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科研情报监测(合集7篇)

时间:2023-08-18 17:26:12
科研情报监测

科研情报监测第1篇

关键词地震;监测预报;体系建设

地震监测预报是防震减灾三大工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作为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战略基点和中心环节来抓。进一步加强地震监测预报体系建设,持续推进地震监测预报科技进步,坚持科学发展观,是实现新时期防震减灾目标的重要保障。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地震监测预报工作总的指导方针是: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方针,倡导以人为本的理念,按照新时期防震减灾工作的总体要求,始终坚持以监测为基础,预报为目标,依靠科技,依靠法制,依靠社会力量,实施监测台网结构布局的战略性调整,依托现代科学信息技术,建设地震立体观测系统和预测预警系统,全面提升地震监测能力。在继承、完善和提高经验性预报水平的基础上,探索地震孕育、发展、发生的科学规律,揭示大陆强震的动力学成因和强震预测机理,实现经验性预报到物理性预报的过渡,显著提高地震预报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努力保持我国在地震预报领域的国际领先水平。本文从中国地震监测预报的现状、对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发展的思考及加强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的对策措施等三个方面讨论了地震监测预报体系建设的有关问题。

一、我国地震监测预报的现状

我国是世界上开展地震观测最早的国家,我国地震观测台网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邢台地震之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和关心下,经过近半个世纪的艰苦奋斗和几代地震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我国地震监测预报工作有了长足的发展。

1、初步建立了现代化的地震观测网络。

地震监测台网作为地震科学研究和地震预报实践的基础,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建成了覆盖全国的国家、省、市三级管理的数字化、网络化的地震监测网络(包括强震动台1200多个,测震台站1300多个、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观测点1200多个),地震监测台网的数据除服务于地震预报外,还是国家重要的基础观测数据信息资源,为地球科学其他领域、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和国防安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防震减灾工作全面防御的道路。

2、坚持不懈地开展地震预报实践和探索,不断深化和丰富对地震孕育发生机理的科学认识。

中国地震事业以地震监测预报为基础,以科技为支撑和引领,进行地震预报的理论探索和科学实践,对地震孕育机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应用经验性预报方法,取得了对海城7.3级、松潘7.4级、孟连7.3级以及云南宁浪6.3级和岫岩5.4级等20多个地震成功预报的实验。在中长期地震预测的十年尺度强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判定、中期年度地震预测、以及短临震情跟踪判定等多方面都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使我国在地震预报的实践方面处于国际前沿。但是,从世界范围来说,地震预报仍处于探索阶段,尚未从科学上真正地掌握地震的孕育过程及发生规律。我们目前的预报方法主要是根据多年积累的大量观测资料和震例而作出的经验性预报,因而这种预报不可避免地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可以说,我们对地震的孕育和发生的原理、规律虽然有了一些认识,但并没有完全了解;我们能够对某些类型的地震作出一定程度的预报,但还未能预报所有类型的地震;我们作出的较大时间尺度的中长期预报,已有一定的可信度,但对短临预报的成功概率还相对较低。

二、对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发展的思考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国家,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分布广、震源浅、灾害重。在制度上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上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的震情和国情决定我们既不能像发达国家那样,把防震减灾的重点放在建筑物的设防上,也不能像一些经济欠发达国家那样,把防震减灾的重点放在震后的紧急救援上。我国必须坚持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坚持开展地震预报工作不动摇,坚持监测预报是基础和首要环节。在地震监测预报体系建设时,要认真总结地震监测预报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坚持“边观测、边预报、边研究”的工作思路,以破坏性地震为目标,进一步深化地震预测预报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结合各自实际,强化监测、预报和科研的结合,提高震情跟踪监视和分析会商的科学水平;按照“长、中、短、临”渐进式地震预测预报工作思路和工作程序,科学部署,合理安排每个阶段的观测、研究和震情监视工作,充分发挥各级地震工作机构和地震群测群防网络在地震短临预报工作中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利用各方面的研究成果,全面提高地震预测预报水平。

三、加强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的对策措施

做好地震监测工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防震减灾能力和加强地震系统自身建设的必然要求,为此,我们必须切实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切实加大对地震监测工作的投入力度。

必要的资金保障是做好地震监测工作的物质条件。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地震监测工作,要把地震监测工作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当中,把地震监测工作资金纳入到各级财政预算当中,切实保证地震监测工作所需经费,切实打牢地震监测工作基础,把防震减灾工作放在重要位置,与经济建设一起部署、共同推进。

2、切实加大地震监测工作的宣传力度。

地震监测工作是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基础,它不仅是一项重要的科学行为,也是关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的社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要充分利用多种方式,下大力气加强地震监测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让全社会了解和支持地震监测工作,不断增强全社会对地震监测工作的关注度,依法保护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监测环境,为促进地震监测工作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3、搞好群测群防工作。

地震群测群防是防震减灾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我国防震减灾工作的经验和特色。要建立健全地震宏观测报网、地震灾情速报网、地震知识宣传网建设,充分发挥群测群防在地震短临预报、灾情信息报告和普及地震知识中的重要作用。要有经费投入,稳定群测群防队伍,确定并保障地震群测群防员岗位津贴的标准和发放,完善群测群防网络建设并发挥作用。要坚持专群结合、社会参与、优势互补的原则,健全地震群测群防工作体系,规范地震群测群防工作规程,提高地震群测群防工作效能,进一步完善地震群测群防管理体制,依靠科技、依靠法制、依靠全社会力量,拓展新时期地震群测群防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模式,推动我市防震减灾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4、切实加强地震监测的队伍建设.

地震预报是科学难题,地震预报研究需要具备一定的基础理论。各级地震部门人员水平参差不齐,部分人员尚不具备相应的理论知识和工作能力。因此,要加大人才的培养力度,鼓励并支持年轻人员进修或进一步深造,逐步引进对口专业人才。同时,切实加强地震监测人员的思想教育工作,切实提高从业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以义不容辞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好地震监测工作,不断提高地震监测质量。

5、切实提高地震监测预报水平。

要提高地震预报水平,一是要扎实做好地震监测工作,确保监测资料的准确、完整、可靠,加强震情的综合分析和跟踪,捕捉地震前兆信息,及时分析会商,提高监测预报水平;二是加强地震宏观观测工作,充分发挥群测群防在地震短临预报,灾情信息速报中的重要作用;三是进一步探索、改进地震经验性预报方法,加强基础研究,努力探索地震孕育的机理和规律。

四、结束语

地震监测预报是建立防震减灾三大工作体系的基础,应该作为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战略基点和中心环节来抓。特别是监测预报的关键环节――观测技术的发展、台网布局结构调整、地震预报理论和方法的研究更要予以高度重视。只有切实建立健全地震监测预报工作体系,把地震监测预报这个基础工作做好,实现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和应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建设的全面协调发展,实现有重点的全面防御和全方位的综合管理,形成全社会共同抗御地震灾害的局面,才能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保障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国周.试论推进地震监测预报体系建设 湘南学院学报 2008年02期

科研情报监测第2篇

关键词 地震监测;预报系统;具体做法

中图分类号X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103-0138-02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灾害的国家,受到地震独有的震源浅、强度大、分布广以及震灾重等特点的影响,人们的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在很多大地震中,由于事前没有做出任何对征兆的监测,因此,造成了较为严重的损失。经官方资料表明,重庆市正处于较频繁的地震带上,因此一旦发生地震,除了地震本身难以监测到以外最重要的还是缺少有效的监测机制、设备等。这就说明了我们在监测预报机制方面的工作还存在很大的不足,这就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

1简述地震监测预报系统

1.1现阶段我国地震监测预报系统发展的现状

作为最早开展地震观测的国家——中国,在新成立伊始就受到政府和领导的重视,经过五十余载的发展和努力,我国的地震监测预报系统有了很好的发展成果。首先、初步确立了现代化的观测网络。最近几年,地震监测网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其作为地震科学研究和预报实践的基础已被广泛的应用起来,全国范围内的国家、省、市三级管理网络化的地震监测网络共计3700多个。同时地震监测台网的数据不但为地震预报服务,还是国家进行基础观测数据信息的资源,确保了其他领域以及国防安全;其次、对地震预报系统实施了不断的深化和探讨。我国的地震事业是以监测预报为基础,科技为引领进行的一些列理论探讨和实践的。虽然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喜人的成果,但是在世界范围内,我国的地震预报依然处于探索阶段,还没有从科学上真正的掌握地震的发生规律及孕育过程。目前我国的主要预报方法就是依据长时间积累的观测资料以及地震实例为基础进行经验性的预报,但这种预报明显的存在着局限性。

1.2地震监测预报系统的原则

首先,夯实基础。在进行监测预报时要坚持对地震台网进行完善的布局规划,加强台网运行的建设与管理,提高公共服务的能力以及丰富地震观测产品,夯实地震预报和科学研究的观测基础为原则,循序渐进的开展工作;其次,将长期、中期、短期相结合好。要通过多种渠道发展长中短临的地震预报,必须要逐步的完善长期预报的科学性,中期预报的有效性以及确保短临预报要有所突破,做好震后救灾服务以及震后趋势判定为地震应急的工作;第三,开放交流与合作。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敞开国门,不断的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科技成果,通过地震监测预报理论和方法上的交流合作,对一些新技术新方法要积极的推广并应用起来;第四,研究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这里要重视监测、预报、科研以及实验相结合,敢于实践,努力创新,从而完善风险决策机制,在地震预报中发挥减灾的重要作用。第五、实施科学的管理办法。认真贯彻落实防震减灾方法,对各种规章制度要加以完善,实行创新机制,加强领导的组织作用以及各种保障政策。

2 具体的地震监测工作

在地震多发地区,做好地震预测报警工作是降低地震灾害损失的重要手段,因此在现代防震减灾工作中应特别强调一下两点,以便更好的实施地震预测报警工作。

2.1对地震情况要开展严密的监视工作

在科学网络技术飞跃发展的今天,为我们深入开展地震情况监视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因此我们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对高新技术进行不断的吸收和引进,有效的发展先进的震情监测方法及手段,从而实现更有效的监视地震态势的目的。

2.2对震情跟踪工作要合理安排

只有通过对震情跟踪工作机制进行不断的创新、不断的探索,才能建立更加科学更加完善的工作机制,同时这也是有效实现减灾的地震预测举措。对地震的震情分析和判断是实现地震预测的关键环节,同时强化震情会商制度,持续发展震情分析判断方法和手段,最终实现物理地震预测的转变。

3 有效提高地震监测预报的措施

3.1通过对监测网的建设与应用,实现网路结构的建立

以地震带的分布情况为基础,在易发地带设立固定台网和流动台网,在利用部级地震台网同地域级地震台网之间的互补衔接,从而形成一个对任何地震带的地震活动进行监测的地震台网。将数据处理中心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以便实现全球、国家、区域和地方的台网资源共享,充分的提高对数据处理的精度。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手段,实现遥测台网形成网络互联,从而实现对因尺度不大而监测不到网边的情况发生。

3.2努力加强服务机制的设立

对于那些处在活跃地带的板块,要进行重点布防,提高地震监测队伍的使命感,做到爱岗敬业,确保在工作期间能够高度集中,认真观测,分析,做到有情况发生时能够第一时间作出预报,第一时间分析。对于监测设备要时刻确保其齐全性,在我国人口密集的地区一般都是安全地带,在那些高发地带也是人烟稀少,所以有些监测结构就放松了对设备的检验工作,很多设备都出现了陈旧老化的现象,工作人员也缺乏必要的知识,也不将工作放在心上等等,但是自然的变化是无常的,一旦人口密集地带发生了地震,那就是灾难性的。因此必须及时的更新监测设备,采用最先进的监测方法,确保地震监测服务机制的健全。

3.3建立完善的网络体系并加强科学预报体系的建设

依据地震监测预报的经验而谈,必须以中外结合、上下结合、点面结合为工作原则,采取由远及近、由粗到精的方法,建立行之有效的全国性地震监测预报网络体系。对各种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一旦发现有地震征兆时第一时间进行上报。最近几年我国也发生了几次较大震级的地震,给我国带来了不小的经济损失及人员伤亡,因此我国必须对防震减灾法进行修改,使其在社会现实中发挥出其作用。全国各级相关部门必须相互配合,协调工作,确保信息传递的畅通。同时,在思想观念上一定要确立出现情况就上报,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上级主管也要对上报的信息进行分析,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负责。

4 结论

我国在地震监测上的基础还较弱,预报水平还较低,地震中引入科学的力量还不都,这都是我国现在勉励的最大问题,只有对地震监测预报系统进行不断的研究,不断的创新,才能做好预报机制,最大限度的降低因地震带来的损失。

参考文献

科研情报监测第3篇

关键词:地震;监测预报;防震减灾;体系建设;综合能力

1.地震监测预报的现状及水平

1.1我国地震监测预报的现状

地震监测预报作为防震减灾的基础,一直以来都是地震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我国地震研究工作通过多年来的艰辛探索与实践,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随着“十五”、“十一五”基本建设项目的实施建成,地震监测预报工作体系的建设正大幅度地向纵深发展。

21世纪,党和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国家经济与社会得到迅速发展,这对我国现在的防震减灾工作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一系列防震减灾的问题也凸现出来,地震监测预报也不断出现新情况及新问题。

1.2我国地震监测预报的水平

地震监测的目的是实现对有显著影响和具有破坏性的地震进行速报,积累地震孕育过程中的地球介质及各种物理场变化的连续、完整和可靠的资料,为地震的预测预报和各项地震科学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地震监测预报是减轻地震灾害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在整个国际上,由于地震的孕育过程的极端复杂性,地震预报仍处于探索阶段。我们目前的预报方法主要仍是根据多年积累的大量观测资料和震例而做出的统计性和经验性预报,这种预报不可避免地带有很大的局限性。现在我们做出的对较大时间尺度内的中长期地震预报,已有一定的可信度,但对短临预报的成功概率还相对较低。

2.如何开展地震监测工作

地震预测预警是减少地震灾害损失和影响的重要手段,现代防震减灾安全观特别强调要关注地震预测预警工作。

首先要关注震情监视工作,空间对地观测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的飞跃发展,为我们深入开展震情监视工作展示了更广阔的前景。我们必须不断吸收和引进高新技术,发展先进的震情监测手段和方法,更有效地监视地震动态。

其次,要正确安排部署震情跟踪工作,这是实现有减灾实效地震预测的关键举措。必须通过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建立和完善更科学合理的震情跟踪工作机制。进而,要抓好震情分析和判断工作,这是实现地震预测的重要环节。通过强化震情会商制度,不断发展震情分析判断的方法和手段,逐步实现地震预测由经验预测向物理预测的转变。最后,还要抓好地震预警工作。

3.如何推进地震监测体系的建设

3.1提高监测预报水平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地震科技进步使防震减灾事业有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建设起一个观测手段科学、技术先进、密度适当的地震监测技术系统,对信息的采集、传输、处理、共享数字化,对区域地震科技力量有效整合。

在实际工作中首先要扎实做好地震监测,确保监测资料的准确、完整、可靠性,加强震情的综合分析与跟踪工作;其次要不断提高地震监测资料分析与处理水平,不断提高地震预测、预警能力;第三要加密监测网点建设,实施监测台网结构布局的合理性调整,依托现代科学信息技术,建设地震立体观测系统和预测预警系统,全面提升地震监测能力。第四要依法保护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地震监测设施是地震监测预报的基础,当破坏性地震发生时,地震监测设备可以最快的速度测定出震中和震级,政府部门根据准确数据就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派出救援人员和救援物资到达确切地点进行抗震救灾,使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

3.2加强防震减灾综合能力

应急能力是防震减灾工作和地震应急工作效果的综合反映。应急能力差会造成救援队伍和救援物资不能在最快时间里到达灾区,延误救援时间,从而造成人员和财产重大损失。

在工作中,应在震情监测预报和加强震害防御的基础上,根据地震环境和防震减灾工作的特点,制订综合防御地震灾害的地震应急预案。预案一要突出以防为主的指导思想,强调把震后消极被动的等待救灾思想转变为震前积极主动的综合防御,做到把一切工作做在地震没有发生时,化大灾为小灾,变被动为主动,投入较小的人力、物力、财力,把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二要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与实际相结合,科学求证,正确客观地分析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和其他一般地区、地震环境形势变化和物质经济条件、行政决策职能和科技等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对策方案真正达到最大的减轻地震灾害的目的。三要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实用性,把政府部门在防震减灾工作中的指挥和协调作用、减轻地震灾害的操作规程进行详细明确的分工和规定,使工作有序进行。

3.3在地震监测预报体系建设中坚持科学发展观

今后的地震预测工作,是从协同观点出发,多层面地统筹考虑地震监测体系的建设,实现基础研究与实际地震监测工作的结合与进步,在已有采集的信息数据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并同时反过来用于指导地震探索实践。

地震监测预报体系建设应该坚持科学发展观,重点着力改善地震监测设施及地震预测分析处理、追踪的软硬件环境,加强对地震监测预报发展战略的研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地震监测预报工作机制。

地震监测预报是建立防震减灾三大工作体系的基础,应作为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战略基点和中心环节来抓。特别是监测预报的关键环节:监测技术的发展、监测台网布局的结构调整、地震预报理论及方法的研究等更要给予以高度的重视。坚持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在突出重点的基础上,促进各项工作的和谐发展,扎扎实实地推进防震减灾工作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为社会经济建设提供科学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张国民.地震预报回顾与展望[J].国际地震动态,2005

科研情报监测第4篇

【关键词】恶劣气象;监测;预警预报;设计

【 abstract 】 in recent years, high winds, rain, snow, sandstorm, such as bad weather, to our country economy brought immeasurable losses, hindere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ety, seriously affected the normal life of our people. Establish accurate severe weather monitoring and early warning forecast system can effectively avoid bad weather negative impact on industrial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living.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esign of our country in severe weather monitoring and early warning forecast system in the process of the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some views on its existing problems and solutions.

【 key words 】 the bad weather; Monitoring; Early warning forecast; design

中图分类号:P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1.前言

健全恶劣气象监测预警预报系统是当今社会安全建设急需解决的难题,突发性恶劣气象给我国的社会发展、经济建设、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严重减缓了我国社会建设、经济发展的步伐。目前,提高恶劣气象监测预警预报系统的设计水平是我国亟待解决的重大科研课题。

2.国内恶劣气象监测预警预报系统的设计研究现状

我国对于恶劣气象监测预警预报系统的研究起步较晚,与国际先进的技术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是我国目前已经加大的恶劣气象监测预警预报系统的研发力度。当前我国,恶劣气象监测预警预报系统设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2.1 缺乏先进、科学的理论指导

如今,我国还没有建立一套完善的、科学地恶劣气象监测预警预报系统的理论体系,在气象监测的地域性、时效性、精确性等方面的研究还没有达到我国现在社会建设、经济发展的要求。科学的理论体系的缺乏,制约着我国恶劣气象监测预警预报系统的设计、研究发展。

2.2 传感借点不足

恶劣气象监测预警预报系统主要靠分布在各个地域的传感节点来收集该地域的气象信息。传感节点的缺少,使恶劣气象监测预警预报系统缺乏精确性、系统性,不能够对一些偏远地区的气象状况进行及时的、精确的预警预报。

2.3监测资料不足

恶劣气象监测预警预报系统的运行主要依赖完备的数据库。地面遥控监测、卫星遥感数据数据库的信息资源不能详细的表达各地域的气象信息,如缺乏人工工程,地域植被覆盖率,历史气象等方面的数据,这些数据的缺失,严重影响了对恶劣气象的预警预报工作的精确度。

3.恶劣气象监测预警预报系统的基本结构

信息采集系统、监测系统、决策系统、信息这四个子系统组成了恶劣气象监测预警预报。恶劣气象监测预警预报系统通过GPS、无线传感技术,将各地域的安全隐患,与该地域实时的气象资料有机的结合起来,对各地域的气象信息进行有效的采集、更新,借助空间气象自动识别系统以及气象预报模型准确的鉴别气象预警区域,并在网络技术的帮助下及时的向气象监管部门发出预警报告。使各级政府部门能及时掌握恶劣气象信息,并按照应急预案,采取正确的措施来减少、甚者避免恶劣天气带来的损失。

4.如何提高恶劣气象监测预警预报系统的设计水平

为了使恶劣气象监测预警预报系统研发、维护,更加快速、方便、精确、有序,提高恶劣气象监测预警预报系统的监测水平应进行以下几个方面:

4.1建立时效性强、信息量丰富的数据库

充分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建立宏观性好、时效性强、信息量丰富的恶劣气象监测数据库。加大对恶劣气象形成机理,预警预报理论和模型的研究力度,结合不同地域不同时期发生恶劣气象发生原因,建立科学性强的预报预警模型。

完善恶劣气象监测预警预报数据管理系统,为恶劣气象的预警预报工作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4.2加强预警预报系统的技术应用

恶劣气象监测预警预报系统将应用于我国航天、公路交通、农业各个方面,将预警预报系统与各行业发展紧密结合,在各方面应用过程中不断完善、提高恶劣气象监测预警预报的设计水平[1]。

依托气象观测站和气象监测站,通过多普勒天气雷达、气象卫星云图、以及WCF技术,实时收集交通路线能见度、温度、降雨降雪量,借助监测预警和预报模型,建立权责明晰、多方参与的公路交通气象监测系统、信息服务和运营管理模式,做好现有公路沿线气象观测站、气象监测站的升级和改造工作[2]。广电、通信等部门协调并提高恶劣气象监测预警、预报系统的设计水平,及时的预警、预报公路沿线的气象信息。

4.3对各种恶劣气象的进行数值模拟

通过寻找物理过程与动力过程之间的微妙的平衡关系,结合不同地区地形、地势的资料,模拟出更接近真实情况的的气象变化情况,建立更加精确的恶劣气象预警和预报模型,进行科学地恶劣气象模拟试验。如利用MOS方法建立海雾的预报模型,利用WRF模式模拟新疆大风天气,利用MM5模式模拟地面大风的模拟试验。大尺度的数值模拟试验,对于如雷暴、雾霾、大风天气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是提高恶劣气象监测预警预报系统的设计水平的重要方法。

4.4科学运用无线传感技术

无线传感技术是建立在无线网络技术的基础上的更科学的进步,无线传感技术拥有成千,乃至上万的网络节点,节点分布密集,由具有无线通信能力的传感器和中转数据的基站组成。相比于传统的无线网络,无线传感工作环境比较恶劣,监测信息准确,扩展性大,功能强,施工简单,但存储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有限,且电源供应受到限制。因此,在提高建设恶劣气象监测预警预报技术水平的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地域的地域特征,根据目标区域内的环境性质合理、科学地运用无线传感技术。

5.恶劣气象监测预警预报系统技术的应用效果

在恶劣气象监测预警预报系统技术的应用过程中,预警、预报的目标区域的预警预报结果,将具有详细的、真实的文字和图像的分析报告,在确定恶劣气象在目标区域发生的情况下,预警、预报结果将及时的传达给相关部门,以便政府做出正确的,有效的预防措施,对于恶劣气象发生的级别、类型、区域、时间能够精确控制,同时预警预报系统的操作人员将拥有网外远程登录的权限,普通公众也能通过网络、广播、短信等方式查询保密级别不高的气象变化情况[3]。

6.结语

恶劣气象监测预警预报系统能够为政府的行政部门提供精确、详细的决策信息,提高恶劣气象监测预警预报系统的技术水平,有助于减少突发性恶劣气象对自然环境,社会发展带来的不良影响,减少经济损失,降低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的危害。恶劣气象监测预警预报技术为政府行政提供了科学的、重要的决策资料。

【参考文献】

[1] 汤筠筠; 李长城; 马雪峰.基于热谱地图的京沈高速公路气象监测试验系统[J].公路,2010,(12):109-112.

科研情报监测第5篇

[关键词] 医院疫情;主动监测;被动监测;分析

[中图分类号] R181.8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674-4721(2011)08(b)-162-02

The hospital epidemic situation monitors and the passive monitor advantage and shortcoming

WANG Xiaoxia

Guiyang Medical School Affiliated Hospital, Guizhou Province, Guiyang 550004,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hospital epidemic situation to monitor and the passive monitor advantage and the shortcoming on own initiative. Methods: Carried on the grouping according to the stochastic grouping's method, the initiative monitor crowd was 5 367 cases, monitors the crowd was 4 869 cases passively. Results: The outpatient service initiative monitor percentage of head rice was 68.72%, the passive monitor was 50.91%, monitors the coincidence rate was 65.07% on own initiative, the passive monitor was 38.79%, two groups of monitoring methods had statistics significance in the percentage of head rice and the coincidence rate (P

[Key words] Hospital epidemic situation; Initiative monitor; Monitors passively; Analysis

以往医院疫情报告一直采用被动监测的方法,近年来研究显示被动监测存在较多的缺点,例如报告不及时,准确性低、漏报率高以及缺乏相应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本研究选择主动监测与被动监测进行研究,先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择时间为2009年3月~2010年12月,按照随机分组的方法进行分组,每组一家医院,分别为主动监测和被动监测,其中主动监测为医院建立自己完整的疫情报告机制,加强对本院内出现的疫情收集工作,并制定各个科室每月疫情的汇报机制,积极的进行每月资料汇总分析,及时的进行核查信息的完成性和全面性。被动监测为以往的疫情监测方法,采用常规要求的方法报告疫情,在年底对本院出现的疫情及例数进行分析和管理。其中主动监测人群为5 367例,被动监测人群为4 869例,两组研究对象在年龄、性别和经济状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人群具有可比性。完整率即为填写的完整程度的反应,为完整例数/总例数。符合率即为填写的符合程度,即为填写的符合例数/总例数。漏报率即为漏报的例数/总例数。

1.2 质量控制与统计分析

本研究选择Epidata 3.1软件进行数据双录入,进行及时的整理与分析,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描述与分析,技术资料采用例数和百分率表示,统计方法为卡方检验,检验水准为0.05。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门诊完整率和符合率分析

对研究医院门诊疫情报告情况主动监测与被动监测报告完整率与符合率之间比较显示,门诊主动监测完整率为68.72%,被动监测为50.91%,主动监测符合率为65.07%,被动监测为38.79%,两组监测方法在完整率和符合率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

2.2 研究对象医院疫情发病率及漏报率分析

对医院疫情主动监测和被动监测报告情况及漏报率分析显示,主动监测共发现病例为205例,发病率为3.82%,被动监测共发现病例为71例,发病率为1.46%。研究显示主动监测报告例数最多月份为7月,主要分布时间为6~10月之间。被动监测报告例数最多的月份为6月,分布研究显示其主要分布月份为6~8月之间。漏报率研究显示主动监测其漏报率为35.67%,被动监测其漏报率为70.52%,统计分析显示被动监测发病率与漏报率明显高于主动监测(P

3 讨论

医院疫情的监测目前主要为被动监测,但是由于被动监测的种种原因造成其在疫情报告过程中缺乏相应的社会价值,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造成卫生部门对疫情的重视程度不够,延缓疫情的控制,对整个人群健康发展不利。近年来部分地区开始使用主动监测代替以往的被动监测的方法对医院疫情进行监测[1],其有着较多的优点,例如有着较高的敏感度和特性度。本研究显示采用医院疫情主动监测有较高的完整率、符合率和报告率,且漏报率较低,可见主动监测在代替被动监测报告医院疫情有自身的优点。本研究与其他研究类似[2-3]。但是主动监测需要建立相应的疫情报告部门,由专门的人员进行本院疫情整理和分析,并需要各个科室进行通力的配合,不仅影响了医院的就医环境,增加了医务人员的工作辅导,而且加大了人力、物力的消耗。故在两者之间应酌情选择。可以在针对传染性强的疾病进行主动监测,而对于传染性弱且发病率低的疾病应选择被动监测,同时应加强被动监测的培训,增加对被动监测的认识,提高被动监测的效果[4-5]。

[参考文献]

[1]任南,徐秀华,吴安华,等.医院感染横断面研究报告[J].中国感染杂志,2002,12(1):1-3.

[2]韩光红,张习坦,邓兵,等.法定传染病主动监测与被动监测的比较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4,6(15):164.

[3]蒋武.基层医院疫情报告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J].广西医学,2003,25(7):1331-1332.

[4]赵云,杨云鸿,王蕊,等.昆明地区医院感染监测现状及持续改进[J].临床合理用药,2010,3(4):52-56.

[5]任南,文细文,吴安华,等.全国医院感染横断面调查结果的变化趋势研究[J].中国感染杂志,2007,6(1):16-18.

科研情报监测第6篇

此研究报告刊登于《农业工程学报》2010年第2期,题为《气吸式精播机种、肥作业智能计量检测系统》,第一作者为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赵斌副教授。

大型宽幅精播机具有作业速度快、工作效率高,同时也带来了作业质量监视、作业量统计的问题。使用者需要实时掌握作业质量。便于及时调整;还需要知道机车组完成的作业量(包括播种的面积、总的播种量和施肥量);另外,由于在播种作业时,种、肥流动过程是全封闭的,作业环境的噪声和灰尘大,仅靠人的视听感觉无法直接监视其作业质量。一旦发生传动故障、种箱和肥箱排空、种管和肥管堵塞等现象均会引起大面积的漏播,造成农业生产的损失。因此,研制与精播机配套的智能计量监测系统具有重要的生产意义和经济效益。目前,国内精播机电子监视仪的研究虽起步较晚,但研究发展较快。目前多数精播机电子监视仪采用的方法是:利用光电传感器监视输种管的工作情况,在发生堵塞或种箱排空时,及时发出声光报警信号,提醒操作人员注意。这类监视仪通常起到防排空和防堵塞的作用,不能对种、肥施播量进行计量:另外,由于光电元件的视角问题,还会发生漏检现象。本课题组在学习和总结前人经验基础上,成功研制了一种基于间接测量法的气吸式精密播种机种、肥作业量计量监测系统,能够实现种、肥施播量的统计、实时亩作业量的显示,并解决了防堵漏检的问题。通过现场试验,证明其方法可行,效果较好,能实现精播机作业的全天候、全过程监测。

该系统采用间接测量法实时测量播种量、施肥量以及作业面积,通过上述数据可以计算出当前作业条件下的实时亩播种量和施肥量,为操作者提供作业参考依据,避免种、肥施播量过多而浪费和过少而减产,同时能够累计播种量、施肥量和作业面积,完成一天作业量的统计工作,并将数据上传给微型机:除了统计作业量之外。为了防止播种作业和施肥作业出现断条情况的发生,系统采用光电阵列检测种、肥流通情况,光电阵列检测部分成功解决了传感器密相互间有干扰的问题,并且有效地防止了漏检情况的发生。整个系统能够实现全天候、全过程的计量和监测。

系统先后在7行和9行精密播种机上进行了田间生产试验,效果良好,播种量测量相对误差

科普骄阳 辉洒八桂

科研情报监测第7篇

目的:归纳计算机辅助开展ADR主动监测研究的相关经验,形成基于电子医疗档案的重点药物评价规范化自动监测流程。方法:通过系统性地回顾信息化自动监测技术研究,和已完成的重点药物安全性再评价实践,总结获取的经验并分析存在不足。结果:建立、完善了基于电子医疗病历的药品安全性主动监测流程,包括监测目标确定、预实验、实施自动监测、结果的处理和利用等步骤,将各步骤分解为便于执行的规范化条目,加以解释说明,并在此基础上绘制了自动监测流程图。结论:“医疗机构ADE主动监测与智能评估警示系统”的自动监测模式已较为成熟,并呈现深化药物流行病学研究意义,所存局限尚有待系统性能的进一步提升。

[关键词]

药品不良反应;主动监测;自动监测;电子医疗档案;药物流行病学;药品重点监测

2011年5月20日原卫生部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中新增了药品重点监测章节,对药品生产企业、参与药品安全性监测的职能部门在药品安全性监测中承担的职责作了相应的要求,并明确提及医疗机构在药品重点监测中的作用[1]。此次修订表明我国药品风险监管重心由信息采集正逐步转向安全性技术评价。医疗机构主动监测,即集中监测,是药品重点监测的重要手段,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对一定范围的目标药物使用情况及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drugreaction,ADR)信息做详细记录,用以探讨药品ADR发生情况及风险因素。此种监测方式实践效果良好,但由于药品安全性评价涉及病例样本多,开展主动监测需采集的数据量大、处理复杂,使得这一工作难以作为常规监测方式开展。而借助信息化自动监测技术,虽然仍需人工参与,但因计算机的高速与智能评估,可事先筛除大量无关病例而节省人力时间,较之常规的主动监测更趋高效、精准,为示区别,本文将借助专项软件、高效智能开展的主动监测简称为自动监测。我们团队研发的“医疗机构ADE主动监测与智能评估警示系统”目前已有8所三甲医院作为监测哨点,初步形成了国内首个药品安全信息化主动监测网络[2-3];在临床用药风险评估、药源性疾病预警防控等方面,也不断探索新的研究模式和方法[4-7]。本文通过梳理、总结多年来借助本系统开展的自动监测实践经验,建立了基于电子医疗病历的药物安全性自动监测规范操作流程,为系统更好的推广开展药物评价研究提供借鉴。

1选定自动监测目标

监测目标的确定是自动监测工作的前提,在日常工作中并不是为了做自动监测而选定目标,而应是发现了潜在的药品安全信号后,使用自动监测的手段分析、评价其风险性,为临床医生决策提供支持。自动监测目标的来源主要有ADR自发报告分析、文献报道及专家意见。其中ADR自发报告是药品上市后安全性监测最常用、最经济的手段,其基本作用为发现ADR信号,但这种信号发掘方式依赖于大量ADR报告的统计分析,开展难度大,且滞后性明显、漏报率高,需要文献报道和专家意见的补充、辅助。

2预实验

医疗机构自动监测的优势在于纳入患者范围大、信息全面、具有真实世界背景,但其面临的最大问题也在于数据量大、收集周期长、病例判断影响因素多;需要在正式监测前通过小样本量预实验进行监测内容、条件的摸索,获得最优的自动监测方案,才能在计算机系统的帮助下提高监测精度,降低工作量。“医疗机构ADE主动监测与智能评估警示系统”中对不同的ADR事件模块均预设了监测模板,包括监测科室范围、监测时间段、监测指标类型、报警规则、排除规则等条件。在这样的前提下,主动的预实验是根据监测目标,使用不同条件,对小样本量的目标数据进行快速、反复地回顾性监测,预测样本量,建立科学、可行的自动监测计划的过程.

2.1监测模板相关内容在制定预实验计划前,应先对监测模板中的条件有所了解。

2.1.1监测科室范围

代表在范围内的科室中使用目标药物的患者将被纳入研究。

2.1.2监测时间段

代表在此时间范围内使用目标药物的患者将被纳入研究,分为实时监测和回顾性监测两类。系统在运行过程中需要占用院内服务器部分运算资源,涉及病例数较多的监测计划系统将于每日凌晨统一自动进行。

2.1.3监测指标类型

代表在研究过程中系统收集的患者检验指标或文本信息的类型,包括报警指标和参列指标两类。

2.1.4报警规则

指预设的监测指标数值范围或文本分类器,患者某项检验值超过预定范围或分类概率后,系统标记其为报警病例。数值型监测指标可以通过直接修改数据进行维护,其默认值为国家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各类ADR检验指标参考值。文本分类器的维护方法是在许可的范围内增减特征词和修改概率,或利用已完成的监测任务开展机器学习。

2.1.5排除规则

自动监测的实施过程中,在系统运算结果呈现前设立了以病区、诊断、并用药物、基值异常、指标缺失和临时医嘱等方面内容为条件的筛选机制,将混杂因素较多、临床难以鉴别的病例与普通病例分别列出,并加以分类,最大程度地降低药师的工作强度。

2.2预实验与方案调整

预实验是在监测对象特异性不完全清楚的情况下开展,实验方案的初次设定可套用系统模板,进行自动监测尝试,输出结果后完成必要分析,如结果满足期望,进入自动监测阶段;结果不能满足期望,则对照结果与期望的差距,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调整监测方案。

2.2.1监测科室范围及监测时间段

当出现纳入病例或报警病例过少时,检查目标药物的使用范围及进入临床时间是否与设置匹配,能否在原有的基础上扩大监测范围。

2.2.2药物厂家、编码

在院内HIS系统中,药品的标识为计算机编码,当出现纳入病例或报警病例过少时,检查是否存在同药异码、同码异药、同厂异码、同码异厂等情况,这些偏差均可压缩纳入患者的范围。

2.2.3事件配置器

包括报警规则、排除规则及其他相关配置,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2.4临床实际情况

不同药品在临床上的应用特点,不同医院的使用习惯会对自动监测结果产生很大的影响,需结合具体药品和自动监测模块进行分析。但进行相应调整后,如果实验结果仍不理想,应考虑改变监测模式或放弃该信号。在预实验的自动监测方案能够满足自动监测要求后,以此方案为正式方案,进入自动监测阶段。

3药品安全性自动监测

按照监测目的不同,药品安全性自动监测可以分为两种类型:药学监护辅助和安全风险研究。在药学监护辅助监测中,临床药师以自动监测为手段,完成本病区在院患者用药安全管理和风险防范,主要为临床服务;安全风险研究为临床药师或课题研究人员,利用“医疗机构ADE主动监测与智能评估警示系统”开展的流行病学、药物基因组学研究,目的在于获得目标ADR信号的发生率,分析相关危险因素,探索发生机制。

3.1药学监护辅助

药学监护辅助监测的自动监测计划是在预实验计划的基础上,结合药学监护的特点调整制定的,其中的差异可以总结为以下3点:

3.1.1主要监测模式为实时监测

全天任何时段均可进行,以便能够尽早发现患者的药品安全风险,及时进行干预,更好地为临床服务。

3.1.2排除规则可能与预实验略有差别

需要从合并用药是否为解救药品、基值异常患者的监测意义、单一点检验结果的临床实际意义等方面进行考虑。

3.1.3报警规则中的监测检验指标分为绝对值和相对变化两类

相对变化是用药后检验结果的极值与用药前最后一个检验结果的差,反应ADR的变化趋势,对药学监护的安全预警有很大意义。

3.2安全风险研究

安全风险研究的自动监测计划为预实验计划的扩大应用,但还需注意二者在监测时间段上的区别:预实验计划为回顾性监测,安全风险研究可大体分为前瞻性研究或回顾性研究两类,对应的自动监测时间段分别为实时监测及回顾性监测。安全风险研究的实时性监测与日常监测均为每日进行,但前者监测范围广,且不进行临床干预,但会在病例结束治疗后与医生沟通,尤其适用于以文本信息为报警规则的ADR信号。与实时监测需要长时间的跟踪不同,回顾性监测能够一次性处理大量数据,节省研究时间,排除研究人员对临床带来的干扰,但对于缺失的数据难以追溯,部分病例评价难度大。两种监测模式各有利弊,需结合实际ADR信号实际情况、科研预算进行选择。

4结果处理和利用

4.1药学监护辅助

药学监护辅助监测中的报警病例需经人工判定后,临床药师深入分析重点病例,制定干预计划,预防严重ADR发生,以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4.2安全风险研究

安全风险研究的报警病例在经过研究人员判定后,再经临床药师审核方可判定其性质。研究的结果作为药物流行病学研究的样本,可以进一步评估ADR信号,计算ADR发生率,分析相关危险因素;对于前瞻性研究,还可以采集重点患者生物学标本,深入探索ADR发生机理及基因基础,为药品重点监测提供翔实、可靠的数据。

5结论

现有的研究已经证明,计算机辅助的主动监测模式在药物流行病学研究中能够发挥巨大作用,实现高效益地支持真实世界药品风险预警评估,实时开展药品风险信息预警防控,是药品重点监测的重要发展方向。“医疗机构ADE主动监测与智能评估警示系统”在医院药品安全性自动监测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能够辅助临床药师、科研人员开展相关研究,但由于医疗过程的复杂性,药品、患者的特异性,系统对操作者的业务水平有较高要求。而研究中ADR信号检出受制于系统模块种类,需要在今后研究中加以解决,提升系统性能。

作者:王啸宇 郭代红 陈超 石庭永 刘东杰 单位:总医院药品供应中心 康联达(北京)软件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陈超,徐元杰,郭代红,等.计算机技术在医疗机构药品安全性监测中的应用进展[J].中国药房,2014,25(5):461-464.

[2]陈超,郭代红,薛万国,等.住院患者药品不良事件主动监测与评估警示系统的研发[J].中国药物警戒,2013,10(7):411-414,418.

[3]郭代红,陈超,马亮,等.5所医院住院患者ADE警示系统主动监测数据分析与评价[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14,11(6):368-371.

[4]朱曼,陈超,郭代红.万古霉素相关肾毒性的主动监测研究[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14,11(1):26-29.

[5]陈超,郭代红,王东晓,等.利奈唑胺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的主动监测研究[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14,11(1):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