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科研经验分享(合集7篇)

时间:2023-06-18 10:35:51
科研经验分享

科研经验分享第1篇

中图分类号:R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2)12-0001-02

随着知识经济和全球化时代的到来,进行科技基础条件的优化与整合,建立开放、共享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逐渐成为科技竞争的焦点之一,并在实现科技跨越式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提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是科技创新的物质基础,是科技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障,通过有效配置和共享,服务于全社会科技创新的支撑体系”,“建立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共享机制,建立有效的共享制度和机制是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取得成效的关键和前提”。北京市中关村科技园区投入巨资建成了生物医药专业孵化器,探索了一条与国家重点实验室合作、服务市场的模式[1];福建省在科技条件平台建设过程中,注重与国家平台的对接,同时侧重为本省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有效支撑[2]。在理论研究方面,有学者对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总平台和子平台的角色[3]、平台共享机制内涵与构成[4]进行了研究。这对中医药领域建设共享服务平台都有很好的借鉴意义。笔者拟以中国中医科学院研发实验服务基地为例,就共享服务平台建设,增强对外研发服务能力作一阐述。

1 面对中医药行业需求,建立专门的中医药实验研究共享平台

中国中医科学院长期致力于中医药领域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2006年3月,经科技部、财政部、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成立了大型科学仪器与设备共享平台“医学实验中心”,目前平台已由2006年的零设备,发展为拥有涵盖光学及电子成像设备,物质分析检测设备,生理、生化检测设备,分子生物学相关设备等中医学基础研究必备及前沿的仪器设备的共享实验综合平台,为中医药科研与共享服务提供保障。

根据平台发展规划,结合人才学科背景及中医药自身特点,平台建设发挥跨学科跨领域综合研究的优势,以中医药干预重大疾病及中医关键科学问题为切入点,成立中医药干预重大疾病基础研究平台及中医关键科学问题基础研究平台,以提高共享实验平台整体水平,促进平台科研与共享服务的同步跃进。目前设有机能、分子生物学、四诊、物质分析、形态学及微透析6个实验室。机能实验室主要承担生理学、药理学及病理生

理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开展心脑血管、代谢、肿瘤等重大疾病的方药筛选及其配伍原理研究,方剂药效学评价及作用机制探讨。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从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角度探讨中医证候的生物学基础,开展中医证候的细胞因子研究、信号转导通路分析、抗体功能解析、蛋白质相互作用、单核苷酸多态性研究、新药开发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四诊实验室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适用科学技术,在中医四诊信息采集、分析技术与方法方面开展研究工作。拥有脉象信息采集和分析系统等特色技术和设备,其中“高精度智能机械手中医脉诊信息采集分析系统”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物质分析检测实验室主要任务是开展中医药研究中相关物质的定量、定性分析及结构鉴定工作,为中医理论研究、中医药代谢组学、药动学、中药复方药效物质成分分析等科学研究提供高标准的实验平台和技术支撑。形态学实验室主要开展动植物组织细胞及相关物质不同层次的形态学方面的研究,能够从组织到细胞、从宏观到微观,实时、多参数研究观察待测对象,为开展中医藏象、证候、针灸经络、中医诊断学及中药、方剂等领域的科学研究提供形态学技术支撑。微透析实验室主要开展中药微量多成分的体内过程、中药复方药代与药效动力学的相关性检测等研究工作。

目前,平台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仅2011年,医学实验中心大型设备为中心及兄弟单位的77项部级课题、28项省部级和34项院级课题提供服务30278.25 h,其中,对外服务时间为5166 h,对院内各单位服务时间为25112.25 h,比2010年同期增长12.5%;服务课题总数139项,比2010年同期增长39.0%。为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各实验室都积极引进和研发新技术,开发了细菌生物膜技术、高频率超声影像系统、同步测量心肌细胞的收缩和钙离子变化技术等。

2 不断完善和深化共享实验平台建设

中国中医科学院在平台建设过程中,不断完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相关实验功能和关键技术,本着“整合、共享、完善、提高”的原则,合理优化配置全院的科技资源。从2009年开始,承担“首都科技条件平台――中国中医科学院研发实验服务基地”工作,致力于整合全院资源、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基地运营机构医学实验中心探索在不改变现有体制的框架下,对内部科技资源管理制度进行改革,实现工作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两个突破,使资源所有方、运营方和服务方实现利益共享,多方共赢,使科学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显著提高;并力求探索更为先进科学的资源管理经营模式,从真正意义上盘活科技资源,支撑科技创新。该基地运行3年来,从资源的内在价值属性出发,把握科技条件资源共享的本质,对条件平台、服务基地、共享机制的内涵、构成、形式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按照中国中医科学院总体工作部署,结合运营机构医学实验中心的具体情况,对组织机构、运行机制、管理制度进行了完善。

《中国中医科学院发展“十二五”规划》中也提出了平台建设的目标:扩大“首都科技条件平台――中国中医科学院研发实验服务基地”规模、加强中医药实验研究平台建设,通过创新管理机制,为中医药现代研究提供技术服务,提高我院仪器设备的使用和共享程度。

该基地通过政府引导、机制创新,充分发挥中国中医科学院的人才、技术及资源优势,将实验、检测服务与技术研究与开发有机结合起来,以满足企业自主创新过程中更深层次的服务需求。2011年,中国中医科学院研发实验服务基地新增开放科学仪器设备126台(套)、价值5683.15万元,新增开放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16个,已经累计向社会开放仪器设备669台(套),总价值约2.52亿元。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基础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中药药理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等全面向社会开放。

3 完善功能平台,增强对外服务能力

为增强中国中医科学院研发实验服务基地对外服务能力,在基地管委会的协调下,根据各成员单位主要领域的不同,分为中药研究平台、临床研究平台、文献检索平台、基础研究平台等涵盖中医药研发各个领域的功能平台,为企业、兄弟院所提供一站式服务。①专家咨询及信息服务。拥有科技部基础性信息平台、中医药信息数字化实验室(三级)、中药新药研发综合数据库、药物研发专家库、中国中医药文献检索中心等信息服务系统,提供市场调研、检索查新、专家咨询、专家论证等相关服务。②中药新药处方、处方设计优化。建立基于专家群体经验智慧,利用复杂系统熵聚类、隐变量和扩展熵的聚类等数据挖掘技术平台,病证结合的药效学评价模型,计算机虚拟筛选以及高通量、高内涵筛选技术平台。能够进行处方转让、原料药物开发、有效部位及有效成分的配伍优化。③中药资源开发与利用,中药资源研究中心、生药分子鉴定实验室两个三级实验室,建立中药材生产环境与质量评估技术平台,对中药资源及种植环境进行评价与开发。④中药化学解析、合成及生产过程质量控制,基地拥有中药过程控制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中药复方新药开发国家工程中心、中药质量标准化重点研究室、中药化学三级实验室,具有化学提取、分离、成分鉴定、合成、质量标准控制技术体系,可提供天然活性产物分离、纯化及分析,对照品制备,先导化合物结构优化设计与合成,生产工艺优化,质量标准和控制等检测服务。⑤中药制剂工艺优化及应用开发,基地拥有中药制剂三级实验室,形成中药制剂工艺应用开发平台及适合于中药特点的新制剂评价平台,可对中药制剂工艺实行优化,并且开发应用新的中药剂型。⑥中试放大及药品加工生产,中药制备过程的多指标在线检测平台,可完成提取、分离、纯化、浓缩、干燥的中试、放大及其多指标在线检测。⑦中药药效学评价,建立中药复方药效评价及机理研究平台、病证结合的药效学评价方法和技术体系,能对药效学研究方案设计、新药药效试验方案咨询与论证、药效学指标选择与评价、药物作用机理研究等提供服务。还可以提供中药安全性评价、中药药代动力学分析、中药新药临床评价等对外研发服务。

4 资源共享,多方共赢

该基地自建立以来,一直注重宣传推广工作,建立了基地网站(http://),并安排专人负责。与领域平台以及总平台顺利完成对接,成为基地品牌宣传以及能力展示的综合窗口。2011年,基地办公室多次参加中国中医科学院组织的大型活动,向与中国中医科学院联系的各科研机构与企业广泛宣传。深入南京、重庆等多家科研机构,进行了不同层面的宣传展示,基地的经营模式、运营能力、研发能力得到广泛认同,建设首都科技条件平台,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的“北京模式”得到了充分肯定。此外,配合北京市科委参与平台组织的各种宣传展示活动,在第全国发明展览会上,该基地运营单位――医学实验中心的参展项目“高精度智能机械手中医脉诊信息采集分析系统”荣获银奖,极大地调动了各成员单位参与基地宣传展示活动的积极性。

基地办公室汇总整理研发服务技术链条,多次组织专家论证,确立了涵盖“新药发现、处方优化、质量控制、工艺优化、中试放大、药效评价、安全评价、药动学研究、临床评价”等环节的中药研发服务链,基本能够满足多数中医药研发机构不同层次的需求。

平台建设和资源整合日益受到关注,很多院所在公共科技服务平台构建[5]、文献资源共享[6]、管理机制创新[7]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绩,中国中医科学院研发实验服务基地在借鉴相关院所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对组织机构、运行机制、管理制度进行了完善,已经形成了与院属各二级院所之间的联动机制,基地建设促进了中心乃至中国中医科学院科学资源管理模式的变革,为盘活科技资源、增加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开展资源整合与共享贡献了力量。

参考文献:

[1]中关村生物医药园.搭建科技条件平台,培育生物医药产业[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6,26(6):113.

[2]郑庆昌,谭文华.试论地方科技条件平台建设的定位[J].科技政策与管理,2006(6):46-48.

[3]王莉,胡高霞.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总平台和子平台的角色探讨[J].电脑开发与应用,2009,23(1):19-22.

[4]郑庆昌,张丽萍,谭文华,等.科技条件平台共享机制内涵与构成研究[J].科技政策与管理,2009(2):10-14.

[5]古建伟,王庆良,苏颖奇,等.大型公立医院资源整合与运行发展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医院管理,2010,30(9):27.

科研经验分享第2篇

关键词:公共科技平台;公平分享机制;优化

科技资源是决定一个国家竞争力的战略资源,科技资源公平分享正在成为各国政府最具优先权的任务。公共科技平台(包括大型科学仪器、研究和实验基地、科技文献平台、科学数据、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是科技资源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促进公共科技平台的公平分享对提高创新效率和国家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现行我国公共科技平台分享机制的特点

(一)供给机制以行政命令、政府供给为主

公共科技平台具有典型的公益性特征,如科普基地、科技馆等基础性科技服务平台以及国家实验室、大型科学仪器设备、企业孵化器等专业性科技服务平台,很少有私人愿意投资,因此,这些公共科技平台的投入主要来自于国家财政投入,它们的供给模式主要是行政命令制。但有些公共科技平台的市场化建设趋势较为明显,例如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它的投入特征是政府投入作为引导,引导其他投入主体投资兴建。

对于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中对其的供给机制有较为明确的规定:中央财政设立专项经费,支持重点实验室的开放运行、科研仪器设备更新和自主创新研究。专项经费单独核算,专款专用。以江苏省为例,江苏省建立省级新购大型科学仪器联合评议机制,由江苏省财政厅、科技厅等联合制定的《江苏省新购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联合评议工作管理办法》,从源头上控制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的重复购置,促进该省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其供给机制是典型的行政命令制。

科普基地供给模式主要是以行政命令制为主,以市场经济制、义务责任制为辅,具体表现为政府通过各种渠道,拓宽经费来源渠道。《科普法》要求各级政府要将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和基本建设计划,将科普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逐步提高科普工作保障水平。在各级财政安排的科普经费中设立“科普活动周”、“全国科普日”大型综合科普活动经费。按照《公益事业捐赠法》,倡导捐资赞助科普事业,开辟社会资金供给渠道,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服务,经营科普事业。建立科普经费支持制度,对经常性科普工作之外的科普项目,除政府资助部分资金外,鼓励执行机构从企业等其他渠道获取支持。

科技文献的供给是典型的行政命令制。以重庆市为例,重庆市专门出台了《重庆市科技文献资源共享促进办法》、《重庆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科技文献资源共享考评激励办法(试行)》等政策文件,明确规定了科技文献的供给机制,设立重庆市科技文献资源共享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分中心运行经费,服务中心工作经费,部分文献数据库的共建经费等。

(二)运行机制以委托为主

公共科技平台的管理运行机制表现为典型的委托制。某些平台基于共同的创新需求和利益而结合在一起形成大平台,实现整体运行,其管理运行机制则表现为共同联盟制形式。

如科普基地,国家整合投入,科普基地建设完成以后,把其运行管理交给委托单位来管理,但对其开放运行提出具体要求。以湖南省为例,湖南省要求科普基地有适合常年向公众开放的一定的科普设施、器材和场所等,累计每年不能少于200天,对青少年实行优惠或免费开放的时间不少于每年20天(含法定节假日)。

又如重点实验室,也是以典型的委托制进行运行管理。国家在《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中对开放运行管理机制明确做了规定:重点实验室应加大开放力度,建设成为本领域国家公共研究平台;并积极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和交流,参与重大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重点实验室应建立访问学者制度,并通过开放课题等方式,吸引国内外高水平研究人员来实验室开展合作研究。

再如大型科学仪器设备,交由依托单位管理运行。以中国科学院海洋科学大型仪器区域中心为例,该中心建立《中国科学院海洋科学大型仪器区域中心开放共享管理办法》,规定核心分析测试仪器应提供有效工作机时(每年按200个工作日计算)不低于50%的时间用于中心共建单位和社会上有需求的单位的服务,根据仪器工作要求,实行24小时开机和开放服务,保证中心的开放度和仪器设备的共用共享。

(三)考核机制侧重结果、注重激励

目前我国公共科技平台机械的评价激励主要考核、激励为主。

如《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中规定:评估主要对重点实验室五年的整体运行状况进行综合评价,指标包括研究水平与贡献、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开放交流与运行管理等。办法中对实验室的评估属于整体评估,没有特别涉及对开放共享的评估,开放共享仅作为一个评估指标包含在整体评估中。湖南省在《湖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管理办法》中规定对运行机制进行评价,评价组建方式和管理体制、独立运行和对外开放机制、专家管理委员会的组织结构是否符合工程中心建设标准等。

中国科学院海洋科学大型仪器区域中心建立的评价指标包括共享情况、仪器设备的使用率、对科研工作的支撑作用、数据质量指标、分析测试方法的研究与应用、仪器设备研制项目等。《江苏省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服务平台网上服务系统用户手册》建立适合共享服务特点的科学评价机制,从共享服务业绩、仪器装备、服务质量等方面,针对各类仪器机组的特点,由管理部门、专家、用户代表共同参与,进行全面评估、科学评价;建立年度评价结果制度,公布评价结果,实行动态管理,优胜劣汰,接受社会监督。

二、我国公共科技平台分享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当前,我国公共科技产品分享机制主要存在三方面的问题:

科研经验分享第3篇

共享实验室平台始建于2002年,在“985工程”、“211工程”等支持下。通过整合现有设备资源,依托学校的人才技术优势和企业的专业化实验室管理经验,建设成为一个科学研究、学生创新实践、为区域企业创业服务相结合的共享实验室服务平台。该共享实验室平台以生物分离分析技术为特色,主要研究领域涉及生物医药与生物材料、蛋白质组学与重大疾病病因学、空间生物与医学工程等方面。

创新管理:高校实验室社会托管

在共享实验室平台的管理方面,采取了国内第一家高校实验室社会托管的管理模式。实验室社会托管的管理模式尝试与探索了一种新的科学仪器设备高效管理与运转的模式,减少了社会上的设备资源的闲置与浪费;同时。由于对技术含量高的大中型仪器实行专人专管专用的方法加强了对仪器的维护。可以最大限度地延长使用寿命,降低人为失误损坏率;通过企业化的管理与专业化的服务。最大限度地整合设备资源与人才资源,使设备、场地、人员得到充分利用,实现规模效应;实现了研究与社会服务相结合,通过社会资源的整合激活社会存量资源,减少重复投入;通过院校、政府中介机构和企业三方的强强合作。为区域内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和留学归国创业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专业化服务,加快了科研成果的产业化速度;通过统一化、标准化实验室运营管理和物流管理,控制有毒、有害试剂、废弃物对社会的危害,保障了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顺利召开。

共享实验室平台管理理念的创新,改变了仪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谁管理谁占有”的弊端,并充分体现了服务理念。共享实验平台依托实验室管理公司的专业化管理和经营,根据市场与客户的需求提供技术服务,提高了设备的使用效率和使用寿命。

拥有大量先进的仪器设备

共享实验平台拥有先进的仪器设备,现有大中型仪器包括:高效液相色谱、电色谱、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二维液相(毛细管电泳)/飞行时间质谱、毛细管电泳仪、细胞显微注射仪、生物芯片测定仪、荧光倒置显微镜、显微图像采集与分析系统、凝胶图像分析系统、高速冷冻离心机、超速离心机、液体闪烁及发光检测器、图像工作站、高性能电磁屏蔽实验室、网络分析仪等。这些设备价值共计约4000多万元人民币。借助于这些实验设备,共享实验室平台主要提供蛋白质组学新技术新方法、细胞技术、蛋白质组学研究、药物开发四个方面的核心服务业务。

生物技术实验平台由蛋白质组学实验室、神经生物化学实验室、电磁屏蔽动物和细胞生物实验室、模拟空间条件动物实验室、细胞生物学实验室、生物材料实验室、生物分离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生物医学影像学实验室等构成。共享实验室平台的建设充分体现了先进性、前瞻性以及空间和国防特色,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以及政府相关部门的高度好评。

拥有年轻化高层次人才队伍

在拥有大量先进的仪器设备的基础上,共享实验室平台还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充满活力的、年轻的教师队伍,现有教授9人,副教授26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达到72%,有长期国外学习和工作经历的超过1/3。中国色谱学会理事长、国内外著名色谱分离专家张玉奎院士担任学院的首席教授。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邓玉林教授,同时还兼任国家“863”重大项目“深空探测与空间实验技术”专家组成员、国际复合医学工程学会理事、北京市药监局医疗器械专家评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化学会色谱分会委员、中国色谱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医疗仪器学会理事、北京色谱学会副理事长、《生命科学仪器》执行主编、《科学导报》和《色谱》等杂志编委等。

此外还聘请了多位国内外知名专家为共享实验平台的兼职教授,加拿大Manitoba大学教授、国际医生训练中心主任李新民教授为北京理工大学学科特区现代生物与医药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学科特区主任;项建华教授担任空间生物与医学工程研究所所长。

提供高水平服务

先进的仪器设备和生物医药方面的高层次人才,使得共享实验室平台能够为企业提供较高水平的服务。

共享实验室每周工作七天,每天工作时间为8:00~22:00。可开放资源的可用率达到80%以上,很多大型设备均配有自动进样系统,可以保证仪器24小时工作。共享实验平台本着加强合作、共同发展的宗旨,平台内所有仪器、设备等不仅面向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全体师生全面开放,对于北京理工大学其他院系的师生也是全面开放。同时对于校外的科研院所、科技企业、留学人员企业也提供服务和技术支持;实验室2007年10月挂牌,成为中关村第三批开放实验室,主要为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的生物医药、生物工程、化学工程、制药工程及相关行业企业(客户)提供高效、实用、直接的贴身式服务;具体能够提供以下服务:

(1)为客户提供专业化的共享实验室服务,包括实验场所、实验设备、实验结果分析等;

(2)为客户提供所需实验用基础试剂和工具;

(3)为客户提供实验项目技术支持。

一流的实验设备和优秀的人才队伍,使得共享实验室平台在为客户提供可开放的实验室设备资源之外,还可为客户提供满意的整体技术解决方案服务。客户可以直接提供样品或项目目的,由本平台安排专业人员为客户设计详细的实验方案并进行操作,取得完善的实验结果后直接交给客户。为客户的核心业务提供整理服务解决方案的能力。

在每次给客户提供相应的技术服务之后,共享实验室平台还会给客户提供一份完整的实验报告,附加一份客户满意度调查表,希望客户从对所提供的服务结果是否满意、仪器设备的性能是否能够满足要求、实验的效率等多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从目前调查的结果来看。95%以上的客户对于共享实验室平台提供的服务均表示相当满意。

典型案例:北京理工亘元医药技术开发中心有限公司

北京理工亘元医药技术开发中心有限公司是生物医药领域的一个高新技术企业,该公司以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天然药物新药、化学药物和保健食品为宗旨,致力于傣医民族医药理论的继承与创新,开发具有民族医药特色的新产品。该公司以共享实验室平台为依托,利用研发中心的企业机制。建立了自己的管理人才队伍和与药物研发市场接轨的技术人才队伍,进行了中药、天然药物、合成药物的研究。目前已经有两种中药、五类新药基本完成了临床前研究。正在组织申报临床研究批件。

借助于生物医药共享实验室平台,北京理工亘元医药技术开发中心有限公司把现代医学理论与中药发展有效地结合起来,致力于解决中药为什么能治病的问题(中药治病机理)

把工科基础与中药发展相结合,以解决中药质量控制(如指纹图谱)和生产技术工艺(如分离提纯技术)等。同时该公司还加强了仿制药物研究和保健食品研究。

目前。北京理工亘元医药技术开发中心有限公司在中药与天然药物发展方面已经进行了大量工作,基本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即利用北京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在神经系统疾患以及与老龄相关疾病的病因学研究方面的基础和优势,重点发展神经、精神疾病和糖尿病的现代中药治疗药物。

通过把传统中药理论和现代医学理论结合起来,取中庸之道发展植物药物,并且利用基础研究工作中建立起来的一些先进的细胞和动物模型,对传统中药品种或药用植物进行筛选,发展中药新药。目前的主要研究成果有:

(1)糖尿病中药新药――杉糖平:该研究成果成功地从植物中分离纯化了药用活性成分并建立了筛选活性成分的细胞和动物模型,确定了药用活性成分的结构。实验结果表明其对糖尿病动物(大鼠、小鼠和KKAY鼠)具有明显降低血糖和血脂作用,降糖效果接近于二甲双胍,并且不易导致低血糖,毒理实验结果显示基本无毒。目前该药已基本完成临床前的研究工作,包括中试工艺研究。

(2)糖尿病中药新药――海糖平:海糖平为五类中药新药,海糖平能显著降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改善其糖耐受力。提高肝糖原含量,并能显著促进体外培养的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具有多重的降血糖作用机制,且未发现明显的毒副作用;同时对心血管和内分泌系统的疾病有调节与保护作用。实验表明,海糖平不仅具有良好的降血糖作用。同时又可防治糖尿病并发症,成为一种兼具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新型药物。

(3)抗菌消炎镇痛中药新药――舒益欣:该研究成果属于一种植物提取物。具有明显的抑菌、消炎和镇痛作用。对该药的进一步研究将集中于进行分离纯化,发展口服中药新药。

(4)神经退行性疾病治疗药物――HPA:HPA是一个新化合物,属于化学合成药物。该药极有可能成为当前最好的新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治疗药物,例如中风、帕金森氏病、亨廷顿氏病和肌萎缩性侧索硬化(ALS)以及阿尔茨海默氏症(AD)。

(5)龙血竭的二次开发――龙血竭滴丸:龙血竭为剑叶龙血树的红色树脂,是中医、傣医共用的名贵药材,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药用历史。龙血竭的基础研究薄弱,剂型为传统剂型,在作用机制和疗效物质基础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较少。北京理工亘元医药技术开发中心有限公司与龙血竭的原研厂家西双版纳雨林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合作进行了龙血竭的二次开发。龙血竭通过精制提取有效部位,除去无效成分,大大提高了有效部位的含量。北京理工亘元医药技术开发中心有限公司通过前期实验研究确定了龙血竭治疗脑卒中的有效部位,从而精制成龙血竭滴丸,用于治疗脑卒中。该项目的临床前实验研究正在进行,2008年能够完成全部临床前研究,整理资料申报到SFDA。此外,北京理工亘元医药技术开发中心有限公司还利用共享实验室进行了保健品的研究开发。主要有醒酒护肝食品――“多高”胶囊、保健口香糖、保健功能茶等。

实验室取得良好成绩

目前,共享实验平台承担了包括国家“863”、“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防预研基金等在内的40多项科研项目,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共享实验室平台不仅拥有高度交叉互融的学科环境,而且在研究内容上既有基础又有工程应用,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基地。共享实验平台在民族药物现代化技术、蛋白质组学新技术新方法、空间生物实验技术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

科研经验分享第4篇

针对工业设计实验室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分布式资源环境下创新实验平台建设模式,为提高工业设计实验室创新水平,以及创新人才培养进行有益的尝试。提出通过利用大量的分布式实验资源,构建共享创新实验平台,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式的创新平台,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探索思考了分布式资源环境下的工业设计创新实验室发展建设新模式。

关键词:

分布式资源 创新 设计 实验平台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7-0094-03

随着设计类人才的需求量逐年增加,社会对设计类毕业生的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核心专业能力.设计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依托完备的各类实验室资源,通过大量的设计实践来提升设计能力。但是,由于大部分高校工业设计专业办学历史较短,工业设计实验室建设滞后,实验设备不齐全,出现了实验室建设现状与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需求的不匹配一些问题,很难完全满足实验教学需求,影响了工业设计专业学生设计创新能力的发展。如何进一步优化校内实验资源配置,提高实验室综合效益,寻求校外实验资源,拓展实验资源渠道,已成为工业设计专业实验室建设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1 分布式资源理论介绍

分布式资源实际上是分布式智力资源环境的简称,在这个环境中,所有设计实体和智力单元之间交换的是信息或由信息构成的知识,知识服务的请求方的是信息,知识服务的提供方提供的信息或者知识。所有这些都可以在信息高速公路上传递,连同信息和知识在设计实体和智力单元内部的流动,构成了现代现代设计的基本模式。

工业设计专业的实验教学以设计实践为主,设计活动是该专业实验过程的主要呈现形式。在分布式资源环境中,设计是以已有知识为基础,以获取新知识为中心的创造性活动。在知识经济时代,基于知识的设计理论研究,尤其是基于网络环境的分布式知识资源的获取和重复利用策略的研究,已经成为创新设计的研究重点之一。

设计活动中无论是已有的或者新的理论、方法和技术,还是新的产品系统或工艺,本质上都属于知识的范畴。分布式知识资源环境中知识以资源单元的形式成分布式存在状态,能否实现对知识的获取重用是实现创新的关键。在分布式资源环境中,资源单元掌握着各自领域中领先的单元技术,而设计实体则掌握了系统或产品的集成技术,在资源单元和设计实体的合作过程中,相互之间的耦合作用将加速技术的进步,而恰当的知识如何在恰当的时间以合适的形式流向知识的需求方是设计创新的关键。

2 创新实验平台研究现状分析

2.1 国内研究现状

在国家对高校实验室管理建设研究的不断推动下,全国高校开展了实验室建设新模式的探索和研究。实验系统的建设思想明显受到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影响,基于网络化、模块化、开放性等原则,实验系统也逐渐由传统的集中模式转变为分布模式,成为具有开放性、可互操作性、分散性、网络化、智能化的网上实验系统。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提出了基于Internet/lntranet的分布式实验系统设计目标和体系结构,并对系统组建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为未来实验室建设提供新的思路。复旦大学结合利用计算机辅助技术提出了一种分布式实验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方式,这一实验模式为探讨自动化、网络化在推动产、研、学一体化发展中的应用方式打下基础。大连理工学院将仿真实验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提出了分布式机械仿真实验室的概念。通过网上虚拟实验室,可以实现工业生产现场、科研院所实验室、最终用户现场等各方面专业技术人才的动态联盟。清华大学利用国家教育科研网(CERNET)开发了运行在CERNET环境中分布式国家重点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为实验室日常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公共信息资源系统的共享提供了新的模式。广东石油化工学院针对普通高校与中小企业校企合作共建受限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分布式创新实验平台的建设方案。这种分布式校企共建模式为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的普通工科院校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空军工程大学提出了新型分布式网络工程实验室建设方案,采用创新的模块化设计、分块建设的规划设i+,在兼容性、可扩展性、开放性、经济性、可管理性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可有效克服建设经费、场地、实验室管理维护等制约条件。

2.2 国外研究现状

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提出:现代实验室是一个无墙的中心,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研究人员或实验人员能在其中从事科学研究和工程设i+,不必顾及时间和地理位置的限制,共同协作;能共享仪器、设备、数据、计算资源以及数字图书馆等信息资源。美国illinois大学的Nmrscope系统,通过Intemet,研究人员在任何地方都能使用illinois大学的仪器。美国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的化学工程系的卡尔威教授(Professor MichaelKarweit)建立了一个工程虚拟实验室,学生可以通过电脑网络来做实验,尝试解决工程上遇到的各种问题。

2.3 实验室建设发展趋势分析

通过以上文献研究分析,实验室建设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创建分布式共享实验平台成为实验室发展的趋势。在实验室建设过程中,自身实验资源与其他实验资源以分布式状态存在,针对实验任务需求,借助共享实验平台调用所需实验资源,实现各方面实验资源的“互通有无”。这样既能拓展自身实验资源,也能避免实验室的重复建设。

(2)互联网与物联网等先进技术为分布式实验室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持。基于分布式实验资源的实验室建设,除了需要实验需求信息的共享之外,甚至需要实现直接对实验资源的远程共享,这需要借助互联网与物理网等先进技术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实验室共享。

(3)分布式共享实验平台没有统一标准。虽然对分布式共享实验平台建设有了很多的研究和实践,但是研究者都是根据各自的条件进行共享标准和技术参数。如何实现更大范围,更加通用的分布式共享实验平台标准需要深入研究。

3 工业设计创新设计实验平台建设模式研究

3.1 工业设计专业创新设计实验平台建设特点

工业设计专业是以培养应用型设计人才为目标,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文理交叉性。学生不仅具有坚实和宽广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还应当经过比较系统的机械制造、美学、经济等多方面知识的学习训练。“应用型”学生的培养需要依托各类实践教学的不断训练,单独依靠工业设计实验室很难满足该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提升受到较大制约。实验室的建设更新速度往往滞后于人才需求的变化,已成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专业发展的短板之一。

工业设计专业最大的特点就是“创新”,优秀设计本身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逻辑性,必须依靠科学的实验验证分析来支持设计过程,这需要科学分析型实验设备的支撑。随着实验对象越来越复杂,单纯依靠自身的实验资源已经很难完成,实验室建设的社会性愈发显著,借助自身之外的实验资源已成为必然趋势。在自身实验资源不完备的情况下,借助校内外的实验资源,实现分布资源的整合利用,构建创新实验平台显得很有必要。实验室建设由原来的“垂直式实验资源模式”(图1),转变成为“分布式实验资源模式”(图2)。

工业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过程由一个个设计创新活动组成,对实验资源的需求同样存在多样化,单纯依靠自身实验资源很难满足教学需求,需要借助分布式资源来丰富实验室资源。对于分布式资源的利用关键在于“资源共享机制”的建立,只有建立各个资源所有者共同认可的共享机制才能真正实现资源的有效共享,最终实现共赢。现在常用的方式主要是借助互联网技术来搭建资源的共享平台,同时制定一些列资源共享约束性制度。由于工业设计实验室建设需求的多样化,需要众多存在于校外的实验资源,与校外实验资源构建共享平台的研究还很不足,工业设计专业在这方面尤其突出,需要对分布式资源共享机制进行研究完善。

3.2 工业设计专业实验资源分布体系理论研究

分布式资源环境下的共享创新实验平台建设关键是实验资源的获取与共享,每个实验室可以看作一个资源单元,大量的资源单元以分布式状态存在,不同需求主体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来对资源单元进行选择性整合。每一个需求主体同时既可以获取其他资源单元,也可以当作一个资源单元为其他需求主体提供服务,整个需求链条依托于一个共享平台,最终构建了一个动态的资源生态链(如图3)。

分布式资源环境中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团体协会、政府等都可以成为资源单元,实验资源以分布方式存在于这些资源单元之中。每一个大的资源单元还可以继续细分,形成内部分布式资源单元生态链。工业设计实验室首先要明确自身资源优势和不足,通过资源分布体系的梳理整合,发现实验室实验资源上的“缺口”,同时对外提供自身的优势实验资源,进而有针对性与校内的其他实验室、校外科研机构、企业、政府团体等进行合作,获取本专业人才培养中急需的实验资源。设计活动中除了实验设备等硬件实验资源之外,教学过程中大量的设计创意方案也是无形的设计资源,这对于生产企业来说具有较大吸引力,这些资源可以作为工业设计实验室与其他机构进行合作的优势资源。

3.3 工业设计共享创新实验平台构建模式研究

随着数字化技术、社交网络和移动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互联互通开始成为现实。新技术和新工具必将有力地促进机构内外的各种协作,并催生和助力组织之间的共享创新。共享创新根据创新主体不同可以分为以高校为主体、以企业为主体、以科研院所为主体、以政府为主体、以协会社团为主体等不同的共享创新模式。机构内部的“垂直式共享创新”便于资源的统筹管理,但是存在资源局限性,不能与更多的资源实现共享,共享创新能力较低。多个机构之间的“水平式共享创新”理论上能获得海量的资源,共享创新活力旺盛,但同时也存在机构间合作约束机制的平衡问题,怎样找到合作机构间的利益平衡点是实现“水平式共享创新”的关键。工业设计实验室与校外机构的共享创新主要以教师为主体,依托教师高水平的科研项目或者企业技术难题,联合校外机构的软硬件设备,进行科技创新型的共享创新,最终实现“产学研共享创新”(如图4)。

科研经验分享第5篇

关键词:大型设备;共享平台;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n sharing platform construction for large-scale instruments by experimental teaching demonstration center

Zhang Yishun, Feng shuang, Luo Jianwen, Wu Zhuohua, Song Shaoyun, Lin Bixin, Zhang Guoping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275, 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introduced the experiences of large-scale instruments management and sharing platform construction by biology experimental teaching demonstration center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 Commenced with a direct management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teaching equipment using modernized booking management system and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a fair use open shared platform for undergraduate students, the biology experimental teaching demonstration center had established its effective equipment management demonstration effect. Based on the gradually reached consensus in School of Life Sciences, most large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ruments were incorporated into unified management and Shared fully. The experiences of equipment sharing platform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the realization of how to promote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demonstration center to become large-scale equipment sharing platform and our management mode and mechanism were communicate and discussed.

Key words: large equipment; sharing platform; experimental teaching demonstration center

大型仪器设备不仅是高校从事实验教学、科学研究的重要支撑,也是衡量高校实验条件和科研环境的重要标志[1]。近年来,随着国家“211工程”“985工程”等重点建设项目的实施,相关单位的大型设备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产生了质的飞跃,对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培养高素质人才及国内外高尖端人才引进等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

但由于各单位“211工程”“985工程”等重点建设项目经费使用的形式不同,所购置设备的共享范围、共享程度、使用效益等存在较大差异。更为普遍的现象是各高校仪器设备重复购置、共享程度低、利用率不高、资源严重浪费等现象依然存在。

究其原因,我们认为问题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1)共享主体缺少共享动机。高校大型仪器设备是国有资产,没有任何成本投资压力,大型设备拥有者也就没有社会服务和共享的欲望[5]。(2)本位主义。主要表现为于己方便、为我所有、为我所用、事不关己。在单位,谁掌握了资源,谁就拥有话语权和主动权,一旦共享,就会失去自我掌控和支配权,使用不方便。对大多数单位来说,“211工程”“985工程”等重点建设项目经费几乎都是按学科或者科研团队分配额度,至于购置什么设备,全由学科或科研团队按照各自额度去做计划,而购置后的大型设备绝大部分又归属学科或科研团队管理。因此,谁也不会心甘情愿地让出这种“至高无上”的权力去推动共享。结果造成各学科、实验室或科研团队在经费分配时都极尽所能地为自己所属的小集体争取利益最大化,各自为政,设备求全求精。在大型设备购置上,根本不考虑轻重缓急,也不考虑重复购置,更不考虑今后的使用效益,设备争到手后又成为“个人或小单位所有制”[3],仪器使用更是缺乏信息透明和公平性,当学院或校内其他科研团队或个人需使用其仪器时,仪器拥有者由于没有专职管理人员或者不愿增加自身的工作量,或者担心仪器使用耗损等,总是以各种借口加以推脱,宁可设备闲置,也不愿借给他人使用[3-4]。有些设备虽然最终能够上,但在时间、空间上受到极大限制,有时还要降低身份,心里憋了一肚子怨气。(3)缺乏一个大型设备使用公开、公平、简便、透明的共享管理平台及监督机制,或者说缺少共享信任基础。由于历史的原因,各单位实验技术人员的专业技能普遍较低。但大部分科研团队都承担着几十万、几百万甚至过千万的各类重大科研项目,如果因为管理人员的技术能力导致共享的大型设备不能正常使用或者坏损,带来的损失将是非常惨重的。加上传统的大型设备管理方式缺乏公平、公正、公开的管理平台和监督体系,信息非常不透明。长期以来,广大师生使用某台设备往往需要给管理员打电话或亲自前往仪器室进行预约。可仪器状态及预约使用情况只有管理人员自己清楚,使用者一无所知。一些管理人员借故推脱甚至编造理由拒绝师生开展正常科研实验的现象时有发生,有些师生辛辛苦苦准备好了实验材料,可是到了仪器室时,却发现这个时间段已被其他领导或者与管理员关系好的实验室“霸占”,一系列矛盾也就不断形成和升级。这也是造成大型设备共享平台建设阻力较大的直接原因。

因此,必须有一个大型设备的开放共享载体,利用其资源集中、管理理念先进的优势,打造一个技能服务过硬、使用公开公平公正、全方位开放的优质资源共享平台,充分其发挥示范效应,才能逐步凝聚单位的共享意识,进一步推动各单位大型设备充分共享。只要在单位形成合力,所有共享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诸如观念陈旧、共享机制不健全、专业技术人员匮乏等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各单位的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就是最为合适共享载体,这些中心经过近年的建设和交流学习,不但具有先进的管理理念,同时还建立了各种优质资源共享模式。因此,如何利用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示范效应,进一步推动各单位大型设备充分共享建设及各种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不仅是各中心今后的重要工作内容,也是各中心今后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仅就中山大学生物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推动学院大型设备共享平台建设方面取得的一些经验进行交流和探讨。

1 公开、公平、公正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是促进单位大型设备共享的基础和手段

与国内大多数高校一样,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大型设备的使用同样存在着以上分析的影响共享平台建设的各项弊端,虽然单位领导、科研团队负责人、广大教授等心里都明白建设大型设备共享平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真的推动起来遇到的阻力非常大,为了保证单位重大科研项目的顺利进行,大型设备共享平台建设只能在逐步凝聚共识的基础上顺势而为。

2005年,中心利用申请广东省及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契机,迅速在生命科学学院院务系统网页下建立了实验教学中心网站,并从直接管理的中小型教学设备着手,将学院价格大于5万元的教学设备及放置于中心的几台大型设备全部纳入中心仪器预约系统,在不影响本科实验教学的前提下,所有设备对院内外师生开放使用。与此同时,又将学院“985工程”一期、二期购置的托管于各科研团队教授实验室的大部分大型设备的主要技术参数、功能、适用范围、放置地点、管理人员或教授姓名及联系方式等相关信息通过中心网站全面公开。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和不断完善,中心直接管理的设备基本在学院及全校范围内实现共享,共享示范作用深受师生好评,而托管于其他实验室的大型设备使用则暴露出各种各样的矛盾。广大师生通过切身的体会,充分肯定了中心在学院大型设备共享平台建设和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不仅为进一步推动学院大型设备的共享提供了宝贵的管理模式和经验,也彻底消除了个别领导、科研团队及大多数教授的顾虑,起到了很好的凝聚共识的示范效果。

大型设备信息化平台建设不仅是推动各单位优质资源充分共享、利用现代化手段对单位资源进行合理调配的窗口,也是实验中心实现功能辐射、促进单位大型设备校内外共享的基本手段。因此,各单位要实现大型设备的真正共享,必须借助现代信息化网络建设起一个公开、公平、公正、可以实时查询和监督所有共享设备预约及使用情况的现代化管理平台。

2 加强实验队伍建设是实现大型设备共享的重要技术支撑

在所有影响管理的因素中,“人”是首要的因素[5],大型设备共享平台的建设更是如此。任何实验室管理体制、硬软件支撑条件的正常运转,都必须依靠一支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先进理念及积极主动、乐于奉献、熟悉熟练各类仪器设备操作技能的技术力量才能实现。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各单位实验技术队伍良莠不齐,部分人员专业素质水平偏低,加上地位及待遇不高,队伍稳定性差,服务态度也较差,使得仪器设备使用、管理水平不高,仪器新功能的开发、利用、拓展和新实验方法的研究无法实现[6]。这也正是各单位领导及大多数教授不愿意推行大型设备共享的最为主要原因,也是目前许多单位大型设备共享平台难以建设,或即使建设了共享程度也不高的主要因素。对于现行的大部分高校而言,教授治校是永恒的主题。大型设备集不集中、共不共享,话语权往往来自于具有绝对科研实力的科研团队及知名教授,为了确保教授各类重大科研课题的正常进行,多出科研成果,任何单位任何部门的领导在没有绝对把握的情况下,都不可能把单位所有大型设备强行集中共享,谁也承担不了由于单位大型设备的使用不便给科研团队和教授承担的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科研项目造成的重大损失和影响。

中山大学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在对学院大型设备使用进行调研的过程中,逐渐弄清了这其中的道理,也理解了领导、科研团队及教授的苦衷,深知一支综合素质高、结构合理、人员稳定的实验技术队伍是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程度、利用率、效益高低的决定性因素[7]。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中心根据现有实验技术人员实际情况,结合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制定了《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实验技术人员管理条例》《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实验技术人员职责》等措施,进一步明晰各岗位人员的基本职责和要求,并利用聘期岗位聘任对部分人员岗位进行了及时调整,通过定期或不定期邀请仪器公司针对新购置的仪器设备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或派遣有关人员到其他高校及关联单位进行实地参观、学习、交流等(自2006年到现在,中心总计派出到国内外高校、关联单位参观、交流学习的实验技术人员达到120余人次),一方面激励仪器设备管理人员提高专业技能,另一方面严格要求他们改变传统的仪器管理理念及服务态度,让大家明白不管什么工作都得有人去做,并不是每个人都一定要当教授,也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当教授!服务必须真诚、热情、认真,必须要有无条件服务于学院科研和教学的全局观念,仪器设备管理者不是仪器设备的拥有者,管理人员必须也只能是服务保障者,因为这直接关系到中心及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同时,根据仪器设备管理人员的工作性质,结合现代化网上预约系统的管理优势,中心对仪器设备管理人员采取了一种目标任务下的宽松式、人性化管理模式,不再生硬地要求他们实行坐班制,可自行根据所管理设备网上预约情况及本科实验教学时间灵活安排自己的工作,这不但是对现行高校对待实验技术人员不公平待遇政策的一种微小补偿,也充分给予实验技术人员有自我调节和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弹性时间及空间,对激发仪器设备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积极性以及重树自身地位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通过近两年的科学培训,绝大部分实验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 、管理理念及综合服务能力得到明显改善和提高,服务态度积极主动、工作认真负责,也彻底改变了学院师生对实验技术人员服务能力一贯不信任的传统观念,中心及各仪器设备管理人员的工作得到了学院许多知名教授及领导的充分肯定,广大师生与仪器设备管理人员之间也初步建立互信。自2007年以来,中心所管理的许多大型贵重设备如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流式细胞仪、各类荧光显微镜等,不但全院的教师及研究生可以在管理人员的技术指导下亲自操作使用,像电镜、蛋白质质谱仪等还可享受到从样品制作到数据指导分析一条龙服务。许多进行开放创新实验的本科,经过管理人员的培训,也有机会自行操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这样的大型贵重设备,这对国内大部分单位来说是很难实现的。

3 规章制度建设是实现大型设备共享的保障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即使有优良的设备、舒适的实验环境,如果缺乏先进、科学合理及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再好的优质资源也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更不用说挖掘潜力。中心在管理上一开始就秉持以人为本和人尽其能、物尽其用的管理理念以及一切为学院教学和科研服务、所有优质资源都必须无条件为学院所用,在确保学院教学及科研正常开展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校内外共享的服务宗旨,结合学院实际情况,先后制定了《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贵重仪器设备管理办法》《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实验技术人员管理条例》《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实验技术人员职责》《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学实验室开放管理规定》《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仪器设备及物品损坏、丢失赔偿办法》《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仪器设备使用收费管理办法(试行)》等十多项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为促进和实现学院大型设备共享提供了制度保障。

4 积极发挥示范中心共享平台的示范效应,全面促进单位大型设备共享

由于中心管理理念先进,所管理仪器设备使用公开、公平、公正,仪器设备管理人员专业技能过硬,服务态度热情,特别是中心一向坚持的仪器设备开放式管理、24小时使用模式更是获得学院领导及许多知名教授的肯定,在不断凝聚共识的基础上,终于在2007年推动学院在大型设备共享平台的建设和管理上达成一致共识,今后所有公共经费购置的大型科研设备全部纳入中心统一管理,不再隶属于任何实验室或科研团队,实行使用权和管理权分离。但考虑到学院实验楼多、科研团队分散的特点,可以通过建立多个研究平台的形式,将大型设备集中放置于中心统一的或各科研团队所在实验楼的独立仪器室,既照顾到了各科研团队的方便使用,又做到了大型设备相对集中、统一管理,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大型设备管理体制。2009年,学院又将南校区及东校区的所有教学及大型科研设备纳入中心预约系统统一管理,全面实现了大型设备跨校区管理模式下的全方位开放共享。目前,学院的绝大部分大型设备基本形成了一个相对集中、统管共用的共享局面,不仅为学院的教学和科研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同时也是和谐学院建设的有力保障。

5 结束语

大型设备共享平台建设是近年来各单位主管部门积极推动的主要工作,通过近十多年的不断探索和发展,各单位在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的建设及各种管理机制研究方面都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绩,并针对各单位自身的具体情况,总结和提炼了许多非常适用的宝贵经验。然而,大型仪器共享平台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不仅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而且需要有一个不断探索、不断改进、逐步凝聚共识的过程,需要经验的积累和制度的不断完善[8-9]。

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建设及其管理机制的建立不是高校某位领导或某一部门的行为,而应是从领导到教职工的普遍行为[10]。由于大型设备共享平台建设涉及各方利益,因此推动起来不仅难度大、阻力大,还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及毅力,必须要有一定的示范效应为基础,才能消除单位领导及各科研团队的各种顾虑,建立信任。没有领导的支持和大多数科研团队及教授的充分认可,任何形式的共享平台建设都是不可能实现的。

大型设备共享平台的建设也并非所有设备绝对集中,必须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以方便广大师生使用为原则,这样才能保证共享平台建设的和谐开展。其实,仪器放置在什么地点并不重要,只要能做到使用权与分管权分离、仪器室与团队或教授实验室独立、管理人员直属单位考核管理,加上必要的制度保障,即可实现单位大型设备的真正共享。

推广大型设备共享平台建设不仅是高校实验室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关系到各种实验中心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各高校的部级及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可利用自身在单位的特殊地位及资源优势,通过建设小范围的优质资源共享平台示范效应,在单位大型设备共享平台的建设和管理上担负起关键性的促进作用。加强大型设备共享平台建设,促进单位大型设备的全方位开放共享,不仅有利于单位科学研究的发展,为建设和谐学院和谐校园奠定良好基础,同时也可以为本科实验教学提供更多的硬件支撑,依托单位先进的科研设备,及时为学生引入学科前沿的实验技术教学,于单位促进了资源的整合和共享、于社会培养出具备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于中心则拓展了今后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参考文献

[1] 万长建.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机制的建立与措施[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7):177-179.

[2] 周智男,李玉霞,王辉.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建立的探究[J].农业网络信息,2009(2):112-113.

[3] 张选红,蓝秀健,吴珏珩,段妍,陈省平.贵重仪器共享中管用分离的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1):31-33.

[4] 陈子辉,王泽生.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和共享[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2):163-167.

[5] 丁爱侠,郑春龙.促进高校大型仪器共享的“三分管理法”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10(1):91-94.

[6] 阮慧,李五一.大型仪器共享管理的实践与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9):6-9.

[7] 梁碧超,肖祖祖宁.建立高校资源共享平台,促进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3):296-297.

[8] 刘丽琴,陈永清.大型仪器共享管理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2):208-210.

[9] 刘嘉南,胡今鸿,潘信吉等.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制约因素的研究与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11):8-9.

[10] 韩富,郑福平,田媛.高等学校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建设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1):6-7

收稿日期:2012-03-03

科研经验分享第6篇

关键词:管理 开放 共享 科研实验室

中图分类号:G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9(a)-0228-03

Abstract: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has obtained rapid development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 to the world.Higher education entered popular education.Laboratories of university are important places for scientific experiment and innovation,and are experimental base to train high quality talent of technology.Under the new historical mission,the competency of the university laboratory is changing.The management mode of the laboratories in universities,especially in local colleges,can not meet requirement of economical and social development.It was illuminated that the current situations of applications of instruments and management mode for research laboratories in western local colleges.The necessities of opening and sharing research laboratory were discussed.Problems resulted from the opening and sharing style were pointed out.Finally,several proposals about research laboratory management and construction under this model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Management;Opening;Sharing;Research Laboratories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获得快速发展,与此同时,高校教育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1999年,中国启动高校扩招,到2013年,中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30%,已经进入大众教育的新阶段[1]。在党的领导下,中国教育不仅实现了量变,教育质量也稳步提高。1977年,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高等院校正在成为科学研究的中坚力量,是推动科技进步的主力军,是孵育科技成果的重要阵地。高校实验室是进行科学试验和创新的重要场所,是培养主观能动性、创新性的重要场所,培养高素质科技人才的基地[2]。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在创新型社会的大环境下,高校实验室担负着为社会培养综合素质高、动手能力强、创新型人才的使命。国家也非常重视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先后颁布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高等学校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标准》《高等学校专业实验室评估标准(试行)》《高等学校仪器设备管理办法》等文件,以促进实验室建设。投入实验室建设资金快速增长,实验室仪器设备数量大大增加,一些世界一流的先进设备也进驻实验室,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已经取得较好的发展。然而,东西部地区经济和教育发展不平衡,西部落后于东部地区,西部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尤其是西部地方高校实验室建设管理水平相对落后,大多还是以传统分散封闭式管理为主。

在新的历史使命下,高校实验室的职能正在发生转变,传统实验室管理模式适应不了发展,其弊端越来越明显。

(1)规模小。西部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实验室依然在传统管理模式下运行,科研实验室一般以课程或学科为对象建设,由教研室或学科管理,是一种高度分散的管理模式[3]。学科或教研室人数少,实验室建设经费有限,一般只能够购置基本实验所需的小仪器,无力购买大型精密仪器。这种管理模式导致科研实验室数量多,但是,各个科研实验室小而全,设备重复购置现象严重。各科研实验室整理装备差,建设缓慢、落后,不能形成特色鲜明、装备齐全的大型综合型实验室[4]。在经济科技高速发展的浪潮下,这种建设管理模式阻碍教学科研发展,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2)封闭管理,严重阻碍了学科发展与学科间的交流。由学科或教研室管理的科研实验室是一种分散的、封闭的管理,阻碍平台的共享和交流。仪器设备、平台使用小圈子化、人情化严重,不仅学科之间不能很好的共享,甚至,学科、教研室内部由不同教师掌管的仪器设备往往也不方便借用。这种管理模式严重阻碍了学科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没有一门学科是孤立,学科之间相互交流和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学科之间相互交叉发展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以生命科学为例,随着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诞生了动物细胞、植物细胞、动物生化、植物生化等生命科学学院专业的交叉学科。生命科学专业的发展,还依赖于其他专业,比如:物理、医学、化学,随之也出现了生物物理、生化化学、生物医学等交叉学科。所以,传统管理模式不利于学术交流,阻碍交叉学科的发展。

(3)科研实验室管理与教学分离,挫伤本科生创新积极性。地方高校大多科研实验室与教学实验室独立运行,形成两条平行线似的发展。教学实验室按照课程设置,数量众多,规模小,仪器设备少、陈旧、过时,隶属于教务处管理。相对于教学实验室而言,科研实验室拥有的仪器设备比较先进,高端精密仪器比教学实验室多。高端仪器具有世界一流的先进性和前沿性,是学生发挥自主能动性、实现科研创新的重要物质条件。科研实验室是高校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科研人员和技术娴熟的蓝领技术人员的重要物质保障。然而,一般情况下,科研实验室基本不对本科生开放使用,或很有限地开放,只在做毕业论文时经导师同意进入科研实验室做实验。所以,科研实验室资源不对本科生开放,既浪费资源,也挫伤了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西部地方高校分散管理的科研实验室运行模式已经远远落后于时展,建立开放共享科研实验室有着重要意义。

(1)优化资源配制,提高仪器使用率的需要。

地方高校各个学科或教研室用于购置设备资金有限,但是,可以集中力量将钱花在刀刃上,购置先进设备,建设一个先进的、装备一流的大型综合实验室,供各学科共享。建立开放共享科研实验室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避免重复建设。学科的科研教师人数少,某个实验完成以后,设备就空闲,但是,其他学科的教师不方便借用,造成资源浪费。建立开放共享的实验室,对广大师生开放,提高仪器设备利用率。

(2)培养高水平人才梯队的需要。

1999年高等教育扩招以来,过去的15年,高校教师队伍也迅速壮大。西部地方高校迎来了发展契机,引进大量青年教师。但是,西部地方高校缺少院士、长江学者这样的领军人物,学术带头人较少,急需培养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培育一支规模适当、结构优化、专业水平一流的人才梯队。中青年教师大多刚从学校毕业,拥有高学历、高学位、发展前沿的知识理论,是培育高水平人才梯队的后备军。然而,分散封闭管理的科研实验室,挫伤了他们的科研积极性。迫切需要建设一个大型、高水平的开放共享的科研实验室,为青年教师提供一个良好的科研环境,调动青年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促使他们快速成长,成为教学科研的中坚力量。所以,建立开放共享的科研实验室是青年教师发展的需要,是学校发展的需要。

(3)培养本科生自主能动性、创新性的需要。在高校扩招的历史背景下,每年毕业的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企业考虑到员工培训的成本,越来越多的企业在进行人才招聘时,更加注重应聘人员的操作能力、实践能力。目前,人才市场出现这一矛盾的现象,一方面企业找不到合适的人才,熟练工、高级“蓝领”奇缺,尤其是南方每年年初出现用工荒。另一方面,很多大学生却找不到合适工作,出现毕业即失业的案例。近几年,这一矛盾越来越突出,究其原委,是多方面的,但是,大学生自身业务能力差是重要原因之一。于是,对高校、教师队伍、学生来说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高校实验室是大学生开展各项科研项目和实践活动的重要场所。所以,科研实验室的管理迎来了一场挑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放共享管理模式的概念诞生了。开放实验室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独立自主设计实验。大学生在进行科研实验时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根据自己的时间,申请使用仪器设备、平台。在实验过程中培养他们设计实验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从事科研工作奠定基础[5]。对本科生开放科研实验室,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下完成自己的实验,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得到锻炼,就业竞争力得到提高。就业竞争力得到提高,有利于大学的稳定及和谐发展,有利于社会稳定发展,也是衡量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志[6]。所以,开放科研实验室是培养自主创新人才的需要,是提高就业竞争力的需要,是科技发展创新的需要,是高校稳定发展的需要。

基于开放共享导向的科研实验室与传统的以学科或教研室为依托的科研实验室有很大差异,面临许多问题:已有的分散于各学科的小的仪器设备的管理;开放共享实验室进出人员增多,致使管理工作难度大、工作量大;大型综合实验室的管理的经费和大型仪器设备维护经费从哪来等等。所以,针对以上问题,该文提出以下四个策略。

(1)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建立实验中心。

实验设备是保障学校教学和科研的物质条件,管理、利用好仪器设备,提高仪器设备使用率是提高教学科研水品、多出人才、多出科研成果和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的重要保障。地方高校可将将分散在各学科的研究实验室仪器集中,建立学院实验中心。学院实验室中心由各院(系)应由一位副院长(系主任)主管设备工作,高水平高学历的学术带头人担任实验室主任,配备专职实验室管理员。全校实验室实行校、院二级管理体系,全校实验室由校实验、设备处统一管理和领导,避免院所间设备重复购置。以中南民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为例,整个学院建立了两个科研实验室,由分管院长领导和统筹建设,由学术造诣高的教师任实验室主任负责管理,配备专职实验员管理实验室具体事务,保证管理实验室仪器设备正常运转。全院师生根据自己的需要申请使用实验平台,经过学院培训,颁发合格证书,方可使用实验平台。

大型贵重仪器设备维护费用高,专业性强,使用率不高,但又是科研所必须的,使用管理需专职人员,所以,可以由校实验、设备处整合资源,建立校实验中心,实行专管公用。以中山大学为例,气质色谱仪、液质色谱仪、电镜、共聚焦显微镜、超速离心机等由校测试中心统一管理,实行有偿使用,每个大型贵重仪器均有专职人员专管,为全校师生服务,并且对社会开放共享。既可以提高使用率,也可以满足教学科研所需,服务师生,服务地方,服务社会。

(2)制定严格的设备、平台使用制度。

实验室规章制度是管理好实验室的重要保证,是正常开展实验室工作的保障,因此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对实验室管理来说非常重要。健全实验室各项管理制度和严格的监督机制,才能保障实验室的正常安全运行,保证科学研究和实验教学正常开展。建设开放共享的实验室,设备仪器多,使用人员众多,为了更好服务于师生、教学科研,亟需建立和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综合开放共享实验室管理可能存在的问题,需要建立健全以下制度:仪器预约制度、如实记录登记制度、仪器设备规范使用制度、门禁卡申请和使用制度、违规使用惩罚措施、监督制度、清洁卫生管理制度、故障报修制度、实验中心管理人员职责等。通过制定上述一系列制度,保障开放共享综合实验室顺利运行,促使管理规范化、制度化,促进实验室健康、可持续发展[7]。科学发展非常快,仪器更新换代也很快,同时每年都会有新人进入实验室,所以,需要制定仪器使用培训制度,申请者需要经过培训合格才能独立使用仪器设备。以中南民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为例,每学年为师生举办一期仪器使用培训班,讲解仪器工作原理、注意事项、使用方法等,经培训合格者方可颁发证书。

(3)信息化管理实验室。

整合资源建立实验中心,分散的实验人员聚集在一个大的实验中心,仪器设备、人员剧增,势必会增加管理人员工作量、难度,也会凸显出一系列的安全隐患。所以,以手工、纸质管理为主的传统方式已经很难满足开放共享模式的实验室,因此,引入信息化手段管理实验室成为必然趋势[8]。开放共享的高校实验室也成为规模大型化、结构综合化、系统复杂化、设备高档化的实验场,所以,实现高校实验室管理信息化是当前信息化社会对实验室管理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信息化管理可以提高实验室管理工作的水平和效率,是当今实验室管理发展的必经之路[9]。利用网络技术,依托校园网,构建实验室信息化管理平台,开发集成“实验设备管理平台”和“开放预约”等应用系统,可以实现实验室的高效管理。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设备处建立了校园网预约系统。使用者用校园卡登陆校园网的仪器设备预约系统,就可以查询、预约仪器设备,管理人员通过校园网可以了解仪器设备的运行状况,查询使用者信息。设立门禁卡系统,规范门禁卡使用,可以在实验中心大门入口设立门禁卡,提高实验中心的安全性。设立监控系统,每个分室配制了监控系统,仪器设备的使用人、使用时间均可查询,如有违规操作导致故障,均可通过监控系统查询。因此,网络化管理有利于节约资源、提高管理效率、提高实验室安全性,是高校实验室发展的必经之路。

(4)筹备充足的经费保障实验中心高效运行。

建立实验中心后,仪器设备多,使用者多,仪器使用频率增加,仪器维护费用增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筹备充足的经费是保证实验室持续高效运行的关键和基础。调研了多个高效的实验室建设管理模式,总结出以下资金来源途径:一方面由学校统筹安排,每年给二级学院实验室中心和校实验中心拨付一定的资金,专款专用,用于及时维护、维修仪器设备、日常开支。实验中心建立完善仪器使用登记制度,根据使用记录,合理分摊仪器维护费用,科研教师从科研经费中支出这部分资金,用于维护、维修相关仪器。

参考文献

[1] 勾金华.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大学生的中产梦[J].社会观察,2014(5):13-15.

[2] 唐丽云,席力.创新性实验室管理[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7):204-206.

[3] 李强,衡容,崔超.基于开放导向的高校实验室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7):228-231.

[4] 姜丽伟.高校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6):193-195.

[5] 张文广.发挥高校实验室科研平台作用加强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J].吉林画报・新视界,2011(4):30-31.

[6] 李早.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研究[J].才智,2012(13):308.

[7] 周燕萍,吴忠道.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高效与人性化管理[J].科研管理,2012,9(11):171-172.

科研经验分享第7篇

关键词:实验设备;共享平台;有偿使用

中图分类号:G4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0-0318-02

引言

高校科学实验仪器设备平台资源共享系统是高校发挥创新人才培养、技术研究与创新以及服务社会三大功能的基础条件。仪器设备的管理水平是高校实验室建设的基础保障,是为教学和科研工作提供硬件支撑的前提条件。近年来,在国家、自治区和学校的大力资助下,我校购置了一定数量的科技含量高的仪器设备,但由于在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等方面存在弊端,使用效率不高。因此,如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运用市场经济规律,加强仪器设备平台资源共享系统建设,充分发挥其经济和社会效益,促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提升学科平台,科研创新,以及教育教学质量整体综合竞争力,为创建和谐校园,实现学校发展目标,提供强有力支撑,就成为职能部门的工作重点。

一、现状及原因

由于多种原因,目前我校仪器设备平台资源共享系统的建设工作相对滞后,有以下原因:

1.共享认识不足

当前各学院根据自身的发展目标、经费来源及办学实际情况,加大了对有关实验仪器设备资源整合的力度。从我校各学院的情况看,基本上都是拘泥于实验仪器设备本身,仅仅是将相关或邻近学科专业以及原先的一些仪器设备加以简单归并,而没有从系统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致使管理使用部门与人员对其外延上理解及协调上出现偏差。同时出于保护部门或单位的实际利益,有关仪器设备资源的信息不对称化倾向比较严重,对其综合信息无法及时进行科学评价,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系统的有效控制,使其无法及时为相关决策提供有效支持。由于科研实验室基本按照自己项目研发的需求来购置设备,力求达到自己科研设备的小而全、小而精,而没有意识去寻找可共享的设备资源。

2.共享信息不畅,设备数据不全

由于没有建立完善的实验设备信息共享平台,缺乏畅通的共享信息渠道,许多教学和研究部门的教师不知道学校实验设备资源的分布状况,形成了想用设备者不知何处可用、拥有设备者希望提高利用率不知何处有需求的现象。目前由于政策和手段的限制,缺乏有关高校基本信息数据资料,同时因利益关系,其原有的部分信息资料既无法得到及时的更新,更无从谈起信息资料的交换,闭门造车、各自为政的现象比较普遍,这也限制了现有平台系统功能作用的发挥。

3.重建设,轻论证,缺评价

仪器设备资源共享系统是高校实现培养创新人才,落实创新体制和机制,涌现自主创新和原创性知识成果的重要基础。目前我校仪器设备大多数是利用国家(省部共建项目、日元贷款项目)、地方(自治区重点产业紧缺人才专业)或学校自筹(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的有关资金投入。由于我校实行校、院二级管理,因缺乏一个完善的实验设备信息共享平台,因此相关实验室建设负责人对校内现有设备资源布局及利用率等信息不清楚,同时各学院之间缺乏沟通和协调,仅仅根据各自的需要提出实验设备购买申请,而作为实验室与设备管理的职能部门很难根据不全面的信息作出购买是否合理的判断,这就出现实验室重复建设、设备重复添置的现象,直接后果就是造成本就紧张的实验室建设经费的浪费。如我校用于科研的价值200万元左右的共聚焦显微镜,在学校组织的论证过程中得以通过,但自从购置安装后,基本没有发挥作用,始终处于闲置状态。又如我校在农业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先购进一套罗氏公司的实时荧光定量PCR后,其他两个学院又先后购置了两套同样的价值近40万元的设备,目前这些设备大部分时间处于闲置状态。

4.缺乏共享制度,实验设备使用率不高

随着我校实验室建设经费投入的逐步增加,购置的设备数量越来越多,尤其是随着科研水平的提高,购置的大型仪器和精密设备的数量也在大幅度的增加。而实验设备的管理、维护、运行,一般需要专职技术人员负责,由于受我校人员编制和资金的影响,直接使用和管理设备的学院不愿意投入较多的人力和财力,尤其是当有其他部门需使用有关的设备时,出于担心仪器使用过多造成损坏及相应的工作量无法落实的原因,常找一些借口予以拒绝,因而出现了学校的仪器需多,却各自为政,使用率低的现象。有些学院的实验室由于有大型试验设备,致使该实验室的仪器设备总值大幅增高,远远高于同类实验室的平均设备值,但由于开机时数低,产生的效益低,致使实验室在评估中不能达到合格水平。

二、 解决方案及建议

1.依托校园网建立设备资源信息共享平台

建立一个设备资源信息的共享平台,校内必须有一个专门的职责部门来负责校内设备资源信息的统计管理,以保证校内所有可以共享的科研实验设备资源的名称、数量、功能介绍等相关信息都在平台对外公布。就目前的情况来说,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校园网平台,首先由各学院将设备信息挂在各学院的网页上,然后由资产管理处或发展规划处在其网页上建立仪器设备管理的共享信息汇总。通过该信息共享平台,校内的课题组能够清楚及时地获取设备资源信息,包括清单、管理人、联系方式信息。另外,设备管理部门对校内的设备资源情况有了系统详细情况掌握后,还需积极、主动地为不同的科研实验室提供该科研实验室进行的项目研究相关设备资源信息。

设备资源共享平台除对校内全面开放外,还应和其他高校、研究所、公司的研究机构建立一定的合作机制,为其他高校和社会承担实验教学及科研任务,实现校内外资源共享。这样不仅大大提高了本校设备的利用率,同时又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提升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2.完善的仪器设备共享管理机制,提高共享意识

为了保证实验设备共享的顺利实现,需要制定一套完善的仪器设备共享管理机制和切实可行的管理方案。在制定管理措施时,要做到全局考虑和优化配置,明确责任、义务和利益。学校应根据实际的需要,统筹规划实验室建设和配置实验设备资源,设备的购置方面应实行责任专家评审制度,在实验仪器设备的购置、使用、更新等方面建立专家评审制度,对设备购置的必要性、设备调配的科学性、合理性等进行论证。如可在现有的基础上,参考内地一些大学内设立的实验教学中心,整合相关的资源,集中管理。比如显微镜室,可以将农学、园艺与林学学院、动物医学学院、草业与环境资源学院单独管理的显微镜集中到生物实验楼,可以消除现在学校存在的各自为政的状况,进而解决管理人员和设备重复配置浪费的问题。

资源共享的真正实施,需要完善成熟的共享机制作保障。这个机制应包括仪器设备的购置办法,领导机构的组成、具体管理人员的配备、共享资源承担实验教学及科研任务的工作量统计、管理人员的待遇政策以及仪器设备的使用维护和维修办法等。在仪器设备管理人员的具体配备上应严格考察其资质和责任性,专业对口、学历高且热爱本职工作又有高度责任心的技术人员方可承担。对于共享设备实验室,建议实行专人专管,由于涉及的专业方向较多,管理人员的责任范围较大,对各类仪器设备及实验过程的管理也较复杂,可适当提高这类实验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的待遇;大型仪器设备实行专人责任制,专人保管、专人使用操作,在工作量的计算上可根据保管人所保管的仪器设备的价值及其对其开发利用程度、完好率、利用率的高低实行有偿奖励,这样才能提高保管人的责任心和大型仪器设备的利用率,真正发挥人力、物力等资源的价值和作用。

学校还应该通过大力宣传,使各实验室了解和认识实验设备共享的重要性,提高管理人员的共享意识。同时还要注重管理人员的培训问题。由于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仪器设备的技术性能,社会的基本需求都在不断变化与发展的,因此我们必须随时对从事平台工作的人员进行理论、技术、技能等方面的培训提高。

3.科学制定收费标准,实行有偿使用

由于实验设备(特别是大型仪器)的运行或维修经费严重的不足或没有维修经费,导致设备的“停摆”现象并不少见。因此,高校实验设备实行开放共享、有偿使用是必然趋势。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另一方面还可以做到以机养机,维持设备的正常运行,更重要的是,开放共享可以促进学术交流。

有偿使用的难点在于收费标准的制定,教学实验室对开放的费用、收费标准可参照校内实验教学成本制定,操作相对容易,核算出成本后,通过学院之间的沟通交流,以学院教学投入的方式划拨;最大的难点在于用于科学研究的分析测试设备开放的收费标准制定,必须考虑设备折旧费、设备维护费、材料消耗费、水电消耗费、技术服务费和管理费等几方面的内容。目前,我校一些对外服务的实验室已经开始这方面的工作,制定一些收费标准,但还很不全面。建议对所收费用,可大部分留存设备所在部门作为支付仪器设备运行维护费、技术服务费、管理工作量酬金,余下部分上缴学校,同时建议学校能够利用这些资金和一些配套资金,形成共享平台建设基金,作为校内科研教师使用共享设备资源的补贴,减轻他们的压力,鼓励更好地使用共享设备,提高设备的使用率和效益。

参考文献:

[1]曾宏.高校教学仪器设备共享管理模式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7):1-4.

[2]杨安,欧阳奇.仪器设备平台资源共享系统[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8):147-150.

[3]张玉琴.实现资源共享的措施及建议[J].科技信息,2009,(5):118-119.

[4]杜守旭,刘继亮,张大富,陈志伟.高校仪器设备效益考核导向的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3):145-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