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影视行业发展前景(合集7篇)

时间:2023-08-25 16:33:58
影视行业发展前景

影视行业发展前景第1篇

关键词:影视制作;特效制作;技术应用

影视特效是一门新的技术,其对于影视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被广泛应用于影视作品当中,这项技术结合了计算机技术,能够合理地运用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运用影视特效的过程中,结合人们的想象力,能够创造出各种的形象,从而能够在更大程度上满足人们的视觉享受。

1当前影视特效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应用正不断地扩展到各行各业当中。例如,计算机图形学就被广泛地应用在影视领域,它的普及极大地促进了影视行业的发展,保证了画面的精确、逼真及操作的简捷化等相关技术的提升。此外,由于国外的影视领域的发展,对我国的影视业发展形成的冲击影响,也促进了我国影视制作当效制作的创新发展。

就目前我国影视领域的发展状况而言,各界普遍存在忽视国内影视领域的创新发展,而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在影视当中引入了那些国外的影视特效因素,进而不利于对国内影视行业的客观评价。其实,由于国内影视的发展起步较晚,使得特效制作的水平与国外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而且由于当前国内许多的影视特效制作工作者的技术水平普遍不高,使得当前的影视制作主要采用的是成本较低的初级特效,进而导致在影视特效的应用上很难取得突破。

由上述可知,由于我国影视领域的发展依然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不仅在影视的制作过程中没有找到符合自身发展的模式,而且在影视制作的各个环节当中技术型人才缺乏,加上受到国外市场先进的影视特效的影响,导致国内的许多影视公司在影视制作特效时盲目模仿,造成了影视发展缓慢的现状。

2影视制作中影视特效的意义

在影视制作当中,特效的制作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特效制作不仅能够节约投入的成本,也可以起到环保的作用,省去了传统的现实布景的投入。此外,影视的制作过程的转变对于特效制作的发展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蓝绿背景追踪应用的意义。现在的影视拍摄过程中,摄影场地大分都会布置蓝、绿色的幕布,然后影视演员只需要在幕布前进行影视内容的拍摄,之后再通过利用计算机的抠像技术结合影视内容的背景,进而制作出真实影视场景的特效。而蓝绿幕布技术的广泛应用极大地促进了场景制作的发展,通过蓝绿幕布技术能够使得相同的演员及影视内容,可以在不同的场景下自由转换外,根据幕布与影视演员的身体颜色的差异,以有效地帮助拍摄机器对演员动作进行追踪,进而通过特效制作使之能够在不同的场景环境出现,使影视的情景来源更加的丰富,也给未知场景的创意设计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2)特效制作的意义。在影视制作当中,特效的制作不单是在拍摄后对素材进行简单的效果叠加制作,对于一些特效场景为了方便使摄像机可以在最恰当的位置中拍摄到场景动作,需要特效制作者前期的严格布置后设立跟踪点,进而给后期场景的数字技术处理制作打下基础。此外,由于在场景的拍摄过程中常会出现各种难以预料的情况,如光线、天气、拍摄场地等导致拍摄的素材存在各种问题,这都需要在后期的制作过程中利用特效处理来进行完善。

(3)3D特效的应用意义。随着影视制作的不断发展,3D影视制作技术的应用越来越普及。在拍摄过程中,3D影视制作技术对影视规划、设计和执行力都有了严格的要求。它需要在拍摄过程中通过两台摄像机同步的实施追踪拍摄,进而达到立体视觉效果。3D影视制作效果的实现不仅意味着摄像过程数字化发展的进步、影视制作水平的提升,同时能够进一步加强场景的真实感,渲染出影视场景中的氛围,给观众带来更多的视觉效果。

3影视特效制作应用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影视特效处理技术也在不断发展。通常,在影视作品制作中,从制作技术上来分,可以将其分为传统特效技术和电脑特效技术。

(1)传统特效制作技术。传统特效技术是一种最为简单的技术,主要应用在影视发展的起步阶段,如搭景、人物化妆、烟火特效等等。

(2)电脑特效制作技术。随着影视行业的飞速发展,传统的特效技术已经满足不了影视发展的需求,需要新颖、强大的特效技术来满足观众对影视作品的要求;电脑特效技术的出现有效地满足了影视业发展的需求,能更好地满足各种特效制作的创新和实现。当前,特效技术按功能有以下几类:1)概念设计技术与数字绘景技术。众所周知,当影视作品当中需要一些在现实生活当中无法找到的建筑、风景等场景对作品进行渲染时,就需要我们影视设计工作者结合影视作品的内容以及设计者自身所学的知识对影视素材实施数字绘景和概念的设计处理,把一些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场景呈现在观众眼前。2)三维特效技术。三维特效技术作为影视制作主要技术,在制作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在影视作品中普遍都存在三维立体特效技术,对影视角色进行烘托以及影视场景进行布置的过程中都需要通过三维特效技术来实现。因此,三位特效技术是电脑特效技术中应用难度最大的。3)合成特效技术。通常实现合成特效技术分为以下步骤:首先,分开拍摄影视演员的各类动作场景以及天空的场景,在这个过程中演员的各类动作可以借助威亚。然后,在蓝幕或绿幕当中进行拍摄取材,取材后再通过计算机软件技术将素材中的蓝、绿幕以及威亚进行删除。最后,将天空的场景融入合成到素材当中,进而完成影视作品的特效设计。

4影视特效制作的应用领域

(1)影视特效在游戏产业中的应用。在游戏产业中影视特效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产生的效果是传统的制作模式无法企及的。各种特效的应用使得游戏产业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2)影视特效在电视栏目片头、片尾的应用。随着当前电视节目多元化的发展,多种个性化元素的集合,影视特效在电视栏目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了,只有专业化的制作才能更好地吸引观众的视野,如今的电视节目都已经不再是运用传统的制作方法进行拍摄的,都是采用先进的影视特效制作来拍摄,电视节目中利用特效制作对节目进行不断的剪辑和素材的合成,使电视影片的艺术效果更为形象。

(3)影视制作在广告制作中的应用。在广告制作中影视特效制作的应用也十分广泛,广告制作者通过影视特效的应用充分发挥想象能让广告充满艺术效果。影视特效的应用相比传统的制作模式能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并减少节目的开支成本。因此,在制作广告的过程中利用影响特效制作可以让影视创作者更加随心所欲,把一些在实拍中无法完成的拍摄效果通过特效制作来完成,进而为广告制作水平增加光彩,以达到广告的最终效果。

影视行业发展前景第2篇

关键词:横店;影视旅游;转型升级

由于体制、机制、旅游产品本身等多方面因素,我国影视旅游业在各地发展很不均衡。相对而言,横店影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崛起可以说是异军突起。横店影视城从1996年建立首个拍摄基地至今,每年均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横店模式也由此被一些学者认为是国内目前最为成功的影视旅游发展模式。尽管如此,横店影视旅游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显现出一些问题,特别是当前人们消费水平和旅游方式的改变,给横店影视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如何加快横店影视旅游业转型升级,实现横店影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本文试就这些方面展开探讨。

一.横店影视旅游业发展现状

1996年,以支持谢晋导演拍摄《鸦片战争》为契机,横店集团开始建设第一个影视拍摄基地――南粤十九世纪广州街,由此开始了涉足影视旅游产业的步伐。《鸦片战争》热映所带来的宣传效应,使横店这个原先只注重发展工业、名不见经传的小镇,一夜成名。短短几年时间,秦王宫、清明上河图、香港街、明清宫苑等影视实景基地相继开建。从建造广州街至今,横店集团已累计投入70多亿元,利用荒山、荒坡、荒地、荒滩等,建成28个大型实景基地、13座大型室内摄影棚,可以满足上至秦汉、下至新中国成立初期影视剧拍摄对室内场景的要求。横店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亚洲规模最大的影视拍摄实景基地,被美国杂志《好莱坞报道》誉为“中国好莱坞”。

2004年,全国首个部级影视产业实验区在横店挂牌。浙江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规划总面积365平方公里,是目前全国规模最大、影视元素最集中的影视产业集聚区。为了进一步推动横店影视文化产业发展,继2004年国家广电总局批准设立浙江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后,2012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又批准设立浙江横店影视文化产业实验区,加大对横店影视文化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2012年,实验区新增入区企业52家,累计达到487家,华谊兄弟、保利博纳、唐人电影等诸多影视大佬均在横店安家落户。2012年入区企业实现营业收入78.11亿元,同比增长146.47%;上缴总税费9.64亿元,同比增长163.34%。2012年,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共接待剧组150个。随着横店影视城影视文化旅游资源的不断整合,旅游产品的不断升级开发,横店影视城从单一经营“影视基地”旅游向打造影视主题旅游公园的战略转变,开创了独特的以影视外景和娱乐活动为主题的旅游景区模式,开发出“梦幻太极”、“梦回秦汉”、“汴梁一梦”、“怒海争锋”等20多场精彩的演艺节目,2010年横店影视城获评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12年游客人次达到1177.24万,实现了影视业、旅游业的联动发展,横店已成为以影视为特色的全国知名旅游目的地。

二.转型升级是横店影视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对旅游消费要求也越来越高,为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态势和多样化的旅游消费需求,加快转型升级成为横店影视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符合应对市场竞争的要求。随着影视文化产业的对外开放,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日趋增大。就国内而言,影视基地项目一哄而上,风格雷同,毫无特色,重复建设问题十分严重,造成了市场竞争激烈而无序的状况,这一状况对横店影视旅游的发展十分不利。

(二)符合消费水平提高的要求。我国旅游市场消费已从以观光旅游为主,转向观光、度假与专项旅游三足鼎立的新的发展阶段。影视旅游作为一种融入了影视元素的全新主题化旅游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者在选择旅游产品时更加理性,越来越注重旅游过程中的体验性、参与性,这使得横店影视基地在影视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的难度进一步增大。

(三)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潮流,也是我国贯彻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现实要求,同时,也是影视基地发展的客观需要。但目前这种观念尚未深入人心,不利于横店影视旅游业的长期发展。

三.横店影视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发展方向

(一)发展理念转型。通过不断解放思想,加快创新步伐,努力实现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为主转向创新驱动为主;增长模式从粗放型为主转向集约型为主;工作重心从扩大规模为主转向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主。

(二)目标转型。以建设一流旅游目的地为目标,以打造国际影视旅游名城为依托,以优质服务为核心,高效整合旅游资源,强化旅游公共服务,提升旅游发展环境,在旅游产业结构、旅游增长模式、旅游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实现转型升级,全面提升横店影视旅游业的综合竞争力,使横店成为全国著名、亚太地区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三)功能转型。通过对横店乃至东阳区域景区景点的开发和打造,形成功能齐备、分区合理的全域化旅游格局,把横店建设成为影视文化产业集群区、影视旅游创意集聚区、影视企业成长孵化区,为金华建设旅游强市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四.推动横店影视旅游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措施

(一)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优化旅游发展条件

加强和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是实现横店影视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根据横店实际,重点应加强三方面的建设:

1.加强实景拍摄基地建设

目前横店各种实景基地绝大部分为古装剧和年代剧场景,功能较为单一,应以建立完善系统的实景基地为目标,新建一批新的拍摄场景,如特色年代剧场景、现代农村场景、现代城市场景等。此外,还应进一步鼓励吸引民间、国有等多种资本参与建设,兴建一批中西文化拍摄基地,改造一批高科技摄影棚等,不断丰富影视拍摄场景,持续巩固基地规模优势。在横店小城市规划设计、街区(小区)建筑形态、标志性建筑、文化景观带建设等方面融合影视元素,彰显影视名镇特征,大力营造影视文化氛围,实现影视文化与建筑文化的完善融合。

2.加强道路交通建设

在横店对外交通方面:争取省市支持,修建一条横店至义乌的高速公路,进一步缩短横店到义乌火车站和机场的交通时间;对横店镇内公路和高速入口处的道路进行改造,形成横店直达杭州、上海的快速通道;加快横店通用机场建设,创造条件争取建立横店到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地的空中支线;完善横店“七纵七横二环”交通网络建设,建立畅通的公共交通系统,把各大景区快速连接起来。

3.加强服务设施建设

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到“十二五”期末,横店每年的游客可突破1600万人次。为了使如此之多的游客在横店吃好、住好、玩好,需要建设相应的配套服务设施,重点要完善社会化服务设施,包括新建、改造、托管一批宾馆;建立畅通的公共交通系统,尽快实现横店出租车投放,方便游客出行;建立健全商业网点,在镇中心建成若干大型综合性超市,规范各大景区内的商业布局等等。

(二)延伸影视产业链条,拓展旅游发展空间

推进横店影视旅游产业结构升级,主要是突破旅游产业“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的概念,扩大影视旅游产业的外延,延伸影视旅游产业链,培育影视旅游新增长点,实现影视产业链延伸到哪里,影视旅游发展空间就拓展到哪里。

1.扩大影视旅游业的范围

自横店影视基地建立以来,特别是影视产业实验区成立以来,横店已基本形成了以新型工业为基础,以影视为龙头,带动旅游、商贸、服务等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的格局,尤其是影视业与旅游业结合紧密,使横店成为海内外著名的影视旅游基地。具体做法是要以横店影视基地为中心,通过全市旅游规划,将东阳市其他景区全部融入影视元素进行改造,并通过旅游线路的重新设计,使其与横店影视城进行有效连接,从而达到以横店影视旅游带动整个东阳市影视旅游的目的。

2.加强影视旅游业与工商业的联动发展

一是结合影视产业链的构建,大力发展影视衍生产品的工业化制造和影视相关配套工业,如:影视器材、影视设备、影视道具、影视制景等;二是将东阳市传统特色工业与影视产业结合。东阳素有“百工之乡”之称,尤其是木雕、家俱、竹编等工业早已闻名全国,这些产业如果加入影视文化元素,必将获得更大的市场空间。通过这些工业的发展,反过来,又能对影视旅游业发展提供有效支持。此外还要扶持一批加工企业,引导开发旅游纪念品,做强做精各种旅游纪念品等旅游商品,推动建设一批旅游商品基地和旅游购物场所。

3.完善横店影视产业链条

后期制作一直是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的一条短腿。要制订优惠政策吸引更多后期制作公司入驻实验区外,重点支持横店影视制作公司后期制作基地建设;投巨资购置国际领先的影视后期制作设备,兴建影视特效制作中心,构建横店影视后期高科技制作平台,引进后期制作团队入驻;大力构建横店影视发行与交易中心,精心制订和横店影视产业指数,重点经营电影电视剧发行、影视产品交易、影视器材与设备交易、影视技术转让等,定期组织电影看片会、电视剧发行交易会、影视作品推介会、影视产业高峰论坛、影视旅游产品交易会等,将横店建设成为影视作品交流、影视旅游产品交流的集散地。

(三)优化产业发展平台,推动影视旅游发展

1.纳入东阳战略支柱产业

横店影视旅游产业虽然起步时间较晚,但发展潜力巨大,应当把影视旅游业作为东阳市的战略支柱产业,举全市之力予以重点打造。目前东阳市已先后出台了《关于支持浙江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设立和完善了“影视企业贡献奖”、“中国(横店)影视金牛奖”和“影视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奖励政策,持续加大对影视产业的扶持力度。下一步,要针对影视企业融资难等问题,通过向入区企业提供更多支持和优惠,实行“一企一策”,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服务环境,全力支持企业做大做强。由此进一步提升横店影视品牌的凝聚力,从政策上推进“知名企业本地化”的进程,并带动横店影视旅游业更大步幅地前进。

2.作为浙江省重点产业基地建设

浙江实施“建设文化大省”的战略,需要培植一批全省性的重点文化产业基地。横店影视产业已初具规模,且在海内外的影响力较大,理应成为浙江省文化产业的中坚力量。面对当前和未来愈益激烈的竞争格局,仅仅依靠横店集团及东阳市的力量显然还不够,应当继续争取浙江省委、省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动员全省的力量,加强对横店影视文化产业实验区的扶持,为横店影视产业加快发展创造一个层次更高的平台,进而也推动横店影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3.列入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利用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有利时机,努力将实验区列为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扎实推进横店影视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积极争取国家发改委、广电总局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率先列为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更充分地享受国家最新优惠政策。同时,横店要以小城市培育为契机,加快资源整合,营造和谐旅游消费环境,把横店打造成既是深受旅游者喜爱的“宜游”目的地,又是吸引旅游者停留的“宜居”目的地。

(四)提升影视旅游品质,增强景区竞争能力

1.集中精力打造影视旅游休闲名城。影视旅游属于深度旅游,它最大的特点在于极强的参与性和互动性,并高度注重旅游者的情感体验。横店影视旅游业要坚持“影视为表、旅游为里、文化为魂”的融合发展理念和“以影视基地为依托、以影视文化为内涵、以旅游观光为业态、以休闲娱乐为目的”的运营模式,努力把横店建设成为旅游度假之城、影视文化之城和休闲宜居之城。

2.创新服务管理,提升旅游服务能力。一是提高旅游行政能力,健全横店旅游管理机构,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完善大旅游的推进机制,使旅游行政服务高效、透明。二是推动旅游景区服务标准化。在建立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基础上,积极推动旅游服务标准化工作,规范旅游企业服务。可委托有公信力的调查机构,对游客开展抽样调查,进而对各景区的服务水平进行全面评估。三是完善旅游人才培养机制,利用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的师资力量,开展职业资格培训,培养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

3.优化产品结构,促进旅游持续发展。一是依托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东阳旅游资源禀赋特点,推动区域旅游均衡化、特色化发展,实现旅游产品的提档升级。二是创新旅游产品,整合资源,形成以基地观光为基础、影视体验为主导、特色旅游为辅助的旅游产品结构模式。深度开发多样性产品,全面提高旅游产品的参与性、趣味性,突出旅游产品的互补性、差异性。三是优化旅游线路设计。从交通、产品组合及区位特点出发,融合不同类型、不同品质资源,形成主题鲜明、富于特色的专题旅游线路。

参考文献:

[1] 徐永安. 打造横店影视产业链的成功尝试[J].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5,(03)

[2]曾毓琳.横店传奇――横店影视城发展的探索[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2.33

[3] 徐铭.横店影视基地可持续发展策略探讨[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2(8)

影视行业发展前景第3篇

影视艺术职业教育于20世纪末、21世纪初异军突起。据统计,目前我国大陆已有约600多所高校相继设立了相关学科或相关课程,影视艺术已迅速成长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中一门重要的新兴学科。当前中国的影视艺术职业教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红火,招生规模一路飙升。但量的迅速膨胀也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如教学泛化、师资困难及人才档次不高等一系列问题相继出现。盲目扩招所带来的教学质量令人担忧。

与此不同,作为影视与旅游交叉产物的影视旅游产业,在国家积极倡导发展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的大背景下,日益成为旅游业中新的、可持续的经济增长点,是未来吸引影视人才的重要领域,为解决影视艺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提供了新的路径。然而,在目前的影视旅游中,影视与旅游产业要素互动机制尚未建立,存在着以影视带旅游,通过影视为旅游业注入新的发展活力,实现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可喜景象;同时也存在着以旅游促影视,通过旅游反哺影视步履维艰的现状,更谈不上通过影视与旅游的相互渗透,最终形成双赢关系。这些不仅不利于充分挖掘影视旅游业的发展潜力,也是对影视业最大的不公,难以调动影视资源要素的积极性,进而实现影视与旅游的共赢发展。

基于此,本文从横店影视城影视旅游迅速发展的背景出发,通过对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办学方针、院系设置、教学思路、管理体制及就业方针的相关解析,重点探讨如何从产学研的角度完善旅游与影视的合作,提高合作效能,为实现旅游与影视的共同发展,推动影视及旅游领域包括就业在内的相关问题的解决,最终为实现影视旅游的和谐发展提供思路。

一、背景介绍

被誉为“中国好莱坞”的横店影视城,位处浙中黄金旅游线上,因其独特的历史场景及承载的厚重的文化底蕴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区。横店影视城在影视、旅游界颇具影响,是我国影视旅游发展的典范,目前在国内拍摄场景最多、规模最大、设施最全的影视拍摄基地。在这里诞生了《汉武大帝》《英雄》等几百部优秀影视剧。横店影视城共有包括秦王宫、屏岩洞府、明清宫苑、清明上河图等在内的主题公园。除了这些可以用于外景拍摄的主题公园,横店影视城还建起了国防科技园、横店集团展览馆等文化教育馆园以及度假村等休闲娱乐场所。

横店影视城是我国影视拍摄基地和影视旅游经营单位中的一朵奇葩,横店影视集团自1996年以来,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旅游休闲、旅游开发、酒店服务、影视管理服务几大业务。在对影视城的资源特色、优势劣势分析之后,经营者提出了“影视为表、旅游为里、文化为魂”的经营理念,利用影视宣传企业,使影视、旅游、文化三位一体,互相融合。可以说,横店影视城依托得天独厚的影视资源,联动相关的旅游资源要素,使旅游业按照影视旅游的发展模式实现了飞跃,影视产业为横店旅游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在这种背景下,横店影视城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工作,主动与浙江传媒学院、金华职院等高校合作,创办了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重点培养影视表演、影视技术及制作,以及旅游管理等应用型人才。学院坚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途径,力争实现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对接,在现有50多个实习基地的基础上,根据不同专业教学需要,按照工学交替、项目制作、“2+1”等人才培养模式科学合理地安排学生开展实训教学、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活动,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广阔的舞台和坚实的保障。

二、存在问题

(一)影视旅游产品亟需升级

与我国其他旅游产品的开发一样,影视旅游产品的低层次开发已严重影响了游客参与的积极性。现代游客已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观赏型旅游活动形式,越来越注重旅游过程中的体验性与参与性。影视旅游作为一种融入了影视元素的全新主题化旅游活动,能更好地满足游客的这一需求。可以说,满足人们多层次的现实需求、提升产品的层次,是旅游实现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影视旅游是影视嫁接到旅游上的产物,在这种旅游形式中,演员及摄影外景地、故事发生的背景地等影视资源要素对于游客的吸引程度远超其他旅游资源要素。但是,影视旅游决不能、仅停留在拍摄地和主题公园的观赏层面上,影视作品中涉及的与旅游相关的事件、文化等要素,都有巨大的旅游商机,影视旅游应认清发展方向,尽可能在延伸并拓宽影视旅游产品的深度和广度方面努力。

(二)职业技术教育就业问题突出

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是在完成初高中阶段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门教育,它和经济、社会发展有直接的联系,既是培养各类实用人才和提高劳动者素养的基本途径,又是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途径,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职业技术教育的目的十分明确,即为受教育者谋生而从事或可能从事的职业服务。然而,目前我国大多数的职业技术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还难以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对职业教育的要求。原因是多方面的,如迅速扩展的职业需求与学生现阶段掌握的知识技能结构不一致,毕业生的从业观念教育跟不上行业发展的要求,在学习时间、课程编排、专业设置、管理方式及教育方法等方面与现实需求脱节,毕业生在培训的深度和适应性上存在的问题,严重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及职业技术教育的快速发展。

从大的形势上看,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社会所需的各类人才基本饱和,职业教育在就业问题上的弊端也随之显露出来,即职业技术教育普遍采取的过早职业化教育,毕业生知识面狭窄,基本能力和素养不高,从而导致毕业后难以适应社会日益综合化的市场需要。

(三)影视、旅游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职业技术教育影视专业毕业生在就业生上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毕业生的改行,即用非所学,学不能用。另外,即使毕业生继续从事与本专业的相关工作,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职业技术学院的影视专业毕业生更多的从事着前期或后期的服务工作,难以真正进入行业的核心领域。这中间固然有择业观念不断广泛化多样化及个人发展机遇的原因,但也或多或少的看出经历了三年影视专业教育的高职学生在核心能力具备和发展深度上都有着不小的问题。

与此类似,职业技术教育旅游专业毕业生在就业上的问题也十分突出,首先是行业人员不断流失。毕业生在踏入旅游行业后,基本上都是从事行业最为基本和底层的服务工作,随着对行业及就业市场的了解,毕业生在从事了一段旅游行业的工作后纷纷跳槽、转行,从而导致旅游行业的从业人员不断流失,致使旅游企业的用人成本居高不下,这与日益高涨的旅游行业的用人需求形成了巨大的矛盾。

(四)影视旅游业特殊的用人需求

我国目前的影视旅游仍然按照传统旅游的发展模式,在创新和文化含量上都有很多问题,这严重影响了影视旅游的发展,为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更多的从影视旅游与其他旅游业态的不同上着手,发展具有影视特色的特殊旅游业。具体到影视旅游的从业人员。影视旅游的用人需求决不能停留在旅游业从业人员基本的能力要求上,而需要具有跨行业驾驭能力、多业务水平的综合人才。因此,为实现影视旅游的长远可持续发展,需要突出加强对现有人才的培训及后备人才的精心培养,使相关从业人员既能掌握旅游业从业的基本素质,又具备一定的影视方面的相关技能和知识,从而为推动影视旅游的特色发展提供重要的人力和智力支持,同时也为解决相关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提供切实可行的路径,这需要我们目前拥有影视和旅游专业的职业技术院校必须在办学方针、院系设置、教学思路、管理体制及就业方针方面有所改变。

三、解决思路

针对以上关于影视与旅游专业毕业生就业及影视旅游在发展过程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应从产学研的角度着眼,在职业技术教育中,通过影视与旅游的互动实现资源要素的重组,使影视和旅游形成互相渗透、互惠互利的关系,使两者无论在教育领域还是产业领域都能合理嫁接,从而产生巨大的效能,进而达到影视与旅游“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双赢局面。

产学研是现代社会的新型教育模式,即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教学环境、教学资源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书本知识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实际经验、科研实践结合的教育形式。因此,只有通过产学研相互结合,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职业技术教育中存在的包括就业在内的一系列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形成自己的教育特色,最终促进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和完善。

本文为了解决影视与旅游专业毕业生就业及影视旅游在发展过程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尝试从产学研的角度对影视与旅游加以整合,从而在产业上形成特色定位的影视旅游产业,在教育上形成注重综合人才培养的职业院校,在产品开发上研发一批新颖的影视旅游产品。

(一)影视旅游产业:特色定位

我国目前的影视旅游发展内容雷同,方式单一,尚未脱离传统大众旅游的窠臼,这严重影响了影视旅游的未来发展。为摆脱这一状况,在条件成熟的地区,除影视作品内容带来的联动之外,经营者还应从影视业的宏观角度考量,从另一个角度定位影视旅游的内容空间。以横店影视城为例,在继续开发影视作品内容的旅游产品外,还应对整个横店的影视旅游进行包装定位,摆脱以前的大众发展模式,重点突出行业发展中的影视定位,对旅游业的“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进行全面的影视化包装,例如,可以成立专门的影星酒店、影视旅行社、影视交通工具及影视景区,还可以举办诸如化妆集会、穿越游行等具有表演性质的旅游活动,从而形成横店影视旅游独一无二的影视特色定位。

实现这种特色定位的前提就是要有大量熟悉影视及旅游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这样才能在遵循旅游业发展规律的同时,完成影视的特色定位,在这样的定位下,影视旅游的发展不仅需要旅游专业的学生,同时也为影视专业的毕业生提供了舞台。

(二)职业技术教育:综合培养

影视特色定位的影视旅游产业需要大量既掌握旅游从业基本素质,又具备一定影视方面相关技能和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这应成为包括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在内的相关院校未来培养人才的方向。

作为横店影视旅游业人才重要输出地的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应开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及职业教育理念的转变与课程体系的重新构建。

首先,在教学方针上应注重扩大学生知识面,加强学生综合的社会科学文化基础的培养工作。在目前知识综合化的时代,只有在具备一定的知识底蕴、知识面宽阔的基础上掌握专业技能的人才,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夯实学生的社会科学文化基础,完成基本素养的全面化。

其次,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应复合化。前面讲过,影视特色定位的影视旅游产业需要大量既掌握旅游从业基本素质,又具备一定影视方面相关技能和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现实的需求是最好的推动力,它需要在教学及人才培养中有意识地加强影视与旅游专业的互动交流,促使这两个专业学生的专业文化水平和技能的融合与提高,实现学科能力的复合化。

最后,影视与旅游专业应充分与业界互动。横店影视旅游的定位和迅速发展,给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提供了大量的实习岗位,学校应引导综合培养的影视与旅游专业的学生加强与业界联系,增强与业界的相互沟通,了解业界的需求和发展中的困惑,从而更快地提高自身的能力素养,促成核心竞争力的实用化。

(三)影视旅游产品:全面创新

目前我国已有的影视旅游项目在产品开发中存在的问题较突出,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用一种创新的思维来进行产品开发。如针对游客希望体验影视剧拍摄过程的心理需要,提高旅游产品的游客参与度,然而横店影视城的影视旅游产品基本上以静态为主,游客只能被动接受,达不到理想效果。因此,有必要在影视城内策划拍摄一些短剧,开发一些能让群众充当主角的影视片段表演节目,让影视专业的学生作为导演和助演,指导和引导游客做主角参与拍摄,然后及时制成光盘,并用来销售;在各大景区定期展演相关历史文化剧,使“死”的人文历史真正“活”起来,让游客感受活灵活现的历史;对表演中使用的道具、场景及相关的摄影、化妆、服装及表演知识做适当的专业讲解,提高游客的兴趣和知识等。通过旅游产品的全面创新吸引大批的影视及旅游专业的毕业生,使横店影视产业集聚效应增强,实现影视城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影视行业发展前景第4篇

一、易县战国影视城简介

20世纪90年代,随着国内影视事业的发展和人们对特色旅游和个性旅游需求的增加,国内出现了建造影视城的高峰,各地纷纷修建影视城,发展当地旅游经济。河北易县战国影视城就是在这样的“造城”高峰期诞生了。

1.易县战国影视城的兴建1996年,著名导演陈凯歌要拍摄电影《荆轲刺秦王》。为了真实地再现影片所表现的时代特征和主人公的真实生活,陈凯歌选中河北易县作为外景地。并得到易县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战国影视城当即作为县委县政府的重点项目开始运作。1997年4月,易县战国影视城奠基兴建。当时选址在易县城东的麻屋庄村,主要因为麻屋庄村坐落在灵山脚下,空气清新,景色怡人,又与112国道毗邻,交通便利。1998年,战国影视城一期工程完成。影视城总占地面积700亩,建筑面积9万m2,主要由外城、内城、秦王宫、大郑宫、长信侯府以及古竞技场、古作坊、秦街、燕市等建筑组成。影视城内各建筑物的设计十分独特,秦王宫的雄壮、大郑宫的幽雅、长信侯府的华丽以及交错的关门、神秘的竞技场、古朴的作坊等,城内殿宇、楼亭遍布,回廊相连。大大小小的建筑物将战国的政治、军事、民俗融为一体,充分展示和体现了战国时期的文化内涵。目前,影视城以规模之大,建筑之雄伟,风格之古朴,堪称我国战国建筑群之首。

2.易县战国影视城的资源优势战国影视城不仅城内建有大量的人造模拟景观,气势恢宏,而且影视城所处的河北易县被称作“京南绿洲”,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易县湖光山色,景色怡人,既有风景秀美的云蒙山、翠云山,又有碧蓝清澈的易水湖。战国影视城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很容易与周边资源进行整合,为影视剧拍摄提供自然景观和模拟景观,同时也很容易借助周边景区发展影视旅游业务。易县不仅自然环境优美,历史文化资源也很丰富,有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被评为4A级风景区的清西陵;有举世闻名的燕下都遗址;有与“居庸关”“倒马关”并称为“内三关”的“紫荆关”;有被列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狼牙山;有“五塔镇燕山”之一的荆轲塔等多处历史文化资源。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吸引了国内外众多摄制组,易县战国影视城建成后,先后为《荆轲刺秦王》《吕不韦传奇》《天下粮仓》《神探狄仁杰》《赤壁》《花木兰》《孔子》《墨攻》《见龙卸甲》《大秦帝国》等100多部影视剧的拍摄提供了十分理想的外景地。在1999年的第52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上,因成功地为影片《荆轲刺秦王》提供了外景而获得技术艺术奖(即外景地设计奖)。

二、易县战国影视城目前的经营模式

经营模式是企业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定位而采取的某一类方式方法的总称。包括其在产业链上的位置及在此位置下实现其价值的方式方法。

1.影视城的主要经营模式从国外的经验看,影视城的经营有两种模式:一是主题公园模式,即围绕品牌及电影、卡通人物开发多功能体验式大型游乐项目及衍生产品,如迪斯尼。这种模式是影视城旅游化形成的模式,属于后影视产品开发,是随着人们对旅游的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影视城在经营上不断结合影视剧情节、影视剧制作等环节设计旅游项目,形成的以参观游览、参与体验为目的的影视旅游产业;二是影视拍摄基地模式,即将影视城作为影视产业链中的一个环节,通过提供影视剧拍摄的场景、场地,吸引影视摄制组,进而通过影视产业链的延伸发展,将电影筹拍、后期制作、出品发行等影视专业功能聚合在一起的产业中心,如好莱坞。

2.易县战国影视城的经营模式易县战国影视城作为影视城项目,其业务范围可以涵盖影视产业和旅游产业两个领域,经营范围相当广阔。但目前易县战国影视城在经营上还只是为摄制组提供拍摄场地和场景,目前的收入也只限于场地使用费,产业链上无延伸产品,只是一个外景地。既没有把自己打造成影视拍摄精品基地,在拍摄上增加影视技术设备投入和完善的制作人员生活消费服务,也没有向影视主题公园延伸,增加影视城的旅游娱乐项目,吸引游客参观体验。单纯以收取场租费作为主要收入来源,使影视城的经营范围过于狭窄。从经营模式上看,目前战国影视城还处在产业链的上游环节,没有通过产业链延伸扩大经营范围,经营模式比较单一。而单一的模式已暗藏巨大风险,一旦摄制组撤走,影视城就将面临荒废的境地。由于战国影视城只是面向摄制组收取场租费,拍摄之外的其它相关服务跟不上,多数摄制组只是取几个景就走,长期留在影视城拍影视剧的摄制组较少。因为没有常住的摄制组,相应的其他影视产业,如影视后期制作、影视营销等公司也没有进入,影视拍摄基地模式还不完善。

三、易县战国影视城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易县战国影视城虽然拍了一些著名的影视剧,在影视界也有一定知名度,但整体经营效果却差强人意。从经营模式上看,目前战国影视城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缺乏产业链的延伸开发影视城与影视的关系不应局限于提供场景,其功能应从拍摄场所转向更广的活动平台,使影视产业链不断完善。完善产业链是影视产业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也是支撑影视城发展的持续动力。所谓影视产业链,主要包括编剧、导演、制作、发行、放映、后电影产品开发等。浙江横店影视城1996年创建时,只是电影《鸦片战争》的外景拍摄地,如今已发展成了具有28个实景地和一批摄影棚的亚洲最大的影视拍摄基地,每年吸引众多国内外剧组取景拍摄,形成一条剧本创作、融资投资、实地拍摄、制作发行、衍生产品开发等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并被誉为“中国的好莱坞”。易县战国影视城创建10多年了,目前还只是在提供拍摄实景这样的单一产品上做文章,没有从产业链的发展上延伸突破,因此,发展比较缓慢。

2.缺乏对区域资源的整合运用现代市场营销强调以目标市场为中心,整合各种可利用的资源,运用多种营销手段进行营销传播和推广,以达到企业的经营目标,并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易县战国影视城有丰厚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但目前尚没有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运用,营销手段比较单一,从产品看,只有拍摄场景,虽然场景还算丰富,有内城、外城;有秦街、燕市;有秦王宫、长信侯府等,但都是外景,没有内景和民居,因此,不能满足拍摄过程中摄制组的其他需求。从渠道上看,易县战国影视城目前基本没有自己的销售渠道。

3.缺乏系统的品牌传播品牌作为产品的一个重要的识别部分,可以增加产品的价值。这是因为品牌创建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不仅是一个可识别的名称和标志,它还代表着一连串的附加价值,提供消费者功能与心理层面两者兼具的利益点。易县战国影视城目前在国内外虽有一定知名度,但知名度并不高,品牌联想则几乎没有。主要是因为,易县战国影视城尚没有对外进行统一的、系统的传播,仅有的一点儿知名度来自于影视剧拍摄过程中的媒体报道和影视剧自身的传播。易县战国影视城在营销上比较忽视传播,既没有明确的市场定位,也缺乏系统的宣传推广。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好酒都怕巷子深,更何况是一个尚没有形成自己独特优势的地方影视城了。所以,易县战国影视城应充分挖掘自身的影视资源进行广泛而系统的品牌传播。

四、易县战国影视城未来的发展模式

中国电影家协会产业研究中心了《“十二五”期间中国电影产业黄金五年发展研究报告》,对2011年至2015年,中国电影市场发展趋势作出预测,认为届时全国票房将突破300亿元,冲击400亿元,到“十二五”末期,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因此,影视产业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影视旅游也是最具投资潜力的行业。易县战国影视城应抓住这一大好时机,把影视业与旅游业结合起来,采取“影视+旅游”的经营模式,将战国影视城打造成区域影视旅游品牌,大力发展影视旅游产业。

1.通过资本运作扩大影视城规模与发展所谓资本运作是指运用市场法则,通过资本本身的技巧性运作或资本的科学运动,实现价值增值、效益增长的一种经营方式。易县战国影视城可以改变原来那种“出租场地,收取场地费”的经营模式,要与摄制组合作经营影视剧,以场租入股单部影视作品的方式,参与影视剧的投拍,从而参与票房和拷贝的分成,获得更大的收益。其次,易县战国影视城还可以打造全新的差异化营销概念,吸引风险投资者、旅游地产商投资影视城。具体做法如“详细的愿景描绘”“切实可行的商业计划”以及明星广告、影视剧贴片广告等。通过造势传播,扩大影视城的知名度、美誉度,进而让风险投资者、旅游地产商关注并介入。有了资本,影视城就有了发展的资金保障,只要影视城能吸引摄制组和游客,其他的配套设施、配套服务就会不断完善,就会形成一条以影视文化为依托,以影视旅游为发展的完整的产业链。

2.创作+表演的影视产业链延伸影视城就其功能而言,不外两个:一是影视拍摄,二是影视旅游。影视拍摄针对的是摄制组,需要做好剧组的配套设施;影视旅游针对的是广大游客,必须完善相关的旅游配套功能。战国影视城可先从影视拍摄外景地出发,加强影视城软硬件设施建设,为剧组提供从拍摄景点、场景设施、服装道具、生活消费等一条龙的服务,以完善的服务吸引国内外著名的摄制组。另外,易县战国影视城可将产业链向上延伸至创作环节,一方面可以组织专人进行影视剧本的创作;另一方面也可以面向全国搞有奖征文活动,征集有关的影视剧本。以影视剧本吸引摄制组源源不断地前来影视城拍戏,使影视城的场景设施充分利用。同时,故事也是影视剧的魅力所在,能持久地吸引受众,成为开发影视旅游的优质资源。有了影视精品之后,易县战国影视城就可以在后影视产品开发上下功夫了。比如,将拍摄影视作品的建筑物、场地场景、服装道具等供游客参观游览;生产并销售与影视剧相关的纪念品;培训群众演员、设计影视剧中的情景让游客体验等。其中最能吸引游客的要数影视表演。影视表演可以分成两部分:一是组建一只文艺队伍,或招募一些群众演员,排练一些经典剧目,定时定点地在影视城演出,以吸引游客,传播影视文化。二是设计一些影视剧中的情节,让游客模拟表演,当游客穿上影视城中的服装道具,表演了人物角色后,影视城可设专人为游客当场编辑并播放,让游客体会电影的拍摄技巧,体验做演员的感受。消费学家郑也夫在《后物欲时代的来临》一书中认为,人们最终需要的不单单是物质的丰富,更多的是一个娱乐化的虚拟空间。消费者希望通过游戏获得自我的实现和对刺激的追求。影视表演正是充分利用了影视的娱乐化特点,满足了消费者这种本能而高级的需求。

影视行业发展前景第5篇

[关键词]影视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机制;旅游业;影视产业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1)06-0029-07

影视旅游实践的蓬勃发展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产生了众多相关文献,《旅游学刊》在2010年度两度刊文进行了综述,对该领域研究状况已经做了全面介绍,本文不再赘述。总体说来,国内外关于影视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影视对旅游主客体的影响、影视旅游主体的感知体验、影视旅游吸引力,以及影视旅游发展现状、模式、问题和对策等方面,虽然个别学者(如李道新)注意到影视旅游是影视和旅游两个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但是真正从产业融合视角进行的影视旅游研究并不多见,尤其是很少涉及融合发展的机制和特征等内容。尹媛媛等在对我国影视旅游发展研究进行综述时指出:“一个领域的形成、产生机制往往是它内在动力的保证,如果运行有效,能够协调各个部门,激发内在潜能,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但是对于影视旅游的产生机制,学者们对它的研究却仍然凤毛麟角。”本文将在充分借鉴现有影视旅游研究和产业融合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影视旅游融合发展的模式和机制进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可操作性的建议,以期对影视旅游研究以及产业融合研究有些许推进。

一、产业融合的理论和实践

学术界对产业融合的关注,源于20世纪70年代末对数字技术革命引发的信息化实践的观察。1978年,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创始人尼古路庞特(Negrouponte)用3个相互重叠的圆圈来描述电子计算机、印刷和广播业三者的技术边界,认为3个圆圈的交叉处(即产业的交叉处)将会成为成长最快、创新最多的领域。20世纪80年代,哈佛大学的欧丁格(Oettinger)和法国作家罗尔(Nora)与敏斯(Mince)分别创造了compunctions和telemetriqu两个新词来试图反映数字融合的发展趋势,并把信息转换成数字后,将照片、音乐、文件、视像和对话透过同一种终端机和网络传送及显示的现象称为“数字融合”。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通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科技革命为产业融合带来了新的契机,产业融合也逐渐成为学术界的一个研究热点。1994年,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举行了世界第一次关于产业融合的学术论坛――“冲突的世界:计算机、电信以及消费电子学研讨会”。进入21世纪以后,更多领域的产业融合现象得到了关注。

产业融合对于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催生新产品与新服务、促进新参与者进入和开辟新市场、增强竞争性和新市场结构的塑造、促进就业增加和人力资本发展、派生出产业发展的巨大增值机会等,甚至对整个经济社会发展都有着极其广泛的影响。早在1997年,欧洲委员会就“绿皮书”(Green Paper)指出,电信、广播电视和出版三大产业融合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性问题,更是涉及服务以及商业模式乃至整个社会运作的一种新方式,并把产业融合视为新条件下促进就业与增长的一个强有力的发动机,将扩展至整个信息市场乃至催化今后世界经济的综合。目前研究者普遍认为,融合化和信息化、生态化一起构成当前世界产业发展的三大趋势。

尽管主流学者对产业融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信息化领域,而且还远谈不上形成统一的理论体系,但是从既有的研究中至少可以得到如下一些结论:一是产业融合实际上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沿着技术融合――产品和市场融合――企业融合――产业融合的主线不断发展。二是技术创新是产业融合发展的主动力。技术创新导致通用性技术的出现,从而催生了新产品、新服务以及相应的新市场,然后是企业战略的调整,大量并购重组行为的发生,最终导致产业边界的模糊或消失,产业融合最终实现。三是信息产业的本质是信息化领域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不管是电信行业,还是广播、电视和出版行业,都可以纳入信息产业的范畴,照片、音乐、文件、视像或对话等的传播本质上都是信息的传递。

二、影视旅游的内涵和产业融合发展特性

1 影视旅游的内涵

影视旅游,西方称之为“电影引致旅游”(MovieInduced Tourism),认为它是由于旅游目的地出现在荧屏、影带、银幕上而促使旅游者造访这些旅游地和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定义1)。国内一个得到较多引用的定义是刘滨谊等提出的:影视旅游是以影视拍摄、制作的全过程及与影视相关的事物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定义2)。对比国内外两个典型的影视旅游定义,可以发现二者强调的都是影视和旅游吸引物的关系,但又各有侧重,定义1关注的是影视对吸引物的展示,定义2关注的是影视相关事物成为吸引物。两个定义实际上可以互为补充。从而形成一个更完整的定义:影视旅游是指主要因为影视制作、播映及相关事物而形成的旅游活动。

需要说明的是,提出这样一个定义不是为了完整而完整,而是因为影视旅游理论和实践发展的需要。比如,在有关影视旅游的论述中,影视外景地、影视基地等普遍被认为是影视旅游项目。但显然对于影视外景地来说,影视起到的更多是传播作用,而不是构成吸引物(和定义2不符);而对于影视基地来说,之所以吸引人并不简单地是因为出现在荧屏或银幕上,而是因为影视基地提供诸多的参与和体验活动,包括参与影视拍摄以及见到明星的机会等(和定义1不符)。

2 影视旅游发展日益体现出产业融合特性

影视旅游在近些年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越来越体现出产业融合的特征:

一是从被动走向主动。几乎从一诞生开始,影视就具有了传播旅游吸引物的功能。但是在早期,这种传播几乎是无意识的。如《庐山恋》对于庐山的宣传、《西游记》对于九寨沟的宣传,在很长时期内都是潜移默化的结果。和以前无意识导致的宣传效果不同,今天很多旅游目的地是主动地借助于影视进行传播。如:英国旅游局每年都会定期推出一张“英国电影地图”,详细介绍67部经典影视作品中的110个旅游胜地,旅游者可沿着这些路线,游览 影视剧作中主人公旅程的沿途风景,身处此境,重温影视剧作中演绎的情调;国内的张家界,也借《阿凡达》热播之际,制造将“乾坤柱”改名为“阿凡达哈利路亚山”的噱头,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二是从后期走向前期。在早期,旅游目的地往往是借已经播映的影视进行宣传,这时影视已经拍摄好了,进入后期播映阶段。如,虽然现在观看《庐山恋》已经成为游庐山的重要内容,在九寨沟体验20多年前《西游记》的拍摄场景也增添了游客诸多乐趣,但是当初《庐山恋》的拍摄并不是为了宣传庐山,《西游记》许多场景选址九寨沟也更多考虑的是电影拍摄的需要。然而发展到今天,很多旅游目的地事前就做好了利用影视进行宣传营销的计划,介入了影视产业早期的拍摄选址乃至剧本写作阶段。比如2010年在《非诚勿扰2》拍摄之前,北京市旅游局就和制作方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片中植入了慕田峪长城、欢乐谷、紫竹院公园、潭柘寺等北京美景。

三是从片面走向全面。随着影视旅游的发展从被动走向主动,从后期走向前期,影视和旅游两个产业的融合也从个别环节向全面融合发展。典型事物就是影视基地的诞生。在影视拍摄基地,游客可以看到剧组拍摄的现场或遗留下来的场景、设施,可以亲自体验影视作品中的食品、道具、服装及饰物,过把演戏瘾,还可以体验飞檐走壁,探寻特技效果制作的奥秘。影视基地一方面可以用于影视拍摄制作,另一方面则是旅游活动的重要场所,真正体现了影视产业和旅游产业从产品、市场到企业、产业的融合。正因为如此,有研究者认为1963年好莱坞影城的建成标志着影视旅游的正式开端,1987年无锡影视基地的建立则意味着中国影视旅游的正式兴起。

影视旅游在世界范围内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韩国利用《大长今》《冬日恋歌》开拓旅游市场、新西兰利用《指环王》营销旅游景点等,都已经成为影视旅游的经典案例,以好莱坞影城为代表的影视城也在各地遍地开花。从国内来看,利用影视进行旅游宣传已成为普遍现象,而影视基地建设也迎来热潮。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经建有40多家影视城,立项通过审批则有110多家,这些在建影视城95%投资过亿,总投资或已接近400亿元。影视旅游的这种蓬勃发展态势确立了理论研究的现实基础,其中体现的产业融合发展特性则指明了从产业融合视角进行研究的特殊意义。

三、产业融合视角下的影视旅游发展模式

从不同角度可以归纳出不同的影视旅游发展模式,如郭文等从发展途径的角度将影视旅游发展模式分为多元要素共生论、培育培植影视产业、原始资源直接利用。从影视和旅游两个产业融合发展的角度,则可以将影视旅游发展模式分为以下6类:

1 影视外景地旅游

影视的拍摄往往涉及大量外景地,这些外景地借助于影视传播,特别是在影视作品中唯美、精致的亮相,很可能从“识者寥寥”的地方“摇身一变”成为热门的旅游目的地。一部经典电影《罗马假日》,使罗马的旅游热持续多年;每10个到新西兰的外国游客中,就有1人声称是被《指环王》纯净风光吸引而来;《古墓丽影》让塔普伦寺名声雀起;《乔家大院》让到山西的人都想去看看那忧怨的红灯笼;《非诚勿扰》里的一句“西溪且留下”让这片西湖边上的湿地从此广为人知。

2 影视故事发生地旅游

影视不仅传播拍摄地的景观,也在传播故事,因而这些故事的发生地也可能成为旅游热点,即使这些故事发生地并不是影片的拍摄地。正如凌莉萍、吴殿廷提到的:很多实例证明,旅游者更愿意到影片故事的发生地去旅游,比如《勇敢的心》中对华莱士(Wallace)和苏格兰人独立战争的刻画给苏格兰带来了旅游热潮,虽然影片较多地取景于爱尔兰。

3 影视文化旅游

影视传播的内容,不仅是景观和故事的传播,从更深层次说,是一种文化的传播。因而,影视传播引发的旅游活动并不局限于到外景地或故事发生地旅游,而且包括体验影视传播的文化。如《少林寺》及有关影视极大地传播了中国武术文化,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包括普京的女儿前来学习中国功夫。韩剧也是非常典型的例子,韩剧热播引起各国游客对韩国文化的关注,他们不仅对影片中浪漫的外景地充满了向往,而且对韩国生活方式、食物等民俗文化也充满了好奇心。以往旅行社在宣传韩国景区时,并没有多少卖点,游客对韩国文化的了解也仅停留在烧烤和泡菜上,因此造成了韩国旅游线路的冷清局面。随着《蓝色生死恋》《冬日恋歌》等热播,韩国旅游内容大为丰富。特别是在《大长今》播出之后,各旅行社也借此挖掘新题材吸引游客,旅游线路中除了有关拍摄点外,还有品尝韩宫廷膳、穿韩服照相等各种体验活动。

4 影视拍摄制作基地旅游

观看影视已经构成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影视的拍摄制作对于人们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一些拍摄制作的设施设备,比如说什么是混音棚、什么是录音棚等,大家就不是很了解。拍摄过程本身也对人们具有一定吸引力,如看演员特别是明星如何表演,导演如何指挥等。影视拍摄制作还会留下一些场景,这些场景在影片中出现过,能够唤起游客的记忆或关注。上述这些内容使得参观影片拍摄制作基地可以构成旅游体验的重要内容。进一步说,还可以利用影视拍摄基地的场景、设施等为游客提供更具体验性的旅游项目,如自主表演、自主拍摄等。天津中贸国旅曾推出了一个参观长春电影制片厂的项目,活动内容包括厂史和影片生产状况介绍、电影流程介绍、拍摄场景参观等。

5 影视主题乐园旅游

影视主题乐园是在影视拍摄制作基地基础上发展形成的一种集影视拍摄制作与旅游娱乐为一体的场所,通常我们所说的影视城大多属于影视主题乐园的性质。影视主题乐园具有影视拍摄制作基地的几乎所有功能,同时大大丰富了旅游休闲功能。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好莱坞环球影城,在影城可以参观电影的制作,解开特技镜头之谜;可以回顾经典影片中的精彩片断;可以观看娱乐动物明星表演;可以体验侏罗纪公园、未来水世界、终结者等大片电影场景,甚至还有自动拍摄系统记录下你的惊险一刻。

6 影视节庆旅游

当前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级电影节有柏林电影节、戛纳电影节和威尼斯电影节等。影视节庆既是影视行业的盛会,同时,电影节的开幕、新片的展映、国际巨星的到场,也会吸引成千上万的游客到举办地观光游览,大大促进举办地旅游业的迅速提升发展。

在上述6类影视旅游中,影视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程度是不一致的。影视外景地旅游、影视故事发生地旅游、影视文化旅游这3类影视旅游,其影视和旅游的结合往往是偶发的、分散的,主要停留在市场和产品的融合方面。对于这些外景地、故事发生地或文化体验目的地来说,虽然也可能拍上一两部影视,但是由于这种行为是偶发的,缺乏完善的影视生产设施设备,一般局限于外景地拍摄等简单环节,因而构不成影视产业的组成部分。影视拍 摄制作基地,初步集影视拍摄制作和旅游体验为一体,但是其旅游功能只是附加的,因而还称不上旅游产业的组成部分。只有影视主题乐园,一方面提供影视拍摄制作功能,另一方面提供旅游体验功能,既是影视产业的组成部分,又是旅游产业的组成部分,从而真正地实现了企业融合进而产业融合。和外景地等相比,影视主题乐园的拍摄制作功能不是简单地拍上一部、两部影视,而是有着较完善的影视拍摄制作设施设备,可以连续性、经常性、较为完整地进行影视拍摄制作,因此构成了影视产业的组成部分;和影视拍摄制作基地相比,影视主题乐园以招徕接待旅游者作为重要目的,提供了大量供游客参与的项目,因而也构成了旅游产业的组成部分。至于影视节庆相对说来较为特殊,虽然同时构成影视产业和旅游产业的组成部分,但是一般并没有形成相应的企业融合。

四、产业融合视角下的影视旅游发展机制

发展机制问题是产业融合研究的核心内容,本文将从静态和动态两个层面来进行分析。静态分析着重剖析影视旅游现象存在的机理或者说运行机制,而动态分析将考虑影视旅游的产生和发展机制。

1 静态分析

前文从产业融合的角度将影视旅游发展模式分为影视外景地旅游、影视故事原生地旅游、影视文化旅游、影视拍摄制作基地、影视主题乐园、影视节庆等6类,在这6类中,前3类实际上都是影视对旅游吸引物的传播,后3类则是影视本身构成旅游吸引物,或者说影视提供旅游内容,两大类型影视旅游分别是定义1和定义2各自关注的要点,其存在机理或运行机制是不同的。

(1)影视传播旅游

影视之所以能够宣传推广旅游目的地,最根本的当然是由于影视所固有的传播功能。而且和专门的广告相比,影视传播旅游至少还具有以下一些优势:第一,嵌入其中、和影视剧情融为一体的宣传可以避免人们对生硬广告的反感;第二,影视剧集画面、音乐、故事情节等为一体,在宣传旅游目的地方面的表现力更强;第三,影视在传递目的地信息的同时还附加了影视自身的内涵,从而增强了目的地对旅游者的吸引力。国内外的众多研究表明,印证、寻梦是游历外景地最重要的动机之一,这意味着影视不只是提供信息来源,而且能够直接影响旅游动机和决策。

影视传播旅游的另外一个内在依据在于影视和文化两个产业共同的文化产业本质。这一点和信息化领域产业融合的依据在于信息产业本质类似。影视产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毋庸多说。旅游产业在本质上也是文化产业。早在1986年,于光远就提出,“旅游业是带有很强文化性的经济事业,也是带有很强经济性的文化事业”。2009年8月,文化部、国家旅游局联合《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强调: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要加强文化和旅游的深度结合。尽管影视和旅游的体验方式不同――前者通过影像传递的方式为人们提供,后者通过人员移动的方式来实现――但是二者的本质都是文化体验。

共同的文化产业本质使得影视传播旅游能够持续、稳定地发展,从而真正形成影视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现象。对影视植入广告的分析也许能更好地揭示上述原理。植入广告确实是一种新的商业模式,但是这最多可以说是影视产业和广告产业的融合,而不能一概说是影视产业和相关实体产业的融合,比如,《手机》中植入手机广告就不能说是影视产业和手机产业的融合,因为这只是一种偶发的商业行为。但是影视和旅游的关系不同,影视传播旅游已经形成一种较为普遍和长期的现象,因此已经可以看成是影视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内容。

(2)影视提供旅游内容

影视产业的发展能为旅游者提供多方面的体验内容,包括体现在旅游配套服务当中的一些影视文化体验,但主要是构成旅游吸引物的组成部分。影视之所以能够提供旅游内容,首先是由于旅游吸引物的无边界性质。今天我们所能认识到的旅游吸引物,从天上到地下,从中国到外国,从古代到当代,其形态千差万别,其类型多种多样,唯一的共同点在于对人们具有吸引力。不管是影视拍摄,还是影视文化或影视节庆,都能够对旅游者具有一定吸引力,这是影视提供旅游内容的基础。

影视提供旅游吸引物的第二个依据同样在于两个产业共同的文化产业本质。旅游吸引物的无边界性质使得社会生产生活各个方面的事物都有可能成为旅游吸引物,实际上近年来农业旅游、工业旅游等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影视提供旅游吸引物的特点在于,共同的文化产业本质使得影视提供旅游吸引物成为一种常态,并催生了影视城等新生业态,其融合发展的深度和广度是一般生产所无法比拟的。

以上分析的内容可以直观地反映在图1当中:

2 动态分析

在静态分析中本文已经指出,影视固有的传播功能、旅游吸引物的无边界性质以及影视和旅游的文化相容性构成影视旅游运行的三个关键要素,但是这只是从静态的角度解释了影视旅游的存在,并不能解释影视旅游为什么产生、为什么发展。毕竟,无论是影视固有的传播功能,还是旅游吸引物的无边界性质或影视和旅游的文化相容性,都是伴随着影视产业、旅游产业各自的产生就存在的,而两个产业的融合发展却是近些年的现象。

(1)市场是影视旅游发展的根本动力

前文已经指出,在一般的产业融合研究中,技术创新被认为是产业融合发展的首要动因。但是在影视旅游发展中,不能说没有技术创新,然而,利用影视进行旅游地传播或者将影视拍摄基地改造成主题公园很难称得上革命性的技术创新,退一步说,好莱坞影城在1963年已经建成,要说技术创新那时候就有了,并不能解释最近数年我国影视旅游才得以蓬勃发展的事实。

除了技术创新以外,研究者比较多提到的产业融合动因还有:市场发展、模块化发展、政策管制放松、企业竞争合作行为等。在这些因素中,模块化发展可以看作是技术创新的延伸;政策管制放松更多的情况下是融合发展的结果而不是原因;企业竞争合作行为则是任何时候都存在的,很难解释一种融合化现象普遍出现的根本原因;市场发展和产业融合的关系则较为复杂,需要做进一步的分析。尽管有研究者宣称,融合的最重要的动因是对未来的愿景――所有的服务都变得更加简单,但是从信息化领域产业融合的实践来看,使所有服务变得更加简单的前提正是技术创新,从这个意义上说,新市场的出现是和新产品的出现联系在一起的,而不是预先存在的,因此并不能技术创新是信息化融合发展首要动因的结论。

对于影视旅游的发展来说,市场的因素更为关键。这种关键不是说新市场的出现导致影视旅游的发展,而是说影视和旅游两个产业的市场各自发展使得其市场融合程度日益加深,为影视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土壤。尽管从技术上说,影视传播旅游、影视提供旅游内容从一开始就是可能的,但是在影视市场规模和旅游市场规模都比较小的情况下,影视传播旅游和影视提供旅游内容并不能起到很好的效 果。简单地说,如果没有几个人看电影,也没有几个人去旅游,那么就不可能指望有多少人因为看了一部电影而去其外景地旅游;而如果拍摄电影场次不多,旅游者出游次数也不多,则影视拍摄基地也很难对旅游者产生大的吸引力。因此,尽管影视和旅游融合的技术基础一直存在,但是由于缺乏应有的市场基础从而限制了影视旅游的发展,直到近些年影视产业和旅游产业各自蓬勃发展,才使得我国影视旅游发展迎来了真正的热潮。

上述论述可以用图2更加直观的解释。从图2可以看出,在产业的实质没有改变(圆心不变)的情况下,仅仅因为两个产业规模(面积)的扩大,就会导致两个产业融合范围(重叠部分)的扩大。也就是说,随着影视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融合的重要性日益体现出来。

(2)企业是影视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主体

在信息化领域,产业融合的最终表现是企业跨领域并购行为的大量发生,从而导致产业边界的模糊乃至消失。也就是说,虽然技术融合是信息化领域产业融合的首要动因,但是产业融合的最终实现是企业融合。对于影视旅游来说也是如此,市场融合为技术和产品融合提供了基础,但是如果没有发展到企业融合,那么可以说产业融合的过程并没有最终完成。目前在影视旅游领域,企业的跨领域并购行为还不多,但是企业跨领域业务拓展已经体现得比较充分,初步实现了企业融合。以浙江横店影视城为例,早期主要是建设影视拍摄基地,从1996年开始,在最初的几年内,相继建成了秦王宫、广州街一香港街、清明上河图、大智禅寺等十多个影视拍摄基地,吸引了一大批影视剧组来此取景。其间虽然也发展旅游活动,但是还比较初级,客源也以周边为主。从21世纪开始,浙江横店影视城逐步转型,一方面成立了部级首个影视产业实验区,实现了影视拍摄基地向影视产业基地转化,另一方面从影视拍摄基地向影视主题公园转化,以影视元素为基础,以互动理念为核心,开发出独具特色的影视旅游产品,发展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不仅影视城建设在全国掀起热潮,在看到影视旅游发展的良好前景后,目前一些传统的影视行业巨头也酝酿踏足旅游业,如2011年2月,华谊兄弟与上海嘉定工业区签约,计划建设占地1000亩、总投资数十亿元的华谊兄弟文化城,这也是华谊兄弟进军文化旅游市场的首个项目。

五、结论和建议

1 关于影视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结论

影视旅游是影视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结果,和信息化领域的产业融合发展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特征。和信息化领域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是共同的信息产业本质相类似,影视旅游发展的基础是影视产业和旅游产业共同的文化产业本质。和技术创新是信息化领域产业融合发展的主动力不同,在影视旅游发展中,市场融合起到了更为重要的作用。如果说信息化领域产业融合沿着技术融合――产品和市场融合――企业融合――产业融合的主线进行发展,那么,影视旅游更贴切的是沿着市场融合――技术和产品融合――企业融合――产业融合的主线进行发展。

2 对我国影视旅游发展的若干建议

一是加强影视旅游发展的规划引导。正如本文分析的,市场融合是影视旅游发展的重要基础,影视旅游的发展不能脱离市场需求的实际。目前我国的影视城建设已经出现过热的苗头,国内80%以上的影视基地处于亏损状态,15%的影视基地勉强持平,仅有5%的影视基地可以做到微利。这种状况需要引起重视,建议由宣传部、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共同出台指导意见,规范有关项目的审批。

二是支持符合影视旅游发展需要的企业组织形态发展。产业融合最终要体现到企业组织的融合上来。虽然影视旅游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市场需求的发展,但是市场需求需要企业去发现和满足,从中寻找自己的商机。建议有关部门放宽影视旅游业务许可,加强信息服务,支持企业开拓新的业务领域,支持企业之间的各种合作乃至兼并重组。

三是丰富影视旅游的文化内涵。不能将影视旅游等同于一般的植入广告或简单地建拍摄基地,而要深入挖掘影视旅游的文化内涵,紧紧围绕影视作品核心主题,深度开发相关旅游衍生行业的“后电影产品”,并系统性地将其整合在一起形成跨行业、复合型的影视旅游产业链。建议进一步加强影视旅游研究,探讨影视旅游的发展模式和规律。

影视行业发展前景第6篇

[关键词] 影视拍摄地 类型 发展趋势 发展重点

1995年我国开始实行双休日,1999年调整假日结构,增加公共假日,将城市居民的休息日增至114天,这意味着城市居民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休闲。相关机构对城市居民休闲内容的研究表明:看电视是居民打发休闲时间的首选。随着休闲时间的增加以及人们休闲品质的提高,旅游作为一种新的休闲方式在人们休闲时间的安排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在此背景下,影视和旅游这两大休闲主体出现了结合,影视旅游浮出水面并呈现上升趋势。

一、导言

影视旅游,是指潜在旅游者被影视作品的人物、故事情节、风景等所吸引,萌生旅游动机,进而到影视拍摄地参观游览的旅游活动。在影视旅游中,影视作品是一种有效的旅游促销手段,可以吸引人们到拍摄地游览。影视剧播映后,能带来拍摄地旅游人数的显著增长,这种增长一般可以持续四年以上。影视剧对拍摄地的旅游促销作用已经无庸讳言。目前,国内对于拍摄地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影视城,对于其他拍摄地的发展鲜有提及。影视城是影视拍摄地的主要类型之一,但并不是惟一形式,本文主要探讨影视拍摄地的各种类型,以期对影视拍摄地有一全面剖析。

二、影视拍摄地的类型

影视拍摄地的类型十分多样,从风景名胜区到居民楼都可能成为影视作品的拍摄地,本文着重探讨的是可以引发影视旅游的拍摄地类型。

1.影视城

影视城是目前最重要的影视拍摄地。1987年,中央电视台无锡影视基地建成,成为我国第一个影视拍摄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历史大剧均在此拍摄,随着电视剧的热播,引发了到此的参观游览活动。此后,我国又建设了涿州影视城、横店影视城等30多座影视城,进一步促进了影视城旅游的发展。

影视城作为影视拍摄基地,具有两大特点:一是专业化。影视城专为拍摄影视剧而设,并围绕影视拍摄提供相关服务,形成了完善的服务体系,如为剧组提供场景、道具、住宿、饮食等,方便了剧组拍摄,最受剧组青睐。二是规模化。影视城的建设服务于众多剧组,满足不同需求,规模十分浩大,如涿州影视城占地2197亩,横店影视城占地4963亩。

2.风景名胜区

1906年,北京丰泰照相馆拍摄了戏曲片《定军山》,标志着中国国产电影的开始。伴随着电影电视事业的发展,影视剧的拍摄从最初的室内走向室外,风景名胜区成为众多影视剧的取景地。因影视剧而引发的旅游现象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时拍摄的电影如《五朵金花》、《刘三姐》,分别带动了云南大理蝴蝶泉景区和广西桂林漓江景区的旅游发展。上世纪八十年代,一批知名影片的拍摄推动了影视旅游的发展。如《神秘的大佛》、《庐山恋》等影片分别带热了四川乐山大佛、江西庐山等景区。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尤其是本世纪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和影视事业的发展,影视旅游步入快速发展期。这一时期,影视剧带热景区旅游的现象屡见不鲜,电影类如《英雄》、《十面埋伏》等,电视剧如《康熙王朝》、《乔家大院》等的播映均带热了拍摄地的旅游热。

风景名胜区作为影视剧的主要拍摄地,具有两大特点:一是临时性。景区的主要功能是旅游,拍摄影视剧只是其衍生功能。作为影视剧的临时拍摄地,景区为拍摄而搭建的临时场景多会拆除,也有少数场景会保留,作为景区新添内容吸引游客。二是单一性。景区的旅游资源相对单一,兼有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只占少数。受制于资源条件,景区只能为摄制组提供部分场景。如《英雄》,一部107分钟的电影,主要拍摄地却有四个。

3.专门性人造景区

专门性人造景区是指专为某部电影或电视剧而建的拍摄地。规模小、用途相对单一是专门性人造景区与影视城的最主要区别。专门性人造景区属于主题公园的范畴,和一般性主题公园相比,虽然专门性人造景区最终也会用于旅游,但其建设的初衷却是为了拍摄影视剧而不是旅游。我国最早的专门性人造景区是北京大观园。大观园是专为拍摄《红楼梦》而建,它的建设改变了以往搭建临时场景,过后拆除的方式,对影视城的出现产生了巨大影响。

专门性人造景区具有两大特点:一是小型化。专门性人造景区专为某影视剧而建,受制于资金条件,规模相对较小。如北京大观园占地面积195亩,铁岭龙泉山庄占地仅9亩。二是短期性。一个不注入新生的景点只能有3年寿命。专门性人造景区由于专为某影视剧而建,对于其他影视剧的适应性较差,降低了其后期作为影视拍摄地的可能性。考虑景区的生命周期规律,一部影视剧的旅游拉动效应只能持续几年,使得专门性人造景区往往难以长久。如1988年,西影厂为拍摄《秦始皇》而建设的秦王宫,因产品单一,吸引力下降而于2004年被拆除。

三、影视拍摄地的旅游发展趋势

影视旅游是“后影视产品”,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看到了这一后继产品的潜力,影视剧与旅游的结合将在更大规模、更广阔的范围内展开。拍摄地借力影视剧发展旅游已被广泛接受,从长远来看,影视拍摄地的旅游发展将具有下述趋势:

1.影视城:调控中求多维

我国目前已建成30多座影视城,另有20多个规划投资上亿元的影视城正在招商或施工,一哄而上的影视城项目使得影视城的重复建设十分严重。此外,影视城发展中还存在数量多,布局雷同;客源不足;影视文化内涵发展不足,景点产品单一;营销手段落后等问题,进一步制约了影视城的发展。

影视城的健康发展应在政府宏观调控的基础上广泛开发产品,寻求多样化发展途径。政府管理部门应加强对影视城项目的审批,建立科学完善的项目审批制度;统筹考虑市场供求情况和影视城特色,避免内容重复,缺乏特色的影视城项目上马,加强对相关资金的投资引导。目前多数影视城还是停留在收场租,提供静态场景展示的阶段,针对这一现状,鼓励影视城走多元化道路,充分挖掘影视相关产品,拓展影视文化产业链。开发前影视产品,如影视剧场景搭建、道具制作和租赁、演员培训、服装制作和租赁等业务;拓展后影视业务,如开发影视作品中的某些服饰道具等商品,挖掘与影视剧相关的文化要素并转化成商品,提供吃、住、行、娱等相关服务设施。

2.风景名胜区:发展中求扩大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脑在影视制作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一些影视大片的部分场景采用了电脑特技制作。可以预想,影视拍摄地在电影拍摄中的需要将会因此而有所萎缩。景区以旅游为主,接待剧组是其副业,受上述因素的影响较小。作为影视拍摄地,景区经历了一个从被动接受到主动争取的发展过程。早期的景区多是被动接受剧组,没有认识到影视剧的潜在传播效应。本世纪以来,影视剧的旅游促销效果开始彰显,许多景区主动与剧组联姻,取得良好效果。如皇城相府,2002年以280万元的赞助,将《雍正王朝》剧组拉到景区拍摄。这一联姻提高了景区知名度,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电视剧播放当年的十一黄金周,景区就赚了300万元。

在传媒业高度发展的今天,景区借影视剧扬名无疑会被更多的管理者所接受,而景区的主动接洽也会使更多的影视剧组走进景区。针对目前剧组在景区拍摄中出现的环境破坏问题,有待于景区、剧组、管理部门的通力配合,注重环保,将景区的影视剧拍摄变成绿色拍摄。对于世界自然、文化遗产景区,应尽量减少剧组拍摄,偶尔的拍摄也应在严格限制的基础上进行,这样影视剧与景区的联合之路才可能越走越宽。

3.专门性人造景区:萎缩中求转变

旅游景区有自己的生命周期,随着时间的推移景点的吸引力下降,如果不进行开发,更新资源,景区必将进入衰退期。专门性人造景区是专为某部影视剧而建,影视剧播映后几年,旅游人数会有一定增长。瑞雷、贝克等对美国12个影视剧拍摄地拍摄前十年和播映后五年的旅游人数进行研究,发现影视剧播放后,旅游人数的增长至少要持续四年。但影视剧的这种促销效果会因拍摄地而定,有的拍摄地旅游人数增长的时间可能更长,有些拍摄地因为未被认可或交通不便也可能不存在上述规律。随着时间的变化,一部电影或电视剧会慢慢被人们遗忘,如果景区不能更新产品,其游客人数将日趋萎缩。

对于专门性人造景区而言,需要不断更新产品,否则将无法继续存在。陕西秦王宫就是鲜明的例子。专门性人造景区的再发展既可以通过更新产品延长生命周期,也可以充分挖掘旧景点的文化内涵,招来新剧组,用新影片拉动旅游或通过多种营销手段借力营销。北京大观园借“红楼选秀”活动,提升了知名度,提高了门票价格,取得了良好的营销效果。

四、影视拍摄地的旅游发展重点

1.增强游客体验

未来学家托夫勒在《未来冲击》一书中写到:“服务经济的下一步是走向体验经济,商家将靠提供这种体验服务取胜。”派恩二世和吉尔摩指出体验是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围绕消费者创造出值得消费者回忆的活动。在旅游产品日趋雷同,企业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为游客塑造与众不同的、难以忘怀的旅游体验可以给企业带来丰厚的收益。积极参与是塑造游客体验的有效方法。影视拍摄地应为游客创造生动的、富有变化的场景,提供参与性、互动性的旅游项目,让游客融入活动,并从中收获独特体验。

2.发挥联带效应

影视拍摄地应充分发挥影视剧带来的关联带动效应,延长影视旅游的产业链,将影视旅游的经济效益发挥至最大。伴随着剧组和游客的到来,影视拍摄地的住宿业、餐饮业、旅行社、旅游商店等也将随之发展起来。影视剧播映后,影视拍摄地可以针对热播剧目中所出现的道具、场景、服饰等开发相关旅游产品和纪念品,拓宽旅游收益途径。

3.突出借力营销

影视拍摄地借力影视剧的传播效应,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可以实现低成本、高收益的营销效果。但并不是每一部影片都会引起关注并引发旅游效应,拍摄地应根据影片的具体情况进行判断,抓住时机联合宣传,充分利用影视剧的传播效应,提高自身知名度。

4.挖掘文化内涵

影视拍摄地的旅游发展离不开拍摄地文化内涵的挖掘,没有文化内涵的景区缺乏持续发展的动力。影视拍摄地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充分挖掘与景区或影视剧相关的文化内涵,并将文化融入到拍摄地的建设中,塑造拍摄地独特的文化标识,提升拍摄地的文化品味。

参考文献:

[1]雷韬王琪延:都市人:谁比谁忙[N].中华读书报,1998,08,05

[2]傅洋:北京居民20年分配时间大调查[N].北京晚报,2005,11,23

[3]周慧颖黄远水:影视作品对旅游业发展的促进作用[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校报,2005,16(3):60~63

[4]Roger Riley, Dwayne Baker, Carlton S. Van Doren.Movie induced tourism [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8,25(4):919~935

[5]Nichola Tooke, Michael Baker:Seeing is believing: the effect of film on visitor numbers to screened locations[J].TourismManagement,1996,17(2):87~94

[6]孟铁鑫袁书琪:我国影视城的旅游开发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6,22(3):273-275

[7]付冰周申立:我国影视旅游发展与规划探析[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3):102~104

[8]刘滨宜刘琴:中国影视旅游发展的现状及趋势[J].旅游学刊,2004,19(6):77~81

[9]王树春李陇堂王彦庚:宁夏华夏西部影视城旅游开发实证研究及其意义[J].宁夏大学学报,2006,27(2):190~192

[10]杨一晨:影视产业提升旅游经济前景无限[N].中国电影报,2005,01,20(16)

[11]林鑫:打造中国的”好莱坞”[N].中国旅游报,2003,11,12

[12]卢山林:《乔家大院》捧红乔家大院[N].中国文化报,2006,03,17(4)

影视行业发展前景第7篇

关键词:影视旅游;甘肃;影视文化产业;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121.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3-0175-03

以复制技术和商业传播为基本运作的影视作品作为大众文化消费品,在娱乐观众的同时激发了人们印证和寻找剧中那些“有意义的地方”的出游动机。影视旅游作为影视产业的延伸形式,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影视剧观众加入旅游者的队伍。影视旅游不仅能为双方提供深度的合作机会,有助于激发市场主体的融资热情和管理创新,而且极有可能创造出1+1=3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限度地发挥影视业/旅游业的文化生产力。

一、影视旅游在甘肃影视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后影视产品,在西方被称为“后电影产品”或“电影后产品”(post-movie product或者post-film product)。后影视产品的开发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对影视剧本身开发出衍生品。即在影视剧播映期间,借助影视剧的影响力,通过海报、出售音像版权,制作VCD/CD/DVD产品等形式,全方位地开发与影视相关的产品,创造市场价值。另一种是对与影视相关产业产品的开发,如出版改编的书籍,发行玩具、服饰、文具、纪念品等,制作相关游戏,开发相关旅游线路,建造影视主题公园等。后影视产品在影视业中的分量渐增,延伸了影视产业的价值链,最大限度地挖掘了影视剧的附加价值,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美国学者马丁・戴尔认为,“电影工业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影片本身能产生多少利润,而在于它为企业和其他领域合作提供了多少机会。这些领域包括电视产品、主题公园、日用消费品、原声带CD、书籍、电脑游戏和互动娱乐。所有这些都降低了成本和风险,而增加了收入。电影为这个魔术般的王国提供了钥匙。”[1]以影视作品为中心,向周边产业的扩展,成为影视产业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形式。美国每年有70亿美元的电影产业收入,国内票房收入的份额仅占电影产业的27%,电影后产品占到73%。影片《星球大战》三部曲的票房总收入不过10亿美元,相关商品收入却达40亿美元[2]。作为“后电影产品”形式之一,影视旅游是影视与旅游结合的产物,被称为电影旅游(film tourism)、电影引致的旅游(movie-induced tourism或者film-induced tourism)[3]。目前的影视旅游,从行业范畴上来说,它应该属于后影视产品中的旅游吸引物,也是影视边际效应在旅游中的体现[4]。

影视旅游对影视受众有很强的吸引力和导向作用,对影视产业也有很强的效益。当《廊桥遗梦》风靡全球时,拍摄地麦迪逊立即引来无数游客;魔幻片《指环王》三部曲的大获成功,使外景地新西兰从一个普通的国度化身为观众心目中充满神秘色彩的“中土世界”。韩国电视剧的影响力带来了巨大的旅游收益:《冬季恋歌》使往日一到冬季就人迹罕至的南怡岛,成为一个四季旅游的新热点;《大长今》更是以宫廷美食及传统民俗体验为卖点的主题旅游项目引起了新一轮的韩国观光热潮。而这股旅游热潮再一次掀起了观看韩剧的巨大兴趣。

目前,甘肃省的影视产业在整体上仍处于基础薄弱、市场竞争力不强的状态。面对当今影视产业进入多元化的发展时代,影视旅游对于正在谋求产业化发展的甘肃影视业来说具有重要意义。正是在这种前提之下,后影视产品这一新兴业态应该被纳入到甘肃影视产业的发展战略之中。实际上,甘肃省发展特色影视剧创作与生产具有良好的基础和条件,独特的地质地貌和风土人情近年来吸引了众多影视剧组的拍摄,目前已带动了影视旅游的发展,创造了很大的经济效益。因此,通过对影视旅游的整体开发来带动甘肃影视市场的后影视产品开发,以促进甘肃影视产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推动产业规模的升级,无疑是一个关键的切入点,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甘肃影视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

(一)甘肃影视旅游资源形式

影视旅游资源是引致观众产生旅游动机,进而发生旅游行为的旅游吸引物。狭义的影视旅游资源包括成功的影视剧作品或拍摄地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如民族民俗活动、宗教仪式、节庆活动,文物古迹、古老工艺的制作和产品。而广义上还应包括该地区以及作品所蕴涵的文化内容和传达的精神内涵,以及与影视情节相结合的体验类活动等。这些不同层面的旅游资源,将旅游的观赏性和参与性、猎奇性和文化性结合起来,进一步突出影视旅游的特征。

(二)甘肃影视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

按照影视旅游发展的一般规律,根据影视业与旅游业之间产业融合的不同水平,可以把影视旅游大致划分为从低到高的三个层面,即影视剧外景地、影视城或影视基地、影视节与主题公园[5]。目前,甘肃影视旅游资源的开发集中在前两种类型。

1.影视剧外景地。各类在甘肃取景的影视剧作品在剧中展示了本地的风光,独特的地域风情和吸引力使甘肃成为全国比较重要的影视剧外景地。敦煌、景泰、张掖、武威、民勤、甘南、永登、榆中、天水等地都曾作为影视剧外景地出现在银屏银幕上。其中,敦煌和甘南夏河县的影视旅游效应最为突出。由于世界范围内的敦煌热和敦煌独有的人文、自然景观,吸引了三十多部影视作品到敦煌拍摄外景,使敦煌成为西部影视拍摄的新热点。《敦煌》、《大敦煌》、《敦煌再发现》、《大河西流》、《新西游记》等展示最多的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等景点,《英雄》的外景拍摄地敦煌雅丹国家地貌等自然景观,都成为国内各大旅行社设计的敦煌旅游线路中的观光游览地。2007年是敦煌影视丰收的一年,借助影视剧的拍摄,该年度敦煌共接待中外游客140万人次,增长16.7%,实现旅游收入7.91亿元,增长12.59%[6]。现阶段,敦煌影视旅游的发展是甘肃省内最具规模和经济效益的,从开发利用的模式来看主要是外景地旅游,同时开发了敦煌影视城(又名“仿宋沙洲城”)以有计划地涉入影视旅游的第二层面。

冯小刚的电影《天下无贼》将外景地选在甘肃南部重镇――夏河县。美丽的夏河风光和佛教重地拉卜楞寺与体现该影片净化灵魂的主旨非常贴切。影片上映后,给夏河县的旅游发展带来了契机。2008年游客人数达到35万,比2007年增长了25%[7]。随着2010年《三枪拍案惊奇》的热映,片中外景地张掖丹霞地貌国家地质公园的旅游逐渐升温,日接待游客量500余人次。“麻子面馆”在电影拍摄结束后被保留下来,成为丹霞地貌中一处人文景观,为景区旅游创收。景区的门票已经从2009年的2元涨到2010年的20元[8]。

2.影视城或影视基地。甘肃的敦煌古城、黄河石林、青城古镇已经发展成为闻名全国的影视基地,其中包括两座影视城,即敦煌影视城和位于景泰的大敦煌影视城。1987年,中日合拍历史故事片《敦煌》时,以宋代《清明上河图》为蓝本,参考中国古建筑风格设计建造了“仿宋沙州城”(即敦煌影视城)。敦煌影视城再现了唐宋时期西北重镇敦煌的雄姿。凡是到敦煌的日本客人大都知道敦煌影视城是为拍摄电影《敦煌》而建造的。

景泰县拥有众多的自然景观和历史遗迹,近年来受到影视界的青睐。《神话》、《花木兰》、《西部热土》等十多部影视剧分别在黄河石林、永泰龟城等处拍摄。大敦煌影视城已建成并向游人开放,其大漠、敦煌、绿洲、黄河以及宏伟气势使其成为西部地区的一个精品影视基地。黄河文化题材电视连续剧《黄河浪》、《老柿子树》、《黄河古镇》以甘肃榆中县的青城古镇为影视基地进行拍摄,突出反映了甘肃的自然景观和民俗风情。其中,《老柿子树》一经CCTV-8播出,极大地吸引了国内观众对甘肃的关注。据统计,仅在甘肃,就约有96万观众观看了该剧[9]。兰州市各旅行社设计了主题为“看老柿子树,游古镇青城”的旅游线路,对《老柿子树》中的黄河水车、羊皮筏子、刻葫芦、兰州水烟的制作等打着深厚甘肃烙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推介,青城古镇也举办了榆中青城民俗文化旅游节,为游客提供具有浓郁民俗民风特色的表演和展览。

三、开发影视旅游加快甘肃影视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以政府为主导、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发展模式

首先,应转换政府角色。政府对文化产业所给予的各种政策和资金扶持,对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政府应有意识地将影视产业与旅游产业联合经营开发。在影视文化产业的生产经营中使用宏观调控手段,将发展影视旅游作为提高甘肃影视文化产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为影视文化发展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其次,应形成部门合力。在全省旅游业的经营运作中,应认识到影视作品对旅游的传播和促销作用,进而对现有的影视资源进行挖掘,将其转化成适合市场要求、符合影视旅游者需要的影视旅游产品。影视文化主管部门和旅游主管部门可以相互衔接和协作,以打破行业界限和区域界限,共同为全省的文化产业发展努力。

最后,应搞好市场运作。一方面,甘肃省旅游景区应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吸引各影视拍摄机构和投资商前来拍摄外景或制作影视剧。另一方面,可以专门为景区度身定制影视作品,以影视制作来引领我省的景区开发,同时带动影视文化的市场化。

(二)搞好甘肃题材影视创作,主动寻求影视合作

影视旅游的核心竞争力是影视剧的文化品质。只有以文化诉求作为市场竞争的价值导向,才能将影视旅游的产业融合提升到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高度,使其成为一种具备特定的创新空间和品牌效应的力量。如果对影视剧不能进行深度的文化开发或者影视剧不能有效地将剧情与外景地结合在一起,缺乏文化品质这个“内核”,将无法长期持续打动观众。开发影视旅游首先应搞好甘肃题材影视创作。影视旅游并非简单地理解为通过影视作品把甘肃外景地的自然风光展现在观众面前,从而诱使观众成为潜在游客。当影视剧的情境融入到外景中,旅游目的地的品牌形象则更加鲜明,如《庐山恋》中浪漫的爱情和秀美的景色相得益彰、《大红灯笼高高挂》使乔家大院成为封建社会婚恋文化的缩影。一部为公众所熟知的影视剧,会形成一个极具特色的旅游主题和旅游品牌,从而使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定位更加鲜明。

旅游经营单位也不应坐等影视剧的拍摄机会,而应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方式,寻求与影视制作方的合作,借助影视剧的传播,开展全方位的整合营销传播。影视与旅游目的地会在这种合作中形成良性的互动,全力打造和提升旅游目的地的品牌。影视剧情与拍摄地旅游资源的结合,会使影视剧中的文化注入旅游地之中,由此在提高其知名度的同时,增添了文化内涵,文化的永恒魅力将形成旅游地的旅游品牌,按照这种文化品牌可以形成开发不尽的资源。

(三)借助影视剧开发更多具有文化内核的影视旅游项目

甘肃拥有的丰富文化资源可以进行深入挖掘,应有意识地策划相关的影视剧作品或举办各类影视活动,进而纳入“后影视”意识和“后影视”的市场观念,围绕影视节目开发多种旅游项目。即对于影视旅游项目的设计,不仅停留在自然风景观光、人文艺术欣赏、历史民俗参与的层面,还应紧密结合影视情节开发角色扮演、内容体验等更为新颖的项目。如《月圆凉州》反映了13世纪初发生在甘肃凉州(今武威市)的“凉州会盟”这一历史事件。借助这部电影的影响力,可以适时地推出“凉州会盟”演艺表演,设计游客参与的少数民族舞蹈,采用影片中的精彩片段进行游客参与式的后期制作,提供影片中的场景道具、服装设备和导演摄制服务,让游客参与剧情表演并等体验型的旅游活动。

四、结论

影视旅游作为影视后产品之一,延伸影视产品产业链、带动旅游效应,有效地提升了影视文化产业的深入程度。充分挖掘甘肃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影视创作,有效开发具有文化品质的影视旅游项目,势必将促使甘肃省影视文化产业进行转换和升级,提升甘肃影视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理查德麦特白.好莱坞电影――1891年以来的美国电影工业发展史[M].吴箐,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188.

[2]杨丽媪.决胜于银幕之外――电影后产品之营销[J].中外文化交流,2005,(1):12-13.

[3]魏宝祥,欧阳正宇.影视旅游:旅游目的地营销推广新方式[J].旅游学刊,2007,(12):32-39.

[4]王玉玲,冯学钢,王晓.论影视旅游及其“资源―产品”转化[J].华东经济管理,2006,(7):23-26.

[5]李道新.中国电影史研究专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21.

[6].影视拍摄青睐甘肃,群众演员获益不菲[EB/OL].省略/Get/whtt/0741710190990978_31.htm,2007-04-17.

[7]刘育英.天下无贼带火夏河旅游,拉卜楞寺知名度大增[EB/OL].news.省略/20050924/n227047970.shtml,2005-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