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物理课堂中常见的问题与突破

时间:2022-08-01 09:07:44
物理课堂中常见的问题与突破

近几年,我有幸参加了多场各级各类的物理教学观摩与评比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我见识了众多优秀物理教师良好的专业功底和卓越的教学技能,同时也发现在有些教师的课堂上,有时会因某些方面的欠缺,而给整个课堂带来一丝遗憾,甚至直接导致一堂课的失败。通过这些事例我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无论是上好短短的一节课,还是使我们的整个教学生涯更加精彩,作为一位物理教师,都应该不仅具有完善的学科专业知识,还要具有广博的相关文化基础知识;既要具有扎实的实验功底,还要具有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灵活机智地应对课堂突发事件的能力。下面借对几堂有缺憾的课堂实例的分析,粗浅地谈谈突破问题的办法。

一、知识局限

在一次片区内的优质课评比中,一位教师授课的内容是“质量”,授课教师为了让学生比较一只汽车轮胎和一只自行车轮胎质量的大小,不断地向学生强调它们含有“塑料”的多少是不同的。这里他没有搞清楚,塑料与橡胶虽然同属于高分子材料,主要由碳和氢两种原子组成,但塑料与橡胶有着最本质的区别,那就是塑料发生形变时是塑性变形,而橡胶是弹性变形。最简单的区别就是,塑料的弹性很小,变形后不容易恢复原态,而橡胶相对来说恢复原态就容易得多。而在另一节八年级的光学课中,一位教师在讲解光的色散时,拿出一张废光盘,引导学生对着阳光观察光盘上的彩色条纹,然后向学生解释这是由于“光的折射”造成的。到底是怎样折射的呢,他却再也说不明白了。而事实上,我们看到CD光盘上的彩色条纹则是典型的薄膜干涉。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在他所教的科学基础学科方面,如果没有深刻的科学知识,就谈不上教育素养。”且看他开出的药方,那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博览群书,要能在书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综观我们周边的实际情况是:很多教师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即使读了,也大多是阅读一些新闻、娱乐、体育类的报刊,而作为教师最需要补充的那些专业类书籍和教育理论类书籍,读的人却越来越少。为此教育部门曾几次开列清单,列出了一大批教师暑假的选读书目,在这些书目里,我们看到有很多甚至是大家意料之外的,如《马克思传》《老子》等似乎与教学毫不相干的书。对于这一点,著名物理教学专家吴加澍说,每位教师都应该追求物理教学的三重境界,那就是科学境界、人文境界和艺术境界。只有向着这三重境界追求,才能引导学生最终步入真、善、美的人生境界。今天我们也许感觉它们与我们相距很远,也许我们谁也无法最终达到,但它至少应该成为我们追求的目标,而不应该成为我们放弃的理由。所以,作为一名物理教师,我们要想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宽广的科学视野,拥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只有不断地学习,终身学习。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做到“有底气,有眼界,有根基”,才能不断地向优秀的目标靠近。

二、实验功底不扎实

在一次市级优质课大赛中,一位教师在讲解晶体和非晶体时,精心地准备了冰的溶化和蜡的熔化两个对比实验。为了让更多的学生看清冰在溶化过程中温度变化的特点,她特意准备了一个高清摄像头对准插在试管里的温度计。客观地讲,这样的实验设计很有新意,在实验器材不足的情况下,让全班学生都能清晰地看到大银幕上的直播,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较好地体现了三维目标。但在给试管中的冰屑加热时,她直接用了一杯开水,把试管插入开水中。接下来学生们看到的是试管中的温度计温度不断上升,甚至当试管中的冰屑还没有完全溶化的时候,温度计的示数已经达到10℃之多了。最后根本不能得出“晶体在熔化的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这一结论,只好草草收场。其实在这个实验中无论是用冰还是用萘,都要注意到它们是热的不良导体,加热的过程中试管中不同部位温差会很大,靠近管壁的部分已经熔化时,而中间部分的温度常常还低于熔点。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办法是控制试管内的温度比烧杯中的水温低3-5℃,这样实验的成功率才会高。做好实验平时要多从小处入手。比如做浮力实验时,很多教师都将蜡块放入烧杯中,再倒入水,成功率往往很低。而如果用玻璃胶将六块正方形玻璃片粘成一个正方体做此实验,由于玻璃与玻璃的吻合度较好,没有水进入,实验则一定会成功。做好实验还要用心钻研,用心改进。在研究水波是属于横波还是纵波时,教师总是感到无从下手,也没有什么实验能形象直观地演示。如果我们能用摄像机摄下水波中乒乓球的运动情况,然后再借助多媒体用慢镜头播放,当学生看到乒乓球在水波中周期性的椭圆形轨迹后,就能很容易地理解水波既不是横波也不是纵波了。中学物理教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实验是物理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加强实验不仅是讲解知识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世界观形成的需要。离开了实验,物理教学的目标和任务都很难完成。但实验中的很多细节和技巧需要在长期不断的亲自动手中才能总结出来,远没有想象中的只要准备好了器材,余下的只是举手之劳那么简单。

三、语言表达不准确

在一次市级优质课高中组的比赛中,我在听“力的分解”一节时,一位教师在引导学生做了多种情景下力的分解以后,总结道:“进行力的分解时,一定要按照力的实际效果来分。”课后,评委们对他的这种说法进行了指正,他也意识到了自己表达的错误。其实在具体教学中,很多教师都有这样一个不好的习惯,为了强调某一个方面时,喜欢用一些绝对性的语言。毋庸置疑,每一位教师都应该终身锤炼自己的语言。教师的语言修养如何,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生动的描述在越来越讲究互动的课堂教学上的确很有必要,但绝不能以牺牲概念的准确和严谨为代价。有些学生在经过思考以后可能会大胆地发出不同的声音,这时,教师必须能及时地从学生粗浅的表达里找到闪光的东西,并用一种更科学准确的语言将其总结出来。教师切不可凭着感觉,乱用绝对性的语言,僵化学生的思维,甚至使课堂教学内容出现偏离科学性的错误。严谨准确的语言表达永远应该是物理教师语言表达最根本的要求。

四、处理突发事件不灵活

一次省级的优质课评比,伴着上课的铃声,上课教师激情登场。在一段简短而又精彩的课堂导入之后,便进入了正课环节。恰在这时,教室里的广播响起了眼保健操的旋律。这个小小的插曲虽然在所有人的意料之外,但应该也不算什么大问题。三分钟的眼保健操之后,这位教师竟然又退到教室的门外,然后重新“闪亮”登场,接着又把刚刚的开场白一字不差地重新来了一遍。刚才还十分兴奋的学生都有些大失所望,没有了起初上课时的激情,授课教师显然也感觉到了这种情绪,而且自己最终也没能走出自己情绪的阴影。最后,本该是精彩的一节课,一直到结束都处在沉闷甚至尴尬的气氛中。教育不是单调的平铺直叙,教育是生成的。在日复一日的教育活动中,总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在课堂上一个学生突然站起来大声地提出一个你毫无准备的问题,在用多媒体上课的过程中突然一个重要的链接打不开,甚至正在关键的时候突然停电了……对这些突发事情的处理不但考验着我们每一位教师的教育机智,也反映了我们的综合素养。其实只要处理得当,这些看似劣势的事情,不但不会让我们陷入窘境,甚至还会给我们的课堂教学锦上添花。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师的素养直接关系到新课程目标的落实和我们的教育水平的发展,所以,每一位教师都要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只有勤于学习,善于学习,不断交流、总结,修炼自己的内功,才能使自己得到长足的发展,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