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成人本科英语教育(合集7篇)

时间:2023-09-19 18:29:32
成人本科英语教育

成人本科英语教育第1篇

论文摘要:大学英语模块化弹性应用型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校园英语学习环境的建构对应用型本科人才英语素质养成教育体系的构建有着重要的意义,而该体系的构建又能有效促进大学生英语素质养成教育的实现。

素质教育所强调的,就是要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或者说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要更加注重素质的提高。正确处理好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关系,促进三者协调发展,是素质教育思想的关键所在。所谓“养成”,就是培养而形成。高等学校的养成教育,是教育者为使受教育者具有良好的素质、能力及行为习惯,而对受教育者反复和长期进行的教育、训练及培养的过程。教学活动中的“素质”与“养成”,其实质就是目的与途径的关系,或者说是培养目标与培养方式的关系。也就是说,素质教育为养成教育明确了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养成教育为素质教育明确了教学目的的实现途径与培养目标的实现方式。

中国高等院校大学生的英语素质养成教育大多是通过大学英语教学进行的,但要完成大学生的英语素质养成教育仅仅依靠基础英语教学是不可能实现的,而必须贯穿整个大学4年教育过程之中。应用型本科人才英语素质的养成教育是根据培养目标及其养成要求,通过教师的英语教育培养和学生的英语学习修养,以形成学生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英语素质。用养成教育的教学方式,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学活动,正好从概念上强调了学生素质的养成,即教学目的或培养目标的实现,反映了素质教育教学的内在要求,明确了素质教育教学目的的实现途径,有利于在教学活动中强化素质的培养,提高教学效果。

目前,我国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但要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培养他们在国际化、信息化社会中获得信息并处理问题的能力,我们有必要对应用型本科人才英语素质养成教育体系的构建进行全面研究,以把握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方向。

一、大学英语模块化弹性应用型课程设置

1.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现状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一直以基础英语为主。虽然“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我国的公共英语教学在人才培养模式、教材、课程设置、实践教学、教学方法、师资队伍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但不少学校只看重四级通过率,忽视甚至取消了应用阶段的英语教学,因而使学生无法完成从基础学习到实际应用的转换。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稿)(以下简称《要求》)提出英语学习4年不断线,表明学生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只是完成大学英语教学的基础阶段,后面还有应用提高阶段,才能建构系统的应用型本科人才英语素质养成教育的课程体系。但由于种种原因,社会把四级的整体通过率作为衡量一个高校英语教学成败的重要指标,因而导致各高校大部分的教学资源都运用于以提高四级通过率为目标的基础英语教学上。虽然部分重点高校在完成两年的大学基础英语教学后,开设了双语教学课程。但大学基础英语教学进行的是语言共核部分的教学,直接进入双语教学阶段会使学生不知所措。这种状况促使我们反思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调整目前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

2.大学英语模块化弹性应用型课程设置

目前全国各高校双语教学的效果很不令人满意,其根本原因是没有解决好从大学基础英语到双语教学之间的过渡问题。专门用途英语(ESP)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并根据学习者特定目的和需求而开设的英语课程,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在一定工作环境中运用英语开展工作的交际能力。双语教学是用外语(主要是指英语)来讲授非语言的知识,如物理、数学、化学及其它专业知识。它不是语言教学,而是以讲授内容为主线(content.based)的教学。专门用途英语以专业交际的应用技能为教学重点,不同于以语言共核部分为教学内容的基础英语,也不同于以专业知识为教学重点的专业课双语教学。它是基础英语教学的延续,是从基础英语能力的培养向英语应用技能的培养的过渡,因而是大学基础英语与双语教学的有效接口。

目前,社会对复合型人才需求的日益增加迫使高校开设ESP课程,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双重原因,国内的ESP教学普遍存在缺乏协调性、师资问题突出、教学效果不好等问题。针对这一现象,我们以南昌工程学院2006级1190名本科生为实验对象,在遵循ESP课程教学特征的基础上,探索ESP课程的教学方案和教学策略。为了优化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大胆尝试在原有的大学英语总学时之内,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分为两个阶段,即基础阶段和应用提高阶段。在基础阶段,开设了听说课程和读写课程:在应用提高阶段,根据学生需求及其学科特点开设了《科技英语翻译理论与技巧》、《工程英语阅读》等6门ESP课程,为学生高年级顺利接受双语教学打下扎实的基础,且有助于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

大学基础英语、专门用途英语和双语教学在大学阶段的英语教学中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基础英语是ESP教学的必备条件,ESP教学是基础英语教学的延续或扩展,同时也是从基础英语课程到双语课程之间的过渡性课程。三者都是应用型本科人才英语素质养成教育体系中必不可缺且紧密联系的环节,三者都服务于应用型本科人才英语素质养成教育的主要目标。

改革现有的课程设置,在基础英语阶段后开设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和双语教学课程,实现专门用途英语与基础英语的互补性、多层次教学模式,以确保整个大学阶段英语学习不断线,是提高应用型本科人才英语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但同时应进行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的大学英语模块化弹性应用型课程设置改革,开设灵活多样、充分体现个性化、能满足学生不同需求的选修课,对大学英语教学层次、规格、课程标准进行教学优化调整。

二、师资队伍建设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用“五个因素和一个公式”来衡量外语教学质量。五个因素是:1)国家对外语教学的政策;2)学生的来源与素质;3)教材的质量;4)教学环境的条件;5)教师的素质。五个因素中前4个是可变因素,而第5个因素即教师的素质是决定因素。一个公式指:教学质量=[学生(1分)+教材(2分)+教法(3分)+环境(4分)]×教师素质。可见教师素质分值越大,乘积越大,教学质量就越高。因此,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关键,是学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保证。迅速造就一批基础理论深厚并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全面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和竞争实力,是应用型本科人才英语素质养成教育体系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完善大学英语师资队伍建设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对外语教师从3个方面同时着手培养:首先是教学能力培养,解决教师如何指导学生的问题;其次是进修,以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最后是科研能力培养,解决教师自我发展的问题。目前我国各高校对大学英语教师的训基本分为3种:1)校内培训。校内培训基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教学理论水平、教学能力、教学研究、科研方法以及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2)国内培训。国内培训的目的是培养骨干,为将来学科发展培养“领军人物”或学科带头人。3)短期出国培训。组织部分英语教师到英国、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等英语国家的有关大学进行短期培训,让教师亲身体验英语语言和英语国家的文化。

经过多年的努力,大学英语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有了显著提高,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师资队伍的建设需要长期和不懈的努力。要配合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改革,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应该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着力点。“改革过程中,大学英语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也面临一次全面的重新整合,无论是学科知识结构还是跨学科知识结构,都需要调整、充实、提高”。要实现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教师自身的努力,也需要各高校政策、资金等各方面的支持。

三、校园英语学习环境的建构

语言学习环境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环境,其运作效果的优劣与教学活动息息相关,并直接影响语言教学活动的质量和进程。所以要最大限度地创造语言学习环境,实现英语教学的最优化。本文所提及的校园英语学习环境包含3个方面的内容:课堂学习环境,基于网络的自主性学习环境和课外学习环境。

课堂学习环境由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学习效果等因素构成。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运用目的语进行交际。基于这一教学指导思想,我们在教学中应尽量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力求让学生在“学中用”“用中学”,从而巩固所学知识,同时在语言的运用过程中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在养成教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关注自己传授的知识,应更关注学生培养目标要求的修养情况和养成程度,学生也不只是关注教师传授的知识,而应更关注怎样把养成要求转化为自身应具备的素质与能力。

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环境可以利用资源共享、时空不限、交互协作等优势,提供适应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服务。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学习环境的便利条件,可以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与能动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可以增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掌握课堂知识,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因此,必须注重学生课外学习环境的建设,努力创造浓郁的校园英语文化氛围,定期组织英语电台、英语讲座、英语征文大赛、英语演讲比赛、英文歌曲比赛、英语话剧表演、辩论赛、英语角、外籍教师与学生联谊等活动,从而尽可能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拓宽学生视野。

成人本科英语教育第2篇

论文摘要:大学英语模块化弹性应用型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校园英语学习环境的建构对应用型本科人才英语素质养成教育体系的构建有着重要的意义,而该体系的构建又能有效促进大学生英语素质养成教育的实现。

素质教育所强调的,就是要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或者说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要更加注重素质的提高。正确处理好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关系,促进三者协调发展,是素质教育思想的关键所在。所谓“养成”,就是培养而形成。高等学校的养成教育,是教育者为使受教育者具有良好的素质、能力及行为习惯,而对受教育者反复和长期进行的教育、训练及培养的过程。教学活动中的“素质”与“养成”,其实质就是目的与途径的关系,或者说是培养目标与培养方式的关系。也就是说,素质教育为养成教育明确了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养成教育为素质教育明确了教学目的的实现途径与培养目标的实现方式。

中国高等院校大学生的英语素质养成教育大多是通过大学英语教学进行的,但要完成大学生的英语素质养成教育仅仅依靠基础英语教学是不可能实现的,而必须贯穿整个大学4年教育过程之中。应用型本科人才英语素质的养成教育是根据培养目标及其养成要求,通过教师的英语教育培养和学生的英语学习修养,以形成学生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英语素质。用养成教育的教学方式,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学活动,正好从概念上强调了学生素质的养成,即教学目的或培养目标的实现,反映了素质教育教学的内在要求,明确了素质教育教学目的的实现途径,有利于在教学活动中强化素质的培养,提高教学效果。

目前,我国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但要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培养他们在国际化、信息化社会中获得信息并处理问题的能力,我们有必要对应用型本科人才英语素质养成教育体系的构建进行全面研究,以把握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方向。

一、大学英语模块化弹性应用型课程设置

1.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现状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一直以基础英语为主。虽然“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我国的公共英语教学在人才培养模式、教材、课程设置、实践教学、教学方法、师资队伍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但不少学校只看重四级通过率,忽视甚至取消了应用阶段的英语教学,因而使学生无法完成从基础学习到实际应用的转换。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稿)(以下简称《要求》)提出英语学习4年不断线,表明学生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只是完成大学英语教学的基础阶段,后面还有应用提高阶段,才能建构系统的应用型本科人才英语素质养成教育的课程体系。但由于种种原因,社会把四级的整体通过率作为衡量一个高校英语教学成败的重要指标,因而导致各高校大部分的教学资源都运用于以提高四级通过率为目标的基础英语教学上。虽然部分重点高校在完成两年的大学基础英语教学后,开设了双语教学课程。但大学基础英语教学进行的是语言共核部分的教学,直接进入双语教学阶段会使学生不知所措。这种状况促使我们反思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调整目前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

2.大学英语模块化弹性应用型课程设置

目前全国各高校双语教学的效果很不令人满意,其根本原因是没有解决好从大学基础英语到双语教学之间的过渡问题。专门用途英语(esp)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并根据学习者特定目的和需求而开设的英语课程,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在一定工作环境中运用英语开展工作的交际能力。双语教学是用外语(主要是指英语)来讲授非语言的知识,如物理、数学、化学及其它专业知识。它不是语言教学,而是以讲授内容为主线(content.based)的教学。专门用途英语以专业交际的应用技能为教学重点,不同于以语言共核部分为教学内容的基础英语,也不同于以专业知识为教学重点的专业课双语教学。它是基础英语教学的延续,是从基础英语能力的培养向英语应用技能的培养的过渡,因而是大学基础英语与双语教学的有效接口。

目前,社会对复合型人才需求的日益增加迫使高校开设esp课程,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双重原因,国内的esp教学普遍存在缺乏协调性、师资问题突出、教学效果不好等问题。针对这一现象,我们以南昌工程学院2006级1190名本科生为实验对象,在遵循esp课程教学特征的基础上,探索esp课程的教学方案和教学策略。为了优化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大胆尝试在原有的大学英语总学时之内,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分为两个阶段,即基础阶段和应用提高阶段。在基础阶段,开设了听说课程和读写课程:在应用提高阶段,根据学生需求及其学科特点开设了《科技英语翻译理论与技巧》、《工程英语阅读》等6门esp课程,为学生高年级顺利接受双语教学打下扎实的基础,且有助于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

大学基础英语、专门用途英语和双语教学在大学阶段的英语教学中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基础英语是esp教学的必备条件,esp教学是基础英语教学的延续或扩展,同时也是从基础英语课程到双语课程之间的过渡性课程。三者都是应用型本科人才英语素质养成教育体系中必不可缺且紧密联系的环节,三者都服务于应用型本科人才英语素质养成教育的主要目标。

改革现有的课程设置,在基础英语阶段后开设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和双语教学课程,实现专门用途英语与基础英语的互补性、多层次教学模式,以确保整个大学阶段英语学习不断线,是提高应用型本科人才英语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但同时应进行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的大学英语模块化弹性应用型课程设置改革,开设灵活多样、充分体现个性化、能满足学生不同需求的选修课,对大学英语教学层次、规格、课程标准进行教学优化调整。

二、师资队伍建设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用“五个因素和一个公式”来衡量外语教学质量。五个因素是:1)国家对外语教学的政策;2)学生的来源与素质;3)教材的质量;4)教学环境的条件;5)教师的素质。五个因素中前4个是可变因素,而第5个因素即教师的素质是决定因素。一个公式指:教学质量=[学生(1分)+教材(2分)+教法(3分)+环境(4分)]×教师素质。可见教师素质分值越大,乘积越大,教学质量就越高。因此,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关键,是学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保证。迅速造就一批基础理论深厚并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全面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和竞争实力,是应用型本科人才英语素质养成教育体系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完善大学英语师资队伍建设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对外语教师从3个方面同时着手培养:首先是教学能力培养,解决教师如何指导学生的问题;其次是进修,以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最后是科研能力培养,解决教师自我发展的问题。目前我国各高校对大学英语教师的训基本分为3种:1)校内培训。校内培训基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教学理论水平、教学能力、教学研究、科研方法以及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2)国内培训。国内培训的目的是培养骨干,为将来学科发展培养“领军人物”或学科带头人。3)短期出国培训。组织部分英语教师到英国、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等英语国家的有关大学进行短期培训,让教师亲身体验英语语言和英语国家的文化。

经过多年的努力,大学英语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有了显著提高,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师资队伍的建设需要长期和不懈的努力。要配合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改革,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应该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着力点。“改革过程中,大学英语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也面临一次全面的重新整合,无论是学科知识结构还是跨学科知识结构,都需要调整、充实、提高”。要实现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教师自身的努力,也需要各高校政策、资金等各方面的支持。

三、校园英语学习环境的建构

语言学习环境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环境,其运作效果的优劣与教学活动息息相关,并直接影响语言教学活动的质量和进程。所以要最大限度地创造语言学习环境,实现英语教学的最优化。本文所提及的校园英语学习环境包含3个方面的内容:课堂学习环境,基于网络的自主性学习环境和课外学习环境。

课堂学习环境由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学习效果等因素构成。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运用目的语进行交际。基于这一教学指导思想,我们在教学中应尽量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力求让学生在“学中用”“用中学”,从而巩固所学知识,同时在语言的运用过程中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在养成教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关注自己传授的知识,应更关注学生培养目标要求的修养情况和养成程度,学生也不只是关注教师传授的知识,而应更关注怎样把养成要求转化为自身应具备的素质与能力。

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环境可以利用资源共享、时空不限、交互协作等优势,提供适应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服务。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学习环境的便利条件,可以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与能动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可以增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掌握课堂知识,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因此,必须注重学生课外学习环境的建设,努力创造浓郁的校园英语文化氛围,定期组织英语电台、英语讲座、英语征文大赛、英语演讲比赛、英文歌曲比赛、英语话剧表演、辩论赛、英语角、外籍教师与学生联谊等活动,从而尽可能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拓宽学生视野。

成人本科英语教育第3篇

论文摘要:大学英语模块化弹性应用型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校园英语学习环境的建构对应用型本科人才英语素质养成教育体系的构建有着重要的意义,而该体系的构建又能有效促进大学生英语素质养成教育的实现。

素质教育所强调的,就是要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或者说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要更加注重素质的提高。正确处理好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关系,促进三者协调发展,是素质教育思想的关键所在。所谓“养成”,就是培养而形成。高等学校的养成教育,是教育者为使受教育者具有良好的素质、能力及行为习惯,而对受教育者反复和长期进行的教育、训练及培养的过程。教学活动中的“素质”与“养成”,其实质就是目的与途径的关系,或者说是培养目标与培养方式的关系。也就是说,素质教育为养成教育明确了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养成教育为素质教育明确了教学目的的实现途径与培养目标的实现方式。

中国高等院校大学生的英语素质养成教育大多是通过大学英语教学进行的,但要完成大学生的英语素质养成教育仅仅依靠基础英语教学是不可能实现的,而必须贯穿整个大学4年教育过程之中。应用型本科人才英语素质的养成教育是根据培养目标及其养成要求,通过教师的英语教育培养和学生的英语学习修养,以形成学生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英语素质。用养成教育的教学方式,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学活动,正好从概念上强调了学生素质的养成,即教学目的或培养目标的实现,反映了素质教育教学的内在要求,明确了素质教育教学目的的实现途径,有利于在教学活动中强化素质的培养,提高教学效果。wWw.133229.cOm

目前,我国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但要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培养他们在国际化、信息化社会中获得信息并处理问题的能力,我们有必要对应用型本科人才英语素质养成教育体系的构建进行全面研究,以把握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方向。

一、大学英语模块化弹性应用型课程设置

1.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现状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一直以基础英语为主。虽然“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我国的公共英语教学在人才培养模式、教材、课程设置、实践教学、教学方法、师资队伍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但不少学校只看重四级通过率,忽视甚至取消了应用阶段的英语教学,因而使学生无法完成从基础学习到实际应用的转换。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稿)(以下简称《要求》)提出英语学习4年不断线,表明学生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只是完成大学英语教学的基础阶段,后面还有应用提高阶段,才能建构系统的应用型本科人才英语素质养成教育的课程体系。但由于种种原因,社会把四级的整体通过率作为衡量一个高校英语教学成败的重要指标,因而导致各高校大部分的教学资源都运用于以提高四级通过率为目标的基础英语教学上。虽然部分重点高校在完成两年的大学基础英语教学后,开设了双语教学课程。但大学基础英语教学进行的是语言共核部分的教学,直接进入双语教学阶段会使学生不知所措。这种状况促使我们反思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调整目前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

2.大学英语模块化弹性应用型课程设置

目前全国各高校双语教学的效果很不令人满意,其根本原因是没有解决好从大学基础英语到双语教学之间的过渡问题。专门用途英语(esp)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并根据学习者特定目的和需求而开设的英语课程,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在一定工作环境中运用英语开展工作的交际能力。双语教学是用外语(主要是指英语)来讲授非语言的知识,如物理、数学、化学及其它专业知识。它不是语言教学,而是以讲授内容为主线(content.based)的教学。专门用途英语以专业交际的应用技能为教学重点,不同于以语言共核部分为教学内容的基础英语,也不同于以专业知识为教学重点的专业课双语教学。它是基础英语教学的延续,是从基础英语能力的培养向英语应用技能的培养的过渡,因而是大学基础英语与双语教学的有效接口。

目前,社会对复合型人才需求的日益增加迫使高校开设esp课程,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双重原因,国内的esp教学普遍存在缺乏协调性、师资问题突出、教学效果不好等问题。针对这一现象,我们以南昌工程学院2006级1190名本科生为实验对象,在遵循esp课程教学特征的基础上,探索esp课程的教学方案和教学策略。为了优化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大胆尝试在原有的大学英语总学时之内,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分为两个阶段,即基础阶段和应用提高阶段。在基础阶段,开设了听说课程和读写课程:在应用提高阶段,根据学生需求及其学科特点开设了《科技英语翻译理论与技巧》、《工程英语阅读》等6门esp课程,为学生高年级顺利接受双语教学打下扎实的基础,且有助于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

大学基础英语、专门用途英语和双语教学在大学阶段的英语教学中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基础英语是esp教学的必备条件,esp教学是基础英语教学的延续或扩展,同时也是从基础英语课程到双语课程之间的过渡性课程。三者都是应用型本科人才英语素质养成教育体系中必不可缺且紧密联系的环节,三者都服务于应用型本科人才英语素质养成教育的主要目标。

改革现有的课程设置,在基础英语阶段后开设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和双语教学课程,实现专门用途英语与基础英语的互补性、多层次教学模式,以确保整个大学阶段英语学习不断线,是提高应用型本科人才英语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但同时应进行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的大学英语模块化弹性应用型课程设置改革,开设灵活多样、充分体现个性化、能满足学生不同需求的选修课,对大学英语教学层次、规格、课程标准进行教学优化调整。

二、师资队伍建设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用“五个因素和一个公式”来衡量外语教学质量。五个因素是:1)国家对外语教学的政策;2)学生的来源与素质;3)教材的质量;4)教学环境的条件;5)教师的素质。五个因素中前4个是可变因素,而第5个因素即教师的素质是决定因素。一个公式指:教学质量=[学生(1分)+教材(2分)+教法(3分)+环境(4分)]×教师素质。可见教师素质分值越大,乘积越大,教学质量就越高。因此,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关键,是学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保证。迅速造就一批基础理论深厚并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全面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和竞争实力,是应用型本科人才英语素质养成教育体系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完善大学英语师资队伍建设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对外语教师从3个方面同时着手培养:首先是教学能力培养,解决教师如何指导学生的问题;其次是进修,以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最后是科研能力培养,解决教师自我发展的问题。目前我国各高校对大学英语教师的训基本分为3种:1)校内培训。校内培训基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教学理论水平、教学能力、教学研究、科研方法以及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2)国内培训。国内培训的目的是培养骨干,为将来学科发展培养“领军人物”或学科带头人。3)短期出国培训。组织部分英语教师到英国、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等英语国家的有关大学进行短期培训,让教师亲身体验英语语言和英语国家的文化。

经过多年的努力,大学英语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有了显著提高,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师资队伍的建设需要长期和不懈的努力。要配合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改革,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应该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着力点。“改革过程中,大学英语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也面临一次全面的重新整合,无论是学科知识结构还是跨学科知识结构,都需要调整、充实、提高”。要实现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教师自身的努力,也需要各高校政策、资金等各方面的支持。

三、校园英语学习环境的建构

语言学习环境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环境,其运作效果的优劣与教学活动息息相关,并直接影响语言教学活动的质量和进程。所以要最大限度地创造语言学习环境,实现英语教学的最优化。本文所提及的校园英语学习环境包含3个方面的内容:课堂学习环境,基于网络的自主性学习环境和课外学习环境。

课堂学习环境由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学习效果等因素构成。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运用目的语进行交际。基于这一教学指导思想,我们在教学中应尽量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力求让学生在“学中用”“用中学”,从而巩固所学知识,同时在语言的运用过程中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在养成教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关注自己传授的知识,应更关注学生培养目标要求的修养情况和养成程度,学生也不只是关注教师传授的知识,而应更关注怎样把养成要求转化为自身应具备的素质与能力。

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环境可以利用资源共享、时空不限、交互协作等优势,提供适应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服务。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学习环境的便利条件,可以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与能动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可以增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掌握课堂知识,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因此,必须注重学生课外学习环境的建设,努力创造浓郁的校园英语文化氛围,定期组织英语电台、英语讲座、英语征文大赛、英语演讲比赛、英文歌曲比赛、英语话剧表演、辩论赛、英语角、外籍教师与学生联谊等活动,从而尽可能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拓宽学生视野。

成人本科英语教育第4篇

论文摘要:大学英语模块化弹性应用型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校园英语学习环境的建构对应用型本科人才英语素质养成教育体系的构建有着重要的意义,而该体系的构建又能有效促进大学生英语素质养成教育的实现。

素质教育所强调的,就是要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或者说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要更加注重素质的提高。正确处理好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关系,促进三者协调发展,是素质教育思想的关键所在。所谓“养成”,就是培养而形成。高等学校的养成教育,是教育者为使受教育者具有良好的素质、能力及行为习惯,而对受教育者反复和长期进行的教育、训练及培养的过程。教学活动中的“素质”与“养成”,其实质就是目的与途径的关系,或者说是培养目标与培养方式的关系。也就是说,素质教育为养成教育明确了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养成教育为素质教育明确了教学目的的实现途径与培养目标的实现方式。

中国高等院校大学生的英语素质养成教育大多是通过大学英语教学进行的,但要完成大学生的英语素质养成教育仅仅依靠基础英语教学是不可能实现的,而必须贯穿整个大学4年教育过程之中。应用型本科人才英语素质的养成教育是根据培养目标及其养成要求,通过教师的英语教育培养和学生的英语学习修养,以形成学生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英语素质。用养成教育的教学方式,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学活动,正好从概念上强调了学生素质的养成,即教学目的或培养目标的实现,反映了素质教育教学的内在要求,明确了素质教育教学目的的实现途径,有利于在教学活动中强化素质的培养,提高教学效果。

目前,我国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但要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培养他们在国际化、信息化社会中获得信息并处理问题的能力,我们有必要对应用型本科人才英语素质养成教育体系的构建进行全面研究,以把握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方向。

一、大学英语模块化弹性应用型课程设置

1.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现状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一直以基础英语为主。虽然“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我国的公共英语教学在人才培养模式、教材、课程设置、实践教学、教学方法、师资队伍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但不少学校只看重四级通过率,忽视甚至取消了应用阶段的英语教学,因而使学生无法完成从基础学习到实际应用的转换。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稿)(以下简称《要求》)提出英语学习4年不断线,表明学生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只是完成大学英语教学的基础阶段,后面还有应用提高阶段,才能建构系统的应用型本科人才英语素质养成教育的课程体系。但由于种种原因,社会把四级的整体通过率作为衡量一个高校英语教学成败的重要指标,因而导致各高校大部分的教学资源都运用于以提高四级通过率为目标的基础英语教学上。虽然部分重点高校在完成两年的大学基础英语教学后,开设了双语教学课程。但大学基础英语教学进行的是语言共核部分的教学,直接进入双语教学阶段会使学生不知所措。这种状况促使我们反思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调整目前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

2.大学英语模块化弹性应用型课程设置

目前全国各高校双语教学的效果很不令人满意,其根本原因是没有解决好从大学基础英语到双语教学之间的过渡问题。专门用途英语(esp)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并根据学习者特定目的和需求而开设的英语课程,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在一定工作环境中运用英语开展工作的交际能力。双语教学是用外语(主要是指英语)来讲授非语言的知识,如物理、数学、化学及其它专业知识。它不是语言教学,而是以讲授内容为主线(content.based)的教学。专门用途英语以专业交际的应用技能为教学重点,不同于以语言共核部分为教学内容的基础英语,也不同于以专业知识为教学重点的专业课双语教学。它是基础英语教学的延续,是从基础英语能力的培养向英语应用技能的培养的过渡,因而是大学基础英语与双语教学的有效接口。

目前,社会对复合型人才需求的日益增加迫使高校开设esp课程,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双重原因,国内的esp教学普遍存在缺乏协调性、师资问题突出、教学效果不好等问题。针对这一现象,我们以南昌工程学院2006级1190名本科生为实验对象,在遵循esp课程教学特征的基础上,探索esp课程的教学方案和教学策略。为了优化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大胆尝试在原有的大学英语总学时之内,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分为两个阶段,即基础阶段和应用提高阶段。在基础阶段,开设了听说课程和读写课程:在应用提高阶段,根据学生需求及其学科特点开设了《科技英语翻译理论与技巧》、《工程英语阅读》等6门esp课程,为学生高年级顺利接受双语教学打下扎实的基础,且有助于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

大学基础英语、专门用途英语和双语教学在大学阶段的英语教学中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基础英语是esp教学的必备条件,esp教学是基础英语教学的延续或扩展,同时也是从基础英语课程到双语课程之间的过渡性课程。三者都是应用型本科人才英语素质养成教育体系中必不可缺且紧密联系的环节,三者都服务于应用型本科人才英语素质养成教育的主要目标。

改革现有的课程设置,在基础英语阶段后开设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和双语教学课程,实现专门用途英语与基础英语的互补性、多层次教学模式,以确保整个大学阶段英语学习不断线,是提高应用型本科人才英语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但同时应进行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的大学英语模块化弹性应用型课程设置改革,开设灵活多样、充分体现个性化、能满足学生不同需求的选修课,对大学英语教学层次、规格、课程标准进行教学优化调整。

二、师资队伍建设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用“五个因素和一个公式”来衡量外语教学质量。五个因素是:1)国家对外语教学的政策;2)学生的来源与素质;3)教材的质量;4)教学环境的条件;5)教师的素质。五个因素中前4个是可变因素,而第5个因素即教师的素质是决定因素。一个公式指:教学质量=[学生(1分)+教材(2分)+教法(3分)+环境(4分)]×教师素质。可见教师素质分值越大,乘积越大,教学质量就越高。因此,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关键,是学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保证。迅速造就一批基础理论深厚并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全面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和竞争实力,是应用型本科人才英语素质养成教育体系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完善大学英语师资队伍建设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对外语教师从3个方面同时着手培养:首先是教学能力培养,解决教师如何指导学生的问题;其次是进修,以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最后是科研能力培养,解决教师自我发展的问题。目前我国各高校对大学英语教师的训基本分为3种:1)校内培训。校内培训基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教学理论水平、教学能力、教学研究、科研方法以及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2)国内培训。国内培训的目的是培养骨干,为将来学科发展培养“领军人物”或学科带头人。3)短期出国培训。组织部分英语教师到英国、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等英语国家的有关大学进行短期培训,让教师亲身体验英语语言和英语国家的文化。

经过多年的努力,大学英语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有了显著提高,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师资队伍的建设需要长期和不懈的努力。要配合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改革,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应该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着力点。“改革过程中,大学英语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也面临一次全面的重新整合,无论是学科知识结构还是跨学科知识结构,都需要调整、充实、提高”。要实现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教师自身的努力,也需要各高校政策、资金等各方面的支持。

三、校园英语学习环境的建构

语言学习环境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环境,其运作效果的优劣与教学活动息息相关,并直接影响语言教学活动的质量和进程。所以要最大限度地创造语言学习环境,实现英语教学的最优化。本文所提及的校园英语学习环境包含3个方面的内容:课堂学习环境,基于网络的自主性学习环境和课外学习环境。

课堂学习环境由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学习效果等因素构成。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运用目的语进行交际。基于这一教学指导思想,我们在教学中应尽量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力求让学生在“学中用”“用中学”,从而巩固所学知识,同时在语言的运用过程中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在养成教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关注自己传授的知识,应更关注学生培养目标要求的修养情况和养成程度,学生也不只是关注教师传授的知识,而应更关注怎样把养成要求转化为自身应具备的素质与能力。

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环境可以利用资源共享、时空不限、交互协作等优势,提供适应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服务。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学习环境的便利条件,可以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与能动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可以增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掌握课堂知识,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因此,必须注重学生课外学习环境的建设,努力创造浓郁的校园英语文化氛围,定期组织英语电台、英语讲座、英语征文大赛、英语演讲比赛、英文歌曲比赛、英语话剧表演、辩论赛、英语角、外籍教师与学生联谊等活动,从而尽可能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拓宽学生视野。

成人本科英语教育第5篇

论文摘要:大学英语模块化弹性应用型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校园英语学习环境的建构对应用型本科人才英语素质养成教育体系的构建有着重要的意义,而该体系的构建又能有效促进大学生英语素质养成教育的实现。

素质教育所强调的,就是要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或者说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要更加注重素质的提高。正确处理好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关系,促进三者协调发展,是素质教育思想的关键所在。所谓“养成”,就是培养而形成。高等学校的养成教育,是教育者为使受教育者具有良好的素质、能力及行为习惯,而对受教育者反复和长期进行的教育、训练及培养的过程。教学活动中的“素质”与“养成”,其实质就是目的与途径的关系,或者说是培养目标与培养方式的关系。也就是说,素质教育为养成教育明确了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养成教育为素质教育明确了教学目的的实现途径与培养目标的实现方式。

中国高等院校大学生的英语素质养成教育大多是通过大学英语教学进行的,但要完成大学生的英语素质养成教育仅仅依靠基础英语教学是不可能实现的,而必须贯穿整个大学4年教育过程之中。应用型本科人才英语素质的养成教育是根据培养目标及其养成要求,通过教师的英语教育培养和学生的英语学习修养,以形成学生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英语素质。用养成教育的教学方式,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学活动,正好从概念上强调了学生素质的养成,即教学目的或培养目标的实现,反映了素质教育教学的内在要求,明确了素质教育教学目的的实现途径,有利于在教学活动中强化素质的培养,提高教学效果。

目前,我国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但要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培养他们在国际化、信息化社会中获得信息并处理问题的能力,我们有必要对应用型本科人才英语素质养成教育体系的构建进行全面研究,以把握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方向。

一、大学英语模块化弹性应用型课程设置

1.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现状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一直以基础英语为主。虽然“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我国的公共英语教学在人才培养模式、教材、课程设置、实践教学、教学方法、师资队伍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但不少学校只看重四级通过率,忽视甚至取消了应用阶段的英语教学,因而使学生无法完成从基础学习到实际应用的转换。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稿)(以下简称《要求》)提出英语学习4年不断线,表明学生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只是完成大学英语教学的基础阶段,后面还有应用提高阶段,才能建构系统的应用型本科人才英语素质养成教育的课程体系。但由于种种原因,社会把四级的整体通过率作为衡量一个高校英语教学成败的重要指标,因而导致各高校大部分的教学资源都运用于以提高四级通过率为目标的基础英语教学上。虽然部分重点高校在完成两年的大学基础英语教学后,开设了双语教学课程。但大学基础英语教学进行的是语言共核部分的教学,直接进入双语教学阶段会使学生不知所措。这种状况促使我们反思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调整目前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

2.大学英语模块化弹性应用型课程设置

目前全国各高校双语教学的效果很不令人满意,其根本原因是没有解决好从大学基础英语到双语教学之间的过渡问题。专门用途英语(ESP)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并根据学习者特定目的和需求而开设的英语课程,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在一定工作环境中运用英语开展工作的交际能力。双语教学是用外语(主要是指英语)来讲授非语言的知识,如物理、数学、化学及其它专业知识。它不是语言教学,而是以讲授内容为主线(content.based)的教学。专门用途英语以专业交际的应用技能为教学重点,不同于以语言共核部分为教学内容的基础英语,也不同于以专业知识为教学重点的专业课双语教学。它是基础英语教学的延续,是从基础英语能力的培养向英语应用技能的培养的过渡,因而是大学基础英语与双语教学的有效接口。

目前,社会对复合型人才需求的日益增加迫使高校开设ESP课程,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双重原因,国内的ESP教学普遍存在缺乏协调性、师资问题突出、教学效果不好等问题。针对这一现象,我们以南昌工程学院2006级1190名本科生为实验对象,在遵循ESP课程教学特征的基础上,探索ESP课程的教学方案和教学策略。为了优化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大胆尝试在原有的大学英语总学时之内,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分为两个阶段,即基础阶段和应用提高阶段。在基础阶段,开设了听说课程和读写课程:在应用提高阶段,根据学生需求及其学科特点开设了《科技英语翻译理论与技巧》、《工程英语阅读》等6门ESP课程,为学生高年级顺利接受双语教学打下扎实的基础,且有助于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

大学基础英语、专门用途英语和双语教学在大学阶段的英语教学中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基础英语是ESP教学的必备条件,ESP教学是基础英语教学的延续或扩展,同时也是从基础英语课程到双语课程之间的过渡性课程。三者都是应用型本科人才英语素质养成教育体系中必不可缺且紧密联系的环节,三者都服务于应用型本科人才英语素质养成教育的主要目标。

改革现有的课程设置,在基础英语阶段后开设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和双语教学课程,实现专门用途英语与基础英语的互补性、多层次教学模式,以确保整个大学阶段英语学习不断线,是提高应用型本科人才英语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但同时应进行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的大学英语模块化弹性应用型课程设置改革,开设灵活多样、充分体现个性化、能满足学生不同需求的选修课,对大学英语教学层次、规格、课程标准进行教学优化调整。

二、师资队伍建设

经过多年的努力,大学英语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有了显著提高,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师资队伍的建设需要长期和不懈的努力。要配合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改革,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应该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着力点。“改革过程中,大学英语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也面临一次全面的重新整合,无论是学科知识结构还是跨学科知识结构,都需要调整、充实、提高”。要实现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教师自身的努力,也需要各高校政策、资金等各方面的支持。

三、校园英语学习环境的建构

语言学习环境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环境,其运作效果的优劣与教学活动息息相关,并直接影响语言教学活动的质量和进程。所以要最大限度地创造语言学习环境,实现英语教学的最优化。本文所提及的校园英语学习环境包含3个方面的内容:课堂学习环境,基于网络的自主性学习环境和课外学习环境。

课堂学习环境由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学习效果等因素构成。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运用目的语进行交际。基于这一教学指导思想,我们在教学中应尽量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力求让学生在“学中用”“用中学”,从而巩固所学知识,同时在语言的运用过程中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在养成教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关注自己传授的知识,应更关注学生培养目标要求的修养情况和养成程度,学生也不只是关注教师传授的知识,而应更关注怎样把养成要求转化为自身应具备的素质与能力。

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环境可以利用资源共享、时空不限、交互协作等优势,提供适应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服务。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学习环境的便利条件,可以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与能动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可以增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掌握课堂知识,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因此,必须注重学生课外学习环境的建设,努力创造浓郁的校园英语文化氛围,定期组织英语电台、英语讲座、英语征文大赛、英语演讲比赛、英文歌曲比赛、英语话剧表演、辩论赛、英语角、外籍教师与学生联谊等活动,从而尽可能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拓宽学生视野。

成人本科英语教育第6篇

一、设置英语教育专业是国际社会发展及英语教育事业改革的需要

1.国际化英语教育人才培养的内在需要

英语(语言)教育专业在国外又称ELT、TESOL、TESL、TEFL、EE(EnglishEducation)等,仅美国就有260多所院校开设以上专业,如波士顿大学和加州大学的TESOL专业很受欢迎。全球英语学习的热潮正使英语语言教育广受关注,我国每年赴英美就读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生数量逐年增加,英语教育专业正成为许多文科学生眼中的“香饽饽”,越来越多的英语专业学生把英语教育作为出国留学首选专业之一(张晶晶2007)。英语教育专业归国留学生有着丰富的海外文化背景和专业学术背景,通晓最前沿的英语教育理论,具备更为深厚的英语教学功底,因此成为众多高端英语教育机构争相选聘的人才。事实上,英语教育专业的设置有利于我国的英语教师教育与国际英语教育接轨,共享市场和资源,并逐步开发具有影响力的教师教育国际合作项目。就教育资源而言,我们的英语教育需要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与实践;就市场情境而言,我们培养的是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英语教育专业人才,我们的毕业生应具备国际教育视野和理念,具有在国外竞争就业的能力;就国际合作项目而言,我们需要对接国际公认的师资培训机构或顶尖大学的英语师资培养,在课程对接、学分互认、教学模式、教师资格等方面达成共识和双赢。

2.“复合型”英语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现实需要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与人才市场的现实需要,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国内数所外国语学院陆续开始在英语系开设经贸、新闻等方面的专业课程,在英语教学的框架下从事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试验。随着这一实验范围的扩大,特殊用途英语(ESP)教育在国内许多开设英语专业的高校如火如荼地展开,在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方面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2000年,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在广泛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制订了《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并获教育部批准在全国实行。大纲规定:“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这是国家首次以正式文档的形式确定高校英语专业的任务是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

1993年英语教育曾被列入本科专业目录,但在1998年教育部组织的本科专业目录修订时,又将其取消,使得英语教育作为本科专业发展和建设尚未完全成熟便中途夭折。

目前,国内师范院校保留了师范类英语专业,继续从事英语教育师资的培养,只在专科层次设有英语教育专业,为基础教育培养英语师资。国家《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出台后,上海师大、北京师大等先后开始了本科层次小学英语教师培养的实验(邓秀华2010)。教师教育的双专业性质决定了“英语+教育”的学科发展方向,决定了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科属性与学科定位。然而,已有的师范类英语专业(本科层次)并未真正满足中小学英语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并未真正实现“英语+教育”的融合与共生。其他类型院校的英语专业则缺乏教育的学科属性与定位,培养的人才在专业素养层面不能适应中小学英语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因此,立足于“英语+教育”,设置英语教育专业,多类型高校共同开展复合型英语师资培养工作,已经成为当前中小学英语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实需要。

3.进一步提高中小学英语师资队伍规格和质量的迫切需要

当前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师的整体状况不能满足教育改革的需要,中小学英语教师数量总体不足,小学英语教师尤其是农村地区严重缺编,专任教师尤为缺乏。就中小学英语教师队伍建设而言,据不完全统计(胡俊杰2009),现有英语教师中非英语专业教师及转岗教师的比率达到50%,部分地区甚至高达80%。就陕西省而言(陈晓福、魏天伟2009),截至2008年中小学英语教师共35787名,其中硕士层次的教师432名,占到约1.2%,本科层次的教师18900名,占到约52.8%,专科层次的教师15321名,占到约42.8%,高中学历以下的教师1134名,约占3.2%。中小学英语教师学历水平总体不达标,小学英语教师的主体为学历不达标、专业水平不过关的新聘或转岗教师。尤其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小学英语教师学历低、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不强的问题愈发凸显。提升中小学英语教师队伍的规格质量与层次水平的重要性与急迫性不言而喻。

学历层次并不等同于教师的专业素养,只有把教师素养培育完全落实到学历教育的整个过程,高学历才能真正代表高专业素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外语教学提出的“教学质量=(学生1分+教材2分+环境4分+教法3分)×教师素质”。评价公式表明: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师。英语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同样在于英语教师的素质,在于英语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的规格与层次,在于英语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英语教育作为独立设置的本科专业无疑有利于中小学英语教师队伍规格与质量的提升(尤其有利于偏远地区的师资队伍建设),有利于较为系统地提高未来英语教师的专业素养,从而最终适应未来社会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与中小学英语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二、国际化视野下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科定位与培养目标

英语教育专业是一个跨学科专业,覆盖英语、教育学、心理学三个学科,其专业的学科定位决定专业建设的学科属性和专业培养目标。英语教育专业定位在英语学科,确立了英语学科本体性地位,使英语技能和英语专业知识教学成为英语教育专业建设的必要条件;教育学和心理学作为支撑学科,则成为英语教育专业建设的充分条件。1993年国家教委设置英语教育专业时,把该专业确定在英语学科下,也就是说,该专业毕业生所获学位为文学学士(英语教育专业)。把英语学科确定为“本体学科”,也基本符合美英等国对英语教育专业学科定位的普遍做法。国外大学的普遍做法是本科层次英语教育专业定位在英语学科,而硕士层次英语教育专业定位在教育学。以IllinoisStateUni-versity、DelawareStateUniversity、NationalUniversityinNe-vada和HamlineUniversity为例(如表1),英语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的学生获得的学位分别为B.AinELT、B.A.inEE、B.AinSecondaryEnglishEducation和B.A.inESL,其院系设置基本归属在教育院系。美国高校本科层次的英语教育相关专业较为独立,但却十分注重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在英语教育专业硕士层次的人才培养方面,我们以英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美国等6所大学为例(如表2),六所大学的学位分别为M.AinTESOL、M.EdinELT、M.EdinTESOL、M.EdinELEM.AinELE、M.EdinTESOL和M.EdinTESL,专业设置的院系基本归属在教育院系。西方英语教育专业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学位体系,BA和MA均设置了专有的学位名称,这表明英语教育专业在西方教育体系中是独立设置,且具有较大的教育需求。

英美国家本科阶段的英语教育专业培养目标非常明确,就是为中小学培养合格的英语教师。以美国为例,美国的英语教师教育完全以就业为导向,实现了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考试的结合和统一。英语教育专业开设资格一般需要NationalCouncilforAccreditationofTeacherEducation统一认定,以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大学培养计划中核心课程设置由两大块构成,即教育学和语言知识。威斯敏斯特大学的英语语言教育专业课程就包括英语教学法、英语教育心理学、第二外语学习理论、课堂英语教学与研究、语言教学测试评估、计算机辅助教学等,能使学生学习到最新的英语教学方法和相关的教学管理知识。如表3,汉姆林大学的英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分为EducationCourses和ESLCourses课程两大类。学生在第二学期末和第六学期末分别参加PPST1和PPST2考试,即职前技能考试I(Pre-ProfessionalSkillsTests,PPST1)和职前技能考试II(Pre-ProfessionalSkillsTests,PPST2)。PPSTI主要测试阅读、写作等技能,考生通过后方可继续从事教师教育课程的学习。许多州把PPST1成绩看作学生获取教师资格证的必要条件之一。PPSTII测试学生具体学科(包括K-12的主要科目)知识及学科教学技能的掌握程度。

基于国内外英语教育专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我们需要进一步调整与明确专业培养目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建立系统的英语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在培养学生综合人文素养和专业素质的基础上,凸显实践性和师范性,探索教师教育新模式。同时,重视英语教育的教育专业特性,注重学生教育意识、教师素养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塑造,保证所培养的学生能够较好地适应基础教育英语教学工作,引领英语教学的改革发展,热爱和忠诚于英语教育事业。

三、英语教育专业建设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及其改革策略

1.英语教育专业的内涵及其人才培养方向

英语教育面临着自身发展的困境与难题,普通英语教育(EnglishforGeneralPurpose,EGP)和专门用途英语教育(EnglishforSpecialPurposes,ESP)的分化成为改革的内在趋势。一般而言,普通英语教育(EnglishforGeneralPur-pose,EGP),即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英语来学习文化、认识世界及培养心智,它是对人的全面教育,是全球化背景下的一种素质教育,不应仅仅视外语学习为一种工具的掌握与使用;专门用途英语教育(EnglishforSpecialPurposes,ESP),则是在普通英语教育的基础上,突出英语教育的应用性、职业性和学术性等特征。如图1,EOP是具有职业倾向性的英语教育,而EAP则是具有学术倾向性的英语教育,这两个趋向反映了英语专业发展的总体趋势。EAP又细化为EGAP和ESAP,前者侧重于某一学科方向的学术性研究领域,后者则侧重于某一学科的职业特质研究。英语教育专业教育(EnglishforEnglishEducators)可以归结到ESP的专业背景下,它是教育学科方向的ESP的一种综合体。英语教育专业,首先要达成EGP的专业发展目标,在此基础之上形成教育类ESP的特色专业发展方向,既重视职业倾向性的专业用途英语学习,也重视学术性研究对于学生的专业发展需求。总体而言,英语教育专业是一个跨学科专业,需要英语语言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的支撑。英语教育专业关注的不仅是学习者如何学习英语并掌握英语习得理论,而且是学习者如何学会教,如何掌握教学理论和熟练应用教学法。

2.“两张皮”现象与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科交叉融合

目前国内师范类院校虽有英语教育方向,但英语教学归属外语院系,相关教育学科专业课程由教育学院承担,培养计划分别实施,课程设置互不协调。开设英语(教育)专业的其他类型高校(尤其是外语类高校)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只是将英语专业课程和教育学专业进行了简单取舍,形成了一个专业方向下的两个泾渭分明、互无内在联系的课程模块,英语学科与教育学科“两张皮”现象未能予以有效解决。一方面,教育专业素养欠缺是英语专业毕业生从事英语教学工作普遍存在的问题。英语专业学生从事英语教学、教学研究及管理工作,往往缺乏教育学、心理学专业知识,以及教学法理论及实践方面的智力支撑。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中小学英语教师教育专业素养的问题更加凸显;另一方面,“在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试验过程中,个别英语院系开设过多的相关专业课程,对于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的训练有所忽视,学生的英语基本功,特别是阅读和写作能力有所削弱”(胡文仲2008)。英语教育专业建设必须寻找出应对这种顾此失彼现象的有效途径,化“相克”为“相生”。事实上,英语学科与教育学科是英语教育专业的两大学科基础,两者的交叉融合是英语教育专业建设的根本所在。英语教育专业建设需要引进吸收国际英语教育新理念、新理论和实践经验,实施分阶段兼顾,重新优化课程体系及课程模块,将语言学习与专业知识的学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3.英语教育专业的特色化办学方向

1)立足英语学科优势,实现专业建设的特色化方向

夯实英语学科基础,在英语专业建设的过程中提高英语类课程的实效性,强调逐步由本体性专业知识体系向条件性知识体系的转轨。在系统提升英语专业建设的基础上,加强教育学科建设,并逐步实现本、硕一体的英语教育专业建设。本科阶段的重心是英语专业素养的系统提升。

课程结构的优化要分阶段有侧重完成三个课程模块,即英语课程模块、教育课程模块和教育类ESP课程模块,三个课程模块相互交叉和融合,构成英语教育的专业内涵;硕士阶段的重心是教育专业素养的系统提升,同时强调课程的延续性和实践性,实现教育类ESP专业建设的学术倾向性和职业倾向性,前者以外语教师教育和外语课程与教学论的学术性硕士专业建设为主,后者则侧重于教育硕士(学科教学·英语)的专业建设,从而实现英语教育专业的高层次化、一体化建设。

2)英语教育专业特色课程的系统开发

以系统开发英语教师职前教育特色课程为突破口,促进英语教育专业优势与特色的有机整合,实现“英语+教育”的双专业协同发展。我们需要从理念、目标、内容、设计、实施及评价等环节入手,对国内外英语教师教育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及授课方式等进行调研,制定特色课程的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组建特色课程开发队伍,开发特色课程资源开发,谋求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英语教育专业特色课程的系统开发,首先应立足于英语学科的专业优势,将相关的教育学科内容融入到英语的课程与教学之中(诸如阅读、翻译、写作和听说等课程),使学生在增强英语专业技能的同时更多地关注到教育学科的相关内容;其次对教育学科内容进行“精加工”,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教育理论,领悟经典的教育思想,关注教育研究的前沿动态,这体现了教育学科专业的基础性、应用性与前沿性。

3)实践教学与科研基地建设的合作与双赢

优质的实践教学与科研基地建设是保障中小学英语教师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也是应用型中小学英语师资培养的关键所在。实践教学与科研基地建设不仅能够实现大学与中小学教学科研工作的合作与双赢,而且能够使学生在教育实践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将科研引入到教学之中。在实践教学与科研基地,我们可以选聘一批业务能力强、科研素养高的专家教师和骨干教师,作为中小学英语教师教育的实践指导教师,在实践教学和科研合作中建立一种长效机制,将实践教学与科研基地建设做实做强。此外,高校也可以在科研指导、师资培训以及业务进修等方面为实践教学与科研基地提供有力的支持与帮助,共同策划教改科研项目,携手推进中小学英语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从而切实提高中小学英语教师教育的规格质量与层次水平。

四、结语

成人本科英语教育第7篇

【关键词】地方高校 本科 英语专业教育 问题 出路

一、引言

21世纪是一个教育、科技等方面不断创新的时代。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教育与人才是增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作为西部地区地方高等师范院校该如何面对发展的机遇和竞争的挑战找准自己的定位,在这场优胜劣汰的激烈竞争中生存、发展,是一个非常现实的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在新的形势下,地方高等师范英语教育人才培养应该在具备普通高校师范人才各种素质的基础上,突出具备外语素质,即:有扎实的外语基本功、宽泛的语言基础知识和一定的复合专业知识,能够志在地方,服务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德才兼备、热爱农村英语教育。要实现这样外语人才培养目的,西部地区地方高师本科英语教育面临着多方面的问题和挑战。

二、西部地区地方高师本科英语专业教育面临的问题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及毕业生就业面临的问题,我们已经充分认识到改革地方高等师范院校外语教师教育专业教学滞后于基础教育发展的局面,深入进行外语专业教学的整体改革,已是刻不容缓。从目前搜集到的有关资料来看,西部地区地方高师本科英语教育面临着以下六个方面的问题:

1.发展危机重重

从教育部公布的大学生就业统计情况看,全国英语专业目前正面临着潜在的生存危机,西部地方高师本科英语专业面临的生存危机更大。导致危机的客观因素来自以下几个方面:(1)英语专业生源质量下滑;(2)缺乏政府的宏观调控;(3)社会非教师岗位对以单一英语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呈下降趋势;(4)英语专业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受到社会需求和就业行业变化的影响;(5)以基础语言技能为目标的英语专业教学面临来自中小学英语教学、大学英语教学的强有力挑战;(6)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水平逐年提高,冲击着西部地方高师本科英语专业的专业性。

此外,西部地方高师本科英语专业还存在本身的问题:(1)专业英语重传授语言知识,轻教学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重基础阶段知识传授,轻提高阶段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对英语专业未来发展尚无充分准备;(2)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处在探索过程,缺乏经验总结及成功理论和模式的效仿(3)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大纲表现出对社会需求的不适应。

2.教育观念滞后

与一些学科相比,西部地方高师本科英语专业教育还存在一些误区,主要体现如下:学生的能力素质培养与专业教育的关系,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定位的关系,学科教育与语言训练的关系,科学的思维能力与课程设置的关系,语言的应用能力与语言知识获取的关系。就英语教育而言,有专家早就指出:英语专业毕业生“在思想道德方面,应热爱自己的国家和人民,积极进取,与人友善,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具备良好的身心素质;在业务水平方面,不仅具有扎实的英语听、说、读、写、译基本功,而且能在英语与相关专业知识的融通上体现其长处和特点;在知识结构方面,具有相关的人文和自然科学知识;在能力方面有较好的科学思维能力,适应工作能力,运用知识能力,以及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地方高师本科英语教育专业应建立在宽泛的应用学科基础上,才有可能向更深和更广的方面发展,学生才能有学习的兴趣和良好的思维习惯,才能满足社会需求。

3.课程教学不适应社会需求

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不断改变着人的观念。然而,目前西部地方高师本科英语专业教育仍然没有从根本上摆脱“经院式”的思维定式,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学要求、考核方式等教学主要环节仍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知识的拓宽游离于英语专业教学,远没有得到融合。由此可见,面对21世纪对人才的多元需求,英语教育专业教学所教授的相对浅薄的外国语言文学知识和对象国国情知识显得十分苍白,这是一方面的不适应。另一方面的不适应表现为,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口笔头表达和交际能力较差。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课程设置和教学目标存在问题。纵观本科英语教育专业教学,虽然我们不断进行教学改革,但来自社会和学生的意见都说明,我们的教学还很不适应客观需求。在宏观上,我们比较强地坚持了传统,但缺乏与时俱进;在教育理念上,注重专业课程教学,忽视了全面培养人,尤其是从教的意愿和师德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上,重知识传授,轻学科教学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4.高年级专业课程建设滞后

英语专业高年级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是英语专业教学多年来的老大难问题。与大学英语教材相比,精读课教材内容陈旧、体系缺乏、体例呆板、教辅资料少、无多媒体或网络教学,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基础阶段获得的言语技能有退化的趋势。究其原因,主要是高年级教学目的要求不明确,很多学校尝试培养复合型、复语型人才,但它与总的教育目标,与人才培养,与学生和社会需求间的关系研究甚少,衔接不够,盲目性多于科学性和理性。我们将本应基础阶段完成的基本功培养和训练,贯穿于四年专业教学始终;基本功的培养和训练方式又因以传授语言知识为主要目的,导致基础教学效率偏低;高年级教学仍然是几十年来英语教学的困惑所在。就英语教学而言,以强化英语基本功培养与训练为目标,提高教学效率应该是基础阶段教学改革的核心。

多年来,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最引以自豪的是毕业生具有扎实的英语基本功,这是我们教学长期遵循的原则和追求的目标,这一理念贯穿在英语教学的全过程。我们培养的学生有标准的语音,准确的语法和严谨的用词,具有较好的语言基本功,但就英语师范人才培养而言,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与称职的中、小学英语教师和复合型的社会需要人才之间不可能自然过渡,高年级教学需承担学科教学能力、教学研究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任务,获得用所学语言就某学科(方向)进行应用研究的能力。

三、西部地区地方高师本科英语专业的出路

英语专业教育改革应立足全面培养人,围绕面向社会,服务社会,树立学科意识,拓宽学科专业,修订大纲,分类指导的原则进行。

1.加强建设与交流,开阔视野

建议英语专业的教育者和管理者积极参与本校的学科建设,参加综合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研讨,开阔视野。

2.适应社会需求,调整和规划英语专业计划

用学科思想统领改革,使英语专业设置建立在学科发展基础之上,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不仅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还为条件成熟的学校和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打开渠道。目前可考虑在西部地方高师本科英语专业举办试点,设立英语教育、涉外商务文秘、翻译等专业方向。学校根据自身的教学实力和生源质量,确定英语基本功训练和专业方向选修的整体教学计划,使学生同时具备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和一定的学科方向准备。

3.修订本科英语专业教学大纲

全面贯彻英语专业教育全新思想下的新的教学大纲应具有科学的宏观指导性,明确阐述本科英语专业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同时,根据现有院校的特点和办学水平,设计不同级别层次的教学目标(大纲),如研究型教学目标,教学研究型以及教学型目标。各院校还需根据自身情况制定详细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总之,如何在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中体现高质量的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式,实行分类指导是关键。

4.建设英语专业师资队伍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准学科方向要求建立英语专业教师队伍,这支队伍既能胜任基础阶段英语技能课教学,同时每位教师还有各自的学科和研究领域,教师们不仅有良好的语言基本功,同时能够承担高年级学科方向课程,能够指导学士论文,并在自己的研究方向上产出成果,提升英语专业科学研究能力,以及为社会咨询和为社会服务水平。由于地理位置、经济条件以及思想观念的限制,西部地方高师本科英语专业教师队伍普遍存在学历偏低、职称偏低、年龄偏低、教学水平偏低的问题。教育部应设立西部地方高师本科英语专业教师专项培养项目;同时鼓励东部重点院校帮助培养教师队伍,力争有一定比例的教师具有以英语作为载体的学科或学科方向,将教学与科学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

5.完善英语专业高年级教材

英语专业基础阶段教材,无论以交际为主还是语法为中心,或文学路子,均已形成体系。西部地方高师院校可根据英语专业教学大纲要求自行编纂或选用适合本校本专业人才培养的高年级教材。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应组织教材立项,组织专家评审和推广。

6.制定相关的教育教学管理文件

西部地方各高师本科院校可根据专业目录、教学大纲有计划、有步骤地制定符合自身人才培养的教学管理文件。有条件的学校可在高年级实行学分制,试行选专业(方向),选修课程。

四、结语

西部地区地方高等师范院校本科英语专业该如何面对发展的机遇和竞争的挑战找准自己的定位,在优胜劣汰的激烈竞争中生存、发展,是一个非常现实的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在新的形势下,未来西部地方高等师范本科英语教育人才在具备普通高校师范人才各种素质的基础上,突出具备外语素质,即:有扎实的外语基本功、宽泛的语言基础知识和一定的复合专业知识,能够深入社会各个层面,有较强的应用语言,处理英文信息的能力;有服务于市场经济和高新技术发展的英语语言功底。要实现这样外语人才培养目的,西部地区地方高师本科英语教育面临着多方面的问题和挑战。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必须以教育观念的转变为先导,以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为前提。

【参考文献】

[1]胡文仲.我国英语教育规划的得与失[J].英语教学与研究,2001(4):245-251.

[2]高一虹等.中国大学生英语学习社会心理――学习动机与自我认同研究[M]. 北京:英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3]李嘉曾.创造学与创造力开发训练[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4]刘润清,吴一安.中国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现状与发展研究(6篇)[J]. 《英语教学与研究》,2002(6):401-413.

[5]刘润清.英语教育研究[M].北京:英语教学语言究出版社,2004.

[6]刘润清,戴曼纯.中国高校英语教学改革[M]. 北京:英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7]吴一安.走出英语教学的误区[J].英语教学与研究,2002(6):407-408.

[8]张中载.英语教育中的功利主义[J].英语教学与研究,2003(6):453-457.

[9]周远清.教育文集[C].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