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常见农作物的栽培技术(合集7篇)

时间:2023-11-20 09:58:04
常见农作物的栽培技术

常见农作物的栽培技术第1篇

关键词:农作物;高产;栽培技术

我国是个人口比较多的国家,积极研究农作物高产途径和栽培技术,能够很好的促进农业的发展,进而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贡献。

1 农作物高产的途径

1.1 改良遗传因素 要想使得农作物取得高产增收,就要重视粮食种子的优越性能,因此,在新时期要选择培育那些坑病虫害、稳产高产的技术。通过对农作物进行育种,积极改良农作物的株型,进而提高整个农作物群体的光合作用,从而让农作物的成熟期变得更加的适宜,为扩大农作物的种植面积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关于农作物的育种途径以及育种的方法来说,主要是常规的育种为主,需要多种方法结合,进行综合运用,提高育种的技术。

1.2 改善环境,提高生产潜力 对于农作物来说,环境因素对其生长发育所起到的作用不容小视。要适当的延长光合作用的时间,可以进行套种、间做等,使得复种成为可能,还能增加农作物收货的面积。要选择肥沃、透气的土壤,酸碱度要平衡,对于那些不合格的土层进行清除。积极延长生育期,多补充一些人工光照等。还可以适当的增加光合的面积,比如,合理的密植,进而增强光合的效率。还能通过透光或者通风作用,增加有机肥或者其他肥料来使得农作物二氧化碳的浓度进一步增加,使得光呼吸进一步降低。

1.3 提高栽培技术 栽培技术的提高包含的有土壤的耕作技术的提高、施肥技术的提高以及病虫害防治技术的提高等等。要创造比较好的耕种结构,保持合适的空隙比例,对于农作物土壤中所含的水分状况进行调节,积极协调土壤中各个因素之间所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把表面的杂草清楚干净,积极疏松表层的土壤,为农作物高产打基础。要因地制宜,依照不同的气候特点、不同的土壤类型,依据农作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肥力的具体特点,选择合适的肥料和育种的品种,还要选择合适的配制比例,运用现代化的施肥方式,进而充分的发挥肥力效能,为农作物的高产和增收提供重要的保障。

2 常见的栽培技术

(1)标准化栽培技术,选择合适的农作物种子,加上合适的育苗与移植措施,还要选择配方合理的肥料,进而提高土壤的肥力。(2)旱地农作物技术,主要是修筑相应的农作物种植梯田,要对土壤进行深层次的耙压,做到节水播种,还要进行合理的轮作,采取化学抗旱之际等措施。(3)玻璃温室栽培等方面的栽培技术、轻简栽培技术、农作物规范化模拟技术、间套复种栽培技术、地产地区增产技术等等。

事实上,不管采用哪一种栽培技术,都跟农作物的产量有很大的关系,要严密把握栽培过程中每一个细节问题,保证通过相应的栽培技术来达到增产和增收的目的。还要集合多种栽培技术,把那些普遍使用的技术措施通过进一步技术创新来加大农作物的行距空间,进而让农作物充分的吸收水、阳光等资源,加大技术管理力度,这样既省时省工,还能够相应的提高农作物的质量,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作保障。

3 农作物高产及常见栽培技术应注意的问题

3.1 转变农作物栽培观念 在新时期,要积极转变农作物的栽培观念,做到栽培的科学有效性,积极强化农作物的管理,这样才能更好的发回去其高产稳产的特性。要注重有机肥的运用,做到配方施肥,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土壤的肥力和效力,可以把农田变成海绵田。在对农作物的保护方面,要坚持“预防为主以及综合防治”的具体方针。积极配合新技术以及常规技术,使其做到相辅相成。对土地进行深耕、细耕,积极除草,要进行相应的灌溉工作,还要注意排水。运用合理的措施来对病虫害的发病率进行控制,对于有的比较贫瘠的土壤,需要进行定期施肥,从而改良土壤,保持土壤的生产能力,能为农作物补充生长的营养。

3.2 明确高产的影响因素,制定相应的对策 一部分农户对于土壤杂肥以及绿肥的重视度不高,要取得农作物的高产,这些农户就不断的加大化学肥料的用量,导致土壤出现了板结现象,使得农作物出现病毒、长势不良的现象。这就需要认清影响农作物高产稳产的因素,重视杂费的使用,进一步改善土壤的团粒结构。而病虫害的防治方面,要采用综合措施,把一些病残体清除掉,还可以进行秋耕冬灌,选择那些抗病虫害的良种,促进农作物的生长。

4 结论

综上所述,在现阶段要强化农作物的种植与管理工作,明确常见的栽培技术和影响农作物高产稳产的因素,重视品种的选育,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从而实现农作物的增产增收,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陈秀东、林玉娟、王海云.关于农作物高产及常见栽培技术探讨[J].农林科技,2012(12)

[2] 何志义、胡奎奎、昌晶.塑料薄膜在农作物栽培中的应用[J].技术与市场,2012(03).

[3] 黄佩民.对于农作物栽培高产增收研究的几点意见[J].中国农业科学,2012(09).

常见农作物的栽培技术第2篇

[关键词]农作物;高产;栽培技术

粮食安全不仅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而且是国家稳定发展的关键。因此,要求各级部门必须重视农业发展,应致力于不断提高栽培技术,增加农作物的产量,促进农业的全面发展。

1农作物高产栽培技术概述

农业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使得提升农作物栽培技术成为农业研究工作的重点。要求相关的技术人员必须不断提高农作物栽培技术水平,促进农业的有效发展。例如,农作物高产的有效栽培技术主要是标准化栽培、配方施肥或者是针对中低产地区实行的综合增产技术等一系列栽培技术。其中,标准化栽培技术要求对农作物的播种、幼苗移栽等进行专业的统计,确保栽培成活率。另外,还可以借助配方施肥来提高施肥水平,确保施肥的精准性,提高农作物的成活率。此外,为有效培育农作物,提高农作物栽培技术水平,还可以采取农用塑料覆盖或者温室栽培等措施,保证农作物栽培技术得以提高。例如,在农作物栽培初期,为保证农作物的成活率,可以用农用塑料薄膜对农作物进行覆盖或者是在玻璃温室内栽培,保证农作物所需的热量。

2实现农作物高产的有效性措施

2.1注重农作物新品种的培育

农作物新品种的培育是提高农作物产量的重要途径之一[1],要求相关单位必须注重农作物的新品种培育,致力于提高农作物产量。例如,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可以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对农作物的基因进行改良,全面提高农作物对病虫害的防御能力,提高农作物产量,实现农作物高产。此外,最重要的是针对我国农作物栽培环境进行改善,这主要是因为农作物生长所需养分不同,因此并不是每个区域都能适应农作物的生长。例如,在光照不足的地区,可以通过提高农作物的光合作用水平,使得农作物在该区域可以正常生长,改变原有的区域限制问题,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2.2提高农作物管理方式的规范化

农作物高产的另一要点在于对农作物进行科学的管理[2]。这主要是因为,科学的管理方式是实现农作物高产的强有力保证。只有采取科学的管理方式,才能有效保证农作物健康生长,达到农作物高产的目标。因此,要对农作物进行科学管理,使管理方式不断规范化,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最终实现农作物高产。首先,加强对相关农业工作人员的培训,全面提高相关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素养,因为良好的生长环境是农作物健康生长的必备条件,人员技能和素养的提高可以保证作物生长环境规范化。其次,种植作业科学化也是农作物高产的重要保证。例如,可以采取作物种植区域化和轮作的种植模式保持土壤肥力,同时要采用科学化、机械化种植方式,为作物提供良好的生长基础。此外,专业管理、科学培育也对农作物高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根据农作物的生长习性,保证施肥适时适量,温度湿度随作物生长阶段的变化而变化,正确防治病虫害。对于农作物种植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应多方寻求帮助,如查询资料、向专业人员进行咨询等,采取科学的措施解决问题,充分保证农作物能够健康生长。

3结语

农业的迅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是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得不重视的问题。但是,目前我国农业在发展过程中,农作物高产常见栽培技术方面还存在不足,不利于我国农业的发展。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应加强对农作物的管理,注重培育新品种,注重栽培质量,实施标准化栽培、配方施肥等一系列栽培措施,保证农作物产量的同时保证栽培技术得以提高,促进我国农业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董雪凌.农作物栽培技术与高产途径的探讨[J].中国农业信息,2016(1):3.

常见农作物的栽培技术第3篇

[关键词] 无公害 农作物 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6)08-0178-01

目前,国家无公害农作物栽培技术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有效的提升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尤其在国家改革开放之后,人们对食物安全与质量要求有所提升,由此可见,无公害小麦栽培技术的应用是至关重要的。

1 无公害农作物栽培技术发展现状

在我国发展的近几年中,始终在完善无公害栽培技术,并且根据需求对技术进行合理的开发,但是,技术研究取得的成效不高,经常会出现难以解决的问题。在研究无灾害农作物栽培技术的时候,研究人员没有掌握足够的无公害栽培技术信息,不能及时的解决问题,对无公害小麦栽培技术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1]。

2 无公害农作物栽培技术应用问题

在对小麦进行无公害栽培的过程中,技术因素是十分重要的,但是由于国家相关技术人员缺乏经验,导致小麦栽培技术的应用出现难以解决的问题,对其经济效益造成不利影响。根据对无公害小麦栽培技术的分析,得知其问题包括以下几点:

2.1 小麦农药残留问题

由于小麦在长时间生长情况下,一定会出现病虫害问题,所以栽培人员就会应用药物对其进行防治,虽然可以保证小麦的生长效率,但是,在某种程度上,会使小麦出现农药残留等问题,这就是人们经常出现食物中毒的原因之一。此类情况的出现,不仅影响了小麦的食用价值,还会食用人员的身体健康受到威胁,不利于无公害栽培技术的发展[2]。

2.2 肥料使用的错误

在小麦栽培以及生长过程中,为了提高产量,人们经常会施加一些废料,虽然可以有效提高产量,但是,却降低了小麦的防疫能力,不能良好的抵御害虫,使小麦的营养价值低。另外,如果不能按照相关规定施肥,还会影响土壤的质量,使小麦栽培技术的长远发展受到不良影响[3]。

2.3 土壤污染问题

我国近期工业发展导致土地受到严重污染,尤其在加快城乡建设的过程中,小麦周围设置了较多工厂,在工程运作的时候还会产生废气废水,在排放的时候,很容易对土壤造成污染。同时,农民在日常生活中,会出现很多垃圾,垃圾的随意丢弃,会在极大程度上影响小麦周围环境质量,这样,不仅污染了小麦栽培使用的土地,还无法有效的提升内部构造质量,对人们的食用健康造成不利影响,不能达到无公害小麦栽培技术应用的目的,并且对生态环境也会造成破坏影响[4]。

3 无公害栽培技术应用对策

根据对无公害小麦栽培技术应用问题的分析,相关技术人员应该制定完善的应用措施,为了保障小麦的食用安全,积极的探索无公害小麦的栽培方式,在此过程中,管理人员一定要重视以下几点策略:

3.1 修建种植场地

小麦的安全性直接决定人们的食用质量,此类问题一直被人们关注着。由于小麦生长依靠的是种植场地,所以,工作人员应该重视无公害栽培场地的建设。首先,做好选址工作。要求技术人员仔细考察周围环境,在确保环境较为良好的情况下,才能批准选址决策。其次,避免周围存在工厂或是污染较高的建筑项目,尽量选择一些干净场地,保证能够提高无公害栽培质量。最后,在确定地址之后,一定要阶段性的对土壤进行翻耕,避免出现影响无公害栽培技术应用的问题[5]。

3.2 无公害小麦栽培品种的选择

在无公害小麦栽培过程中,品种质量是较为重要的,要想保障小麦的产量,就要利用品种质量控制工作有效增强小麦的防病虫害能力。同时,还要降低农药以及化肥的使用次数,以便于提升环境的纯净度。优质的小麦,与当地环境、气候产生直接联系,技术人员一定要根据当地环境与气候特征选择合适的品种,制定完善的栽培方案,这样,不仅可以提升无公害小麦栽培技术的使用效率,还能发挥技术的优势,使小麦达到无公害的水平。

3.3 科学的防治病虫害

小麦生长过程中的病虫害现象是较为常见的,管理人员一般都会根据病虫害的特点对其进行防治,但是,在防治过程中经常会使用药物,导致出现环境污染问题。由于此类情况的出现会严重影响小麦的品质,所以,技术人员应该重视防治环节,提升小麦管理效率,只要做好管理工作,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或避免农药的使用。如果在小麦栽培的时候出现害虫,技术人员可以利用寄生性捕食天敌对其进行无公害的防治,保证能够有效的提升无公害栽培质量。同时,避免农药的盲目使用,不可以喷洒毒性强的药物,减少农药残留问题。

3.4 金属污染土地的防治措施

土壤是无公害小麦栽培工作的依托,由于土壤中经常出现重金属类物质,造成严重的土壤污染问题,所以,要想更好的提升技术应用质量,就要做好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在执行无公害小麦栽培工作之前,应该做好土壤检测工作,然后对土壤进行翻耕,将重金属物质搜集起来,最大程度减少土壤中重金属物质的存在,这样,不仅可以有效的避免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还能增强小麦的无公害生长,以便于种植出质量较高的小麦,为人们提供较为良好的食品环境。

结语

目前,由于无公害小麦栽培技术的应用经常出现问题,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不利于农村的发展,对其造成不利影响。所以相关技术人员应该重视此类问题的解决,引进先进技术,不断的更新自身知识,提升专业素质,全面的掌握无公害小麦栽培技术要领。同时,管理人员也要经常组织技术人员参加培训,不断的提升技术应用质量,改善小麦的无公害栽培环境,为其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宋佳春.无公害农作物的栽培技术方法探析[J].科学与财富,2016,8(1):415.

[2]宋来芳.无公害农作物的栽培技术方法探析[J].吉林农业,2014(10):28-28.

[3]田红琴.无公害农作物的栽培技术[J].农家科技(下旬刊),2014(6):93-93.

常见农作物的栽培技术第4篇

[关键词]观赏水草栽培学 教学 建立 实践

[中图分类号] G423.0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7-0151-03

观赏水草栽培学是水族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主干课程,实用性非常强,和其他专业课程(如观赏动物养殖学、水处理技术、水草箱造景与规划等)的关联性也非常紧密,因此,观赏水草栽培学课程在水族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中担任着主要的角色,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水族科学与技术专业是成立历史才4年的专业,而适应该专业的观赏水草栽培学课程开课历史短,研究少,可借鉴的资料不多。为此,本文就观赏水草栽培学课程各环节的教学体系的构建进行初步探讨,以便更好的进行教学。

一、课程概况

(一)课程介绍

观赏水草栽培学是以植物学、水生生物学、普通生态学等课程为基础的专业主干课,同时与水族馆创意与设计、水处理原理与技术、水族工程学等课程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观赏水草栽培学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观赏水草品种的营养需求和栽培日常管理技术,具有栽培与育种常见观赏水草的能力,培养适应新时展的水族产业科技人才。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观赏水草的概念、发展及特点;常见观赏水草的品种及其生物学特点及鉴别;常见观赏水草的营养需求、栽培方法、各栽培技术特点及日常管理技术;常用水培营养液的配制;无土栽培常见观赏水草品种及栽培方法;几种常见观赏水草的组织培养方式、培养基和培养条件等。

实践环节是观赏水草栽培学的落脚点,那么在教学中就要考虑到理论结合实践,并使理论在实践环节中得到应用。这样才能真正培养适应水族产业发展的新型人才。因此,理论课讲授结合学生的动手实践,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是观赏水草栽培学课程建设的基本观点。

(二)国内高校开设状况

水族科学与技术专业开设院校包括上海海洋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天津农学院、淮海工学院、西南大学荣昌校区。由于该课程体系尚不完善,建立还处于雏形阶段,各个学校设立的课程地位和任务有所差别,在这6所院校中,除湖南农业大学把该课程设置为专业必修课程外,其他5所学校包括上海海洋大学和华中农业大学均设为专业选修课,且课程名称也有所不同,比如,淮海工学院就是应用大类的水草栽培学代替专业的观赏水草栽培学,天津农学院则设立观赏水族动植物养殖学课程。新兴课程体系的不完善,导致已有开设该课程的各个学校没有统一的授课体系。

(三)国内教材状况

就教材而言,观赏水草栽培学国内范围内尚无专门用于高校教学的国家规划的统编教材,只有与之相关的非教材类图书,如,2002年赵玉宝主编,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观赏水草栽培与造景》[1],2001年丁雷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观赏水生植物――水草》[2],2004年占家智,羊茜主编,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观赏水草的栽培与饰景》[3],2000年李尚志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的《观赏水草》[4],2004年赵家荣,秦八一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水生观赏植物》[5],1991年谭文澄,戴澈刚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的《观赏植物组织培养技术》[6],2014年白明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水草栽培与造景》专著[7]等。没有统编教材,根据各个授课教师对课程的理解来进行授课,教学模式和教学体系就不能统一,显得比较纷杂。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水产学专业人才培养标准中,水草栽培学设为水族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专业必修课,那么,水草栽培学的教材编写更是迫在眉睫。

二、依据教育部高等学校水产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标准,建立课程教学体系

(一)构建理论教学体系

1.精心设计课程教学内容

观赏水草栽培学课程内容多、杂,如何根据课程特点,组织好教学内容,使学生感受到主线分明,并对该课程产生兴趣,是课程建设考虑的首要问题。自2012年春季观赏水草栽培学在本校第一次开课以来,本人作为主要任课教师,已经完成了四年的教学,通过和学生共同成长,不断的征询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总结四年的教学经验,观赏水草栽培学课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教学:

第一,常见观赏水草的品种及其生物学特点及鉴别。包括水族箱养殖观赏水草和室外园林观赏水草种类,并纠正市场上商品名和学名混淆不清的局面,结合商品名和学名进行统一和归类,并进行其生物学特性的介绍。

第二,水草箱观赏水草栽培。包括栽培设施,即水草箱的过滤系统、照明系统、温控系统三大水草栽培的必须设备介绍和其他辅助设施。也包括常见观赏水草的营养需求、栽培方法、各栽培技术特点、日常管理技术及病虫害的防治等内容。

第三,园林观赏水草栽培。包括适宜园林观赏用的水草种类及栽培方法与日常管理、病虫害的防治,介绍能清洁水体、治理园林水体污染的水草栽培方法及用途。

第四,水培观赏水草栽培技术。包括适合于水培的观赏水草的种类,水培的肥料配制,水培观赏水草的栽培方法和日常管理等。

第五,大水面观赏水草的栽培技术。即大水面观赏水草的栽培日常管理技术和长途运输水草的技术与方法。

第六,常见观赏水草的组织培养。介绍常见观赏水草的组织培养方式、培养基和培养条件等。

2.教学手段和方法

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有着传统教学手段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它作为一种信息传递的有效途径,可以把文字、图片、声音和视频及动画集中到一起,使枯燥的文字形象化、具体化,丰富教学内容,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知识视野。

在课程讲授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全面向学生展示各类观赏水草的生物学形态特征,更好的比较各种水草间的种类鉴别特征。比如,作观赏水草的种类及其生物学介绍时,运用多媒体技术,把各种类观赏水草的典型特征图片进行对比,便于学生记忆,并展示各种水草的生长状况,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水草的营养和光照需求的理解和记忆。

教学可采用如下方法:

课堂提问。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不仅可以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和对前次所讲知识的掌握情况,还可以检查学生的听课效果和到课率。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又能培养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

自主型学习。在讲述常见观赏水草品种和常见水培观赏水草品种及栽培方式的同时,给学生布置各类水草品种和工厂化水培植物的相关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任务。如了解市场上当年最行销的水草品种,了解当下工厂化水培蔬菜、水培观赏植物的状况及规模等;带学生参观规模化水培设施场所。通过写学习报告和自己制作ppt,向同学介绍自己收集到的材料,讲解个人对该知识的见解和观点,甚至个人对此行业的展望。这样,学生不但学到了本课程的相关知识,而且掌握了行业的发展方向。[8]

全过程学习。将整个授课课堂分为四个部分:回顾前次课内容、当堂教学、总结当堂课程内容和布置下堂课任务。在每堂课正式开讲前,先简略的回顾连接课堂主线的重点内容,特别是与本次课堂教学紧密联系的知识点,使教学环节自然过渡,内容衔接。采用提出问题的方法,可激发学生思考问题及主动探索的能动性,这样就能很好的保证学生集中精力听课,保证课堂的教学效果。最后利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对本次课堂的内容稍作总结,并提出衔接下堂课的问题,提示学生搜查相关资料,课后思考。

(二)构建实验教学体系

观赏水草栽培学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专业课程,实践环节尤显重要。建设实验教学体系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常见观赏水草的栽培技术。常见50种左右观赏水草包括有茎水草、丛生水草、球茎类水草、草皮类水草的栽培方法,包括阶梯式丛植法和束植法以及盆栽法穴植法等。分4次实验课进行,每次课介绍一类水草的栽种方法及日常管理方法。

第二,水培观赏水草栽培及肥料配制。[9]本次内容安排一次实验课,也就是4个学时的时间,分组进行10种常见水培观赏水草的肥料配置及水培方法,按照每组配置2种进行,5个同学一组,那么一次课就可以完成10次水培肥料的配制了。[10]

实践课是对学习理论知识的巩固和理解[11]。对学生而言,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内要记住几十种,甚至上百种常见观赏水草还是比较费时费力的。那么,借助于实践教学环节,设置4次实验课,在每次实验课中直接接触10种左右常见观赏水草品种,并且现场演示其栽培技术,这样具体的授课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种类的认识,还可以直观了解并掌握各类水草的最适生长环境以及各类水草的种植方法;讲授10种水培观赏水草的肥料的配方,以及这些水培观赏水草的水培方法;理论结合实践,把理论知识及时地应用到实践中,加深对观赏水草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并及时的结合市场需要开展教学,为社会提供能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三)教学体系效果调查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学体系是否可行,只有在教学实践中得以体现。该教学体系的可行性已经在4届学生中得以实施,效果显著,具体表现为:学习该课程后95.8%的学生能认识常见50种观赏水草,93.2%的学生掌握4类(有茎水草、丛生水草、球茎类水草、草皮类水草)水草的栽培方法,90.6%的学生能判断水草的病症并提出治疗方案,99.0%的学生能很好的掌握10种水培肥料配方及水培观赏水草的种植方法。

经过该课程的授课,更增加了学生对该专业的热爱,学生从对水草一无所知到能很好的掌握并应用。已经毕业的一届学生中,有65.4%的学生从事与观赏水草行业相关的职业,有两位学生在全国首届景观大赛中获得特等奖。

三、结束语

目前,我校的水族科学与技术专业尚处于新成立阶段,与之对应的观赏水草栽培学课程尚处于初步建设阶段,今后将进一步探索观赏水草与观赏园艺、观赏植物的交叉研究,并在加强校企合作的基础上深化实施实践环节,以培养出更多适应21世纪的应用型人才。

[ 注 释 ]

[1] 赵玉宝主编.观赏水草栽培与造景[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2] 丁雷主编.观赏水生植物――水草[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2001.

[3] 占家智,羊茜主编.观赏水草的栽培与饰景[M].安徽: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4] 李尚志主编.观赏水草[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2000.

[5] 赵家荣,秦八一主编.水生观赏植物[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6] 谭文澄,戴澈刚主编.观赏植物组织培养技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1.

[7] 白明主编.水草栽培与造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

[8] 孙天才.人类知识的特性与学习方式的创新[J].中国高教研究,2002(3):49-52.

[9] 潘瑞炽,董愚得.植物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77):235-236.

常见农作物的栽培技术第5篇

关键词:农作物;高产;栽培技术;分析

中图分类号:S3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现阶段,严重的沙漠化进程在日益地影响着人民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使越来越多的地区受到了风沙和干旱的侵扰,尤其对于农业生产来说,沙漠化使土地的含水量不断减少,沙化土地造成农业生产效率迅速降低,农民每年都在减收,长此以往,国家的农业和粮食安全也受到了越来越严重的威胁。为改善这种不利情况,必须要从土地和环境下手,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土地生产能力,增加农作物产量;

1.农作物高产的途径

1.1改善环境.提高作物光合作用的生产潜力

环境因素对作物的生长发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光照。要延长光合时间.如间作、套种、立体种植等提高复种指数,增加作物的收获面积:延长生育期,如要求前期早生快发、后期叶片不早衰,补充人工光照等;增加光合面积,如合理密植,改变株型;增强光合效率,如通过通风透光、增施有机肥、深施碳酸氢铵肥料等途径增加二氧化碳浓度.减低光呼吸等。

1.2改良遗传因素

为保证农作物高产,首先必须保证种子的优越性。所以培育抗逆稳产、抗病虫的育种技术显得十分重要。同时通过育种改良株型、提高群体的光能利用率和使作物的成熟期更加适宜.也将成为增加复种和进一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重要条件。育种途径与方法以常规为主、多种方法互相配合,综合运用,使育种水平进一步提高。如单倍体技术与诱发变异结合.可提高隐性突变体的出现频率:组织培养与远缘杂交、多倍体育种结合.可更快地筛选出有用材料。

1.3提高栽培技术

如土壤耕作技术、施肥技术和病虫草害防治技术。创造良好的耕层结构和适度的孔隙比例:调节土壤水分存在状况:协调土壤肥力各因素问的矛盾:清除杂草和疏松表土:形成高产土壤。根据不同的气候特点、土壤类型、生产条件及产量水平,按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肥特点,因地制宜地选择肥料品种.确定适宜的用量和配合比例.并采用科学的施肥方法,合理施肥,是充分发挥肥效,提高肥料利用率,实现农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的重要途径。

1.4其他措施

如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处理,可使一些作物成熟期延长。成熟期的适当延长,对养分的累积和转移是有利的。以玉米为例,据研究表明,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使玉米成熟期从35天延长到50至75天.而玉米的灌浆期每延长一天,能增产3% 左右。再如一些栽培措施:松土与镇压,垄作、地膜覆盖、秸秆覆盖、灌水都对土温和气温有影响。对于温度的影响可以通过松土与镇压来解决.这样即可以增温也可以降温:垄作在温暖季节可以提供土壤的表面温度.有利于种子的发芽与幼苗的生长;地膜覆盖具有协调土壤温度、保持水分、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增加土壤养分、减轻土壤盐渍化的作用:秸秆覆盖可以有效平抑低温的变化、降低低温的日振幅、缓和昼夜温差的作用:灌水除直接影响温度的高低之外.还可以缓和温度的变化。

2.农作物高产常见栽培技术

如农作物实行标准化栽培.精量播种与育苗移栽技术:采用配方施肥技术,提高科学施肥水平:采用小畦沟灌、间歇水流灌溉、膜侧灌溉、微灌节水灌溉技术;修筑梯田、深层耙压、节水播种、合理轮作、应用化学抗旱制剂等旱地农作技术:农用塑料覆盖栽培和玻璃温室栽培等保护地栽培技术;农作物规范化和模拟技术;轻简栽培技术;间套复种制度的改进与发展:中低产地区综合增产技术体系等。每一技术都与农作物的产量息息相关.把握栽培过程中的每一关键细节.掌握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需水需肥规律,合理使用每一项技术.确保利用栽培技术达到增产的目的。

3.农作物高产的注意事项

3.1明确影响农作物高产的主要因素,并制定相应补救对策。

近年来.由于多数农户对土杂肥、绿肥重视不够,为取得高产,逐年加大化学肥料用量,导致土壤酸化、毒化、板结严重,作物长势不良、枯萎、黄萎、病毒交替发生,籽粒批劣、产量低下。为改变这种现状,应重施土杂肥.深翻改土.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增强土壤肥力。对于病虫害.实践证明,要有效控制病害的发生和蔓延.必须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即轮作倒茬、清除病残体、秋耕冬灌、选抗病一代品种、使用土壤杀菌剂、发病前预防、发病后化学除治等多项措施,才能收到预期的防治效果.仅仅单纯依靠化学农药控制病害,是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

3.2转变农作物栽培观念.“四轻四重”须转变

严禁“轻管理、重种子,轻有机肥、重化肥,轻综防、重除治,轻常规技术、重新技术”,要正确转变农作物栽培观念,科学栽培,加强管理,才能充分发挥其高产的特性。以增施有机肥为基础,实行配方施肥,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土壤肥力.把农田种成海绵田.达到高产稳产的目的。农作物保护应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在农业生产管理上,新技术与常规技术相互配合,相辅相成。深耕、细耙、精细整地、适时中耕、除草等适时管理达到高产目的的不要措施。

3.3注重经验总结.提高农作物优质高产

注重经验总结,如马铃薯施高锰酸钾既增产又防病。在红薯块根膨大期.分别用500倍磷酸二氢钾水溶液和200倍的米醋溶液进行叶面背部喷洒2次,可使产量大大提高;经验证明,用肥力高、生物磷钾、生物钾、地得力等菌肥土施或加杀虫剂拌种.可有效防治地下虫害及各类病害,并可减少化肥用量l,3及以上.增产20%~40%以上.取事半功倍之奇效。花生喷亚硫酸氢钠结果多、果实重;萝I-施硼肥不空心等技术总结可使农作物稳步达到优质高产的目的。

3.4其他注意事项

注重种植基地适宜的选择;合理轮作,制定合理的种植制度;采取合理的土壤耕作方法;选用高抗品种:认真做好选种、浸种和消毒工作;确定作物的播种期,适时播种;根据作物的种类、品种、株型、最适叶面积系数、种植季节、水肥状况等因素,综合考虑种植密度和种植规格.建立一个从苗期到成熟期的合理群体结构.使田间通风透光及田间湿度总处于最佳状况.创造一个有利于作物生长的环境。加强田间管理,及早进行间苗、补苗和定苗,合理施肥、灌溉;适时中耕、松土、除草:综合防治病虫草害等事项

4.结语

总之,只有加强农作物科研工作,注重农作物优良品种的选育,改善栽培环境,提高作物光合作用效率,提高并推广栽培技术,明确影响农作物高产的主要因素,并制定相应补救对策,转变以往的农作物不正确的栽培观念.在实践中注重经验总结.充分利用集合栽培技术,科学栽培,加强管理,就一定能达到作物高产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风弼.农作物高产栽培技术要点.云南农业。2010.5

常见农作物的栽培技术第6篇

关键词:套作栽培;技术应用;北方

1 我国套作栽培技术的现状分析

1.1 我国套作栽培技术的发展历史十分悠久,是我国农业发展历史长河中的一项传统技术,套作栽培技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农业巨著《齐民要术》中所记载的大麻套种芜菁。在明代时期,小麦和棉花的套作技术也已经十分成熟。近年来,我国北方的广大地区更加重视农作物的套作栽培技术,这项技术也成为普遍推广的一项农业实用技术。

1.2 在我国北方,由于纬度分布的原因,大部分地区热量条件一季有余,两季不足,且无霜期短,北方大多地区无霜期不到200d,作物适宜发育的时期较短。农作物的种植大多为两年三熟制,也有一年一熟制,在这种种植熟制下,光能和热量十分有限,要想达到农业发展效益最大化,充分保障农业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农作物的套作栽培的推广意义重大。

1.3 我国幅员辽阔,各个地区适宜种植的农作物差异很大,尤其是南北方热量和光照条件的差异,农作物的套作模式也有很大的不同。介于北方地区的农业条件所限,我国北方常见的套作模式有:棉花套作大蒜,棉花套作洋葱,小麦与大豆搭配,小麦搭配葵花,马铃薯套种甘蓝,玉米套种大豆等模式。

2 套作栽培技术分析

2.1 套种作物的合理搭配。套作栽培技术的第一步,就是要确定适合搭配栽种的作物种类。在这点上需要考虑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首先,套种栽培的作物植株高度上应该是高矮搭配,一高一矮;作物的株距上适合一宽一窄,以上两种因素的搭配是考虑农田的透光通风问题。其次,搭配栽种的农作物的成熟时间上一早一晚,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光热资源,避免作物之间的竞争,有利于增产增收,同时避免农忙的叠加,减轻农忙负担。最后,作物的选择尽量做到一互一利,选择适宜在一起生长的种类,例如,玉米和大豆就是一组很好的搭档,玉米会分泌无氮酸类,有宜于大豆根瘤菌的生长发育,而大豆的根瘤菌为玉米提供氮肥,互助互利,何乐而不为?

2.2 作物种子的选用和处理。套作栽培技术的运用,对种子的选用要求更加严格,需要精心选用优质的种子,更适宜当地栽培生长的类型。而且种子要尽量避免重复使用,做好品种的轮换工作。此外还可以作一些种子的处理,这点对于后种的作物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先种下的作物已经在生长,给后来的作物造成影响是无可避免的。例如,我们在小麦套种大豆的模式下,对小麦进行催芽处理,提高出芽率,有利于保证作物质量。

2.3 作物的栽种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在套作栽培技术下,作物栽培对时间的要求十分苛刻,应严格遵循播种期限来栽种,否则会影响到另一种作物的生长或被另一种作物所限制生长。再者是作物株距的适宜,套作栽培的作物植株间的距离应略大于单独种植情况下的距离,为另一种作物的生长让出一定空间,有利于农田的通风透光,更为灌溉排水工作提供便利。此外,还需要注意作物共生期的问题,在作物共生期内加强管理,注意观测,确保两种作物的正常生长。

常见农作物的栽培技术第7篇

[关键词] 农作物 栽培技术 高产影响因素 高产途径

[中图分类号] S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2-0086-01

1 前言

当今时代,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农作物栽培技术有了很大的提升,这样就促使其产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促进保证农业不断的向前发展。但是现阶段,我国的农业人口在不断的减少,并且随着自然灾害的多次发生,这样就促使农作物产量非常不稳定,呈现出了下降的趋势,因此一定要设法提高栽培技术,采取相应的对策,从而才能实现农作物的高产量。

2 目前农作物高产常见栽培技术

现阶段,在栽培农作物的过程中,经常使用的技术包括:配方施肥技术,这样可以提高施肥的水平;在灌溉的时候,采用小畦沟灌、间歇水流灌溉等技术;修筑梯田、节水播种以及应用化学抗旱等旱地农作技术;轻简栽培技术;对于中低产地方,要建立综合性治理、增加产量的技术体系。在农作物生产中,上面每一种技术都与产量的高低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在栽培的时候,一定要掌握每一个细节,并且熟悉农作物的生长规律,这样就可以合理的运用每一种技术,从而就能够最大限度的增加产量。

3 影响农作物高产的主要因素

3.1 传统栽培观念的影响

根据我国目前的形势,在进行农作物栽培的时候,受到小农经济的严重影响,通常传统的观念对种植非常重视,但是却忽略了田间管理;非常重视农作物的施肥问题,缺忽视了病虫害的防治,并且没有根据的运用先进技术,从而就造成栽培技术不能符合当地的农业生产。针对现状的现状,一定要转变传统管理观念,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管理,并且增强田间的土壤肥力,从而就能够很大程度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3.2 综合治理不利因素

现阶段,因为农作物在生产过程中,受到很多不利因素的影响,这样就严重影响了它们的产量,也对其栽培技术有着影响。例如:在田间施了很多化肥,在很长时间之后,土壤就会发生板结、酸化等情况,从而就促使土壤的肥力出现了很大程度的降低,继而对农作物产量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一定要恢复土壤的肥力,并且对其进行深度的翻土处理。此外,倘若农药使用过多,这样就会造成农作物抵抗病虫害能力在不断的减弱,就要培育优良的品种,并且对栽培技术进行详细的分析,从而就能很好的改善种植面貌。

3.3 不断积累丰富的栽培经验

从古到今,我国都是农业大国,并且在劳动人民的努力下,积累了十分丰富的农业栽培经验。目前尽管很多传统的经验与现代的生产不相适应,但是却能够大大的提高产量,因此,在开展农业生产活动的时候,要收集一些有关的资料和经验等,并且大力的推广新经验,从而就能够将传统的栽培技术与现代化技术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实现农作物的高产量。

4 实现农作物高产的途径

4.1 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提高光合作用

对于农作物来说,良好的生产环境对其生长和发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在生长过程中,关照是最重要的方面,是农作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前提条件,所以在进行农作物栽培的时候,一定要具有很好的光照条件,并且适量的延长光照的时间,以及利用立体种植、套种等方式,从而就能够增加农作物的光照面积,提高种植的复数,继而延长它们的生长时间,实现高产量。

4.2 培育优良的农作物品种

要想确保农作物的产量,要对其进行育种,并且要选择抵抗病虫害能力比较强、抗逆产比较稳定的优良品种。通常情况下,选择优良品种的方法有很多,所以多种方法间要相互配合,这样才能提高育种的水平,缩短育种时间,从而最大限度的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4.3 提高栽培技术

在农业生产中,要想提高栽培技术,要做好土壤耕作、施肥以及病虫防治工作。首先因为土壤耕作技术能够创造很好的耕层结构,这样不仅对农作物生长非常有利,还能够保证土壤有适当的孔隙比例,从而协调好水分的分布、土壤中的肥力。同时农作物生长中,还要清除好杂草、疏松表土,这样才能实现土壤的高产。除此之外,在对农作物施肥的时候,要根据气候、土壤以及产量等因素选择适合的化肥,并且确保化肥配合比例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的特征,从而就能够发挥化肥的效果,保证农作物的高产量。

5 农作物高产应该注意的问题

5.1 明确影响农作物高产的主要因素,并制定相应补救对策

近些年来,我国化肥行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这样就促使很多农业用户对土杂肥及绿肥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这是追求比较片面的高产量,经常加大化肥的使用数量,从而就造成土壤呈现出了不断恶化的趋势,例如:土壤板结很严重,以及酸化、毒化也比较严重,就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5.2 转变农作物栽培观念,“四轻四重”须转变

现阶段,在进行农作物栽培的时候,一定要不断的转变栽培观念,主要是利用科学合理的栽培方式对其进行管理,这样就能够提高产量。同时在施肥的时候,可以采用有机物,并且采用合理的配方进行化肥的施加,从而就能够大大的提高土壤的肥力,从而实现产量稳定的效果。

5.3 注重经验总结,提高农作物优质高产

在农作物栽培过程中,从过去总结栽培经验我们可以知道很多提高产量和预防病虫害的措施,例如:在进行马铃薯生产的时候,施加高锰酸钾,这样就能够大大的提高马铃薯的产量,也能够预防病虫害的发生。同时在红薯根膨发的时候,可以采用500倍磷酸二氢钾水溶液、200倍的米醋溶液对页面背部进行喷洒,要喷洒2次,这样就能够有效的实现高产量。

6 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想实现农作物的高产量,一定要选择优良的品种,并且不断的改善栽培的环境。同时还要利用先进的栽培技术,这样就能够保证生产的质量和数量,从而促进农业生产的效益,推动我国经济健康稳定的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梅淑芳,吴芳云.农业信息化“最后一公里”问题探讨[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 (01):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