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常见病防治大全(合集7篇)

时间:2023-05-24 17:04:45
常见病防治大全

常见病防治大全第1篇

关键词:马铃薯;病虫害;程序化防治技术;整体防控作用

中图分类号:S435文献标识码:A

马铃薯是我国重要的高产作物之一,粮、菜、饲兼用,加工链条长,抗灾减灾能力强,在高度群众保障粮食安全和增收致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病虫害除有苗期地下害虫造成大量缺苗断垄外,还有晚疫病、病毒病、环腐病、早疫病、黑茎病、软腐病、二十八星瓢虫、叶甲、蚜虫、块茎蛾等对马铃薯产量、品质和安全贮藏影响较大。尤其多雨年份马铃薯晚疫病的流行会造成巨大的损失,如今年(2012年)晚疫病造成抗病品种减产5成左右,感病品种甚至绝收,今年常规的病虫害防治技术和措施则表现的力不从心,收效不大。但我们多年来不断总结探索完善的马铃薯GAP基地病虫害程序化防治技术经受住了今年全国性马铃薯晚疫病大流行的考验,发病率仅有1级,22公顷GAP基地取得平均每667m2产3 060kg的高产水平。现就程序化防治的一些粗浅认识和探索经验与各位专家、同仁共同商榷。

1对程序化防治技术的诠释

所谓的程序化防治技术就是根据作物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和先后次序,结合当地土壤、气候,在GAP标准范围内以马铃薯生育进程为主线,开展全程有主次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首先根据当地马铃薯主要病虫害设计防治程序,然后按程序开展防治工作。程序化防治技术是“以防为主,防治并举”植保方针的全面实践和应用。

2按程序开展病虫害防治工作

首先,把设计好的程序转化成指导防治工作的时间表。然后,严格按照时间表,并对照马铃薯生长发育时期开展相应的防治工作。做到马铃薯不同生育时期开展不同重点的病虫害防治。

3马铃薯病虫害程序化防治技术效果

3.1马铃薯虫害程序化防治技术与常规病虫害防治技术相比防治效果十分显著

在2012年马铃薯晚疫病全国性大流行之年经受住了考验。我们采用陇薯3号脱毒原种为供试材料,于宕昌县木耳乡西坞村,同一地块,统一施肥管理条件下进行了程序化防治技术与常规病虫害防治技术相比试验,马铃薯发病率见表1。程序化防治技术可实现对马铃薯病虫害整体防控的作用,防治效果十分显著,尤其对晚疫病防治作用突出,常规防治的处理和大田在晚疫病发生后15~20天内地上植株95%以上全部枯死,而程序化防治的处理和大田地上植株生长茂盛,直到早霜来临杀死地上茎叶。表1不同防治技术马铃薯病虫害发病率统计表

3.2程序化防治技术与常规防治技术相比马铃薯单产水平差异明显

采用程序化防治的马铃薯GAP基地22公顷平均每667m2产3 060kg,采用常规防治的大田和对照平均每667m2产976.4kg(土壤处理)和1 103.8kg(地上喷雾)。见表2。

3防治成本及经济效益核算。

防治成本包括农药和人工投入,经济效益=平均667m2产×单价-防治成本。见表3。

程序化防治技术防治成本是常规防治的4~10倍,但防治纯收益也是10倍,每667m2收益4133.3元,属高投入高产出现代农业的范畴。

喷雾450165471.5406.51:6.3说明:市场价商品马铃薯1.6元/100kg,人工每个50元(按平均每个人工每天喷雾3亩计算人工),辛硫磷1.6元/100g,甲霜灵锰锌3.5元/100g。

4小结与讨论

4.1马铃薯病虫害程序化防治技术

“以防为主,防治并举”植保方针的全面实践和应用。

4.2该项技术

显著地防治效果与今年特别严重的晚疫病大流行条件是分不开的,在正常年景条件下会有所下降。

常见病防治大全第2篇

关键词: 亭湖区中小学生 常见病 流动病学动态分析

视力低下、龋齿、沙眼、肥胖、肠道寄生虫是我国学生中常见的疾病,且发病率很高,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健康。为降低学生常见病患病率,提高学生健康水平,1991年卫生部和教育部联合制定了《全国学生常见病综合防治方案》,对全国学生常见病防治工作所采取的策略、措施,达到的目的和组织实施进行了部署。因此,为了解亭湖区中小学生的健康状况,我们对该地区学生常见病进行了流行病学动态分析,探讨学生健康教育及常见病的综合防治及保健措施问题,以保证学生正常生活和学习。

按照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原则,根据各种疾病的流行情况,选择有代表性的学校作为检测点校,共6所。主要调查视力低下、龋齿、沙眼、肥胖、肠道寄生虫患病率。对中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个人卫生习惯、卫生知识、卫生条件、卫生环境、父母文化程度和职业、家庭经济状况等,并且每人发了一份自拟的卫生知识宣传单。

检查结果表明,在各个学习阶段,视力低下率与年龄成正相关,中学生明显高于小学生。龋齿的患病率与小学生的牙齿抗龋能力、生理特征及饮食习惯有关,小学生患病率高于中学生。肠道寄生虫感染率与个人卫生有关,小学生患病率大大高于中学生,因此从小就要加强学生的卫生意识。肥胖患病率小学生显著高于中学生,男生高于女生,这可能与女生爱食用零食与生理特点有关。沙眼患病率中学生高于小学生,这与个人卫生习惯及周围生活环境有关,空气污染严重也可使沙眼的患病率增高。

本年度各地卫生部门、教育部门相互配合,采取措施,组织开展了本地区学生常见病综合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将口腔保健内容纳入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利用各种形式向学生传授龋齿和牙周病的危害及防治知识,培养儿童从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少吃或不吃甜食,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和刷牙时间,培养学生“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的卫生习惯,推广使用保健牙刷、含氟牙膏。同时培养更多的口腔卫生工作者,为龋齿学生提供充填服务。

自1990年至今,我区已连续集体服药驱虫21年,药物为复方甲苯咪唑和丙硫咪唑。2008年亭湖区中小学生蛔虫感染率为14.2%。本次调查蛔虫感染率比2008年有大幅度下降。今后我区中小学生的驱虫工作可以逐步过渡为给粪检阳性者服药,或再延长服药时间,减少服药剂量。因此,今后应增加对肠道蠕虫感染的检测频率,以便及时改进防治措施,巩固防治效果。

各部门在对学生正常开展健康教育课的同时,时刻不忘对学生营养知识的宣传,培养学生良好的饮食习惯,不能暴饮暴食,合理搭配营养。大力开展体育活动,减轻学生学习负担,防止出现更多的“小胖墩”。

教育部门也一直非常重视学生视力低下的问题,经常利用各种形式宣传保护视力的意义和方法,组织学生学生每天坚持做眼保健操并进行检查、督促,校医和班主任对学生的不良姿势经常进行纠正,要求学生做到“三要三不要”,并在政府的干预下,减少学生的作业量,保证充足睡眠时间。卫生监督部门定期对学校校舍的采光、照明进行监督、检测,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保证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为规范眼镜市场,还每年对眼镜店的从业人员进行卫生知识和验光知识的培训,组织检查和采样检测。

我们利用学生健康查体的机会,向学生了解沙眼的病因和危害,各学校利用黑板等形式向学生进行宣传教育,向学生及家长宣传沙眼的防治知识。学生了解沙眼的危害后,都主动询问治疗方法,积极进行治疗。经过一系列的防治措施,沙眼患病率始终控制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综上所述,对学生常见病的预防,重要的是加强健康教育,且学生常见病防治工作涉及面广、科学性强、工作量大、难度较高,同时它又是一项社会的系统工程,要求学校、家长、学生三个方面共同参与,尤其是家长和老师要相互配合,加强常见病的防治,要从小预防,一旦发现常见病要及时治疗和纠正,培养学生从小养成卫生习惯,降低常见病的患病率。各级部门应加大对学生常见病防治工作的投入和政府支持,以确保全区学生常见病防治工作正常运转。

参考文献:

[1]崔爽,陈虹,孙江平.全国中小学生肠道蠕虫感染调查.中国学校卫生,2001,22,(1):28-29.

常见病防治大全第3篇

【中图分类号】 R 179 G 478.2 R 195.4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10-0955-02

【关键词】 疾病;综合预防;学生保健服务

蛔虫、沙眼、贫血、营养不良、肥胖、龋齿、视力不良是中小学生的常见病[1]。它们不仅影响中小学生的身体健康和生长发育,而且对其成年后的健康产生严重影响。1990年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学校卫生工作条例》明确规定学校要做好常见病的群体预防工作。1992年卫生部和教育部联合下发的《全国学生常见病综合防治方案》,进一步强调了学生常见病综合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制定了常见病综合防治具体目标、策略及措施。全国各地经过多年的贯彻实施,中小学生常见病防治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和显著成效,一些常见病患病率明显下降,学生健康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从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的疾病谱和死因谱就开始发生变化,影响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由过去的急性传染病转变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影响青少年健康的疾病谱和死因谱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2]。因此,对常见病防治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

1 学生常见病防治现状

学生常见病患病率显著下降,健康状况明显改善,主要表现在沙眼和蛔虫感染率大幅度下降,全国城乡学生的沙眼患病率分别从1992年的15.88%和17.87%,下降为2000年的7.5%和8.0%;蛔虫感染率从1992年的14.94%和26.60%,下降为2000年的1.1%和6.6%;贫血患病率明显下降,1992年我国城乡中小学生贫血患病率分别为16.47%和24.10%,到2000年下降为9.1%和11.4%,且贫血程度以轻度为主,中、重度基本消失;营养不良患病率也是明显下降,1995年我国中小学生营养不良患病率为21.2%,到2000年下降为19.5%,营养不良程度构成发生改变,2000年学生重度营养不良已很少见。

儿童青少年的卫生意识逐渐增强,良好的卫生行为逐渐形成。如1995年城乡学生的刷牙率达到83.0%和74.2%,分别比20世纪90年代初增加了13.2%和18.4%,2000年更进一步达到92.8%和87.1%。

尽管在学生常见病防治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但学生常见病防治工作仍需加强。目前学生近视患病率仍居高不下,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显示:2002年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的视力不良检出率分别为26.96%,53.43%和72.80%,到2004年分别上升为32.5%,59.4%和77.3%。有2/3左右的省份儿童青少年恒牙充填率低于40%,全国平均的乳牙龋齿充填率不足10%,少数省份甚至是空白。

儿童青少年肥胖率迅速上升,远远高于发达国家儿童青少年肥胖的增长速度。1985年我国大城市中小学生肥胖检出率只有0.2%(男)和0.1%(女),2000年全国城市中小学生肥胖检出率上升到6%~8%(男)和4%~6%(女)[2]。2002年我国营养调查结果显示,与1992年比较,7~17岁城市儿童青少年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增加了30%以上,一些大城市青少年超重肥胖率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达到20%以上;一些发达农村地区,青少年的超重与肥胖问题日益严重,有的已接近城市水平,达到20%左右。如果这种趋势不能有效控制,到2010年,全国儿童青少年肥胖率将达到18.46%(男)和9.18%(女),将赶上甚至超过发达国家儿童少年[3]。

2 学生常见病疾病谱变化情况

随着社会变革的日趋加速,我国居民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出现了重大变化,一些早已在发达国家流行的与心理、情感、行为问题有关的“现代文明病”开始在我国蔓延,心理问题和健康危险行为以及伤害成为现阶段影响学生健康的新问题。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学习压力大,学习负担重,在中小学生中出现了焦虑、抑郁、自杀倾向等心理问题以及吸烟、酗酒、药物滥用、网络成瘾等健康危险行为[4]。心理行为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儿童青少年的主要健康问题之一[5]。

中小学生伤害死亡率是疾病死亡率的2倍。伤害是我国儿童死亡的第1位原因[6],也是儿童少年致伤、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农村儿童青少年伤害死亡率总体上超过城市,经济发达迅速的沿海地区伤害死亡率上升极为迅速。在各类伤害的类型中,交通事故伤害是儿童少年伤害最常见原因,居致死性伤害的首位;溺水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在我国是1~14岁儿童伤害死亡的首要原因;中毒及自杀等致死性伤害也占有一定比例。

随着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我国儿童少年营养状况日益好转,营养过剩导致肥胖逐年增多,肥胖不仅给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带来了严重影响,而且也成为各种成年期疾病如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糖尿病、肿瘤等的隐患。目前,各种成年期疾病在青少年中发病率逐渐升高,呈现低龄化的趋势。

3 学生常见病的预防与控制

3.1 调整学生常见病防治策略 在制定学生常见病防治规划时,要全面地分析学生常见病患病的特点和规律,根据目前学生常见病疾病谱变化现状来制定相应的防治策略。防治工作除对传统的常见病(近视、沙眼、蛔虫、营养不良、贫血)进行防治以外,还应增加对成年期疾病(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等)早期预防和控制;开展伤害(车祸、溺水等)项目的监测和防治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预防干预措施,有效地防制伤害的发生;加强对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和健康危害行为的预防监测工作。

3.2 根据各地常见病患病现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由于全国各地经济发展的水平和速度不一致,常见病的防治工作在经济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应根据当地学生常见病患病现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按照《全国学生常见病综合防治方案》的防治目标要求,有重点地开展常见病防治工作。在贫困的乡村地区,要坚持传统的“六病”监测工作,特别是对沙眼、贫血和蛔虫感染的防治;在城市发达地区,重点则要放在近视、肥胖、伤害的一级预防上,同时要进一步加强龋齿的防治工作,提高学生龋齿充填率。

3.3 加强心理疏导,预防健康危险行为发生 青少年时期是生理、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心理冲突和情绪、行为问题的高发阶段。针对青少年心理卫生问题和健康危险行为持续增高的现状,要加强预防监测工作。心理问题与健康危险行为的发生,不是某一个因素的独立作用,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有来自社会、学校、家庭和自身心理状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如家庭环境不和谐,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及同伴关系紧张,抑郁和焦虑等负性情绪,学习负担重、学习压力大以及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等。因此,预防和控制心理问题和健康危险行为的发生应从多方面入手:一方面要求家长改变不良的家庭关系和教养模式,减少父母子女之间的冲突;教师与学生形成相互平等、互相尊重的人际关系,减少师生冲突。另一方面学校应为学生创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减轻学生各方面的压力,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对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活技能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教会学生进行人际交流、情绪控制,抵制来自同伴的压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社会能力及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其建立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3.4 有效防制伤害 伤害严重威胁着儿童少年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是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伤害的发生并非偶然,既有外部原因,也有内在规律,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可以采取适当措施,消除一切可能发生伤害的隐患,从而有效预防和控制伤害的发生。

预防儿童少年伤害是一项社会性很强的工作,涉及领域广泛,需要社会各相关部门共同协作与支持,要把儿童少年伤害纳入疾病预防控制的轨道,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要建立儿童伤害登记报告卡和监测系统,组织多学科对各种伤害发生的危害因素、预防干预措施和建立高效急救转运系统等进行研究,普及现场急救和转运急救的方法和技能,降低儿童少年伤害率和死亡率。预防和控制儿童少年伤害关键在于做到医务人员、家长、学校三结合, 要开展健康教育工作,加大社会宣传力度,普及全民安全卫生知识,强化儿童安全意识,提高儿童自我保护的能力和技能,从而自觉地预防儿童伤害相关行为,避免伤害的发生。

3.5 控制肥胖,预防成年期疾病发生 成年期疾病通常指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糖尿病等成人易患的一些疾病。这些疾病可严重影响成年期的健康和老年期的生存质量。有研究显示,成年期疾病与人类的生活行为和生态环境有密切关系,许多成年期疾病是儿童期隐患的暴露或疾病的继续。致病的危险因素往往自幼年形成,如不及时干预、纠正,大多可持续终生。

肥胖是多种成年期疾病重要的危险因素。据调查显示,肥胖儿童患高血压、血脂紊乱症、高胰岛素血症的风险分别是非肥胖儿童的数倍。北京健康教育所研究发现,近20%的肥胖儿童血压偏高,近50%的肥胖儿童血脂偏高。哈尔滨医科大学研究表明,中重度肥胖儿童的高血压发病率为30%,脂肪肝的发病率则高达80%。肥胖是一种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营养性疾病,不良的饮食习惯和运动行为将通过多种方式影响儿童的能量摄入和能量消耗[7]。因此,要在学生中大力开展健康教育,积极采取干预措施。以运动处方为基础,以行为矫正为关键技术,进行饮食调整,改变肥胖儿童不良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达到合理营养、平衡膳食;以家庭为单位,在日常生活中提高学生自我保健能力以改善儿童的营养状况。

4 参考文献

[1] 中国学生体质健康研究组,编.2000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42-228.

[2] 汪玲.我国中小学生常见病防治及其疾病谱的变化.中国学校卫生,2006,27(4):277-278.

[3] 徐勇,谭琪.我国儿童青少年肥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3,17(3):166-167.

[4] 季成叶.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预防.中国健康教育,2004,20(5):415-417.

[5] 徐勇.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研究进展.中国学校卫生,2006,27(11):921-922.

[6] 儿童意外死亡流行病学研究协作组.中国妇幼卫生项目儿童意外死亡流行病学研究.中华儿科杂志,1995,33(3):206.

常见病防治大全第4篇

【关键词】:养殖业 ; 细菌传染病 ; 防治工作; 食品安全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禽流感、猪流感等细菌传染病的大规模侵袭,人们对细菌传染病的防治意识也不断提高。尤其是近几年牧区牛羊常见细菌传染病的流行,再度引起了社会的恐慌,不仅给养殖户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严重的威胁到了人们的人身安全。

1、牧区牛羊常见细菌传染病防治现状

我国牧区牛羊常见细菌传染病十分普遍,尤其是近年来由于防治措施不当,使得很多养殖户的经济损失惨重,并一度引起社会中关于食品安全的风波。目前,牧区牛羊常见的细菌传染病主要有布病、炭疽、结核、羊快疫、牛巴氏杆菌病、坏死杆菌病、沙门氏菌病、巴氏杆菌病等。这些传染病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通常在短时间内使得大量的牛羊出现病状,严重的会大批死亡。目前,我国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在细菌传染病防治方面的研究有了新的突破,针对各种细菌传染病有了专门的疫苗,在降低细菌传染病的发生率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是,不能否认,防疫过程中依然存在疫苗注射密度不科学、食品安检不过关等问题,严重的影响了牧区牛羊传染病防疫体系的完善。

2、牧区牛羊常见的细菌传染病

2.1布病

布病,全称布鲁菌病,是布鲁菌引起的急性或慢性传染病,主要侵害生殖系统,羊感染后,以母牛(羊)发生流产和公牛(羊)发生炎为特征。目前,本病尚无特效的药物治疗,只有加强预防检疫。比如,定期检疫,成羊两年检疫一次,羔羊每年断乳后进行一次检疫;免疫接种,新生羔羊通过检疫呈阴性的,用“猪2号弱毒活菌苗”饮服或注射。

2.2炭疽

炭疽病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一种热性、急性、败血性人畜共患传染病,常呈散发性或地方性流行,绵羊最易感染。炭疽病症状表现为突然倒地,全身抽搐、颤抖,磨牙,呼吸困难。炭疽杆菌对青霉素、土霉素及氯霉素敏感,尤其是青霉素效果最为显著。常见的预防措施主要是预防接种,对经常发生的威胁的牲畜进行预防接种。

2.3结核

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主要侵犯肺脏,牛群易感染。牛氏杆菌病症状是急性败血型、浮肿型、肺炎型。牛群患结核时可选用敏感抗生素,比如氧氟沙星。常见的预防是加强饲养管理,避免各种应激,增强抵抗力,定期接种疫苗。

3、细菌传染病防治的具体措施

3.1建立健全预防机制

我国应该建立健全牧区牛羊常见细菌传染病防治体系,加强兽医院站对该地牲畜细菌传染病的预防措施。首先,应该加强牧区牛羊养殖户的防疫意识,使其自觉进行动物防疫,结合当地牧区牛羊生长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预防程序。其次,加强对疫苗的生产监管力度,并完善疫苗的运输、保管体系,确保疫苗质量安全。在注射疫苗前必须检查其是否合格,杜绝使用过期、不合格的产品。此外,提高生物药品的效价,国家应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进一步改善动物防疫站的硬件设施。比如,加强对畜牧兽医队伍的培训力度,并定期进行考核,从而进一步提高工作人员的科研能力。

3.2提高牧民综合素质

我国应该提升广大牧民的饲养管理能力,比如疫情防护、疫苗注射等等。首选,对广大牧民进行养殖常识的普及,比如保证牛圈、羊圈的清洁、对畜具定期消毒、保持通风等等。其次,对疫苗的使用要得当,有针对性的选用疫苗,按剂按量。再者,加强牧民对各种细菌传染病症状的识别能力,比如布病、炭疽、Y核、羊快疫等疾病,有利于防微杜渐,及时进行预防工作,减少细菌传染病带来的经济损失。此外,杜绝养殖户为了经济利益,将患病的牛羊通过不正当渠道投放到市场,影响食品安全、威胁人类的生命健康。与此同时,积极指导牧民科学合理的使用疫苗,按剂按量,充分发挥生物药效。

3.3完善食品安检环节

兽医院站食品安监部门是保证市场流通牛羊肉质量的关键,因此应该加大监管力度。首先,提高养殖户与安检人员的法律道德意识,尤其是安检人员,强化肉食品卫生意识,为确保肉类的安全尽职尽责。其次,强化食品安检人员的专业技能,并定期进行严格的培训与考察,保证食品安全部门的工作质量。最后,积极引进先进的安检设备,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安检质量。

4、总结

综上所述,近年来牧区牛羊常见细菌传染并给社会带来的影响越来越大,严重的威胁到了人们的人身安全。因此,进一步加强地区预防接种工作、做好牧区牛羊的预防措施则显得更为重要。炭疽和结核一经发现就必须屠宰消毁,是不允许治疗的。人结核其实就是牛型结核,

这几样传染病实验室一诊断确定,就应马上消毁,消毒。与此同时加强对疫苗研究的支持力度,建立健全我国的防疫体系,从而有利于进一步促进我国畜牧业的健康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思.牛羊猪犬种布鲁氏菌多重PCR方法的建立及试剂盒研制军事医学科学院[J].2014

[2]梁宏平.牛羊常见细菌性传染病的有效防治方式刍议[J].《农家致富顾问》 .2016

常见病防治大全第5篇

【关键词】 贫血;患病率;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153.2 R 5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7)03-0254-01

贫血是学生常见病之一,会对学生健康乃至身体的生长发育产生影响。韶关市是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研点,自1985年始每5 a进行1次学生健康体质状况调查。为了解韶关市中小学生贫血患病及防治情况,为今后进一步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笔者对1995年以来的贫血状况进行了对比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全部资料来源于韶关市历次参与“全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查研究”检测资料,即1995,2000,2005年分别对6所监测学校(中、小学各3所)7,9,12,14,17岁部分在校男女学生进行检测。

1.2 方法 按照《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查研究工作手册》和《全国学生常见病综合防治工作技术规范》的要求,由专业人员采用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法检测,按WHO推荐标准进行评价。

2 结果

2.1 贫血检出情况各年度比较 1995,2000,2005年韶关市中小学生的贫血患病率分别为7.9%,4.7%和7.3%,均达到《全国学生常见病综合防治方案》目标要求。其中1995年与2005年患病率较接近,2000年为最低,3个年度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2,P=0.009)。见表1。

2.2 不同性别学生贫血检出情况 1995年男女生贫血检出情况相等;2000年及2005年女生贫血检出率均高于男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000=4.09,P=0.043;χ22005=4.66,P=0.031)。

见表1。

3 讨论

贫血是当今世界上四大营养缺乏病之一,在儿童青少年时期极为常见。韶关市中小学生贫血患病率的监测表明,学生贫血患病率虽有波动,但都达到《全国学生常见病综合防治方案》的目标和要求(贫血患病率控制在10%以下),说明针对学生贫血所采取的一系列综合措施起到了控制的作用。

监测结果显示,韶关市中小学生贫血患病率呈现女生高于男生、小学生高于中学生的特点。男生贫血检出率低于女生,与全国其他城市调查结果一致[1-3],这与女生青春期来临较男生早,营养需求增大和月经期失血等因素有关。小学生贫血检出率高于中学生,与国内有关报道相似[3]

常见病防治大全第6篇

关键词:玉米病虫害;发生;防治新技术;研究

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131050

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在我国播种面积广且产量较高,但是近年来玉米受病虫害威胁较严重,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给农户乃至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带来严重的威胁。为了缓解病虫害给玉米生产造成的威胁,必须加强病虫害防治技术的研究,利用先进的技术提升玉米的产量和质量。

1 常见玉米病虫害概述

1.1 常见玉米病害概述

玉米常见病主要表现在以下3种:玉米大斑病害,其主要由于根部受影响所致,并由根部向上延伸,影响玉米植株整体,根部出现腐烂状况进而全枝枯萎;玉米病毒病害,其主要由昆虫传播影响,分为粗缩病和矮花叶病2种,大多数玉米都是混合发病,且在玉米生长期内均有发病可能性,以苗期最为严重;玉米丝黑穗病害,生长过程中受牙鞘影响所致,受此病后玉米生长受到限制,容易枯萎甚至不开花。

1.2 常见玉米虫害概述

玉米常见虫害主要分为如下3种:玉米蚜虫害,多繁殖于玉米植株背面或幼芽之中,导致叶子枯黄卷翘,严重影响玉米授粉和生长;玉米红蜘蛛害,其多繁殖于玉米叶或熊穗之中进行啃食,导致玉米缺乏生长所需营养物质,导致玉米生长缓慢甚至停止生长;玉米螟害会啃食玉米茎部,造成水分流失,并且其也会对熊穗进行啃食,严重影响玉米的正常授粉。

2 常见玉米病虫害防治新技术研究

2.1 农业方面防治新技术

在玉米病虫害防治中,农业防治新技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玉米增产增收提供重要保障。例如在玉米耕种过程中,选择优良品种,以此保证其抗病虫害的性能,以北方玉米种植为例,可选择鑫玉37、伟科702等,并结合地区土壤和气候特征加强新品种的研制。此外,在耕作方式方面,进行合理的轮作土地做深翻处理,以此达到清除病残的目的。并且在有机肥播撒过程中保证其腐熟程度,以此降低细菌滋生的可能性,从而对病虫害起到一定的防治作用。在管理过程中要注重合理施肥及定期除草等常规管理工作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2.2 化学方面防治新技术

化学药剂的使用时玉米病虫害防治过程中较为常见的方法,防治效果^好且操作方面,受到广大农户的青睐。但化学药剂容易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损害,因此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其科学性。例如在应用化学新技术的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设定相应的方案,在播种后在玉米的出苗期,当幼苗植株达到2 cm时可进行相应的化学药剂防治,通常可采用1000倍液的辛硫磷乳剂(50%)或200倍液Bt乳剂进行喷洒,起到防治玉米病虫害的作用。并且在玉米的叶丝期可采取相应的药剂对雄穗进行滴注处理,通常采用800倍液敌百虫(90%)作为药剂,保证玉米授粉的有效性。

2.3 生物方面防治新技术

生物防治技术具有较强的环保性,其主要利用自然界优胜劣汰的法则进行病虫害防治,以生物之间的竞争关系为依据,减少对化学试剂的使用从而降低了环境污染,具有较高生态价值。例如在玉米病虫害防治过程中,要根据自然界的守恒原则,合理运用生物之间的竞争,以此保证防治效果的最佳性,并不会造成新的生态环境危机。比如赤眼蜂对害虫防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喜欢在有害虫虫卵的地方进行产卵繁殖活动,其幼卵在生长过程中需要从害虫虫卵中汲取一定的养分,这样一来便破坏了害虫的繁殖,造成其虫卵受损,破坏力明显下降,充分利用赤眼蜂的繁殖特性能够较为有效地保护玉米植株的健康生长。

2.4 物理方面防治新技术

在玉米病虫害防治过程中,需要根据玉米种植场地及病虫害的特征采取一定的防治措施,其中物理防治新技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在物理新技术应用中,可在玉米种植场地周围设置相应的陷阱来消灭相应的害虫。同时如果害虫本质属性为喜好光亮的,可在其活动范围内设置紫外线灯具,对靠近的害虫进行捕杀。但是由于此方法成本较高,建议在大面积种植区域内采用,既能降低生产成本又能增强防治效果。

3 结束语

做好玉米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对我国玉米种植的发展和农业经济的进步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防治工作开展过程中必须加深对常见玉米病虫害的了解,并研究新型防治技术,从生物、农业、物理及化学4个方面出发,利用新技术提升玉米病虫害防治工作水平。

参考文献

[1]文仁杰.浅谈玉米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新技术[J].农业与技术,2015(6):115.

常见病防治大全第7篇

[关键词] 野外作业官兵;常见病;预防与治疗

[中图分类号]R821[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11(b)-140-01

当前,野外作业仍是试验部队执行武器装备试验鉴定任务的重要手段。为满足试验要求,试验部队测控通信站点大都地处荒郊野岭、高山海岛,那里蛇虫出没、人迹罕至;为把握试验时机,装备试验鉴定任务没有四季之分,寒来暑往、雨雪风霜。官兵们常常要住帐篷、搭锅灶,任务强度大、标准要求高,作息、饮食不规律,工作环境艰苦,生活条件差,野外工作时间长。因此,胃肠道疾病、关节炎、皮肤病、中暑、外伤等都成为了试验部队野外作业官兵的常见病。近年来,随着装备试验任务的逐年加重,对野外试验作业医疗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应依托现有条件,积极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治疗措施,在有效提高卫生勤务保障工作水平的同时,最大限度地解除和缓解广大野外作业官兵的病痛,努力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保证任务的顺利完成。

1 深入调查研究,找准常见疾病的诱因

1.1 抽调门诊部医疗人员,组成精干的实地调查小组

主要调查:①平时、执行任务期间官兵的起居饮食情况;②当地和临时驻地(站点)水源情况;③调查当地和临时驻地(站点)的流行病学情况及常见疾病。

1.2 根据野外作业官兵作业的环境,针对患病官兵的病情进行随访

医务人员在进行实地考察的同时,对患病官兵进行巡诊、问诊、查体,针对病情进行有效的预防和针对性治疗。

1.3与野外作业官兵进行经常性的座谈

在伴随保障的同时,医务人员也要对野外作业官兵进行经常性座谈,了解官兵的思想动态及官兵的身体状况,查找官兵患病的诱因。

2 强化使命意识,提高医疗卫生人员敬业精神

加强使命职责教育,充分调动、激发各级医疗卫生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爱岗敬业意识,加强为广大基层官兵服务保障(防病治病)的主动性。

3 加强技能培训,采取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

3.1 加强业务学习

医务人员要加强业务理论学习,尤其要加强基层部队官兵常见疾病防治的学习,有针对性地提高全体医务人员的实践技能,不断探索规律、积累经验,提高治疗质量。

3.2 开展普及培训

利用冬季业务训练间隙,在基层部队广泛组织开展针对野外试验作业常见疾病的卫生知识讲座,努力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官兵防病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

3.3 组织重点培训

对具有医疗常识和单位推荐的官兵骨干进行重点培训,有效弥补医疗力量的不足,将医疗保障延伸到各个基层站点。

3.4 实行定期随诊

门诊医疗卫生人员要定期进行随诊,对当地流行性疾病、疫情、水源进行实地考察,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

3.4.1 保障食物和饮水安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自备生活用水、蔬菜、米面。否则,医务人员应负责定期检测水质,确保作业人员饮用水安全卫生。

3.4.2 保障临时驻地营区卫生安全营区垃圾应集中处理,必须搭建临时封闭厕所,并对厕所进行消杀处理。做好防鼠、防蚊和灭蝇工作。

3.4.3 做好外业防护劳逸结合,合理安排作息,防止人员过度疲劳,做好降温、防寒药物和防护器具的储备,避免中暑、外伤、皮肤过敏。

3.5 配备常用药品

配备常见疾病的药品及消杀灭药械,并注意讲解用法。常用的有:①消杀灭药械、缓释消毒片、漂白粉、84消毒液、敌敌畏、背负式喷雾器等。②防病治病药品:青霉素、黄连素、氟哌酸、氯霉素、感冒药、眼药、外用药等。

3.6 做好心理疏导

由于野外试验作业条件艰苦、环境单调,官兵容易产生烦躁情绪,医疗卫生人员要坚持和带队干部沟通,随时了解掌握作业官兵的思想动态,做到发现问题及时心理疏导,提高野外作业官兵的心理健康水平,确保外业工作的顺利完成。

3.7 加强体育运动,增强官兵的身体素质