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采矿专业技术总结(合集7篇)

时间:2023-01-27 06:55:55
采矿专业技术总结

采矿专业技术总结第1篇

我于2014年7月毕业于黑龙江科技大学,采矿工程专业。同年9月聘任为某矿掘进区见习技术员,2015年9月-2018年7月期间担任掘进301队主管技术员,负责掘进301队规程、措施的编制、审批及贯彻,并全权负责掘进301队现场技术指导工作 。2018年7月-至今担任集贤煤矿生产技术部掘进组现场掘进技术员,负责掘进各队组现场安全生产质量管理及技术指导;掘进规程、措施技术指导及审批;局部采区巷道设计;月末掘进安全生产质量标准化验收工作;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汇总及编制工作。

担任掘进技术员期间,掘进301队施工的二段东一采区一片下料道110工法,为保证采煤切顶过程和周期来压期间巷道的稳定,采煤在实施顶板预裂切缝前掘进301队在巷道顶板采用锚索挂拔丝网横纵双向加固巷道,并且对巷道前进左侧顶板打设切顶爆破孔。作为掘进技术员的我跟班施工110工法支护及切顶钻孔打设,我在井下现场贯彻施工要求,给点施工,施工过程中此巷道110工法施工难点在于切顶钻孔打设,措施要求切顶眼间距为300mm,孔口距巷道中线向前进左帮侧1850mm,孔深4800mm,切缝炮孔与铅垂线夹角为20度,并且保证切顶钻孔打设成一条直线,施工期间由于采用锚索钻机(MQT-130/3.2)施工直径42mm切顶钻孔,施工切顶钻孔角度不好掌握,施工效率低,由于施工工期紧,在施工的过程中我不断和员工交流,不断总结经验,完善施工方法,最终采用钎杆对比法,在已经量好的角度打设切顶钻孔,再在将一根钎杆插人钻孔中,利用这根钎杆作为参照物,以此类推,并且每10根检查一下钎杆角度,保证了巷道切顶钻孔施工角度,保证了施工效率,完美的完成了110工法顶板支护及切顶钻孔打设工作,并且得到了单位领导的高度表扬,并在于2019年6月在龙煤双鸭山公司第五届科学技术大会中荣获集贤煤矿坚硬顶板薄煤层切顶技术研究应用科技成果二等奖。

担任生产技术部掘进组现场掘进技术员以来,我不断学习,刻苦努力,并能够出色的完成领导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在现场技术指导管理中,我充分利用自己优点,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不断改善自己的不足之处,经过我的实干工作精神,曾多次受单位领导的表扬,在此我经常深入井下,为掘进各队组提供现场技术指导,保证了现场安全生产。针对掘进各队组的规程、措施的审批,我都认真负责,以现场实际为标准,保证了技术指导到位。对于掘进各队组安全生产质量标注化工作,我始终严抓,只有质量标准化高了,掘进各队组才能安全、高效生产。对于局部采区设计我多方面考虑,优化设计,尽可能减少队组施工难度,保证了队组生产效率的提升。我参与掘进系统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的汇总及编制工作,从中抓风险,制定管控措施,从源头遏制风险,保证了安全生产。

我很庆幸能够进入集贤煤矿生产技术部掘进组这个大家庭,在这里我学习到了很多知识,总之我会继续严格要求自己,我会更加努力的学习专业知识,不断地克服困难,从实践中不断的总结学习,不断的丰富自我,今后我会更加经常的深入井下,有针对性的学习现场、设计知识,努力提升自己业务能力水平,这样我才能更好的为掘进各队组提供技术指导,才能更好的保证集贤煤矿掘进安全生产,从而为煤炭事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采矿专业技术总结第2篇

(一)我国采矿业人力资源总体状况

1.采矿业从业人员的规模变化情况在1990年至2010年间,我国采矿业从业人员规模发展较为稳定:全社会就业总规模增长了16%,采矿业总规模增长了近17.2%,略高于全行业从业人员的增长速率;采矿业人员占全行业的比例维持在1.1%左右。其中,20世纪最后10年,采矿业总从业人员数减少了6万人,减幅为0.8%;而本世纪前10年增加了130万人,增长率达18%。本世纪前10年采矿业从业人员的增长速度远高于上个世纪的最后10年(具体见表1)。2.采矿业从业人员的受教育程度变动状况根据全国第五次、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00—2010年的10年间,我国采矿业从业人员的受教育程数据来源:全国第五次、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度得到极大提升,但文化层次依然较低:采矿业从业人员的人均受教育年限由2000年的9.1年增加到2010年的10.2年,提高了1.1年,达到高中一年级水平①(具体见表2)。在文化程度构成上,采矿业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从业人员数,由2000年的35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112万人,增加了77万人,占采矿业总从业人员数的比例由4.9%提高到13.1%,增加了8个百分点。高中文化程度从业人员数由154万人上升到195万人,增加了40万人,占全部人员的比例由21.4%提高到23.0%。然而,虽然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从业人员比例2010年下降到64%,但仍占主体地位,文化层次偏低,不利于采矿业机械化、自动化和安全生产水平的提高。

(二)我国采矿业分中类行业的人力资源状况分析

1.分中类行业从业人员规模增长情况我国采矿业分为煤炭采选业,石油和天然气采选业,金属、非金属采选业及其他采矿业。根据全国第五次、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00—2010年的10年间,这三个中类行业的人员规模变动情况如下:煤炭采选业的从业人员数,由2000年的406万人上升到2010年的496万人,增加了90万人,增幅达22.2%;其占采矿业总从业人员数的比例由56.5%提升到58.4%。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的从业人员数,由2000年的53万人上升到2010年的111万人,增加了58万人,增幅高达109%,在采矿业中人员规模增长速度最快;其占采矿业总人数的比例由7.4%提高至13.1%。金属、非金属矿采选业的从业人员数,由2000年的252万人降低至2010年的233万人,减少了19万人,减幅达9.2%;其占采矿业总人数的比例由35.0%减少到27.4%(具体见表3)。2.分行业文化程度构成状况石油、天然气采矿业从业者的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高中及以上学历人才占绝对比重,且10年内发展速度较快,适应了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对高素质、高技术人才的需求;煤炭采选业规模较大,受教育程度有极大提升,但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人员依然占主体;金属、非金属矿采选业人员规模减小,文化层次有所提高,但与其他几类行业相比仍处于最低水平。在人均受教育年限上,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由2000年的11.5年提高到2010年的12.7年,提升了1.2年,达到大学一年级水平;煤炭采选业由9.0年上升到9.9年,提高了0.9年,达到高中一年级水平;金属、非金属矿采选业由8.8年上升到9.6年,提高了0.8年,达到高中一年级水平。在受教育结构方面,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煤炭采选业由3.9%提高到10.5%,增加了6个百分点;金属和非金属采选业由4.0%上升到8.6%,提高了近5个百分点;石油和天然气由16.5%提高到37%,上升了近21个百分点。高中文化程度所占比例,煤炭采选业提高了不到1个百分点,而金属、非金属矿采选业10年间也仅提高了1.3个百分点,两个行业2010年高中文化程度所占比例均维持在20%左右;石油和天然气由51.6%降低至40.7%,降低了10个百分点;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所占比例,煤炭采选业下降了约7.5个百分点,2010年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所占比例略低于70%;金属、非金属采选业均下降了约6个百分点,2010年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所占比例略高于70%,占主体地位;而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10年间下降了10个百分点,2010年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所占比例仅为22.3%,学历水平普遍高于煤炭采选业和金属、非金属采选业。

(三)采矿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受教育程度现状

采矿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受教育程度偏低,其中工程技术人员的受教育水平更是低于专业技术人员的平均水平。2010年,采矿业专业技术人员总规模达到76万人,占采矿业全部从业人员数的8.9%;其中采矿业内的工程技术人员总规模为48.6万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比例达到63.8%,占采矿业总人数的比例为5.7%。在人均受教育年限上,采矿业专业技术人员2010年为12.5年,尚未达到大学一年级水平;其中工程技术人员的人均受教育年限为12年,仅为高中毕业水平。在受教育结构上,采矿业专业技术人员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比例仅为39.6%(其中工程技术人员比例仅为36%),不足专业技术人员数的二分之一,文化层次重心较低;不利于采矿业勘探、开采等技术水平的提升(具体见表5)。(四)勘测和开采工人的受教育程度状况分析2000—2010年间,我国勘测与开采工人的受教育程度有了较大的提升,但整体水平仍相对较低,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比例还不到30%,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人员占主体,受教育结构较差。勘测与矿物开采工人的人员总数,由2000年的415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474万人,占采矿业全部人员的比例由57.7%降低到55.8%。在人均受教育年限上,勘测与矿物开采工人由8.6年增加到9.6年,达到初中毕业水平,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在受教育结构方面,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员比例10年内提高了9个百分点,但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人员的比例仍在70%以上,勘测与矿物开采工人的文化层次较低(具体见表6)。同时与其他工人的受教育状况相比,2010年,勘测及矿物开采工人的人均受教育年限虽高于工人的平均水平,但与其他几类工人的平均水平相比较低。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从业人员比例为28%,高于全部工人比例5个百分点,但与其他几类相比仍处于较低水平(具体见表7)。由于勘测与采矿等岗位对人员的知识、技能、安全意识等有一定的要求,因此未来亟需提高这些岗位人员的受教育水平。

二、十年来我国矿业教育发展状况

(一)2000—2010年我国普通高等矿业教育的10年进展

我国普通高等教育体系中,以培养从事采矿业人才为主的专业主要涉及地质类和矿业类专业。根据教育事业统计报表,2000—2010年间,我国普通本、专科教育中,地质类和矿业类专业的招生呈快速增长趋势。在招生规模上,地质类和矿业类本专科合计招生数,由2000年的7002人增加到2010年的59057人,增幅为7.4倍。其中,地质类和矿业类本科合计招生数由5961人增加到28198人,占本专科总招生数的比例由85.1%降低到47.7%;专科合计招生数由1041人增加到30859人,所占比例由14.9%增加至52.3%。在专业设置点上,地质类专业的设置点数由38个增加到134个,增幅为3.5倍;矿业类专业设置点数由73个增加到244个,增幅为3.3倍(具体见表8)。

(二)我国中职矿业教育的进展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体系中,以培养采矿业人才为主的专业主要有资源与能源类专业中的选煤、石油开采、采矿技术等专业。2003—2010年间①,中职教育中以培养采矿人才为主的相关专业招生数,由2003年的8628人增加到2010年的42112人,年均增长率达22%。八年合计招生数为28万人,年均招生约3.5万人。专业设置点数由2000年的164个增加到2010年的343个,年均增长率为109%。

三、我国采矿业人才供求存在的问题

(一)采矿业对高学历、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旺盛

但高等教育培养能力严重不足2000—2010年,我国采矿业专科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员的10年增补量为76万人,自然减员量为7万人,10年补充量为83万人,则年均补充量应为8.3万人。②同期,我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地质类和矿业类专业的十年招生总数为32.7万人,年均培养3.3万人;毕业生总数为18.2万人,年均毕业1.8万人。若不考虑成人、网络本专科的人才培养及其他专业人才进入采矿行业等因素的影响,单从普通高等教育的地矿类专业人才供给和采矿业高学历人才需求的增长来看,这10年间,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的培养量远低于采矿业对专科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员的需求量,高等教育对地矿类人才的培养能力严重不足;同时,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表明我国采矿业市场对相应专业人才的吸纳能力较强,地矿类专业人才进入采矿业市场就业较为容易。

(二)采矿业高中文化程度人员中

中职教育所培养的专业人才所占比重较低,中职教育涉矿类人才的培养难以满足采矿业市场需求2003—2010年的8年间,尽管我国中职教育涉矿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能力提升,其招生数占中职教育全部招生数的比例由0.2%增加到0.6%,且涉矿类专业年均招生3.5万人,年均毕业2.3万人,但本世纪前10年,我国采矿业高中文化程度人员补充量为72万人,年均需补充7万人。若中职教育所培养的地矿相关专业人才全部进入采矿业市场就业,则采矿业高中文化程度人员中仅有30%的人员是由中职教育地矿相关专业所培养的,这一培养现状远远不能满足采矿业人力资源进一步提升的需求,我国中职教育涉矿类专业的培养能力依然不足。

四、对未来我国矿业教育发展的相关建议

(一)注重专业人才预测的研究工作

进一步扩大普通高等教育中地矿类专业人才的招生,并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地矿类专业毕业生对专业的认可度采矿业作为重要的原材料工业之一,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由于专业本身特点及市场等因素影响,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地矿类专业的培养能力不足,这将成为我国采矿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未来若要提高采矿业的发展速度,必须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做好专业人才预测的研究工作;并通过改革招生制度、奖助学金制度等措施来加大普通高等教育地矿类专业人才的招生规模和比例,使地矿类专业招生规模在总招生规模中所占的比例适当于采矿业在全行业中所占比例,为采矿业培养更多具有专业技术水平、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高学历人才。同时,高等矿业教育也应通过提高教学质量、进行课程改革、加强校企合作的联系等方式增强学生对专业的认可度与吸引力,为地矿类专业毕业生进入采矿行业就业做足准备。

(二)加大调整中职教育的招生结构

采矿专业技术总结第3篇

传统的采矿工程专业人才主要具备两大特点:

(1)知识结构全面。采矿工程专业被誉为煤矿企业“总工程师的摇篮”,国内绝大多数煤炭企业的总工程师毕业于本专业。作为煤炭企业生产技术和技术管理的总负责人,总工程师除了要具备本专业采、掘、支护方面的专门知识外,还需要掌握地质测量、机电运输、一通三防、开采沉陷、技术管理等专业知识。因此,必须设置相关的课程。

(2)实践能力突出。采矿工程专业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要求学生能够尽快将所学知识转化为综合能力,并应用于生产实践和科研工作;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的方案设计、图纸操作、实验设计和实施、数据分析与总结等实践能力。

随着国际采矿技术的进步和国民经济的发展,采矿工程面临的已经不仅仅只是开采问题,而是如何“科学、合理”的对矿产资源进行安全、环保、有序和高效的综合利用,因此,对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1)由单一的煤矿开采转变为煤与伴生资源的共采,如煤与瓦斯共采、煤伴生油母页岩开采等,这体现了科学采矿和不可再生资源充分开发的理念。

(2)对采矿方法的安全高效要求更加突出,体现安全发展的理念。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先进装备的推广应用,高产高效采矿技术、高资源回收率采矿技术、高可靠性采矿装备和安全技术成为采矿工程专业培养人才必须掌握的重要知识内容。

(3)掌握与环境友好的采矿技术,体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4)国际化采矿人才培养,响应我国“矿产资源开发走出去”的战略方针。因此,为适应采矿技术发展和煤炭行业所需人才培养的新变化,课程体系需要进行新的变革。

一、强化工学基础,拓宽知识视野

本专业新的课程体系中,课堂授课由原来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划分方式转变为通识教育课、学科基础课、大类基础课、专业课(含核心课、限选课和选修课)。

通识教育课是大学的基础教育课程,包含数学、外语、计算机、固体力学基础等,是后续课程的基础,该类课程学时达到总课堂学时的43%。考虑到煤矿的开采涉及到工程力学领域,为了强化学生的学科基础和未来发展,在学科基础课中,重点加强了力学、工程制图能力培养,以夯实工科基础;除了保留基础的工程力学、材料力学和弹塑性力学基础等课程外,补充了岩土力学以增强力学领域的知识背景;保留了画法几何、工程制图课程,使学科基础课程达到总课堂学时的15%以上。考虑到煤矿开采全面型人才的培养,地质、测量知识必不可少,因此在大类基础课中开设了相应课程;同时,为适应采矿技术的机械化、机电一体化、数字化,必须强化机电知识的学习,在大类基础课中安排了矿山电工、矿山机械、流体力学与流体机械、运输与提升等4门课程,使大类基础课时占到总课时的9%;通过上述课程的调整,使本专业学生的基础知识更加全面扎实,并将人才培养进一步拓展到交通、港口、其他矿山和城市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

此外,新的课程体系中补充了管理、资源与经济、环保等课程作为选修课程,使人才培养适应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和行业健康持续发展,并为今后成为煤炭行业高端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保持专业特色,夯实业务基础

课程的设置应首先保障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即成为合格的采矿工程技术人才。因此,在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中,确保了采掘工艺、矿压、通风与安全等课程及课时,保障了专业知识的全面深入,保持采、掘、支护、一通三防等采矿知识的全面性和特色。同时,为了保证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质量,每门课程均组建了3人以上的课程教师团队,由具有博士学位的正教授担任主讲教师,配备教师担任实验指导任务和课程设计任务。

为了适应矿山设计的数字化,在工程制图课程的基础上,在专业限选课程中增加了采矿CAD的课程,并在毕业设计中专门安排了计算机图纸绘制和手工图纸绘制的内容,以确保学生既拥有手工制图能力,又具有数字化设计的基础和能力。

为培养学生适应科研工作能力,掌握一定的工程数值模拟方法,增加了数值计算方法课程,培养学生利用FLAC、UDEC等通用软件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三、突出实践培养,提高综合素质

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通过课程实验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共同完成的。

在课程设置时专门加强了实验教学环节。在所有专业核心课程中,均配套建设了至少一周的课程设计教学环节,并配备了专门的指导教师(取代实验员);增加设计类、综合类实验环节,减少演示类实验学时,课堂教学配套的的演示类实验只有24学时(折合1.5学分,占总学分的1.6%),上机和其他操作类达到160学时(折合10学分,占总学分的5.1%)。为保障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并结合安全开采、与环境友好开采、可持续开采的特色要求,我系陆续建立了充填开采实验室、水患威胁煤层开采试验系统、煤与瓦斯共采实验平台等。

课外实践教学环节达到了43周,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其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达到22%。为此,我系与国有大型企业密切协作,先后建立了1个北京市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和31个本科教学实习基地。在实习教学过程中,采用2~3人的小组制取代班级制,保障现场实践教学环节的顺利实施和教学质量。

通过课内和课外的实践教学课程,使用于实践能力培养的课时达到总课时的29%,有力地保障了实践能力培养。

此外,为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加速知识向能力转化的进程,采用多种手段,在正常教学秩序中融入研究型教学内容。其中,主要的研究型教学活动是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和科研试验训练。我系全面推进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并优先结合国家纵向科研课题展开。从2009年开始,参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学生达到全体学生的80%,并正在扩展到所有学生。从2009年2011年,本科生结合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发表了学术论文22篇,其中EI检索9篇。从2011学年开始,我系教师科研试验活动向采矿工程专业所有本科学生开放,鼓励参与,并建立了奖励学分机制。

四、结语

通过优化课程体系,保持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实践教学的合理课时分配,建立了适应科学采矿人才培养的模式,本科生培养质量良好,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100%,保持全校领先地位。

随着现代采矿工业的飞速发展,各类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愈发迫切。本文探讨了我校采矿工程特色专业建设面临的问题和解决途径。今后将继续遵循科学发展的原则,遵循科学采矿的原理,努力完成合格人才培养的任务。

采矿专业技术总结第4篇

关键词:东北大学;《采矿学》;本科专业;教材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0-0031-04

一、概述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只有拥有了一流的人才,才有可能拥有未来。对于高等教育,培养造就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卓越工程人才,既是历史赋予高校的重任,也是我国应对新一轮科学技术革命和知识经济挑战的必然选择。东北大学作为我国设立矿业工程学科最早的地矿类高校,在总结以往人才培养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围绕如何为社会培养具有全面创造性、技术性卓越工程人才这一问题,在开展教学体系改革的同时,积极开展《采矿学》教材建设与改革工作,努力探索和实践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本文根据采矿工程学科专业培养情况,就《采矿学》本科专业教材改革与实践进行探讨与总结。

进入二十一世纪,采矿技术发展十分迅速,发展主趋势从之前的以机械化和大型化为主,转向全面信息化、数字化、自动化,与采矿直接相关的理论和方法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发达国家,地下铲运、凿岩等设备的自动导航和遥控操作、露天设备的无人驾驶和自动调度、全数字化优化设计等,已经在采矿实践中得到较广泛地应用。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最新趋势,是高度重视采矿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尽量降低采矿对生态环境的冲击,尽快恢复采矿损毁区域的生态功能。我国大型矿山实现了机械化开采,也实现了一定程度地信息化和自动化,如露天矿运输系统自动调度、选矿流程自动监测和控制、采矿方案的CAD设计等。

上述采矿科学技术的发展,对采矿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对采矿专业课程的内容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对相应教材的内容体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采矿专业课程的教材不仅需要涵盖基本采矿方法和工艺,而且需要涵盖现代采矿科技要求的新理论和新方法,如矿山计算机建模理论和方法、开采方案和各种参数的优化理论和方法、矿山项目的经济评价方法、采矿对生态冲击的量化理论和方法以及生态恢复等。

采矿科学技术发展对相关专业知识的系统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采矿专业人才应是具有系统性专业技术知识的综合人才。过去以采矿工艺过程划分的课程与教材体系结构,难以实现各工艺环节知识的系统贯通。例如:爆破只讲述爆破相关知识,没有把什么样的爆破参数设计应用于什么采矿方式方法和工艺环节进行有机联系;巷道支护只讲述支护方式及其在给定载荷下的设计计算,没有把不同支护方式与它们所适用的那些采矿方法的具体巷道工程进行有机地联系等等。因此,采矿工程的专业教材在内容体系上,必须把相关专业知识以采矿方式方法和工艺过程为主线融会贯通,实现高度地知识系统性。

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对矿产的巨大需求,需要利用越来越多的国外矿产资源。越来越多的矿业公司和采矿技术与管理人员走出国门,在国外从事矿产开采。而我国矿业在项目评价、设计、管理理念、方法和手段上与国外有较大的差别。这就需要采矿专业的知识结构能够兼顾国内的实用性和与国际的接轨,以便我国的采矿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在国外从事采矿时,能很快适应国际技术经济环境,促进国外资源的开发利用。因此,采矿工程的专业教材在内容体系上必须兼顾国内现实和与国际接轨。

东北大学《采矿学》教材针对上述需求并基于多年教学经验、多方反馈和大量调查研究编写而成,其内容体系在培养满足现代采矿科学技术要求的综合技术型和国际化专业人才中,正在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教材改革与建设目标

《采矿学》教材总体建设目标:以教材为载体,推动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和完善,不断提高采矿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使之适应采矿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

在内容上,《采矿学》融入了过去教材中没有的、在国内外采矿实践中应用较成熟并在高效采矿上(高经济效益、高生产率、低生态冲击)发挥重要作用的理论和方法,如矿床数值模型的建立、边界品位的确定与优化、露天开采最终境界优化设计、生产计划整体优化、地下开采“三律”(矿岩移动规律、地压显现规律、岩体冒落规律)、露天矿GPS调度、技术经济评价、采矿生态压力和生态成本等。针对我国矿业公司越来越多地走出国门开发利用国外矿产资源的需要,在知识内容上兼顾国内应用和与国际的接轨。

在体系结构上,以采矿方式方法和工艺过程为主线,把相关知识和技术融会贯通,形成一个完整地体系。例如:在论述某一地下采矿方法的结构、采准工程布置以及爆破、落矿、出矿等工艺中,有机融合相关工程的参数设计、爆破设计、支护方式和适用设备选型等的相关理论和计算方法;在论述露天开采工艺中,有机融合各工艺的参数设计、设备选型配置、自动化调度等,并讲述相关的优化理论、模型和算法。

针对采矿工程机构和开采过程的时空性强、靠平面三视图难以建立完整的时空概念这一教学难点,《采矿学》教材配发了一套采矿工艺环节的三维动画短片,有效解决时空概念的建立问题。针对采矿工程教学有很强地实践性的特点,《采矿学》教材配发了“露天矿优化设计软件系统(教育版)”及实例数据库,学生可以用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知识运用能力,并可用于课程和毕业设计。

三、教材建设主要研究范围与实践内容

《采矿学》的编著者们长期从事采矿工程专业的教学工作,注重总结教学经验、收集反馈信息;注重掌握和跟踪国际、国内采矿领域的科学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教学方法、课程设置和教学手段;注重研究总结采矿工程专业课程的教学难点和解决办法。

在采矿工程专业的课程内容体系方面,系统收集了美国、欧洲和我国一些大学的采矿工程专业课程所用教材,认真研究其知识体系结构设计。把所有课程依据内容归纳为几个知识板块,分析了这些学校采矿工程专业知识体系和教材的特点、优点。与美国南伊利诺大学采矿系教授、工程学院院长合作完成了论文“A REVIEW OF THE EVOLUTION OF MINING ENGINEERING CURRICULUM(采矿工程课程设置演化的回顾与评述)”,在2011年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召开的第22届世界采矿大会(22nd World Mining Congress)上发表,引起国际采矿界不小的反响。基于上述研究并针对我国采矿工业的特点和对人才的需求,形成了改革完善采矿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和结构框架:采矿方法、工艺技术等“硬技术”与经济技术评价、决策和优化、生态化开采等“软科学”并重;强化应用数学和力学基础;国内实用与轨迹接轨兼顾。这一体系适应了现时和今后一个时期信息化、数字化、自动化、生态化采矿技术的发展对具有系统性现代专业技术知识的综合采矿专业人才的需求。

作为采矿工程专业课的主导教材,《采矿学》在内容体系设计上充分体现了上述指导思想和体系框架,做到采矿方法、工艺技术等“硬技术”与经济技术评价、决策和优化、生态化开采等“软科学”并重。在硬技术方面系统全面地更新完善了典型采矿方法、工艺和技术、设备,充分体现国内外在相关领域应用较成熟的最新研发成果。在软科学方面,系统论述了为高效采矿服务的经济技术评价与决策、数字建模、参数和方案优化等理论、方法、模型和算法。在具体的设计和计划程序与方法方面,既论述我国矿山设计和生产中广泛应用的程序和方法,又介绍国际(主要是发达国家)广泛应用的与我国有明显区别的程序和方法。这样,使用该教材教学,培养的人才不仅具有满足我国现时和将来一个时期采矿业发展的需要,而且满足走出国门开发利用国外矿产资源的需要。

在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采矿学》的编著者们经过深入研究总结出采矿工程专业课的教学难点:

1.三维空间概念的建立。采矿中各种工程有很强的空间性,各种工程、巷道的布置及其相互之间的衔接,相关几何参数的设计计算,都要求学生能够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空间三维概念。过去只能借助平面三视图凭想象来形成空间结构,教学时费时且效果不佳。

2.时序概念的建立。采矿不同于一般工厂的生产,后者的作业场地是固定的,而采矿中作业场所和对象是随时间以一定的顺序移动的。这就需要学生掌握采矿过程的时空发展程序,靠静态图解很难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3.实践性强。课堂上讲采矿方法、工艺时,为了具有普遍性,用的大都是典型方案。而采矿的一大特点是地质条件千差万别,实践中的方案与典型方案有较大地差别。把学到的一般知识应用到实践能力必须通过亲自动手来培养,而这是难以在课堂上实现的。

针对头两个教学难点,《采矿学》的编著者们花费大量时间研发了一系列采矿工程结构、工艺环节的三维动画短片,作为教学辅助手段与《采矿学》教材一起发行。应用这些动画短片,可以在很短时间内使学生建立起三维空间概念和时序概念,而且学生需要时在课余可以反复演放。这些教学辅助手段大大拉近了教学与实践的距离,提高了教学效果。

针对第三个教学难点,《采矿学》的编著者们专门研发了“露天矿优化设计软件系统(教育版)”,配以真实矿山的实际地质数据库和使用说明书,与《采矿学》教材一起发行。使用这一软件,学生可以自己动手,应用课堂学到的知识,对露天矿山进行优化设计,做出设计、计划方案,既深化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巩固了知识的掌握,又培养了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独自确定参数、方案的技术决策能力。这一软件还可用于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在很有限的时间里提高设计水平,锻炼设计能力。

四、教材改革建设创新与特色

1.教材改革建设创新。

(1)理论与内容创新。《采矿学》在内容上实现了重大突破,体现了采矿工程专业的专业课教学理念和模式的创新。我国一直到上世纪末,采矿工程专业的专业课教学一直沿用以工艺技术为主导的模式,只注重把矿石采出来所需要的工艺技术知识。这一模式在计划经济以及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渡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培养了国家急需的采矿技术人才。当市场经济占主导地位后,矿山企业面临的不仅仅是按照给定产量把矿石采出来的问题,生产经营的几乎所有方面都需要企业在国家和地方法律、法规下自主决策。是否投资于一个矿山项目、应规划多大的开采规模、什么样的生产计划能带来最大的经济效益等等,都需要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具有经济、技术决策和优化的知识。而且,进入二十一世纪,矿山企业不但需要关注经济效益和技术效率,同时需要关注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采矿学》在内容体系上实现了这一重要转变,创新了教学理念和模式,不仅更新完善了采矿方法和工艺技术等“硬技术”,而且把技术经济评价、决策和优化、生态化开采等“软科学”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并与硬技术有机融合,形成了一个适应时代需求的、新的采矿专业知识体系。

(2)结构创新。《采矿学》在上述知识体系的结构方面,以采矿方式方法和工艺过程为主线,把相关基础知识、技术和优化决策融会贯通。例如,在论述某一地下采矿方法的结构、采准工程布置以及爆破、落矿、出矿等工艺中,有机融合相关工程的结构参数设计、爆破设计、支护方式和适用设备选型等的相关理论和计算方法;在论述露天境界设计和采剥计划编制中,从传统的过程与方法逐步过渡到优化理论、模型和算法,在露天开采工序中有机融合各工序的参数设计与优化、设备选型配置、自动化调度等。这样,硬技术与软科学之间、仍然发挥作用的传统方法与应用较成熟的新成果之间、国内实用方法与国际的接轨之间,实现了融会贯通,形成了一个新的、完整的体系结构。

(3)实践创新。《采矿学》注重教学实践的创新。针对前述采矿工程专业课教学实践中的难点(即,三维空间概念和时序概念难以建立、实践性强),《采矿学》的编著者们研发了一系列采矿工程结构、工艺环节的三维动画短片,研发了“露天矿优化设计软件系统(教育版)”,并配有真实矿山的实际地质数据库。这些研发成果有效解决了采矿教学三大难点问题,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效果,培养了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材改革建设特色。《采矿学》在促进采矿工程专业课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尤其是内容体系的改革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其特色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内容新,具有显著的时代特色。作为专业知识载体的教材,《采矿学》充分体现了采矿科技和社会发展对采矿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提出的时代性要求。如今的矿山企业不能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和技术效率的最大化,同时需要关注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采矿学》在内容体系上体现了这些时代性需求,把技术经济评价、决策和优化、生态化开采等“软科学”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并与硬技术相辅相成。

(2)系统性强,具有完整的体系特色。《采矿学》不是在过去教材的基础上加入新东西的简单堆砌,它是以采矿方式方法和工艺过程为主线,把相关知识、技术和方法融会贯通,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例如,就爆破技术而言,除具有共性的基础知识外,在每一采矿工序中都阐述了针对该工序具体需要的爆破参数的设计计算、器材选择等。巷道掘进技术、地压控制技术、落矿出矿、优化与决策方法等也类似编排。这样,学生学习每一项单体技术和方法模型时,就掌握了其在采矿中的应用位置;在学到每一工艺、工序时,就掌握了需要用到的合适技术和理论方法。这一体系上的特色,大大提高了知识的连贯性和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3)教学针对性强,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色。《采矿学》十分注重采矿工程专业课教学不同于其他课程的特点和难点,有针对性地研发了一系列采矿工程结构和工艺过程的三维动画短片,有效解决学生在建立三维空间和时序概念中的困难;开发了“露天矿优化设计软件系统(教育版)”并建立了真实矿山的实际地质数据库,用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这些动画短片和软件系统是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有力支撑。

五、教材改革建设综合水平与成效

1.教材综合水平。在知识结构体系上,《采矿学》不仅凝结了大量的教学实践经验和反馈意见,而且纳入了国内外采矿工程的专业课教材及相关课程的优点。在《采矿学》的形成过程中,系统收集了美国、欧洲和我国十多所在采矿专业领域典型大学的采矿工程专业课程设置和所用教材,认真研究其课程知识体系结构和教材的特点、优点,博采众长,形成了改革完善采矿工程专业课程知识体系的指导思想和结构框架。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了国内外广泛应用的采矿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抓住信息化、数字化、自动化、生态化开采这一采矿科学技术的时展主旋律,提出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采矿学》的知识结构体系充分体现了采矿科技的新成果、新发展,实现了相关知识板块的融会贯通,既具中国特色又与国际接轨,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采矿学》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所承载的是具有时代性、实践性和方向性的采矿工程专业科技的知识体系。《采矿学》的十几次的印刷、在全国的大量使用,本身就是这一教学成果水平的证明。

2.教材改革建设成效。

(1)与教材建设相对应的教学改革及课程建设成效。《采矿学》教材及其承载的采矿课程内容体系,是在过去约15年中不断地教学研究、实践和改革中形成的。《采矿学》第一版被列入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九五”规划教材,得到学校的资助。2004年由该教材编著者主讲的采矿学课程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在学校的资助下经过四年的建设,2008年该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获得教育部和学校的资助,课程建设成果及其教学和课程体系改革成果于2009年获得辽宁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在上述课程建设项目的支撑下,针对教学和课程体系改革需求以及教学实践与反馈,对《采矿学》实施再版,并列入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于2011年4月完成改版工作,出版发行。

(2)教材应用及推广成效。作为采矿工程专业课的主导教材,《采矿学》在内容结构体系上的时代性和系统系已经得到业界的广泛认可。这一教学成果在全国范围得到广泛应用。据冶金工业出版社不完全统计,使用《采矿学》教材的有东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南大学、重庆大学、昆明理工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内蒙古科技大学、辽宁科技大学、河北理工大学、山东理工大学等高等院校,以及贵州、甘肃、福建、重庆、浙江等地的学校和企业。《采矿学》在方法和理念上注重与国际采矿实践接轨的特点,也适应了越来越多的矿业公司走出国门开发利用国外矿产资源需要,受到许多矿山企业管理者的青睐,把《采矿学》作为培训教材和参考书使用。

《采矿学》第一版被列入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九五”规划教材,于2001年1月由冶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先后九次印刷,印数25000册,发行量之高在这一时期冶金类专业教材中是少见的。基于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来自各方的反馈意见,并针对该书出版以来采矿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2005年着手再版工作和相关教学辅助手段的研发,《采矿学》第二版被列入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于2011年4月出版发行。第二版的发行速度比第一版大大增加,在短短的一年半时间内,印刷了三次,总印数达12000册,已发行10430册,在冶金工业出版社2011和2012年度出版的所有书籍中发行量排名第一。这充分证明了《采矿学》的应用范围和应用程度。

在实施效果上,《采矿学》首先是更新完善了在信息时代、矿业全球化和可持续发展背景下需要的采矿工程专业知识体系,为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采矿工程专业人才提供了知识载体。其次,《采矿学》充分注意到采矿工程专业课教学的难点对教学效果的影响。一系列采矿工程结构、工艺环节的三维动画短片在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在很短时间内使学生建立起三维空间概念和时序概念,并大大拉近了教学与实践的距离,提高了教学效果。使用“露天矿优化设计软件系统(教育版)”及其真实矿山的实际地质数据库,学生可以自己动手,应用课堂学到的知识进行优化设计,做出设计、计划方案,既深化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巩固了知识的掌握,又培养了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独自确定参数、方案的技术经济决策能力,提高了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

我国是矿业大国,在多种矿产的产量和需求量上都位居世界第一,但我国尚不是矿业强国。走向矿业强国需要掌握信息化、数字化、国际化、生态化矿产开发知识的大批专业人才。《采矿学》为适应这一需求而生,已经在全国范围的采矿专业人才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必将在走向矿业强国的道路上继续发挥作用。这一教学成果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王青,史维祥.采矿学(第1版)[M].冶金工业出版社,2001.

[2]王青,任凤玉,顾晓薇,等.采矿学(第2版)[M].冶金工业出版社,2011.

[3]魏德洲,王青,任凤玉,等.矿业类研究型人才培养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1.

[4]魏德洲.关于地矿类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1.

[5]魏德州,王青,顾晓薇,等.采矿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教学体系建设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1.

[6]王青,顾晓薇,任凤玉,等.采矿学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6).

[7]古德生,吴超.采矿与岩土工程复合型高级人才的培养模式与实践[J].现代大学教育,2004,(3).

[8]秦忠诚.采矿工程专业课程现代化教学改革与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教学,2004,(2).

采矿专业技术总结第5篇

【关键词】高产高效;矿井;途径

引 言

高产高效矿井模式的创建是20世纪世界采矿工业一直研究和探索发展的主要课题,随着采矿工业科技发展和进步,其模式的创建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80年代中、后期,我国已经具有世界先进的采煤技术和装备水平,并对煤矿进行了以集中生产为核心、综合机械化装备为基础和提高产量和效率为目标的高产高效矿井建设。但是由于我们产煤效率较低,产量等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不少的差距。因此说我国只有走高产高效矿井的发展之路,才能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才能扭转我国煤矿当前阶段用人多、效率低、安全无保障的现状,真正实现成本低、效率搞的高效矿井,从而促进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1、高产高效矿井的含义

高产高效煤矿是指通过现代化高新技术对传统采煤技术进行改造,采用新的采煤工艺和新的技术装备,运用新的控制检测设施和新的科学管理技术和方法,达到高产量、高效率、高效益的煤矿。

我国煤炭工业自从1992年提出创建高产高效矿井以来,按照统一部署和重点规划建设,1993年建成了潞安漳村煤矿、兖州南屯煤矿等12个高产高效矿井,至201年全国先后建成高产高效煤矿129处,其中矿井123处,露天煤矿6处。高产高效煤矿的技术经济指标,明显高于一般煤矿,而且逐年均有所提高。原煤产量从1992年的15805万吨提高到2000年的24246万吨,增产可7440万吨;在矿工作人员由318875人减到149246人,减少了169629人。总之,我国高产高效煤矿建设有效地扭转了煤炭工业过去增产靠增面增人的作法,有力地促进了工作面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对我国煤炭工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

2、高产高效矿井标准

我国煤炭工业结构具有两个比较鲜明的特点:一是办矿机制呈多层次化(国有重点煤矿、地方煤矿、乡镇集体及个体煤矿共存的办矿机制),二是技术结构呈多样化(综合机械化、机械化、部分机械化和手工业并存的多层次技术结构),使中国煤炭工业生产结构形成矿井数量多,平均生产规模小的局面。在充分考虑到上述特点的基础上,原煤炭工业部制定了不同的高产高效达标等级好量化指标,见表

3、建设高产高效矿井的途径

3.1建立健全高产高效矿井相关制度

(1)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以矿长为安全第一责任者,总工程师负责安全技术管理,安全矿长负责安全管理的管理机制。明确了各级的安全生产职责,层层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一级为一级负责,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安全生产体系。

(2)严格执行用工制度管理。在用人上,必须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并给每个员工建立了档案。自入矿之日起,个人的表现、业绩、专业技能都记录在案,以便因才使用,并且把品德好、业务精、肯吃苦、有协作精神,有工作能力的人提拔到重要岗位。在劳动组织上,坚持以风定产,严格控制下井人数,保障了矿井的生产安全。

(3)严格安全培训教育制度。煤矿安全教育培训是实现安全生产的重要基础。一方面,抓好从业人员专业技能培训。突出以回采工作面上的顶板支护操作技能培训为重点,并进行现场操作培训,通过专业技能培训,大大提高了从业人员操作水平。另一方面,抓好新工人操作技能培训。对新招聘的新工人进行脱产安全法律法规、专业知识、矿规、井下实际操作的培训教育,突出采煤工作面支护操作技能培训。再一方面,抓好各类专项培训。针对新设备管理、使用、维护,请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专题讲座。 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强化技术,严格管理,优化了生产系统,减少了生产环节,提高了经济效益,基本达到安全高效的目标。

3.2采用新技术,提高装备水平

近10年创建高产高效矿井的工程实践证明,依靠科技进步,采用新技术,改革采掘工艺,发现机械化,提高装备水平是实现高产高效矿井的重要途径。自建设高产高效矿井以来,我国煤炭工业逐步加强对发展机械化和装备水平的认识,并把改革开采工艺与改造更新技术装备结合起来,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如厚煤层综采放顶煤技术,自1990年以后,我国将放顶煤开采技术试验阶段转入组织推广应用阶段。到目前为止,我国放顶煤开采不仅在技术经济指标上达到一流水准,而且在装备上特别是在放顶煤液压支架的研制上摆脱了仅靠引进而发展的模式,放顶煤开采技术有了突破性进展。为了确保高产高效煤矿设备的正常运转和生产安全可靠,我国在高产高产高效生产保障系统的监测方法和仪器仪表应用方面也采用了许多心技术,如“已经广泛将地震、地测井和物探方法用于探测井田和采区范围内的断层和构造,为合理布置采区和采煤工作面提供可靠依据。目前,我国高产高效矿井不少总裁工作面技术装备水平已达到或接近国际水平,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也已经达到和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同时现代化的装备及完善的机电管理体系又为高产高效提供了可靠的后勤保障。装备了可靠性强、性能高、自动化程度高、机电一体化、世界一流的先进设备,使矿井资源和装备实现了最佳结合,从而为矿井的发展创造了最大的经济效率和社会效益。

3.3高度集中生产,优化生产系统

建设高产高效矿井,主要是围绕开采工艺改革和采用新技术装备展开的,并通过改革开拓部署、优化巷道布置而达到开采煤层集中、水平集中、采区集中,从而极大简化了生产系统和生还环节,实现了矿井的高度集中生产。

4、结论

总之,建设高产高效矿井是煤炭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经之路,同时还是提升煤炭企业整体竞争力的根本途径,建设高产高效矿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它涉及到矿井生产结构布局的调整、生产要素的优化、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等多方面。因此煤炭企业要积极发展机械化,减头减面,提高单产、单进,改革开拓部署,减少井巷工程,合理集中生产;简化生产环节,完善生产系统;依靠科技进步,采用新技术和新装备,实行科学管理,从提高矿井综合生产能力做起,逐步达到高产高效的目标。同时,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搞好转产分流和人员的安置工作。建设高产高效矿井要因地制宜,根据矿井的实际条件,提出相应的建设标准。各个矿井要从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才能推进高产高效矿井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李秋辉.深矿井冲击地压及防治措施[J].煤炭技术,2008(7)

[2]鲁建成.深矿井开采[J].煤炭技术,2006(4)

[3]马新民. 矿山机械[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5

[4]洛建军.屯兰矿智能化综采工作面液压支架选型浅析[J].太原科技,2009(1)

采矿专业技术总结第6篇

因此,为满足社会用人单位对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特别是对人才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要求,有必要对采矿工程专业本科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进行深入探讨。

一、工程实践性教学存在的问题

采矿工程专业本科工程实践性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由许多原因造成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专业培养方案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对国内相关高等院校调查表明(全国高校采矿工程专业第21届年会)采矿工程专业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普遍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采矿工程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能在采矿工程领域从事设计、生产管理和研究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但是,由于各高校近几年来普遍秉承“厚基础,宽口径”的办学思想,采矿工程专业的专业教学学时越来越少。课堂教学中,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基础、专业课程各占总课堂教学学时1/2政治思想教育方面的实践教学占集中性实践环节2/5以上;专业集中实践性教学在专业总教学学分中占15%左右。因此,在专业培养方案中,工程实践性教学所占学时不足。

(二)专业教学经费严重不足

目前,中国高等教育经费主要来源于各级政府财政拨款和学生学费。总体而言,采矿工程专业本科教学经费严重不足,主要表现在各种实验设施设备陈旧,实习经费很少。因此,造成本科学生实验实习时间少、内容少、过程简单实验实习质量普遍较差。

(三)教师队伍建设滞后

目前,采矿工程专业教师队伍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其中又以青年教师居多。随着时间推移,高学历、高职称教师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但是,具有丰富教学实践经验的教师较少,而在青年教师中,又普遍缺乏教学经验和工程实践经验。另外,教师的教学任务越来越重,科研压力也越来越大。据对国内13所高等院校采矿工程专业师资情况调查,总的生师比约为40I年级生师比约为10在本科教学以外,教师还必须将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用于成人教育、培训以及各种科研活动。因此,许多青年教师教学、科研负担过重,又缺少必要的进修和培训机会。

(四)矿山实习普遍流于形式

采矿工程专业本科学生矿山实习普遍流于形式,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其一是如前所述受实习经费限制,学校不能合理地选择实习地点、实习内容和实习时间;其二是矿山企业限于安全管理考虑,不希望学生去矿山生产现场实习,这些原因导致学生到矿山生产现场的实习次数和持续时间严重不足。因此,限制了采矿工程专业本科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矿山企业对采矿工程技术人才的新要求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矿山企业对采矿工程技术人才的要求也更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产技术管理能力

采矿工程专业传统的教学目标是培养矿山的工程技术人才和矿山生产管理人才。学生除掌握基本的矿产资源开采理论与技术外,还必须具备矿山机械设备选型能力,因为有的学生到矿山工作以后,主要从事矿山生产技术管理工作。近几年来,中国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实施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战略,矿山采用的生产工艺、技术和设备不断更新,因此,采矿工程专业的教学内容也要求不断更新。

(二)开采设计能力

对于采矿工程专业而言,矿山设计、建设和开采是该专业技术人员的本职工作,但由不同的单位和人员来完成。以前的行业技术政策规定,规模化矿山的开采方案设计、水平延深设计等是由专门的矿山设计单位来完成,矿山企业只完成矿山小范围的区域性设计采区、盘区、带区、矿块等设计以及单项采掘工程设计。目前,这种现状有被打破的趋势,即过去由专门设计单位完成的工作,部分可由矿山企业的采矿工程技术人员来完成。

2.专业设计要求越来越高

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时期,对采矿工程专业设计要求也越来越高。对采矿工程专业本科教学而言,过去完成专业设计所要求的能力是:基本的、独立的专业知识学习—各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结合矿山地质资源条件的灵活应用。但是,当前进行矿山设计还要求结合市场、交通、投资、政策等方面的知识内容。因此,当前对矿山设计要求更高。

(三)科技创新和技术开发能力

当前,随着经济社会高速发展,采矿工程专业人才还必须具备科技创新和技术开发能力。主要基于以下3方面的原因:一是矿山开采条件越来越复杂,主要表现在开采深度越来越深,地温越来越高,矿山压力越来越大,以及地质构造越来越复杂。因此采矿工程技术人员面对的工程技术问题也越来越复杂;二是采矿行业和其他行业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科技成果越来越多,如何根据矿山开采条件,利用他人成果解决本矿山实际的工程技术问题,也是现有采矿工程技术人员应该加以考虑的问题;三是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要求对矿产资源进行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即増大矿山生产的安全可靠性,减少对矿山环境的不利影响,综合考虑资源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等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为顺应21世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应该具有较强的科技创新和技术开发能力。

三、采矿专业工程实践教学探讨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的人才培养过程应是:基本知识学习—基本知识综合应用—结合矿山地质资源条件和开采条件基本知识的灵活应用—结合交通运输、市场、投资和国家政策的灵活应用。

(一)采矿工程专业人才的工程实践能力分析

具备矿山生产技术管理能力、矿山安全生产管理能力、矿山工程设计能力以及科技创新和技术开发能力等。前三种能力是直接面对矿山设计、建设和生产的该专业工程技术人才必须具备的能力,后一种能力是对矿山设计、建设和生产管理工程技术人才更高的要求,或专门进行采矿科学技术研究人才必须具备的能力。这四种能力都包含了采矿工程实践能力,即作为矿山设计、建设、生产管理和科学研究的采矿工程技术人才,必须要有很强的对采矿工程基础知识综合应用的能力,熟悉矿山设计、建设和生产全过程,在矿山设计、建设和生产过程中,能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采矿工程专业本科工程实践教学应围绕这一培养目标进行教学。

(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对策

1.完善专业培养方案

教学培养方案的制定,受教学条件、教学学时数、国家和社会要求等许多条件的限制。在采矿工程专业本科学生培养方案中,通过适当増加工程技术知识的课堂教学内容、专业实验教学内容以及増加矿山工程实践的时间和充实实践内容,是提高采矿工程专业本科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保障措施之一。

2.加强实践性实习基地建设

改进采矿工程专业本科学生培养方式,加强专业工程实践性教学建设,可采取如下措施:针对矿山工程问题,利用专题讲座、学术报告等形式加强本科学生工程实践性教学;通过加强专业实验基地建设,在专业实验教学中増加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内容;通过加强矿山设计训练基地建设,増加结合矿山生产需要的综合性工程设计内容;通过加强矿山实习基地建设,将学期内集中实习改为假期分矿山分组实习,増加实习内容,尽可能延长实习时间。

3.利用政策保障工程实践性教学

各级政府应该出台相关政策,加大对该类专业本科教学的资金投入,尤其是加大工程实践教学的专项资金投入。采矿工程专业属于艰苦专业,多数学生家庭经济条件差,而该专业综合性、工程实践性要求高,各级政府应该増加对该专业的教学拨款,并在学费减免、生活补贴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对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捐助;由于矿山实习现场条件艰苦,政府应出台政策强制矿山企业为采矿工程专业各类实习提供帮助,包括实习场所、实习经费补贴等。

4.师资队伍建设

在采矿工程专业本科工程实践性教学过程中师资队伍建设是很重要的。对于专业教师而言,既要有坚实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还要熟悉矿山设计、建设和生产全过程,把握采矿行业科技进步成果和发展趋势。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采矿工程专业教师也应该有一个不断学习和提高的过程。通过进修、培训、学术交流以及到矿山进行短期的工程实践等多种形式,可以不断地丰富教师的专业知识,提高其教学能力。

实施专、兼职教师结合制度,对提高采矿工程专业本科工程实践教学质量是很重要的保障措施之一。很多矿山工程技术管理、设计和专职研究人员,具有非常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在采矿工程专业本科教学过程中,应聘请他们来兼职授课,他们在专业知识教学过程中能引入大量工程实例,可活跃教学环境,很大程度地改善和提高教学效果。

四、结语

采矿专业技术总结第7篇

【关键词】专业定位;专业培养目标;采矿行业;高职院校

一、专业定位内涵

高职院校通过设置专业来为社会培养人才,首要解决的问题是为准培养人和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即专业定位。高职教育许多文件其实早已指出,培养的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它实际回答了为准培养人,即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但它是一种哲学思考基础上抽象化的语言,具体到各专业,必须和实际专业结合,要从高职院校专业的本质寻找答案。高职院校的专业是以行业企业的岗位(群)为依托来设置的,为谁培养人就应说清为哪些产业行业培养人、为哪些企业培养人,为哪些职业岗位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就应说清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高职院校专业定位的内涵实质就是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即为谁培养什么样的人。

二、采矿行业背景

我国的现代采矿业可追溯到洋务运动时期,现在其理论研究和生产应用均自成体系。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矿业发展迅猛。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主要的矿产品生产、消费和贸易大国之一。铁矿石、煤炭、多种有色金属矿等的生产和消费需求居世界首位。采矿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采矿业的发展为各个部门提供了丰富的矿物原料,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了支撑作用。自2003年以来,我国采矿业工业总产值占GDP比例成逐年上升的趋势。到2007年末我国采矿业的工业总产值达到23356亿元,占到我国2007年GDP总额的9.36%,比2003年所占比重提高3.96个百分点。矿业经济快速发展,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蓬勃发展的重要动力。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力度加大,新增矿产资源储量为采矿行业发展奠定了资源基础。

据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小型矿山数量多,规模小。矿山企业开采技术落后,开采技术落后资源回收率低、技术水平不高、管理不善、采取乱采滥挖、无序开采,甚至越层越界、非法盗采,给国有大型矿山造成很大破坏,直接造成资源采收率低、回采难度增大,对资源的破坏及浪费相当严重。中国矿业联合会组织有关专家预测,在未来的20年,由于世界发展中人口大国的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对能源和社会发展必需的原材料还会继续增加。因此,发展矿业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主要矿产品的需求增长也是必然趋势。国内市场正在成为矿产品重要需求市场。不断完善的法律法规也为矿业在国内的发展创造了一个更好的环境。可以说,国内矿业机遇很大。

我国采矿行业的发展方向是“大、新、快、优、省”建设新矿山,“大”是指关闭破坏资源、污染环境、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小矿山,建设大型矿山;“新”是指新建、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新模式;“快”是指快速度、快节奏、高效率;“优”是指优化设计、优化方案、优化流程;“省”是指节省投资、节约开支、节能环保,把新矿山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坚持以人为本,实施人才强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着力营造育才、用才、聚才新机制。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矿产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优化配置势不可挡。2004年年底,全国共有各类矿山企业12.94万个,其澳台商投资矿山企业199个,占0.15%,外商投资矿山企业271个,占0.21%;到2006年内资矿山企业为12.64万个,港澳台商投资矿山企业为256个,占0.20%,外商投资矿山企业为

338个,占0.28%。国内矿业企业早就走了出去,在其它国家开展矿业项目合作,并取得丰硕成果。

国内外采矿方法的传统分类法是按矿石与围岩稳固性的差别及对采区地压管理方法逐渐复杂的次序而进行分类的。为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在今后一定时期内采矿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为无废开采、机械化大规模开采、连续采矿以及深井采矿、溶浸采矿和充填采矿等工艺和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采矿技术条件的进一步复杂化,还将逐步发展露天地下联合采矿技术、无爆破采矿技术、自动化采矿技术和连续采矿技术。对大型采矿设备进行GPS和网络通讯技术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管理。通过上述分析可见采矿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立国之本,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采矿业人才是必不可少的。

三、采矿行业人才现状

目前我国矿业行业普遍存在人才缺乏、培养不足、流失严重的情况,对未来矿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阻碍。矿业企业人才可以分为高层、中层、基层三个层次,现阶段,基层的操作员工容易补充,缺乏的是中层业务骨干和高层经营管理人才。

采矿行业人才短缺,采矿行业是过去的冷门专业,目前随着中国矿业开发项目的增多,矿业需求职位呈现严重短缺现象。但与此同时,过去矿业作为中国的冷门专业人才储备不足,一些原来从事矿物能源的人才由于以前市场疲软已经转行,新生人才不能及时跟进,因此出现了人才的严重空档现象。因此,矿业开发人才已经成为人才市场的短缺人才。有资料显示:我国90%的矿山企业缺乏通风与安全人才,88%的矿山企业缺乏采矿专业人才,80%以上的矿山企业缺乏管理人才。以被称为“有色金属王国” 的我省为例,矿业从业人员中本科学历不到10%,而且多年呈现负增长情况。

采矿行业专业人才培养不足,已经成为包括煤炭行业在内的矿业行业健康发展的瓶颈。10年前,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对原矿业类院校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将大部分矿业类院校下放由地方政府管理。目前,矿业类院校管理是多元的:有的直属教育部管理,如中国矿业大学;有的直属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管理,如华北科技学院;而大部分则归地方政府管理,校名也大多由“矿业学院”改为“科技大学”、“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大学”等。传统意义上的矿业高等教育体系已经被消解。据统计,采矿工程类院校改革前,共有54个专业点,到2003年只剩下29个,目前只有25个,招生人数大幅减少。采矿工程院校出现‘非矿业’倾向,矿业类主干专业被压缩,招生数量削减,毕业生到采矿行业就业人数减少,采矿行业出现了严重的人才断层。据中国矿业大学的统计数字显示,2002年毕业生总数为3696人,到采矿行业就业数为440人,仅占11.9%,到2005年更降到7%以下。而且这一趋势在全国十分普遍。一方面,学生不愿意到基层矿业企业就职,造成厂矿普遍缺乏人才;另一方面,矿业院校数目和相关专业招生日益减少,或者干脆改换门庭,致使矿业人才培养雪上加霜。

人才流失严重,自我更新能力差,在一些老矿区,近几年本科毕业生和中级以上技术人才流失率高达46%,目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矿山、地勘部门一些老的专业人才相继退休,年轻大学生或技术人才,因矿业地处高山深谷、戈壁、沙漠,远离城市,工作、生活条件差,待遇相对较低,也想方设法调离矿山单位。因人才流失严重和自我更新能力差,不少矿山企业步履维艰。

四、专业人才需求

从企业经营的角度来分析,一般企业人才需求的结构主要有三个层次:高层管理人员,中层骨干人员和基层普通员工。对于我国矿业企业来说,基层的操作员工容易补充,缺乏的是中层业务骨干和高层经营管理人才。目前,我国矿业企业的基层员工队伍,在国营矿山中以固定的矿工为主,也有一些临时雇工,在民营企业主要以中短期雇工为主。由于目前大部分矿业企业的生产水平、自动化水平都不高,对基层操作员工的素质要求也不高,经过短期操作培训就可上岗,所以基层员工对于所有矿业企业来说,还不是十分缺乏。中层业务骨干和管理人员的缺乏是所有矿业企业共同的心病,尤其是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矿业人才更是缺乏。中层管理和业务人员,需要在相关领域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执行能力,但由于矿山的偏远位置和工作条件,容易造成这部分人才的流失,这种现象对于国营企业来说尤其明显,外资企业、民营企业高薪从国营企业挖人、聘人的现象屡见不鲜。在目前的情况下,中、高层经营管理人员的缺乏也是业内共识。在国营和集体内,由于地点和体制的原因,高素质人才往往不愿到偏远矿业企业就职,随着老一辈领导的相继退休,目前形成了人才的断层。而在民营企业内,大多高层领导学历偏低,有实际经验但缺乏知识理论,不能有效满足现代矿业企业对领导者的要求,这些都说明我国矿业中、高层领导人才缺乏已迫在眉睫。根据上述分析目前矿业行业人才缺乏,特别是中高层业务骨干和生产管理人才。对于金属矿开采专业的学生来将无疑有良好的就业前景和发展空间。

五、以往专业定位存在的问题

以往高职金属矿开采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不是真正依据企业职岗位用人标准确定的,而是间接或直接沿用普通本科高校相应专业培养目标。重视从学科角度分析学生需求,忽视行业、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培养目标缺乏针对性,造成人才培养与企业需要脱节,使学生毕业后不能适应就业岗位的要求。培养目标核心能力过多,造成课程较多,口径宽,无法实现所有目标。人才培养类型定位不准,一般将该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技能型人才”,技能型人才是指在生产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一定的操作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运用自己的技术和能力进行实际操作的人员。而对于目前金属矿山对基层操作员工的素质要求不高,经过短期操作培训就可上岗,所以基层员工对于所有矿业企业来说,并不缺乏。技术型人才是指掌握和应用技术手段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人才,由于技术型人才的任务是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因而,他们常处于工作现场或生产一线工作。在人类社会劳动的链环中,他们处于工程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之间。国外也有称之为中间人才。显然金属矿开采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类型应定位为“技术型人才”。

六、专业服务的行业定位

采矿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行业,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包括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和其他采矿业。根据金属矿开采技术专业特点就业面向应为黑色金属矿开采业、有色金属矿开采业、部分非金属矿开采业。

七、专业服务企业定位

根据目前调查有该专业需求企业单位可分为:矿产资源类、矿山企业开采类、矿山设计类和其它四种类型,其中:矿产资源类单位共需求占22%;矿山企业类单位需求占57%;矿山设计类单位共需求占5%;其它类型单位需求占16%。从中可见矿山企业类单位对该专业学生的需求量较大。

八、专业服务职业岗位(群)

(1)金属矿开采技术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岗位。根据通查实地、网络对专业职业岗位调查,主要对从事采矿工程专业工程技术人员在毕业后1~3年初次就业岗位进行调查统计,其中,采矿技术员占64%,生产管理员占24%,安全员占12%。(2)金属矿开采技术专业毕业生毕业后10~15年职业生涯中对应的职业岗位。根据通过实地、网络对专业职业岗位调查,主要对矿山企业、设计单位从事采矿工程技术人员在自己毕业后10~15年职业生涯中主要岗位及担任的工作任务进行调查统计。工程现场管理员占15%,采矿技术员占16%,采矿设计员占29%,安全员占12%,爆破技术员占10%,计划管理员占12%,通风技术员占6%。(3)金属矿开采技术专业就业面向岗位。根据上述毕业生初次就业岗位的分析金属矿开采技术专业就业面向岗位应为采矿技术员及现场管理员岗位。

九、金属矿开采技术专业就业面向定位

根据调查结果,目前矿业、资源类企事业单位都表示需要金属矿开采技术专业人才,毕业生就业形势很好,说明该专业就业市场前景广阔、需求量大。矿山企业对人才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以专业技术为主;(2)能胜任生产一线技术员和管理员工作岗位;(3)有一定综合素质、合作精神、思想品德和专业基础知识的技术人才。本专业就业面向定位应为面向黑色金属矿采矿业、有色金属矿采矿业、部分非金属矿山企业,从事采矿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作及生产管理工作。

十、专业职业岗位能力分析

十一、专业培养目标

根据上述分析并结合高职特点,本专业培养目标与专业方向为面向金属矿采矿业、部分非金属矿采矿业的矿山企业,培养掌握矿山开采专业知识,具有矿山开采现场施工和管理能力,适应采矿生产一线技术岗位和管理岗位需要的高素质专业技术型人才。能从事金属矿山企业生产一线地下矿床开拓开采施工及管理、露天矿床开采施工及管理。

十二、结语

目前开设金属矿开采技术专业的高职院校较多,应根据专业行业岗位的需求,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专业定位,对培养目标进行正确的描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培养的针对性,服务矿业经济建设。

参 考 文 献

[1]崔奎勇.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定位探究[J].教育理论研究.2010: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