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物理创新教学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3-04-08 11:43:43
物理创新教学论文

物理创新教学论文第1篇

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创新教学的目的体现在学生的发展和课程教育功能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层次上。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创新教学所要求的能力,不再仅仅是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能力、应用能力,而是对已有知识的整理和改组能力,对未来知识的探究和发现能力。这些能力主要通过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得到发展。

在物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教育观念转变的问题。教师应该认识到,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它应该是发展认知的手段。

实施创新教育,教师必须优化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制定应该考虑到学生所要发展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想象和创新个性,要把具体的教学任务细化到各章、节的教学目标之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渐进培养,主要经过如下阶段:培养创新意识激发创新欲实施创新行为形成创新能力塑造创新个性。为此,教师在每一个具体的教学环节,都要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合理组织教学活动,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都要力求做到“稚化”自身。即从学生的角度,以学生的眼光来审视所遇到的问题,有一些在教师看来是不起眼的小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却是一次难得的“创新”机会。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构建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以保证学生各种智力和非智力的创新因子都处于最佳活动状态,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结论超出教师所设计和期望的轨道时,教师不应强行把学生的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之中,用自己或教材上的结论束缚学生的创新思维,更不能用粗暴的方式来中断学生的思维进程。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欢迎学生与自己争论,使学生逐步具有创新的意识。对于个别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提出的与教师截然不同的见解,教师不应该只是简单的否定,而应引导学生审视其观点,探究其过程,推出结论,以辨正误。这样做一保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让学生树立起进行独立学习及创新的自信心,三能使其创新思维处于活跃状态。

《物理课程标准》,提出了一种初中学生必须掌握的最为基本的科学思维程序: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价交流与合作。同时,教师要向学生提供探究和发现的真实情境,使探究活动顺利展开。活动开始时由教师提供有结构的材料,这些材料可以是文字的,如用电器的说明书,也可以是实物的。它们是引起和形成学生探究发现经历的工具,是学生实践活动的对象。同时,教师还要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式完成发现,因为对同一问题的不同探究方式,能够表现出学生的不同创造能力和带有个性特征的思维方式,因而教师在探究活动中要努力促进多方发现,及时鼓励那些“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的行为,并向全体学生展示。以激励更多的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发现、创新。学生完成探究发现任务后,教师还要及时指导学生进行科学加工,使探究活动能推动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物理教师要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上,加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和条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创新的成就感。在解决问题,特别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将得到进一步地训练和发展。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实验的具体做法,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技能,还要引导学生学会研究物理问题的实验方法,为培养他们的物理创新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如常用的间接测量的实验方法、“控制变量”的实验方法等。教师通过选择典型的实验,通过多种实验方案的设计、讨论和辨析来培养学生的物理创新能力。教师可以把某些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设计为探索性实验,使之达到不同层次的创新能力培养目标。探索性实验可以激发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欲望。学生在自己“探索”物理规律的实验过程中可以把动手和动脑结合起来,锻炼和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教师应让学生明确探索性实验的基本环节,并在实验仪器的选取与操作、实验现象的观察、实验数据的处理、实验故障的排除及结论的得出等一系列环节中,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在相对独立的实验活动中体会创新的艰辛与愉悦。

教师最终应把创新能力的培养落实到学生创新人格的塑造上。凡是有利于创新活动的个性品质,都是创新需要的,这些个性品质称之为创新个性。创新个性具有相当的完整性和持久性,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将产生积极的和决定性的影响。

物理教学应该是一个开放的教学体系,教师要注意物理学发展的最新动态并把它及时地反映在平时的教学之中,如华裔物理学家屡获诺贝尔奖、中国载人航天技术的重大突破等,这类内容极易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并能转化成为他们创新活动的动力。物理教学要从课内扩展到课外,从校内扩展到校外,要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将一些关系密切的学科内容加以融会贯通,加强学科创新能力之间的有效迁移,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创新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各学科教学之间应加强联系与合作,使学生的创新能力达到整体渐进提高的目的。使学生能够处处感受到创新的气息,以创新的心态去学习和生活。

参考文献:

[1]唐安国.中学物理课程研究.上海百家出版社,1999.

[2]雷洪.创新教学设计.东北师大出版社,2002.

物理创新教学论文第2篇

【关键词】创新教育教育观念创新人格塑造

《物理课程标准》的颁布是落实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的重要步骤。它对我国物理教育理念,指导思想,课程目标体系,教学内容的选择、组织和实施,进行了彻底的改革。

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创新教学的目的体现在学生的发展和课程教育功能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层次上。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创新教学所要求的能力,不再仅仅是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能力、应用能力,而是对已有知识的整理和改组能力,对未来知识的探究和发现能力。这些能力主要通过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得到发展。

在物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教育观念转变的问题。教师应该认识到,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它应该是发展认知的手段。

实施创新教育,教师必须优化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制定应该考虑到学生所要发展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想象和创新个性,要把具体的教学任务细化到各章、节的教学目标之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渐进培养,主要经过如下阶段:培养创新意识激发创新欲实施创新行为形成创新能力塑造创新个性。为此,教师在每一个具体的教学环节,都要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合理组织教学活动,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都要力求做到“稚化”自身。即从学生的角度,以学生的眼光来审视所遇到的问题,有一些在教师看来是不起眼的小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却是一次难得的“创新”机会。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构建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以保证学生各种智力和非智力的创新因子都处于最佳活动状态,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结论超出教师所设计和期望的轨道时,教师不应强行把学生的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之中,用自己或教材上的结论束缚学生的创新思维,更不能用粗暴的方式来中断学生的思维进程。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欢迎学生与自己争论,使学生逐步具有创新的意识。对于个别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提出的与教师截然不同的见解,教师不应该只是简单的否定,而应引导学生审视其观点,探究其过程,推出结论,以辨正误。这样做一保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让学生树立起进行独立学习及创新的自信心,三能使其创新思维处于活跃状态。

《物理课程标准》,提出了一种初中学生必须掌握的最为基本的科学思维程序: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价交流与合作。同时,教师要向学生提供探究和发现的真实情境,使探究活动顺利展开。活动开始时由教师提供有结构的材料,这些材料可以是文字的,如用电器的说明书,也可以是实物的。它们是引起和形成学生探究发现经历的工具,是学生实践活动的对象。同时,教师还要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式完成发现,因为对同一问题的不同探究方式,能够表现出学生的不同创造能力和带有个性特征的思维方式,因而教师在探究活动中要努力促进多方发现,及时鼓励那些“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的行为,并向全体学生展示。以激励更多的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发现、创新。学生完成探究发现任务后,教师还要及时指导学生进行科学加工,使探究活动能推动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物理教师要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上,加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和条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创新的成就感。在解决问题,特别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将得到进一步地训练和发展。在物理实验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实验的具体做法,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技能,还要引导学生学会研究物理问题的实验方法,为培养他们的物理创新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如常用的间接测量的实验方法、“控制变量”的实验方法等。教师通过选择典型的实验,通过多种实验方案的设计、讨论和辨析来培养学生的物理创新能力。教师可以把某些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设计为探索性实验,使之达到不同层次的创新能力培养目标。探索性实验可以激发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欲望。学生在自己“探索”物理规律的实验过程中可以把动手和动脑结合起来,锻炼和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教师应让学生明确探索性实验的基本环节,并在实验仪器的选取与操作、实验现象的观察、实验数据的处理、实验故障的排除及结论的得出等一系列环节中,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在相对独立的实验活动中体会创新的艰辛与愉悦。

教师最终应把创新能力的培养落实到学生创新人格的塑造上。凡是有利于创新活动的个性品质,都是创新需要的,这些个性品质称之为创新个性。创新个性具有相当的完整性和持久性,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将产生积极的和决定性的影响。

物理教学应该是一个开放的教学体系,教师要注意物理学发展的最新动态并把它及时地反映在平时的教学之中,如华裔物理学家屡获诺贝尔奖、中国载人航天技术的重大突破等,这类内容极易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并能转化成为他们创新活动的动力。物理教学要从课内扩展到课外,从校内扩展到校外,要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将一些关系密切的学科内容加以融会贯通,加强学科创新能力之间的有效迁移,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创新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各学科教学之间应加强联系与合作,使学生的创新能力达到整体渐进提高的目的。使学生能够处处感受到创新的气息,以创新的心态去学习和生活。

参考文献:

物理创新教学论文第3篇

一、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进行科学的幻想

100多年前,人们从化学实验中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是不可再分的.1897年汤姆逊从对阴极射线的研究中发现了电子,后来在发现X射线使气体电离以及光电效应等现象中,都从物质的原子中击出了电子,这表明电子是原子的组成部分.这一系列的实验现象,无疑是对人们一致认为原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的观念的挑战,怀着强烈的探索欲望,20世纪初,科学家们提出了几种原子模型,但这几种原子模型当时都没有得到实验的证实,仅仅是一些猜想.课程进行到这里,学生的好奇心被大大的激发了,我们可以利用“电子是原子的组成部分,电子带负电,而原子是电中性的”这些已知的实验结论,让学生对原子的内部构成也像科学家们一样提出各种假说.在好奇的状态下,他们高度兴奋,各述己见,大胆猜想,连比带画的说明自己的模型的种种优点,绘声绘色的指出别人的模型的种种不足,在科学的、民主的争论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鼓励学生探索,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

为了证实汤姆逊的原子模型,汤姆逊的学生卢瑟福和他的助手们做了用a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a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大大的出乎卢瑟福的意料,绝大多数a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少数a粒子却发生了较大的偏转,极少数a粒子的偏转角超过了90°,个别的a粒子甚至被弹回.实验中产生的a粒子大角度散射现象,让卢瑟福感到惊奇,因为只有当原子的全部的正电荷和几乎全部的质量集中在狭小的空间,并且与a粒子十分接近时,才能发生大角度的偏转.面对实验现象,卢瑟福没有牵强附会的用汤姆逊的原子模型进行解释,而是对当时的原子物理学的权威──自己的老师的观点产生了怀疑,发出了挑战,提出了全新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很好地解释了实验现象,取得了重大突破,奠定了他在原子物理学领域的权威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地利用这一物理学史教育学生,不屈的探索,是成功者的阶梯,在探索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对不合事实的,不迷信名家,不盲从权威,敢于提出新观点、新设想,敢于质疑,敢于标新立异,要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

三、打破条条框框,突破思维,培养学生的求新精神

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很好地解释了a粒子大角度的偏转问题,但跟经典的电磁理论发生了矛盾.其一是不能解释原子的相对稳定性,根据经典的电磁理论,绕核高速旋转的电子应该向外辐射电磁波,因此它的能量要逐渐减少,电子绕核运动的轨道半径也应逐渐减小,电子将沿螺旋线的轨道运动,最后落到原子核上,这样原子应该是不稳定的,而实际并非如此.其二是不能解释氢光谱的不连续性,根据经典的电磁理论,电子绕核运动辐射出的电磁波的频率就是电子绕核圆周运动的频率,由于电子绕核运动的轨道是逐渐变化的,因此,运动的频率也将逐渐变化,辐射出的电磁波的频率也应该是逐渐连续变化的,而实际也并非如此.课程分析到这里,学生们会觉得茫然,感到束手无策,卢瑟福错在哪里呢?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在学生们困惑与不解之时,响亮的告诉学生:卢瑟福错就错在他将经典的、在宏观低速领域中正确的电磁理论生搬硬套的运用于微观高速的新领域.这电光火石般的一击,使学生们震惊!他们为卢瑟福挽惜,挽惜他没有打破旧的理论的条条框框对自己思维的束缚,取得新的成就.

卢瑟福的学生玻尔面对老师的原子模型的缺陷,敢于突破思维,大胆的将新的理论──普朗克的量子理论运用到原子系统上,建立了原子稳定时不辐射能量的原子定态理论。核外电子绕核运动轨道不连续的电子轨道理论和电子跃迁时才向外辐射频率一定的电磁波的电子跃迁理论,这三大假设,确立了玻尔的原子结构模型,较好的解决了卢瑟福的模型所面临的困难.生动的物理学史告诉我们的学生在面临困难、面临绝境时,我们应该打破常规,突破思维和行动的,勇于求新,卢瑟福和玻尔的成功就在于他们敢于求新,而卢瑟福理论的缺陷和玻尔理论的局限性还是由于他们不能彻底的摆脱旧的理论的束缚,没有进行更多、更大的创新!活生生的事例,激情洋溢的讲叙,对培养学生的求新精神必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物理创新教学论文第4篇

一、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兴趣的培养

1、要实行教学民主,从根本上改变“以灌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

我们应当明白课堂教学是学生“学”物理,而不是教师“讲”物理.学生的学习活动是课堂的主要活动,老师的责任是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启动起来,组织起来,使他们能够紧张、高效地投入学习,并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了解学生的学情,提供适时而有效的支持和帮助,使各类学生都能按自己的特点进行学习.如果教学是灌输知识,那决谈不上创新,但如果是由学生“自我构建”而获得知识的意义,必定包含着创新.因为学生的创新,不是从无到有的发明,只要获得知识的过程对他本人来说是独特的、新颖的。具有价值的,就是创新,而且,学生自主学习的目标,逻辑地包含着基础知识.因此,教师的任务就是以呈现教学目标、学习情景、活动情景等方式来呈现学生的学习任务,启动并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哪怕是物理概念、规律的背诵,都可以作为学习任务来启动、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

2、要减轻课业负担,把课外时间还给学生开展课外兴趣小组,要让学生当主角,给他们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从策划、组织到具体实施都要由学生自己确定,推选负责人,教师则从旁指导和协助.如提出整体设想,给予必要的指点,遇到困难帮助解决.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他们的创造才能就可以充分展示出来.

3、要搞好考试改革,发挥考试的导向作用考试题目不要出得太死,不要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可以适当联系生活实践考查学生运用物理的能力.适当增加一些开放性的试题,允许一题多解,鼓励学生大胆探索、鼓励创新,有创见的答案要给高分等等.这样考,不仅能检验学生运用物理的能力,而且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勇于创新.

二、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1、鼓励创新想象心理学研究表明,想象是一种可贵的心理品质,是创新的基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我们可以用实验、图形、表格、模型、实例去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物理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多练习、多操作,这样大家开动了脑筋,积极参与,踊跃发言,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也增加了知识的总量.

让学生巧于动手、勤于动脑是开发学生智力和非智力资源的有效途径.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说:“人身两大宝,双手和大脑”.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要认识一个客体,就必须动之以手,智慧始于动作”.中学生的特点是好动、好奇、好强.教学时让学生巧于动手勤于动脑以动促思是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的.

我们在教学工作中要借助教具学具,让学生动脑、动手,使他们看到斑斓多彩的物理天地,激发学生去探寻物理的奥秘,产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学会观察思考、探索学习方法,养成自学习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启发创造想象.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丰富的想象是创造的翅膀,对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进行创造性劳动和掌握知识都是非常重要的.教学中要尽量唤起学生们头脑中储备的有关表象,引导他们延伸,从而加速他们从再造想象向创造想象转化.

积极引导学生的求异思维,教师要凭借教材,教会学生举一反三,推陈出新,引导学生进行回忆,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加以分析归纳,得出规律.

2、鼓励发散性思维发散性思维是一种开拓型的思维形式,发展发散性思维对培养创新意识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让学生在同一材料中探求不同答案,是培养发展思维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

发散性思维又称辐散思维,是创造思维中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根据已有的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展开性思维方式.它表现出流畅、变通、独特三大特征.

(1)注意训练、梳理,培养流畅性

流畅性,是发散性思维量的指标.所谓流畅,是指学生的智力活动反应灵敏,思路通畅,联想丰富,能在短时间内汇集与所研究的问题有关的概念、公式、定理.

为了达到思维流畅的目的,首先要加强基础训练,要使各种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烂熟于胸中,成为随时可以呼之欲出、信手拈来之物,这样,在具体运用时,学生就可以左右逢源,达到“熟能生巧”的境界.其次,在一定的学习阶段,将证明某一类问题所需用到的定理,进行系统的归纳梳理,这对于学生从知识贮存中迅速检索相关的定理、公式,顺利、畅通地进行思维、分析,是颇有益处的.

在教学过程中,我要求学生面对题目,要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尽可能地思考出较多的解题方法.

(2)注意多变、多联想,培养变通性

变通性,是思维活动不局限于某一框架中,不受消极的思维定势的束缚,能够随机应变,融会贯通,巧妙地应用公式与定理,使问题得到解决.变通性,一方面体现发散思维的质,表现了思维的灵活、适应、通达;另一方面,也关系到发散思维的量,变通的结果必然带来了发散思维量的增加.

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要求教师在平时的物理教学过程中,对所给的例题、习题、试题的形式应富于变化,防止学生的思维桎梏于某种固定的程式,不动脑筋地照套某一种常规的解题方法,要让学生在条件和问题的不断变化中锻炼和培养变通能力,

我要求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不受思维定势等因素的干扰,发挥其思维的变通性,全方位、多角度的求解.如果长期坚持把简洁的解题思路教给学生,那么对于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会大有益处的.

(3)鼓励别出心裁,培养独特性

所谓独特性,是指思想方法新颖、奇特,能从一般所考虑不到的新角度去认识问题,提出超常的解决问题的构想、方法.独特性是发散思维的标志.

教师应鼓励学生不因循守旧,不因袭前人,敢于突破相关知识的局限,敢于提出别人未曾想过的方案、问题、方法.教师引入新课不平铺直叙,不落俗套,力求有创意有创见,以此感染启发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学习的各个环节中作创新探索,利用兴趣题组,勇攀高峰的阶梯题组和做题擂台赛、抢答赛等方式互出考题,开设错题诊所,激发学生探索、创新欲望.教师应通过一题多解,一图深钻,一理多变,一法多用等活动诱发学生求新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同时教师应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问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

在日常教学中,我经常提醒学生:学习不能死守书本、不知变化、人云亦云,要不拘泥、不守旧、打破框框,敢于创新.实践证明,优化学生的解题思路,对于提高其思维的独特性有很大的帮助.

3、鼓励逆向思维逆向思维就是从反面思考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培养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以前人们把动物关在笼子里给人看,现在利用逆向思维把人关在笼子里(坐在汽车里)给动物看(参观野生动物园)便是运用逆向思维成功的典范.

物理创新教学论文第5篇

创新思维是多种思维相互组成、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思维模式。目前,我们在物理教学中缺乏这种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往往缺乏多角度的思维联系。所以,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锻炼学生运用创新思维解决问题。比如,在讲解万有引力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打开同学们的发散性思维,为同学们讲解2013年6月11日我国发射神州十号太空飞船的经历,这次航天首次开展了太空授课活动,女航天员王亚平为学生们演示讲解了失重环境下的基础物理实验,让同学们身临其境的感受物理的魅力,增强中华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进一步激发同学们崇尚物理、探索知识的热情与梦想。根据这样的教学演示,教师可以在课堂设置问题。航天员在升空的过程中是失重还是超重状态?当航天员返回到地面是失重还是超重状态?航天员在太空中为什么会漂浮?等等,这一系列问题的设计,激发学生主动去探寻答案,加深了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再比如,在讲重力矩的时候,可以用身边的物理想象对同学提出问题:挂在壁墙上的钟表,当电池的电能耗尽而停止走动时,指针大多数都停在几点?同学们这时会有不同的答案,教师可以借机发问引出正确答案,是九点钟的位置,因为在“9点钟”的位置,秒针所受到重力矩阻碍作用最大。通过这样的问题设计,让学生启迪思维,创新思维方式,在寻找正确答案中学会了物理知识。

二、加强实验教学,牢记物理的基本公式

物理实验是学习物理十分重要的方法和手段,物理学中的每一个概念和公式的产生,无一不是物理学家从实验室研究开始,并且实验知识也是历年来高考必考的内容,多次在理综试卷中出现。因此,在物理学的课堂上,教师不能忽视实验这个环节,必须要高度的重视,从实验原理、仪器操作、数据分析、结论产生入手,让学生系统的了解每一种仪器的使用方法,学会分析处理大量数据,找出相似点和共同性,把物理公式推导出来。但在实验课上需要注意的是,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包办了实验的全部过程,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学生无法参与进来,久而久之,会导致对这门学科的兴趣下降。所以,教师在物理实验中,应该有选择的让学生亲自动手参与进来,引导同学主动积极思考,让学生掌握实验步骤原理,学会融会贯通,提高自己动手能力,使学生在亲自动手实践中,更好的记住得出的结论和公式,加深学生对实验的理解,从而达到从实验中巩固现有知识的意义和目的。

三、规范解题步骤,提高物理的学习能力

在高中阶段,学生学习物理的主观愿望,仍然是希望在高考中取得较好的分数,在班级中取得好的名次。所以,在教会学生如何运用物理实践中的同时,仍要把重点放在解题得分上,严格按照步骤答题,让学生养成规范化解题的习惯,主要做好三个方面。一是审题要仔细,学生在试卷中要对整体的布局有基本的把握,然后再对文字和附图进行阅读,对试题中关键词语的理解上要用横线标明,建立起解题的最初思路,准确理解试题的意思和出题的考点,对干扰陷阱要进行辨析,并逐一排除,以此提高审题的能力。二是解题步骤要详细,高考是按演算步骤确定给分的,不能因为算到了结果而取代了步骤。在解题中必须要写清楚运用的公式、演算的方法,一步一步给出解题思路,最终确定所要得出的答案。三是物理的符号书写要规范。物理的符号一般都取用于英文单词的第一个字母,如压强pressure为p、速度velocity为v,等等。在同一题当中,字母只能表示同一种物理量,切不可随意乱写,若出现多个同类物理量时,可以对字母进行下标注释。比如:第一次速度可以用V1,第二次速度可以用V2,第三次速度可以用V3,以此类推。这样在演算的过程中,就可以很清楚的记住不同类型的符号,避免了演算混淆的情况。由于物理符号有些比较相似,如密度ρ和压强p,射线γ和速度v,如果书写不规范,就很容易看错。所以,教师在教授物理课的同时,也要有意识的教会学生正确书写,把符号写规整、写清楚,切不可寻求答卷速度潦草书写,造成字迹模糊不清,产生混淆。同时,高中阶段学生的压力较大,复习任务较多,教师在物理试题的讲解上,不应该海量讲解,让学生自己去消化,这是极其不负责任的。应抓住主要类型题,找对解题思路和方法,让学生融汇贯穿,知其一然后同类问题全部解决,进而提高考试能力。

四、结论

物理创新教学论文第6篇

一、更新教育观念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基本前提

众所周知,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评估者,在教学双边互动的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必须先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

首先,教师要树立“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观念,并以此支配自己的教育行为.比如:介绍力的转动效果──力矩这部分内容时,教师没有必要直接向学生介绍力矩的概念及求解方法,因为学生已经清楚力可以使物体产生形变,力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关于力的转动效果的具体规律,学生想了解的愿望是十分强烈的,教师只要做些适当的引导工作,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实验、比较分析,最终同样能总结出力的转动效果的具体规律、力矩的计算方法、力矩平衡的条件.通过学生自己的研究、探索发现高中物理中的力短平衡与初中自然课中学过的杠杆平衡具有异曲同工之美时,一种成功的喜悦溢于言表,如此,在学生获取新知识的同时,也对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这对学生进一步的主动创新学习无疑也是一种推动.

其次,教师要树立“实现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观,实现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化.埃德力·富尔在《学会生存》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教育的目的不应该培养学生从事一种特定的终生不变的职业,而应以培养他们有能力在各种专业中尽可能地流动,并永远刺激他们自我学习和培训自己的欲望”教师应明确教学的重心不在教而在学,教学生会学,教会学生受益终身的学习策略.

第三,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人人成才”的人才观.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有创造潜能,鼓励学生积极创新,尊重学生的创新成果,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受社会、历史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不少高中女生对学习物理存在心理障碍.作为高中物理教师,首先自己要相信女同学也一样可以学好物理的信心,特别是在高中刚开始阶段,教师要不失时机地纠正女生的这种心理,使她们树立学物理不分性别,只要方法对头人人都能学好的观点.事实上,女生物理学得十分优异的例子比比皆是,我校实验班的一女生今年高考获得省理科状元,其理科综合的成绩为满分;另一位获省理科15名,理科综合成绩294分的同样是女生.

二、改革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基本要求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只有渗透到各科教学中,才能真正成为一种可能,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必须对传统的教学方法加以割舍,创设更适合培养创新精神的开放民主的教学环境和氛围.

早在半个世纪以前,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六大解放”以实行民主的创造性教育,这六大解放是:“解放儿童的眼睛,叫大家看事实;解放儿童的头脑,叫大家想得通;解放儿童的双手,使大家动手向前开辟;解放儿童的嘴巴,让大家可以享受言论的自由,说出真理;解放空间,把儿童从文化的鸟笼里解放出来,飞过大自然去寻觅丰富的食粮;解放时间,使大家想想问题,谈谈国事……”陶行知先生当时的教育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寻找、营造、培养创造精神的土壤仍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高中物理试验修订本》第一册一书的最后为我们提供了五个研究课题,其实为我们在学科内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提供了一块试验田.有的老师认为,五个课题的知识内容放在课堂上讲授,两节课时间已经够了,何必花这么多的时间去搞所谓的研究呢?这样,学生在我们的手上失去了一次很好的体验探索研究的机会不说,更重要的是我们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潜能,有可能影响到他们今后一生中的学习和工作.让学生开展课题研究,目的并非从中获取一丁点的知识,而是为了获得亲自参与探索研究的体验,同时也是锻炼学生信息搜集、问题处理、知识综合应用等能力,学会沟通合作,培养科学态度、科学道德的良好机会.这对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无疑是一次推动,也为课堂教学模式真正改革带来了促进作用.

创新精神的培养,要求日常的教学具备开放、民主的教学氛围,师生的交互活动应体现出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是探索者,教师要创设平等和谐的气氛,让学生自由、主动地学习.如问题的设置要结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生活经历,让学生在思考和回答的过程中有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教学内容应注意与生活、生产及其它相关学科相结合,使学生体会到所学的知识实用性,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新知识的教学还要注意融合学科前沿、高新科技,这样,既可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学生的创造精神得到激发.

三、鼓励学生勇于实践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

鼓励学生勇于实践,既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也是学生创造精神得到充分展示的良好机会,进而激发学生的更高层次的创造精神,以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充分的挖掘.

高中物理学科特点决定着学生应该有充分的实践机会,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使得学生的实践机会丧失殆尽.比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好多实验,有些老师为了贪图方便,干脆以讲代做,使学生失去了培养自己的观察、分析、综合能力的机会;有些老师虽然做了,也只是自己在上面边做边分析下结论,学生在下面边看边听还来不及思考,老师就已经下了结论,得到了仍然是间接经验.其实,这类知识的获得,学生完全有能力通过自己观察、分析、比较、综合而得出结论,如果有条件还应该让学生自己亲自动手操作,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各方面的能力也得到了培养,教师过多的讲解反而抹煞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如此事半功倍的好事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积极参加课外活动也是学生勇于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外活动的丰富性和多样性非常适合青年学生的心理发展,高中物理知识与生活、生产、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学校课堂上只能获得十分有限的知识,更多的信息必须通过亲身体验生活、社会实践中获得,开展课外活动可以使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加完善.课外活动中没有过多的约束因素,在这种自由的氛围中,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敏捷,有利于创造精神的培养,创造能力的发展.

物理创新教学论文第7篇

[论文摘要]随着国家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尤其是随着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面世和进人实验区,高中物理教学无论是在理念层面还是在操作层面,都将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因此,高中物理教学如何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所提出的各项要求,就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学,主要应在以下三个方面寻求新的创新:

一、教学设计的创新

众所周知,在应试的重负之下,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通常都是从知识的理解记忆、技能的规范操演和解题的强化训练来立意的,课堂教学的目的几乎被唯一地定位在向学生传授应试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上。因此,“传道、授业、解惑”就被片面地当作传递知识、教授技能和帮助学生解决在掌握知识与技能中存在的问题。这样一来,灌输也就必然成了主要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新课程改革中,依据现代教育理念所提出的教学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程标准又把它具体化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由于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重要渠道,因此,为了使课堂教学能够真正成为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实践场所和实现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必须突破单纯以“双基”来立意的旧框框,本着教学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样的高度责任感,从三个维度来全面构思教学内容、精心安排教学活动。

首先,对于教学内容的构思,要以课程标准中的相关条目为依据,以所用教材的相关内容为参照。在“知识与技能”维度,不仅要关注物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关注物理学的历史进程、取得的主要成就、未来的发展趋势、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以及对人类社会方方面面的影响。在“过程与方法”维度,要注意把物理规律的探究过程、物理探究的重要意义、物理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物理学发现并提出问题的独特角度和物理学思考并解决间题的典型思路等纳人教学的内容。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要把揭示大自然的奇妙与和谐、展现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关注身边的物理现象和与物理学相关的热点间题、判断大众传媒有关信息是否科学等纳人教学内容。

其次,对于教学活动的安排,要以教学内容为依据,以教师本人以及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所在学校的现实条件为基础。在“知识与技能”维度,要根据知识的内在逻辑和技能的复杂程度以及学生在学习中的接受逻辑和心理特点,有度又有序地安排教学活动。在“过程与方法”维度,要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尝试运用实验方法、模型方法和数学工具来研究物理间题、验证物理规律,尝试运用物理原理和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间题;让学生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与他人讨论、交流、合作;还要让学生通过物理课程,来学习如何计划并调控自己浅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学的学习过程,逐步形成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要注意发展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激发他们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清;鼓励他们主动与他人合作,并通过合作学习来培养敢于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以及团队精神;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将所学的物理知识服务于他人、服务于社区,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不是互相孤立而是有机统一的,在课堂教学中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分别操作。这是因为就课堂教学而言,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既涵盖了当今素质教育的核心部分和重点内容,又针对当前中学物理教学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和薄弱环节,体现了物理教学的完整性;就学生的发展而言,健全人格的堵育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必要条件,健全的人格是一个整体,如果课堂教学只偏重培养人格中与认知有关的部分而忽视其他部分的培养,就可能会导致学生完整人格的解体和内心世界和谐的破坏,其结果必然严重影响学生的终身发展。

二、因材施教的改革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常常被看成单纯的认知体。在教学活动刚开始甚至尚未开始就被

人为地划分为好、中、差三个等级。一种流行的观点是,学生在学业成绩上呈现出的个别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与生俱来的素质差异造成的结果,课堂教学对于这种差异的改善作用极小或完全不起作用。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面对参差不齐的学生,教师只能按正态分布的原理,以全班学生的平均水平为基准,根据中等学生的学习情况来设计和实施教学,不难预料这必然会导致有人“吃不了”、有人“吃不饱”的状况。这种置学生间客观存在的个别差异于不顾,只管把既定的知识甚至仅限于与应试有关的知识“灌输”给学生的“一刀切”式教学,完全背离了教学的因材施教原则,严重地损害了许多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妨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新课程改革所遵循的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师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不是单纯的认知体,而是富有朝气和生命活力的完整的人。因为包括教学在内的“任何一种活动,人都是以一个完整的生命体的方式参与和投人,而不只是局部的、孤立的、某一方面的参与和投人”。其次要充分认识到学生不是一模一样的标准件,也不是一个仅以年级或班级为标志的抽象群体,而是一群具有多元智能和独特个性的具体的人。第三要充分认识到学生不是容器式的被动接受体,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积极的学习主体。理论和实践都早已证明,“如果提供了适当的学习条件,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度、进一步学习的动机方面会变得十分相似”,人为地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是武断和缺乏根据的。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学,要求教师应当立足于每一位学生当前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全面把握学生成长的各个要素,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指导策略,科学而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扬长避短,力求在因材施教的方式上有新的突破。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良好氛围,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景,着眼于使全体学生通过教学活动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体现出对不同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因为任何一位学生都潜藏着无限的发展可能。教师的职责应当是“面向全体学生”,启动他们每一个人的内在动力,为他们提供学习成功的适当条件,引导并帮助他们把潜在的能力变成现实的水平,促进他们素质的协调发展和个性的充分发展。

三、教学评价

考试作为教学评价的手段,其导向作用是不容置疑的。既然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我们就必须认真研究用考试这一标准来评价物理教学时,到底要考什么、怎么考才是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以往的许多考试。主要是针对学生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所进行的单项测量,由于这种考试的瓶别和选拔功能被过分地强化,有时,它甚至成了决定师生命运的唯一指标,这就不可避免地把师生都逼上应试教育的绝路。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评价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的作用,不强调评价的峥别与选拔的功能”。而且不仅要从知识与技能方面进行评价,还要从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进行评价;不仅要做终结性评价,还要做过程性评价;不仅有书面考试式的评价,还有动手操作式的评价;不仅是教师评价学生,还可以由学生自我评价和同学之间的互相评价等等。这就要求教师、学校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共同努力,在包括评价目的、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评价形式、评价结果及其管理等在内的整个评价制度上寻求新的突破。同时,由于教育教学评价具有特殊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所以,它还需要得到全社会的理解与支持,只有这样,评价制度的变革乃至于整个新课程改革才有可能获得最后的成功。

[参考文献]

[1]刘力:《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教学论》,科学出版社2007年1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