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合集7篇)

时间:2023-08-09 17:18:20
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

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第1篇

【关键词】孝文化;现代价值;困境;现代传承

一、传统孝文化的现代价值

传统孝文化是中国儒家伦理道德的基石,是千百年来中国人完善人格修养,维系家庭和睦、社会稳定的重要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近年来,在全球化、信息化、科技化浪潮的影响下,在我国经济社会深刻变革的环境中,物质文明、技术主义和享乐主义大行其道,由此所触发的道德衰退和生态破坏直接威胁到家庭的生存与发展。在数千年来始终以行孝美德著称的中华民族,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有必要加强对传统孝文化现代价值的挖掘和阐发,使其在新时代继续发挥强大的社会功能。笔者认为,传统孝文化的现代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提高个人道德修养

《孝经・开宗明义》中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为百善之首,百行之冠。孔子在《孝经》开篇就讲孝在道德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强调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是一切教化的根源,是人们立身行事的至德要道。因为,“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第一》)从古至今,孝文化在提高人们的道德自律方面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人只有自觉自愿地报答对自己有养育之恩的父母,敬爱自己的兄长,才能做到无论身居何位,身处何方,都严格要求自己立身行事小心谨慎,不逾越法度。

《孝经》第二到六章就分别阐述了对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的孝道要求。作为天子,要“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 以亲爱恭敬的心情尽心尽力地侍奉双亲,而将德行教化施之于黎民百姓,使天下百姓遵从效法,这就是天子的孝道!作为诸侯,要“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就是说,诸侯在众人之上要做到不骄傲,生活节俭、慎行法度,这样可以长守富贵。作为卿大夫,要“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即不合乎礼法的话不说,不合乎礼法道德的行为不做。作为士,要“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即要早起晚睡地去做,不要辱及生养你的父母。作为普通百姓,要“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可见,古人对不同层次的人都提出了符合其身份的孝道要求。按照这些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必定大大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现代人虽已没了天子庶人之别,但身份地位、社会角色仍有不同,所以传统孝文化对现代人道德修养的提高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解决养老敬老问题

早在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我国就提前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按照世界统一标准,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尚处于世界中下水平,老龄化程度却己进入了发达国家的行列,呈现了“未富先老” 的特征。同时,随着独生子女家庭增多、家庭小型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代际之间的孝道、赡养、照料老人的观念日益淡化,获得子女经济支持的老人比例下降。传统的养老方式和观念向社会养老转变,而当前社会养老和社区服务都还较为薄弱。所以,现今我们仍需大力弘扬传统孝文化,使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不仅得到物质上的支持,同时享受到精神上和感情上的慰藉,这是子女对父母、晚辈对长辈应尽的、基本的道德义务和社会责任。因此,大力弘扬孝文化,对于解决目前家庭伦理道德中存在的缺陷问题,解决老龄化社会问题,促进家庭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三)建立良好的社会风尚

孔子的弟子曾子把孝的含义由事亲之孝扩展为五伦之孝,他说:“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陈无勇,非孝也;五者不遂,灾及于亲,敢不敬乎?”由此可见,传统孝文化不局限于对父母尊长的爱敬,它还要求尽忠报国、爱岗敬业、与人为善、勇敢应战,由家庭推及国家和社会。因此,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如果能够由孝父母、悌兄长扩大到爱他人、爱国家、爱社会,那么,平等友爱、和睦融洽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社会风尚就会建立并长期维持下来,整个世界就会少许多冲突和纷争,而多几分团结、和谐与温情。

(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孝经・三才章》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实行孝道是人类从天地运行的自然法则中领悟到的规则。孝不仅是孝敬双亲、效忠社会,还要敬爱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因为,自然界是人的无机身体,没有自然界也就没有人类的有机身体,人类也无处安顿,无法生存。从孝的本质出发,要求人类敬爱给予我们生命、维持我们生存的自然界,否则必将后果自食。

也指出,“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改革开放以来,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生态问题日益突出,比如,全国江河水系、地下水污染和饮用水安全问题不容忽视,全国频繁出现大范围长时间的雾霾污染天气,等等。这与我们孝自然观念的欠缺有一定关系。感谢天地君亲师,首先要谢天谢地。我国经济发展到此,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已刻不容缓,必须唤醒人们内心深处对大自然的敬畏、爱惜和保护意识,用实际行动,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实现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处。

二、传统孝文化的现代困境

传统孝文化在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出现过不同程度的失落,尤其在现代中国,孝文化面临着各方面的严峻挑战,传统的孝道观念被严重颠覆,子孙成为“一家之主”,父母、祖辈异化为子孙的“臣民”,孝道意识变得淡漠。深入分析一下,传统孝文化陷入困境的原因主要表现为:

(一)时代变迁对传统孝文化带来巨大冲击

传统孝文化是中国以家庭为核心的农耕生产方式和宗法制度的产物,经由历代哲人的大力阐发和统治阶级的大力倡导,逐渐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与核心,长期处于“封建道德最高原则”的地位。近代以来,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变化,建立在封建秩序基础上的传统孝文化受到巨大冲击。作为维护封建经济和宗法制度的道德规范的“孝”,已经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但是,作为维系家庭关系和谐与稳定的道德规范的“孝”仍然有其存在的依据。总的来说,传统孝文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相冲突又有适应的方面,只有大胆扬弃与创造性改造才能有效应对时代变迁对传统孝文化带来的巨大冲击。

(二)自身消极因素形成一定程度的抑制力

作为维系家庭关系和谐与稳定的道德规范的“孝”虽然仍有其存在的依据,但其自身的消极因素却大大影响了孝文化社会功能的发挥。“作为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思想文化,只有伴随社会存在的变化不断更新和升级,才能保持其生命活力。”传统孝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缺乏的正是这种文化自觉。自从它登上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宝座后,就逐渐蜕化为统治者阶级统治的工具。它片面强调上对下的权威性与下对上的顺从性,极大地扼杀了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现代社会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民主、平等观念深入人心。这就要求传统孝文化顺应时势,不断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否则将被时代抛弃。

(三)文化变革的矫枉过正

20世纪以来,中国进行了两次大的文化革命,一次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一次是“”。而这两次文化革命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行为失当问题。比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存在良莠不齐、矫枉过正的问题;对中国传统文化几乎是“斩立决”。其后果就是造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孝文化传承的断裂。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对这一问题开始进行反思,但还没等人们理清头绪,西方的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文化就如洪水猛兽般侵入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进一步加深了传统孝文化的断裂。人心的天平开始向金钱、物欲倾斜,父母子女、兄弟姐妹间的宝贵亲情异化为冷酷的金钱关系。子孙成为家庭的核心,父母异化为子孙的臣民,真可谓父不父,子不子。这样的人伦关系怎么会让人间充满真情,怎么会培养出懂得感恩,充满爱心和责任感的现代公民?因此,必须重拾传统孝文化的优秀内核,将异化的亲情扭转过来。

三、传统孝文化的现代传承

指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今天,在我们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要努力探索传统孝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路径,突破传统孝文化的现代困境,实现传统孝文化的现代传承。

(一)肯定传统孝文化的合理内核

产生和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子的仁学为核心的儒家孝道文化,讲的是“父慈子孝”、“君义臣忠”、“为上不骄、为下不倍”。可见,儒家的孝文化重视人伦,但是并未否定个人的独立人格,也不是只强调单向度的权利和义务,而是在肯定个人独立人格的条件下,要求不同身份地位的人按照人伦关系来行事。由于历朝统治者为了实现自己的统治目的而不断将孝文化神秘化、教条化,这严重违背了孔子的初衷,使得以愚忠愚孝为典型特征的封建礼教恣意横行,窒息了子女们的独立精神和人格的健康发展。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应该正本清源,继承传统孝文化的合理内核,剔除其糟粕,即弘扬中华民族尊敬父母、友爱兄弟、和睦家庭、尊师敬贤、尊长爱幼、同情弱小、扶危济困、文明礼貌、热爱人民、热爱祖国、不畏困难、奋发有为等美德,还传统孝文化以本来面目。

(二)创造性转化传统孝文化

“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传统孝文化的核心内容是要奉养、孝敬父母。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就是说,真正的孝,要同时做到“外安其身”和“内安其心”,否则就和犬马无异。孝的这两点内容在现代社会也是应该做到的,但是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有所变化。

首先,“外安其身”,关心老人的物质生活。在古代,老人一般和孩子一同居住,子女们只需要让老人吃饱穿暖就行了。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已不再满足于温饱,而要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所以,子女还需要在自己享受生活的同时不忘父母,比如说给父母零花钱、做顿饭、买保险、带他们旅游、带子女常回家等。但是,现代社会高品质的生活愿望却造就了一些不孝子,出现了孝道式微的问题。一些青年人,一方面追求自我的实现,另一方面,在经济和家庭生活上又对父母、长辈有很大的依赖性,啃老现象日益增多。而我国的社会养老体系还未完全建立起来,老年人晚年生活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仍取决于孩子的孝顺程度。“子欲养而亲不待”,尽孝不能等。年青人应将个人享受放在孝敬父母之后,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最大限度的满足父母的需求,照顾好父母的衣、食、住、行、医,让其颐享天年。

其次,“内安其心”。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 为政第二》)意思是说,给老人一个好脸色看是最难的孝敬。只有对父母做到和颜悦色才能让父母心情舒畅,这就是“内安其心”。很多子女在“外安其身”上做得不错,但“内安其心”就做得远远不够。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老人与孩子之间的代沟愈加明显,无论是生活方式、知识结构、思想观念都有很大的差异,于是“色难”的问题更加突出。为避免遇到“色难”的问题,一些老年人或年青人有意减少了在一起相处的时间。但这样做只是回避了问题而没有解决问题,不利于和谐温馨家庭的构建。年青人应通过增加与老人的沟通交流来增进彼此的了解,相互融入对方的生活,从而给予老人更多的精神慰藉。比如,与老人聊天,教老人上网,陪老人参加社会活动,一起旅游,等等。通过这些活动,父母能够与子女站在同一个平台上交流,氛围自然和谐不少,父母的心情也自然舒畅了,子女也借此机会缓解了工作压力,享受到了家庭生活的温馨。

总之,孝文化是中华民族一笔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很大的现代价值。我们要积极突破传统孝文化的现代困境,实现传统孝文化的现代传承。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宣传部.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2] 于咏华.传统孝道文化的社会学审视[J].学习论坛,2010 (11).

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第2篇

一、崇尚自然

庄子云:“任其性命之常情而已矣”。能够看到庄子对自然性的推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在道家的角度来看,自然便是一种最崇高的美学和哲学。此处的自然并不仅仅是所谓的大自然,而是一种俗称的自然而然的态度和方式。这种思想产生的主要社会背景通常是物质文明欲望越来越旺盛,那么便会形成一种与自己精神文明相互约束的部分,人们就会追求一种本性的回归。现代文学中有很多作家都引用这种思想文化,他们都自觉地传承这一个命题,对现代文明发展抱着一种本能上的反感,带着一种感伤的愤懑去看待这个社会人性的退化和分裂,目的是为了追求自身的自然性和生命的质朴。此时沈从文便是一个非常具有时代代表的作家。他尊重自然本身的自然性,在其小说中不断使用自然去渲染风味,烘托突出本性,另外一方面他又超越了自然,表达出一种自然即人的境界。他之所以能够成为写景的高手,就在于他善于去体验,他能够把握住自然的生命本性,来作为自己的写作材料,他的文章中,即便是把人物抽离,都能够从中感受到这些景物本身具备的生命力和内在力量。还有就是沈从文文中的人物和景色形成一个和谐的环境。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人正是为了融汇到自然中所存在的,那么这个人在这个自然当中形成一种最崇高的精神自由高度。如同《边城》中的这么一句:“祖父是一个在自然中生活了七十年的人。”在其笔下的世界中,儒家伦理已经失去了约束力,一切都顺其自然,一切都跟随者本性所去做,不需要刻意去营造什么。林语堂同样是自然的崇尚者,他的大荒中孤游中同样与沈从文一样,他用道家文化调整自己的身心状态,让自己得到一种文艺思想的转变,实现一种政治上的逃避。为超越政治,他把在幽默的文字风格基础上,传达出了一种超越的境界氛围。

二、清高淡远

道家对追求自由的执着,让它带着一种清高淡远的态度,这种态度确立了道家在一种悲剧意识上的形态。道家的悲观主义从四处扩散开,带着一种忧郁和愁伤感,告诫出人生到处都是痛苦之事,所以没有必要去过分追求外化,也就是社会性的东西,只有追求当下的自由就已经足够了。他们看得非常清楚,人到了尽头就是一种死亡,所以本身有了一种无可救药的悲情感,无论如何都无法逃脱这种自然的规律,既然如此,人生只能够做到清高淡远的境界,也就是追求内心的自由。在这种绝对的内心自由状态里面,人们可以感觉到这种人生悲剧命运的认识。清高淡远是一种人生态度,但是他同样是一种自救,把人从复杂的现实当中过度到灵魂的层面,形成一种自娱自乐的满足感。相对于儒家的积极入世有着一种反抗。梁实秋在其作品《雅舍》中说道:“雅舍最宜月夜——地势较高,得月较先。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间,清光四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微闻犬吠,坐客无不悄然!舍前有两株梨树,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地上阴影斑斓,此时尤为幽绝。直到兴阑人散,归房就寝,月光仍然逼进窗来,助我凄凉。”体现出一种清雅脱俗,幽默之处。文中最后他还写道:“雅舍”非我所有,我仅是房客之一。但思“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人生本来如寄,我住“雅舍”一日,“雅舍”即一日为我所有。即使此一日亦不能算是我有,至少此一日“雅舍”所能给予之苦辣酸甜,我实躬受亲尝。刘克庄词:“客里似家家似寄。”我此时此刻卜居“雅舍”,“雅舍”即似我家。其实似家似寄,我亦分辨不清。字里行间体现出一种游心于物外,不为世俗所累的情趣。总而言之,道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能够在当现代的文化史中找到痕迹,同样它的发展依赖着整个社会的大环境。从无以发声到对文以载道,文人不断对宏大叙事的反思和疏离。他们淡化了文学的社会性色彩和功利色彩,欢呼文学的个性和自由。

三、儒家文化

上面主要说的是道家文化在现当代中的体现,但是传统文化在文化中的体现并非单面的。他同样有着各种方面,下面笔者就简述另外传统文化的几方面传承。在传统文化当中最为之影响深远的当然就是儒家文化,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中,此文化影响着朝朝代代,一开始只是孔子提出的一种仁的哲学思想,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这个思想已经成为了一个思想文化和民族历史长河中的水分,它被统治阶级上升成为观念成为国家的意识形态,如果要寻找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那么便是仁。儒家文化并没有退缩,在现代文学中也有着广泛的影响和作用,它不仅仅是一种现代语言的体现,更加是一种艺术形式和民主思想的表达。作者使用自己擅长的艺术形式去表达仁者无敌的哲学思想,用多个角度诠释这个传统的哲学思想,构建出一个全新的创造性的形式,让此文化在现当代文学中具备了现代化的特点。在现代文学中,作家不断去把文学拔高到一定层面,把文学变成人学,此举的确是没有错,因为他们运用了儒家文化中的人道主义,把人道主义贯穿在整个现代文学作品之中,形成一种让人敬佩、佩服的文化修养和人为素质。儒家文化不仅仅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思想灵魂的归宿,它同样带给了现代文学创作一份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思想资源。可以说没有儒家文化的传承,就没有现代文学中对于永恒价值和超越意义的人学思想的探究和不断探索,它进入传统文化骨髓里面的东西,现代文学就给了它更好的皮肉让它展现下去。

四、少数民族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多民族的这个大背景之下,如果把我们眼中的传统文化只是狭窄地缩成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等等呢?这是不科学的,所以在研究传统文化对于现当代文学作品的传承作用的时候,必须提及这个少数民族的大背景。传统文化传承形式是丰富的,也就是少数民族能够通过他们的自己独有的方式传承,有的是生活方式,有的是譬如山歌等的艺术形式,但是在现代文学作品中能够看到这些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呢?答案当然是有,并且不少。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是用另外的一个纬度去构建艺术的境界的,也就是带着他们自身所具备的文化特色,这些传统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不能够缺少的,因为他们同样是我国的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一个分支系统,所以必须能够通过一个独特的纬度形成一个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育,减少对其文化的干涉。不得不说,很大程度上现代文学有忽略了少数文学,在早期的部分,因为很多文学的奖项倾向于汉族的传统文化,所以作家不断探究以上的两种文学传承,而忽略少数民族的文化。阿来获得矛盾奖之后,少数民族在此进入现代文学的眼球,并且以其自身的文化特色推动了现代文学的发展进程。那么此处必须一提的,当然就是阿来的《尘埃落定》。此作品是带着一种民族文化的作用,其中结合了土司制度的文化,大量地去描写少数民族的特色,用一种崭新的角度和文字视角去阐述了一个传统文化浓厚的地方。民族文化把这部作品的艺术底蕴提高,作用也做出了非常独特的文字融合,让读者能够通过阅读比较不同的民族文化做出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

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第3篇

[关键词]民族文化进校园;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羌族文化

中图分类号:G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91(2016)06-0055-06

近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问题在中国逐渐升温,各地文化教育相关部门分别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展开了多种形式的宣传与促进活动。在此背景下,“传统民族文化进校园”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条有效路径不仅已成为学界共识,而且在许多省区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由于该活动形式充分利用了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区所特有的“在地化”优势,近年来已由贵州省逐步推广到云南、广西、湖南等少数民族较集中的省份。而四川省作为藏、羌、彝等少数民族聚居的省份,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引进到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尝试起步较晚,几乎未见相关研究。“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在四川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开展现状如何?在开展过程中当地不同层次的学校各采取了哪些具体的实施举措?民族文化传承与现代应试教育体系之间是如何并接和共融的?本文将以四川汶川县的“羌族文化进校园”的活动实践为例,总结不同层次学校的经验和问题,为今后新的相关项目展开提供可咨借鉴的参考。

一、“民族文化进校园”在西南地区的开展现状

现代化和全球化已成为当代中国发展的主旋律,在此背景下,作为传统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村寨和家庭亦不可避免被卷入到现代化浪潮中。少数民族家庭的适龄儿童入学以后,一方面脱离了本民族文化滋长的土壤,另一方面学校课程中所教授的完全是按照现代西方教育模式建立起来的知识体系。由此导致传统文化的传承在当今青少年一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危机。近年来在部分民族聚居区开展的“民族文化进课堂”活动,就是借助学校教育实现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有益尝试。

从地区分布来看,目前贵州省的民族文化M校园活动在西南地区开展得最早,所涉及面积最广,活动内容也最为丰富。此外,云南、广西、湖北、湖南等地也相继展开了类似活动。虽然在官方的文件下发之前,四川省内的部分少数民族聚居区已有了自发性的类似活动的展开。譬如宜宾兴文县的兴文二中是四川省较早开设特色课程的学校,其内容包括定期邀请当地学者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讲授苗族族源、民族风俗、苗族歌曲、苗族语言与文字,传授传统技艺等。汶川县龙溪乡中心小学自2010年以来,一直坚持开设各种兴趣班,并与西南民族大学西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合作编写了《汶川县龙溪乡中心小学乡土教材》。但从整体层面上来看,四川省的“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开展情况不仅落后于贵州省,且与云南、广西等省相比都具有相当差距,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

二、“民族文化进校园”在汶川县各中小学及职业学校中的开展现状

汶川县位于四川省西北部,居川西北高原和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南部,是全国四大羌族聚居县之一。目前,有关羌族传统文化的传习活动主要是由政府部门推动的,在学校中推动羌文化教育处于肇始阶段。

汶川县现有中小学包括幼儿园共计22所,3所幼儿园(开展文娱活动体现民族文化)、5所中学、13所小学、1所特殊教育学校。根据阿坝州教育局2015年所印发的《阿坝州羌族文化进校园活动方案》,全州的中小学学校可分为三类。一类为标准音点及其周边的北部方言区学校;二类为南部方言区的学校;三类为无母语基础的学校。结合汶川县的羌民族分布情况,本项目组调研的绵威片区学校为“羌族文化进校园”的二类学校。考虑到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可能呈现出的差异性特征,本项目组成员先后对汶川县龙溪小学、绵中学及威州民族师范学校三所不同类型的学校进行了调研。

(一)龙溪小学:以羌歌、羌绣和校本教材编写为特色

汶川县龙溪小学地处汶川县西北杂谷脑河东岸的龙溪沟内,是龙溪乡唯一的一所中心小学。龙溪小学最初建校于1937年,汶川地震后学校坍塌,由广东省湛江市对口援建了现在的新校园。

龙溪小学的“羌族文化进校园”活动被公认为是本县做的较有特色的。在课程设置方面,学校主要开设了传统音乐、羌语会话和羌绣三方面的课程,且开设形式各有不同,其中效果最为明显的是羌歌童声合唱。该校的儿童羌歌合唱团成立于2007年,至今已经坚持了9年。2015年年底,龙溪小学的羌歌合唱团参加了“美丽家园・幸福汶川”文艺节的海选,得到了县、乡政府的重视并赢得了资金支持。在四川省第八届中小学艺术节的表演中,合唱团又荣获了二等奖。此外,该小学一直与深圳市松禾成长关爱基金会保持着密切的沟通联系。儿童合唱团每年都会去深圳表演,参加民族文化分享活动。松禾基金会经常回访龙溪小学,提供技术指导,每年假期还会派音乐教授来培训合唱团的教师和学生。由于有一定的社会资金支持,学校得以长期聘请一位在当地有较高口碑的民间艺人专门负责培训,每周一至周四的下午六点至七点,除非有特殊情况,合唱团成员都会准时参加培训。

羌绣技艺是龙溪小学另一个较为重要的传统文化项目。但学校迄今尚未聘请到专门的羌绣老师,学生的羌绣作品大多是回家后在家里完成的。因而虽然这些羌绣被摆放在学校的陈列室中供来访者参观,但事实上却并非学校教育的结果,而是仍然延续着家庭中的代代相传式的传统文化传承途径。

羌语的学习在龙溪小学尚未纳入到常规性课程中,只是一个学期偶尔会开设一两次课。但龙溪小学在相应的羌语课本和校本教材的编写上却极为突出。该校一位羌族老师主动主持编写了《龙溪羌族会话入门》、《龙溪乡地名录》、《龙溪乡各寨羌语名及地盘业主》、《羌族的人生礼仪》等校本教材。除此之外,该校还与西南民族大学民族学、民俗学、音乐学的师生合作,共同编写完成了《汶川县龙溪乡中心小学乡土教材》。

(二)绵中学:极为有限的兴趣课开设

汶川县绵中学创办于1973年,是一所以寄宿制管理为特色的农村寄宿制管理示范校。学校共有7个教学班,涵盖初中一、二、三年级,262名学生,40名老师。

与龙溪小学相比,中学生的课业压力、升学压力更大,因此总体来看,绵中学“羌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开展的深度、丰富程度比起龙溪小学更要欠缺一些,主要是以兴趣课和课间操的形式展开。与龙溪小学相似的是,这一类传统文化兴趣课在学校的展开也主要得益于一位羌族体育老师的推动。

绵中学于双周开设了兴趣课程,时间分布在星期二和星期四。兴趣课的内容安排结合了当地的民族特色,尤其是羌族原生态锅庄。此外,学校艺体组还将现代韵律操和藏族羌族锅庄相结合,编制了一套课间操――民族韵律操。尽管“羌族文化进校园”在绵中学的开展极为有限,但紧邻“西羌第一村”――羌锋村的地理优势,使得该校学生在羌文化传承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项目组在羌锋村的走访中发现,虽然羌锋村在村貌外观上已经是一个地震以后重建的新村,但在精神文化层面上仍然保留了某些羌族传统文化,例如村里的年轻妇女一边照看小孩,一边绣着羌族绣花鞋,村民们相互之间仍然说羌语。而绵中学的主要招生对象是绵镇、草坡乡户籍的小学应届毕业生,因此,他们在耳濡目染和长辈教授的过程中,也能掌握和使用部分羌语以及刺绣等技艺。在羌锋村村民看来,对传统技艺“根本不需要学,自然就会”。

(三)威州民族师范学校:学生社团自发主导的传承

威州民族师范学校的性质是中专学校,与普通中学相比,没有了升学压力使得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发展兴趣爱好,同时掌握更多的技能有利于今后的就业。因此,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学习具有较高热情,活动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师范学校的学生被普遍认为“能歌善舞”,藏族、羌族歌曲、舞蹈等表演类技艺成为学生们平时学习的热门。威州民族师范学校开展这些民族文化活动主要依托学生社团,由于师范生大多具有一定的文艺特长和功底,因而基本上不像龙溪小学和绵中学需要专业指导老师。当地的藏、羌等少数民族同学会将自己掌握的语言、艺术、手工艺等技艺教授给其他同学,以同学之间互相学习的方式来开展校园中的民族文化传习活动。据社团组织者反应,活动大多集中在每天中午和下午下课以后,学生们参与这类活动的积极性也较高,参与率达到了70%以上。但从学校层面来看,威州民族师范学校并未开设羌族语言课程,一方面是因为学校以培养职业人才为目标,另一方面,该校学生的生源地比当地小学、中学更广,在校学生的民族成分比较复杂,因此统一开设一门民族语言教学课程不太现实。

三、“羌族文化进校园”在实践中面临的困境及其原因分析

从项目组在同一县域内走访的三个不同级别的学校来看,“羌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在各级学校开展的内容丰富程度、受重视程度和实施效果都存在差异,其存在的问题既有该活动在整个西南地区所呈现出的普遍性,同时也表现出了各学校由于地理位置、学校级别、主要任务的不同所呈现出的特殊性。表1概括出了三所学校在该活动中所存在的一些“显性”问题:

此外,若是对学校性质以及学校所处的地理、人文环境进行进一步分析,则可归纳出以下较为“隐性”的特征:

第一,普通中小学与职业学校之间存在的结构性差异,职业学校更重视民族文化的习得。龙溪小学和绵中学为普通全日制小学和中学,学校及学生面临升学压力,而“羌族文化”与升学考试没有直接联系,并且还有可能挤占学生用于学习书本知识的时间。因此羌文化在学校教育体系内并不能很好地推行,学校开设相关兴趣课程的时间极为有限。而职业学校为提高就业率,鼓励学生发挥专长,因此学生们学习传统羌文化的态度更为积极。

第二,在现代文明的“边缘”地区,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更为自然。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地理、现代教育体系与传统文化往往呈现出与“中心”相悖的走向。以国家行政版图及现代教育体系为参照轴,由中心至边缘依次为“汶川县(威州镇)-绵镇-龙溪乡”;然而从羌文化的发展和传承突然来看,龙溪十八寨无疑才是传统羌文化的保留与传衍地,而现代文化背景下的中心――县城恰恰是“汉化”程度更高的地区。从汶川县的三所学校的羌文化传承现状来看,龙溪小学、绵中学的学生由于大多来自周边的羌寨,对羌文化的学习和传承更为自然。

第三,传统文化项目之间发展不平衡,表演类民族文化传承得最好,技艺类其次,语言类传承困难。表演类的项目,如羌歌合唱、羊皮鼓表演、羌族锅庄、莎朗舞等,由于极具视觉冲击力,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几分钟)加以全面展示,更有可能吸引社会关注和为学校赢得荣誉,因此也更能得到学校的支持:而不能在较短时间内集中展现,但却需要花费较长时间训练的技艺类项目(羌绣)往往得不到重视。至于羌语,由于并没有被纳入现代教育制度的考试体系,且即使在羌族地区使用羌语的人也越来越少,功利性和实用性的双重欠缺使其在学校教育中也完全得不到重,正在逐渐被人遗忘。

第四,“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在同一地域内的不同少数民族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羌族的精英们普遍认为本民族享受的民族优惠政策和受重视程度都远不及藏族。藏语的教材编写、课程设置,乃至双语考试体系都已经逐渐制度化、完善化,学校中的藏语学习逐渐与国家的升学考试体制并轨,大大促进了藏文化的传承。譬如水磨中学面向整个阿坝州开设了初中和高中的藏汉双语班。与藏族相比,羌族在现代文明体系中显得更加边缘化。此外,羌语的地区差异很大。目前的羌语教材是由茂县的一位老师参考国际音标编写的,因而茂县所在地的北部方言就成为标准羌语,但汶川县位于阿坝州南部,与北部方言相差较大,因此这样的标准教材难以在汶川县各中小学使用。

四、教育主管部门的举措与意见反馈

根据州教育局下发文件的通知要求,汶川县教育局于2015年3月12号制定下发了《关于印发汶川县羌族文化进校园活动方案的通知》。在这之前,教育局在建设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县的“四个发展”要求中,其中有一个就是“特色发展”,这与后来的“羌族文化进校园”所指基本一致,其目标是形成“一校一品”的特色。县教育局也认识到了羌语在各个地区的差异性,因此明确提出了三个分区。一类是标准音点及其周边的北部方言区学校,主要包括茂县、黑水、松潘;二类是南部方言区的学校。汶川县、理县就属于南部方言区,汶川县的雁门乡、龙溪乡、克枯乡、绵镇是羌族的主要聚居区,个别村寨还保留着自己的语言。而下半区从草坡开始,虽然当地人是羌族,但几乎已经没人使用羌语了。三类为没有母语基础的学校。对于有语言保留的片区,教学中对语言的教学要求更高一些:对于没有母语基础的片区,对语言要求就低一些,教学形式着重于表演形式的活动和文化部分的讲座。

县教育局的相关负责人对“羌族文化进校园”的情况掌握大多来源于各个学校上报的材料,即使偶尔下乡到学校视察,也是旁听一两节观摩课,缺乏深入细致的长期观察和了解,由此导致其制定的“方案”与实际情况有所脱节。“羌族文化进校园”总体来看是由“州县乡镇学校校长教师学生”自上而下层层推进,但真正落实到与学生互动教学方面的则是最基层的教师。因此教师是否熟悉羌族文化,是否对此抱有热情,以及是否具有很好的课堂教学能力成为影响到这类活动实施效果的关键。以龙溪小学和绵中学为例,“羌族文化进校园”之所以在两校坚持开展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主要是得益于两所学校各有一位来自于羌寨,对传承羌族文化抱有极大热情的教师,他们不计报酬和时间担当起了学校中此类活动的引领者。但在实践层面上,具体负责教学的老师却处于科层制体系的最末端,而教育局制定出的“方案”则较为脱离实际,可操作性并不强。

五、关于推动“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几点建议与对策

(一)主管部门应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推进师资队伍建设和校本教材编写等工作

首先,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快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和文件,每年拨出一定的专门款项用以促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校园中的推广。其次,要保证“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的稳步推进,教师队伍建设是先决条件。教育部门一是可以通过相关政策吸引优秀的具有某项专长的外聘教师,二是可以定期组织,对在岗的音、体、美等特长教师进行培训,以提高教师队伍本身的民族文化素养。对外聘的民族文化传承人,要给予适当的报酬并授予相应的荣誉称号,以鼓励其进校授课的积极性。教材编写不能搞全州通行一套教材的“一刀切”方法,各学校应结合各自特色,自身条件,做到校本教材“统一编写和有针对性的改动”相结合:小学中学有序衔接;教学目标划分出高和低,较高层面的目标趋于统一,较低层面的目标和各校的具体目标可以有所差异。此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民族文化教育阶段性脱节,目标差异过大,执行标准不一致。

(二)制定明确的考核和激励机制,推动形成民族文化“学有所用”的社会氛围

从目前汶川县的“羌族文化进校园”活动来看,由于缺乏明确的考核机制,导致学校里开展的相关活动缺乏一致性和连贯性,民族文化的传习甚至成为接待相关领导和来宾考察时的“面子工程”。因此,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制度,建立和健全相关鼓励引导机制,有利于保证该项活动持续地、长期地开展。

传统民族文化由于本身并未纳入中小学升学考试的范围,因此在家长和学生中形成了学习传统文化“无用”的观念。政府、教育部门和学校应该合力营造出一个民族文化“学有所用”的社会氛围,尽力转变学生和家长们认为民族文化无用武之地的悲观态度。譬如在羌族聚居地区鼓励当地人说羌语、用羌语;在行政和事业单位聘用人员时对熟悉羌文化的应聘者予以优先考虑:对于在开展“羌族文化进校园”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学校和个人,应授予荣誉并公开表彰等。多渠道地建立各种激励机制,有利于激发不同行业的人群学习和传播羌文化的热情,从而使当地学生意识到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

(三)加强校际合作交流,尝试与教育科研单位对口合作

四川省的“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才开始启动,汶川县内各中小学校尚处在探索阶段,加强校际合作有利于各校互相学习经验,吸取教训和交流成果。校际合作不应局限于同一行政范围内、同一性质的学校,而应鼓励当地学校走出去,与这类活动开展较为成功的学校进行交流。此外,当地学校还可以与一些民族院校、教育机构和科研机构等结成对口合作单位,当地中小学可以为这些单位提供鲜活的教学案例,而对方则可以提供咨询和建议。

六、结语

在现代文明背景下,以为“文明-发展”榈枷虻难校教育势必是以西方教育体系作为教学主要内容和考核标准,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在现代体系中几乎缺位。所幸的是,目前国家及民族地区的教育主管部门已经意识到了这样的问题,并正在尝试通过“民族文化进校园”等活动改善这一现状。

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第4篇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室内设计;传承

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形势加剧的当下,国际交流中对于文化的界限变得模糊,大量西方文化开始渗透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就室内设计而言,越来越多的室内设计缺失了对文化内涵的把握,从设计风格上趋向于西式或是混搭,缺乏一定的设计内涵,整体设计流于表面形式,这对中国室内设计的发展是不利的。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从古代的园林设计到建筑设计中都能找到中国传统文化的身影,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如何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发展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室内设计是我们所要探寻的重点。

1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室内设计的关系

1.1中国传统文化的涵义

1.1.1中国传统文化的性质

中国传统文化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从本质上来讲,中国传统文化即包含了中国人文历史上下五千年中的一切具有文化识别性的物质和精神。我们把中国传统文化拆开来看,其主要具有两个特性:①它的“中国”性,不同的民族诞生了不同的文化,而中国文化是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这是独一无二的;②它的“传统”性,这包含了文化历史中上下五千年里的所有文化遗产,是从历史中剥离出来的,具有民族特色和历史溯源的文化。

1.1.2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五千年的发展史,因此其内容庞杂繁多,但总的来说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种。两者都包含甚广,在此不作赘述,我们仅以建筑设计方面的传统文化简单举例。传统物质文化中包含有:中国画、对联、书法、雕刻、龙凤(其它)纹等等,传统精神文化中则包含了百家学说以及古人在建筑设计中的理念学说等等,这主要影响了现代室内设计的设计理念。

1.2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室内设计

在中国历史发展中,建筑设计风格在世界建筑设计史上是独树一帜的,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艺术结晶。任何时代的建筑室内设计都能反映出当时的历史环境和时代背景,尽管由于社会需要,部分建筑的整体风格有所差异,但其所包含的设计理念和内涵都是一致的。在我国文化发展史上,不同时代的文化都对当时的建筑室内设计形成了统一的影响。依附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在中国建筑室内设计发展史上,也造成了不同的时代建筑。传统文化对室内设计的影响,是无论如何都分不开的[1]。①特定的民族、地域、环境等等都会影响文化的诞生,而在漫长的发展史上,不同的时期会诞生不同的文化,但不可否认的是,不管什么时代的文化或什么样的文化,都会对当时的建筑室内设计形成一定的影响。②就设计师自身来说,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难免会对传统文化有着自身的偏好和喜爱或者是不自觉地受到传统文化的感染和熏陶,那么在室内设计中就会不自然的把传统文化应用到其中。所以说,而传统文化对现代室内设计的影响也是十分重要且不可或缺的。

2中国传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传承与应用

2.1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传承方式

2.1.1中国传统物质文化的传承

中国物质传统文化应用于现代室内设计中时,可以分为直接应用和间接应用两种方式。一些中国传统物质文化,直接应用于室内设计中,既不会打破现有的室内格局,同时具有传统家居中的美感,在对传统物质文化应用时,应该注意平衡点的把握,避免不伦不类。如在室内整体风格设计上,以传统木质结构为主,家具采用传统木质家具,在装饰上以中国书画、对联等为主,古人讲究留白,所以墙面装饰不宜太多,在隔断上采用屏风会显得更具层次感,桌面墙柱等的纹饰,可以参考中国传统建筑设计中的纹饰,做出仿古设计,从而形成整体中国传统文化风格的设计。而在间接应用形式上,在对部分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上应该避免生搬硬套,而是在传统文化中寻求与现代室内设计结合的平衡点,让传统文化以新的形式焕发新的生命力,同时也是对现代室内设计创新发展之路。现代室内设计中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中进行取源,然后通过设计者自身的创意与现代室内设计相结合,进行多元化的衍生和创新,形成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新文化元素,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新的解读和应用[2]。

2.1.2中国传统精神文化的传承

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对中国传统精神文的化的应用主要分为两个思想的传承。①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应用,中庸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思想内涵。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受到儒家思想影响的设计理念是我国建筑设计发展史上的基本思想。如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对于设计风格的要求是自然和谐、统一有序,对建筑设计和装饰风格上讲究一点即可,避免不做装饰而过于清寡,过于装饰又显得杂乱。中庸思想更多的是强调自然,而在室内设计中同样包含了这样的设计思想,在对墙面的装饰上,以大范围的留白为主,只有一张画或书法做装饰,在家具的陈列上也以简单为主,避免过多的摆设,这些都是对自然中庸思想的应用。②对道家思想的继承与应用,道家思想崇尚清静无为,所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对道家思想的应用也随处可见。阴阳之说的应用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尤为明显,避阴而从阳,在对建筑的设计和室内装饰的摆放改变室内家居环境。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常在门口位置处设计屏风,给人以虚实相间的印象,同时在整体家居的风格上,显得更具层次感[3]。

2.2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在长久历史发展中,中国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在现代室内设计中,诞生了多种不同的应用形式。书画是现代室内设计中较为常见的应用形式,对书画文化的应用,不仅可以营造出中国传统室内设计的空间美感,同时也能显示出居住者丰厚的文化底蕴。如在一些书香世家或者大家族中的室内装饰中,常见的就是墙上裱挂着一幅古今名士的字画,不仅具有中国风的美感,同时也有一定的艺术性,也昭示了主人的门第身份[4]。另外,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对传统图纹的应用也相当多见,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图纹的解读和应用表达着人们对于幸福、吉祥、希望等美好事物的畅想。因此,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对于传统图纹装饰的应用是较为常见的,在室内墙面、构造柱、木质家具等地放对传统图纹装饰加以应用,不仅是对艺术美感的追求,同时也是对幸福生活的愿望与追求。

3结束语

综上而言在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室内设计的传承中,要求的不仅仅是流于表面的设计形式,更多地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继承,在对内涵继承上的意义要远远大于对其物质形象的继承。从大局上来说,现代室内设计上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从实际意义上来说,这也是对我国现代室内设计行业发展的推动,更好地在国际上展示我国室内设计的实力。当然,在这种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中,现代室内设计也应该注意对传统文化的变革和创新,这不仅是对现代室内设计发展的负责,同时也是对传统文化生命力传承的负责。

参考文献

[1]张睿.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传承[J].山西农经,2016(02):108.

[2]谭秋华.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传承[D].南京师范大学,2014(05):146.

[3]李梅红.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传承和运用[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02):166~167.

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第5篇

近年来,周炜每年要回,到农牧区做实地调查研究,经常要待好几个月。“和平解放60年来,不仅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群众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藏族传统文化也在现代社会中得到很好的传承。”周炜说。

独特而又开放的文化

周炜认为藏文化是一个很大的概念。一方面是有历史文献记载的有形文化,如民俗、服饰、文学、佛教、雕刻、唐卡,还包括它的建筑艺术(寺庙的建筑艺术和传统的建筑艺术)等;另一方面是无形的文化,包括藏族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与歌谣,也包括藏医中没有记录下来的药方,手术治疗技术,比如老藏医多年来总结的药方和诊疗方法等。

“藏文化内涵非常丰富,一般认为它是包含政治、经济、语言、文学、宗教甚至法律等在内的一个综合的文化。在藏文化里面,最有特色、最能够吸引人的,应该是藏传佛教。”周炜说。

藏族有文字的历史,从公元7世纪到现在有1000多年。它的发展是综合的,像内地汉族文化一样,是由各个因素构成的。“藏族传统文化的形成,受到中原和尼泊尔、印度的影响。寺庙的建筑、雕塑、宗教仪轨等都有很多印度、尼泊尔的风格。”周炜说,“在宗教文化上,有两个源头,又吸收了自已传统的东西,以苯教文化为核心,最终吸收兼容了尼泊尔、印度和中原的东西。”

从区域上来看,藏文化具有许多兼容性。“藏族从来都是开放的民族,易于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精髓,既派出去学习别人的东西,也请其他民族的高僧大德来讲学。在吸收兼容其他民族文化精粹之后,千百年来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性。”周炜说。

周炜认为,藏文化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在现代社会中,这种独特性又得以很好的传承。

藏族文化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与发展

谈及藏文化的保护,少不了要谈到藏传佛教方面的保护。周炜认为,国家在这方面的保护是有目共睹的。他向记者说起他接触较多的两个方面:

一是对寺庙的复建和维护。

60年来,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在复建、维修藏区寺庙方面,“所花的钱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多”。周炜说:“所有寺庙的壁画,年久失修后就脱落了。解放后,国家对经堂的维修,对佛像、壁画等的维修都做了很多工作,其中包括布达拉官、大昭寺、扎什伦布寺等寺庙的维修。”

二是对《大藏经》的对勘再版。

早在1987年,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专门在成都成立《大藏经》对勘局,负责将德格版、纳唐版、北京版等版本的《大藏经》进行对勘然后出版。“保护藏文化,很重要的一点是再版《大藏经》。可以说,历史上,没有哪个中央政府能出这么大的力来对勘《大藏经》。”周炜说。

前几年,周炜拿着即将出版的《大藏经》前往藏区征求意见。在乃穷寺,给当时寺庙的一位老活佛看了《大藏经》。活佛拉着他坐在他身边,对他们对勘《大藏经》很感激。“在藏区,能坐在活佛身旁是很高的礼遇。”周炜说。

语言的发展是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基础。“中国对藏族的语言权益和语言发展的保护,也是走在世界的前列。”周炜说。

周炜曾于2003年至2005年参与一个国际项目,主要研究中国少数民族的语言权益和语言发展的保护。周炜对比了挪威北极圈内撒迷人语言权益的保护。“我们立法虽然较晚,但在实施和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做得比他们好。”

据周炜介绍,1988年,自治区颁布有关发展藏语文的实施细则,当年自治区做了三件事:一是在教育系统实施藏语文教学的办法,建立双语教学系统;二是在办了好多实验班,政府甚至要求的汉族干部学习藏语言,鼓励汉族人去学习藏语;三是在法律程序、所有官方文件、出版物、新闻媒体上都采用了藏文。“在大街上,所有街道、商铺、机构等的名称,从来都是藏、汉、英三种文字。”周炜说,“藏区都有自己的广播电视台和电台,每天约3个小时。地区有、县里有、乡里也有。”

1951年之前,藏族教育大部分都是传统的寺庙教育。普通农牧民和农奴子弟都很难接受教育。目前,整个依然保留传统的寺庙教育,发扬寺庙经典教育的传统,但同时也引进更多的现代学校,给更多的普通藏民提供教育机会。“像藏族学生从小学到大学,都要学藏语,而我们汉族学生到大学就不开设专门的汉语课。”周炜说。

建筑是文化的载体。周炜介绍道,在建筑方面,保存了八廓街传统的结构,但融入了现代元素,如利用现代的建筑材料等。博物馆、新大学的整个建筑风格,保持了传统,但又融人了现代元素。“那些建筑都是藏式的,非常漂亮,但又是现代的。”周炜说。

在采访过程中,周炜一直强调,保护藏文化只有与人们的生活方式相结合的“活保护”才是有生命力的保护。

周炜比较欣赏藏地出现的朗玛厅。“这是很典型的现代生活方式下藏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他说,朗玛厅实际上是年轻人喜欢的娱乐场所,但在这里能把藏族传统歌舞展现出来。这种保护,不是一种简单的政策上的、法律上的保护,应该是一种活生生的保护,让老百姓参与其中。这种现代生活方式还体现在藏族服饰上,现代的藏族服饰既有藏族传统元素,在材质上又符合国际上保护动物的要求,采用其他材料代替皮质。

周炜认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不是一句口号。“在理解、尊重这个民族文化和传统习惯的基础上,同时知道其传统文化的价值。”周炜说。

经济发展为文化保护和发展奠定基础

在全国各地的对口援助下,在藏族人民的努力下,21世纪以来,经济得到很快发展。“已连续七八年保持12.4%的经济增长速度。2010年,的GDP已达500亿元人民币。8年来,中央政府在投入项目超过5000个,总投入1500多亿元人民币。”周炜说。

周炜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自治区在对藏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方面,就有了更强的财政支持。

“在语言的保护方面,没有经济、社会的发展,要建立一套具体的教育体系是很难想象的。”周炜说,“贝叶经的保护和格萨尔史诗的抢救性保护,都需要强大的财政做后盾。”

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第6篇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服装设计;传承;发展

当前,中国的综合国力越来越雄厚,国际交流合作日渐增强,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传播,越来越多的国外友人已经能够熟练的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这给国内服装设计者带来了全新的挑战。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在现代服装设计中得以良好的传承与发展,同时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又突出现代化设计理念,这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

1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中富含强烈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同时还体现了中国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特定民族的生活习惯与审美观,具有众多的纯真、质朴、平淡的符号化视觉语汇及与独具特性的视觉审美视点,通过艺术化的手法概括了文化的特征。我国的剪纸、绘画、书法、音乐、戏曲等均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发展起来的,具有典型的创造意义,体现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底蕴。传统艺术是民族不可或缺的重要财富,其散发着强烈的乡土气息、丰富的艺术内涵及深刻的历史印记,成为了现代人的关注焦点,为设计者的创作提供了灵感。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注重天人合一的美好境界,因此现代服装设计中将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共处作为了主要目标,全面反映了审美活动的自由性、创造性,其中,美与艺术可以是写实的也可以是虚拟的。

2现代服装设计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诸多的优秀传统文化,为广大设计者的艺术创作提供了灵感。在历史的沉淀下产生了大量的哲人思想,给后人良好的思想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使我们深刻思考。中国传统文化经过长期的发展产生了多样化的表现形式,而且大部分的传统元素能够从当前的思维角度进行诠释,通过现代化的语言形式对传统文化的众多表现形式进行充分详细的解读,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为现代服装设计提供了优秀的素材。不可否认,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直接决定了民众的审美观念与创作观念。服装设计者在利用传统文化的渊源及民族服饰的风格特点来反映现代服装现象与现代化的服装设计风格时,我们能够清晰看到,现代服装是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而形成的产物,对传统文化具有较好的延伸性,为了提高服装设计的艺术表现力,丰富的文化内涵是重要支撑,一个作品如果缺乏文化沉淀,那么其就毫无灵魂所在,暗淡无色。所以传统文化具有的真善美特征在现代服装设计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传统文化的艺术性为现代服装设计提供了无尽的创作灵感。民族化中涵盖的不同时期共有的超时代特性是广大设计者永恒不变的追求,我们应传承前辈们的艺术创新精神,传承传统文化的优良内涵,在传统的基础上加强创新,确保传统与现代的紧密联系,以此设计出个性化、风格独特的服装款式。我们应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不能一味地以传统民族服饰为参照物,应充分考虑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民族精神和灵魂。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服装设计的语言也必须有所改变。服装设计应围绕当前民众的审美需求与对衣服款式的要求进行,而这就需要设计者及时了解时尚界的焦点,并以此为依据展开自己的设计,充分反映民众对时尚生活方式的看法,整体设计以生活方式为根本。

3在传承中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艺术文化具有多元化的形式和内容,将其运用到服装设计领域能给我们带来诸多的启发。实际设计过程中,应以现代化设计理念及设计手法为中心,从现代思维方式与生活方式角度出发,在服装造型、色彩、面料的选用上融入一定的时尚热点,以突出具有民族特色的服装设计,充分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通过改良、借鉴、传承与发展来促使其产生现代化的形式,最终设计出中国特色显著的服装作品。因此全方位掌握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艺术性,并与现代艺术密切的融合,这已经成为了广大设计者永恒不变的追求,应加快实现步伐。

3.1对传统文化加以改良设计

具有中国特色风格的服装作品,并非只是盲目的分析研究民族服饰特点,而完全忽视了当前的流行趋势,每个民族文化之间都有一定的融合与碰撞,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设计大批反映中国特色,且具有世界性、时代性的服装。虽然东方与西方国家所遵循的服装设计理念各不相同,但两者还有一定的融合之处,通过汲取双方的成功设计经验,使本民族服装更加的具有活力与时代性。对传统文化的借鉴其实就是重新认识与创造传统素材,涉及了传统文化内涵的调整、表现形式的转换,设计者应将能够带来良好创作灵感的传统因素渗透到自己的设计中,掌握传统因素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的提炼,再采用科学合理的、满足现代社会要求的表现形式予以表现。比如我们最常见的旗袍,其原先是满足女子的服装,最开始的造型款式并未将女性的完美身材展现出来,整体服装缺乏形象美。辛亥革命后,中国旗袍尝试着融入西方女装的服装设计理念与现代化人文精神、造型艺术特点等,无论是旗袍的造型款式,还是制作工艺均得到了较大的改进,中西女装优势互补,给人眼前一亮。经过改良后的旗袍能够凸显女性的完美身材,进一步缩短了旗袍的长度,将衩开得更高,更有一批旗袍大胆尝试无袖、低领的款式,使女性的形体美展现得淋漓尽致。借鉴西方的服装造型款式其实就是融合了西方的传统服饰文化,同时也传承和发展了本民族传统服饰文化。

3.2提取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创造

中国传统文化及艺术是极为宝贵的财富,为现代服装设计、其他类型的设计带来了多元化的表现形式与高品质的素材。我国基于传统元素形成的产物特别多,比如著名的唐三彩、水墨,或者亭台园林等都能调动设计者的创作灵感。我们从“天意·梁子”的主题“濡”中可以看到,吸收了中国书法领域内纤毫、墨水与宣纸间的轻灵接触,将搭配合理的纤浓度的形式美与神韵美予以了充分展现。通过采用这一元素符号,在给人带来视觉享受的同时,还表现了中式的生活美。中国元素是传统文化的中心,在现代服装设计中占据重要地位。对于传统服饰,设计者可以从中得到不同时代下生成的配色、材质、图案、工艺。光泽艳丽的中式面料、丰富的民族色彩、寓意富贵的牡丹等中国吉祥喜庆的传统图案是民族文化的重要元素,受到了广大现代设计者们的青睐,均纷纷运用于自己的服装设计中。通过切割、变异等方式对传统图案元素进行一番重组,从而实现独具特色的效果。比如有的设计者借鉴了晚清时期的龙案苏绣,该元素和西方先进装扮有机融合,表达了现代生活对传统情调的恋恋不舍。实际设计时,龙纹不象征任何东西,没有九五之尊的寓意,只是以一种图案的形式出现。运用传统元素过程中,应从全局角度出发,通过一种格调将服装造型、服装色彩、服装图案、服装装饰物和穿衣人的形态等统一起来。根据当前人们的审美需求,注重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从而设计出大量的反映中国传统特色且与时代同步的服装作品。

4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服装设计者应始终将传统文化作为源泉,通过现代化的设计理念对中国传统元素进行运用与重组,渗透多元化的艺术风格,充分反映本民族的风土人情、韵味,从而设计出具有中国特色又满足时代要求的服装。只有这样,中国传统文化才能通过服装更好的传承与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陈佳.浅谈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服装艺术中的运用.读天下[J],2016.

[2]韩慧.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艺术品鉴[J],2015.

[3]谢勇.试论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鸭绿江月刊[J],2015.

[4]薛阳.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因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艺术科技[J],2012.

[5]卢禹君.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艺术教育[J],2016.

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第7篇

建筑,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所展现于地平线上的一种巨大的空间文化形态,是人类按一定的建造目的、运用一定的建筑材料、把握一定的科学技术与美学“语汇”所进行的大地营造。这种为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所构成的建筑,同时又反过来表现人自身,这就是建筑的文化性。中国传统建筑深受中国传统的社会哲学、美学及特有的环境气候条件的影响,形成特有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

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的时空观念。中国人一向认为人与自然是血肉相连、同构对应的。远古时代,人们对无法预测的自然环境感到恐惧敬畏,归结到“天”上。为了得到“天”的庇佑,竭力寻求“人”与“天”之间的联系,产生了“天人合一”的观念。道法自然的道家思想哲理应运而生。远古的祭坛、明堂、神庙等建筑都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理念。二是阴阳有序的世界观。由于受天人合一的观念影响,就产生了阴阳五行说。中国建筑受这些思想的影响从建筑方位来说也是有主有次,上古对太阳的崇拜形成了日出日落之方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认识了天体,又产生了朱雀、玄武、青龙、白虎之说。建筑位置也随方位区分形成左先右后,东尊西卑的观念。建筑以南为上,以东为上。三是严肃的伦理观念。中国传统建筑的平面布局是中轴对称的。无论是宫殿、坛庙、陵寝及民居建筑布局,都是井井有条,这些建筑形制把儒家宗法制度体现得淋漓尽致。四是以物托意,祈求美好。中国传统建筑设计上,用数的象征、形的象征、物的象征来表达人的思想,例如天圆地方、阴阳尺数等来表示人与自然的联系,寄托古人的理想。

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有着哲学的辩证关系。传统文化代表过去,但从发展的观点看,传统文化又是过去的现代,现代的古代,现代是由古展而来,又是未来的古代。所以,现代建筑文化不可避免地要在传统建筑文化的基础上发展,现代建筑总会不同程度受到传统建筑文化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新材料,新技术对建筑的影响极大。现代建筑正逐步走向国际化。目前国内某些地区盲目追求现代,割裂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以至于城市建筑失去可识别性,形成“千城一貌”的尴尬局面。人们已经开始意识到,并通过现代的技术手段,使传统的建筑文化重新活跃起来,传统的建筑文化正逐步转化成适合现代建筑的建筑文化。纵观我国当代建筑设计中对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全面再现传统建筑文化。现代建筑装饰中,一些建筑由于年久失修已经失去,人们为了复现这些建筑风格,按照建筑的原样建成复古新建筑,传统商业建筑空间及建筑装饰被重新建造。在设计中运用传统的平面布局、空间、外观以及细部,严格遵循古建筑法式,简单再现历史。这样传统商业空间建筑装饰被全部搬迁运用到复古新建筑上。例如北京王府大街的小吃街就是传统商业建筑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复古再现。几乎所有原来建筑的装饰都用了,挂落、栏杆、柱头,招牌、幌子,应有尽有;色彩质感基本上和原来一模一样,完整地再现了原有建筑的风貌。

二、以古建筑有代表性的“视觉模式”作符号,局部运用到现代建筑中。这样做既不影响整体,又可避免传统与现代多方面的矛盾。这些符号局部地运用到现代建筑设计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屋顶符号的运用,在现代建筑设计中,传统的大屋顶以及屋顶装饰符号被点缀在建筑的屋顶和檐口,例如顶部的兽吻,起翘的屋檐,饰有琉璃瓦的小檐口等。二是门窗、隔扇这些传统建筑符号在现代建筑空间中的运用,在现代建筑空间中,一扇古门、古窗,一方隔扇点缀在现代建筑空间中,能使整个建筑空间产生意想不到的意境。三是梁柱这些承重建筑结构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现代仿古结构的大跨度、大空间的建筑结构依然离不开梁柱结构。四是天花藻井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运用。现代建筑天花装饰采用现代的装饰图案,结合传统的藻井形式,使现代建筑更具装饰效果。五是传统色彩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运用。色彩在古建装饰中十分重要。它既能造成宫殿的鲜艳浓烈环境,又能营造出江南园林淡雅朴素的意境。这种传统的色彩配置在现代创作中大有用处。六是传统装饰陈设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传统的建筑陈设装饰包括家具、古董、器皿等。这些元素在现代室内空间环境营造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在会客厅内放置一款做工精致,图案精美的花台与茶几,会带来古香古色、意境深幽的美妙效果。上海的中餐厅有些就成功运用了中国元素。如地处陆家嘴的黔香阁,就以清雅而闻名,其设计层次分明,错落有致,曲折的回廊将室内空间划分为几块。顶上的古式宫灯隐伏在灾木椽之内,线条简单,但却把现代感融入了古典,基调是简约的古雅,营造出古朴、典雅的传统文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