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合集7篇)

时间:2023-06-04 09:37:44
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

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第1篇

关键词 课堂教学;问题设计;问题

一、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必然性

1.“问题设计”对学生的作用

(1)通过“问题设计”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问题意识。

(2)通过“问题设计”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2.“问题设计”对教师的作用

(1)教师通过“问题设计”可以促进自身对教学内容结构逻辑的把握。

(2)教师通过“问题设计”可以促进自身对教学互动展开逻辑的认识。

二、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实例分析

1.问题设计中没有真正的问题

真正的问题必须处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给学生提出学习要求的同时也指明了学习的目标。但在真实的课堂中,由于老师自己能力不足,所提问题随意性很大,有的根本就称不上问题。

案例一:三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第二段的讲解

(1)读完第二段,有什么感受?你们发现了什么?想想美丽的村庄为什么没了,找找原因。

(2)家家户户有了斧头之后干什么?

(3)你家去砍树,他家也去砍树,那结果会怎样?

(4)“”的“裸”是什么意思,你们是怎么理解的?

(5)(讲完第二段后)我们返回第一段看,以前的村庄是什么样的?文章中是如何描述的?

【分析】这些问题是节选了这节课中的一个教学片段,纵观这节课,看上去一节课很热闹,学生积极地参与进课堂中,但仔细思考这些问题,基本上不需要进行思维的加工,不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没有产生任何的认知冲突,不是真正的问题。

2.问题有歧义

在实际课堂中,由于老师在备课中对问题的表述和意图思考不深,容易提出一些语义不明确的问题,学生一听到这样的问题,或鸦雀无声,之后老师责备学生并自己说出答案;或者回答五花八门,出现争论,教学秩序混乱;或者学生回答正确,但是没有答出老师想要的答案,教师只是以单一的方式不断追问,直到学生回答出“正确答案”,浪费教学时间。

此外,有时老师通过创设问题帮助学生复习旧知识,而且属于简单的知识性内容,回答应该很顺利,但由于老师的问题不明确,产生歧义,学生作答后,老师没有反馈,只是以同一方式一再追问,笔者当时都听糊涂了,觉得是因为自己回答错误老师才一再追问,可能大部分学生也会有同样的体会,不知道老师究竟想要的答案是什么。那以前的回答呢,是不是就是错误的?这是一种负性的强化。

3.问题封闭

一方面表现在课堂所提问题的答案具有唯一性,不容置疑,学生必须回答出正确唯一的答案,这样的问题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会使学生以后思考问题不能从多角度进行,知识结构也会变得封闭;另一方面表现在回答的面只指向个别学生,通过个别回答代替全体学生思维的参与。

案例四:五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五单元――词语盘点的教学片段

师:(提问了一个同学)什么叫踉踉跄跄?

生:不会。

师:谁能帮他解释一下?

生:喝醉酒走路的样子。

师:对,喝醉酒走路时摇摇晃晃,就是踉踉跄跄。看来都明白了,我再考你们几个,允诺怎么解释?

【分析】当老师巡视全班同学做作业情况时说出的那些话,听后,让人忍俊不禁。我们纵观这节课,就会发现老师的问题随意性很大,课后,笔者访谈了身边的几个学生,同学们对这节课老师所讲的词语没有很透彻的理解。老师是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讲解自己认为学生不懂的词语,是机械的一问一答,对词语的讲解局限于字面意思,没有设计启发式问题,让学生跳出课本的范围,给学生创造不同的情境去用这些词,最关键的是老师自己从未曾自己示范,仅有的示范是让学生回忆这个词语在课文中是描写哪位人物的,是如何用的?所以最后学生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时,就只会用书里的原话,跳不出书本的局限。

4.对生成问题处理不当

生成问题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课堂中生成的问题是学生理解有困难、认知出现冲突的地方,无论对学生自己思维的发展还是对突破教学重难点都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应该认真处理,如果处理不当,会对学生思维的发展带来人为的障碍。

案例五:三年级数学(下册苏教版)――计算一年的天数

老师布置的任务,计算2005年的天数。

A生:7×31+4×30+28

B生:2005÷4

C生:31×7=217

30×4=120

28+337=365

B生所用方法2005÷4计算2005年的天数属于生成的问题。在对A生和C生的解答做出分析后,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看B生的做法。

师:他的方法正确吗?

生:不正确。

师:为什么不对?

生:几乎无人作答。

师:我们请B生解释一下。

B生没有作答。

师:其实在这里,2005就是个名称,不是数据,所以你的解法不成立是错误的。

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第2篇

一、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式枯燥乏味无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大部分高校虽然引入诸多新颖的教学方式,但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部分教师仍然仅执着学生的最终考试成绩,采用以应试教育为主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填鸭式教学,使学生不得不将所有的学习精力都放在备考上,每日除需要记录密密麻麻的课堂笔记外,课外还要进行大量的化学习题练习.这种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体验,不仅缺乏趣味性,而且显得枯燥乏味,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下降,对化学产生不耐甚至厌烦感,使用消极态度学习化学,对化学课堂的教学效率产生不良影响.

2.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限制学生思维成长

在当前的高中化学课堂中,多数教师主要采用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即讲授式教学.该种教学模式虽然能够以直接的方式传授学生知识内容与教材重点,但同时也制约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造成不利影响.一方面,这种单面灌输知识的教学模式一旦使用过多,将可导致学生在学习上产生惰性,习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达的知识内容,失去自主探究的积极性,不是忽视教材中存在的问题,就是只着注重于题目的正确解答方式,对化学问题的形成原因不感兴趣.长此以往,学生的问题处理能力逐渐变差,所有化学公式都只能使用机械化记忆,对于更深层内容的理解却只能停留在原始状态,极易把各个知识点的内容混淆在一起,阻碍教学目的的实现;另一方面,由于讲授式教学只注重于教师的主体地位,使得学生在课堂上只能一味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缺少提问的机会,如此一来,不仅降低了师生间的互动性,也降低了学生对学习的参与度,此外,在一面倒的授课模式下,使得学生盲目相信教师与教材内容,不敢产生怀疑心理,继而失去挑战权威的勇气,阻碍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应对策略

1.教材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佳动力,因此,要提高化学教学效果,首先就要让学生对化学产生兴趣.当前,化学教师在教学时往往采用照本宣科的讲授式教学法,该种教学方式将教材上的内容完全照搬并灌输给学生,使得学生无法结合实际理解教材内容,进而丧失了学习兴趣.此外,部分教师为了达到加深教学印象的目的,布置大量作业与任务让学生课后完成,也使得学生难以对化学产生好感.由此看来,教学方式的更换势在必行.但是对化学而言,其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同时注重理论概念的学科,教学中涉及到大量理论知识与化学概念,要想达到教学目的,讲授式教学的采用是不可或缺的,而新课改中也并未强制要求抛弃讲授法,为此,教师可通过在原有基础上改善讲授式教学,使教学目的得到实现.例如,在教授“酸雨的危害”这一课程内容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设施向学生展示关于酸雨如何给自然环境带来破坏的视频片段,在学生目不转睛观看片段时,教师再适时讲解酸雨对人类生存质量的危害,并播放酸雨的形成原因.播放结束后,教师再作出理论性总结,然后对学生展开提问环节,考察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师既可营造出活跃的教学氛围,又能将原本单调乏味的讲授式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此外,由于将化学与实际联系在了一起,学生从种种触目惊心的画面中引发共鸣,了解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进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不由自主投入到学习中,如此既提高了教学效率,又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内容,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2.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针对高校化学课堂上学生参与度不高,思维能力钝化的现象,教师可通过采用探究式教学法改变这些问题.探究式教学法即教师在课堂上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运用自身现有知识的能力将问题解决的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例如,在教授“金属的性质”这一课程内容时,为巩固和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教师提出新的问题:“当硫酸铜溶液与钠相遇时会发生什么样的反应?”问题提出后,学生纷纷利用现有知识对可能产生的反应进行预测,有的学生认为会有大量气体生成,有的学生则根据金属的活动性强弱预测两者相遇可导致铜的生成.接着,教师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观察实际的化学现象.实验过后,学生发现溶液中既出现蓝色沉淀物又有气体产生.此时,教师再引导学生通过交流讨论,思考引发这一现象的原因,并写出相关方程式.通过探究式教学法,有效使学生成为教学中的主体,并主动参与到实践学习,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得交流能力、探索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逐渐掌握实际运用化学知识的技能,有效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最终达到教学目的.

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第3篇

【关键词】课堂现状;问题;对策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与传统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有着很大不同,对教师既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广大实验区的教师投入了满腔热情,付出了艰辛劳动,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新气象,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均发生了可喜变化。但随着实验的不断深入,课堂上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

1.问题

1.1 教师的教育理念未能彻底转变

本区是全市的教改实验区,已进行了三年的教改实验,作为实验区的教师,没有一个不承认旧的教学模式的弊端,没有一个不欢迎并探索新课程改革,但很多教师将新课程改革理解为教学形式的改革,因而将改革的中心放在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变化上,他们考虑比较多的仍是如何“教”,而不是学生怎样“学”。因此,课堂上便出现了形似创新教学,神为传统教学;表面上是学生多说、多练、多思,实质上仍是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形式上热热闹闹,实际上学生的思维并不积极,仍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

1.2 课堂上存在着许多形式的东西

笔者最近听了十几位教师的教改实验课,发现不少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许多形式主义的东西。如为了让学生“主动”,就兜圈子提问;为了师生、生生“合作”,就进行小组讨论。课堂无效提问、无效讨论过多。为了完成多个环节,课堂上就开展许多活动,占用有效的学习时间。有的老师为了上好一节课,大包装、大容量,形式多而杂,十八般武艺样样齐全,恨不得把各种教学方法都展现一遍。一节课热热闹闹,但仔细分析便会发现,思维的深度不够,导致的结果是传统的东西没有了,新的东西又没掌握。

1.3 学生缺乏实质性的主动参与,合作学习留于形式

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正如有的教师所说:“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然而在课堂上,有的教师仍然常用简单的问答式,一问一答,学生好像忙的不亦乐乎,但实际上学生的思维仍在同一水平上重复;一些课表面上看学生的参与度很高,能准确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但很少有学生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学生缺乏实质性参与。还有的教师一节课多次让学生分组讨论、合作,且无论什么样的课都采用,从表面上看,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但从实际效果看,讨论时间给的不够,刚分好组没说几句,教师就叫停。在学生讨论期间,有的老师竟采取放羊式的做法,没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致使合作学习显得匆忙、凌乱,合作学习的价值没能体现出来。

1.4 没有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实不够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以自己的教学愿望将学生巧妙地引入自己的教学设计中,而忽视了学生自己去领悟和感受的过程,也就是以“教”代“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对师生关系及合格教师的标准有了一个严格明确的诠释。要求教师要彻底转变教育观念,切实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关系要有师者至上变成平等的朋友关系,倡导生生合作和师生合作,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研讨、主动发展的方式学习知识。但在课堂上,尽管有的教师的教学设计很多,也很新,但学生的学习方式并没有改变,仍然是在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有的教师对学生的想法置之不理,哪怕学生有胜过教师的独到见解也不予以鼓励,因为教师在潜意识里依然存在对学生、对课堂的控制和支配欲,希望学生沿着自己事先设定的思路回答问题,在自己事先安排好的空间开展“自主“活动。岂不知,这种教学恰恰限制了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展。

1.5 教师薄弱的基本功和偏低的教学素质,制约着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课堂上很多教师的业务水平,特别是语言素质不高,难以做到用流畅的英语组织课堂教学,多以中文辅助教学,或用中文解释,或让学生用中文翻译,致使学生缺乏学习英语语言的环境,语言学习的接受能力差,英语的思维能力也不可能得到训练和培养。还有部分教师由于能力所限,对课本内容的处理,只是满足于让学生感知、接受、操练,只要学生会读、会表演就认为学习任务已完成,不能创设新的情景,让学生创造性地、灵活地运用所学语言,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得不到提高。

2.对策

2.1 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彻底转变教学观念

初中英语教师要处理好现行教材的教学关键在于迅速转变教学观念,改变原有讲解词义、语法点、做练习的教学习惯,吸收科学、适用的教学方法,把新课程的理念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第4篇

关键词:新课改;课堂教学;存在问题;教学对策

       在课改实践中,我亲身感受到了我的同事,我的学生,我的课堂在悄然中所发生的巨大改变。但不可否认,课改精神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相信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相关问题一定能得到有效的解决。作为语文教师,根据自己在工作中的实践及思考,谈一下新课程实施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策略。

  问题一:摒弃语文学科特点,忽略对文本的挖掘。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师新课程需要语文教师当好“杂家”,这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以及社会时代要求决定的,这使得语文教师要走出“以学科为中心”的狭小天地,进行学科间的渗透。①语文课堂语文课堂是出现了形式多样的活跃和过多的延伸,这种热闹背后确实学生对文本知识的缺失。语文课堂应该是静静的,学生们静心读书、独立思考、提出问题、踊跃发言,而不是追求所谓的精彩。

  【案例】曾听过一堂《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的公开课,教师在简单介绍作者雨果之后,就在不停地展示圆明园的相关图片,后半节课,老师用深沉的语言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整堂课,老师和学生对文本的品读和分析少之又少。                      

【反思】语文老师的职责之一是引导学生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优秀文章中揣摩语句,感受语言的魅力,进而有所感悟和思考。但如果将课本完全搁置一边,不对文本进行有效的体味、挖掘,势必影响到学习效果。

  【对策】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学习,必须是建立在尊重语文学科特点的基础上的,绝对不可为求形式的翻新,内容的丰富而舍本逐末。语文要回归语和文。

  问题二:注重形式,象征性的进行“小组合作”。

  课堂上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效方法之一。但是,合作探究学习用得不恰当,根本收不到切实有效的结果,不是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需要设计合理的合作形式,而是机械的设置一些合作学习形式。

  【案例】看到过这样一个案例:在课改初期,某教师曾开过一堂公开课,由于研究课题是“漫游语文世界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因此,他整堂课的设计是:教师简单导入新课后,将全班同学分成8个小组,并分别给每个小组布置一个任务,接着通过合作讨论达到共识,各组推举一个代表发言;在下课前2分钟,教师总结。

  【反思】教师只是单纯地布置学生查找资料,很多学生也只是很简单地照搬别人现成的见解,根本没有自己的体会,学生只是停留课堂的表面现象中,根本没有深刻领会知识本身,也没有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无法体验小组合作的兴趣和收获的快乐。

  【对策】一堂课是否要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教师一定要认真备学生、备教材,依据学生的阅读水平和根据文本特点而设计的问题来考虑,切不可为追求形式创新而盲从。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运用不同的启发方式引导学生将别人的见解内化为自己的理解,从而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剖析。

   问题三:滥用多媒体,失去了课堂本身具有的灵动性,教学艺术变得匮乏。

    多媒体能更好的展示传统的单一的授课方式,从而极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但是多媒体手段是一种辅助手段,不能不用,但也不能滥用,必须将它与有效的传统的教学方法结合起来,根据课堂需要,适量适当地应用它,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②。

【案例】很多老师在使用PPT课件上课时,为了让课件内容更好地为教学服务,经常将自己的答案强加给学生。当我用幻灯打出“请你描述诗里想象的世界”一题后,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是我始料不及的,如:“天上的明星”像七彩的霓虹;“远远的街灯”如水晶项链;“世上没有的珍奇”例如青春不老霜、容颜永驻露等。学生的发言令我震撼,但由于年轻,由于一门心思想的是已经做好的课件,我并没有对学生的大胆而合乎情理的回答表示赞同,而是打出了教参所提供的答案。那节课剩下的时间,我明显感到课堂气氛的沉闷。

【反思】语文学科就是要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特的个性见解,因此,教师不要轻易对学生说“不”,学生的独到的精彩见解教师要学会倾听,给予支持和表扬,这不仅会让学生感到教师对他们的认同与尊重,也可以引导学生在比较师生答案的过程中得出最佳的理解。

【对策】教师一方面要熟练使用现代多媒体辅助教学,另一方面还要善于将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多媒体作用,更好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我们实践着,不断的总结反思,面对新课改,我们有过成功的喜悦,有过失败的辛酸,但无论如何,我们坚信:一堂真正能让学生参与的课才是成功的课,因此面对课改,我们教师要学会合理的汲取、灵活的运用,不盲目,这样我们的教学改革才是最适合学生的,才是最好的课改。

参考文献:

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第5篇

关键词:数学教学;数学课堂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331-02

要在课堂教学中提高教学的效益,进行高密度、高容量的教学,多媒体的应用势在必行。在数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将传统教学的优势与现代教学媒体有机联系起来,相辅相承,互为补充,充分发挥各自的教学功能,能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下面谈谈调查中存在的一些反应不太好的方面:

1、太依赖多媒体而忽视常规教学媒体和手段[3]

有些教师为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利用一切手段:录音、录像、投影屏幕并用,实物、挂图呐喊助威,课堂上热热闹闹,学生大开眼界,但教学实效却达不到预期目标,教学目的无法实现。多媒体教学有其便利性,但或因学生接受程度,或因硬件设施限制,有时传统教学模式反而效果更佳。如:立体几何讲解的过程中,可触摸的实物学生更易理解。因此,教师应因地制宜,合理选择多媒体与常规媒体和手段,发挥两者的所长,以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我有过亲身体验:用一个月时间全部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数学教学,学生们可谓大开眼界,学习兴趣也很浓厚,但由于过分强调使用多媒体手段,忽视了多媒体教学实质,数学测试成绩反而不如同年级班级。经过认真反思,将多媒体辅助教学与常规教学媒体和手段相结合,数学测试成绩果然显著提高,平均分超过同期其它班级。

2、课堂缺少情感交流,易使学生注意力分散

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不管是教师在讲台上做演示,学生看、思考,还是学生做,教师巡视,师生的注意对象不仅在内容上是一致的,在空间位置上也是共同的,为师生的情感交流提供了有效渠道,有利于师生交流。而多媒体教学模式势必造成教师和学生的注意发生分离,教师的操作点在电脑键盘,学生的注目点在电脑屏幕,这种师生的注意对象在空间位置上的分离不可避免地拉大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阻断了师生间情感交流的有效通道――眼神的交换。实践证明,师生间缺乏情感交流的教学,其效果不但得不到保障,教学效率也难免大打折扣,而且由于很多学生对对媒体了解不多,感觉很新奇,注意力大多集中在了课件本身上,分散了对授课内容的注意,不仅使多媒体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而且连最基本的知识也掌握不好。

3、形象化的内容过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数学学习的特点是语言表达抽象,逻辑严密,思维严谨,可是由于多媒体教学适宜于表现形象化的内容, 如看图识字模拟实验简单的算术等, 而不适宜于表现抽象的逻辑思维的内容,如哲学推理等,因而过分地强调形象化的和具体化的东西,面对面的一些复杂的课堂交互活动变成了间接的点击动作,多样性的思维活动被多媒体单一的图像表现形式所替代, 一方面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都被削弱了,而这些恰恰是学生数学思维发展的核心环节,是不可或缺的[4]。

4、多媒体课件质量不高,影响教学效果

在对数学老师课件制作能力的调查中发现,大部分老师的课件制作能力太低,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当前,在数学课件制作中主要存在以下两种极端倾向:一种是传统教学方式的直接数字化把传统教学资源直接翻版,这种多媒体教学资源极易使学生产生视觉疲劳,从而影响教学质量;另外一种是过度追求活泼的形式和艺术效果,大量运用强烈的色彩音效和动画,或者人为地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致使学生被新奇刺激所吸引,注意力分散到非数学教学信息上,不知不觉地把精神愉悦当作了学习目的,降低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另外,多媒体教学过于随机,缺少集体备课(审查课件)和试讲等环节。

5、不利于教育平等化的实施

由于我国各地教育以及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硬件、软件和教师素质上,城乡之间,重点学校与普通学校之间本来就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多媒体教学的推广应用,使城市中学、重点中学走在教育、教学的前列,而广大的农村学校,普通学校由于经济困难,无力购置先进设备,势必导致地区之间,学校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在中国,优质的教育资源还处于稀有资源的今天。多媒体教学模式的普及势必加剧“择校风”的盛行,不利于教育平等化的实现,这也是在调查中发现的很重要的一点。

6、讲解速度过快,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作为教师,总想让学生在课堂中掌握更多的知识,因此教学内容比较多,信息量比较大,由于多媒体屏幕的局限和教学速度的过快,学生无法记完整笔记,也就成了所谓的观光者,对所学内容影响不深,甚至成了学生课下借来老师的课件抄誊课件的状况。这种多媒体教学手段只是将我们所斥责的“人灌”演变成了“机灌”。为避免这样的情况,我们数学教师在制作课件中常常就会找信息教师帮忙,这样课件中的很多东西就很难体现出数学教师本来的设计意图。

7、学生对多媒体的依赖性

多媒体带给我们的不全是惊喜,我们要警惕它的“魔力”,我们的学生是未成年人,他们还很缺乏对事(下接第332页)

(上接第331页)物的判断能力,因而有了“网瘾者”,他们为了玩游戏・聊天而荒废了学业。他们的行为不但给家庭,甚至是社会都带来了很大的冲击。这还是与学生对媒体的依赖和态度有关。

多媒体教学与数学课堂教学的结合已不仅仅停留在以文本材料阐述的观念中,而是更多地体现在思维与行为的转化实施上。多媒体运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整合“目标不清楚,内涵不了解,方法不掌握”的情况,因此我们必须站在理性的角度进一步审视多媒体技术应用数学教学带来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 孙长艳.浅谈现代教育技术对数学教学的利与弊[J].科教导刊,2009(05).

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第6篇

一、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定位不够准确

新课标强调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体现出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这四个方面,要考虑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维目标的四个方面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整体. 学生只有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时,积极主动探究数学理论知识,才能构建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 同时,在提升学生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实现学生学习数学的价值,让学生得到情感上的体验. 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初中数学教师对教学目标定位不够准确. 有些老师设定的教学目标过多关注知识技能目标,忽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核心目标,舍本逐末;有些教师设定的教学目标应试导向过强,过多关注学校评比与学生考试成绩,甚至完全是在为中考而服务,急功近利,不注重教学目标的层次性和阶梯性;还有些教师在撰写教学目标时都是机械性地参考资料书上的教案写的,照搬照抄,不注重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整体实现. 数学教师的这些行为不仅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没有任何帮助,长期下来,这些短视的行为还导致了数学课堂教学问题重重.

二、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把握不够火候

初中数学并不是一门单独的学科,它不仅涉及其他学科,还与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有着深切的多向联系. 因此,教学内容的呈现更加要贴近现实生活. 有些初中数学老师由于对教学内容的把握不够火候,在上课时把理论知识讲得比较枯燥空洞;有些老师只知道比较死板地列举书本上毫无生气的案例,给学生灌输孤立的数学知识;还有些数学老师不知道采用生活中丰富多彩的情境来导入. 比如,在上“不等式概念”时,教师就可以举这个例子:某品牌红枣酸牛奶的包装上写着贮存条件:2℃~6℃,你能说说它是什么意思吗?这样不仅加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还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有些数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重结论、轻过程,直接给出数学定义、定理、公式等等让学生识记,虽然快捷但是却让数学变得枯燥无味. 而且,这种轻视教学过程的做法极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逻辑能力的提高. 比如教师在讲反比例函数图像分布象限时,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就算学生以后忘记了象限的分布,也能够通过推理得到. 数学不是死记硬背,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理解一个数学概念是怎样形成的,一个数学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比只记得公式更重要.

三、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利用率较低

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很多数学老师习惯上课提前几分钟进教室,下课后再拖几分钟,占用学生的休息时间. 有些数学老师习惯在晚自习时间讲数学习题,占用学生的温习时间. 很多数学老师这种的做法,从本质目的上来看是出于善意的,他们投入更多的精力、花费更多的时间进行教学,也是希望学生能够学好数学这一门课. 但是,实际的效果能达到教师设想的预期吗?其实是不能的. 很多初中数学教师明知如此,却依然我行我素,继续占用学生的休息和晚自习时间,原因无非是这些教师不能很好地在课堂上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只好用课余时间和晚自习的时间来“勤能补拙”. 提高初中生数学学习的方法有很多,不一定非要依靠延长学生学习数学的时间来达到目的. 况且,学生的时间有限,教师也不可能做到让学生把所有时间都用在数学学习上,而不去从事数学外其他别的活动. 既然这种增加教师教学负担、学生学习负担的低效率的方法并不可取,那么,初中数学教师应积极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从自身存在的问题方面找原因,重视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努力寻找切实有效的教学措施与方法来提高教学效率,增强自身的时间观念,充分利用好课堂45分钟的每一分钟.

四、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反馈不够重视

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第7篇

关键词:中学物理 课堂教学 存在问题

引言:

现结合江北区物理教学的实际情况,就现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不成熟的看法,供老师们参考。

一:物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课堂教学效果差、效率低。

教师的外在因素

(1)一些教师对所教的物理概念、定律未完全理解透。这样必然导致讲授时方法单一、枯燥无味,甚至有时会出现“思维卡壳”现象对学生的理解造成很大障碍,也让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水平产生怀疑,不利于后续课程的开展。

(2)由于教师备课不够充分,使得课堂语言存在一定问题,提问缺乏启发性或得出的结论不够严密,对学生理解造成一定干扰。

(3)教学过程中未站在学生角度,对学生进行正确评估,讲授课程偏难或者偏易,重难点不突出,都会对学生产生不好的影响。

(4)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很多教师为了避免麻烦,用采用多媒体演示实验来代替真正的实验,这样会大大降低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动手能力。

(5)初中的学生信息筛选的能力还不是很强,有的教师板书脏、乱、差,没有重难点和区分度,这样会直接影响学生上课情绪,导致学生物理笔记乱写一通,不利于学生理解知识,后续复习效果也不理想。

学生的内在因素

由于物理逻辑性比较强且有很多公式、定理、定律需要记忆,使得很多学生在初接触物理的时候,产生下列几种不良表现:

(1) 畏难、逃避情绪 表现为:畏难,在做物理作业或考试过程中,一遇到不能立刻得出答案的题目,就会主动放弃,不愿动脑子仔细思考。逃避,回避上课过程中的小组讨论、实验等环节,表现出漠不关心的态度。

(2) 恐惧 表现为:害怕老师上课提问,随堂测验等,时刻处于紧张状态,不能全身心投入,达到“谈物理色变”的地步。

(3) 厌倦 表现为:一次一次的失败之后,对物理再也提不起兴趣,不愿再为物理付出任何努力,破罐破摔的心态。

(4) 自卑或自负 表现为:自卑,物理考试每次总是不理想,让学生丧失信心,甚至觉得自己“不是块学物理的料”,在物理成绩好的同学面前抬不起头。自负,有些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强,而初中物理较为简单,于是造成他们想当然觉得自己天赋异禀,从而飘飘然,觉得自己高人一等。

2.探究式教学贯彻不够彻底

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所谓探究学习,即先选定一个主题,后创设一个和主题相关的的真实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的一种学习方式。部分教师在课堂的教学探究中,常常通过解释或让学生记住这种最简捷的方法得出答案,“表面上像探究,实际上是讲解”,达不到学生亲自投入的思维水平,使“探究式教学”成为一句空口号,大大限制了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而且,教师教学往往就题论题,不贴近生活。

3. 课堂师生、生生互动效果不理想

传统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只管学,教学就是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过程、经验和知识以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成双赢效果,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但目前很多教师仍然采用传统模式:满堂灌,没有留给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把学习、认知、习得的过程交给学生,缺少互动。这样没有学生参与的课堂是失败的,学生学到的知识也只是机械的记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久而久之,也会使学生产生怠倦情绪,不利于课程的进一步开展和课堂效果。

4. 课堂教学重结论甚于重过程

众所周知,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所以,在中考压力下,很多教师为了赶进度、出成绩,选择了忽视过程直接将结论告诉学生。这样得出的结论是不能被学生真正的理解和巩固的,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更为重要的是,没有丰富多样的教学过程,这样大大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活跃性和创新性。所以,教学不仅应该重结论,更应该重过程。

5. 《新课程标准》要求的三维教学目标,未落实到位

新课程标准要求的三维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经过调查发现,基本上所有的老师都做到了第一个目标,第二个目标大部分老师都达到了,但是第三个目标却很少有老师能真正达到。读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考试,“读死书,死读书”的模式显然已经不适合当今时代的发展。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做的是塑造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知识点的讲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创新精神。

结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我们的思想观念教学模式发生改变,才能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相信从教的物理老师一定会顶住重重压力,肯于钻研,在教学中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我们的物理教学一定会出现新的世界。

指导老师:张正严

参考文献:

[1]韦炳耀 《当前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教学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