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小学语文教纲要求(合集7篇)

时间:2023-09-28 15:44:26
小学语文教纲要求

小学语文教纲要求第1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大纲;识字规定;识字程度

一、语文单独设科以来,我国语文课标对于识字规定的变化

(1)清末时期,我国主要颁布了2个重要的课程文件。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该章程对识字教学开始进行改革,提出废除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传统识字课本。由于多种原因,该学制没有实施,但对教材的编写和识字教学的改革有重要影响。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初等小学堂除开设“读经讲经”外,要开设“中国文字”科,它与高等小学堂开设的“中国文学”科一起被视为国文科的前身。由此可见,初等小学的识字教学有了很大改进。

(2)民国时期共颁布了8个课程文件。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颁布了《小学校教则及课程表》,1916年中华民国教育部颁布了《国民学校令施行细则》。这两年的教学大纲提出废科举,兴新学,废除读经讲经,将“中国文学”科改为“国文”科。1923年《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小学国语课程纲要》对识字的规定:重要文字的认识。但在“毕业最低限度的标准”中提到识字量的问题:初级小学(1-3年级)“识普通的文字两千个左右”;高级小学(4-6年级)“识字累计至三千五百五十个左右”。

(3)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共颁布了15个课纲。1950年《小学语文课程暂行标准》(草案)在文件后的“注解”中要求“常用字汇,暂以中央教育部社会教育司所拟定的常用千字作为常用字,酌加普通常用字,约计为三千个。

1956年《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中汉语教学部分指出“能够掌握汉语的基本词汇和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上所必需的词汇,能够掌握构成这些词汇的一定数量――三千至三千五百――的汉字。”

1963年《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规定: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小学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教学生打好这个基础。为了适应阅读和写作的需要,三千五百个常用汉字,应该是一二年级教学生掌握半数左右,其余半数的教学在以后四年中陆续完成。一二年级识字教学可采用集中识字的方法,也可以采用随课文分散识字的方法。三年级教学生查字典,拼音字母是辅助识字的工具,要充分利用。

1986年《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在小学阶段,要使学生认识汉字三千左右,其中要求掌握二千五百个左右。前三年完成大部分识字任务(认识二千四百个左右,其中百分之八十要求掌握)。”当时小学五年制和六年制并存,因此,他对不同学制各学年应教的字量做出了不同规定。

2000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要求“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学会其中2500个左右,做到会写,并了解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该大纲不仅在规定识字教学的总字量时区分了应“识”字量和应“会”字量,而且在规定各学段识字教学字量时也明确了应“识”字量和应“会”字量。

2001年,在新课程改革中出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则规定小学阶段“认识3000左右常用汉字”,“其中2500左右会写”(新课程标准中规定整个义务教育阶段要求学生共认识3500字左右,其中3000字左右会写)。2001年课标规定该课标在很多方面对2000年大纲作出了很大改动,但在识字教学上的字量规定方面延续性却很强,除了在具体的字量规定上有些出入,分学段的意识和“认”、“写”分离的指导思想都得到了进一步明确。

二、小学应“识”、应“会”字量比较

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年语文教学大纲小学识字量之规定

1.在各大纲(课标)中,应“识”字量取3000字为最多;要求高的是1963年,达3500字,1956年的上限也达到3500字;要求最低的是1988年和1992年,只有2500字。最高和最低要求相差lOO0字,如以3000字为常数,上下浮动的幅度达33%。

2.在各大纲(课标)中,应“会”字量取2500字为最多;要求最高的是1963年,达3500字,1956年的上限也达到3500字;要求最低的是1988年和1992年,只有2500字。最高和最低要求相差1000字,如以2500字为常数,上下浮动的幅度达40%。

第一学段(1-2年级)应“识”、应“会”字量比较

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小学的识字教学一般都分成两个阶段。1、2年级是以识字教学为重点,使学生积累一定的识字量,能进行初步的阅读,为以后的阅读和写作奠定基础。3年级以后,通过阅读和其他途径识字,使学生积累足够的识字量,能进行比较自由的阅读和写作。因为识字教学划分为两个阶段,所以,小学识字量的研究,应当既研究小学阶段的总量,也研究1-2年级的识字量。这里我们把新中国成立以来大纲(课标)对1―2年级应“识”、应“会”字量的规定情况作一比较。

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年语文教学大纲小学1-2年级识字量之规定

(1986年、1988年和1992年的三个大纲都对五年制和六年制作出了不同规定,这里取六年制1-2年级的字量为下限,取五年制1-2年级的字量为上限;1986年前的大纲都没有区分应“识”字量和应“会”字量,统计时视应“识”字量与应“会”字量是一致的。)

1在大纲中,1-2年级应“识”字量参差不齐。要求最高的是2000年,达1800字,2001年的上限也达到1800字;要求最低的是1950年,只有1000字。最高和最低要求相差800字,以1500字为常数,上下浮动的幅度超过56%。

在各大纲中,1-2年级应“会”字量也差别很大。要求最高的是1978年,达1700;要求最低的是2001年,其下限只有800字。最高和最低要求相差900字,以1200字为常数,上下浮动的幅度达75%。

参考文献

[1]戴汝潜识字教学改革一览[J]人民教育,1997,(4)

[2]秦凤珍检视建国后的识字教学[J]天中学刊,2004,(8)

[3]田本娜百年识字教学的历史回顾与创新[J]专题研究,2002(9)

[4]宋增林识字教学的历史回顾与粗浅分析[J]甘肃教育语文教学,2005(4)

小学语文教纲要求第2篇

一、修订大纲的主要特点

1.贯彻教育部的《面向求学网振兴行动计划》(简称《行动计划》)和第五次全教会精神

《行动计划》中的一个主要任务是:从新世纪开始,我国的基础教育将在实现普及教育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通过课程教材革新、评价制度改革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推进面向全体学生,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创新能力。

第五次全国教育工作会,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简称《决定》),在科学总结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实施素质教育的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赋以素质教育以时代特征和新的内涵。

①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宗旨、重点和特点。《修订大纲》开宗明义指出: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阶段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科学文化素养,对于学生学习其他学科和继续学习,对于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民族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目的部分指出:小学语文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把小语教学同促进小学生的发展,同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紧密联系起来,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宗旨。

《修订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鼓励学生发生独立见解,作文教学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此外,《修订大纲》多次提到要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培养读书能力。它强调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素质教育智育的特点是什么?《决定》指出应该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修订大纲》则在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发生独立见解,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作文教学不但要写实,还要写虚,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②发挥教学评估的作用。应试的一个很大弊端,就是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和评价老师的唯一依据。因此,《决定》指出要改革评价制度,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机制。《修订大纲》专设教学评估一章,对评估的原则、对象、办法、作用等作出明确的规定。强调评估要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遵循语文学科自身的规律;对教师的评估,更是从评估的意义、评估的几个方面等作出具体规定,并明确规定不要用难题、怪题、偏题和繁琐机械的题目考学生。总之,这一章对发挥考试的正确导向作用和革除应试教育的弊端将起重要的指导作用。

此外,对如何评价老师的工作也作了科学合理的规定。强调要重视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不要以学生的考试分数作为唯一的评估依据。这对引导老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起到积极作用。

③结构和内容更加合理。修订大纲在结构上作了较大调整,显得更为合理.一是教学目的独立成章,并排在第一章,显示了它的统领作用;二是把教学内容和要求合在一起,列为第二章,同时先提总要求,再提分年段要求,总要求与分年段要求又是按拼音、查字典、识字写字、阅读、作文、口语交际排列,可以很清晰看出教学目的对教学总要求的规范作用,教学总要求对分年段要求的规范作用;在第二章中,为适应一纲多本的需要,增加课文一节,对如何选文作出明确规定:教学评估独立成章,明确规定教学评估对老师和学生的评估内容,这对应试教育把考试成绩作为评估的唯一依据将起到的力的矫正作用;为了适应教学现代化的需要,增设教学设备一章,这对学校充实图书和实现教学技术现代化将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

④对书写速度、默读速度,课外阅读、背诵、作文有量的具体规定,这将有有助于杜绝教学中盲目性、随意性的现象。

2.吸取语文教改大讨论的成果和90年代语文教改成果

1997年在全国掀起的语文教改的大讨论,引起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对这次语文教改大讨论的成果,大纲有较充分的反映。主要表现在:

①软化学科性质、扩大工具性的内涵。对语文学科的工具性问题,1978年、1986年、1992年的大纲都持肯定说法。在1997年底以来的语文教改大讨论中,有不少人把语文教学的弊端归咎于工具论,认为正是它导致语文教学的理科化倾向,把语文教学引上轻具体感知,重知识归纳的歧途,使语文教学沿着不切母语教学实际的知识-技能-能力的思路训练。意见有合理之处,对此,《修订大纲》对工具论作了软化处理,把《试用大纲》中的……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的概括语言,改为叙述性语言,同时丰富了工具性的内涵,不仅表现在对学习其他学科和继续学习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和吸取人类的进步文化,培养科学文化素养,也具有重要意义。这对正确认识工具论的意义,纠正教学中的偏差,将起重要的指导作用。

②纠正语言训练中的偏差,丰富训练的内涵。由工具论而衍生出来的训练论,对扎实双基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负面影响也是明显的。在训练过程中重理解轻积累运用,强调对课文的思想内容的理性分析,强调词义语义的精确界定与能力的分解式训练,而忽视了语言理解上有模糊性与语言运用上有综合性的特点,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浓,负担过重,教学质量下降的后果。同时,《修订大纲》对训练什么作了明确的规定,即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这对纠正训练中的偏差也将起到矫正作用。

③克服应试教育弊端,发挥考试的正确的导向作用。大讨论中,人们对应试教育对语文教学的危害多有抨击,从而提高了人们的认识。为发挥考试对语文教学的促进作用,《修订大纲》对什么不考作了明确规定,如声母、韵母、音节,不要求默写;笔画、笔顺、偏旁部首和间架结构等汉字知识,不列入考试范围;不要考词语解释等,这对教学中的重知识教学,轻感悟积累与运用将起到纠偏的作用,从而避免繁琐的分析的琐碎机械的练习。  ④提高教师素质。在大讨论中,多数文章认为教师素质低,是语文教学质量难以提高的主要原因。对此,《修订大纲》把对老师的要求单列一条,在教学态度上,在学习上和教学实践上对老师提出明确要求。

⑤ 鼓励个性化的作文。在作文教改讨论中,北师大教授刘锡庆认为:作文教学目的何在?我看在于:解放人,解放人的精神和心灵,把写作主体潜在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即鲜活而强悍的生命力都尽怀地释放出来。不少作者也表达了对个性化作文的类似的见解。对此,《修订大纲》对作文教学部分作了较大的修改,一是鼓励自由表达,二是既强调写实(记叙文),又提倡写虚(想象文),并对两者作了明确分工,前者要求表达真情实感,后者要求激发想象,发挥创造性。

90年代以来,小学语文教改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语感教学;大语文教育观;课外阅读;从教向学重心的转移,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学习语文情感的培养等。对上述教改成果,《修订大纲》有以下几方面的反映。

①强调语感的培养。在教学目的中,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既是对培养创新意识的要求,也是培养语感的要求。在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中的关于阅读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则是对培养语感的全面准确的要求。

②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自主学习。在教改实践中,广大教师认识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越强,学习效果越好。对此成果,《修订大纲》作了充分的反映,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同时对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作了具体指导。

③扩大课外阅读,强化语言积累。大量阅读和扩大语言积累在提高学生语文能力方面的作用,在语文教改实践中已有定论。反映在《修订大纲》中就是对课外阅读总量和背诵总量作了具体的规定:课外阅读总量五年制不少于100万字,六年制不少于150万字;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

④大语文教学观。语文学习不能局限于课堂,要努力做到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融洽学科间的联系。对此,《修订大纲〈也作了充分反映,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认识,增长才干。

⑤强调情感的作用,顾冷沅博士曾撰文指出:教学方法研究的不断进步,已由启发式发展到强调参与,近来又发现学生能否参与的关键在于教学方法的情感化。语文教学情感化研究成果〈修订大纲〉有多处反映,如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对阅读有浓厚兴趣,作文教学 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练笔的积极性,强调语文教学要注意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修订大纲〉的修订重点

1.关于教学目的。共有三条,第一条是各学科共有的,即促进人的发展,这是《试用大纲》所没有的;第二条是学科特有的,即对母语的学习,比照《试用大纲》,增加了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显得更为科学、全面。第三条是思想教育,比照《试用大纲》,新增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识品格,这更适合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2.关于教学内容和要求。

①汉语拼音。在教学功能上降低了要求。只提帮助识字和学习普通话,不提帮助阅读,删去了熟练的要求和有条件的可以逐步做到直呼的要求;删去了默写声韵母的要求;删去了低年级学生在写话的时候可以用音节代替没学过的汉字等要求。

②识字。教学要求有升有降,升,即增加识字量,把学会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改为学会汉字3000个左右;降,在《试用大纲》中,把汉字基本笔画、笔顺规则,偏旁部首和间架结构作为教给学生,使其逐步掌握。在《修订大纲》中,则明确规定上述汉字的基本知识的作用只是用来帮助识字、写字和查字典,不列入考试范围。这对识字教学避免繁琐、机械的字形分析和练习,将起导向作用。

③阅读。比照《试用大纲》,《修订大纲》有许多新要求,一是把培养阅读兴趣列入大纲,要求学生对阅读有浓厚兴趣;二是对注意积累语言,对背诵和课外阅读总量作了具体规定;三是要求学习浏览,能根据需要搜集有关材料。

在阅读教学要求方面,一是未就知识结构如词、句、段、篇来提要求,更强调加强综合,突出重点;二是要求有降有升。降,即不要求概括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升,即要求阅读理解文章时要有自己的见解,能领悟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一些方法。

④作文。更强调自由表达,可写见闻、感受和想象。在教学要求上,低年级主要是培养写作兴趣,对如何写话未作硬性规定;中年级强调不拘形式,自由表达,可写见闻,也可写想象;高年级在文体上作了些规定,同时要求40分钟以内能写400字左右的作文。在教学要求上,不要求有中心,只强调写清楚明白。此外,对中高年级的练习量也作了明确规定,每学年16次左右。

⑤口语交际。把试行大纲中的听话说话改为口语交际,仍然就听话说话两个方面提要求,强调大双向互动中进行,补上口语交际要文明礼貌。

在教学内容上,最大的变化是规定每册的课文数量要达到35篇左右,增加课文数量的目的是让老师减少对思想内容过度的理性分析和对语文知识的繁琐分析以及琐碎机械练习。对此,老师应充分理解,对习作次数也作了具体规定,三至六年级每学年要写16次左右,有一定的量的保证,习作能力才能提高。

3.关于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试行大纲》中也有这一章,但在《修订大纲》中,把《试行大纲》中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提示中的教学提示并到这一章来。前五条体现宏观指导,第六条就具体问题如汉语拼音、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给予微观上的具体指导。这一章内容吸纳了九十年代以来教改教研的成果,对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阶段的语文教改具有现实意义,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三、贯彻实施《修订大纲》的几点建议

1.要加强学习。首先要逐章学好《修订大纲》,弄清它的主要精神;其次要结合第五次全教会文件和《行动计划》学,要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来认识贯彻大纲的意义;第三要结合教育科学教学经验,把大纲放在一个广阔的知识背景中学,领会才能深刻。

2.要转变观念。为了能够顺利地实施《修订大纲》,教师必须摒弃陈旧的教学观念,如把学生当成知识容器的观念,对课文思想内容进行过度的理性分析的观念,对语文知识进行繁琐的分析和机械练习和观念.树立新的教学观念,如立足于促进学生发展的观念,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观念,重读书、重感悟、多积累的观念。观念更新了,《修订大纲》精神才能入心入脑,实施起来才不会有阻力。

小学语文教纲要求第3篇

一、修订大纲的主要特点

1.贯彻教育部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简称《行动计划》)和第五次全教会精神

《行动计划》中的一个主要任务是:从新世纪开始,我国的基础教育将在实现普及教育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通过课程教材革新、评价制度改革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推进面向全体学生,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创新能力。

第五次全国教育工作会,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简称《决定》),在科学总结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实施素质教育的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赋以素质教育以时代特征和新的内涵。

①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宗旨、重点和特点。《修订大纲》开宗明义指出: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阶段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科学文化素养,对于学生学习其他学科和继续学习,对于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民族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目的部分指出:小学语文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把小语教学同促进小学生的发展,同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紧密联系起来,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宗旨。

《修订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鼓励学生发生独立见解,作文教学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此外,《修订大纲》多次提到要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培养读书能力。它强调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素质教育智育的特点是什么?《决定》指出应该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修订大纲》则在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发生独立见解,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作文教学不但要写实,还要写虚,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②发挥教学评估的作用。应试的一个很大弊端,就是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和评价老师的唯一依据。因此,《决定》指出要改革评价制度,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机制。《修订大纲》专设教学评估一章,对评估的原则、对象、办法、作用等作出明确的规定。强调评估要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遵循语文学科自身的规律;对教师的评估,更是从评估的意义、评估的几个方面等作出具体规定,并明确规定不要用难题、怪题、偏题和繁琐机械的题目考学生。总之,这一章对发挥考试的正确导向作用和革除应试教育的弊端将起重要的指导作用。

此外,对如何评价老师的工作也作了科学合理的规定。强调要重视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不要以学生的考试分数作为唯一的评估依据。这对引导老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起到积极作用。

③结构和内容更加合理。修订大纲在结构上作了较大调整,显得更为合理.一是教学目的独立成章,并排在第一章,显示了它的统领作用;二是把教学内容和要求合在一起,列为第二章,同时先提总要求,再提分年段要求,总要求与分年段要求又是按拼音、查字典、识字写字、阅读、作文、口语交际排列,可以很清晰看出教学目的对教学总要求的规范作用,教学总要求对分年段要求的规范作用;在第二章中,为适应一纲多本的需要,增加课文一节,对如何选文作出明确规定:教学评估独立成章,明确规定教学评估对老师和学生的评估内容,这对应试教育把考试成绩作为评估的唯一依据将起到的力的矫正作用;为了适应教学现代化的需要,增设教学设备一章,这对学校充实图书和实现教学技术现代化将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

④对书写速度、默读速度,课外阅读、背诵、作文有量的具体规定,这将有有助于杜绝教学中盲目性、随意性的现象。

2.吸取语文教改大讨论的成果和90年代语文教改成果

1997年在全国掀起的语文教改的大讨论,引起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对这次语文教改大讨论的成果,大纲有较充分的反映。主要表现在:

①软化学科性质、扩大工具性的内涵。对语文学科的工具性问题,1978年、1986年、1992年的大纲都持肯定说法。在1997年底以来的语文教改大讨论中,有不少人把语文教学的弊端归咎于工具论,认为正是它导致语文教学的理科化倾向,把语文教学引上轻具体感知,重知识归纳的歧途,使语文教学沿着不切母语教学实际的知识-技能-能力的思路训练。意见有合理之处,对此,《修订大纲》对工具论作了软化处理,把《试用大纲》中的……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的概括语言,改为叙述性语言,同时丰富了工具性的内涵,不仅表现在对学习其他学科和继续学习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和吸取人类的进步文化,培养科学文化素养,也具有重要意义。这对正确认识工具论的意义,纠正教学中的偏差,将起重要的指导作用。

②纠正语言训练中的偏差,丰富训练的内涵。由工具论而衍生出来的训练论,对扎实双基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负面影响也是明显的。在训练过程中重理解轻积累运用,强 调对课文的思想内容的理性分析,强调词义语义的精确界定与能力的分解式训练,而忽视了语言理解上有模糊性与语言运用上有综合性的特点,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浓,负担过重,教学质量下降的后果。同时,《修订大纲》对训练什么作了明确的规定,即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这对纠正训练中的偏差也将起到矫正作用。

③克服应试教育弊端,发挥考试的正确的导向作用。大讨论中,人们对应试教育对语文教学的危害多有抨击,从而提高了人们的认识。为发挥考试对语文教学的促进作用,《修订大纲》对什么不考作了明确规定,如声母、韵母、音节,不要求默写;笔画、笔顺、偏旁部首和间架结构等汉字知识,不列入考试范围;不要考词语解释等,这对教学中的重知识教学,轻感悟积累与运用将起到纠偏的作用,从而避免繁琐的分析的琐碎机械的练习。  ④提高教师素质。在大讨论中,多数文章认为教师素质低,是语文教学质量难以提高的主要原因。对此,《修订大纲》把对老师的要求单列一条,在教学态度上,在学习上和教学实践上对老师提出明确要求。

⑤ 鼓励个性化的作文。在作文教改讨论中,北师大教授刘锡庆认为:作文教学目的何在?我看在于:解放人,解放人的精神和心灵,把写作主体潜在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即鲜活而强悍的生命力都尽怀地释放出来。不少作者也表达了对个性化作文的类似的见解。对此,《修订大纲》对作文教学部分作了较大的修改,一是鼓励自由表达,二是既强调写实(记叙文),又提倡写虚(想象文),并对两者作了明确分工,前者要求表达真情实感,后者要求激发想象,发挥创造性。

90年代以来,小学语文教改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语感教学;大语文教育观;课外阅读;从教向学重心的转移,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学习语文情感的培养等。对上述教改成果,《修订大纲》有以下几方面的反映。

①强调语感的培养。在教学目的中,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既是对培养创新意识的要求,也是培养语感的要求。在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中的关于阅读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则是对培养语感的全面准确的要求。

②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自主学习。在教改实践中,广大教师认识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越强,学习效果越好。对此成果,《修订大纲》作了充分的反映,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同时对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作了具体指导。

③扩大课外阅读,强化语言积累。大量阅读和扩大语言积累在提高学生语文能力方面的作用,在语文教改实践中已有定论。反映在《修订大纲》中就是对课外阅读总量和背诵总量作了具体的规定:课外阅读总量五年制不少于100万字,六年制不少于150万字;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

④大语文教学观。语文学习不能局限于课堂,要努力做到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融洽学科间的联系。对此,《修订大纲〈也作了充分反映,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认识,增长才干。

⑤强调情感的作用,顾冷沅博士曾撰文指出:教学方法研究的不断进步,已由启发式发展到强调参与,近来又发现学生能否参与的关键在于教学方法的情感化。语文教学情感化研究成果〈修订大纲〉有多处反映,如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对阅读有浓厚兴趣,作文教学 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练笔的积极性,强调语文教学要注意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修订大纲〉的修订重点

1.关于教学目的。共有三条,第一条是各学科共有的,即促进人的发展,这是《试用大纲》所没有的;第二条是学科特有的,即对母语的学习,比照《试用大纲》,增加了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显得更为科学、全面。第三条是思想教育,比照《试用大纲》,新增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识品格,这更适合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2.关于教学内容和要求。

①汉语拼音。在教学功能上降低了要求。只提帮助识字和学习普通话,不提帮助阅读,删去了熟练的要求和有条件的可以逐步做到直呼的要求;删去了默写声韵母的要求;删去了低年级学生在写话的时候可以用音节代替没学过的汉字等要求。

②识字。教学要求有升有降,升,即增加识字量,把学会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改为学会汉字3000个左右;降,在《试用大纲》中,把汉字基本笔画、笔顺规则,偏旁部首和间架结构作为教给学生,使其逐步掌握。在《修订大纲》中,则明确规定上述汉字的基本知识的作用只是用来帮助识字、写字和查字典,不列入考试范围。这对识字教学避免繁琐、机械的字形分析和练习,将起导向作用。

③阅读。比照《试用大纲》,《修订大纲》有许多新要求,一是把培养阅读兴趣列入大纲,要求学生对阅读有浓厚兴趣;二是对注意积累语言,对背诵和课外阅读总量作了具体规定;三是要求学习浏览,能根据需要搜集有关材料。

在阅读教学要求方面,一是未就知识结构如词、句、段、篇来提要求,更强调加强综合,突出重点;二是要求有降有升。降,即不要求概括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升,即要求阅读理解文章时要有自己的见解,能领悟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一些方法。

④作文。更强调自由表达,可写见闻、感受和想象。在教学要求上,低年级主要是培养写作兴趣,对如何写话未作硬性规定;中年级强调不拘形式,自由表达,可写见闻,也可写想象;高年级在文体上作了些规定,同时要求40分钟以内能写400字左右的作文。在教学要求上,不要求有中心,只强调写清楚明白。此外,对中高年级的练习量也作了明确规定,每学年16次左右。

⑤口语交际。把试行大纲中的听话说话改为口语交际,仍然就听话说话两个方面提要求,强调大双向互动中进行,补上口语交际要文明礼貌。

在教学内容上,最大的变化是规定每册的课文数量要达到35篇左右,增加课文数量的目的是让老师减少对思想内容过度的理性分析和对语文知识的繁琐分析以及琐碎机械练习。对此,老师应充分理解,对习作次数也作了具体规定,三至六年级每学年要写16次左右,有一定的量的保证,习作能力才能提高。

3.关于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试行大纲》中也有这一章,但在《修订大纲》中,把《试行大纲》中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提示中的教学提示并到这一章来。前五条体现宏观指导,第六条就具体问题如汉语拼音、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给予微观上的具体指导。这一章内容吸纳了九十年代以来教改教研的成果,对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阶段的语文教改具有现实意义,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三、贯彻实施《修订大纲》的几点建议

1.要加强学习。首先要逐章学好《修订大纲》,弄清它的主要精神;其次要结合第五次全教会文件和《行动计划》学,要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来认识贯彻大纲的意义;第三要结合教育科学教学经验,把大纲放在一个广阔的知识背景中学,领会才能深刻。

2.要转变观念。为了能够顺利地实施《修订大纲》,教师必须摒弃陈旧的教学观念,如把学生当成知识容器的观念,对课文思想内容进行过度的理性分析的观念,对语文知识进行繁琐的分析和机械练习和观念.树立新的教学观念,如立足于促进学生发展的观念,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观念,重读书、重感悟、多积累的观念。观念更新了,《修订大纲》精神才能入心入脑,实施起来才不会有阻力。

小学语文教纲要求第4篇

教育部新近颂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简称《修订大纲》),是在1992年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大纲(试用)》(简称《试用大纲》)的基础上加以修订,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审定的。它既有继承,更有创新,是当前修订教材,指导教学和评估教学的依据。它对语文科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将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一、修订大纲的主要特点1.贯彻教育部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简称《行动计划》)和第五次全教会精神《行动计划》中的一个主要任务是:从新世纪开始,我国的基础教育将在实现普及教育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通过课程教材革新、评价制度改革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推进面向全体学生,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创新能力。第五次全国教育工作会,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简称《决定》),在科学总结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实施素质教育的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赋以素质教育以时代特征和新的内涵。①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宗旨、重点和特点。《修订大纲》开宗明义指出: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阶段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科学文化素养,对于学生学习其他学科和继续学习,对于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民族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目的部分指出:小学语文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把小语教学同促进小学生的发展,同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紧密联系起来,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宗旨。《修订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鼓励学生发生独立见解,作文教学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此外,《修订大纲》多次提到要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培养读书能力。它强调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素质教育智育的特点是什么?《决定》指出应该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修订大纲》则在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发生独立见解,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作文教学不但要写实,还要写虚,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性。②发挥教学评估的作用。应试的一个很大弊端,就是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和评价老师的唯一依据。因此,《决定》指出要改革评价制度,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机制。《修订大纲》专设教学评估一章,对评估的原则、对象、办法、作用等作出明确的规定。强调评估要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遵循语文学科自身的规律;对教师的评估,更是从评估的意义、评估的几个方面等作出具体规定,并明确规定不要用难题、怪题、偏题和繁琐机械的题目考学生。总之,这一章对发挥考试的正确导向作用和革除应试教育的弊端将起重要的指导作用。此外,对如何评价老师的工作也作了科学合理的规定。强调要重视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不要以学生的考试分数作为唯一的评估依据。这对引导老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起到积极作用。③结构和内容更加合理。修订大纲在结构上作了较大调整,显得更为合理.一是教学目的独立成章,并排在第一章,显示了它的统领作用;二是把教学内容和要求合在一起,列为第二章,同时先提总要求,再提分年段要求,总要求与分年段要求又是按拼音、查字典、识字写字、阅读、作文、口语交际排列,可以很清晰看出教学目的对教学总要求的规范作用,教学总要求对分年段要求的规范作用;在第二章中,为适应一纲多本的需要,增加课文一节,对如何选文作出明确规定:教学评估独立成章,明确规定教学评估对老师和学生的评估内容,这对应试教育把考试成绩作为评估的唯一依据将起到的力的矫正作用;为了适应教学现代化的需要,增设教学设备一章,这对学校充实图书和实现教学技术现代化将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④对书写速度、默读速度,课外阅读、背诵、作文有量的具体规定,这将有有助于杜绝教学中盲目性、随意性的现象。2.吸取语文教改大讨论的成果和90年代语文教改成果1997年在全国掀起的语文教改的大讨论,引起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对这次语文教改大讨论的成果,大纲有较充分的反映。主要表现在:①软化学科性质、扩大工具性的内涵。对语文学科的工具性问题,1978年、1986年、1992年的大纲都持肯定说法。在1997年底以来的语文教改大讨论中,有不少人把语文教学的弊端归咎于工具论,认为正是它导致语文教学的理科化倾向,把语文教学引上轻具体感知,重知识归纳的歧途,使语文教学沿着不切母语教学实际的知识-技能-能力的思路训练。意见有合理之处,对此,《修订大纲》对工具论作了软化处理,把《试用大纲》中的……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的概括语言,改为叙述性语言,同时丰富了工具性的内涵,不仅表现在对学习其他学科和继续学习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和吸取人类的进步文化,培养科学文化素养,也具有重要意义。这对正确认识工具论的意义,纠正教学中的偏差,将起重要的指导作用。②纠正语言训练中的偏差,丰富训练的内涵。由工具论而衍生出来的训练论,对扎实双基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负面影响也是明显的。在训练过程中重理解轻积累运用,强调对课文的思想内容的理性分析,强调词义语义的精确界定与能力的分解式训练,而忽视了语言理解上有模糊性与语言运用上有综合性的特点,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浓,负担过重,教学质量下降的后果。同时,《修订大纲》对训练什么作了明确的规定,即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这对纠正训练中的偏差也将起到矫正作用。③克服应试教育弊端,发挥考试的正确的导向作用。大讨论中,人们对应试教育对语文教学的危害多有抨击,从而提高了人们的认识。为发挥考试对语文教学的促进作用,《修订大纲》对什么不考作了明确规定,如声母、韵母、音节,不要求默写;笔画、笔顺、偏旁部首和间架结构等汉字知识,不列入考试范围;不要考词语解释等,这对教学中的重知识教学,轻感悟积累与运用将起到纠偏的作用,从而避免繁琐的分析的琐碎机械的练习。④提高教师素质。在大讨论中,多数文章认为教师素质低,是语文教学质量难以提高的主要原因。对此,《修订大纲》把对老师的要求单列一条,在教学态度上,在学习上和教学实践上对老师提出明确要求。⑤鼓励个性化的作文。在作文教改讨论中,北师大教授刘锡庆认为:作文教学目的何在?我看在于:解放人,解放人的精神和心灵,把写作主体潜在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即鲜活而强悍的生命力都尽怀地释放出来。不少作者也表达了对个性化作文的类似的见解。对此,《修订大纲》对作文教学部分作了较大的修改,一是鼓励自由表达,二是既强调写实(记叙文),又提倡写虚(想象文),并对两者作了明确分工,前者要求表达真情实感,后者要求激发想象,发挥创造性。90年代以来,小学语文教改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语感教学;大语文教育观;课外阅读;从教向学重心的转移,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学习语文情感的培养等。对上述教改成果,《修订大纲》有以下几方面的反映。①强调语感的培养。在教学目的中,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既是对培养创新意识的要求,也是培养语感的要求。在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中的关于阅读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则是对培养语感的全面准确的要求。②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自主学习。在教改实践中,广大教师认识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越强,学习效果越好。对此成果,《修订大纲》作了充分的反映,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同时对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作了具体指导。③扩大课外阅读,强化语言积累。大量阅读和扩大语言积累在提高学生语文能力方面的作用,在语文教改实践中已有定论。反映在《修订大纲》中就是对课外阅读总量和背诵总量作了具体的规定:课外阅读总量五年制不少于100万字,六年制不少于150万字;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④大语文教学观。语文学习不能局限于课堂,要努力做到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融洽学科间的联系。对此,《修订大纲〈也作了充分反映,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认识,增长才干。⑤强调情感的作用,顾冷沅博士曾撰文指出:教学方法研究的不断进步,已由启发式发展到强调参与,近来又发现学生能否参与的关键在于教学方法的情感化。语文教学情感化研究成果〈修订大纲〉有多处反映,如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对阅读有浓厚兴趣,作文教学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练笔的积极性,强调语文教学要注意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内在联系……。二、〈修订大纲〉的修订重点1.关于教学目的。共有三条,第一条是各学科共有的,即促进人的发展,这是《试用大纲》所没有的;第二条是学科特有的,即对母语的学习,比照《试用大纲》,增加了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显得更为科学、全面。第三条是思想教育,比照《试用大纲》,新增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识品格,这更适合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2.关于教学内容和要求。①汉语拼音。在教学功能上降低了要求。只提帮助识字和学习普通话,不提帮助阅读,删去了熟练的要求和有条件的可以逐步做到直呼的要求;删去了默写声韵母的要求;删去了低年级学生在写话的时候可以用音节代替没学过的汉字等要求。②识字。教学要求有升有降,升,即增加识字量,把学会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改为学会汉字3000个左右;降,在《试用大纲》中,把汉字基本笔画、笔顺规则,偏旁部首和间架结构作为教给学生,使其逐步掌握。在《修订大纲》中,则明确规定上述汉字的基本知识的作用只是用来帮助识字、写字和查字典,不列入考试范围。这对识字教学避免繁琐、机械的字形分析和练习,将起导向作用。③阅读。比照《试用大纲》,《修订大纲》有许多新要求,一是把培养阅读兴趣列入大纲,要求学生对阅读有浓厚兴趣;二是对注意积累语言,对背诵和课外阅读总量作了具体规定;三是要求学习浏览,能根据需要搜集有关材料。在阅读教学要求方面,一是未就知识结构如词、句、段、篇来提要求,更强调加强综合,突出重点;二是要求有降有升。降,即不要求概括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升,即要求阅读理解文章时要有自己的见解,能领悟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一些方法。④作文。更强调自由表达,可写见闻、感受和想象。在教学要求上,低年级主要是培养写作兴趣,对如何写话未作硬性规定;中年级强调不拘形式,自由表达,可写见闻,也可写想象;高年级在文体上作了些规定,同时要求40分钟以内能写400字左右的作文。在教学要求上,不要求有中心,只强调写清楚明白。此外,对中高年级的练习量也作了明确规定,每学年16次左右。⑤口语交际。把试行大纲中的听话说话改为口语交际,仍然就听话说话两个方面提要求,强调大双向互动中进行,补上口语交际要文明礼貌。在教学内容上,最大的变化是规定每册的课文数量要达到35篇左右,增加课文数量的目的是让老师减少对思想内容过度的理性分析和对语文知识的繁琐分析以及琐碎机械练习。对此,老师应充分理解,对习作次数也作了具体规定,三至六年级每学年要写16次左右,有一定的量的保证,习作能力才能提高。3.关于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试行大纲》中也有这一章,但在《修订大纲》中,把《试行大纲》中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提示中的教学提示并到这一章来。前五条体现宏观指导,第六条就具体问题如汉语拼音、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给予微观上的具体指导。这一章内容吸纳了九十年代以来教改教研的成果,对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阶段的语文教改具有现实意义,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三、贯彻实施《修订大纲》的几点建议1.要加强学习。首先要逐章学好《修订大纲》,弄清它的主要精神;其次要结合第五次全教会文件和《行动计划》学,要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来认识贯彻大纲的意义;第三要结合教育科学教学经验,把大纲放在一个广阔的知识背景中学,领会才能深刻。2.要转变观念。为了能够顺利地实施《修订大纲》,教师必须摒弃陈旧的教学观念,如把学生当成知识容器的观念,对课文思想内容进行过度的理性分析的观念,对语文知识进行繁琐的分析和机械练习和观念.树立新的教学观念,如立足于促进学生发展的观念,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观念,重读书、重感悟、多积累的观念。观念更新了,《修订大纲》精神才能入心入脑,实施起来才不会有阻力。3.要让语文教学运行在《修订大纲》的轨道上。实施《修订大纲》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深入但有时又会遇到旧观念回潮的过程,因此要经常用大纲精神对照平时教学,善于总结经验和教训,一发现偏离大纲精神,要自动调整,回到《修订大纲》的轨道上。

小学语文教纲要求第5篇

【关 键 词】小学语文;教科书;主流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4-0096-03

一、教科书——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文本表达

教科书是根据教学指导性文件编写的系统的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图书,是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是从一定社会文化里选择出来的材料,是经过特殊筛选,加以定式化、组织化的社会共同经验。既然是经过筛选出来的社会经验,就必然会带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取向,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一种文本表达的载体。随着不同时代主流文化的变迁,教科书内容也发生着相应的“取舍”,成为我们国家、民族在不同时代所偏好的道德情感、政治态度及社会价值观反映的缩影。美国学者阿普尔认为,教科书就是“属于特殊人群的合法知识”的化身,教科书传递的知识是受到统治阶级隐藏的价值观念或意识形态的控制的。教科书分析的内容可以是教科书所表达的思想,也可以是教科书没有表达的思想或者是回避的思想、观念。那么,作为我们国家的小学生使用的语文教科书,其中体现的价值观源自哪里,它又是怎样呈现的,笔者认为这些问题很值得去探讨。

二、教科书中价值观的来源

教科书作为师生教与学过程中的主要材料,由于是依据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编写的,其内容选取、知识的呈现与设计等必然严格遵循着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规定,同样,教科书中体现的主流价值观在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中也有着相应的规定。

教学大纲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学校各门学科的目的任务、教材纲目和教学实施的指导文件,它以纲要形式规定各学科的知识、技能、技巧的范围和结构,体现国家对各科教材与教学的基本要求。 课程标准是国家关于某一教学科目的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也是国家管理和评价教育质量的基础性文件。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一直沿用教学大纲,2001年正式改名为“课程标准”。

笔者通过搜集建国以来国家颁布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课程标准,通过对文件中关于培养目标、教学目的以及对教学任务的规定,来分析教科书主流价值取向,同时摘录其中体现主流价值观的关键词及出现频次进行归纳,如下表:

教科书是社会主流价值观倡导的一个重要载体,在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上主要反映在其教学目标的规定上。由于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社会寄予学生发展的种种希冀在这里清晰可见。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通过以上对建国以来不同时期的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的梳理,发现社会主流价值观在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等文件层面体现的19个小方面可以归结为两大方面,即政治层面的价值观和个人层面的价值观要求。其中热爱祖国、热爱共产党及其领袖、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历史文化、热爱本民族语言、爱劳动人民、革命传统属于政治层面的价值观培养目标,而热爱科学、爱护环境、热爱劳动、爱美的情趣、诚实俭朴、勤劳勇敢、爱护公共财物、热爱集体、高尚道德情操、良好的意志品格、创造力、健康的个性则重点是个人身心发展层面的价值观要求。总的来说,教科书所框定的价值观是个人层面与国家民族政治层面价值要求的统一。

具体来看,出现频次最多的是热爱祖国,出现9次;其次是热爱社会主义,出现6次;接着是热爱科学和热爱共产党及其领袖,均出现5次;最后是热爱劳动、爱美的情趣和爱劳动人民,均出现3次;除此之外,其余的体现主流价值观的关键词仅出现1次。由此说明:建国以来一直倡导的主流价值观是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科学和热爱共产党及其领袖;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进入2000年开始,创造力和健康的个性作为新的主流价值观在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上的体现,说明新课改以来开始加大了对小学生身心健康和创造力的培养与重视。

三、教科书中价值观的呈现

(一)呈现哪些主流价值观

对于小学语文教科书体现的主流价值观有哪些,学者们对此著述颇丰。傅建明认为,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蕴含了这样一些基本价值取向:个人的价值标准,包括诚实善良、坚毅勇敢、立志敬业、自立自强、俭朴节约等;个体与他人的价值标准,包括尊老敬幼、团结互助、谦虚宽容等;个体与国家、世界的价值标准,包括热爱祖国(爱家乡)、热爱中国共产党、无私奉献、民族团结等;个体认知过程的价值标准,包括热爱科学(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等)、客观辩证地看问题、实事求是的科学方法、辨别真伪、追求真理、尊重自然规律等。李广认为,人教版小学语文体现的价值取向类目共38项: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科学知识;自强自立;认真细致;环境意识;热爱领袖;聪明智慧;热爱劳动;诚实守信;表现自我;珍惜时间;两岸亲情;哲理;珍爱生命;自信乐观;民族亲情;质疑探索;学习兴趣;谦虚宽容;坚毅勇敢;高尚人格;思想方法;合作精神;国际理解;奉献精神;理想愿望;热爱和平;辨证唯物;怀念童年;勤劳善良;破除迷信;尊重“小”;尊重个性;自由想象;爱情。概括较全面的是国内学者伍俏玲提出的价值范畴,即个人、家庭、社会、民族、国家、世界、自然、其他这价值范畴。其中,“个人”范畴包括品德人格、智识能力、身心素质和审美追求;“家庭”范畴包括长幼互爱、同辈关怀和亲友情谊;“社会”范畴包括个体关系、团体规则和社会现象;“民族”范畴包括民族精神、民族共存和民族文化;“国家”范畴包括爱国精神、革命事业和国家文化;“世界”范畴包括了解世界、国际文化和人类福祉;“自然”范畴包括科学知识、生物知识和地球资源;“其他类”范畴包括历史经典、文艺欣赏等。

(二)为何呈现这些主流价值观

学者们对教科书中呈现的主流价值观已经是“述备矣”。之所以会呈现出如此多的价值取向,笔者认为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首先,教科书编写忠实的依据大纲等文件的规定。从教科书体现的主流价值观来看,教科书编写忠实地遵循着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中规定的价值要求在教科书中完全体现。以伍俏玲的范畴为例,在课程标准和大纲梳理出的19个关键词中,热爱祖国、热爱共产党及其领袖、热爱社会主义、革命传统这些均包含在价值范畴中的“国家”这一价值范畴中,热爱科学可以包含在“自然”这一范畴中,热爱历史文化与热爱民族语言均可包含在“民族”这一范畴中,其他如热爱劳动、爱美情趣、诚实俭朴等均可包含在“个人”这一范畴中,体现的是对个人品德、人格、道德情操上的价值要求。

其次,多元文化社会的需要。当今时代,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日新月异,由此信息流通越来越发达,文化的更新转型也日益加快,使得各种文化的发展均面临着不同的机遇和挑战,新的文化层出不穷。我们在现代复杂的社会结构下,必然需求各种不同的文化服务于社会的发展,这些文化服务于社会的发展,就造就了文化的多元化,也就是复杂社会背景下的多元文化。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包括女性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思潮不断涌现,反映在课程上,即教科书蕴涵着多种多样的价值取向,诸如前面学者提到的环境意识、表现自我、尊重“小”、尊重个性、自由想象以及爱情等。

最后,对儿童的身心发展的极大关注。自从国家2001年新课改以来,在课程与教学领域加大了对儿童的关注,包括对儿童的课业负担以及各方面素质发展的关注,也反映在教科书中对儿童经验世界的关注,很多课文中表达的价值取向更加突出从儿童身心的成长出发,甚至在人物的选取上举出一些儿童可以伸手触摸到的现实生活的人物,如“刘翔”等,这也是课程编制价值取向上的一个必然走向。

(二)如何呈现这些主流价值观

翻开小学语文教科书,无论是课文中出现的人物还是插图,甚至是课后的练习部分都渗透着社会所倡导的主流价值观。笔者以教科书中出现的“人物”为例,可以看到,有大禹、孙中山、邓小平这样名垂青史的改革者;有李时珍、李白、徐悲鸿这样勤奋好学的才子;有王二小、刘胡兰、赵一曼这样视死如归的英雄;有司马迁、海伦·凯勒、霍金这样身残志坚、逆境成才的强人等等,这些人物体现了热爱祖国和人民、热爱中华名族、勤劳勇敢、坚强刻苦的精神品质。

如果从教科书中大的方面来说,主流价值观体现在插图、人物、课后练习方面,那么细节上还通过课文中标题、人物内心活动描述、人物对话等来反映主流价值观。

以上笔者只是粗浅的对我国小学语文教科书体现的主流价值观作一探讨。不过,综合其价值观的来源与呈现,笔者有一点要说明:教科书在遵循着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规定的同时,其实也在创造性地超越着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学者们对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梳理的价值观,很多在教学大纲或者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表述中并未明显体现,如教科书中体现的环境意识、表现自我、两岸亲情、国际理解、自由想象等在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中均未有相应的说明,可以说,作为文本课程的小学语文教科书,忠实地遵循着理想课程(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同时也创造性地超越着理想课程,教科书的编写与使用在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指导下不断走向多元与生成,这也是课程理论在实践中体现的一种必然。

同时,从古德莱德的课程分类来看,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可以说是理想课程,而教科书是理想课程实施的载体——文本课程,从理想课程到文本课程的主流价值观体现这一角度,我们看到了课程实施中一种遵循与创生的积极取向,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即在实践层面的正式课程中,语文教师对教科书中主流价值观的把握会是怎样,这应该是接下来需要去探讨的问题。

注释:

[1]阿普尔.意识形态与课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吴永军.课程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顾明远.教育大辞典[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6(1):131.

[4]徐继存,周海银,吉标.课程与教学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8(1):28.

[5]参见1950年小学语文课程暂行标准、1954年改进小学语文教学的初步意见、1955年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初稿)、1956年小学语文教学大纲、1963年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1978年全日制十年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1986年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1988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1991年中小学语文学科思想政治纲要、1992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2000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相关内容。

参考文献:

[1]傅建明.内地香港小学语文教科书价值取向比较研究[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1).

[2]任闪闪.教科书内容的时代偏向分析——小学语文教科书篇目“舍”与“取”的背后[J].新课程研究,2009(9).

[3]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7).

[4]伍俏玲.国内两套现行小学语文教科书的价值取向研究[J].课程教学研究,2012(4).

[5]徐继存,周海银,吉标.课程与教学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8(1).

小学语文教纲要求第6篇

美国到目前还没有一套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各学校教学工作所遵循的大纲都是由各州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所制订的。(本文从略)

二、层级分明的英国大纲

1988年,英国国务秘书在当时读、写、算基本能力教育的广泛争论的基础上,按合法程序建立了英语工作小组,指定该小组将国家英语课程中对5—16岁年龄阶段学生的教学内容作一介绍,该报告提出的各种要求都是法定的。英国还根据学生的差异,在制定语文教学大纲时,将听说、阅读与写作三部分内容分别分为八个层级与一个“超常表现”。请看听说达标层级的部分内容。

一级:学生谈论直接感兴趣的事情,听别人讲话并做出恰当的反应。他们向别人表达简单的意思,讲话别人能听得到,并开始在表现观点或讲内容的时候增加一些细节。

二级:学生在听说时表现出自信,尤其在感兴趣的话题上,有时他们意识到听话人需要他人们增加相关的细节,在解释自己的想法时,讲话清晰,用词越来越多。他们通常认真听别人讲话,并做出越来越好的回答,他们开始意识到在一些场合正规的词语和语调的作用。

(三级到七级从略)

八级: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情境中有目地地保持并发展他们的谈话,他们组织语言,表达清晰,使用恰当的词汇、正确的语调和强调,在讨论中他们发言多,表现出他们在认真地听,并十分清楚讨论的进展,他们能够在各种场合自信地使用标准英语,根据需要调整语言的使用。

超常表现:学生在各种情境下正确地选择使用语言的结构和风格,根据不同的目的自信地改变词汇和短语。他们主动展开讨论,并通过各种各样的发言使讨论持续下去,在讨论中起主导作用,同时专心听别人说,并能理解不同的和复杂的讲话内容。他们在各种场合和不同目的下都能够自信和流利地使用标准英语。

三、阶段明晰的法国大纲

法国教育部在1996年修订了《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制定了初中四年(六、五、四、三年级)语言教学的性质、培养目标、教学大纲,用以指导教学。大纲主要由适应阶段、核心阶段、分流阶段组成。适应阶段:巩固小学阶段的学习任务,并逐步向中学教育过渡;该阶段为六年级(初一年级)。核心阶段:深化和拓展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可以组织不同的培育模式;该阶段为五年级、四年级(初二、初三年级)。分流阶段:充实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走向普通教育、中等技校或职业高中;该阶段为三年级(初四年级)。法国在1998年颁布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二年级与二年级分别有不同的要求,比如对一年级(高二年级)确定了“中学会考指导”与10门“毕业系列”的学科及其具体要求。

四、要求全面的日本大纲

日本的语文教学大纲是由其文部省统一制定的,是全国编写语言教材和进行语言教学的依据。初中有“中学国文”科教学大纲,高中有必修课“国语1”、准必修课“国语2”、选修课“国语表达”、“现代文”、“现代语”、“古典1”、“古典2”、“咸肉讲读”8科教学大纲。这些大纲所表现的要求比较全面;既重视现代语文的学习,也重视古典语文的学习;既重视语言知识的学习,也重视读写听说语文能力的培养;既强调发展学生的智力,又强调锤炼学生的语感,还强调丰富学生对现代人类、社会、自然的认识;既要引导学生深刻思考生活及人生意义,又要培养学生刚毅的生存意志。

五、“语”、“文”并重的前苏联大纲

小学语文教纲要求第7篇

美国到目前还没有一套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各学校教学工作所遵循的大纲都是由各州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所制订的。(本文从略)

二、层级分明的英国大纲

1988年,英国国务秘书在当时读、写、算基本能力教育的广泛争论的基础上,按合法程序建立了英语工作小组,指定该小组将国家英语课程中对5—16岁年龄阶段学生的教学内容作一介绍,该报告提出的各种要求都是法定的。英国还根据学生的差异,在制定语文教学大纲时,将听说、阅读与写作三部分内容分别分为八个层级与一个“超常表现”。请看听说达标层级的部分内容。

一级:学生谈论直接感兴趣的事情,听别人讲话并做出恰当的反应。他们向别人表达简单的意思,讲话别人能听得到,并开始在表现观点或讲内容的时候增加一些细节。

二级:学生在听说时表现出自信,尤其在感兴趣的话题上,有时他们意识到听话人需要他人们增加相关的细节,在解释自己的想法时,讲话清晰,用词越来越多。他们通常认真听别人讲话,并做出越来越好的回答,他们开始意识到在一些场合正规的词语和语调的作用。

(三级到七级从略)

八级: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情境中有目地地保持并发展他们的谈话,他们组织语言,表达清晰,使用恰当的词汇、正确的语调和强调,在讨论中他们发言多,表现出他们在认真地听,并十分清楚讨论的进展,他们能够在各种场合自信地使用标准英语,根据需要调整语言的使用。

超常表现:学生在各种情境下正确地选择使用语言的结构和风格,根据不同的目的自信地改变词汇和短语。他们主动展开讨论,并通过各种各样的发言使讨论持续下去,在讨论中起主导作用,同时专心听别人说,并能理解不同的和复杂的讲话内容。他们在各种场合和不同目的下都能够自信和流利地使用标准英语。

三、阶段明晰的法国大纲

法国教育部在1996年修订了《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制定了初中四年(六、五、四、三年级)语言教学的性质、培养目标、教学大纲,用以指导教学。大纲主要由适应阶段、核心阶段、分流阶段组成。适应阶段:巩固小学阶段的学习任务,并逐步向中学教育过渡;该阶段为六年级(初一年级)。核心阶段:深化和拓展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可以组织不同的培育模式;该阶段为五年级、四年级(初二、初三年级)。分流阶段:充实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走向普通教育、中等技校或职业高中;该阶段为三年级(初四年级)。法国在1998年颁布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二年级与二年级分别有不同的要求,比如对一年级(高二年级)确定了“中学会考指导”与10门“毕业系列”的学科及其具体要求。

四、要求全面的日本大纲

日本的语文教学大纲是由其文部省统一制定的,是全国编写语言教材和进行语言教学的依据。初中有“中学国文”科教学大纲,高中有必修课“国语1”、准必修课“国语2”、选修课“国语表达”、“现代文”、“现代语”、“古典1”、“古典2”、“咸肉讲读”8科教学大纲。这些大纲所表现的要求比较全面;既重视现代语文的学习,也重视古典语文的学习;既重视语言知识的学习,也重视读写听说语文能力的培养;既强调发展学生的智力,又强调锤炼学生的语感,还强调丰富学生对现代人类、社会、自然的认识;既要引导学生深刻思考生活及人生意义,又要培养学生刚毅的生存意志。

五、“语”、“文”并重的前苏联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