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常见护理案例分析(合集7篇)

时间:2023-06-22 09:23:27
常见护理案例分析

常见护理案例分析第1篇

1.1试验组采用情景与案例联合教学法。虽然,护生在学校里学习了相关的理论知识后进入临床实习,但并不能立即与实践很好地结合,如对危重症的病情评估、急救的处理等,遇到问题往往无所适从。因此,我科设计了情景与案例联合的教学方式。入科后每周一下午由带教老师依据产科常见护理技术操作及危重症设计相关的场景,并结合典型的案例讲解,在场景中学习常见专科理论知识和技能。之后入科实习由临床带教老师与护生实行“一对一”跟班带教。

1.1.1案例分析每周一下午由教学老师或护士长选取近年度的相关具有代表性的病历,涉及常见的产科危重症如子痫、急产、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复苏,每周选取其中之一,以多媒体的形式与学生进行分析并讨论,引导学生运用整体护理的观念评估病情,指导学生如何分析和判断,教师将重点的内容和技能训练的要点在常见的案例中加以概括说明,更直观地体现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的结合。

1.1.2情景设计每周一下午在讲解案例分析之后,依据案例中的情景,并由具有丰富临床和教学经验的老师精心参与设计,指导学生在营造的抢救场景中训练,将理论知识融入到模拟的病例场景中,通过具体的操作演练,重点培训护生观察和首次评估患者病情的能力,初步分析问题能力和协助医生进行必要的应急处理。教师将护生分为若干小组,指导护生对患者做出快速评估,准备抢救药品、物品,动手操作常用仪器如输液泵、氧气装置、简易复苏器、心电监护仪等的使用以及必要急救措施。小组成员相互配合,协作分工,轮流动手操作演练。在情景模拟抢救中学习如何执行口头医嘱、如何给药、如何保留和整理安瓶、如何记录抢救经过和书写重症记录等。培训内容涉及、基础护理、专科护理、心理护理、健康教育、人文关怀、纠纷的处理等方面[3]。

1.1.3师生互动课程结束后,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本次案例,学生可轮流自由发言,提出问题,共同讨论不理解的难点和重点问题,教师可最后总结答疑,补漏并点评,矫正学生共性的错误,进一步加深课程理解。从而,有助于加强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深刻理解,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系统化地掌握。例如学生可根据情景演练,主动自己归纳总结抢救的流程,进而加深印象,而非死记硬背似的记忆。

1.2教学评价出科考试,包括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分别采用百分制。理论知识考核常用药品、疾病护理要点、抢救流程、病例分析等,占100分;操作技能考核其产科常用护理技术操作及仪器设备使用熟练程度,占100分,60分以上为及格。

1.3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

2结果

两组教学效果比较经x2检验,试验组教学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讨论

3.1提升了临床护理教学质量,增加了师生间的互动。此联合教学法的实施,不同于传统课堂教学,而是为学生创建了一个较为开放的学习环境,带教教师充分发挥了引领的作用,促进学生思考,启发学生大胆地提问,进而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增加了学习兴趣,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学中以教师授课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师将理论知识引用到常见的临床案例中讲解和分析,有助于学生理解教学中的难点,同时在情景演练中教师便于发现学生的共性问题,利于集中指导,矫正错误。由表1可见,试验组理论和操作考核成绩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成绩差异有显著意义。说明情景与案例联合教学法较传统教学法有效。理论与实践两者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把原来单向教学过程转变为双向、互动、合作、探究的过程,把护生原来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由死记硬背转变为分析-理解-实践-巩固[2]。

3.2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由于产科工作的特点,要求护士动手实践能力及应急处理能力较强,并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且一些理论知识较抽象、枯燥,情景与案例结合的教学方式避免了理论与实践知识的脱节,能更多地提供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允许学生犯错误,积累间接经验,尤其锻炼了学生的综合判断能力。

3.3增强了护生的团队配合意识和提升了职业自豪感。在此联合教学法中,通过在情景中演练,学生们亲身体会到,合格的护士不但要具有精湛的护理技术和敏锐的观察力,而且在抢救中要分工合作,紧密配合,增强了团队意识。从抢救成功的案例中,增加了自身的职业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了学生对专业的热爱敬业之情。

4小结

常见护理案例分析第2篇

关键词:儿科护理学;病例分析式;教学

病例在儿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对改革儿科护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增强儿科护理教学效果,提高儿科护理教学质量,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实用性护理人才具有重要意义。病例分析方法教学是以临床典型病例为主体,模拟临床实际工作的场景,对整个病例进行分析、判断、讨论,给出临床典型病例让学生自己思考、诊断是何疾病。教师和学生围绕病例提出问题,结合理论知识,得出护理诊断、护理目标及护理措施。笔者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采用病例分析式模拟护理程序的教学法,经过几年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儿科护理学中采用病例分析式学的重要性

1.1 病例分析式教学是改革儿科护理教学方法的需要

护理专业的儿科护理课,是实践性很强的教程,儿科护理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相关的护理知识,具备相应的儿科护理能力,然而缺乏儿科护理实践经验的教师,照本宣科,重视论理教学,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记不住、用不上,将病例应用于儿科护理教学中,则是对教学方法的重要改革。

1.2 病例应用于儿科护理教学中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

在儿科护理教学中,围绕课堂教学内容,教师结合典型病例提出问题,展开教学活动可将课堂理论教学与儿科护理实践有机结合使学生逐渐形成临床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3 对深化目标教学具有重要作用

护理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儿科护理学是临床护理课程之一,儿科某些疾病发生的季节性,长时间、多人次反复等因素,对护生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的单一讲授亦不能促进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且按照传统的“纯理论”儿科护理教学,目标教学中对知识目标的记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技能目标的模仿和熟练均难以达到,依据课堂教学内容,结合典型病例组织教学,其课堂气氛活跃,教学内容实用,参与学生多,信息反馈及时,有利于目标教学的深化和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二、儿科护理学中采用病例分析式教学方法

首先,让学生理解病例分析式教学的基本目的。案例教学法是教师把案例呈现给学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思考、讨论,找出案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病例分析教学法是教师在传授知识之前、之中或之后适当举出相关案例加以启发、说明和论证,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及注意力,达到加深印象、深刻理解之目的,通过病例分析教学,可以使抽象的科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其次,由教师选择典型常见的儿科临床病例,让学生先自学,以了解该病例需作哪些护理估计、护理诊断、护理计划(预期目标、制定护理步骤),并将课时教学目标融人该病例的护理程序的各环节中;再者,让学生自学相关课本内容,自己解答问题,最后由教师引导归纳总结。最后,合理的选择教学评估方法,选择分课时评估、期中评估、期未评估,可将学生在课堂对儿科病例分析问题的解答作为一次课时评估,期中、期未评估采用以选择题病例分析为主的考试卷。

三、儿科护理学中病例分析式模拟护理程序教学应把握好几个问题

3.1甄选合适案例,促进教学目标达成

儿科护理学中病例分析式教学关键在于病案选取是否合适,教学中所采用的病案尽可能来自自于临床医学专业编写的儿科典型病案,病案相对较为复杂,而儿科护理教学的重点是如何对患儿进行护理,对临床其他方面的要求相对较低,因此,在选取病案时注意结合儿科护理学教材,选取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典型病案,尽量不选取那些病程太过复杂、少见、症状不典型的病例,这样学生才能对病例作出正确而恰当的分析,才能有效提高儿科护理教学质量。

3.2引导学生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

儿科护理学中病例分析式教学法,由于在授课前学生已主动查找资料,按讨论思考题的方式进行病例分析,对所给病例疾病有了通过自己主动学习,消化,分析而得出理性知识的过程,有助于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把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放在首位,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因此,此教学法增强了教学感染力,趣味性及新颖性,提高学习者主动性。以病例为中心的教学法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病例是一个综合的资料,学生得到病例后,首先要查阅有关理论知识,然后进行分析综合,比较,这对发展和提高学生思维,思考及分析综合能力是很重要的。通过病例考查,还有利于教师了解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思维启迪的程度。

3.3重点培养护生综合思维能力

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还应注重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分析病案时,以临床真实病案为基础,注意病案的实践性、科学性和逻辑性,提出容易混淆、忽视的问题供护生分析、辨别,讨论时提倡质疑并注意引导护生主动思考,提高护生面对复杂临床情境的决策能力。一个典型病案往往涉及多门课程知识,因此需引导护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从而达到提高综合思维能力的目的。

3.4注重教师由讲演者向导演角色的转换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贫乏,教师是讲演者;病例分析式教学法是学生一起讨论、分析,发表见解,教师是导演。教师主要的职责是引导和评判,让学生积极投入讨论并自由发表意见,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中心。所以,在儿科护理学实际教学中,主要安排一名学生发言,小组其他学生补充,全班学生就相关内容展开讨论。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少插言,只有在学生离题过远或者出现原则性问题时才发表言论,将讨论引向正题。只有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才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梅国建.儿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2]韩彤妍等. 病例导入式教学作为一种 PBL 教学形式应用于八年制医学生儿科见习[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23(8).

[3]杨小青等.案例教学法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07,25(21).

常见护理案例分析第3篇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护理本科;内科护理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R19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7256(2011)15-0110-02

案例教学法是将临床典型的病例展示在学生面前,分析其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护理等的教学方法[1]。《内科护理学》是一门重要的临床护理课程,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素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是《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近年来,我们在护理本科生《内科护理学》理论课中开展案例教学法,以提高教学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06级护理本科生244名为对照组,2007级护理本科学生185名为实验组。两组均由我院《内科护理学》教研室教师根据教学大纲,使用多媒体进行理论教学。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应用传统教学法。实验组应用案例教学法。具体如下:①收集病例:教师在临床工作中,在相应科室收集5~10份典型病例。内容包括一般资料、主诉、现病史、既往史、过敏史、心理社会反应、护理体检、辅助检查、入院后病情及临床处理等。②实施:每个系统疾病讲授中采取理论引导式病例专场讨论书写1份护理病历的形式。a.理论引导式:主要是穿插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病例可以不完整。教师可在课堂讲授前、中、后介绍病例,使学生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与护理要点等。理论引导式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并逐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b.病例专场讨论:是在某种疾病讲授结束后给学生提供1份病例,根据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设计问题要点,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最后由学生代表发言,教师点评总结。c.书写护理病历:是在一个系统疾病讲授结束后,提供1份护理病历,要求学生课后查阅资料后书写1份完整的护理病历,教师批阅。书写护理病历的内容包括填写入院患者评估表、护理计划单、护理日志、出院护理小结。如在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护理中,传统教学中理论讲授18h,案例教学中理论讲授16 h,病例专场讨论2 h,最后书写1份护理病历。

1.3 教学评价 ①理论考试成绩评价:包括理论考试(占85%)和书写护理病历考试(占15%),理论考试中基础理论知识占90%,病例分析题占10%。分别对两组基础理论知识得分、病例分析题得分、书写护理病历得分、总分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②问卷调查: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在课程结束后对实验组学生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85份,收回185份,回收率100%。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x[TX-*4]±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内科护理学》理论考试成绩比较 见表1。

2.2 实验组问卷调查情况 ①学生对案例教学法的评价:对教学效果满意170名(91.89%),认为学习后收获较大185名(100.00%),认为提高了学习兴趣172名(92.97%),认为提高了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165名(89.19%),认为提高了自学能力158名(85.41%),认为提高了沟通与交流能力146名(78.92%),认为提高了合作能力154名(83.24%),认为提高了分析问题能力168名(90.81%),认为提高了解决问题能力150名(81.08%),认为提高了知识的记忆能力157名(84.86%),认为提高了创新能力134名(72.43%)。②存在问题及需要改进的方面:需进一步发挥学生主动性,达到师生互动;增加病例教学,多讲解临床上常见病例及护理要点,避免满堂灌;增加小组讨论,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及热情。

3 讨论

3.1 案例教学法的优点

3.1.1 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调动学生学习活动最积极的心理因素。通过教师讲解临床真实的病例,学生上课注意力集中,感到理论课不再是枯燥、乏味,而是面对现实生活中的“患者”,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兴趣和认识需要。特别是在教师引导下的病例讨论中,提供了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和条件,学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在课堂上各抒己见,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增强。

3.1.2 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医学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合格的医学护理人才,如何应用现代教育思想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素质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研究课题[3]。案例教学法改变了传统“满堂灌”或“填鸭式”教学中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不重视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通过设计问题,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知识的理解逐步深入提高。在书写病历时,学生通过分析病例,查阅资料,拓宽了知识面,学会了独立思考和理论联系实际,建立了正确的临床思维方法,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为今后进入临床打下基础。

3.1.3 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及沟通交流能力 同心同德、互尊互助、相互学习、团结协作是处理护理人员相互关系的基本规范。在小组讨论、汇报与总结的过程中,小组成员分工合作,相互配合,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可提高学生合作学习与互助的精神,学生表达和沟通能力得到锻炼,为其将来步入社会奠定了基础。但在病例讨论中,由于学生人数多,只能小组代表发言汇报,使一些同学失去了锻炼的机会。

3.2 案例教学法中应体现护理特色 案例教学法在教学中应贯穿整体护理和护理程序的临床思维方式。①要求学生能够找出患者主要和次要的护理诊断,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护理措施。②要求学生要重视心理、社会方面的评估与护理。病例中要提供心理、社会资料,强调心理、社会因素对疾病的影响。③通过病例讨论和书写护理病历使学生熟悉护理程序的基本步骤,掌握护理程序和整体护理的理念。

3.3 教学中应重视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 教师在课前应认真备课,根据教学目标选择病例,对病例所涉及的内容要熟悉,并对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应提前考虑[4]。教学中认真组织课堂,围绕主题,积极发挥学生主动性,达到师生互动;教学结束后,应及时与学生沟通交流,对教学效果及教学情况进行反馈与评价。在本次教学中学生对案例教学法满意度较高。学生理论成绩与书写病历成绩均有所提高。但是我们还需吸取经验和教训,对存在的问题给予不断改进;如还需进一步发挥学生主动性,多讲解临床上常见病例及护理要点;增加小组讨论课等。

参考文献:

[1] 蔡艳芳. 案例教学法在基础护理学的应用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11):86-87.

[2] 高国珍.病例分析应用于诊断学教学探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8,21(7):860.

[3] 李健芝,于小华,胡丽,等. 案例教学法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1):109-110.

常见护理案例分析第4篇

【关键词】儿科护理教学案例

护理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儿科护理学是临床护理课程之一,由于儿科某些疾病发生的季节性,长时间、多人次反复观摩患者所敛的家属不配合等因素,导致课问临床见习不能充分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教师的单一讲授亦不能促进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解决这个问题,下面就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使用案例进行教学的体会,与同仁进行商榷。

一、案例教学法的由来

案例教学法是教师把案例呈现给学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思考、讨论,找出案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是教师在传授知识之前、之中或之后适当举出相关案例加以启发、说明和论证,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及沣意力,达~l;深印象、深刻理解之目的,通过案例教学,可以使抽象的科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2.案例教学法产生于20世纪初美国的哈佛大学,是各个学科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在儿科护理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可以缩短理论和实践的距离,把学生带入临床和现实情境中,成为培养高素质、开放型现代化护理人才的有效教学手段.

二、案例教学法的特点

案例教学法足以案例为主的使学生掌握、运用知识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包括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电视录像、电视现场直播,具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利于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和实现学和创造、感性和理性结合的特点.

三、应用

1.甄选合适案例,促进教学目标达成。如何让学生把理论知识转换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教师在教学中面临的问题。案例教学法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办法之一,它弥补了由于小儿疾病时限性、患者家属配合不到位所致的临床见习不足。而案例教学法的关键是案例的选择,遴选案例的依据是教学目标。小儿体液紊乱内容是儿科护理学的难点,以往的教学是教师就有关体液紊乱的知识满堂讲解,学生虽然可以记忆相关内容,但对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的判断能力不强。在案例教学法中,先把小儿体液紊乱的案例布置给学生后,按照5~8人一组的标准将学生分组,小组同学一起阅读、讨论案例,在查找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案,教师安排讨论活动,由一名学生发表,小组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全班学生参与讨论。通过讨论,学生明确了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的临床表现,通过护理评估,确定了患者的护理诊断,制定了护理措施,完成了教学目标。

多媒体在教学中已经被广泛使用,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的特点进行案例法教学。例如在进行新生儿颅内出血疾病教学时,在课程开始时首先展示一个病例,病例中描述了新生儿颅内出血患儿的主要症状、体征,其中患儿的意识改变、惊厥和呼吸变化等表现,用视频播放,以加深学生对新生儿颅内出血临床表现的认识;并提问)为什么在出生后不久会有这些症状和体征?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然后注重讲解新生儿颅内出血的病因,使学生掌握新生儿颅内出血的基本知识点。虽然护理工作的重点是通过护理措施解决病人的护理问题,但在教学中,仍然要求护理专业的学生清楚辅助检查项目及其对于疾病诊断的基本意义。为此,在完成上述教学任务的基础上,笔者通过质疑、提问、启发的形式让学生自己确定需要辅助医生完成的检查项目,锻炼了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将典型案例多媒体化的教学方法既克服了床边教学学生多、患儿少、学生学习不方便的问题,也克服了书面病例教学不能展示的案例图像、音频、视频内容,可以全方位地表现疾病特点,使案例教学迈上新台阶。

案例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除了使用小组讨论、典型案例多媒体化等形式外,还可以采用自主运用知识的方法⑥,即根据小儿生长发育的内容,由学校联系社区幼儿同,利用见习课时间到幼儿园对不同年龄组儿童进行查体并记录数据,返校后对测量数据进行分析,判断小儿发育状态是否正常,并提出纠正的方法及其理论依据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2.注重教师由讲演者向导演角色的转换。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贫乏,教师是讲演者;案例教学法是学生一起讨论、分析,发表见解,教师是导演。教师主要的职责是引导和评判,让学生积极投入讨论并自由发表意见,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中心,所以,在实际教学中,主要安排一名学生发言,小组其他学生补充,全班学生就相关内容展开讨论。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少插言,只有在学生离题过远或者出现原则性问题时才发表言论,将讨论引向正题。只有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才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进行先天性心脏病的学习时,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自编病例,学生分为两组,一组发表左向右分流型心脏病的临床表现和护理方法,一组学生阐述右向左分流型心脏病的临床表现和护理方法,争论的焦点是两种类型心脏病的不同点及其产生的原因。由于学生关于正常血液循环的知识掌握不够,对于左向右分流型心脏病发生青紫的原因理解有偏误,笔者想马上插言,但忍住了,过了片刻后,有学生提出反驳意见,把辩论引向正途。

常见护理案例分析第5篇

    【关键词】儿科护理教学案例

    护理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儿科护理学是临床护理课程之一,由于儿科某些疾病发生的季节性,长时间、多人次反复观摩患者所敛的家属不配合等因素,导致课问临床见习不能充分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教师的单一讲授亦不能促进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解决这个问题,下面就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使用案例进行教学的体会,与同仁进行商榷。

    一、案例教学法的由来

    案例教学法是教师把案例呈现给学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思考、讨论,找出案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是教师在传授知识之前、之中或之后适当举出相关案例加以启发、说明和论证,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及沣意力,达~l;深印象、深刻理解之目的,通过案例教学,可以使抽象的科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2.案例教学法产生于20世纪初美国的哈佛大学,是各个学科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在儿科护理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可以缩短理论和实践的距离,把学生带入临床和现实情境中,成为培养高素质、开放型现代化护理人才的有效教学手段.

    二、案例教学法的特点

    案例教学法足以案例为主的使学生掌握、运用知识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包括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电视录像、电视现场直播,具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利于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和实现学和创造、感性和理性结合的特点.

    三、应用

    1.甄选合适案例,促进教学目标达成。如何让学生把理论知识转换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教师在教学中面临的问题。案例教学法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办法之一,它弥补了由于小儿疾病时限性、患者家属配合不到位所致的临床见习不足。而案例教学法的关键是案例的选择,遴选案例的依据是教学目标。小儿体液紊乱内容是儿科护理学的难点,以往的教学是教师就有关体液紊乱的知识满堂讲解,学生虽然可以记忆相关内容,但对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的判断能力不强。在案例教学法中,先把小儿体液紊乱的案例布置给学生后,按照5~8人一组的标准将学生分组,小组同学一起阅读、讨论案例,在查找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案,教师安排讨论活动,由一名学生发表,小组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全班学生参与讨论。通过讨论,学生明确了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的临床表现,通过护理评估,确定了患者的护理诊断,制定了护理措施,完成了教学目标。

    多媒体在教学中已经被广泛使用,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的特点进行案例法教学。例如在进行新生儿颅内出血疾病教学时,在课程开始时首先展示一个病例,病例中描述了新生儿颅内出血患儿的主要症状、体征,其中患儿的意识改变、惊厥和呼吸变化等表现,用视频播放,以加深学生对新生儿颅内出血临床表现的认识;并提问)为什么在出生后不久会有这些症状和体征?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然后注重讲解新生儿颅内出血的病因,使学生掌握新生儿颅内出血的基本知识点。虽然护理工作的重点是通过护理措施解决病人的护理问题,但在教学中,仍然要求护理专业的学生清楚辅助检查项目及其对于疾病诊断的基本意义。为此,在完成上述教学任务的基础上,笔者通过质疑、提问、启发的形式让学生自己确定需要辅助医生完成的检查项目,锻炼了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将典型案例多媒体化的教学方法既克服了床边教学学生多、患儿少、学生学习不方便的问题,也克服了书面病例教学不能展示的案例图像、音频、视频内容,可以全方位地表现疾病特点,使案例教学迈上新台阶。

    案例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除了使用小组讨论、典型案例多媒体化等形式外,还可以采用自主运用知识的方法⑥,即根据小儿生长发育的内容,由学校联系社区幼儿同,利用见习课时间到幼儿园对不同年龄组儿童进行查体并记录数据,返校后对测量数据进行分析,判断小儿发育状态是否正常,并提出纠正的方法及其理论依据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2.注重教师由讲演者向导演角色的转换。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贫乏,教师是讲演者;案例教学法是学生一起讨论、分析,发表见解,教师是导演。教师主要的职责是引导和评判,让学生积极投入讨论并自由发表意见,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中心,所以,在实际教学中,主要安排一名学生发言,小组其他学生补充,全班学生就相关内容展开讨论。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少插言,只有在学生离题过远或者出现原则性问题时才发表言论,将讨论引向正题。只有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才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进行先天性心脏病的学习时,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自编病例,学生分为两组,一组发表左向右分流型心脏病的临床表现和护理方法,一组学生阐述右向左分流型心脏病的临床表现和护理方法,争论的焦点是两种类型心脏病的不同点及其产生的原因。由于学生关于正常血液循环的知识掌握不够,对于左向右分流型心脏病发生青紫的原因理解有偏误,笔者想马上插言,但忍住了,过了片刻后,有学生提出反驳意见,把辩论引向正途。

常见护理案例分析第6篇

关键词:产后出血;预见性护理;分析

产后出血(Postpartum hemorrhage,PPH)是指胎儿娩出后24 h内出血超过500 ml。产后出血是临床常见的最严重的孕产期并发症之一。在产后出血的临床救治中,合理有效的护理方案是保证救治效率的关键,2008年1月~2011年1月我院采用预见性护理措施对46例产后出血患者进行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46例均为2008年1月~2011年1月我院收治的产后出血患者,年龄21~45岁,平均(28.5±5.7)岁;产后出血量500~2 124 ml,平均(1 237.5±245.7)ml;出血原因:其中宫缩乏力28例,胎盘因素13例,软产道损伤5例。对照组46例患者为我院同期收治的产后出血者,年龄22~47岁,平均(29.2±6.1)岁;产后出血量512~2 239 ml,平均(1 317.6±257.8)ml;出血原因:其中宫缩乏力引起的产后出血26例,胎盘因素导致的产后出血16例,软产道损伤4例。两组患者年龄、出血量、出血原因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包括产后常规护理、产后出血治疗的护理、健康教育、出院指导等;观察组应用预见性护理措施对产后出血患者进行护理,具体护理措施如下。

1.2.1 密切观察,加强巡视:根据预见性护理原则,对产后出血高危人群进行密切监护,积极做好应急护理预案,以便做到早发现、早治疗[1]。对出现出血倾向的或已经开始出血的患者,立即建立两条或两条以上筋脉通路,进行补液和药物治疗,必要时及时进行输血。对穿刺困难者,及时行静脉切开。

1.2.2 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有效吸氧:产后出血患者会迅速缺氧,在补液治疗的同时,及时根据医嘱进行吸氧,可有效提高患者血氧饱和度,为抢救患者争取宝贵时间,因此,对具有高危因素的产妇,应做好吸氧准备,以便在需要时,能及时应用到位。采用双鼻导管或面罩以流量2~4 L/min吸氧,重度予4~6 L/min,有效保证了患者重要脏器需氧量。

1.2.3 病因护理:在产后出血患者的救护中,针对病因施护是最为有效的护理方法。因此,在制定护理方案时根据预见性护理原则,对导致产后出血的因素进行了充分研究,制定了详实周密的救护方案,在护理时,根据病因进行治疗和护理,做到了有的放矢,使得救治效率大大提高[2]。①宫缩乏力:给予经腹壁子宫体注射缩宫素,经直肠米索前列醇纳入等宫缩剂促进宫缩,并双手按摩子宫,一手握拳置于阴道前穹窿,另一手在腹部按压子宫后壁,将子宫置于二手之间按压并按摩至子宫恢复正常收缩,有效阻止因宫缩乏力;②胎盘因素:对于胎盘因素导致的产后出血,积极协助胎盘娩出,必要时进行刮宫治疗;③对软产道引起的:协助医师,寻找出血部位,并进行缝扎,以彻底止血。

1.2.4 心理护理:由于激素分泌的影响,产后患者情绪波动较大,再加上产后出血的不良刺激,更加重了患者的情绪波动。因此,在制定护理方案时,充分运用预见性护理的方法和原则,对患者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出充分论证,查阅相关参考文献,分析患者的心理特点、制定心理干预措施:安慰患者,使患者心理充分放松,消除紧张和焦虑情绪,以相对平和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消除负性情绪对生命体征的不利影响,使患者情绪和生命体征均能保持平稳。心理护理贯穿与患者住院全程。

1.2.5 出院指导:在患者出院时患者病情已经十分稳定,但是应根据预见性护理原则对患者进行一般性指导,针对产后出血患者出后常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嘱患者进食高热量、蛋白含量高的食物,积极进补含铁食物,消除患者心理顾虑,嘱患者多休息,出现问题时及时就诊。

1.3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7.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两组生命体征恢复时间、护理并发症以及患者满意度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生命体征恢复时间、护理并发症以及患者满意度比较

组别例数有效率(%)生命体征恢复时间(,d)护理并发症[例(%)]患者满意度(%)观察组461001.5±0.71(2.17)95.65对照组461002.4±0.97(15.22)78.26χ2/t值

3.1796.5804.157P值

0.0320.0020.0293 小结

预见性护理是将传统的被动式护理转变为主动的护理模式,强调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和患者的护理需求做出充分估计,并做好护理预案,避免因护理方案存在瑕疵和措施不当对患者造成伤害,促进患者恢复。本研究证实,科学有效的护理方案可有效促进产后出血患者的康复,提高患者满意度。

4 参考文献

常见护理案例分析第7篇

基础护理是护理专业课程的核心内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处理问题能力,不断创新与探索,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将其应用在临床中。案例教学主要是以相关的案例情景作为教学材料,结合课程教学的思想,使学生了解与教学相关的理论知识,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处理问题能力。因此,研究案例教学在基础护理教学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案例教学;基础护理教学;应用

在基础护理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方法是学生在掌握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从临床实践活动出发,设计具体的案例情景,在教师精心指导下,通过讨论、回答等形式对问题进行分析,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总之,基础护理教学的核心主要是使学生掌握在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将理论知识运用到临床操作中。因此,如何采用案例教学的方式,使案例教学应用于临床教学是非常关键的。

一、案例教学的概念与作用

(一)概念

案例教学主要是结合课程主题,采用相关的临床案例,通过学生独立思考或讨论完成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及处理问题的能力。总之,案例教学法就是通过对一个实际的案例情景进行描述分析,引导学生在特殊的情景中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案例教学在基础护理教学中的作用

第一,案例教学应用在基础护理教学中,可使学生通过一些情景案例,充分了解理论知识的应用,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临床相结合,为以后打好基础。第二,教师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使课堂讨论形成的不同观点碰撞出火花,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提升思辨和表达能力,促进自身素质的提高,加强师生的双向交流,从而大大提高基础护理课堂质量。第三,通过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处理问题能力。学生可以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对案例进行联系、分析与思考,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对理论知识进行深入了解与拓展,开展一系列的创造性活动,充分体现出学生在学校的主体地位。总之,传统案例教学的方法定期对学生进行考核,充分强调对基础知识的考察,在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处理问题及实践能力。

二、案例教学在基础护理教学中的应用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要充分发挥其作用,通过案例教学的方法,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与实践能力。使案例教学在基础护理教学中充分发挥作用的具体方法如下。

(一)提出问题

教师要根据知识的特点选择典型病理,其关于基础护理方面的病理要充分满足教学环境的需求,使学生充分了解该基础护理课堂中的重点知识。教师可以利用课堂开始的几分钟时间,通过声音与文字的方式将重点知识充分呈现出来,使学生的基础知识得到一定的巩固。比如:患者为张某,患有支气管哮喘疾病,呼吸比较困难,病人非常焦虑。针对该案例,可以对学生提出一些问题:作为护士,应该如何采用相关措施来解救患者?采取卧位的目的又是什么?

(二)分析实际案例

在基础护理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及处理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提出案例问题之后,要引导学生,使学生通过语言和动作来表现,同时还要纠正学生在表现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动作上的不足。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进行角色扮演,学生可扮演护士,教师可扮演患者。在此过程中不断向学生提出问题,比如护士问病人:“您这样躺着舒服吗?”病人“:挺好的。”让学生知道怎样表达自己。

(三)讨论案例

学生在学习护理的过程中,教师不断要求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组织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和同学及时沟通与讨论自己的意见。另外,每个小组在代表发言的时候都可以结合相关案例,取其精华,并提出自己的见解,相互谈论。

(四)总结案例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各种有针对性的意见进行总结,补充学生的观点。并要求学生在课堂讨论结束之后,针对案例写出自己的总结和心得体会,并总结在课堂上不明白的问题,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知识有较系统的掌握。综上所述,案例教学法在基础护理教学中的应用很关键。且案例教学的方法、讲授知识的方法并不是统一、固定不变的,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案例教学才能得到更全面的推广和应用,才能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李领,姜小鹰.护理本科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专业认同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护理教育,2012(1):4-6.

[2]王磊,温雅,杨柳娟,等.PBL教学法在“护理临床推理与决策”教学中的应用效果[J].护理杂志,2011(22):5-7.

[3]高洁,郭艳阳.案例教学法在心血管实习带教中的应用体会[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18):11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