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民间传统文化艺术(合集7篇)

时间:2023-09-28 15:44:26
民间传统文化艺术

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第1篇

关键词传统民间艺术文化特色美术文化价值

中国上下五千年,在历史的长河中所蕴藏的文化博大精深。传统民间艺术文化主要包括民间美术、民间舞蹈、民间音乐以及民俗风情等,这些不同的表现形式,反映着不同地域的环境、文化和审美,且传统民间艺术还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过去,传统民间艺术以生动、有趣、接地气的表现形式受到人们的喜爱。然而随着我国现代科技和现代文化的迅速发展,人们日益崇尚简单、快捷、高科技的艺术表现形式,从而关注传统民间艺术文化的人越来越少。因此,促进传统艺术文化的发展成为民间艺术研究者考虑的重要问题。

1传统民间艺术的研究

传统民间艺术作为特殊的艺术表达形式,其所蕴含文化和发展,与地域特征、风俗人情、社会风貌等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传统民间艺术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关于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系统的资料收集和实地勘察,并对具有传播价值的个案进行深入分析;二是展开对传统民间艺术的表现形式、表现内容等进行理论分析。但由于研究者对当地文化和环境的了解不够全面,无法充分了解当地传统民间艺术的来源和发展,因此研究者大多只能从外观、形象的塑造,创造出与当地民间文化相似的另类艺术,而无法真实还原出具有当地民间特色的艺术。

2传统民间艺术的文化特色

不同地方都有着当地最出名的民族文化和传统民间艺术。传统民间艺术是从民间发展而来,具有大众的统一审美,即使在历史长河的演变中,传统民间艺术依然代表着当地大众的审美情趣。传统民间艺术最主要的特色是质朴、率真等,并体现着当地人们的地域特点和文化特征。

2.1传统民间艺术的地域性

2.1.1凤翔泥塑

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不同地方所演变的民间文化和民间艺术也各不相同。如凤翔民间美术,凤翔处于关中西部,凤翔的木板年画被称为我国五大木板年画之一。凤翔民间美术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年画、泥塑和脸谱等,其受到当地文学、宗教的影响,在一些传统节日中,表达出幸福、健康、美满等具有美好祝愿的意义。泥塑被凤翔人称为“泥货”,是一种具有当地特色的民间美术工艺,有着数千年的传统。泥塑是由民间艺人手工制作,再经过绘制毛稿、翻坯、打磨、绘图、上色等十几道工序加工完成。凤翔泥塑的形状、花色多种多样,在过去,泥塑是在热闹的节假日用来相互送礼的礼品,因此凤翔泥塑多以夸张的造型和艳丽的色彩为主。凤翔泥塑的样式主要包括十二属相、神话人物和英雄人物等,并各自有不同的意义,如坐虎样式的泥塑则表达着健康和勇敢的寓意。凤翔泥塑不仅在当地传播较广,还在国内其他地区,甚至国外都享有盛名。

2.1.2宿州剪纸

地域环境是影响传统民间艺术发展的因素之一,它影响着当地的文化、建筑风格以及人们的审美。宿州剪纸艺人们在进行剪纸创作时,最擅长的便是根据当地的神话传说、特色建筑和著名历史等进行创作,创作出的剪纸艺术品具有鲜明的宿州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特征。如尤彩侠的剪纸作品《五柳风光》具有典型的地域性,该作品将宿州埇桥区夹沟镇五柳村的自然风光和风貌特色完美地表达出来,并对五柳村的风景进行了宣传。由于地势和饮食文化的影响,宿州人的性格直接、豪迈,刘晓川的剪纸风格就如同当地人的性格,不拘小节、大刀阔斧。

2.2传统民间艺术的乡土情感

传统民间艺术文化相对于正统艺术文化,更具有粗糙感和自由感,它并不追求形式上的美,而是更加注重人物情感的表达。传统民间艺术主要是从生活中、从劳动中应运而生,它是基层民众追求艺术的需求。如剪纸艺人刘晓川根据宿州及周边农村的建设和发展,而创作出反映了宿州农村变化及农村文化的剪纸作品。这些剪纸作品通过率真、自然的表达方式,展现了宿州农村的乡土气息和乡土情感。

3传统民间艺术的文化价值

如今还能保存下来的传统民间艺术,必定有其存在的价值,其经过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文化演变,最终发展到今天,所蕴含的文化底蕴和文化价值不可限量。传统民间艺术的表现形式虽然简单鲜明,但它的内涵却非常厚重。

3.1传统民间艺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有了人类,才有了人类所知道的社会,人类不断促进着社会的发展,并在社会发展中创造出相应的文化,然后再用这些文化影响下一代人,帮助下一代人适应社会。传统民间艺术经过长年的演化和积累,留下了大量的艺术作品,不同地域也保存着不同的艺术文化。如敦煌石窟的壁画,壁画内容包含着佛经故事、古代神话等,它始建于前秦二年,经历了近十个朝代的凿建,形成庞大的石窟群。在这些壁画中,可以看到不同朝代的发展特点和艺术特点。

3.2传统民间艺术的属性

不同地域的民间艺术因地理环境、社会价值、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而发展出各自的特色。如陕西皮影就可以分为两个流派:一种是东路皮影,东路皮影的人物体型比较壮硕,设计风格简单明了;另一种则是西路皮影,西路皮影的人物体型比较高大,设计风格精巧细腻。表演者在进行皮影戏表演时,要用具有陕西特色的碗碗腔或弦板腔唱述故事。根据传说,皮影戏起源于汉代皇宫之中,而汉代的皇宫如今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境内,因此皮影戏从汉展至今,成为了陕特的艺术。

3.3传统民间艺术的研究价值

皮影、剪纸、泥塑、壁画等都具有民间美术的表现形式,它们的艺术特点鲜明,内涵价值深厚,并包含着一个地方几千年演变的精髓。人们必须以正确的态度,研究和挖掘传统民间艺术,以确保这些艺术不会因为人们的忽视而逐渐消失。如皮影的图案装饰和色彩运用都非常具有艺术性,艺人在进行皮影制作时,能够通过巧妙和夸张的手法创造出形象各异的皮影人物。艺人制作皮影的绘画手法、画作风格和形象设计都值得人们进行研究。

4传统民间艺术文化的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方便,地域文化的差别也越来越小,不同地域和国家的文化不断进行碰撞和融合,从而导致一些文化消失,一些文化不再传统。传统民间艺术虽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但人们在迎接和学习其他文化和艺术的同时,则可能忘记或改变传统的文化和艺术,因此如何保存纯粹的传统民间艺术,并扩大其影响力,成为人们考虑的重要问题。传统民间艺术是基层民众的艺术创作,然而在过去,基层民众基本都不会识字写字,因此他们只能通过口口相传或实际切磋的方式,传达创作方法和经验。甚至有一些艺人,将这些方式和经验以口诀或歌谣的方式表达出来,供后人学习。虽然目前我国对传统民间艺术的研究力度逐渐加大,但仍然无法挖掘出传统民间艺术的深入内涵。

5传统民间艺术和现代艺术的融合

5.1贵州民间美术与现代装饰画

贵州民间美术受各少数民族的影响,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贵州因为地理地势的原因,其传统文化并未受到外界较多的冲击,依然保存着原始性和纯粹性。而现代装饰画更加倾向于实用性,缺少艺术的随意性,它需要图案的协调性和规则性。装饰画在日常生活中运用频繁,其造型夸张且抽象,表达的寓意纯真、朴素。在贵州,人们可以发现许多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装饰画,这些装饰画仿佛拥有全新的生命,吸引着人们的眼球。随着贵州旅游业的发展,当地居民与外界的联系越来越频繁,传统民间艺术必然会遭受冲击,并发生动摇。

5.2传统美术文化与动画

随着科技的发展,动漫产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如何在全球动漫范围内走出属于中国特色的一条路,成为人们思考的重要问题。从字面意义上讲,动画就是动态的图画,因此动画对美术的要求非常高。我国传统民间美术具有强烈的中国特色,许多动漫工作者将传统美术与动画融为一体,打造出具有浓郁中国色彩的动画作品。

6结束语

综上所述,传统民间艺术文化与地域环境、社会价值、民间风情等有很大的联系,它起源于基层民众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也提升和影响了基层民众的审美情趣。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我国传统民间艺术虽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文化魅力,但在如今开放式的社会中,传统文化遭受到了开放式文化的冲击,因此,传统民间艺术需要政府和群众的研究和保护,才能有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佳.凤翔民间美术在新时期背景下的发展途径研究[D].西安工程大学,2013.

[2]袁磊.贵州民间美术与现代装饰画的融合[D].贵州师范大学,2014.

[3]胡悦.艺术设计对民间美术元素的吸收与应用[D].河北师范大学,2014.

[4]陈晨.民间美术造型元素在“中国风”动画中的动态表现[D].广州大学,2013.

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第2篇

关键词:民间艺术;市场浪潮;文化保护

所谓民间艺术是相对于政权艺术而言的,即以家庭为基本创造主体的草民们为补贴家用而去创造的各种艺术形式,包括了民间工艺美术、器乐、舞蹈和戏曲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手艺就是民间艺人的资本,资本的补偿来自于父传子、师带徒的代代相传。民间文艺诸形式对传播我国传统优秀文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塑造了民众的历史观、价值观,它上承下达的作用不是可以轻易用官方文宣取代的。但是在当下,传统民间艺术的表现形式及其实体架构都呈现出大幅萎缩的趋势,这是因为它们赖以存在的物质条件发生改变的时候没有能够及时地更新自身的创制方法而造成的,从而逐渐被资本的浪潮所吞没。资本按照自己的样子塑造世界,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民间艺术的保护,必须按照新的时代精神改造民间艺术的形式及其产品,使之也成为资本的一部分,具体体现在制作的方法、产量都必须按照机器大工业的相应要求进行改革。

一、民间艺术的传承功能

民间文艺直接触碰到民众的心灵,不管有文化的还是没文化的都聚在村头的大树下,听着村里的艺人家乡味十足的吟唱,这样放松过程中既包含了社会化的功能也包含了文化传承的功能。唱词加上恰如其分的肢体语言,无形的“善”就静悄悄地“钻”进了村民的脑海里,村民在不知不觉之间就接受了个人伦理道德的教化或者是坚定了对当时政治的某种看法。真正对乡下人的世界观起架构作用的应该是各式各样的民间艺术,诸如乡间曲艺和评书,包括各种舞台戏、地摊戏、说唱艺术及民歌(谣)、俚曲、故事、传说、童谣、民谚、民间宗教的各色宝卷(已化为说唱艺术的一部分)等。这些民间艺术的传播管道可以总称为意识形态传播的“小渠道”,这还是相对于官方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建制式学校系统教育而言。所谓“小渠道”传播模式,可以理解为民间口承文化及其具体表现形式,它生动地记录了民众的喜怒哀乐,具有非典籍、非正统特点,彰显了一种传播人伦德育观或某种理念、信仰,强化族群特色并保持族群向心力的功能。即使在大规模城镇化的今天,这样的说法仍然是成立的,民间艺术同样以水银泻式地存在于城市里的胡同和里弄之中。

广西有着非常丰富的民间文艺表现形式,地方的、民族的、儒佛道的,各界民艺都透过不同的管道传播着自身的特定理念。比如广西壮族人从师公沧桑的吟唱中、舞者的肢体语言中能寻找到一种使自身族群意识增强的元素。壮族迄今仍保持着古老的壮族遗俗和风貌,族群性格棱角分明。其口承文化极为丰富,其民好歌舞以传情。漫山遍野煽情的歌声、从头到脚的黑色服饰、豪情冲天的舞蹈、风格独特的建筑物,族群意识以物质的或非物质的形式桴鼓相应地渗透进黑衣壮民众的每一个毛孔。民间艺术从业者都是意识形态传播者,他们有意识地编导渗透了某种具有潜移默化作用的、寄寓了隐蔽在族群心灵深处的理想与愿望的文艺、信仰形式,使得整个族群始终保持着强大的向心力,在全国视野中,主要是由他们传承着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那种观念。通过代代相承的传播,意识形态的图景被激活,民众在心灵深处对本民族产生认同感。

这给人们以某种启示:在实践上,是否可以借助于这样的“小渠道”传播模式传导主流意识形态呢?在理论上,是否可以从“小渠道”传播模式中抽取出一般意义上的意识形态传播机制以丰富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理论呢?看来是肯定可以的,这样透过民间艺术“小渠道”来传播主流价值观的社会实践早已在一些地方展开了。民众乐于观看民间艺术作品,不仅因为不要钱(这当然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而且自己通过对作品的观察,他们可以就每个艺术形象进行推论,比如认出作品中的某个人物在现实生活中似曾相识,比如能够让自己在艺术氛围中释放内心世界的压抑。随着我国各个时代精神的变化,各种民间艺术体裁的风格也出现了一些变化,不断变化的内因是作品其中蕴涵的意识形态及哲学形态变化的缘故。一般可以认为,艺术不是“为艺术而艺术”,而是“为政治而艺术”。意识形态家们往往喜欢不变的事物,相对于其它特征而言,他们更钟爱于重复。日复一日地浸泡在不换水的染缸里,各种在外部已设计好的意识形态影像就像一个个“小人”钻进了民众的大脑里,这些“小人”们逐渐占据了大脑皮层的每一个角落。由此可见,保持民间艺术独特的传播管道具有一定重要性。

二、民间艺术的屡次冲击

新中国建国至今,对民间艺术全国性的大冲击至少有两次,一次是前后、一次是实行市场机制之后。第一次大冲击在于冲断了民间艺术微弱的商品链条,艺人们生产出来的产品无法实现自身价值,生产者的资本链难以为继被迫偃旗息鼓。第二次大冲击在于民间艺术本身没有及时跟上资本浪潮的步伐,主要体现在其生产率低,根本抵挡不了机器大工业时代生产出的物美价廉商品的冲击。两次冲击都有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在起作用,市场因素太弱不行,太强也不行。前后时期民间文艺被宣布为封建迷信的糟粕,从业者只能躲在一个小小的角落里生存,其中的一些曲艺剧种被改装成了革命样板戏的形式,改装不了的只能成为“地下文艺”;手工造型艺人则被牢牢地固定在公社里,严禁他们走街串巷兜售自己的手工艺品。这种“定人变剧”的方式使得民间艺术遭受了较大的冲击,但由于其赖以存在的物质条件即自然村落及其民众仍然是中国社会的主要架构,所以民艺并未遭受灭顶之灾,在偷偷的传承自身的同时静悄悄地等待复苏的时候到来。改革开放至今,时代精神对民间文艺造成了几方面的冲击。首先,阅读习惯的变化。资本概念已从物质存在转化为人们的思维方式,人们用一种快餐文化视角看待民间文艺。特别是进入到智能手机时代,人们的阅读习惯出现了重大变化,从一目数行的纸质书本阅读方式演变成为一目几屏的跳跃式阅读方式,甚至仅仅阅读了一个标题就对某事下了结论。民间文艺或者囿于演绎空间的局限,或者囿于演绎程序的复杂,都给现代青年观众造成了阅读的困难,从而使得年轻人逐渐远离了民间文艺。其次,传人难寻。

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城镇化已成为当下中国在未来几十年一个支柱性增长热点,这意味着很多自然乡村将成为遗迹,那里的人们及其土地将陆续被城市化。在此历史进程中,民间文艺赖以存在的物质条件将彻底消失,中国传统的以村庄为人们生活载体的生活方式迅速被城市化进程冲破,就是那些鸡犬相闻、全村人聚会在大榕树下聊天、婚丧嫁娶喜欢聚餐等的习俗将彻底地进入到博物馆当中,民间艺术成为高校科研院所研究对象。人们纷纷涌进城市,一种商业的、工业的、集成化的城市生活渐渐取代原来带有乡村意味的生活。这种变化发生在人们的头脑和习惯中,反映在生活细节方面。思维习惯改变之后的农二代,甚至连耕田的基本功都完全不知道,更谈不上对家乡那些“土掉渣”的艺术形式感兴趣。老艺人逐渐老去,传承千年的技艺从此只能在记忆中搜寻了。再次,当代城市管理使得民间艺人失去了走街串巷的空间。

就在30年前的20世纪80年代,人们还经常能看到一些身怀技艺的民间工匠走家串户,向人们兜售自己的手艺。有修补坏锅的、修补坏瓷碗的、爆米花的、磨剪子的等。那时候,城市人可以从这些民间艺人那里得到自己需要的产品或服务,孩子们高兴地围绕在爆米花机器旁边,就等着它发出“嘭”的一声巨响之后冲上去抢热气腾腾的爆米花吃,好一幅生活气息升腾的画面。但在当下类似的行为只能在指定的区域里展开,对惜时如金的现代人来说,他们恐怕没有多少时间专门去这些区域探访民间艺人了,缺乏生活气息也可能是各地民艺公园冷清的一个原因。人们在商业区域,看到的表演,不再是生活。种种原因使得渗透进入到人们生活细微处的民艺形式在短短几十年中迅速消失,如今在各地市街头已经难寻其踪迹。最后,生产率低下。电商成为一个支柱性产业之后,人们已习惯了网络购物,不再重视修补破烂的碗、修理钝了的剪刀,因为机器大工业时代生产线出来的产品非常便宜,为何要去修补旧货呢?人们会立即去购买一个全新的物件回家。而民间手艺要进行长时间的训练才能掌握,传承者需要花很多时间才能掌握一门手艺。比如修补破碎的瓷盆瓷碗,没有高超的技艺很难将碎片整合,最终成器,滴水不漏。那些苦练之后掌握某种技艺的人有了资本后,并以此谋生。但在今天,人们已不可能再等待这些生产率低下的产品了,既便宜选择又多的产品正在超市里等着自己呢。失去了资本(自身的技艺、投入的资金)的实现,民艺人的生产难以为继,从而被资本浪潮所吞没。这样的例子非常多,过去的一些以传承民间艺术产品为主的国营企业纷纷倒闭,比如毛笔厂、灯笼厂等。

三、民间艺术的自我拯救

善待民间艺术,它是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那种基因的载体。主要措施一是希望政府投入更多资金支持,措施二是城镇化进程中有意识地保护更多的自然村落,尤其是有较多民间文艺形式的那些。措施三是民间艺术从业者与研究者共同实现民间艺术的时代转型。党中央高度重视民间艺术的保护和发展,指出,文学、戏剧、电影、电视、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曲艺、杂技以及民间文艺、群众文艺等各领域都要跟上时展、把握人民需求,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创作生产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这就给民间文艺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即必须根据时代精神改变自身形态。

它们所面对的窘境包括:农村减少了、新一代农民乡土情怀没有了、民间艺术生产率低下。我们先看一看关于农村减少的数据,据说中国古村落数量从2000年到2010年十年之间消失了90万个,相当于每天消失300个自然村落。这是民间艺术赖以存在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虽然城市中也有民艺人的存在,但主要是分布在村落中的。村落给民艺人提供的不仅仅是栖身之所,还提供了他们需要的各种制作材料,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种创造所需要的氛围,给予民艺人一种被村人需要的感觉。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民间艺术将加速自身进入到博物馆的进程。应对措施之一,保护具有长久历史传统、拥有众多民艺人的古村落,在现代化建设与保护传统文化之间寻找到一个平衡点。应对措施之二,在城市生活当中为民艺人的存在提供一些具有特定情怀的场所,目前看来专门的民艺市场暂时是比较适合的,虽然没有了乡土氛围,但至少还有同行间的相互来往。长远看来,建立在城市当中的民艺园之类的场所同样是难以为继的,民艺并不生长在哪里,既不生于斯,如何能够长久地存在于斯呢?乡土情怀对于民艺的承继是至关重要的非物质因素。

伴随着农二代在城市中长大,他们对父辈的乡土情怀已不大认可,他们甚至连农活都已不会干了,身处城市之中,早已习惯了车来车往、熙熙攘攘,对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早已淡漠,基本的农活完全不会做。村里的老人越来越少,即使民艺人越来越多也没有办法再继续下去了,因为观众或顾客没有了。即使舞台还在,但是观众没有了,表演给谁看呢?应对的措施是鼓励农二代回乡创业,这不仅有利于缓解城市就业压力,而且也有利于民艺持续发展。在城市中弄一个角落,例如文化园什么的效果并不好,民艺人面对城市人表演未必有那样的情绪。民间艺术生产率低是不争事实,首先体现在技艺的传授上,父传子、师传徒,技艺不能广泛地传播到普通大众手里;其次体现在产品产出上,生产一件产品可能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比如手工艺人生产一件壮锦,可能需要半年以上的时间;又如传统爆米花艺人,需要在路边捡一些木材生火,然后放入黄豆摇滚,一小段时间之后才能听到“嘭”一声响,孩子们都等得口水直流了。如果依靠机器生产线,上述两样产品,壮锦生产是仅仅需要十几分钟,爆米花生产仅仅需要几十秒钟。对于城市人来说,做何选择是一目了然的。应对措施是由各级政府出面来保护民艺,提供特别资金以确保民间艺术不会被淹没在资本的海洋里。

参考文献:

[1]邓志平,汤志华.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文化力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15(3):39-44.

[2]林继富.民间口头叙事传统的变迁与保护[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15(4):68-75.

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第3篇

1徽州传统民居中的民间艺术文化表征

徽州历史悠久,文化沉淀深厚,据统计现存明、清古民居总计有7000栋,古村落100多处,形式多样,包括古城、古村镇、祠庙、书院、牌坊、园圃、戏台、桥梁、塔、亭、堤坝、井泉等,形成了影响深远的徽派民居建筑风格。徽州人大部分以从商为主,而经商的最根本目的就是聚财,中国人认为“财”的根源就是“水”,因此在徽州传统民居建筑中以天井为水之归属。徽州人建造天井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够天降洪福,确保财源滚滚,而且民居的理水、采光、通风等都是在天井的基础上完成的。将天井的厅堂作为中心,以轴线为主,按照中轴对称的形式营建民居,四周通过建筑高墙来确保安全、私密。民居建筑如果是三间屋,那么天井就设置在厅前,如果是四合屋,那么天井就设置在厅中,这种设计方式会确保室内光线的充足,保证空气流通。在晴天时,阳光会通过天井渗入到堂前,被称为“洒金”;雨天时会有雨水落入,被称为“流银”。民居建筑中四周的屋顶都是向天井方向倾斜的,下雨时雨水会从四面八方流入到天井的堂屋前面,称之为“四水归堂”。明清时期,徽州商业鼎盛繁茂,“肥水不流外人田”、“财不外漏”等吉祥理念深入人心。此外,徽州传统民居大部分仍然采用铜钱形的地砖、门洞以及商子门,这不仅显示出了乡民的身份财力,也表达了逢凶化吉、招财进宝的美好愿望。厅堂和厢房之间设计成为明暗对比的方式,明亮厅堂主要作为接待客人、供奉的场所,而厢房则作为暗室聚财,这些都是利用民间美术元素来祈求吉祥的体现[1]。作为东方文化中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风水观念是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注重人与人、人与自然及自然本身的和谐,在中国建筑文化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这种观念与民间艺术文化表征大致相同。儒商结合,官商结合的徽州乡民,特别重视风水。从汉代起,就有流传商家门不宜向南的说法,再加上五行学说影响,认为西属金,南属火,火克金,可见南向是不吉利的。所以,徽州传统民居建筑大部分都是依山傍水,顺着自然地形建设,房门基本没有南朝向,都是坐东南、朝西北,或者是在祠堂、街道的长短、水口的方位以及流水方向等进行民居建筑的构建,使其看上去更具整体感,充分彰显出天人合一的理念。徽州传统民居以黑白二色,极少彩画,充分借鉴民间艺术中八卦鱼的形象,也称为阴阳鱼,即一条白鱼、一条黑鱼(也可以其他动物图案)首尾相连,形成一个圆形。乡民的观念中,只有阴阳双鱼相交在一起,才能实现多子多孙,繁衍后代,而旋转则代表着生生不息,无穷无尽。

2徽州传统民居中的民间艺术文化认同

对于民间艺术而言,其根本核心在于文化特色的认同,一旦失去特色,艺术也就失去了价值。徽州传统民居之所以能够在国内外享有盛名,主要取决以下两方面,一方面是其保存的完整性,形式的多样性,风格的统一性;另一方面在于徽州传统民居建筑的设计具有较强的民间艺术文化内涵。明清时期,徽商名声大振,致富之后,尊儒兴学,修建祠堂、民居、园林,铺路架桥,不仅造福桑梓,也是从商为官之士退休之后精神的寄托之地。因此,在进行民居建筑的设计时,一定要加入主人对住宅布局、内部装饰、厅堂布置以及结构的审美追求,使其不仅具有较强的功能性,还要蕴涵丰富的文化内涵,进而形成一个独具风格的建筑体系。比如,“五岳朝天”的马头墙是徽州民居建筑文化的根本特征之一,体现出了徽州建筑设计的民间美术理念。山墙要高出屋顶、超出屋脊,以马头翘角阶梯形叠落在地面上,正对着高墙,通常以对称均衡的形式而存在,中间天井处较低,左右两侧高,因为尺度看上去非常合适,外型好似五座山峰,因此被称为“五岳朝天”。与家族建筑群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群体,凌驾于住宅之上,从远处望去,有如青霭缭绕,近看则好比骏马仰首长嘶,有一种万马奔腾的动态感,暗喻商人骑着高头大马衣锦还乡,表示徽州地区兴旺发达、生机勃勃。对于多进房屋来说,基本上采用逐渐抬高地坪的方法,使后进房屋高于前进房屋,一堂一升,比喻“步步高升”、“节节高声”,这样不仅充分符合民居建筑对通风、采光的要求,也充分体现了徽州人在民间美术元素的影响下,希望能够步步高升的美好愿望。另外,在徽州民居建筑中,冰裂纹是窗格、隔门中最常见的装饰图案,这种装置图案具体为将一个等边六角形作为中心,周围用两根木条拼接成一个又一个的“人”字三角形,中间的等边六角形在其中被称为“玄机”,按照当地人的说法,这个图案不仅展示了“六面和通,以人为本”的核心文化理念,其中也蕴涵着只有经历磨难才能取得成功的深意,鼓励后人要不断努力,从而出人头地[2]。

3徽州传统民居中的民间艺术文化混融

徽州民居建筑位于青山绿水、街巷交错、庭院深深的环境中,人们都过着其乐融融、小桥流水人家的太平日子。从外型上看,一层一层的马头墙比屋脊还要高,只能微微看见屋脊坡顶,而且黑白分明。翘角飞檐,将民居墙头和天空之间的轮廓线勾勒的非常明显,增添了空间中所包含的层次感和韵律感。从远处望去,徽州民居则是绿丛中的一片灰白,干干净净,既体现了和谐统一,又具有鲜明对比。通过上面的论述,民间艺术常用的五种“正色”(红、黄、黑、白、青)已经用到了三种,由于红、黄为官方规定的皇家专用的色彩,所以在民居建筑中不敢轻易使用。将黑、白、青搭配在一起,不仅能够暗示可贵的含义,还能起到教育后人黑白分明、清清白白做人的作用。徽州传统民居中森茂的祠堂、肃穆的牌坊及坐落有序的厅堂院落,一件件精美的木雕作品,都体现出了民间艺术文化混融,流淌于徽州乡民的血液中。不管是民居建筑规划,还是平面结构布局,徽州传统民居建筑所体现出的建筑雕刻艺术被建筑界所重点关注。徽州传统民居已经不仅仅作为避风挡雨、御寒消暑寓所,它能够将徽州民间艺术最本质的魅力展示出来,并且在当下生态旅游开发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对当今村镇规划建设有重要借鉴作用。在徽州传统民居中,集中体现了徽州民间艺术文化的精髓,在彰显传统民居特色的同时,也突显了民间艺术文化的生命力。

4结语

民间艺术文化在徽州传统民居设计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体现出建筑的特点,还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因此,我们一定要对民间艺术文化进行深入研究,使其能够在现代民居建筑设计中得到更好的运用。

作者:瞿朝祯 单位:兰州城市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第4篇

关键词: 包装设计 传统文化 民间艺术 艺术传承

在当今社会的经济发展浪潮之下,产品若想取得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则单靠性能的优异是难以取胜的。现代化的包装设计是商品同艺术品的统一体。当全世界的目光都关注到中国的环境背景之际,把中国民间传统艺术运用到包装设计中来,是包装设计改革的一种必然趋势。而现代包装设计中可以容纳哪些传统民间艺术文化元素,怎样使这些艺术文化元素得到升华,是当前研究的一项非常重要的课题。

一、包装材料是传统民间艺术的优良载体

包装材料的类型有很多种,原生型自然材料及人工再生材料在包装设计中都得到了美的展现。包装从自然而来,从生活而来,利用自然里面的原生材料及人工合成的再生材料,给产品以合适的包装,这在产品尤其是传统型产品的包装运用过程中经常可以见到,比如有着长久历史的酒文化里面,人们以坛子盛装酒类,再以草纸对其进行封口,最后加盖印章,这是酒类产品最早的包装样式。再比如大家比较熟知的粽子,糯米里面夹入各种品味的馅芯,接下来用植物叶子包裹成型,再用各式捆扎办法将其进行精巧包装,此类包装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优良结晶,而且可以让人享受到包装叶子本身带来的自然材料的原味清香。再比如,纯米酒用稻草进行包装,软质的稻草不但能够给米酒玻璃瓶以必要的保护,而且展示出米酒醇香的特质,草绳编就的提手位置,似乎不经意留下的未脱稻米,更可以起到暗示酒是纯粮食成分酿成。用稻草包装而成的鸡蛋,客观效果也是如此。这样的例子非常多,有些从自然中取材的竹子、木料、泥土、稻草、茎叶,还有在此基础之上衍生出来的纸张、陶瓷、纺织材料等,在包装设计的运用中层出不穷,装白酒的瓷瓶、装果酒的木盒都是包装的精品。此种灵性设计的根源是人类的生活实践与传统质朴的审美观点,其中反映出来的是一种近于完美的传统民间艺术文化。

二、传统民间艺术在包装设计表现上构思

(一)从包装材料的造型与使用中,考虑到包装材料需要应用更多的天然物品。比如麻、藤、木、竹、葫芦、贝壳、茶叶、芦苇叶等,把它们设计成具有返璞归真意味的并且富含地方特点的包装设计,在包装设计的结构与造型上可以大量借用传统文化内涵中的建筑、家具、娱乐用品、生活用品、交通工具、宗教用品、文具用品等,设计时要让包装物与被包装对象产生紧密的联系,体现出被包装物的内在特征,还要注意造型的精巧、别致、美观,注意包装物的牢固度和科学性。

(二)在包装的形式上,要更多地考虑到视觉效果良好的传统艺术图形。比如国画、书法、剪纸、雕刻、刺绣等类型的工艺品,还有服饰、戏剧、兵器、道具、脸谱、纺织印染品等纹样、图案、色彩等,再比如民间传说、古典文学、神话故事之类的作品场景、装帧形式等,只要形成与被包装产品的内在联系,且可以被合理处理,就可以拿来为产品包装设计所用。

(三)在包装的平面编排设计过程中,让富有视觉效果的图形、文字、色彩等艺术元素有机结合。各种艺术元素有机结合,让包装平面展现出独特的造型感觉,编排设计人员应当在美学规律限制之下,使包装达到形式和内容的相互协调统一,让视觉变化更具规律性,更符合消费者的审美观点。

(四)书法艺术是传统民间艺术中的瑰宝。汉字是一种文字,更是一种艺术,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凝结了中华民族数不清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是文明与文化的标志性内容,也很典型地出现在民间艺术之中,同其他民族的文字相比,更具形象思维观念,属于语言的图画。在包装设计上应用书法艺术,是普遍应用的方法,还可以利用更加纯熟的技术,如文山包种茶在包装上,淡化了图形和国画之间的界限,用写意的形式把文化地区的茶山带过,简约含蓄,又不失美感,非常值得借鉴。

基于以上几点考虑,我们应该在多层次多角度上发展延伸包装设计的传统审美意味,让传统民间艺术文化在新形势下得到传承,在理解精髓的基础上留其形、融其意、传其神。把握住传统艺术图形的内涵和精神实质,并让这样的文化气韵在自然的流露中充分展现,让民族文化精神同世界共通的包装设计语言达到和谐共通,整合成为现代艺术设计的主流趋势,促进民族性、社会性与文化性的更好交融。

三、传统民间艺术应用于现代包装设计之实例

(一)剪纸。剪纸艺术从中国起源,是一种独立存在的艺术种类,它的思维方式与造型方式都显现出与众不同之处,比如陕西省的剪纸艺术就极具民间特色,不管是春节窗花,还是元宵灯花,抑或是婚礼喜花,都来源于自然生活,是用心去观察,而非单纯用眼睛去摹写。每幅剪纸都是一件艺术品,表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和喜庆气氛。陕西的剪纸艺术的主色调为吉祥的红色,它给人留下兴奋的感觉和深刻的印象,具有非常良好的视觉效果。如果把剪纸艺术的内在魅力应用到包装设计之中,就会让包装的文化品位更高,使消费者可以在享受产品本身的同时,感受到民间艺术的多姿多彩。以某食品礼盒为例,外盒里面包括四个卷筒式包装,里面分别装有韩成熏鸡、西安羊肉、西方牛肉、凤翔腊驴等名食,对于食品包装而言,在设计的时候也必须把食品当做主要的包装设计元素,用直观形象的方式让消费者感受到产品特色。这款食品包装中包括驴、羊、牛、鸡等四种动物的剪纸艺术形象,这样既表现出了鲜明的地域特色,又让形象更加贴切、造型更加生动,极具乡土气息。剪纸艺术通常以红色为主,会显得非常喜庆吉祥。在应用剪纸类艺术图形时,应重点体现造型的优势,使构图充满变化,如此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二)刺绣。在民间,刺绣工艺流传在少数民族地区比较多,尤其以西南的苗、壮、瑶等族代表性最为突出,当地的织绣图案生动、精美,不管是在构图上还是在造型上都显现出灵活多变的特点。总体来讲,刺绣品种繁多、形式多样,图形色彩秀丽,纹理丝路清晰,主要内容有:牡丹凤凰、人物戏曲、吉祥词句、走兽山水、翠鸟莲花等。能够准确表情达意是民间刺绣艺术的优势,在包装艺术里面适当地添加刺绣艺术也可以起到维系销售者与消费者之间感情的作用。比如曾经出过的一套民间刺绣特色火柴,就将挑花手帕、绣花荷包、织花背带等刺绣艺术融入到包装盒上,传递出民族地区独有的恋爱情怀,也间接地隐喻着火柴的产品属性。而刺绣被艺术地应用到食品包装中,也是比较常见的案例。

四、结语

商品同时代的发展联系越来越紧密之际,人们对于传统艺术文化却更加依恋,这是由于人们身处高科技快信息的时代,工业文明不能让人们觉得温暖所致,传统民间艺术的温馨感让人们充满了向往。中国有着悠久而灿烂的文明,积累了很多艺术文化精华,只有把握住这份精华,才能让包装形象更好地为商品服务。所以不管是哪种创新设计形式,都应当同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相结合,让人的情感、商品形象、消费文化形成有效的沟通。

参考文献:

[1]徐慧丽.浅谈食品包装设计[J].现代企业文化,2010(14).

[2]孙炳新.创新型思维在食品包装设计中的应用[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

[3]吴艺华.来自东京银座的食品包装设计[J].包装&设计,2011(02).

[4]蔡新元.食品包装设计的味觉心理[J].包装工程,2004(03).

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第5篇

关键词:二人转;传承;发展特定

地域文化与历史传统共同催生了特色的地域性艺术形式。东北文化的野性之美是其公认的特点。可以说,独特的自然环境与人文资源滋生了属于东北特有的文化,一种充满关东风情、北国豪气的地域文化。就像细腻的沪上江浙选择了委婉柔丽的越剧,黄土高原的汉子们选择了高腔大嗓的梆子,草原上的蒙古民族选择了燎亮高远的草原民歌……这些艺术形态的存在,说明了群体性格对艺术形式的选择,东北二人转也同样是东北人民的选择。

一、海伦二人转的发展脉络

(一)建国前的“跟班卖段”

海伦二人转的最早历史可以追溯到晚清时期,那一时期的二人转由两个男性表演,通常称为“双玩意”,较为著名的艺人有海伦镇北疆:朱万山;绥化大彩霞:吕红章;北安金不换:福等。民国以后,开始有许多艺人活跃在海伦市文艺舞台上。他们为后来的海伦二人转乃至于整个北派二人转的发展与传承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例如:著名歌唱家郭颂的师父艺名“金蝴蝶”的付海清、黑龙江省海伦市东北二人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石桂琴的师父任刚、当年海伦会戏最多艺名“四季花”的韩德祥,以及海伦市第一位女演员,大鼓书演员程小芳等。他们都将自己的艺术在海伦大地开枝散叶,形成了早期海伦二人转的雏形。

(二)建国后“盛开的民间之花”

1958年海伦县民间艺术团归国家所有,艺人们摆脱了跟班卖段,每段才五毛钱的尴尬局面,摆脱了大车店表演的局限。这一时期出现了“四季花”老先生的徒孙,“小蒙古”马春荣的传人张晓东和窦义;王洪奎传人李凤玉和李宝忠;赵大芝的传人张乐和张鑫等;任刚的徒孙,郭秀荣的传人张雪艳和夏秀敏;夏淑云的传人连二、连三、连四、连营、高浩等。在跟师父“走穴”的时候,年轻一代的艺人之间能够互相交流切磋,这个时候开始有了互赠唱本。这些唱本有的是师父赠给下山的徒弟的,也有的是艺人之间互相赠送的,这些互赠的唱本在一定意义上给现代海伦二人转的传承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滚地包”或者“走穴”的时候,许多艺人都是偷着学艺的。据黑龙江省海伦市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北二人转传承人赵晓波讲述,她本人就曾经偷学过“小蒙古”马春荣的唱腔,再通过自己的理解转化为自己的唱腔。改革开放之后,社会转型使大众审美趣味倾向于大众化、世俗化。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长期被压抑的欲望被唤醒,娱乐至上和享受主义开始占据主导地位,而大众文化的通俗性和娱乐性刚好契合了这种世俗化的审美需求,为大众文化的迅速兴起提供了主观上的可能性。2012年10月18日,经国家批准,“海伦市北派二人转传承保护中心”正式成立,它的前身为“海伦市人民艺术剧院”,是国家承认的中国第一家专门保护、研究、传承北派二人转的机构。传承中华曲艺、保护北派二人转。

二、海伦二人转的发展现状

艺术需要市场才能生存。各类艺术都有其生存环境和现实意义,时代有时代的特质,文艺也是如此,在文化体制和艺术体制不断革新,多元文化迅速发展的形势下,民间文艺已经完成了其主要的历史使命,不可能再占据艺术舞台的中心。在传媒技术推波助澜的形势下,休闲文化、消费市场的浪潮必将颠覆传统文化,文艺和中国传统戏曲等艺术的发展前景都将受到制约。

(一)传统传承方式的掣肘

据黑龙江省海伦市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北二人转传承人赵晓波讲述,在她早期的学艺生涯中,都是靠着师父的耐心口授,自己则白天跟着师父学习唱腔,晚上研究唱腔。事实上海伦早期的二人转艺人在教学或者寻找自己传人时,都是没有手本的。他们完全靠着口传心授,师父一句一句地教,学生一句一句地学。用老艺人的话讲就是“宁赏十垧地,不教一出戏”,许多老二人转艺人的绝活不是谁想学就能学的。直到2002年,海伦市第一艺术学校成立,校长李威请出了很多当时海伦的著名唱将,比如邓晓坤、李广文,以及受过父亲孙汉学、母亲王化荣两位艺人家传的孙淑华等等一大批海伦转坛名将,从此,海伦二人转开始了办班教学的模式。2012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东北二人转传承人赵晓波将“黑龙江赵晓波二人转艺术传承基地”从延寿县迁至黑龙江省“二人转之乡”海伦。从此海伦二人转的发展与传承开始了双足鼎力的局面。

(二)“非遗”保护下的缓慢发展

对民间文化生态的保护,不仅是为了保留古老的民族文化,留住古老的艺术瑰宝,更重要的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是提升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需要[1]。2007年至2009年,文化部先后命名了三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共计1488名,并专门举行了颁证仪式。2006年东北二人转被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视觉文化的冲击下,文艺正逐渐失去其往日的魅力,有些剧目想借助高科技制造声光完美的虚拟舞台来挽救文艺,其结果似乎也不理想,视觉刺激毕竟不是文艺的灵魂。思想深度和贴近生活的艺术精神才是文艺的精髓。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文艺不断被边缘化,文艺观众的相对数量逐渐减少,经典剧目凤毛麟角。为了文艺的生存与发展,文艺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都在尝试突围,但是最可怕的还是文艺人放弃自己的艺术。

三、海伦二人转发展对策分析

(一)商业化与产业化发展模式的借鉴

传统民间文艺的商业化、产业化发展并不是空谈,有着有力的历史依据与现实条件。“京剧”的“国粹之路”就是借助商业化与产业化的。200多年前,徽班在吹吹打打的唢呐声中走进京城,靠的就是“三庆的轴子、四喜的曲子、和春的把子、春台的孩子”,赢得了高票房,逐渐称雄京华剧坛,最终成了大气候。谁能说商业化与产业化就不是二人转发扬光大的可取之路?海伦二人转具有浓重的北派二人转风格,我们完全可以借助文化品牌,宣传海伦二人转,以北派二人转传承保护中心为基地,着力打造“纯绿色二人转”,提高海伦文化软实力建设,为海伦文化产业建设创造一个优良的发展空间。近几年来,海伦市北派二人转传承保护中心的演员们也正在向着这方面迈进,像邓晓坤、李国兰、赵晓波、单桂清、李凤玉等海伦市著名唱将都在近几年与沈阳市莎梦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有过合作,录制传统正戏的光盘。早在1997年海伦市人民艺术剧院就开始录制VCD光盘,至今共录制近600套发行量超100万盘,含二人转节目189个,由黑龙江省音像出版社、吉林长白山音像出版社等多家出版社出版发行,既创造了客观的经济效益,又很好地宣传了海伦市的北派二人转。在招商引资与地方文化产业结合方面,黑龙江省各界已经做出了努力,由海伦市文化广播新闻出版局牵头,海伦市北派二人转传承保护中心与沈阳莎梦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合作,拍摄26集具有典型北派二人转风格的大型二人转系列短剧《戏说关东趣事》,从侧面很好地拓展了二人转文化产业价值。[2]沈阳莎梦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霍燃亲自参加了在拍摄地海伦市联发乡百兴村举行的开机仪式。海伦市北派二人转传承保护中心的演员:赵晓波、魏三与吉林省著名二人转演员郭旺、郝大勇等著名演员参加了此次拍摄。北派二人转是海伦的一张特色名片,有利于推进海伦的文化产业发展。这不仅可以提升海伦北派二人转的知名度,而且还可以促进两个省份演员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从而开辟了海伦二人转产业发展的新方向,实现了文化产业与地方经济的有效融合,对于促进海伦地方经济发展必将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大众传媒手段的借鉴

进入21世纪,大众传媒在中国迅猛发展。伴随着书籍、报纸、杂志、电话、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媒的普及,二人转的发展开始全方位地进入人们的视野。近些年来,北派二人转的传承与发展开始受到了各方面的重视,其中,大众传媒就扮演了一个很好的角色。影视媒体为二人转传播带来了更为有效和快捷的方式,消费者习惯了通过电子传媒来了解和接收信息,当然也习惯了用这种简单的方式来接受媒体的信息灌输,二人转出色地完成了由人际传播到大众传播,由民间文化过渡到大众文化的过程,利用影视媒介对自身进行全新的包装,为自身的发展传播获取更大的推动力,由一个地方曲种演化成了一个众所周知的说唱音乐艺术。如今在许多媒体和网站上,我们都能看到以海伦二人转为代表的北派二人转的身影。早在1998年,央视《曲苑杂坛》节目来海伦录制二人转《西厢下书》、《南派送情郎》及《北派送情郎》,中央电视台、黑龙江省电视台、人民日报、黑龙江日报等对海伦市二人转的产业发展情况都进行了相关的报导。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走遍中国专题部还于2004年专程赴海伦拍摄了专题片《永不停歇的二人转》,在央视三套节目展播。新华网曾以题为“海伦二人转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对海伦北派二人转进行专题报导。黑龙江日报曾以“赵晓波:打开梦想之门”为题目,对海伦市赵晓波二人转传承基地进行专题报导。中国戏剧网曾以题为“海伦市人民艺术剧院努力推进传统二人转艺术”,表达了海伦市人民艺术剧院全体演员对弘扬传统海伦北派二人转的决心。中国文化报则以“到海伦去看绿色二人转”为题对海伦二人转进行了深度报导。在时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大众传媒为海伦二人转的传承与发展贡献了一份无形的力量,同时也为弘扬海伦市北派二人转打开方便之门。有人说档案是“铁皮柜中解放出来的生产力”,这正是档案经济价值的体现,也说明档案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3]。二人转的发展也应该由此得到一些启示。

四、结论

电视、电影和网络的发展,让我们看到了文艺的传播可以凭借现代传播手段变得迅捷而广泛。这些光影交错的传播方式充实了人们的业余生活和精神世界,也挤占了包括地方戏——东北二人转在内的传统民间文艺演出发展的空间。人人都可以自娱自乐,甚至人人都是艺术家的说法也并非耸人听闻。娱乐性将成为群众选择艺术的重要因素,而以对话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民间文艺演出,娱乐性是欠缺的,几乎世界各国的民间文艺演出都经历过功利性的时代,成为教化的工具,负载政治教育的功能。在海伦二人转的演出中,许多传统剧目都对东北民俗有所体现,承载了大量东北民俗文化,海伦二人转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对东北地区的民俗生活起到了一个很好的传承和保存作用[4]。民间文艺演出要生存,就必须重新回到群众中去,重新定位自己的市场价值。在社会化媒体环境下,用户有了非常大的参与和交流空间[5]。

作者:徐洁 单位:绥化学院

参考文献:

[1]由婧涵,徐洁,荆丽娜,等.民间传统艺术的文化生态研究[J].绥化学院学报,2016,(5):41-43.

[2]海伦市委宣传部.26集电视剧《戏说关东趣事》开机仪式在海伦市联发乡百兴村隆重举行[EB/OL]./wq/hl/2013-08/08/c_132614169_2.htm.

[3]何玉红.企业档案的作用与价值[J].陕西档案,2016,(1):52-52.

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第6篇

关键词:虎文化 布老虎艺术 民间传统

虎自古以来就与人类结下不解之缘。人类在创造历史文化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创造出别具一格的“虎文化”。中华虎文化起源较早,源于远古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早在距今约六千多年的新石器时代,原始部族在陶器、石器及玉器上,便有类似虎的图腾。在河南出土的仰韶文化时期的墓葬中,虎与龙分别居于死者左右,从中可以看出虎在先民心中的地位。

布老虎是一种古代就已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工艺品。据说有2000年的历史,在即墨,传说春秋战国时期战火不断,瘟疫流行,人们制布老虎以保平安。人们以虎为型缝制成虎头帽,希望孩子像头戴虎头盔甲的将士一样的勇敢威猛。缝成虎头鞋,让孩子一出生就穿上有虎眼的鞋,一生走正道、顺道。不同种类的布老虎有不同的寓意,但都是借虎的形象传递爱和祝福,借虎的形象反映希望和眷恋。

1.布老虎的总体艺术特征

1.1布老虎的总体形象

传统布老虎,大都黄布包皮,人工缝制,把其身躯和尾巴都大幅度地收缩了,四肢也变短了。然而,老虎的主要特征却没有忽略,虎头更给予着意的刻划。它那又圆又大的眼睛和龇牙咧嘴的形态,都被明显地夸张。这种老虎形象,把现实中的虎和幻想中理想化了的虎交融在一起,具有人的性格,满含人的感情,因此显得格外可爱迷人,憨态可掬。

1.2布老虎的制作

制作布老虎的材料及工艺也各不相同,较常见的是把棉布、丝绸缝制成形,内部装填锯末、谷糠、棉花或香草,表面用彩绘、刺绣、剪贴、挖补等手法描绘出虎的五官和花纹。

布老虎的贴眉、点睛等等一系列的装饰,大和小的方法、用材也都不一样。一般说来,大老虎多采用颜色不同的绒布和丝线来装饰,小老虎则多采用五彩玻璃珠、金银纸和丝线来装饰。

布老虎完成的最后一道工序是点睛。点睛的饰物,多为珠子、扣子、缎子和金线等数种。点睛时,要根据老虎的形态和气势来选择饰品。如布老虎是一种威风凛凛的样子,那么最好是用闪闪发光的珠子来点睛。而如果布老虎很安详,或略带顽皮的倦意,那就要用缎子和金线来装饰。

2.布老虎的地域分布及特点

数千年间,民间布老虎代代相传,主要在汉族辽阔的居住地流传着。主要有黄河流域的晋、陕、甘、鲁,以及在云贵高原也有分布。地区与地区的人际交流,使布老虎的地域特色逐渐同化,但由于我国各地区、各民族风俗习惯不同,必然会带来不同的地方特色。

2.1晋、陕、甘地区布老虎的艺术特点

在晋、陕、甘地区,布老虎在传统的形象上融入了组合的元素,如虎与蛙、虎与猴、虎与蛇、虎与雨、虎与蝴蝶等合体造型。尤其是山西的布老虎制作,虎鼻子作成了蛇形,蛇头与虎嘴相接处绣着红、绿、蓝三色球;蛇身两侧装饰着两条鱼;蛇尾则从虎头上高高地翘起,尾端悬挂着彩线三色球;虎背绣着太阳纹;虎足上装饰着云勾子等。

2.2胶东地区布老虎的艺术特点

胶东布老虎的传统特色是:柳叶眉、核桃眼、樱桃口、黑胡须;背贴为蝴蝶花纹,有金银红绿四种颜色;虎尾分出尾和不出尾两种,尾巴粗短上翘,彰显虎之生气和威风。胶东布老虎大小不一,小的只有指头大,大的约10厘米长,把它们排列在一起,就会给人以一只母虎领着一群小虎下山游玩的感觉。这是胶东一带端午节的应景玩具。

2.3贵州独山水族布老虎的艺术特点

在黔山秀水间有一个古老的民族——水族,在水族人心中,“虎”是保佑家人幸福安康的守护神,水族人世代传承着虎图腾的遗风。在水族的水书典籍中描绘有许多虎豹的图案,民间也保存着很多有关虎的风俗,因此民间有制作布老虎的风俗。贴绣“祥云神虎”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虎是镇邪招财之物,云则是吉祥平安的象征,“祥云神虎”佩戴在小孩身上,既寓意像虎一样勇敢强健,又能表达对小孩的期望与祝福,因此很受欢迎。

3.布老虎的用途及传承保护

3.1布老虎的用途

3.1.1 小儿吉祥物

孩子出生所戴的虎头帽,穿的虎头鞋,睡觉的虎枕;新生婴儿“洗三”时必备的辟邪布老虎,满月时大人给婴儿脖子上带上虎头护身符,过节时胸前围着脚

踩五毒的虎牌,脖子上围着全虎围嘴,肚上系着虎面肚兜,不仅反映了遗传在儿童身上的虎崇拜,更反映虎文化在民间习俗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大人希望自己的后代生长的虎头虎脑,虎虎生威!

3.1.2节令玩具

布老虎是在端午节期间流行的一种主要的节令玩具。端午布老虎的形式很多,有单头虎、双头虎、四头虎、还有子母虎、枕头虎、套虎。按旧俗,端午节

期间,民间盛行给孩子们做布老虎,或是用雄黄在孩子的额头画虎脸,写“王”字,希望孩子们像虎—样勇敢、强壮、健康成长。

3.1.3 新婚陪嫁品

在陕甘晋一带,各种各样的虎枕,布虎玩具是新婚时新娘陪嫁品中的必需品。在婚礼上,必定有一对特大的面制老虎放在最显眼的位置上,下轿时男方要给新娘的脖子上挂一对面虎,嫁妆中有虎头鞋,虎头帽,老虎围嘴,虎头枕,布老虎等。

3.2布老虎开发传承与保护的措施

布老虎是很好的儿童玩具、室内摆设、馈赠礼品及个人收藏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布老虎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因此至今一直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

但现在掌握布老虎制作工艺的手艺人已经越来越少了,并缺乏创新,更缺乏现代经营管理知识和进军市场的能力,还处于小作坊生产的粗放状态。所以“布老虎”的开发遇到不少难题。

要解决这些问题,加强布老虎文化的加之开发和传承保护,一是要充分对“布认识老虎”的文化价值和开发利用价值认,加强宣传力度、保护和发展意识;二

是政府加强协调管理和扶持政策,整合资源做大。三是开发和培育市场,实现规模化生产。当前政府的重视,民间的热情,学界与商界的参与,传统民艺融入现代生活已渐成现实。一件件以布老虎为代表的乡情浓郁的民间吉祥物被开发出来,载着华夏文化的厚重风习和东方情致,流传于社会并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靳之林.《中国民间美术》.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

[2]王连海.中国民间玩具简史.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1.

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第7篇

关键词 传统民间艺术 文化特色 美术 文化价值

中图分类号:J52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01.074

Cultural Ecology of Traditional Folk Art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Values

YAN Chunting

(School of Arts, Chuxiong Normal University, Chuxiong, Yunnan 675000)

Abstract China has a long history, splendid culture, traditional folk arts and culture is a culture of Chinese grassroots groups working people in long-term life and the practice gradually formed, which has a unique cultural values, art forms, local customs and aesthetic sty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cultural value of traditional arts, elaborated traditional art TCEs and styles in different regions, and for the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art and modern art were studied and analyzed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new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arts.

Key words traditional folk art;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rt; cultural values

中国上下五千年,在历史的长河中所蕴藏的文化博大精深。传统民间艺术文化主要包括民间美术、民间舞蹈、民间音乐以及民俗风情等,这些不同的表现形式,反映着不同地域的环境、文化和审美,且传统民间艺术还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过去,传统民间艺术以生动、有趣、接地气的表现形式受到人们的喜爱。然而随着我国现代科技和现代文化的迅速发展,人们日益崇尚简单、快捷、高科技的艺术表现形式,从而关注传统民间艺术文化的人越来越少。因此,促进传统艺术文化的发展成为民间艺术研究者考虑的重要问题。

1传统民间艺术的研究

传统民间艺术作为特殊的艺术表达形式,其所蕴含文化和发展,与地域特征、风俗人情、社会风貌等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传统民间艺术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关于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系统的资料收集和实地勘察,并对具有传播价值的个案进行深入分析;二是展开对传统民间艺术的表现形式、表现内容等进行理论分析。但由于研究者对当地文化和环境的了解不够全面,无法充分了解当地传统民间艺术的来源和发展,因此研究者大多只能从外观、形象的塑造,创造出与当地民间文化相似的另类艺术,而无法真实还原出具有当地民间特色的艺术。

2传统民间艺术的文化特色

不同地方都有着当地最出名的民族文化和传统民间艺术。传统民间艺术是从民间发展而来,具有大众的统一审美,即使在历史长河的演变中,传统民间艺术依然代表着当地大众的审美情趣。传统民间艺术最主要的特色是质朴、率真等,并体现着当地人们的地域特点和文化特征。

2.1 传统民间艺术的地域性

2.1.1凤翔泥塑

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不同地方所演变的民间文化和民间艺术也各不相同。如凤翔民间美术,凤翔处于关中西部,凤翔的木板年画被称为我国五大木板年画之一。凤翔民间美术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年画、泥塑和脸谱等,其受到当地文学、宗教的影响,在一些传统节日中,表达出幸福、健康、美满等具有美好祝愿的意义。泥塑被凤翔人称为“泥货”,是一种具有当地特色的民间美术工艺,有着数千年的传统。泥塑是由民间艺人手工制作,再经过绘制毛稿、翻坯、打磨、绘图、上色等十几道工序加工完成。凤翔泥塑的形状、花色多种多样,在过去,泥塑是在热闹的节假日用来相互送礼的礼品,因此凤翔泥塑多以夸张的造型和艳丽的色彩为主。凤翔泥塑的样式主要包括十二属相、神话人物和英雄人物等,并各自有不同的意义,如坐虎样式的泥塑则表达着健康和勇敢的寓意。凤翔泥塑不仅在当地传播较广,还在国内其他地区,甚至国外都享有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