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文化产业与管理(合集7篇)

时间:2023-08-09 17:18:11
文化产业与管理

文化产业与管理第1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文化产业管理;影视文化;文学艺术

中国拥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尽管如此,中国文化的发展却从未间断。本文将从传统习俗,影视与宗教文化,音乐艺术三个方面分别于文化产业的关系展开论述。

一、传统习俗与现代文化管理

提到习俗,就一定会想起一些我国传统的节日,比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等等,当然各少数民族也保留了自己的传统节日,比如有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彝族的火把节等等。

自古以来,中国的各个民族始终团结互助,以共同的勤劳与智慧创造了大量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科学典籍,特色建筑等等。我们现在处于物质精神文化高度发展的时期,也希望能有一些富有创意的文化活动能丰富我们的生活。作为文化产业管理者的我们可以将这些习俗文化进行规划整理,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旅游。也可以在红色革命老区兴办红色旅游,这样可以推动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有利于当地的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也可以开展一些民族民俗文化交流的活动,比如:兴办文化交流会等等,这些活动不仅有利于本民族文化的发展,更有利于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吸收和交流,也能够推动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文化产业管理可以将这些历史悠久积累下来的文化习俗和民俗民风更好的传承下来并且创新,使这种文化能够深入人心。前几年发生的端午节之争等实例我们可以看出,我们现在要加强对文化的管理和重视,更大力度的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使文化的精髓深深扎根在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中。有了厚重的文化的积淀我们国家才会持久的稳定和和平。传统文化的稳定和发展与文化产业的发展的作用是密不可分的,对推动整个社会文化的繁荣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二、影视、宗教文化与文化产业管理

影视艺术提起来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它包括电影、电视等。说起影视艺术,它一方面是一门艺术,另一方面它也是传播其他不同文化的一种重要的媒介。影视艺术直观明了的对人们生活、思想、行动进行直观的再现,在现实社会中,影视艺术也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随着社会的进步,影视的传播方式也在不停的更新,例如从黑白彩电到现在的互联网等,日新月异的变化也推动着影视文化的繁荣。它是传播文化的重要媒介当然也需要加强一些文化的管理。例如:中央出台的限娱令等等这些措施也体现了影视对文化发展的重要性。影视文化虽然现在高度繁荣,但也出现了令我们担忧的现象,就是高超电影技巧的表现忽视了最本真的人的真实,缺失了人文关怀。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对影视市场的管理,认识到影视应该是反映人们的生活、再现人们的合理想象的,不应该是追求高超的画面效果和科技的炫技。

中国宗教是整个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历史上对人们的精神生活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多样的宗教文化反应了各地不同人的精神追求不同。宗教的出现也使人有了一定的信仰有了一定的是非观念,利于人心灵的纯洁。但宗教文化里面也不免有些需要摒弃的地方,也会出现一些危害社会稳定等等,对于这种现象,就需要加强宗教文化上的管理和制裁,当然宗教文化也应该提倡和发扬一些积极向上的思想。文化产业管理就是要规范这种文化的杂乱的现象,使优秀的文化深入人心,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而且最重要的是要舍弃那些过时的腐朽的文化,弘扬和发展优秀的文化,推陈出新,去除糟粕。

三、音乐艺术与文化产业管理

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音乐也会随之产生一些变化,音乐是在人们的劳动中产生的,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和地域性。作为音乐方向的文化产业管理人员,我们首先要了解中国各地不同的音乐,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其次都要积极努力的宣传介绍我们自己的传统音乐,提高全社会、全民族对传统音乐的认识。而且,要对传统音乐进行收集整理,尤其是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的收集整理,归纳,总结。最后最重要的一点是使各级文化部门和领导机关都要对传统音乐有充分的认识,而且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保护好我们中国的传统音乐。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国家,我们国家也有几千年的音乐历史,我们需要对这些留下来的音乐文献进行挖掘、整理、研究,通过一些遗留下来的音乐文化遗物也要能够从各方面都看出当时音乐的发展情况,并且加以创新和发展,与时代结合。这也是我们应有的责任和使命。同时,也要认识到外来的优秀的音乐元素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中国的音乐文化,需要在各个层面上,全面地吸收和借鉴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发展的成功经验和优秀成果,尽快跟上当今世界文明发展的步伐。现代化的音乐文化是开放的,要吸取精华,去除糟粕,跟上时代的脚步,创造出属于中国自己的音乐天堂。

四、结束语

从以上三个方面我们可以充分认识到文化产业管理在现代社会的各个方面的重要作用。这也证明了文化产业管理对于保护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认为文化产业管理就是将传统的文化进行归纳和总结并且加以创新,也是对现在形成的文化进行统一的管理得到最大化的效益。它的发展关系到中国民族的繁荣富强,更有利于我们每个人文化底蕴的积累从而促进自身发展。文化产业的发展,更可以增强我们的责任心和凝聚力,拥有厚重的文化底蕴的国家一定会长久的稳定和和谐,也能推动国家经济的进步。作为一名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生,我深感荣幸。文化产业的管理需要经历一个从幼稚到成熟的阶段,虽然现在还仅仅只处于萌芽的阶段,但是我相信经过我们的努力,我们国家的文化繁荣之景很快会到来。

参考文献:

[1](英)斯道雷著.北京大学出版社.《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2010

[2]余秋雨著.长江文艺出版社.《何谓文化》,2012

文化产业与管理第2篇

关键词:文化产业管理 教学质量 应用型人才

教学质量管理是教学工作的核心,严格把好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质量关,是全面完成教学任务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多年来始终坚持严格质量管理,荣获“2013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学术研究十大领军院校”第2名。在本专业建立十年之际,教学质量管理工作初见成效,自我评估可促进持续提升,自我反思有益于共同提高。

1.科学建立教学质量管理制度

为确保优质教学质量,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严格贯彻执行学校的教学质量管理政策,十年来不断探索构建了科学的教学质量保障制度,推进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和教学质量的逐步提升,形成良好的教风和学风。

1.1教学质量保障制度

“五级管理”即校领导、校督导组、院督导组、教研室、学生信息反馈员进行教学质量管理。校领导管理由教务部组织学校领导执行,深入课堂听课了解整体教学质量。校督导组管理由特聘专家教授完成,随机检查与重点检查相结合。院督导组管理由学院内督导组进行,及时反馈教学问题。教研室管理由各教研室教师互相听课,重在交流提升。学生信息反馈员由班级选拔,收集信息并反馈。

“三次检查”即每学期实行期初、期中、期末三次教学检查。检查的内容主要包括课程教案、教学进度、课外作业、实验、实习、考核和授课质量等。十年来,本专业所有教学文件齐备完整,教师教学质量考评成绩均为优良。

1.2教学质量评价制度

本专业充分考虑到教学质量评价的复杂性,力求通过评价主体多样化的方式进行考量,从单一的学生评教转为多元主体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以全方位视角了解整体教学质量的状况。

业界专家评价。本专业的实践类课程均会邀请业界专家进行现场指导。例如,《文化项目创业策划与实践》和《媒体创意与创作实务》课程大赛复赛时邀请业界专家作为评委,为学生创业项目提供智力支持和决策参考。

用人单位评价。本专业建立了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机制,每年向用人单位发调查问卷,听取用人单位的意见反馈并进行统计,修订教学计划和大纲,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完善课程体系。

专业教师评价。学年结束时,所有专业教师均会对其他教师的工作进行评价。由于平时教师通过互相听课彼此之间教学质量情况了解比较深入,所以互评结果也作为教师绩效考核的依据之一。

学生评价。学校实行期末网上评教制度,学生通过教务网通过问卷评议的方式对任课教师进行评价。本学院还建立了教学检查员和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通过学生座谈会对教师教学进行评议。

学生家长评价。辅导员、班主任针对重点学生需要与学生家长不定期进行电话联系并填写《学生家长谈话记录》,确保家长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生活情况,老师准确把握家长的反馈信息。

1.3教师管理制度

学院不断完善教师考核制度,不断修正评分比例,竭尽全力对教师工作进行综合客观评价。在教师晋升晋级时,部级、省市级、校级教学竞赛的获奖者同等条件下将予以优先考虑,本专业教师已获多个部级和校级教学奖项。

学院在教学质量管理工作中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信任和尊重教师。以教师为本,就是要尊重教师,激发教师的行为动机,实现教师的价值。①我院领导和督导组成员定期与教师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不盲信教学负面评价,促其成长。

1.4学生管理制度

良好的学风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学院严格依据学校制定的学籍预警制度进行学生管理,确保教学秩序正常运行。辅导员每周统计学生旷课课时,提前做好重点学生旷课预警工作,及时与学生家长沟通,有效保证了学生到课率。

除严格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外,本专业建立了“班级档案制度”,班主任将班会、走访和谈话记录在《班会记录表》、《宿舍走访记录表》、《学生谈话记录表》和《家长谈话记录表》上。

制度是刚性约束机制,难免会有偶然因素影响客观判断,产生制度误读和不良情绪。监督检查频率过高对师生会形成消极心理暗示,使师生从教学主体变成监管对象,因此,在将检查制度常态化的同时需要完善检查后的反馈制度,执行时需体现对师生的尊重。如,我校督学办提出可由教师自主申请听课,让教师更从容的展示教学水平。

2.系统完善教学质量管理标准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借鉴了中国传媒大学专业相关专业教学质量管理办法及多所独立学院的优秀专业建设经验,吸收了行业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制订了符合我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质量管理标准。

2.1教学计划质量管理标准

本专业面向文化产业,致力于培养具有文化产业经营管理的理论知识和深厚的人文社科基础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依据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制定了较完善的教学计划,包括理论和实践两方面。

理论教学计划质量管理标准围绕备课、教案、作业、课后辅导等展开。实践教学计划质量管理标准围绕实验、实习、实训、实践、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展开。“实践环节要在教学大纲中得以体现,并在学习环节及学时上给予保证。这样才能使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紧密结合,从而缩短书本知识和实际工作能力的距离,减少工作初期培训的时间。②”经过多次调整完善,本专业学生实践教学已占总学分的25%。

2.2课程质量管理标准

本专业每学期均会组织教研室主任和各年级学生代表对课程执行的情况进行分析讨论和评估,优化教学体系,提高教学质量。自本专业开设以来,一直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制订教学文件,内容规范合理,符合专业培养特色。

Cecilia Temponi研究发现课程设置与不断完善是高校满足学生需求、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最直接反映,多元化课程设计将在学生今后的社会和工作岗位发挥重要作用,对不同背景学生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进步与发展。③因此,本专业在夯实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开设方向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学生可同时选择最多两个方向的全部课程。

2.3教师教学能力的质量管理标准

本专业高度重视教师教学能力管理,持续关注教师教学质量的提升,从岗前培训、新课试讲、督导考察、教学交流几个方面设立了教学质量管理标准。

规范教师岗前培训。学院对新教师进行系统的岗前培训,安排新教师定时观摩学习相关课程,邀请经验丰富的教师听课评讲指导,促其扎实掌握教学技能。

严格执行新课试讲制度。教师在开设新课前,需接受院督导组和教研室共同组成的检查小组进行的试讲考核,全票通过后方可开课。

督导定期考查教学情况。对专业任课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效果、教学态度进行定期考察和评分,弘扬特色教学的同时及时发现不足。

组织教学交流活动。每两周进行一次教学交流活动,每学期集中开展“听课月”和“交流周”确保优质教学质量,积极与芬兰坦佩雷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国内外高校进行教师访问交流活动,分批进修强化我院教师素质。

教学质量管理标准随着培养目标和方案的调整而不断变迁,在动态化变化中保持教学质量管理的稳定非常重要。专业十年探索最终找到了适合学生特点和培养目标的标准体系,引领学生进行课内外实践活动并择优推荐实习单位,获得用人单位好评。

3.全面评价学生追问管理成效

学生是教学质量管理成效评价的主体,其综合素质的优劣直接体现教学质量管理工作的水平。本专业全面评价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确保教学管理工作的成效,支持学生全面发展并保留个性特点,凸显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提升了学生对专业教学质量的满意度。

3.1考试考核结合灵活评价学生的知识水平

依据学校的考试管理规定,本专业近年来不断进行考试制度的改革,鼓励教师采用形式多样的考试内容与考核方法。考试分为考试和考查。基础课多采用闭卷考试形式,重在考查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程度。专业课程多采用考查形式,考查学生的实战能力。本专业注重平时考核,专业教师每堂课记录学生课堂表现,通过出勤、纪律、态度、回答问题、个人作业和团队项目完成情况等来进行评分,提高学生学习参与度。

3.2课堂课外结合综合评价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的紧密结合建构项目制综合评价体系,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评价的信度和效度。项目制教学模式可使学生具备较强的沟通表达、社会调研、资源整合、创意策划和创业创新等能力。

本专业注重运用项目教学法,以项目带动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度。通过项目有效的引导学生在课外进行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针对每次项目完成情况教师进行课外评阅和课堂随机抽查交流。课程结束时总结项目便于学生系统掌握课程内容。例如,《传媒市场调查》、《文化市场营销学》、《文化活动策划》、《人力资源管理》、《管理学原理》等均组织了相应的实践环节。

本专业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每年通过《文化管理学院暑期实习暨社会实践经验交流会》、《考研就业经验交流会》等积极引导学生融入社会实践活动。以笔者为例,每年均会指导几组学生团队参加学院文化项目创业策划大赛,多次获奖。2011年7月指导学生获得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立项。2012年5月指导学生团队获江苏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第七届“仙林科学城・挑战杯”竞赛铜奖。

3.3他律自律结合客观评价学生的素质

本专业尤为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工作,通过学风建设、心理辅导、宿舍管理等开展学校教育和自律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重视学风建设活动。学院常设学风建设小组和学生学风自律小组,不定期抽查学生出勤和课堂纪律。学院倡导“一专多能,求实创新”,动员学生积极参加各种计算机、英语等级考试、研究生考试、专业技能考试。学院积极开展学术讲座,不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讲授专业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心理委员充分借助网络和图书报刊等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以培养健全的人格。每年为毕业生举办毕业启程礼和红毯秀,鼓励学生们积极进取成就梦想。

深化宿舍管理工作。辅导员、班主任、宿舍自律委员会对学生进行宿舍管理工作。各班生活委员组成的宿舍自律委员定期进行宿舍检查,营造整洁安全温馨的宿舍环境。目前,本专业学生已多次获得校级文明宿舍荣誉称号。

教学质量管理的成效难以精确评估,全面评价学生质量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视角。笔者依据学生兴趣点设置更多样的项目类别,引入当前社会热点话题和焦点问题,激发其求知欲和参与度,取得一定成效。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统一的标尺看起来测量精准但缺失人文关怀,唯有充分尊重和引导才能更好地帮助其提升综合素质。

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文化管理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历经十年探索,一直注重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得到社会各界广泛认可。独立学院的教学质量关系其生存发展,如何继续创新教学质量管理方法,将教学质量管理特色转化为办学优势,使师生获得更多的尊重和自,这是值得继续探索的课题。

注释:

①隋志刚,牟永贵.论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中的教师主体性问题[J].现代教育科学,2011(3):134-136.

文化产业与管理第3篇

关键词:企业文化;生产经营;管理;融合;建议

一、企业文化与生产经营管理相融合的意义

1.防控企业管理风险。企业的经营管理存在一定风险性,在项目投资、融资、政策制定、自然灾害等方面都有风险,这些风险给企业的日常管理、生产经营以及长远发展造成了威胁,应当予以科学规避。我国现在仍有很多企业,只关注眼前收益,而不重视风险防范,这无疑给企业经营带来隐患。通过建设先进的企业文化,把风险防范意识根植于企业员工的头脑之中,让大家正确认识风险的危害与起因,进而严格执行风险管理流程,不忽视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任何环节。由此,在企业内部培育起风险管理文化,帮助建立起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引导企业将风险转化为契机,增强企业抗风险的能力,以保障企业的长久发展。2.保障生产经营的安全与质量。目前,我国一些企业中,虽然制定有严格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但是员工对之视而不见,违规操作频频发生,产品的质量也难以保证,影响了企业信誉度。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就在于,企业内部缺乏坚实的安全质量文化建设。生产安全和产品质量的提升,是企业发展的基石。生产实践表明,主动构建、内在温和的企业安全质量文化,相对于强制要求、被动接受的规章制度而言,更能够有效地保障安全生产和产品质量。在企业内部建立安全质量文化,应当符合企业自身的特点与发展目标,这样不仅能够促进规范管理,还能促使企业员工自我约束违规的行为。3.提高国际性经营管理的水平。在当今全球化的经济大趋势之下,我国很多企业生产与经营的范围不断拓展,这一过程中,文化差异成为企业跨国经营的一大障碍。文化差异的范畴包括了员工的价值观、工作态度、企业管理理念以及相应的言行举止等,这些给企业管理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可见,企业内部先进文化的建设十分必要。企业发展应当秉持着开放的文化理念,建立起全球性的跨文化管理模式,促进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员工沟通,构建互敬互信、相互合作的经营氛围,由此促进企业国际性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4.降低生产经营成本。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局面,传统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成为企业大踏步前进的绊脚石。因此,建设先进的企业文化,帮助全体员工树立起节约意识、成本理念,充分体现员工自身的主人翁角色,这种整体合力就会推动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同时不断优化企业内部的资源配置,有效控制成本,进而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二、企业文化与生产经营管理相融合的建议

1.企业文化建设要遵循以人为本。人,是企业生产经验管理的直接对象,要利用企业文化引导员工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工作态度,并规范其行为,这一过程应当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具体来说,让员工都参与到企业文化体系的构建中来,帮助他们树立主人翁意识。工作中,多关心员工,帮助解决他们实际困难,通过教育培训以挖掘员工的潜能,促使他们认同企业文化,并据此履行职责。与此同时,形式多样地营造企业文化氛围,促使员工参与企业管理,多方采纳建议和意见,从而增进理解与信任,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此外,还要利用各种载体,大力宣传企业文化的功效,比如它帮助改善生产经营状况、营造了企业良好形象、增加了企业经济效益等,从而增强员工的责任感,在企业员工中形成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在动力。2.企业文化建设要遵循科学原则。第一,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企业要以文化管理推进安全管理,深入推行安全生产责任制,重视岗位的工作职责,出现问题及时追责。同时,提高全员职工的安全意识,体现安全生产文化的引导作用,营造安全生产氛围,进而加强安全文化建设。第二,企业质量文化建设。企业要保证产品及服务的质量,强化全面质量管理,落实质量终身责任制,从产品设计到售后服务做好质量监控,层层把关。与此同时,加强员工的质量教育,严格管理,相关岗位的质量管理人员必须持证上岗,由此降低生产成本、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第三,企业风险文化建设。一方面,促使企业员工树立起风险意识,强化风险文化的导向力度,促进形成统一的风险管理理念以及操作标准,并使其内化为企业员工的自觉行为。另一方面,完善风险管理制度体系,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理念,通过收集风险信息、分析风险点、研究风险规避策略等,做好企业的风险防控工作,从整体上加强风险管理文化建设。3.构建绩效导向的企业文化。现在我国很多企业中的绩效管理存在问题,比如,有些企业在做绩效考核时不依据客观情况,而是依据个人情感,导致考核结果无法反映员工的真实工作状态,更不能以此来督促员工上进。还有的企业,在做绩效评价时偏向于资历老的员工,而不重视实际工作能力,这也是造成企业人才流失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在企业内部构建绩效导向的企业文化,是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现阶段,企业绩效考评文化应当把员工的能力与业绩作为依据,在人才的选拔、任免、奖惩方面,要规范标准,排除主观因素影响,促使员工在岗位上发挥最大价值。与此同时,企业在管理中,还要加强对员工的信任,增强领导与员工之间的交流,由此提升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经济背景下,企业要想长久发展,就要发扬先进的企业文化作用,将企业文化建设贯穿于企业发展的全过程中,并且渗透于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而提升企业的凝聚力,有效实现文化强企。

参考文献:

[1]蔡静,在企业管理与企业文化的融合中彰显人性[J],北京石油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2]马纯济,用先进文化统领企业管理[A],科学持续地发展生产力——世界生产力科学院中国籍院士文集[C],2010年.

文化产业与管理第4篇

一、文化产业与艺术管理的含义

在我国,艺术管理这门学科还相对年轻。其跨学科特征非常显著,所包含的分支概念十分的复杂,尤其是所涉及到的艺术和管理、人文历史、法律和经济学等学科的交叉部分,格外关注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辩证。在国外的相关领域,特拉华大学研究所,格外强调理论、方法和实践的学术训练。创建于1980年纽约大学(NewYorkUniversity)的视觉艺术学院管理、与时代潮流同步,除了致力于艺术理论和实践,还通过私人艺术基金会、私人画廊和艺术拍卖业务等方式,进行了艺术管理的全新探索。艺术管理作为一个概念来分析的话,其中涉及到了许多领域,音乐,诸如艺术,戏剧,舞蹈,都包含其中。而从管理的艺术来理解,则可以细分为视觉艺术管理、音乐、戏剧、舞蹈等分门类的管理等。针对国际上在艺术管理方面的变化和发展,从新世纪以来,国内艺术机构逐步开放,艺术部门和领域的管理课程,如中央美术学院人文与管理学院和上海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工作室管理等,也渐渐的形成规模,在培养优秀艺术管理人才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文化产业”的提法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法兰克福学派在进行资本主义大众文化的批判,后来由于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升级,以第三产业为龙头的知识产业革命,人们对于文化产业的关注度也与日俱增。尽管当下对于文化产业的准确概念尚没有统一的意见,不过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相关阐释,文化产业可以理解为,旨在结合实际创造、生产与商品化等方式,将无形的文化内容,以货品或者服务的方式使之受到著作权的保障的形式。

(一)我国的文化产业与艺术管理的现状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变化,文化产业和艺术管理的发展得到了普遍关注,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2015年,在东方之星等自然的影响下,我国经济并没有受到影响。但是文化产业和艺术管理水平却在明显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第一,如今我国文化产业和艺术管理保持总体上的良好发展;其次,我国对于文化产业和艺术管理上的政策支持比较明确,国家开始对此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加以支撑,政府对文化产业和艺术管理起到了推动的作用。促进了我国文化产业的逐步完善;第三,我国各个大学开设了相关专业,加强培养文化产业和艺术管理方面的人才,为人才建设提供了新的特色场所,促进了文化研究的不断加强。促进了文化产业和艺术管理人才的建立,从而引起了更多人的关注;第四,从2010年开始,我国正在加强文化产业和艺术管理交流活动的开办,并在北京、上海和深圳等经济发展地区,开展了相应的博览会,吸引了很多的文化产业人才加入。纵观2015年,我国在文化产业和艺术管理的形势,正在以原创为先的走向发展,促进了文化产业和艺术管理作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态势。

(二)英国的文化产业与艺术管理现状

1.历史背景1926年,是英国文化产业的初始阶段。在英国伦敦,一个叫约翰•贝尔德的人,举行首次电视公开表演。对于贝尔德的发明,《纽约时报》做出了高度评价。在同一时间里,科技进步也带动了相应的电视的发展。1950年左右,随着计算机等科学技术的发展,文化工业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到了后期,文化产业已经成为英国国民经济的主要产业。

2.现在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英国政府把目光转向文化产业和艺术管理上。尤其在“新英国运动”开始以后,英国政府对文化产业和艺术管理的重视加剧。政府的重视促进了英国文化产业和艺术管理的发展,目前已经成为了应该产业发展中的第二大产业。近来,英国首相还组织了战略小组,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显示了英国经济从金融业向文化产业的转型。

二、文化产业与艺术管理的发展策略分析

通过比较中国和外国的方式和方法,建立健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战略目标的科学性发展和针对性的改革。如何开发一个适合中国文化的发展实情,并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文化产业的实战策略,是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下一阶段的重要课题。文化产业政策难以充分落实困难,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文化体制改革放方面,先后制订了众多的中长期发展目标。其中1992年前后在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的大环境下,一系列文化产业的新的行政法的颁布和实施,构成了文化产业的基本政策和法律依据。以《著作权法》和《广告法》等为代表的法律,和以《广播电视管理条例》《音像制品管理条例》等为代表的政策性法规在一定程度上,在文化市场的萌芽阶段,起到了其相应的作用。不过伴随着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和大繁荣,多样性特点和复杂性特点的矛盾日益突出,从现状看,现阶段的行业法律制度不健全的问题日渐凸显。很多暂行的法律法规存在不完整性,缺乏严密性和操作性。另外一些行业法规缺乏整体性的调度和指导,甚至一些条款之间就存在着明显的互相抵触,造成管理的低效,客观上阻碍了文化产业的进一步提高。

三、文化产业与艺术管理的对策及建议

(一)完善立法制度,提供文化保障

能过让我国文化产业和艺术管理得以发展的根本,就是要从法律体系上对我国文化产业进行保障。要使文化产业发展有法可依,必须不断保证法律制度的增强;要想弥补文化产业和艺术管理的结构不足,就要促进文化法律和相关政策;要想保证文化产业和艺术管理的基本方向,就要对文化产业现状有所了解,要根据文化产业的根本现状去拟定文化法律的各项制度。把文化产业和艺术管理方面的法律当成是法律构建的重要一部分,提高文化产业和艺术管理的权威性,形成合理的法律体系。

(二)转变艺术管理职能,创新文化体制

整个国家行政机关都应该把政府文化管理的转变当成重点,让政府的转变为文化产业和艺术管理服务的服务型政府。政府要不断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宏观调控体系的建立。政府的管理模式应该放在“党委领导、政府管理”的建构上。要注重运用多种手段管理文化产业和艺术管理,强化依法行政,促进文化立法的完善。按照法律规定对文化产业和艺术管理进行行业管理,给政府提供行政的法律依据。政府在管理文化产业的过程中将会从以行政手段为主逐步转变为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同时转变。从而实现政事分开、政企分开,促进政府与文化单位的建立

(三)优化文化产业和艺术管理机构,创新运行机制

文化产业与管理第5篇

关键词:西方文化产业管理;特征;经验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西方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的特点

1,以大规模综合型文化企业集团为依托,形成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在全球化的经济文化竞争中,西方国家的大型文化集团之间的兼并重组浪潮愈演愈烈,逐渐从文化行业内的合并扩展到跨行业的合并,从而形成传媒业、电信业、电脑业、出版业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新格局。此外,西方国家文化行业的合并还从国内扩展到国外,许多文化企业由地区性发展成为全球性企业集团。以大公司为龙头的兼并重组,综合了资金、技术、人力、经营和品牌等方面的巨大优势,从而具备了越来越强大的竞争力,甚至显现出文化的跨国垄断的倾向。目前传播于世界各地的新闻,在全球化的经济文化竞争中,西方国家的大型文化集团之间的兼并重组浪潮愈演愈烈,逐渐从文化行业内的合并扩展到跨行业的合并,从而形成传媒业、电信业、电脑业、出版业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新格局。

2,以先进科技为支撑,不断创新文化产品的内容和形式。西方国家文化产业的发展,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依赖技术的优势获得自身的发展。随着高科技的兴起,西方文化产业从内容到形式,以致消费方式都经受一场历史的变革,如出版媒体就由单一的纸介质变为纸、磁、光、电等多种媒体,出版资源可以在多种媒体间任意转换,从而具有广阔的市场和发展潜力。

3,以商业化运作为手段,注重市场营销策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文化产品生产和经营,是西方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原则。文化产品的市场需求具有多层次和多样性的特点,西方国家文化企业针对市场需求不断地进行市场细分,明确市场定位。在确立目标市场的基础上,采取多样化的营销策略,特别是通过品牌等无形资产进行扩张。无形资产在法律的保护下,被按照产业发展规律组合起来,进发出巨大的经济效益。

4,以资本市场为后盾,不断实现文化资本的保值增值。西方国家的文化资本与金融资本日益相互渗透,成为文化企业迅猛发展的助推器。文化产业技术设备的升级换代,文化产品内容和形式的创新等耗资巨大,成为文化企业的一个沉重负担,企业单靠自身的利润积累去谋求发展,将大大限制扩张的速度。大型文化企业通过资本市场来融资,以股权置换或增发新股的新形式,利用资本市场对文化企业的良好预期,实现低成本扩张的目的。这既可以缓解企业资金短缺的局面,又有利于文化企业多元化经营,尤其是在新领域开发产品以及培育市场。

二,西方国家文化产业管理的基本经验

1、建立精干、高效的机构,实施宏观管理。西方国家文化产业的繁荣与发展,与它们的文化管理体制紧密相关。由于各国国情不同,西方各国文化管理机构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美国政府机构中没有单独设立统管全国文化事业的行政部门—文化部,对文化产业不直接控制也很少干预。法国政府没有采取美国式的通过中介机构实行间接管理,而是成立主管文化事务的中央机构一一文化部,从全局上集中管理全国文化事业。英国吸收借鉴了美、法国的经验与有效做法,建立了直接管理与间接管理相结合的三级管理体制:中央一级,文化、新闻、体育部,负责制定文化政策和统一划拨文化经费及审核使用情况;中间一级,中级地方政府及代表政府实施部分职能的中介机构—各类文化艺术委员会(统称“官歌”,负责执行文化政策和具体分配文化经费;基层一级,是基层地方政府和地方艺术董事会,具体使用文化经费。上述三级架构,各自相对独立行使职能,无垂直行政领导关系,但通过制定和执行统一的文化政策,逐级分配和使用文化经费,相互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2,完善文化立法,运用法律和经济手段调节文化政策。西方各国能够严格而有序地实施对文化产业的宏观管理,离不开其科学健全的管理手段。各国政府对文化产业几乎完全依靠法律和经济相结合的手段在政策上表达政府的倾向,引导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以经济扶持而不是以行政方式所产生的引导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直接避免了政府对文化产业的行政干预。除了通过税收立法来引导与鼓励文化产业的发展以外,西方各国还普遍建立了其他与文化产业密切相关的法律和法规,如《著作权法》、《文艺演出法》、《电影法》、《新闻法》、《出版法》、《广播电视法》与《网络法》等等,来规范文化产业的发展。尤其是在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同时,许多国家都兼顾文化产业领域中涉及的意识形态问题,依法予以处置。

3,多渠道筹集资金,注重对文化产业的投入与扶持。西方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的经济来源除了靠自营收入以外,各级政府的直接或间接投入以及社会(包括企业和个人)的广泛赞助也是重要的资金来源。政府直接投入:在国外,国家拥有的文化产业或国家立为发展或保护的文化产业,政府都有不同程度和形式的拨款;政府间接资助,政府间接资助主要指国家为扶持某一文化产业,根据一定条件,通过预算,实行一系列优惠经济政策,给予间接的经济补贴;鼓励社会投资,西方国家的许多文化产业的经费,如用于教育目的和报刊的经费主要来自私人捐款、公共基金会和用户;文化产业内部实施科学、灵活的领导体制与用人机制,西方各国文化产业的领导体制与用人制度也有其鲜明的特点。

在选择领导方面,特别强调领导应是内行,懂得该门产业发展的特殊规律,因此由专家管理文化产业是西方各国的主流。在用人制度方面,西方各国的艺术团体遵循“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原则,实行合同聘用制,聘用人员合同期满,或续签或走人均根据双方意愿。这样既便于人才流动,也有利于竞争。领导可根据需要决定聘用何人,聘多少人。由于一个位置往往有很多人等着,竞争激烈。在这样的艺术团体中,人员精干,工作高效。

参考文献

文化产业与管理第6篇

到目前为止,我国企业经营管理者的任期考核目标与企业的预算目标不一致,这便出现了在任期阶段经营者突击利润的不良现象,比如某企业的主管业务相对较差,而借助于优质股份或者资产的出售来获取收益,以将目标利润完成,往往其“资本运作”严重的与中长期的企业战略规划脱节。

正是因为企业的资产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及完善,在具体的工作当中出现资产管理的脱节,进而导致物资使用部门、物资管理部门以及财务部门之间的互相衔接和制约关系不明确。比如,资产购置时会有资产管理部门未入账而财会部门已入账的现象出现,而在不通知财务部门的情况下,很多物资使用部门对固定资产擅自报废,从而导致企业集团各有关单位频繁调拨设备和财务部门未处理相应账户,最终使得固定资产的使用权和固定资产的所有权经常性的发生脱节的不良状况。

我国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的清查制度不够完善,甚至多年不清查企业的实物资产,许多财产损坏和财产丢失的状况无法得以及时发现和解决,并且时不时的会出现资产被盗和自盗资产的现象,使得账簿和实物长期不相符。因为企业资产管理的权限不够明确,许多部门在对实物资产进行使用时,不切实的办理转移手续,造成所丢失的财产无从查寻。还有一些企业,为了图一时的工作方便,把办公用品交给个人使用或者部门使用,而没有对此类财产的管理规定加以制定,使用者在离职或者调动工作后不自觉的加以归还,最后便出现有账无物的虚有资产。

面对企业资金分散管理的现状,应当尽快的构建内部独立的结算中心,以便于实现资金的统一调度和资金的统一管理,对多头开户严格的进行控制。企业的各个部门在结算中心统一的开设账户,通过一个户头,结算中心对内部各项结算业务进行办理。通常集中结算能够有效的控制各项企业的财务收支,能够切实的避免各个部门私自设置“小金库”现象的出现,与此同时,企业的相关领导人员也可以对企业资金的使用状况及管理情况及时的加以掌握。另外,结算中心能够通过存款吸收的方式把企业内部分散的资金和闲散的资金充分的集中起来,再次的进行分配,能够在与企业生产经营相满足的同时,将资产的沉淀尽可能的减少,以有助于资金利用率和资金周转速度的提高。

绝大多数的企业资产应用于科研工作和生产经营上,只有将这部分资产保养维护好,才可以顺利的推行生产经营工作,才有助于科研水平的提高和生产经营计划的完成。所以,企业应当构建仪器设备的保养维护制度,将仪器设备的保养维护管理加强,把此方面的工作切实的做好,真正的做到定期检查通用仪器设备,确保设备的完好率,有序的展开科研工作及生产经营工作。对于企业各项仪器设备的维修保养,应当聘任专门的人员进行,由专业的人员维修精密的仪器和大型的设备,不允许非专业的人员拆卸仪器设备,以便于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和损坏。企业应当明确,资产的保养维护管理是资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将此方面的工作加强,才可以促使资产为生产经营更好的服务,才能够在生产经营中将现有的资产使用好。

应当在账面上体现出具体的控制,比如,在记账过程中企业的会计人员对资金用途是否详细的描述,会计科目有无账目混乱现象,所设计的会计科目合理与否等等,如果将以上问题发现,那么就必须要求相关会计人员进行及时的更改处理。记账时应当明确的要求详细的描述每笔资金的具体用途,比如何种设备故障需要维修、损坏的程度、维修的费用、故障的原因等均需要详细的加以记录,对该设备是否需要重新购置、是否具有维修的价值进行审核和确定。会计人员在记账时应当仔细及认真,不可以挖改或者涂抹账目。此外,还应当将内部审计的监督力度尽可能的加大,借助于定期的查账,充分的保证账目信息的真实、完整和准确。

企业应当加大对实物资产管理制度的改革,真正的确保“账实相符,钱物分离,互检互查,责任到人”。就实物资产的管理而言,企业的各个部门均应当分工明确,分类注册及登记各类资产,切实的做到定期的盘查资产,及时的上报且账面处理资产的毁损情况及丢失情况,最大限度的防止出现虚账。同时,企业的各个部门还应当在实物资产的使用和转移过程中,及时的加以申报并办理相关手续,确保实物资产去路不明时,有专门的人员加以负责。交由个人或者部门的办公用品,在该职工离职或调动或者部门解散之前及时的收回,若没有及时的收回,那么即便是相关人员离职以后也应当通过追要的方式,将办公用品要回。

文化产业与管理第7篇

【关键词】图书馆;文化产业;城乡文化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1)02-0132-2

一、图书馆文化的内涵

(一)图书馆精神文化

它是指图书馆工作人员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所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思想行为风尚。包括馆员的政治态度、精神面貌、思想情操和职业道德等各种群体意识和群体精神。其主要表现形式是“馆风”。图书馆精神文化是图书馆文化的核心,是治馆之“魂”、合力之“源”。图书馆精神文化是社会精神文化的一个子系统。图书馆员除了具有一般社会群体应该具备的远大理想、高尚人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之外,还必须具有图书馆人所特有的精神风貌,即:默默无闻、勇于牺牲自我的红烛精神;读者至上、真诚服务的奉献精神;为人作嫁、高尚职业道德情操的敬业精神;以馆为家、馆兴我荣的集体主义精神;言传身教、为人师表的自我塑造精神;刻苦钻研、顽强工作的积极进取精神等等。一个图书馆有了这些精神,并使之逐渐影响、渗透到每个馆员和读者的心灵、工作和学习中,就一定能汇成风范,形成良好的图书馆精神文化,图书馆的各项工作也必定得以顺利开展。

(二)图书馆环境文化

它是指通过图书馆建筑、设施、布局、美化、园林艺术、厅堂装饰等各种物化形态所体现出的环境氛围。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一种生机勃勃、稳定和谐、健康向上的环境氛围,本身就具有广泛的教育功能。”图书馆是知识的宝库,是启迪人们聪明才智的神圣殿堂,其馆容馆貌应该有目的、有意识地体现出图书馆特有的内涵和风采。

(三)图书馆制度文化

它是指图书馆的馆纪、馆规,包括日常行为规范、部门岗位职责、业务工作细则、奖惩制度、图书借阅保护规则等各项管理制度。合理的规章,严格的纪律,科学的管理,是图书馆管理科学化的目的,是图书馆工作得以稳定而有秩序进行的重要保证。和谐统一,科学合理的图书馆制度文化一经形成,对每个馆员和读者的行为具有练意、习行的规范约束作用,对评定馆员和读者的品质、人格和行为等方面提供了内在尺度,它能使馆员和读者在制度的约束下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使个人的行为符合集体利益和图书馆整体利益。

必须看到,图书馆文化的形成既是一个动态的、长期的过程,又是一个微妙而柔软的心理过程。它应该体现出时代性、多元性、可塑性的鲜明的人性特征。

二、文化产业现状与图书馆相关性分析

(一)文化产业的概念与图书馆

“文化产业”一词最早是法兰克福左派学者阿多诺(Adomo)和霍克海默(Horkheimer)在1947年出版的《启蒙辩证法》中提出来的。西方学者从文化人类学角度把文化产业定义为“生产文化意义内容的产业”。美国对文化产业的定义:通过工业化和商业化方式进行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生产、交换和传播。我国政府部门和大多数专家学者认为“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从这一表述以及是否具有“经营性”为标准,将文化活动划分为经营性文化产业和公益性文化事业两大基本范畴,图书馆作为公益性文化事业不属于文化产业范畴。海江等在《对文化产业概念的辨析》一文中借鉴中外学者关于文化产业的观点和看法,结合文化产业具体实践活动,认为文化产业就是生产文化产品和提供文化服务的行业,如果将文化服务也作为广义上的文化产品来看待,则文化产业就是指生产提供文化产品的行业。文化产品具有多元供给特征,既可由政府提供又可由市场提供,还可由政府与市场混合提供。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产业与是否具有经营性并无直接关系。就这个概念分析,图书馆作为提供文化服务的行业应归人本体文化产业。

从文化产业的概念角度来分析,除去服务体制上的“经营性”差异,不论图书馆是否属于文化产业范畴,都不能割裂或否定图书馆与文化产业的密切相关性。

(二)图书馆作为文献资源中心,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资源依托

图书馆作为信息枢纽,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信息支持。从文化产业的角度看,图书馆技术的发展,将大大增强图书馆对文化资源的收集、整理和传播能力,大大提高我们文化生产、经营、管理与服务水平,因而必将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信息革命已经从硬件时代走到了以软件为王的转型时期,正从网络为王时代走向内容为王时代。欧洲人将“内容革命”称为信息社会第二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文化产业发展中技术瓶颈已经或正在被突破,文化产业的生存发展能力越来越取决于文化内容的创造和消费,文化产业发展中“文化”含量越来越重要,产业化只是手段,文化内容才是灵魂。而图书馆所拥有的信息资源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不容忽视,图书馆将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支撑。

(三)图书馆坚持公益服务性质,为文化产业发展纠偏除弊

在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以前许多被作为公共财富的文化:降转化为可交易的产品,文化产品的商品属性将更加突出。而图书馆公益服务的存在是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图书馆坚持事业服务方向的公益性质对于从制度层面平衡文化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突出文化的精神价值和淡化文化的商品属性,克服和避免文化财富的分化,保障文化传播中信息公平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文化和信息产业发展对图书馆的启示

(一)对图书馆管理体制的影响

现代产业经营运作的主流模式是市场模式,产业发展应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只有这样才能获取产业发展的动力,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图书馆是公益性的事业单位,以平等无偿服务为宗旨。而信息、文化产业的发展必然对图书馆的公益性管理运行体制造成冲击和影响。图书馆要参与竞争,就必须从单一公益性管理体制向多种服务体制发展,目前图书馆产业化就是一个例证。如何在这种冲击和影响下,既能坚守图书馆的平等无偿服务的公益性原则又能创新图书馆管理服务体制,是图书馆必须面对的新课题。图书馆是信息产业和文化产业相结合的双重载体机构,文化、信息产业的发展将从资源和技术层面引导图书馆服务体制变革,在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及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图书馆引进了现代产业的经营管理和服务理念,这有助于推动图书馆服务体制的创新和变革,并最终使图书馆成为一个高效率的公共服务机构。

(二)图书馆是信息与丈化产业发展繁荣的潜在基础资源供应者

鄂云龙指出:信息产业与文化产业是现代社会的两个“互为表里的超级产业”,这是两个一出世就彼此相互定义的产业。信息产业所体现的是形式,而文化产业则是内容,这两大产业都与图书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性,目前这两个产业有汇流的趋势,比如网络游戏,如果单纯从文化产业和信息产业的概念来界定,它可能两者都是。刘佑平指出:信息产业与文化产业汇流的结果,使图书馆将可能进入经济开发的中心地带。这将更加密切图书馆与文化、信息产业的相关性。而图书馆对于信息产业、文化产业成果的收集、整理和保护的传承作用使其成为现代信息、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巨大信息资源提供机构。对于文化产业和信息产业来说,蕴藏在图书馆内巨大的文化、信息资源是其可持续性发展的源泉。从这个意义上讲,图书馆是信息产业、文化产业发展繁荣的潜在基础资源。

四、构建城乡文化产业的图书馆服务体系

构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改变城乡之间文化资源不平衡现象,更好地保障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构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责任主体是各级政府,政府的主导作用是保证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顺利起步、持续发展的关键。乡镇分馆由市或县级图书馆总管集中支配使用,实现文献资源在总分馆体系内的流动和共享。市、区、镇三级财政分别拨款,从开馆经费、图书购置、设备购置、流通快递、技术支持等方面给予经费保证。

从现有的实践看,按照结构合理、发展均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原则,构建以市、县级图书馆为中心,以图书馆乡镇分馆为纽带,以村(社区)图书室和图书流动车为基础,以企业;学校、部队等行业系统图书馆联合加盟为补充,覆盖全市、城乡一体、功能完善、资源共享、管理规范的新型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

五、结论

图书馆文化是有别于其他企业或事业单位的一种特色文化,探讨并明确图书馆文化的功能、内容以及图书馆文化建设的途径,对于提升馆员的人文素养和业务能力,优化图书馆的服务和育人功能,不断优化和发展图书馆的文化品牌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图书馆文化正是关系到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图书馆和怎样建设这个图书馆的根本的、系统性的理论指导体系,是打造形成图书馆特色品牌文化的系统化纲领。然而,用图书馆文化指导图书馆建设和发展的这个功能,却没有受到人们的充分注意。我们应当加强对这个科学体系的研究,使之发挥出作用。这个体系中,主要的因素包含有:图书馆的指导思想和文化定位,办馆的理念、宗旨和特色,图书馆的精神和管理制度,优化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独特的、优美的建筑与环境文化建设,图书馆宣传理念,职工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活动形式,系统化的图书馆文化建设广告用语等等。

【参考文献】

[1]潘寅生,牛虹生.图书馆组织文化浅探[J].图书与情报,1991(4).

[2]何荣利.论图书馆文化的建构”[J].四川图书馆学报,1993(4).

[3]黄菊香.图书馆文化刍论[J].图书馆杂志,1996(6).

[4]海江,谭翔浔.对文化产业概念的辨析[J].学术探索,2005(2).

[5]席涛.论图书馆事业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作用[J].四川图书馆学报,2004(2).

[6]王苏宁.改变城乡文化资源失衡?构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N].人民网嘉兴4月16日电.

[7]刘军华.西部地区图书馆和信息产业与文化产业相关性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