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保护湿地生态环境(合集7篇)

时间:2023-11-12 15:14:53
保护湿地生态环境

保护湿地生态环境第1篇

大家好!

我们的家乡在美丽的杭州湾畔,我们为杭州湾湿地而感到自豪!从小,我们就伴着波涛澎湃的钱塘江涌潮,捡拾滩涂上蛤蜊泥螺长大。我常常和小伙伴们采下堤岸雪白的芦苇,尽情地玩耍着,在滩涂上抛下一串串欢快的小脚印。那时候的我,感觉杭州湾湿地真美!

这学年,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走进杭州湾湿地:用仪器测量她的水质,用彩笔描绘她绚丽,用歌声赞美她的富饶,用双手保护她的身躯……咱们用小公民的行动,美化着这片绿色的湿地——杭州湾变得更美了!

社会各界的叔叔阿姨们一起来到即将建成的杭州湾跨海大桥游览,共同关注着大桥下一片宝贵的湿地资源。“世界银行赠款500万美元支持杭州湾湿地保护,到明年大桥通车时,游客在大桥上,能看到海鸟起飞、鱼虾成群的美景。”这多么令人欣喜万分哪!作为家乡未来的主人翁,今天,我们还想用我稚嫩的声音,向全市的红领巾,向社会各界的叔叔阿姨们发出以下倡议:

1、自觉地爱护湿地里的每一种生物,珍惜每一寸水土,保护湿地的生态环境。

2、无论您从事什么工作,希望您都能成为一名杭州湾湿地保护的义务宣传员。

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吧!相信咱们的杭州湾湿地一定会成为最美的“湿地公园”,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游客来慈溪观光游览!

有您的支持和参与,您才可以看见人与自然和谐的动人场景:人们在岸边垂钓,芦苇在和风中恣意生长,白鹭在水草中安宁的栖息,跳鱼在滩涂上跳跃,鱼虾在清水中畅游……

保护湿地生态环境第2篇

拉鲁湿地是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

被誉为“拉萨城市之肺”、“拉萨城市之肾”的拉鲁湿地位于拉萨西北城区,过去是贵族拉鲁家的领地,是一块水草丰美、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城市天然湿地,现存面积6.2平方公里。拉鲁湿地对拉萨市这样缺氧、干燥的高原城市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仅对拉萨市区起着调节气候、增加空气湿度和增加空气中含氧量的作用,是20多万拉萨市民健康的保护神;也是多种高原特有动物和植物的栖息地,更加值得注意的是它是拉萨市区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不断循环的关键纽带。

拉萨市作为自治区首府城市,是整个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里的常住人口多达20多万,但是到目前为止,拉萨市除了自治区人民医院建立了一座规模不大的医院污水处理厂以外,就没有别的污水处理厂。20多万居民制造的全部的生产污水和生活污水完全依靠拉鲁湿地这块天然污水处理厂的处理。

拉鲁湿地是一块巨型的膜过滤器,它能截留住地表水中的绝大部分的有毒有害的无机大分子化合物和污水中的颗粒物质、悬浮物质,减少地下水中有毒有害的重金属离子的含量,对硬度大的拉萨地表水起到了天然软化的作用;拉鲁湿地又是一块巨大的天然活性污泥生物反应器,湿地内丰富的微生物菌群可以分解流入湿地内地表水中含有的大量难以降解的大分子有机污染物和病菌污染物,减少了进入地下水中的“三致”污染物,保证了拉萨市民饮用水的安全性。

拉萨市地图上所标志的绿色是拉鲁湿地的面积和方位。

拉鲁湿地的保护及问题

拉鲁湿地对拉萨市区起着调节气候、增加空气湿度、增加空气中的氧含量、过滤净化污水、保持地下水位、维持生态平衡以及美化城市环境等重大作用,也是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但是,由于过去人们的环保意识淡薄,对拉鲁湿地的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忽视了拉鲁湿地的生态环境保护。人为侵占、乱占湿地,盲目开发、过度放牧的现象十分严重;加上大家毫无顾及地往湿地里倾倒生活、生产垃圾,排放未经任何处理的生活、生产污水,严重破坏了拉鲁湿地的生态环境系统。因此,拉鲁湿地的有效湿地面积急剧缩减,湿地面积由80年代初期的10.2平方公里到现存的6.2平方公里,在短短20几年的时间里湿地面积萎缩了近一半。

拉鲁湿地是一块典型的高原沼泽地类湿地,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城市湿地,它是在高寒草甸的特殊气候条件和特殊地理位置情况下形成的。它的生态环境结构比较简单,生态环境系统十分脆弱,环境容量十分有限,再也经不起人为的破坏,特别是未经处理的生活、生产污水的排放将给拉鲁湿地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因为作为一个天然的污水处理场,拉鲁湿地的污水净化作用是通过土层快速渗滤原理来实现的。湿地土层快速渗滤系统废水净化处理运行是间歇性的、周期性的,如果连续不断地超负荷进行污水处理,那么湿地土层系统将一直处于缺氧状态,土层对有机污染物达到吸附过饱和而失去净化能力。其中,氨、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过度排入将导致湿地水质严重的富营养化,水质的富营养化会导致水生植物的大量繁殖,减少湿地水体的含氧量,从而改变湿地的生态群落,而生物多样性消失,湿地逐渐淤积退化。

加强拉鲁湿地保护的对策与建议

自治区和拉萨市两级党委、政府以及各有关部门十分重视拉鲁湿地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保护。于1999年5月25日,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建立拉萨市拉鲁湿地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并于2000年4月出台了《拉萨市拉鲁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方法》,拉鲁湿地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管理从此步入了法制管理的轨道,拉鲁湿地面积逐年减少的趋势得到了控制。但是,我们为保护拉鲁湿地生态环境保护所做的工作离拉鲁湿地生态环境保护的实际需要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还有一些问题急待着我们去了解和解决。

1.严格控制污水的排入量。拉鲁湿地的污水净化过程是拉萨市城区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水体循环的关键环节。但是,拉鲁湿地的环境容量是十分有限的,极易遭到破坏,且一旦遭到破坏就几乎不能恢复。因此,我们应该鼓励源头生产企业改进生产工艺流程进行清洁生产,严格禁止和限制源头生产企业的不达标生产污水的排放,并且应该在生产污水、生活污水集中排入口建立一座污水处理能力在1万吨/日左右的生物污水处理场,在污水还没有进入拉鲁湿地以前进行二级污水预处理,以减轻污水对拉鲁湿地造成的生态破坏程度。

参考文献

1、陆雍森,环境评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第二版。

2、谢雄国,肖锦,水体富营养化问题评述,四川环境,2000(19),-22~25。

3、张世银,邓二林,梁立德,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浅谈拉萨市拉鲁湿地自然保护区的保护与管理,科技,2001(10),52~55。

4、琼次仁,拉琼,拉萨市拉鲁湿地的初步研究,大学学报,2000,15(4),40~41。

5、徐芳香,陆雍森,我国地下水中硝酸盐污染防治及水源保护区划分,污染防治技术,1999(12),-20~23。

6、林福申,关于湿地保护概况的综述,现代渔业信息,1998,13(8),-6~12。

7、鲁奇,刘洋,中国湿地消失的原因及保护对策,环境保护,2001(10),-21~23。

8、陶思明,中国自然保护区发展与湿地保护,世界环境,1999(4),-44~46。

9、孙景云,左犀,地下水饮用水源地的保护,环境保护,1996(5),-20~24。

10、SelmaC.Ayazand Lutfi Akca.Treatment of wastewater by natural systems.Environmental In ternational.-2001.26(3).-189~195.

11、Knight,RobertL.Wildlife habitat and public use benefits of treatment wetlands.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1997.35(5).-35~43.

2.加强拉鲁湿地生态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全民的湿地保护意识。拉鲁湿地生态保护是全市居民共同的事情,其保护与管理是一项长期复杂的任务,仅仅依靠政府有关部门单方面的力量是无法完成的,只有调动全民的力量才能使其发展。拉鲁湿地的保护与全市居民的身心健康息息相关,因此,保护拉鲁湿地也是每一个拉萨市民的应尽的义务。我们应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加强湿地的有关知识的普及以及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全民对湿地重要性的认识,使每一个公民都懂得湿地保护是造福人类、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光荣事业,从而增强全市居民保护拉鲁湿地生态环境的自觉性。

3.加强拉鲁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监督。国家已经为环境保护和湿地保护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等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拉萨市人民政府也配套出台了《拉萨市拉鲁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方法》等一批法律法规,各级职能部门要认真执行,要着重加大执法力度,将拉鲁湿地的生态环境保护纳入环境保护执法大检查中,依法处理各类违法违纪案件。严厉惩处随意排放未达标污水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严格禁止在拉鲁湿地内继续从事开垦农田、挖设鱼塘、挖取草皮、打鱼、倾倒垃圾等违法湿地保护的行为,维持拉鲁湿地的完整性。

4.应积极开展拉鲁湿地的科学研究。拉鲁湿地是拉萨河地区湿地的核心,它为拉萨市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三个效益的协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大学的一些学者对拉鲁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多种生态功能方面曾经进行过认真的考察研究,也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科研成就。拉萨市政府和自治区科委一些人也曾对拉鲁湿地自然保护区进行了认真的考察研究并对拉鲁湿地的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一些积极有效的对策。但是由于拉鲁湿地所处的地理位置、地质地貌和生态环境十分特殊以及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的独特,我们对它的认识仍停留在表观概念上,而对其实质结构和功能的研究仍处在萌芽阶段,有许许多多的问题亟待科学研究和发掘。因此,我们要继续加大对拉鲁湿地的湿地资源、湿地地理和地质环境、湿地的生态过程、湿地的生态环境功能、湿地的生物多样性以及湿地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科学考察和科学研究,以科技推动拉鲁湿地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保护。

5.加强对拉鲁湿地的环境监测工作。我们应摆脱先污染、后治理的落后的被动的环保观念,树立预防为主的湿地保护理念,重视湿地的环境监测工作。应建立一套以水体污染生物监测为主,水体污染物理监测、化学监测相结合的完善的湿地生态功能监测系统,定期对拉鲁湿地的生态环境状况进行监测,建立有效的预警预报系统,及时掌握和制止突发性污染事故。

保护湿地生态环境第3篇

关键词:湿地公园;生态保护;建设策略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湿地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的自然生态系统,被称为地球的“肾”,为人类生产、生活与休闲提供多种资源,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我国在加强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的同时,还积极在不具备建设自然保护区的区域建设湿地公园,湿地公园是国家湿地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小区、湿地野生动植物保护栖息地以及湿地多用途管理区等共同构成了湿地保护管理体系,为湿地的保护开发以及合理利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湿地公园的含义和性质定位

1、湿地公园的含义

湿地景观是由湿地人类文化圈和湿地自然生物圈相互作用形成的,主要是指湿地风景名胜区和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自然保护区是指湿地自然性较强、科学价值较高其核心区通常处于绝对保护状态的区域。湿地公园景观是在湿地保护和恢复工程的基础上,满足湿地生态服务功能的前提下,利用湿地资源优势,挖掘区域湿地文化,在湿地保育区以外建设的具有生态性、艺术性以及社会文化性,适宜公众游览的以湿地为主题的游憩空间。

2、湿地公园的性质定位

湿地公园作为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的一种新模式,在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已取得成功经验,并得到广泛赞誉和认可。湿地公园既不是自然保护区,也不同于一般意义的城市公园,自然保护区更注重对自然资源的保护,普通公园则关注休闲游憩和向大众开放。它是兼有物种及其栖息地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教育功能的湿地景观区域,是保护区与公园的复合体。

湿地公园的建设是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催化剂”,也是湿地保护和保育理论的实践成果,集中体现了湿地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具备主题性、自然性和生态性。湿地公园应该保持该区域的独特的自然生态系统并趋近于自然景观状态,维持系统内部不同动植物种的生态平衡和种群协调发展,并且在尽量不破坏湿地自然栖息地的基础上建设不同类型的辅助设施,将生态保护、生态旅游和环境教育的功能有机结合起来,实现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生态状况的改善,最终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境界。

二、湿地公园植物景观建设措施

1、水面的植物景观

湿地公园除具有一般公园的功能外,最突出的特色就是有广阔的水面。水域不但能为生物提供栖息场所,调节空气湿度的生态功能,而且构成了园林景观的要素。单独的、平静的水面不足以形成美丽的风景线,当搭配了植物的种植,能给辽阔的水面带来无限的生机。按生活方式与形态特征分,水生植物分为挺水型、浮水型、漂浮型和沉水型。营造湿地水面景观时,应遵循湿地植物设计原则,选择观赏价值高的植物,科学处理植物与水体的关系,模拟再现自然水景,充分展现水生植物的丰富色彩与姿韵。植物的倒影映入水中,微风吹过,荡漾起层层微波,使水面增添了无穷的情趣。

2、岛屿植物配置

湖中岛屿配置丰富的植物后,加强了水面景观、丰富了水面色彩,更能将大的水面划分成不同情趣的小的水面空间。南湖的岛屿分为半岛和湖中岛两类,半岛在植物配置时除了考虑植物景观还要考虑导游路线,避免妨碍交通;南湖中的岛屿大多是扩湖期间,为保留一些姿态优美的大乔木而刻意建造的,岛屿的大小、植物配置都是围绕着这些被保留的乔木而精心设计的,主要考虑远眺的效果,除了植物本身的色彩、姿态外,各类植物在水面形成的倒影也丰富了水体景观层次,增加了游人游览时的趣味性。

3、专类植物园的景观科普教育是湿地公园的主要功能之一,专类植物园的特定植物种植能良好向人们展示湿地植物。专类植物园是指专门用于收集、展示某类观赏植物,营造以植物造景和观赏游览为主题的园林。它主要是介绍所收集植物的物种资源分布、物种组成特点、物种使用价值与文化趣味、生态习性与栽培技术等,还可介绍该园在物种保护和品种选育等方面的成就等,并兼顾一些环保和生态问题的常识教育。

4、自然式水岸线景观

湿地公园的水岸线应采用自然式护坡的营造方式。湿地具有过滤和渗透的作用,而混凝土砌筑的护岸将会破坏它这种功能。理想的湿地护岸形式,是以自然的湿地土壤沙砾基质代替人工砌筑,并在水陆交接的自然过渡地带种植湿生植物。采用形式多样的生态护坡,来设计湿地岸边环境,使岸堤土壤与水体之间能进行物质交换,既防止了水土流失,实现湿地的自身调节能力,又营造出了错落有致、野趣十足的生态环境。

三、生态优先的湿地公园建设

1、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湿地生态系统是一个比较原始的生态系统,其功能一旦遭到破坏可能会永久性的丧失,因此要从根本上树立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的意识。在湿地公园的建设中,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尽量避免和减少因工程建设对湿地造成的破坏;湿地公园建成后,要加强对工作人员的生态保护知识培训,提高其生态意识,同时加大宣传力度,让游客尽量避免和减少对湿地公园造成污染和破坏。

2、注重适度开发,保持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平衡

在对湿地生态系统建设和开发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不破坏湿地的自然良性演变为前提,实现对湿地生态平衡最小的干预,走可持续发展的开发之路,力争在开发的基础上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功能完整性。在全面实现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实施生物资源和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充分发挥湿地生态系统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最终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和统一的发展,为介休市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系统循环做出贡献。

3、休憩娱乐活动主题化、生态化

城市湿地公园中的游憩活动应该主题化、生态化,各游憩活动都应围绕湿地景观进行设置,游人的娱乐活动应集中在湿地公园的游憩观光区。游憩观光区是城市湿地公园展示湿地景观的主要区域之一,可向游人展示江海湖泊、河流湿地、沼泽草滩等各种湿地景观类型,也是游人休闲观光的主要场所,在不破坏湿地生境和产生污染、噪音的前提下,允许游人进行参与性的湿地体验活动,如观鸟观鱼、滨水体验、采莲垂钓等,促进生态旅游适度可持续发展,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融、天人合一的境界。

4、坚持长期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和开发的计划

湿度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开发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因此,国家湿地公园的保护和开发必须立足当前,着眼于未来,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处理好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突出湿地公园的特色,借助当地政府的平台,扎实地推进国家湿地公园的开发和保护工作。

5、加大配合,调动全社会了共同参与

湿地公园的开发建设不但需要环境、农业、林业、渔业、国土、旅游、水利等各个部门的支持与配合,同时还需要当地百姓的参与和支持。成功的共管首先源于其管理的理念和制度,在合适的管理理念、法律保证和有效机制的基础上,管理者分享权利、承担责任和明确的管理效益等方面也是成功管理的基础。

6、生态环境保护与湿地之间的关系

湿地与水生态环境直接相联、密切相关,水文要素特别是水是湿地与水生态环境之间联系的纽带,它既是湿地属性的决定性因子,也是水生态环境中最重要的因子,湿地是水生态环境的重要组织部分,水生态环境是湿地的重要支撑和基础,没有良好的水生态环境,也就没有健康完整的湿地。没有健康完整的湿地,就不会有良好的水生态环境,保护湿地是保护水生态环境的重要内容和有力措施,保护水生态环境是保护湿地的前提和保证,湿地的破坏和丧失,将直接影响水生态环境,水生态环境的恶化,直接威胁湿地的安全,健康的湿地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否则,不但严重影响可持续发展,而且将会受到大自然的强烈报复,因此,两者相辅相成,互相影响,相互依托,休戚相关。

结束语

城市湿地公园的出现为城市湿地资源保护带来了一种新型的模式,它成为国家保护湿地资源的一种重要手段。发展建设城市湿地公园是落实国家湿地分级分类保护管理策略的一项具体措施,也是当前资源破坏严重的形势下,解决湿地保护的一种有效的途径,因此,我们应该调动社会的所有力量参与保护湿地,加大城市湿地公园建设,保护我们的生态系统,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参考文献

[1]张秋月,贲东生.浅谈我国城市的生态化建设[J].山西建筑,2010.

[2]周曦,高江菡.湿地、国家湿地公园和城市湿地公园所引起的思考[J].风景园林,2012.

保护湿地生态环境第4篇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与之相对应的是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现代人们所认识到的环境问题不再仅仅是简单的污染物排放的问题,同时包含了自然环境的保护,生态的平衡及如何保持可持续发展。特别对于湿地渔业的生态环境来说,其环境监测的意义更加重大,通过环境监测能够有效的将我国湿地渔业生态环境进行直观的反映,进而实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本文重点对湿地渔业生态环境的监测及保护进行分析。

关键词:湿地;渔业生态;环境监测;保护

中图分类号:S931.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230099

对于湿地渔业生态环境来说,其中最主要的工作就是环境监测以及相应的保护工作。本文主要以嫩江湿地渔业环境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主要研究了嫩江湿地渔业生态环境监测的工作,及相应的环境保护工作。

1 嫩江湿地渔业生态环境监测

本文研究的样本是嫩江湿地的渔业生态环境,其中选取湿地鱼塘进行环境监测,所选择的时间点分别是夏季和秋季,按照标准水样GB 12999-1991进行水样的选取,并每隔2h进行样本的选取。

其后就需要对所选取的样本进行相关的监测,其中包括有水温、pH、溶解氧、硫化氢、氨氮、总磷和总氮等因素,并根据相关的标准进行监测对比,进而得出相应的结果,具体的监测方法是:对于水温的监测来说,所运用的是GB/T13195-1991温度计法进行监测;对于pH值的监测来说,所运用的主要是GB/T6920-1986玻璃电极法进行监测;溶解氧的监测方法则是GB/T7489-1987碘量法;硫化氢的监测运用的是亚甲基蓝分光光度法;氨氮的监测方法主要是GB7479-1987纳氏试剂光度法,而对于其中磷和氮的含量检测来说,主要运用的是紫外线分光光度法。通过进行相应的监测并对监测的结果进行记录。

2 湿地渔业生态环境主要存在的问题及相应保护措施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各类资源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开发利用,并逐步实现了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但是对于湿地渔业生态环境来说,其与渔业生产之间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尚没有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共同发展,湿地渔业生态环境也日益成为我国环境恶化的重要问题,所以,需要不断对湿地渔业生态环境进行监测,根据所得出的结论进行相应的保护。

2.1 对大水面的放养模式进行调整

不同的养殖模式对于湿地渔业的生态环境具有不同的影响,以渔业中的草鱼为例,当草鱼的作为主要的养殖体时,生态环境就会出现较为严重的富营养化。在通过对湿地渔业生态环境监测之后,所以找到相应的保护方法,对于大水面放养来说,想要保证湿地渔业水域生态环境,实现此环境下其他水生生物的正常生长,就需要对放养模式进行一定的调整。当水面面积在5hm2以上时,要对所放养的鱼种类进行选择,保证70%左右的鱼类为滤食性鲢鱼和鳙鱼,剩下的30%可以选择一定数量的鲤鱼及鲫鱼进行放养,其中要特别注意对草食性鱼类的放养,这样就能够有效的实现湿地生态环境及水生生物的自我恢复。

2.2 有效对立体生态渔业进行发展

对于湿地渔业生态环境监测来说,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湿地环境利用的最大化,所以,对于湿地渔业生态环境来说,就需要进行立体生态渔业的养殖,具体的方法是可以在湿地浅水区进行莲的种植,而水域较深的生态环境则可以选择水上种植莲,而水下进行鱼类的养殖,这样就能够有效实现养殖模式的最优化,对湿地的生态渔业发展实现最大化,实现利益最大化。

2.3 有效实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对于湿地渔业生态环境来说,最优质的湿地生态环境就是生物多样性的环境,以嫩江湿地为例,其主要生长的鱼类为乌鳢,还有一些嫩江湿地鲤鱼及鲶鱼等,而此水域同时也是部级的资源保护区,在此区域中,还进行了一定的人工服务,以提高了嫩江湿地生物的多样性,同时还对现实中经济型的鱼类资源进行了有效的丰富,例如嫩江湿地鲇等。而其中鱼类的丰富性增长,也保证了湿地渔业生态环境的整体提升,进而实现了生态环境多样性。

3 结束语

对于生态环境的监测工作来说,其整体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工作,所以只有进行有效的环境监测,才能够实现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这对于湿地渔业生B环境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沈新强.我国渔业生态环境养护研究现状与展望[J].渔业现代化,2010,11(1):156-160.

保护湿地生态环境第5篇

关键词大凌河口湿地;自然生态分布;生态功能;保护;对策

中图分类号s15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02-0319-02

大凌河下游凌河口湿地属于河流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这里有大面积海洋、滩涂、湿草、沼泽地等形成的湿地,属滨海湿地复合生态系统,分芦苇沼泽、滩涂、浅海海域和河流、盐田及水稻田6种湿地生态类型,是辽宁省的重要湿地之一。湿地作为重要的国土资源和自然资源,与人类的生存、繁衍、发展息息相关,它可作为直接利用的水源或补充地下水,又能有效控制洪水和防止土壤沙化,还能滞留沉积物、有毒物、营养物质,从而改善环境污染;它能以有机质的形式储存碳元素,减少温室效应,保护海岸不受风浪侵蚀[1,2]。近年来,随着大凌河流域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流域内各地市、县对水资源的需求量持续增加,地区之间争水问题日趋严重,工业用水无偿挤占农业用水,生产用水挤占生态环境用水等现象不断发生,河口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河口湿地发生严重退化[3,4]。因此,大凌河口湿地的保护刻不容缓,必须引起有关方面的足够重视与高度关注。

1大凌河口湿地概况

1.1河口湿地的地理位置

大凌河干流全长435km,流域面积2.35万km2,凌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渤海辽东湾北海岸,东起大凌河河口背河,西至小凌河河口钓鱼台礁,海岸线长83.7km。wWw.133229.COm凌河口保护区东部与辽宁双台河口部级自然保护区隔大凌河相接,东部为凌海市大有农场,西部为娘娘宫镇,中部为建业乡。

1.2湿地的水文特征

水是构成湿地的主要因素。在大凌河河口处,湿地是由地表水、地下水、潮水等组成。大凌河河水年平均径流量为19.16亿m3/年,最大含砂量90.3kg/ m3。大凌河下游属温带季风气候区,60%~70%的降水集中在6、7、8月内,形成洪汛期,在下游形成一片泽园,而且当地降水由于地面坡降仅有1∶1 000~1 500形成地表径流,绝大部分降水滞留原地靠蒸发排泄,大凌河口的潮差平均为2.39m,最大潮差达到5.06m,感潮河段直至凌海市,加上涨潮流速大于落潮流速,结果在河口及附近潮沟及沿海岸形成了落潮成滩。

湿地的地下水埋深仅为0~1.1m。受海水和潮水的影响,地下水含盐量高,部分地区地下水的矿化度高达10~20g/l(含cl-、na+、k+等)。在闫家及新庄子一带形成高氟区。

辽东湾海水水色较深,透视度较低,沿岸河水的注入,使海域中有机质、营养盐含量丰富。冰期长达3~4个月,可形成沿岸冰和冰脚,冰厚为10~40cm。

1.3湿地的土壤特征

大凌河下游湿地是由河流冲积沉积物和海水沉积物组成,并通过生物和人工的培植形成含有一定盐分的多种土壤,其中有潮滩盐土、滨海盐土、淤泥沼泽土、盐渍化草甸土和水稻土,各种土壤的特征见表1。据调查,大凌河下游湿地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加权平均值为1.12%。

1.4湿地植被

由于大凌河口湿地土壤过湿,盐分较重,所以植被条件较差,喜湿耐盐植物多,中性植物少,其中优势种和建群种全为喜湿或喜盐植物。大凌河下游植物群落的生产能力见表2。

1.5湿地动物

凌河口湿地动物种类丰富,每年有大量鸟类在此栖息、繁衍。有动物199科794种,已发现浮游生物82种,无脊椎动物60种,脊椎动物500多种。发现鸟类250种,其中水禽145种,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丹顶鹤、白鹤和二级保护动物白枕鹤和羽鹤。据该管理处专家考察,该区年迁徙栖息珍稀水禽达6万多只,经中外专家认定是东北亚鸟类迁徙的国际通道。

2大凌河口湿地生态功能变化

2.1蓄水调洪功能下降

辽东湾北岸湿地连片面积约有3 660km2,目前开发稻田和盐田约占47.8%,保留自然面貌的地区只占52.2%。再加上道路的修筑,防潮堤的兴建,使得水流阻隔,能够拦洪蓄水的地区只有1 400km2左右,蓄水调洪能力明显下降。

2.2生物群类锐减

自然湿地的面积减少会直接导致生物种类的减少和改变,按岛屿生物地理理论的推测,生物群类的减少能达到25%。

2.3营养物质的转化机制发生变化

原有湿地的营养物质转化机制受到破坏,转化为稻田和虾田所需的营养物质,排泄物质同原有湿地的自然排泄物完全不同,由于人类的介入,大量的农药、化肥随之排入,对近海海域构成污染。

2.4生物的生产力下降,相应输出量减少

沿海建虾田、盐田和拦潮堤坝,阻断了盐水、淡水间的交换和融合,使原有的沼泽水体性质发生变化,植物的生产量大幅度下降。随着临海沼泽的逐渐消失,芦苇的产量将大大减少,随着芦苇的减少相应的伴生生物和以芦苇作为栖息场所的生物量也随之减少;如河蟹的上市量在20世纪50年代仅附近一个县就高达600~700t/年,从80年代以后沿海虾田、盐田和拦海大坝的修筑,河蟹的上市量每年不足80t/年,到目前仅仅靠人工投放蟹苗收取成蟹,天然产的河蟹逐年减少;过境的鸟类也急剧减少。在大凌河入海口处调查过境小鸟,过去每年3、4月每小时可见100~150只,而近年同期调查过境小鸟量仅为10~30只。

2.5鸟类的栖息和营巢的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

由于大凌河河口地区工业油田、稻田等逐年的开发,使国家一级保护鸟类丹顶鹤歇息的苇沼泽地逐渐消失,目前下游的东郭苇场和大有苇场成为丹顶鹤主要栖息地。经有关专家长期观察,凌河口相邻的双台河口区湿地几乎没有见到丹顶鹤歇息的痕迹。因此,保护好大凌河下游地区的湿地是非常重要的。

3河口湿地的保护对策

3.1提高民众对河口湿地的保护意识,加强立法管理

湿地保护是一项社会性很强的公益事业,必须依靠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大湿地的保护力度,宣传保护湿地的重大意义。增强民众保护湿地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为区域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同时建议有关部门依照《辽宁省湿地保护条例》的有关规定执行,不断促进湿地保护工作走上法制化的轨道,做到依法保护和管理湿地。

3.2加强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实施退耕还湿工程

湿地的恢复是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凌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迫切需要加大资金投入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从而尽快恢复湿地的重建工作,对退化湿地应采取有效措施逐渐恢复其原貌,适量限制周围工业油田和农业稻田开发,退耕还湿,对周边的低洼易涝、不易生产粮食的耕地实施退耕还湿,从而扩大当地的湿地面积,在此基础上逐渐恢复湿地原有的丰富资源,为鸟类繁衍栖息及植物的生存生长提供环境,使其更有效地发挥湿地的生态功能。

3.3建立部门协调一致的行政管理制度

自然保护区建设是一项跨部门、跨行业的综合性工程,目前由林业、环保、国土、旅游、水利等部门负责,这种行业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容易造成各部门在湿地资源开发利用中管理不当。只有设立专门机构进行湿地资源保护的统筹规划、统一管理并合理开发利用湿地才是未来发展的方向。编辑

4参考文献

保护湿地生态环境第6篇

关键词:沉陷区;生态湿地;水环境保护;技术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2.195

0 前言

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同时,我国生态环境日渐脆弱,给环保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而在生态环境保护过程中,沉陷区湿地较为特殊,具有重要的科研与宣教意义,并且湿地多涵盖深水区和浅谈,水草丰美,有利于各类水禽栖息繁衍,因此沉陷区湿地具有极高的保护价值,相关工作人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护和发展。

1 某沉陷区生态湿地水环境情况概述――水系水质水岸三部分现状

本文选取我国沿海地区某县的矿井踩空沉陷区为研究对象,该沉陷区因地表沉降,地下水渗出而形成湿地,具有典型特征,能够充分地反映不同沉降时期水环境特征,同时在湿地格局变化和植被演变研究方面也具有重要价值。根据研究结果可知,该沉陷区湿地水环境问题主要集中在如下三个方面:①水系问题,该沉陷区属湖泊湿地类型,整个沉陷区分为南北两个相对独立且封闭的湿地单元,并且近年来湿地周边进行了取土作业,并对居民点旧址进行拆迁清理,出现多处水塘,降低了整个沉陷区湿地的连通性;②水质污染问题,该沦陷区并未设置排污口,水质污染源主要为周围农田开垦或者苗木种植中残留的肥料或农药污染,多由雨水携带造成;③水岸问题,该方面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沦陷区的放牧干扰,并且湖畔植被长势较差,导致湿地生态功能消退。

2 沉陷区生态湿地水环境保护技术措施

2.1 水系保护技术措施

在具体保护过程中,工作人员针对该沉陷区水系问题,采取如下两种技术措施:①连通水系,工作人员在南北两个沉陷区之间修建水渠和水系连通管道,以此提高南北两沉陷区的连通性。并且在修建过程中开展补水工程建设,形成相应的水位差,从而变“死水”为“活水”,增强了湖水的自净能力;②水系补水措施,在该沉陷区湿地补水过程中,工作人员充分利用其区域降水量较大的特点,将自然降水设定为主要补水来源,与此同时,综合采取矿井补水、河流补水和湿地区域内永久性积水补水等措施,在保证湿地补水量充足的同时,避免了湿地水体的盐碱化和富营养化。其中在矿井补水中,工作人员将该区域范围内的矿区矿井水进行净化处理,处理后引入湿地湖泊之中,其补水量可达到每年2100~2500m3。而在河流补水过程中工作人员建立引水渠,并在南北湿地两侧设置水位节制闸各1处,将其设置为干旱季节重要的补水来源,并且在日常规划工作中相关人员要对补水河流进行定期清淤,挖掘其中的阻隔物,以此保证补水的顺畅性。

2.2 水质保护技术措施

在该沦陷区水质保护工作开展中,工作人员主要采取如下三种保护技术措施:①有效控制水污染源情况,其中重点放在周边复垦农田污染控制方面,工作人员在复垦农田附近设置8公里长的截流生物净化沟,在净化沟上栽种根系较为发达的植被,利用其对雨水径流中的悬浮物进行截流,以此保证雨水净化后排入湿地湖泊内。同时在湿地内禁止采砂作业,并且禁止设置排污口,以此杜绝湿地向地下水中排放污染物;②剥离近期沉陷区废弃的农田,在具体作业中工作人员将废弃农田的表土进行剥离,以此削减土壤中残留的各种污染源,同时对其中的农业废弃物进行处理,着重处理土壤中残留的农作物、杂草本身植秧及其种子,并严禁放牧,派相关人员定期进行监督与管理;③改进并创新水质净化技术,工作人员根据湿地的实际情况制定了“表面流水人工湿地”的方案,以此为标准开展水质净化工作,其具体净化流程为:南区沉陷区湿地――表面流水人工湿地――引水渠――北区沉陷区湿地。

2.3 水岸保护技术措施

在该沉陷区湿地水岸保护过程中,工作人员根据湿地的不同地理区域制定详细的保护措施,其主要表现为如下三方面:①南区沉陷区湿地实施封滩育草作业,工作人员严禁各类人为干扰,以湿地自然状态为标准,对湿地的自然植物进行恢复,以此维护湿地自身的生态功能;②北区沉陷区湿地沿岸道路生态护坡道路建设,本次计划建设3km生态护坡,针对较为陡峭的地段,工作人员选取木材、石材和植被等自然材料进行防护建设,在保证植被正常生长的同时,具备良好的水土保持和抗洪防险作用,并且在具体作业中依照地形和植被特点,可应用多种材料组合方式;③近期沉陷区湿地植被营造,该沉陷区北部湿地出现近期沉陷现象,湿地边界扩展,并形成新的驳岸生态系统,工作人员在综合考虑新沉陷区湿地的土质、水文条件和沉降预测等信息后,制定了有针对性的植被营造模式,其中以“湿生草本植物组合挺水植物”的形式,其中挺水植物主要种植在浅水区,而沿岸滩涂地带则以湿生草本植物为主。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沉陷区湿地具有强大的水质净化和蓄洪滞洪等生态功能,为动植物提供了优质的栖息场所,因此在我国环境保护中,必须注重开展沉陷区生态湿地保护工作,尤其加强湿地水环境保护,以此提高整个湿地的自净能力。

参考文献:

[1]马驰骋.沉陷区生态湿地水环境保护技术研究[J].山东煤炭科技,2016(09):198-200.

保护湿地生态环境第7篇

关键词大凌河口湿地;自然生态分布;生态功能;保护;对策

中图分类号s15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02-0319-02

大凌河下游凌河口湿地属于河流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这里有大面积海洋、滩涂、湿草、沼泽地等形成的湿地,属滨海湿地复合生态系统,分芦苇沼泽、滩涂、浅海海域和河流、盐田及水稻田6种湿地生态类型,是辽宁省的重要湿地之一。湿地作为重要的国土资源和自然资源,与人类的生存、繁衍、发展息息相关,它可作为直接利用的水源或补充地下水,又能有效控制洪水和防止土壤沙化,还能滞留沉积物、有毒物、营养物质,从而改善环境污染;它能以有机质的形式储存碳元素,减少温室效应,保护海岸不受风浪侵蚀[1,2]。近年来,随着大凌河流域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流域内各地市、县对水资源的需求量持续增加,地区之间争水问题日趋严重,工业用水无偿挤占农业用水,生产用水挤占生态环境用水等现象不断发生,河口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河口湿地发生严重退化[3,4]。因此,大凌河口湿地的保护刻不容缓,必须引起有关方面的足够重视与高度关注。

1大凌河口湿地概况

1.1河口湿地的地理位置

大凌河干流全长435km,流域面积2.35万km2,凌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渤海辽东湾北海岸,东起大凌河河口背河,西至小凌河河口钓鱼台礁,海岸线长83.7km。凌河口保护区东部与辽宁双台河口部级自然保护区隔大凌河相接,东部为凌海市大有农场,西部为娘娘宫镇,中部为建业乡。

1.2湿地的水文特征

水是构成湿地的主要因素。在大凌河河口处,湿地是由地表水、地下水、潮水等组成。大凌河河水年平均径流量为19.16亿m3/年,最大含砂量90.3kg/ m3。大凌河下游属温带季风气候区,60%~70%的降水集中在6、7、8月内,形成洪汛期,在下游形成一片泽园,而且当地降水由于地面坡降仅有1∶1 000~1 500形成地表径流,绝大部分降水滞留原地靠蒸发排泄,大凌河口的潮差平均为2.39m,最大潮差达到5.06m,感潮河段直至凌海市,加上涨潮流速大于落潮流速,结果在河口及附近潮沟及沿海岸形成了落潮成滩。

湿地的地下水埋深仅为0~1.1m。受海水和潮水的影响,地下水含盐量高,部分地区地下水的矿化度高达10~20g/l(含cl-、na+、k+等)。在闫家及新庄子一带形成高氟区。

辽东湾海水水色较深,透视度较低,沿岸河水的注入,使海域中有机质、营养盐含量丰富。冰期长达3~4个月,可形成沿岸冰和冰脚,冰厚为10~40cm。

1.3湿地的土壤特征

大凌河下游湿地是由河流冲积沉积物和海水沉积物组成,并通过生物和人工的培植形成含有一定盐分的多种土壤,其中有潮滩盐土、滨海盐土、淤泥沼泽土、盐渍化草甸土和水稻土,各种土壤的特征见表1。据调查,大凌河下游湿地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加权平均值为1.12%。

1.4湿地植被

由于大凌河口湿地土壤过湿,盐分较重,所以植被条件较差,喜湿耐盐植物多,中性植物少,其中优势种和建群种全为喜湿或喜盐植物。大凌河下游植物群落的生产能力见表2。

1.5湿地动物

凌河口湿地动物种类丰富,每年有大量鸟类在此栖息、繁衍。有动物199科794种,已发现浮游生物82种,无脊椎动物60种,脊椎动物500多种。发现鸟类250种,其中水禽145种,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丹顶鹤、白鹤和二级保护动物白枕鹤和羽鹤。据该管理处专家考察,该区年迁徙栖息珍稀水禽达6万多只,经中外专家认定是东北亚鸟类迁徙的国际通道。

2大凌河口湿地生态功能变化

2.1蓄水调洪功能下降

辽东湾北岸湿地连片面积约有3 660km2,目前开发稻田和盐田约占47.8%,保留自然面貌的地区只占52.2%。再加上道路的修筑,防潮堤的兴建,使得水流阻隔,能够拦洪蓄水的地区只有1 400km2左右,蓄水调洪能力明显下降。

2.2生物群类锐减

自然湿地的面积减少会直接导致生物种类的减少和改变,按岛屿生物地理理论的推测,生物群类的减少能达到25%。

2.3营养物质的转化机制发生变化

原有湿地的营养物质转化机制受到破坏,转化为稻田和虾田所需的营养物质,排泄物质同原有湿地的自然排泄物完全不同,由于人类的介入,大量的农药、化肥随之排入,对近海海域构成污染。

2.4生物的生产力下降,相应输出量减少

沿海建虾田、盐田和拦潮堤坝,阻断了盐水、淡水间的交换和融合,使原有的沼泽水体性质发生变化,植物的生产量大幅度下降。随着临海沼泽的逐渐消失,芦苇的产量将大大减少,随着芦苇的减少相应的伴生生物和以芦苇作为栖息场所的生物量也随之减少;如河蟹的上市量在20世纪50年代仅附近一个县就高达600~700t/年,从80年代以后沿海虾田、盐田和拦海大坝的修筑,河蟹的上市量每年不足80t/年,到目前仅仅靠人工投放蟹苗收取成蟹,天然产的河蟹逐年减少;过境的鸟类也急剧减少。在大凌河入海口处调查过境小鸟,过去每年3、4月每小时可见100~150只,而近年同期调查过境小鸟量仅为10~30只。

2.5鸟类的栖息和营巢的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

由于大凌河河口地区工业油田、稻田等逐年的开发,使国家一级保护鸟类丹顶鹤歇息的苇沼泽地逐渐消失,目前下游的东郭苇场和大有苇场成为丹顶鹤主要栖息地。经有关专家长期观察,凌河口相邻的双台河口区湿地几乎没有见到丹顶鹤歇息的痕迹。因此,保护好大凌河下游地区的湿地是非常重要的。

3河口湿地的保护对策

3.1提高民众对河口湿地的保护意识,加强立法管理

湿地保护是一项社会性很强的公益事业,必须依靠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大湿地的保护力度,宣传保护湿地的重大意义。增强民众保护湿地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为区域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同时建议有关部门依照《辽宁省湿地保护条例》的有关规定执行,不断促进湿地保护工作走上法制化的轨道,做到依法保护和管理湿地。

3.2加强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实施退耕还湿工程

湿地的恢复是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凌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迫切需要加大资金投入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从而尽快恢复湿地的重建工作,对退化湿地应采取有效措施逐渐恢复其原貌,适量限制周围工业油田和农业稻田开发,退耕还湿,对周边的低洼易涝、不易生产粮食的耕地实施退耕还湿,从而扩大当地的湿地面积,在此基础上逐渐恢复湿地原有的丰富资源,为鸟类繁衍栖息及植物的生存生长提供环境,使其更有效地发挥湿地的生态功能。

3.3建立部门协调一致的行政管理制度

自然保护区建设是一项跨部门、跨行业的综合性工程,目前由林业、环保、国土、旅游、水利等部门负责,这种行业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容易造成各部门在湿地资源开发利用中管理不当。只有设立专门机构进行湿地资源保护的统筹规划、统一管理并合理开发利用湿地才是未来发展的方向。编辑

4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