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采矿工程专业研究方向(合集7篇)

时间:2023-09-19 18:29:32
采矿工程专业研究方向

采矿工程专业研究方向第1篇

【关键词】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

前言:鉴于采矿业在工业化进程中的龙头地位,世界各国均对其理论研究和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极为重视,向自动化、环保化发展的专业发展动态和趋势业已形成,并在具体生产过程中取得了大量的应用和推广。

一、人才培养

对于采矿工程专业来说,全面推进采矿工程专业人才素质教育,也是培养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采矿工程技术人员和研究人员的要求。

1、人才素质教育的内涵。在现阶段,采矿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有较高的政治觉悟、良好的道德品质、坚强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身体素质,有艰苦朴素、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有扎实牢固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能很好地适应采矿工作的能力,有较宽知识面,在一定范围内改变工作岗位,对新技术和新知识的更新适应能力较强的综合素质人才。

2、人才素质教育的必要。中国能源分布的特点是丰富的煤炭资源和贫乏的油、气资源,据中国地质部门统计,煤炭贮量应是10000亿吨多一点,可开采500年左右。未来20年以至更长的时间,中国国民经济将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由此对能源的需求量也将增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把矿产资源高效开发利用、煤的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液化及多联产等研究作为重点领域及其优先主题,可见,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采矿工程专业人才仍是社会发展急需的人才。在当今科技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煤炭开采技术的研究必须面向国内国外两个市场、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立足于煤炭开采技术的前沿,立足于中国煤炭发展战略所必要的技术储备,立足于煤炭工业中长期发展战略所必须的关键技术的攻关,立足于煤炭工业工程实际问题的解决,重点从事中长期研究开发和技术储备,跟踪产业科技前沿,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以煤矿开采技术及配套装备为主导的核心技术,占领技术制高点,许多采矿业相关的技术难题需要专门人才去解决。

3、人才素质教育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如何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创新型人才,我们必须从应用创新的内涵、基本特征、创新能力的标志、人才培养理念、培养模式、培养途径与方法、人才培养计划、教学教育方法、考核方法等各方面进行研究,进行大胆改革与实践,应结合采矿工程专业面向煤炭、面向矿山现场的特点,研究如何培养在煤炭行业能够创造性地工作的高级人才,能够使本专业毕业生毕业后在短时间内适应矿山、创造性地开展矿山技术、管理工作,能够为矿山企业真正更实现安全、高效、洁净开采,使矿山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现代化和经济效益最大化。要培养满足上述要求的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必须在现有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方式基础上进行根本性地改革,通过边改革边实践的方法,探索采矿工程专业的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我们所培养的人才应具备很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具有很强的综合素质,很强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具有现代化意识,具有吃苦耐劳、勇于奉献、踏实肯干的精神。

二、就业状况

1、采矿工程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级采矿工程专门人才,毕业后分配到冶金、有色、化工、核工业、非金属和煤炭等六类矿业和水利、铁道、地下、工程和环保部门的生产开发、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

2、但不必讳言,该专业人才培养及就业正面临着暂时的供大于求的状况。之所以出现这种较为悲观的状况,一方面和许多人对其重要性的片面认识有关,另一方面需要采矿工程专业人才的大胆探索,进行学科建设的新颖性,积极和先进技术相结合,拓宽研究领域,使其符合社会的需要,人民的需要和市场的需要采矿工程,其次还需国家正确地评价该专业的重要性以及相关政策的改进。

3、采矿工程专业因其具有的重要性,国家历来的出台政策无不对此极为重视。如对环保投入力度的加大,对该专人才培养的优惠政策,对国有矿山企业的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引用竞争机制,坚持优胜劣汰,所有这些政策对矿山企业的生产力的进步,相关院校科研单位理论研究的深化细化的提高,将会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

三、后续发展

中国采矿业面临世界性的竞争,这对中国采矿业的理论研究和工业水平的进展提出更为迫切的要求和挑战,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世界各国,国内各行业企业之间的竞争的关键是科技水平科研实力的竞争,因此采矿工程的理论研究的不断加深和细化已提到议事日程中来。

首先,中国的采矿工程理论研究必须和世界接轨,封闭就会落后,落后就是沉沦,沉沦就是灭亡,知识经济,一体化进程是任何国家任何个人都不能回避的。这个接轨就是借鉴世界各国研究的先进经验和计算机,自动控制等先进生产技术大胆结合并和中国生产特点相结合,形成具有特色的采矿工程研究模式。

其次应加大对生产技术应用的理论转化的力度,同时加强基础理论的研究。采矿工程是一个系统的学科,地质学、考古学、科学技术史,无一不在采矿工程专业方面的渗透,对采矿工程专业研究具有理论上和事实上借鉴意义。

采矿工程专业研究方向第2篇

关键词:岩土工程;采矿工程;必要性

岩土工程是土木工程大类专业的一个基本的方向,是欧美国家于20世纪60年代在土木工程实践中建立起来的一种新的技术体制。岩土工程是以求解岩体与土体工程问题,包括地基与基础、边坡和地下工程等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也就是指在工程建设中有关岩石或土的利用、整治或改造的科学技术。

而采矿工程是一门致力于矿床开采理论与方法,实践采矿新技术的专业。随着我国本科教学的改革与发展,逐渐形成了大采矿的格局,即由原来的地下采煤、露天采煤以及金属矿开采等专业方向很强的分类,逐渐演化成现在的综合采矿专业,因此,采矿工程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就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1、采矿工程专业课程设置

在本科教学改革深化之前,我校采矿工程专业除了开设公共基础课之外,专业课程主要有煤矿开采学、矿山压力及其岩层控制、岩石力学、矿井通风与安全、井巷工程、电工学、液压传动与采掘机械、矿业经济学、矿井瓦斯防治、采矿工程英语、测量学、矿山机械设备等,专业的就业方向基本面向煤矿企业和相关的科研设计单位,就业范围局限性很强。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本科生就业的范围逐渐由局限的煤矿相关单位逐渐扩展到公路、建筑和水利等行业,因此,本科学生培养的目标和相应的课程设置也需要根据形势的发展进行相应的调整。《岩土工程》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自然成为需要增加到新采矿专业学习的范围之内。

2、采矿工程专业中的岩土工程问题

采矿工程是研究将矿物从地表或地下合理采出的过程,其中必然要设计到对岩土体的开挖和利用,而且事实上,人们采矿活动过程中也确实面临着大量的岩土工程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露天采矿边坡设计及稳定加固技术

在露天采矿过程中,随着采矿深度和广度的增加,矿体边坡的设计和稳定性研究是采矿工程中面临的首要岩土工程问题,特别是对与贵重矿体,合理边坡角度的设计和加固方法能够提高矿体采出率,从而创造巨大的效益。

(2)井下开采中巷道围岩稳定性问题

在井工开采的矿井中,巷道是最基本的矿井构成单元,其围岩稳定性的研究不但是采矿工程专业人员,而且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土木工程工作者进入到煤矿,从事巷道围岩稳定性的研究。巷道围岩稳定不但保持了矿井的通畅,保证了井下工作人员和矿物的顺利运输,对于整个矿井的有序生产也有重要意义。

(3)采场围岩稳定性及开采优化设计问题

采场作为矿井生产的工作车间,肩负着矿井主要的生产任务,如何保证采场围岩的稳定,是岩土工程专业深部岩土力学行为研究方向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这也是采矿工程师们的重点攻关课题。矿井采场的开采优化可以使采场围岩的运动发生一定的变化,从而可以控制围岩的运动时间和范围,从而降低对采场内机械和人员的危险性。

(4)采空区处理及地面沉降问题

矿物的开采必然会形成一定范围的采空区,采空区垮落会导致地表沉降,随着我国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和采矿科技的发展,对采空区进行处理(充填开采)成为采矿工程研究的内容之一。

采矿工程中面临的岩土工程问题不仅仅有以上几个方面,在采矿的保水开采、三下开采以及预测煤与瓦斯突出等方面也有很多岩土方面的内容。

3、《岩土工程》开课内容设置

采矿工程专业开设《岩土工程》成为必要的课程,而且根据对培养目标和培养大纲的设计,本课程可以作为采矿工程三大专业核心课程之一《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的先修课进行讲解。但是由于采矿工程的特殊性,对于本课程的设置不能直接照搬土木工程专业的教材,因此,需要对相关的内容进行分析和研究,根据采矿工程专业面临的众多岩土工程问题和对《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的导入性课程,进行相应的教学内容设计如下:

将课程按照岩石力学和土力学知识分为两大部分,分别进行基本知识的讲解和基本问题解决方法的案例分析。

岩石力学的教学内容为岩石与岩体的概念与关系;岩石的基本物理力学性质,包括物理与水理性质,变形特征和基本的强度理论;岩体强度、变形及工程分类; 原岩应力的一般规律以及测量方法;洞室围岩、岩基及岩坡稳定性分析和岩体工程的喷锚加固案例。

土力学的教学内容为土的物理性质及工程分类;土的渗透性,流网及其应用;地基土基底压力计算,有效应力原理,地基最终沉降量计算方法;土的抗剪强度计算;挡土结构的土压力计算及稳定性分析,边坡和围护结构稳定分析,挡土墙结构设计;地基的破坏模式及极限承载能力,地基承载力的设计值及其确定方法以及简单的土动力学基本原理。

通过设置以上的学习内容,重点讲解岩石力学和土力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同时结合案例进行土木工程行业的基本理论的学习,传授岩土工程中的基本问题的解决思路和解决办法,循序渐进,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4、结语

总之,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进步和采矿工业的发展,社会对采矿工程专门人才的要求和储备有了新内涵,采矿工程专业人才的就业渠道和范围有了很大的拓展,普通本科层次的采矿类人才培养合理考虑以土木工程企业需求,在原有课程设计的基础上增加《岩土工程》课程,不但可以增加采矿学生对岩土工程专业知识的接触和理解,对于将来就业于土木工程行业的学生是一个知识的普及和储备,而且开设本课程可以在基础概念和知识方面对接下来的专业核心课程起到一个铺垫作用。

[参考文献]

[1]席培胜,刘兰. 案例教学在岩土工程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vol.29(2):132-133

[2]未良莉,王潇. 采矿工程专业设置专业导论课程的思考[J]. 中国校外教育.2011, (10):111-112

[3]王炳文.采矿专业岩土工程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广西教育,2011, (4):45-46.

[4]陈海波,姜海峰.采矿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方向的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2,(12):263-264

采矿工程专业研究方向第3篇

关键词:矿业工程;采矿;技术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7.078

1 采矿工程学科现状

采矿工程促进采矿技术的发展。众所周知,这些年来采矿工程专业的发展一直促进采矿技术的发展,使各个采矿项目符合安全、经济和高效高质量的理论研究水平。许多国家始终坚持将其采矿业至于本国的领先的地位,欲其实现采矿工程的自动化、必须着重发展本国的系统理论和计算机等高新技术密切相关的紧密集成技术。因此,我们可以说采矿工程的基础理论研究进展和采矿技术的不断提高深度的影响着广泛的最高水平。针对矿业产业化过程中的领先地位,其理论研究和结果的世界生产力的转换是非常重要的。不光如此我们还需对先进的技术进在矿业研究中大胆探索,极大地促进采矿工程得到安全、经济和高效的发展。使其传统矿业里不完善和生产力水平低、效率差的环境污染和其他现象得到巨大的改善。

2 主要学科与人才培养方向

2.1 采矿工程专业的主要学科

基础课程:物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工程力学,流体力学,高等数学,概率论和统计,线性代数,机械制图等。专业课程:采矿、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岩石力学、矿井通风与安全,Wellways工程,电气工程,液压传动和采矿机械、矿山企业管理、矿业安全规定,矿业经济,矿井瓦斯控制、采矿工程英语、测绘、矿山机械和设备和人才培养编辑器。

2.2 采矿工程专业的才培养方向

在当今世界,科技拥有先进的突飞猛进,越来越激烈的国家竞争。全面的教育推动综合国力的基本立场,力量的强度取决于越来越依赖于工人的质量,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这也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道德,智力和身体发育,坚实的基础,广泛的知识,能力,高质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采矿工程技术人员和研究人员。在这个阶段,采矿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度的政治意识、良好的道德品质,强大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身体健康,和简单的,勤劳的,实用的和努力工作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具有坚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能适应采矿能力,广泛的知识,在一定范围内改变工作,新技术和新知识,以适应适应能力很强的综合素质人才。因此,“采矿工程专业人才素质教育”不是一般的采矿工程基本知识教育、相关技能教育、操作的教育,而是一种发展努力工作的一个新时代的专业工作的心理教育、情感教育、道德教育和人的全面发展教育,说到底,是一个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采矿业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教育。

3 采矿工程学科的就业发和展趋势

3.1 采矿工程业的就业途径

采矿工程行业的毕业生专业发展的高级采矿工程人才,毕业后,他们被分配到六个类别的采矿和水、铁路、地下工程、环境保护等行业冶金、有色金属、化工、核工业、非金属和煤炭生产开发、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以及采矿工程专业的延续事实上,专业人士决定充分利用和自动控制、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等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大大促进了采矿工程的发展理论和传统理论和技术情况相比已经大大提高,充满了青春和活力。但没有必要否认所面临的职业培训和就业是一个临时供应过剩的情况。

3.2 采矿工程专业需要大胆和新奇的先进技术

采矿工程自动化、经济高效发展的未来是雄心勃勃的,和采矿项目的当前状态形成新一轮的对比。采矿工程,因为它的重要性,国家一直推动政策的重视。如过能同时增加环境保护的努力,培训专业人员的优惠政策,国有矿业企业改革的深化,以竞争机制,坚持适者生存,所有这些政策对矿山企业的生产力的进步,相关机构单元理论的研究和深化和完善将有极其重要的影响。采矿业本身是该行业的主导产业,致力于为工业企业提供能源重要的力量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中国的“入世”,经济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职业发展趋势显示有困难的这一机会。推进国家煤矿质量的持续改进,采矿业将会更加的凸显活力。

3.3 采矿学科的后续发展

中国现代矿业可以追溯到洋务运动时期,其理论研究和生产应用程序是独立的。全面的改革是以开放经济建设为中心,建立一个工业化水平是最重要的原则,致力改进环境效率低,低水平的自动化和其他严重的问题。着力推动解决中国矿业发展的矛盾正日益成为一个瓶颈。随着中国矿业行业正面临全球竞争,中国采矿业的理论研究和工业水平的进步更迫切的希望得到解决,采矿行业的兴起给我个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难题。因此,理论研究的深化和细化正成为采矿工程发展过程中的每项日程。采矿工程是一个系统的学科,它一共包括了地质、考古、历史和各项科学技术。但是,在当下我们还必须看到采矿工程专业研究正面临一个非常不利的情况下,由于矿业投资、劳动强度高、低水平的自动化、投资、慢效应等原因使矿业人才相对较少,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强化采矿理论学习和研究,探究出新技术、精密的自动化、环境保护、营造出一个集成的发展趋势。使采矿工程的发展有一个美好的明天变得并不遥远。

4 结束语

中国采矿业面临落后的技术和设备,技术含量低,对采矿工程专业发展构成了不利的影响,这些解决方案是逐渐需要一定的时间,简而言之,机遇和挑战并存的趋势是毋庸置疑的。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各种系统的逐步改善,使各种关系的合理化和采V工人专业素质全面提高化在采矿工程专业中得到一个好的发展。同时我们还需要对毕业生的工作分配慎重考虑,尽量做到学以致用。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一定的分析,参考。使我国的采矿技术能在国际上得到高速的发展,让我们每个采矿人都为之骄傲。

参考文献:

[1]李俊虎.采矿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J].西部探矿工程,2013(08).

[2]刘音,樊克恭.采矿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2012(03).

[3]郭胜忠,张朝辉,何静.采矿工程专业大学生专业认同感研究[J].校园心理,2010(05).

采矿工程专业研究方向第4篇

关键词:南华大学;矿物加工;核特色

作者简介:胡凯光(1964-),男,湖南宁乡人,南华大学核资源学院,教授;王清良(1969-),男,湖南宁乡人,南华大学核资源学院,教授。(湖南 衡阳 421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项目编号:2012-217)、南华大学高教研究课题(课题编号:2011XJG020)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5-0094-02

南华大学矿业工程学科是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和湖南省共建学科,具有明显的国防和铀特色。该学科1998年获采矿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2004年获矿业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获采矿工程博士学位授予权;2009年获矿业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0年获矿业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矿业工程学科包括矿物加工工程、矿物资源工程和资源勘探工程。南华大学矿物加工专业1959年开始招收矿物加工工程本科生,几十年来,在教学、科研和对地方经济服务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核工业创业时期,国家对铀矿行业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及资金,使铀矿业形成了相当规模。改革开放后,核工业民,经费人员缩减,核特色地矿类专业的发展陷入困境。

进入新世纪,核电的快速发展使得铀矿企业对核特色矿物加工专业人才的需求加大。核特色矿物加工专业的毕业生重新成为企事业单位受欢迎的人才。在时代赋予的机遇和挑战面前,矿物加工本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等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革,成为迫切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2012年,湖南省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决定将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南华大学、湖南科技大学等5所二本高校调整到本科一批录取,这给核特色矿物加工专业的生存发展提供了新的挑战与机遇,同时也对核特色矿物加工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专业建设及培养方案改革

1.跨学科交叉研究

为改善培养人才的知识结构和专业人才对前沿学科、新兴学科知识的掌握与应用,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坚持以国际先进水平为目标,围绕铀、传统选矿和湿法冶金进行跨学科的交叉研究,实现矿物加工过程的“高效益、低能耗、无污染”。专业研究发展形成以下几个主要的方向。

(1)湿法冶金。包括地浸采铀、地表堆浸采铀和原地爆破浸出采铀的理论及关键技术;铀矿石高效破碎系统;泥岩型铀矿制粒的粘结剂;细菌浸铀理论及关键技术等。

(2)铀水冶理论与工艺。包括铀矿浸出液的分离纯化、铀的吸附淋洗、重铀酸盐的精制理论、技术及工艺;不同类型铀矿浸出液中铀的吸附与淋洗的机制等。

(3)铀矿冶辐射防护与环境保护。包括铀矿山及周边地区放射性核素在地下水和土壤中的迁移转化机制、放射性废水的生物和生物-化学处理的机制和技术;铀尾矿库放射性污染物在浅层地下水中迁移、转化的机制与治理技术等。

2.改革培养方案

南华大学矿物加工专业自2005年重新招生以来,分别制定了2005版、2007版、2009版、2011版人才培养方案并进行了实践,取得了较好成绩,在此基础上又制定了2012版人才培养方案。在2012版人才培养方案中更好地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思想,实现模块化、差异化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012版人才培养方案中,核特色矿物加工本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在更加突出核特色的同时,兼顾了湿法冶金和传统选矿。

南华大学正处于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阶段,目前已进入一本招生学校行列,同时随着学校教育规模的扩大,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能力差异、兴趣差异、城乡差异将会明显加大,为此,高等教育质量观和人才观必须作出相应变革,课程建设及课程教学也必须进行相应调整,教学改革应首先从培养方案的改革着手。

二、矿物加工课程体系改革

课程是教育的心脏,必须通过课程的教学来实现人才的培养目标。

1.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

(1)推进课程的结构化教学。将教学计划中的课程设置为公共基础课板块、学科基础课板块、专业方向课板块和选修课板块,以实现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

(2)专业课程模块化。南华大学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学生毕业后就业方向主要有三方面:一部分学生进入核工业矿山、工厂从事铀水冶工作;另一部分进入铜、金等金属、非金属矿山从事湿法冶金工作;第三部分到金属、非金属选矿厂从事传统的选矿工作。因此专业课的安排也围绕铀水冶工艺、湿法冶金、选矿三大块,教师应以综合能力培养为中心开发课程,组织教学,使专业课的教学更加贴近生产实际,培养出的学生更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

(3)加强课程的实践性。为加强课程的实践性,“铀水冶工艺学”、“溶浸采铀”、“矿物加工学”、“矿物岩石学”、“矿物加工试验研究方法”、“分析测试技术”等大部分专业课程开设了实验课,“铀水冶工艺学”、“矿物加工试验研究方法”和“选矿厂设计”三门课开设了课程设计。实验课程内容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探索性实验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南华大学矿物加工工程专业课程体系

近年来,我国矿物加工教育界对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许多研究和探讨。南华大学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充分考虑和借鉴了学者们的成果,并结合本校矿物加工核特色,将整个课程体系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平台、学科基础课程平台和专业课程平台如表1所示。

(1)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

1)公共基础课程平台。公共基础课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外语、体育、计算机基础、军事理论和训练等课程。大学四年会一直开设外语和信息技术课程,且采取分类、分层次的教学方法。一、二年级开设大学英语和计算机基础课,高年级安排双语教学课程、专业英语、计算机专业应用及包含外语和计算机教学内容和要求的选修课程。

公共基础课一方面为学生学习专业奠定知识和能力基础,另一方面为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完善人格奠定知识、情感和意志基础。

2)学科基础课程平台。学科基础课程平台是向学生传授从事某一学科方向所必须的基本理论、知识、技能和态度,并为学习专业课奠定基础,为学生日后的交叉综合研究能力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课程设置尽可能采用综合化课程,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达到“宽口径”的要求,同时使学生对自己以后学习、从事的专业有所了解。

南华大学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矿物资源工程专业和矿物勘探专业三个专业合在一起成为地矿类大类,这一大类内的学生大一课程一样,而通过大一一年学习后,学生自主选择专业。

3)专业课程平台。专业课程平台强调专业的前沿信息和专业发展的前瞻性,按照拓宽专业口径与灵活设置专业方向相结合的原则,课程设置要突出专业特色,以增强学生就业的针对性。表2列出了南华大学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平台的具体课程。

选修课板块可以拓展学生的自主学习空间、营造个性发展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学生通过选修不同知识层面的学科,形成特殊的知识结构、拓宽视野、训练创新思维。

4)实践教学环节。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军训(2周)、实习(金工实习、电工电子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计、学年论文、项目实训、毕业设计(论文)、社会实践(独立生产实习)等。

5)第二课堂。积极开辟第二课堂,探索“研究型”课外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于学有余力,而又有志于从事科学研究的学生,除了对其鼓励和引导以外,还应积极为他们开辟第二课堂,使其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探索性实验。

为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可以让学生直接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绝大部分是结合教师科研任务进行。

三、效果与问题

1.研究与实践的初步效果

自从南华大学重新开办矿物加工工程专业以来,一直突出强调坚持“核”特色,努力把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建成南华大学的品牌专业,为核工业和地方经济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国防工业、核工业发展需要,具有良好敬业精神、较高的道德水准和科学素养,具备从事矿物(铀及其他金属、非金属)分选加工和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的生产、设计、科学研究、开发、技术改造及生产管理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通过近几年的教学改革,本校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特色教育已经取得初步成效,主要表现在毕业生的就业率和考研率上。详细数据见表3、表4、表5、表6。总的看来,近四年来矿物加工专业毕业生人数每年增加,读研率每年增加,毕业生在核工业系统内就业的比例在10%~30%左右,一次就业率100%,读研率在20%左右。

2.存在的问题

南华大学矿物加工专业一直坚持走“铀矿冶”特色、兼顾湿法冶金和传统选矿的办学道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师资力量不足、专任教师的专业结构不太合理。目前,南华大学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有专任教师7人,5名教师本科毕业于化学专业,都是从核工业第六研究所进入南华大学,从事的研究方向也与矿业相关,例如:溶浸采铀、细菌冶金、铀矿浸出液的分离纯化、铀的吸附淋洗、重铀酸盐的精制的理论、技术及工艺、铀矿冶辐射防护与环境保护等。他们对目前该校矿物加工方向教学的要求还不太适应。

(2)缺乏合适的核方面专业教材。关于矿物加工核方面的专业教材不多,最近两年相关教师已编写三本核方面教材《核工业微生物学》、《铀水冶工艺学》和《溶浸采铀》。

(3)教学经费不足。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本校坚持走“铀矿冶”特色、兼顾湿法冶金和传统选矿,因此学生必须到铀矿山、湿法冶金矿山、选矿厂实习,但是分配到矿物加工工程系的教学经费非常有限,制约了许多教学环节(如让学生到一些较远矿山实习等)的开展。

参考文献:

[1]张晋霞,牛福生,聂轶苗,等.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创新性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J].煤炭技术,2009,28(12):152-154.

[2]鲍洁,梁燕.应用性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8,(5):l6-19.

采矿工程专业研究方向第5篇

关键词:采矿工程专业;高等工程教育;可持续发展;卓越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5-0205-02

为适应我国从矿业大国向矿业强国发展的需求,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采矿工程专业必须顺应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的指引,根据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矿产资源开发要求,以及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在全球范围获取矿产资源的形势,结合采矿工程的工程教育特点,根据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要求,着力改进和完善人才培养教学体系、加强素质教育,培养掌握现代高新技术和决策能力的综合性、国际化矿业类卓越技术人才。为此,东北大学采矿工程专业作为每年向国家输送大批高层次矿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工程教育重点建设专业在以往教学改革成果基础上,总结我国工程教育历史成就和借鉴国外成功经验,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对本专业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改革。

一、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根据我国工程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重点:一是要更加重视工程教育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二是要更加重视与工业界的密切合作;三是要更加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四是要更加重视工程人才培养国际化。东北大学采矿工程专业以培养卓越工程人才为目标,对原有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取得了一系列高水平的效果。其中:《采矿学》课程2008年被评为国家精品课,《岩石力学》课程2008年被评为辽宁省精品课;《采矿学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实践》教改项目2008年获东北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2009年获辽宁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矿业类研究型人才培养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教改项目获2010年东北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2012年获辽宁省教学成果一等奖;《采矿学教材建设》教改项目2012年获宁省教学成果一等奖。采矿工程专业于2010年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特色专业;2012年本专业被列入“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以卓越采矿工程师培养为背景,东北大学2012年申报的“采矿专业综合改革试点”被教育部列入《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进行重点建设。多年来围绕教学改革的教材建设工作,目前已经完成包括《采矿学》等教材建设20余部,其中《采矿学》等4部教材为部级规划教材。

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围绕国家资源战略对矿产开发利用技术的重大需求,针对现代矿业的新特点与内涵,以新的视野和思维,能够解决深部困难条件的安全高效采矿方法和工艺问题、经济-生态一体化规划设计及数字矿山、矿山动力灾害发生机理与预测、矿山生态修复与矿山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问题。

二、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21世纪的矿业类人才必须具有可持续发展所需的资源观、经济观、生态观和全球观。针对这一全新的要求,本学科对教学体系结构在原有基础上优化与调整。在以往教改成果基础上,以构建创新型国家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按照我国工程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重点,教育部培养卓越工程人才的总体要求,充分借鉴世界先进国家矿业工程类专业高等工程教育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探索矿业工程类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模式,引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发挥产学研合作教育传统与优势,实施矿业类专业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建设。新的教学体系建设重点落实在主干专业课群教学内容的改革上,在采矿方法与工艺教学中增加了新方法、新工艺、优化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改革目标最终实现优势集成、资源整合、特色鲜明,为国家矿产资源开采领域培养大批具有扎实基础理论、宽厚专业知识和坚实实践能力的卓越采矿工程人才,成为资源环境领域面向全国、紧跟国际科技前沿的理论研究、技术创新及高级专门人才培养基地,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本次主干专业课群教学内容的改革以矿产资源的安全、高效、生态型开发和利用为主线,实现教学与科研的互动和相互促进,凝练成四个主要研究方向作为实施改革目标,进行重点建设:(1)深部困难条件的安全高效采矿方法和工艺问题。以复杂难采矿床的“两高”(高效率、高效益)、“三低”(低损失、低贫化、低事故隐患)开采为目标,以“三律”研究(散体流动规律、岩体冒落规律、地压活动规律)为基础,开展绿色、高效、低贫损、低废、安全开采的工艺、方法和技术研究。基于研究提出的随机介质放矿理论、控制岩体冒落的冒落线与冒落散体的相互作用原理、控制地压活动的崩落卸载原理等,研发金属矿床地下高强度、低贫损开采工艺技术、巷道与采场支护理论、厚矿体高效开采模式、中厚矿体低贫损开采模式、卸压开采技术、岩体综合稳固技术、水体下采矿、岩体冒落预测和控制技术等,形成了“三律”适应性开采理论与技术体系。(2)经济-生态一体化设计与数字矿山。适应经济-生态一体化设计与数字矿山要求研究开发矿山开采方式、方案的生态化、数字化设计方法与平台,在矿产开发中践行“环境友好型设计”的新理念,在露天金属矿和煤矿的整体优化、地下和露天矿生态压力量化和生态成本计算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基本形成了矿山开采重要决策的优化理论与方法体系,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矿山优化设计软件系统,实现了整个矿床的经济效益最大化和环境冲击最小化;进一步完善岩石应力与灾变遥感观测实验系统,建立三维建模与仿真实验系统和高精度变形监测系统,基本形成数字矿山的数据集成、共享、建模平台,初步建立了采矿虚拟现实系统。(3)矿山动力灾害发生机理与预测。以岩石工程中的破裂失稳与智能控制为核心,运用实验、理论分析和数值试验方法,系统地研究岩石破裂与失稳的基本理论和控制技术。基于提出的失稳加载条件下研究岩石破裂全过程的学术思想,研究非均匀岩石介质的脆性损伤失稳理论,揭示破裂过程中的伴随特征(声发射、红外辐射等);针对深部开采的“三高”(高地压、高地温、高井深)对矿产开采提出的新要求,深入地研究“三高”环境下岩体的力学性能进行,以围岩破损区、关键点位移、最大拉应力、工程成本等的综合判别作为优化目标,研究结构可以自动识别的神经网络模型、优化目标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基于遗传算法构建多参数、全局空间上的搜索算法,建立考虑地质和环境力学效应的分区优化理论。研究适应深井困难条件的新方法、新工艺,如利用高地压进行诱导冒落和破碎的节能开采方法、废石不出坑的绿色采矿工艺等,并应用现代监测技术,研究高压、渗流和动、静载荷下岩体的破坏机理,实现岩体失稳的有效预测。以降低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冲击和提高矿物性能与附加值为目标,(4)矿山生态修复与矿山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进一步推进矿山生态复垦,以废弃物的生态化利用,建立矿业清洁生产与矿业循环经济产业模式,以减少土地占用为目的,研究煤矸石、金属矿山剥离废弃物及选矿尾矿等矿业废渣的综合利用和高性能、高附加值矿物材料制备成套技术。将矿业废渣无废化、减量化处置与充填采矿、环境保护紧密结合,构建无废矿山新的矿业发展模式,实现矿山无废、绿色开采。

通过科研与教学的互动,把最新的科研成果融入到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生深刻理解采矿工艺过程和矿业发展趋势。

三、成果的创新点

1.新教学体系改革更加重视工程教育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围绕国家资源战略对矿产开发利用技术的重大需求,针对现代矿业的新特点与内涵,以新的视野和思维,能够解决顺应深部困难条件的安全高效采矿方法和工艺问题、经济-生态一体化规划设计问题、矿山动力灾害发生机理与预测、矿山生态修复与矿山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问题。

2.以培养“综合素质高,社会责任感强”的创新性、实践型人才为目标,将人才培养定位与社会背景、产业背景、职业岗位背景及其发展趋势紧密结合,与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相结合,为矿业培养既掌握现代采矿技术,又掌握科学决策手段,能够从技术、经济、资源、生态等角度甚至战略的高度综合考虑矿产开发问题的卓越专业人才,是本专业的教学与人才培养特色。

3.根据工程教育的特点,构建采矿虚拟现实系统实践教学平台,建立三维模型,模拟凿岩、爆破回采等采矿工艺过程,促进学生对采矿工艺的理解和掌握,并实现采矿三维设计,提高学生的采矿设计能力和实践能力。

4.以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为契机,以完善“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工程实训、科研训练”四个环节有机结合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目标,与山东招金集团联合建设国家工程教育实践中心,构建实践教学系统平台,以矿产的安全、高效、生态型、信息化开发为核心,建设一个以现代高新技术和现代信息与决策技术为主导、能够解决未来矿山开采关键技术难题的矿业新技术研究基地和实践教学基地;通过产学研结合,着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夯实“实验教学、工程实训、科研训练”三位一体的递进式、全学程的实践教学培养体系。

四、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

本项目实施教学体系改革取得的研究成果不仅作为新知识更新到课堂上让采矿专业教学紧跟世界采矿科技的发展步伐,让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和理念得到更新,同时,也为各大矿山解决现场实际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手段。如:深部开采硬岩破坏、冒落规律研究成果先后为大石桥圣水菱镁矿、弓长岭铁矿等矿山诱导冒落开采方案提供了科学依据;露天转地下提出的崩落法多分段同时回采技术,成功解决了过渡期增产衔接难题,顺利解决了厂坝铅锌矿、海南铁矿、黑山铁矿、小汪沟铁矿等矿山的露天转地下生产难题。对复杂多空区矿体开采提出的利用基于“三律”(散体移动规律、地压活动规律、岩体冒落规律)的诱导冒落开采技术,达到了低损失、低贫化、低事故率、低成本、高效率的“四低一高”先进开采工艺技术体系。新建成的散体力学实验室为研究散体压力场和速度场提供了实验条件,为崩落法开采中的放矿规律等研究提供了装备和技术保障,如赞比亚Chimbishi铜矿、北铭河铁矿、弓长岭和眼前山铁矿等的采场结构参数优化提供了分析研究手段,结构尺寸进一步增大,矿石损失贫化大幅降低,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

通过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实验教学及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使学生实践、创新、科研能力有了较大提升。近几年本专业有百余名学生参加了相关教师的科研课题、80余人参加了校级创新实验以及国家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其中9项活动为校级优秀,5项省级奖励,2项部级奖励。

新知识体系的构建,使学生知识面得到了有效拓展;同时综合素质和强社会责任感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使我们的毕业生就业从国内扩展到国外,就业面从以前单一的有色和冶金矿山行业,扩展到石油、海洋、资源环境评价、地理信息系统和资源规划与管理等诸多行业。毕业生就业率连续5年100%,供需比达到1∶5~1∶6。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EB/OL].

http:///high/tbch/2010/zygcs/,2010,(6).

[2]新华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新华社.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新华社,2010.

[4]魏德洲,王青,任凤玉,等.矿业类研究型人才培养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1,(33).

[5]魏德洲.关于地矿类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1,(29).

[6]魏德州,王青,顾晓薇,等.采矿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教学体系建设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1,(30).

[7]王青,顾晓薇,凤玉等.采矿学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6).

[8]丁烈云.建设学生的大学、学者的大学、学术的大学[N].光明日报,2013-03-03.

采矿工程专业研究方向第6篇

    1.采矿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体系建设与实践     

    2.加强采矿工程专业本科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对策分析      

    3.基于DATAMINE的三维采矿工程可视化建模技术研究      

    4.我国采矿工程专业改革现状与问题     

    5.数值模拟在采矿工程中的应用    

    6.全球矿业发展趋势及采矿工程专业培养导向      

    7.采矿工程专业工程实践性教学探讨    

    8.采矿工程剖面图计算机生成方法探讨       

    9.采矿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10.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1.采矿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教学体系建设与实践      

    12.采矿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    

    13.高校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14.采矿工程特色专业创新能力培养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15.采矿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     

    16.岩石力学数值模拟方法用于采矿工程的技术经济探讨与教学实践     

    17.采矿工程专业“多目标、立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18.采矿工程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分析与教改探讨     

    19.增强现实技术在采矿工程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20.浅谈采矿工程中绿色开采技术的相关应用    

    21.多元数值仿真技术在采矿工程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22.古典杨森散体压力理论的拓展及采矿工程中的应用       

    23.采矿工程专业紧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     

    24.采矿工程特色专业建设规划与进展    

    25.采矿工程的采矿技术与施工安全的研究与探讨    

    26.论以专业认证为导向的采矿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27.采矿工程三维可视化仿真系统框架     

    28.采矿工程剖面图计算机自动生成研究    

    29.采矿工程图形图素分级及数据化     

    30.岩石力学在金属矿山采矿工程中的应用    

    31.采矿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的研究与应用    

    32.采矿工程数值模拟的发展与现状    

    33.采矿工程三维可视化虚拟实验室建设    

    34.“紫金模式”下采矿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模式创新与实践     

    35.采矿工程施工中几个不安全技术因素及对策    

    36.中澳采矿工程专业教学的差异性研究    

    37.新疆大学采矿工程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探讨     

    38.新疆大学采矿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与特色    

    39.采矿工程专业虚拟实习及教学技术研究    

    40.中澳采矿工程本科教学体系对比与优化探索    

    41.采矿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现状及对策分析     

    42.采矿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 优先出版    

    43.采矿工程施工中不安全技术因素及解决对策    

    44.新形势下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45.新形势下采矿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讨     

    46.采矿工程新模式探析    

    47.采矿工程中的不安全因素及对策探讨      

    48.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模式    

    49.特色专业建设培养高素质创新型采矿工程专业人才     

    50.声发射技术在采矿工程中的应用      

    51.澳大利亚采矿工程教学方案制定与课程体系结构    

    52.现代化采矿工艺技术在采矿工程中的应用    

    53.采矿工程与地表位移的关系     

    54.基于采矿工程专业学生特点的教育管理模式构建    

    55.采矿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      

    56.采矿工程专业大学生专业认同感研究    

    57.采矿工程施工中不安全技术因素及对策    

    58.采矿工程施工中不安全技术因素控制研究    

    59.采矿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存在问题分析及体会     

    60.浅谈采矿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    

    61.浅析采矿工程井下工程测量工作    

    62.云南省富宁尾洞铜镍矿区采矿工程地质条件研究    

    63.探讨采矿工程施工中不安全技术因素及对策    

    64.采矿工程的采矿技术与施工安全的研究与探讨    

    65.浅谈采矿工程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66.新形势下采矿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探讨     

    67.采矿工程中的力学问题与分析    

    68.采矿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新模式探索      

    69.采矿工程专业课的教学思路探索    

    70.采矿工程中的常见问题分析及对策     

    71.采矿工程施工工程中不安全技术因素和对策解析     

    72.岩石力学在采矿工程中的研究现状和趋势         

    73.高校采矿工程专业新型实践教学模式构建及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      

    74.我国采矿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对比及启示       

    75.煤炭高校采矿工程专业实习教学的困境和对策     

    76.采矿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方向的探讨     

    77.采矿工程专业力学知识结构优化研究    

    78.采矿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分析     

    79.采矿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80.内外结合的专业培养目标综合评价方法及流程——以中国矿业大学采矿工程专业为例     

    81.采矿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    

    82.采矿工程中的采矿技术与施工安全探讨      

    83.浅谈采矿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84.西部采矿工程专业特色实验教学示范平台建设实践    

    85.影响采矿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的因素及对策     

    86.全国高等学校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实践作品大赛发展趋势初步探索    

    87.采矿工程施工中不安全技术因素及对策探讨    

    88.面向川南煤矿创新采矿工程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89.采矿工程中的采矿技术与施工安全探讨      

    90.浅谈采矿工程与力学问题的关系      

    91.高等院校采矿工程专业英语的教学方法分析    

    92.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采矿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建设    

    93.绿春县登天门景区边坡工程治理方案研究 优先出版    

    94.采矿工程专业毕业实习教学研究与探讨 优先出版    

    95.虚拟现实技术在采矿工程课程体系教学中的应用    

    96.浅谈3D打印技术在采矿工程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    

    97.浅谈采矿工程与力学问题的关系    

    98.虚拟现实技术及其在采矿工程中的应用    .

采矿工程专业研究方向第7篇

Abstract: For the past years, the number of students majored in the mining engineering specialty increases rapid, and the employment channel is broaden, and talent demand in mining area changes. The existing training mode has not fully met the needs of students' own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ve personnel training needs. Based on in-depth analysis on training mode of mining engineering specialty, the paper studies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l program of mining engineering specialty, which is significant to training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s of mining engineering.

关键词: 采矿工程;毕业设计改革;创新意识

Key words: mining engineering;graduation design reform;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0-0208-02

1 采矿工程专业办学改革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育人为根本,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以教学改革为动力,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改善教学条件为基础,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以提高质量、效益为目标,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注重“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充实专业内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使采矿专业持续、健康、快速地发展。

2 采矿工程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

培养大工程背景下的思想道德素质高,基础理论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对于统招定向生采用应用型的培养模式,强化专业,淡化基础,增加一学期的挂职锻炼环节,挂职锻炼的重点是逐级跟班实践,先从班长跟起,然后技术员、队长、矿副总、矿总工,各专业副矿长等,直至矿长。统招学生采用应用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现有课时计划基础上适量增加专业课的课时,以满足紧缺专业人才的急需。统招学生中的一部分学生具有考取研究生的实力,鼓励学生考研。

采矿工程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等诸方面全面发展,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具有遵纪守法、团结合作的良好品质,有较好的文化、道德修养和健康的身体、心理素质,有良好的行为习惯,面向一线,且具有进一步发展的潜力,获得工程师及科学研究基本训练的采矿工程方面的高级专业人才。毕业生可在相关的生产单位、科研、教学、培训、设计、管理等部门从事采矿工程及其相关领域的科研、教学、技术、工艺和施工设计、生产及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3 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规律的独特认识

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倡导以启发式代替注入式,增加课堂上与学生的互动,在功能上由教给学生知识向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转变。在教学方法的整体结构上强调学生学习的独立性、研究性及教学方法的多样性。采矿工程专业大力推行以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为核心的教学改革,加强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更新,采用过的教学方法有: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案例分析法、三向提问法、形象教学法、立体教学法、网络助学法等,采用讲课、大作业、小论文等灵活多样的形式,这些方法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目的性,取得良好效果,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

4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方案设计

对专业课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探讨,并依托创新实验区建设,重点对实验、实习、设计等实践环节进行改革,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探索创新实验区建设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探索学生创新能力的激励、评价方法,最终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研究将遵循PDCA循环,即:调研收集资料——理论研究——调研与分析——方案制订——教学实践——效果评定——改进提高。

研究将首先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然后通过优化课程设置,优化课堂教学加强实用性、加强实践性、加强实际性;通过“三教”(教会学、教会用、教会创)强化能力培养;建立创新实验区,为学生创新提供技术平台;成立学生科技创新小组,同时加强实践环节的过程性指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实验区在教学中的作用,使二者有机结合,共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人才。

5 紧缺人才培养模式新方向

5.1 教学带动科研,科研促进教学 教学与科研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教学与科研既不相互矛盾,也不能相互代替,没有科研的教学是不完整的教学,没有教学的科研不是高等学校中的科研,加强教学与科研的联系,在科学研究中开展教学活动,教学出题,科研求解,以科研成果支持教学改革,教学与科研互动,教学与科研互相促进[1][2]。黑龙江科技大学采矿工程专业教师近几年科研成果丰硕,教师在获得良好的科研成果的同时,很多教师积极探究课堂教学规律,探究科学发展前沿,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多位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将自己的科研内容融进了课堂教学之中,结合现场实际理解课堂内容,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科研对人才培养起到了切实的促进作用。

5.2 分类教学的实施及在教改中起到的促进作用 2009年6月,黑龙江科技大学采矿工程专业组织召开了“关于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修改的座谈会,根据此次座谈会及历届毕业生的反馈意见,采矿工程专业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定位与培养模式出发,全面修改了教学计划,对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采矿工程专业根据人才培养的需要,根据招生的方式不同和学校办学的定位,我们确定了不同层次的教学计划。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主要用于正常的统招学生,分类为制定。针对采矿工程专业定向生,专门制定了《定向生培养教学计划》。

5.3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展网络教学 为了切实改善教学效果,我们积极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实验仿真课件、模型制作、电化教学、多媒体、CAI课件等教学手段进行辅助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蒋青泉,宋燕辉.创新型高技能紧缺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煤炭高等教育,20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