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课堂个性化教学(合集7篇)

时间:2022-10-31 23:39:17
课堂个性化教学

课堂个性化教学第1篇

【关 键 词】教育个性化;教学情境;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4)04-0017-02

一、教育个性化思潮内涵解读

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在上世纪五六十年生了巨大转折,教育也因此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一些国家涌现了许多教育思潮,如存在主义思潮、终身教育思潮、人本化教育思潮、结构主义教育思潮等。受20世纪60年代人本主义教育哲学的影响,教育个性化思潮孕育了,并对其他国家的教育改革产生了强有力的影响。

1. 教育个性化思潮产生的背景。我们知道,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必然是先行后续的关系,又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教育个性化思潮的出现也不例外。主要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方面,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我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变,这就对教育产生了新的要求,即教育应当培养创新型人才。同时也响应了邓小平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教育对科技起决定作用,没有教育,科技也就无从谈起。因此,教育个性化强烈呼吁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传统学校自身也存在问题,“应试教育”过分强调了共性而忽视个性,统一的教学大纲,往往压抑了学生的兴趣,更加严重的是将学生的创造力无情的扼杀于摇篮之中。这种教育体制很难适应多元化社会发展的需要,全社会呼吁教育个性化。

2. 教育个性化思潮的内容。

(1)极力批判资本主义制度,要求“解放自然”。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暴露了其弊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私有制,雇佣劳动制是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有雇佣制度就会有剥削的存在,资本家们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将人作为商品一样买来买去,更夸张的是把他们视为机器,无情的延长工作日,剥夺工人呼吸新鲜空气和接触阳光所需要的时间,没日没夜地为他们创造剩余价值。工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应当“解放自然”。

(2)充分肯定人的主观能动性。从哲学中得知,能动性,是指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能动的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在认识世界的基础上,按照客观规律,进行有效的改造世界的一种活动方式。从现实层面上来看,意识的能动性是指人发挥自己的主观因素,让形式发生有利于自己的变化。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在战争中,敌人火力比我们强,但是害怕夜战,我们就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打夜战。罗杰斯作为著名心理治疗师,他一贯坚持的原则是“以人为中心的治疗”,即形成了有名的“个人中心疗法”。罗杰斯打破常规,认为治疗师在治疗过程中扮演一个倾听者的角色,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让来访者信任,构建一个和谐的氛围。同样,将此理论应用到课堂中,教师应当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他们的尊严和价值,创造一个平等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认识问题,最终解决问题,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促进学习者“自我”意识的形成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3)积极保护人的学习权。学习权是现代人的一项基本权利,主要是指个人在所处环境中充分发展阅读、思考以及创造能力的一项基本权利。由此可以看出,学习权是以个人为主体,通过适当学习情境的活动,发挥个人潜能。教育贯穿人的一生,从婴儿到老年期的各个不同发展阶段。在现代教育中,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地位发生了巨大转变,由原来的被动学习转化为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师、课程、教学等一系列活动得为学生服务,积极保护学生的学习权,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恰恰与终身教育思潮相契合。

二、我国个性化教育的现状探析

1. 应试教育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个性化教育的实现取决于教育中教师对学生个性的正确认识,两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但目前,教育研究者们很难对学生个性做出正确的认知,原因追溯到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科举制度。科举制度生命力极其旺盛,在中国存活了一千多年,科举起源于隋朝,政府从民间选拔人才,不论高低贵贱,给所有人平等的机会,大量寒门出生的读书人通过科举成为了国家管理人员,一心一意为国家服务,有效地维护了皇权统治。但是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整个社会沉浸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风气中。大多数人开始研究四书五经、诗词歌赋等,而忽略了科技等实用学科,其最终结果还是灭亡了。

而今,应试教育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受科举制度的影响。所谓“应试教育”,就是指违背社会发展需求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一味为了升学而考试。为了考试而学习相关书本知识,分数是评判“优秀生”和“后进生”的唯一指标。在应试教育大背景下,将知识放在首要位置,过度强调知识的重要性,而忽略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成为按照一个模子改进人的“教育机器”,结果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高分低能”这种现象也随即出现。

2. “填鸭式”课堂教学模式掠夺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小康作为衡量中国小康社会进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只有公民素质高,我们才会把人多这个劣势变为高素质人口大国优势。所谓“填鸭”是指鸭子在饲养过程中,养鸭人将含糖量高的柱状材料塞进鸭子嘴里,使其快速增肥的一种方式。在这里就是灌输式教育,亦称“填鸭式”教育,最初是由凯洛夫提出的,教师根据大纲,将知识强加给学生,学生们一味被动接受,毫无主体性可言。“填鸭式”教育扼杀了学生们的创造力,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们没有自己的思想,为了考试而学习。

三、个性化课堂教育,积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1. 遵循“学习者”中心原则,促进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教师教育理念,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自己所教学科,教学能力和所教学生等内容,所产生的对学科、教学能力和学生的一种稳定的主观认识。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师的发展是教育发展的根本和灵魂。因此,从理念上,转变教师对学生地位的看法是首要步骤。传统教学理念是这样的:一切教学活动的展开以应试教育作为出发点,由此衍生出了著名三个中心:教师中心、知识中心、课堂中心,过分强调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一种学习过程,从而忽视了学习的人文精神。

教师教育新理念应当要求教师进行任何教学活动展开应遵循“学习者”中心原则,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将学生们作为课堂的主人,积极唤起学生们的主体性。秉承“最近发展区”的理念,凡是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让学生跳起来“摘果子”。因此,教师是个性化教育活动的发起者,积极转变教师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牢牢握住这一环,有效促进个性化教育。

2. 实现多样化教学组织形式,读懂学生个性差异。所谓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一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组织并安排教学活动的一种灵活形式。历史上先后出现过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制、文纳特卡制和分组教学制等等。我国目前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是班级授课制,其起源于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班级授课制的主要内容是以“班”为单位,按照年龄和知识掌握程度,安排固定班级的一种制度。即固定教师、固定学生、固定场所、固定内容。其优越性也是不容小觑的,在合理的班级管理策略下,学生服从管理,有章可循地上课,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节约了教学成本并取得了可观的成效。但是最大的弊端是与中国“科教新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理念相冲突,教学面向全班学生、难以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那么教师就无法真正读懂每一个学生,无法发挥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学生个性逐渐消失。

目前很多发达国家已经有了向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发展的趋势,开始逐步形成由以前按学生年龄编班向按能力分组教学转变。比如,美国许多小学开始流行合作学习,就是不改变原班级构建,而在班内将学生们分为若干小组,进行学习的一种方式。学生们把彼此视为一个整体,共同信任,分别承担自己的义务,认真处理好独立思考与合作的关系。笔者也认为可以将班内的学生分为两个部分,基础薄弱的学生掌握一般教材,另外一部分人掌握有难度的教材,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实现个性化教育,培养个性化创新型人才。

3. 创设个性化的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凭借自身专业水平,灵活运用教材,妥善编制课堂情境,从而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终促进学生个性化养成的一种过程。教学情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所营造的情感氛围,目的是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材,并养成将理论知识灵活应用的一种能力。杜威曾经说过“教育即生活”,必须把教育和儿童的生活结合起来,既要让学生们掌握间接知识,也要让儿童适应社会,从而更好的生活。如今,广大教育研究者追求教学个性化,教师良好专业素养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教师应以一种与时俱进的眼光看待教育现象,自身养成独特个性,通过教学情境的设计,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黎平辉.教学情境中的教学个性化[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8.

[2]杨秀治.教育个性化思潮与发达国家的中小学改革[J].当代教育科学,2005.

课堂个性化教学第2篇

个性化教学体现在教学的四个环节,即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作业、个性评价。如何让这四个环节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展示、得到发展呢?我认为课前预习要尊重个性,课堂学习要展示个性,课后作业要发展个性,个性评价要张扬个性。下面,我将逐一阐述:

一、课前预习,尊重个性

根据学生的家庭条件,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分层次地布置课前预习。只有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预习作业,尊重学生的个性,才能让课前预习达到最佳效果。就拿语文教学来说,对于家里有电脑,有相当多书籍,自身学习能力又强的学生,在布置他们的课前预习课文时,除读准、读通课文外,还要在文中作批注,质疑。有些质疑学生可以通过查工具书、上网、查书籍的方式自行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也可以把质疑带到课堂上,经过师生共同讨论来解决。对于家里学习条件差,自身学习能力又不强的学生,布置的预习就应降低要求,只要他们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在文中作批注,找出疑难问题即可。

二、课堂学习,展示个性

在学生各自做了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课堂上的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个性的舞台。为了让这个舞台精彩纷呈,我在课堂教学中经常采用“总分总”的展示学习方式,先让学生总体了解课文大意,就课文、课题质疑。接下来,以四人一小组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把课前预习中学懂的地方在小组中交流,不懂的提出来在小组中讨论。最后归总,派代表把组内解决了的主要疑问与大家分享,还没能理解的地方在全班提出来,师生共同探究解决。再如,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为降低习作的难度,依据习作来源于生活的原则,让学生写出有个性的作文。写作前,我先布置学生或观察或搜集、整理素材或先实践感受,再到课堂上说,最后写。如写一种喜爱的小动物,写一件家务事,写一处景点等,我都让学生先观察、体验,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倡导他们写出具有独特个性的作文。

三、课后作业,发展个性

传统的语文作业,单纯单调的机械重复,带来了学生思维的僵化和学习兴趣的丧失,束缚了学生个性化阅读,个性化思维。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我们已清醒地认识到,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就要在语文作业上进行改革,因为学生个体都是有差异的。我认为作业的设计和布置必须多层次,有差异。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作业分为A、B、C三种:A类作业常以复习巩固类为主,适用基础较差的,学习有困难的学生;B类作业是提高类,作业相对较难,适于中等生做;C类作业是偏重于综合能力的运用,是创新型的,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精神,适合学习游刃有余且富有探究能力的同学。这样的作业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学生的需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各自层面上得到最优的发展。

为激发学生做作业的兴趣,让作业体现学生个性。有时,我也会赋予学生自,让学生自己设计和布置作业。如教学《第一场雪》后,我让学生自行设计作业,结果是五花八门,有收集有关雪的好词、好句、好段、诗句、图片的;有做手抄报的;有用画笔画雪景的;有用相机拍雪景的;有写作文描写雪景的。实践证明,这种自主性的个性化作业充分地激发了孩子的潜能和才干,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四、个性评价,张扬个性

作为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要充分尊重差异,认可每一个学生在不同起点获得的发展,做出相对于学生自身情况而言的纵向评价,而非生生间的横向比较,真正信任每一个学生。比如:我班有书写漂亮的学生,我评他们为“小书法家”;有朗读正确又有感情的,我评他们为“朗读王”;有写作能力强的,被评为“小作家”;还有“故事大王”、“理解大王”、“小编辑”……小书法家、小作家、小编辑们的作品都张贴在教室里,并不断更新。我班5 8人绝大部分学生在自身的强项中被评为“家”,评为“王”了,有的还不止一个“家”、一个“王”,那少部分没什么强项的孩子,在老师的激励下也正在朝某个“家”、某个“王”努力。

课堂个性化教学第3篇

一、承认差异,关注个体

基于遗传、自然和社会环境、家庭与社会教育情况等因素的不同,人与人之间的客观差异是存在的,具体表现在认知、情感、意志、能力、兴趣、性格、观念、态度、行为方式等方面的个体性。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必须承认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善于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分层要求,提出具有鲜明个性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分为基础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有效教学应该在学生实现基础性目标的前提下,通过努力实现可能的发展性目标。教师要理性地看待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学会等待,给部分学生达成发展性目标提供适度的缓冲。当然,教师还要了解和研究每个学生的学习需要及其发展的可能性,重视个别指导,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促进者。

二、尊重主体,体现过程

课堂学习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学习者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通过新旧知识之间的同化和顺应,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学生主体的充分参与,因而在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拓展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最大程度地自主展开学习活动,有观察、有思考、有表达、有困惑、有顿悟,达到融会贯通,促进新的知识结构形成。

1.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自主提问的机会。不同的学生对同样的教学内容会产生不同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照顾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创设适宜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敢问,激发学生多问,善待学生插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提出自己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问题。

2.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充分思考的时间。课堂学习是一个个性化的过程,课堂知识要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探索、思考而获得,其他任何人都无法替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相信学生,大胆放手,给学生充足的自主探索、思考问题的时间,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现、问题的思考、规律的找寻、结论的归纳、困惑的质疑等过程,让学生在充分感知、操作、思考、体验的基础上构建知识。教师不能因为担心难以达到预期目的而予以包办代替或部分代替。教师的作用只是为学生指明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进行恰当的引导。

3.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自由表达的机会。学生需要自由表达的机会,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教师要在课堂上改变教师“一言堂”的现象,把课堂的发言权还给学生,让每位学生都有自由表达的机会,鼓励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思维,启迪学生智慧,张扬学生个性。

三、合作学习,同伴互助

合作学习的目的是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互相启发,达到优势互补,解决个体无法解决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首先是成立合作小组。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把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组合,通过组内合作,实现在不同水平、不同起点上的学生共同进步、共同成长。其次是设计合作问题。合作的问题必须具有一定的探究性,真正体现合作的价值所在,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带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把学生带入“最近发展区”。第三,是组织合作学习。这是合作学习的关键环节。合作学习必须做到分工合理,责任明确,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互相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合力,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

四、多元练习、发展思维

练习的功能应该是丰富的,多元的。练习的设计在考虑知识巩固的同时,更要关注练习的应用性和开放性,关注问题解决的策略性和学生思维的独特性,使学生练习的过程同样是研究和创造的过程,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练习都有所发展,感受到自己的成功。作业设计内容要丰富,形式要多样,如兴趣性作业、生活性作业、自主性作业、分层性作业,探究性作业、长时性作业等。这些不同类型的作业,涉及到阅读资料、信息收集、分析整理、手工制作等各种各样的训练,且富有一定的层次性,可以让不同水平、不同方法、不同个性的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思想,展示自己的成果。

五、关注弱势,均衡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镇化趋势日益加剧,使得越来越多的城镇学校中出现了较大面积的学习“弱势群体”,主要是一部分原先农村小学的学生、随迁子女、贫困家庭子女和单亲家庭子女等。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有学校教育的问题,有家庭背景的问题,有学生自身的问题……面对这样的孩子,教师应当给予特别的关注,关注他们的思想,关注他们的学习,关注他们的成长,多一份责任,多一份关爱,多一分帮助,不歧视,不放弃,实现真正的教育公平。具体要从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从信心入手。在任何情况下信心都比黄金还要珍贵。首先,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如哪位学生积极发言了,哪位学生作业按时完成了,哪位学生字迹工整等,及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其次,给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多给他们一些展示、提问、发言和操作的机会。有时抓住时机有意识地让他们担任某次合作学习小组的组长,给他们创造成功的体验,使其在参与中体会到自身的价值,在成功的体验中收获自信。

第二,从态度入手。身处“弱势群体”的孩子大多数学习态度不端正,在学习上存在畏难、厌学、懒惰等不良因素,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作业马虎,错误率高,甚至有漏做、不做现象。而帮助他们改变这些不良的学习态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教师真心地付出和耐心地等待。身为教师,需要经常以平等的心态和他们谈心,了解他们的实际情况,走进他们的内心,帮助他们解决思想上的问题,让他们明确学习是自己的事,自己要对自己负责任。另外,教师自身要保持足够的耐心,允许他们犯错并给他们充分改正的时间。

第三,从知识入手。在解决了信心和态度问题之后,辅导补缺补差就水到渠成了。根据这些学生的已有知识状况和学习重难点,在教学中有机渗透一些他们没能掌握的内容,对一些难度较大的内容多进行一些引导、讲解,鼓励他们多思考、多提问、多练习。此外,还要加强课后辅导,特别是要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他们掌握必要的学习方法,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保证绝大部分孩子都能较好地掌握知识和方法。

让不同的学生在课堂上都得到不同的发展是一种教学思想,也是一种教学理想,更是一种教学实践,这需要每一位教师不断思考、不断实践。一个成功的教师,不在于选择适合教育的人给予教育,而在于给不同的受教育者以合适的教育,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得到基于自身的发展。

课堂个性化教学第4篇

为了能更好地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做到: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差异,体现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过程,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中都能得到发展。要做到这些,可以从下面五点人手:

一、承认差异,关注个体

基于遗传、自然和社会环境、家庭与社会教育情况等因素的不同,人与人之间的客观差异是存在的,具体表现为认知、情感、意志、能力、兴趣、性格、观念、态度、行为方式等方面的个体性。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必须承认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善于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分层要求,提出具有鲜明个性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分为基础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有效教学应该在学生实现基础性目标的前提下,通过努力实现可能的发展性目标。教师要理性在看待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学会等待,给部分学生达成发展性目标提供适度的缓冲。当然,教师还要了解和研究每个学生的学习需要及其发展的可能性,重视个别指导,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促进者。

二、尊重主体,体现过程

课堂学习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学习者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通过新旧知识之间的同化和顺应,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学生主体的充分参与,因而在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拓展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自主展开学习活动,有观察、有思考、有表达、有困惑、有顿悟,达到融会贯通,促进新的知识结构形成。

1.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自主提问的机会。不同的学生对同样的教学内容会产生不同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照顾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创设适宜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敢问,激发学生多问,善待学生插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提出自己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问题。

2.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充分思考的时间。课堂学习是一个个性化的过程,课堂知识要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探索、思考而获得,其他任何人都无法替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相信学生,大胆放手,给学生充足的自主探索、思考问题的时间,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现、问题的思考、规律的找寻、结论的归纳、困惑的质疑等过程,让学生在充分感知、操作、思考、体验的基础上构建知识。教师不能因为担心难以达到预期目的而予以包办代替或部分代替。教师的作用只是为学生指明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进行恰当的引导。

3.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自由表达的机会。学生需要自由表达的机会,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要在课堂上改变教师“一言堂”的现象,把课堂的发言权还给学生,让每位学生都有自由表达的机会,鼓励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思维,启迪学生智慧,张扬学生个性。

三、合作学习,同伴互助

合作学习的目的是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互相启发,达到优势互补,解决个体无法解决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首先,成立合作小组。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把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组合,通过组内合作,实现在不同水平、不同起点上的学生共同进步、共同成长。其次,设计合作问题。合作的问题必须具有一定的探究性,真正体现合作的价值所在,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带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把学生带入“最近发展区”。最后,组织合作学习。这是合作学习的关键环节。合作学习必须做到分工合理,责任明确,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互相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合力,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

四、多元练习,发展思维

练习应该是丰富的,多元的。练习的设计在考虑知识巩固的同时,更要关注练习的应用性和开放性,关注问题解决的策略性和学生思维的独特性,使学生练习的过程同样是研究和创造的过程,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练习都有所发展,感受到自己的成功。作业设计内容要丰富,形式要多样,如兴趣性作业、生活性作业、自主性作业、分层性作业、探究性作业、长时性作业等。这些不同类型的作业,涉及阅读资料、信息收集、分析整理、手工制作等各种各样的训练,且富有一定的层次性,可以让不同水平、不同方法、不同个性的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思想,展示自己的成果。

五、关注弱势,均衡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镇化趋势日益加剧,越来越多的城镇学校中出现了较大面积的学习“弱势群体”,主要是一部分原先农村小学的学生、随迁子女、贫困家庭子女和单亲家庭子女等。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有学校教育的问题,有家庭背景的问题,有学生自身的问题……面对这样的孩子,教师应当给予特别的关注,关注他们的思想,关注他们的学习,关注他们的成长,多一份责任,多一份关爱,多一分帮助,不歧视,不放弃,实现真正的教育公平。具体要从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从信心人手。在任何情况下信心都比黄金还要珍贵。首先,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如哪位学生积极发言了,哪位学生作业按时完成了,哪位学生字迹工整等,及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其次,给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多给他们一些展示、提问、发言和操作的机会。有时抓住时机有意识地让他们担任某次合作学习小组的组长,给他们创造成功的体验,使其在参与中体会到自身的价值,在成功的体验中收获自信。

第二,从态度人手。身处“弱势群体”的孩子大多数学习态度不端正,在学习上存在畏难、厌学、懒惰等不良因素,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作业马虎,错误率高,甚至有漏做、不做现象。而帮助他们改变这些不良的学习态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教师真心地付出和耐心地等待。身为教师,需要经常以平等的心态和他们谈心,了解他们的实际情况,走进他们的内心,帮助他们解决思想上的问题,让他们明确学习是自己的事,自己要对自己负责任。另外,教师自身要保持足够的耐心,允许他们犯错并给他们充分改正的时间。

课堂个性化教学第5篇

一、为什么要实施个性化课堂教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可见,构建个性化的小学数学课堂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发展,而且也是符合课程改革的要求。除此之外,个性化课堂的构建还与课改下的“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相吻合,也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使每个学生能从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大幅度提高的关键因素。因此,我们要立足于数学教材,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以为个性化数学课堂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学生全面的发展做好准备工作。

二、如何有效实现个性化课堂教学

1.在分层目标的设计中凸显学生的个性

所谓分层目标的设计是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体会达到目标后的喜悦,进而以积极的态度走进数学课堂。所以,在教学目标的设计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给予综合性的分析,然后,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层次,比如:优、中、差三个层次,每个层次的学生所设定的目标不一样。所以,在教学目标设定过程中,我们要深入研究教材,要确保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掌握知识,获得能力。

例如,在教学《多边形面积的计算》中“梯形的面积公式”时,为了确保全体学生都能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锻炼能力,在本节课的授课时,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分成三个层次:

C层:即学困生。主要的任务就是识记梯形的面积公式,识记梯形与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B层:即中等生。在C层的基础上,掌握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初步了解转化思想。

A层:即优等生。在B层的基础上,能够运用转化思想自主推导面积公式的形成,灵活应用转化思想,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推理能力。

从三个层次可以看出,C层的学生主要就是依靠记忆来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点,进而在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上体会到成功学习带来的喜悦之情。B层的学生则是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A层的学生主要是综合能力的培养等。总之,在这种分层教学模式下,我们要凸显学生的个性,要让学生在教师因材施教的过程中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2.在自主探究的实施中凸显学生的个性

自主探究模式是课改下的三大教学方法之一,也是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数学课堂的保障。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要搭建自主探究的平台,使学生在自主发展的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进而,在同学之间的交流中展现自己的个性,同时,也为学生良好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时,为了凸显学生的个性,也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在本节课的授课时,我首先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不同大小的长方体和正方体,鼓励学生自主观察,并说一说多媒体中所展示的图形的特点。为了减少学生的盲目性,我引导学生从边、棱、顶点、面等方面入手去观察,并自主说一说自己的观察结果,比如,有学生说:这些图形都有8个顶点,6个面;有学生说:有12条边,所有对着的面是一样的。还有学生说:有的面是长方形,有的面是正方形等等。学生都独自发表着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样的自主探究的过程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认识正方体和长方体的特点,加深学生的印象,而且对学生形成自己的思考方式,发挥自身的个性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个性化课堂的构建下,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探究学习的习惯,当然,也对高效课堂的顺利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3.在评价方式的选择上凸显学生的个性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在教学过程中凸显学生的个性,还要在评价环节做到以生为本,使学生能在教师恰当的评价和肯定中重新找到学习的乐趣,进而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走进数学课堂当中。如,在评价方式上,我们要改变以往教师的说教式的评价,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师生评价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生生之间的评价和自我评价,这样可以让学生看到不同的自己,进而让学生在多方面了解自己的过程中发扬自己的优点,摒弃自己的缺点,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保持自己的好的个性,还有助于学生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素质。

在素质教育下,教师要从多角度、多方面入手构建个性化的数学课堂,以促使学生在教师构建的轻松、和谐的数学课堂中掌握知识、发展个性,同时,也为有效数学课堂的实现做出相应的贡献。

课堂个性化教学第6篇

一、教师个性神采飞扬

语文教师独具个性魅力,是实施语文个性化教学的先决条件。语文教师的“个性”是指教师各种优秀素养综合表现在课堂上独具风采的人格魅力。语文教师的教学个性魅力来源于其对语言文字和社会生活的独特感受力以及语文方面的特长。这种个性魅力可能表现在教学语言上,可能表现在表情教态上,也可能表现在文化修养以及个性心理上……最重要的是表现在教材理解上。

二、师生关系民主平等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的理念在课堂的体现是实施个性化教学的基础。教师只有突出平等的教学活动个体的身份,摒弃高高在上、居高临下的姿态,才有可能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才有可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究的精神,才有可能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开展个性化阅读和写作的语文学习活动。

三、教学组织不拘一格

语文教学的内容丰富多彩,不同文体各有特点,不同作者各有思想,不同文章各有特色,不同学生各有个性。因而,不可能只采用一种教学模式组织教学。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灵活运用,自然得法。教学组织不拘一格,这正是语文个性化教学的外显表征。同一教师在各自的教学体系中也要突破模式化的局限,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根据教学的需要灵活处理教学环节,根据认知规律安排教学次序。教学组织的呈现多种多样,可以是活动型、煽情型、讨论型、表演型、训练型、朗读型等。

四、思维指向发散创新

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内部言语和外部言语的思维过程。语文个性化教学引导学生对语言材料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思考、审视和解读。在个性不同的学生的思维碰撞中活跃课堂,质疑探究交替起伏,推动个性化教学的顺利进行,也促进师生对问题的思索向纵深发展,由此为语文个性化课堂教学带来活力。

五、文人对话多边互动

语文个性化教学必然是围绕文本进行的多边对话的教学,对话活动贯穿于课堂的始终,成为语文个性化课堂教学的主线脉络。这种对话包含师文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文对话。这种对话,以文本为媒介,以课堂为载体。师文互动是对话的基础,师生互动是对话的导引,生生互动是对话的促进,生文互动是对话的目标。

六、课堂开放多元有界

文本的内涵是丰富的、多元的,个性化教学正是以开放的姿态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的解读。个性化课堂就是教师想方设法创造条件,创设情境,诱导学生体验感悟,各抒己见。个性化教学的“开放性”特点主要体现在教师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增解、异解、批解。多元有界是文本个性化解读的基本原则。个性化的文本解读更倾向于学生个人的阅读体验,侧重于联系生活、比照文本的感悟。从这个意义上说,个性化语文教学就是生活化的语文教学。

七、学生个性健全发展

实施个性化教学就是为了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这就规定了其出发点和归宿。健全的个性是指适应社会、服务社会、改造社会的良好的个性品质,包括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健康的情感世界、优良的道德修养和独特的个性张扬。个性化的语文教学以其丰富的情愫、开放的形态、优美的语言形式,使学生的个性在不同程度上得到彰显和发展。

八、人格塑造充分体现

个性的发展以人格的发展为基础。本文所指的“人格”侧重于道德范畴,指向社会规范,强调人的社会属性,是“个性”的核心内容。因而,个性发展的核心是人格的发展。在语文教学中贯彻个性化教育,首先要充分体现人格的塑造。人格塑造功能是语文个性化教学的内核。语文个性化教学通过文本形象的熏陶、情感的感染、思想的影响、榜样的导向来完成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

九、情意活动和谐融洽

语文个性化教学以文本(包括作文)为基础,文本起着平衡课堂的作用,因而,气氛仍是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的平等民主,课堂形态的开放兼容,师生心态的平和谦逊,维持了所有的交锋和论辩,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由于情感意志的投入在课堂得到了宣泄,体验得到了表达,观点受到了尊重,所以所有的交锋和交流反而促进了课堂氛围的融洽。在个性化课堂教学中,学生既张扬了各自的个性,也容纳了他人的个性。

十、预设生成灵活机动

课堂个性化教学第7篇

关键词: 化学有效教学前提关键途径意义

追求“有效教学”,已经成为目前各科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热门话题。对于什么是“化学有效教学”,如何实施“化学有效教学”,大家已经有了不少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总的来说,所谓的“化学有效教学”是指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思维品质等都得到了变化和发展的教学,是教师的教育思想、课程理念、义务技能和教学艺术在引导学生学习化学的过程中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品质得到高度融合的教学,更是师生相互启迪、共同影响、协同进步、不断发展与成长的教学。说到底,它是化学课堂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细化和精致化的必然产物。为使我们对问题的认识更加全面,对问题的思考更加深入,对问题的研究更加广泛,我认为在化学有效教学中我们还需在下列几个方面作进一步的研究。

一、什么是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要求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的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所谓“有效”,主要表现在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获得了具体的进步和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任务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知识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但学生没有得到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有效的课堂教学关键是要解决好让学生想学、能学、会学、学好这样一系列问题,使学生主动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使教和学各个环节紧密衔接,相互适应,并取得最大效益和最佳结果。有效教学的关键因素就在于“教”与“学”能有效进行。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实施化学有效教学的前提

兴趣是推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强大动力。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际上,兴趣是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能推动学生去探索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使学生获得持久的兴趣,是促其主动性发展的基本条件。

教师应创设情境,愉快教学。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很多,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创设情景教学法,利用化学这门课程的特点,把学生带进实验室,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实验,这样有助于更直观、更形象地把所学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将传统的教学设备和现代的教学媒体相结合,强化学生的视听感觉,尽量做到能看的让他们看,能做的让他们做,能摸的让他们摸,充分发挥他们多种器官的作用,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引发求知欲,使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教学气氛中满怀激情地学习,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如在讲酸和碱的性质时,我们可以把学生带进实验室,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从而了解这两种物质的性质。如此,学生不仅能掌握书本知识,而且能激发学习化学的热情。

三、合理的课堂结构是实现化学有效教学的关键

新型的课堂教学应努力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探索知识。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口、动手、动脑筋上下功夫,让他们主动参加教学活动,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形成以学生思维为核心,能力为目标,育人为目的的素质教育模式。主次分明、科学的课堂结构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充分备课并布置学生预习。备课包括备教案、备学生、备教具、备板书及实验器材等。化学教师在备课时,要确定一节课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找出教学重点和难点,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化学知识和能力的状况,并据此确定教学方法。备课越充分,教案设计得越详细、越科学合理,课堂教学效率就会越高。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预习并找出疑难问题。这样学生会带着浓厚的求知欲听课。教师的充分备课和学生的充分预习相结合,就会减少课堂的“损耗”,从而能够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采用恰当有效的教学方法。随着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学方法也要有所改变,这就要求教师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应努力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围绕学生能力素质的发展进行教学。一般来说,教师所要进行的教学内容不外乎包含三个部分:复习已经教过的内容,教学新的章节内容,进行各种形式的训练。在每个环节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应有所不同,如采用笔头练习、测试、提问等复习方法;利用实验、借助讲解、动手操作等加强学生的运用能力,以加深印象,巩固记忆。教师要随时根据情况转变教学方法,保证所教的内容学生都能接受,达到完成课堂的整体教学任务。

四、小组合作学习是实现化学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

小组合作学习是把学习小组作为教学的重要组织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小组互动,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能动性,小组成员协同合作,共同实现小组合作目标,并且主要以合作目标达成的效果作为奖励和评价的主要依据。教师在化学教学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和理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化学课堂教学中可采用以下几种合作学习的方式:

1.话题讨论。在课堂上的话题讨论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活动形式之一。教师要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把握教材的精髓,选择具有代表性、扩展性、趣味性和生活性的话题,以便于学生能在讨论中充分运用所学知识,锻炼自己的综合运用能力。每个小组成员自由发表意见,经记录员整理后,由汇报员向全班汇报。

2.动手实验。化学这门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它的特点决定了化学教师花在指导学生做实验的时间更多。在传统的化学课堂,更多的是教师做,学生看。而现在的课堂要求学生自己动手,亲自体验试验的快乐,体验成功的喜悦,更快、更牢靠地记住所学知识。这真正做到了减轻学生课后的负担,符合新课标的要求,顺应了时展的要求,适应了素质教育。

五、实施化学有效教学的重要意义

实施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既继承了传统教学之精华,又解决了传统教学中的许多问题。主体参与有效课堂教学与传统的教学之间的关系是批判与继承的关系。

1.继承了传统教学中的教师的主导性,也重视了其“教”的功能。

2.评判并解决了传统课堂教学无法解决的问题。如解决了以“教”为主的“满堂灌”、“满堂问”、“满堂练”等低效课堂教学问题。

3.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变被动学为主动学、乐意学。

4.重视了课堂教学过程中生成性问题的解决。

5.让教师更了解学情,促使教师的问题应对水平和应对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