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审美价值(合集7篇)

时间:2023-05-29 16:10:46
审美价值

审美价值第1篇

关键词:借代 审美活动 审美价值

一、引言

英语中的借代Metonymy源于希腊语,意为“a change of name”。借代就是“换一个说法”,是使用一种事物的名称来代替与它相关的别种事物的名称的修辞格。它不直接说出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而是借用与其密切相关的名称或其本身的某些属性来称代。本文从美学的角度,根据人们审美活动的特点,研究借代的审美价值。

二、审美活动和审美价值

所谓审美活动,就是人对美的事物的品鉴活动,也就是美感活动。审美活动是对对象价值的寻求,对自身需要的满足的追求。所以审美活动本质上是一种价值活动。

借代Metonymy在客观事物之间种种关系的基础上巧妙地形成一种艺术上的换名, 使语言新鲜活泼,收到幽默、委婉、清新的艺术效果。对借代修辞的理解和欣赏其实就是一个审美的过程,因而借代也就具备了其特有的审美价值。所谓审美价值,是指“在审美对象上能够满足主体的审美需要、引起主体审美感受的某种属性。”

三、借代的审美价值

作为一种修辞手段,借代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经济美、新异美、朦胧美、象征美等。

1.借代的经济美

借代使语言表达显得简洁、明了,给人一种欣赏的。在借代中,借体往往不仅能传达同样的信息,而且比本体简洁精练,给人一种经济美的美感。让我们先比较以下两组例子的每一种说法:

(1)A. The old lady wore the clothes made of silks and satins.

B. The old lady was in silks and satins.

这个例子是借代的一种常见类型,即以材料代替该材料制成的物品。由于同一材料可以制成很多不同的东西,以材料代替该材料制成的东西便在表达上起到了经济简洁的作用。显然,silks and satins (三个词) 比clothes made of silks and satins(六个词)简练,B种说法言简意赅,符合人们在认知上的节省心理,因而使人产生美的感受。

借代的经济美还表现在用产地代替该地方生产的产品。例如:

(2)A. When the dogs dozed, the sisters began to look through photograph albums, of which Constance has several, bound in plush and the leather produced in Morocco.

B. When the dogs dozed, the sisters began to look through photograph albums, of which Constance has several, bound in plush and morocco. (E. A. Bennett)

我们发现,含有借代的B比未含有借代的A经济简洁。A种表达不仅字数多,而且语言平淡无味。而B句用morocco(一个词)代替摩洛哥生产的皮制品,言简意赅,比A句用一般的语言来表达的the leather produced in Morocco(五个词)要简洁得多,达到的效果也更好。

当读者读到这样的句子时,不但能够理解句子要表达的意思,还从简约的角度欣赏到了借代的经济之美,获得美的享受,并能获得深刻的印象。

2.借代的新异美

借代修辞能够从不同于平常的角度来描述和表达同样的情感,通过表达方法上的创新,给人一种与众不同,耳目一新的感觉,从而产生新异之美。例如:

(3) He was a long-legged lad with a frecked face and red hair… “Sure enough, Red? We must have trained you quite well.” Then Pledger looked down sharply into the boy’s face. (Alexand Saxton: The Great Midland)

此例中Red代替那个长着长头发的男孩,这种以特征代替具有这种特征的人的表达方式,幽默、奇异,与众不同,能激起人的兴趣,给人带来新鲜的美感。再如:

(4) A. Talk less and listen to others more.

B. Give every man thine ears, but few thy voice.

可以看出,侃侃而谈的A虽然也能给人们同样的信息,但表达平淡无奇,很难产生审美愉悦,而以人身之器官ears代替听,以voice代替说的第二种说法B,新颖、奇特,给人以新异之美感。

3.借代的朦胧美

借代的心理基础是联想(association)。具体的联想可以给人以精确、形象、生动之美感,而模糊的联想则可以让人想入非非,意境无穷,这就是朦胧美。借代的联想可以使人把一个明了的外在世界的物象放置在朦胧的情感状态中,给人以朦胧美。例如:

(5)There is a garden in her face where roses and white lilies grow. (Thomas Campion)

例中的garden代花园之“美丽”。但这种“美丽”到底美到什么程度,谁都无法确定。可以说是只能意会,不好言传。这种表达引人入恍惚之境,耐人寻味,具有朦胧美。读者不断地想象她究竟拥有怎么样漂亮的脸蛋呢?似百合?如玫瑰争艳?应有尽有。由于审视的对象变了形,人们对其关照就不能在现实中找到参照物,但是能透过言辞的表面,因人而异借助想象捕捉到深藏在语言里的感情世界,这样又造成理解的多样性,就更加强化了朦胧感。

4.借代的象征美

传统的观点认为借代建立在相关关系的基础上,与相似性无关。然而事实上我们却可以从相似联想和象征的审美角度研究借代。相似联想就是对某一事物的感知和回忆,引起对同它在性质上或形态上类似事物的回忆。有时候,借代就是利用这种相近关系进行联想,构成象征美,例如:

(6)Have I in conquest stretch’d my arms so far.

To be afraid to tell graybeards the truth? (Shakespeare)

本句中graybeards是老人所具有的特征,用graybeards 来代替老人,不仅简洁易懂,而且具有较大的想象空间,使老人的形象具体、丰富,其意象的丰富性使象征意义更加活泼,具有其它表达方式不具备的独特的象征美感。

这告诉我们,借代中用象征代替具有这种象征的人或物,可以使对本体与借体的相关性联想具有丰富的象征美。

四、结语

在大多数情况下,借代的借体是词,借代的适当运用可以使事物的典型特征更加突出,使语言更具有诙谐感,更生动形象。借代具有的经济美,新异美,朦胧美和象征美仅是借代这一修辞格审美价值的一部分,它的其它的审美价值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John R. Taylor. 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 Prototypes in Linguistic Theory [M].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2] 覃先美,英语修辞学理论与实践[M] 万人出版社, 1997

[3] 吴世常,陈伟. 新编美学词典[M] 河南出版社, 1987.

[4] 王旭晓. 美学通论[M]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审美价值第2篇

[关键词]乡土音乐美学特征审美价

乡土音乐,就是某一地方或区域内的民系、族群所创造的音乐。与他音乐比较,具有鲜明的地域性,从内容到形式都打上了民系或族群的审美文化的烙印。

可以说乡土音乐记载了这一方水土民众的喜怒哀乐,它表达了生息于斯的人们的理想和情思,它体现了一个民系或族群的精神,构成了不同于他音乐的独具个性的一面。它从来都被各民系或族群视为自身最宝贵的文化财富,因而乡土音乐是我们与各民族音乐文化对等交流的出发点。它在乡土音乐美学特征及乡土音乐传承两个层面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乡土音乐的美学特征

乡土音乐是民间自发生成、创造的音乐,它与地域内的民众生活密切相关。从音乐作品的审美倾向和音乐作品的目的可以看出,其音乐形式自由活泼、内容不拘一格,充分体现了“自娱自乐”的特点。我们认为,乡土音乐是一种“自娱自乐型”的音乐,它立足于民系或族群的具体的社会生活背景,一般以简洁的旋律、率真的情感和活泼的形式创造出来的以娱乐民众自我的音乐形态出现。它的美学特征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1.传承性。任何一个民系或族群的音乐都是一种历史的积累。其中体现着该民系或族群的特性,而这种特性是通过长期的文化浸润创造反映出来的。一般而言,一个民系或族群的音乐大都经过从初创、到发展,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质,最终基本形成有自己特色的音乐形态。这其中存在着一个继承、发展、创新的问题。

一个民系或族群的音乐是这个民众共同智慧的结晶,是一代一代人传承下来的。无论是发展也好,创新也好,都不能丢掉历史,舍弃传统,而是要在学习、吸收、掌握传统精髓的前提下发展和创新。否则,音乐可能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最终成为不伦不类的东西。就音乐的本体而言,民系或族群音乐的初创往往体现着一个民系、族群最本质的特性,譬如它反映了一个民系或族群最原始的人文图腾、等,而这恰恰是一个民系或族群生成的根源或音乐产生的渊源,如果抛弃了这个根。就不能成为这个民系或族群的音乐了。如富川县瑶族音乐,一直由古代传承至今。她那多姿多彩的音乐中留存着瑶族起源,迁徒历程,图腾崇拜等民族文化信息,形成了令人神往的“边缘文化”。这种言传身教的传承不仅延续了瑶族的历史文化,同时也延续了瑶族神秘而瑰丽的音乐。

2.通俗化。作为自娱自乐的乡土音乐,它的形式往往通俗易懂。朴实的风格,率真的情感。平实的主题。简洁易唱的曲谱,浑然天成、没有留下任何修饰打造的痕迹。而是非常贴近民众的生活与审美水平。创造者运用自己的母语、民众喜闻的曲调、熟悉的生活素材等元素。不经意地创造出适合民众传唱娱乐的音乐作品。如贺州客家的民谣《摘得茶来秧又黄》:“三月一过日子长,田里农事乱忙忙:莳(插)得田来茶又黄,摘得茶来秧有黄”。它运用客家方言与平实的手法写农事,一二四句押韵造成了语言的音乐美,体现出一种特有的匀称之美和流变之美。客家“四句板”山歌体的曲调客家人又非常熟悉,整个民谣通俗易唱。正因其通俗性,所以在客家地区广为流传这种歌体。

2.程序化。乡土音乐中喜闻乐见的形式往往秉承着一定地域的民系或族群的音乐文化传统,承传了历史积淀的便于民众接受的程序化的审美形式,许多山歌、民谣、婚嫁歌、庙会歌、哭丧歌就如此。它用同一曲调复沓反复的方式建构不同内容的乐段,并保持旋律一致.从而形成一种回环反复之美。如广西富川县的“梧州歌”。它全部用“梧州话”歌唱,有明快活泼、极富流动感的“蝴蝶歌”,循环反复、上下呼应的“嘞嘞嘿”,演唱速度较慢、旋律柔和抒情的“留西拉咧”,迂回曲折、抒情优美的“咿呀咧”,以及通俗、简洁的哭嫁歌、讲歌等种类构成。它的歌词结构多为七言,联结四句成为一节。每节押一韵,共20个韵,一首完整的梧州歌应有二十节构成,每节都用同一曲调,形成回环之美,加之它节拍柔丽,抑扬顿挫,袅娜悠远,因此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3.共享性。乡土音乐有着自己的特质与地域性。就会在一定区域内流行开来。但因为音乐是最富于情感性的,而情感是人类沟通的最有效、最简洁的方式。因此音乐一旦创作出来。不一定局限在本民系或族群,它也可以超越地域或民族的界限,成为他民族的精神食粮。如客家的《月光光》、《落水天》等优秀歌谣许多非客家人也在传唱。因此,任何乡土音乐资源,一经产生既是民系的,更是民族的、也是人类的共同资源。当然对于优秀的音乐资源,任何人、任何组织也无法实现对它的独占。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十分惊人,这就使音乐资源的共享水平进一步提高。

4.持久性。一种音乐资源,只要人们认为它对民众有用,便可以永久地使用,它不会因为使用它的对象多少,使用的频率高低而枯竭、而灭绝。相反,一种音乐资源使用的人越多、频率越高,不但不会导致它的量的减少,而且还可能促使这种音乐资源量上的增长。甚至产生新的文化特质。因为学习、普及、使用的过程就是一个创造的过程。作为优秀的音乐资源,一代人使用之后,后代人仍然可以重复使用,可以世世代代为民众造福。使用的人愈多,愈能显示其价值和生命力.对于人类优秀的音乐资源来说,除非人类遭受重大浩劫,否则,它就永远不会灭绝、消失。如平地瑶族“蝴蝶歌”、客家的山歌、竹板歌、鸡歌等虽然历经沧桑,今天仍散发着迷人的艺术魅力。

5.效能性。乡土音乐资源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其效能。而且使用的人愈多,范围愈广。其效能就越大。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乡土社会,民众的精神生活除了每天晚上面对着电视节目以外,他们极少有别的娱乐方式,当然更不可能去阅读、品玩艺术作品。而乡土音乐不受时空的限制,在山野田间都可以吟唱,给他们的情感以极大的宣泄。因此它对民众的精神生活、道德生活和审美生活等的滋养可谓是“润物细无声”。如客家音乐中许多带有教化倾向的爱情、爱国、爱家等歌谣。对匡正民众的道德、养成民众良好的品行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6.递增性。作为精神现象的乡土音乐资源不但不会越用越少,反而会越用越多,逐渐递增。我们认为,使用音乐的过程,必然就是创造音乐的过程。音乐是民众智慧的结晶。在人类的历史演进中,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智慧.而且,后代人总是拥有比前代人更多的智慧。因为人是在学习、吸收前代人智慧的基础上丰富前代人的智慧、并创造新的智慧。音乐资源就是经过人们一代一代人的努力,随着历史的演进而不断生长、不断递进的。只要民众的思维和创造活动不停止,乡土音乐就会不断地被丰富、发展、创新,并不断产生新的特质。平地瑶的“梧州歌”在原有音乐的基础上创造了内容多样的音乐样式,如感恩的、爱情的、教化的等等,这不仅丰富、发展了梧州歌,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民众对音乐的需求,丰富了民众的精神生活。

二、乡土音乐审美价值的形成

审美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审美需要是在人的生存需要、享受需要与发展需要基础上派生的一种特殊的精神需要。凡属于人对生命的自由活动的追求、对快乐的追求,都是人具有审美需要的表现。由于人的本质更多地表现在人的社会性和精神性上,审美需要与精神享受的需要和发展的需要这两个层面联系得更加紧密,它可以理解为是人特有的一种精神享受的需要,它表现为人对感官、情感、心理、精神的愉快的追求。因此,审美价值也有三个基本的层次:与生理层次的审美需要相对应的审美价值,一般由对象的感性形式直接产生:与心理层次的审美需要相对应的审美价值,一般由对象的形象产生:与精神意识层次的审美需要对应的审美价值,由对象的内在蕴涵产生。乡土音乐的审美价值同样具备了这三个不同层次的审美需求,其中对人们心灵和精神需要的满足是使乡土音乐得以产生及存在的深层根源,也是乡土音乐审美价值生成的深层根源。原始的乡土音乐起源向审美活动的历史转变过程可以证明这一点。在人们还无法对自然现象进行解释更无法控制时,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人们采用的是“精神胜利法”。比如,广西富川的“梧州歌”有部分就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每年秋季村民都举行一次隆重的祭神祈福仪式。诸神都被请到村寨的庙宇供奉,在整个活动中,歌手们不停地唱着颂扬主神刘仙娘的“梧州歌”,祈求神灵保佑村民能风调雨顺、平平安安的过日子。这些精神性的活动与物质活动的密切联系表现在它们的共同的功利目的上,但却有着独立的精神活动的形式。当人们把物质活动的成功与自己的精神活动相联系的时候,他们会认为是精神活动起了作用,因而对这种活动形式产生极大的信任与满足感。久而久之,人们只要看到这种活动的样式就能感到愉快。为了让自己获得这种愉快,就会在并非是实际的生产活动如祭神时也吟唱。这时的活动就是审美活动而不是祭神活动了,因为人们是出于审美需要去进行这种精神活动的。

现代的乡土音乐已经没有了原始的宗教色彩,它更贴近民众、贴近生活。歌唱民众的日常生活、美好情感与美好理想,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客家歌谣中歌唱爱情、劳动、家庭、劝善、爱国、盼望、歌颂、生活内容方面的山歌就如此。像流传在贺州市黄田客家人地区的《软调竹板歌》:“自主婚姻感情融,早生孩郎添姣龙,民主家庭建立好,感谢主席……”。歌曲用将B调四二拍,乐谱简单易唱,这些乡土歌曲给民众以极大的审美娱乐。

三、乡土音乐审美价值发掘的现实意义

首先,乡土音乐审美价值的发掘对于我国的和谐社会建设有着特定的意义。

和谐社会最本质的内核是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人为中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首先是要让人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的丰富。因此建设和谐社会是需要物质基础的,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乡土音乐审美价值的发掘对经济建设起着积极的作用,它是“文化经营”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特别是离现代文明距离较远的偏远山乡农村,却往往是乡土音乐发育与保存得较好的地方,如果有条件开发,是能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的。以人为中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重要的是对人的心灵与精神的关怀,满足心灵与精神方面的需要,特别是审美需要,从而建立人的美好的精神家园。

在这一方面,乡土音乐的作用也是特殊的,它能满足最广大民众的多层次的审美需要。因为任何音乐活动都可能从原有的意义上脱胎成为一种审美活动,即使是原本看上去具有“宗教”意味的音乐活动,如敬神、祈祷等等,在现代社会由于脱去了那一层单纯信仰的成分而具有了相对纯粹的审美意义,只代表一种对生活理想的追求:一些原本被认为是封建迷信的如庙会祭拜活动中的音乐,也日渐失去其原来的意义,只是留下对先人的追思:更有那些原来是娱神、娱鬼的音乐活动,现在已经成为一种娱人的活动,能带给人们无限欢乐,能激起人们创造幸福生活的信心和力量。这种精神家园的建立,特别是对人的信心与热情的激发,是非常有意义的。信心与热情使人把精力更执著地投入到自己的事业,而和谐社会是需要调动一切积极素,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和全体民众的激情投入的。

其次,在语境全球化的今天,乡土音乐审美价值的发掘对音乐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文化的全球化,势必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因为生活中大量的不需要规范的传统文化,在全球化时代没有规则约束,这就给人们以更多的选择,艺术审美也是如此。

文化的多样化并不是文化的全球化,因为各国文化都有着自己的特质,这种特质是使国家生存发展并使其独立的特有资源.也是一个国家、民族的标志。所以文化的全球化是以文化的独立性为前提的。如果文化都一体化、全球化了。都是一种形态了,那就是不具有独立性的文化,这样就没有文化的多样性。那么,人类丰富的精神世界就无法得到满足,社会就会畸形发展。

乡土音乐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含量,每一种乡土音乐都内涵有几百年、几千年甚至上万年的厚重的历史信息,因此,乡土音乐能体现出民族、民系的特色。是文化之根,是民族精神的基础,它最能体现出音乐文化的特质,因为文化的特色就来自民众并构成传统。

因此,乡土音乐审美价值的发掘,对于坚持语境全球化背景下保持音乐的独特性是有意义的。特别是发掘扎根于民间的优秀的乡土音乐,使之融合于我国民族、国家当代的精神文化,以坚持音乐的独特性。同时从中发掘出能够体现属于未来的、全人类的东西,以丰富、发展地球村音乐。

再次,乡土音乐可以唤醒民众的乡土情节。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之所以称为情节,因为它像烙印、像蚕茧一样不能化解与消褪,一个人的出生地不仅给了他自然的生命,而且给了他文化。他之所以成为“这一个”人,而不是另一个人,故土的文化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乡土情节不因时间的悠远和空间的阻隔而褪色。一首熟悉的乡土音乐所勾起的绵延不断的乡土情节,可以增强人们的乡土意识。激起民众对故土的眷恋与怀念,丰盈民众的心灵与精神,并使其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到家乡的经济建设和文化传承工作中去。

我们不难想象,再过若干年,那些曾生动记录着民众的历史、文化、生活、情感的风格各异的乡土音乐将会消亡,我国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块美玉将永远尘封在过去的时空里,这将是多么惨烈的文化悲剧!因而拯救那些有着厚重历史感,深蕴生命力和独特艺术魅力的乡土音乐,是对历史的钩沉和对文化的淘沥,是对先人的告慰和对后人的交待。

参考文献

[1](奥)汉期立克,论音乐的美。

[2]苏珊-朗格,艺术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3]于润祥音乐美学史论稿。

[4]科普兰,怎样欣赏音乐,人民出版社。

审美价值第3篇

关键词:健美操;审美价值;体育

1.论文相关概念

1.1审美价值

审美价值是客观的,这既因为它含有现实现象、不取决于人而存在的自然性质,也因为它客观地、不取决于人的意识和意志而存在着这些现象同人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存在着这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审美价值既包含主体反映客体的成果的意义,又包含客体反映主体的成果的意义,其价值判断建立在对主客体关系的认识及情感体验之上。

1.2健美操

健美操在国外被称为“有氧体操”,是有氧运动(Aerobics)的一种。它在较短时间内发展起来,并有着多种流派及练习形式,因而人们对健美操的认识及概念的理解也不尽相同。瑞典著名现代体操家Meekman被称为韵律体操的创始人,她主张“应将人体的运动规律融贯进动作中去”,它应该体现“运动员的喜悦、动作的创造性和现代音乐与身心的结合”,她为韵律操下的定义为:“韵律操系基于体操的根本理念美容和音乐的节奏,且创造性特强的一种运动类型”;日本佐藤正子认为健美操的定义应该是:“将具有效果的爵士技巧中独立性和多中心性,应用于身体运动上,并根据体操的原理,融于运动之中,使之成为体操体系化中的一环”;原苏联学者认为:“力量、耐力、柔软加上美就是体操的公式”;美国健美操代表人物简方达认为:“健美操是一种改善形体和心理感觉的体操”。我国一些健美操专家也有着各种各样的看法:“健美操是根据人体的生理特点,为了追求人体美,在音乐的伴奏下所进行的体操与舞蹈动作结合的边沿性综合运动项目”;“健美操是融体操、音乐、舞蹈、美于一体,通过徒手、手持器械和专门器械的草花练习达到健身、健美和坚信目的的一种新兴娱乐、观赏型体育项目”。

2.健美操的审美价值

2.1健美操服饰色彩美

服饰的要求对健美操有很大的影响和作用,不论是大众健美操还是竞技健美操。其中,大众健美操对服装的要求要相当松一点,只要适合运动,服装整体风格和作品主题相符即可,样式不限。而竞技健美操对服装的要求就要相当严格得多,无论是款式还是颜色都得面面俱到。由于竞技健美操有固定的服装款式要求,因此竞技健美操的服装主要通过色彩的设计来体现,与竞技健美操的整体风格相协调,竞技健美操服装也具有动感、青春的特征。竞技健美操的服装色彩设计多选用鲜艳的色彩进行搭配,突出青春、爽朗、健美、明亮的感觉。互补色对比是色相对比中最强的对比形式,视觉上给人以刺激、强烈、跳动与兴奋的效果,在健美操的比赛服装中也是用得较多的,如黄色与紫色等在这种颜色的冲击下不论审美主体是否具有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都可以在心理上获得一种愉悦的感觉。竞技健美操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在一场比赛中运动员出现在观众和裁判面前时最先传达的是服装信息和精神面貌,因此,精致的比赛服装和合理的设计表达是感染观众和裁判评分的重要因素。

2.2健美操音乐美

健美操音乐可以说是健美操审美价值不光是靠健美操服装来传递,健美操音乐也是一个传递中介。健美操音乐多为节奏感强,欢快愉悦的曲子。在2009年高雄世界运动会上竞技健美操混双的比赛中,中国队运用的《梁祝》也较多采用的是描写梁祝同窗三载共同玩乐的欢乐的片段。健美操音乐听起来活泼、明朗、节奏感强,给人以一种听觉上的刺激,激发了观众的热情与动力,渲染积极、欢快的氛围,同时在这种节奏感强烈的音乐的熏陶下很容易让人们从日常的紧张情绪中缓解出来,将平时的压力都释放出来。其实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人们常常会情不自禁的随着音乐哼唱或者是翩翩起舞。在成套的健美操中无论是音乐还是动作都能给人一种美得感受,若果两者能够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就更能体验到健美操的美感。其实作为一般人我们很难想象与理解完成一个动作的跳跃其中的难度,也不知道是否能做得很漂亮,但我们知道只要音乐和动作做到一致协调就能让人眼前一亮,产生共鸣和激情。比如,音乐达到一个重拍的时候,成套动作中安排的是直升飞机成纵劈腿(Helicopter to split),成纵的那一瞬间与重拍重合,并且音乐在此处也处理了1秒的静音,这种结合给人们视觉听觉上的双重震撼。在这个时刻人们就会感觉运动员和音乐合为了一体,运动员被音乐感情化了,儿音乐则被运动员具体化了。这种琴瑟合一的感觉给人们一种美的体验,一种愉悦感。让人们也产生要随着音乐一起舞蹈,要做音乐的精灵的冲动。

2.3健美操操化美

如今健美操的创编越来越注重其艺术性,在一套健美操中其编排的动作也不仅仅只是手臂和脚部动作的配合,还需要加入其他的艺术元素,比如,拉丁、中国武术、京剧的元素等等,以此使得整套健美操更加鲜明活泼、具有艺术特性。健美操的创编是依照健美操的特点、规律,据其目的、原则并在自身知识的依托下把单个动作组织创造成健美操锻炼与竞技套路的过程。健美操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体育项目,要是想有效地达到锻炼及竞赛的目的简单地把动作串连起来是远远不够的,而是要注重健美操的本质、特点及整套的结构、时间、空间、运动方式、风格特点、音乐等诸多因素的有机结合。健美操展现给人们是一种“健、力、美”的一个项目,不再注重其对称美,而是追求非对称美感的动作。在成套的健美操中手臂动作尤为的重要,对各个领域的人来理解和欣赏健美操都有所帮助。健美操的操化的设计以及与难度的搭配是一个连绵起伏、绵延不绝之感,没有忽难忽易的感觉,同时其中伸手绷脚的动作一方面完美展示了表演者的身体比例,另一方面也给观众一种意犹未尽的美的感受。

2.4健美操的路线与队形美

健美操比赛均在一个10X10的场地中展开,并且要求整个场地都要跑遍,即将场地划分为九块,每一块都要跑到,场地的四个角、四条边线也都必须要走到,这就需要用动员要有充沛的活力和较强的运动能力,其路线灵活,跑动范围大。这样整个健美操下来场上呈现的将是运动员活灵活现的身影,给人一种生机无限的美感。及时是在大众健美操中,保持良好的队形也十分的重要,在变换队形时要做到迅速准确,这样就给人一种干净利落的感觉。而且那些普通的几何队形也十分有讲究,例如,三角形,给人以破竹般的气势;直线,给人以平静、安宁之感等等。每一次的队形迅速的变换在给观众带来新鲜感的同时也让观众体会到健美操中团队合作的美。

2.5健美操运动员身体美

众所周知健美操是一项属于难美性的体育运动。每当健美操运动员上场时以他们健美的身材,自信的笑容总能给人一种活力无限、朝气蓬勃的感觉,那是一种阳光美,催人积极向上饱含激情,同时也是一种审美体验。其实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感受,这就是一个人对审美价值的理解,审美价值的判断就是建立在这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双方的情感体验之上的。其次,在健美操运动员跳着健美操时,那些具有个性的动作总会吸引人们的注意,激发人们的对美得渴望,特别是那些高难度的技术动作更会引起人们的关注,比如搬腿平衡转体360°(Balance 1/1 turn)、转体360°屈体分腿跳成俯撑(1/1 turn Straddle jump to push up)等,作为普通人我们是不能想象要完成这些动作得花上多少时间的训练付出多少努力,我们只会对这些高难度动作的完成而赞不绝口却不知道想完成这个动作需要身体多少肌群的配合。但是从运动员的体型特征人们能够感受到他们紧实的肌肉,感受到运动员的健康之美。于此深化人们对审美价值的理解,被健美操的艺术性、难度性所折服,被健美操运动员的身姿体态、朝气蓬勃的精力以及活泼阳光的笑容所吸引。这所有的一切都会为健美操的传承起到极大的作用。

2.6欣赏者审美观念的改变

在中国历史上人们的审美观念一直在不断的变化,唐朝人们以丰肥为美,魏晋时代人们又以瘦为美,西施、黛玉的病态的柔弱美也曾被人们认为是一种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西方文化渐渐地流入中国,中国的审美观也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改变,人们早就不仅仅是只专注于传统美了,而是开始逐渐趋向于审美的时尚化、广泛化、大众化、休闲化、形象化的发展。在健美操表演中,当审美者从主观意识上感受到了极大地愉悦感后总会不断的去寻求那种美得感受,这样就会使人们为了对美的追求、对健康美的追求而主动参与到健美操的学习中,使人们更加深刻理解与欣赏健美操。这样就不仅仅是单纯的为迎合大众审美而刻意的去追求健康美,而是发自内心的喜欢上了这项运动。同时当你积极参与这些运动或是主动去追求这项运动的实质这样你就会发现你自身正逐渐成为一个拥有更加完善和正确的审美观念和生命观的个体。把这些放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经常发现主动参与健美操运动的人群在不断增加,并且大家在一起的这个过程早就使我们成为志趣相投的朋友了,脱离了工作的圈子,扩大了自己的朋友圈,增加了与不同人群的交流,缓解了工作中的紧张、压抑状态。审美观念的完善,让曾经的欣赏者在日常生活中和锻炼中也更加注重自身美的体现着,在这过程中不知不觉也成为了一个健美操审美价值的创造和传递者,感染着更多的人。

参考文献

[1] 冯晓辉.健美操教程[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6:1―3.

[2] 胡效芳.论健美操中的人体美[J].陕西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23(4):101.

[3] 宗营方.审美价值的基本理论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25―26.

[4] 席菲菲.健美操审美价值研究[D].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8―13.1-11

审美价值第4篇

【关键词】美术教育;审美能力;培养

美术教育中审美能力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在美术教育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才能让学生形成其独特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在进行美术创作时才能不断提高自身实力。美术教育的意义才能够凸现出来。

一、美术教育中审美的重要性

美术教育中审美能力的培养可以让美术专业学生有效分辨美与丑、善与恶等,在各种思想不断发展的社会中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才能在美术创作的过程中通过对事物正确的审美和见解从而在作品中形成自己的特点和个性,传达出良好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

二、美术教育中审美教育存在的问题

首先,在高校的美术教育中,其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学生在美术教学活动中一般情况下都处在被动地位,教师占据着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度和积极性都不高,这就很难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美术教育中来,更不用说对学生审美的培养了。其次,教师并没有跟随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手段,美术教学课堂氛围比较沉闷无聊,教师与学生交流也不够,不能够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影响了对学生审美的培养。再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没有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由于传统的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很少,教师无法了解到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对于教学目标的设置比较单一,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并不能发挥出来,对于学生的审美的发展也是不利的。并且对学生评价体系不够完善,一般对学生的评价都是通过成绩来进行判断的,但是教师对于学生不够了解,评价就不够全面和完善。

三、加强对学生审美教育的方法

(一)创新教学模式,培养观察能力。美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引导或者带领学生在大自然中感受美、欣赏美和观察美,引导学生观察自然中的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观察中不断开阔视野,积累素材,为以后的创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在教学课堂中,要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能够在轻松的氛围中更好地开阔思维,交流感受,从而对教学内容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思考和把握,提高对美的欣赏能力。美术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美,这样才能让学生在不断的积累和观察中迸发出创造的火花。(二)更新教学观念和教学手段。教师要跟随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美术课堂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对优秀作品赏析时,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也要加入到学生的交流中,理解学生的思考方式和思想观念,从而根据学生的特点和个性,制定个性化的教学内容,在教学活动中关注到每个学生的进步并及时鼓励和帮助,在教学中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比如在让学生欣赏水彩画《水穿石》的时候(如图1),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在生活中是否观察过水流在石缝间流淌的场景,在你的印象中水穿石是怎样的?通过引导学生互相讨论,学生发挥出想象力,并且参与到讨论之中,课堂气氛更加热烈,学生积极性不断提高。再让学生对作品进行赏析时,学生就会投入到作品中,这样教学质量可以得到保证,学生的审美也得到了培养。

四、结语

总而言之,美术教育中审美价值是非常重要的,在对学生进行审美方面的培养时,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和学生的不断努力,才能让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杨晓荣.高校成人美术教育审美能力的培养[J].继续教育研究,2011,(08):129-130

[2]周娜.在高校美术教学中加强审美教育的研究与思考[J].艺术科技,2015,(07):16+98.

审美价值第5篇

美术教育中审美能力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在美术教育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才能让学生形成其独特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在进行美术创作时才能不断提高自身实力。美术教育的意义才能够凸现出来。

一、美术教育中审美的重要性

美术教育中审美能力的培养可以让美术专业学生有效分辨美与丑、善与恶等,在各种思想不断发展的社会中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才能在美术创作的过程中通过对事物正确的审美和见解从而在作品中形成自己的特点和个性,传达出良好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

二、美术教育中审美教育存在的问题

首先,在高校的美术教育中,其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学生在美术教学活动中一般情况下都处在被动地位,教师占据着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度和积极性都不高,这就很难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美术教育中来,更不用说对学生审美的培养了。

其次,教师并没有跟随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手段,美术教学课堂氛围比较沉闷无聊,教师与学生交流也不够,不能够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影响了对学生审美的培养。

再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没有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由于传统的课堂中教??与学生的交流很少,教师无法了解到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对于教学目标的设置比较单一,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并不能发挥出来,对于学生的审美的发展也是不利的。并且对学生评价体系不够完善,一般对学生的评价都是通过成绩来进行判断的,但是教师对于学生不够了解,评价就不够全面和完善。

三、加强对学生审美教育的方法

(一)创新教学模式,培养观察能力。美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引导或者带领学生在大自然中感受美、欣赏美和观察美,引导学生观察自然中的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观察中不断开阔视野,积累素材,为以后的创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同时,在教学课堂中,要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能够在轻松的氛围中更好地开阔思维,交流感受,从而对教学内容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思考和把握,提高对美的欣赏能力。美术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美,这样才能让学生在不断的积累和观察中迸发出创造的火花。

(二)更新教学观念和教学手段。教师要跟随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美术课堂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对优秀作品赏析时,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也要加入到学生的交流中,理解学生的思考方式和思想观念,从而根据学生的特点和个性,制定个性化的教学内容,在教学活动中关注到每个学生的进步并及时鼓励和帮助,在教学中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

比如在让学生欣赏水彩画《水穿石》的时候(如图1),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在生活中是否观察过水流在石缝间流淌的场景,在你的印象中水穿石是怎样的?通过引导学生互相讨论,学生发挥出想象力,并且参与到讨论之中,课堂气氛更加热烈,学生积极性不断提高。再让学生对作品进行赏析时,学生就会投入到作品中,这样教学质量可以得到保证,学生的审美也得到了培养。

审美价值第6篇

艺术实践充分证明:“静默”是影视艺术中普遍的较高层次的美的追求,就艺术整体而论,它可以调动欣赏者积极参与艺术创作,可以诱发使欣赏者对作品所提供的信息的非确定性因素进行“破谜”、“解码”,从而完成艺术的再创造,而这一过程便是欣赏者的理解能力、创造能力的开发过程,也是艺术作品审美价值的实现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欣赏者充分感受到了艺术再创造的快乐和美的艺术享受。

“静默”手法给欣赏者带来的艺术效果是极其丰富多样的,也就是说它具有多方面的审美价值,可归纳为如下几个层次:

有助于人物内心活动的描述和人物形象的塑造。在众多的艺术门类中,人历来都是被作为一个主体加以表现的,影视艺术更是如此。

人所共知,世间一切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都存在阶段性,暂时的停顿和静止,正是这种运动“阶段性”的体现。作为这种运动“阶段性”艺术表现形式的“静默”手法,在细腻深刻地表现人物精神世界外观、人物心灵方面具有其他艺术手法无法匹敌的艺术魅力,这也是被无数事实证明了的。“静默”固然意味着“不说话”,但它并不排斥各种各样的动作、表情,也不排斥自然音响。一个无声的眼色能传达无限的深情,无声的人物特写镜头反而更具表现力。正因为如此,编导常常在遇到剧中人物有某种微妙、复杂、难以言传的感情时,便采用“舍声去音,遗貌取神”的静默艺术手法加以表现,把更多“意会”的东西留给欣赏者自己去思考回味。这便是静默在展现人物心灵、塑造人物上具有独特功能的充分体现。

在日常生活中,当一个人把全部注意力集中于做某件事时,出现“听而不闻、视而不见”的现象,这是因为他的注意力在此时对听觉产生了选择和抑制的作用(这一现象也称注意的“定向性”)。因此对外来音响忽隐忽现(或全部取消)的处理,就有助于揭示人物特定的心理状态,较全面地描绘出人物心理活动的轨迹。

国产影片《老板哥与电妹子》中,当“老板哥”历尽种种困难,终于使电磨取代石磨运转起来时,曾百般阻挠儿子装电磨的“磨老倌”也禁不住跟众人前来观望,当磨老倌被众人拥进磨房时,画面上随着磨老倌面部特写的出现,高速运转的电磨的轰鸣声逐渐弱化,直至全部消失,接着镜头由磨老倌既惊讶又惭愧的面部特写推出高速运转的电磨轮子的特写,进而镜头又摇向堆放在屋角的石磨轮子,最后重又映现出磨老倌的面部特写。这场戏中,众人在不停地谈笑、嬉戏,电磨在运转,但自始至终画面上没有一点声息,不过观众不但不觉得失实,反而更觉得真实可信,此情此景正准确巧妙地活化出磨老倌极度复杂的内心世界,其中既有初次接触到新事物时所产生的那种特有的欣喜新鲜之感,又有在这种喜悦的心情中夹有看到自己半生以来赖以生存的工具(石磨)被现代化工具(电磨)所取代而产生的难言的悲哀之情,同时更含有因百般阻挠儿子而产生的无限悔疚之意。在此,编导及时而巧妙地以现实生活中注意的“定向性”为事实依据,通过对音响的静处理,恰到好处地将磨老倌在这一特定环境中的极度复杂多样的内心活动全面地展现了出来。

有助于拓展空间环境,扩大画面的容量。人们是通过有限的画面来欣赏影视的,这便使人们在欣赏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画面边框的限制。电影艺术家们很早就意识到了电影本身存在的这一弱点,同时为了增强与随它诞生的电视的竞争力,最终导致了20世纪50年代大银幕和宽银幕的诞生。这一变革确实使电影画面的表现力有所增大,然而这毕竟不是增大画面容量的根本性途径。要想从根本上消除观众意识中存在的“有形的”边框的限制,扩大画面的实际容量,彻底克服画面表现力方面存在的弱点,切实可行的办法就是要在有限的画面内,尽可能多地为观众提供再创造的材料(多义性信息),使观众在欣赏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思考状态。这就为“静默”手法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

电影《黄土地》中有一个极富说服力的例证,在翠巧成婚的晚上,她头盖红纱巾,坐在床上,四周一片寂静。突然从画面左上角伸入一只乌黑粗糙的大手,揭去了翠巧头上的纱巾,翠巧慢慢地抬起头来,接着画面上出现了翠巧惊恐的面孔,进而胆怯地向墙边缩去,在这里,观众从画面上的那只大手和翠巧的神情动作中,完全可以想象得到“画面边框之外”那不曾露面的新郎官的形象,显而易见,此时一个画面不再被视作一个画面自身,这就从根本上克服了电影画面1=1的现状,从而达到了一种“美的饱和”,客观存在的画面框架在观众的意识中不复存在了。这就为观众的无限想象提供了空间和余地,使观众在参与了艺术创造之后获得了一种艺术享受和心理满足。

有助于艺术气氛的烘托。我们说音乐具有烘托剧情气氛的特殊作用,那么在剧情达到高潮的情况下突然将音乐取消,也就是说在高潮到来时对音乐(声音)加以“静处理”(即运用静默的艺术手法),是否会影响和破坏影片应有的艺术气氛呢?

法国电影理论家马赛尔・马尔丹在《电影语言》一书中指出:“当音乐在极度紧张的时刻突然中止,让观众仅仅面对无声的画面,这种效果反而变得更加强烈。这是由于音乐已经在我们感觉中枢蓄积起感应的力量。虽然音乐在决定性的一刻来临之前消失了,它的余晖仍照耀着无声的高潮。”而林格伦则在他的《论电影艺术》中直接提出了“最好的电影音乐是听不见的”说法。事实究竟又是怎样呢?

在影片《一个和八个》中,壮汉牺牲的画面,以炮弹的浓烟隐去了壮汉的身躯,浓烟随之如龙卷风般向画面的一角升腾,然后消逝在画面的边框中,此时此刻,激烈的枪炮声、厮杀声全然消失了,唯有死一般的沉寂和空白,然而正是这死一般的沉寂和空白却蓦地把观众带进了一种压抑苍凉的艺术气氛之中,并使之得到了一个绵长的联想机会。

总之,“静默”这种影视艺术中常用的艺术手法,除了上文中论述的几个方面外,还具有设置悬念、推动剧情的发展等多方面的审美价值,为篇幅所限,在此就不赘言了。

正和其他事物具有其两面性一样,“静默”这一影视艺术中常用的艺术手法也具有其不容忽视的两面性,无节制和不适时地滥用“静默”手法,不仅不会引导观众去联想、想象,实现艺术的再创造,反而会使观众感到莫名其妙,不知所云,甚至会引起观众的厌烦之感。编导只有在特定的情景和条件下,根据剧情内容和人物性格逻辑发展的需要,加以巧妙地应用,才能真正做到事半功倍,否则必然弄巧成拙,以至于直接影响到整个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从而削弱整个作品的艺术魅力。

审美价值第7篇

赵本山的“东北菜”:

无审美的精神空虚

卑贱者更聪明。这句有反智倾向的著名论断,为赵本山的个人成长史做了一次颇有说服力的注脚。

和那些盘踞在北京的御用“喜剧”演员们不一样,他是真正来自民间的,他脑子里装满了各路农村人物——他们的淳朴厚道,对外部文明的拘谨、不信任,甚至是狡黠、小聪明和小心眼。

他的小品和影视小人物系列,那些有着一整套民间生存智慧、善于自我解嘲的普通人,那些为生活所累却还没丧失希望、烦恼中带着眼泪和笑容的生活片段,其实正是绝大多数中国人的生活写照。赵本山说:“我从来都不是高雅的人,也从来没装过高雅,我也最恨那些自命不凡、认为自己有文化的人,没有大俗就不会有大雅。”

这曾是本山喜剧的价值,也使他从黄宏式主旋律小品演员和潘长江式丑角演员中脱身出来。

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塑造的卡西莫多形象是经典的审丑形象。卡西莫多是“丑人王”,却爱上了作为绝对美的象征的吉普赛少女艾丝美拉达,不可避免地走向了悲剧的结局。卡西莫多极丑,却有着无穷的魅力,原因就在于这个形象中贯注了很高的道德理想。

回想早些年,不论是鞭打干群关系的“三鞭子”,还是讥讽干部公款吃喝、不办实事的“扯蛋”等,赵氏小品都不同程度地干预了生活,抨击了时弊,表现了一定的思想深度,引起了观众的共鸣与喝彩。

审丑,本身是审美领域内的叛逆。中国现在的审丑呢?是无审美的精神空虚。

在审丑的艺术上,本山大叔近些年似乎走上了纯粹搞笑、逗乐的“忽悠”之路,“卖拐”也好,“卖车”也罢,除了偶尔说了句乡长“扯淡”外,把全部的包袱放在了嘲弄口吃、胖子、傻头傻脑和锱铢必较的农民身上,除了赚取廉价的笑声,没留下任何有价值的东西。而春晚小品《同桌的你》,那些反复使用的逗笑招数,已经让人生厌,笑都笑不出来了。

“这样博得的笑声缺少爱和悲悯的情怀。”有人如是说。这种变化的轨迹,恐怕是赵本山曾经宣称过的“不碰政治”的直接结果。赵本山喜剧的衰落,是批判文化的误区,也是现实主义文化不可避免地萎缩的时代隐喻。

真正的幽默是“含着眼泪的微笑”

与赵本山自己也折服的喜剧大师卓别林相比,同样是人到中年,卓别林拿出的是不朽的《摩登时代》和《城市之光》,真正的幽默,是含着眼泪的微笑,而他呢?

任何事物都有高峰低谷,这并不奇怪。但就赵氏小品而言,之所以盛极而衰,除了事物的内在规律之外,仍然有其显而易见的缺陷:缺乏深刻和怜悯;对社会现实的描述偏于琐细,作为喜剧的批判和嘲讽对象,有时指向的是残疾人和愚昧的村民;他的文化素养,也使他缺乏对时代的洞察力。

什么是小丑?司马迁是这样定义的:“不流世俗,不争势利,上下无所凝滞,人莫之害,以道之用。”他们“谈言微中,亦可解纷”。他们能够逗你玩,也常常逗你玩,但逗你玩不是他们的主要目的。戏剧家贝托尔特·布莱希特用诗句赞美他们:“他向财富问,你来自何方?他向观点问,你为谁服务?哪里压迫横行,人民听天由命。他就站出来,指名又道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