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物理创新教育(合集7篇)

时间:2022-04-04 09:37:31
物理创新教育

物理创新教育第1篇

关键词:物理教学;创新教育;策略研究;提升质量

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创新的思维与做法,从事物理教学。创新,它是以一种新的思维、新的发明、新的描述为特征的概念化过程。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发展的动力。从地方课改十年以来,我们已经从应试教育的枷锁中慢慢地解脱出来了,物理教育模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教师的灌输式教学转变成了师生互动学习;从以教师为主的教学转变成了学生占主体的教学。但由于物理课程的特殊性,单一的素质教育也慢慢地不能适用于物理教学了,它更提倡一种创新、创新教育。只有全面推进创新教育,我们的学生才能适应这个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如何在物理教学中推进创新教育,经过多年的教学探索,体会如下。

一、物理创新教育,首先要物理教育创新

物理学本就是一门不断发展和进步的科学,没有人类的发明与创造,就不会有物理学研究的进步。没有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的反驳,就没有人类对力学的进一步探究。同样,没有我们对物理教育的创新,就谈不上物理创新教育。

1.物理教育观念的创新。在物理教学中,作为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从根本上改变我们原来的教育观念。把我们的灌输式教学转变为自主教学,把上课时教师的主导地位转变为以学生为主的教育模式。夸美纽斯曾说过,教育没有创新,我们就不会有进步。教育观念的创新,首先要求教育者在教育中不断的要有创新意识。

2.物理教育内容的创新。在物理课本上,我们除了有新课程内容,还有科学世界、STS、小实验、小制作等。在以前的教学中,可能我们重点讲解的事新课程内容,而对其它会置之不理。但是,随着学生知识面的不断拓展,他们对学科的兴趣及好奇心会越来越广。我们必须要将我们的教育内容在原有的基础上通过我们的学习和补充把学生的学习引领到一个新的高度。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创新教育在物理学中的作用。

3.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的创新。启发式教学越来越受教学者推崇,其原因就在于它能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作用,并使学生的学习思维得到发展,学习兴趣得到提高。在物理教学中,我们还应运用实验的作用,第一课,我们都会做一些小实验,如将一烧瓶中盛适量的水,用酒精灯加热至沸腾,然后倒过来淋上冷水,水有沸腾了;在冰柜中取出的冰棍向下冒白气等。这些实验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良好的教育环境对物理创新教育起着重要作用

一个人的智力,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内因;一个好的环境,则是培养创新意识的诱因。教育环境,可分为学校、家庭、社会环境。如果学生长期生活在民主、平等、团结、协作的环境中。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学习,并且让学生能大胆的质疑,这对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学校环境对物理创新教育的作用。学校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在学校中,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学生之间的关系,学校的教育教学方针,这些都影响着教师的创新教育和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我们要激励学生提出在学校看到的物理知识和物理现象。如看见亮着的灯,思考为什么会发光;看见流出的自来水,思考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压强等。这些在增进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2.家庭环境对物理创新教育的作用。家庭是学生启蒙教育的第一学校。融洽、和谐的家庭氛围,对学生的创新教育至关重要。我曾教过一个学生,它成绩并不理想,但就是喜欢摆弄各种电器。又一次在家中,他居然拆开了家里的电视,慢慢地欣赏起内部电路。这时,他的父亲下班回家,看见了拆开的电视后,不但没有发火,反而鼓励他说知道电视是怎样放出的图像吗?然后和他一起研究。并鼓励他认真学习,在书中会学到更多的电器知识。在他的努力和家长的激励中,该生成绩突飞猛进,高中毕业后居然考上了电子科技大学。在大学期间还有多项电学方面的小发明。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家庭环境,他就不会有那么强的创新意识。

3.社会环境对创新教育的作用。在我们的周围,自然科学无处不在。如果我们认真抓好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那么可以让学生能认识物理,认识科学。与此同时,大胆提出问题,让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去解决问题。并通过这些知识能进行一些尝试。发挥物理学科“知识来源于实践,又作用于实践”的特点。将创新教育渗透到生活各个方面。

三、教师是创新教育的执行者

人们常说:教师是人的潜能的发掘者。可见,教师在创新教育中的作用的重要性。作为一名物理教师,我们首先应该有渊博的自然科学知识,做学者型的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带领学生对物理知识进行探究,让学生领略物理知识为我们带来的乐趣。我们还应多思考,进行一些小制作,让学生从老师的创新精神中去体验创新思维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在教学中,我曾用10天左右制作过一个小型发电机。当上课向学生展示时,大家都跃跃欲试。课后,居然有4个学生都进行了制作尝试。从此以后,一旦课堂上讲解了一些小制作,同学们都会去做。更有部分同学会将一些制作进行改进。一个不经意的制作,在教学中却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向师性,激励学生动手、动脑,发挥出创新教育应有的效用。

社会的需求迫使我们对物理教育的改进,而创新教育是我们在以后的教育中必须学习的一种教育模式。面对“创新教育”这个新的名词,我们在物理教学中应如何贯彻实施创新教育,这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

参考文献:

[1]陈颢.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J].中小学教育,2012,9.

[2]杨志广.谈初中物理创新教育[J].神州,2012,13.

物理创新教育第2篇

一、物理创新教育,首先要物理教育创新

物理学本就是一门不断发展和进步的科学,没有人类的发明与创造,就不会有物理学研究的进步。没有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的反驳,就没有人类对力学的进一步探究。同样,没有我们对物理教育的创新,就谈不上物理创新教育。

1.物理教育观念的创新。在物理教学中,作为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从根本上改变我们原来的教育观念。把我们的灌输式教学转变为自主教学,把上课时教师的主导地位转变为以学生为主的教育模式。夸美纽斯曾说过,教育没有创新,我们就不会有进步。教育观念的创新,首先要求教育者在教育中不断的要有创新意识。

2.物理教育内容的创新。在物理课本上,我们除了有新课程内容,还有科学世界、STS、小实验、小制作等。在以前的教学中,可能我们重点讲解的事新课程内容,而对其它会置之不理。但是,随着学生知识面的不断拓展,他们对学科的兴趣及好奇心会越来越广。我们必须要将我们的教育内容在原有的基础上通过我们的学习和补充把学生的学习引领到一个新的高度。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创新教育在物理学中的作用。

3.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的创新。启发式教学越来越受教学者推崇,其原因就在于它能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作用,并使学生的学习思维得到发展,学习兴趣得到提高。在物理教学中,我们还应运用实验的作用,第一?课,我们都会做一些小实验,如将一烧瓶中盛适量的水,用酒精灯加热至沸腾,然后倒过来淋上冷水,水有沸腾了;在冰柜中取出的冰棍向下冒白气等。这些实验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良好的教育环境对物理创新教育起着重要作用

一个人的智力,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内因;一个好的环境,则是培养创新意识的诱因。教育环境,可分为学校、家庭、社会环境。如果学生长期生活在民主、平等、团结、协作的环境中。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学习,并且让学生能大胆的质疑,这对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学校环境对物理创新教育的作用。学校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在学校中,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学生之间的关系,学校的教育教学方针,这些都影响着教师的创新教育和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我们要激励学生提出在学校看到的物理知识和物理现象。如看见亮着的灯,思考为什么会发光;看见流出的自来水,思考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压强等。这些在增进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2.家庭环境对物理创新教育的作用。家庭是学生启蒙教育的第一学校。融洽、和谐的家庭氛围,对学生的创新教育至关重要。我曾教过一个学生,它成绩并不理想,但就是喜欢摆弄各种电器。又一次在家中,他居然拆开了家里的电视,慢慢地欣赏起内部电路。这时,他的父亲下班回家,看见了拆开的电视后,不但没有发火,反而鼓励他说知道电视是怎样放出的图像吗?然后和他一起研究。并鼓励他认真学习,在书中会学到更多的电器知识。在他的努力和家长的激励中,该生成绩突飞猛进,高中毕业后居然考上了电子科技大学。在大学期间还有多项电学方面的小发明。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家庭环境,他就不会有那么强的创新意识。

3.社会环境对创新教育的作用。在我们的周围,自然科学无处不在。如果我们认真抓好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那么可以让学生能认识物理,认识科学。与此同时,大胆提出问题,让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去解决问题。并通过这些知识能进行一些尝试。发挥物理学科“知识来源于实践,又作用于实践”的特点。将创新教育渗透到生活各个方面。

三、教师是创新教育的执行者

物理创新教育第3篇

关键词:创新教育;物理教学;教师

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教学的活力,从而实现学生的自主性发展。

教师丰富的科学知识内涵为科学性指导提供可能。只有教育者的智力、创造力的开发,才能引导和带动学生智力、创造力的开发。人们常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在现代飞速发展的社会,教师若不思进取,不及时地汲取营养,那就会落后,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教出的学生又怎能有创新精神呢?更何况高科技时代的今天,物理应用非常普遍。若教师们不继续学习,那学生的创造性也将会被消灭在萌芽状态。为此,只有教师的脑筋开化、发展了,才能给学生以科学性指导,带动学生进入创新的学习环境中。

教师无论再怎么学习,知识和能力也是有限的。若借助教育网络或参考一些课外资料,则可突破这个局限性。信息资源的利用,可以使科技教育内容迅速地传递给学生;使科技教育的内容与学生感兴趣的空间相接近;科技教育本身发展很快,开拓网络可以让学生无限下载并在第一时间把前沿的科技教育内容告诉学生,使学生的知识面进一步扩大。新课程在章节后面都注明了网址,也就是说新课程体系已经构建了让学生上网的有利条件,从中也充分体现了它的必要性。完善的科技教育网络可激活学生的科技潜能、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学生提供动手和研究的可能;激活学生不断发展自己特长的潜能。

当前的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家庭、社会要与学校相互沟通、积极配合,才能使学生得以全面协调的发展。家长和教师之间的沟通,对学生的发展可以起到补充作用,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和谐一致才能使学生树立主体意识、参与意识。

现代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它可以促进学生将学校所学的知识进行实践论证并加以创新;另外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物理学正是理论和实践的完美统一,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向实验室和工厂,走向实践的各种平台。

教师的思想境界包括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教学思想。要造就一批有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教师的观念一定要新,要打破陈旧的教育观念,给学生留有自主思维的空间,唯我独尊是不可取的,否则只能给学生造成一个压抑的环境,让学生无形中形成一种恐惧心理,以至于不敢伸展、不敢求异,更何况创造性的学习和发挥呢?物理学科与生产、生活联系密切,学生往往会提出一些课外的问题,我们要耐心地解答并予以表扬和鼓励,不要轻易地拒绝,从而保护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另外,教师要多运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加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研究意识。

例如在物理教学中穿插介绍伽利略敢于怀疑、不盲从权威的思想,介绍布鲁诺为坚持真理而献身的精神,学习牛顿的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学习居里夫人的刻苦钻研、勇于实践,充分挖掘科学家崇尚科学的情感和价值观、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品格修养,追求科学的顽强毅力和献身科学的奉献精神,发挥科学史可以给人以智慧的功能,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目的。同时,教师通过给学生适时讲授有趣味的故事,可以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以精神激励。如在讲电学时,把爱迪生和白炽电灯的故事讲给学生,让学生了解科学家的成才之路,并使其深深地体会到“天才等于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这一道理;在讲到玻意耳——马略特定律的时候,介绍定律的来历以及不同国家对定律的不同称呼,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进一步学习创造良好的氛围等等。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很多物理知识都是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认真总结和思考得来的。比如:平面镜成像、惯性定律、磁现象等,因此实验教学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物理教学中,如能正确地演示和指导学生实验,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进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笔者认为作为教师应该敢于创设条件,指导学生自己制定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步骤,准备好实验器材,由个人或自由组合成实验小组,亲自动手操作实验,观察现象,分析结果,揭示初步的规律和实质。比如:在探究“电阻上的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时,让学生先猜想或假设,学生可能会想到与电压、电流等有关,然后让学生带着疑问去进行实验,这样学生不仅能积极主动地思考、提出问题,还能通过探索去解决问题,既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通过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增强对物理学的兴趣。

物理学研究的主要是关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学生面对着多种多样、千变万化的物理现象,怀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神秘感,觉得一个个物理现象是一个个谜,总想把它们解开。做好物理实验,是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去解开这些谜团的有效途径。实验教学可以在课上,也可以在课下,可以使用实验室所配备的器材,也可以自备自制教具,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甚至可以使用日常生活中学生身边的现有物品做实验,如用铅笔和小刀做压强实验、用雪碧瓶做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的实验、用汽水瓶做大气压实验等等,通过创设条件,让学生充分地动脑、动手、动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同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将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索性实验,让学生选择器材、设计实验方法,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总之,物理学中要实现自主性学习,实现自主发展,一方面要有教师的科学指导,另外还要有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具体的实施办法以及家庭、社会的大力支持。

参考文献

物理创新教育第4篇

物理课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自然学科,一直影响着整个社会的思潮和发展。物理教师应结合学科特点,认真研究和总结前人的知识成果,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无论是在课堂内外物理教师都应以其丰富的知识、敏捷的思维、严谨的表达和独具匠心的创意去影响学生、感染学生,才能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真正起到导演的作用。

2.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创新教育的基础

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创新人才,而创新意识是基础,即学生有创新的兴趣与动机。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远胜过责任感。教师可通过无数物理学家的伟大发现和发明的经历来教育学生;用生动的比喻,绘声绘色的讲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开展丰富多彩的趣味课外活动,使学生学习生动活泼,在轻松的情绪中学习物理知识。例如,在讲解初二的《电压》时,我们采用了与水压的类比法。虽然比简单给出电压结论多花些时问,但对培养科学思维方法显然是有益的。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善于捕捉学生的兴趣点、闪光点,帮助其设计方案,模拟物理学家研究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进一步激发学生求异创新的意识。

3.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关键

创新教育归根到底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性思维是创新精神的重要环节。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旨在增强对物理问题的敏感性;思考物理问题的灵活性、独特性、流畅性和变通性;培养善于观察物理现象的能力;探求物理新知识的能力;转移经验、联想等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思维特点、所讲的知识特点,有意识地培养思维方法,使学生的思维多样化。

4.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根本

在物理教学中一定要扎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4.1以探究为核心的主动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倡导以探究为核心的主动学习方法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要利用好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优化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环境,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使学生真正享有愉快、平等、宽松的学习氛围,这样学生的聪明才智才会得以正常发挥。当然,教师的引导作用很重要,若引导得体,会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若包办代替会阻碍学生的发展,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亲历探究过程,给学生自主活动提供机会空间,不应越俎代庖,更不应以“讲授探究”代替“亲历探究”。只有让学生真正做到主动探究,他们才会有创新。

4.2贴近实际,启发质疑问难,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长期“注入式"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养成了懒惰习惯,课堂上不善思考,不提问或不敢提问。要解决这个问题,课堂教学首先应把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看作是创新的动力源,在求知的过程中,不懂就问;鼓励学生大胆提问,不论问题质量如何,都给予鼓励;对所提出的富有思考性的问题,教师要组织讨论、启发点拨或让学生互相讨论,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如图书馆、互联网或向成人教师求教,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自己的努力找了问题的答案。在质疑问难中锤炼自己,为培养创新能力铺设一条高速公路。

物理创新教育第5篇

创新是事物发展过程中量的积累,是量变过程。同时创新又是创造,是事物的突变,是一个全新事物和方法,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质变。物理的实验教学能够很好的体现这一质变过程。我们下面就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来探索创新教育的具体实施。

一、更新实验教学的思路

创新不是凭空的胡编乱造,而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分析、总结,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来得到前人没有得到的结果结论,或者是用前人的正确结论创建新的领域。如果把创新等同于建造空中楼阁,那是对创新的一个歪曲,是非常容易误入唯心主义的泥潭的。

物理就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也就是物理的定义、定理、规律、定律都建立在大量的实验和实践活动中,那么我们所说的实验也就不仅仅局限于现行初中物理教科书中所安排的十九个学生分组实验,两百一十一个演示实验和若干课外小实验。我们的实验教学可以在课上,也可以在课下;可以使用实验室所配备的器材,也可以自备自制教具,甚至可以使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现有物品,经常用学生身边的物品做实验,如用铅笔和小刀做压强实验,用雪碧瓶做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的实验,用汽水瓶做大气压实验用眼药瓶做物体的浮沉实验,用水和玻璃做光的色散实验等,这些器材学生更熟悉,更有利于使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物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而且通过这些课本上没有出现的器材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大家一起来想一想,还可以用什么来说明我们要知道的内容。或者,这种类似的方法我们可以用来解决其他什么问题,等等。调动学生刚刚起步的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的精神。

总之,我们不是为做实验而做实验,我们做实验是学习这种研究事物内在联系,研究问题的方法。

二、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

1、观察是创新的前提

观察是实验的第一步,也是创新的前提。没有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谈不到创新的。我们在实验教学中首先应该使学生知道:所谓观察就是要有目的地辨明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注意发现引起变化的条件和原因,其次,要使学生了解观察是要经过一定的努力,克服一定的困难,才能发现问题,才能得到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和正确的结论。

需要指出的是: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知道,观察事物是科学方法中提取大量事实的第一步,也是我们要进行任何创造和超越的第一步,我们所需要的不仅仅是大家观察到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观察这个活动的本身,观察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比如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在给水加热的过程中,能看到什么?在此基础上引导同学讨论观察的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可以提示看到的不同的现象是由不同的原因引起的,但是具体到是哪些原因,应该由学生通过多次的实验得出一定的结论,而不是老师在黑板上把各种条件罗列出,再提供给学生实验。那样做实际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是不利于学生形成创新思维的。

2、实验,在学习中创新。

人们的许多物理知识是通过观察和实验认真地加以思索和总结得到的。如对于彩虹,自然界在特定雨天后才能看到,平时看不到。在序言中教学中用三棱镜做光的色散实验让彩虹出现在教室里,使学生感到新奇,通过这段教学师生共同讨论,形成共识,知道什么是实验。实验就是在人工控制条件下使物理现象重复出现供人们观察的工作。通过实验,能够对物理事实获得具体的明确的认识,有助于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那么在这里学习的就不是色散的知识,更重要的学习了这种探索事实根本的方法——实验。

实验中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育学生每做一个实验应该:了解实验目的,正确使用仪器,作必要的记录,得出相应的结论整理好实验器材。根据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和结果得出结论,做出正确的实验报告。向学生适当介绍一些物理学大师所做的物理实验以及所取得的成绩,而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运用这些方法来探索知识。

3、重视方法的总结,动手动脑

科学方法提出这样几个步骤:收集大量资料,证据;总结分析;得出结论;提出意见和建议。实验做完了,结果出来了,我们的实验是不是就结束了?没有。应用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这也完全符合唯物主义方法论中关于从实践到理论再由理论到实践的辨证原则。

当学生做了基本实验后,教师应当对学生实验提出较高层次的要求--做验证性的和设计性的实验。比如在做完测平均速度的实验后应该总结实验时所采用的物理方法:控制变量的方法,这种方法在物理的实验中是最常用的,是应该掌握的。这样在学完密度知识后根据实验室所能提供的器材可以要求学生解决如何测金属块的密度问题,学生可以根据控制变量的方法提出设计方案,也可以提出一些具体问题,自己设计实验方法进行实验。这不仅对前面知识的应用,也是一种对物理方法的使用。

运用现有的知识内容推论后面的学习内容是一种物理研究的思路,更是学生应该掌握的物理方法之一。在这个研究的过程中也更容易有新的突破。在做固体融化的实验过程中(直接加热),开始的实验结论和课本上总是不一致,学生甚至考虑了课本的大胆想法。在引导学生考虑小学学习的热平衡的知识后,就有学生考虑是不是加热不均匀的问题,通过讨论,最终使用了水浴的方法来解决了问题,结论与课本基本一致。这就是运用来探讨新知识新方法,在探讨中学生也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三、实验教学评价中的新意识

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估,为制订下一个目标做准备,这是一个学科目标的结束。如果说学生已经掌握了知识的重点、难点,形成了相应的技能技巧,那么教师应该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总结,学生掌握了什么,超越了什么?谁做得最好,由教师和学生总结这个的经验,从而形成再创新能力,这个环节是必不可少的。

物理创新教育第6篇

关键词:创新教育;研究方法;思维;习惯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3-107-01

基础知识是发展创新能力的基础,取消考试的教学模式不能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众所周知,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主要场所是课堂教学,所以,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那么,怎样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呢?

一、构建适合创新教育的学习环境

1、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增加学生自己探索知识的活动量。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充分展示他们这一年龄阶段所特有的好动性、表现欲,从而有效地发现学生的个性并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此,教师除了为学生营造一个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外,还要克服喜欢“循规蹈矩”、歧视“思维怪异”学生的倾向。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毫无顾忌地发表见解,发展创新性思维。

2、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抛弃应试教育那种“重死记、轻理解”,“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数、轻效果”的学习习惯,养成善于发问、善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学习习惯。为此,在教学中要做到:凡是学生通过努力自己能看到的,都应该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看;凡是学生通过努力自己能做到的,都应该让学生自己去创新、自己去做;写、算、说等活动都是如此。在学习活动中,教师主要给予学生必要的启发、诱导、点拨,长此坚持,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形成,创新能力就会得以发展。

二、注重物理研究方法的教学

物理学的研究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分析法、综合法、类比法、假说法、数学法、理想化方法等。事实上,在物理学发展的过程中,每一现象的发现、每一概念的提出、每一规律的论证都离不开这些方法。伽利略利用著名的理想斜面实验(实验法、理想化方法)发现了惯性定律的实质;惠更斯把光的传播同人们熟知的声音的传播相类比(类比法),创立了光的波动说;赫兹利用当光、电两种不同运动形式被稳恒电场能量量度时所表现的等效性(等效法),测定了电子的逸出功;麦克斯韦创立麦克斯韦方程组时,大量运用了数学法;爱因斯坦创立狭义相对论时,大量地使用了假说法等。我们可将这些方法灵活机动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更能够掌握方法,从而培养其创新能力。如同登珠穆朗玛峰一样,我们不仅使学生明确登顶后的考察结果,更要使学生明确如何进行筹划、建立大本营、设立突击营地、选择线路,并掌握前人失败的原因,使学生在“三维空间”学习知识和方法,这样的教学方法看似浪费时间,实质上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大有益处。

三、培养全思维的学习习惯

全思维是指全息思维模式。它将思维分为思维内容、思维过程与思维形式三大部分。其中思维内容由动作、形象、逻辑、辨证四部分组成,称为中性因子;思维过程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概括与推理,也是中性因子;思维形式可分为求同、求异,集中、发散,习惯、变异,循序、跳跃,试误、顿悟等五种范畴,在每一对范畴中,前者是正向因子,后者是反向因子(正向因子又称正向思维,反向因子亦称反向思维)。三部分交叉组合,构成空间多维思维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克服单一思维模式,建立知识、方法、能力相结合的多维思维模式。在物理教学中,可使学生在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基础上,运用全思维的方法,进一步弄清概念、规律间的物理知识结构,以领略物理学的实质,学到物理学的精髓。为此,我们须引导学生自己勾勒出观念、概念、规律、和方法相互关系的知识结构图,从而实现认识上的第二次飞跃。例如,学完高中课程后,可画出力学部分的知识结构。

四、发展新知识组块的创生能力

新知识组块的创生能力是在待解决的新问题面前,迅速调用认知结构中所有内容及各种能力,并将组织起来,整理成适合于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与认知结构的清晰程度和组织水平有关,但更主要取决于认知结构的变异性和综合创新水平,即取决于创新能力的水平。

物理创新教育第7篇

传统观念认为师生关系是从属关系,学生得服从老师;如果学生不听话,老师就可以辱骂以及体罚学生。这样不仅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也打消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新课程改革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教师和学生两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首先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民主和平等的姿态接纳学生主体的差异性、独特性,甚至是局限性,转变传统教育中“唯师是从”的专制型师生观,构建主客体问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新型平等的师生观。其次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老师要有爱心,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改变“学生是被动受信体”及“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发展的“引路人、对话人、咨询人和朋友”的民主观念。三要贯彻“以学为本、以学定教、先学后教、教为导学”的原则,将学习教学目标变为学生自主、自觉的行为,激励和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和参与能力,多给学生质疑、问难及师生共同讨论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提供自我学习、表现和创造的机会,帮助学生解决疑难和掌握学习策略。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但学生有主观能动性,学生能否学习好,与他的主观能动性有直接的关系。英国教育家洛克说过:“儿童学习任何知识最合适的时机是当他们兴致高,心里想做的时候。”学生学习的时候是有选择性的,他有兴趣的就接受;没有兴趣的,他接受不了。因此,老师在教学活动中,一定要重视学生的心理活动,重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在讲述“遗传信息的携带者一核酸”一节中,先讲述DNA指纹法在案件侦破工作中有着重要的用途。刑侦人员将从案发现场中得到的血液、头发等样品中提取的DNA,与犯罪嫌疑人的DNA进行比较,就可能为案件的侦破提供证据。接着提出问题①为什么DNA能够提供犯罪人的信息,②DNA鉴定技术还可应用于哪些方面?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兴趣又是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内在动力。例如,在学习细胞呼吸时,教师还可联系日常生活中出现的现象,要求学生根据呼吸作用原理,思考以下一组问题:人在剧烈运动后为什么会感到肌肉酸痛?苹果贮藏久了为什么会闻到一股酒味?为什么过一段时间就要给花松土。由于这些问题由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引入的,所以,学生一开始就产生了强烈的探究兴趣,随着问题的不断解决,学生的成功感不断增加,以此诱发他们的创新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三、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

现代教学理论告诉我们,课堂教学的优化,归根到底是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更新,而核心就是怎样看待每个学生,是否相信他们的学习潜能,是否尊重他们的人格,是否能真正调动他们认知的动力和积极性,帮助他们发挥潜能和发展个性特长。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诺做过一项实验:用他的教学方法在美国3000多所学校进行实验,在这些学校,有8O%的学生成绩原来是不理想的,用他的教学方法以后,有7O%的学生成绩得到了提高,在一些学校,优秀的学生达到了80%一9O%。这说明每个学生的潜力都是比较大的,能否发展其潜力,关键在于教师教授是否得法,是否善于调动学生的心理因素,是否善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进行教学。近十几年来国内教育改革的很多实践经验也证明了这一点。莎士比亚说过“赞美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没有阳光,我们就不能生长”。廉姆•杰尔士也说过“人性最深刻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的欣赏。”教师有了正确的观念,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可以用“你回答的非常好”、“你真棒”等词语鼓励学生,让他们在这种被欣赏的氛围中不断进取;如果教师认为学生根本不行,那么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的成绩会越来越差。因此,教师要有这样的信念:每个学生都是能够教育好的。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的时候,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由机械性学习向探究性学习的转变。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呢?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人的思维过程中,问题情境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思维过程是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问题既是思维的起点,更是思维的动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通过问题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以问题主线来组织,来调控课堂教学,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学习糖类和脂质一节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思考:①哪些食物中主要含有糖类}②脂质和脂肪是同一种物质吗?带着这两个问题学习新知识,这样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接着,指导学生动手做还原糖以及脂肪鉴定的实验,由于是学生亲身亲为的,所以步骤的关键以及结论难以忘记。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主动探索知识,总结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