未知,容易造成不同来源的水突然进入到矿井。

(2)采煤工作层面夹水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在采煤的回采过程中遇到工作层面内部的地质构造和顶底板采煤发生晃动而诱导的导水破裂带疏导不畅通而引起的不同水源夹入煤矿矿井。

1.2 地质构造和煤矿瓦斯事故的关系

煤矿开采中,必须要时刻关注和重视可能出现的任何瓦斯爆炸事故,并有预警和相应的防护急救措施。现在已经证实了,煤矿中瓦斯事故的发生和地质构造被不同程度的破坏有着密切的关系。煤矿地质构造的观察和研究显示,煤矿地质构造的不同分级、分区和分带是导致煤矿中瓦斯事故发生不均匀和不均衡的关键。

1.3 煤矿采煤导致的沉陷

采煤沉陷是目前我国煤矿开采区存在的最大的安全隐患之一。如果在实际生产中不能有效的对采煤而导致的沉陷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则很难保证煤矿开采过程中,对工作人员人身安全的保证,很难保证采矿工作有序和有效的进行,甚至是造成大规模的人员伤亡,对社会经济和社会安定也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煤矿地质构造是导致在煤矿开采中发生采煤沉陷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之一,煤矿开采中遇到的不同地质构造,其岩石的组成成分、硬度和强度等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导致在开采过程中发生沉陷的几率也不同。针对不同地质构造不同可能引起的采煤沉陷,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

首先,煤炭开采区的管理工作者和技术管理人员对煤矿开采区的实地情况进行系统和科学的勘察,获取相应的数据,并整理和分析;其次,根据勘察和分析结果,在开采过程尽可能避开相对容易发生采煤沉陷的区域;最后,在开采开始和开采过程中逐渐制定一套或是多套科学和详细、合理的煤炭开采计划和开采形式。

2 煤矿矿井地质构造分析

煤矿矿井的地质构造是控制煤炭形态、体态等的重要地质因素,地质构造作用通过改变和影响煤矿煤层瓦斯、岩浆等活动,进而来间接的影响着煤矿开采的安全和正常运转。虽然,伴随着采煤技术工艺和采煤设备的不断进步和更新,矿井生产的安全性对于地质构造的了解程度和预测精准度提出了更为苛刻的要求。因此,研究煤矿地质构造在煤矿开采中是极为重要和关键的,在煤田地质勘查、煤矿矿井建设和煤矿开采等不同阶段中也是起着关键的支撑作用。同时,地质构造也是构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安全和高效矿井地质保障系统的核心内容。

针对矿井地质构造分析,最为常见的两种方式是地质评价和综合探测。前者是从地质角度出发,使用多种学科、多种方式方法对煤矿矿井地质构造的发展规律和复杂程度进行客观的评价。后者则是在地质评价的基础上,利用矿井内可以用于长期开采的矿区,通过进一步的分析,例如物探和钻探等手段相互配合,查明矿区内具体的地质构造,规模和性质等对煤层的破坏程度,继而指导工作层面进行合理划分。

上面两种方式是探明煤矿地质构造的重要途径,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能够准确了解和掌握煤矿矿井开采范围内的地质构造分布规律。在明确这些地质构造后,还需要明确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由于地质构造对煤炭开采造成的影响,进而确定生产可以安全和顺利进行。实践证明,在相同地质条件下,科学管理和娴熟技术操作的矿井,会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特别是在机械化的煤矿开采过程中,对于地质构造的科学分析和处理显得更为关键。

3 煤矿矿井地质构造的预测

由于煤矿地质构造对煤矿的安全生产会产生严重的威胁,因此,矿区必须要做好对煤矿矿井地质构造的预测和分析。要想能够准确的预报和预测未开采区的地质构造,不仅仅要有充足的第一手资料,还需要利用各种手段进行综合分析,进而才能做出正确和科学的判断,获得较为准确的预测结果,降低生产成本和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风险,提高经济效益。通过对煤矿矿井中收集的大量的原始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和一些科学小试验,通过地质小构造的微量变化等来预测采矿区地质构造,可以获取更为准确的结果。

煤矿矿井地质构造的预测方式,常用的有两种:首先,地质方式,即利用罗盘和放大镜,计算机软件等工具,对矿井下地质进行观测,进而揭示矿井的地质构造规律。再通过几何作图,地质规律等参数处理来科学的预测和评价地质构造。其次,物探方法,即利用计算机软件处理获得的数据,通过计算机成像和数字解译来解释煤矿地质构造的方法。

4 结束语

随着煤矿开采技术的不断更新,对于地质构造的分析要求更加准确和及时。这就需要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寻求和探索更为有效的分析和评价煤矿地质构造方法。由于地质构造在煤矿开采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就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对于地质构造的研究。从建设现代化安全、高产的煤矿出发,注重对煤矿地质构造的分析,更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提高生产安全性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刘彦伟,陈攀,魏建平.煤层地质构造对煤与瓦斯夹出的控制作用[J].煤炭科学技术,2010,1.

[2]贾建成,陈健,柴宏有,等.矿井构造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煤炭科学技术,2008,10.

[3]李星宇.煤矿综采新工艺新技术与机械设备选型使用手册[S].中国知识出版社,2005.

煤矿井下安全预想第6篇

【关键词】煤矿生产;安全管理;建议

一、把安全预防落到实处

(1)做好“安全理念”的思想预防。生产过程中,思想麻痹、安全意识淡薄是造成诸多事故的祸首。只有在思想上时刻绷紧“安全”这根弦,把预防工作搞好,才能把事故后处理变为处理后无事故,避免企业因预防工作没做到位而造成事故,付出不可估量的代价。(2)做好“安全文化”的行为预防。要求在行动上一定要小心谨慎,不要造成事故隐患。要通过行之有效的安全文化建设极大地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3)做好“安全管理”的技术预防。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地做好预防工作,可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对技术环节薄弱的要加大技术培训力度,对安全法规、制度执行不力的,要敢于加大管理力度,设备有缺陷的要舍得投入资金进行革新改造。从设备质量、人员技术力量上做到预防。

二、要建立安全管理制度

(1)建立安全管理责任考核长效机制。实现安全生产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保证,在不断提高安全责任感的前提下,全矿层层签定安全生产责任书,制定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矿安全办公会具体负责全矿正常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代表矿长行使监督权,考核权和处罚权。(2)建立实行管理人员下井现场留名制度。为严格落实管理人员下井现场检查责任,下井检查时,必须将到达现场时间、查出问题、处理情况、离开时间、人员姓名等内容记录在现场专用记录本上。(3)建立五级隐患排查治理机制。一是矿井重大隐患。每月由矿总工程师负责,组织各专业根据现场生产安排进行排查,对排查出的隐患制定处理措施、落实责任人、完成时间。并及时上报上级主管部门。二是专业隐患排查。每周对本专现场存在隐患进行排查,将排查出的隐患制定处理措施,在每周生产例会上通报。三是工区隐患排查。每天由工区对本单位范围内隐患进行排查,对排查的隐患落实责任人,认真处理。(4)加强思想素质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教会他们安全操作技能和建立健全各项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外,还要加强思想素质教育。

三、加大法律管理力度

用法律手段保障煤矿安全,是加强煤矿安全管理的强有力的方式。《煤矿安全规程》、《煤炭法》等等法雒的颁布,对煤矿安全生产起到有效约束作用。其中对煤矿开采的每一个环节都做出明确规定——包括发生事故后处理项目等等。使得从事煤矿行业的劳动人员的切身利益都得到法律保障。

四、落实安全责任

煤矿工作开展之前,一定先要落实好安全责任工作。将责任进行分摊,落实到每一个人员的身上。出现问题直接由相关责任人承担。

五、加强对工序安全的管理

工序安全管理是煤矿安全管理的基础。煤矿开采的过程是由一个个工作环节组织而成。加强对工序的管理,即管理好每一个开采施工环节。影响工序的因索很多,做好工序管理具体内容包括:及时检查煤矿开采使用机械设备使用状况,监督操作的方法是否正确,施工的环境是否有异常,施工人员身心状态是否正常。安全管理的过程既是使煤矿作业人员将煤矿开采操作规程向安全动机和安全需要进行转换的过程,同时也是将煤矿工作的计划,指挥和组织有效进行和谐统一的过程。

六、重视安全系统工程的运用

煤矿安全系统工程由三方面内容组成,即使用先进的科技技术。高科技技术手段降低煤矿开采对人数量的需求,却相应提高了煤矿开采的效率。规范施工操作,控制开采行为,也是对煤矿安全进行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特别是在井下作业的工作人员一定要严格执行“五不准”井下作业制度,即不准损坏安全设施,不准在井内或井口拥挤和打闹;不准在井内明火取暖;不准从高处向下投掷物品;不准在电线及电气设备上放任何物品。

加强对员工开展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安全意识。对幸存人员展开调查发现,相当一部分的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很差。对他们开展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是当前煤矿安全管理工作的当务之急。煤矿行业的工作人员大多是在井下开展工作,受环境影响很大。与此同时还要对工作人员开展紧急情况下安全培训。加强工作人员的心理素质锻炼,在危难时刻让其保持清醒的头脑,勇敢面对危机,急中生智度过危险。

参 考 文 献

[1]石建文,桂祥友.煤矿安全管理方法及问题研究[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8

煤矿井下安全预想第7篇

[关键词]矿井 地质工作 矿井生产

中图分类号:G457.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5-0089-01

一、引言

在矿井生产以及开发时,地质工作无疑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通过地质工作,可以为开采以及生产提供更加安全的保障,并能够提升开采和生产的科学性。地质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勘查,于是通过这些勘查数据,就能够更好的调配矿井生产,同时也能够更好的推测矿井的生产年限。另外通过地质工作,还能够根据数据为矿井的再生产提供重要的支持。当然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矿井地质工作,还能够有效的提升矿井生产的安全。本文研究的重点就是分析在矿井生产时,地质工作的重要作用,并为培养正确的地质工作意识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矿井地质工作在矿井生产中的作用分析

(一)优化采区巷道的布置

在矿井地质工作的支持下,可以有效的提升采区巷道布置的科学性以及合理性。例如从煤层分布这个层面来分析,假如地质工作没有正确开展,那么在巷道规划时,由于对煤层数据了解的不够透彻,就很容易导致设计的缺陷,进而影响矿井的正常采掘,并引发较为严重的经济损失。相反,如果通过完善的矿井地质工作,并能够对煤矿的分层进行全面的勘查,准确获取煤层底板等高线,那么就能够更加科学的进行巷道的布置,并能够让矿井生产变得有序推进。

(二)可有效提升生产的安全性

想要提升矿井生产的安全性,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案是重要的前提。另外在生产过程中,还需要对生产程序进行科学的设计,这就需要对采矿区的地质情况如构造、状况、矿井分布以及储量等信息进行全面的了解。而获取这些信息自然离不开矿井地质工作的勘查。在获得全面的地质勘查数据之后,才能够更好的掌握采取的细节,进而提前做好相关的预案,这样就能够更好的做到防患于未然。即使在生产时出现了问题,也能够通过全面的地质数据以及相应的科学设计方案来进行解决。通过完善的矿井地质工作,还能够有效的规避因为不合理的设计所带来的安全隐患,并由此引发的相关损失。

(三)有效规避瓦斯突出事故风险

在煤矿生产环节,瓦斯事故的预防是一个重要难题,因为瓦斯事故具有突发性,而且破坏力大,同时波及范围也较广。当前在煤矿生产环节,防范瓦斯事故的主要措施就是采用“一通三防”的原则,也就是所谓的通风、防火、防治瓦斯和防治煤尘。这些工作虽然很重要,可是却存在着治标不治本的嫌疑。只有通过科学的矿井地址工作,才能够更好的分析瓦斯涌出量的变化情况,并提前做好预防措施,从而规避瓦斯突发事故。瓦斯涌出量的多寡并不能够直接反映出具体的风险程度,如果涌出量超过预测量,那么就会产生相应的风险。相反如果涌出量低于预测量,那么事先布置的抽出设备就会存在着浪费潇湘,而且也影响巷道的布置。在某个煤矿的瓦斯事故中,其根本原因就是瓦斯浓度已经超出标准,并对生产作业人员带来风险时,这个生产小组依然工作,进而引发安全事故。之所以如此,除了相关的安全管理人员之外,瓦斯涌出量没有科学的预测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由此可见,矿井地质工作的重要作用。

(四)规避顶板事故的产生

所谓顶板事故,就是在井下采煤时,顶板意外坍塌导致相关设备损毁,甚至人员伤亡的事故。在煤矿生产系统领域,因为顶板意外坍塌事故导致的人员死亡人数占比总人数的4成以上,这说明顶板事故的危害性。近些年,相关的采掘技术进步很快,顶板事故的发生概率也呈现逐渐下降趋势,不过从目前来看,这个安全事故的危害性依然较高。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因为监管不到位,另一方面,地质工作不到位也有着不可脱卸的责任。比如淮北的临涣煤矿就发生了一起顶板事故,导致了不少矿工深埋地下,死亡人数较高。如果能够对该矿区的地质构造进行科学的勘查,在此基础上设计相应的矿井架构,就能够很好的规避顶板事故的产生。

(五)对矿产的存储量预测变得更加准确

矿产的存储量的多寡会直接影响到设备的利用率,同时也影响到采区巷道的布置。假设在矿井地质工作环节,对矿产的存储量的预测小于实际存储量,那么就会导致矿区的生产减小,进而缩短了采矿规模,矿区的经济损失也会变得较为显著。比如在某个煤矿企业的生产环节,因为矿井地质工作没有做到位,导致了煤矿的存储量的预测准确性下降,进而让这个矿企最终的综采放顶煤开采采空区依然存在着煤矿资源,进而造成较为显著的资源浪费问题。如果在地质工作环节,能够获得准确的煤矿资源数据,就能够进行科学的设计,并能够提升开采的全面性,规避浪费问题。

(六)防范矿井突发事故的产生

如果产生了突发事故,必然会给煤矿企业的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比如水灾事故,往往在很短的时间里就会给矿企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会出现人员的伤亡问题。所以想要规避这类突发性的事故,就需要在矿井生产环节事先布置相应的防排水设备。但是这些设备的布置是否科学,就需要通过正确的地质勘查数据来进行科学设计。也就是说,矿井地质工作环节在预防这类突发性事故方面作用显著。比如某矿企所产生的透水事故,就是因为该采掘团队的采掘力度过快,导致空区中的积水渗入矿井进而引发了相应的水灾事故。如果地质勘查环节不够精细,就很难准确的了解到空区的位置以及积水信息,于是就很难预防相应的水灾事故。由此可见,想要预防各类突发性事故,加强矿井地质工作,提升地质工作的精细度,极为必要。

三、结语

总而言之,矿井地质工作在生产的诸多环节中作用显著,可是现在一些煤矿企业在具体的生产环节,对煤矿的地质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在应对生产和安全层面更多采用的是经验主义,不重视地质工作的数据分析,进而为各类突发性事故的产生带来了巨大的隐患。而且一旦发生安全性事故,就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所以,想要提升企业的安全生产水平,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加强矿井地质工作极为关键。

参考文献

[1] 王建峰. 矿井地质工作在煤矿生产中的重要性[J].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