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少数民族艺术文化(合集7篇)

时间:2023-07-28 16:33:50
少数民族艺术文化

少数民族艺术文化第1篇

黑龙江省除了拥有我国独一无二的自然景观,例如冰雪覆盖的平原、森林和绵延不绝的山岭,此外还具有相当丰富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位于黑龙江西部地区的鄂伦春族、鄂温克族、满族和朝鲜族等少数民族,都有着非常浓郁的民族特色旅游资源,这些旅游资源不仅在黑龙江省内,在整个中国内陆也是独一无二的。中国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国家,作为后人,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将这些祖先流传下来的资源发扬光大。一般情况下来说,民族文化旅游资源都囊括了博大精深的静态文化,比如具有民族特色的古建筑;也有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舞蹈、服饰、食物等动态文化。因此,在科学开发黑龙江省西部地区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同时,必须对少数民族文化艺术旅游产品进行开发。

二、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文化艺术旅游产品的内容

(一)渔猎文化景观包括赫哲族的椴木图腾柱;赫哲族进行渔猎活动的器具以及渔猎文化、鱼皮衣等;绣有各种花草团的大襟长袍、具有赫哲族民族特色的套裤和被褥、各式各样包括优美图案的生活器具;鄂伦春族的古典狩猎文化和饮食文化;无论是赫哲族还是鄂伦春族其渔猎狩猎文化都是中国独一无二的,具有非常强烈的民族特色,由于我国在这方面的开发尚属空白,因此具有很大的开发空间。

(二)游牧文化景观在我国黑龙江西部一望无垠的草原上,具有很丰富的生态资源,除了有各式各样的植物,还有国家珍惜保护动物丹顶鹤;此外,少数的蒙古族部落,也带来了非常具有蒙古族特色的饮食文化,烤全羊、奶茶等。

(三)农耕文化景观分布于该地区的朝鲜族、满族、达斡尔族他们同汉族一样属于农耕社会,但是同传统的汉族农耕文明又有很明显的差距,这也是很有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此外,满族历史悠久的“弯子炕”、朝鲜族鲜明的民族服装等,都是具有一定开发空间的文化旅游产品。

(四)宗教文化景观黑龙江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宗教文化也异常丰富,且这些宗教文化都蕴含到了日常的民族服饰、民族首饰中;能够让游客体验到在我国中原地区所无法领略到的另类宗教气息。

三、对于该地区少数民族文化艺术旅游事业发展的设想

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开发、发展、加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旅游事业既可以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同时对于文化的推广也有很大的积极作用。在此基础上,我们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的研发、推广做为目标,有步骤、有依据的推动黑龙江省西部少数民族文化旅游的产业化进程,为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播及该地区的经济发展贡献力量。近些年政府对于我国少数民族的各种帮扶政策,落实的非常到位;此外,政务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升;少数民族地区依托其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人文景观发展旅游业脱贫致富,在我国也有先例;其次,黑龙江地区在我国是一个地理位置很特殊的省份,那么黑龙江人应该抓住这些先天优势和老祖宗留下的光辉遗产利用政府的优秀政策,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建立人文气息浓厚且囊括自然景观的少数民族风俗文化村,并依托黑龙江西部地区具有特色的自然景观,着重对当地少数民族文化进行建设、开发,并进一步扩大开放,除了对当地区的环境有待加强之外,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以及民族文化的传播也有一定的帮助。例如,建立满族、朝鲜族、达斡尔等民族风俗文化村时,以当地优美的自然美景作为依托,开发该地区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提高游客对我国少数民族灿烂文化的认识。

四、开发少数民族文化艺术旅游产品的效应

(一)社会效应在人文旅游中,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旅游资源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它对于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播,各民族的团结以及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都有着很紧密的联系。

(二)经济效应对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的研发,将为该地区争取到极大的经济及社会效益,对于解决少数民族地区的就业问题和提高物质生活水平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具体可以参照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旅游文化发展。

(三)生态效益黑龙江省西部除了拥有非常丰富的人文生态资源之外还拥有全国数一数二的自然生态资源,在对该地区民族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同时,还能对当地自然生态的资源,起到一定的保护。

少数民族艺术文化第2篇

关键词:少数民族;舞蹈艺术;文化内涵

引言

少数民族舞蹈曼妙绝伦,已经俨然成为少数民族文化现象中最为直接亦最为直观的具象化体现。从文化内涵来看,少数民族舞蹈是民族文化内涵赋形于外的神奇且自然的文化艺术综合体。少数民族舞蹈肇始于远古初民崇拜自然的,由不自觉化进而仪式化的“祈吉、禳凶、祭祀”等的巫傩之舞。作为一种民族民间舞蹈形式,这种巫傩之舞亦是其他一切舞蹈之母,更是舞蹈研究与舞蹈创作的根基,其外化的艺术性充分显示了其内化的深层文化特色、文化精神与文化内涵,少数民族舞蹈在其深层次的文化性方面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艺术欣赏价值与文化研究价值。寓形于文化的舞蹈分外妖娆,寓形于舞蹈的文化更是有着不可言传的美妙,在少数民族舞蹈淋漓尽致的挥洒之外,飞扬着的是少数民族深层次文化的壮美的民族符号。

一、少数民族舞蹈的文化娱乐性

(一)少数民族舞蹈的舒缓心灵性

少数民族舞蹈多姿多彩,表达了我国各少数民族首先对于自然的顶礼膜拜,继而对于美好生活的无尽向往,最终对于幸福生活的翘首企盼以及无限憧憬。少数民族舞蹈是少数民族先民思想、智慧与文化的结晶,既具有某种仪式象征性,同时,亦具有极其的娱乐性。作为一种舒展的肢体语言,少数民族舞蹈是少数民族日常生活之中已经不可须臾离之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舞蹈的娱乐性表达非常地率真,无关历史,无关现实,只关乎自由的灵性。因此,少数民族舞蹈虽然来源于生活,但是在少数民族人民的心目中,舞蹈已经远远高于生活本身,甚至已经成为少数民族不可或缺的精神生活食粮。少数民族的聚落由于地理位置的关系,自然条件较为恶劣,自给自足的经济亦较为闭塞,少数民族间的交流亦相对较少,这就使得少数民族内部自然生发出的舞蹈承载了重要的无可替代的文化娱乐属性,舞蹈能够让人们在劳作之余得到肢体的最佳舒展与心灵的最好舒缓。少数民族舞蹈由最初的仪式性、礼仪性进而演化为个人情感的抒发性以及群众集体情感的抒发性,尤其是在节庆等活动中,舞蹈更是陶冶情操、舒缓心灵的当然之选,少数民族的载歌载舞的文化内涵亦是其之所以能够频频吸引现代文明不断地向少数民族区域投以欣赏目光的一个最为根本的原因。

(二)少数民族舞蹈的舒缓精神压力性

少数民族舞蹈是由世世代代繁衍,世世代代生生不息于栖居地的先民们,在生产生活中集集体智慧集体创作的以“崇于天,起于祈”为初衷,以“娱于民、乐于民”为最终体现的一种形体艺术,少数民族舞蹈具有尽情抒感,尽情宣泄情绪,尽情舒缓精神压力的作用,应该说正是少数民族多彩多姿的舞蹈文化艺术造就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一个个的跳脱性灵,从心理学的视角比较汉民族区域与少数民族区域的心理疾患情况,就会发现,少数民族区域少有严重精神疾患的案例,这显然与少数民族以舞蹈的方式舒缓其精神压力有着勿庸置疑的关系。少数民族舞蹈为较为封闭条件下的聚落提供了最佳的群体休闲娱乐方式,舞蹈可以让劳作或紧张压迫下的神经得到最佳的舒缓与放松,比如少数民族中彝族的“阿细跳月”就异常欢快轻松,在明快的节奏下,快乐的心情随之而被点燃,一切的烦恼都会随之烟消云散。虽然少数民族舞蹈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曾被称为“胡旋之舞”,但是,从其本质来看,具有与汉民族舞蹈略同的文化内涵,少数民族舞蹈皆具有较强的舒缓精神压力性的作用,具有缓和神经肌的紧张态,舒缓精神压力,调节交感神经的非常重要的作用。少数民族舞蹈舒缓心灵的自娱自乐性,不仅是少数民族民族意识与民俗生活的反映,亦反映了少数民族蓬勃热烈的民族精神。

(三)少数民族舞蹈的民族文化特色

在欣赏吸纳世界先进文化的同时,更要不断汲取本国少数民族的文化精髓,在我国这样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国家中,少数民族与汉民族的历史同样悠久,不仅同根同宗,而且同流同源。但是,基于政治、历史、地理、人文等的差异性,使得少数民族在其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经过数千年的文化洗礼,形成了与汉民族迥异的,并且各个少数民族之间特色鲜明的、大放异彩的民族舞蹈文化,这些舞蹈文化都已经成为弥足珍贵的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如宝石般绚丽璀璨。直至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少数民族舞蹈艺术才由民族区域与舞蹈艺术的边缘逐渐走向真正的文化艺术大舞台,少数民族舞蹈一经亮相就受到了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的喜爱。少数民族舞蹈正因其独具民族文化特色,才会深受世人喜爱,不仅少数民族之间各具特色,同一民族内部的舞蹈亦有所不同。仅傣族的“嘎舞”就包括数十种舞蹈,如“嘎巴”(鱼舞)、“嘎朵”(马鹿舞)、“嘎洞”(抓藤舞、劳动舞)等等,其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嘎洛雍”(孔雀舞),“嘎洛雍”中的“三道弯”已经形成了一种超越时空的审美文化定势,这种审美文化定势影响深远,不仅影响了整个东南亚、东亚各国,甚至远传至中亚乃至欧洲各国,从现代审美文化来看“三道弯”仍是女性梦寐以求的心理定势。欣赏傣家舞蹈能够从中体味到山之逶迤、水之涟漪、花之婆娑、鸟之生姿的民族文化特色。[1]

二、少数民族舞蹈的文化价值性

(一)少数民族舞蹈的文化原生性

纵观我国各少数民族舞蹈艺术,我们看到各少数民族民间舞蹈艺术均具有无须干预的自然本态性,且具有最为自然的去雕饰性,正因为如此,反而在民族区域中具有最茁壮的生长性,少数民族舞蹈本身所具有的本态性印证了少数民族文化的不可比拟的原生性。少数民族舞蹈的原生性与现代舞蹈的发展性、创新性比较起来,更显现出少数民族舞蹈的原汁原味与原始古拙淳朴的风貌,这也是自从20世纪90年代少数民族舞蹈登上世界文化大舞台以后即长盛不衰的一个最为根本的原因,少数民族舞蹈源于自然,示敬于自然,在表现自然的同时,亦将民族自由灵性之中的飘逸激荡表露无遗。虽然现代化的各民族大融合与跨文化交流极大地促进了舞蹈艺术创作过程中的更富变化与更加多样的表现力,但是,从纯文化的视角来看,研究少数民族舞蹈艺术与舞蹈文化遗产更具有深层文化价值。少数民族之间的舞蹈具有不可否认的较大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分别源于不同的图腾崇拜、不同的生产生活、不同的习俗信仰以及不同的地域影响,但是,纵观其共性,却只有一条,那就是各少数民族舞蹈的原生性。现在不仅其他民族更加珍视少数民族舞蹈的原生性,少数民族区域本身也在重视其舞蹈的原生性。对其他民族舞蹈艺术以及文化影响的一种十分有益的补充。

(二)少数民族舞蹈的文化内核

传统的“人—地”关系理论揭示了人文与地域性对于文化形成的影响,为探析少数民族舞蹈的深层文化内涵提供了基本的理论基础,我国的各个少数民族区域已经形成了其各具色彩的少数民族文化体系,在少数民族文化体系中,舞蹈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的舞蹈中不仅包含了少数民族和谐自然的民族思想,而且亦包含了少数民族原始初民的人文精神,更包含了少数民族人文精神所赋予的人文情怀。人文精神与人文情怀在少数民族舞蹈艺术中的激荡与水融使得少数民族的舞蹈已经成为少数民族高度内聚、牢不可破的深层文化内核。在少数民族舞蹈中,无论是其凝重的舞蹈元素,还是其古朴的舞蹈韵律,抑或是其神异的舞蹈形制,都已经历数千年不改,经数千年而不衰,究其源流不外乎自远古初民流传及今的,“祈、祭、禳”等少数民族风俗,进而由风俗而礼仪,由礼仪而文化,不断演化发展为一部寄灵魂于舞蹈艺术之中的少数民族的文明发展史,由此视角引申,传统的少数民族舞蹈理论的“人—地”两点式关系就应该发展成为“人—地—文化”的三角形相互作用关系,同时,少数民族的文明发展史,显而易而地,实质上存在着一个,由舞蹈艺术等文化表现围绕包裹着的,少数民族的文化内核。[2]

(三)少数民族舞蹈的文化价值

少数民族舞蹈的文化内核所辐射出的不仅包含了舞蹈对世人的艺术感染,而且更包含了由少数民族舞蹈艺术升华而来的少数民族舞蹈的文化价值。少数民族舞蹈既是鲜活的雕塑,又是运动中的绘画,更是少数民族文化内涵下的活化石,从文化视角而言具有极高的人文意义与研究价值。少数民族舞蹈的千载沉淀与一脉传承,使得其中蕴蓄了极为丰富的人文价值与社会价值,越是表象上较少的宣教,反而越能够成其永恒的文化内涵,不言之教,反而会流传得更久更远。少数民族舞蹈具有较少的宣传教化,反而因此而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价值,成为少数民族以舞蹈传衍民族历史、以舞蹈传衍、以舞蹈传衍生产生活知识、以舞蹈传衍民族传统、以舞蹈传衍风俗等众多少数民族文化的一种超文化定势。我国的少数民族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占比仅为8%,然而少数民族的舞蹈却占据了全国舞蹈总量的大半壁江山,密集遗存的少数民族舞蹈印证了少数民族文化经久不息的传承性,更昭示了少数民族文化的核心价值。在民族文化发展的时空中,由少数民族舞蹈所标注的注定会是最辉煌灿烂的时空坐标。

三、少数民族舞蹈艺术继承而来的文化性

(一)少数民族风情的文化象征

舞蹈不仅是民族艺术的播布使者,更是民族文化的播布使者。在少数民族聚居区的那一方得天独厚的沃土上,少数民族的舞蹈早已经成为那一片沃土之上跳跃着的不息的灵魂。少数民族舞蹈极富民族风情,在其表象深处的则是少数民族文化的象征,少数民族远古初民最初以象形的手段模仿自然,将自然作为少数民族文化的象征,此后,一步步将生产生活、习俗信仰寄寓于舞蹈之中,舞蹈的文化象征亦开始变得复杂丰富起来,由图腾而事物,由事物而仪礼,由仪礼而文化,渐渐发展完形为具备了少数民族“寄善、宣意”的独特的民族文化深层内涵。[3]寓意生灵的少数民族舞蹈,将文化寓于舞蹈的动感与美感之中,不仅具有少数民族文化的表象作用,而且更具有少数民族文化的深层次内涵的积累作用,进而成为少数民族文化纵贯时空的文化象征。少数民族舞蹈具有绵延不绝的绝对继承性,这种继承性是对少数民族元文化最为真实的克隆,同时,更是少数民族元文化的具象化的象征。少数民族舞蹈中的形形的人体律动,其实只是一种文化表现形式,只是一种传播民族文化的媒介而已,透过少数民族舞蹈所阐发传递的,恰恰是由民族风情等文化象征着的,更深层次的民族文化的内涵。

(二)少数民族舞蹈的文化意义

少数民族舞蹈是我国各少数民族世代传递、薪火相继的一种文化基因,少数民族的民间舞蹈具有不容忽视的舞蹈艺术价值与民族文化意义,从舞蹈艺术作为流动的线条这方面来看,少数民族舞蹈独特的舞蹈线条刻画了数千年来少数民族一脉相传的文化脉络,少数民族舞蹈中的文化脉络不仅对于本民族而言具有文化背景描述意义,而且对于其他兄弟少数民族乃至汉民族而言亦具有无与伦比的文化参照意义。[4]少数民族文化具有踵继初民的文化特质,较少因应时代的发展性,因此,相对汉民族的文化而言更加古朴,亦更具文化的深层内涵。少数民族舞蹈不仅对少数民族自身的舞蹈文化有着极为重要的文化指代意义,而且少数民族舞蹈亦随着历代民族大融合而被引入中原各历史时期的王朝之中,对中原诸王朝的宫廷舞蹈文化嬗变亦起到了较为深远的文化影响。[5]少数民族文化的原生态性质使得包括舞蹈在内的各种文化形式本身即具有了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以及民族气质的拓印性与写照性,从而成为研究少数民族文化不可多得的鲜活标本。我国众多的少数民族文化鲜有形诸文字者,反而这些文化更具有强烈的深层美学风格、深化层文化内涵。

(三)少数民族舞蹈的文化内涵

民族与文化自古以来即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民族与文化从来都是不可分割的人类文明进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我国的少数民族舞蹈具有最为自然的妩媚性、最为庄重的仪式性、最为古拙的遗存性等深层次的文化内涵特质,少数民族舞蹈从文化的层面被赋予了无法抛弃的少数民族先天与生俱来的秉赋,皆因其积蕴了数千年的深层次的文明底蕴与文化内涵。即便是人类发展到现代文明,少数民族舞蹈的旧貌在新时期新常态下仍然焕发出新颜的根本原因,在于其深层次的高内聚强辐射的外化于舞蹈的文化内涵。[6]五千年的风风雨雨铭记了中华各少数民族的发展历程,文化是民族崛起与复兴的软实力,少数民族舞蹈是民族区域人民集体文化智慧的结晶与远古初民文明的印记,同时,少数民族舞蹈中亦蕴含着少数民族的整个民族发展历程,从这种意义上说,少数民族舞蹈实质上是一种具体而微的少数民族的民族文化叙事史诗,透过舞蹈看文化,才能更加深切到了解到少数民族舞蹈艺术中所孕育着的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我国各少数民族的舞蹈艺术已经成为泛览各少数民族深层文化内涵的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百科全书。[7]

四、结语

中华民族的历史星河中流淌着无数中华儿女所创造的绚丽的各民族文化,舞蹈是其中最为独特、最为耀眼的一颗超新星。我国的少数民族舞蹈摇曳生姿,既流存着巫的神韵,又汇入了舞的壮彩,充分显示了由远古传承及今的少数民族深层文化内涵所洋溢出的鲜活的人文性灵。少数民族舞蹈作为一种极富表情的人体语言艺术,为少数民族文化钤记了永难磨灭、永恒传递、生生不息的印记。从表象上来看少数民族舞蹈是少数民族文化的“精神植被”,而从其核心价值观念加以挖掘,我们就能够看到少数民族舞蹈深刻的文化内涵。应该看到,少数民族舞蹈不仅是少数民族深层文化内涵的体现,更是少数民族未来发展的灵魂所系,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亦将使得各少数民族文化最终在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融合中殊途同归。

参考文献:

[1]刘丽.挖掘民族民间舞蹈资源的深层内涵[N].中国民族报,2008,(10):1-2

[2](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15-16

[3](美)塞缪尔•亨廷顿(SamuelP.Huntington).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22-27

[4]朱红.建立民族舞蹈特色教学体系,传承与发展民族舞蹈文化———兼论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发展模式[J].艺术教育.2011,(2):7-9

[5]明文军.从民间自然形态走向科学化传承之自觉[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5-6

[6]马薇,马维丽.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发展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19-21.

少数民族艺术文化第3篇

【关键词】少数民族音乐;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文化价值

在我国广袤辽阔的土地上共生活着五十六个民族,而由于我国各地区地形多样、文化背景复杂,使得各少数民族之间在艺术形式和情感表达上形成了迥然不同的风格。而少数民族音乐就是其艺术表达中的典型代表。在上千年的发展中,各族人民按照自己的表达习惯对音乐进行艺术加工,从而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形式,而这些艺术形式,不仅展示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为高等院校的公共艺术教育提供了多样化的资源,因此随着我国教育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明确少数民族音乐的文化价值,对于实现少数民族音乐在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少数民族音乐的特点

我国灿烂的音乐文化成就离不开少数民族对音乐的贡献。在我国历史发展长河中,各民族之间相互交融、相互吸收、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我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在长期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以下特点:(一)变异性,即由于地理位置、生活习惯以及社会风俗的不同,各少数民族在表达同一事物时采用的音乐风格也会出现一定的变异;(二)即兴性,能歌善舞是我国许多少数民族的特点,而在生产生活中,这些质朴的人们会根据心情的变化对音乐风格进行即兴创作,而这种创作方式不仅创新了音乐形式,也丰富了少数民族音乐内容;(三)地方性,即少数民族音乐是在其本民族语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它既体现了不同民族的性格特点,也蕴含了浓厚的地方特色。

二、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在大学生全面发展中的意义

(一)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等社会不良思潮充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而大学生接受这些思想的侵蚀,逐渐形成了民族精神、民族责任感淡薄等问题,因此,如何实现对大学生的民族主义渗透,成了高等教育中的重点,而少数民族音乐作为抒发民族情感的独特形式,其对于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民族责任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二)有利于塑造大学生的精神品质。音乐文化中不仅包含着优美的音符旋律,还包含着深厚的文化观念、思维方式以及精神气质。大学生作为即将步入社会的特殊群体,其精神品质在其适应社会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少数民族音乐中包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内核,如北方少数民族中具有勇敢、无畏的精神品格,而学生在学习中可以从或欢快、或苍凉的旋律中真切地感受到其独特的民族精神,并将这种精神品质融入在自身品格的塑造中,从而激励着大学生在未来的发展中敢于进取、不断开拓。

三、少数民族音乐对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启示

(一)实现了教学过程中的文化渗透。音乐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其具有丰富的美学价值,学生在不同的音乐内容中,可以感受到少数民族人民对自然的崇拜、对山水的热爱以及对社会伦理道德的尊重,而这种在音乐中形成的文化渗透比任何说教式的文化传承都具有感染力。高校在公共艺术教学中,一方面可以通过少数民族音乐的渗透引导当地大学生形成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进而提高其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责任感;另一方面还可以开阔外地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对中国传统音乐多样性的认识。(二)增加了课外活动中的审美体验。我国少数民族音乐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通常都是与一定的社会活动相关联,如广西壮族的歌圩、云南傣族的孔雀舞等,这些音乐与舞蹈、社会活动相结合的形式既体现了少数民族能歌善舞的民族特点,同时也为大学生开展课余文化活动提供了资源,因此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学校可以根据少数民族音乐为大学生组织文艺活动,以丰富其在实践中的审美体验。

四、结语

在中国民族文化中,各民族音乐别具特色,既相互区别,又相互借鉴,共同发展。少数民族音乐作为我国音乐文化的重要元素,其具有丰富的史学价值和美学价值,因此高等院校在公共艺术教育中,应该深入挖掘少数民族音乐内涵,并结合科学的教学方法,吸取国内外音乐教学经验,以不断提高当代大学生的音乐素养。

参考文献:

[1]邓春慧.民族音乐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作用分析[J].大舞台,2015,(05):177-178.

[2]黎瑛.广西普通高校少数民族音乐艺术教育探索——以广西布傣壮族群天琴音乐为例[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06):65+64.

少数民族艺术文化第4篇

关键词:少数民族音乐;高校艺术教育;传承

一、引言

中华民族拥有众多灿烂的民族文化,尤其是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是少数民族长久的历史积淀,展现着丰富的文化魅力和艺术特色,他们不断交汇、融合、创新、吸收,形成了最具代表性的民族特色艺术。我国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与建设,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是少数民族地区的精神象征,是少数民族文化的精髓所在,因此,我们更应该将少数民族音乐融入到高校艺术教育建设中来,建设一批新型的应用型音乐人才队伍,让少数民族音乐世代相传、亘古流长。

二、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发展现状

目前,民族音乐在高校艺术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并不高,大部分高校并没有充分认识到民族音乐的重要性,忽视了地方音乐遗产的联合效应,少数民族音乐并没有在大众之间广泛传播开来。20世纪70年代,就有专家倡导少数民族音乐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试行,虽然有部分高校积极参与其中,把少数民族音乐当作学校艺术课程建设体系中的一门重要学习科目,但这种现象毕竟只是在少数高校发生,大部分高校并没有得到普及。据实际调查显示,在众多音乐院校中,少数民族音乐课程没有独立的建设体系和完备的课程发展体系,仍有不少高校把少数民族音乐当作陶冶情操的选修课来上,学生对课程的重视度不高,学校也没有投入充足的精力进行课程的创新与建设,这就是当前少数民族音乐在高校艺术教育传承过程中的大致发展状况。

三、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传承作用

1.增强民族意识,保护文化遗产。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文化大国,由于各个民族的文化特色不同、发展习惯各异,因此中国存在很大的地域差异、文化差异。通过对民族音乐的研究,让每一个民族的学生感受到独特的音乐魅力,培养他们对不同民族音乐的感知和理解,以音乐为载体,更全面地了解少数民族文化,进而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此外,少数民族音乐作为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其发展有利于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2.培养专业的音乐人才。在音乐院校中开展少数民族音乐课程,通过对少数民族音乐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对少数民族音乐的学习兴趣,加深他们对少数民族音乐的理解,从而引导他们投入更多的精力进行民族音乐的学习,争取早日成为民族音乐行业的精英人才。3.提高学生审美观。学生审美观念的形成应以文化多样性的发展为基础。对于大多数音乐院校而言,大力发展少数民族音乐,把汉族本土音乐和少数民族音乐充分地融合在一起,有利于形成多样性的文化建设路径,从而让学生更好地认识不同的民族文化,在见多识广的基础之上提高自身的审美观。

四、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在高校艺术教育传承中存在的问题

1.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得不到持久的传承。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长足发展的关键在于连续、持久的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有效整合各种参与方式和社会资源,教育是其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手段。在实际的传承过程中,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已经落后于时代的发展潮流,因此借助文化自身已经很难达到持久的传承目标,但高校又没有给予少数民族音乐充足的发展机会,致使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过程出现断层现象。2.传承方法不够完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方法各式各样,按照其传承性质可以大致分为两种形式,即自然传承和外力传承。自然传承特指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以其自身的发展魅力影响更多的学习对象,融入更多的发展因素,汇聚更多的建设资源。而外力传承可以借助实物展示、文化宣传、文艺汇演、课程教育等途径进行,这是一种可以控制的传承方式,虽然这种外力传承的途径多种多样,但每一种发展途径都没有完善的传承目标和传承体系,这是目前面临的主要传承问题。

五、如何实现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在高校艺术教育发展中的“脱胎换骨”

1.大力发展传统音乐,奠定艺术前进基石。教育在文化传承和文化建设中起着主导作用,传统音乐的发展是高校艺术教育发展的基石,要想实现少数民族音乐在高校艺术教育建设体系中的长足发展,必须认同和重视本民族的传统音乐,把少数民族音乐充分融入到本土音乐建设中是去除文化“边缘化”的有效途径。此外,我们要在文化认同、文化传承、文化协同发展的基础上,给少数民族文化创造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紧跟传统音乐发展步伐,形成以院校为核心,内、外结合的文化联动机制。2.培养音乐人才,重视传承目标。拿“民族唱法”的学习来讲,有些院校在培养专业型歌唱人才时总是习惯于让学生总结西洋唱法的歌唱规律,而不注重民族音乐的独特歌唱习惯,这种教授模式容易抹杀学生的创新观念和前进意识。所以,在进行人才培养时,要首先关注各民族音乐的发展特点,或是抑扬顿挫、或是宛转悠扬、或是平缓沉稳、或是慷慨激昂,都是进行民族音乐学习的多元因素。3.重视教材和教学方法,实现文化发展“大换血”。是否有较为系统、全面的教材是决定高校艺术课程建设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高校音乐课程的教材编订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音乐知识,根据国家教材编写要求,体现一定的民族特色和地域性特征,例如可以在教材中编入民族传统歌谣,引起少数民族学生的共鸣。另外,在教学方法上,为了更好地实现文化发展的“大换血”,可以借鉴国家经济的发展策略,将“引进来”与“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引进来”就是辩证性的对待国外先进音乐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可全盘借鉴和吸收;还可以聘请专业的音乐专家、学者进行授课,为学生寻找优质的教学资源。“走出去”就是在与本土文化充分融合的基础上,鼓励专业人才走向少数民族地区,为地区的发展与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4.建设校园文化,培养优秀教师。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培养专业性教师队伍是高校艺术教育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高校应该转变传统的建设模式,着力打造师生互助、学风优良、学习氛围浓厚、交流自由的校园文化环境。另外,高校也应该定期对音乐教师进行知识培训,在培训期间可以设置不同的座谈会,让教师在总结日常工作的基础上进行充分交流与研讨,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从而推动自身得到更好地发展。

六、结语

少数民族音乐是我国文化教育建设的一项基本内容,高校大力发展少数民族音乐,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认同感,有利于培养一批有责任、有担当、有能力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因此,现代高校应采取有效行动,重视少数民族音乐在高等艺术教育中的作用,创新和改革发展机制,充分调动一切资源,推动民族音乐文化遗产的传承,让少数民族音乐在我国文化建设与生长过程中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樊祖荫,谢嘉辛.中国(大陆)以音乐文化多样性为基础的音乐教育:发展现状及前景[J].中国音乐,2008,(02).

少数民族艺术文化第5篇

关键词 少数民族文化 艺术教育 应用

一、少数民族文化是培养艺术人才的有效资源

少数民族文化,是当前文化学所关注的重要内容。在实际中,其不但是对文化学者的学术研究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在艺术院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价值,是所有院校所重视的教学资源和文化背景。

文化背景,是指在艺术院校的艺术人才培养过程中,少数民族艺术文化是其构建少数民族艺术认知系统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深入了解少数民族的历史社会、风俗民情、语言行为,才能成为自有的知识,才可以深刻体会少数民族艺术,并时刻保持创作的热情,才可以自觉的对其加以传承行为。

教学资源,主要是指讲过学者的整理、耙梳,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资源能够进行典型代表的总结,将具有一定规律性的东西引入课堂,使其成为现代教育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学校培养艺术人才的重要知识内容。

二、特色教材是少数民族文化变为人才培养资源的主要途径

在当前的社会中,少数民族文化是很多社会活动的主要资源。比如,宗教研究、文化研究、文化产业的研究、法学研究、社会文明研究、经济研究、生态研究等等。而作为艺术院校,特别是地方的艺术院校在教育资源研究方面的应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怎样将少数民族文化进行艺术教育资源的有效转化。

(一)进行积极的跟踪,即确保采风的经常化

在艺术院校中采风是长期以来坚持的一个优良传统,不论是从生活艺术创作源泉方面,还是从民间学习的意义上来说,采风都是必要和需要的。但是问题在于,采风不是在社会生活基层中进行生活素材的简单感受以及吸收,而是经过整理以后进行一定的艺术创作;同时更应该从人民群众的生活中进行人们的愿望、情感、表达方式的切实体验。这些内容是文艺创作在生活中进行灵感汲取的最重要内容。

(二)认真进行培植,确保研究的项目化

艺术院校在进行学术研究时,除了对各种对接渠道项目进行研究以外,针对自己学校实际情况,如办学设想、专业设置、学科布局等,设计出整体推进学科发展和专业建设的研究项目,作出发展和建设的理性分析、科学导引,这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是十分重要。把学校的研究项目和学生的个人爱好以及零星行为进行有效结合,将其引领到项目中去、引领到相关项目群体中去,还具有另外的意义,即通过项目研究进行精神的凝聚、队伍的锻炼、力量的整合、品牌的打造。

(三)积极加以支持,实现成果的课程化

成果课程化的研究,在本质上属于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研究中的办学行为加以焊接,是十分有效和有力的,其对于办学综合实力的提高也具有重要的作用。成果的课程化,需要有教材编写来进行有力的支撑。怎样才能把少数民族的艺术资源编写到现代教育行为中,使其成为教学传播的主要内容,是对教学团体和教师进行考验的关键所在。在教学的实践中,应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提高的教师能力和水平,使其从一知半解的“知道者”成为真正的专家。

三、出版社应在艺术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自觉意识和积极作为

对于文化强省和文化大省的建设而言,艺术人才的创造能力和智力贡献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其是民族文化培养的创新者和传承者,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就地取材和因人施教。所以应将内蒙古民族的文化特色以及艺术优势内容融入艺术教育普遍性规律中去,从而构建高等院校新世纪艺术专业系列教材的框架。

少数民族艺术文化第6篇

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资源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是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凝聚了集体的智慧和结晶,创造出宝贵的精神财富,保护传承和利用好优秀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资源,是坚持先进文化发展方向、落实科学发展、丰富基层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加快百色革命老区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为了更好地使我市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资源得以更好的传承、保护并在群众文化的创新中弘扬和发展,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自己在从事基层文化工作十年的实践中,就我市本土民间传统文化资源的抢救开发利用状况提出自己的见解与思考。

一、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艺术资源保护和利用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切实提高对非物质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资源保护和利用工作的思想认识,切实加强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艺术资源保护和利用的组织领导,切实加大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艺术资源保护和利用工作的社会宣传,社会各界保护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艺术资源的意识逐步增强,对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艺术资源保护和利用工作的关注和支持逐步提高,为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艺术资源保护和利用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形成了多民族传统文化共容共存各具特色共发展的良好格局。

以某县地域民间传统文化为例:凌云泗城州府、历史悠久,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传承价值。

首先:有着近千年州府建制的凌云县,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艺术历史悠久。据考证,从母氏社会起,凌云泗城地域就开始形成壮族巫术文化的存在。随着历史的的变迁、使这一民间艺术物种得以不断丰富、演变成为当今享誉海内外、被誉名为“*壮族巫歌音乐长诗活化石”的“凌云泗城壮族七十二巫歌调子群体系” 深受国内外人士的青睐,距今约有700多年的历史。被称为“地方戏剧的活化石”的“朝里北路壮剧及吼瞰歌圩文化”至今保持着古代民间戏曲的原生态,成为中外各地研究民间戏曲艺术和古朴的乡土传统民俗和谐民风,不可多得的活教材。始于明末清初,极具震憾力,体现游牧少数民族的玉洪蓝靛瑶族长号礼仪铜管民乐,以及体现瑶民族生产劳动生活习俗的铜鼓舞、龙凤舞、蓝靛舞、丰收舞。有至今仍保持着原汁原味的“布柳河漫歌”的古声乐民歌套曲,为研究古代壮族轮歌、比歌、蛮歌、“普蛮”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轨迹提供了最为可靠详实的资料。

第二,艺种丰富、类别繁多,涵盖面较为广泛。__县地处云贵高原余脉,是一个多民族的杂居地,民族传统民间非物质文化艺术资源种类繁多,内容丰富,遍及了凌云各地,几乎涵盖了民族民间手工艺制品、民族民间音乐、舞蹈,戏曲、民族民间风俗活动,宗教艺术,民间故事,书法艺术,绘画艺术,礼仪传承等多元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以及民居、服饰、器具等实物文化形态,比较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主要有四大类二十个品种。一是民间工艺制作。主要有刚柔并济、纹饰巧致、巧夺天工、循势而建的“__古石桥群” “石刻工艺技艺”;有色彩葱翠、色泽柔和、温润精细、丰富多彩的“壮族蓝靛染织”民族服饰与格栏棉布纺织工艺;有因材施艺、因色取俏、形象逼真、书画并驾齐驱的“涯石刻群”;有内涵丰富.、历史悠久、的“泗城土司文化”;等。二是民族文化风情。主要有两大风情:第一是流行于壮族主要聚居地的“壮族风情”,目前得到传承和发展的壮、瑶族民间艺术有编织彩带、纺织工艺,瑶族巴岩香酿酒演绎、壮族夜婚、瑶族男嫁表演等;第二是“客家风情”,即“高山汉族文化”,集中反映客家汉族生产、生活和风俗情形,由__等客家人迁徒至__后,经长期繁衍发展而成的汉族民俗文化。三是地方戏曲歌谣。主要有流行于泗城、朝里、下甲等地,以演奏传统北路壮剧曲目的“平那祭祀古乐”;有清朝时期颇为兴盛、流行于泗城州府辖区等地的“依过街小调”;有源于耕农们生产生活、牧牛场景的“沙里牛王节”;有茶农们为庆祝茶叶丰收和期盼来年好收成而自发组织的“茶文化节”等。四是民间风土习俗。凌云民族民间风俗古朴丰富,主要有祈求风调雨顺、祭祀祈福所需的“舞龙”“舞狮”、“河灯”、“马灯”、“牛角”;有边走边舞的“瑶钱它”、“踩高跷”、“打托罗”、“关胜游祈”、“门神”、“ 正月初五抢头鸭”等。

第三,技艺精彩纷呈,各种民间艺术推陈出新。凌云的民间艺术风格独特、精彩绝伦,尤其在工艺制作、地方民歌、戏曲和民间民俗等方面,更是令人叹为观止。如在泗城境内不足十平方公里的县城地域范围,有大小不一26座石桥,类型丰富。从建筑材料来看,凌云石桥从造型上划分,又有石拱桥、石板平桥、水中桥、风雨桥。尤其是各种石桥结构独特,造型优美,与自然环境完美结合,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地方特色鲜明。还有各民族民间业余剧团多达36余家,完全依靠民间自发组团,长年活动,久兴不衰,民歌类别多达二十一种,__成了省、市艺术院校、艺术团体各门类艺术的采风创作基地。改革开放以来,凌云各路民间艺人充分发挥聪明才智,为__各艺术门类民间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需求的日益提高,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无论在内容上、形式上,还是在体裁上、品种上都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成为本区域人民群众生活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第四,以活动传播影响深远,各种民间文化艺术享誉海内外。在__民旅民间艺术的代表中,北路壮剧、巫调音乐、长号艺术达到了民间艺术的巅峰,成为__走向世界的文化纽带和桥梁,也成为当地最具特色的民族民间生态文化品牌,朝里吼澉歌圩文化是北路壮剧的发祥地之一,是促进优秀民族文化,传承生态和谐文化,不可多得的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物种,延续传承数百年成为当地百姓的精神文化支柱,也成为区内外一年一度民俗朝圣的地方,20__年被自治区授予“民族文化艺术之乡”。被誉为“壮族民歌音乐长诗活化石”的泗城巫歌调子群音乐。以其丰富的音乐形式和象形听觉独具特色个性,赢得国内外音乐友好人士的赞誉,上世纪50年代一首以泗城七十二巫歌为原素的《水源洞》唱进了北京人民大会堂、唱进了中南海紫光阁,从中央广播电台向世界传播,用__壮族七十二巫歌音乐素材原创派生的许多作品,经过汇演、赛事、茶文化节、传媒等各种平台宣传,赢得越来越多国内外各界人士的推崇和喜爱。

二、存在的困难

以__县现状为代表的个案来看,民族民间传统优秀的文化艺术资源保护和利用的社会共识还未有效形成,成效还不明显,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程度低,发展速度、规模和效益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存在的困难主要表现在:一是当前保护和利用民间文化艺术资源的自觉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人才的培养和传承形式单一;三是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资源保护和利用的资金严重缺乏。

三、对策和建议

(一)用科学发展观着力深化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资源保护和利用的思想认识

首先是充分认识地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资源的特有价值。保护地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资源不仅是保护区域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需要,也是重建区域人文形象与精神内涵的需要。用科学发展观正确看待 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把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资源作为民族民间传统旅游开发和经济建设的品牌,作为全市文化建设和品位提升的重要突破口来抓,认真做好抢救,挖掘整理、加工提高以及发表推广工作,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抓紧发掘抢救濒临失传的民族民间传统文艺,热心扶持民族民间传统艺人的各种高雅优秀的传统艺术活动。

二是充分认识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资源的特色地位,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资源具有突出的社会属性,又具有独特的地域风格和艺术价值。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越有地域性就越有全国性,越有民族性就越有世界性。要从浓郁的地方风格、鲜明的艺术特色、较大范围内流传、在同一艺术门类中具有代表性等方面入手,科学合理确立一批我市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类保护项目,列入国家、省、市各级抢救与保护范围,并做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研究、开发、保护和宣传工作,进一步凸现地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资源的特色和价值。

三是充分认识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资源保护的独特规律。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资源作为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在现实生活中才能流传和发展。要根据“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的工作方针,通过合理利用,扩大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资源保护工作的影响力和吸引力,通过继承发展,不断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民族民间传统优秀文化艺术的传承与保护。

(二)各级党委政府要着力加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资源保护和利用的机制建设

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长远规划、分步实施,明确职责、形成合力”的原则,建立健全全市以及各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资源保护和利用的工作机制。一是积极建立领导责任机制。要发挥各级党委、政府的主导作用,将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列入重要工作议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规划,纳入城乡文化发展纲要;加强民族民间传统优秀文化艺术资源保护和利用的法律法规建设,及时研究制定有关政策措施;制定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资源保护和利用规划,明确保护范围、保护措施和目标。二是积极建立工作运行机制。要发挥政府文化部门的组织协调作用,及时掌握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资源保护传承开展情况,以市文化主管部门迁头,整合全市及各县各民间传统艺种的“土专家” 组成的专家组,深入各县基层调研挖掘整理统一操作,同时主动与各有关部门加强沟通与联系,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共同协作,形成共同推进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资源保护和利用的合力。同时,广泛吸纳有关学术研究机构、艺术院校、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各方面力量,共同开展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资源保护工作。建立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资源保护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统一协调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资源保护工作。三是积极建立资金投入机制。制定实施一些地方性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保护项目,由市政府落实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保护工作所需经费,并纳入全市年初经费预算计划加以落实。加强资金使用监管,引入项目管理和绩效考评机制,合理使用并管理好资金。广泛吸收民间资本,投入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四是积极建立资源共享机制。打破资源分散、封闭和垄断的状况,发挥各文化活动中心、博物馆、图书馆、各种文化活动展演中心、文化馆、艺术院校、艺术表演团体,科研等单位人才队伍和资源优势,加强资源综合集成、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发挥现有资源的潜能。

少数民族艺术文化第7篇

关键词: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地域艺术;西部少数民族艺术;电影艺术;文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J0文献标识码:A

一、地域艺术文化的基本认识

21世纪以降,世界加快了进入全球化的步伐,文化的相互影响日渐明显,强势文化对于不同国家的渗透也成为凸显的问题;而进入新媒体时代,无遮挡的传播平台,更让强势文化的传播加快速度一统化,互联网的趋同格局不知不觉的让不同地域的人们认同一样的标准,文化的差异性逐渐减弱。我们的确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文化观念认知的时代,以往还比较强烈的本土保持的文化观认识,被逐渐减弱谈论烈度的现实所取代。实际上,地域和本土文化的危机并没有舒缓而是加剧,并且到了需要更为明晰的议论的关口。关于地域文化艺术状况的话题,笔者要从艺术的一个门类研讨思考说起:此前刚刚在北京大学的研讨会上,诸多专家围绕华语电影发表认识,但几乎都有一个身份认同中的趋向:将好莱坞比照中的华语电影作为生存的分析对象,也即一切以好莱坞放映与否、是不是获得发行商青睐、在美国某个电影节获奖的得意,也即在世界电影节中的看重与否等等,作为判断的标志。显然,这里的合理性是世界视野的衡量指标,但不合理的是对于本身的受众认可和本土特色的看待被放弃到最为微弱的地步。但更为明显的则是,文化趋同标准的天平越来越趋近美国式的文化标准,这一方面说明美国经济和文化的现实强大影响力,另一方面则说明文化地域性认同的减弱,以及判断其价值未尽合理的被安上单一衡量的指标上。

实际上,地域特色、自身身份、本土认知才是民族艺术和本土文化坚持的第一要素,保持自身的文化习性自然需要相互参照,但比照是在此基础上的更高发展要求,却不是基础生存取舍核心。没有了自身生存,犹如中国电影在世纪交接前后的所谓让好莱坞全盘进来而“置之死地而后生”一样,固然慷慨激昂却不是良善之道。笔者在微博上发表如何认知这一问题时,有一个回复值得关注:即多样化才有文化标准。换句话说,也就是唯一性其实就没有了标准可言,多样化才可以谈论什么是标准,而标准在多元的文化面前才有合理的裁夺意义。

显然,这里暗含了如何对待地域文化和民族艺术的价值的问题。在日渐全球化的经济发展面前,难以保证文化的受制性。理论上所谓的文化不能全球化的命题,其实可能遭致现实的挑战。所以,在认知上注意辨析是十分必要的。

1、首先,在全球化背景下地域特色的坚守空间与价值,是生存要义。

本体和本土才是存在的第一要素,没有了自身只能在潮流中被荡来荡去而任人摆布。大到世界范畴的生存独立性,小到国家范围的特色坚持,都证明自有价值是他人无法漠视的所在。钦定的一统的危险是去除差异,那显然将强大的遮蔽而弱小无力抵抗。艺术的差异性在乐器的区别、唱腔的不同、表演程式的有别、绘画线条与光影的注重不一中已经显而易见,而在地域风情和民族精神的表现上更是差异巨大。不可想象,趋同于一的艺术文化会有怎样的世界接受显然可以预见。就以中国电影作为世界的一个特色存在而论,曾经在别具一格中得到重视,却在近年的世界潮流中表面上迅速增长却被没有文化特点而漠视;现实显然有些残酷——即我们还在兴高采烈的追踪好莱坞的商业获利,也在不自量力的追慕打向海外的渺茫收益。问题在于中国自身的大市场的坚守都有些问题,却奢想走向海外是不是有些好高骛远?其实更为重要的是注重扎实的内容产品建设的沉静心态被骚动不安的外向追求所诱惑。2011年世界电影节中,此前柏林电影节而后的戛纳电影节中,中国电影无疑都成了打酱油的出局者,说明我们追求的多为虚无缥缈和失去的是我们的民族内涵。

中国艺术也是如此,戏曲或者地域民族艺术似乎不能成为国家层面的轰轰烈烈的对象,却得到世界的认可尊重。所以,坚守自身才是艺术文化的生存之道,也是发展的基础。以自己地域的特点立足而不是以他人标准的生存,是艺术文化必然的生命力显示。随着民族崛起的一步步实现,所谓的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宏愿已经在眼前,发达与多元化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一个具有民族自信和文化传统的大国,理应将抗拒美国的目标作为自身的发展动力,但其实更应该在全球化抗衡中确立独特的文化面貌,而这里的协调多民族文化生存景观,才是内在的发展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