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国土调查管理(合集7篇)

时间:2023-10-02 09:01:16
国土调查管理

国土调查管理第1篇

一、第二次土地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次土地调查作为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目的是全面查清全国土地利用状况,掌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并对调查成果实行信息化、网络化管理,建立和完善土地调查、统计制度和登记制度,实现土地资源信息的社会化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宏观调控及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

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加强国土资源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和改善土地调控、保证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

土地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土地管理影响着国家经济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掌握真实准确的土地基础数据,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发挥土地在宏观调控中的特殊作用、严把土地“闸门”的重要基础。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全面掌握建设用地、农用地特别是耕地、未利用地的数量和分布,掌握城镇、村庄以及独立工矿区内部工业用地、基础设施用地、商业用地、住宅用地以及农村宅基地等各行业用地的结构、数量和分布,是科学制订土地政策、合理确定土地供应总量、落实土地调控目标的重要依据,是挖掘土地利用潜力、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的基本前提,是准确判断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规模、及时调整供地方向、政府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

(二)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维护农民权益、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耕地是粮食生产最重要的物质基础,是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我国人地矛盾十分突出,人均耕地仅为1.4亩,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且每年呈不断下降的趋势。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全面掌握全国耕地的数量、分布,开展基本农田状况调查,将基本农田上图、登记上证、造册,是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的根本前提,是监督、考核各地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任务目标完成情况、保障国家粮食生产能力的重要内容。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全面查清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农村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国有土地使用权权属状况,及时调处各类土地权属争议,全面完成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工作,依法明确农民合法土地权益,是有效保护农民利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

(三)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是科学规划、合理利用、有效保护和严格管理土地资源的重要支撑。

运用土地政策参与国家宏观调控的新形势、新任务,要求土地管理必须充分应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和技术手段,科学规划、合理利用、严格保护土地资源,保障各项管理扎实有效。应用遥感等先进技术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全面获取准确、可靠的土地利用数据和图件,为土地征收、农用地转用、土地登记、土地规划、土地开发整理等各项土地资源管理业务提供可靠的基础支撑和全面的服务,才能不断提高土地管理水平,提高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执政能力。

(四)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是满足土地管理方式和管理职能转变的重要措施。

《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31号)明确规定,“以实际耕地保有量和新增建设用地面积作为土地利用年度计划考核、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有量责任目标考核的依据”,“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缴纳范围,以当地实际新增建设用地面积为准”。要求必须全面、准确掌握耕地、新增建设用地实际情况,必须及时、快速获取各类土地数据。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查清各地土地利用的实际情况,建设国家、省、市、县四级联网的调查数据库,建立土地资源信息快速更新机制,为考核各地耕地保护责任目标完成情况、新增建设用地使用费收缴等提供准确依据,是满足土地管理方式和管理职能转变的重要措施。

二、第二次土地调查的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调查目标

根据《通知》要求,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目标是全面查清全国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状况,掌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建立和完善我国土地调查、土地统计和土地登记制度,实现土地资源信息的社会化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

(二)主要任务

按照国务院《通知》要求,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主要任务包括:开展农村土地调查,查清全国农村各类土地的利用状况;开展城镇土地调查,掌握城市建成区、县城所在地建制镇的城镇土地状况;开展基本农田状况调查,查清全国基本农田状况;建设土地调查数据库,实现调查信息的互联共享。在调查的基础上,建立土地资源变化信息的调查统计、及时监测与快速机更新制。具体任务如下:

1、农村土地调查

农村土地调查是指对城市、建制镇以外的土地进行调查。农村土地调查是第二次土地调查的重点任务。按照调查内容,农村土地调查分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农村土地权属调查两部分。

(1)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以1:1万比例尺为主,以县区为基本单位,按照统一的土地调查技术标准,以正射影像图为基础,实地调查城镇以外的每块土地的地类、位置、范围、面积、分布等利用状况,查清全国耕地、园地、草地、林地、农村居民点等各类土地的分布和利用现状。

(2)农村土地权属调查。农村土地权属调查主要是查清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公路、铁路、河流以及农、林、牧、渔场(含部队、劳改农场及使用的土地)等国有土地的使用权状况。充分利用土地调查成果,加快推进土地登记发证,完成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工作。

2、城镇土地调查

城镇土地调查是指对城镇范围以内的土地开展大比例尺调查。依据地籍调查技术规程,充分利用已有地籍调查成果,查清城镇内部建设用地的使用权状况,确定城镇内部每宗土地的界址、范围、界线、数量、用途等。通过汇总分析,掌握工业用地、基础设施用地、金融商业服务用地、房地产用地、开发园区等土地利用状况。

3、基本农田调查

由各地组织,依据本地区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照基本农田保护区(块)划定资料,将基本农田保护地块(区块)落实至土地利用现状图上,统计汇总出各级行政区域内基本农田的分布、面积、地类等状况,并登记上证,造册。

4、各级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

(1)建立四级土地利用数据库

按照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标准,以县(区、市)为单位组织开展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对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土地权属数据和基本农田等数据进行管理,满足县级日常变更等业务需要;在市级,以市(地、州)为单位,结合市级管理模式,整合各县级土地利用数据库,构建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满足市级国土资源日常管理需求;以省为单位组织,对市县级土地利用数据库全面整合,建立省级土地利用数据库,满足省级国土资源管理对土地基础数据的基本需要。在中央一级,借助现有的网络系统,由国家组织建立部级土地利用数据库,提供对各级土地数据到地块的查询检索、统计汇总、分析输出、及时调用和定期备案等功能。另外,各级数据库之间提供访问和调用接口,满足数据上传、接收、交换、备份、更新维护、日常应用等工作需要。

(2)建立市县地籍信息系统

各市(县)按照地籍信息系统建设有关技术标准和要求,以市(县)为单位,组织建立地籍信息系统,对市(县)地籍调查和地籍测量结果的图形数据、宗地属性以及各种表、卡、册等数据信息进行集中管理,并提供编辑录入、查询统计、日常变更、制图输出、登记发证以及办公流程等管理功能,满足日常业务及管理需求。

5、成果汇总

(1)数据汇总

在土地利用数据库的基础上,逐级汇总各级行政辖区内的各类土地利用数据以及基本农田和城镇建设用地等数据,增加非调查区域的港澳台地区的土地数据,形成国家及各级行政辖区内的综合及专题调查汇总成果。

(2)图件编制

利用数据库管理和计算机辅助制图等技术,采用缩编等手段对全国土地调查图形数据进行整理缩编,编制出国家、省、地(市)、县级系列土地利用图件、图集和各种专题图件(集)等。

(3)成果分析

根据土地调查结果,结合相关资料信息,开展土地利用状况分析。对耕地、基本农田等各类土地的数量、分布、利用结构及其变化状况进行综合分析,评判土地利用的集约节约程度,预测变化趋势,为土地开发潜力挖掘,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提出建议。根据土地调查及分析结果,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编制第二次土地调查报告。

为保持调查成果现势性,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继续进行每年一次的土地变更调查工作,组织各地对土地利用变化状况进行全面调查,及时汇总调查成果;国家建立及时监测系统,运用航空(天)遥感等高技术手段,定期对重点地区、重点地类进行变化监测,并周期性覆盖全国,及时检查各地变更调查工作情况,并利用监测成果积极做好成果维护和应用工作。制定土地调查、统计、登记相关法律、法规,逐步建立稳定的常设调查队伍,保障调查经费,进一步完善全国统一的土地调查、统计和登记制度。

三、第二次土地调查的技术路线与方法

(一)技术路线

围绕第二次土地调查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农村土地调查按照土地调查技术规程,充分利用现有土地调查成果,采用无争议的权属资料,运用航天航空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卫星定位和数据库及网络通讯等技术,采用内外业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形成集信息获取、处理、存储、传输、分析和应用服务为一体的土地调查技术流程,获取全国每一块土地的类型、面积、权属和分布信息,建立连通的“国家-省-市-县”四级土地调查数据库。

城镇土地调查,严格按照全国城镇土地调查的有关标准,开展地籍权属调查和地籍测绘工作,现场确定权属界线,实地测量界址和坐标,计算机自动量算土地面积,并以调查信息为基础,建立城镇地籍信息系统。

(二)技术方法

1、以航空、航天遥感影像为主要信息源

农村土地调查将以1:1万比例尺为主,充分应用航空、航天遥感技术手段,及时获取客观现势的地面影像作为调查的主要信息源。采用多平台、多波段、多信息源的遥感影像,包括航空、航天获取的光学及雷达数据,以实现在较短时间内对全国各类地形及气候条件下现势性遥感影像的全覆盖;采用基于DEM和GPS控制点的微分纠正技术,提高影像的正射纠正几何精度;采用星历参数和物理成像模型相结合的卫星影像定位技术和基于差分GPS/IMU的航空摄影技术,实现对无控制点或稀少控制点地区的影像纠正。

2、基于内外业相结合的调查方法

农村土地调查以1:1万主比例尺,以正射影像图作为调查基础底图,充分利用现有资料,在GPS等技术手段引导下,实地对每一块土地的地类、权属等情况进行外业调查,并详细记录,绘制相应图件,填写外业调查记录表,确保每一地块的地类、权属等现状信息详细、准确、可靠。以外业调绘图件为基础,采用成熟的目视解译与计算机自动识别相结合的信息提取技术,对每一地块的形状、范围、位置进行数字化,准确获取每一块土地的界线、范围、面积等土地利用信息。

城镇土地调查以1:500比例尺为主,充分运用全球定位系统、全站仪等现代化测量手段,开展大比例尺权属调查及地籍测量,准确确定每宗土地的位置、界址、权属等信息。地籍调查尽可能采用解析法。

3、基于统一标准的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方法

系统整理外业调查记录,并以县区为单位,按照国家统一的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和技术规范,逐图斑录入调查记录,并对土地利用图斑的图形数据和图斑属性的表单数据进行属性联结,形成集图形、影像、属性、文档为一体的土地利用数据库。

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图形平台,以大型的关系型数据库为后台管理数据库,存储各类土地调查成果数据,实现对土地利用的图形、属性、栅格影像空间数据及其它非空间数据的一体化管理,借助网络技术,采用集中式与分布式相结合方式,有效存储与管理调查数据。考虑到土地变更调查需求,采用多时序空间数据管理技术,实现对土地利用数据的历史回溯。另外,由于土地调查成果包括了土地利用现状数据、遥感影像数据、权属调查数据以及土地动态变化数据等,数据量庞大,记录繁多,采用数据库优化技术,提高数据查询、统计、分析的运行效率。

4、基于网络的信息共享及社会化服务技术方法

借助现有的国土资源信息网络框架,采用现代网络技术,建立先进、高速、大容量的全国土地利用信息管理、更新的网络体系,按照“国家-省-市-县”四级结构分级实施,实现各级互联和数据的及时交换与传输,为国土资源日常管理提供信息支撑。同时,借助现有的信息网络及服务系统,依托国家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数据库信息平台,实现与各行业的信息共享与数据交换,为各相关部门和社会提供土地基础信息和应用服务。

四、第二次土地调查的主要成果

通过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全面获取覆盖全国的土地利用现状信息和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信息,形成一系列不同尺度的土地调查成果。具体成果主要包括:数据成果、图件成果、相关文字成果和土地数据库成果等。

(一)数据成果

1、各级行政区各类土地面积数据;

2、各级行政区基本农田面积数据;

3、不同坡度等级的耕地面积数据;

4、各级行政区城镇土地利用分类面积数据;

5、各级行政区各类土地的权属信息数据。

(二)图件成果

1、各级土地利用现状图件;

2、各级基本农田分布图件;

3、市县城镇土地利用现状图件;

4、土地权属界线图件;

5、第二次土地调查图集。

(三)文字成果

1、综合报告

(1)各级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报告;

(2)各级第二次土地调查技术报告;

(3)各级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分析报告。

2、专题报告

(1)各级基本农田状况分析报告;

(2)各市县城镇土地利用状况分析报告。

(四)数据库成果

形成集土地调查数据成果、图件成果和文字成果等内容为一体的各级土地调查数据库。主要包括:

1、各级土地利用数据库;

2、各级土地权属数据库;

3、各级多源、多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库;

4、各级基本农田数据库;

5、市(县)级城镇地籍信息系统。

五、第二次土地调查的组织实施

(一)进度安排

按照国务院要求,从*年1月起,开始启动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年1月至6月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的有关准备工作,完成调查方案编制、技术规范制定,以及试点经验总结、业务培训和舆论宣传等。*年7月1日全面启动调查工作,至2009年上半年,完成全国调查工作。具体安排如下:

1、*年7月至2009年6月,开展农村土地调查,逐地块查清全国土地的位置、类型、面积、分布等利用状况。

2、*年7月至2009年6月,查清农村部分的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国有土地使用权状况,确权达到90%以上。

3、在现有工作基础上,全面开展城镇土地调查,到2009年底,完成城市建成区、县城所在地建制镇的城镇土地调查。

4、到2009年底,在农村土地调查和城镇土地调查的基础上,通过汇总统计调查,查清工业、基础设施、金融商业服务、开发园区和房地产等用地的分布和利用状况。

5、到2009年底,在农村土地调查基础上,依据基本农田划定和调整资料,完成基本农田的上图、登记、造册,查清全国基本农田的数量、分布和保护状况。

6、在调查的基础上,2010年上半年,完成包括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基本农田数据和城镇地籍调查数据的国家、省、地、县四级土地利用数据库的建设,建立土地利用数据库及管理系统,实现全国土地调查信息共享。

7、进行土地调查成果统一时点变更,将成果统一到2009年10月31日同一时点,逐级汇总土地调查成果,建立土地资源变化信息的调查统计、及时监测与快速机更新制。

(二)实施计划

国家负责第二次土地调查方案和技术标准、技术规程的制定,负责全国的技术指导、省级培训和质量抽查,组织建设部级土地利用数据库等。同时,国家负责1:1万比例尺以及小于1:1万比例尺的遥感影像购置及正射影像图制作,为农村土地调查提供基础图件。另外,国家对农村土地调查成果进行全面的内业检查。对重点地区和重点地类将开展外业实地核查,以保证调查成果真实、准确。

各省(区、市)负责本地区土地调查工作的组织实施。各省(区、市)按照国家统一要求,根据本地区的土地利用特点,编制本地区的实施方案,报国土资源部批准。各省(区、市)在土地调查实施方案的基础上制订土地调查的实施细则,通过招投标方式统一选择专业队伍,利用国家下发的基础图件,负责组织各地实地开展土地调查及数据库建设工作,主要包括农村土地调查、基本农田状况调查以及城市土地调查等。另外,省级负责对各县(市)土地调查工作的质量检查和成果验收。

(三)宣传培训

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和渠道,大力宣传本次调查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以及促进资源、环境、社会持续和谐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提高全社会对本次调查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国家负责对省级土地调查技术人员的业务培训。省级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和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负责对市、县土地调查人员以及专业队伍的业务培训,制定培训方案和培训计划,安排培训课程,按照培训教材,培训统一的技术要求、技术方法。国家统一标准、分级开展调查队伍的资质审查工作。通过资质审查的队伍和经培训且考试合格的人员,方可承担调查任务。

(四)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

国务院成立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并设立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全国土地调查办)。按照工作需要,全国土地调查办内设工作组,分工负责调查工作的具体业务和日常管理事务。同时,抽调部分地籍管理和土地调查的专家,组成技术专家组,对调查中遇到的重大技术问题进行研究解决。另外,邀请部分土地管理的老专家、老领导,组成调查巡视组,通过巡视、考察及时掌握各地工作动态和调查进度,及时发现和研究重大政策问题。

各地成立相应的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加强对调查工作的组织领导。领导小组组长由各级政府领导担任,同时组建土地调查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办公室成员由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组成,负责本地区的土地调查工作。

2、政策保障

(1)编制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系列技术标准及调查规范,包括制定土地利用分类标准、编制调查技术规程、完善土地调查数据库标准、制定调查成果检查验收办法等;针对调查中的涉及到的颁发林权证的林地调查、法院查扣地调查、军队用地调查以及权属界村组调查等具体政策性问题,制定并出台相应的政策性调查规定,提出解决办法。

(2)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将作为核定各地实际耕地保有量、新增建设用地数量和建设用地审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等各项土地管理工作的基础依据。土地调查完成后,农用地转用、土地征收、土地登记、土地规划、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等土地管理工作,应以调查成果为依据。

(3)充实人员和队伍,保证调查经费,并加强经费监督审计,完善土地变更调查制度。各地随时将更新数据报部级土地利用数据库变更,保证国家数据库数据准确、客观、现势。部级土地利用数据库将作为国土资源管理的基础平台,农用地转用、土地征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审批等涉及的基础数据和图件将以此数据库为准。

3、技术保障

第二次土地调查坚持统一的调查规范和标准,国家制定调查技术标准、操作规范等,明确各流程环节的技术要求及其操作程序、方法和检查办法,保证分阶段调查质量;根据土地调查成果多比例尺、多形式的特点,制定以数据为主体的成果标准,明确成果的表达形式,提高成果信息共享程度;按照国家信息化标准和规范依据,结合管理需求,制定《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规范》等标准,明确调查数据库建设的框架结构、内容、维护更新要求等,提高土地利用信息应用服务质量。

在坚持统一标准和规范的同时,本次调查将充分利用现有设备,进一步充实、完善土地调查工作的软、硬件环境。充分应用成熟、实用的现代高新技术手段,全面提升本次调查的科技含量。

4、机制保障

(1)引入竞争机制,依据政府采购法,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原则,推行项目监理管理制,择优选择技术强、信誉好、质量高的单位为项目监理单位。有条件的地区,实行招投标管理制度,以合同方式约定双方职责、项目任务、成果质量、以及项目进展要求、经费支付方式等。

(2)建立检查验收制度,采用分阶段成果检查制度,每一阶段成果需经检查合格后方转入下一阶段,避免将错误带入下阶段工作,保证成果质量;执行分级检查验收制度。国家、省、市级分级负责。县级土地调查成果由市级国土资源部门负责组织预检,省级国土资源部门组织验收。国土资源部负责组织对省级汇总成果验收。同时,为加强成果质量检查力度,国家对省级成果进行全面的内业检查,并对重点地区、重点地类进行外业抽查核实,确保土地调查的数据、图件与实地三者一致。

国土调查管理第2篇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是一次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是摸清我国土地家底的一次重要调查,也是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土地管理的基础工作。党中央、*高度重视土地管理工作,总书记、总理多次做出重要批示。今天,我们召开这次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28号)和《*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通知》(国发〔20*〕38号,以下简称《通知》)精神,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动员并全面部署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刚才,国土资源部、财政部、统计局和辽宁、浙江、云南省的有关负责同志做了很好的发言。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土地管理工作越来越受到各方面重视。*至*年,我国开展了第一次全国土地调查,初步查明了当时全国土地资源及其利用的基本情况。此后,每年都进行一次土地变更调查,跟踪了解农用地、建设用地等变化情况,为宏观调控和土地管理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全国土地资源利用状况有了很大变化,但仍存在土地分类标准不统一、土地信息不健全、地籍管理手段落后等问题。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全面、准确、及时掌握土地利用状况,对加强土地管理、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掌握土地利用状况,是科学制订发展战略和规划、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我国人多地少,经济社会发展与土地资源制约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保护和利用好有限的土地资源,统筹考虑吃饭和建设、生存和发展问题,始终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保住18亿亩耕地、近16亿亩基本农田,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可持续发展的“底线”,也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但目前许多地方对耕地和基本农田的准确数量、空间分布等不是十分清楚,这不利于国家以及地方战略、规划、政策的研究制定和贯彻落实。因此,必须通过调查摸清情况。

(二)掌握土地利用状况,是严格土地管理、加强土地调控的现实需要。土地不仅是微观活动的载体,也是宏观调控的手段。近几年来,宏观调控取得积极成效,运用土地信息、把好土地闸门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新的形势下,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把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落到实处,促进耕地和基本农田得到有效保护,迫切要求获得真实可靠的土地数据。

(三)掌握土地利用状况,是合理使用土地、优化空间布局的基本前提。目前,在城镇建设用地中,还有大量闲置土地;在城乡规划范围内,还有不少未利用土地。搞好这次调查,可以查清各类土地使用情况,为节约集约用地打下基础;也可以掌握土地利用程度和承载能力情况,为合理划分主体功能区域提供依据。在调查的基础上,建立土地利用数据库,还是构建“数字中国”框架十分重要的基础工作。

(四)掌握土地利用状况,是完善市场经济体系、理顺土地权属关系的必要条件。土地市场是要素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土地调查,查明各类土地的占有、使用和供应情况,弄清农村和城市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的归属,有利于合理调节市场供求关系,保障土地交易安全与有效,规范和发展土地市场,提高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明确土地权属关系,实行土地确权登记,对于贯彻执行即将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依法保护公民和法人的土地权益,也具有重要意义。

二、准确把握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主要任务

做好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通知》精神,统一部署、精心实施,全面推进、突出重点,创新方法、完善机制,把查清现状与建立数据库结合起来,把地类调查与权属调查结合起来,把整合信息与应用成果结合起来,把开展调查与建立制度结合起来,掌握真实、准确、完整、可靠的土地数据,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效服务和保障。

近几个月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已经做了大量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前期准备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从20*年7月1日起,要全面启动调查工作,用两年半左右的时间,查清全国各类土地利用状况,掌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完善土地调查、统计和登记制度,建立土地利用数据库和数据更新制度,推进土地信息分析应用和社会化服务。这次调查的主要任务是:

一要查清基本农田状况。查清基本农田和耕地的状况,是这次土地调查的首要任务,也是衡量调查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要对基本农田和耕地进行全面调查,彻底查清各地区基本农田和耕地的数量、质量和分布等情况,将基本农田落实到土地利用现状图上,落实到村组、地块,并登记造册。

二要查清城乡各类用地状况。在农村,要按照国家统一标准,利用统一提供的基础图件,以1∶1万比例尺为主,查清农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和未利用土地等各类土地的状况。在城镇,要开展1∶500等大比例尺调查,查清每宗建设用地的范围和用途,掌握基础设施用地、工业用地、商业用地、住宅用地以及开发园区用地等状况,了解城镇闲置用地的数量和分布。

三要查清各类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状况。要查清农民集体土地的所有权和城乡国有土地的使用权,明确每宗土地的权属主体和界限。要在土地权属调查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土地登记发证工作。对于调查中发现的土地权属争议,要及时依法调处,化解矛盾纠纷,努力把这方面问题解决好。

四要健全土地数据库和管理系统。按照“边调查、边建库”的要求,统一技术标准,逐级建设土地数据库,并建立覆盖全国、城乡一体的网络化管理系统,实现土地数据互联互通、信息共享。还要结合每年变更调查,建立起土地调查统计、及时监测和快速更新的长效机制,及时更新数据,保持信息的现势性。

五要强化调查成果开发应用。本着“边调查、边应用”的原则,对调查数据及时进行分析研究,找出土地管理中的突出矛盾和薄弱环节,提出加强和改善土地调控的政策建议。要把调查的成果应用于土地管理的各项业务,应用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促进土地管理工作水平不断提高。

三、切实加强对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组织领导

土地调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技术性、政策性都很强。第一次全国土地调查,花了大约12年时间。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要用两年半左右时间完成,任务很重,要求很高。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密切协作,依法、科学开展调查,按时、保质、保量完成调查任务。

首先,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把土地调查工作摆到重要议事日程,明确一位领导同志具体负责,细化工作方案,精心组织实施。*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国土资源部门要搞好综合协调,及时研究解决调查中出现的问题,加强对地方工作的指导。统计部门要做好统计方法指导、数据等工作。农业、林业、水利、建设等部门要配合做好地类确认工作。民政部门要及时提供行政勘界成果。其他各有关部门都要履行职责、协作配合,共同做好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

第二,要依法开展土地调查。土地调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明确规定的一项重要制度。法制办要会同国土资源部等部门抓紧起草《土地调查条例》,为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提供法律规范。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依法开展土地调查,并对当地调查数据的真实性负责。各有关单位和个人要依法提供或收集土地信息,坚持实事求是,反对弄虚作假。对依法获取的土地数据和资料,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不得擅自调整和修改。绝不允许借机少报耕地和基本农田。土地督察部门要发挥好巡视、监督和检查的作用。监察部门要严肃查处有关违法违规行为。

第三,要科学进行土地调查。要进一步完善调查方案,科学设计调查流程,统一调查标准、调查底图、调查方法,千方百计提高数据质量。要广泛应用航天航空遥感、卫星定位、信息网络等技术手段,直接获取调查资料。要严格验收调查成果,按照时点或时段的要求,用新技术手段对上报资料进行核查。要充分利用已有信息、技术和装备,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调查水平。

国土调查管理第3篇

近年来,区政府始终把国土经营管理工作作为全区经济发展的基础工作、重点工作,积极主动服务,严格规范管理,不畏艰难,负重奋进,各项工作取得较好成绩,为全区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近年来,我区国土经营管理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工作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建设用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尤其是我区正处于“四城两园一山”建设的关键时期,全区增量投入的加快,一批重点基础设施项目的先后开工,城市开发建设的需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将使土地供需矛盾更加尖锐,将对土地供应总量和结构调整产生巨大压力,出现用地需求与政策取向“两碰头”的现象不会在短期内消除。二是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有待提高。当前,我区土地利用方式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还不相符,用地需求紧张与利用方式粗放并存,供地计划不足与存量闲置土地并存。节约集约利用的行政推动力不够,多占少用、批而不供、批多用少、降低投资强度等粗放用地现象在各乡镇不同程度存在。三是批后监管有待完善。项目投资规模的考核仅仅停留在发改局立项的书面批复上,虽然地块上市时对投资强度作了明确要求,但项目建成后,因缺乏有效的实际投资到位核查确认机制,国土部门对项目投资规模是否到位很难核定。此外,清理闲置土地存在闲置认定难、责任认清难、处置到位难等问题,对闲置费的征收、到期土地的收回落实较难。

一是积极争取,加大用地需求保障力度。对有限的用地指标,要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原则,优先保证那些对全局有重要影响的项目,支持保障重点建设用地。瞄准上级留控的土地指标,积极主动与上级有关部门搞好工作对接,力争把优势项目、优质项目纳入到上级重点项目盘子,全力以赴争取点供指标和独立选址计划指标。同时,国土部门要积极与上级条线部门加强协调,尽可能加快审批进程,缩短审批时限,为全区重大项目建设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二是想方设法,提高土地利用综合效益。面对国家提高建设用地审批“门槛”,加强土地宏观调控的新形势,面对接踵而至的经济社会发展项目用地需求,必须紧紧抓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机遇,全力推进土地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坚定不移地走节约集约用地之路。要对由于各种原因形成的存量建设用地,采取限期开发、调整项目、整理复垦、土地回收等多种途径,促进其有效盘活。引导工业用地在合理规划、科学布局的基础上,走集群集聚之路,共享基础设施。财政、税务部门要严格落实和完善鼓励节约集约用地的财政、税收政策,用经济杠杆引导新建项目加快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投入,鼓励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在着力推行多层标准厂房建设的同时,积极鼓励、引导中小企业投资者挖潜或租赁现成的标准厂房投资经营。

国土调查管理第4篇

关键词:土地调查 数据库 国土资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4(c)-0202-01

国土资源部在2007年到2010年的三年时间里,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第二次的全国土地调查工作。这次调查的任务主要是对农村土地进行调查,对土地的利用情况进行了解;对城镇土地进行调查,对城镇土地的利用状况进行了解;掌握全国基本农田等数据状况;根据调查得来的数据资料,建立一个可以互联共享的土地调查数据库。根据这次的调查情况,可以建立一个及时对土地资源进行检测以及快速更新的机制。

要根据本次对农村土地进行调查的基本情况建立一个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通过建立这样一个数据库,就可以快速及时的调查和统计农村土地资源的变化信息,从而对其进行检测以及快速更新。

1 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

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包括农村土地利用数据库、基本农田数据库、农村土地权属数据库等等重要内容。

农村土地利用数据库:根据我国农村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建立起了这个农村土地利用数据库。它以县区为单位,比例尺采用的是1∶10000的标准,它的基础是正射影图,根据对土地资源的类型、位置以及范围、面积等状况的调查,了解到了我国耕地、园地、草地以及林地等土地类型的分布以及利用情况等。

基本农田数据库:根据对基本农田的调查建立了基本农田数据库。各地依据本地区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基本农田保护地块落实到土地利用现状图上,从而统计出各级行政区域内基本农田的分布。

农村土地权属数据库:农村土地权属数据库是根据在农村土地权属调查的基础上建立的。主要任务是查清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公路、铁路、河流等国有土地的使用权情况,同时要充分利用土地的调查成果,加快推进土地登记发证。

遥感影像数据库:遥感影像数据库主要是以航空、航天遥感影像为主要信息源,同时应用航空航天的遥感技术,及时获取客观现势的地面影像而建立起来的。

分类面积汇总表:分类面积汇总表可以按照不同的行政级别、要素、地类和汇总单位进行输出,从而获得不同汇总单位的各级行政级别的分类面积汇总表。

图件成果:利用数据库管理和计算机辅助制图技术,采用缩编等手段对全国农村土地调查图形数据进行整理缩编,从而对国家、省、地、县级系列土地利用图件和各种专题图件等进行编制。

2 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因为各行业用地的权属、结构、数量和分布等情况都可以在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中直观的看出来,这样就可以在政府相关部门的管理水平、办事效率以及科学决策等方面发挥出积极的意义。

为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提供依据:随着我国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并且进行了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越来越凸显的就是土地资源之间的供需矛盾。为了更合理的调控土地资源,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国家对土地资源的总体进行一个规划工作。而要想做出一个科学合理的规划,就需要充分的运用到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的土地资料。而新一轮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可以依据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中的地类,对辖区内的各种农田进行分析,从而合理制定农业与非农业之间的配置,这样可以有效保护耕地,还能实现不同产业之间的合理配置。

为土地变更调查提供了完整的基础资料: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得出的资料,可以更加有效的进行年度土地变更调查,从而根据年度土地利用现状和变化情况等资料,来更加有效的进行国土资源的日常管理工作,这样就更加方便有效的让各级的政府和相关部门进行工作。为了更加清晰的掌握到年度土地利用变更情况以及各种地类之间的流向变化信息,就可以在二次调查数据库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新的土地调查数据库,从而有效的调查和分析我国土地资源利用情况。

为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提供分析底图:土地利用遥感动态检测的优点就是现势性比较强,而且直观以及准确。所以在检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年度用地计划执行情况等方面,都可以采用到它的检测成果,这些检测成果还可以有效的促进我国的土地执法检查以及土地督查等土地管理工作。利用第二次土地调查形成的土地利用数据库、基本农田数据库结合遥感影像数据库和最新的遥感影像等,可以更清晰的提出新增建设用地图斑,从而发现监测区域内未批先用、少批多用等违法占地的具体情况,通过对这些违法者的查处,可以有效的保护耕地。

为农村集体土地登记发证工作奠定基础:通过二次调查中登记的土地资料,可以将国家所有土地以及集体所有土地的权属分为明确直观的表示出来,依法确认土地的使用者以及使用权等。这可以有效的维护土地和社会主义公有制;还可以根据土地资料,将土地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的产权关系进行区分,从而有效的界定国家、集体和个人在土地上的权益范围,这样就可以将耕地保护制度落到实处,合理有效的整治农村的土地资源;在完善全国土地的管理制度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对农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合法权益的保护方面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耕地保护提供真实可靠的基础数据;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就是土地资源,耕地是人们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最基本的的生活保障;由于我国人多地少,因此要想让我们的生命继续繁衍下去,就需要切实的保护我国的耕地资源,而保护耕地依据的真实可靠数据可以通过建立的土地利用数据库来获得。

可以作为审批和监管建设用地的参考资料:因为被征地块的地类、权属等相关信息都可以在农村调查数据库中清晰的反映出来,这样就可以通过数据库中的信息直观的看出基本农田的利用情况,从而对建设用地审批的效率提供积极的意义。

3 结语

通过建立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可以有效的保护和管理我国的土地资源,可以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维护农民的权益,因此,在国土资源管理方面,有着很重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晓岚.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农业工程,2011,1(1):88-90.

国土调查管理第5篇

关键词:农村 土地调查 关键技术 内外业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P2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6(c)-0006-02

1 农村土地调查技术概述

农村土地调查成果直接为国土资源科学管理、社会经济宏观决策提供基础依据,对国民经济影响极为深远。多年来,我国农村土地调查成果不仅为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建设用地审批、耕地及基本农田保护、土地开发整理复垦以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提供了第一手基础资料,促进了国土资源的科学管理,土地数据还成为国家实施土地监管、有效参与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基本依据。土地调查为各级人民政府日常决策和制定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提供了重要的依据,特别是每年的变更调查成果已经成为衡量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效参与国民经济宏观调控、国土资源管理事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数据。

土地调查中充分发挥了“3S”技术、信息化技术的作用,最后全面获取了覆盖全国的土地利用现状信息。第二次土地调查的全国性展开,将推动土地调查技术的发展和成熟,将传统土地调查的技术方法推进了一大步。

土地调查技术方法的多样性同时为土地调查方法的选择存在了一定的条件。如何合理选择有效的土地调查技术方法,实现更高效、无偏差的土地调查就要先了解各种土地调查技术方法的特性,才能更科学合理地进行土地调查技术方法的设计,才能更准确、高效地完成土地调查工作。

2 土地调查技术比较

农村土地调查技术方法从大体上分为两种:一种是全野外法;另一种是内外业一体化法。而对于外业调查中对于补测地物的处理方法有两种:(1)简易补测法;(2)仪器补测法。

2.1 全野外法

全野外法是根据农村土地调查内外业两部分的侧重点来划分的。全野外法是指外业部分的时间和调查时间占整个土地调查的大部分时间。其主要的作业方法是:先对数字正射影像图进行校正,数据源的收集,同时对数字正射影像图进行部分内业解读,输出工作底图,然后外业调查的一种作业方法。其作业流程见图1。

从图1的作业流程可以看出,内业部分解读主要是根据数字正射影像图对行政界线、行政村名矢量化,这种矢量化主要是对照权属协议书和原土地变更数据库,不对地类进行预判,内业作业完后没有内业作业的检查。

2.2 内外业一体化法

内外业一体化法是现在国内比较先进一种技术方法。内外业一体化法是指内业部分的时间占整个土地调查的大部分时间。其主要的作业方法是:先对数字正射影像图进行校正,数据源的收集,同时对数字正射影像图进行全部内业解读,进行内业检查再输出工作底图,然后进行外业调查的一种作业方法。其流程见图2。

内外业一体化方法主要是作用于内业解读方面,同时辅助于外业调查的方法充分预判,除了对行政界线和行政村名的矢量化,还包括对各地类和地类范围的预判以及自然村名,图斑预编号,和线状地物的确定等,在进行了内业充分预判后的同时,还对预判结果进行了内业的专业检查。

从人员的技术要求来看,内外业一体化法明显要比全野外法的人员技术要求更高,不但要求技术人员对外业调查要点的掌握,同时对内业数据处理软件也要精通;而全野外法作业人员在和内业作业人员进行交接数据时,容易造成数据丢失,数据质量上得不到保证,作业速度上也远远比不上内外业一体化法。可以看出全野外法主要是适用于数字正射影像比较模糊,根据影像特征无法完全判读,对地类地物判读比较困难时可采用全野外法,这样可减少不必要的内业作业时间。

2.3 补测地物方法

(1)简易补测法。简易补测法是地物补测的主要的常用方法,它主要是利用几何原理,采用简单测量工具对新增地物进行补测。主要有距离交会法、直角坐标法、截线法等,适用于补测地物较小或较规整,而且四周有较多的与影像对应的实地明显地物点作为控制的地区。

(2)仪器补测法。仪器补测法是指利用y量仪器对新增地物进行补测的方法。由于农村外业调查范围比较广,作业环境比较差,而且费用比较高,所以该方法主要用于简易补测无法完成的情况。仪器补测的方法有平板仪法,全站仪法和GPS补测法。这三种方法主要都是采用补测地物附近特征比较明显的地物或控制点作为已知点,测量已知地物到补测地物的坐标增量,再插入到工作底图上。

简易补测法和仪器补测法各有各的特点,两者要互相结合,在不同地点采用合适的地物补测的方法。

3 全野外与内外业一体化综合法

农村土地调查技术方法主要是全野外法和内外业一体化法,这两种方法的区别不仅反映在内外业工作量的多少的不同,而且还反映在对作业成果的检查上,从作业效率上来说,内外业一体化法要优于全野外法,全野外法是体现在室外作业的工作量较大,而内外业一体化法主要是内业作业时间较多。全野外法采用的是先内业少预判(即只在工作底图上作业权属界线与权属名称),对于地类的确定、线状地物和自然村名全采用实地调查的方法,而内外业一体化法先充分内业预判(对地类,线状地物和自然村名和权属界线等都矢量化,线状地物宽度须外业采集),外业作业还可以对内业情况进行检查和修改,大大的减少了外业的工作量。全野外法的缺点是外业作业工作量太大,外业中除了对线状地物宽度采集和自然村名等反映在调查底图上外,还要对地类范围等的确定;而内外业一体化法只要在室外对室内作业内容的修改少量采集就可。这大大减少了外业的工作量,同时增加了对内业和外业数据的检查。从上面可以看出,对于内外业一体化的作业方法有三点优点:一是内业的充分预判,减少了外业的工作量;二是内业作业对地类判别,在外业还可以对其范围,地类,位置等的正确性做一次检查;三是对于外业调绘情况的反映在内业矢量数据上更为方便,并能对预判数据再做一次检查和修改。

农村土地调查常采用的是全野外法和内外业一体化法综合法。具体流程图见图3。在复杂丘陵、山区,易充分利用并结合两种方法,即对于影像比较模糊,影像地物阴影比较多、影像现势性差的区域,采用全野外法,而对于地势比较平坦,影像清晰的一些区域,采用内外业一体化法,同时采用固定作业人员的方法,即内外业为同一作业员,减少在作业员交接时产生的数据的丢失。

通过野外数据采集及处理的实践,笔者总结出以下经验:

(1)内业预判,容易出现内业作业标准不统一,矢量化精度达不到要求,地类范围不明确或者错误的情况发生。对于矢量化数据线型及颜色不一致的情况,处理的方法是统一内业作业标准,加强内业质量检查;对于地类范围不明确或者错误的情况,有明显错误的,室内立即修改。但对于内业把握不准的,外业调查后再作修改。(2)以正射影像图作为调查基础底图,解译比较明显、容易判断的线状地物、林地、居民地以及较大的河流、湖泊,无法判断的地方作好标注,进行全野外调查以及对解译的地类图斑进行全野外核实和补充,与权属调查同时进行,依据影像调绘在工作底图上。将地物属性标注在调查底图或记录在《农村土地调查记录手簿》上,确保每一地块的地类、界线、权属等现状信息详细、准确、可靠。(3)外业作业时对于行政村合并情况较多的,但却与县民政局提供的村合并和村名称不符,处理方法就是按民政部门提供的资料为准,对于实地行政区界线与权属文件不符时,应签写新的权属协议。

实践证明,对于丘陵、山区面积较大的区域土地调查的作业方法采用该文设计的方案,既先对影像进行分类,能充分在室内预判的影像,先在室内充分判读,对于影像比较模糊的图幅,采用部分预判的方法理,这样在室内节省了时间,在野外也有减少了工作量,在进行土地调查时,既提高了效率,又保证了质量。

参考文献

[1] 来丽芳. 浅谈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县级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的建设流程[J].科技资讯,2009(S1):54-56.

国土调查管理第6篇

Abstract: As new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mote sensing has become a important tool of land resource management and investigation. Using remote sensing data, building dynamic monitoring system of land resources and obtaining changes of land resources in time, to provide the scientific basis and technical services for the land resources management and operations, for all levels of government to formulate land and resources management policies, for long-term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planning, for community information needs of land resources.

关键词: 遥感;国土资源

Key words: remote sensing;land resource

中图分类号:TP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1-0215-01

0引言

遥感(Remote Sensing)即遥远感知,是指在高空和外层空间的各种平台上,运用各种传感器获取反映地表特征的各种数据,通过传输、变换和处理,提取有用的信息,实现研究地物空间形状、位置、性质、变化及其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的一门现代应用科学。遥感信息具有周期性、动态性、信息丰富,获取效率高,可直接以数字方式记录传送等特点。遥感技术以宏观、综合、快速、动态、准确的优势为国土资源管理与调查提供了先进的探测与研究手段,国土资源遥感调查的成果将为经济建设的决策、规划提供依据,为国土综合开发、整治规划和地区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系列基础资料,并能保证资料的科学性、现实性和全面性。

1遥感技术在国土资源管理的应用

1.1 在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的应用随着我国人口持续增长、经济飞跃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土地资源紧缺的问题已显得越来越突出。从1999年开始,国土资源部组织航遥中心等单位对全国50万以上人口城市和部分热点地区的土地利用动态进行遥感监测工作,采用多种高分辨率遥感卫星数据和人机交互解译的工作方法,监测成果由国土资源部统一管理,宏观分析土地利用情况,特别新增建设用地及其占用耕地情况、年度计划指标执行情况、基本农田保护情况、城市扩展情况等,监督检查土地管理和土地调控措施的落实等,为国家和省直接掌握主要地类面积,核对地方上报面积数,特别是耕地保有量,提供最直接、最迅捷、最翔实的土地利用数据,同时满足针对土地利用问题开展的快速应急监测的需要。

1.2 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应用遥感技术用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使规划由虚变实。一是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服务,遥感正射影像图作为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基础图件,改变了以往规划编制使用的底图比例尺小、现势性差等缺点,为规划修编提供了准确的基础数据;二是监督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执行情况,将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范围和规划用途等信息套合至遥感监测图上,新增建设用地的规划执行情况一目了然。

1.3 在自然灾害监测与防治中的应用利用卫星遥感技术, 可建立差分GPS服务系统, 实现对滑坡、地震多发区及火山、冰川、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监测,实现对所有水电站、水库形变的监测;利用气象卫星和海洋卫星数据可以监测和预测台风的形成和走向;利用图像可以监测洪水灾害, 将它与GIS、DEM、气象信息系统和MIS系统相结合,可建立洪水监测、防治和灾害评估系统;利用干涉和差分干涉雷达可以自动测定城市地表下沉;还可监测森林火灾, 估算灾害损失。从卫星图片上结合专家系统、模式识别等,即可分析一定的致灾因子,又可评估灾害防治措施的可行性,为灾害防治规划提供依据。

1.4 在国土执法监察中的应用我国初步建立土地动态遥感监测体系,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进行土地管理执法监察添上了一对“千里眼”。遥感监测与土地执法检查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做到了及早发现土地违法行为,并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特别是能够及时发现因执法监察不到位而造成的隐漏现象,以及因为交通不便、不易通过巡查发现的土地违法行为。为监测建设用地变化趋势,辅助检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执行情况、布局及规模,强化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发挥了重要作用。

2遥感技术在国土资源调查中的应用

2.1 在土地变更调查的应用利用不同时相、不同年份的的卫星影像, 可以方便地发现土地利用的变化, 进行土地变更调查,利用不同时相的影像进行融合,可以一目了然地发现和监测土地利用的变化。过去进行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完全依靠野外作业,不仅费时费力,可靠性还受影响,现在利用遥感监测成果辅助土地利用变更调查,针对性强,节省了外业查找变化图斑的时间。将数据库的底图和正射影像图相加进行动态更新,能保证数据良好的现势性, 便于图斑界线和权属界线的调查定界,防止了不合理的变更及土地登记的发生, 还能保证地籍信息在时间上的现势性,能满足国土资源部提出的“月清季累” 和统一时气报的数据的要求, 使得实施农村土地动态监测成为可能。

2.2 在矿产资源调查、开发利用监测中的应用遥感技术,主要是高光谱遥感技术的应用为矿产资源调查和开发利用监测提供了新手段和有效的技术支撑。高光谱遥感通过搭载于航空或航天平台上的成像光谱仪测量岩石、矿物等地物的光谱特性,获取图谱合一的信息来识别地物、探测环境,即获取光谱数据的空间模式。基于矿物诊断性光谱特性,我国高光谱矿物填图技术逐步普遍应用于地表岩石、矿物的精细识别与填图。在地质矿产资源调查方面,遥感技术在我国已经从间接探测发展到了直接探测阶段。利用该遥感图像数据通过信息增强和提取,捕捉到了油气藏在地表的微渗漏所造成的烃异常,进而达到直接探测的目的。此外,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干涉测量雷达技术已经在三峡大坝等大型工程的环境监测和油气区地面沉降等应用领域显示出巨大的应用潜力。

3结语

遥感和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国土资源管理及调查,不仅能获得多信息、高效率、多层次、现势性较强的国土资源与环境信息,而且具有工作费用低、速度快、科学性和准确性高的优点,并能促进国土资源综合调查向系列化、标准化、规范化、商品化方向发展, 最大限度地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遥感技术在国土资源管理与调查中的应用,标志着国土资源信息获取和分析处理方法的提高,它的广泛应用必将进一步促进国土资源在区域和全球尺度上研究内容的深化。

参考文献:

国土调查管理第7篇

刘小庆

(河北建筑工程学校 河北保定 071000)

【摘要】为满足地籍、地政管理工作的需要,确保国土资源管

理工作的正常开展,建立土地权属信息管理系统是十分必要的。

按照总体设计,系统以C/S 模式运行,并结合大型关系型数据库

Oracle9i,采用ESRI 公司提供的ArcEngine 作为二次开发的组件库,

以VisualStudio2005 为开发工具,并运用当前流行编程语言C# 进

行开发,建立了土地权属信息管理系统,并以阜蒙县苍土乡第二次

土地调查权属数据进行验证,系统实现了对土地权属信息数据的显

示、查询、浏览、编辑、管理和维护等操作功能。

【关键词】土地权属;GIS ;空间数据库

1. 引言

在我国,土地权利制度是农村土地制度的核心。随着农村规模

的不断扩大,农村土地权属和土地利用现状发生了很大变化,土地

权属信息涉及大量的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常规的纸介质存储方式

和手工管理模式很难满足土地管理工作的需求,具有缺乏科学性和

准确性,信息处理速度慢,工作周期长,办公效率低下,信息资料

难以实现共享等缺点。利用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及GIS 技术建立

土地权属信息系统可以方便地解决传统管理方式存在的问题,从而

实时、高效、规范地进行土地信息管理。土地权属管理信息系统不

仅可以实现土地信息的实时更新和土地权属信息的动态管理,而且

结合计算机技术、信息工程技术等,还能能提高土地权属管理的工

作效率、实现数据共享,使土地权属信息管理更科学。

2. 系统设计

GIS 平台的选择:目前,MapInfo,MapGIS,ArcGIS 等是土

地信息系统依托的主要GIS 平台。MapInfo 是一种“桌面”地理信

息系统,不能管理大量的数据;MapGIS 是国产软件,在空间分析、

海量数据管理、系统稳定性、二次开发支持等方面,有待于进一步

提高;AutoCAD 不是地理信息系统,不具有空间分析功能,很难

保证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的一致性;ArcGIS 是国际上领先的GIS

品牌,空间分析及海量数据管理功能强大,组件化的二次开发手段

更有利于系统的深一步地研究;因此,土地权属调查信息系统选用

ArcGIS 作为GIS 平台[1]。

体系结构设计:本系统由目前比较常用的Client/Server 结构组

成。在C/S 模式下进行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具有下面4 个优点[2]:(1)

它不仅为系统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安全保证,而且方便了数据的管

理及恢复。(2)一方面可以充分使用系统的各类资源,另一方面应

用系统的每个部分可以进行独立开发,提高了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

开发生产率。(3)管理信息系统能够合理地划分数据和功能,减少

网络上的传输量,能为联机事务处理提供短的响应时间、高的事务

吞吐量。(4)增强了管理信息系统的开放性和易扩充性。

数据库的选择:高质量的数据库建设是建立土地信息系统的基

础,数据库设计是系统设计的核心。Oracle9i 数据库系统是世界上

流行的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之一,它具有很强的可移植性、兼容

性、高效率和可联结性等特点。在Oracle9i 数据库内主要属性表设

置如下:

(1)宗地属性包括:目标标识码、地籍号、权属单位代码、坐

落单位代码、权属性质、权属名称、土地用途。

(2)界址线属性包括:目标标识码、界址边长、界址线类别、

界址线位置、界线性质。

(3)界址点属性包括:目标标识码、界址点号、界标类型、界

址点类型、X 坐标值、Y 坐标值。

3. 系统开发与实现

全国刚刚结束的第二次土地调查,土地权属调查是其前期基础

性工作。由于基于传统纸质的存储方式和手工管理模式的弊端,本

人独立研究设计了土地权属管理系统,以阜蒙县苍土乡第二次土地

调查权属数据进行验证。

系统启动时设计了登录界面,需输入密码和用户名,验证成功

之后,进行加载数据、验证AE 的许可、初始化系统的参数设置,

最后进入系统软件运行的主界面。

系统运行主界面由标题栏、菜单栏、工具栏、图层列表、主地

图窗口、状态栏等组成。为了便于用户的操作,系统主界面的工具

栏中设定了选择、漫游、鹰眼、缩小、查询、放大等常用GIS 功能;

在系统主界面左侧的图层列表面板上可以方便的修改和查看加载数

据的图层名,并可对图层可视状态进行更改;系统主界面的右侧是

地图的主窗口,添加一个MapControl 控件,可用来控制地图图层

的显示范围;系统主界面窗口下端为状态栏上,状态栏上显示登陆

用户及鼠标在当前地图窗口的坐标等信息。下面主要介绍各菜单的

功能。

空间查询功能主要是针对用户对自己所需的数据进行查询需求

而设计的。数据空间分析主要包括:通过图形数据查询属性数据;

通过属性数据查询相应的图形数据。查询菜单下有两类查询:选择

区域查询(图形数据查询属性数据)和条件选择查询(通过属性数

据查询相应的图形数据)。

选择区域查询功能,根据选择条件,选择出符合选择条件的要

素,例如查询宗地图层里,权属性质为国有的土地;条件选择查询

是在工具栏上的图层选择框里选择要查询的图层,选定图层之后,

在在视图窗口框选,然后就回弹出对话框,列出该图层在框选范围

内的要素,以界址点为例。

4. 结论

通过以上研究与实践,得出以下结论:

(1)与基于ArcObjects 开发相比,AE 开发的系统可以脱离

ArcGIS 环境运行,降低了应用成本,缩减了系统体积,使用AE

进行开发,只需要很少的代码和引用控件就能完成一个完整的功能,

大大缩短了系统的开发周期。

(2)基于Microsoft Visual Studio .Net 2005 开发平台和C# 开发

语言,利用ESRI 的二次开发组件ArcGIS Engine 功能接口,快速

有效的编码开发出了土地权属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对土地权属信

息空间数据库的访问,完成了数据文件管理、地图数据显示浏览、

地图要素选择、多方式信息查询定位、空间数据库更新、成果打印

输出等GIS 软件基本功能的土地权属信息系统。

由此可以看出,土地权属信息系统的开发,在横向上,对土地

相关部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在纵向上,也为领导部门和从属部门

间的土地信息系统的建设提供了参考。

受系统开发环境和本人开发能力所限,在系统的很多方面还存

在着不足:

(1)本系统只是在单机上采用C/S 模式,应再结合B/S 模式。

C/S 结构主要用来实现系统内部的管理,而B/S 结构用来实现信息

共享、WebGIS 平台以及办公自动化等功能。B/S 具有广泛的

信息能力和很好的工作流程控制性,客户端只需要普通的浏览

器即可,不需要其他任何特殊软件。而系统采用的C#.NET 开发语

言较之VB 等语言环境增加了Web 应用所必须的新技术,为系统

日后的扩展及多方面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系统应须增加数据统计分析功能,数据汇总功能,使其能

根据具体业务定制各种统计报表并作深入分析,为决策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ESRI 中国(北京)有限公司.ArcGIS 国土资源信息化解决

方案[Z],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