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建设美丽新农村(合集7篇)

时间:2023-09-20 18:16:01
建设美丽新农村

建设美丽新农村第1篇

该村领导班子是一个核心的领导班子。在党支部书记杨艳辉的带领下,坚持立场坚定,坚决执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和各级领导的指示,积极做好行政村的各项工作。

当前,正是备耕之际,领导全体成员积极协助各农户做好春耕准备,协调引进优质粮种和化肥,帮助困难村民协调筹款,维修农业机械设备,翻整土地,做好前期大棚育苗T作。

该领导班子在做好春耕同时积极的抓好村里的其它工作,发挥村里党员带头作用,认真做好村民的普法教育,定期组织村民学习,落实党的三中全会以来各项方针政策,提高村民的政治思想和科学文化水平,更好的改变通泉村,服务于新农村建设。

当前,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根据以上情况,通泉村从领导到村民积极团结在一起,阔步走在新农村建设道路上,扎扎实实工作,永远向前迈进。

几年来,通泉村在书记杨艳辉和村主任于波带领下,在抓好主业情况下,积极的拓宽思路,进一步搞活村经济,不断发展副业如:养猪、养鸡、养鹅等,提高村民的经济收入。同时鼓励剩余劳动力去省外和南韩劳务,在个人收入提高的同时,也带回来新农村建设的先进理念。

为了建设新农村,村里广大干部和村民齐心协力在搞环境整治工作,在村的四周,年年进行植树造林种花养草,绿化环境,美化家同。对村里的乡村土石路年年维修,对村文化站不断增添报刊杂志和科普书籍,丰富村民的文化业余生活。

建设美丽新农村第2篇

为加快建设美丽孙家畈、精致孙家畈、幸福孙家畈,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提升,全域打造经济实力强、基础设施优、村庄环境美、乡风文明好、基层基础实的幸福美丽新农村,经过村委会讨论调研后特制订实施方案如下:

一、村基本情况

美丽的孙家畈村,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坐落在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大墅镇枫树岭脚,全村地域面积5.1平方公里,共197户,617人,耕地面积457.4亩,其中水田面积427亩,山林面积5473亩。茶叶产业稳步发展,平均每年新发展早生良种茶10亩,毛竹产业快速壮大。通过实施“低改垦抚、培育龙头、基地带动、内扩外移”四大战略,创建了以孙家畈村粮食功能区块为中心的百亩粮田示范中心,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逐年扩大土地流转面积。2009年初完成了孙家畈村的线路进行改造,推广电子信息化工程, 2010年建立了垃圾填埋场,并及时对村内自来水工程进行了新装与改善工程,解决了村民吃水难的问题。基本实现了村主要道路硬化,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洁美庭院、美化家园”等活动,以提高村民环保意识,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实现村庄内露天厕所改造60%,卫生厕所入户率均达95%。

二、村主要特色和资源

1、优越的地理位置

古人云:最佳风水莫过于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不错的,孙家畈背靠大墅镇第一高山--公山尖,安如泰山,几千年来自然灾害都悄悄躲过。一弯新月似的河流唱着歌从村前流过,给孙家畈村带来源源不断的财富和人才。左边是绿油油的高产示范水田,像条青龙似的守护村庄。新淳杨公路如一条巨龙似的,跨过高山,越过平原,趟过河流,呼啸着从孙家畈村右边前盘旋而过,这条致富的路将开启孙家畈崭新的篇章。孙家畈村是淳安县黄金旅游线上的一块璞玉,有待大家一起来开发。

2、源远流长的人文故事

孙家畈村历史悠久,有丰富的人文故事,例如:能呼风唤雨的乌龙大王,跋山涉水只等闲的赤脚大仙,知识渊博的解晋,少时游学乐施的方腊,勤俭持家的草席大王……翻开孙家畈村谱,无数野史传说扑面而来,令人新奇而沉醉。这些人文故事,只需要发动村中老人回忆记录,然后稍加修改润色,便是绝妙的故事,都可以作为旅游开发的支点和启示点。

3、不能忘记的革命历史

昔日革命领导人方志敏,带领红军经孙家畈的公山尖峡谷,遇到当地地主武装围堵,元气大伤。后突围后,辗转到白马,终于被俘,解押到江西上饶,最后壮烈牺牲。现在公山尖的有个山谷,含铁矿比较多,好像个天然的录音盒,每逢雷雨大作时,隐约有枪炮隆隆作响,仿佛在重播历史的电影。可以建造革命英雄纪念碑,成为爱国革命教育基地。

4、伟岸挺拔的公山尖

千岛湖的旅游已经形成品牌且发展势头强劲,但是佛、禅、寺的文化建设项目更是地域难找和资源稀缺;经过察看“公山尖、万佛山生态游”项目在千岛湖西部。我们建议:我们可以利用轮廓粗线条设计、因此稍微开发就可以接待游客的,由此产出周期和回报比都是相当明显;只要因地制宜、立足保护、科学利用、这个项目就是确实可行的哦。 资源优势、宗教资源: 1、千岛湖正在建设“国际旅游休闲综合体”,我们依附千岛湖的当地品牌、并且大市镇距杭州市100个城市综合体发展规划之一的姜家风情小镇“千岛湖遂安古城小镇”(已建成开放)和“东方好莱坞”(淳安县政府招商引资几十亿正在开发中)轮渡过来20只有分钟左右,两者因为距离近所以今后的辐射作用会相当明显;如果我们这个景点建成了、那么以后游客既能“在姜家做一回古城的守望者”、20分钟过来我们这里“又可以感受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 2、此项目在大市镇孙家畈村、在镇中心所在地,所处地理位置优势明显另外15分钟的地方就有高山悬崖b(洞坞自然村)可以做“悬空寺庙”c的项目期待开发中、 20分钟有下姜村“和张德江帮扶的“新农村宣教点”d以及农家乐e可以接待、还有中途的花石源口“七都港大漂流”f“沙滩项目”g和下姜村口的“阴坞石公石母高山景观”h(山上面的高山景观那是相当的好),目前条件成熟了这些项目都需迫切开发中; 这里当地有这么多比较集中的优势资源,如果各方经过协商,几个村共同组建《西部山野旅游联合体》或者是“千岛湖西部旅游集团”那么大家就可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这样旅游景点的品牌口碑定会是含金量十足;各方可以进行整体合作租赁开发、采取单项建设、资源合作经营权初定多少年不得改变来联合操作、所以这个项目的启动对当地其他资源的宣传、开发和带动作用相当明显; 3,此项目初步启动后进行立项、依靠政府进行再融资,对附近有这么多的景点可以结合起来操作、对当地的经济繁荣和文化大发展将会起到大的促进作用、是一个利商富民和谐发展的时代推手; 4,这个项目地域所在大市镇、附近就可以建设“土特产的集中销售市场”来为游客服务和提升部分农富产品的潜在价值给农民增加收入。 5,千岛湖和当地的佛文化还不浓厚、有这个项目对当地旅游的资源利用和文化内涵是一大提升、立项和开发的过程定会得到各级政府部门的强力支持。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圣贤者乐佛。万佛山生态游是集“田野风光--悬崖峭壁--佛宇庙寺--文化提升--影视基地(附近20分钟轮渡的姜家几年后就有)”这样五位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生态休闲旅游项目,到这里在灵山、秀水和悠然南山的意境之中感悟佛教的真谛、品味人生得失、升华人生境界;---其资源品种之全、品位之高、韵味之雅在当地是独一无二的,其品牌的价值将来是非常超值。目前是投资打造万佛山生态旅游的最佳时期;然后进行立项、依托政府进行再融资来改造和提升,根据时代功能分不同的阶段来对山上面的“万佛”进行细分、利用和雕刻(佛文化的有些内涵补充和提升是需要几百年的传承和发扬的事情)。 “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纳文明财富”。打造全国独一无二的“万佛山”生态游;集“田野风光--佛宇庙寺--悬崖峭壁--附近今后有影视基地”,这样几位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生态休闲旅游项目,使游客来了以后在灵山、秀水和悠然南山的意境之中品味人生得失,感悟生命的价值、领会佛教真谛的境界是不言而喻。我们可以采用当地农村土地入股和资源入股、其他资金入股、智力入股和政策入股的股份方式进行现代企业的公司化操作方式,各方进行整体租赁开发、采取单项建设、资源合作经营权初期定50年不得改变,入股资金3年后经过公司协商(80%股份同意后)转让给个人或者政府均可。

5、乐于奉献的乡贤

孙家畈工业资源匮乏,村级经济落后,是个外出打工最多的村庄,每年有大量的热钱是通过外出打工者汇回村中的,而且有很多打工者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跃为老板。村中无数新洋房像雨后春笋般冒出来,无不展现出村民殷实的家底。我们可以利用大年初一,广发英雄帖,邀请外出打工者来村委会喝喝茶,畅谈建议,为孙家畈出一份力量。众人拾柴火焰高,相信会有故事发生。

6、崭新的规划蓝图

建设美丽新农村第3篇

创建新农村建设的安吉模式

安吉县委、县政府

【实施背景】

近年来,安吉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构建城乡一体化新格局、建设生态文明的总体要求,进一步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着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在安吉的特色实践,在综合评估现有实力与发展潜力、借鉴吸纳上级指导与基层心声的基础上,经过认真慎重研究、反复调研论证,从2008年开始在全县全面开展“中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

【基本做法】

1、明确框架,完善实施体系。按照“立足县域抓提升、着眼全省建试点、面向全国做示范”的基本定位,探索形成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整体架构体系。

——明确四项目标。即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建成“环境优美、生活富美、社会和美”的现代化新农村样板,探索形成全国新农村建设的“安吉模式”,确保全国第一,力争全国唯一。计划用10年左右时间完成,前两年抓点成线打出品牌,中间三年延伸扩面产生影响,后五年完善提升全国领先。力争把安吉打造成为全国生态环境最优美、村容村貌最整洁、产业特色最鲜明、公共服务最健全、乡土文化最繁荣、农民生活最幸福的地区之一,探索构建可憩可游、宜商宜居、且安且吉的全国新农村建设的“安吉模式”。

——坚持四美原则。①尊重自然美。充分彰显依山傍水、因势因地而建的生态环境特色,抓自然布局,融自然特色,不搞大拆大建,避免不伦不类。②侧重现代美。坚持把生产发展放在首位,把生活富裕作为美丽乡村的前提和基础,融现代文明于自然生态之中。③注重个性美。因地制宜,因村而异,根据产业、村容村貌、生态特色、人本文化等不同类别,进行适当分类,彰显一村一品、一村一景。④构建整体美。强化全局战略思维,把全县当作一个大乡村来规划,把一个村当作一个景来设计,把一户人家当作一个小品来改造,致力于推进环境、空间、产业和文明相互支撑、一二三产整体联动、城乡一体有机链接,力求全县美丽、全县发展。

——实施四大工程。一是环境提升工程。抓外在有形环境的提升,巩固扩大成果,综合改善质量,全面提高品位。二是产业提升工程。抓内在经济实力的提升,扶持优势产业,形成品牌效应,增强支撑功能,壮大集体经济。三是素质提升工程。抓潜在文明素养的提升,培养有技术专长、有创业激情、有文化素养、有宽广胸襟、有文明气息的现代品质农民。四是服务提升工程。抓广度公共服务的提升,健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繁荣农村社会事业,重点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倾斜,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

2、健全组织,落实推进机制。成立了建设“中国美丽乡村”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领导小组下设环境提升、产业提升、服务提升和素质提升四大工程组,分别由县分管领导牵头,主要责任部门负责,乡(镇)、村分别成立对应的领导班子和工作机构。实施县级领导、县级部门与“中国美丽乡村”创建村结对创业共建制度。聘请省市有关专家担任建设“中国美丽乡村”顾问,成立建设“中国美丽乡村”专家指导组。加强工作督查和考核,出台乡镇、部门工作考核办法,使各项建设工作的目标具体化和责任化。

3、规划在先,明晰目标任务。2008年,全县共投入规划资金711万元,分别对县、乡镇、村创建中国美丽乡村进行三级专项规划。在制订《安吉县建设“中国美丽乡村”行动纲要》、下发《关于2008年建设“中国美丽乡村”的实施意见》基础上,委托浙江大学编制完成了《安吉县“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各创建乡镇(开发区)、村对照行动纲要、实施意见和总体规划要求,从自身实际出发,坚持以规划为引领,将其他各类专项规划有机纳入美丽乡村建设整体规划,明确了发展目标和创建任务。

4、落实政策,激励内在动力。大力整合支农项目,使各类建设项目和资金优先安排给实施“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乡村。采取了“5+X”的办法清理整合建设项目,对支农项目申报、立项、实施、考核验收、资金拨付全面审核把关。实行财政以奖代补,在建立200万元专项考核奖励基金基础上,对经考核验收达到标准的乡镇、村根据人口规模大小实行以奖代补,2008年县乡镇两级财政以奖代补资金7000万元,带动各类基础设施建设投资3.2亿元,其中带动各类金融资本投入3607万元,带动村集体投入9582万元,带动农户个人投入3762万元,带动社会工商资本投入1.1亿元。

5、合作共建,形成浓厚氛围。对内发动到底,对外宣传到位。全县召开推进建设“中国美丽乡村”万人动员大会,15个重点经济部门与乡镇、61个机关部门与创建村开展结对创业活动,179家企业结对169个行政村,累计各项支援捐助3186万元。各创建乡镇、村和重点职能部门以创建工作为抓手,结合各自工作职责,精心设计工作载体,合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积极筹办“中国美丽乡村”论坛、实施“美丽乡村文化繁荣”工程,引起《人民日报》、《浙江日报》、《经济日报》、新华社内参和焦点访谈等新闻媒体的关注。

【成效评估】

按照总体部署,“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有序推进,现已完成各类建设项目投资2.74亿元,“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效也逐步凸显。

1、新农村建设的模式初步显现。围绕“四大提升工程”的实施,一批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乡村道路联网工程、“十万农民饮用水改造”工程、“两双”工程等基础设施项目基本完成。农村特色主导产业、农民专业合作和现代家庭工业、农村休闲旅游等产业得到长足发展和提升。多数创建村的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2、中国美丽乡村品牌初步打响。着眼对内增实力、对外打品牌,通过举办2008安吉·中国美丽乡村节、“中国美丽乡村”论坛、开展“中国美丽乡村安吉行”外宣活动、实施“美丽乡村文化繁荣”工程,创建工作影响日益扩大,引起《人民日报》、《浙江日报》、《经济日报》、新华社内参和焦点访谈等新闻媒体关注,扩大了“中国美丽乡村”品牌的对外美誉度。

3、示范带动的效应初步凸现。基本建成“开发区—皈山—孝丰—报福—章村”示范带,景观大道、垃圾收运处理系统、河道整治建设和沿线违章建筑拆除、房屋立面改造等重点工作全面完成,线美、点亮的精品示范带已初步显现,一批经典村庄脱颖而出。

【创新亮点】

1、最鲜明的特征是将美丽乡村建设与生态文明相融合。安吉是国家林业总局在全国唯一设立的新农村合作共建示范县,也是国家环保部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试点地区之一,将生态文明的理念引入“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以“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为载体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在全国尚属首创,具有很强的借鉴、指导、示范意义。

建设美丽新农村第4篇

一、某县的美丽新村建设的实践中民居建设情况

为了了解当前美丽新村建设的情况,我们对某县大部分村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575份,收回问卷534份。通过汇总分析,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民居改造建设任务极重

表一、人口和住房户数

1、工作量很大,表一可以看出某某县土坯房和其他房屋占比达到47.17%,基本上还有接近一半的农户住房还达居住在土坯房中,用电用水、卫生环境不到小康标准,还需要改建或新建,由于某县是灾后重建县而灾后重建确实提升了农民住房水平,可以看出重建户达到了30%。

2、贫困户较多。根据调查,没有改建住房的家庭中,贫困户较多,而相对较好经济条件的家庭已经结合灾后重建完成了住房改造,这一比例达到砖混住房家庭的59%。村民们说“有钱的进了城,没钱的在农村”,没有改造的家庭原因之一就是外出务工人员较多,表一中看出外出务工人员达到总人数的37.6%,这些家庭一是部分年轻人跟随城市化浪潮不愿回乡改建住房,有的在家乡改建了住房,为了偿还债务,又外出务工,新房成为空置房,造成社会财富的浪费,二是留守老人无力改建住房,有的也不愿改建住房。

3、资金筹措难。一是农民自筹资金难度大,鉴于还没有改建住房的农户总量还很大,占到总户数的47%左右,按某县17万农户计算,约有8万户农户需要改造,农户需要资金大约在120亿元以上,二是美丽新村基础设施投资需求量还很大,按某县500多个村,每村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居民聚居点投入3500万元匡算,需要投入200亿元左右。这两笔资金合计在320亿元以上,省市和中央的投入在每个示范村的资金,用于民居基层设施的投入平均不足100万元,即省重点村省投入200万,市重点100万,县级50万的标准,对于农村基础设施落后,财政困难的西部欠发达地区县的农村来讲,是杯水车薪,而要筹措几百亿的资金更是一个天文数字。

(二)农民权益难保障

1、村民担心宅基地的权益难于保障,一是如果聚居点集中规划,原有旧房拆除,宅基地使用权如何保障,一部分人坚持不拆除旧房,表一可以看出的占到了36.7%,不公正的现象突出,而且这些旧房有的残破不堪,一方面存在安全隐患,一方面影响环境整洁,再者就是拥有两处宅基地了,显失公平。二是在其他组别集中选址,宅基地如何供给,原来宅基地如何处置,这当中的价值差异(级差地租),谁来买单。

2、项目选址难,宅基地流转难。

通过对问卷的整理汇总,我们发现农户是普遍欢迎美丽新村建设的,农民们关注的焦点在1、基础设施建设,2、聚居点的选址,3、规划和风貌控制。虽然聚居点选址名列第二,但这确实是山区县,美丽新村建设改造的巨大困难。由于地形地貌限制,聚居点选址可选地点十分有限,因此是工作中的一个难题,二是选址以后,老屋基(老宅基地)和新的之间关系的协调和兑换如何处理,新的宅基地可否流转,如何面向社会,面向市场流转,都是人民普遍关心的问题。

(三)建设规划乱

表三可以看出,村民对规划十分重视,规划意识十分强烈,对规划类的建议和批评意见达到286人次,接近50%的关注比例,而最为关心的就是,民居没有规划安排,随意乱建,达到76人次,对统一建设规划,强调集中,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问题意见较为集中。村民说“无人规划,无人管理(管理不严,少批多建,不批乱建),房屋形式多样”“安全事故多发”,是民居建设中的普遍现象。

(四)统筹重视不够

1、锦上添花依然存在,村民认为,政府没有长远打算,行动缓慢。对实现小康目标要求不明确,没有紧迫感,缺乏统筹安排。安排的示范或重点美丽新村,很大比例的是多年建设的新村,有的村连续多年投入,而有的村多年难得见到项目投入。

2、为民做主存在。宣传动员不到位,村民认识不统一,如何建设美丽新村,村民不明白,乡镇不清楚。资金如何安排,特困户如何托底大家心中无数,政府强行推动,村民依赖思想严重,认为是政府要我做,主动性积极性欠缺。

3、美丽新村建设全局没有统一规划,没有分步实施的措施。这方面的意见有30人次。

二、提高认识,重新认识美丽新村建设的极端重要性

十以来,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由是,新农村建设即是美丽新村建设,当然,美丽新村建设的内涵和要求相比较新农村建设又有了新的创新和实质要求。美丽新村建设的极端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一方面是实现中国梦的第一步战略部署的客观要求,另一方面也是我党执政兴国的必然任务。指出,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经验,必须长期坚持,毫不动摇。讲,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一定要看到,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是全面小康的短板,中国要强,农村必须要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要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要富。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整个大局就有保障,各项工作都会比较主动。这些论述为我们的农村工作提供了基本的遵循,十分进准确的阐述了农村工作的重要性,也提出了,美丽中国的基本来源,那就是在美丽乡村。

国务院办公厅2014年5月印发了《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指导意见》。《意见》明确提出,到2020年,农村居民住房、饮水和出行等基本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人居环境基本实现干净、整洁、便捷,建成一批各具特色的美丽宜居村庄的目标,这体现了本届中央对农村工作的重视,更加具体的提出了农村人居的工作目标。

四川省近年来提出了成片开发,整村推进,实施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和“百万安居工程建设行动”。在当前来讲,这既是保投资,稳增长,促改革,惠民生的重大举措,又是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全局的重要抓手,而且是能否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关键环节。2020年要全面小康,仅剩6年时间,美丽新村建设,时不我待,作为贫困山区盆周山区的县来讲,更是形势严峻,按照某县的规划,3年建成100个新村,接近600各村完成80%的村就要建成15年之久。拖全国后腿,被“小康”是摆在贫困边远山区县市政府面前的巨大挑战。

三、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地位和政府主导作用

(一)找准位置,顶层设计应当包括的内涵和地气的衔接

首先明确美丽新村建设不再是政绩工程,不再是形式工程,不再是面子工程,要明白新村是为民建设,为民所需,是解困工程民生工程,要把群众路线的基本观点贯彻其中,防止脱离实际的违背群众意愿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坚决不要和形式主义在美丽新村中出现,要肩负起历史使命。这才是政府的位置。

其次政府的顶层设计必须要包括新村建设的各个方面,一是把握总体要求,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要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尊重农民意愿、方便生产生活,特别强调“不搞形象工程”;农村人居环境改善,需要“顶层设计”,但在具体操作中必须“接地气”,从村居环境最需要改善的地方做起,包括改善道路条件,整治公共空间环境,河、流、湖、塘的治污治乱,全面提升农村卫生条件等等。二是合理布局,三是农村特色,四是要真接地气,要有乡土气息,乡村情趣,乡愁乡情,要有田园风关,鸡犬之声相闻,瓜果飘香,鸟语花香。

(二)保障权益,农村宅基地的权属,如何赋予农民真正的财产权益

要切实保障农民的住宅所有权和宅基地使用权。一是不能打农民宅基地的主意,搞什么占补平衡,二是要确保宅基地的收益,探讨流转的方式和方法,真正形成城乡一体的统一土地市场和建设用地市场。

(三)促进发展,综合配套治理和产业发展对接

产村相融,产业发展才是美丽新村的重点。村民们说:我们的发展方向不坚定,今年种这样,明年种那样,后年又变了。新村建设需要产业先行,需要一村一品,需要绿色低碳循环,需要休闲、观光和创意农业。建新村,强产业,扶贫解困让人民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才能同步奔小康。

(四)尊重群众,发挥主体作用

建设美丽新农村第5篇

关键词:美丽乡村;系列丛书;新农村建设;作用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6-0023-02

美丽乡村是深化版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努力建设美丽乡村。”根据中央的总体部署,建设美丽乡村要求在推动经济发展、环境改善、文化传承的基础上,实现天蓝、地绿、水净、安居、乐业、增收的美好蓝图。从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到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建设美丽乡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不断地深化和升级。针对新农村发展中出现的新形势,需要亟待解决理论和实践上的新情况、新问题。

为了贯彻中央文件精神,全面理解美丽乡村建设要求,中国环境出版社出版了《美丽乡村建设系列丛书》(以下简称《丛书》)。该《丛书》以论文论著、专家讲坛、实地考察、建设活动等形式,从政策篇、理论篇、实践篇、方法与技术篇、境外篇等方面对美丽乡村进行了全面详细的阐述。这套丛书在乡村建设工作者以及其他读者群中获得了良好的声誉,得到了专家学者的充分肯定与认可。本文基于美丽乡村的建设现状,结合《丛书》中几本代表性著作进行分析,探讨其对新农村建设的积极作用。

一、美丽乡村建设现状

在我国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中,广大农村地区的发展状况引起社会各届的高度关注。尤其近几年来,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的新农村建设,打造出了一批诸如浙江的高家堂村、广西的红岩村、安徽的宏村、河南的郝堂村等为代表的建设试点,在探索各具特色的建设模式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美丽乡村这一建设任务,最早是在浙江省的安吉县提出并实施的。早在2008年,该县根据中央、省市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在经过认真调研、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利用十年时间开展以“美丽乡村”为总抓手的新农村建设工程。通过三年的努力,全县的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勾勒出了“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的雏形,被誉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先行者”。2010年10月,浙江省委将安吉县的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上升到一项省级发展战略,专门研究并制订了《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近几年,浙江省的美丽乡村建设硕果累累,成为全国新农村建设的“领头羊”。目前,贵州、广西、安徽、福建、海南等地根据自身的地域优势,也在探索本地区的美丽乡村建设模式。

2013年2月,农业部在全国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这是农业部贯彻党的十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的具体举措和实际行动。同年7月,财政部启动了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作用的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工作,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工程。该工程各级财政投入资金约30亿元,在130个县、1 146个行政村实施首批推进工程。2015年,在全国的美丽乡村建设试点中,中央及各级地方财政共投入资金110亿元,农村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形成了一批富有地方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

美丽乡村在取得实效的同时,对于其建设工作也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比如有些部门思想不统一、部门协调难度大、重建设轻规划、市场机制发挥不够、农民参与度不高等。这需要我们在研究和实践中,积极研究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与路径,使美丽乡村建设永续发展。

二、《美丽乡村建设系列丛书》的出版

按照《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意见》要求,结合我国美丽乡村建设的现状,中国环境出版社与农业部科教司合作策划出版了《美丽乡村建设系列丛书》。《丛书》由农业部科教司唐珂任总主编,成立了编委会。该套丛书包括《美丽乡村――亿万农民的中国梦》《美丽乡村建设方法和技术》《美丽乡村国际经验及其启示》《美丽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等图书,分类系统地阐述了美丽乡村创建的要求、原则、方法、目标和建设模式,对国内外美丽乡村创建理论与实践进行了客观、科学的总结,是新农村建设领域的权威性著作,具有较强的时代意义。《丛书》的出版对扩大“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社会影响力,调动人民大众参与的积极性,尤其是对乡村建设的启示、引领与示范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美丽乡村建设系列丛书》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

1.传播建设理念,增强当地农民参与的意识。美丽乡村建设是在政府的引导下,以农民为主体的新农村建设工作,旨在通过美丽乡村建设计划,打造“生态宜居、生产高效、生活美好、人文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形成不同类型和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模式。特别是党的十以来,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更是深入人心。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互联网、电视、广播等传媒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如《美丽中国乡村行》《美丽乡村快乐行》等电视节目的开办,全面展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景观和文化资源,带动了乡村文化建设,促进了农村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但是,《丛书》作为传统媒介,它的出版能够更加系统、规范、持续地传播建设发展理念,共享建设的方法和技术。

2.借鉴他山之石,探索发展之路。在当前美丽乡村建设的热潮中,认真分析并借鉴国内外成功的发展经验,对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新农村建设之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在《丛书》之《美丽乡村――亿万农民的中国梦》的“实践篇”中,来自于不同省份的专家学者探讨了本地区的做法与经验,体现出了我国在新农村建设中探索出来的成功案例。如浙江省从先发性优势到内涵升级建设,广西省的“清洁乡村”适用技术引领生态乡村建设,广东省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助推美丽乡村建设,贵州省的农业示范园带动美丽乡村建设等等。这些案例对我国其他地区的美丽乡村建设有着积极的示范和带头作用。在《丛书》之《美丽乡村国际经验及其启示》中,介绍了北美、西欧、东亚、澳洲与南美等国外的乡村建设案例。在最后一章,该书从国外美丽乡村的建设模式、乡村经济类型、小城镇建设实践、农业科技推广、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培养“会思考的农民”“都市农业”发展模式、“农民职业化”培训模式等方面阐述了国外乡村建设的成果,旨在从丰富多样的乡村建设模式中,提出具有共通性的建设思路和经验,为我国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启示。

3.促进学术交流,推动新农村建设的研究。图书是知识和思想的载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丛书》的出版,丰富了城乡规划、社会学、文化学等学科对新农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丛书》包含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政策方针、战略构想、理论基础、创新管理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它对实现美丽乡村建设计划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不同的专家学者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某些问题有着不同的观点,主要是基于研究视角、研究方法不同而已。在《丛书》之《美丽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中提到“古代人眼中的美丽乡村”“现代人眼中的美丽乡村”“外国人眼中的美丽乡村”,不同的区域、时代背景和国情,对于美丽乡村的界定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建设的愿景终究是一致的。为了全面做好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绿色梦”“致富梦”“乡土梦”,包括本套《丛书》在内的新农村建设类图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丛书》及其内容实现了远距离的传播,促进了学术交流,推动了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

4.营造社会氛围,保障新农村建设的实施。近几年来,“美丽乡村”一词家喻户晓、深入人心,美丽乡村建设也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美丽乡村建设不仅要实现“外在美”,而且要创造“内在美”,需要“内外兼修”,内核是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实实在在地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它承载着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文明创建的新使命。网络、报纸、杂志等信息的传播远不能满足人们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新要求,《丛书》的出版能为人们提供新农村建设最为权威的信息、方法和技术,宣传科学的建设理念,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中来,营造比学赶帮的良好社会氛围,加快美乡村建设的步伐。

参考文献:

[1] 董夫才.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中的“乱象”[J].出版广角,2015,(2):94-95.

[2] 王卫星.美丽乡村建设:现状与对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1-5.

[3] 唐珂.美丽乡村――亿万农民的中国梦[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13.

[4] 唐珂.美丽乡村建设方法和技术[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14.

[5] 唐珂.美丽乡村国际经验及其启示[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14.

[6] 唐珂.美丽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15.

建设美丽新农村第6篇

美丽乡村是深化版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努力建设美丽乡村。”根据中央的总体部署,建设美丽乡村要求在推动经济发展、环境改善、文化传承的基础上,实现天蓝、地绿、水净、安居、乐业、增收的美好蓝图。从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到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建设美丽乡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不断地深化和升级。针对新农村发展中出现的新形势,需要亟待解决理论和实践上的新情况、新问题。

为了贯彻中央文件精神,全面理解美丽乡村建设要求,中国环境出版社出版了《美丽乡村建设系列丛书》(以下简称《丛书》)。该《丛书》以论文论著、专家讲坛、实地考察、建设活动等形式,从政策篇、理论篇、实践篇、方法与技术篇、境外篇等方面对美丽乡村进行了全面详细的阐述。这套丛书在乡村建设工作者以及其他读者群中获得了良好的声誉,得到了专家学者的充分肯定与认可。本文基于美丽乡村的建设现状,结合《丛书》中几本代表性著作进行分析,探讨其对新农村建设的积极作用。

一、美丽乡村建设现状

在我国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中,广大农村地区的发展状况引起社会各届的高度关注。尤其近几年来,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的新农村建设,打造出了一批诸如浙江的高家堂村、广西的红岩村、安徽的宏村、河南的郝堂村等为代表的建设试点,在探索各具特色的建设模式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美丽乡村这一建设任务,最早是在浙江省的安吉县提出并实施的。早在2008年,该县根据中央、省市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在经过认真调研、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利用十年时间开展以“美丽乡村”为总抓手的新农村建设工程。通过三年的努力,全县的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勾勒出了“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的雏形,被誉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先行者”。2010年10月,浙江省委将安吉县的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上升到一项省级发展战略,专门研究并制订了《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近几年,浙江省的美丽乡村建设硕果累累,成为全国新农村建设的“领头羊”。目前,贵州、广西、安徽、福建、海南等地根据自身的地域优势,也在探索本地区的美丽乡村建设模式。

2013年2月,农业部在全国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这是农业部贯彻党的十八大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的具体举措和实际行动。同年7月,财政部启动了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作用的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工作,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工程。该工程各级财政投入资金约30亿元,在130个县、1 146个行政村实施首批推进工程。2015年,在全国的美丽乡村建设试点中,中央及各级地方财政共投入资金110亿元,农村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形成了一批富有地方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

美丽乡村在取得实效的同时,对于其建设工作也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比如有些部门思想不统一、部门协调难度大、重建设轻规划、市场机制发挥不够、农民参与度不高等。这需要我们在研究和实践中,积极研究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与路径,使美丽乡村建设永续发展。

二、《美丽乡村建设系列丛书》的出版

按照《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意见》要求,结合我国美丽乡村建设的现状,中国环境出版社与农业部科教司合作策划出版了《美丽乡村建设系列丛书》。《丛书》由农业部科教司唐珂任总主编,成立了编委会。该套丛书包括《美丽乡村――亿万农民的中国梦》《美丽乡村建设方法和技术》《美丽乡村国际经验及其启示》《美丽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等图书,分类系统地阐述了美丽乡村创建的要求、原则、方法、目标和建设模式,对国内外美丽乡村创建理论与实践进行了客观、科学的总结,是新农村建设领域的权威性著作,具有较强的时代意义。《丛书》的出版对扩大“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社会影响力,调动人民大众参与的积极性,尤其是对乡村建设的启示、引领与示范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美丽乡村建设系列丛书》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

1.传播建设理念,增强当地农民参与的意识。美丽乡村建设是在政府的引导下,以农民为主体的新农村建设工作,旨在通过美丽乡村建设计划,打造“生态宜居、生产高效、生活美好、人文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形成不同类型和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模式。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更是深入人心。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互联网、电视、广播等传媒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如《美丽中国乡村行》《美丽乡村快乐行》等电视节目的开办,全面展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景观和文化资源,带动了乡村文化建设,促进了农村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但是,《丛书》作为传统媒介,它的出版能够更加系统、规范、持续地传播建设发展理念,共享建设的方法和技术。

2.借鉴他山之石,探索发展之路。在当前美丽乡村建设的热潮中,认真分析并借鉴国内外成功的发展经验,对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新农村建设之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在《丛书》之《美丽乡村――亿万农民的中国梦》的“实践篇”中,来自于不同省份的专家学者探讨了本地区的做法与经验,体现出了我国在新农村建设中探索出来的成功案例。如浙江省从先发性优势到内涵升级建设,广西省的“清洁乡村”适用技术引领生态乡村建设,广东省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助推美丽乡村建设,贵州省的农业示范园带动美丽乡村建设等等。这些案例对我国其他地区的美丽乡村建设有着积极的示范和带头作用。在《丛书》之《美丽乡村国际经验及其启示》中,介绍了北美、西欧、东亚、澳洲与南美等国外的乡村建设案例。在最后一章,该书从国外美丽乡村的建设模式、乡村经济类型、小城镇建设实践、农业科技推广、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培养“会思考的农民”“都市农业”发展模式、“农民职业化”培训模式等方面阐述了国外乡村建设的成果,旨在从丰富多样的乡村建设模式中,提出具有共通性的建设思路和经验,为我国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启示。

建设美丽新农村第7篇

关键词:农村;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4-0210-01

党的十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市各乡镇认真贯彻中央一系列农村工作文件精神,加大深化改革步伐,坚持“工业兴乡,强镇富民”发展道路,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乡村人们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改善,向着小康之路不断迈进。然而,“小康”是个综合概念,既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建设、环境,也包括文化建设,“五位一体”,不可或缺。与我们建德农村经济快速走向小康同步发展的是,乡镇广大农民多年来已改变了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农耕生活方式,实现了从充实“钱袋”到充实“脑袋”转变,普通村民、科技带头人、科学种田户、乡镇企业老板都有追求健康、向上、丰富的文化生活的强烈需求。但以前乡镇文化设施建设比较落后,文化档次不高,乡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和乡村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开始凸显,文化建设严重滞后已成为“小康”生活建设的短板。

立足乡镇文化资源,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开展各类文体活动,培育新型农民,走出一条符合本地属性和特点的路子,营造一个人人参与活动的求乐、求健、求知、求美的良好氛围,建设美丽幸福新农村。

一、形成领导主抓、群众积极参与的农村文化工作局面

为确保农村文化建设工程顺利发展,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实地调研,了解情况,形成乡镇街道主要领导牵头抓总、分管领导具体负责、联村干部协调配合、各村支部、村委具体开展的村文化建设工作领导机制,重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活动管理充分吸收群众意见,从而形成文化阵地管理合力,确保各村各类活动规范有序开展,确保农村文化建设的各项决策能够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做到积极与村民对接,制定村文体活动室管理制度,结合村民需求,做到坚持按时开放,按需开放,对于各项活动有记录,有秩序,有内容。同时,通过举行专题研究的形式讨论活动室的管理情况,提高活动的开展内容与形式。

二、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对公共文化资源的财政扶持机制

创新扩展融资渠道,形成以镇为中心,以社区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采取“投、引、捐、集、融”资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法筹集资金,广泛吸引社会投入农村文化事业。通过政府主体投资、出让一定时段的经营权,引导地方热爱文化事业的老板投资,争取扶植资金等多种方式建设文化中心,集演艺中心、图书阅览、民俗展览、书法艺术、舞蹈培训、健身、信息资源共享等功能于一体,成为乡镇人民的精神家园。使乡镇业余文化生活跨入了一个新的里程碑,从而带动各村和各社区自发的文艺队伍形成,成为新农村群众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

三、实施“人才强镇”战略,走活文化人才“一盘棋”

一支精良的文化人才队伍,对农村文化发展能起巨大的推动作用,要坚持人才是发展文化的第一生产力,加大了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在人才引进、配备方面大胆创新,引育并重筑平台,强健文化组织机构。一方面,引进专业人才,落实编制,充实乡镇文化站,形成农村文化有专人管专人抓的工作格局,面向社会招募优秀教师教练,为各村配备文体指导员。另一方面,引导和推动农民自演自赏、自娱自乐的文化骨干队伍形成,营造祟尚科学、文明向上的氛围,促进具有乡镇本土文化人才成长。

四、文化活动要经常化、多样化,吸引群众积极参与

以村文化活动室为载体,分别成立老年活动中心、青年俱乐部等,形成村文化活动室活动经常化、形式多样化,做到定期义务为群众放映贴近生活、积极向上的娱乐和农技知识电影,举办文化节、演讲赛、门球赛、篮球赛等各类群众感兴趣的活动,组织以村为单位参加市、镇各类文体活动。使文化生活得到进一步丰富,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综合素质得到整体提升,形成群众文化生活的新气象。

结合我市农村文化发展情况,基层乡村文化建设空间还很大,各级部门要给予更多支持。主管部门和文艺工作者,要把新农村建设中的新人新事创作编排成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深入乡村巡回演出,以文化下乡为载体,改进服务方式,深入农村,流动服务,变文化“下”村为文化“留”村,变“送”文化为“种”文化。财政的投入力度仍需要加大。有更多文化政策性资金及器材,用于支持农村文化事业,确保农村文化服务活动顺利开展。要不断地创新乡村文化载体,深入推进家庭文化、农村校园文化,推进农村文化普及工作,提高农民群众文化活动质量,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