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少数民族的茶文化(合集7篇)

时间:2023-08-16 17:05:50
少数民族的茶文化

少数民族的茶文化第1篇

中国各民族的茶文化介绍

佤旗《苦茶》 其煮法是在大砂罐中一次放500克茶叶,一直煮到罐中剩下三五口茶水为止。然后等茶凉到一定温度,一口气喝下。茶水苦涩难忍,但喝完之后确让人回味无穷。

壮族《甜茶》是壮族人民的传统饮品,有很多讲究的茶礼。壮族男青年第一次到姑娘家相亲时,姑娘就给他敬一杯茶。如果茶中放有糖,男青年饮“甜茶”,就表明姑娘同意了;如果没放糖,则表示不同意。这种表达的方式,很特别,很有中华民族的传统。

白族“烤茶” 云南大理白族人常以“烤茶”招待贵宾。有宾朋来访时,主人就把从山上采回的鲜茶放在砂罐里,边烤边摇,待茶叶烤到发出清香并泛黄时,便用沸水冲入砂罐里,再稍煮片刻。茶煮成后便倒入瓷盅,双手举杯,敬给客人。

藏族“酥油茶” 其做法:把茶砖切开捣碎,加适量的水煮沸后滤出茶渣,调入食用酥油,茶汁和酥油就混合成乳白色的“酥油茶”。每有宾客来访,全家在帐蓬外恭候,待客人进帐坐定后,女主人即双手缓缓捧上酥油茶敬给来宾,使客人有宾至如归之感。

蒙古旗“奶茶” 蒙古族每天离不开茶,除饮红茶外,几乎都有饮奶茶的习惯。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煮奶茶。煮奶茶最好用新打的净水,烧开后,冲入放有茶末的净壶或锅,慢火煮2—3分钟,再将鲜奶和盐对入,烧开即可。蒙古族的奶茶有时还要加黄油、奶皮子、炒米等,其味芳香、成爽可口,是含有多种营养成分的滋补饮料。他们甚至认为,三天不吃饭菜可以,但一天不饮奶茶不行。蒙古族还喜欢将很多野生植物的果实、叶子、花都用于煮奶茶,煮好的奶茶风味各异,有的还能防病治病。

彝族“腌茶” 这是云南山区的部分彝族同胞喜爱的一种“茶”。将采下的鲜茶放入灰泥缸中,边放边压,直到压满,最后用重盖子压紧,数月后,即制成味道独特的“腌茶”。

中国各民族的茶文化特点

中国茶文化一般来说,有社会性、广泛性、民族性、区域性和传承性5大特征.

从其民族性来说,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56个民族都有自己多姿多彩的茶俗。蒙古族的咸奶茶,维吾尔的奶茶和香茶、藏族酥油茶、苗族和侗族的油茶、佤族的盐茶,主要是用茶作食,重在茶食相融;傣族的竹筒香茶、回族的罐罐茶等,主要追求的是精神享受,重在饮茶情趣。尽管各民族的茶俗有所不同,但按照中国人的习惯,凡有客人进门,不管是否要喝茶,主人敬茶少不了的,比敬茶往往认为是不礼貌的。因为客来敬茶,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人民重情好客的礼仪。从世界范围看,各国的茶道、茶艺、茶礼、茶俗,在饮茶的统一性下都清晰地表现出其民族性的区别。如日本茶道的宗教色彩(特别是禅宗)很浓,并形成严密的组织形式,茶道的表演也非常严格,甚至烦琐,对日本民众日常饮茶的普及没有产生直接的影响;东南亚国家如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受汉文化影响较深,习惯清饮乌龙、普洱、花茶,茶俗与我国南方相仿或相近;非洲地区各民族饮茶习俗则以西北非的薄菏糖茶为代表,煮薄菏糖茶有一套程序和专用茶具,所用茶叶主要是我国珍眉、珠茶等高挡绿茶;欧美地区各民族的饮茶茶俗则以英国的英式饮茶法为代表等。

从其区域性来说,“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中国地广人多,由于受历史文化、生活环境、社会风情以至地理气候、物质资源、经济条件、生活水平等多方面影响,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的特点。如对茶叶的需求,在一定区域内是相对一致的南方人喜饮绿茶,北方人崇尚花茶,福建、广东、台湾人欣赏乌龙茶等。这些都是茶文化区域性的表现。

从其传承性来说,茶文化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的社会性、广泛性、民族性、区域性决定了茶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具有传承性的特点,成为中华文化形成、延续和发展的重要载体。例如,在当代特别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茶文化作为民族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和推崇,作为传统文化重要载体的茶文化也随时代的发展而融入现代文化理念和时代新元素。

 

中国各民族的茶文化介绍相关文章:

1.各地的茶文化介绍

2.中华各民族的饮茶习俗

3.中国茶文化的简介

少数民族的茶文化第2篇

藏族酥油茶 大多数人讲究“一日三餐饭”,但藏族牧民却习惯于“一日三餐茶。”藏族同胞常年以奶、肉为主食,而茶就是补充营养的主要来源,藏族牧民喝酥油茶就如同吃饭一样,甚至比吃饭还重要,有“其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热,非茶不解”之说。酥油茶是以茶为主料、配合多种食材混合而成的液体。具体制作方法是:先将砖茶用水久熬成浓汁,加入酥油和盐,再倒入酥油茶桶,用一根搅棒用力将茶桶上下来回搅打几十下,搅得油茶交融,然后倒进锅里加热,便成了喷香可口的酥油茶。酥油茶是藏族文化的一朵奇葩,也是藏族人民在待客、礼仪、祭祀等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用品,极具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

蒙古族咸奶茶 蒙古族牧区有一句俗语:“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的确,蒙古族牧民的一天就是从喝奶茶开始的。在蒙古高原吃早点时,大家一起拥壶而坐,一边细细品尝令人怡情沁心的咸奶茶和富有蒙古族特点的炒米,一边谈心、论世事,直到喝得鼻尖冒出了汗,正是“有茶之家何其美”的景象。蒙古族的咸奶茶以砖茶(青砖茶或黑砖茶)、羊奶(或马奶)和酥油用铁锅煮成,并加盐调味即可。要熬出一壶醇香诱人的咸奶茶,除茶叶本身的质量好外,水质、火候和茶乳也很重要。一般说来,可口的奶茶并不是奶越多越好,应该是茶乳比例适当,既要有茶的清香,又要有奶的甘醇,二者中的任何一项偏多或偏少味道都不会很好。还有,咸奶茶煮好后,应立即饮用或盛于热水壶中以备饮用,因为其在锅内一旦存放的时间过长,锅锈易影响奶茶的色、香、味。

回族罐罐茶 回族罐罐茶通常以中下等炒青绿茶为原料,经加水熬煮而成,所以煮罐罐茶又称熬罐罐茶。熬煮罐罐茶的茶具,是用土陶烧制而成的,当地人认为用土陶罐煮茶,不走茶味。熬煮罐罐茶的方法比较简单,与煎中药大致相仿。煮茶时,先在罐子中盛上半罐水,然后将罐子放在点燃的小火炉上,罐内水沸腾时,放入茶叶,边煮边拌,使茶、水相融,茶汁充分浸出,几分钟后,再向罐内加水至八成满,直到茶水再次沸腾时,罐罐茶才算熬好。这时,即可倾汤入杯。由于罐罐茶的用茶量大,又经熬煮而成,所以,茶汁甚浓,一般不惯于喝罐罐茶的人,会感到又苦又涩。回族人认为喝罐罐茶有四大好处:提精神、助消化、去病魔、保康健。其实,这种喝罐罐茶习惯的形成,与当地的人文地理、生活环境是相联系的。

傈僳族油盐茶 傈僳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的怒江以及丽江、大理、迪庆、楚雄、德宏和四川的西昌等地,是个质朴而又十分好客的民族,喝油盐茶是傈僳人广为流传的一种古老饮茶方法。傈僳族喝的油盐茶,制作方法奇特,首先将小陶罐在火塘(坑)上烘热,然后在罐内放入适量茶叶在火塘上不断翻滚,使茶叶烘烤均匀。待茶叶变黄,并发出焦糖香时,加上少量食油和盐。稍时,再加水适量,煮沸几分钟,就可将罐中茶汤倾入碗中喝。油盐茶因在茶汤制作过程中,加入了食油和油盐茶,所以,喝起来香喷喷,油滋滋,咸兮兮,既有茶的浓醇,又有糖的回味。佤族同胞常用油盐茶来招待客人,喝油盐茶也是傈僳族与家人团聚的一种生活方式。

少数民族的茶文化第3篇

佤旗“苦茶” 其煮法是在大砂罐中一次放500克茶叶,一直煮到罐中剩下三五口茶水为止。然后等茶凉到一定温度,一口气喝下。茶水苦涩难忍,但喝后顿觉清凉爽口,回味无穷。

苗族“花茶” 苗族同胞用冬瓜片、橙子皮切成小薄片,在上面刻出各种图案,再同桂花、白糖一起制成待客的“花茶”。为表达对贵客的敬意,茶杯里常有“吉祥”、“祝福”之类的花茶片。花茶还是苗家青年恋爱中的传情物。小伙子来到姑娘家求婚,如果姑娘敬给小伙子的花茶里,有两片“并蒂荷花”和两片“喜鹊对鸣”,表示姑娘同意;如果茶杯中只有三片花茶,则表示不同意。

回族“八宝茶” 回族同胞常用此茶招待临门的贵宾。这种茶掺有杏干、桂圆、荔枝、葡萄干等,喝起来香甜可口,有滋阴润肺,清咽利喉之奇效。

东乡族“盖碗黄茶” 东乡族同胞用“盖碗黄茶”待客。其做法是用铜壶(或瓦壶)将茶煮沸后,在盖碗里放一小块糖和一点具有松香味的黄茶,在客人吃饭或坐在炕上谈天时,即献上盖碗黄茶。

白族“烤茶” 云南大理白族人常以“烤茶”招待贵宾。有宾朋来访时,主人就把从山上采回的鲜茶放在砂罐里,边烤边摇,待茶叶烤到发出清香并泛黄时,便用沸水冲入砂罐里,再稍煮片刻。茶煮成后便倒入瓷盅,双手举杯,敬给客人。

藏族“酥油茶” 其做法:把茶砖切开捣碎,加适量的水煮沸后滤出茶渣,调入食用酥油,茶汁和酥油就混合成乳白色的“酥油茶”。每有宾客来访,全家在帐蓬外恭候,待客人进帐坐定后,女主人即双手缓缓捧上酥油茶敬给来宾,使客人有宾至如归之感。

少数民族的茶文化第4篇

[关键词]茶文化特征;壮族饮茶习俗;傣族饮茶习俗;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2-0177-03

前言

少数民族茶文化不仅体现了浓厚的文化底蕴,且很大程度将少数民族精神充分反映出来。云南少数民族茶除了作为本民族的必需品,还扮演向中国乃至世界提供茶的重要角色,为我国茶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从饮茶习俗角度看,不同民族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以壮族与傣族为例,其不仅在饮茶习俗中将民间社会传统反映出来,而且致力于传递民族文化内涵。因此,对少数民族饮茶习俗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云南少数民族茶文化的整体特征概述

(一)民族性与地域性特征

从云南地域文化看,其本身具有复杂的地貌特征,且容纳较多少数民族,整个地区格局呈现出明显的小聚居、大分散等特征。因此,在饮茶习俗上也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例如,在傣族饮茶文化中,由于其居住环境主要以湿润、炎热为主,且在生产活动中不宜将器皿带在身边,这样饮茶过程中便直接将青竹筒砍下,用其煮茶。而其它少数民族如生活于热带炎热区域的基诺族,为消除解热往往将酸味极浓的调料置于茶水中。这些都充分说明云南少数民族饮茶文化具有明显的地域性、民族性特征。

(二)变异性特征

饮茶习俗是在长期饮食生活中形成的,许多少数民族在耳濡目染与互相交流沟通中使该习俗得到传承。但事实上,饮茶习俗在传承过程中受社会因素影响也发生一定的变迁,如传统傣族饮茶习俗中更注重就地取材,但当前竹林减少、人口数量上涨很难继续用传统饮茶方式,便开始引入现代茶具。再如传统火塘边的烤茶方式也被现代“开水冲茶”而替代。这些都说明饮茶习俗在传承过程中体现出一定的变异特点。

(三)宗教性特征

在云南少数民族的婚礼、葬礼、祭祀中常常看得到茶的影子,可以说茶是云南少数民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被部分民族认为茶是整个民族发展的希望,如开展的“茶灵”祭献活动,旨在祈求茶树赐予百姓更多好茶。即使现代人们对大自然认识程度加深,许多茶神、茶树祭拜等活动逐渐减少,但这种茶文化体现的宗教性特征仍不容忽视。

二、壮族饮茶习俗的研究

不同生活方式、居住环境造就了民俗文化的差异,如壮族在饮茶习俗中更倾向于选择咸油茶、打油茶等,两种茶品在功效、品饮以及制作等方法的上又表现出明显的不同,具体介绍如下。

(一)壮族成油茶的介绍

咸油茶是壮族饮茶中的主要茶品,据研究发现,咸油茶在功效上更表现为可开胃生津、祛邪去湿等方面,对身体抵抗力的提高可起到明显的作用,因此咸油茶对于山区少数民族,实质为健身饮料。从咸油茶制作方面看,其主要需做好原料与佐料的选择。其中在原料上,要求将茶树上较为嫩的的茶叶进行采集,再置于沸水中煮烫几分,然后拿出待用。而在配料选择方面,通常以米花、花生米、大豆等为主,并在制作时将其他如炒猪肝、炸鸡块等配入其中。事实上,佐料选择中其他常见的饮食佐料如葱、姜、盐、食油等在咸油茶内都可发现。

咸油茶对于壮族地区,其更可作为一道菜品。实际饮茶活动中,许多壮族人民在招待贵宾时,为保证咸油茶可赢得贵宾赞赏,多将邻居或周边咸油茶制作高手请到家中,确保咸油茶具有咸里显爽、香中透鲜之感才可为客人享用。而且需注意在饮茶过程中,咸油茶往往是高规格礼仪的一种体现,客人在饮茶过程中至少应保证三碗,这样才可体现出对茶、主人的尊重。

(二)壮族打油茶的介绍

打油茶又称为吃豆茶,从其做法上看,主要以茶叶、山茶油为主料,而配料包括葱、花生、糯米饭以及酥黄豆等。制作过程中首先需晒干糯米饭,并通过山茶油使其以米花的形式存在,然后将茶叶置入其中进行翻炒,在此基础上将适量水填入,直至煮沸后便可滤出茶叶,最后将花生、米花等放入油茶中,便成为打油茶。从其功效上看,由于打油茶本身较为甘甜且充满浓香,可起到提神醒脑的作用,在壮族人民眼中其更可作为治病补身的良药。如壮族地区流传的“一杯苦,二杯涩,三杯、四杯好油茶。”其便说明打油茶享用过程中需细细品尝,这样才可使油茶功效得到发挥。

从壮族饮茶习俗看,当完成打油茶制作时,便需进入奉茶环节。该环节中主人为保证打油茶新鲜之感,会将许多食料放人碗中,饮用时较为不便,需向客人提供筷子。而客人自身在饮茶过程中应注意给予一定的回敬,可在饮用过程中给出赞美性语言。另外客人在饮用过程中还需注意到在主人说出“请”字时,才能开始饮用,且至少喝三碗,若饮后要离开应等到主人收拾完毕才可。打油茶作为壮族地区的一种饮食习惯,其与咸油茶相同,都是早餐与饭前享用的食品,通常许多壮族妇女在闲暇时会聚于一起共同制作打油茶。由此可见,壮族打油茶不仅在制作过程中有较多要求,而且饮茶中主人、客人都有不同的表现,充分体现出壮族整体饮食文化特征。

三、傣族饮茶习俗的研究

关于傣族饮茶习俗,其更倾向于竹筒香茶。这种饮茶习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体现,现行大多旅游活动中多将竹筒香茶的品尝作为重要活动之一,其别具一格的特色得到更多人的青睐。

(一)竹筒香茶的介绍

傣族饮茶习俗中,将竹筒香茶称作姑娘茶,用傣语又叫做腊跺。从竹筒香茶的特性上看,其约为2-20cm长,3-8cm直径,整体以圆柱外形为主,食用中可发现有香气从圆柱中飘出,而且茶叶主要以嫩黄为主。因利用竹筒将茶、糯米等盛装,形成香味极为浓厚,茶水也表现出黄绿清澈颜色。另外,傣族饮茶习俗中,竹筒香茶往往被作为强身健体的食物之一。有相关学者曾专门对竹筒香茶进行成分分析,发现竹筒香茶具有极多的功效,包括:①醒神功效。因竹筒香茶总包含咖啡碱成分,其可使的疲劳状态得缓解的,振奋精神的效果极为显著;②对于动脉硬化具有抑制作用。竹筒香茶中存在的维生素c、茶多酚等很大程度可进行化瘀活血,如典型的冠心病或血压较高等症状都能得到缓解;③减肥功效。除咖啡碱外,竹筒香茶中的如叶酸或肌醇等能够分解脂肪、蛋白质等,长时间引用可起到一定效果;④抗菌功效。许多细菌蛋白质在鞣酸作用下都可能被凝固,由此可将竹筒香茶用于较多肠道疾病治疗或其他杀菌消炎等方面。除此之外,竹筒香茶在功效上也包括如牙齿抗龋能力提高、癌细胞抑制等方面。由此可见,竹筒香茶能够被傣族人民乃至其他大多品茶群众青睐,便不足为奇了。

(二)竹筒香茶品饮方式

傣族在品茶方面总结出一规律,即:“一泡渣、再泡汤、三泡四泡为精华。”该规律是傣族在长期采茶、制茶、品茶等过程中形成,竹筒香茶品饮中遵循该规律能够享受别样的情趣。事实上,对于竹筒香茶品饮,传统傣族人多将其用于外宾招待或敬奉给佛寺长老、土司等,直到后期竹筒香茶制作较为熟练且产量较多,才成为群众的普通茶饮。一般傣族人外出劳作中往往将竹筒香茶随身携带,若感觉饥渴便可利用甜竹盛满泉水,在煮沸过程中放入竹筒香茶。当竹筒温度降低后,便可进行品饮。

(三)傣族制茶习俗

傣族人饮茶习俗中,其在采茶中需进行茶树的祭祀活动。如在夏历正月时期,各家男主人需将公鸡带到茶树下进行宰杀,并使血、鸡毛等都撒在树干上,同时将进行祈祷茶树给自家带来好收成。对于未祭祀茶树的民户,通常意味其在制茶过程中不会取得较好的茶品。完成祭祀活动后,便可进行竹筒香茶的制作,其往往作为待客的重要食物,制茶方式也极为不同,综合来看可细化为两种制茶方式。第一种主要利用小饭甑作为载体,将糯米放入载体最底层,然后将纱布铺设在饭甑心上,此时便可置人春茶。完成该环节后便需进行火蒸,直至糯米香气完全被茶叶吸收后便可利用竹筒盛装。这种制茶方式主要可使其中糯米、甜竹以及茶自身的清香散发出来,而且将竹筒香茶存储于竹筒内,可将牛皮纸对竹筒外部进行包裹,可使竹筒香茶的品质得以长时间维持。另外一种方法也需准备好甜竹筒,但应注意其长度与口径上应达到一定标准,分别为25cm与6cm。同时需通过铁锅对采摘的嫩叶进行揉捻、杀青等,完成后便需向竹筒内注入。

四、壮族和傣族的茶俗的异同

从壮族与傣族茶俗看,由于两族在发展历史以及地域文化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使其茶俗也表现出不同,如壮族人民在祭祀茶树过程中往往需唱祭祀歌,而傣族在茶树祭祀时需利用较多吉利语言进行祈祷。而从茶制作习俗上看,傣族制茶中为保证茶品清香,注重利用竹筒作为材料,即使在饮茶中将用竹筒盛茶也体现出对客人的尊敬,但相比之下,壮族制茶饮茶习俗较为简单。另外,从壮族与傣族茶俗相同之处,可发现饮茶与制茶习俗都是经过长期传承与发展而得以形成,不仅将产品作为自身日常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常用于招待贵宾。如壮族饮茶文化中,客人喝三碗表示对客人的尊敬,同样傣族饮茶习俗中,通常要求客人长饮四碗,以此表示对茶与主人的尊敬。事实上,无论茶俗存在差异或相同,都是两族发展中的重要文化体现,应在文化传承与发展中予以保护。

五、少数民族茶文化发展的相关建议

无论壮族、傣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的饮茶习俗,都体现出我国少数民族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一种特殊文化,且在茶业方面本身便为大多少数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来源,需要在传承这种饮茶习俗的同时利用茶业带动民族的经济发展。具体茶文化发展建议总结为以下几方面。

(一)政府扶持力度的增强和宣传力度的加大

少数民族茶文化作为我国悠久历史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传承过程中面临极多的难题,特别当前市场经济环境影响下,大多少数民族传统饮茶习俗也发生一定的改变,易造成传统优秀文化出现消亡问题。对此,政府部门应立足于少数民族饮茶习俗特征,采取茶文化基地构建、互联网引入或与旅游产业保持连通,这样既可达到茶文化传承发展的目标,且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整体生活质量的提高。但需注意单纯依托于政府扶持,仍难以达到实质性的传承、保护与发展效果,需族中采取更多外资引入或集资等方式,使茶文化以产业的形式存在,确保其可作为社会经济发展与茶文化建设总的重要产业之一。

(二)开发茶文化旅游产品

近年来,国内大多游客为体验少数民族地区的亲切朴实、清丽古朴等,更青睐于云南少数民族区域。对此便可采取茶文化产品开发的形式,如现代红茶、绿茶等展示的形态,都可作为少数民族茶文化产品开发的借鉴,尤其如壮族咸油茶、傣族竹筒香茶等茶品本身在品饮上能够得到消费者喜爱,同时其自身涵盖极多功效,值得在茶文化产品开发中进行推广。少数民族人民可直接将制好的茶以袋装形式存储,这样可便于游客携带,并注意将相关的茶谚语或茶故事如壮族、傣族等饮茶规律直接设计其中,使游客品茶的同时便可体会到少数民族的茶文化。

(三)民族茶艺馆的构建

为使少数民族茶文化得以传承与发展,除选取旅游作为传承载体外,少数民族地区也可考虑自行创设相应的载体,如茶艺馆,使其融合不同民族的饮茶风俗。茶艺馆既可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群众日常休闲娱乐场所,同时也可用于外宾招待,自身传承与发展茶文化的同时,可使茶文化被外界所熟知。事实上,除这种茶艺馆外,少数民族地区也可考虑进行茶博物馆的开发,我国现行关于茶博物馆多集中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而少数民族地区自身却缺少类似的博物馆,因此可考虑构建特色博物馆,将珍稀茶品以及茶史学文化存储其中,达到传承与发展的目标。

(四)依托于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茶文化

茶文化实质为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在传承中极易随经济发展而发生实质性的变迁,不利于对茶文化的保护。对此,在茶文化传承过程中应考虑将其与少数民族地区的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关联保护,如利用文字形式对少数民族饮茶习俗进行记载,并附加于相关文物或实物资料中,或将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制品等与茶文化相关联,使人们通过对手工艺品的观察鉴赏便可体会其中的涵盖的文化内容。

少数民族的茶文化第5篇

摘要:

少数民族地区在历史因素与区位劣势因素的影响下,长时间处于经济落后阶段。随着我国经济建设逐渐发展,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也逐渐呈现上升的趋势。在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茶对少数民族的经济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主要阐述了茶产业的发展历程与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历程,通过研究茶产业与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状况,探讨茶对少数名族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与作用。

关键词:

茶;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影响;作用

茶产业的发展带动了我国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水平。在面积广阔,人口稀少,地理位置偏僻的少数民族地区,茶叶凸显出其独特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大力发展,茶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带动少数民族地区走入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使少数民族的人民拥有安定富裕的生活。

1茶产业的发展状况

中国茶产业最早起源于汉代,被众多文人雅士所喜爱,成为他们高谈阔论的必需品。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人们的思想意识与生活水平都发生重大改变的同时,茶产品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并对中国人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从人们经常谈起的一句“柴米油盐酱醋茶”中我们就可以得知,茶产品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目前,茶主要被分为乌龙茶、红茶、绿茶、白茶、黑茶、黄茶共六类,与再加工的花茶、茶饮料等。我们所熟知的铁观音、龙井、普洱茶等茶叶都被涵盖在这六类茶产品之中,分别以不同的口味与功效走进我们的生活。现如今,茶产品不仅在中国得到广泛的传播,在国外同样吸引着广大外国友人的食用欲。在扩大茶产业在中国发展的同时,同样要拥有良好的对外发展贸易,日本、韩国、东南亚、英国、荷兰等国家都是中国茶叶对外出口贸易的大国。由此可见,中国茶产业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进步,逐渐呈现经济上升发展的趋势。茶产业之所以在社会中得到了大力的发展,是因为茶叶拥有美味与特殊的功效。茶叶在清新爽口的同时,拥有养生保健的功效。茶单宁(茶多酚),作为茶叶有的成份,具有苦、涩味与收碱性,在饮用的过程中,可以起到抑制血压上升、抑制血小板凝集、抗菌、抗过敏、抗氧化等功效。茶中含有的钾、钙、镁、锰、硒、锌、氟等30种矿物质,可以对人的身体起到保健的作用,防止蛀牙、抗老化、增强免疫功能都是茶叶所带来的特有的功效。由于茶叶的养生效果显著,导致社会中出现大量的茶饮料,以饮料的方式为社会中更多的人提供茶产品。这样的销售模式,对茶产品的销售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大力发展,我国茶产业不仅在对外贸易与市场营销中呈现良好发展的态势,在旅游观光行业同样呈现经济持续上升的趋势。现如今,茶产业对中国部分地区经济产生重要的影响,促进我国部分地区的经济发展。

2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状况少数民族地区大多分布在我国的西南、西北等边疆地区,远离国家的政治核心与经济核心,导致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起点比较低。与东部沿海城市相比,少数民族地区的地理位置偏远,自然条件差、交通不便利,信息设备严重缺乏。这些区位劣势因素与历史积累因素严重影响了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水平,致使少数民族经济一直处于落后于国家总体经济发展水平的阶段。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水平与国家经济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差甚远,具有很大的差距。但是,从少数民族地区的整体发展水平来看,自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逐渐缩小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在国家经济与政治的大力扶持之下,少数民族的交通状况得以改善,火车、汽车等交通顺利的通行。与此同时,少数民族人民文化落后现象也得以改善,通过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改变了人民愚昧的现象,提高了少数民族人民的思想境界,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具有积极的影响。种植业的发展状况,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具有积极的影响。其中,茶产业对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就具有重要的作用。少数民族地区的气候环境与土壤性质适合茶叶的生长。在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情况下,为了满足社会中更多人的生活需求。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茶产业得到了大力的发展。在茶市场、茶艺馆、茶贸易与茶旅游业盛行的同时,茶产业带动了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水平。现如今,随着社会的进步,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逐渐提高,带动了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水平提升,逐渐提高了少数民族人们的生活质量。

3茶对少数民族经济的影响和作用

3.1茶艺馆促进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

茶艺馆,作为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对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随着我国经济建设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极大程度的发展,在拥有安定富裕的生活的前提下,人们对于精神享受与生活品质有了更高的要求,茶艺馆作为小型的文化交流中心,满足了大部分人的生活需求。茶艺馆是以茶作为主要的媒体,为生活压力大,寻求放松的人们提供幽雅、舒适的休闲娱乐活动场所。在茶艺馆里饮茶的人们,可以与朋友开心的聊天、洽谈,可以安静的阅读一本书籍,还可以欣赏自己喜欢的曲子,品味它的韵味。茶艺馆还可以满足商业洽谈人士的需求,允许他们在茶艺馆举办各类的会议。茶艺馆内部雅致的布置、休闲的气氛、以及充满韵味的文化气息,吸引社会中形形的人。茶产品爱好者更是将茶艺馆与饮茶作为自己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经常邀约与自己志趣相投的朋友们,走进自己喜欢的茶艺馆,共同品味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当然,茶艺馆的开放离不开优质茶叶的支持,在茶艺馆盛行的同时,我国茶产品的消费水平也得到了提升,提高了我国茶产品的销售数量。茶产品拥有广大的受众群预示着茶产业的发展,拥有大片茶园的少数民族地区,正潜移默化地受到茶产业的影响。在茶产品供不应求的同时,少数民族地区利用自己独特的地理位置,大力发展茶产业,生产中国的优质茶叶。随着时间的流逝,茶产业带动不适合生产农作物的少数民族地区走向繁荣。至今为止,茶产品已经成为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为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富裕生活提供保障。

3.2茶贸易影响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

中国茶叶贸易在我国古代时期就已经开始盛行。宋代的茶贸易在促进宋代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时,进一步的推动了茶器具以及茶文化产业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茶产品贸易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现如今,茶产业不仅在本国进行茶叶贸易,在世界各国都拥有良好的对外贸易市场,茶文化吸引着广大外国友人的购买欲。由此可见,茶产品的贸易发展状况对于中国经济的总体发展水平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自古至今,从未改变。中国茶贸易的大力发展推动了中国茶产品的销售数量,在茶贸易发展水平的提升下,中国茶产品的销售量也得到了大力提升,从而促进中国茶产品种植业的发展,扩大了茶产品种植的范围。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作为茶产品的主要种植地,在茶产品贸易发展的前提下,提升了地区经济的发展水平,同时,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人民进行茶产品的种植。久而久之,种植茶叶成为大多数少数民族人民的主要行业,在经济利益的推动下,茶产品贸易影响了少数民族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与创造性。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少数民族的人们积极发展生产力,保证生产优质茶叶的同时,努力提高茶叶的数量。茶产品的种植,改变了少数民族地区由于自然条件差而无法在丘陵与山地进行农作物种植的现象,在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时,也为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带来了新的生活希望。茶贸易的发展水平直接提升了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对缩小我国东西部的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少数民族地区应该重视茶产品的贸易情况,根据贸易发展报告,改变茶叶种植的种类与数量,以保证少数民族地区茶产品经济的顺利发展。

3.3茶文化旅游业带动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

旅游,作为一种精神生活的享受方式,受到国内外人士的喜爱。现如今,在少数民族地区,茶文化旅游业已经成为一种主要的经济发展方式。越来越多的旅游爱好者为了欣赏茶园的美丽风光,而走进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生态旅游,感受茶园的独特魅力。茶文化旅游业同样吸引着国内外的茶叶爱好者,为了学习不同地区的茶叶知识,很多茶叶爱好者选择亲临茶园,走进生产茶叶的地方,了解有关茶叶的奥秘。在游玩茶园的过程中,旅游者可以体验茶叶表演、听茶戏、猜茶谜、吃茶宴等一些与茶有关的活动,充分了解茶产品的历史,挖掘茶产品的民俗文化。旅游者欣赏茶文化的同时,也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服务业与交通业的发展。为少数民族人民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提高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水平。茶文化旅游业的兴起,改变了少数民族地区无人问津的状态以及贫困落后的现象,提高了少数民族地区的总体发展水平,带动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走向共同繁荣富强的道路。在未来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少数民族地区应该更加积极的创造与茶有关的文化活动,以新颖的方式,吸引更多的旅游者,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4结语

茶产业对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在少数民族的发展道路上,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促使少数民族经济逐渐形成可持续性发展的良好态势。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少数民族地区应该继续依靠茶产业,努力发展地区经济,在茶产业的带动下,提高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杨洁.茶对云南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J].云南社会科学,2011(5):101-104.

[2]刘念慈.[J].中武陵山区特色产业的减贫路径研究———以绿茶产业为例国商贸,2014(18):203-204.

[3]廖国一.新形势下环北部湾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对策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64-69.

少数民族的茶文化第6篇

关键词:宋;周边少数民族;茶叶贸易

两宋时期是我国古代的一个重要时期,其重文轻武的立国传统使其经济贸易发展超越唐朝达到了古代封建王朝的顶峰,然而重文轻武的立国传统也使其周边少数民族政权林立,外部压力巨大。伴随着宋代经济贸易的发展,茶叶经济也在宋展到了鼎盛时期,如何看待茶叶经济衍生出的茶叶贸易在宋与周边少数民族关系中所发挥的作用是本文所要研究的。

1宋代茶叶经济的发展状况

1.1宋代茶叶经济发展的历史背景

中国的茶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追根溯源可知,茶叶的原产地以及茶文化的发祥地都是在这片古老的中华大地上。茶文化以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俨然成为了中国从古到今的重要文化符号之一。中国的茶文化发展经历了绵长的历史过程,而唐宋时期是其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发展阶段。因为中国的茶文化在唐朝时期开始兴盛,而宋代更是进入了茶文化以及茶叶经济发展的鼎盛阶段。茶叶经济以及茶文化在宋代达到鼎盛时期是有其重要的历史背景的。首先,赵匡胤通过发动“陈桥兵变”建立的北宋,结束了自唐末到五代十国近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割据分裂局面,初步统一了中原地区,形成了一个稳定的中央政权。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给宋代茶叶经济以及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其次,宋代的城市经济迅速发展,市井文化兴起也对宋代的茶叶经济以及茶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宋代各城市中茶馆林立,饮茶之风普及社会各阶层,品茶的方式多种多样就是宋代茶叶经济以及茶文化高度发展的重要例证。

1.2宋代茶叶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

在宋代,由于城市经济的发展以及市井文化的兴起,民间对于茶叶的需求量大大增加,相对于之前的朝代,宋代茶园的种植面积以及茶叶产量都大大提升了。茶园的茶叶生产朝区域化和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形成了淮南路茶叶生产区、荆湖路茶叶生产区、福建路茶叶生产区、江南路茶叶生产区、两浙路茶叶生产区等茶叶生产区。以茶叶生产为核心的茶叶经济的区域化和专业化发展倾向对于促进宋代的茶叶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茶叶产量提高以及茶园种植面积扩大的同时,宋代的茶叶经济发展还表现在茶叶的生产种植加工技术的不断提高上。宋代的茶叶加工技术不断改良提升,已经从人工操作的方式逐步地过渡到了工具操作的方式上来,宋代的水磨茶叶的工艺就是宋代茶叶生产加工工具化操作的典型代表。可以这样说,经过改良和提高后,宋代的茶叶生产种植加工技术已达到了同时期世界的领先水平,宋代茶叶生产种植加工技术的工具化、机械化使得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解放,同时也对宋代茶叶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2宋代与周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茶叶贸易的原因分析

2.1宋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的相关风俗习惯是茶叶贸易兴起的原因

宋代周边的少数民族大多都具有饮茶风俗。位于西北的吐蕃,茶是他们每日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以藏族为主体的吐蕃王国的人民大众大多都喜欢喝茶,他们对于茶叶具有极大的需求量。与北宋在北面接壤的少数民族政权辽朝更是嗜茶成风。契丹族是辽朝的主体民族,茶叶对于契丹族来说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生活必需品,茶叶对于契丹民族的意义不仅仅是日常生活中的饮品,更重要的是茶叶还是契丹民族的宗教祭祀仪式不可或缺的祭祀物品。除了藏民族的吐蕃王国,契丹民族的辽王朝以外,其他诸如党项民族的西夏王朝,女真民族的金王国,蒙古民族的蒙古王国等宋周边的少数民族地区政权对茶叶具有极大的需求量。究其原因,这些宋代周边的少数民族大多都是游牧民族,游牧民族以畜牧业为主要的生存方式,其饮食以肉、乳制品为主,饮食习惯过于油腻,而茶具有消油化腻的功效,对于消解少数民族长期食用肉乳制品所产生的油腻具有重要的作用。其次,少数民族地区一般都有祭祀的习俗,而茶叶一般都会被奉为祭祀的制品,这就更加增大了少数民族地区对于茶叶的需求量。宋代周边少数民族地区存在着饮茶和以茶为祭祀品的相关风俗习惯是茶叶贸易得以兴起的重要原因。

2.2通过茶叶来换取战马和保证军费来源是开展茶叶贸易的重要原因

在古代,茶叶不仅仅是商品,而且在某些特定的历史时期往往还兼有政治上的属性。在宋代,茶叶的政治属性就表现在宋王朝通过与周边少数民族的茶马贸易的形式来获取军费来源和换取战马。可以这样说,以茶叶贸易为核心的茶马贸易是宋代的一项重要的政治政策。从唯物主义的历史观点看来,北宋的建立虽然结束了自唐末五代十国以来的地方割据的乱局,初步统一了中原地区,然而北宋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王朝。北方契丹族的大辽政权,西北党项族的西夏政权,西南的大理和吐蕃等少数民族政权都对北宋造成了强大的外部威胁。而南宋更是偏安一隅,在北方先后面临着女真族的金政权以及蒙古族建立的蒙古政权的威胁。可以这样说,两宋时期都面临着强大的外部环境压力。因此,如何保证军费的来源以及战马的数量就成了宋代的重要的军事政治议题。开展与周边少数民族的茶叶贸易,通过茶叶来换取战马以及保证军费的来源,就是宋代解决这一重要的军事政治议题的重要策略之一。

3宋代与周边少数民族进行茶叶贸易的主要形式

3.1宋与周边少数民族的茶叶榷场互市贸易形式

所谓榷场互市贸易就是指官府在边境上互市贸易市场,互市贸易市场内的商品贸易由官府来主持的一种商品贸易形式。榷场互市贸易是宋代与周边少数民族贸易的一种主要形式,通过榷场互市贸易的形式来进行茶叶贸易一般都是大宗的茶叶贸易。在宋与周边少数民族的茶叶榷场互市贸易中,宋主要以茶叶来换取少数民族的马匹。在这种榷场互市贸易中,宋获得了其所需要的优良马匹,而少数民族也获得了其所需要的品质优良的茶叶,可谓各取所需。因此,可以这样认为,历史上所说的“茶马贸易”实质上就是官方组织的榷场互市贸易。由于茶叶的榷场互市贸易属于官方层面的贸易形式,其贸易额与利润也是十分巨大的,从中也能够收取到可观的税收收入。因此,榷场互市贸易一直以来都是两国所垄断。茶叶的榷场互市贸易受国家间的关系影响较大,当两国之间的国家关系不好的时候,榷场互市贸易的开展会受到影响,甚至会中断。

3.2宋与周边少数民族的茶叶走私贸易形式

所谓走私贸易就是指在通过法定范围以外的形式进行贸易的一种方式。宋代与周边少数民族的茶叶走私贸易在官方的茶叶榷场互市贸易出现以前已经存在,可以这样说,茶叶的走私贸易是宋代与周边少数民族茶叶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茶叶的走私贸易受两国关系的影响因素较少,无论两国之间的国家关系是好是坏都不会中断茶叶走私贸易这种贸易形式,甚至在两国关系恶劣的时候,茶叶走私贸易会成为两国茶叶贸易的主要形式。

4宋与周边少数民族进行茶叶贸易的历史作用及影响

4.1在经济层面的作用

对于宋朝来说,进行茶叶贸易可以获得巨大的利润以及高额的税收,这对于宋朝的财政是一项重要的收入来源。其次,进行茶叶贸易可以使民间的经济得到发展,茶叶贸易催生的茶叶种植的发展,使茶叶种植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同时茶叶贸易会带动民间与茶文化相关的产业的发展兴盛,宋代的各类茶馆林立,茶馆经济繁荣兴盛就是一大例证。此外,进行茶叶贸易也可以带动贸易路线沿途的城镇发展以及边境城镇的发展,通往少数民族地区的茶叶贸易路线往往处于自然环境比较恶劣的地方,自身存在着经济发展的消极因素,而进行茶叶贸易可以为这些地方注入新的发展动力,从而带动它们的发展。

4.2在政治层面的作用

宋与周边少数民族进行茶叶贸易不仅仅促进了两国经济贸易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茶叶贸易为宋与周边少数民族搭建了一个交流对话的平台。通过这一交流对话的平台,宋与周边的少数民族能够增加理解,加深了双方的文化交流,增进了宋与周边少数民族之间的友谊,有利于调节宋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关系。在大历史观的角度看来,宋与周边少数民族进行茶叶贸易有利于促进民族之间的大融合,对于之后中华民族的融合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4.3对于交通道路的建设方面的作用

众所周知,贸易的发展需要以顺畅的交通运输环境为基础。对于宋代与周边少数民族间的茶叶贸易,顺畅的交通运输环境同样必不可少。少数民族地区一般都处在自然环境恶劣的地区,交通运输基础差往往是这些地区的交通运输条件的常态。为了更好地开展茶叶贸易,无论是宋朝还是周边的少数民族都会重视交通道路的建设发展。无论是宋朝的整治改善河道,还是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其区域内的陆路交通道路,都少不了茶叶贸易的内在推动因素的影响。

结束语

宋代的茶叶经济发展达到了古代茶叶经济的鼎盛时期。宋与周边少数民族进行茶叶贸易的原因主要是由周边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产生的茶叶需求以及宋朝需要通过茶叶贸易来获取战马和保证军费而共同促成的。茶叶贸易对于宋和周边的少数民族地区在经济、政治以及交通运输层面都具有重要的历史影响。

参考文献

[1]宋春.宋代茶俗与行业经济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11.

[2]陈显明,赵瑞华.宋代与吐蕃茶叶贸易之缘由史考[J].兰台世界,2014(30):60-61.

[3]陶德臣.论运河在茶叶传播运销过程中的历史地位[J].农业考古,2013(5):277-284.

[4]何双全,谢晓燕.唐、宋时期甘肃茶马互市与茶马古道[J].丝绸之路,2010(18):5-10.

少数民族的茶文化第7篇

茶树起源历来众说纷纭,但最可信的是中国滇西南说。在《茶经》开篇即说中国是茶的故乡,世界著名科技史家李约瑟博士,也将茶叶作为中国四大发明后,对人类的第五个重大贡献。从历史典籍记载,考古发现,植物学家的分析研究,各国茶字的发音和现存最古老茶树等,都无不证明中国就是世界茶树的起源地,尤其是在中国滇西南普洱市发现的“五世同堂”,更是对中国滇西南是世界茶树起源的有力证明。

世界范围内有多种茶祖说,就国外而言,日本荣西禅师被认为是茶祖,因为其从中国将茶带回日本,并著有《吃茶养生记》,使得茶及茶文化在日本普及;在中国,有神农说、陆羽说、孔明说、帕哎冷说、召糯腊等。《本草》:“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得茶以解之”;陆羽因其著有名著《茶经》,该书对茶的研究史无前例,是茶文化史上不可多得的宝作;孔明因行军至西南,有传说是白发老人托梦,告知茶的可食性,从此茶便在滇西南普及开来;帕哎冷、召糯腊分别被尊为布朗族和傣族的茶祖,他们都分别是该族的首领,对整个部落、民族有着卓越的贡献,尤其在有关茶的方方面面,也正因为有了这两位伟大的茶祖,才有了两个民族千百年来赖以生存发展的永恒财富。对于茶祖的认定,各方说辞不尽相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即:茶祖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一种象征、一种崇拜。在普洱市的边三县,祭祀茶祖――帕哎冷的传统至今仍十分盛行,作为一种鲜活的、原始的茶祖祭祀活动在世界范围内都是独一无二的,为茶祖历史文化定格在普洱市边三县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二、普洱茶祖历史文化载体

普洱地区种植茶树的历史源远流长,是世界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地带。茶树发展史上的五个重要阶段(宽叶木兰--中华木兰--野生型--过渡型--栽培型)形成的“五世茶祖”序列,物证均在普洱市辖区之内。

普洱少数民族是世界上最早驯化、栽培、种植和使用茶的民族。各族人民崇拜茶,认为茶与祖先的生命源流息息相关。千百年来,由于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们意识中形成的虚幻反映等多种因素,产生了各种超自然神灵崇拜的原始宗教,形成了丰富独特而神秘的茶文化。

(一)物质文化形式

包含了古茶林、森林、民族古村寨及各民族展现茶叶文明景观的全部要素。以茶叶化石、古茶树、古茶园以及由古茶树与其它物种和环境形成的古茶园和野生茶树群落为代表的文化是人类茶叶历史上珍贵的遗产。少数民族特有的林下古茶树栽培形式是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现代茶园种植形成的台地景观及茶叶加工、茶叶生物产业,是现代茶产业文化的核心物质载体。民族古村落集中了民族建筑文化、民族茶文化、民族风俗、民族生活、生产等多种民族文化。

(二)非物质文化形式

各少数民族对茶的敬畏与信仰而生成的独有的茶耕作文化及祭祀仪式孕育出的独特文化。各少数民族关于民间文学、民间舞蹈、音乐、传统手工技艺、传统礼仪与节庆等方面确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三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及16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各少数民族在植茶、采茶、制茶与护茶中演化出的诗歌、故事、传说等民间文学,这些都是普洱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三、边三县茶祖历史文化内涵

涵盖澜沧、孟连、西盟的边三县地处云南省西南部,三县均与缅甸交界,形成一个面向缅甸境内凸出的三角形,三县至今仍保留了原生态的民族文化风情、良好的生态环境,因此又称普洱“绿三角”。

(一)边三县有五世茶祖

边三县茶树茶源中的茶祖文化――茶树起源史上的意义:边三县区域拥有中华木兰化石和野生型、过渡型、栽培型古茶树、古茶园。澜沧勐滨中华木兰化石,距今2500万年,为茶树发育和传播提供了清晰的历史发展脉络;澜沧老挝黑山、东回帕令黑山,孟连腊福黑山及西盟县佛殿山存活有古茶树群落;澜沧县富东乡邦崴村发现的古茶树是迄今全世界范围内唯一过渡型古茶树,确定了中国云南普洱是世界茶叶起源地和发祥地的地位;澜沧惠民景迈芒景现存世界所有古茶园中连片面积最大的人工栽培型古茶园。因此,边三县拥有普洱市作为茶叶发源地的重要文化载体,是普洱“五世茶祖”文化资源的集中区域。

(二)边三县自然生态观中的茶祖文化――茶叶种植史上的意义

普洱少数民族在漫长的生存与发展实践中,形成了其颇具特色的生态观,这一生态观表现为敬畏与崇拜自然,亲合与保护自然,他们将自然界和自然物神化,产生了对天、地、水、山、树、石等自然物的崇拜。形成了少数民族地区的一种生态智慧:自然的力量是神圣而庄严的,主宰人类的全部生产和生活,人们必须敬畏它、尊敬它。自古以来普洱的少数民族以茶为生,自发现茶、认识茶、种植茶、食用茶,一直把茶看做是生命的一部分来保护、崇拜、继承和发展。

生活在边三县的少数民族至今还保存着传统的祭茶祖习俗,都拥有自己的茶祖文化:布朗族的山康茶祖节是最隆重的节日,佤族司岗里的传说中与茶叶重要的关系,佤族祭茶祖与敬佤山天池水、献牛头,行木鼓舞礼相结合,拉祜族山寨在春茶采摘前也进行祭古茶活动,傣族祭茶祖与赕白象等宗教活动融合。边三县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茶祖,并与本民族的文化融合,表现出其独特性。

(三)边三县民族茶俗中的茶祖文化――人与茶的关系史

唐代朝廷命官樊绰《蜚书.管内物产卷七》中写道:“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边三县各寨人家火塘边的各种烤茶便是这种“烹”法遗存和演变。“普茶”一词首见诸文字于明朝谢肇涮所著《滇略・卷三》中记载:“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团”。普洱茶“蒸而成团”的传统工艺在这里比比可见,而且被列入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边三县世居民族在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过程中,都离不开茶和茶的习俗,特别是布郎族、佤族、傣族等少数民族的先民种茶、制茶、用(饮)茶历史悠久,在千百年茶的栽种、加工、储存和药用、食用及饮用中积累了丰富多彩的茶文化,创造了自己民族的茶加工食用方法,并发展成自己特有的茶艺、茶礼和茶俗。同时,各民族在茶文化发展过程中都把茶当成一种高洁典雅的物品,认为茶是上通天神,中达祖宗,下连亲友的媒介和信物,各民族在共同的生活与文化发展中形成了多种民族茶文化的融合。

(四)边三县土司文化中的贡茶文化及茶马古道――“以茶为媒”的整治、经济发展史

清道光《普洱府志》记载:“普洱茶名震天下,每年纳茶六七千驮,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茶客收买运于各处”。普洱茶产业发展的现状是当时辉煌历史的再现。

东晋常琚的《华阳国志》记载,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率南方国等八个小国家讨伐纣王,南方各国以“鱼盐铜铁,丹漆、茶、蜜……皆纳贡之”。现存的茶马古道遗迹、孟连宣抚司的贡史,可直观地让人体味到历史上边疆人民对中央王朝崇敬和拥护。

孟连是云南建立土司制度最早的地区之一,自元代起就成为滇西南澜沧江以西至萨尔温江以东这片广阔土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昔日在孟连傣族土司统治下,西盟县、澜沧县等区域茶山的茶叶大部分卖到孟连市场,因此孟连也成为茶叶的重要集散地和茶马古道的重要通道,有“九勐出,十勐进”的说法。昔日芒景布朗族在孟连土司的统治下,年年向土司贡茶,并经过土司将茶叶贡到京城。

孟连在唐南诏时就是傣族居住的地方,“孔雀巢人家树上,土俗养象以耕田”是当时傣家生活的真实写照。孟连的地名出现在宋朝的史籍中,在傣族聚居区颇负盛名。元代以前,孟连曾一度因瘟疫而衰败,佤族成为澜沧江以西的主要民族。当又一支傣族远道迁徙而来,“寻找”到孟连这个地方时,第一位傣王娶了佤族头人的公主为妻,建立了“以傣族为父,佤族为母”的政权。“以茶为媒”的纳贡文化结合少数民族之间的联姻,确立了孟连傣族土司的统治地位,促进了民族之间的和谐共融,谱写了民族团结的佳话。

(五)边三县茶祖文化的特质总结

天人合一性:天,即自然;人,即人类,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在边三县茶祖历史文化中,人们对茶树、茶祖的崇敬其实是对自然的一种敬畏、保护。人类爱护自然,自然回报人类,这种爱护、回报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万物共生。神秘神圣性:边三县茶祖文化中人们对茶祖的自然崇拜、景仰,及其与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紧密关系形成了对茶树、种茶祖先的崇拜文化,具有一种天然的神秘性和神圣性,这种神秘、神圣深藏于人们的心灵深处、灵魂深处。这有别于世界上其他茶种植区形成的茶艺茶道文化。

多元包容性:在边三县中,聚居着众多的少数民族,每个少数民族都与茶有着一种天然的联系,但是形成的茶文化却各不相同,如基诺族吃凉拌茶、佤族饮烧茶、布朗族饮青竹茶、拉枯族饮烤茶、傣族饮竹筒茶等,各民族在不同的文化理念中,和睦相处,彼此交流、相安无事,因而以茶为媒的文化具有一种天然的包容性。

时代鲜活性:由古至今边三县地区茶祖文化在自然生态观的庇护中不断的继承和发展,其文化不是风干的历史,是鲜活的青枝绿叶,在今天边三县地区的山水自然、古茶林中触手可及。就茶的应用而言,随着历史的辗转,经历着从药用、食用、饮用等过程,同时应时代的需要,而演生出各种不同的时代产品。

四、边三县茶祖历史文化的多重价值的开发方向

茶树“茶祖”生物科学价值与旅游开发边。三县古茶树、古茶园资源是茶树原产地、茶树驯化和规模化种植发祥地的“历史见证”,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产业应用价值、文化价值、景观价值和世界文化遗产价值等,可开展茶科学考察、茶文化展览展示、茶文化交流、茶园观光体验等多种形式的旅游产品。少数民族“茶祖”精神文化价值与旅游开发:普洱民族把茶看做是生命的一部分,形成了茶树、茶林、茶山、茶园、种茶人等精神信仰体系。依托现有的民族村寨、古茶山、现代、将形成就有极强文化吸引力的多元产品。普洱茶文化的发展历史价值与旅游开发:

人类最早发现茶、利用茶的文字记述《神农本草经》中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解之”。茶叶因具有消食散寒解毒的功效最初作为药用,这种保健价值直到现在在普洱茶中仍能找到重要的研究证明。普洱各民族也因其茶叶具有治疗疾病的价值,最初当做神药来崇拜。随着时代的变迁,茶叶逐渐经历了作为一种作料来使用、当成贡品来使用,作为商品交换物来使用等过程。普洱茶的保健价值及其发展历程是开展茶养生、茶餐饮、茶俗、茶商业的旅游产品文化载体。普洱茶文化的商业品牌价值与旅游开发:具有神秘性和独特性的“茶祖”文化及具有东方文化特质的茶文化作为市场推广的品牌代表,具备打造世界性文化品牌的潜力。以茶祖为独特性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及茶相关旅游产品的开发将推动普洱茶文化的推广和普洱茶产业的发展,因此以茶及茶祖为媒介的茶休闲商业及茶产业相关项目也将是开发的重要旅游产品。

五、边三县茶祖历史文化开发意义

(一)对弘扬中华茶文化的意义

茶被誉为“国饮”,渗透到不同民族、区域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由此形成茶俗、茶艺、茶礼、茶道等茶文化。茶祖历史文化,是中国茶文化的一部分,构建在传统文化底蕴上的茶文化,与其母体有着本质取向,茶找到中国文化获得了强大的普及与提升空间,中国文化找到了茶,得到了辽阔浩远的开发空间。因而传承、发展、升华茶祖历史文化的同时,也是在弘扬中华茶文化,乃至中国文化。

(二)对云南省旅游发展的意义

云南省旅游发展成功的基本经验,是不断推出结合地方文化的全新形象的旅游目的地,并呈现出逆时针渗透式发展规律,如在过去的二三十年中,云南先后成功地推出了昆明石林、大理苍山洱海、丽江古城雪山、迪庆香格里拉和腾冲热海等形象各异的知名旅游目的地。遵循这一规律,滇西南的古茶茶祖文化旅游目的地将会迎来一次好的发展机遇,这既是云南省旅游发展的成功经验推广,也是云南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茶祖文化具有多元包容性,打造宣传茶祖文化对最多少数民族的边疆省份云南来说具有深远意义。

(三)对普洱市旅游发展的意义

普洱市打造茶文化旅游目的地多年,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旅游产品体系和一定的市场知名度。普洱市旅游业处以一个蓄势待发的阶段,需要一个具有世界级吸引力的旅游产品推出,引爆和带动整个绿三角、普洱市旅游业发展。景迈芒景景区所具有的茶祖文化旅游的独特性、垄断性和世界唯一性,有吸引全世界、全国和全省旅游者的能力。景迈山茶祖文化旅游产品的成功推出,将强有力的吸引远方的客人,并源源不断地向边三县、普洱市输送游客,最终带动整个区域的旅游快速发展。

(四)对边疆少数民族发展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