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合集7篇)

时间:2023-09-19 18:29:32
公共安全体系建设

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第1篇

摘 要: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聚集场所,其安全工作关系到国家的资源财产和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建立健全完善的公共安全体系对图书馆至关重要。本文仅就公共图书馆的公共安全体系建设进行初步探讨。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11)05-0060-03

近年来,人类自然灾害以及火灾等灾害的不断发生,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危害,同时也暴露出了国家在公共安全建设中的缺陷和不足,为公共安全敲响了警钟,也让我们意识到建立健全完善的公共安全预防处置救助体系的重要性。图书馆是公共文化场所,其人员的流动性和聚集性,决定了公共安全隐患的存在,建立图书馆公共安全体系不容忽视。本文意在对图书馆公共安全的预防及处置等安全体系建设进行初步探讨。

1 图书馆公共安全的分类

安全是指不受威胁,没有危险、危害、损失,是在人类生产过程中,将系统的运行状态对人类的生命、财产、环境可能产生的损害控制在人类能接受水平以下的状态。从广义上讲,对安全的理解包括国家安全、民族安全、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国际安全、区域安全、生态安全等。

安全关系到每一个个体,安全涵盖人们工作、生活以及生存的方方面面。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当人们不断追求生活富足、家庭安康、社会和谐的目标时,也越来也感受到安全的重要性。不可否认,安全成为实现这一切目标的基础和前提。

图书馆是文献收藏、借阅、信息交流的公共文化机构。人的存在和人员的流动聚集,决定了图书馆必然是公众关注安全的重要部门。安全涉及很多范围和领域,就图书馆而言,其传统关注的往往是自身文献资源、藏书等物质方面的安全。安全以人为本,作为大众的活动场所,图书馆的安全应该上升到公共安全的高度。结合与大众安全最为紧密的环境等多种要素,图书馆的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应包含公共消防安全、公共环境及卫生安全、治安安全、自然灾害预防救助等方面。

2 公共消防安全机制的建立

公共场所消防安全历来是消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近年来,国内多起商场、娱乐场所火灾事故造成的重大人员财产损失,时刻提醒着人们消防安全的极端重要性。在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图书馆建筑设计规范》(JGJ38-99)、《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建标108-2008)等法律法规都对图书馆的消防安全防范作出了明确规定,消防工作已有法可依,但关键是严格遵照执行。

图书馆消防安全一方面要确保建筑物、图书文献的安全,另一方面要确保人员的生命及财产安全。建立完善的图书馆公共消防安全机制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2.1建立健全消防工作制度

一是要有充足的消防安全经费,并确保专款专用。二是要组建义务消防队,并定期组织开展消防训练,对单位内重点防火部位作到心中有数。三是要有健全完善的消防工作制度,包括消防工作职责、消防工作例会、消防宣传教育培训、防火检查和巡查、消防安全警示措施、防火公约、火灾隐患督促整改、消防器材维护管理、消防工作考评与奖惩等各项制度,并认真贯彻执行。四是要建立消防工作档案,包括单位基本情况、消防工作组和义务消防队、消防工作制度、消防会议和活动记录、消防宣传教育情况、防火检查和巡查记录、火灾隐患督促整改记录、消防器材登记册及维护保养记录、火灾事故记录等,并做到内容翔实,保存完好。

2.2 加强消防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要有现代化的消防安全监控系统和喷淋、气体等自动灭火系统,并做好安全设备的维护保养,保证各种设备运转正常。要有健全的消防水源、室内外消火栓、消防通道、疏散通道等,并有明显标志,做好消防器材的保养,使之时刻可以使用。要有专门的消防值班值守人员,做到“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

2.3 开展宣传教育培训

一是要在显著位置设置消防宣传栏、安全警示牌等,开展经常性的消防安全常识、消防法律法规、公共场所防火逃生知识等方面的教育,增强职工及公众消防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二是定期组织义务消防队进行灭火与逃生演练,做到会报火警、会扑救火灾、会自救逃生、会疏散引导,以确保在危机时刻能及时疏散引导读者至安全区域。

2.4 做好火灾预防和初起火灾的扑救工作

一是定期开展消防安全检查,做到检查情况有记录,对发现的火灾隐患和违反消防法规的行为有纠正措施,并督促落实。二是每日进行防火巡查,提示职工注意消防安全,及时发现并扑救初起火灾。

2.5 建立健全消防事件处置预案

要有消防安全事件处置预案,并根据实践不断完善。要结合处置预案,定期开展演练,确保图书馆工作人员尤其是直接面对读者的保安、保洁、一线借阅服务人员能全面掌握火灾救助技能,在出现紧急事件时能构筑起第一道防线,确保安全。

3 公共环境及卫生安全机制的建立

2003年,世界范围内的“非典”疫情,使国人对公共卫生安全的建设有了全新的认识。图书馆的公众聚集性质,也就决定了卫生安全隐患的必然存在。所以,建立完善的图书馆公共环境及卫生安全机制必不可少。

我国关于公共场所卫生安全的法律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这些为图书馆建立健全公共环境及卫生安全体系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法律约束。图书馆公共环境及卫生安全包含环境卫生安全、食品卫生安全和重大传染病疫情防控及突发急病紧急救助等。图书馆应当设立专门的环境卫生安全管理部门和人员,健全完善环境卫生安全管理制度,确保公众在图书馆的卫生及健康安全。

3.1 图书馆环境卫生安全

环境卫生主要包括空气、微小气候(湿度、温度、风速)、水质、采光、照明、噪声等自然环境因素;为公众提供服务的卫生设施、卫生用品、中央空调通风设备等设施因素。这些因素一旦不符合标准,就有可能对公众身体健康安全造成损害。做好环境卫生安全要做到:一是场馆内的空气、微小气候、水质、采光、照明、噪声以及为观众提供的用品用具等要符合国家卫生安全标准,并按照卫生标准、规范的要求定期进行卫生检测。二是建立卫生设施设备维护制度,定期检查卫生设施设备,确保其正常运行;采用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应当符合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相关卫生规范和规定的要求,并定期进行检查和清洁消毒。三是设置醒目的禁止吸烟警语和标志,严禁在场馆内吸烟。

3.2 图书馆食品安全

随着图书馆服务范围和内容的不断扩大,诸多图书馆内增设了读者餐厅、休闲吧、文化产品商店等服务设施,为观众提供餐饮等服务。因此,食品安全也必须得到重视。一是从业人员的健康保障。从业人员须进行健康检查,取得有效健康合格证明后方可上岗。对于国家严令禁止的患有相关传染疾病的人员坚决不予聘用。二是要严格按照食品法和卫生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做好食品的购置、加工、储存、检查等,确保出售的各种食品安全卫生。

3.3 重大传染病疫情防控及突发急病紧急救助

在这一方面,图书馆要重点做好以下几项。一是在日常工作中,要定期进行场馆环境的消毒,配备安全、有效的预防控制蚊、蝇、蟑螂、鼠和其他病媒生物的设施设备及废弃物存放专用设施设备,并保证相关设施设备的正常使用,及时清运废弃物,清理传染源。二是在发生重大传染病疫情时,要严格按照卫生防疫部门要求,做好各种监控防范,必要时关闭场馆。三是对从业人员进行必要的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在观众突发急病时能在第一时间给予正确的救助,为后期救治争取时间。

4 社会治安安全机制的建立

图书馆社会治安安全主要指维护观众在馆期间的人身、财产安全。目前,国内公共图书馆多已实施免费开放。观众成分的复杂性,为馆内治安管理增加了难度。暴力事件、意外事故、财产损失甚至恐怖事件等都有发生的可能。因此,治安管理至关重要。

建立治安安全机制,要做好几个方面。一是加强观众准入门槛的安全防范。在入口要利用安检设备进行全面细致的安全检查,确保观众不能携带危险物品进入。二是加强安保人员业务培训和训练,能识别可疑人员并进行必要的监控。三是进行不间断的巡逻检查,同时和辖区公安部门建立联系,请公安巡警定时对馆内进行安全巡查,对犯罪分子及不法人员形成威慑。四是对馆内地面、楼梯、栏杆、电梯等读者服务设施进行安全检查,使其符合安全标准,谨防因设备原因对观众造成人身伤害。五是要有反恐意识,谨防公共场所反人道、的恐怖事件的发生。

5 自然灾害预防救助机制的建立

作为建筑物,图书馆同样面临着地震、泥石流、狂风暴雨等自然灾害所带来的安全威胁。因此,自然灾害预防救助机制的建立同样不可忽视。要重点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一是图书馆建筑要严格按照《图书馆建筑设计规范》(JGJ38-99)、《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建标108-2008)等,做好图书馆建筑的选址及抗震等防灾设计建设。选址要远离河道、地震带等自然灾害易发地区;抗震设计要严格按要求达到相关标准,从建筑物建设源头就消除发生自然灾害的可能,最大程度的减少自然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害。二是要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知识和救助技能的培训和教育。工作人员要掌握基本的地震等灾害救助技能,并经常开展演练,在发生地震等自然灾害时,能及时引导读者做好防护和逃生自救,最大限度的确保人员的安全。

6 图书馆安全事件的预防和处置

安全工作重在预防,但是一旦发生安全事件,就要及时进行科学合理的处置,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和影响。主要做好以下几项:

一要建立完善的安全工作组织机构,负责安全事件的预防和处置。

二要结合各种安全事件的性质,制定周密详细的突发事件处置预案,并不断组织演练,确保发生突发安全事件时能及时处置。

三要和公安、消防、卫生、防疫等相关部门建立密切的联系,提供专业的指导,确保发生突发安全事件时各相关部门能快速介入,妥善处置。

四要建立公开透明的突发事件上报机制和报道制度,在发生突发安全事件时能及时上报相关部门,并通过新闻会等形式,及时向社会公布事件进展,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恐慌和猜测,造成不良影响。

五要严格按法律办事。法律是安全工作的保障,也是安全工作的约束。图书馆各项安全工作要严格按照各法律法规要求,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7 结语

公共安全机制的建立是图书馆管理现代化、科学化、法制化,服务人性化的重要体现。图书馆公共安全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将最终体现出政府对公民生命及健康的尊重。建立起完善的图书馆公共安全体系是图书馆的责任和义务,而它也将最终惠及公众、惠及百姓,为社会发展进步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尹伟巍.新编公共安全管理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

[2] 秦启文,李天安等.突发事件的管理与应对[M]. 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3] 樊运晓.应急救援预案编制实务――理论实践实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第2篇

[关键词]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城市化;分级管理

中图分类号:D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2-0000-01

1 前言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结构发展的必然方向。据统计,至2009年末我国的城市数量接近有700个,2011年我国的城市化率达到了50%,即有一半的人口都生活在城市中,而发达国家地区在80年代的城市人口比例平均就达到了70.9%。可以预见,在未来人类社会中,绝大多数人口都将生活在城市中。将城市作为一个系统进行研究,则包含了人口、建筑、交通设施、通讯设施、水电气管道等生活保障设施、卫生服务设施等子系统,这些系统复杂、多样、多变,极具脆弱性,很容易受到破坏而形成安全隐患,且关联性强,一部分受到损害,极易引发其他系统的病变,从而对城市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健康和正常生活秩序构成严重威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城市安全问题也变得复杂多样,暴雨大雪等极端天气、地震火山等地质灾害、台风海啸、火灾、交通事故、建筑物倒塌、工程事故等都可能造成重大损失,甚至可能由于城市交通运输、电力通讯设施的瘫痪,而使整个城市的居民陷入困境,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极具灾难性。因而如何实行科学合理的城市管理方法,建设高效、可靠的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模式,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城市系统具有复杂性和脆弱性,这就要求城市管理既要从整体上统一规划,又要从细节上逐个处理。整体规划是上层平台,细节处理是落到实处,只有从细节上、在基层上控制了危险有害因素,上层平台的规划才有意义。本文借鉴国外城市安全管理的经验办法,力求构建一种从整体出发、由基层设施支撑的新型城市安全管理系统。

2 城市危险危害分析

传统的城市灾害主要有城市自然灾害(地震、暴雨洪涝、雷电、暴风雪、大气公害等)、生活服务设施故障(供水、供电、供气设施和暖气管道等故障)、各类突发事故(交通事故、火灾、爆炸、坍塌等)、城市流行性疾病(SARS、HIV等)等。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进步,城市系统变得更加复杂,也衍生了各种可能的城市灾害,包括有城市信息安全灾害、通讯系统故障、高层建筑和地下设施等空间致灾隐患、公共群众事件、城市污染(水源污染、大气污染和核扩散等)、食品事故、恐怖袭击事件等,甚至还包括由某些因素诱发的城市恐慌,例如2011年3月日本核电站爆炸后,在某些不法分子煽动下引发了中国多个城市抢购食盐事件、在“非典”期间,居民大量抢购板蓝根等事件,这些都是城市恐慌。这些事件既无科学依据,又严重影响城市的正常秩序,给人们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更会伴生出各种违法犯罪事件,危害城市安全。如下图1所示为城市灾害发生的动力学过程(如图1)。

3 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

我国现有的城市行政管理是一种行政划分的分级管理,根据政治和行政管理的需要将城市层层分解为市、区、街道、社区,各级机构分别承担不同的管理职责。将政治、经济、教育等不同部门的权利层层分解,从而实现对城市的全面管理。但是纵观我国各大城市,在行政分级管理中,并未建设相应的全面城市公共安全分级管理体系。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越来越倾向于大型化、复杂化,为了实现城市的全面公共安全管理,则必须要建立相应的城市层级安全管理体系。结合实际情况,本文提出的城市安全管理体系分为市级安全管理、区级安全管理、街道级安全管理和社区级安全管理。各级管理机构分别承担相应的管理工作,履行管理职责,将城市的公共安全管理工作逐层分解,步步细化,将安全管理工作从整体规划落到具体工作,将各层工作责任到人,从而可以实现城市公共安全的全面管理。

4 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体系分级规划

4.1 市级安全管理

市级安全管理是整个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策划者、实施者、监督者和评价者。该级管理机构从城市整体出发,规划、分配安全管理的职责和设备设施。研究本市的安全管理工作内容,制定相应的计划和目标,并分解到下层机构。具体来说,市级安全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 建立基于全市的应急救援预案。该预案是对下级预案的补充,是从整个城市出发,救援对象是全市的任何地方。若一旦发现的危险有害因素超过了区级安全管理机构的处理能力,或者发生的事故等级超出了区级安全管理机构的处理范围,则需要启动该预案。

(2)将安全管理工作根据行政规划进行工作分配,建立各级安全管理机构,确定相应责任人,并建立对下级机构的管理、考察和评价制度。

(3)统一规划城市防灾救灾设施的空间。城市的空间规划是城市规划的一部分,在公共安全管理中则要求将必需的城市防灾救灾设施空间成为城市规划的准则之一。此类设施应当包括避难场所、道路网络、消防机构、医疗机构、物资场所、治安机构、废弃物堆放设施等。

(4)建立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和管理系统。安全管理系统应当简单、高效,反应迅速。将应急救援物资从整个城市的层面进行统一管理,可以精简管理机构。而且在物资储备时,综合考虑各区安全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可以将物资储备设施建设在更有利的场所。

(5)建立市一级的应急救援队伍,配备专业的接警人员。该部分是对下级救援工作的补充。应急救援队伍应当由专业人员和志愿队共同组成,且以专业人员为主、志愿队为辅。该队伍主要承担“110”和“119”救援工作任务。

(6)建立预防预报和警报系统。该系统包括对各类自然灾害(地震、海啸、台风、暴雨、冰灾等)、流行性疾病、各类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和核污染等)和可能出现危险事故场所的预报等,并建立相应的预防措施,建立专门的报警系统和24小时值班接警的工作制度。

(7)建立重大危险源监测监控系统和相应的紧急预案。

(8)对商业区、大型公共设施、娱乐场所、学校等建立专门的安全管理方案和应急救援预案;对两区之间责任不明确的地带建立市级管理方案;对市内安全工作的重灾区、特殊区建立专门的安全管理方案。

(9)建立灾后处理系统。

(10)其它工作。例如开展城市公共安全教育工作、消防演习、消除城市恐慌的行为等。

4.2 区级安全管理

作为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体系的中间层次,其主要职能是传达上级的安全工作计划、分配和监督下一级的工作,配合上下级的安全工作计划,并传达下级的反馈信息。其具体的工作内容应当包括:

(1)设立本区的安全工作站,分配责任人,建立良好的信息系统,及时传达或反馈上下级的信息。建立24小时接警工作站。制定本区的安全工作计划和目标,分配工作任务,并对下级工作进行监督和考核。管理和调动本区的应急救援物质。

(2)建立本区的应急救援预案,组织应急救援队伍,分配专职的救援物质管理人员。

(3)对本区的事故多发地带建立相应的防护制度,对危险源、重大危险源建立监测监控制度。开展本区的安全文化宣传工作和安全教育工作。

4.3 街道级安全管理

该层相比区级安全管理而言,其工作更倾向于联合社区级安全管理开展具体的安全工作任务,消除危险有害因素,预防事故的发生,对各类突发事件进行紧急处理,控制事故后果。其主要工作内容包括:

(1)设立本街道的安全工作站,分配2-3个专业安全人员,并制定值班制度。建立良好的信息系统,及时传达或反馈上下级的信息,建立24小时接警工作站。

(2)建立本街道的安全工作队伍。承担的工作主要是管理本街道的事故突发地带,发现和预处理危险有害因素,处理不了则上报上级机构。维持街道的正常秩序。

4.4 社区级安全管理

社区级安全管理是层级安全管理工作的核心,也是最终的落实点。在将来现代化的大城市中,瞬发性、灾难性的事故发生率应当较低,常见的则会是点发性的事故,这类事故多发于某个点,或者由较难辨识的危险有害因素诱发的,或者由突发性的设备设施损坏造成的。社区安全管理就是城市安全管理工作的末梢,从整体规划上,社区安全管理是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一部分,但从工作落实上,社区安全管理工作却是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主体内容。要建设主动的、全面的城市安全管理体系,社区安全管理是其中重要的部分。

(1) 建立本社区的安全工作站,分配1-2个专业安全人员,并制定相应的值班制度。建立及时、有效的信息传达系统,及时传达上级的危险危害信息,建立24小时警报工作站。

(2)建立本社区的安全巡逻队伍,及时发现和处理危险有害因素,维护本社区安全防护设施的完整。该巡逻队伍由本社区成员志愿组成,通过简单的危险源辨识、紧急搜救、事故的紧急处理等相关安全技能培训。

(3)在洪涝灾害、冰雪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爆发时,带领本社区人员转移到相应安全地带,配合专业人士搜救被困群众。在灾害期间安抚群众情绪,分发补给品,开展科普教育,预防次生灾害的发生。

(4)开展安全宣传教育,普及科普知识,消除社区内不必要的恐慌。

(5)管理社区内流动人员,防止的爆发。

结论

建立良好的信息传递系统,信息既能从上至下及时有效地传达,又能从下级反馈到上级,并获得回应信息。从分级上看,该体系管理办法全面包括了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各个角落、各个方面,并能从最基本上消除诱使灾害发生的因素。但是,结合现阶段我国城市建设的实际情况,本文提出的层级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体系还存在以下不足。

(1)该体系的建立是基于以下两个理想条件:①各层级间信息能够及时有效的传递,并能及时地获得反应信息。②各级工作人员都能坚守工作制度,尽力做好本职工作,能够积极主动地发现处理危险有害因素。这两个条件在我国现阶段还难以实现,也是制约本体系的主要因素。

(2)该管理体系的人员结构中,志愿者占了很大一部分,并强调了他们的工作能力。根据我国实际情况,现阶段的志愿者组织工作较难展开,需要进一步加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居民对社会的责任心和对社会活动的参与度,并通过培训,增强其对危险的敏感度,掌握必要的安全技能。

(3)本管理体系配置了大量的专业安全人员,一方面现阶段我国并没有如此多的专业安全人员,另一方面这些工作者都是基层工作,责任大、工作量大,但政府并无力为其支付相应的报酬,因而如何协调专业安全人员付出与回报的矛盾,将成为影响本管理体系工作有效性的难题。

(4)如何使城市的层级安全管理体系与现有的城市行政管理体系合而为一,构建精简、高效且职能明确、责任到人的城市综合管理办法,也将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第3篇

一、公共交通安全体系构建不足

1.安检措施缺乏。公共交通的特点是大众化、便利性、公益性,这些特点就决定了其安全是属于公共安全,因此,安全检查是必须要进行的。这些安检措施通常在公路运输、铁路运输、民航等公共交通出行中进行,其中民航的安检最严格,也最有效。安全检查措施是保证平安出行的基本前提,然而在公交车出行中,根本就没有安全检查措施,任何人都可以乘坐公交车。近年来发生的公交车爆燃事故中,大多是由于乘客携带了汽油,报复社会进而伤及无辜导致公交车爆燃,造成伤亡惨重的巨大代价。公共交通安全体系建设中的不足之一就是安检措施缺乏。笔者有时乘坐长途汽车,发现汽车站的安检也存在缺陷。没有专人值守,乘客有没有携带危险品,根本无人查验。如果有乘客携带危险品,蒙混过关,那后果是无法设想的,所以乘客携带危险品是发生公共安全交通事故的直接原因。

2.管理不到位。科学的管理在公共交通安全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如果管理不到位,经常会导致事故更严重。例如在成都公交车爆燃事故中,公交车超载无人管;发生事故后,公交车安全锤找不到,乘客无法破窗逃生;厦门BRT公交车爆燃事故中,公交车着火之后,司机坚持开车到站台停靠,这样做无异于火上加油,加剧了事故的严重性;另外,厦门BRT快线建好后,有市民就建议政府部门对BRT快线的安全隐患(包括超载)进行了分析。可惜,有关部门没有采纳,最终导致了事故的发生。这些管理不到位导致了事故的发生以及后续救援受阻,从而加剧了公共安全交通事故后果的严重性。

3.公共交通安全教育缺失。良好的公共交通安全常识是公众在公共交通安全事故发生后进行自救的重要依据。公众缺乏基本的公共交通安全常识,例如,即使公交车已经达到满座的情况下,还是要挤进去,以至于公交车里人满为患,乘客连正常的移动都无法进行。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爆燃事故,后果就十分严重,拥挤的公交车使得乘客的逃生变的十分困难。如果对上述的公交车载客量进行限制,那么即便发生不测,乘客下车的机会还是很大的,因此要加大对乘客的公共安全教育,提高公众对公共交通安全的认识,从而有效防范公共安全交通事故的发生。

二、完善公共交通安全体系对策

1.加强安检。对利用公共安全交通工具的乘客实施安全检查是完善公共交通安全体系建设的重要措施。从源头上杜绝导致公共安全交通事故的发生,进而保障乘客的生命财产安全。众所周知,飞机的事故率最低。除了必要的飞行技术保障和飞机可靠性之外,另外一个重要的安全措施就是安检。飞机的安检最严格,连一瓶矿泉水都不允许带上飞机。笔者曾经携带一罐八宝粥,结果被收缴了。和飞机相比较,公交车的安全检查几乎没有,因此,笔者建议在公交车系统运行中强制安检。随着科技的发展,安检技术已经很成熟,只要为每辆公交车装上安检设备,至少从技术上杜绝不法分子作案的可能性。加装安检设备会造成公交运营成本的增加,政府要在这方面给以补贴。或者适当提高公交运营价格来抵消安检设备引起的成本负担。人的生命是无价的,安检设备的成本负担和人命相比是微不足道的。

2.科学管理。管理是否科学是衡量一个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科学的管理是实现安全公共交通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在上述公交车爆燃事故中,公交车超载就体现了管理上的缺位。公交车超载加剧了公共交通事故的严重后果。公交公司不能简单一成不变地安排公交车辆,而应该根据不同时段人流的状况合理调配公交车辆,实施公交车辆的动态管理。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分流、增加运力等措施来杜绝超载现象的出现。严格遵守公共交通工具的限额人数,坚决打击超载现象。除了对超载现象的治理外,还需要在公共交通的运行中强化管理。加装视频监控设备,对公交运行的全过程进行监控,及时将公共交通安全的隐患消除掉。公共交通工具上的安全门、卫生消毒和逃生工具等各方面的维护是完善公共交通安全的必要措施。这些貌似不起眼的、平时用不到的工具在关键的时候才能够起到应有的作用。

3.加强公共交通安全教育。公共交通安全教育的实施是为了让每一个乘客和司机都有较好的公共交通安全常识。在事故发生前能有一个基本的安全考虑;在事故发生时能够有效地、临危不乱地开展自救,避免次生事故的发生;在事故发生后,能够有序地逃生。公共交通安全教育不能流于形式,而是经常在公众中开展。无论乘客还是司乘人员,都要接受公共交通安全教育。经常开展公共交通事故演习,使得公众在心灵深处对公共交通安全具有清楚地认识,从而有效地防范公共交通事故的发生,提高乘客和司乘人员的自救能力,尽最大程度减小公共交通事故造成的危害。

4.构建良好的社会安全网。公共交通安全不是孤立的,它和社会上的食品安全、医药安全、公共卫生安全、信息安全、建筑安全等方面构成了公共安全。尽管公共安全的各个方面有区别,但是也存在一定的联系。比如:贵阳公交车爆燃事故犯罪嫌疑人怀疑妻子出轨,发泄心中愤怒,从而报复社会;另外,厦门公交车爆燃事故犯罪嫌疑人因为派出所不更改年龄,诉求无门,从而诉诸报复社会,导致了严重事故的发生。这些案例表明,良好的社会安全网对预防公共交通安全事故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作用。假定这些不法分子心中的不满和诉求能够得到一定的释放和满足,也许这些悲剧是可以避免的。因此,政府部门要恪尽职守,为民服务,让有诉求的民众具有申诉的途径和渠道,不能诉求无门,以至于绝望。除了满足正常的诉求,政府还要加大投入,改善民生,对普通民众的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切实做到保障全民,使得民众有基本的生活保障,从而构筑良好的社会安全网。

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第4篇

Abstract: Under the condition of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urban public transport, traffic safety has become a very important task,which requires to ensure the safety of public traffic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safety system. This paper studies the enhancement of public transport safety system construction.

关键词:科学管理;公共交通;安全体系建设

Key words: scientific management;public transport;safety system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U4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4-0059-04

0 引言

城市公共交通作为大城市的命脉,这也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城市公共交通作为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基础设施,同时也是关系到城市能够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公益事业。近年来,全国范围内相继发生了多起公交车辆燃烧和安全生产事故,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加之近两年在雾霾治理政策的影响下,全国各城市分别采取不定期限行政策,无形中增加了公共交通系统的运营管理压力,其中安全管理无疑是迫在眉睫的一个问题。

本文首先主要对我国城市公共交通安全现状及对策进行了分析探讨,继而通过引入公共交通智能管理系统,借助信息化管理手段来对当前的公共交通系统进行全方位的实时监控和安全管理,极大的提高了公共交通系统的安全管理水平。

1 城市公共交通安全运营管理现状

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与城市居民的日常交通活动息息相关,其安全性直接决定城市居民的出行体验。我国目前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整体的运营管理状况并不乐观,其安全管理和日常运营管理本身就存在很大的难度,加之近两年来雾霾治理政策实施过程中,全国各大城市不定期限行,客观上加大了公共交通安全管理的难度。此外,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如下:

1.1 安检措施缺乏

我国公共交通具有公益、大众以及便利的特征,这部分特征的存在,则使得公共交通运行安全处于公共安全范围内,即需要能够做好相应的安全检查工作。安检措施方面其经常应用在铁路运输、民航以及公路运输等公共出行方式中,在这几类安检工作中,安全检查措施可以说是对出行安全进行保证的基本前提。而在目前的公交车出行当中,很多地区根本没有开展安全检查措施,即在城市公交车中,任何人都可以乘坐,不仅在乘坐时没有专人查验,且没有专人值守,根本无法判断乘客是否携带危险品上车,而这也是近年来我国城市交通事故高发的一项重要因素。近年来,我国部分城市出现了较多的乘客携带汽油乘车、报复社会导致公交车爆燃的情况,因此导致发生了非常严重的伤亡情况,该种情况的出现,同现阶段我国公共交通安全体系建设安检方面存在的问题具有十分密切的关联。

1.2 管理不到位

在公共管理安全体系建设中,科学管理在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如果没有做好相应的管理,则会因此导致严重事故的发生。如在前些年成都发生的一起公交车爆燃事故中,当事故发生之后,无法找到公交车安全锤,乘客在危险情况下不能够破窗逃生,同时,公交车存在较为严重的超载情况,进一步加大了事故后果。厦门BRT发生的一起公交车爆燃事故中,当公交车已经发生着火情况之后,司机却没有立即停车疏散乘客,而是坚持将车开到站台位置停靠,在着火情况下,该种操作方式无异于火上浇油,对事故的发生以及扩大起到了加剧的作用,并因此导致严重后果的发生。此外,当厦门BRT完成建设之后,就已经有市民对BRT快线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了分析,并向政府提出了解决建议。可惜的是,在建议提出之后,相关部门并没有对问题进行积极的采纳,并最终导致严重事故的发生。可以说,这部分情况的存在,同政府相关部门的管理工作具有直接的关联,正是管理方面不到位情况的存在,不仅直接导致事故发生以及后续的救援,且因在事故情况下没有做出正确处理导致事故向着更为严重的方向发展。

1.3 公共交通安全教育缺失

在公共交通事故发生之后,公众往往会进入到一个慌乱而无助的状态,在该种情况下,良好的公共安全常识可以说是保证公众自救的关键依据,而在现今城市交通当中,公众在基本公共交通安全常识方面却存在十分缺乏的情况,如即使公交车已经满员,仍然要挤进去,并使得公交车达到了饱和,乘客在车上即使连正常的移动都无法进行。在该种状态下,如果因各类因素的存在发生爆燃事故,可想而知将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在拥挤的公交车当中,乘客逃生将存在非常大的困难,而从安全角度考虑,如果在公交车的运行过程中就做好最大载客量的限制,那么即使事故发生,乘客下车自救的机会则将增大,也将有效降低事故后果。对此,就需要能够积极加强公众在公共交通安全方面的意R,通过意识的加强做好日常出行防范、以此对交通事故以及事故后果的扩大起到积极的防范作用。

2 完善公共交通安全体系对策

2.1 构建公共交通信息化管理系统,运用网络科技加强安全监控

公交行业信息化建设投入遵循企业为主、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相结合原则,企业通过自筹资金负责信息化基础设施、智能集群调度系统、智能场站建设和公交站点信息服务系统等的建设与维护,以及员工培训等投入,并纳入企业经营成本。提倡由第三方机构参与公交信息建设和服务,政府对涉及公众服务和行业管理等信息内容购买服务。政府、企业和社会多方参与,以提高公共交通信息化管理效率。公共交通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细节虽然因城市而异,但是都有一个通用的模式,见图1。

2.2 加强安检

对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出行的乘客积极开展安全检查,是实现我国交通安全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能够在从源头避免交通事故发生的基础上实现对乘客生命财产安全的保证。在所有交通工具当中,飞机事故率最低,除了飞机自身可靠性以及较高的飞行技术保障之外,安检是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安全措施。在乘坐飞机时,其所开展的安检工作十分严格,不仅需要在过安检时要做好包裹以及自身携带物品的扫描,甚至是一瓶矿泉水都不允许带上飞机。而同飞机相比,公交车基本上不存在安全检查,乘客是否携带危险品上车,谁也不能够掌握,而这也可以说是影响公交运行安全的一项重要因素。对此,在未来的工作当中,就需要能够对公交系统的运行安全引起充分重视,在城市公交系统当中强制安检。而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安检技术十分成熟,通过在不同公交车上做好安检设备的安装,则能够从技术层面对不法分子作案的可能性进行杜绝。同时,在对安检设备安装时,也将会因此提升公交车的运营成本,对此,政府则需要能够加大城市交通安全方面投入,在该方面加大补贴力度,或通过对公交运营价格适当提升的方式抵消安全设备带来的成本负担。人的生命是无价的,同人的生命相比,设备成本负担可以说是微不足道的。

2.3 科学管理

管理的科学与否可以说是对社会现代化情况进行衡量的重要标志,要想真正实现安全公共交通体系建设,科学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在之前我们提到的公交车爆燃事故当中,公交车超载情况既是对管理缺位的一种充分体现,也是对公共交通事故后果的加剧。作为城市公交公司,不应当不加变化的对公交车辆进行安排,而是需要根据城市不同时段人流情况对公交车辆进行合理的调配,以此实现对公交车辆的动态管理,即在对本城市交通情况充分把握的基础上通过合理分流、增加运力以及科学规划等方式避免出现超载情况。而除了做好公交超载情况的科学治理之外,也需要能够在城市公共交通当中做好运行方面的强化管理,即在做好视频监控设备安装的基础上对公交运行过程进行全面监控,将公共交通当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时消除。在公共交通工具上,其逃生工具、安全门以及卫生消毒等方面的维护可以说是对公共交通安全进行维护的重要措施,虽然这部分工具从外观角度看来并非关键内容、甚至在平时交通运输当中很少用到,但却会在关键时刻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2.4 加强公共交通安全教育

在城市交通安全工作当中,做好公众的交通安全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通过该类安全教育的开展,则能够帮助司机以及乘客都能够形成好的交通安全常识,在事故发生之前,能够形成基本的安全考虑,在外出以及工具乘坐之时就能够做好各类安全内容的防范。在事故发生中,不会惊慌失措,在临危不乱、科学有效开展自救的情况下,在保证自身安全、避免此生事故发生的同时做好帮助协作作用,降低事故后果。在事故发生之后,能够有序逃生,降低灾害伤亡,可以说,这部分能力非常重要,也绝非依靠乘客的自我认识就能够形成,而是同长久的公共交通安全教育分不开的。在该项工作实际开展中,要充分重视、严格落实,避免该项教育出现流于形式的情况,需要在公众当中经常开展,无论是普通的乘客还是司乘人员,都需要定期的接受这方面教育。同时,交通部门也需要在城市当中定期开展交通事故演习,加大媒体如报纸、电视对该演习活动的宣传,通过该种方式使公众能够在心灵深处对公共交通安全形成更为清晰的认识,在共同实现公共交通事故发生情况防范的基础上提升自我自救能力,最大程度降低公共交通事故发生所引起的危害。

2.5 构建良好的社会安全网

在整个社会当中,公共交通安全并非是孤立存在的一项内容,而同社会上公共卫生安全、信息安全、食品安全以及建筑、医药等各方面都具有密切的联系,并共同形成公共安全。虽然在公共安全这个较大的领域当中,安全的不同方面具有一定的区别,但同时也具有密切的联系。如在前些年贵阳公交车爆燃事故中,携带汽油上公交车、点燃汽油导致公交车爆燃的犯罪嫌疑人之所以作出这样的举动,即是因为其在生活中怀疑其妻子出轨,为了对心中愤怒进行发泄所作出的报复社会举动。而在厦门公交车爆燃事故中,犯罪嫌疑人作出犯罪举动的原因,即是到当地派出所更改年龄遭拒,在诉求无门的情况下决定以此方式报复社会,并因此导致严重事故的发生。这部分案例的存在,都充分体现出了社会安全网对交通安全事故预防方案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在事故当中,犯罪嫌疑人自身因素固然重要,但试想一下,如果这部分不法分子心中的诉求以及不满能够得到满足以及释放,则可能会避免这些悲剧的发生。对此,就需要政府部门能够秉承为民服务的原则,在工作中恪尽职守,使具有诉求的民众具有申诉的渠道以及途径,则不会因诉求无门导致绝望、不会因绝望而做出报复社会的行为。除了做好群众正常诉求的满足之外,政府还需要加大资金投入,做好民生的改善工作,对普通民众的教育、社会保障以及医疗方面做好保障,在使普通民众具有生活保障的情况下形成好的社会安全网构建。

3 实践研究――上海地面公交行业信息化建设

2013年上海市交通运输和港口管理局《关于推进本市地面公交行业信息化工作的实施意见》以来,以巴士集团、浦东公交两大集团公交信息化示范工程和交通运输部城市公共交通智能化应用示范工程为抓手,积极推进公交行业信息化工作,目前已基本建成集行业监管决策、企业运营调度和公众信息服务为一体的公交行业信息化体系框架。按照“掌握现状、找出规律、科学诱导、有效指挥”的总体指导思想,以一机三屏的方式,全面、实时整合、处理全市道路交通、公共交通、对外交通领域车流、客流、交通设施等多源异构基础信息数据资源,实现跨行业交通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和交换,基本形成覆盖全市的交通综合信息应用服务体系。

中心城区基本实现一体化车载信息系统全覆盖(如图2所示);完成150个公交首末站的RFID基站建设,2000辆公交车安装了RFID电子标签;完成2111个POS机改造工作;完成945辆公交车的智能投币机的改造安装工作,试点265套客流采集仪对上下车客流进行采集,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道路交通状态判别与实时展示,以可变信息标志,展示道路交通状态等实时信息和交通视频(如图3所示)。通过车载信息系统,畅通了数据的采集渠道并实时传递,与公交信息平台实现信息交互,公交站亭建成1600块LCD55寸显示屏、1700根太阳能电子站牌实现了车辆实时到达信息的,继而通过客流量监控界面(如图4所示)实时调控车道信息。4600余站点通过手机扫描设置的二维码标识,获知该站经停公交车的信息。基于智能手机“上海公交”APP的个性化服务,除了具有出行规划、线路站点查询等功能,目前已实现965条公交线路的实时到站信息,并具有公告和线路评价等互动功能(如图3所示),为新一轮智慧公交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总体来看,公交监管系统可对企业服务质量、运营安全、运营成本进行动态监管和定期评价,实现对人员、车辆、线路的过程化管理,增强行业优化配置车辆、优化公交线网布设的能力,提高了管理与决策的科学性。

4 结语

在我国现今城市发展建设、交通事业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对于交通安全也具有了更高的诉求。在上文中,我们对科学管理加强公共交通安全体系建设进行了一定的研究。通过安检工作的加强,能够避免不法分子有机会实施犯罪;通过科学的管理,有利于实现公共交通安全隐患消除的基础上提升交通工具运行可靠性以及安全性;通过公共交通安全教育活动的开展,则能够使公众在形成较高危机意识的情r下掌握自救知识,减小事故伤害;通过良好社会安全网的构建,则对公共交通安全事故发生的预防起到重要作用。在未来工作中,需要交管以及城市管理者能够从上述内容着手,通过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切实提升公共交通安全水平。

参考文献:

[1]纪志龙.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创新发展的若干建议[J].人民公交,2014(01):46-49.

[2]胡杏.浅谈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理念[J].青年与社会,2013(12):44-46.

[3]章继光.城市公共交通的创新驱动和转型发展[J].交通与运输,2013(03):55-56.

[4]吴晓武.广西城市公共交通发展对策研究[J].西部交通科技,2011(09):106-111.

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第5篇

城市公共安全;公共安全评估;智慧城市;大数据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prospect of constructing and improving a public safety assessment system under the concept of smart city. The level of traditional safe city construction can be improved and the traditional city public safe system can realize the entity, modeling and computable relay on the internet of things, cloud computing, and big-data technologies. In this way, city safety system, which is sensible and automatically measured, is constructed.

city public safety; public safety assessment; smart city; big data

当前,智慧城市的建设已经从理论层面落实到中国很多城市的实际建设层面。中兴通讯作了不少实践,并有一些自己的提炼思考。在智慧城市中,城市公共安全的建设作为基础性需求,不容忽视。为有效预防、减少和降低城市公共安全风险,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必要规范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评估工作。

本文从智慧城市建设的实际出发,探讨基于智慧城市建设理念的城市公共安全建设与评估体系,为具体智慧城市系统建设提供借鉴。

1 智慧城市建设理念

智慧城市理念论述众多:从城市管理者角度来看,智慧城市意味着一种发展城市的新思维、新策略,是新型城镇化的必然需要,是一种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下,实现城市全面数字化后可视、可测量的智能化城市管理和运营模式,可以推动城市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的跨越式提升。从信息化专家的角度来看,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一种形态,是城市的信息化经历数字化、智能化后的必然结果。从市民角度来看,智慧城市意味着生活品质、民生服务、居住环境等得到极大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入渗透到市民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智能、便捷与舒适成为城市生活的典型特征。

智慧城市是借助信息技术,把已有的各种生产要素优化组合,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形成技术集成、综合应用、高端发展的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城市。基于此,我们认为智慧城市具有信息(Information)、智能(Intelligence)、创新(Innovation)、市民与城市互动(Interaction)的“4I”特征。

城市作为人类社会高度发展的组织形态,作为众多个人构成的集体活动实体,实际上在城市整体需求上也体现出了与个人需求相对应的层次需求模型。马斯洛理论把人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求(Safety Needs)、爱和归属感(Love and Belonging,亦称为社交需求)、尊重(Esteem)和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5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由此,安全需求不论对个人还是一个城市都是仅次于“活着”或者“存在”的基础性需求。

一个城市的安全需求是众多个人安全需求的集合,是一种公共安全的需求。城市安全关系到城市中的每个人。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安全是一个基本模块。进行安全城市建设,必须坚持安全建设与评估两条腿走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1-15]。

2 智慧化的安全城市系统

构建

在智慧化的城市公共安全建设中,物联网是城市公共安全基础信息采集、汇集的基础架构,大数据分析则是对海量基础数据进行模型分析的基本技术支撑,而云计算架构则为高强度的、成本可接受的柔性计算能力获取提供了基础保障。这些新技术的成熟应用是使整体城市公共安全体系构建成为可能的关键。

2.1 城市公共安全建设现状

近些年,城市公共安全的信息化建设主要落地到平安城市建设方面。构建平安城市业已成为政府建设共识。但当前平安城市的建设尚存在如下具体问题:

(1)信息系统缺乏整合

相关信息主要为公安等具体部门服务,缺乏从城市层面的共享与整合,其他城市管理部门建立了大量“烟囱式”的监控系统,缺乏标准互不相通;部门间的信息没有实现共享,“信息孤岛”现象非常普遍。基本上各方各自建设,各自享受自己的建设成果;各城市的电子防控系统多呈现分而治之状态,一个平安城市系统中有几种甚至十几种安防平台,且大多数之间没有实现互联。

(2)信息系统与城市中其他系统联动较少

缺乏业务的有机整合,视频监控系统自成一体,覆盖面小,应用面窄,缺乏与应急联动、警务指挥、城市管理等业务的高效整合,视频监控信息与警用地理信息系统(PGIS)及其他公安信息没有进行关联。

(3)各城市普遍存在“重建设、轻应用”的现象

智慧城市建设过程,对与智慧城市建设相配套的运作管理机制、服务模式、政策措施,要进行妥善的分析和梳理。建设与管理并重才是实现智慧城市最终目标的重要保障。信息化部署完成了,它只是个系统,是工具。此后,需要相应的城市管理人员和市民一起使用这套系统,并从中汲取“智慧”的价值,这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智慧城市。

2.2 智慧理念下城市公共安全实践

当前,依托智慧城市理念和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技术,从技术角度看,城市公共安全建设可有如下升级方向:

(1)大联网平台建设

随着GB/T28181-2011《安全防范视频监控联网系统信息传输、交换、控制技术要求》于2012年6月1日正式生效,大联网平台建设已经成为未来几年平安城市建设的首要任务。城市公共安全建设的视频监控联网管理平台,必须开放系统能力,能够与主流监控厂商前端设备进行信息对接及互操作,可进行不同平台和设备之间的业务组合和调用,实现不同平台信息的往来交互。

(2)信息全网可调用

通过视频监控系统大联网平台建设的逐步深化,使得区域内经过授权的监控平台的操作台,均能够在区域范围内自由调动信息。同时,以上的互联和共享将完全在权限可控的状态下进行,以最大限度保证海量数据的有序使用。

(3)业务流程实战整合

发展应用型的城市公共安全建设专业化系统。城市公共安全系统的核心在于系统与警务的日常工作紧密结合,这样视频信息才能成为真正的“大数据”。和警方已经建设或者正在建设众多数字化的业务信息系统有效关联,使得平台系统更加贴近公安部门的实际业务应用,做到“三实”,即实际、实战、实效,从而贴近公安实战,促进信息共享,提高工作效率。

(4)高清设备的大量使用

公安对于城市公共安全系统建设从追求数量转变为追求质量的阶段。更高的清晰度成为提升视频监控质量的首要诉求。高清摄像机和高清编码器等被平安城市建设大量引入,同时移动高清摄像机也被各方案补充引入。

(5)视频智能分析深度应用

海量的视频文件、日志信息的挖掘、分析,可以有效提升治安监控系统的工作效率。通过对视频内容进行视频诊断、视频浓缩、视频检索、视频压缩等先进视频处理技术等,使视频资源从粗放无序的数据真正转化为精细可用的信息,并最终实现高效应用。

(6)云计算的大量使用

高清视频的广泛使用及城市级视频网络的完善将会产生大量视频数据,只有云计算的强大架构扩展能力,高可用性将使海量视频数据的有效处理成为可能。这对于对城市安全管理意义重大。

基于以上对城市公共安全系统建设的理解,中兴通讯提出了自己的平安城市解决方案,总体架构如图1所示。

3 安全城市的评估和实践

从实践中看,无论在之前的平安城市建设还是最新智慧城市架构下的智慧公安系统建设,不少地方都已经构建城市公共安全类相关系统,在不少城市也已经初步形成较完整的体系。但在这些系统建设中,是否有从城市公共安全评估的角度出发,更严谨地在事前基于评估数据更合理规划整体方案,在系统建成后根据实际使用情况评估城市安全水平的提升或变化,从而适度调整相关系统侧重或在后续建设中更加科学地、有针对性地对重点地区、重点问题进行安全系统规划和实施,这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实际情况中这方面通常被忽略。很多系统的规划设计,往往是侧重在“设计”系统本身,说明系统本身要解决的问题。而对系统所要解决的真正问题缺乏量化。相当于说,事先缺乏定量评估问题,事后缺乏定量评估成效。很多系统上马了,只能笼统地说“有了提升”,最多总体而言某个指标提升或下降了之类。而这些和城市公共安全评估应达到的“以评估指导规划,以评估调整布设,以评估安排升级”的要求有很大差距。

3.1 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识别方法

影响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评估进展的主要因素包括:评估时间、力度、展开幅度和深度,所有这些因素都应和城市实际安全状况和城市特性的不同点相符合。对不同的城市而言,应该选择适合本城市特性和发展水平的风险评估方法。这样的评估过程与正在进行的平安城市或智慧城市安全建设是一个并行关系,相互吸收经验,相互促进。

根据对各要素的指标量化及计算方法的不同,城市公共安全风险分析可分为定性分析、半定量分析和定量分析,或这些分析方法的组合。

3.1.1 城市公共安全的定性分析方法

定性分析方法是一种被广泛应用的风险分析方法,在城市公共安全分析中也同样如此。定性分析方法对风险产生的可能性和后果可用如“低、中、高”这样定性表达程度的表示方式。

但在城市公共安全风险的实际定性分析过程中,有时仅仅使用“低、中、高”这样的程度表达并不能显著分辨不同风险值间的差别,因此,在实践中,有时会考虑给这些主观判断的值设定一个数据化的结果,比如,设“高”为“3”,“中”为“2”,“低”为“1”。该“3”、“2”、“1”,并非一个客观的实验值,相反只是一个相对值。对本意仅用来确定等级的对应等级数据进行过度解读,可能会导致错误的决策。

城市公共安全风险的定性分析常用于:在开始细致风险分析前的最初风险鉴别,以找出可能需要更细致分析的风险;或者相关风险可能不值得花更多资源去进行更充分分析;或者实际具备的数据不足以进行更细致定量分析的场合。

城市公共安全的定性分析是基础性的分析方法。即使在可采用更进一步评估方法的场合,定性分析依然是非常重要的选择。

3.1.2 城市公共安全的半定量分析

半定量分析是在定性分析基础上的提升,同时也是对花费更大的完全定量分析的妥协。在半定量分析中,定性分析的某些定性分析数据可能已是确定数字,但每个子项所确定的数字并不一定与具有非常精确的对应关系。

在应用半定量分析时需要小心,因为半定量分析可能不能正确地区分各种不同风险,尤其是当分析结果或可能性处于极端状态的时候。因此,在实际分析时可将“可能性”分解成两个要素“暴露频率”和“概率”。所谓暴露频率是风险来源存在的程度,而概率是当相应风险源存在时产生后果的可能性。在上述两者间关系不是完全独立时需要审慎对待分析结果,因为相互干涉后的分析结果可能产生偏差。这是半定量分析需要注意避免的问题。

3.1.3 城市公共安全的定量分析

城市公共安全的定量风险分析主要关注两个基本数据:风险事件发生概率和风险对应可能损失的资产。这两者相乘的结果称为年度预期损失(ALE)或年度成本估算(EAC)。理论上可依据ALE计算威胁事件的风险等级并有针对性地做出相应的决策。

ALE的具体计算方法是首先评估城市单项资产的价值V;然后根据客观数据计算威胁的频率P;最后计算威胁影响系数μ:

ALE=V×P×μ

显然的,城市公共安全整体ALE值应该是各单项ALE的总和。

但上述方法存在数据可靠性问题。定量分析依赖准确数据,而准确数据整体上依赖于人类的科学发展水平。对于某些安全威胁,人们确认已可掌握相应数据信息,但对于另一些威胁来说,可能还无法掌握实际数据。这是定量分析当前的局限性。

在定量分析实际应用中,对于这样定量化的困难,可尝试使用客观概率和主观概率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客观概率用于有人们已经掌握客观数据的情形;主观概率则针对尚无法掌握直接根据数据的情况,此时将利用包括经验数据、主观判断等进行替代。举例来说,在社会稳定度评估中,对于攻击行为的威胁可考虑如动机、手段和机会等要素。

总体而言,完全定量分析方法的使用是有相当难度的。但从城市公共安全精细化、智能化及未来发展来说,定量分析毕竟是城市公共安全最希望采用的方法。

3.2 “全生命周期”公共安全评估实践

我们认为,一个真正的智慧城市公共安全系统在城市公共安全评估价值这方面应具备“全生命周期性”。所谓“全生命周期性”,是指应在智慧城市公共安全系统建设的规划设计、实施部署、使用运维、系统升级4个阶段全面引入城市公共安全评估方法,通过评估数据的变化指导上述4个过程形成闭环,不断提升整体城市安全系统的水平及有效性。

具体来说,在系统规划设计阶段,首先要做的是基于现有信息系统形成的各类数据,有针对性地对待建系统所要解决的公共安全问题现状进行评估,形成各类辅助决策分析结果,指导规划设计体现出应有的重点问题的侧重性、区域的差异性等。

针对平安城市的高清智能卡口布设问题:

(1)规划阶段进行风险识别和定量分析

利用比如历史报警数据、案事件区域数据、车流量数据、人口分布数据等计算出整体区域风险度分布图。将该数据所体现的区域差异性和整体卡口布设其他因素进行叠加,最终确定实际卡口布设位置、区域密度方案。

(2)在实施部署阶段多次联调测试及系统试运行

获取相关测试数据,进而评估系统整体有效性,发现系统不足,及时调整、改进系统本身及相关部署。

(3)运维阶段进行长效的公共安全评估

系统将在这个阶段持续给出城市公共安全状况评估,这不仅是给决策者对城市整体安全管理所用,也是给系统运营维护方面甚至于系统自身进行系统参数调整的必要依据。如果说决策人根据相关评估进行决策和调整是传统安全系统应做到的,那么系统自身根据自身产生的安全评估在事先系统设计模式下进行相关参数调整才是真正“智慧”城市公共安全系统的智慧体现。

毫无疑问,如果安全评估体系长效机制建立起来的话,系统升级参考相关评估进行就是非常自然的事了。系统的自我调节总是有效有限的,社会状况的变化、科技水平的提升则是永远的,所以,在反应现实公共安全状况的评估持续给出情况下,规划新的系统升级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系统升级某种意义上又回到了“规划设计”阶段,在持续评估的机制下,整个城市的公共安全体系将形成这样一个全生命周期、不断螺旋式提升的正向轨道。辅助这个全生命周期循环的形成,也正是智慧城市公共安全评估最大价值所在。

4 结束语

当前中国智慧城市建设方兴未艾。智慧城市建设投资巨大、影响深远,而城市公共安全是城市基础性需求之一,因此非常有必要在智慧城市的规划阶段就将城市公共安全评估体系纳入其中。传统上城市公共安全定量评估分析的方法,可以应用最新的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技术,从而降低评估的成本。这正是我们在后续智慧城市建设中需要不断探索、落实的事情。

参考文献

[1] GB/T 20000.4-2003. 标准化工作指南第4部分:标准中涉及安全的内容 [S]. 2003.

[2] ISO Guide 73:2009. Risk management - Vocabulary [S]. ISO, 2009.

[3] ISO 31000:2009. Risk management - Principles and guidelines [S]. ISO, 2009.

[4] AS/NZS 4360:2004. Risk management [S]. AS/NZS, 2004.

[5] 刘茂, 王振. 城市公共安全学――原理与分析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6] 张继权. 城市公共安全学――应急与疏散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7] 深圳市政府. 深圳市公共安全白皮书 [R]. 深圳市政府, 2013.

[8] 宋明哲. 现代风险管理 [M]. 北京: 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3.

[9] 刘波等. 灾害管理学 [M]. 长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98.

[10] 薛澜等. 危机管理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11] 公安部加强和改进公安工作调研小组. 第20次全国公安会议专题研究报告 [R]. 公安部, 2003.

[12] 马鑫, 黄全义, 疏学明. 物联网在公共安全领域中的应用研究 [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10,19(3):12-16.

[13] 田依林. 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模型 [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07,47(2):2-5.

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第6篇

关键词:公共安全体系 食品药品监管机制 安全生产监管体制 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应急管理体制

中图分类号:D6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11-139-03

公共安全是指公众享有安全和谐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以及良好的社会秩序,公众的生命财产、身心健康、民利和自我发展有安全的保障,能够最大限度避免各种灾难的伤害。公共安全状况与社会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与人民群众的利益密切相关。2011年2月19日,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的讲话中强调: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公共安全体系,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制,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善应急管理体制。”“十二五”规划纲要进一步指出,未来五年,我国要“适应公共安全形势变化的新特点,推动建立主动防控与应急处置相结合、传统方法与现代手段相结合的公共安全体系”,并针对公共安全体系的四个构成部分——保障药品安全、严格安全生产管理、健全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做出了总体性安排。社会公共安全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并且考验着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

处在经济发展转型和中原经济区建设开局的关键时期的河南,社会结构正经历着深刻的变动,利益格局正经历着深刻的调整,全省公共安全体系建设也面临着诸多的问题与挑战。本文拟在深入分析河南省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的现状和面临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若干对策建议,以对河南省公共安全体系建设能有所启示。

1河南省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现状分析

近年来,河南省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努力加强制度和体系建设,维护公共安全的能力得以不断提高。在保障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管理、突发事件应对和社会治安防控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为河南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了牢固的安全保障。

(1)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系日益健全,整体安全水平不断提高。河南一向高度重视食品药品安全问题,把保障食品药品安全视为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任务。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和机制逐步完善;法律法规体系逐渐完备;监管队伍素质全面提高,依法行政能力进一步提升;专业技术设备进一步改善,食品药品安全标准建设和检测技术水平显著提高;食品药品生产经营秩序明显好转;生产、销售假冒伪劣食品药品的违法犯罪行为得到有效遏制,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大幅减少。

(2)安全生产监管体制不断完善,安全生产水平逐年提高。河南省的能源及原材料加工企业比重较大,高危行业企业较多,劳动密集型产业聚集,经济发展方式粗放,矿山中后期开采的危险事故概率很大,安全生产的物质基础十分薄弱。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河南省委、省政府面对艰险,迎难而上,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将安全生产作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纳入中原崛起和平安建设的战略部署,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同时,又将安全生产列为省委、省政府十大保障机制,强力推进。在全国率先推行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实行人大代表定期视察、政协委员建议安全生产工作制度;开展安全河南创建活动,加强城市社区和乡村安全生产工作;实施民主人士监督安全生产、监管执法工作制度;建立安委会成员单位议事机制、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机制、联合执法机制等,为安全生产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3)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实现了城乡广覆盖,社会治安水平屡创新高。近年来,河南省公安系统大力加强社会治安防控网络建设,建立了以交、巡警为主体,各相关警种和其他各治安辅助力量共同参与配合的网格化巡逻机制,积极推进社会治安防控的六张网建设,即:街面防控网、城乡社区防控网、单位内部防控网、视频监控网、区域治安协作网和虚拟社会防控网。在全省城市分局试行了“局所合一”模式,将有限的警力高效率的充实到了一线,建立起扁平化的指挥体系,大大提高了防控的实效性。

(4)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制建设持续推进,覆盖全省的应急管理机构初步建立。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制建设,努力提升应急管理水平,初步建立起覆盖全省各地、各部门、各行业、各单位的应急预案体系;初步建立起了覆盖全省的应急管理机构,各省辖市政府都成立了应急管理专门办事机构,县级政府成立或明确了应急管理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乡镇政府和街道办事处根据实际情况明确了相关责任人员,居委会、村委会等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将应急管理作为自治管理的重要内容,落实了应急管理工作责任人,明确了基层部门、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是本单位应急管理工作的责任主体;制定并实施了《河南省“十一五”期间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通过对各类资源的优化组合和科学规划,公共事件预防预警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和管理体系建设持续展开,初步建立起了河南省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

2 河南省公共安全体系建设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毋庸置疑,河南省公共安全体系建设成效显著,进步巨大。但是,随着河南省中原经济区建设走向深入,城镇化率不断提升,三化协调发展不断推进,河南社会必将经历更深刻的变革,相应的公共安全形势也日益复杂与严峻。深入观察当前河南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即可发现,成绩固然显3著,问题仍然很多,有的甚至是根本性的,它们的存在阻碍了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甚至部分问题还可能成为未来发展路径上的隐患。

(1)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不健全,食品药品安全问题难以根治。保障食品药品安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其中涉及的环节多,各监管部门之间协调难度大,利益关系复杂,因此,保障食品药品安全是一个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1)监管体制机制不完善。机构不健全、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还很突出;餐饮服务、保健食品、化妆品等方面的监管基础还比较薄弱;监管事权划分不够科学,监管效率有待提高。2)产业发展水平总体不高。食品药品产业多、小、散、低的局面尚未彻底改变,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程度不高;科技创新和应用能力不足,研发设计、生产工艺、产品标准整体水平还不够高;市场流通秩序还不规范,医药市场缺乏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有效机制。

(2)安全生产监管面临内外部问题,安全生产建设任重道远。当前基层安全生产监管中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可分为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内部问题是,部分企业的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了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对重大隐患和重大危险源监测排查不够;有些企业采用落后淘汰的生产工艺,导致发生生产安全事故;一些领导干部对与安全生产问题不重视或者重视程度不足,安全生产监督力量的配备与繁重的生产工作不适应,导致综合监管不力,只重事后处罚,不重事前预防;安全生产监管模式落后,设备陈旧,难以适应新时期新环境的要求。外部问题有,外部经济环境日益严峻,企业的经济压力增大,投入到安全生产上的资金日益不足,非法、违规的生产经营有反弹之势,安全监察的内部驱力不足;由于国家产能政策的影响,企业兼并重组频繁,使得企业内部管理水平下降,安全生产不确定因素增加;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速度加快,新近从业人员数量增多,而相关的安全技能培训滞后,也使职业危害的压力增大。

(3)作为人口大省的河南,由于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流动人口的持续增加,使得社会治安防控体系面临巨大压力。尽管稳定是全省社会治安大局的主流,但由于河南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的持续加速,使得河南的社会治安形势依然严峻,一些突出的问题不容忽视。1)黑恶势力、“两抢一盗”和“黄赌毒”违法犯罪依然突出,特别是一些地方黑恶势力滋生发展的土壤和条件依然存在。2)流动人口违法犯罪问题依然较突出,一些地方,特别是流动人口较聚集的经济发达地区、大中型城市,流动人口违法犯罪所占比例一直居高不下。

(4)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制有待健全,应急预测预警能力不高。河南在应对突发事件和应急管理方面仍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和问题。1)应急管理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目前,我国虽然在应急管理方面已制定了很多法律法规,但当前的应急法律法规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突发事件应对法》只对相关问题做出了原则性规定,还需要配套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来做出具体规定。2)应急指挥系统机制缺失。应急体系的分工协作关系不明确,权责不清晰,存在着条块分割、职责模糊、管理水平低下等现象。使得在应急事件处理中经常出现衔接不畅,协调困难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对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

3 完善河南省公共安全体系的对策建议

公共安全是社会经济顺利发展的基本保障,一旦出现了公共安全事故往往损失巨大,影响极坏,所以,如何能够不断提高公共部门公共安全维护能力,有效防止公共安全危机事件的发生,是公共安全管理的重要课题。我们只有立足实际,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完善公共安全体系建设,才能切实加强社会的公共安全水平。

(1)推进机制建设,完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系。食品药品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必须充分认识到保障食品药品安全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完善体制,转变机制,从根本上改善食品药品安全状况。1)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虽然我国已经就食品药品安全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立法工作,但是条款相对分散,规定比较宽泛,缺乏明确的定义和限制。有些法规缺乏配套的实施条例。这就需要河南省根据国家相关法律的精神和本省的具体情况来制定相应的法规、规章。2)建立联动执法机制,整合有限的监管资源,提高监管效率。食品药品监管点多、线长、面广、量大,单靠一个部门的力量难以完成繁重的监督管理任务,政府应当充分整合监管资源,构建上下同步、左右协调的联动执法体系统一指挥,统一行动,实施综合治理。

(2)努力推进安全生产监管四大体系建设,切实提高安全生产水平。当前,采取有力而坚决的措施,预防和减少安全生产事故尤其是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对促进河南中原经济区的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有着深远的意义。1)建立健全安全生产法制体系。将安全生产监管和企业安全生产投入等制度纳入法制轨道,形成完善的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四级配套体系;完善安全生产的技术标准,制定、修改安全生产技术基础标准以及矿山、道路交通、油气管道、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建筑施工、水利、旅游、特种设备、消防等相关行业安全生产技术标准,建立安全生产技术标准更新机制。2)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制。建立省、市、县、乡镇四级安全生产监管体系,特别是乡镇级别的基层安监执法机构要组织完备,具备执法资质;相关部门要建立安全监管机构,明确监管责任;强化企业内部安委会的作用,完善信息交流、共享机制,及时解决安全生产中的重大问题。

(3)加大投入,因地制宜,构建立足实际的治安防控体系,切实提高社会治安管理水平。河南是人口大省,又是农业大省,务农人员规模巨大,河南的区域间发展又极不平衡,随着城镇化的推进,流动人口增长迅速,治安防控工作极端复杂。我们只有立足于河南不同地域的实际,采取有效措施,才能真正提高社会治安的管理成效。1)加大对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投入力度。首先,要建立系统的组织机制,全面加强领导。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应作为政府“一把手”工程,由政府牵头,成立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领导小组,负责此项工作的指挥、督导和实施。其次,要加大财政投入。没有一定的经费作保障,开展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就无从谈起。当前,不少地方的防控体系建设工作已经被列入了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各地公安机关要充分利用从省委省政府到各级地方党委政府重视社会治安工作的契机,依靠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争取更多的投入,改善保障条件。2)因地制宜地构建适合不同地区的治安防控体系。首先,在城市居民聚居区要建立社区联防联控体系。要在前期推行社区警务的基础上,以社区为依托,以社区民警为主体,以专职治安联防队员为骨干,以居委会干部、楼群院落值班员、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保安门卫等社会力量为成员,成立社区防范控制组织。其次,在暂住人口多、发案频繁、违法犯罪分子易隐藏的城乡结合区、乡镇要建立“三警”联勤机制。即由辖区责任区民警、责任区刑警中队、治安联防队员组建的“三位一体”的联勤防控体系。具体来讲,就是由责任区刑警中队对辖区内发生的重、特大案件及时组织警力侦破;派出所民警立足辖区,搞好责任区查访,摸底控制等基础工作;治安联防队员主要是加强辖区巡逻,发现、制止现行犯罪、协助破案。“三警”齐动,密切配合,联合做好打击和防范工作。

(4)完善应对突发事件的预警体系、指挥体系和教育培训体系,持续加强各级政府应急管理的综合协调能力。应急管理体制的建设和完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需要制度法制的不断完善和政府自身执政能力的持续提高。1)完善应急管理法律法规。河南省政府应当制定与《突发事件应对法》相配套的具体规定,如具体规定地方、部门、军队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作联动机制,志愿者的认证、培训和管理制度,巨灾保险体制、国际援助的机制、政府补偿的类别和标准、进入应急期后政府的权力边界等事宜。2)建立组织健全、信息通畅的预警防范体系,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预警预测能力。首先,要建立信息渠道畅通、网络分布严密的监控系统,随时收集汇总整理潜在可能的危机信息,并建立完备的信息即时上报机制,切实做到防患于未然。其次,要定期开展政府工作的自我检查,加强监督管理,提高防范意识。再次,建立专家预测机构,提出科学预防方案。由于突发事故的突然性和对知识要求的专业性,所以需要预先建立一个专门的有相关专家参与的专业咨询机构,使得一旦有突发事件,专家可以在第一时间进行应对,做出科学的评估。

参考文献:

[1] 谢晶莹.国家公共安全:现代文明社会建设的重点[J].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2006(9).

[2]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02-20.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N].人民日报,2011-03-17.

[4] 段陛君.河南抽检4904家企业食品生产质量总体安全可靠[EB/OL]..

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第7篇

关键词 国家应急体系;城市公共安全;建设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95-0216-02

从国际形势上看,由于改革开放,我国与其他各国的交往日益频繁,商业犯罪、恐怖主义袭击、政治交往等问题时时存在着威胁。从国内来看,第一,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灾害频繁,例如地震、泥石流等等;第二,我国人口众多,各种意外伤害时常发生,特别是在城市;第三,我国的经济处于快速增长时期,各种生产安全问题例如矿难,居高不下。对此,我们必须有深刻的认识,并积极应对,加强国家应急体系的建设以及城市公共安全应急平台的建设。

1国家应急体系建设研究

国家应急体系建设,必须改变以往各自为战、政出多门、合作困难的分割局面,而应该实现跨行业、全天候、全方位一体化。

1.1统一规划,分步实施

国家目前的应急体系,从地域上来看,有不同的地方部门、政府;从手段上来看,其应急结构设计、指挥方式等各不相同;从应急子系统上来看,包含了各种硬软件设施、通信、现场指挥等等。因此,必须对国家应急平台进行统一的规划,并逐步实施,以求每一步都能认真落实。

1.2完善应急信息数据库建设

为了保证国家应急系统数据库的科学性、合理性、实效性,在信息数据库的建设中,应该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加强。

第一,制定统一的标准。为了避免数据库里的信息出现重复、遗漏等现象,应该制定统一的标准。当管理人员在进行信息采集、输入时,就能按照标准,结合数据的来源、性质、特点等等进行分类、归纳,从而保证了信息的完整性,不会出现信息重复或者重要信息遗漏等问题,方便以后的查询;

第二,信息数据采取分类模式进行储存。结合实际,根据国家应急平台以及数据的特点,信息数据的储存应该采取分类模式进行。集中式储存主要用于对各级政府、各级部门的重要数据以及各种常用数据的储存,例如各种基础信息数据、模型数据、空间信息数据、元数据、实时数据、文档数据以及各种案例数据等,应该集中储存于国务院应急平台数据库中;其他数据,则采取分布式储存方式,分布储存与各个地区、各个相关部门的应急数据库中。

1.3利用电子政务推进国家应急平台建设

应急平台主要由信息支撑平台、决策支持平台、应急指挥平台三部分构成。其中,信息支撑平台主要负责信息的采集以及传输、会议和通信等内容;决策支持平台主要负责风险分析、预测预警、GIS、监测监控、专家库、动态决策库、案例库以及应急预案库等;应急指挥平台则主要负责调度工作、应急联动工作和总结评估工作。由于我国的电子政务工作,在很多领域开发的业务都直接与应急体系相关,因此在电子政务的基础上推进国家应急平台建设,既可以减少国家对开发应急平台的资金投入,更快的完成对国家应急体系的建设,还能提高整合信息的能力,使工作更有效率。

2 城市公共安全应急平台建设研究

为了保证能科学、及时的处理突发事件,在城市公共安全应急平台建设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2.1加强对城市公共安全系统的建设

首先,认清潜在风险。城市公共场所、城市道路交通、城市工业危险源、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城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城市自然灾害以及恐怖袭击与破坏,是城市各个安全系统的七个子系统。当城市公共安全问题发生后,要在查看现场、收集资料的前提下,找出风险所在,并分析风险出现的原因,以合理科学的推测出问题的后果;

其次,明确规划的目标。规划目标是一个城市安全工作的努力方向,在工作指导、行为参考等方面具有标杆作用。因此,应该在了解本城市的实际情况的前提下,集合系统内各种资源供给的可能性,编制科学、合理的城市的公共安全规划。

2.2建设专门的应急救援指挥系统

一个城市的应急救援指挥系统,主要包括了基于互联网的远程实时监控系统、移动指挥系统、通信系统、计算机系统、GIS电子地图系统、GPS定位系统、大屏幕系统、会议系统、防病毒、防雷系统以及不间断供电系统。

第一,移动指挥系统。这个系统功能的实现是在无线网络与有线网络结合的基础之上,通过公共网络,建构一个虚拟的实体,指挥员可以通过这个虚拟的指挥中心,利用互联网,随时随地的了解事情的发展情况,即时下达决策,处理事务;

第二,通信系统。通信系统作为应急指挥系统进行指挥、决策的主要手段,由无线通信系统以及有线通信系统组成。政府需要开通报警电话,并设置专职人员在各个时间段值班,接听电话,以保证能够以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知道突发事件的发生。实现消防、公安、交警、急救四点统一的通信系统平台,有利于迅速控制突发事件和减少突发事件带来的危害;

第三,计算机信息系统。首先,数据库可以收集所有的潜在危险信息,并制定科学、合理、实用的紧急应对方案;其次,可以通过互联网的地理信息技术,在电子地图上展示出突发事件的地点,从而进行分析,有利于在抢险工作时避开隐患,以减少不必要的伤害。

第四,GPS。GPS技术有机的结合了数据库资源管理、无线、有线以及GIS,在应急救援系统中,主要负责定位工作。利用GPS,应急系统的指挥中心就能准确确定各种急救车辆所在的地点,从而进行科学的调度和管理,并指导车辆行驶的最佳路线,避免浪费时间和精力。

3结论

我们应该保持警惕,加强对国家应急体系的建设以及城市公共安全应急平台的建设,不仅利在当代,而且对以后国家和社会乃至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结合实际,发现社会存在的问题以及潜在的问题,提出科学、合理的具有针对性的应急平台建设的措施,并在实践中,真正落实到每一步,使国家应急体系以及城市公共安全应急平台真正的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