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第二课堂考核标准(合集7篇)

时间:2023-09-14 17:27:37
第二课堂考核标准

第二课堂考核标准第1篇

关键词:第二课堂;多元化;综合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36-0042-02

随着学校信息化的建设,学生学习环境发生了变化,学习方法及手段更加灵活多变,传统考核方式已不能有效检验学生真实水平。因此,对学生的考核方式应顺应时展,改变传统考核理念,从单一结构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为了更有效地开展多元化考核方式,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局限传统的第一课堂教学,应积极开展教学方法及手段的改革,构建基于多元化考核方式的第二课堂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一、多元化考核方式

考试的目的是进行知识或能力的测试。目前很多课程考试仍然以闭卷笔试为主,这种考试形式相对比较单一,易于考核理论教学内容,但不易考核实践环节的内容,不利于反映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造力。

目前,国外很多学校都对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德国课程考核围绕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目标进行,反映了德国职业能力理论的整体性、综合性特点。美国大学考试,只进行综合能力考查。澳大利亚学生的考核由平时作业、期中和期末考试三部分组成,考核较为全面。在我国,福州大学采用试题库方式实现教考分离,并采取平时成绩,实验成绩及期末成绩相结合作为最终成绩。兰州交通大学有效地实施了半开卷考试,并对考试改革的重要意义、方法和作用进行了探讨,取得了不错效果。

考核改革应该贯穿教学的全过程,这需要改变传统教育理念,更新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实现考核形式、考核内容及评价体系多元化,充分发挥考核的导向功能,将学生引向复合型人才培养。

1.考核形式多元化

传统考核方式较为单一,不利于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多元化考核方式不仅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更要考查学生创造性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考核形式上,根据课程特点,可采用“无纸化”机考,小论文,制作实物,半开卷或者开卷等考核方式。题型可分为填空题、判断题、改错题、选择题、分析题、计算题及综合设计应用等多种形式。

2.考核内容多元化

考核内容多元化是指考核内容要基本覆盖课程重点。考核内容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答案由单一性向多元性发展。尽量减少机械记忆的内容,尽可能地多出理论联系实际,能体现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题目。安排一些需要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经过多层次、多角度地分析思考才能做出回答的综合性题目。

3.评价体系多元化

评价体系多元化是指在考核过程中,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和指标。综合成绩的评价既要体现教师评价,又要考虑学生自我评价,既要考虑学生任务完成质量,又要考虑创新性及团队协作性。学生成绩由期末考核成绩、实践成绩和平时成绩三大部分组成,而平时成绩的权重则要根据课程特点而定。通过合理安排考核评价指标,有利于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第二课堂建设

第二课堂是指在课堂授课外的时间,开展有益于学生成长的活动。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和扩展,它与第一课堂相辅相成,除了具备第一课堂的共性外,还具备其自身的特殊性。由于课程考核正朝多元化方向发展,因此第二课堂建设也应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1.第二课堂建设现状

第二课堂作为素质拓展的重要载体,能增强学生的人格魅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创业、就业的意识和能力,完善学生的职业技能与职业道德水平。目前,部分学校的第二课堂还处于建设初期,存在很多问题。有些学校第二课堂没有经过系统规划,存在主观性强、盲目性、随意性、不连续性、建设力度不够、软硬件薄弱等问题。某些专业指导教师水平参差不齐,活动内容缺乏针对性,建设力度不够。此外,有些第二课堂内容严重偏离第一课堂的主题,无法体现专业特色,造成学生参与其中的积极性不高。因此,各高校应针对自身情况,做好规划,积极合理安排优质的第二课堂。

2.第二课堂建设思路

第二课堂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能力以及教学大纲来安排适合学生的活动。第二课堂应具备开放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氛围,形式和内容应丰富多彩,既充分照顾到学生个性发展又能惠及所有学生所需。第二课堂应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及综合能力为目标,构建包容发展的长效机制,建立有效的评价体制,通过开展学术社团、课外科技活动、学科竞赛、创办学术刊物、校企合作等方式,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起来,形成学生全时空培养教育的新理念,实现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自然对接、和谐互动。

3.第二课堂建设举措

时代在发展,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在不断改变。第二课堂活动作为一门课程,应顺应时展。在网络普及程度极高的今天,学生改变了传统单一的学习方式,借助于网络平台,学生学习方式也正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因此,指导教师的观念也应与时俱进,在关注学习内容紧跟时展的同时,更要注重学习过程以及方法、效果、评价体系、保障等,使第二课堂真正成为全方位、全时间的课程教学。

制定合理、有效的第二课堂政策,对促进第二课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考核形式的多元化促使第二课堂也应在形式、内容及评价体系方面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同时,应注重第二课堂建设所应遵循的适用性、协调性、创新性及综合性等原则,不断更新观念,优化知识结构,将第二课堂落入实处,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1)构建第二课堂活动平台。大学生社团在培养学生成长成才方面意义重大。当前学生社团建设异彩纷呈,很多社团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创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但某些社团成立不久,缺乏历史底蕴,社团成员较为浮躁;有些社团管理体制不完善,社团活动内容质量不高,成员之间缺乏信任、功利性强;有些社团基础设施配套落后,不利于活动内容的扩展。因此,高校应认清当前社团存在的问题,促进社团活动多样化,多举办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科技学术与综合创业、人文艺术与身心发展、技能培训等活动,并从中探索学生社团发展的新方法,搭建优质的第二课堂活动平台,更好地为第二课堂服务。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要合理构建第二课堂活动平台,培养学生对于本专业的热情。将理论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注重科学实践、工程实践,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激发他们的专业热情。此外,学生还应具备适应社会的一些基本素养。在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时强调以培养学生基本技能为重点,实现第二课堂活动与学生专业知识学习有机结合。在搞好专业设置的同时,积极地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多做一些职业技能训练,以就业创业为契机,帮助学生确定职业目标,做好职业规划,培养拥有与职业目标相适应的素质。

(2)完善第二课堂管理机制。第二课堂是学校育人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学校应健全组织,加强对第二课堂的监督,将第二课堂活动纳入学校教学计划中,建立一套长效的运行机制,科学合理地制定教学计划、师资力量配备、学时安排等政策。明确各个部门的任务,设立专项资金,制定透明的管理制度。同时建立一系列激励机制,定期派送教师进修,提高教师素质。重点建设一批有特色的第二课堂,在实践中逐步建立和健全适应学校特点的教学制度,充分利用网络信息的发展,优化设备,给学生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

(3)建立有效的评价体系。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辅相成,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第一课堂关注过程,尊重多元,注重反思等多元化评价方式,有利于第二课堂的顺利开展。由于第二课堂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应尽量采用客观、准确的多元化评价方式。评价体系采用动态方式,建立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将有利于发展学生特长或爱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优质的第二课堂进行推广,对效果不佳的第二课堂提出整改意见。评价过程尽量做到评价主体多元化及评价标准多元化,将学生参与程度、努力程度、成果展示、学习效果及其最终发展水平等因素作为评价标准。通过开展评价体系多元化,最大限度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

三、结束语

考核改革不仅局限于形式上的改革,重要的是能推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改革,从而有利于培养综合型人才。针对考核逐步向多元化方向改革的思路,学生第二课堂建设也应具备多元化特性。

采用基于多元化评价体系的第二课堂建设,其评价因素和标准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可更好地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积极引导学生在多元化的第二课堂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对提高学生自身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庆,周青.以大学生社会实践为主体开展高校第二课堂的研究[J].教师,2011,(17):60-61.

[2]谢相勋,杜理才,李同果.加强第二课堂建设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24(1):134-137.

[3]许志山.第二课堂建设与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2.

第二课堂考核标准第2篇

1.可持续发展的内驱力:较强的自主学习力和终身学习意识

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意识,人的发展才是主动的、可持续的。学生的学习力是指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具有的领悟能力、理解能力、知识掌握和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等要素整合而成的学习力量,其中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和实践能力是学生学习力的核心。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也是紧密联系和相互促进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实现终身学习的手段,终身学习意识是自主学习的驱动力。可持续发展意味着终身发展,高职学生要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不仅要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还应确立终身学习理念。

2.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支撑: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强烈的创业精神

创新能力主要涵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等,其中创新思维是核心。高职的教育对象总体心理上大多以高考失败者自居,有严重的挫败感,潜意识中就自认为“创新”离自己太遥远。所以,在高职学生教育过程中,要先注重其创新信心的塑造、创新意识的激发、创新思维的启迪,激活学生内在的好奇心、探索精神、创新创造的成就欲等。高职学生实现可持续发展,还要具备强烈的创业精神。创业精神具体涵括创业思想、创业观念、创业个性、创业意志、创业作风和创业品质等。具备创业精神不仅在就业岗位上会更加爱岗敬业、积极进取,还可以积极创造条件,进行创业实践,带动更多的人就业。

二、基于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高职学生素质教育项目化实施

1.项目化实施内容:构建“基础素能+核心素能+素能拓展”模块体系

素质教育项目内容设计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就业岗位的调研分析为基础,培养目标因专业而异,就业岗位分为初次就业岗位和职业升迁岗位。明确界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就业目标岗位群后,在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状况、新生思想素质调查、毕业生职业发展情况跟踪调查等基础上,对各专业人才培养对象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进行分解,并经用人单位代表、行业专家、专业教师、家长和学生等多方组成的委员会论证,设计出专业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目标维度表。然后,针对性地构建由“基础素能+核心素能+素能拓展”三个模块构成的素质教育项目体系。“基础素能+核心素能+素能拓展”三模块素质教育体系中,基础素能模块主要针对学生良好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的培养目标,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理论基础知识,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注入精神动力,奠定扎实基础。设置思想道德修养、职业生涯规划、实用英语、阳光体育、公共计算机、创业教育、法律基础等方面课程,着力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计算机技能、外语能力、礼仪与沟通能力、应用文写作能力。核心素能课程模块主要针对突出的技术能力、较强的创新能力等培养目标,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提供关键支撑。根据专业人才成长轨迹对应的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及对应岗位群的工作过程、项目任务分析来确定,主要设置核心专业知识、行业职业标准、技术技能训练、工作过程、岗位任务等课程,做到课程与岗位的职业标准对接,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素能。素能拓展课程模块主要针对终身学习意识、较强的自主学习力、强烈的创业精神等培养目标,激发可持续发展的内驱力。设置人文素质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开设适应不同专业学生选修的人文素质、公共艺术、语言表达、商务礼仪、心理健康等公共选修课程,同时拓展隐性教育项目,将第二课堂校园活动和第三课堂社会实践等项目纳入进来,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就业创业能力以及学生的职业迁徙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项目化实施路径:对接“课程教学、校园活动、社会实践”三个课堂

高职院校素质教育项目化实施的路径主要包括第一课堂“课程教学”、第二课堂“校园活动”和第三课堂“社会实践”,并将对接融合的项目内容纳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以切实改变素质教育和技能培养“两张皮”现象,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坚强保障。三个课堂是密切联系和互相渗透的。通过三个课堂的对接融合,在第二课堂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体育活动、社团活动以及第三课堂社会实践、企业顶岗实习活动中,将第一课堂的专业理论知识根据学生兴趣在自主选择中转化为实际成果作品或得以展现,使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得以提高,并激发其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基于共同的人才培养目标、课堂指导者及共同的课堂参与对象,三个课堂在项目内容体系上相互对接融合,在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发挥聚合效应。第二课堂对接第一课堂,针对第一课堂课程教学的理论知识内容,相应广泛开展校园文化体育活动和科技实践创新活动,建立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校园文化和技术技能竞赛品牌项目体系、活动体系,打造学生素质拓展项目的基础工程和精品工程,营造出崇尚职业道德、实践职业技能、实现持续发展的高职大学精神和校园文化氛围,充分发展学生个性,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第三课堂指校外的社会课堂,是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自然延伸,主要包括社会实践、顶岗实习、志愿服务、社会体验等。加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培育一批社会实践品牌项目,促进学生经常化、多样化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积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志愿服务,广泛组织学生到企业见习或顶岗实习,充分发挥第三课堂理论联系实际和将第一课堂知识转化为实际技能的桥梁载体作用。

3.项目化实施评价:优化“课程考核、职业考证、素质教育学分”三考并行制度

第二课堂考核标准第3篇

1.可持续发展的内驱力

较强的自主学习力和终身学习意识。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意识,人的发展才是主动的、可持续的。学生的学习力是指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具有的领悟能力、理解能力、知识掌握和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等要素整合而成的学习力量,其中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和实践能力是学生学习力的核心。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也是紧密联系和相互促进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实现终身学习的手段,终身学习意识是自主学习的驱动力。可持续发展意味着终身发展,高职学生要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不仅要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还应确立终身学习理念。

2.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支撑

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强烈的创业精神。创新能力主要涵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等,其中创新思维是核心。高职的教育对象总体心理上大多以高考失败者自居,有严重的挫败感,潜意识中就自认为“创新”离自己太遥远。所以,在高职学生教育过程中,要先注重其创新信心的塑造、创新意识的激发、创新思维的启迪,激活学生内在的好奇心、探索精神、创新创造的成就欲等。高职学生实现可持续发展,还要具备强烈的创业精神。创业精神具体涵括创业思想、创业观念、创业个性、创业意志、创业作风和创业品质等。具备创业精神不仅在就业岗位上会更加爱岗敬业、积极进取,还可以积极创造条件,进行创业实践,带动更多的人就业。

二、基于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高职学生素质教育项目化实施

1.项目化实施内容

构建“基础素能+核心素能+素能拓展”模块体系。素质教育项目内容设计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就业岗位的调研分析为基础,培养目标因专业而异,就业岗位分为初次就业岗位和职业升迁岗位。明确界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就业目标岗位群后,在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状况、新生思想素质调查、毕业生职业发展情况跟踪调查等基础上,对各专业人才培养对象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进行分解,并经用人单位代表、行业专家、专业教师、家长和学生等多方组成的委员会论证,设计出专业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目标维度表。然后,针对性地构建由“基础素能+核心素能+素能拓展”三个模块构成的素质教育项目体系。“基础素能+核心素能+素能拓展”三模块素质教育体系中,基础素能模块主要针对学生良好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的培养目标,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理论基础知识,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注入精神动力,奠定扎实基础。设置思想道德修养、职业生涯规划、实用英语、阳光体育、公共计算机、创业教育、法律基础等方面课程,着力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计算机技能、外语能力、礼仪与沟通能力、应用文写作能力。核心素能课程模块主要针对突出的技术能力、较强的创新能力等培养目标,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提供关键支撑。根据专业人才成长轨迹对应的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及对应岗位群的工作过程、项目任务分析来确定,主要设置核心专业知识、行业职业标准、技术技能训练、工作过程、岗位任务等课程,做到课程与岗位的职业标准对接,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素能。素能拓展课程模块主要针对终身学习意识、较强的自主学习力、强烈的创业精神等培养目标,激发可持续发展的内驱力。设置人文素质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开设适应不同专业学生选修的人文素质、公共艺术、语言表达、商务礼仪、心理健康等公共选修课程,同时拓展隐性教育项目,将第二课堂校园活动和第三课堂社会实践等项目纳入进来,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就业创业能力以及学生的职业迁徙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项目化实施路径

对接“课程教学、校园活动、社会实践”三个课堂。高职院校素质教育项目化实施的路径主要包括第一课堂“课程教学”、第二课堂“校园活动”和第三课堂“社会实践”,并将对接融合的项目内容纳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以切实改变素质教育和技能培养“两张皮”现象,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坚强保障。三个课堂是密切联系和互相渗透的。通过三个课堂的对接融合,在第二课堂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体育活动、社团活动以及第三课堂社会实践、企业顶岗实习活动中,将第一课堂的专业理论知识根据学生兴趣在自主选择中转化为实际成果作品或得以展现,使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得以提高,并激发其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基于共同的人才培养目标、课堂指导者及共同的课堂参与对象,三个课堂在项目内容体系上相互对接融合,在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发挥聚合效应。第二课堂对接第一课堂,针对第一课堂课程教学的理论知识内容,相应广泛开展校园文化体育活动和科技实践创新活动,建立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校园文化和技术技能竞赛品牌项目体系、活动体系,打造学生素质拓展项目的基础工程和精品工程,营造出崇尚职业道德、实践职业技能、实现持续发展的高职大学精神和校园文化氛围,充分发展学生个性,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第三课堂指校外的社会课堂,是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自然延伸,主要包括社会实践、顶岗实习、志愿服务、社会体验等。加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培育一批社会实践品牌项目,促进学生经常化、多样化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积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志愿服务,广泛组织学生到企业见习或顶岗实习,充分发挥第三课堂理论联系实际和将第一课堂知识转化为实际技能的桥梁载体作用。

3.项目化实施评价

第二课堂考核标准第4篇

1.可持续发展的内驱力:

较强的自主学习力和终身学习意识。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意识,人的发展才是主动的、可持续的。学生的学习力是指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具有的领悟能力、理解能力、知识掌握和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等要素整合而成的学习力量,其中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和实践能力是学生学习力的核心。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也是紧密联系和相互促进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实现终身学习的手段,终身学习意识是自主学习的驱动力。可持续发展意味着终身发展,高职学生要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不仅要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还应确立终身学习理念。

2.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支撑:

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强烈的创业精神。创新能力主要涵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等,其中创新思维是核心。高职的教育对象总体心理上大多以高考失败者自居,有严重的挫败感,潜意识中就自认为“创新”离自己太遥远。所以,在高职学生教育过程中,要先注重其创新信心的塑造、创新意识的激发、创新思维的启迪,激活学生内在的好奇心、探索精神、创新创造的成就欲等。高职学生实现可持续发展,还要具备强烈的创业精神。创业精神具体涵括创业思想、创业观念、创业个性、创业意志、创业作风和创业品质等。具备创业精神不仅在就业岗位上会更加爱岗敬业、积极进取,还可以积极创造条件,进行创业实践,带动更多的人就业。

二、基于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高职学生素质教育项目化实施

1.项目化实施内容:

构建“基础素能+核心素能+素能拓展”模块体系。素质教育项目内容设计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就业岗位的调研分析为基础,培养目标因专业而异,就业岗位分为初次就业岗位和职业升迁岗位。明确界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就业目标岗位群后,在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状况、新生思想素质调查、毕业生职业发展情况跟踪调查等基础上,对各专业人才培养对象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进行分解,并经用人单位代表、行业专家、专业教师、家长和学生等多方组成的委员会论证,设计出专业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目标维度表。然后,针对性地构建由“基础素能+核心素能+素能拓展”三个模块构成的素质教育项目体系。“基础素能+核心素能+素能拓展”三模块素质教育体系中,基础素能模块主要针对学生良好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的培养目标,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理论基础知识,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注入精神动力,奠定扎实基础。设置思想道德修养、职业生涯规划、实用英语、阳光体育、公共计算机、创业教育、法律基础等方面课程,着力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计算机技能、外语能力、礼仪与沟通能力、应用文写作能力。核心素能课程模块主要针对突出的技术能力、较强的创新能力等培养目标,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提供关键支撑。根据专业人才成长轨迹对应的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及对应岗位群的工作过程、项目任务分析来确定,主要设置核心专业知识、行业职业标准、技术技能训练、工作过程、岗位任务等课程,做到课程与岗位的职业标准对接,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素能。素能拓展课程模块主要针对终身学习意识、较强的自主学习力、强烈的创业精神等培养目标,激发可持续发展的内驱力。设置人文素质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开设适应不同专业学生选修的人文素质、公共艺术、语言表达、商务礼仪、心理健康等公共选修课程,同时拓展隐性教育项目,将第二课堂校园活动和第三课堂社会实践等项目纳入进来,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就业创业能力以及学生的职业迁徙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项目化实施路径:

对接“课程教学、校园活动、社会实践”三个课堂。高职院校素质教育项目化实施的路径主要包括第一课堂“课程教学”、第二课堂“校园活动”和第三课堂“社会实践”,并将对接融合的项目内容纳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以切实改变素质教育和技能培养“两张皮”现象,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坚强保障。三个课堂是密切联系和互相渗透的。通过三个课堂的对接融合,在第二课堂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体育活动、社团活动以及第三课堂社会实践、企业顶岗实习活动中,将第一课堂的专业理论知识根据学生兴趣在自主选择中转化为实际成果作品或得以展现,使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得以提高,并激发其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基于共同的人才培养目标、课堂指导者及共同的课堂参与对象,三个课堂在项目内容体系上相互对接融合,在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发挥聚合效应。第二课堂对接第一课堂,针对第一课堂课程教学的理论知识内容,相应广泛开展校园文化体育活动和科技实践创新活动,建立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校园文化和技术技能竞赛品牌项目体系、活动体系,打造学生素质拓展项目的基础工程和精品工程,营造出崇尚职业道德、实践职业技能、实现持续发展的高职大学精神和校园文化氛围,充分发展学生个性,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第三课堂指校外的社会课堂,是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自然延伸,主要包括社会实践、顶岗实习、志愿服务、社会体验等。加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培育一批社会实践品牌项目,促进学生经常化、多样化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积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志愿服务,广泛组织学生到企业见习或顶岗实习,充分发挥第三课堂理论联系实际和将第一课堂知识转化为实际技能的桥梁载体作用。

3.项目化实施评价

第二课堂考核标准第5篇

关键词:应用文写作 第二课堂 学习平台构建

应用文写作课作为高职院校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因其实用性、工具性及综合性强的特点,能使学生的学习热情、重视程度有所提升,在写作基础的普及上初见成效。受教学课时少的限制,如何在短期内快速提升学生学习效果,是摆在每位教师面前的课题。

一、第二课堂的作用

应用写作水平的提高,需创设丰富的实践环境。只有课堂教学难以弥补写作素材的缺失及训练时间不够的短板,为此在第一课堂学习的基础上,可以拓展学习环境,将学习延伸到课外,创建第二课堂,即“内外兼修”,这样既满足教学之需,又弥补了第一课堂教学的不足,为学生打造了由教室到生活的大空间学习环境,是应用文写作课学习的补充与深化。

二、第二课堂的特点

1.学习平台广阔

首先依托校园网学习资料,布置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课下线上学习。其次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及社会活动开展学习,融写作任务于广阔的生活,学习平台由小课堂转为生活大课堂,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学习视角,更容易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

开展第二课堂学习,是从教师讲授为主转为学生自主学习,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潜能及主动性。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学生要确立学习目标、完成学习任务,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3.实践性强

第一课堂的学习,写作材料多是通过教师提供素材间接获得,而第二课堂的学习学生要通过活动创设写作情境,亲自参与活动才能完成素材的积累,即获取素材的渠道是直接的、主动的,不参与实践就无法完成学习任务。

4.不拘一格,生动灵活

在第二课堂,写作形式不只是借助笔和本,可以书写电子稿件,在电脑上学习排版,练习文种格式。其次学习任务与活动融合,将静态的学习变为动态的,生动灵活,更加适合高职学生。

5.提高综合素养

参与第二课堂的活动,学生要确立活动项目,开展活动实施,多角度地锻炼口语表达、组织合作、文种写作、竞争意识和抗挫折能力,为进一步提升综合素养奠定基础。

三、第二课堂内涵建设

1.第二课堂学习平台内容建设

以应用文写作课程标准制定的学习任务为准绳,借助任务驱动,确立第二课堂学习任务。它是第一课堂学习的延续或补充,学习内容要求做到四联系,即与第一课堂教学任务紧密联系、与校园生活紧密联系、与社会活动紧密联系、与专业学习紧密联系。如根据课程标准应用文写作教学有12个学习任务,分为六类,包括日常应用文、求职竞聘文书、事务文书、会务文书、礼仪文书、职业岗位文书,学生可从这六大类中任选两个学习项目。

2.组织形式及实施方法

第二课堂的组织形式可借助多形式载体,如校园网及各类活动,学生单独、团体学习均可。在生活中借助各种情境开展写作,如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的寻物启事、观影及文体活动海报、请假条、借据等。在社团、学生会纳新工作时开展招聘启事、竞聘演讲的写作,纪念重大节日时开展征文启事、各类征文的写作,进行联谊活动、晚会时的发言稿、主持词的写作,开展社团、学生会、班级团体活动时的计划、总结等。其次参加课外社会活动时可开展写作的文种有与订单企业座谈的迎送词、敬老活动时的讲话稿、专业实习报告、求职应聘时的求职信、简历等。

实施要求:开展第二课堂学习时,学生需递交学习计划,告知学习任务,学习时间为一学期,与第一课堂学习同时间结束。实施过程中要留存材料,包括文稿、活动照片、视频资料及相关证书等。

3.学习情况监管督查

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学习,时间期限为一学期,学习任务根据兴趣自选两种。由于学习周期长、监管不力易导致流于形式,为此要定期开展学习情况监管与督查。建立小组长负责制,将学生分为5~6个学习小组,组长开展学习情况记录,定期督查汇报,完成初步监管。教师进行深度督查,学期初上交学习任务书,学期中检查学习参与实施情况,对未及时进行学习的人员开展督查,引导计划的实施,对检查情况及时公开并评价反馈,学期末开展学习材料验收。

4.评价考核

第二课堂考核标准第6篇

[关键词]第二课堂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2-0225-01

现阶段,我国正处在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变的重要阶段,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上升到了战略高度。第二课堂作为高校培养实践创新型人才主要途径的作用越来越引起重视,他的育人功能与作用不断凸显,然而,传统的第二课堂运行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今人才培养的需求,本文将从高校第二课堂建设现状分析,为高校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提供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与引导策略。

一、高校第二课堂建设现状

(一)高校管理者重视不足,认识不到位

目前,一些高校管理者不重视或忽视第二课堂的建设,认为第二课堂不是“正业”,甚至于学校的社会实践活动基本不开展。很多高校的校领导因忙于事务,只是象征性参加较为大型的学生第二课堂个别活动启动仪式或偶尔视察活动基地。甚至于一些高校第二课堂没有校领导主管,只是由学校的行政机构教务处或团委代管。

(二)缺乏对第二课堂活动引导,学生对第二课堂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目前,高校缺乏对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积极正面引导,学生对于第二课堂活动的选择更多地出于自己的兴趣、爱好,而青年学生由于自身阅历的局限,还不能充分地对自己的选择做出客观、正确性的价值判断,造成了学生对第二课堂重要性认识不足,使第二课堂的育人功不能完全发挥。

(三)第二课堂缺乏系统规划和设计,与第一课堂存在脱节现象

目前,很多高校都没有将第二课堂列入教学计划,随着1999年高校扩招后,高校的办学规模扩大,人数激增,产生了人均教学设施不足情况,很多高校满足第一课堂教学远远不够,更无法去为第二课堂提供教学设施。这样给第二课堂管理和指导带来了很大的难度。这种现象极大挫伤管理部门开展工作,使第二课堂的功能无法充分发挥体现。

(四)缺乏稳定、专业、高水平的指导教师队伍,整体活动层次和水平难以提升

目前,很多高校为学生配备专门教师,但情况不一,各有不同。有的高校只为了满足第二课堂配备教师数量,把一些工勤人员配备到第二课堂任教师。有的高校把专职思政人员配备到第二课堂。这些人员在指导第二课堂活动中受专业水平和技术的限制,对学生个体素质提高缺乏专业化指导,导致第二课堂的活动效果受损。

二、第二课堂建设引导策略

(一)建立第二课堂领导机构

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灵活高效管理机构。高校应结合各自的实际校情,成立相应的领导组织机构,实施“一把手工程”领导体制。建立了校院系三级或院系二级领导体制,学校(院)党委书记负总责,学院(系)党总支书记负全责,形成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主管部门重点抓、全校教师人人抓的“四抓一落实”工作体制,并在机构中设立专管部门,由学校的教学部门统一组织管理,统一协调,统一考核,确保人、财、物等方面协调统一,真正构建起第二课堂的领导机构,并把第二课堂活动真正落到实处。

(二)建立第二课堂教学管理体系

将第二课堂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决定着高校的政策倾向。随着第二课堂作用的突显,高校应把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同时纳入高校整体教学体系,科学设计教学体系,实现一二课堂的联动与协调发展。

(三)建立学分制

学分制,就是将学生活动课程成绩纳入学籍管理,把活动课程以数量计分的方式固定起来,达标的准许正常毕业,达不到基本要求的学生不能正常毕业。各高校可结合学校发展实际,建立第二课堂量化学分制。将第二课各项活动分值化处理,把学生参加活动按学时的多少给予分值计量,分值可以冲抵第一课堂的任选课学分或相关专业课学分。

(四)建立学生实践考评与质量监控

第二课堂考核标准第7篇

首先是教法研究。教法,顾名思义是教的方法。如何教才更有效?从传统教学意义上讨论,要从如何备课、如何授课、如何指导练习、如何辅导学生、如何评价学生说起。

看一个教师备课情况如何,判断的标准就是是否符合学情。要备学生的知识基础,要备学生的发展潜力,要备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只有这样,教学才能目标明确,目的正确。看一个教师授课情况如何,判断的标准是学生通过教学能否获得最大的发展。智力因素中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力是否得到提高,非智力因素中的兴趣、爱好、毅力、个性是否得到培养是教学的最终目的。看一个教师指导练习情况如何,判断的标准是学生能否通过练习巩固知识、扩展知识。学生应该通过练习巩固学过的知识,并通过自己的思考扩展知识。看一个教师辅导学生情况如何,判断的标准是解疑效果如何,释疑效果如何。通过教师的辅导,要解决和释除学生学业中的疑惑,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看一个教师评价学生情况如何,判断的标准是评价是否科学全面系统,要看评价之后救助矫正是否到位。科学全面系统的评价是基础,考核评价之后的救助矫正是真正目的所在。

其次是学法研究。学法,指学生学的方法。教学是师生双边的活动,不仅涉及教师的教,还涉及学生的学。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因此要研究学法。从课堂角度讲,学生学包括如何听课,如何笔记,如何提问,如何思考,如何记忆,如何作业等等。

一般来讲,学生听课应该专心致志,聚精会神,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效果要好。这要求学生事先应该做好预习,要先弄清所学章节哪一部分是重点,哪一部分是难点。课堂笔记是反映学生是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标志。课堂笔记要条分缕析,梳理有序,该简则简,该繁则繁。做到这一点,需要对教师所讲内容进行分析加工,在此基础上做出梳理和整理。课堂提问尤为重要。会学习的学生会提问。标志是提问的水平高、质量高。要做到一般性问题不提,肤浅性问题不提,靠工具书能检索到的问题不提。课堂思考是学会知识、培养能力的关键。要充分运用分析、综合、概括、归纳、演绎等方式方法,提高思维能力。记忆是学习的基础,记忆好坏的标志是单位时间记忆容量的多少和保持记忆时间的长短。学生记忆能力各不相同,记忆能力有先天遗传因素影响,也有后天锻炼养成影响。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如何记忆,学生应该自我总结改进。作业是巩固知识、扩展知识、深化知识的重要环节。因此,教师对学生作业应该高标准、严要求,既要有量性要求,又要有质性要求。

再次是管法研究。管法,指课堂管理的方法。我们要思考的第一个问题是,课堂教学需要不需要管?我们说,课堂需要管。第二个问题,课堂需要管什么?我们认为,课堂第一需要管秩序,第二需要管气氛,第三需要管节奏,第四需要管效果。

要管秩序。管秩序,不是一味严厉、一味约束,应该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来稳定秩序。要管气氛。教师需要用高超的管理艺术来调节课堂气氛;要管课堂节奏。讲课的速度或进度要依据教学内容难度和学生接受情况而定。要管效果。教学效果是教学投入和产出的比。不计成本的教学不是我们期待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