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教育技术学习理论(合集7篇)

时间:2023-09-28 15:44:27
教育技术学习理论

教育技术学习理论第1篇

论文关键词:认知学习理论教育技术,先行军

 

当前,认知心理学在心理学研究中占主导地位,研究结果层出不穷,对教育技术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教材一方面要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而改变教学方式,还必须研究和应用不断发展的教育理论特别是教育心理学的认知学习理论,来指导我们的教与学,从而达到在教育技术条件下的教学最优化。因此,探讨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和研究方向,研究教育技术的观念更新,把握课堂教学的未来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认知学习理论的具体内容和具体观点。

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人类倾向或才能的一种变化,这种变化要持续一段时间,而且不能够把这种变化简单的归之为成长过程。它包括三层含义:

1. 变化的时间是相当长期的,而不是一时的;

2. 变化的内容是记忆之中的知识的内容和结构的变化,以及学习者行为的变化;

3. 变化的原因是学习者环境中的经验,而不是动机、疲倦、药物、生理条件或环境条件等原因。

由此可见,认知主义对学习的定义强调知识的变化。因此,认知学习理论认为教育教学论文,学习的效果只能够间接的确定,即在学习者行为的基础上作出判断。学习结果与行为操作不是一回事,学习到什么不能单是指外部行为操作,应包括大脑中认知结构的变化和心向、态度的变化。学习的结果是头脑中认知结构的变化、认知方式的变化,即认知策略的变化,当然也会表现为相应的行为操作上的变化。学习的过程,不是消极的接受强化的过程和尝试错误的过程,而是积极主动地去理解(或对反馈信息加以解释)的过程。

二、认知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体现。

认知理论致力于研究教学操纵如何影响内部的认知过程。如注意、编码、记忆、回忆;这些内部认知过程如何导致新知识得获得及认知结构的改变;新学来的知识或新产生的认知结构如何影响操作。由此可见,认知心理学把教和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更重视学的作用;既注意学习的外部条件,但更重视学习的内部条件。

认知学习理论认为,教学过程从本质上讲是一个认知过程,即将教材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的过程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认知过程是一种主动、积极的建构过程,同化和顺应是建构基本环节,也是两种基本的认知方式,认知过程就是由这两种基本的认知方式组成的。所谓同化,是指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对新知识进行改造,把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以充实、完善、发展原有的认知结构:所谓顺应,当现有认知结构不能同化新知识时,就需要学生将此进行调整,一顺应新知识的产生,重建新的知识结构,使原有的认知结构得到更新和扩展。教学过程就是认知结构不断建构并提高的过程。

我们可以将认知学习理论的教学观分为三个主要论点:加工过程论、认知结构论和学习中心论。

1.加工过程论

认知心理学把人脑的功能与计算机的运算程序进行类比,认为认知过程就是信息加工过程。因此认知心理学关于教学的研究,主要探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何影响学生的认知过程,进而影响学习结果。教学方法只有通过影响学生的认知过程才能够影响教学结果,教学方法是影响教学结果的间接因素,学生头脑中的认知过程才是决定学习好坏的直接因素。

2.认知结构论

现代认知学习理论不仅重视认知过程,而且十分重视认知结构。奥苏倍尔认为有意义的学习就是把新知识和原有知识联系起来,将新知识纳入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传统的教学方法比较注重教材的知识结构或逻辑结构,而不太重视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当代认知心理学十分重视认知结构的研究。关于学生头脑中认知结构的研究,能为我们改革教材和教法提供科学的依据。

3.学生中心论

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只有认知因素(包括认知结构和认知过程)才是决定学习效果和学习效率的直接因素。因此,学习时的认知加工的深度和策略是决定学到什么的充分条件。总之教育教学论文,学生的学才是决定学到什么的最关键、最直接的因素。基于此,我们可以从中得到的启发是:在创造学习的外部条件时,必须加以内部的认知规律为前提;应该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应树立教学目标的新概念;应重视内在的认知动机的作用。

三、认知学习理论与教育技术相结合的意义

随着科技的不断向前发展,现代教育与信息技术已经无法分开,这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各种技术(包括视音频、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对支持和提高教与学的效果是肯定无疑的。在一些有条件的学校中,投影仪、幻灯机、多媒体等电教设备实施已经进入了课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特点,正确合理的使用这些电教器材,才能够真正发挥他们的作用,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此外,认真研究学生的认知结构,结合认知学习理论,潜心钻研教学教法,进行教学设计,同样能够优化教学。由此可见,将认知学习理论与教育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调动学习兴趣

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曾经说过:“儿童是个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支配,一切有成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作为内驱动程序系统中积极活跃的心理因素,对于学习起着催化剂的作用。所以说,激发和维持和维持学生内在学习动机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动机是指向学习活动的动机类型,,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认知内驱力是指一种掌握知识,技能和阐明、解决学业问题的需要,即一种指向学习任务的动机,求知的欲望。认知内驱力既与学习的目的性有关,也与认知兴趣有关。因为当一个人清晰的意识到自己的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与意义,并以它来推动自己的学习时,这种学习的目的就会成为一种有力的动机。而具有认知兴趣或求知欲的人常常会废寝忘食、津津有味的学习,并从中获得很大的满足。

2. 创设感知意境

心理学表明,感知越具体,表象形成就越清晰、深刻,越有利于促进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化,从而建立概念,培养能力。认知心理学认为创设感知意境就是在讲授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间制造出一种“不协调”教育教学论文,将学生引入一种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中去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多媒体教学所创造的美妙的教学情境,适时适度地为学生提供直观刺激变抽象为具体,可集中显现出时空变换的流动美,视听兼备的立体美,景色物体的色彩美,师生的和谐美。这种情境能把学习的内容在大和小、动和静、远和近,快和慢,局部整体,外表和内显之间相互转化,打破了时间、空间、宏观、微观给学生在视、听、思等方面带来的局限,学生的视野可在瞬间内完成时空的大跳跃。这就加大了教学的密度,极大的节省了教学时间,尤其是教学信息传递的增值率扩大,多次反复重现和化抽象为具体的特点。是教学内容鲜明生动,富于感染力,减轻了学生的负荷,优化了教学效果。

3.培养思维能力

认知心理学家沃特海默依据自己对在校生的实验,宣称儿童普遍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而传统的教育制度往往被传统逻辑和联想心理学理论所支配,应对阻碍儿童创造思维能力发展负责,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它具有的色彩、形象生动的画面以及富有情趣的解说会使学生处于惊奇探索的学习氛围中,既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又有利于学生创造精神的激发,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的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的思维是很活跃的,对同一个问题往往有不同的见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造一种民主的氛围,鼓励学生能够大胆的各抒己见,往往可以使他们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增强其思维能力。

四.认知学习理论与教育技术相结合的方法

认知学习理论可以促进教育技术的发展,而教育技术的广乏应用又实现了教育的优化,因此如何将认知学习理论与教育技术相结合,成了教育技术领域广乏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1. 发展和培养学习者的认知策略

认知策略是“学习者用以支配自己的心智加工过程的同部组织起来的技能”,是处理内部世界的能力。在教育技术中计算机的运用不再像以前一样,只是作为教学传递的工具传递知识或训练及技能教育教学论文,现在更多的是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注重发展和培养学生的认知策略。为此,教学软件的类型也变得多样化,除了过去大量开发的练习型、辅导型、游戏型、模拟型软件外,问题解决型软件开发有了很大的进展。这类软件除了传递有关的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提出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不是简单的了解有关知识就可以完成,而是需要学习者参与到其中去,运用发现法进行学习。强调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它的特点是关心学习过程甚于关心学习结果,要求学习者主动参与到知识形成过程中。发现学习有利与策略性知识的掌握,有利于合理知识结构的形成。

2. 重视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培养

元认知就是指主体对自身认知活动的认知,其中包括对当前正在发生的认知过程和自我的认知能力以及两者相互作用的认知。可以认为元认知能力的发展就是为学习者在心理上培养一位“老师”。根据认知学习理论,教学强调学生相互之间的相互合作,合作学习可促进学习者的意义建构,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这是因为:(1)学生相互之间的合作、交流有助于学生建构起新的、更新层次的知识结构;(2)在交流过程中,学习者的想法、解决问题的思路被明确化和外显化,学生可以更好地对自己的理解和思维过程进行监控;(3)在学习者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的交流中,他们要达成对问题的共同理解,建立和合适的问题空间表征,而这时解决问题的关键。

3 .注重教学媒体的认知作用

媒体的教学应用使教育技术研究与实践的重要摘要的。

教育技术学习理论第2篇

论文关键词:认知学习理论教育技术,先行军

 

当前,认知心理学在心理学研究中占主导地位,研究结果层出不穷,对教育技术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教材一方面要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而改变教学方式,还必须研究和应用不断发展的教育理论特别是教育心理学的认知学习理论,来指导我们的教与学,从而达到在教育技术条件下的教学最优化。因此,探讨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和研究方向,研究教育技术的观念更新,把握课堂教学的未来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认知学习理论的具体内容和具体观点。

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人类倾向或才能的一种变化,这种变化要持续一段时间,而且不能够把这种变化简单的归之为成长过程。它包括三层含义:

1. 变化的时间是相当长期的,而不是一时的;

2. 变化的内容是记忆之中的知识的内容和结构的变化,以及学习者行为的变化;

3. 变化的原因是学习者环境中的经验,而不是动机、疲倦、药物、生理条件或环境条件等原因。

由此可见,认知主义对学习的定义强调知识的变化。因此,认知学习理论认为教育教学论文,学习的效果只能够间接的确定,即在学习者行为的基础上作出判断。学习结果与行为操作不是一回事,学习到什么不能单是指外部行为操作,应包括大脑中认知结构的变化和心向、态度的变化。学习的结果是头脑中认知结构的变化、认知方式的变化,即认知策略的变化,当然也会表现为相应的行为操作上的变化。学习的过程,不是消极的接受强化的过程和尝试错误的过程,而是积极主动地去理解(或对反馈信息加以解释)的过程。

二、认知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体现。

认知理论致力于研究教学操纵如何影响内部的认知过程。如注意、编码、记忆、回忆;这些内部认知过程如何导致新知识得获得及认知结构的改变;新学来的知识或新产生的认知结构如何影响操作。由此可见,认知心理学把教和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更重视学的作用;既注意学习的外部条件,但更重视学习的内部条件。

认知学习理论认为,教学过程从本质上讲是一个认知过程,即将教材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的过程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认知过程是一种主动、积极的建构过程,同化和顺应是建构基本环节,也是两种基本的认知方式,认知过程就是由这两种基本的认知方式组成的。所谓同化,是指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对新知识进行改造,把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以充实、完善、发展原有的认知结构:所谓顺应,当现有认知结构不能同化新知识时,就需要学生将此进行调整,一顺应新知识的产生,重建新的知识结构,使原有的认知结构得到更新和扩展。教学过程就是认知结构不断建构并提高的过程。

我们可以将认知学习理论的教学观分为三个主要论点:加工过程论、认知结构论和学习中心论。

1.加工过程论

认知心理学把人脑的功能与计算机的运算程序进行类比,认为认知过程就是信息加工过程。因此认知心理学关于教学的研究,主要探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何影响学生的认知过程,进而影响学习结果。教学方法只有通过影响学生的认知过程才能够影响教学结果,教学方法是影响教学结果的间接因素,学生头脑中的认知过程才是决定学习好坏的直接因素。

2.认知结构论

现代认知学习理论不仅重视认知过程,而且十分重视认知结构。奥苏倍尔认为有意义的学习就是把新知识和原有知识联系起来,将新知识纳入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传统的教学方法比较注重教材的知识结构或逻辑结构,而不太重视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当代认知心理学十分重视认知结构的研究。关于学生头脑中认知结构的研究,能为我们改革教材和教法提供科学的依据。

3.学生中心论

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只有认知因素(包括认知结构和认知过程)才是决定学习效果和学习效率的直接因素。因此,学习时的认知加工的深度和策略是决定学到什么的充分条件。总之教育教学论文,学生的学才是决定学到什么的最关键、最直接的因素。基于此,我们可以从中得到的启发是:在创造学习的外部条件时,必须加以内部的认知规律为前提;应该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应树立教学目标的新概念;应重视内在的认知动机的作用。

三、认知学习理论与教育技术相结合的意义

随着科技的不断向前发展,现代教育与信息技术已经无法分开,这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各种技术(包括视音频、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对支持和提高教与学的效果是肯定无疑的。在一些有条件的学校中,投影仪、幻灯机、多媒体等电教设备实施已经进入了课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特点,正确合理的使用这些电教器材,才能够真正发挥他们的作用,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此外,认真研究学生的认知结构,结合认知学习理论,潜心钻研教学教法,进行教学设计,同样能够优化教学。由此可见,将认知学习理论与教育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调动学习兴趣

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曾经说过:“儿童是个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支配,一切有成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作为内驱动程序系统中积极活跃的心理因素,对于学习起着催化剂的作用。所以说,激发和维持和维持学生内在学习动机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动机是指向学习活动的动机类型,,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认知内驱力是指一种掌握知识,技能和阐明、解决学业问题的需要,即一种指向学习任务的动机,求知的欲望。认知内驱力既与学习的目的性有关,也与认知兴趣有关。因为当一个人清晰的意识到自己的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与意义,并以它来推动自己的学习时,这种学习的目的就会成为一种有力的动机。而具有认知兴趣或求知欲的人常常会废寝忘食、津津有味的学习,并从中获得很大的满足。

2. 创设感知意境

心理学表明,感知越具体,表象形成就越清晰、深刻,越有利于促进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化,从而建立概念,培养能力。认知心理学认为创设感知意境就是在讲授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间制造出一种“不协调”教育教学论文,将学生引入一种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中去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多媒体教学所创造的美妙的教学情境,适时适度地为学生提供直观刺激变抽象为具体,可集中显现出时空变换的流动美,视听兼备的立体美,景色物体的色彩美,师生的和谐美。这种情境能把学习的内容在大和小、动和静、远和近,快和慢,局部整体,外表和内显之间相互转化,打破了时间、空间、宏观、微观给学生在视、听、思等方面带来的局限,学生的视野可在瞬间内完成时空的大跳跃。这就加大了教学的密度,极大的节省了教学时间,尤其是教学信息传递的增值率扩大,多次反复重现和化抽象为具体的特点。是教学内容鲜明生动,富于感染力,减轻了学生的负荷,优化了教学效果。

3.培养思维能力

认知心理学家沃特海默依据自己对在校生的实验,宣称儿童普遍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而传统的教育制度往往被传统逻辑和联想心理学理论所支配,应对阻碍儿童创造思维能力发展负责,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它具有的色彩、形象生动的画面以及富有情趣的解说会使学生处于惊奇探索的学习氛围中,既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又有利于学生创造精神的激发,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的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的思维是很活跃的,对同一个问题往往有不同的见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造一种民主的氛围,鼓励学生能够大胆的各抒己见,往往可以使他们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增强其思维能力。

四.认知学习理论与教育技术相结合的方法

认知学习理论可以促进教育技术的发展,而教育技术的广乏应用又实现了教育的优化,因此如何将认知学习理论与教育技术相结合,成了教育技术领域广乏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1. 发展和培养学习者的认知策略

认知策略是“学习者用以支配自己的心智加工过程的同部组织起来的技能”,是处理内部世界的能力。在教育技术中计算机的运用不再像以前一样,只是作为教学传递的工具传递知识或训练及技能教育教学论文,现在更多的是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注重发展和培养学生的认知策略。为此,教学软件的类型也变得多样化,除了过去大量开发的练习型、辅导型、游戏型、模拟型软件外,问题解决型软件开发有了很大的进展。这类软件除了传递有关的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提出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不是简单的了解有关知识就可以完成,而是需要学习者参与到其中去,运用发现法进行学习。强调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它的特点是关心学习过程甚于关心学习结果,要求学习者主动参与到知识形成过程中。发现学习有利与策略性知识的掌握,有利于合理知识结构的形成。

2. 重视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培养

元认知就是指主体对自身认知活动的认知,其中包括对当前正在发生的认知过程和自我的认知能力以及两者相互作用的认知。可以认为元认知能力的发展就是为学习者在心理上培养一位“老师”。根据认知学习理论,教学强调学生相互之间的相互合作,合作学习可促进学习者的意义建构,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这是因为:(1)学生相互之间的合作、交流有助于学生建构起新的、更新层次的知识结构;(2)在交流过程中,学习者的想法、解决问题的思路被明确化和外显化,学生可以更好地对自己的理解和思维过程进行监控;(3)在学习者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的交流中,他们要达成对问题的共同理解,建立和合适的问题空间表征,而这时解决问题的关键。

3 .注重教学媒体的认知作用

媒体的教学应用使教育技术研究与实践的重要摘要的。

教育技术学习理论第3篇

随着新课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技术理论所呈现出的科学性、先进性以及学习理念、学习方式、人生观、价值观、认识观等促使广大教师必须打破传统教学的围栏,探索出适合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认识观不断变化的教学方式,让课堂教学绽放出新光芒。

建构主义"学与教"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要求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育思想与教学结构、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育思想与教学。结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当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运用到教学活动设计中可以分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探索——同学协作——课堂小结。

1、创设情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创设真实情境,把创设情境看做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并作为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而多媒体技术正好是创设真实情境的最有效工具。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说到,教育应从具体经验入手,逐步过渡到抽象,有效地学习方法,应该是首先给学生丰富的具体经验。但我们都知道,如果所有知识都通过直接经验获得这不切实际,许多的数学活动抽象程度较高,变化精细、难于想象,这时,如果能够以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给学生提供因不能操作而缺失的直接经验。通过"替代性"的"可观察"的演示活动,带来情境性很强的"替代性经验"——"观察经验",这同样可以促进学生获得丰富的活动经验。为此,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整合动手操作、板书演示等多种教学手段给学生提供一种广泛的,能通过触、摸、听、看等多种感官参与的数学活动情境,尽可能尝试新颖的教学活动形式(如创设类似于"电视、电影"中的动画情境,模仿"演戏经验"的游戏、实验验证情境等)给学生创造足够的替代性经验,以弥补直接经验的不足。例如在上思想政治高一必修第一课"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这一框时,利用多媒体电脑展示"货币的交换过程"课件,通过演示从而使学生理解货币的产生,突破这一教学难点。

2、提出问题。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程序,指导学生通过联想、比较、批判等方法与学生自我设问、学生之间设问、师生之间设问等方式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会有所发展,有所创造,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所以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

3、自主探索。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探索。先由教师启发引导,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主动探索并及时地反省、评价、提炼、巩固和提升,使最初获得的感性特征较为明显的、没有多少内在结构关联的由一些情境、实物、感觉等元素组成的经验逐渐转化为具有相互关联的心智图像、表象等能够成为学生思维加工的新知识。

4、同学协作。教师指导学生在个人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协商、交流、讨论,即协作学习,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主题的意义建构,并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由于个人经验的领悟与转化有时会受到个人学习风格的影响,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构建一个有安全感的保护学生自尊心、有利于学生合作与交流的"社会化"班级文化氛围,充分发挥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充分利用讨论、交流、榜样学习等"社会"因素的积极作用,积极干预学习风格对个体经验学习的不良影响。通过这种合作和沟通,学生可以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解决途径,从而对知识产生新的洞察。

5、课堂小结。或由学生做或教师做或师生共同做,或由学生写成小论文的形式来完成。必要时可以举行论文答辩。就像这次的学习心得,学生在课后对指定的学习内容再进行进一步自主学习,其中可以查找相关理论的资料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写成学习心得上传到服务器中指定位置,再由代表在规定的时间内陈述自己的观点,之后由教师或听众提问,从而让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有意义建构。我想这就是将建构主义理论运用于实际教学中。

教育技术学习理论第4篇

建构主义“学与教”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要求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育思想与教学结构、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育思想与教学。结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当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运用到教学活动设计中可以分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探索——同学协作——课堂小结。

1、创设情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创设真实情境,把创设情境看做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并作为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而多媒体技术正好是创设真实情境的最有效工具。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说到,教育应从具体经验入手,逐步过渡到抽象,有效地学习方法,应该是首先给学生丰富的具体经验。但我们都知道,如果所有知识都通过直接经验获得这不切实际,许多的数学活动抽象程度较高,变化精细、难于想象,这时,如果能够以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给学生提供因不能操作而缺失的直接经验。通过“替代性”的“可观察”的演示活动,带来情境性很强的“替代性经验”——“观察经验”,这同样可以促进学生获得丰富的活动经验。为此,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整合动手操作、板书演示等多种教学手段给学生提供一种广泛的,能通过触、摸、听、看等多种感官参与的数学活动情境,尽可能尝试新颖的教学活动形式(如创设类似于“电视、电影”中的动画情境,模仿“演戏经验”的游戏、实验验证情境等)给学生创造足够的替代性经验,以弥补直接经验的不足。例如在上思想政治高一必修第一课“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这一框时,利用多媒体电脑展示“货币的交换过程”课件,通过演示从而使学生理解货币的产生,突破这一教学难点。

2、提出问题。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程序,指导学生通过联想、比较、批判等方法与学生自我设问、学生之间设问、师生之间设问等方式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会有所发展,有所创造,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所以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

3、自主探索。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探索。先由教师启发引导,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主动探索并及时地反省、评价、提炼、巩固和提升,使最初获得的感性特征较为明显的、没有多少内在结构关联的由一些情境、实物、感觉等元素组成的经验逐渐转化为具有相互关联的心智图像、表象等能够成为学生思维加工的新知识。

教育技术学习理论第5篇

论文摘要:通过对教育技术与学习理论的发展过程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出,二者之间,呈现出大致的对应关系。由此,我们得出结论:一定时期的学习理论,是基于相应时期的教育技术发展水平而产生的;教育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学习理论的丰富与发展。

一、引言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技术是伴随着教育的诞生而诞生的。从远古时代的口耳之术,到现代的互联网、虚拟现实技术,教育技术走过了一条漫长的发展之路。

学习理论是教育发展过程中,人们对教育理论和学习行为的认知与反思。作为教育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有着自己漫长而复杂的发展历程。通过对教育技术与学习理论的发展过程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出,二者之间,呈现出大致的对应关系。由此,我们得出结论:一定时期的学习理论,是基于相应时期的教育技术发展水平而产生的;教育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学习理论的丰富与发展。

教育技术的发展虽然与教育的发展一样,有着漫长的历史和丰富的内容,但考察一下整个发展过程,我们可以将它划分为三个阶段:

1.传统教育技术阶段(远古一20世纪初);

2.初级现代教育技术阶段(20世纪初一20世纪90年代);

3.高级现代教育技术阶段(20世纪90年代一现在)。

同样,学习理论在自己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也经历了行为主义、人本主义、构建主义、联通主义的发展阶段,且与教育技术的发展过程大致对应:行为主义理论对应于传统教育技术时期;认知主义、人本主义理论对应于初级现代教育技术时期;构建主义和联系主义显然是高级现代教育技术时期的产物。

二、行为主义理论与传统教育技术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来源于行为主义心理学。这个学派的理论认为,人的内部心理状态是不可知的,学习塑造的只是人的外显行为。因此,学习的过程是外部刺激一内部反应的联结。人的反应完全由外部刺激决定。只要控制了刺激,就能控制人的反应,从而也就控制了人的行为。据此,控制了外部刺激,还可以预测人的行为结果。在教育中应用这个理论,即可控制并预测学习效果。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桑代克和斯金纳。

桑代克的思想深受达尔文的进化论的影响。他认为,人是从动物进化而来,因此,人的学习行为和动物的学习行为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只是复杂的程度不同,人的学习的复杂程度远高于动物,但二者所遵循的基本规律只有一个,那就是刺激一反应。根据这个理论,桑代克设计了“猫开门”的实验,并根据实验结果,总结出:学习过程是由一系列步骤,按照刺激一反应形成联结,当足够的联结形成时,学习目的即达到。

斯金纳接受并发展了桑代克的刺激一反应学习理论。他认为,我们不仅要研究刺激一反应的结果,还要分析刺激与反应结果的联系,从而通过控制刺激来控制和预测反应的结果。由此,他发展了桑代克的刺激一反应理论现状,提出了“刺激一反应一强化’,学说。主张教师要掌握塑造和矫正学生行为的方法,通过强化的方法,让学生掌握特定的知识,形成特定的技能。

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是与传统的教育技术水平密不可分的。正是传统的教育技术环境促成了行为主义理论的产生。

教育技术史的研究表明,在教育诞生之初,教育技术只有言传身教的口耳之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出现了教科书、粉笔、黑板等。这个时期的教育方式,主要是师徒授受,父子相承。

在这种教育方式中,教师是唯一的中心,学生对教师惟命是从,对教师所传全盘接受。

班级授课制出现以后,这种情况并未得到改观。虽然教育的形式从师徒授受、父子传承改为教师在课堂上教、学生在课堂上集体学,但教育过程中,依然是以教师为核心,教师的教法是满堂灌,学生的学法是死记硬背。这是典型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有很大的弊端,但它是整个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教育技术水平低下时期的产物,是与那个时期的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与初级现代教育技术时期

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心理科学逐渐发展起来。对学习机理的认识与揭示,成了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就是这个时期出现的。

早期的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起源于格式塔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关注对事物总体的把握,主张“整体不仅仅是部分之总和。”

用格式塔心理学理论去理解学习现象时,就形成了格式塔学习理论。其主要观点是:学习即知觉重组或认知重组。一个人学到什么,直接取决于他对问题情境的知觉程度以及对事物内在因素的把握。

真正从实质上发展了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是布鲁纳和奥苏贝尔。

布鲁纳认为,儿童在学习过程中遵循的认知规则,与人类在发展过程中所遵循的历史演进规则极为相似,都是按动作、肖像和符号表征顺序进行的。由此,他认为,最合适学生的学习方法是发现学习法。

发现学习法的核心内容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主动的探索者,在教师为他营造的学习情境中,独立地去探求、发现,最终获得知识。布鲁纳认为,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主动的知识探究者。他强调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内在动机和直觉思维的作用。

奥苏贝尔主要提出了认知同化的学习理论。他说:“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的所有内容简约成一条原理的话,我会说: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会已知的内容。”由此观点出发,他强调意义学习和认知结构在意义学习中的作用。

奥苏贝尔认为,要产生意义学习,就要满足两个条件:首先,学生要从内心产生学习新知识的意向,要有这个愿望;其次,要学习的内容必须与学生已有的知识有关联。

因此,学生的认知结构在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所谓认知结构,指的是学生现有知识的数量、清晰度和组织方式。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否习得新知,主要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知识,意义学习是通过新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知识的相互作用才得以发生的;由于这种相互作用的结果,导致了新旧知识意义的同化。

奥苏贝尔从认知同化原理出发提出了认知主义学习组织的原则和策略,主要有逐渐分化原则、整合协调原则和先行组织者策略。

这一时期较有影响的学习理论,除了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外,较有影响的,还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其代表人物是罗杰斯。

罗杰斯研究了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后,指出,认知主义所提倡的意义学习,只有在与学习者个人产生意义关联时,才会发生。而这种关联,不能只是部分关联,而应该是与学习者整个的人相关联。学习不应仅仅是学习者头脑参与而应该是全身心投入,不应仅仅训练学习者的左脑,还应开发右脑。

由此罗杰提出了自己的人本主义学习要素:1.学习是学习者整体参与的活动,不仅有脑力参与,还有体力参与;不仅有智力参与,还有情感参与。2.发自学习者内心。学习者参与学习的愿望、对知识的掌握都是来源于学习者的内心。3.学习不仅是让学习者掌握知识,还会对学习者的行为、态度、个性产生影响。4.对学习结果的最佳评价者是学习者本人,只有学习者自己清楚自己到底学会了多少,自己到底还需要什么。

相较于行为主义,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有了明显的进步。

认知主义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出现的时候,一些现代化的教育媒体已经出现并被迅速地应用到教育中,如幻灯、投影、广播、录音机等。相较于今天的多媒体、互联网,这些媒体,尚处在现代媒体发展的初级阶段,所以我们将这一时期划分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初级阶段。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幻灯、投影就被用来搞教育,接着无线电广播、电影也在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中应用。其最显著的效应是扩大了教育规模,提高了教育效率,减轻了教师负担。

由于这些现代教育媒体显而易见的教育优势,唤起了人们对现代教育媒体的广泛热情,我国就曾出现过一次次的电教热潮,“幻灯热”、“闭路电视热”等。每一款新媒体的出现,都能掀起一场教育应用热潮。这在客观上大大促进了现代媒体的教育应用,同时,也对教育理论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

这些新媒体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大大促进了教育的发展,不论是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面貌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但是,考察一下这一时期的课堂教学形式,我们发现,虽然现代媒体在课堂教育中被广泛使用,但课堂教学依然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与传统的课堂教学并无本质差别,只是将传统的“满堂灌”变为“电化满堂灌”。

如果说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是对传统媒体时期学习规律的认识和总结,那么认知主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就是人们对初级现代媒体时期学习行为的探索和认知。虽然这些努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产生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人类学习行为自身的复杂性,这些理论并未揭示学习行为的本质。因而,在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产生后很长一段时间,学校教育的面貌并未产生根本改观。要认识学习行为的深层规律,有待于新的学习理论的诞生。而新的学习理论的诞生,有赖子科技水平的新发展。

四、建构主义、联通主义学习理论与高级现代媒体时期

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电子科技的飞速发展彻底地改变了社会的面貌。个人电脑、多媒体、互联网的出现,使整个社会发生了革命性变化,教育也不例外。

当多媒体和互联网走进课堂时,就为学习者构建了一个现代化的学习环境,在这个学习环境中,学习者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接受方式乃至教材的表现形式,都与传统的方式不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学习理论不再能有效地指导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的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的学习呼唤新的学习理论。

在时代的要求下,新的学习理论应用而生,这就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联通主义学习理论。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来源于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但是,它大大超越了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发展成为独立的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的源头可追溯至瑞士著名的语言学家、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即儿童认知过程中的同化与顺应理论。

斯滕伯格·卡斯和维果斯基等人继承和发展皮亚杰的理论,并在发展的过程中将自己的理论融人其中,最终形成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于学习是在一定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联通主义学习理论是由加拿大学者乔治·西门子提出的。

联通主义表述了一种适应当前社会结构变化的学习模式。学习不再是内化的个人活动。当新的学习工具被使用时,人们的学习方式与学习目的也发生了变化。联通主义建立在这样一种理解上:即知识基础的迅速改变导致决策的改变、新的信息持续被获得、区分重要信息与非重要信息的能力至关重要。联通主义的起点是个人,个人的知识组成了一个网络,这种网络被编人各种组织与机构,反过来各组织与机构的知识又被回馈给个人网络,提供个人的继续学习。这种知识发展的循环(个人对网络对组织)使得学习者通过他们所建立的连接在各自的领域保持不落伍。

联通主义表达了一种“关系中学(Learning by Relationships)”和“分布式认知(Distributed Cognition)”的观念。

联通主义把学习看作一个网络形成过程,关注形成过程和创建有意义的网络,其中也许包括技术中介的学习,承认当我们吁别人对话的过程中学习发生。联通主义强烈地关注外部知识源的联结,而不仅仅设法去解释知识如何在我们的头脑中的形成。

五、结语

教育技术学习理论第6篇

关键词:认知学习理论;大学体育;运动技术课堂教学;启示

大学是传播知识,培养综合性人才的最高学府,大学教育质量的好坏与学校向社会输送人才的好坏密切相关。大学体育教育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大学体育运动技术课堂教学的质量来决定的。认知学习理论对提高大学体育运动技术课堂教学水平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研究认知学习理论,并将它运用到体育运动技术课堂教学中,对促进教学工作的完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无裨益。

一、认知学习理论

上个世纪50年代后期,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一日千里,并逐渐成为一种新思潮。到了70年代,认知学习理论体系日益完善,内容也更加丰富,在西方心理学中已经有了不可替代的位置。现代认知学习理论主要是由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以及20世纪80年代后期迅速发展起来的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组成的。

1.认知结构学习论

布鲁纳提倡发现学习,他认为学习过程是一种积极的认知过程,不论学习什么知识,都离不开获得、转化和评价这三个认知学习过程。认知结构学习论的实质是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强调的是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者独立思考的能力,是学习者如何运用自己的头脑将没有学过的知识转化成自己的东西。

2.有意义接受学习论

奥苏伯尔提出“有意义学习”理论,他认为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有意义地接受学习,教师辅助学生将新学的知识与原有知识发生联系,进而使得学习者获得新知识。有意义接受学习论的实质是新旧知识相互作用的过程。奥苏伯尔提倡逐步分化的演绎教学,提出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

3.构建注意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只是一种假设,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现在信奉的真理很可能会被。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意义的主动构建者,把教师的角色定位为学生的合作者,学生意义构建的帮助者。

二、大学体育运动技术的特点

体育课是大学里的一项必修课,和其他课程不同的是体育运动技术学习的环境比较复杂,人和外界发生的相互影响比较多。由于学生自己的生活环境和自身的身体条件和经历是不一样的,所以在他们进行体育技能学习的时候表现也参差不齐。

1.认知定向阶段

在体育运动技术学习的开始阶段,学生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听教师的言语讲解或观察教师的动作示范,试着去理解所学的内容,在头脑中形成一个粗略的表象,此时学生能够进行初步的实践。在认知定向阶段,学生主要依靠动作的比较与外部的反馈来学习,通过视听信息进行模仿练习。这个阶段教师精简扼要的讲解与准确优美的示范对体育运动技术的学习十分重要。

2.动作的连结阶段

在经过第一阶段的学习之后,学生已经对所学技术动作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能进行初步的实践活动,这时运动技术的学习进入动作的连结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靠学生的思考与练习,将第一阶段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在动作的连结阶段,因为技能还处于初步形成时期,所以学生的动作还比较生涩,时常在完成一个动作之后忘记下一个动作是什么。这个时候他们完成动作时紧张的心情较之先前有所缓解,但还没有完全消失,错误的动作仍时有发生,但在认知定向阶段经常出现的多余动作慢慢减少。经过多次练习,学生已经掌握所学内容,动作基本定型,多余动作、遗漏动作出现的频率逐渐降低。他们对自己的技术动作有了一定的了解,能够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并努力改正,让各种动作更加熟练灵活,得心应手。在这一阶段教师应该特别注意完整教学和分解教学的灵活运用。

3.协调完善阶段

经过前两个阶段的练习之后,学生对所学技术动作已经十分熟悉,动作以肌肉运动感觉为主进行控制,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衔接已经十分流畅,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调整自己的行为,灵活的完成整个动作,对所学知识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甚至还能有所创新。此时达到动作的协调完善阶段。

三、认知学习理论对大学生体育运动技术课堂教学的启示

1.认知学习理论对教师教的启示

(1)重视体育运动技术课堂教学的过程与方法。在传统的体育运动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它不仅是教学过程的出发点,也是整个教学工作的落脚点。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在体育运动技术课堂教学中,不能只注重结论,更要重视过程与方法。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知道这个技术动作应该怎么做,要领是什么,这么做有什么作用,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练习,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学习过程。教师应该改变自己在传统教学中的中心地位,不能像以前一样一味的用命令式的口令来统领整个课堂,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而应该将学生已有知识作为出发点,把所学内容稍加点拨,让学生独立思考,依靠已有知识去探索更多的知识。另外,教师应该多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的顾虑,多观察学生,帮他们纠正错误动作,让学生在宽松的课堂氛围里学习。改变传统体育课中学生怕老师,怕练习,束手束脚做不好动作的局面。认知学习理论认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高级合作者,应该积极的帮助和引导学生。在学一些难度比较高的技术动作时,尤其在动作的认知定向阶段,一定要多鼓励学生,让学生有继续参与运动的动力。在体育运动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树立全面发展,交往互动的教学观,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提高个人专业水平、钻研教学方法上,让学生真正融入到体育运动中,这样也有助于学生体育运动技术的全面发展。

(2)重视学生体育基础和体育能力的差异。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在平时的运动和以往体育课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对待问题也有了不同的看法。就算是有的问题从来没有遇到过,他们仍然能够联系以往的经验对问题做出解释。由于学生生理素质、心理素质、所处环境以及教育条件的不同,每个学生的体育基础和体育能力也不同,无论从速度、耐力、柔韧、灵敏、力量还是从意志力、认知力来看,每个学生的表现都不尽相同。传统体育运动技术课堂教学中为了追求所谓的“学习效率”“练习密度”而采取“一刀切”的政策,用同样的标准、进度、方法,忽略了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这样容易打消学生的积极性,甚至让他们产生厌恶体育的情绪。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潜能,配合学生已有的经验选择和制定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案,针对性的组织教学。对于一些体育基础薄弱,体育能力又比较差的同学,要以鼓励为主,帮助他们树立信心,适当的增强练习并加以指导;对于那些体育基础好,体育能力高的同学,让他们学习更深层次的内容,以满足他们的需要。教师要重视学生体育基础与体育能力的差异,本着积极负责的态度,从每个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自觉参与体育运动并在主动参与中体验成功,让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尽最大的力量提高大学体育运动技术课堂教学的质量。

(3)重视培养学生的体育学练兴趣。在大学体育运动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恰当的组织教法是培养学生兴趣的基础。教师应该循序渐进地安排课的结构,变换课的教法,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在课的准备部分,练习方式可采用集体或分组形式进行,既可定位练习,也能行进间练习,根据具体情况变换队形,提高学生学练兴趣;在基本部分的讲解中要注意语言的启发性,促使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结合完整、准确的示范动作可以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在基本部分的中段,也就是学生动作的连结阶段,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安排一些辅助练习,诱导练习,灵活运用循环法、重复法、间歇法、持续法等合理安排课的密度,以增强学生的实践兴趣;在基本部分末尾可以安排一些教学比赛,竞技游戏,这样能够提升学生的竞争意识,将整节课的气氛推向高潮。其次,让学生尝试自我创作。比如说在健美操的学习达到协调完善阶段后,学生动作已经十分流畅自然,对于所学内容有了自己的想法,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创作,然后选一节课让大家展示成果。这样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增加成功的体验,让学生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健美操的学练上。另外,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是培养学生学练兴趣的一项重要内容。融洽的师生关系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投入到学习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关爱学生,融入到学生中,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与喜爱,达到师生互信,这样不仅缩短了师生的距离,还能增强学生的体育学练兴趣,使体育运动技术教学工作顺利完成。

2.认知学习理论对学生学的启示

(1)学会自主学习。在传统的体育运动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都是讲解、示范、督促学生练习,教学模式比较单调,而学生一般都是教师说什么就做什么,被动的接受,缺乏计划性与创造性。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学生不能过分依赖老师,而要增强自己的独立性和积极性,由被动变为主动,通过自己的努力,结合以往体育课上所学到的知识、生活中积累的经验,主动去探索,从而掌握动作的基本要领,而这种结合靠教师“手把手”的教是没有用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学会自主学习,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变“学会”为“会学”, 掌握科学的健身方法,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同时,自主学习赋予教师“教”以新的内涵,促进教学实践活动,达到师生之间的帮教互助。这样不仅能够开发学生的潜能,还能培养学习的责任感。

(2)重视合作学习。在体育运动技术的学习过程中,有很多技术动作需要多人来完成,这里就需要提到合作学习。合作学习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还可以提高集体凝聚力,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同时,体育运动技术学习过程中同学之间的相互学习与切磋对技术动作的掌握有很大帮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针对一些问题一起研究,相互讨论,合作学习使他们有更多发展空间,看待问题也能更加全面,这样不仅培养他们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动机。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

认知学习理论对对提高大学体育运动技术课堂教学水平有重要意义。不同于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中单调的教、学、练,让学生觉得枯燥无聊,毫无兴趣,而是看重学生已有经验,把教师和学生都作为教学的主体,师生之间相互沟通,共同进步。教师应重视体育运动技术课堂教学的过程与方法,重视学生体育基础和体育能力的差异,重视培养学生的体育学练兴趣;学生应该注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让认知学习理论更好的指导体育运动教学课堂,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2.建议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掌握认知学习理论对大学体育运动技术的提高都有很大帮助。认知学习理论能够指导体育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对课堂教学的设计与实施,教师应该不断学习,增强自己的专业素养,增强认知学习理论相关知识的深度与广度。所以多参加相关的专题辅导,专家讲座,多进行学术交流,多看相关的文章,多在网上浏览相关资料,扩大体育教育视野很有必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特点,将认知学习理论运用到每一节课中,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学生应该运用认知学习理论相关知识,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勤学慎思,有目的的去上每一节课,认真对待每一次练习,在每一个进步中增加成功的体验挖掘自己的潜能。另外,学生应该把教师当成朋友,积极促进教学实践活动,和教师帮教互助,达到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邹萍.认知学习理论对大学课堂教学的启示[J].大连大学学报,2011(1).

[2]徐向明,卢清.认知主义学习论对新课程学习模式的启示[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10(4).

[3]季浏.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张奇.高等教育心理学[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70.

[5]张丽华.教育心理学[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5.42.

[6]冯忠良,伍新春.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7]张力为,马启伟.体育运动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教育技术学习理论第7篇

一、认知学习理论

上个世纪50年代后期,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一日千里,并逐渐成为一种新思潮。到了70年代,认知学习理论体系日益完善,内容也更加丰富,在西方心理学中已经有了不可替代的位置。现代认知学习理论主要是由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以及20世纪80年代后期迅速发展起来的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组成的。

1.认知结构学习论

布鲁纳提倡发现学习,他认为学习过程是一种积极的认知过程,不论学习什么知识,都离不开获得、转化和评价这三个认知学习过程。认知结构学习论的实质是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强调的是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者独立思考的能力,是学习者如何运用自己的头脑将没有学过的知识转化成自己的东西。

2.有意义接受学习论

奥苏伯尔提出“有意义学习”理论,他认为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有意义地接受学习,教师辅助学生将新学的知识与原有知识发生联系,进而使得学习者获得新知识。有意义接受学习论的实质是新旧知识相互作用的过程。奥苏伯尔提倡逐步分化的演绎教学,提出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

3.构建注意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只是一种假设,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现在信奉的真理很可能会被推翻。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意义的主动构建者,把教师的角色定位为学生的合作者,学生意义构建的帮助者。

二、大学体育运动技术的特点

体育课是大学里的一项必修课,和其他课程不同的是体育运动技术学习的环境比较复杂,人和外界发生的相互影响比较多。由于学生自己的生活环境和自身的身体条件和经历是不一样的,所以在他们进行体育技能学习的时候表现也参差不齐。

1.认知定向阶段

在体育运动技术学习的开始阶段,学生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听教师的言语讲解或观察教师的动作示范,试着去理解所学的内容,在头脑中形成一个粗略的表象,此时学生能够进行初步的实践。在认知定向阶段,学生主要依靠动作的比较与外部的反馈来学习,通过视听信息进行模仿练习。这个阶段教师精简扼要的讲解与准确优美的示范对体育运动技术的学习十分重要。

2.动作的连结阶段

在经过第一阶段的学习之后,学生已经对所学技术动作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能进行初步的实践活动,这时运动技术的学习进入动作的连结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靠学生的思考与练习,将第一阶段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在动作的连结阶段,因为技能还处于初步形成时期,所以学生的动作还比较生涩,时常在完成一个动作之后忘记下一个动作是什么。这个时候他们完成动作时紧张的心情较之先前有所缓解,但还没有完全消失,错误的动作仍时有发生,但在认知定向阶段经常出现的多余动作慢慢减少。经过多次练习,学生已经掌握所学内容,动作基本定型,多余动作、遗漏动作出现的频率逐渐降低。他们对自己的技术动作有了一定的了解,能够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并努力改正,让各种动作更加熟练灵活,得心应手。在这一阶段教师应该特别注意完整教学和分解教学的灵活运用。

3.协调完善阶段

经过前两个阶段的练习之后,学生对所学技术动作已经十分熟悉,动作以肌肉运动感觉为主进行控制,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衔接已经十分流畅,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调整自己的行为,灵活的完成整个动作,对所学知识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甚至还能有所创新。此时达到动作的协调完善阶段。

三、认知学习理论对大学生体育运动技术课堂教学的启示

1.认知学习理论对教师教的启示

(1)重视体育运动技术课堂教学的过程与方法。在传统的体育运动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它不仅是教学过程的出发点,也是整个教学工作的落脚点。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在体育运动技术课堂教学中,不能只注重结论,更要重视过程与方法。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知道这个技术动作应该怎么做,要领是什么,这么做有什么作用,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练习,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学习过程。教师应该改变自己在传统教学中的中心地位,不能像以前一样一味的用命令式的口令来统领整个课堂,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而应该将学生已有知识作为出发点,把所学内容稍加点拨,让学生独立思考,依靠已有知识去探索更多的知识。另外,教师应该多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的顾虑,多观察学生,帮他们纠正错误动作,让学生在宽松的课堂氛围里学习。改变传统体育课中学生怕老师,怕练习,束手束脚做不好动作的局面。认知学习理论认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高级合作者,应该积极的帮助和引导学生。在学一些难度比较高的技术动作时,尤其在动作的认知定向阶段,一定要多鼓励学生,让学生有继续参与运动的动力。在体育运动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树立全面发展,交往互动的教学观,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提高个人专业水平、钻研教学方法上,让学生真正融入到体育运动中,这样也有助于学生体育运动技术的全面发展。

(2)重视学生体育基础和体育能力的差异。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在平时的运动和以往体育课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对待问题也有了不同的看法。就算是有的问题从来没有遇到过,他们仍然能够联系以往的经验对问题做出解释。由于学生生理素质、心理素质、所处环境以及教育条件的不同,每个学生的体育基础和体育能力也不同,无论从速度、耐力、柔韧、灵敏、力量还是从意志力、认知力来看,每个学生的表现都不尽相同。传统体育运动技术课堂教学中为了追求所谓的“学习效率”“练习密度”而采取“一刀切”的政策,用同样的标准、进度、方法,忽略了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这样容易打消学生的积极性,甚至让他们产生厌恶体育的情绪。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潜能,配合学生已有的经验选择和制定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案,针对性的组织教学。对于一些体育基础薄弱,体育能力又比较差的同学,要以鼓励为主,帮助他们树立信心,适当的增强练习并加以指导;对于那些体育基础好,体育能力高的同学,让他们学习更深层次的内容,以满足他们的需要。教师要重视学生体育基础与体育能力的差异,本着积极负责的态度,从每个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自觉参与体育运动并在主动参与中体验成功,让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尽最大的力量提高大学体育运动技术课堂教学的质量。

(3)重视培养学生的体育学练兴趣。在大学体育运动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恰当的组织教法是培养学生兴趣的基础。教师应该循序渐进地安排课的结构,变换课的教法,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在课的准备部分,练习方式可采用集体或分组形式进行,既可定位练习,也能行进间练习,根据具体情况变换队形,提高学生学练兴趣;在基本部分的讲解中要注意语言的启发性,促使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结合完整、准确的示范动作可以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在基本部分的中段,也就是学生动作的连结阶段,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安排一些辅助练习,诱导练习,灵活运用循环法、重复法、间歇法、持续法等合理安排课的密度,以增强学生的实践兴趣;在基本部分末尾可以安排一些教学比赛,竞技游戏,这样能够提升学生的竞争意识,将整节课的气氛推向高潮。其次,让学生尝试自我创作。比如说在健美操的学习达到协调完善阶段后,学生动作已经十分流畅自然,对于所学内容有了自己的想法,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创作,然后选一节课让大家展示成果。这样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增加成功的体验,让学生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健美操的学练上。另外,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是培养学生学练兴趣的一项重要内容。融洽的师生关系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投入到学习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关爱学生,融入到学生中,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与喜爱,达到师生互信,这样不仅缩短了师生的距离,还能增强学生的体育学练兴趣,使体育运动技术教学工作顺利完成。

2.认知学习理论对学生学的启示

(1)学会自主学习。在传统的体育运动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都是讲解、示范、督促学生练习,教学模式比较单调,而学生一般都是教师说什么就做什么,被动的接受,缺乏计划性与创造性。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学生不能过分依赖老师,而要增强自己的独立性和积极性,由被动变为主动,通过自己的努力,结合以往体育课上所学到的知识、生活中积累的经验,主动去探索,从而掌握动作的基本要领,而这种结合靠教师“手把手”的教是没有用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学会自主学习,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变“学会”为“会学”, 掌握科学的健身方法,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同时,自主学习赋予教师“教”以新的内涵,促进教学实践活动,达到师生之间的帮教互助。这样不仅能够开发学生的潜能,还能培养学习的责任感。

(2)重视合作学习。在体育运动技术的学习过程中,有很多技术动作需要多人来完成,这里就需要提到合作学习。合作学习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还可以提高集体凝聚力,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同时,体育运动技术学习过程中同学之间的相互学习与切磋对技术动作的掌握有很大帮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针对一些问题一起研究,相互讨论,合作学习使他们有更多发展空间,看待问题也能更加全面,这样不仅培养他们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动机。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

认知学习理论对对提高大学体育运动技术课堂教学水平有重要意义。不同于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中单调的教、学、练,让学生觉得枯燥无聊,毫无兴趣,而是看重学生已有经验,把教师和学生都作为教学的主体,师生之间相互沟通,共同进步。教师应重视体育运动技术课堂教学的过程与方法,重视学生体育基础和体育能力的差异,重视培养学生的体育学练兴趣;学生应该注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让认知学习理论更好的指导体育运动教学课堂,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