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文化产业前景分析(合集7篇)

时间:2023-06-07 15:57:01
文化产业前景分析

文化产业前景分析第1篇

关键词:文化产业 经济数据 政策动向 趋势分析

一、内蒙古文化产业政策动向分析

任何一个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相关政策的支持,也一定要依托地区经济的整体发展,文化产业也不例外。内蒙古自治区从民族文化大区向民族文化强区迈进的过程中,地区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文化相关政策对文化企业的扶植与吸引也将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一)我国文化产业政策分析

我们文化产业政策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就从未停止过它的发展进程。1985年在国务院办公厅批转的国家统计局《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的统计报告》中,文化艺术被纳入第三产业范畴,第一次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指标体系中获得了“产业”身份。1991年,国务院批转的《文化部关于文化事业若干经济政策意见的报告》中,正式提出了“文化经济”的概念。进入新的世纪后,国家给予文化产业的政策力度继续加大,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首次提出“文化产业政策”概念。2012年7月,国家统计局最新《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为我国文化及相关单位的生产活动提供依据,为当前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文化宏观管理提供参考,为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提供统一的定义和范围。迄今,国家文化部共/修改各类政策法规499项,其中很大一批均与文化产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二)内蒙古自治区文化产业促进政策分析

内蒙古自治区在国家政策的号召下,区内对文化产业的发展也愈发重视。2010年5月25日,《内蒙古自治区著作权管理办法》由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颁布实施,对于规范我区著作权行政管理,鼓励优秀作品创作与传播,促进版权经济发展确定了统一的指导意见。2012年8月21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从市场准入、资金支持、税收减免、土地使用、投融资政策、建设重点、人才政策等七方面对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相关促进措施。

二、 内蒙古的文化产业的发展分析

为了研究内蒙古区内的文化产业发展情况,本文作者实地走访了内蒙古自治区的多个盟市的文化产业机构。同时为了全面的比较分析,本文选取了同为西部地区其他六个省份(四川省、陕西省、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数据作为对比参考更好的分析内蒙古文化产业现状,为未来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二)内蒙古第三产业经济发展分析

我国西部七省区均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西部大开发重点地区,经济结构的相似性对于产业结构转型、产业快速发展也有着良好的借鉴作用。(图1)

2011年,我国西部七省区中四川省、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00亿元,这将为文化产业在本地区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经济环境与支撑。内蒙古自治区的地区正产总值达到14246.11亿元,第三产业的产值高达4849.13亿元,占到地区生产总值的34.04%。但同时我国西部七省区均已第二产业为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经济带动产业,而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年来,以文化产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的产值逐渐增高,比重也愈发加大,以加速第三产业发展进程,对于地区总体经济发展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内蒙古文化产业机构发展分析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家战略支柱性产业目标,而文化市场经营情况作为衡量文化产业市场运作过程中重要参考指标而受到高度关注。(表1、表2)

截止2011年,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市场经营机构从2007年的7880家发展到2010年的8157家,文化市场经营机构也从2007年的58071.8万元发展到2011年的133242.7万元。我国西部七省区文化市场经营机构数整体处于持平水平,文化市场经营机构利润总额却在逐步上升,尤以四川省显著。通过文化市场经营机构利润总额与经营机构数比值求得我国西部七省区文化市场单位经营机构利润可知,各省区单位经营机构利润同样处于稳中有升趋势,四川省、陕西省、内蒙古自治区上升尤为显著。

(三)内蒙古文化企业与文化产业基地发展分析

文化企业的发展和部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建立可以进一步地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同时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图2 、图3)

通过图表可以看出,四川、云南二省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数量较多,而民族文化资源同样具有竞争优势的其他省区却在文化出口重点项目中数量相对匮乏。我区也应以此为契机,大力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民族文化品牌,并努力将有影响力的民族文化项目进行推广。同时四川、陕西、云南三省区部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数量较多,对于内蒙古部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则以文化旅游业与综合类为主,也体现内蒙古在文化产业基地建设方面重点优势行业突出,综合建设步伐也在不断推进。

三、 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前景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国家经济的整体转型,文化产业必将成为各省的重点支柱产业。内蒙古有发展文化产业的基础,然而受到体制、资金等方面的制约,内蒙古文化产业存在规模小、占比低,产业化程度差等方面的问题。因此有必要探讨出一条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的良性发展之路,以迎接全球化经济所带来的高层次挑战。

(一)增加投入、提高产值

内蒙古经济增长率虽多年“领跑”全国,但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仅有1.05~1.08%,远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2.85%。随着我国发展战略与政策的调整, 必将推动内蒙古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的变化,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所以加速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成为自治区支柱性产业将成为自治区未来重大发展战略取向之一。相比东部发达地区,我们投资渠道单一,融资方式简单,这与扩张的文化产业所需的资本并不匹配。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一方面要加大在文化产业相关方面的直接投资,提高文化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例,同时我极力发展多样的融资渠道,比如引入民营资本或是将文化产业与金融业实现紧密结合等方式,使得内蒙古文化产业在资本上的难题得以解决。

(二)文化产业发展应具有自己特色

文化产业在发展当中应该注重自有特色,具有地方特点的文化产业不仅可以在文化产业的市场竞争当中获得一定的经济垄断地位,同时也起到对本土文化宣传的作用,可谓是一举两得。广裹的内蒙古大地是蒙古族生活的主要场所, 蒙古族创造了灿烂独特的民族文化最能代表内蒙古特色,那么独特浓郁的蒙古族草原文化便是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当中的核心竞争力。以每年的那达慕大会为例,传统的博克、赛马、射箭等竞技项目必将吸引诸多外地游客,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旅游业态不仅能够促进本地经济的发展还能同时传播独特的民族文化。文化产业的发展将提升国民经济与满足人民精神需求这两个社会发展目标合二为一。

(三)文化产业发展应该建立品牌化效应

文化产业以文化资源为依托,通过企业或是机构创造出文化产品来实现经济上的盈利。在如今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文化产品应该注重它本身的品牌效应。品牌能够给拥有者带来溢价、产生增值的一种无形的资产,增值的源泉来自于消费者心智中形成的关于其载体的印象。具有品牌效应的文化产品,能够长期的、稳定的、高收益的为企业来带源源不断的利润。随着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空间更加广阔,文化企业、机构要创造高质量、高品质、品牌战略相一致的生产、管理、营销机遇。

参考文献:

[1]赵阳,徐宝祥.文化产业政策与法规[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2

[2]陈少峰,张立波.中国文化企业报告[M].北京:华文出版社,2012

[3]张京成.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

[4]中国文化产业年鉴编辑部.中国文化产业年鉴[K].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1

[5]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K].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8-2011.

[6]多智勇.内蒙古文化软实力现状分析[J].实践,2011

[7]张燕翎.走向蓬勃——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纵览[J].实践,2010

文化产业前景分析第2篇

一、发展现状

1 文化创意产业在国内各大城市的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以北京市为例,2006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89.5万人,占全市GDP的10.3%,比2005年增长15.9%。2007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已达90万。截至2007年9月,北京市2006年12月挂牌的10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入驻企业4687家,其中,挂牌后新入驻企业1101家。有需求才有市场,通过这组数据可以看出中国对的文化创意的需求十分巨大,还远没有达到饱和,所以整个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对企业和从业来说还都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2 文化创意产业得到国内各大城市的重视,划拨专项资金扶持。

例如。北京为符合文化体制改革试点要求的文化创意企业办理减免税收,拿出专项资金支持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的基础建设,和银行合做为文化创意企业提供无形资产质押贷款等。又如。南京市首开江苏知识产权贷款先例,日前南京道及天软件系统有限公司从南京银行获得了200万元贷款,这项贷款在江苏的文化创意产业界和科技界引起了广受关注,因为这笔商业贷款没有担保,也没有土地、产权等抵押物,贷款获得认可的一个主要依据是“无形知识产权”——计算机软件产品的著作权。再如。广州市每年安排1.5亿元资金设立广州市软件和动漫产业发展资金,并出台了一系列专门政策扶持游戏动漫产业的发展等等。可以看出很多大城市都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非常重视,纷纷拿出实际措施来支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以期通过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来带动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提高地区的文化影响。正是由于政府和金融界的大力支持和巨大的市场空间,大大地推动了全国各大城市的文化创意产业飞速发展。

3 全国各大城市提出有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目标。

例如。上海市提出了“创意产业化,产业创意化”的理念。在发展路径上,形成与历史建筑保护相结合的发展模式,使有形的高科技技术发展和无形人才创意力量的发挥相结合。南京市提出了“保护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风貌,传承六朝古都的历史文脉”,“使每一个人的创意都受到鼓励,使每一个好的创意都有市场化和产业化的机会,使每一个创业者都得到有力的制度保护和良好的政策扶持”的发展模式,着眼于培育创意、创新、创业的制度环境、法律保障和文化氛围。例如。广州市提出了“要像抓汽车产业一样抓动漫产业”。深圳市提出了建设“创意设计之都”的目标等等。各个城市都根据自己的特点,提出了发展目标,并建立了各种创意产业的基地和园区,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环境。

4 动漫、网游率先成为文化创意产业中倍受青睐的主导领域。

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成都、南京、天津、重庆等城市都把发展动漫业和网游作为重点,一时间全国各地“群雄纷起”,纷纷建产起动漫网游基地,国内动漫产业和网游产业一片热火朝天。

从以上四个特点可以看出,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正在蒸蒸日上,蓬勃发展。

二、发展前景

无论从产业结构调整还是从未来全球经济贸易发展来看,创意产业都无可争议地成为了一个新的经济增长亮点。从世界范围看,文化创意产业有着极佳的发展前景。

目前全世界的创意产业每天创造的产值高达220亿美元,并以5%左右的速度递增。在一些创意产业发达的国家,增长速度更快,如美国达到14%,英国达到12%。

根据中国社科院的预测,我国的文化产业的结构变化将可能由技术和资本唱主角,新兴文化产业将出现爆发式增长局面。将迅速产生一批跨行业、跨媒体、具有品牌竞争力和战略投资力的产业集团,大大提高我国文化市场的集中度,使“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浮出水面。

创意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中国创意产业的发展,既面临着良好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应该说,进入经济全球化时代后,在市场竞争中,任何一种技术、工艺、商业模式的创新都有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被知晓和模仿,要想始终领先于对手,必须不断创新,因为“只有创造力是无法模仿的”。

三、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应采取的措施

1加紧文化创意市场规则的形成

从国内各大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利润逐年提高和企业数量快速增长态势可以看出,文化创意产业的市场竞争尚不充分,文化创意市场规则正在形成。

市场竞争的不充分就从一个侧面表明这个产业的行业的发展尚不规范,只有在充分的竞争的前提下,才能形成规范的行业规范。而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现在就应该着手对整个文化创意产业进行相应的规范和相应的结构调整,以使得在以后的发展中和竞争充分后就可以尽快走上规范化的道路,用以保证能尽快地形成一个完整的文化创意产业链。这样才能保证整个产业持续和健康的发展。现在不能只是一味地追求快速增长,要从“又快又好”转变到“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的道路上来。

2加大文化创意产业融资体系的建设

产业的发展和资金的支持是分不开的,特别是我国目前文化创意企业普遍规模偏小,处于起步阶段,而一个创意项目回报周期长、价值难以评估、投资风险较大,融资难已成为制约我国各地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的一个难点。政府应当拓展融资渠道,加大对文化创意产业的资金扶持和政策倾斜。像北京市和南京市那样对加大对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服务体系建设,努力解决文化创意企业因资金短缺而面临的发展瓶颈问题。

3政府加强文化创意产业的指导与定位

国内各大城市虽然都根据自己的特色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目标,建立大量的基地、园区,但由于缺乏指导和规划,以至于出现了规划和园区的同质化倾向比较严重,政府应该更加注重对本地区产业的指导和定位。

园区的建设是应该搞,但有相当一部分城市多为跟风上马,并无结合本地实际的文化创意产业长远战略规划,很快就会出现一批功能相同或相近的园区。政府应该根据本地的特点,以及市场的容量和产业的发展规划来指导和引导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而不是盲目的只看到眼前的利益。

4加快完整的文化创意产业链的建立

文化产业前景分析第3篇

文时代,人们空前关注精神文化需求,文化资本运营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得到强化。然而,我国在该领域起步晚,发展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只有经过长期的努力与研究,才能够有效提升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

二、文化资本与文化产业的含义

文化资本是文化产业实现发展的物质基础,主要包含以下内容:文化产业价值理念、文化产业精神信仰、文化产业行业规范、文化产业管理模式。这些与文化产业相关的元素都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附加价值,能够帮助文化产业树立经典的形象,以文化产业的社会经济效益为根基,促进文化产业不断进步。提升文化资本运营的效率,能够为文化产业提供优良的发展环境和先进的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在物质需求不断被满足的基础上,空前关注精神需求。文化产业正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而被创造出的文化形式。同时,文化产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形成了以现代科技为生产媒介、产业化方式为制造链条的新型行业。

三、文化资本运营与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资本运营管理能力弱

我国的文化产业起步比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水平不高。在文化产业发展的短时间内,产业的规模不能扩大,很多文化企业在管理上存在一定的问题,初期是由政府部门进行管理,产业发展的资金也需要政府部门的支持。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产业之间缺乏一定的竞争。文化企业在改革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资金渠道单一,资金的运转能力低,发展缓慢。

(二)文化产品市场附加值低

文化产业中文化产品的推广,需要借助文化产品的创新性以及文化性,从而贏得市场。目前,我国文化产品发展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文化产品市场附加值低,缺乏一定的创新性。以影视作品为例,我国的影视文化题材单一,电视类节目之间的模仿性高,同时不能以本民族文化为基础,知名节目往往是从韩国、美国等国家引进版权,节目设计缺乏核心价值理念。文化产品附加值过低势必会降低文化资本的流动性,另一方面又刺激了资本的投机性,使得文化资本运营的不确定性增加。

(三)文化市场经营效率不高

受到传统经营模式的影响,文化企业发展路径保守。在缺乏规范化文化产业体系的基础上,文化资本运营中的收购、产业兼并、产业基地等都不完善,在文化产业发展中,这些环节往往是“摸着石头过河”。在文化市场中,文化资本经营效率不高,文化市场交易规模比较小,企业主导部门的干预比较大,在面临重大的决策时,审批效率低下。

四、基于文化资本运营的文化产业发展对策

(一)提升文化资本经营管理能力

在传统企业管理模式的影响下,我国文化企业经营管理能力低下,与文化产业发展迅速的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提升文化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需要将文化企业从政府部门企业中剥离出来,树立独立发展的企业战略和营销目标。着力引进或者培养一批既懂得文化发展规律,又有能力进行资本运营的人才。提倡文化企业经营独立性,脱离非专业部门的管理,在文化企业内部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有效提升文化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文化产业在转型中需要依据市场环境以及所改善的经营结构,强化文化资本的安全运营,规范化资本管理结构,规避文化资本的运营风险。同时,在发展节奏上需要与国际相互结合,认识到文化资本流动、融资、增值的重要性,增加储蓄文化资本,在文化经济市场时机成熟时,将文化产品的总体价值最大化。

(二)促进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提升文化产品的附加值

制约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就是文化产品的附加价值低,而有效提升文化产品的附加价值,需要通过文化资源与文化资本之间的转换来实现。应该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以本土文化为依据,丰富文化产业作品内涵。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应该深度挖掘文化资源,将这些本土文化资源转变为文化资本。另一方面,也要避免对文化资源低端粗暴的开发。例如,传统东北二人转文化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本山文化传媒拓展东北二人转文化,尽管建立了相应的消费产业链条,积累了文化资本,但在文化内涵的挖掘上依然力度不足,往往使观众有低俗媚俗之感。应把握提升文化产品附加值这一着力点,在开发文化资源的可持续性和科学性方面下功夫。

(三)强化文化市场环境监督,提升文化市场经营效率

从文化产业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严格完善的法律体系是优化文化市场环境的根本保障。必须严厉打击文化作品的抄袭、山寨等现象,鼓励文化产业的创新性发展。同时,要对文化产品的性质进行判断,遏制传播对青少年有消极影响的电视节目、影视作品,鼓励正能量作品的创作与发行。为了促进我国文化产业走出去、引进来,还需要为我国文化产业制定国际化的发展战略,鼓励与支持文化企业在深度挖掘本土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实现发展创新。

五、结语

文化产业前景分析第4篇

[关键词]电视包装节目栏目产业化

一、电视包装的含义

电视包装目前已成为电视台和各电视节目公司、广告公司最常用的概念之一。它的定义是对电视节目、栏目、频道甚至是电视台的整体形象进行一种外在形式要素的规范和强化。这些外在的形式要素包括声音(语言、音响、音乐、音效等)、图像(固定画面、活动画面、动画)、颜色等诸要素。

包装是电视媒体自身发展的需要,是电视节目、栏目、频道成熟稳定的一个标志。如今电视观众每天要面对的是几十个电视台和电视频道,是几十种类型的节目和栏目。各台、各频道、各栏目之间存在着非常激烈的竞争。观众既有主动的选择权,又有非常大的盲目性。在这种情况下,包装所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重视商品的包装和广告推介是商家们的必要策略,电视节目、栏目、频道的包装应该和商品的发展有一定的相通之处。作为同时播出的几十个频道来说,电视观众选择了你,是你的成功;而没有选择你,你的一切辛苦和投入就等于零。要观众选择你的重要条件是了解你,包装则是了解你的最直接的手段。

二、电视包装要素

1.形象标志。无论节目、栏目、频道都有一个CI形象设计,也就是最基本的形象标志,这是构成包装的要素。在不同的情况下,形象标志有各种变化,但“包装”构成的要素一般是比较稳定的。频道的形象标志,一般展现在角标和节目结尾落幅上。好的形象标志的设计,能使人过目不忘,深入人心,能使观众快速判断出自己看的是什么节目、什么频道、什么台,便于观众一下子就捕捉到想要看的节目,所以形象标志设计对于电视包装是非常重要的。

2.颜色。根据频道、栏目、节目的定位,确定包装的主色调。主色调可能是单色,也可能是复合色。如中央台一套是新闻为主的综合频道,所以其主色调以蓝色为主,凸显一种冷静、客观的形象;CNN基本也是蓝色基调;文艺性的频道和栏目在一般情况下是暖色调,色彩相对艳丽一些;凤凰台是以艳丽黄为自己的主色调。所以,颜色设计是电视包装的基本要素之一。它的基本要求应该是颜色协调、鲜明、抢眼,但不刺眼,能与整个节目、栏目或频道的基调相吻合,能保持和节目、栏目、频道的风格相一致或给予有效的补充。

3.声音。声音包括语言、音乐、音响、音效等诸元素。声音在电视包装中起着非常突出的作用。在好的电视包装中,音乐应和形象设计、色彩搭配有机地成为一个整体,无需看到画面,观众就能判断出是什么频道和什么栏目。

三、电视整体包装应遵从的基本原则

随着我国电视包装的不断成熟,以栏目为产品,以频道为品牌的包装模式已经成为目前大家所倡导的整体包装理念。而电视整体包装应该遵循两大基本原则:

1.统一性原则。电视节目、栏目、频道应该遵从整体包装的统一性,首先是识别整体包装的元素包括标时、音乐、颜色等都应该相对统一以形成整体效果,节目包装/栏目包装应该在整体的频道包装统一原则内实现自己的包装特色,节目/栏目形象应从属于整体的频道形象之下。

2.规范性原则。电视整体包装的统一性要有科学的规范化操作作为保证,必须严格按照设计规范落实到日常的节目和栏目当中,才能确保整体包装的具体实现。

四、电视包装的形式

电视节目、栏目、频道包装有多少种形式,没有统一的说法,但总的来说应包括下面一些形式:

1.以形象标志为主的频道标志的位置设置和出现方式的设计。

2.电视台或电视频道的形象宣传片。

五、电视包装与电视节目产业化的关系

1.电视包装是电视产业化生产的重要环节,是品牌化战略的具体体现。电视作为中国百姓的精神大餐,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为满足电视文化市场的需求,频道在不断地增加,节目在不断地扩充,同时也使本来竞争就十分激烈的电视收视份额更趋白热化。如何能在众多的电视节目中,建立自己的独特专业频道,在收视分流严重的情况下,吸引住观众的眼球。这里,电视频道的整体包装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电视节目作为文化领域的一种特殊产品,也应该同时兼备形成产品的两大体系,第一是生产体系,第二是营销体系,所谓电视节目成为产品的营销或称为宣传,就是电视包装,而品牌化战略应该是我们提升产品知名度、促进产品销量的重要手段。按照电视节目产业化的发展规划,我们提出了频道专业化、栏目个性化、节目精品化的总体计划,为电视的总体包装提供了前提。反过来说,电视包装的品牌化战略会更加促进电视节目产业化的发展。

2.电视包装使电视产品在市场营销中处于有利的地位。电视包装不是节目策划,它对电视节目、栏目、频道起重要宣传和推介作用。电视包装的基础是包装策划。我们去市场上买东西,总是被外观美观,造型新异的产品所吸引。成功的产品外包装和外部造型会刺激购买者对该产品的购买欲。一个产品经过包装后介绍给市场便能有效地吸引顾客。这种注重产品包装行为的营销方式,能在顾客心里树立起一种品牌意识。高水平的产品包装能使产品在市场中从众多同类中凸显出来。近年来,包装是一个很时髦的话题。包装这个概念,在商品社会中的各个角落不断蔓延、渗透,形形的包装活动也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收益。在电视领域,品牌作为一个频道的标识,给频道注入了巨大的无形资产,从而使频道在电视节目市场化经营中取得有利的地位。

参考文献:

[1]温秀娟崔文新:浅谈电视节目包装的误区[J].电视研究究,2002,(8)

文化产业前景分析第5篇

我国煤层气(俗称瓦斯)产业化开发利用经过10多年的探索,在攻克相关技术难题后,已经在山西晋城等地取得重要进展。作为一种优质高效清洁能源,煤层气的大规模开发利用前景诱人。在国际能源局势趋紧,我国煤矿安全生产形势严峻的大背景下,应推进煤层气的产业化开发,使瓦斯成为接替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常规能源的新能源资源。 瓦斯空排代价高昂 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煤炭资源总量5.57万亿吨,居世界第一位;可采储量为2040亿吨,居世界第二。但在我国国有重点煤矿中,高瓦斯矿井152处、煤与瓦斯突出矿井154处,两者约占矿井总数的49.8%,煤炭总产量的42%。煤矿的高瓦斯含量导致我国煤矿安全生产困难重重。有关部门统计,世界主要产煤国百万吨死亡率,我国最高,每生产100万吨原煤,就要付出3.1个人的死亡代价。 另外,瓦斯的主要成分甲烷,是一种具有强烈温室效应的气体,其温室效应为二氧化碳的22倍。据测算,所有人类活动造成的温室效应中,20%是由甲烷引起的,而我国煤矿排放的甲烷占全球的35%以上,相当于荷兰全国所有温室气体的总排放量。 能源短缺,需对瓦斯开发利用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而资源赋存条件决定国内油气产量无法大幅增长,油气供应缺口急剧增大。据发展改革委能源所预测,2010年我国油气缺口将分别达到1.3亿吨和300亿立方米;2020年这两个数字将分别上升到2.2亿吨和1000亿立方米。 在这样的能源背景下,需对瓦斯进行充分利用。我国煤层气资源十分丰富,是世界上继俄罗斯、加拿大之后的第三大煤层气储量国,占世界排名前12位国家资源总量的13%。根据最新一轮资源评估结果,我国埋深2000米以浅的煤层气资源量达31.46万亿立方米,相当于450亿吨标煤,350亿吨标油,与陆上常规天然气资源量相当。 我国的煤层气资源不仅在总量上占有一定的优势,而且在区域分布、埋藏深度等方面也有利于规划开发。煤层气资源在我国境内分布广泛,基本可以划分为中部、西部和东部三大资源区。其中中部地区约占资源量的64%。西部地区的沁水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资源量最大,超过10万亿立方米,为集中开发提供了资源条件。 据统计,我国煤层气埋藏于300-1000米之间的资源量约占总量的29.05%,1000-1500米之间的煤层气占总量的31.6%,1500-2000米之间的煤层气占总量的39.35%。埋深1500米以浅的适于开发的约占总资源量的60%。不少专家都提出,21世纪是煤层气大发展的时代,煤层气是我国常规天然气最现实可靠的替代能源。 煤层气开发利用经济效益可期 煤层气的开发利用具有一举多得的功效:提高瓦斯事故防范水平,具有安全效应;有效减排温室气体,产生良好的环保效应;作为一种高效、洁净能源,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我国的能源结构。 煤层气利用范围广泛。当前,我国煤层气利用的主要途径为:发电、民用、工业燃料、化工、汽车燃料。 煤层气开发利用经济效益可期。据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孙茂远介绍,按照每立方米协议气价1.1元测算,项目内部收益率为12.1%,全部成本7.9年后可回收,每立方米气可获利0.3-0.4元。如果政府实施五免三减半,即20年免缴增值税,所得税5年免征、3年减半的政策,工程成本可降低0.3元/立方米,利润率则能提高到50%,成本回收期相应缩短至3-4年。晋煤集团潘庄矿区地面煤层气预抽井日产气量目前超过4万立方米,若按照每立方米压缩煤层气的销售价格为2元计算,现有井组的煤层气日销售收入为8万元,年销售收入接近3000万元。 国家煤科院重庆分院瓦斯研究所所长文光才说,煤层气产业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建设一个煤层气生产基地,除了带动运输、钢铁、水泥、化工、电力、生活服务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外,还能推动本行业的相关技术、科研等产业,促进整个产业的良性发展,如钻机、煤层气抽取及输送设备、输送管道、监测监控设备、煤层气发电设备、利用煤层气生产化工原料设备等产业。我国煤层气产业一旦形成和发展起来,将给相关产业带来发展机会。 煤层气产业化:局部破冰 整体尚待突破虽然我国煤层气开发已经显示出良好的势头,但要实现规模化产业化,目前还存在政策、技术、资金等方面的多重障碍。

文化产业前景分析第6篇

文化旅游学术界关于文化旅游的定义十分模糊,定义角度和概念外延都不一致,这阻碍了文化旅游业的评估研究,而若想展开相关研究必须明确文化旅游的概念及其范围。从动机上讲,文化旅游是指在寻求和参与全新或更深文化体验基础上的一种特别兴趣旅游,与一般的旅游活动区别甚微,因为任何一次旅游经历都可以说是一次对新文化的体验。故而在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所提供的历年《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2003~2011)中,文化旅游业的行业运行状况均被旅游业整体行业发展状况所替代,报告中没有对文化旅游业行业范围进行清晰界定[11]。出于统计研究的便利性,《文化产业年鉴》(2010)将文化旅游定义为“泛指以鉴赏异国异地传统文化、追寻文化名人遗踪或参加当地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为目的的旅游”,借此希望将文化旅游与其他旅游形式相区别。同时,年鉴中也紧扣文化主题展开文化旅游业发展状况分析,为文化旅游业的专题研究做了有益的尝试,但从统计结果的分析来看,《年鉴》中关于区域文化旅游业的统计资料仍然不能形成统一口径[12,13]。由此可见,文化旅游业行业边界及其统计研究工作至今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其专项研究学界正在做积极尝试。本文比较了各种有关文化旅游的定义以及对于文化旅游业产业范围的研究成果,考虑到效率评估的研究目的,笔者认为应选取文化旅游的操作性定义(operationaldefinition),即人们离开常住地,到文化吸引物所在地,如遗产遗迹、艺术与文化表演、艺术与歌剧等的一切移动。这一定义将文化旅游活动的范围界定为对下列文化遗产资产的使用:考古遗址、宫殿、历史建筑、著名建筑物、废墟、博物馆、雕塑等[14,15]。这里明确了文化遗产景区是文化旅游的主要吸引物,也构成了地区文化旅游业的核心动力源。因此,本文将借助区域文化遗产景区的投资效率评估结果展开地区文化旅游业的投资效率分析,对文化旅游业的经济分析做初探性研究。投资效率及其评价指标投资效率是指投资活动所产生的收益和所消耗的资源之间的对比关系,无论是宏观层面的产业还是微观层面的企业,都需要在给定的投入和技术条件下,对经济资源的利用做出衡量。从静态来看,投资总效率是总体衡量指标,由于它是规模效率与技术效率之积,因此,可以通过观察这两个分解指标的分值,获得提高投资效率的管理启示。规模效率是指用于发展的资源要素投入满足发展对资源需求的程度。当资源投入不能满足需求的时候,发展的能力不能达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从规模上讲,该时期发展是没有效率的,通过增加资源要素投入,发展便可获得更大的收益。技术效率是指在发展过程中对现有技术水平发挥的程度。即指在既定的技术和环境条件下,用特定的投入生产最大可能产出的能力和意愿。如果一个企业在既定投入的条件下能够实现最大的潜在生产力,它就具有技术效率。从动态来看,全要素生产力指数是总体衡量指标,衡量单位总投入下总产量的生产率指标,常被视为科学技术进步的指标。在动态DEA中,全要素生产力指数为技术效率变化与技术进步之积,若其大于1,则生产率提高;小于1,则生产率下降;等于1则不变。技术效率变化衡量由技术效率引起的潜在生产能力的提高或降低,若其大于1,说明潜在生产力提高;若其小于1,潜在生产力降低;等于1则不变。技术进步是指生产前沿面向前移动,它意味着由于某项工具、技能、技术的发明使得整个生产能力的增加,即科学技术使生产能力提高。因此,该项指标大于1,则说明技术增长;小于1则说明技术下降;等于1则不变。

研究方法及模型构建

数据包络分析法目前,在国内旅游绩效和评价研究中,学者们采用最多的方法是数据包络分析法、随机前沿函数法和平均值的方法。数据包络分析法(dataenvelopmentanalysis,DEA)是一种线性规划方法,由查恩斯(Charnes)、库珀(Cooper)和罗兹(Rhodes)[16]在法雷尔(Farell)[17]关于生产效率评价的工作基础上提出的,是一种新的以效率前沿面技术代替一般经济学中的生产函数,专门用于效率评价的系统分析方法。在传统的经济学与计量经济学中,估计的生产函数并没有表现出实际的前沿面,因为生产函数的估计是将有效单元与非有效单元混合,所得到的生产函数是非有效的,但是DEA模型利用有效前沿面可以判断决策单元是否位于有效前沿面上。同时,DEA在解决多输入多输出的问题时具有绝对优势,例如:DEA方法是以决策单元的输入输出的权重作为变量,模型应用最优化方法来内定权重,从而避免了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所带来的主观性;DEA方法处理经济学生产函数与规模经济的问题时有其特有优势,其评估效率的结果为一综合性指标。由于DEA方法无需设定投入与产出变量的权重和生产函数形式,特别在样本容量较小,研究问题是多投入、多产出的情况下显示其特有的优势。基于DEA方法在评价旅游效率的较大优势,本文将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对文化旅游投资效率进行评价。DEA的评价原则是当决策单元(decisionmakingunit,DMU)落在效率前沿面上时,DEA认为此时的投入产出组合是最有效率的,且其效率值定为1;其他的决策单元则以有效单元为基准,赋予介于0和1之间的相对效率值。模型构建确定文化旅游业适用的效率评价模型DEA效率模型在估计效率前沿时可以采用两种导向,一种是投入导向(inputorientated),另一种是产出导向(outputorientated)。投入导向模型是指在不减少产出的情况下,衡量投入要素减少的比例;产出导向模型则是指在既定的要素投入下,衡量产出增加的比例。DEA方法中的CCR模型和BCC模型是衡量同类生产个体效率常用的两种基本模型。CCR模型是在固定规模报酬(constantreturnstoscale,CRS)下生产,但实际上生产个体往往存在规模报酬变动,所以导致规模效率混杂在效率测度中。BCC模型考虑到规模报酬改变(variablereturnstoscale,VRS),将CCR模型中的CRS假设剔除,衡量处于不同规模报酬生产个体的相对效率值。本文认为文化旅游业属于产出主导型的产业,即文化旅游业的主要投入在一定时期内,投入总量是相对稳定的,所以要达到提高投资效率的目的,就需要增加产出。因此,本文主要采用基于产出导向型的CCR模型和BCC模型来刻画文化旅游业投资的总效率、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结合文化旅游业的现实发展状况和数据可得性,确定DMU决策单元选择DMU就是确定参考集,一个DMU就是一个将一定“输入”转化成一定“输出”的实体。许多情况下,由于DEA方法是在同一类型的DMU之间进行相对有效性的评价,就文化旅游业而言,可以将选取不同省份的文化旅游业作为DMU决策单元。但本文认为所谓同类型的DMU,是指同时具有以下3个特征的DMU集合:相同的目标和任务;相同的外部环境;相同的输入和输出指标。对于不同省份的文化旅游业来讲,显然它们不具备相同的目标和任务,落后地区的文化旅游业对经济功能的追求要远远大于发达省份;而发达省份对文化旅游教育功能的追求始终是位于其他功能之上。正由于此,本文认为,文化旅游业投资效率的衡量可以选择本地区人文类景区作为DMU决策单元,因为它们不仅是严格意义上的同类型决策单元,而且基于上述对文化旅游的定义,它们的整体评价结果足可代表观察地区文化旅游投资效率的评价结果。

实证结果

评价对象的选择依据本文对文化旅游所使用的技术性定义及模型构建对DMU决策单元的要求,选取山西省18个历史文化景区作为研究对象。之所以将山西省作为文化旅游投资效率的评价对象,是因为山西省是文化资源大省,近些年文化旅游业被称为与煤炭业并举发展的“双翼”产业,但文化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却不尽如人意。本文拟通过选取山西省所属的晋祠旅游区(Dmu1)、云冈石窟(Dmu2)、恒山旅游区(Dmu3)、藏山景区(Dmu4)、皇城相府景区(Dmu5)、应县木塔(Dmu6)、五台山旅游区(Dmu7)、绵山风景区(Dmu8)、平遥古城(Dmu9)、乔家大院(Dmu10)、王家大院(Dmu11)、常家庄园(Dmu12)、榆次老城(Dmu13)、洪洞大槐树(Dmu14)、临汾尧庙(Dmu15)、解州关帝庙(Dmu16)、永济普救寺(Dmu17)、鹳雀楼景区(Dmu18)来观测山西文化旅游业的投资效率整体状况。指标选择及数据来源借鉴《中国文化遗产发展事业报告》中对遗产事业评估指标的选取方法,特别是考虑到文化遗产的经济、教育以及科研的多功能要求,同时考虑DEA方法对指标与决策单元数量的相对关系,本文选取两个投入指标即资金投入总量﹑从业人数,两个产出指标即旅游收入﹑参观人次。选取资金投入总量作为景区财力投入的反映;从业人数作为景区人力资源投入的描述。以上两项投入指标对于一个景区来说是最稳定也是最重要的投入,而且数据的相对可得性也较高。出于文化遗产景区功能的多元性考虑,从产出指标的选择上讲,文化旅游首先是旅游活动,所以其产出的衡量主要突出表现在是否发挥经济功能,带动地区经济发展方面,因此选取旅游收入指标反映文化旅游经济功能的实现程度;其次文化旅游又是以文化教育为主要特征的旅游活动,所以选取参观人次指标反映文化旅游教育功能的实现程度。评价所需数据主要是通过《山西省旅游局统计信息》(2008~2011)以及实地走访搜集获得。在此基础上建立数据库,基于对数据资料的保护性,本文只针对最终的效率测度结果进行研究分析,不再对原始数据进行直接引用。文化旅游业投资效率评价结果及解析本文建立了2008~2010年山西省文化旅游投入产出的相关数据库,分别计算得到各年度山西省18个景区的静态效率值及其分解效率值(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和动态全要素生产力指数及其分解效率值(技术效率变化、技术进步)。研究过程不仅通过静态效率值关注了各景区投资效率在同一时段运行状况的好坏,也采用动态DEA方法刻画各景区效率值的变化特征,关注了多个景区在不同时段的整体运行状态。2009年山西省技术效率的情况与上一年基本一致,平均值略微有所降低。这是因为行政资源配置水平与管理水平在短时间内难以有大幅度提高,个别景区的技术效率甚至有所下降,管理水平仍不稳定。这说明在投入既定的情况下文化旅游产出仍不足,改进行政资源利用方式,完善管理,提高既定投入下的产出,仍然是未来工作的重点。2009年山西省规模效率的情况有所改善,比上年增加了两个有效的人文景区,分别是藏山景区和绵山景区;规模效率平均值也从0.375提高到了0.573。这不仅是由于藏山和绵山的规模效率大幅提高所致,也是由于大部分景区规模效率整体上有所提高。规模报酬不变的景区个数增加,但仍然有15个景区规模报酬递减。这说明只要景区注重发挥市场作用,扩大产出效果,短期内规模效率可以大大提高,从而提高山西省整体文化旅游业投资效率。其次,规模效率之所以不高的原因还在于,某些景区的投资规模过大,规模报酬递减,所以提高规模效率的手段也可从合理计划投资规模入手。

结论

文化产业前景分析第7篇

【关键词】纳雍县;生态旅游;SWOT分析

近年来,纳雍县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明显加快,在《纳雍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二五个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做大做强旅游产业,把旅游产业培育成为新的支柱产业之一。加大对旅游业的投入,加快旅游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着力打造“总溪河·九洞天”部级风景旅游名胜区,培育一批境内旅游线路和连接境外的旅游线路,同时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从规划纲要中可以看出,纳雍旅游在“十二五”期间的重点是生态旅游的开发和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目前,纳雍县周边生态旅游环境竞争尤为激烈,我们通过对纳雍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分析,为纳雍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个参考的工具。

一、纳雍县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1.优势分析

纳雍生态旅游资源丰富,民族特色鲜明。纳雍境内喀斯特地质地貌发育完全,自然景观大多以高山、峡谷、溶洞、峰林为主。自然资源有小三峡之称的总溪河漂流、有以壮丽溶洞奇观为主的九洞天、还有风景秀美的过狮河桃源洞风景区。历史遗迹有三锅桩与岔河古桥、宣慰府遗址、水西古战场等。纳雍少数民族有苗、白、彝、穿青人等22个少数民族。民族文化丰富多彩,节日庆典有布依族的“六月六”,苗族的“打嘎”等。民族工艺品有苗族的“蜡染”和“刺绣”,图案绚丽多彩,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民族特色鲜明,是纳雍生态旅游开发的一项的潜在资源。除以上资源外,还有苗族的芦笙歌舞“滚山珠”,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的影响力,2006年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纳雍目前生态旅游开发层次低,但是随着对旅游产业投入的不断加大,纳雍生态旅游开发的空间将会越来越广阔。

2.劣势分析

目前纳雍旅游开发的程度不高,主要表现在资源的整合程度不够,旅游资源分散,缺少民族文化的融合。景区规模小,产业发展滞后,再加上地理环境封闭,交通、信息等基础实施落后,缺乏与外界及时快速的信息沟通。景区缺少深度开发,旅游产品附加值低,知名度不高。游客数量少,大多以观光旅游为主,导致旅游财政收入低,难以维持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旅游管理和营销人才的缺乏,是纳雍生态旅游开发的一道瓶颈。已经开发的资源和周边地区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竞争环境恶劣。

3.机会分析

首先,2009年国家通过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从国家层面上,积极扶持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其次,在毕节试验区的“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加大旅游文化基地的建设,把毕节打造为我国西部最有特色的旅游地和精品生态旅游区,建成四川、云南、贵州三省交汇处的区域性经济中心。第三,大方、黔西、赫章、威宁等旅游开发投入不断加大,纳雍周边的旅游环境建设越来越完善,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来毕节旅游的人数逐年增多,纳雍地理位置刚好处在旅游资源丰富的大方、赫章、黔西、安顺和六盘水的中间,成为毕节旅游业发展的一条重要的交通线。最后,在纳雍县“十二五”规划中,也明确提出,要做大做强生态旅游产业,把生态旅游产业培育成为新的支柱产业之一。

4.威胁分析

4.1 外部竞争激烈。纳雍旅游产业的发展与周边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大方有部级风景区“九洞天”,历史文化遗迹“奢香墓”;织金有世界上最美溶洞奇观“织金洞”,织金土特产“竹笋”在区内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赫章有生态旅游景区“韭菜坪”,是毕节地区旅游开发中一支潜在的力量;黔西县有“地球上最美丽的彩带”之称的“百里杜鹃”;六盘水是我国的“凉都”;安顺有“黄果树大瀑布”,“龙宫”等,周围这些地区的生态旅游开发比较早,发展速度快,产业开发比较成熟,资源影响力大,相比之下,纳雍生态旅游资源的影响力远远不及这些地区。而且每年这些地区的生态旅游开发投入和旅游财政收入都远高于纳雍县。因此,纳雍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4.2 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近年来,随着生态旅游产业的开发,景区游客的数量不断增加,生态旅游项目的设置、服务平台以及景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必然会对生态环境带来负面影响,若旅游开发管理不当,将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旅游资源的损失。

4.3 民族文化不断流失。纳雍民族成分较多,民族文化丰富多彩,民族产品特色鲜明。但是由于受到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现代文化正在不断向民族地区蔓延,并不断以惊人的速度冲击和取代少数民族文化。目前,纳雍穿青人的傩戏——“五显神”,主要的传承人是50岁以上的极少数人,年轻人都迫于生计从事其他行业。苗族舞蹈“滚山珠”是纳雍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受到现代文化发展速度的影响,在传承的过程中,同样遇到了穿青人傩戏传承的悲剧。

二、纳雍县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建议

以上对纳雍生态旅游产业的SWOT分析表明,纳雍县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有自身的优势,同时也面临着很多困难。纳雍经济发展的步伐加快,给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机会和挑战,通过不断努力,我相信纳雍生态旅游开发的劣势将有所扭转。针对目前纳雍生态旅游开发的现状提出几点建议:(1)根据自身优势做好生态旅游规划,实现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纳雍生态旅游资源分散,规模小,产业化经营程度不高,因此,要做好纳雍生态旅游开发,首先要有一个合适自身旅游发展的具体规划,整合分散的旅游资源,实现产业化发展。(2)加强区域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一方面,加强自身资源优势的开发建设,突出自身特色;另一方面,多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开发合作,吸收周边地区的成功经验,增强区内景点的影响力。(3)加强旅游景区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加强生态旅游景区的环境建设,增加管理投入,避免大面积破环生态环境的旅游开发,维护景区内自然环境和基础设施的健全。建立垃圾回收站,减少景区内生活垃圾的污染。(4)把民族文化的传承与生态旅游产业相结合,形成特色的生态民族文化旅游模式。在景区内通过民族文化的表演,不仅能够增加文化传承人员的经济收入,使他们过上幸福的生活,而且还能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作出贡献。(5)培养或引进旅游人才,扩大旅游产业影响力。旅游人才是旅游发展的核心和关键要素,没有人才队伍,难以保证纳雍生态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因此,必须加强旅游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探索建立与省内外高校合作的方式,提高纳雍生态旅游产业从业人员的相关素质,为纳雍生态旅游开发提供智囊支持。同时积极培育县内最具影响力的旅游景点,加大在国内的宣传力度,扩大区内影响力,以点带面的方式带动纳雍生态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文松.内蒙古文化旅游产业发展SWOT分析[J].经济论坛,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